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1
一、前言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各种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已经应用到了数学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通过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这样教师就会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呈现复杂的教学内容, 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有效。
二、信息技术演示数学问题
信息技术能够将静态的事物变为动态的事物, 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演示数学问题, 从而突破数学的各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传统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主要通过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大, 而且有些问题太抽象也无法在黑板上展示, 因此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 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 同时也能利用图片和动态资料展示一些较抽象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师给学生讲“三角函数”的相关问题时,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展示三角函数变化过程方面存在困难, 很多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提前设计动画, 将三角函数线和几何图形用动态形式展示出来, 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化繁为简, 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学生也能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课堂知识, 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严谨。
三、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具有方法多样和手段先进的特点,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形成感性认识, 从而有效迁移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秉持先进的情境创设理念,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辅助工具,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各种图片, 视频和动画,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给学生讲“立体几何”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加深对立体几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调动起来, 这样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更浓, 课堂参与积极性更高, 课堂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教学
高中数学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在课堂上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置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导数”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学习软件,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导数的平均变化率”和“瞬时速度与导数的关系”, 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自由讨论, 发表意见, 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能体现出来, 经过讨论每个小组内都能形成统一的答案。每个小组可以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最后再补充学生的发言, 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都能有所提升。
五、利用数学软件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数学软件应运而生。数学软件对解决数学问题非常有效。高中数学有很多“图形类”的数学知识, 这一类问题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观察数学图形, 通过观察图形找到相应的数学规律。这种动态的数学图形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也更容易理清思路, 从多个角度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师给学生讲“线形规划”问题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坐标轴和可行域, 这样给学生的视觉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探索出解题方法。
六、总结
综上所述, 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数学知识,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文章主要从“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数学问题, 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教学、利用数学软件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等方面探析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摘要:根据我国新课标的要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应该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用。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 主要探析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版) , 2010, 01:61-64.
[2]蓝善贵.浅议如何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J].才智, 2013, 15:62-63.
[3]郭欣.论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现[J].成功 (教育) , 2011, 06:254.
[4]姚文平.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1:36-37.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教学领域。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应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使其深度融合,达到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的目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将数学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促进学生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融合
世界各国都在流传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数学的教学手段,方法、结构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其提供了新的平台供给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不仅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了解数学的本质[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其强大的功能及丰富的资源都将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因此两者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高中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头讲解、及习题演练为主,学生学习模式较为被动,且处于长期枯燥的理论讲解及习题练习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难度性有较为明显的恐慌和排斥。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可以有效的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数学语言如符号、算式等转化为更为形象的图形、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习模式[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几何知识(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的教?W中,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事物,让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与实物想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画出三视图,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空间感。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比之初中数学要更复杂哦、范围更广,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单纯的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只能提高学生对当前的问题的解答能力,学生对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又困难。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结合图形、图表等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作图上。而信息技术的引进能有效避免这些时间的消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快速的呈现所需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将其展示,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直观的观察图形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加强理解[3]。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正弦、余弦函数”图表清晰展示,通过对比有效整合两部分知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三角函数知识。
此外,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对教学的实效性还体现在,将抽象概念、知识具体化,将空间为题内容化,将微观想象宏观化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数学教学更清晰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反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改变了数学教学的知识结构和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入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中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教学,渗透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4]。利用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可以更为轻松便利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直观的图形、动画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融汇贯通。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针对函数y=Acos(ωx+φ),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其图像,并分别改变 A,ω和φ,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加深学生印象。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存在必然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31-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1、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高中数学内容与初中相比有不同之处: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从教的角度讲,由于“大纲”和高考的要求,高中教师会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期望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训练学生发现数学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介绍适量的、相关的、延伸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广泛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还有意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教学内容更注重系统性、研究性、序列化和阶梯度。从学的角度讲,新课程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学生觉得不适合自己,还可以重新选择,这样让学生学会自我负责,实现自我成长。新课程将打破过去单一灌输型教学,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教学当中,将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去,把它作为学科课程的一个要素,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也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以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最优化为出发点,对老师而言是教学的工具,具体讲是分析的工具,老师以此作为分析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工具;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评价的工具。对学生而言,具体讲是学习的工具,是作为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认知的工具。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数学领域获得复苏,还为数学开辟了关于算法理论以及可行性等更为新颖有趣的研究领域。同时,计算机的发展还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形成了数学活动的新形式,数学不但是人们用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对未来做出预测和交流彼此之间信息的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而且也成为人们把握客观世界模式、整理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将书本上的内容全部搬到屏幕上,课件成为电子教科书
教师只是将原来需要板书的概念、定理及练习题等内容全部输入计算机,将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简单处理为媒体单一化,不能与传统媒体结合使用,整节课不书写、没有一道演算或说明,使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缺少思考和建构的空间,被动地跟随教师的鼠标学习,即所谓的“满堂放”。同时,教师将课堂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让学生陷于“电子题海”。
2、下载一些不能改动的数学课件用于教学
这种课件很多情况在结构上具有固定的封闭性,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教师难于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在整个教学课件中反映出来。教学是一门个人的艺术,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件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无法实现教师对教材的特殊处理,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很有可能教师为了适应这种课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迎合课件。在这种疲于应付的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发生了变化,成为“教师辅助课件”了。
3、不能与课堂实际相结合
在数学课堂上,有些课件内容和功能上具有单一和特定性,无视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难以实现因材施教。这种课件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做出了不恰当设计,对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周全;另一方面,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不够,对教材认识过于浮浅,只是为了做题而讲题,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例如,某公开课教学,从教学设计和组织都是独具匠心,精心准备,但整节课教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自始至终都没在黑板上写字,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刚说完,教师就点鼠标,结果马上出来,有时甚至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学生就在教师的强行引导下出示答案,教师着急往前赶,学生思考空间很小。这样的课,看起来很活跃,但给人的感觉有些不真实和造作;教师感到很成功,学生却一脸的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4、纯粹为了应付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就是用课件,又要自己做,做课件很难,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挺麻烦,耗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学校搞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也只是装点门面而己,所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随便做个样子,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要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进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走一些弯路也在所难免,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互相进行广泛交流,需要教师们进行创新实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观念会不断更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教学效率必会大大提高,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推进。相信通过我们探索、研究、实践,能够很快找到通往胜利的大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4
数学, 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信息技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 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对学与教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它不仅是便捷的作图、运算工具, 而且是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环境的有力工具, 是提供数学实验及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在以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 人们往往停留于将计算机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因为计算机展示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展示数学中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 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 从而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学生理解就更加深刻。然而, 这样做往往使教学陷入另一个误区, 那就是:学生从以前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又进入了“机器灌输式”教学,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探究精神受到了扼杀, 这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应该寻去新的途径, 探求新的特点, 实现有效的整合。
新课标下的数学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主旨, 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同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这正是二者进行整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二者的有机整合, 对我们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 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 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 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活动安排的分组上, 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 实行异质分组。互联网或局域网提供提供了丰富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环境。
二、整合需要新途径
数学教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及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根本没有“做数学实验”这个概念, 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聆听、抄笔记的状态, 并没有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数学教与学“互动”, 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利用信息技术操作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 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数学问题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开展数学实验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材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某种数学思想通过计算机去实验一下, 这就是“数学实验”。数学的猜想与数学的实验是分不开的, 在数学实验中, 往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法”、“问题激励法”、“主题探究法”在数学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最好的典范。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 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象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以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为例说明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数学思想是描点法制作函数图像, 从函数图像中分析函数性质。
1.利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制作函数图像增强互动性
利用excel填充序列的方法快速对称地制作出x相应数值, 再利用求值操作计算出对应y的值, 最后制作“XY散点图中的平滑线散点图”图表。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改变abc三个参数, excel图表可实现所见即所得, 轻松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填写实验记录包括:a与开口方向的关系、a与开口大小的关系、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单调性等, 总结函数特征。
类似的软件还有几何画板、Z+Z超级画板等,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 直接参与, 激发了学习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牢固掌握知识。
2.同时完成信息技术与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称为算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算法思想高中信息技术五门选修课中的一门课, 与高中数学的必修教材内容对应。数学教学重点放在算法的思想的培养上,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中重点用算法思想结合计算机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编写计算机的程序, 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算法这一章的有机结合呢?尝试先分析制作二次函数y=x2的图像的算法, 画出流程图, 根据数学算法分析, 完成VB代码的编写, 在VB调试环境中测试运行一下, 得到函数图形。归纳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需求分析 (设计算法 (编写程序 (上机调试与维护。
改变相关参数生成标准y=ax2+bx+c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特征, 同时试着改变步长值理解循环的含义, 改变图像的颜色等, 学习VB相关语句。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注意切忌滥用信息技术, 忽略与学科的整合;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同时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
总之, 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安排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安排大量的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 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5
[摘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做好创新工作,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进而促进数学课程顺利进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查找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教师方面及学生方面问题,提出加强培养教师教学的新理念,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紧密结合;注重新型教学模式和设计的构建,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明确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整合;问题;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高中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转变为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这也是激发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内在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研究、设置、教学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变革。这促使我们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数学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所以,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成为热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运用理念不先进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强调整合和融入,整合和融入是从课程整体效果出发来考虑的,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呢?有的教师只有在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还有的教师认为从必修到选修的每一章、每一节都需要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整合和融入应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理论相融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科内容相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知识能力基础相融合,只有做到这三个最基本的融合,才能使信息技术自然融入数学学科课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技巧不熟练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教学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己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木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迫切需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吸取信息技术在其他科目上的教学成果,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学科硬件设施不足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主要障碍,学校应加大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搞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校园网的建设步伐。黑河地区的学校应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扩大机房的自由开放时间,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利用目的不明确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并没有将既定的教学目标积极按教学规律进行实施,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并不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违背了教学原则,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整合时要注重简洁朴素、讲究实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应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受益多,教师选取的活动使学生感兴趣。不能只顾表面上的漂亮和形式上的热闹,那些仅重活动形式、片面追求热闹而教学效率不高的整合课,其教学目的并没有达到,是不可取的。使用信息技术后,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C、学习方式和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这些都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影响整合的因素除了环境和教师等因素外,最终还要取决于学生。为解决学生的知识积累问题以及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应尽量在校园网中建立大容量信息,在校园网上建立教学资源库,把有关的图片、声音、动画、教案、习题和课件等分类存放,学校也可以购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教师教会学生搜索获取学习内容,并教学生加工和保存信息的方法,还要布置学习目标和研究任务等。对于作业,要限时完成,教师做到认真督查和反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还可以向互联网求助。上网搜索学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并完成学习目标,快捷、方便且有实效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对策
1.加强培养教师的教学新理念,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紧密结合
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行为。许多教师在职前学习中更多地关注技术,并不具备把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与技术学习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往往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和切身的体验和认识,基于这些原因,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时,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进行这种学习培训时,学员兴趣浓,学习效率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能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的意识,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注重新型教学模式和设计的构建,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
课堂上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其中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基本保障。但是,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高了,而教学思想依旧落后,那么,信息技术只能成为传统教学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能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如果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具备现代教育思想,那就能正确理清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其他学校观摩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在学校内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时,教师需要分析他人的成功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明确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具体整合活动中是有一定程序的,程序往往不是一次性、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数学教学专业知识,只有摆正数学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明确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基本的数学教学原则和方法,了解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才能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教师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学生也要将信息技术运用自如。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习时,学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课提高操作水平;在家时,可以由家长辅导,从而提高操作水平。高中数学的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灵活性大,应根据教材的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之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程中开拓思维、大胆想象、自己动手,由计算机软件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主动的,能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好整合工作,运用好信息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好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中算法与信息技术的链接 篇6
[关键词] 算法 信息技术课程 高中数学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算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欧几里得的辗转相除算法,埃拉托塞尼的素数筛选法等。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已充分意识到算法的教育价值,并将其列为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在两门课程中都涉及到算法,这就给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算法带来了困难。
一、社会的需求:深化程序化思想,提升算法素养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工作靠的是程序,而程序的灵魂就是算法。算法作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巨大威力,从算法的视角审视世界,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认知科学领域,算法概念的引进,“使人类对智能的研究从一种哲学思辨式的争论、依赖于知觉的猜想以及经验的观察,开始转向对智能的产生和认知本质的理论研究”。物理学家从算法的视角思考基本粒子的变化、自然定律甚至宇宙的演化。生物学家从算法的视角思考生命的本质,将生命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通过程序或算法表现出来的形式。人工智能专家从算法的视角寻找联系非生命和生命的桥梁。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哲学界,哲学领域现在存在一种“算法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物理世界、生命过程、人类心智都是算法可计算的,甚至整个宇宙也完全由算法支配。
二、学科的呐喊:倡导数学的大众性,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性数学教育作为全人类的基础教育
我国近年来数学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初采取侧重文、理科的分科选修,到90年代初课程进一步强化文理分科,丰富了选修课,再到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数学教学内容根据时代要求作出了较大的调整。而我国中学数学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练习繁难、评价滞后、结构单一的现象却一直未能彻底改观。
2001年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02年3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强调“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使之“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2003年4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其中详细说明“算法初步”将作为单独一章出现在必修部分的数学模块中,内容包括算法的含义和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以及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等。2004年5~9月,多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相继问世。同年秋李,教育部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自治区)展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生约有112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教师约6.3万人。
当前,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选修模块设置为信息技术部分,“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在全国第8次课程改革中,将算法相关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从文化论、工具论走向应用论,注重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实践应用的内涵与趋势。
三、教师与学生的困惑:数学化与计算机化的比重难以权衡
算法内容的教学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其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单纯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还应增加对算法原理的分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于大多数数学教师而言,对于“算法初步”这一首次被写入课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分析算法蕴含的算理,介绍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同时还要加入有关算法描述、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和基本语句等知识。其中部分知识,如算法的含义、描述方法、基本逻辑结构、基本语句等在两门课程的课标中都有所涉及,那么对于这些共同的知识点,数学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数学化与计算机化的比例该如何确定;鉴于算法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足够达到培养学生算法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等问题都亟待思考。
算法内容,由于与数学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其它内容差别较大,而且更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案例现代气息不够浓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密切,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标对于教学内容应用价值的强调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对于诸如算法描述方法等学习内容,也会出现重复学习两门课程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不是布鲁纳所提倡的“螺旋上升式”的内容组织形式,而是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浪费,是一种毫无疑义的简单重复。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如何处理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内容,都是困惑多多。
总之,在高中阶段,作为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相互交叉的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综合考虑两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妥善处理好有关算法内容的实际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2003.
[2]陈晓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算法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效整合 篇7
一、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高中数学知识大多体现抽象性思维,学生不易直观感知,这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要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从知识本身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不易理解的知识,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三视图,实用性强,但学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具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从立体几何图形的实际出发,充分采用信息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将空间图形中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与教师必要的解说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打好基础。
二、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创造有效的数学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创设情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比如解析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将静态的几何图形利用动画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获得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函数图形形成的三步骤教学法,从a的任意取值总结归纳出底数a分为0<a<1和a>1两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同一个坐标系内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性质的,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归纳出这几种图象的不同类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活动提供平台,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如在探究高中数学必修3“算法的教学”时,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鼓励他们合作、探究,并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然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奠定对算法的认识基础,最后再通过逻辑推理论证获得对算法的理解。这样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将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面对高考要求,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学习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向量与三角形、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等,对于这些章节形成的知识结构纵横体系,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按照网状结构非线性整合全章知识结构,这些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出现,突显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教师既要看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立足点不是替代,应是“辅助”,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大胆研究信息技术手段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新模式,同时要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肤浅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将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探讨 篇8
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以单一的讲授模式为主, 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聆听受教的被动地位。讲授模式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学科内容, 增加知识和解题能力, 具有时效性和高效率的特点。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越发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性, 但该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学习的积极性受压制,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 该种模式下, 以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为主, 教学方法落后, 对于抽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原理, 只能以口述和简单的描绘为主, 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开放性发展, 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较为松散。这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2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1 教学方式信息化
首先,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例如, 在课前做好幻灯片, 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增加了知识和课时容量, 并且幻灯片之间可以进行超链接, 方便把各知识点相连, 及时巩固复习旧知识, 增加新知识, 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有机程度。其次, 利用各种便捷软件进行演示教学, 尤其是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可以采用CAI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利用浅显易懂的表述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定义概念。例如, 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第一定义的概念, 可以使学生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 逐渐缩小焦距, 观察离心率C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2 学习方式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使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首先, 学生的学习过程试验化。例如, 教师在进行函数y=Asin (ωx+φ) 的教学时, 传统条件下, 需要分别画出y=Asinx、y=sinωx、y=sin (x+φ) 的函数图像, 然后在分析函数性质的基础上, 推理出合成函数的图像, 推理过程对思维逻辑要求较高且枯燥乏味, 学生很难理解和吸收, 常常是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在数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演示软件, 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该探索的问题和可能得出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分别对A、ω、φ赋值, 在赋值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取值得出不同的曲线, 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亲身实践中掌握了知识, 明白了原理, 这样就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件乐事。其次, 信息技术实现了解题过程的软件化。通过多种数学软件可以画出图形、动态演示, 在生动直观的图形中分析数学规律和原理,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教师备课资料完备, 减轻教师工作量
传统条件下, 教师备课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文献, 在庞大的书库中寻找所需的有限资源, 需要不停地翻书, 这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资料不完备, 教师的工作量较大, 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只需在电子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搜索, 就能找到海量的数据信息, 备课资料更为全面新颖, 教师可以将上课用的文件、资料等放到云端硬盘, 在课堂上直接下载就能使用, 方便快捷, 不用在厚重的一堆书中查找。信息技术成为数学教师的得力助手。
3 融合之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教师要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能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素养, 不仅要有教学能力、专业知识, 还要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 我国这样的高中教师还较缺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 经常观摩一些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精品课程, 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次, 虽然信息技术能够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优势和好处, 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知识内容都适合融入信息技术, 融入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而不是为了纯技术层面的展示,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要避免学生的兴趣落在信息技术操作过程本身, 不能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操作,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做到抽象与直观互补, 具体与抽象并重, 遵循学生认知的科学规律。
4 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课堂融入信息技术,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辅助功能, 但与此同时, 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应用, 信息技术只是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并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教学, 否则会适得其反。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精通信息技术, 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完美地将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此种背景下, 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顺势而变,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高中数学课程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在数据信息环境下实现教学方法转型。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 对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红伟.算法模块在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中的“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0) .
[2]潘肖敏.融合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数学课堂实效[J].时代教育, 2009 (8) :226—226.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9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的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及各个教学要素与环节等进行组合、重构和融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运用介绍
我们知道,几何画板是适用于比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和射影几何等教学的软件工具.它以点、线、圆为基本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变换、构造、测算、计算、动画、跟踪轨迹等来显示或构造出较为复杂的图形.在此,笔者以高二数学“双曲线的性质”这一课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几何画板的数学实验应用.
几何画板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几何动画效果,还可以动态性地测量角的大小和线段的长度.同时,拖动鼠标能够很容易地改变几何图形的形状.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几何画板开展有关“双曲线性质”的数学实验.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地考虑讲什么、怎样讲,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上.教师要明白怎样去指导学生做数学实验,怎样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有效合作与交流等.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双曲线与抛物线等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和数量变化关系,真正将从课程中听到的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应用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的数学实验一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师生相互协作等形式开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当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奖项,评出表现比较好的组别或同学,评出进步比较快的小组或同学.然后让这些获奖的小组或个人讲解自己有关双曲线性质实验成果或具体的演示过程.或者,通过实验让他们自己总结双曲线的各种性质及其应用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1. 找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切入点.
好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先决条件.在教学研究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有效切入和充分整合.适宜的切入点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的优势,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归纳总结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逻辑及分析能力增强.
2. 优化调整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充分结合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的类型.比如,常用的Power point是一种主要进行文本演示的工具,不能分析图表数据,不能模拟数学实验等;几何画板可以全面准确地进行绘图,可以动态保持一定的几何关系等,但是它对于抽象的代数问题就没优势了.因此,要对各种媒体进行取长补短或进行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达到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的目的.
3. 充分注意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上,要重视学生参与性,把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节奏.比如,在运用计算机进行例题或习题的解答时,一定要逐步地给予展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跟着节拍一步一步地理解.同时,要重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行为、认知及情感上都能参与进来,还要充分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工作,这样才能带动学生整体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以整合运用.
4.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
资源的整合要充分,但也要合理.所以,在设计或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分析,遵循课件制作的规律,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课程整合和课件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将是一种教学趋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数学的教学.我们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棋,范登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9).
[2]刘良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及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9(10).
浅谈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10
一、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 不具体.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欠佳.若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 《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函数的图像(图1),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来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并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来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注意运用“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例如,以前教学《概率》 时,“抛硬币”事件需要全员参与,每人抛掷,费时费力. 但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达到目的,而且形象直观.在引入“概率”概念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要能体现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的过程,从而达到团结合作的目的.而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要体现信息技术是辅助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工具
例如,在学习平行系直线、相交系直线、定点系直线时,学生对直线系以及其特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时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教学, 如对于直线系y=2x+b,可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其图像(图2).随着b的变化,直线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又如,学生在应用函数y=x+a/ x解决有关单调性、 最值的问题时,由于对函数y=x+a /x的图像和 性质了解较少,导致不会运用或出错.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其图像(如图3、图4),推导其性质,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要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在其生成过程中揭示数学的算法思想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师生可借助信息技术来边作图像,边学习内容.这样既能体现三角函数图像的生成过程,又能促使学生在生成过程中体会作图的算法思想,还能借助图像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可谓一举多得.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7-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包括信息技术本身、信息资源、信息采集方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既包括构建信息化教学实验环境和处理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也包括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工具,数学知识仍是核心,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的综合和展示原有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信息工具自主地探索发现、获取答疑、验证总结,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加大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了学习效率及正确率。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问题,脑海中清晰地形成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且及时的和新知识的应用接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及其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广泛运用,数学科学的发展愈发的离不开信息及其技术。信息技术在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1)首先,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利用极大的丰富了数学课程中实例的范围。教学中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等的网络资源中获取到比书本上更新更全面的教学和学习资料,知识总结的范围更加全面。
(2)其次,利用科学的信息创建和展示技术,可以将书本之中的重难点内容及书本之外的课外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3)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数学规律的探索和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可以利用软件让学生自行测试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多次测验得出函数图像。
(4)最后,信息化平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有效利用QQ、微信等方便的网络通讯工具来方便学生在家中学习时也可以询问老师进行习题的探讨与解答,教师也可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布置相关电子试题,方便快捷,功能强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尽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更加高效与便利,但在多年来的使用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
(1)过分依赖信息工具导致传统教学丢失。
没有计算机的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多通过老师板书讲解和学生自行研读课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学过程中对讲课质量更加重视。然而当人们发现计算机能够有效的承担一部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性工作时,大量的PPT课件教学代替了传统且高质量的板书教学,教学由原来的“人教”逐步变成了“机教”。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并不是只通过机器的一味展示就能够使学生完全领会并且弄懂的,和其他文科性的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更需要老师更为细致的思路引导和实操教学,因此教学中不能够本末倒置,颠倒主次,还是应该以课堂和学生领会为主要教学目标来进行授课,一定的课堂互动仍然不可少。
(2)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导致学生吸收慢。
由于多媒体设备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运用,较之前传统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多,大量的知识性信息频繁的从学生眼前展示,容易使学生大脑混乱、无法准确吸收与记忆数学知识点。不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出现了以上问题,过分重视规定课时内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的情况。
对于此类问题,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以学生能力为主导,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应用多媒体时需要注意知识容量的控制和知识点的穿插运用和练习。
2.学生方面。
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能力有所差别,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没有对计算机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进行相关的说明,导致由于工具的使用不便造成的课堂效率降低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方面的学生,依赖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答案的搜索,快速完成了作业却没有丝毫的练习和提高的效果。
对于前一类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工具使用的教学,并且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方便于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交流互助。后一类问题目前情况较为严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的限定时长内完成典型习题训练,或者在选题上多花些功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开发出好的数学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需要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冯光庭.高中数学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8.
[2]林子彬.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 2012, (17):73-76.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62.050.
[3]姚建强.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7):109-110.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12.07.109.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内容呈现方式、课程教学方式等进行有机结合, 以发展数学教学为目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这种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以及数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是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Z+Z智能教育平台”是我国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为中学数学教学量身定制的一个信息技术平台, 笔者通过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中的超级画板软件,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认知工具, 以及情感激励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工具, 使其有效地与高中数学函数教学进行融合, 通过超级画板软件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各个教学要素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函数教学的效率,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目标.“Z+Z超级画板”能使得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过程动起来,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变化, 客观地理解, 通过这样的整合, 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一些数学概念, 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整合案例
案例一“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中, 教师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中的超级画板软件做好的课件如图1、图2所示, 并提问:从下面的图象中, 你可以读出指数函数y=ax的哪些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的图象, 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由于超级画板制作课件的动态性和图象的直观性, 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的值来观察相对应的函数图象, 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讨论得出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指数函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的图象, 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由于超级画板制作课件的动态性和图象的直观性, 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的值来观察相对应的函数图象, 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讨论得出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指数函数y=ax与y= (a1) x两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学生不仅容易理解, 而且印象深刻.
案例二“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教学
在教学教材例题一时, 由于学生前面的学习主要是针对某一类函数进行研究, 很少将其综合在一起, 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对这几类函数不同变化趋势的理解,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函数的增长差异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利用“Z+Z超级画板”制作课件, 如图3所示, 引导学生观察当图中点x变化时所对应函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 则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如何通过日回报量的变化规律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
这里借助信息技术工具, 绘制具体的常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通过数形结合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理解, 进一步熟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体会匀速增长、指数爆炸等几类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为了更直观、更形象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三“三角函数线”的教学
在教学人教A版高一年级必修4第一章第2节三角函数线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利用“Z+Z超级画板”的动画演示功能, 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如图4所示, 点P是角α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 拖动图中的P点, 就可以相应得到角α的正弦线MP、余弦线OM、正切线AT.
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同时, 教师用“Z+Z超级画板”演示, 然后请学生利用“Z+Z超级画板”作出垂线段MP, 并改变角的终边位置, 观察终边在各个位置的情形, 注意有向线段的方向和正弦值正负的对应.特别地, 当角的终边在x轴上时, 有向线段MP变成一个点, 记数值为0.在这里, “Z+Z超级画板”动画演示功能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做数学试验, 探讨数学问题,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既丰富了三角函数线的概念, 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案例四“函数y=Asin (ωx+φ) 的图象”的教学
函数y=Asin (ωx+φ) 的图象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 是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 甚至害怕数学,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引入物理的内容:简谐运动中弹簧振子和单摆运动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都是形如y=Asin (ωx+φ) 的函数 (其中A、ω、φ都是常数) , 如图5、图6.
由y=sinx到y=Asin (ωx+φ) 图象变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借助“Z+Z超级画板”的课件演示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变换的过程, 加深对变换的理解.学生充分利用“Z+Z超级画板”的动画功能, 对其三角函数图象的变化能直接进行“数学实验”的操作, 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源于实践, 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整合的意义
1.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函数抽象, 难以理解,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中, 图文并茂、声色俱全, 尤其是“Z+Z超级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 可以使学生在视觉上对高中数学函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索精神
函数内容的教学, 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 如果单一的呈现教材上的有关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以讲解、板书为主, 不仅会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 而且学生也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 由于教师的板书不能动态地展示函数的变化过程, 因此不利于学生理解函数的相关概念与性质, 通过“Z+Z超级画板”这个信息技术平台, 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探索函数图象的性质, 感受参数变化对函数的影响, 并在自主探究与和合作讨论中深入思考本质, 了解运动的规律,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 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些都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首先, 教师应试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案例四中,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总结由正弦函数图象到函数的图象变化规律, 让学生自己感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器, 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将“Z+Z超级画板”这个信息技术平台整合到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 能使得一些抽象的、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简单, 从而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 快乐学习.这样的整合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很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融合到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中, 要避免用PPT等演示工具来代替教材的板书, 将信息技术代替黑板成为演示的工具, 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是更严重的灌输, 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高中教学课堂中适当的多媒体演示未尝不可, 但要用得恰到好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学生接受式的教学结构,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资源环境,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而不是把传统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由于计算机处理问题和呈现结果的方式十分迅速, 有时候不能充分展现教学中结论获得的过程, 这个时候也不必完全放弃在黑板上为学生讲解.通过板书的呈现, 在书写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总之, 整合也不是万能的, 传统课堂中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都值得借鉴, 信息技术只有用到恰当的地方,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到信息技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有效地运用数学智能平台等技术资源, 尤其是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各类数学问题, 整合才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中的函数部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多数学生感觉这部分内容枯燥、乏味, 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Z+Z”智能教育平台的使用, 让函数图象更加直观形象, 方便了学生观察和理解, 从而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爱玲, 李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7) .
[2]吴志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与实践[J].福建中学数学, 2006, (7)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推荐阅读: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理解11-17
高中数学的信息技术07-10
高中信息技术与高考论文12-06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07-22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07-2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计划09-21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10-08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