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用10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两方面来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2]马秀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2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创造性能受到重视,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 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了, 创新教育也得到发展了。
二、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目标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而是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 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观点, 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时刻关注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 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 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 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才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1) 目标激学:目标是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可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近景, 上课伊始, 确定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 激发进取心。
(2) 竞赛激学:争强好胜, 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因此, 在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恰当的时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不仅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具有灵活性、实践性, 是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侧重点。
(1) 重组教材激发兴趣。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 所以,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和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 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 也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兴奋的学习状态之中, 能更好地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 并且有助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 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类教学游戏, 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 针对学情化繁为简。上四年级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 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 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 让学生欣赏,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显著。如:在教授《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先利用课外读物介绍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的组成通过形象介绍,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最后再重点介绍主机内的“仓库”———存储器。这样形象的类比, 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学生一听就明白, 很快就学会了。
(3) 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单纯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 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 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 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更好地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 反复练习,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喜悦和信心。
(4) 精讲多练加深印象。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多练习, 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如:我在教授“文字编辑”练习时, 使用了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 使学生对word 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 先熟悉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 使他们在玩中练, 练中学, 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 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 于是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 为了增强学生信心, 在课堂上及时公布学生成绩, 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使被动的学习, 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之后又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能及时改正错误, 便于以后正确操作。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敢于自我“挑战”, 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同学,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他们一点点进步, 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 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現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快速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拥有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改革,注入活力,它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能力 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事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指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
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目标是激发一个人奋斗的源泉和动力。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生情况的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阶段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纪不会使用计算机的就是文盲,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运用游戏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小学生对游戏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恰当的时机,运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打字游戏,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打字兴趣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时,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趋于平淡无味,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鼠标的操作技能后,来个活学活用。让学生玩一下windows里的星球大作战游戏,这样学生就会在娱乐中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
4.教师还要注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中的疑点或难点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最好,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迷雾中看见曙光,进而产生顿悟的感觉,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成就感,更甚的是在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中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
信息课程所特有的五彩的画面、奇妙的曲线、表格、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他们常常惊叹于信息技术是如此的奇妙,魔力一般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这些神奇的技术与成果都能让学生产生极大极浓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高效课堂。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学生与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思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尊重与信息,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操作,都能掌握好技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判断与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与主动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保障。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精美幻灯片,里面包括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学生在观看时就产生好奇的心理,继而通过教师的情景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习与制作这样的幻灯片时,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使然,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者说还只是重视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那么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电子邮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每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全部讲解演示完操作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服务。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25
[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倩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传统的教学是对学生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在解题、实验等过程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缺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得到的愉悦心情。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欲望可以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系统的使用,为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这门学科学到不同的内容?我认为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情绪体验相联系。学生有其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做游戏和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好奇,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比如在讲幻灯片的制作———绘图栏和自选图形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制作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版本的幻灯片。学生看完之后都感觉很有意思,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兔子输了之后,他会善罢甘休吗?如果不会,故事该怎么发展呢?”学生听了之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说:“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用幻灯片实现吧,要记得兔子和乌龟要发表言论的话,该怎么表示呢?”学生说:“自选图形的‘标注’!”这样,学生不仅把绘图栏和自选图形学会了,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创造,培养了想象力。
每学年我都会把学生每个阶段最好的作品保存下来,在对下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把这些作品逐一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原来信息技术课程能让他们思维开阔,能让他们做出好的作品。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信息技术编程课让不少教师头疼。这门课程内容抽象,而且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有关编程排序———冒泡排序法,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排序方法的思路。我说:“下面,我挑选几个同学做一个冒泡的游戏,把每一次相邻的两个同学相比较,个子矮的每次都向右移动一个位置,看最后是谁?谁成为冒泡者?”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积极地举手。他们非常感兴趣,这样也能和编程思想挂钩吗?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原来计算机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在教学《发信与收信》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封带有几个问题并需要回复的邮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方便一边看信一边写信,适时点拨,让学生根据帮助菜单自己探索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并观察邮件回复书写窗口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与增强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助”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简单演示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寻求答案。学生分组,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培养了群体协作精神。学生在边讨论边操作中领悟了学法,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画图时,我让学生设计一台计算机,用画图板来实现。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计算机,从而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四、以评促学,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意识,而且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在画图部分教学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基础、技巧、创作三次评价。画图基础的评价,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画图工具、颜料盒的使用,初步掌握菜单部分功能的使用,为画图技巧打下基础;画图技巧的评价,促使学生基本掌握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自定义颜色、旋转、反色、透明与不透明处理等画图技巧,更进一步地巧用工具箱、颜料盒和菜单,为画图创作打下基础;画图创作的评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画图水平和画图技巧,学生把计算机应用与其它学科,如语文、美术、数学等联系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展示画图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信心。我在教学Flash动画设计部分时,也设计了基础、技巧、创作三次评价。对学生进行动画基础的评价,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工具箱的使用,初步掌握菜单部分功能的使用,为下一步动画技巧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动画技巧的评价,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动画设计;对创造作品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创造激情。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過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我在讲解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章节的时候,在练习中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明信片”形式多样,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学生的这个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
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摘 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论实际相结合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推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学校不断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广大农村中小学相继配备微机室,多媒体室等,也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各方方面条件制约,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如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这给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笔者根据自己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一点思考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主体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从“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讨”。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独立进行的活动很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煞了。要真正使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摒弃“知识中心”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
第1页
共5页
观念,摒弃“教师本位”观念,破除“权威”和“习惯”,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为指南,把信息技术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砸碎青少年的地狱,创造青少年的乐园”、“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力”、“解放青少年的头脑”、“解放青少年的眼睛”、“解放青少年的双手”、“解放青少年的空间”、“解放青少年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明确目标,激励学习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的方法,第2页
共5页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3、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块操作》时,只详细讲解“块移动”的操作步骤,至于“块复制”和“块删除”这两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掌握其操作步骤。
4、设置情境,调动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
第3页
共5页
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到对信息技术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像模像样”的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在 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经常给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4、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学生掌握 21 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网络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写信。许多同学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
第4页
共5页
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
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Windows画图软件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一个“活”的信息技术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努力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主编刘芳 主审钟启泉)[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主编周卫勇 主审李雁冰)[3]《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培训教材》
[4]《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与实施》、《走进新课程》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相关网站等。
第5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进化”时,讲到鸡的祖先是原生野鸡时,有些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我的曾祖父、父亲都是秃顶,而祖父却没有秃顶?”„„ 这些问题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却又与书本知识有关联,此时,我总是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互相探讨一番,或者先将问题带回家思考,下堂课再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由此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巧妙的设疑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先问学生:你们吃过糖醋蒜吗?它们是怎样淹制的?为什么蒜会变得又酸又甜?这些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入“水分代谢”的内容就非常轻松了。又如讲“输血和血型”时,谈到19世纪,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他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因输血而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这时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集中起来,都急于知道输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这时再讲解相关内容,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 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所以,当我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创造型苗子”后,我的做法是:有的让他当生物课代表,有的吸引到生物兴趣小组,有的让他跟我一起做准备实验;有的让他从家中按要求带一些实验材料;有的课堂上多提问;有的课后指导他们多看一些生物科技书籍;有的让他们参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物小论文、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 „„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其他学生,尤其是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创新意识都非常强烈,参加的各种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非常突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高中教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内容时,可提出设问:“同学们知道,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必然会答:“在后代个体中染色体数目将不再是一个恒定数值,由此引出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要比直接向学生灌输减数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学生的 逆向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辅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讲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与“标准”一样的答案,较少关心其学习思考的过程。其结果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在解题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1-0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报05-31
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06-1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1-11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