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2024-06-29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共12篇)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1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 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 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 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 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 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 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 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 并与G0438034连接, 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 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 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 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 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 促进信息交流, 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 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3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 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 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 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 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 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 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 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 寻找信息生长点, 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计划, 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 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不禁锢学生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 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只有持续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 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信息的增大, 信息渠道的拓宽,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 信息素养的形成, 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2

摘要: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业中的重要阶段,其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相关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关心,因为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其实就是根据教学计划的需求,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而分层教学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本质意义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合理的划分,分成不同层的几个组,根据每个组不同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能够保证任何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都能够完全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为了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首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根据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组,对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一组、对知识掌握程度中等的学生一组、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一组,或者交叉分组,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各组,帮助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难度。其次,分层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不能太过于心急,认为分层教学既然有一定效果,那么就必须快速见效,是不合理的,也不可取的。教师在情感上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兴趣;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由易而难,逐渐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逐渐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

2.在教学内容方面,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只是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清晰的划分不同的层次,对于成绩较好的那组就要适当的提升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而对于成绩较差的那组来说,就必须要适当的降低知识难度并且还要放缓教学进度或加以单独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减轻差生学习困难的压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练习内容的分层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平时的测验进行结合,根据学生当月的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测验,要保证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练习时,主要将整体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重点练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教学受众人群就是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得到提升,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起到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第二部分就是适当的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综合题,综合题的难度不宜过大,综合题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综合题思考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信息技术综合题练习,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个部分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综合题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提升,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在讲授文字排版与编辑的时候:①第一部分练习内容:输入一首古诗,对其进行简单的文字大小、段落格式调整,这个练习考量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基本都能完成。②第二部分练习内容:对古诗标题进行简单美化,给学生加以提示,可以使用艺术字的形式对其美化,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形式的艺术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③第三部分,根据古诗内容搭配插画或配上背景图,让学生从互联网中去搜寻图片,插入图片,改变图片的大小,图片与文字的位置协调,叠放次序,色彩搭配,这部分练习内容知识点涵盖比较多,要求较高,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完成。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点注重备课过程的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要将主要教学计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为总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此类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上的延伸制定的教学计划,适当的提升学生的信息计划教学难度,能够使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必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同一种教学时,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知识掌握度应当明确划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运行原理就可以了。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全部运行原理,还要拥有一定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松对成绩较好学生的控制力度,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好任务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要规定完成步骤。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的控制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参照老师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他们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整体成绩为目标,通过适当的划分层次,使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得到全面提升。

(三)小组教学分层,共同进步提高

1.分层学习。由于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不少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动手能力不足,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一上课,经常有很多学生不懂,举手提问,光靠老师一个人指导不过来,而且还经常影响课堂教学。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家庭条件较好,家里都买了电脑,小学初中也开了信息技术课,因此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好,课堂知识点能较快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小组,提倡优生帮助差生,互补互助,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进步提高。这样又能保证课堂教学不被中断,学生都能积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2.分层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有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以记录,加以点评和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标准不一,对优生考核标准要求要严格,高标准,使之成为操作能手、课堂明星和老师的好帮手。对中等学生不要遗忘他们,要以鼓励为主,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之处,也要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好的进步。对差生要不吝啬表扬,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通过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从而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划分教学时间,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仙.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10)

[2]方志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2)

信息技术教育,在思考中前进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教学 信息素养

G633.67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技能和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怎么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编写欠妥,初、高中教学内容严重重复

现行的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模式上就像是一本简易的软件说明书,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时往往依纲不照本,有教材和没有教材一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滞后”和“不稳定”,导致教材编写方式欠妥,从而造成上信息技术课就像是在上软件培训课,实难较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严重重复,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一部分地区的教材分为“零起点”和 “非零起点”,但这两种教材内容也不可避免地简单重复,这种重复的教学,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与课程改革所提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相符合的。

2.师资不足,教学管理理念滞后

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而且还要承担着整个机房的维护工作,为其它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校信息化管理等的相关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知识,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的现状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学,大部分学校并不把信息技术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单上也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成绩,信息技术的成绩与学生学得优差无关、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考核无关,从而客观上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产生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学好学差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3.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全凭兴趣

(1)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授约30%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自己练习、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做适当点评。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潜意识里就当成是传统学科的自习时间,于是,就自己做自己的,完全不理会刚才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往往不得不化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以督促学生学习、探究,有时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讲解刚刚讲授的内容。

(2)学生没有树立学科观念,学习全凭兴趣。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的形态存在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根本不注重,在讲授相对枯燥的理论课时,往往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从而使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全凭兴趣。这一点尤为突出,在教师讲授时,对该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认真听讲,练习时认真练习、探究,而对该部分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讲授时,根本不听,练习时也不认真练习、探究,这就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残缺不全,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新型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强调活动化、主题化,要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兼顾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在从简单的模拟操作到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过程,较好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和有目的地使用计算机,并能够将信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应考虑到各地区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力求整齐划一,应该设计出更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层次要求,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教材还应加强实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使学生单纯地学习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在教材的活动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从教材的模块看,现行的信息技术课模块化应该进一步完善,部分内容应综合化,教学中应多采用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在知识内容上,应按学生年龄特点综合起来,容易的内容在低年级学习,较难理解则在高年级学习。

2.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改良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甚至是整个学年的课程一起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目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又要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学会不断的反思,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以达到积累经验和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授课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在学生练习的时间里最好釆用任务驱动法,布置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这就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分层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课堂结束时,教师还要进行小结或讨论,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回顾本节要点等,不能在练习中简单结束,而无点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喜欢应用性强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和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如将理论部分的知识作为学习搜索引擎时的应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使得理论内容不但比教材所讲述的更详细,而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更避免了上理论课时的枯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的作用。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网查询资料,开展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比赛,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开展第二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状留给我们了很多思考。我们应该敢于正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加大改革的力度,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俞红珍.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龚道敏.谨防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2

黄俊锴.浅谈网络时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

邱玉东.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4

一、对信息化的认知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随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社会广泛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我国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上, 对信息化作出的定义是这样的:“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被称为信息。信息的发生者称为信源、接收者称为信宿, 信源与信宿交换信息的途径与设备称为通道, 传播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 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的物理符号或信号, 在信息处理中称为数据。故而我们常说, 数据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内容。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信息, 自然界也充满着信息的运动。信息具有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共享性和时滞性[1]。

从古至今,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都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第一资源, 例如养殖或野生的动植物等等之类的可再生物质资源;也包括第二资源, 也就是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而另外还包含的第三种资源, 那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包涵信息及其载体两个组成部分, 同时还涵盖了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逐渐积累。通过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化就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化是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 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 从而促使人们的智能潜力、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掘, 个人的行为、组织的决策和社会运行更趋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信息化的超速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信息产业持续发展, 信息网络广泛普及, 使得科技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一股新生的、重要的力量。置身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其具备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二、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改革, 高度明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间空间障碍, 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教育, 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 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与交流, 不仅可提高效率, 而且还能给求学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

作者从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 认为信息化教育包涵的内容广泛而且深刻,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强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信息化”, 学校和教师本人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 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就是通过提高各种软件、硬件的技术含量和信息质量而达到满足教学技术信息化的要求;再者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教师要注重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着力从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科学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最后则是针对教授课程教材的“信息化”, 教师要不断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深化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改革;努力提升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含量, 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渗透“信息化”理念的建议

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 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 我们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授,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俗地讲,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教授, 而是使学生掌握通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创新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素养理论对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养理论引进国内之前, 一直以计算机工具论占据主要的地位, 信息素养强调的信息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使得信息技术学习有了方向, 操作为信息处理服务, 从而促使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调整了技能化倾向。

四、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的第十九章, 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其中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之所以在纲要中以独立篇章来撰写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正是着眼于信息化快速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中, 急需要培养大量的具备优秀信息素养人才而考虑的, 人才的培养才是所有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策略。

在欧洲, 从2007年开始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就拥有互动电子白板, 2011年, 爱尔兰的圣凯文中学成为首家尝试用平板电脑取代传统课本的中学, 这一措施在该校初一学生中推广;在美国, 2009年加利福尼亚州就开始普及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 2010年苹果公司将平板电脑iPad成功推广, 引发了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 目前美国加州四个学区将正式展开试点, 400名学生的八年级代数教科书将被苹果iPad平板电脑替代;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将用iPad代替纸质教科书, 给部分学生免费提供iPad进行学科学习;在亚洲, 我们的近邻韩国近日也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淘汰纸质课本, 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在我国, 2011年6月, 上海正式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在国内率先尝试使用电子课本。

作者设想未来的教室会是利用云技术而设置的云端教室, 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和电子白板;学习资源由简单的模拟媒体到丰富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最终都呈现在教育云上, 内容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未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锐意创新的意识、研究与获取信息、沟通与协作、批判性思维、科技理论与应用、信息化公民素养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未来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准确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培育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推广和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的责任感几个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培育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模式, 使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仅仅是试点、示范。

展望未来教育教学将不再以教师为圆心, 教师从简单的“传道者”逐步演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常态, 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 学生将成为具有独立的探究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有效参与和善于反思的智慧型学习者, 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专门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范畴,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的教学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提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进行德育渗透。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交互进行。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的师表美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脑(尤其是网络)知识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学生的生活,它对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夹杂一些泥沙,尤其是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充分利用其健康向上的精华,摒弃其消沉陈腐的糟粕?试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醒学生谨慎交友

初步调查、粗略概算,中学生中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上网率达90%左右,而且目的不明消遣成癖。如使用不文明语言、不守诚信、相互欺骗,甚至网上早恋等。这样使得家长忧愁满怀,因噎费食,一味杜绝运用网络知识;老师伤透脑子,不免百般卡关,至使学生与家长老师对立学习成绩下降和厌学。我在教学中采取和家长配合得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学生谨慎交友,教育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得网络道德观。运用网络知识得目的明确,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涨,其他学科得学习也齐头并进了。

二、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习

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他们就会“迷航”。因此,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有益有害信息,教会他们提取信息,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明辨是非,让他们认识自己使用网络的偏差,缜密思忖“为何用?怎么用?”的问题每周的电脑课不多,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尤其是品尝到对奇谈课程有助的滋味后更加加强本科的学习力度,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规范网络行为,切实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电脑时,经常出现“不正常”行为: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他人计算机,随意删掉别人的东西,扰乱他人学习和工作。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我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让他们逐步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使其网上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让他们愉快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研制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迈向正确的轨道

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可以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的案例或问题情景,让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发扬其优点,克服其不足,还可以评促学,以学带评。最终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预防、关怀或诱导。

电脑知识的创造性可以催生学生的现代观念,丰富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超时性为学生扩大了交往面,互助性培养出了众多的“活雷锋”,平等性为学生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形势的飞速发展,电脑知识用途的日益广泛,使我们意识到不掌握电脑知识,将是新一代的“文盲”即科盲。一个科盲充斥的国家,是要落伍的,是要被动挨打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脑课教学,而且让德育渗透到电脑教学中去。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广东省五华县水寨中学信息组 万汉彬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责任感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 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和“破国际通用密码算法”的山东大学信息安全所所长王小云女教授,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学生的身心。网络沉迷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过度迷恋网上免费派送)、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方面进行了编辑或攻击)等,网络沉迷的危害极大,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轻者使学生精神颓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重者导致学生精神失常甚至命丧黄泉。

(二)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中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3.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文明的网上行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4.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黄色信息、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种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维护信息活动正常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6.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道德观念。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发布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7.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慎重在网络公共场所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发布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8.倡导道德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信息道德境界,由他律走向自律。加强网络德育,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四、责任感的培养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FLASH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动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而中学生正值一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因此,应该倍加珍惜,要让这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平时要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要做有危险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一副健壮的体魄是学习和将来工作的根本;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品德,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

2.对别人负责。人是社会的组成因子,每个人随时都要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最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观念,社会才变得融洽、和谐。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遵守班规、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公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立志为改善自己和改善人类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信息素质、能力分层。第一类: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的学生。就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第二类: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我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三类: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我给一定难度的、实用性强的任务,给学生自主权,着力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信息创新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层。如:有的学生喜欢制作动画,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网页,而有的学生喜欢玩数据库„„。在上机课时,我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学生在各自兴趣组中合作、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的探讨。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信息技术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下面就试从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电脑)而离去匆匆。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比如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学生发挥主人翁及小组的协同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

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文件管理”和“文件存盘”的教学就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构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任课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在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乱放炮,乱批评现象。

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网络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原因在于:

1、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2、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

3、网络满足了独生子女渴求友谊的特点;

4、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要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德育素材和可以探索的途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信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我“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全都删除,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一个无人光顾的论坛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此外,老师还要及早组织并鼓励学生自己做网页建网站,最好办一个班级网站,使他们有目的的上网。班级网站的建立,使他们交流的时空大大拓展了,因而,要注意设一些共同的话题,告诉学生,这个空间需要他们应用所学技能去维护,才能增进同学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师指导下建立了班级网站,学生上网的第一站多是本班级的主页,尤其是放假期间,更是每天必览。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使用道德教育是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必须注意,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笔者就曾用此法,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注意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集体来完成。一些诸如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应用的资料、某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并出版班级小报,反映其它学科的学习问题等。这类任务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难度。而且,它促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分工合作,努力实践。教师只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互相联系,互助学习,就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风气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四、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与立志、理想的教育是难于挂钩的,认为这纯是技术教育课,立志与理想教育只是政治或文史类学科的任务。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可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80

隨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教学除了要落实技术目标,更重要的是落实素养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的课堂才是合格的、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比较,信息技术课有典型的灵活、重实践和综合性强等特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开阔设计思路,勇于创新教学设计,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出需要学生化解的难题,随之设计出一整套有着启发性的知识问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找到最佳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方案,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具备适当的难易度;第二,在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探索的意义;第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ppt设计与制作方面知识时,只需教会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们适当地把各式各样的图片插入到演示文稿中,并适当地进行修饰。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现行的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上课时间要占较大的比例。开展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合理巧妙的组织、引导。为实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安排几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先重点指导这部分学生,让他们快速接受知识或技能,然后由他们各自组织和指导组内其他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另外,班级中还有部分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本身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他们作为其他同学的辅导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可以指导学生优先借助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解决问题。教师应多讲、精讲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学生在学习时易出错的问题,还应关注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侧重地给喜欢音乐的学生安排midi等软件的制作任务,给喜欢美术的学生提供图形,图像处理的机会,给喜欢程序设计的学生布置程序设计任务。一句话说,就是立足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

三、利用各种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习趣味性

当下,网络资源日渐丰富,网络上有很多公司和个人研究和制作的教学软件,大部分软件都能够集成声音和图像,有些软件还有配套的动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述计算机的硬件构造与分类时,有些理论知识的讲述需要和相应的实物联系起来,但要一下找到拆分开的主板、CPU、显卡等硬件又不是容易的事,这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如果能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和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去化解学生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生要设计制作黑板报,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设计和制作黑板板,告诉他们合理进行前期设计,然后掌握必要的word操作技巧,如文字输入、文字设置、排版、插入图片等,学生在完成黑板报制作的同时,不仅学习了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在下次遇到同类的黑板报制作问题时,能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克服课时限制、认可和正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进而独立学习。比如,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下载微课视频,与教师、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择更深、更广的知识点去探索、去钻研。总之,教师要通过分层任务、交流评价等各种方式,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吃得饱”“吃得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迁,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是摆在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难题与挑战。只要我们能够勤思善学、刻苦钻研,一定能够寻求到高效、便捷的途径,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高中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 成功,2010(9).

[2] 吕永.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神州,2012(31).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7

2012年3月13日,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的方针:“1.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2.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3.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4.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其中第四点提到的深度融合就是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方法,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网络、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共建共享环境、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 虽尚需完善, 但基础工程在高等院校中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如宽带接入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程上网及无纸化办公等。但如何将大量资金投入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的用途发挥到最大,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意, 如何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和学习, 正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1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的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路”的提出, 国家提出要将信息化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了,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及教育部门统一规划, 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一共有四方面的意义: (1)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 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3)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面性的布局工作; (4) 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步实现, 它必然需要不断发展和改善。

教育信息化需要依仗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是大量投入资本增加学校信息化设备就意味着信息化的完成, 这样做不但加重了学校经济负担, 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 在发挥出已有的信息化设备最大的功能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现状

近些年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提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 现在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已经不同程度的建立了校园网, 无线网络也逐渐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网络教育稳步发展, 为构建随时随地学习的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1) 国家信息化资源投入的不均衡,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信息化资金投入较低; (2) 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而教书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 只要自己能把课上好, 做到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 不一定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 但他们往往忽略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变的多样, 单一的讲和听的教育模式, 很难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必然最终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 耗资巨大的信息化设备没有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 然而这些设备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学和办公模式, 反而变成了师生的休闲娱乐工具; (4) 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 目前在初中和高中里基本已没有普通教室, 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无论从网络机房的数量还是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都明显不足, 很多专业课程无法通过信息化的渠道传输给学生, 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描述; (5)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 当学校网络加入到教育网之后, 可以很大一部分提高可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高校上网课程上, 主要内容设置权限, 不允许学校以外的人访问, 也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3 解决方案

3.1 利用好基础教学设施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发现老师的课件大多做的枯燥无味, 同样的一门课程每个老师的课件各不相同、参差不齐, 这样的课件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而是将课本内容原模原样的搬到了大屏幕上, 课件的成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好坏的关键。真正的课件应该是教研室老师共同研究分析, 针对不同档次的学生量身定做, 积极加入各种表现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 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在教材不更换的情况下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而所有的代课老师使用的课件应完全一致。

3.2 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各个高职院校都架设有自己的局域网和网站, 用来对外公布信息, 对内接受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 建立起了一条良性的信息传输链条, 营造出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管理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普遍的用户浏览、留言方式, 使得反馈意见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导致交流不畅。因此搭建无线网络平台, 申请不同主题的微博、社区和贴吧, 配合智能手机的wifi上网功能, 学校里的实时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达给老师, 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加快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这些服务项目大都只需要少量的维护费用, 不会给学校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

3.3 提高办学自动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管理手段上, 要能够通过教育管理软件、学生工作管理软件应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学籍、选课、排课、考试和教务等;学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辅导、体制健康等方面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要能够在管理方法上改变传统以纸笔记载的管理方式, 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和查询以及传递功能, 建造起无纸化的办公环境。

3.4 推动学院自发科研

面对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 学院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学院内部发觉潜力, 高职院校都提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 但随着近几年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 也有了大量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学院应该

鼓励计算机与电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 自主研发学校管理软件, 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教、学、做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 并且软件由老师研发完成, 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也可以及时解决。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 高职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完成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型, 如何完成有限投入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接, 如何保持信息传输渠道的通畅, 如何将信息高效的传递给每个需要它的人, 如何让师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改变, 深入发掘高职教育信息化中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办法, 是信息工作人员的使命。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链条,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2012, (3) .

[2]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27-33.

[3]何克杭.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64-71.

[4]秦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N].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品德教育 篇8

一、重视品德教育, 挖掘教育素材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 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 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 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1.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 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 才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在教学中, 要结合事例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科学精神、态度和探索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宜地介绍科研过程、科学工作者的创业历程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对学生进行科学品德教育。

3. 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来源于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可以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 在实践中思考、创新。

4. 团结、友爱、互助品德的培养。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科学的进步、事业的成功既需要个体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的帮助、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物理、材料、工艺等多种科技整合推进的。

5. 遵守纪律、遵守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法规教育是终身教育, 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 尤其在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发展的阶段更应培养法律、法规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 要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遵守《软件保护条例》, 抵制盗版软件。

二、探究教育方法, 强化德育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 这门学科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科目,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讲究教学方法, 要灵活多样, 既要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学好, 又要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靠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 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 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 才能机智灵活地找准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2. 采用多种教育途径, 灵活应用多种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新颖、趣味性较强、教学形式多样。有些基本理论适宜讲解, 有些操作技能适宜强化训练, 有些内容需要到社会上去体验, 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思想教育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建立兴趣小组活动等等。有网页制作小组、程序编辑小组, 有各种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 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格, 也培养其竞争意识、协作意识。

三、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与教育职能并重的具体体现,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以肯定、鼓励为主结合适当的批评。

中职生接受能力强、爱动、思想不稳定,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多表扬、多鼓励, 同时要根据具体情节进行挫折教育和批评教育。

2. 要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教材中有的内容思想性明确, 比如二进制与《易经》的渊源, 学生看了能自然激发自豪感;有的素材则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能否找准结合点, 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素材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知识点、是否善于创设情景。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教学除了要落实技术目标, 更重要的是落实素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样的课堂才是合格的、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比较, 信息技术课有典型的灵活、重实践和综合性强等特征,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 开阔设计思路, 勇于创新教学设计, 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运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引出需要学生化解的难题, 随之设计出一整套有着启发性的知识问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要找到最佳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方案, 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 具备适当的难易度;第二, 在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探索的意义;第三,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 在讲授ppt设计与制作方面知识时, 只需教会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的方法, 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引导学生们适当地把各式各样的图片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并适当地进行修饰。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现行的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中, 学生的上课时间要占较大的比例。开展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合理巧妙的组织、引导。为实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一般情况下安排几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先重点指导这部分学生, 让他们快速接受知识或技能, 然后由他们各自组织和指导组内其他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另外, 班级中还有部分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本身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选择他们作为其他同学的辅导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 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可以指导学生优先借助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解决问题。教师应多讲、精讲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学生在学习时易出错的问题, 还应关注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侧重地给喜欢音乐的学生安排midi等软件的制作任务, 给喜欢美术的学生提供图形, 图像处理的机会, 给喜欢程序设计的学生布置程序设计任务。一句话说, 就是立足学生实际,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

三、利用各种软件辅助教学, 提高学习趣味性

当下, 网络资源日渐丰富, 网络上有很多公司和个人研究和制作的教学软件, 大部分软件都能够集成声音和图像, 有些软件还有配套的动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来辅助教学。比如, 在讲述计算机的硬件构造与分类时, 有些理论知识的讲述需要和相应的实物联系起来, 但要一下找到拆分开的主板、CPU、显卡等硬件又不是容易的事, 这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 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如果能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和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借助信息技术去化解学生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 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学生要设计制作黑板报,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设计和制作黑板板, 告诉他们合理进行前期设计, 然后掌握必要的word操作技巧, 如文字输入、文字设置、排版、插入图片等, 学生在完成黑板报制作的同时, 不仅学习了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 而且在下次遇到同类的黑板报制作问题时, 能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克服课时限制、认可和正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 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 进而独立学习。比如, 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下载微课视频, 与教师、同伴交流合作, 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择更深、更广的知识点去探索、去钻研。总之, 教师要通过分层任务、交流评价等各种方式, 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吃得饱”“吃得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迁,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是摆在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难题与挑战。只要我们能够勤思善学、刻苦钻研, 一定能够寻求到高效、便捷的途径, 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高中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吴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 2010 (9) .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10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

目前,我国大力弘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界也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挑战,因此,必须全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小创造、小发明的制作,或仅仅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发散思维,更要考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创新教育是对旧的创新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但绝不是仅仅单纯地沿袭旧的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从我国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信息技术设备的不足,无法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准。很多学生无法亲自对理论进行实践。还有一些学校过多地重视了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只是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去验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主要在于操作与实践。除了死板的理论教学,更缺乏了一种教学上的创新。死板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使中职教育很难继续开展。在创新型时代的发展下,创新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有力的竞争水平的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了创新技术的竞争,因此,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更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环环相扣,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本身存在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前更新自我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课本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通过一些新的思路引领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应用创新意识。其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新的思考模式,学会创新,学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最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快速发展及其超快的更新换代速度,使各个领域广泛地涉及了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在整个中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潮流。中小学课程中也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计算机的应用要从娃娃抓起。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融入创新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行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实行创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2]刘萍.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1).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兴趣 创新 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11-01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嘛?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字、修改文字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录入文字的基本规则,而且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技巧。

3.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块操作》时,只详细讲解“块移动”的操作步骤,至于“块复制”和“块删除”这两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掌握其操作步骤。

4.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 篇12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师,应以真诚的情感善待学生,并热爱、关心和教育他们,不断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用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去感染、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具体体现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以真诚的心与每位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让老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可佩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朋友。丧失信心是学习的大敌。有些学生由于基础没有打好,便错误地认为自己“笨”,不是学信息技术的料子,于是学生畏难乏劲,逐渐失去自信,学习越来越不好。对于这类学生应注意观察、深入了解,一旦发现他们某一方面的“亮点”,就要紧紧抓住契机,激发自信的火花,并把“火”引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树立“乐学”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我们沿用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对那些冷冰冰的教条式的讲解他们更不感兴趣,因而也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乐学”的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各种导入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教学前的预热活动。教师应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条件,促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使他们思考不掉队有些同学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上课不思考又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经常创设条件让他们答对一些简单的提问,使他们感到自己也有答对问题的能力。后来,在回答一些略需思考的问题或操作演示时,我也向他们投去信任的眼光鼓励他们。这种“关照”,逐步培养了他们举手求学的学习习惯。

我们知道,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学生爱学。但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个别学生不爱思考问题,不善于与人合作,对于这种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呢?我是这样做的:1.当学生走神时不给批评,只给暗示、提醒或通过提问来招其注意力。2.当学生回答不上时,不给训斥、冷淡,而耐心启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3.组织学生畅谈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体会和收获。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乐学”的习惯

达尔文曾说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一定要把‘金钥匙’教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预习和复习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乐学”的习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学生学起来轻松。长期坚持下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充满自信,乐于去探究,乐于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养成“乐学”的良好习惯。遗忘是学习的一大障碍。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减少遗忘,是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习信息技术要战胜遗忘,就不能忽视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做到运用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同复习。信息技术知识有的比较抽象,而学生的认识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就从具体活动开始,让学生从操作中得到形象感知,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抽象获取所学的知识。学具的使用寓教于动,借助学具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活泼主动,印象深刻。要使学生喜爱信息技术,教师就要热爱每个学生,树立教师自己的良好形象与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从“厌学”引向“能学”“想学”“乐学”的轨道,从而让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焕发出它原有的新奇、有趣的光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的话。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学生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学, 让教学真正“乐”起来, 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分接头数据下一篇: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