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2024-09-0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共8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宾县第一小学

李天聪

[摘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益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到一起,以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深度融合、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深度融合的研究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一方面能改变传统数学教与学的观念和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老师将从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度,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支持者等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对于数学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拓展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学生交互式学习研究。在具有网络教室设备的学校,利用局域网或者Internet的条件和资源,统筹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旨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的侧重点在“学法”。

(2)多媒体示范性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资源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以及建立和运用教学素材库,实现单一媒体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为教师的示范教学开拓新路。研究的侧重点在“教法’。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深度融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深度融合,我们考虑实际的信息化环境,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考虑课堂内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目标有以下三点:

1.创建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

2.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语言环境,探索并设计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研究并开发出数学教学活动的新系列。

(二)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外活动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具体操作和实施步骤。

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的指引下,探索数学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数学课外活动途径。由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再由实践升华到理论。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还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具体操作

1.确立研究主题:

(1)当前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

(2)明确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3)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2.收集资料。

(1)收集既有资料,包括学生书面作业、教师文字资料(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评语、学生情况记录)、其他文件(如参考资料)等。(2)观察、记录情境,包括预定观察对象、预防观察偏见、捕捉观察时机、记录观察结果。(3)调查(问卷或访谈)。(4)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信息。(5)通过自我内省,激发教师内隐知识背景。(6)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7)外部资源(书籍、论文等)。

3.分析资料。

(1)阅读资料(内容、性质)。(2)选择资料(区分主次、比较异同、分类整理)。(3)呈现资料(呈现对本课题有用的资料,可用直观的图表线图)。

4.形成行动设计。

策略:(1)通过发散思维构思多种假设。(2)考虑多种策略的利弊及能够解决的不同问题。(3)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4)集体讨论形成行动策略。

具体实施框架:

(1)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

(2)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3)课堂内外相结合,主要包括校园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数学课外活动开发等。

5.实施行动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预演(心理预演过程和各种未曾考虑到的可能性和后果)。(2)考察他人行动(参观、讨论、取经、吸取教训)。(3)尝试行动策略(小范围试点)。(4)实施行动策略(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6.检验行动策略。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行动结果:

(1)问题界定上的问题(问题本质不清,问题发生变化)

(2)资料收集上的问题(遗漏重要资料,意义理解不透)

(3)教学情境上的问题(教师有成见,研究思想不成熟)

(4)策略构思上的问题(决策不当或失误,未能找到更好策略)。在对问题精细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思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改进原有策略,建立新的行动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再检验,直到最终完善,彻底解决问题。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具体的实施操作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中旬——2013年6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2)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3)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2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拓宽了思路、知识面以及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能否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显著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能力素质, 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内容

2.1 教学观念的融合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建设等相关领域出发,促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使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2 教学目标的融合

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方法、情感”,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教学目标之中的,通过对掌握的已有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处理,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认知。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将课程教学中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 是教学内容融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容重组和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为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资源的引入;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2.4 教学活动的融合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模式创新的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策略

3.1 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力

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动漫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文字教学内容转变为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综合呈现的直观内容,从而全面生动地呈现教材中文字承载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内容更能直观、有效地被学生接受,同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3.2 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传统教材滞后性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知识,成为提高教材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学习平台容量大、可以随时更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有效弥补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

3.3 构建 “主导 — 主体 ”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元素, 建立了一种平台支持下的交互学习环境。在这种交互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监控学习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上, 成为课程内容重构组合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情感的支持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术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通过实践研究, 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组织协商活动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6)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 借助信息工具平台 , 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 学中去,它不仅能为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 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也能为所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的互动平台,同时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崭新的学习新时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乃至中小学都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究,提出在融合的过程中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3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地深度融合的做法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进行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同学们演示了用动画模拟的电解氯化铜溶液时整个回路中带电微粒的移动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总结以下问题:(1)电解过程中溶液中阴阳离子各向哪一极移动?(2)电子的流向是什么?(3)阴阳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发生?(4)请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原先深奥难懂的微观理论,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各种观点。例如,我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铜与稀硫酸能否反应?与浓硫酸呢?(2)在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可以上网查找解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又满脸凝重地进入了微机室,当学生从微机室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能够解释现象,说服他们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如,我们使用的必修教材后均附有光盘,光盘内有实验、检测、精讲、电子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介绍教材内容时,就会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好这一个别辅导工具,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仍需要上网查找,或找老师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收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例如,我常常在自己任课的班级建立QQ群,在节假日向学生发布作业、征集问题、回答学生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容量大时,我便在博客中予以解答。这样一来即使在假期,我和学生不能见面,也能进行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所以师生关系很融洽。另外,作为班主任,我也经常以发信息的形式,利用网络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4(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节点,评价指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长期以来都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以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这无疑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体系并确立关键节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评价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已经从官方出台了一些评价工具, 而且有些评价工具已经可以在线免费使用。 国外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研究近几年文献数量相对较多, 这是因为国外在教育信息化这一研究领域本身比国内起步早, 进入常态化教学的时间自然也较早。 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关注课堂, 研究比较细致, 给出的评价指标比较详细, 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支撑不足, 国外多数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组织和机构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理论依据没有详细阐述[1,2]。 但是不可否认, 国外研究给出的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具体指标和指标内涵非常具有说明性, 即能够把课堂内部的因素考虑得比较全面和细致, 这些指标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关键节点的识别、分析、确认研究在国内外都鲜有报道, 但关键节点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 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文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出发, 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提取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发展性评价理论、后现代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基础, 并结合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3], 确定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及权重, 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9项和三级指标21项,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摇摇

为了便于表达, 用A1表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表识, 用A2表示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表识, 用A3表示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表识, 满足的原则如下:

1.0<A1<1, 0<A2<1, 0<A3<1。

2.各项一级指标的权重标识之和为1, 隶属于同一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所有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之和为1, 隶属于同一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所有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之和为1。

3.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该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它隶属的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该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

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它隶属的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它隶属的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该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标识;

要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行合理、科学和全面的评价, 对不同的评价指标都应该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评价是更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笔者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把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主体定为: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

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结果计算:先为三级指标评分 (学生评价×0.5+教师评价×0.3+教学管理者 × 0.2) , 二级指标得分由其下的每个三级指标得分乘以相应的权重, 加权求和而得, 一级指标得分与二级指标得分的获得方法是相同的, 即一级指标下的每个二级指标乘以相应权重, 加权求和而得。 最后得出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 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按优秀5分、良4分、中3分、合格2分、不合格统计。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的确定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中, 评价的一级指标基本都比较全面, 涵盖教学的基本环节。 评价的一级指标包括信息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信息资源是基础, 权重0.2;教学设计是前提, 权重0.2;教学过程是关键, 权重0.4;教学效果是验证, 权重0.2。

由上述指标和权重可以发现, 在教学环节中, 教学过程是关键节点, 教学过程包括3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信息化手段, 权重0.3;学习互动, 权重0.4;内容组织, 权重0.3。 相比较而言, 学习互动这个过程更重要一点, 因为教与学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互动又包括3个三级指标, 分别为:学生与信息技术的交互, 权重0.4;教师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交互, 权重0.3;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交互, 权重0.3。 相比较而言, 学生与信息技术的交互这一过程更重要一点, 因为学生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顺利完成“学”的过程,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经文献研究和专家评议, 确定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及权重, 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9项和三级指标21项。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中, 评价的一级指标基本涵盖教学的基本环节。 据权重值确定了关键节点, 在教学环节中, 教学过程是关键节点, 其中学习互动在教学过程比较关键, 在学习互动中学生与信息技术的交互这一环节尤为关键。

根据以上结果, 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建议如下:

1.在建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及评价体系时, 要以相关的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 各项评价指标要含义清晰、科学准确, 而且指标的采集、处理方便、科学。

2.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教师从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和改进, 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岳秋.从整合到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梁洁, 马秀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视角下的教学互动[J].教育信息技术, 2014 (2) :3-8.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促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的声、情、图、文的深度融合,为课堂营造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以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极其乏味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当中来,一下子激活了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课堂导入新颖,深深地抓住孩子的心

我这学期上了节语文公开课,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七颗钻石”,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世间的爱心所带来的奇迹。教学重点及难点是通过一次次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体会是小女孩对别人给予无私的爱使水罐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让大家懂得只要给予爱,世间就会发生奇迹。

进入课堂我首先问大家爱看动画片吗?他们异口同声:“爱”。于是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童话故事:丑小鸭。孩子们眼睛直直地盯住频幕,当丑小鸭被命运折磨时,看得出孩子们也很难过,当结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时,大家又为它激动不已。3分钟的视频看完后,孩子们好像还沉浸在动画剧情中。我说:刚才的动画片结果很神奇吧,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童话故事更神奇,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说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孩子们异常兴奋,美美地读了起来。谁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谁就抓住了课堂,正是由于一段好看的视频使得我的学生们心甘情愿地随我一起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怎么去体会当时水的重要性呢?又怎么能从心灵深处去钦佩小姑娘在自己艰难的处境中却一次次让水的伟大与高尚呢?我想到了PPT,我先用PPT出示一组图片,把当时世界极度缺水,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因为缺水面临死亡的威胁,世界一片萧条。孩子们内心深受触动,深深地感受到谁拥有水,谁就能生存,不然只能焦渴而死。在分析文本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时,我通过PPT选择展示了这样几个图文片段:小姑娘醒来后水罐里充满了清澈的水;小狗舔了几口水顿时汪汪地叫了起来,水罐变成了银水罐;母女俩让水时变成了金水罐;最后让水给一位过路人时,水罐涌出巨大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样直奔文本主体段落,通过孩子们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老师的点拨,反复的朗读,孩子们一步步感受到了由爱心而产生的神奇力量。之后我配以温馨的音乐朗读出现巨大水流的那段话,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把他们内心那股爱的力量彻底点燃了,我知道这是唯美的幻灯展现了它的魔幻力量,让孩子们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很好的把握了文章主旨。

三、升华文章主旨,感受世界重获新生

出现了巨大水流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这部分教学,我用ppt展出了森林、河流、动物们、人们、植物及很多生物焕发生机的图片,同时配上歌曲《爱的奉献》,大家边看边唱,还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声:哇,真是太美了。这既是对整个世界重获新生的赞叹,也是对这光鲜亮丽景色的赞美。如果没有没有网络提供的美丽图片,如果不是感人至深的音乐响起,如果不是ppt,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难达到的。这都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实惠,让我们的课堂也带来了新生。

谋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6

科学规划。2011年,蔡甸区正式启动教育云网络建设。2012年11月,蔡甸区以成为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试点区为契机,结合全区学校现有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教师专业素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状况,制订了“硬件建设为基础,队伍培训为关键,规模应用为重点,优质均衡发展为目的”的《蔡甸区教育云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确立了2013至2015年三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为蔡甸区教育云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理配置。全区学校与区教育信息中心100兆互联互通提升至1000兆光纤高速互联互通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在区教育城域网平台上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网络研讨系统、远程同步课堂教学系统和校园远程监控系统。完成了全区学校“班班通”建设。各学校组织教师自制、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资源平台,实现导学案、导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做到全区共享,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导学在线学习平台全面启动,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搭建平台。以“教育新技术”为重点,以计算机模块等为内容的全员教师轮流培训。以更新观念、实际操作为重点的校长、网管员集中培训及骨干教师参加的市级教育云远程培训;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引领、示范培训;以区域教研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题的研究式培训;以面向全体教师的学校校本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已促成人人能动手、个个会操作的良好局面。

打造特色。数字化高效课堂应用规模化。蔡甸区组织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主的教法创新活动,全区形成了奓山中心小学“导、学、议、讲、练五步尝试教学”和蔡甸三小“‘481’学生自主学习”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批数字化高效课堂示范课、精品课应运而生,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全员共享,有力推动了全区数字化高校课堂规模化应用。

同步课堂应用多样化。同步互动课堂:两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在相同的时间实现不同空间同时授课、作业训练及互动教学。同步点播课堂:一校教师为主讲,不同区域同年级班级同步观看教学,实现全区同上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专递定点支教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同步专递、进行定点支教的教学模式。多种形式的同步课堂,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缓解了偏远学校某些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网络教研应用常态化。区教研室以区网络教研中心和“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为平台,将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整合,以主题形式呈现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引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研讨。加大与外地、外校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利用网络同步开展教学片断展示、互动沙龙、专家点评和经验交流等远程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提质晋位。

在蔡甸一小、大集中心小学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五大环节,探索农村地区学校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蔡甸区开展《数字化导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进研究》课题实验,创建学生通过导学资源平台对课程进行预习、复习、学习和练习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在教育云环境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学习方式,助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7

一、绘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幼儿在绘画教学活动中,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以便形成对事物的表象,为幼儿绘画奠定基础。但是,幼儿观察目的性差,往往忽视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只注重事物的整体轮廓,而且注意持续的时间短,这就造成了幼儿认识事物的片面性以及不完整性。

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为幼儿提供声形并茂的观察对象,教师可以在需要引起幼儿注意的环节或者部分运用放大、聚焦等技术把重点标注出来,并且在这一部分观看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再结合教师的讲述让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还可以让幼儿通过人机互动,尝试创造性地绘画,这对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能力表达的锻炼。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美术活动也不例外。如何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它?这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使幼儿对事物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育效果。

下面以大班绘画教学活动“百变水果袋”为例来具体说说信息技术与绘画教学的融合。

该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够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给水果袋添画出美丽的图画,并能在画面中表现水果的前后遮挡关系。教师首先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画故事课件,让幼儿充分感知水果袋的百变图案与各个小动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利用电子白板的排序功能,让幼儿在给水果袋装水果的游戏操作过程中,发现水果与水果袋的里外遮挡关系,以及各水果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教师通过让幼儿在白板上尝试绘画,解决了水果之间的遮挡关系。右图就是幼儿正在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尝试将水果装进水果袋里。

以上课例,教师采用了PowerPoint与电子白板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幼儿全方位地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绘画作品。老师不是用简单的范画来教授幼儿学习机械地复制绘画,而是通过让孩子欣赏、观察多样作品设计,找到作品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创意绘画,在活动中更多体现了幼儿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体现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手工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幼儿园的手工教学活动历来存在着一个教师示范操作的难题,究竟是完整示范,还是分步骤示范?还有就是教师在示范操作时,部分精细动作幼儿无法看清楚,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总是手忙脚乱的,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示范。

信息技术手段帮助我们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手工教学活动中,先运用电子图片或视频短片为幼儿营造一个游戏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示范操作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录制好个别环节示范的微视频,运用课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来解决课堂示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幼儿可以通过大屏幕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示范的精细动作,更好地学习手工操作。在手工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欣赏多样的作品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从而设计制作出更多创意的手工作品来。

我们以大班手工教学活动“卡通动物拖鞋”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完成创意手工作品。

该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大胆想象创造、设计卡通动物拖鞋,学习剪对称图形。教师首先通过网络搜集大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物拖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并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拓展幼儿的思维。之后教师出示普通拖鞋抛出问题,让幼儿积极思考、探讨、交流并邀请幼儿在白板上尝试拼贴出各种动物造型。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大量的图片及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充分感受美和发现美,使其想象力、创作力、审美能力等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接着教师又运用电子白板和手机摄像功能制作微视频课件,完整演示了如何利用彩纸制作卡通动物形象装饰普通拖鞋,教师以幼儿喜爱的小兔为例,通过画、折、剪制作出对称的耳朵和眼睛,拍摄角度清晰,并且整个画面只针对手部操作,没有任何干扰,幼儿能够完全清楚地了解剪对称图形的方法,且注意力集中,效果很好。

三、美术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借助纸质的图片或实物来帮助幼儿观察和欣赏,再由教师讲解帮助幼儿提升理解作品的美,从客观上限制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信息技术手段却能让幼儿在完美的视听享受过程中,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教师可以运用PowerPoint、电子白板、网上下载视频或手机、DV拍摄微视频等方法,自制美术作品的欣赏视频,这种教师自制的视频有针对性,符合幼儿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有优美的画面和老师亲切的配音,幼儿学习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我们就以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米罗和他的作品”为例,探讨信息技术是如何从多角度、多通道引导幼儿欣赏的。

该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多通道欣赏表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首先,教师考虑到名画的选材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富有童趣的画吸引幼儿进一步了解名画。其次,在活动中从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引导幼儿有层次地欣赏,利用交互式白板,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幼儿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从听觉、视觉,感觉多角度、多渠道去提升对美的感受。接着,对于信息量较大的作品,再次运用电子白板的技术手段,通过聚光灯效果让幼儿能从整体到局部再完整欣赏,让欣赏不仅停留在画面上,更多的是通过了解画家对画的表达和幼儿对画的自我感受和表述来体现。欣赏中,让幼儿比较、鉴别,鼓励幼儿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右图是教师引导幼儿由点到面地逐步欣赏名画,以及幼儿在白板上尝试用点、线、面创意绘画的场景。

以上课例中,教师正是运用了PowerPoint制作的动态视频,声情并茂地为幼儿讲述了艺术作品的起源,让幼儿充分感受了艺术作品的美,并通过局部聚光或放大,让幼儿去观察细节,充分地发现美,并引导幼儿用语言去表达美的意境,幼儿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通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和优势。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素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希望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里的这些实践能带动老师们转变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收获更多更好的教育成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篇8

关键词: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50-02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也因受着信息化的冲击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中国教育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现代化、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来,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1、激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这说明声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的应用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等,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我编写了C A I课件,把全文的感情朗读,配上轻柔的音乐,输入电脑,在讲授新课前,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看大屏幕上按课文内容出现的画面,边思考上述问题。通过直观的耳听、眼看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比单调枯燥的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能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设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何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变成一种主动探究的行为,也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处理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如何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持续下去,并转化为一种探究的行为,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丰碑》一课,就可以借助录像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上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行为,教师可以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他的身上覆盖上厚厚的白雪。教师马上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呢?”“为什么称他为晶莹的丰碑呢?”这样巧设疑点,为学生学习铺设了一条主动探究的道路,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录像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深入的研究。从而真正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

二、挖掘美育功能,让教学走向审美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美育功能,抓住有利时机,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创造美。

1、图文结合,体会语言文字美。

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電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小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感觉到文字的美。如《鸬鹚》一文,叙述了江南水乡平静的小湖,由于渔人驱赶鸬鹚下水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随着捕鱼的停止,小湖又恢复了平静。既有水墨画的幽静美,又有舞蹈式的动态美、音乐的节奏美。在学习第二段中,如果结合录像,将画面动起来,为学生展示出一幅渔人的捕鱼图。“一抹”、“一站”、“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鸬鹚钻出水面,钻进水里,跳上渔船,这系列的动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到语言文字描绘的鸬鹚轻捷灵活的身姿,渔人果断熟练、忙而不乱的动作,以及波光跳动的湖水,进而鉴赏到文字描写的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动态美。

2、声像结合,感受思想情操美。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声音和画面并存,把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化成图画或动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产生感情共振。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可以将电影《飞夺泸定》VCD碟把“夺桥”的片断拷贝到多媒体软件中,学生通过观看影片,理解到桥险、水险、敌更险,红四团战士舍命夺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发挥电教优势,提高教学的成效

1、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多媒体计算机不仅能展示图文声像,把学生带进美的欣赏境界,更具备了强大的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它可以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字、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现象真实地模拟出来。在语文课文中,有些事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又比较抽象难懂,单凭教师用语言文字去讲解,既费口舌又费时间,而且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计算机的模拟程序,序,就可以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它逼真形象的演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写比喻句,可以运用多媒体电脑软件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比喻句自会脱口而出。

上一篇:济源城市总体规划下一篇:狗年男孩起名字大全 以古典文化起名字也能非常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