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2024-08-15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共12篇)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1

分层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优势特长等方面的差异, 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 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 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 起步较晚, 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他们掌握新技术, 为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将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使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现阶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趋势, 信息技术教学中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样便于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 实施个别辅导, 针对性很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还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要让他们认识到, 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差别, 但并不存在等级制度, 以免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新生入学之后, 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测验, 然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态度, 摸清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 最终根据综合测验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同时,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 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变化或提升, 合理调整他们的层次, 让学生认为自己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产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另外,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是在分层教学中, 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 不断调整分层教学计划。

2.教学目标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 拟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得以提升。对于优等生,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要求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材内容, 还应能拓展信息技术知识视野, 对教学大纲之外的知识有所涉及;对于中等生, 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不能过高,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重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 提升其成就感, 促使他们向优等生靠近;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目标需要适当降低, 以培养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主, 帮助他们消除自卑, 树立学习信心, 让他们以充满热情的心态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 逐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3.教学方法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 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帮助他们适应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尽快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 教师应主要使用导学方法,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指导其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充分调动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锻炼其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对于中等生, 则应运用帮学方法,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注重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多提问, 课下多辅导, 促使其提高成绩、认真学习;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应采用诱学方法, 从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信息技术知识着手, 实现寓教于乐, 或者是通过一些小游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多辅导他们, 善于发现他们的学习优点,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4.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主要指的是,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运用同教材、同进度和异要求的教学模式。对于优等生, 由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可着重对一些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点拨教学, 并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 在教学内容中还应多设计一些问题, 促使其独立思考, 拓展思维;中等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 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帮助他们巩固教材中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并逐渐向优等生层次靠拢;而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更要立足于教材, 从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始, 教学内容应尽量精简, 但是需要围绕重点。由于这一次层次的学生基础水平较差, 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 教学需要反复讲解, 带领他们反复练习, 通过多次重复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的记忆得以强化, 最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5.作业设计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每当教师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活动之后, 都应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 以此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 并检测自己的教学成效。 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也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 将难度分为困难、一般和简单三个档次, 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 在学习《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时,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对于优等生, 应要求他们使用PS技术自由采集和加工一组图片, 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出一幅新颖的作品;对于中等生, 作业可以设计为熟练掌握PS软件的操作, 进行一般的图形、图像采集与加工, 作业内容符合基本审美;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求他们能够掌握PS软件的基本操作, 明白各个常用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与技巧, 以一些简单图形、图像的剪切、调整大小和明暗度等为主, 适当降低作业难度。

综上所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不仅符合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需求, 还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等进行科学分层, 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永芳.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李红.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符学斌.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2) :80-82.

[4]庄李木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好家长, 2015 (16) :149.

[5]刘雪.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J].启迪与智慧 (教育) , 2015 (11) :86.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2

摘 要:因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致使高中信息技术实施统一化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针对此,文章基于差异化视角,结合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具体要求及实施策略,以期帮助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差异化;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76-02

由于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中生在学习和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的“分层”现象。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差异化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当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加以应对。所谓的“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高低,分成“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小组,之后,再针对不同小组的情况,制定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层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再配合层次化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整体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基础存在差异

与统一教学注重整体教学相对的是,分层教学更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不是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满堂灌”方式来进行知识灌输,而是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学习的实际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然而,由于当前的高中生之前所处的教学环境、接受的课程教育等不同,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易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实施分层教学,则恰好有助于减小这一不利影?,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还能极大程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端正学科认知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逻辑原理的课程。但因为该学科不属于高考学科项目,导致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其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或者是将其等同于“打字教学”“上网教学”等。而一旦深入该门课程进行学习以后,又很容易因为其中蕴含的艰涩难懂的知识而产生“畏难”情绪。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为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确认知,并逐层深入对该课程的学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分层、训练分层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层

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也是前提之一。在具体操作当中,教师应当在熟练备课的基础上,按照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鼓励性教学为主,设置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则可强化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争取使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则可适当做些拓展训练,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如针对语言编程类的选修课教学,对中、高层次的学生,可作一定的要求,而对低层次的学生则不作选修要求。

(二)操作训练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除重视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操作训练。在进行操作训练时,也要坚持分层的策略,具体可将其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练习,该层次主要为了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初步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第二层次为综合层,以简答的综合题训练为主,旨在开动学生脑筋,促进中等层次的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提高训练,主要以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题为主,训练的主要对象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适当地得到一些延伸与拓展。总的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且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对于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则应当进行不同的操作训练。若无视学生差异,对全部学生提出统一的训练要求,则很可能出现优秀的学生不够做而后进生做不完的情况。

三、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实施备课分层

为保证分层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也为保障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备课过程中,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备课分层,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强、知识接受效率高的学生,可适当提高其练习的难度,反之,针对学习能力差、知识接受效率低的学生,则应当重视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一课进行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则只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础功能即可,而对于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则除了要求其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照片编辑器的快捷处理方式。备课分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保障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教学过程分层

重视教学过程的分层,是保障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对于一些基础牢固、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放宽对其约束,主要强化引导教学。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知识水平较低且学习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应当强化对其约束,严格规范其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归纳而言,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尝试自主操作与解决问题,对基础于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教师要强化指引与约束,确保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一课时,其中的习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十分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在他们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布置一些难度更高的练习题,如要求其在课余时间尝试使用软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优等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水平与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任何学段、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着差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若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则容易加剧这一现象,且难以使学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为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差异化作为切入点,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实践,不断厘清思路,并实施有效教学,从而,确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差异

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多种原因,信息技术的教育存在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等很多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针对班级中学生差異悬殊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策略很快得到实践和探索。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大前提下,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辩证思想提出来的。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全面的基础,从素质结构上体现个体内差异的合理性,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教育措施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信息技术课堂具备了开展分层教学的条件

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样便于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单独授课,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2.实行分层教学

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学生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了解学情差异,因材分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运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态度情况,参看学生入学总体成绩和理科成绩,与班主任和心理学教师合作测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最终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为较高能力型: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好,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兴趣高。B层为中等能力型:学生已经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计算机已有简单操作水平,学习兴趣侧重在应用上。班级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这种情况,被划入这一层次。C层为较低能力型:对计算机知识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或操作不熟练,对学习信息技术缺少兴趣。

2.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它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全过程。课前的辅导是为了课上教学做好铺垫;课上辅导是为了及时给学生扫清障碍,避免影响后面的学习;课后的辅导是为了查缺补漏,扬长避短。

一般说,A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对该层学生的指导主要侧重于: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B层学生基础稍微差一些,但能够掌握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的习惯稍差些,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C层学生计算机知识欠缺多,计算机基础薄弱。因此对他们要重点辅导。

3.分层测试

根据学生分层情况相应设计三套测试题,每套测试题中都设有两类题: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是根据各层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其意在检验各层学生达标情况。选答题是比各层学生实际水平稍高一些的题,其意在鼓励学生超额完成任务,不断向前努力。因此可通过必答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查缺补漏。通过选答题情况,肯定学生点滴进步,激励他们向上层目标努力。

4.分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应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

对C层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尝试成功喜悦;对B层学生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从而使教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值得提倡。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微 篇4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对于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知识结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故在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前, 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了解, 主要可采取理论知识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随后, 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将学生分成A组 (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娴熟的学生) 、B组 (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差的学生) 、C组 (具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 三个小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应定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例如,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B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显著进步, 可以调至A组中进行学习。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初步环节, 是顺利开展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分层备课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分层备课。例如, 在《信息的数字化》教学中, A组学生的教学重点为第四节内容, 即《多媒体的展示与应用》。由于A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较好, 可以在学习中自主研究不同菜单的功能, 并拓展应用。因此,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PPt制作个性化的自我简介。B组学生的教学重点则应偏向于对教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教材规定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不过多要求其他部分的学习。C组学生的教学重点是除了进行PPT简单介绍外, 还进行Authorware等相关软件知识的补充。这样分层备课, 设计好教学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A组、B组和C组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进行统一的教学。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故不宜做过多的时间分配。在剩余的时间内,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 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课堂表现的机会, 做到“水平高的放手走, 水平低的扶着走”, 并加强各层次的相互递进;第二, 要加强知识体系的层次要求以及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保证二者之间的结合;第三,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如在PPT软件教学实践中, 对A组、C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统一教学后即可为其布置练习任务, B组学生给予具体操作的教学指导, 并于教学结束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随后, 再对A组学生进行难度更高的教学指导, 如怎样在PPT中建立超链接、设置动画效果等, 同时布置课堂练习内容。最后, 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 如怎样在PPT中插入动画等,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日常教学中, 可鼓励A组学生帮助B组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 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在整个分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教学评价处理是否得当对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实施不同的教学指导, 势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若仍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 不但不能够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效地反映出来, 还会使B组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教学评价中,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操作活动进行有效的记录和评价, 有效地将过程、动态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保证学生的学习在有效的监督之下进行。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实践, 可以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使课堂教学能够面对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如怎样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怎样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等问题需要解决。总之, 分层教学法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解决了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能力的两极分化问题。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应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使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的有效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5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4、没有实施步骤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

建议不予立项

中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研究目标和内容更象工作目标,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此类课题以往有大量课题成果,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目标过大、散,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修改。

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1、题目不恰当,更像工作汇报

2、对相关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太大,与一所学校的研究能力不匹配

4、研究目标指导下,研究内容应是的具体、可操作的。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内容不符

2、核心概念缺乏界定,“高效教学”提法建议改为“有效教学”

3、研究目标大而空,不具有实施可能性

4、研究内容不匹配。建议不予立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目前针对电子白板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报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不够,未能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2、制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多与以往的研究成果重复,缺乏研究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1、需界定“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2、深入进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择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3、研究目标和内容的表述不够专业科学,内容杂乱不清,无关内容多。

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研究

1、规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部分的撰写。修改后同意立项

基于PHP技术的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科研论文,与立项报告的体例不符

2、“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课题的研究价值没有体现,创新性不够

建议不予立项

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技术练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1、同意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

1、缺少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2、研究目标和内容不明确,不具可实施性

建议不予立项

利用图形计算器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点问题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分层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竞争日渐激烈,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三大基本技能,已经愈来愈被国家所重视,但由于学生素质、个人能力等参差不齐,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教学,那么,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了解学生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由于是一门开展不久的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完善,从专业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课是要求每一个普通学生都应该掌握,但是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课还没有像其他课程一样,有着专门的评测,而且上课场所的原因,也加大了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学生信息技术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进行高中教育之前,教育水平的差异上高中以前学生来自各种地区,如小镇、乡村、城镇等,这就造成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2.家庭中是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高瞻远见,极为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而另外一些父母则是根本认为这些是玩物丧志。

3.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有些男生天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感兴趣,而大部分女生通常对这样的知识毫无兴趣。

因此,上述原因决定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面对水平差异不同的学生,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那些基础偏差的学生身上,多讲解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让其做大量的练习使其找回自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就可以加大他们的练习力度,精益求精,而且在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基础掌握得比较牢固时,可以对他们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分层教学的目的便在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平均水平,培养一批批能够被社会所承认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张海娟.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7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情况

通过观察、测验和访谈, 我发现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个体内的差异。

表现在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

(二) 个体间的差异。

表现在个体间的优势能力不同。

(三)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

有的同学能进行简单信息处理方面的操作, 还有的同学却还毫无基础。这种差异为实施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 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 他们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如何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也就成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问题。

(五)

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

(六) 学习能力差异。

由于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以及受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七) 合作交流能力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情况需要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但有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这方面表现较差, 不愿或不善于与人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能力的差异大大影响了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 则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基础差的同学加剧厌学情绪等问题。

二、分层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应充分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的需要,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理分组学习, 设置丰富的教学资源, 个别化的课程辅导, 以及多方位的评价等分层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法形式相结合, 充分使用教学评价, 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一) 分层教学实施的原则

1. 教学目标层次化。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 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情况上, 我将学习目标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 对多数同学, 学习目标为中;对学有余力的同学, 目标为难;对学习水平不高的同学, 目标定位在易。

2. 教学内容层次化。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 内容出现的顺序, 上机作业等多方面进行。

3. 作业层次化。

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 题目的难度若整齐划一,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学生差异产生的学习水平的不同, 应将作业进行分层, 使学生练习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作业, 在练习中提高, 否则会使学习水平高的同学失去兴趣, 使学习水平不高的同学厌学。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 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

4. 评价分层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并且教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所处的层面上, 还要以发展的观点, 以激励的方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在评价的阶段, 我们要更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在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方面, 在量规的选择上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不同层次水平。

(二) 分层教学策略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1. 采取“导学”的方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 使他们能最自然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取个别化指导的方法, 使优生更优, 而且通过优秀生的积极带动, 可以努力争取达到集体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展开竞争, 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寓教于乐, 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在“导学”中, 教师是关键,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的教学设计, 将整个教学进程置于调控之下。在设计中, 教师主要在教学资源、情境设计、习题设计等方面下足工夫。

2. 采取“帮学”的方法

在分层教学中, 针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可以采用“帮学”的手段, 当然也可以让颇有学习心得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在实践中, 我比较喜欢用其他同学互助的“帮学”, 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放到更需要的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生在互帮时, 他们的效率大多高于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这种情形在操作类的技能培养方面尤其明显, 究其原因, 学生更能理解同伴在学习同样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 能以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帮助和学习。

3. 采取“诱学”的方法

所谓“诱学”, 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练习,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进而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树立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同时, 在“诱学”的过程中, 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 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分层式教学, 可使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较大提高, 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 使得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更大。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始终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 以多数同学为主, 兼顾少数学生,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提高。

摘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多样化人才的时代, 是关注个性发展的时代。差异教学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主张以人为本,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差异为出发点, 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展开适合学习者个人特点的差异化、多样化的教学及评价, 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改革点亮了一盏明灯。在学生普遍信息技术认知水平不高、差异很大的情况下,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采取合理的分层教学方法, 灵活采取交流讨论、伙伴教学等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并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提高整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差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次教学

所谓“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指的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同等层次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的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分层、技术训练内容的分层和考核要求的分层。

(一)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用多鼓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成绩;对中等掌握水平的学生采用多联系的教学方法, 帮助中层次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语言编程的选修课教学中, 就要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做选修要求。

(二)练习内容分层

将高中信息技术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进行对应的检验。采用“三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层”是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练习,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第二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适宜优秀的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很多,难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练习中就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否则,不顾及学生差异,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练习要求,那样就会出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够做,而成绩差的学生做不完的状况,缺乏针对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手操作的艰巨性,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一)注重高中信息技术备课过程的分层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高中信息技术练习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让他们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进行备课时,要求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了解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即可,然而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则不仅要熟练掌握其基本功能,还要掌握其快捷处理方式。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恰当地分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层次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心去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二)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对他们的约束度,采用加强引导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严格规范这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而且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要稍微超前一些,对于那些相关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试着自己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并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 里面的习题,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掌握,然而这种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来说很简单,就可以在完成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软件的使用,提升优秀学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势必会难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得到信息技术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为切入点,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理清思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08.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9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 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一个核心理念, 加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我们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复式教学的探究这样一个课题, 提出选用分层教学法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 利用分层复式递进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针对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素养差异, 起点高低不一、层次较多、差距较大等现象, 我们提出根据各班学生原有基础情况, 对各班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的学习小组。其中, 甲组学生为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好或熟练的一组, 乙组学生为操作水平相对较差的一组。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或同一内容不同难度的教学方案,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新课程要求。

二、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要求, 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任务要难易适中, 对两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进行分别的指导, 主要包括:

1.让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学习不同或不同深度的新知识;

2.给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指导不同或不同难度的上机操作练习;

3.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分层指导完成不同或不同难度的任务。

三、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分别进行过程及效果的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中, 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提到了一个新的要求和高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 采用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重视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 在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我们提出分别评价和检查其学习过程和效果。更进一步, 因学生基础层次较多, 虽然对各班学生分成了两个层次的学习小组, 但同一层次学习小组内部实际又包含了许多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或团体, 因此在对同一学习小组的评价过程中, 也要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对不同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分层复式递进的教学方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对不同的学习小组不仅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难度, 而且对教学方式也要进行相关设计, 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在一种学习状态下进行。因此, 我们提出分层复式递进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分层教学理论分割安排教学活动, 在不同学习小组分别交替递进推动, 通过这样的模式, 把学生从思想、行为开小差的边缘引导回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

当然, 在分层复式递进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乙组学生总体满意度没有甲组学生高, 主要原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乙组学生关注程度相对要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存在讲述内容较多的情况, 使部分学生因时间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教学内容容量大 (两组教学内容叠加) 而存在讲述过快的现象, 部分学生消化不了。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及任务设计比较多, 衔接紧密, 不可预测因素多, 稍微控制不好, 就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把控能力, 另一方面要减少教学内容及环节, 精讲精练, 引导为主, 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10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差异,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传统的文化课学科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受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间差异很大。从入学时的初步统计来看,有些同学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巧,而有些学生却连电脑的开关机都不熟悉。分层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为其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和发展。

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着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 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 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以下是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以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接受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可以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可以把学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等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二等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三等学生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没有兴趣,接收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再根据“水平相近,一定差距”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桌,水平有点差距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样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如果这样的模式固定下来,在基础班的同学从心理上就会认为: 我是很难进步的,很难跨越的。分层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版块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有些同学擅长文字处理,但未必擅长网页制作; 有些同学专业基础知识差些,但是可能由于家中有电脑,对上网搜集素材还是操作熟练的。因此,应该在进行每个新的教学版块之前,通过对上一版块学习的综合评价和下一版块的知识调查,对学生再进行一次分层。也就是说,分层应该是动态的。这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弥补不足。

二、学习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网站制作”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规划出网站框架,并能设计出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基础好,又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习目标的分层,就是要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一些对电脑极其感兴趣,基础又好的学生,应该给他们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制作一些能体现个性的作品。如在 “FLASH制作”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一些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后,可以让一部分同学模仿制作一些电子作品。但是另外一部分同学,可以给他们设置更高难度一点的任务。比如,展示《梁祝》这部音乐动画作品,让他们自己分析这里运用了FLASH的哪些技巧,然后设法完成这一部音乐动画。这样可以通过“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的交叉使用,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

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充分发挥其潜能,中等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向优生靠拢,后进生也在教师的积极诱导下努力提高。这样既保证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课堂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每个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但如果所有的练习都一个标准,就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了。所以,课堂练习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划分出层次。

在讲《视听制作》这一单元模块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我只要求他们模仿完成老师的作品; 而对于一些中等学生,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 修改老师的作品; 那么对于一些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上等生,我鼓励他们自己去策划一个主题,然后拍摄一些素材,来完成自己的创意。

五、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教给他们不同层次的知识,必然也要对其实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为了让评价更客观,我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在自评中了解自己,取长补短;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在评价学生中分析教学情况,生成课堂,让评价变得更客观、真实。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46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业生产活动,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而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由于在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前,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因此,每个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素养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更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由此看来,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时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 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分层次提高

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不再是像传统的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中小学,由于之前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甚至于有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所以,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也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高中信息课程的有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分层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对所学知识能更好地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会的觉得太简单,不懂的又觉得跟不上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端正学科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是一门既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一定逻辑原理的学科,但由于大多学生对它的错误认知,导致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抱着“电脑有什么难的、我平时打字多快多快、它的功能我平时都掌握的差不多了,就算没有老师教我也能学会”等这一类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而当他们实际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由于无法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电脑原理知识而感到苦恼,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课程。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就先入为主地觉得这门课程比较难学,所以当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而通过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更加自主地学习,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学生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分层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越来越多更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被提出,作为其中之一的分层教学法,也逐渐被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但是要想保证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地应用,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比如,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可以通过试卷检测或者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划分。可以按照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小组划分,而且要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习能力强,学习热情高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者,也要有学习能力一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绝大多数任务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地重视,合理的将他们划分到各小组之内。这样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二)分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虽然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的同时也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了小组,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忽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课堂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逐渐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事先列好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大纲,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内容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让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的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各自在课堂中作用,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 小组评价,定期换组

虽然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前的小组划分可能就不再适合了,所以进行小组重分就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每次信息技术测试成绩出来的时候,结合小组内组员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再划分,并且逐渐改变小组划分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素质高的划分为一组,基础薄弱的划分为一组。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分组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三、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12

1.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

在拓展课中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必要的关注与培养, 通过自评与互评、欣赏与鉴别、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道德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普遍水平, 又要考虑少数学生的特殊要求, 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 重点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

2.要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 只有在随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应用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在熟练过程中, 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提升信息素养。并且学生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提高, 即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因此在拓展课中, 教学内容要考虑为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注重各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

内化是信息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体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 也是目前强调的目标之一。拓展课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充分接触信息环境, 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 使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的需求, 从而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在高中阶段, 可以内化的意识可能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1]。

二、拓展课开展的指导思想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 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全体性

(1) 基础性。

重视“四基”, 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四基就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 它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 有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为后继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猛, 令人目不暇接, 但是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发展规律, 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应持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习惯都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流程, 信息获取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等) 。因此, 在整个拓展课过程中, 首要的是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 发展性。

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 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 拓展课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结合学生的各种差异,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 形成个性化发展。

(3) 全体性。

开展拓展课不是为了某个学生也不是为了某些学生, 而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 可以通过内容设计多样化、任务多极化等形式, 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总之, 拓展课是面向全体学生, 使他们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1]。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和品德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以及行为的差异性, 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原则, 解决中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三、以分层教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拓展课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 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因此开展拓展课首要措施就是采用分层教学理论。具体可以表述为六个层面入手:学生分层 (分层组织) 、目标分层、任务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2]。

1.学生分层

孔子曾经说过: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第斯多惠也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座谈、询问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兴趣、认知风格以及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把学生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其次, 我们主要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 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教学的一种可利用资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动态地进行调整, 从而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如表1) 。

2.目标分层

针对“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间的区域) , 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划一性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 包括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基本目标, 是全体学生应该达到的;个人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层次目标, 包括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如表2) 。

3.任务分层

任务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因为有弹性目标, 就可相应地确定弹性任务。任务分层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其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从讲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把任务也分成三个层次, 学生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任务内容, 在完成低任务后也可以进一步完成更高一层任务,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利于学生不同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发展性的培养 (如表3) 。

4.教学分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 同时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隐形同步分层教学, 即在教学的过程中, 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这种教学, 主要是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实际“心中有数”, 并不明显表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态度, 在操作上隐性地分层要求、分层施教、分层指导、分层评估, 使每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各得其所” (如表4) 。

5.辅导分层

在分层教学的同时, 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分层辅导。辅导分层是教学分层的补充形式和辅助手段。对基础性层次的学生遵循“低起点, 补基础, 小步走, 多鼓励”的原则, 重新树立起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解决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对提高性层次的学生遵循“稳双基, 勤练习, 提思维, 多反馈”的原则,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巩固并扩充知识, 提高基础技能。对发展性层次的学生采用“小综合, 多变化, 自主学, 促能力”的原则, 设计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学习任务, 拓展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能, 激励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 促进学生以较高水平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侧重于综合性和提高性及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6.评价分层

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 认可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进步,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 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既要让他们感觉压力又要让他们感觉到信心[3]。

通过分层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等, 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不足, 使个性差异的学生均有所得, 也使学生们在拓展课中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重点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苏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为研究对象, 以分层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提出拓展课教学内容选取应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 要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 注重各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拓展课,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屠云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J].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2006 (4) :21-22.

上一篇:自优化RBF神经网络下一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