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心得体会
今年1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2017“真体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兴安一小的蔡蕊和郭萌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数的简单应用》和《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两个教学案例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深度整合,课前微课预习,学乐云作业反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多频互动、平板的自学使用等,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北京大学的张生教授的讲座我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
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融合培训心得体会体会
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学校 贾悦鹏
这几天有幸参加鄂尔多斯电教馆举办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与学科深度融合”培训讲座自己课堂观摩研讨,通过活动,使我明白了“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的真正含义。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就是要尝试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当中去,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当全国的专职教师都能够用信息技术上好一堂课时,就会从量变上升为质变,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产生质的飞跃。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每堂课都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使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每个教师都会有几节不同等级的优质课,大家也都明白为了讲好一节优质课,往往都会非常认真地去钻研教材,熬费多少个日夜进行课件制作,然后再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试讲、修改,最后才能够成为一堂真正的优质课。而这节课的高效性可想而知,肯定要超过我们平时的上课水平,那么我们以前经过这样精心准备的那么多节优质课,都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结束了,那么这些资料也就荒废了,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是一份资源浪费,一点教研的遗憾。为了更好地保存我们的教学资源,让我们也能够多一份参考和学习的平台,所以国家推行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也就是要求大家首先要精心准备一节高效的优质课,如果大家每人上传一节课的话,那么多的老师很快就会建立成我们自己的教育资源库,这份资料都是经过大家精心准备的优质课,所以当再次有老师讲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做一份参考和学习,我们也就多了一个学习和提升的平台,老师也会进步更快的。
王伟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是民主、激情、创新。整节课王老师用语不多,含蓄幽默,善于点拨,善于引导,处处在启发学生;学生活动科学、充分、和谐,真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令所有与会教师再一次领略了专家这种深厚的教学功底。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篇3
2014-05-11 16:22:21| 分类: 课题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
教研室负责多媒体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力争达到骨干教师能做基本的教学课件。
1、教研室负责对初中骨干教师及学区研训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的培训。(2014年9月)
2、学区研训忠心负责对辖区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2014年10月)
3、教研室结合装备科与督导室采用抽查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检查。要求每学年中学教师为50个附课件教案,小学教师为30个附课件教案。检查结果纳入督导室对学区及初中学校量化管理中。评定分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
4、优秀课件评比。由各学区推荐上报,必须是首创,依照“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见附件一)评选设一二等奖。
阶段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
1、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理念培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力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014年11月)
2、局督导组参照“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课堂评分标准”(见附件二)不定期对各校进行普及多媒体使用的课堂教学验收检查,阶段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举行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推出示范课。通过评选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1、学校评选
分学科进行校级评选,按照每学科1人的名额进行选拔推荐,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见附件三)将参入评选的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学校将每学科第一名上报教育局。
2、县级选拔
由学区推荐教师参评,分设一二三等奖。
3、推出示范课
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各学区推荐上报的课例进行选拔,每学科确定一人为县级示范教师。县级示范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观摩,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汇报课后反思,然后由教研员当场点评。
五、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六、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篇4
一、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1.技术发展的拉动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迅猛来袭,一浪高过一浪。微博、微信、微课,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纽约时报一周包含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全世界一年产生的信息量超过人类社会五千年信息量的总和。互联网时代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教育。2.时代进步的倒逼作用。
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的李振村校长在采访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时,说过这么一番话:“ 对我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管理。受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管理远比我们教育管理先进和发达,所以我读得最多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书,正是这些读物,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与之相似的是,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融合,远比与教育、与学科教学来的紧密。比如,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缴费、滴滴打车等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真的是无处不在,相比较而言,教育应用和融合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3.“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工作任务。
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旨在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提高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教学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1.提高速度,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不至于在理念和思想上落伍。此外,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比如即时通信工具QQ、演示文稿工具PPT、画图软件PS、动画制作工具FLASH、微课制作工具录屏软件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可能运用自如的实现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2.强化深度,真正在精细化和深度化上下功夫。
我们一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随波逐流的跟风心态。切忌样样都懂,样样不通。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实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演示文稿PPT,用好了、用精了,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的动画效果。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加大力度,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应用环境,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二、具体目标:
(一)更新、完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更新学校计算机教室、多功能会议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新建学校录播(直播)教室、数字实验室、音像电子图书阅览室、语音室、学校视频广播系统等。更新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
新建学校门户网站、丰富学校网站功能,更新学校电子图书馆藏书、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创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建立功能齐全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网络速度,使学校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
开展全体教师微课程制作、PPT课件、白板应用等评比活动,将评选出的优质资源上传至学校教育资源库,同时将国内优秀教育资源补充进入学校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托学校网站,班级、老师和学生建立网络学习、交流的空间,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网络无障碍交流,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校园生活等应用服务的网络空间。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体系的方法。
为了使教师具备上述能力,学校要做到:
狠抓培训,提高教师搜集、加工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依托校园网做好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好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专项研究课题,形成有特色、重实效的信息融合平台。
(三)抓好常态化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的听课活动,随时督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师运用电子白板上课要求制度化,要求每一位教师室内课电子白板的使用率超过90%以上。
(四)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的优质课大赛,学习交流先进课例,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立足课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微课程、ppt课件、网络教材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课程的重构、重组,提高课堂效率;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质课展示活动,总结经验,基本形成各个学科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五)建设好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增进家校的联系。
(六)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师生网络交流、网络学习、网络听课、互动评课;在学校网站开辟“名师微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三、预期效果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试点项目的实施,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将乘着这一东风,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逐步实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集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办公和后勤服务于一体,构建一个人人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工作环境,逐步实现“宽带网络、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通过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为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工作搭建高效便捷的平台,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电子化的要求,为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将把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每学期教师学习培训内容,分期开展电教设备使用、课件制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设计、校园数字化平台使用、常用网络工具等方面的培训,力争两年内使全体教师都能做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达到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整合各学科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工作、学习效益。建立教师网上进修学习机制,建设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站交流平台,建立教师博客,上传教学反思、课件,推动个人自主学习与教学互动。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逐步建立校内教师、教师和专家、教师和外校外省市教师的互联互通,借助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实时视频教育科研,增强教研活力,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研实效。
2、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先进的学习工具,彰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博采众长,拓宽备课思路,丰富备课内容。课中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模式,以直观形象的课件、优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校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使信息技术在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显现和发挥。使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究和总结,以形成一个完整、成功的教学模式。
3、拓展信息化应用范围,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
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拓宽办公、教学、服务、资料等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初步实现日常办公无纸化、学校管理数字化、教研备课网络化、师生档案数字化,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迅速提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格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由校长亲自担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领导小组的组长。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施、评估和管理力度,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
建立促进和激励机制,制订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稳步开展,将我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2、经费保障
学校在资金的使用上优先保证此项工作的经费,并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
3、运行及维修的保障
根据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设置的要求升级相关硬件设备,安装信息化校园管理系统,完成与原有系统的整合。保障师资和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五、建设进度安排
1、配置并升级相关硬件设备。(2014秋期)
2、安装信息化校园管理软件系统,完成原有系统的整合(2014秋期)。
3、新建学校校园门户网站和资源平台并进行资源整合。(2014年秋、2015年春)
4、启动教学管理系统,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提高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深度,形成模式。(2015年春、2016年秋)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6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 石恒山
摘要: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是教育的一场革命,改变未来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大胆创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旨在转换老师的教学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革命,旨在建构高效课堂,快捷实现课堂学生自主化,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就初三平面几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教学,遑论体会。
一、借信息技术,翻转数学课堂环节高效。我在实施五环高效课堂的课改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呈现环节快捷,质疑出示快捷,演示推导快捷。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媒体课件质疑:“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根据定义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同学们略加思考;很快就回答上来。紧接着,我又说:“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之外,相似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这是我们这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我在电子白板出示课题,利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运动图像,相似图例,结合声音,图像变化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打开课前已经制作好的的自学思考题(PPT展示):①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②上述性质都是如何推导证明的?每一步推导证明都是根据哪些定理、定义和公式?③例题是如何求解的?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采用这种以旧引新设疑求知的方法,调动了学生们看书学习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二、借信息技术,凸显数学生活零距离。数学即生活,拓展视野,直面生活,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在网上搜集生活中数学学习资料,实行网上备课,利用教师交流的平台,推进微课研究和翻转课堂,层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丰富教育资源。由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来源于生活观察和实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生活的信息和情景,在课堂上演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之后,马上质疑,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中线,角平分线,三分之一线……)的比是否等于相似比?如何证明的”?引导同学们积极动脑分析思考,动口答辩,课堂异常活跃。
三、借信息技术,助学数学方式多元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体集声音,图形和文本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事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1.7%,听觉占54.6%,视觉比率明显高于听觉,所以,设计出物体运动,镜头变换和特技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效果作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从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之后,师生共同合作重点探究教材中两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①审题画图:例题一是求已知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问题,何谓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教者展示教具,画出图形)②观察分析:启发同学观察已知图形,分清已知线段和未知线段的位置和关系,根据图形,可设想此题可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③求解答案:根据已知图形的替点,可设正主形的边长为x,确定已知线段和x可以表示哪些线段,再观察这些线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很容易发现: 要证明三角形相似,列出方程式利用代数法就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来,例题二,是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利用综合法(由因导果)可求解。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设疑、点拨、讲述等方式,启导学生口答、板演练习。
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多种学习路径,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全部感觉器官参与学习,通过一系列的人机交互操作,使多种感官协作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多个感觉中枢的联系,增强记忆效果。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借信息技术,反馈数学学习成效简单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学习成效如何,主要借助课堂检测反馈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最上乘的首选。出示练习便宜,学生借助白板演示讲解、纠错、修改方便,拓展思考高效实用。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转变了教学思想,转换课堂方式,颠覆了过去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变“教”为“学”,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注入式为启发 式,变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解放了课堂,培养了学生自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创建信息化特色学校,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沿着“信息技术特色——整体特色学校”的轨迹,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特色办学之路。
二、工作目标
(一)普及教育信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三、阶段性目标
近期目标:按照我校制定方案,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快我校信息技术研究再上新台阶。
阶段目标:在原有工作和进期目标的基础上,成立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全面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远景目标:在审视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在带动、平衡信息技术发展的远景目标情况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库,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校本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教学应用示范建设和区域远程教育、构建网络化学习型区域建设。
四、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
(一)前期调研
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配备条件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初步提出在教与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制定可行性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资源库建设内容规划(1)民族礼仪文化(2)民族风俗文化(3)民族服饰文化(4)民族饮食文化(5)民族历史文化
(三)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四)对教师进行技术支持
六、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七、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并完善管理制度。
形成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完成硬件配备,进行教师培训,搜集整理校本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资源库,形成初步构架。
应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并有效使用,将信息化工作常态化。
八、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沛县曙光小学盖鸾英事迹材料
盖鸾英,女,江苏沛县曙光小学语文老师。1987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获得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徐州市课程改革先进十佳标兵、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盖鸾英老师在2013年10月到12月份,参加了徐州市电教馆组织的“名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初次接触到“翻转课堂”、“微课”、“微课程”的理念,这次培训对她的触动和启发很大。她认识到微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密不可分,非常适合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让学生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一、利用微课,推进课外阅读。
沛县曙光小学是“经典诵读”特色项目学校,在刚开始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比较匮乏,家长和教师都缺少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效果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放。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盖老师编写了一套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诵读的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做了配套的PPT。她想,把微课和经典诵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优质、经典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利用微课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阅读兴趣,开拓学习时空,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基于以上思考,盖老师在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方法后,就进行了经典诵读系列微课的开发与录制工作。徐州市电教馆在“彭城课堂”上专门为盖老师的班级建了“快乐诵读100课——微课社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盖老师分20个专题开发上传了160多节经典诵读微课。诵读作品包括:古诗文、儿童诗,儿歌童谣、经典绘本等。具体到一节微课的设计,盖老师努力体现内容的经典性、方法的指导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利用视频传输的有利条件,在以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为主的前提下,恰当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把学习内容以一种好玩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愿意学习。
微课社团有写学习收获的互动功能,不少学生在学习收获栏里,写对诗歌和故事的理解,仿写、创作诗歌。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特别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每天放学后催着家长开电脑上网学习,而且学习效果好,声音、画面加上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背诵积累是水到渠成的事。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更坚定了她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这种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个学期,有25名学生出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平均每个学生写了35篇习作,包括诗歌、童话等。人均阅读整本的书30本,最多的读完42本。而且学生没有感觉到有学习负担,非常轻松愉快。微课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帮助
学生开启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大门,不仅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和家长的信息化素养,树立大课堂观念,知道在这个信息开放的社会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课堂可以无限开放,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从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二、利用微课,变革课堂教学。
除了利用微课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外,盖老师还探索“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把现行教材的内容制作成系列微课,通过微课导学,变革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通过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把一堂语文课的重点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家提前开展个性化的学习。盖老师在与微课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上设计了“学习困惑建议”栏目,“微课社团”上有签写学习收获和问题反馈的功能,学生在这两处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老师课前查看这些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提炼,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反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汇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合作学习,解决难点,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进行展示交流、成果汇报和拓展提升。由于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前置学习,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展示与巩固提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初步实现了翻转。学生真
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爱学、想学、乐学、会学,开朗自信,乐观大方,人格健全,不仅考试成绩优异,各种综合素质都全面发展。学生参加演讲、征文、经典诵读、书写等比赛等各类竞赛经常获奖,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在平行班级中总是名列前茅,在全镇、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微课使盖老师班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的参与面广,学习活动能充分展开,学生踏上了“轻负高效”的学习之旅,学习效果好。牵手微课,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幸福成长;老师转变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收获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盖鸾英开发上传的系列微课,受到了包括市教育局张德超局长在内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家长的高度关注。张局长把盖鸾英老师在微课资源开发与教学应用方面的事迹写进了“徐州市2014年教育工作报告”中,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专门点名表扬盖鸾英在微课制作方面做的工作,号召全市老师向她学习。
三、引领示范,积极服务社会。
盖老师积极培训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盖老师深切感受到,开发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认真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思考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过程,制
作微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盖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微课相关理念和制作方法的培训,曙光小学的骨干教师已经学会了制作微课,多人在徐州市微课比赛中获奖,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县教研室、电教馆的安排下,盖老师多次为全县老师上微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对全县教师进行微课开发与制作培训,激发了一大批教师开发微课用于课堂教学的热情。她还通过网络,解答老师们在微课制作方面的疑难问题,帮助老师们学会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
2014年4月,徐州市信息技术推进会上,盖鸾英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作了《与微课幸福牵手》的专题报告;在徐州市推行“学讲计划”课程改革推进会“先行一步”论坛上,做了《微课,让学习更个性化》的专题发言,录像放在徐州市教育局网站的“名师课堂”上供教师学习。2014年5月,盖鸾英在“全国小学课改新思路新特色新方法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微课与学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和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的主题报告,受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骨干教师代表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大家学习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热情。2014年7月份,盖老师应邀为四川省德阳市的教师做微课制作与应用的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培训效果。2014年8月份,盖老师应《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的邀请,利用视频在“空中课堂”为全国广大教师进行微课培训。
盖老师说她将继续走在探索的路上,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篇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2018年暑期校本培训材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进入教育领域,正在成为越来越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我在教学前,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山青青》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显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的春景图,同时配乐,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把学生带到了景色宜人的地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增加学生获取知识量,并能长时间保持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板书重要内容时,要占用大量时间。如《五花山》第四自然段描写秋天的美景,是学生重点赏析的段落,利用课件或展台可以直接展示讲解这段,省时省力。此外,多媒体利用图、文、声、动并茂的特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例如,学生在学习《我是什么》,了解到水的变化过程,作用和危害,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树谣》,一致得出:要爱护身边的树木花草,那么它们都有什么习性呢?怎么爱护,怎么照顾它们呢?这些学生都可以自主查找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可以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七、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07-05
听了黄一老师的感恩中国心的心得10-21
教师培训好老师08-03
四有好老师演讲心得08-22
小学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05-28
信息技术老师总结10-19
感动中国的那些老师们10-09
学做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07-27
信息技术老师教育随笔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