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通用12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篇1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容易出现信息化与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大量信息知识的堆砌及实际操作的机械化。 这与高中教学环境有一定关系,应试压力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地位有限是一个事实,也与本门学科的教学有相当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常常有爹不疼、娘不爱的感觉,加上没有过高的考试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组织常常相对粗放。 反思这一不足并且要走出一条改变的途径的话,笔者以为关键在于重建信息技术教学的思想, 应当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走出一条从信息、技术走向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之路。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篇2
本教材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程序设计基础共六章。其中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是在考试中占%60,是该书的重点。而操作系统基础是所有操作技能的前提,因此学好操作系统这一章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本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学生情况分析认知前提分析优势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不足由于学校电脑设备想较其它县市学校落后,对学生积极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致使有些学生厌恶上机实践操作,从而影响部分学生积极性。情感前提分析优势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不足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改进措施教学措施1)
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2)
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4)
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5)
加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管理和引导教育措施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优(差)生教育计划指导思想1)
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2)
完成学校制定的合格率和会考A率3)
培养些技术较深、知识较好的优势生4)
加强后进生转化辅导工作辅导对象1)
加强优势生辅导,使其尽量都能达到A,并在班级中起骨干作用2)
引导优势生,特长生帮助后进生转化进步工作,尽量做到无一人不及格辅导形式,时间形式:1)
理论辅导:教师讲解为主,可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进行2)
上机辅导:教师上机指导为辅,学生上机练习为主,优势生帮后进生为补进行。教
学
进
度 单元课题单元教学要求课时周次备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
信息的概述2)
人类的五次信息革命3)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间、名称、国家4)
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5)
宣告网络时代到来的标志6)
现代通信包括哪几个方面?7)
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及发展方向21 第一章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1)
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描述2)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3)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4)
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功能及发展5)
计算机存储单位间换算关系及常见存储设备6)
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22 第一章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1)
计算机软件系统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2)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哪些?3)
应用软件主要有哪些?4)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时间,目的5)
目前威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表现有哪些?6)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时间23 第二章操作系统简介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1)
操作系统的概念2)
操作系统的作用3)
常见的操作系统4)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5)
操作系统的分类24 第二章文件与文件目录(含上机)1)
文件的概述与基本组成结构2)
文件命名规则及不能使用的的符号3)
文件的基本属性4)
文件目录结构5)
路径、当前目录概念的理解6)
目录的创建与删除7)
目录的复制、移动45,6 第二章文件的查找与共享(含上机)1)
文件的查找方式2)
通配符“*”与“?”的用法3)
文件的高级搜索4)
文件的共享操作5)
文件的共享方式47,8 第二章资源管理器(含上机)1)
资源管理器的组成结构2)
用资源管理器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基作操作3)
显示属性的设置(背景、屏保、外观、效果)4)
添加、删除程序5)
桌面主题的安装与设置49,10 第二章资源管理器(含上机)系统工具的应用1)
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
显示属性的设置3)
资源管理器对硬件资源管理4)
系统监视及磁盘碎片整理程序411,12 第三章电子表格基本知识1)
电子表格Excel的启动和退出2)
电子表格Excel窗口的基本组成3)
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概念的理解4)
Excel中鼠标指针的含义213 第三章建立工作簿(含上机)1)
工作表的选择、插入与删除2)
工作表的重命名、复制、移动3)
活动单元格与区域选择4)
工作表的数据输入5)
数据的计算(自动求和、公式计算)414,15 第三章建立工作簿工作表的编辑(含上机)1)
单元格地址的相对引用和绝地引用的理解应用2)
简单函数的应用操作(求积、平均值)3)
单元格内容的编辑修改4)
单元格的移动、复制、插入及删除5)
改变单元格数据格式、边框、底纹6)
调整行高、列宽416,17 第三章统计分析数据建立图表1)
数据的排序与筛选2)
数据的分类汇总操作3)
图表的建立及编辑4)
对图表进行调整修改418 ,19 总复习对各单元理论知识重点进行回顾总结Windows基本知识及其操作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电子表格Excel的基本知识电子表格的理解应用220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含义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构成要素3)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第四章Internet基出知识1)Internet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的四大主干网3)普通用户进入Internet4)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22 第四章Internet上获取信息1)
使用浏览器查看WWW2)
下载保存WWW上的信息资源3)
利用FTP获取信息4)在Internet上交流信息43,4 第四章Internet上发布信息1)HTML语言2)浏览器的作用3)网页中的基本组成4)规化网站建设5)制作相关网页6)申请主页空间7)发布主页45,6 第五章信息的数字化1)二进制基础2)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化3)二进制与其它进制间的转化4)计算机中数字的表示5)计算机中字符的表示27 第五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文本、图形、图像2)音频、视频3)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4)数据压缩28 第五章多媒体的展示与应用1)多媒体的展示(常用的几种多媒体软件介绍)2)多媒体的应用29 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1)宏的基本结构2)宏的基本操作3)210 第六章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1)宏与Visual Basic的关系2)程序设计基本控制结构 211 第六章程序设计方法1)程序设计中的几个核心概念①Windows的工作方式②事件驱动模型③集成开发环境的元素2)创建一个VB程序实例212 第六章软件工程基础1)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①软件危机的概念②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③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2)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3)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优点 213 复习理论重点知识搜集整理相关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识记掌握理论,对重点反重强调,划出重点,由学生背诵414,15 总复习基本操作加强与巩固Windows基本操作、Excel操作、程序设计习题(并结合会考模拟)416,17 总复习基本操作反复练习掌握各项操作(适当给予考试指点)618,19,2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课程分为两类,即学术性课程和技术型课程。技术是新课标的八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基础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课则是能够充分体现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课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学科,那么它就明确地表明,我们教授信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但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信息技术是学术性与技术性相互协调配合的,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最终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学生。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涉及信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的发展,其内容更丰富,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越来越注重实际,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讲授的内容还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此都不很满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很理想。那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
一、抓住教材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高一信息技术课的基础部分设计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很杂,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都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内容。而且Word以前常用三分之一的学年学习,如果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按照以前按部就班地照搬课本,其他不用说,就单单在教学时间上都是不够用的。如果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简单地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每个内容的讲解只是走马观花地过一遍,让学生浅尝辄止,就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察中,我发现在内容讲解方面可以采用“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即核心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变,某些无足轻重的细节部分可以一笔带过。这样既可以将重点着重地介绍给学生,在课时要求内完成教学要求,节省时间,又可以利用多余的课时进行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二、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兴趣越浓厚,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越大,学习效果越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从”,学生的学紧跟教师的教,学生在一开始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着好奇心,但是随着这种“我说你做”的模式的开展,教师的“一言堂”会慢慢地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消极的倦怠心理,甚至会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偏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调动学习能动性,边学习边练习,逐步攻克学习难点。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再者,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困难的知识,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我常常采取“学生讲,教师辅助”的方法。学生在学习Word时,对软件进行探索,对于那些大家都知道,都会使用的知识,我一般会要求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某些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会着重进行讲解、师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自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中汇集着来自各地的学生,某些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课或者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基础参差不齐。在理论学习方面学得很好的学生,在实践方面有的却缩手缩脚,害怕动手操作,或者是不愿意动手。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学习心理,将班级进行分组,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在小组中选取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辅导,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又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原有的作用,教师不仅可以将精力集中放在个别“困难生”身上,逐个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可以搜集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对此做公开讲解。学生在相互帮助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但是从目前的教学中来看,以成绩论学习的现象是主要的。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改进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我常常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当做评价的重点,在日常学习中我肯定学生的活动,对此提出见解,弥补他们活动的不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又使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摸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进而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4
一、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高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为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具备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后, 在学习中, 就会学以致用, 主动地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技能型的知识大多具有相通性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中, 使学生自主地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比如, 在讲授知识时、在学生练习时、在知识总结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与以往知识相关、具有知识迁移特质的内容。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深他们对知识地理解, 将知识融会贯通,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作为一名21世纪的学生, 不管是在学校学习, 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如今的学生,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遇到问题时, 不善于思考。学生在做练习时, 打开的文件有时会以只读方式打开, 不能进行保存操作;在文件打开的情况下, 学生就进行重命名操作等。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况, 学生通常不分析、不思考, 直接等教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其结果, 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或实际问题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学生不及时思考。通过大量的实例,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地进行分析, 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 并对信息可以进行加工和处理, 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任务驱动法, 巧设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PPT超链接一节, 教师可以创设“猜谜语”的情境, 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谜面和谜底不对应, 接着提出任务———用超链接实现谜面和谜底的对应关系。教师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分析超链接关系和走向, 并运用“动作设置”知识点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推广, 信息量以及信息内容骤然增加, 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不健康的黄色垃圾信息、虚假的信息等, 都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 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信息, 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 或者针对网络的某个热门事件为背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之余,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教师通过正确引导, 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 辨别信息的对与错, 去伪存真, 做到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 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事件的发展, 逐步形成理解信息、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信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创造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信息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它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它是在学生正确理解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再加工。创造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 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课程整合, 在教学中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思考后解答问题的过程, 逐渐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在技术性的内容上给予帮助, 在奇特的思维方法上给予肯定和鼓励。也许作品并不美观, 也许作品已经存在过, 只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做到能力的提高和意识的升华, 就其主观方面, 已经发展了创造信息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篇5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都知道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但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课,还很年轻,需要我们教师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不断地关心、支持、探索、交流,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去年9月份高一、二年级共40个班开设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就是我在一年来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点感受、体会和总结。
一、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是开始上课前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研究的第一个课题。
1、揭开神秘的面纱。
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一个陌生学科,大多学生有很大的神秘感。首先我们注意帮助学生揭开“信息技术”这个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去汲取新鲜的知识。这样我们从开始的教学中首先把信息技术从“原始>先进”的发展过程给学生讲清,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不是才有的,而是早就存在的,只是没有明确提出。从理解简单落后的信息技术,上升到了解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学生便从思想上对什么是信息技术有了占领深刻的认识。攻破了这一难题,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处理信息的手段或者工具。我们也是从处理信息的原始工具讲起,逐渐讲到当今处理信息的最先进的工具计算机。提到计算机,学生就不那么陌生,引导他们回答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计算机,这样便引出计算机的广泛地应用。此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原始的计算机的构造及功能讲到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的构造及性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的演变和性能的提高,了解计算机这个高科技产物的惊人发展速度,继而从心里佩服这个先进的产物,逐渐开启好奇之门。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就很容易做了,讲述计算机中的信息是怎样表示的;计算机是怎样处理信息的;信息技术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等等。
2、登堂入室。
经过上述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质上了解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打破了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一步就要真正接触到怎样使用计算机这个先进的.工具了。
讲使用计算机,首先我们注意讲清整个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让学生搞清硬件、软件的作用。明白了这些,就可以学习计算机家族中的小兄弟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了。
先讲述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进行的操作都是通过操作系统软件来完成的。接着讲解现在最常用的windows98操作系统。在这里,我们注意了把微机从开机到windows98启动成功这个过程讲清楚,这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整体意识。讲述windows98时,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讲清最基本的鼠标操作,让学生反复练习,这里我们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如纸牌、扫雷等加强鼠标操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很快掌握了鼠标的使用方法。然后可以从最直观的桌面讲起,逐渐扩展到窗口操作、任务栏的作用及各种菜单等等。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如何对文字信息进行各种简单处理、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磁盘上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各种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windows98的学习基本完成。实际上,在整个信息技术课中,学习windows98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一个桥梁,沟通着用户和微机,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一层,用户才能高效率地使用各种其他软件。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的教学就轻松多了。如怎样使用WPS20x、Dreamweaver4等等及网络的使用,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3,自探寻。
通过上述的教学,学生已会简单的使用计算机了。但是,毕竟学生求知欲比较强,这样在后期的教学中,我们采取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尽情地去探索、去研究,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比如,有的同学在学习WPS20x时,对插入图片提出了问题:怎样在引入之前,对图片作一下处理,让它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便把一些图形编辑处理软件介绍给他们,学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再如我们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输入、编辑,各种各样的材料,给我们也出了不少难题,几名教师全部靠上辅导,师生相德益彰,都有很大收益。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习书本知识阶段,于学生一周一节课,理论与实践时间差大,我们通过对比总结,把原来在教室内上一节理论课,再从微机房上一至两节实践课,改为全部在微机室上课,四十五分钟时间,基本按“讲练讲练总结”这个模式,教师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教师主机边讲边操作演示,把每一个知识点视难易程度,进行一至二遍讲解和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15分钟左右,接着教师利用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重点进行第二次讲解,之后学生再练习10至15分钟,最后5分钟时间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总结,把所学知识点系统起来。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时间安排。这样一路走下来,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5,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的步伐。
6,结合现状,激发学生为强国而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为我国各产业的长足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如何使将来有更多的有志者为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作贡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把我国信息技术业的现状讲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我国信息技术业在世界上的位置,不断激发起他们好好学习、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毅力,让我国的IT业快速发展,以期早日赶上和超过IT业的发达国家。
二、环境支持。
如何高质量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认为,除了教师在教学中不懈地努力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教学环境的改善。
1,学校良好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于开好这门新课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学校里,如果从学校领导到各科教师都不关心支持,甚至排斥这门课的话,教师怎能去尽力工作,怎能顺畅地完成这门课的
教学。在目前信息课还没有列入高考课目的前提下,我们经常和领导交谈,向领导汇报工作,介绍外地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争取领导的支持,现在从校长到各科教师,都非常关心支持这门课的开展。从去年开始,我校在教委和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建成了微机室二间,语音室二间,这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响应我国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工程,我校计划在最近几年内进行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力争用最短时间建成比较先进的信息化学校,挤身电化教育先进行列。有了这样好的学校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能日益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2,社会环境的支持。
一个好的学校环境是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不可缺少。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社会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过慢或者说排斥的话,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肯度会受到限制,甚至非常落后。在一个落后的环境下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
教好这门课,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先进的手段、设备,才能不断地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一个学校的财力、技术等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帮助,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6
一、合理安排课程,因材施教
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
教师要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如何,有何兴趣爱好,擅长及不足之处,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每堂课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继而有为这个目标努力的信心和行动,使每个人每堂课都有收获,使每个人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潜力尽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鼓勵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笔者采用了注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图文编辑”为例,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Word、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异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多复杂的编辑无非是几种情况:增、删、改,而增、删、改又必须遵守先选中再操作的原则,具体操作又分为菜单操作、按钮操作、快捷键操作种方法,学生把这种原则迁移到其他软件的操作中,对很多没有学过的软件变得“无师自通”。偶尔也有不能“无师自通”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查看“帮助”菜单,而不是简单直接地教他怎么做。这样一来,教学效率非常高,教师避免了重复而无意义的讲解,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实践。
三、“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反思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要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两个方面来反思,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寻求改进的对策,为自己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勤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促进更好地有效教学。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 “乐之者”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以学习为乐趣, 对求知充满了兴趣, 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兴趣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 努力探索新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虽然学生对操作计算机感兴趣, 但理论知识学习抽象、枯燥, 不容易理解,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有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课堂任务, 使学生通过努力感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耐心地释疑解难, 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 使学生在“好学”和“乐学”中不断取得进步。鉴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上机操作, 进行丰富有趣的信息教学;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生课后利用互联网接触、运用信息技术, 从个人爱好方面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此外, 教师还可以举行各种形式的制作比赛, 如课件制作、小游戏制作、编程比赛等等, 让学生通过这些比赛展示自己的设计、操作能力, 使学生互相交流、展现自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示出才华, 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真正持久,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堂变成学生思考和求知的地方, 通过师生互动的教与学, 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讨论问题时,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适当安排、设计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学生往往愿意动手操作计算机, 而对于信息技术理论缺乏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不仅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还介绍了很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如在讲解计算机的产生时, 我利用自制的CA I软件, 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的设计者、运行速度的衡量标准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等。学生对这些知识听得非常认真, 积极思考, 争相发言, 课堂效果非常好。我还鼓励学生多浏览信息技术知识, 多读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外书籍和杂志, 并做简明扼要的笔记, 课上、课下及时交流。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贯穿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境界,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教师必须把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培养其自学能力,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 是把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以学生操作计算机学习新知识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让他们在应用中学习知识, 从而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比如, 教学数据库系统初步这一部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对每一条命令的使用格式、功能的介绍, 按书上的步骤操作, 形成自己的数据库知识体系。考完试后, 根据自学的数据库知识编写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小软件, 能在输入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 并能按各科成绩进行各种统计。这样使教学活动从激发兴趣出发, 学生易于接受,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通过归纳各种设计、操作方法, 再通过上机实验, 得到一种新的认识, 进而从实践到认识, 培养学生探求未知的能力。这样, 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 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激发了主动探索的热情,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从而引导、启发学生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能,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学以致用, 把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加以有机整合, 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又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 利用中文打字让学生学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 I软件把学生做语文、英语、数学题的过程游戏化, 让他们学得更有趣、更开心、更主动;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 与美术课相结合, 让每个学生设计自己的文化衫、背包上的图案等;学习“W 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 与语文课相结合, 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 启发学生用W ord设计课程表、贺卡;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通过这些整合的课程, 学生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信息知识和操作技巧, 提高了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 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变成易学、实用的知识, 在与各门课程教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应用, 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 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自学能力;鼓励学以致用, 把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应试教育,任务驱动,评价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从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素质教育, 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有了一定的成效。而新课改, 本身就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手段、一个工具, 新课改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改变着眼于分数和选拔, 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能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长远利益的目标。
(2) 能使教育由面向少数高分学生或升学有望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改变了教育的任务。以前, 是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任务, 根据考试和升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 确保学生能顺利升学。而新课改后的教育任务是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4) 新课改的最大变化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将以前那种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 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片面化教学转变为教给学生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 教材内容上更为丰富了, 知识上更为灵活了。
(5)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 教育方法死板单调, 死记硬背强化练习的局面, 转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重视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优势。
(6) 改变学生一切为了考取高分的不合理目标, 将分数作为衡量尺度的错误评价标准转为取消分数制, 以等级制来代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 新课改以来, 基础教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 但仍然有很多以前的有价值的内容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特别是考试, 作为检测素质状况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手段, 并没有被取消, 而是被逐步完善;升学率依然存在, 关键是不“片面”追求。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成为教学新主体的学生, 都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更高的标准来促进自己的进步。
2 新课改下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应采取的措施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课改能顺利实施的核心内容, 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 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学工作始终都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笔者认为, 如果要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这样来操作。
2.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下的教材, 明确了教学的具体范围。但是我们不可能将教材内容全部搬上课堂, 因为这需要增加大量的教学课时, 不太现实, 所以, 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 目的是根据各种客观因素合理取舍。例如, 高二的选修教材,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又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 在确定了选修教材后, 再根据教材中的内容, 将不适合于本校学生的知识内容进行剔除。
另外, 课时安排会对整个教学进程起到很大的影响。就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来讲, 一个班每周最少要保证开设两节课, 并且最好能两节课连上, 这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或开展合作探究课都有很好的帮助。
2.2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 要以让学生去学为主, 以教师教为辅。任务驱动法则是一种比较灵活, 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方法,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去实施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2.2.1 任务要有趣味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去, 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突出。在一定程度上, 任务中的趣味性是学生进入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切入点, 就像鱼饵一样, 鱼闻到了鱼饵散发的味道才会来咬钩。那么,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千万别把枯燥的、毫无乐趣可言的任务带入课堂。
2.2.2 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 要求学生勤动手, 在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并且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但是, 自由度要把握住, 千万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要做适当引导提示。
2.2.3 任务要有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合作性能给学生带来的帮助, 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也是现在及未来的一个主要方向。
2.3 设计协作型学习环境
在设计协作学习环境时, 要将下列内容考虑进去:
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③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要考虑如何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④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 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也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
2.4 完善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 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 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评价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评价的形式上, 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去实施。
(1)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主动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 小组对个人的评价
让小组的其他成员来评价一个学生, 好处就是如果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话, 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结果,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3) 教师的总结性评价
可以根据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的反馈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明确的指引, 是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的一个好途径。
3 结语
素质教育要彻底消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新课改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课改如果要及时准确地取得预期效果, 就需要所有的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全力参与进来。
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有深入教研教改, 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合理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将新课改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27.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9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及任务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一些工具软件, 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 学生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认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非零起点。但是就目前学生的现状来看, 很多学生达不到“非零”标准, 尤其对于农村的高中学校来讲, 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 受到不同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程度的影响, 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却一无所知, 这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2. 教材现状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差别比较大, 以往的教材多注重软件应用的讲解, 而新教材对于软件的应用讲解比较少, 增添了很多理论性的内容,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如果理论知识讲授过多, 学生的兴趣不高, 若仅仅讲软件的应用, 又与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有所出入。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既要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要多增加操作内容, 还要将教材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要求比较高。
3. 课程地位
多年来,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 都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 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首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信息技术不纳入高考, 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所谓, 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 更别提教学效果了。
4. 教师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 顾名思义就是指教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但是就目前高中学校的现状来讲,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能“专业化”, 基本上是处于学校“勤杂工”的地位。在学校里,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 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 也是机房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工, 或者还是网络管理员、技术辅教人员, 而教课基本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副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紧追发展的脚步, 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授比较前沿的知识, 但是由于“勤杂工”的地位,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时间去“紧追发展的脚步”,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讲, 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三、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结合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几年来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现状与误区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改变的, 但也有一些是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有利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也就会健康发展。
1. 分析社会发展形势,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很早就提出素质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 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误区, 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 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技能。
2. 任务驱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这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 ,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给学生确定任务时, 一定要注意任务的选取。
(1) 贴合现实生活,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所提出的任务, 如果脱离实际, 学生会感觉没什么用处, 这样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不够强烈, 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2) 学生感兴趣
任务的选取要有吸引力, 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 该任务就是失败的, 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 必须有吸引力。
(3) 不宜太难理解和操作, 也不能太简单
选择任务时, 如果太简单, 不仅仅浪费时间, 而且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如果任务太难, 学生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这样也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依旧达不到教学目的。
(4) 任务选择要有创新性
设计任务时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分层教学, 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目前, 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知, 近1/3的同学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也有近1/3的同学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 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小组协作学习方式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方法,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分层方式: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不同分成“强弱互助”组、“强强联合”组。“强弱互助”的协作式学习, 能使学习小组成员在统一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 完成共同学习目标。“强强联合”能使能力水平较好的同学有一个展示平台。教师可以发现并选出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 安排到较弱组中担任一对一的“学生导师”, 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但是, 随着学习任务的推进, 成员中会出现分工不均、独自贪玩、自我约束能力下降等现象, 需要教师采用监控学生屏幕等措施加以引导。
任务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任务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任务的布置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基础型任务、提高型任务、探究型任务。让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够在已掌握基础知识的状态下, 仍能保持积极钻研的学习乐趣;而基础知识、操作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能在基础任务的驱动下弄清楚这节课自己应该做什么、学到了什么, 对新知识充满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4.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有趣的”“具体的”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好的情景, 一个好的课程导入, 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有了求知欲, 主动去学习的时候, 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进行情景选择时, 一定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 这样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5.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进修, 提高业务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 T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决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本身素质, 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平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多听课, 与同行多交流, 相互获取教学经验, 有业务进修的机会要积极参加培训。同时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业务进修, 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大开绿灯, 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但也是一门新兴学科, 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供借鉴, 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总结经验, 寻找规律,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用发展的思想、用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 不断探索新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 承担起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使命, 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参考文献
[1]徐志伟.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
[2]李艳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9
[3]刘宝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9
[4]潘弘毓.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J].中国教师, 2009, 2
[5]钟海平.信息技术新课程下的教与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2
[6]蒋霞.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6
[7]韩国惠.浅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教育革新, 2009, 10
[8]蒋筱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3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一、加强课堂管理, 保证课堂有效实施
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些情况:当你控制了学生微机, 学生的反应是“唉、不要、老师再等一下……”;当你想让学生打开课本时, 却发现带课本的同学寥寥无几;当你开始讲课时, 学生下面开始了座谈会;当你提问时, 学生却默不作声;当你需要学生互动时, 学生好象根本不配合;有的学生整天提出上网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学校采用下列方法:首先给学生设置了固定座位, 为每一个班级做了上机编排表, 把经常违纪的学生安排在最前面, 便于教师的管理, 在学生欲违反纪律时教师立即参照上机编排表直呼其名, 会使学生感到惊讶和惭愧, 马上收敛不当行为。另外新学期开始我们都会与学生签订一份“上机保证书”。保证书的内容简单易记:不带零食、不乱坐、不玩游戏、不聊天、不嬉笑。久而久之, “上机保证书”就成了学生心中的潜规则, 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课堂管理效率提高了, 教师上课也就高效实施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维护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信息课的课堂不同于其它学科, 学生几乎整堂课都在动手操作, 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吸引, 学生很难再去认真地听老师所传授的新知识, 这时如果采取控制教学, 往往会让学生反感。以下是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
1. 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精心设计导入,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使学生想学、爱学,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通过探究疑问导入, 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抓住重点, 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2. 展示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师生共同确定目标, 使学生对本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基本的了解, 可以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学习任务, 譬如:同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 水平一般的学生学习文档的编辑排版, 主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处理工具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对软件的使用特点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如《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时, 网络是开放的, 既要能够让学生行动起来, 利用网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又不留给学生玩游戏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发挥创造性思维, 采取不同的方法, 完成任务, 就会有种成就感, 从而对我们的信息课会产生更浓烈的兴趣, 这样在探索过程中, 既有快乐, 又学到了知识。
3. 分组合作, 团结协作。
在目前采取班级教学形式、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在讨论中学, 向对方学, 向优秀学生学。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 交往最放松, 在交往中碰撞, 在争论中启发, 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学了Frontpage自制作个人网页、班级网页, 新沂旅游宣传网页;用Excel分析本班级成绩;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 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这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是打造高效课堂性价比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更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程序, 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层次探究呢?比如我教学《网上信息的浏览与搜索》中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任务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 设置三个难易不同等级的搜索任务。初级:新沂旅游景点;中级:徐州著名旅游景点;高级:江苏著名旅游景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搜索, 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 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是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几年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好评。总之, 追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带给我们的是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课堂教学, 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相信, 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有优化的教学设计, 有精心的教学组织, 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就一定会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进颖.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新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 2009, (11) .
[2]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8) .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36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促使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学好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素质。在中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也凸显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今后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如果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将教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则成为了主动的施教者,媒体则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要想改变这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教师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仅仅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分层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上不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室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教师要将学生当作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课堂活动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尤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看重教材,过分依赖教材,他们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上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就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新课改的方法,也不知道如何用教材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学会使用教材。要懂得集众家之长,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和改进,增强教材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整合,使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当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也不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需来进行整合,不能一味地进行扩展,也不能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在教材内容上。
三、重视学生的上机操作
(一)合理有效安排上机时间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学生科学合理地上机实践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上机操作,上机的课时要占到信息技术总课时的90%,并将上机实践放到理论学习之后,使学生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了解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进行消化和巩固。
(二)科学安排上机作业
要提高上机的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要布置适当的上机作业。如果教师对学生上机安排的得当,学生一次上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相反,如果学生盲目上机,没有准确的目的,上机以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生会感觉上机不是促进理论的掌握,反而觉得理论和实践是相分离的。理论课堂上能够听的懂,但一上机实践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安排上机实践,避免学生上机实践的盲目性,这样会有效提高上机实践的效果。
四、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因为一个仅仅只会教书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并不会有态度的造诣。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书,还要成为理论的研究者,通过理论来促进实践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引导理论探究,从而促使教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做到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同时,教师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教学素养,尤其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热衷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喜欢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勤恳踏实地投入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水平,不断探究信息技术知识,认认真真地为学生讲授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贾亚然.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节”[J].计算机光盘软
件与应用,2012(18).
[2] 葛志秀.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学
时代:理论版,2012(10).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 篇12
近年来,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因此, 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
一、确定有效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目标中, 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提出了“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 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但是往往老师们有这样的困惑, 是不是所有的目标我们都需要在每一节课中都一一实施和落实呢?那这么多的目标具体的载体又是什么呢?
其实,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一节课中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目标都落实, 只能选取其中1~2个作为主要的目标,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侧重点。因为侧重点可能是一项知识技能, 可能是一种信息意识, 也可能是一种态度、情感、价值观, 也可能是一种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能够扎扎实实地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把这1~2个目标很好的进行落实和深化, 日积月累,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才能够得以很好地落实和实现。
二、重视主题的选取
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 确定一个有价值的教学主题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紧扣教学目标, 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主题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标准:
1. 主题必须符合新的课程标准。
主题的设计应该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思想。
2. 要能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
主题探究中所需要的东西尽可能的在Web中获取。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主题最新的信息,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
3. 主题探究的活动应该要稍微超过现在学生现有的水平。
要选择那些有创造和创新余地的主题。要挑选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 并且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观点或有比较的深度的主题。
为了让主题探究的效率更高, 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的质量要高, 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三、贯穿有效的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 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我认为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有价值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 设计那些具有挑战性的, 有价值的任务。
2. 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3. 充分保障操作的条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 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4. 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
组织好课堂, 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 学生活泼而不混乱, 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 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 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 产生良好的氛围, 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
特别是在课堂的引入阶段, 要做到简洁有效, 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经验表明, 超过5分钟的引入会排挤后面的时间分配, 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还要注意的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指导纲要明确规定要有充足的上机时间, 不能让过多的教师演示占据宝贵的学生实际操作时间。
四、注重有效的细节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和需要仔细琢磨才可很好掌握的机器, 这就需要不仅在宏观上要很好地把握课堂的架构和层次, 而且要注重细节,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 要在一朝一夕中锻炼, 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充实自己, 从自身的行为举止、语言语音、精神状态、应变能力、板书设计等等方面入手, 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丰富的自我, 那么, 在课堂上, 谁还有时间去理会杂事, 这样的课堂, 就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1. 教师要加强指导
学生操作时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 至少以下几方面要有所作为: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 包括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活动进展、必要指导、交流的前期了解等。
2. 交流要提高实效
怎样开展有效的交流研讨?我们经常发现, 很多的师生交流, 方式过于单一, 基本上教师与一位学生“一对一”的对话, 没有引导其它同学参与进来, 也没有给他们以机会, 好象其它同学是旁观者。这样显得汇报交流的效益低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有效的交流, 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实践, 当然, 前提是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 语言要精当自然
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不要太多, 但一定要精当自然。特别是教师的关键性语言一定要在备课时预设, 如引导语、过渡语、提问语、小节语等, 这样才能使课堂显得自然流畅。
4. 注重作品评价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价的反馈更重要, 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 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 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 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 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 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 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5. 重视课外延伸
每节课都可以有课内引向课外的探究环节, 时间安排一般在3分钟以内。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 这既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 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值得思考的是, 课外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是不是为了应付于课堂的完整性, 你是否用有反馈和评价制度, 来进一步落实课外活动, 达到“应用于生活”的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05-1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05-21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08-1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11-1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08-2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09-04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03
高中信息技术《图文混排》网络教学教学设计09-13
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07-30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