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09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10篇)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起到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能力、信息素养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践,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竞赛激励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竞赛激励策略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个教学策略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尽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改善教学的课堂氛围,但是应该从教学的是实际意义出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是否应用竞赛激励策略,同时在教学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把外部刺激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1]充分发挥策略的实用性。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拓展学生各种潜在能力。因此,在竞赛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放松自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竞赛中。

二、竞赛激励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包括理论性复习课堂和实践性复习课堂。信息技术课的复习,比较乏味。学习不重视,主要原因是:高中学习压力大,并且信息技术不是高考考试科目。但是在复习课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都比较争强好胜。[2]课题名称:信息及其特征课的类型:理论性复习课教学内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信息实力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白信息的含义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举行以个人为单位对知识进行抢答;竞赛结束后对本次竞赛进行评价教学分析:老师通过把所有知识点编辑成竞赛题。为了达到复习的良好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竞赛题的编制也讲究从难到易,从简的知道、识别到应用的阶梯过度。对于有异议的答案,要进行讨论,这样利于深入的学习。、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节课主要复习信息及其特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竞赛激励,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信息涵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问题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复习信息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老师还对这次复习进行了总结,总结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情况,个别问题只有少部分同学进行了抢答,因此老师会把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单独列出,再重新给学生们讲解。

(二)新授课中的应用

尽管高中生的自制力和接受能力都比初中生强,但是学生中还是存在课上做小动作、说话甚至打闹的现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将学生变成新授课知识内容的第一知识传递者,巩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课题名称:信息的获取的一般过程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更了解,并且有整体的认识,学习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这能够辅助开展之后的学习。清晰明了、内容不多、逻辑性强是这节内容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能够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信息来源的分类的优缺点;学会从适当的角度对信息评价,能够表达出评价信息的一般依据。过程与方法:在导入环节:打开PPT显示“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杨叔子是如何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如果是你去做这件事情,你又会怎么做?然后前后桌为一组讨论并给出答案。并告诉学生本节课采用积分制,既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就记录一分,小组之间进行比拼。教学分析:竞赛激励策略贯穿整个课堂,结合教材的特点,实施以小组以单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改善了教学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基础。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安海青.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

[2]罗懂洲.探讨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06).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心理学认为,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有其动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具备了维持、调解、应激与聚焦等功能。ARCS动机设计模型最初由美国著名的动机系统学专家约翰·凯勒提出,他认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即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并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动机原理,将人们的学习心理以及期望的价值作为理论的基础,紧密关联四环节,进而形成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本文尝试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二、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ARCS动机设计模型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于寻找学习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以满足学习的需求,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满足外部应激的需求,更是个人内驱力的需要,包括兴趣、爱好、掌握技能与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学习动机是一种能被感知的特殊状态,也是学生学习状态持续、稳定的重要保证,这正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

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图像的合成——移花接木大换脸”教学时,教师便能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与观察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发现部分学生常常会被换脸合成图所吸引。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合成图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给予学生更多关心和关注,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留心于课堂,抓住学生“兴奋点”。围绕这两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关联策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其中一位学生表示她日后的理想便是当一名优秀的空姐,于是回家后就尝试用自己的脸替代了图片中空姐的脸,提前欣赏到了自己穿空姐制服时的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类信息,并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1. 强化成功归因自我的理念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时常将鼓励的话语挂在嘴边。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演示。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常巡视,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明显进步,完成任务优秀或能主动提出问题,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有意义的成功是自信的来源,而有意义的成功则源于克服困难后的感受。但学生往往无法找到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这便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努力才会导致学习不好的结果,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2.设置分层任务

为给学生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分层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图像合成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如下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要合成的图像;任务二,从选定图像中抠出指定部分;任务三,完善处理抠出的图像。三个任务其难度逐步上升,学生虽处于不同层次却都能有所发挥。在“专题学习网站”中一些重要的工具应用,如磁性套索工具等都配有演示关键操作的视频,也提供相应的图文搭配操作步骤。课后统计结果显示,任务一和任务二所有学生均能顺利完成,且有7成以上的学生能完成任务三。分层教学让学生有了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满足策略

1.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应要求学生尽数提交,如此,教师才能从中获得信息反馈。在巡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出错率最高的点在于磁性套索工具的使用方面,针对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演示,而后就磁性套索的宽度、频率、对比度三个参与对工具选择的影响进行讲解,提示学生若套索偏离了图像边缘,可使用Delete键删除最后节点,并通过单击鼠标左键手动固定套索。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与讲解。教师通过反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为下次“设疑”做下铺垫,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动力。教师在巡堂过程中,针对个别问题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若存在共同问题则统一进行讲解。

2.改革课堂奖励结构

改革课堂奖励结构,首先要调整学生“学习态度”与“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比重,降低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针对努力付出和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调整课堂奖励结构,将掌握定性替代成绩定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其他同学与教师的共同关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特点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在《Word综合应用——制作电子贺卡》课堂教学环节中融入了动机理论,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要想有效运用该模型,仍需教师对此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实效性。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实践,以求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强化动机的四要素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论述ARCS动机设计模型,具体阐述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ARCS,信息技术,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侯凌云.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7):65-66.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1-01

前言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目标,学生根据任务围绕一个或几个任务重点,在解决问题的驱动下,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达成学习任务目标。这种方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时,常常因为一些因素影响任务驱动法的使用效果,教师需要明确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几点问题,并且能够根据所产生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对策,让任务驱动法能够更好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现状

(一)学生不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常常因为对教师设置的任务不够明白,而导致最终无法达成教师设计的任务目标。这种情况的发生普遍是由于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较为松散,不成体系,学生常常要依靠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任务的内容,学习任务不能够以一个量化的标准作为一个标杆而深入学生的头脑当中,学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自己所理解的任务要求当做本节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这就导致最后教师在收取学习任务的成果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良莠不齐,并不是教师最初设计任务目标的初衷。教师对任务的阐述和设计不到位,学生也就不能够明白学习任务的最终目标了[1]。

(二)学习任务缺乏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如果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就无法认真对待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而且也无法获得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对学习任务不感兴趣,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高,不认同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上教师就要依靠不断的督促学生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只能拿着鞭子驱赶学生学习,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习到和理解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此一来,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就没有了预期效果。

(三)完成任务时间不同步。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良莠不齐,曾经接触过信息技术较多的学生或者对信息技术课程十分感兴趣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手到擒来。即使是教师认为对目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来说较难的学习任务,这些学生都能够快速顺利的完成,而对另一些处于普通或较弱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的难度又太高,不仅不能够快速完成,甚至有可能在课程结束后都无法完成[2]。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不同步,这就为教师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完成较快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思绪已经不能投入进学习中,较慢的学生看着快速完成的学生既着急又难过,大大影响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准确叙述任务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在应用过程中遵循的步骤很多,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个重要的第一步,将重点放在了分配学生学习任务和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步骤上。实际上,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中心放在创设情景上,将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用明确、详尽的语言叙述出来,让学生知道每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目标是什么,每一步都要如何完成。教师只有完整叙述设计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有条理有目标的去完成任务。

(二)选择有趣有效的任务。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保证整节课学生的活跃度和兴趣指向。虽然信息技术课意在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但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存在于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信息技术知识[3]。因此,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实践,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Flash基本使用教学时,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用Flash动画设计模拟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现象。这样的任务设计既让学生学习到了Flash的应用技术,也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现象,不仅一举两得,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级别设置任务目标。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着两种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能否理解知识并且学以致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安排中,进行实践操作的上机教学能够让学生避开听说读写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来理解计算机的操作原理、互联网的运作原理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原理,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流畅的操作计算机,并且可以使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

针对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任务目标分层次分级别设置,让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完成较高的任务目标,让水平稍差的学生只完成较低的学习目标即可[4]。如果水平较强的学生仍然能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安排这些学生当一次“老师”,以自己的水平和认知辅导水平较弱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信任和团结协作的学习感受。

结论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4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

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校自2002年作为课题实验学校参与课题实验以来,以TI-92PLUS图形计算器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工具,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组合不同表示法中蕴涵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的机会.并积极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概念的概括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明确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意会而形成默会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知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课题实验组,以实验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研究.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学校的研究工作在马绍文老师的积极带动下,杨仕华、鲁开红、凹婷波、梁云虹、张宇甜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高一年级各班的部分对

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以“数学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数学实验为主”的课题实验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借助学校的56台电脑和TI-flash程序软件进行.通过实验,在数学实验的形式、过程方面在昆明市、云南省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2004年,学校购进33台TI-92plus图形计算器,并成立了以王泉付校长为校课题实验组组长、杨昆华、孔德宏、汤丹为课题组成员的实验研究小组,课题组继承前面研究的成果,并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实验组与实验学校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参加试验区的交流与研讨会议,校内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计划与实施的建立,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研讨.并积极

在教学研讨中贯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

在研究的方法上,通过同一个老师教的一个实验班与一个普通非实验班进行横向对比,使得有无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对比,数学实验的落实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索.采用以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为主,人为控制下的研究为辅的原则.突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尤其注重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我们从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对学生的技术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电脑的常识与操作,这其中男生的情况远远好于女生.而有9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除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解决数学的计算问题外,对使用其它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灵活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培训”的方法实施技术培训.例如:对第二章“函数”的技术培训因为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用了三个课时的时间对TI-92图形计算器的“代数系统、函数图象作法、数据表格、数据拟合”的使用进行培训,又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象”的技术进行培训.而在学习第三章“数列”时,又采取当数列的基本概念讲完后,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再对学生进行“数列作图”等技术的培训.通过实践发现,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女生的技术学习需要老师的积极关注,学生对一些和数学有关的英语词汇能很快掌握,技术培训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尽管学生还没有学到例如“数据拟合”,但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

与应用.

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图形计算器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研究”以及“图形计算器在开展数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前者主要通过开展研究课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由课题组确定授课教师,通过备课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交流讨论、授课、评议等环节组织了若干节研究课及课例展示.在日常教学及研究课的过程中都坚持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课后认真作记录,定期在课题组内对记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借助技术如何通过“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而对后者,主要是以开展、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数学实验、以及完成这些实验所需的技术培训外,主要对数学实验进行了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开发,即把数学实验开发成一种与物理和化学实验类同的模式与步骤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思维锻炼与对数学本质的一次再认识.

自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以来,在云南省课题组负责人白涛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在我校课题组的诸位老师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通过进行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组老师的带动下,形成全组老师、不分老幼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教改精神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课题实验过程的专家引领得到很大的提高.其间,课题实验老师撰写了20余篇论文,有10余篇发表或者获奖,其中汤丹老师获全国“2001-2002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获全国“2003-2004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的论文“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漂洗中的优化用水问题”,获中国教育学

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论文评选(2003年)一等奖,这是云南省中学数学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获得的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培训会上对数学教师进行展示和培训.此外,我校实验班的学生在教改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学生在进行课题实验的短时间内写出多篇运用图形计算器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及小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可以在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思想更直观的呈现、更容易的表

案例一 在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

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

对于以上问题,80%的学生都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这时老师否定了这一结论,学生马上跟你“争论”.(学生凭直观,看到的是长短与大小)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当然,中学也无需介绍这样的方法),他们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自己在图形计算器上画出图1图中PR⊥MN.拖动点R,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恍然大悟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也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之间的元素多少.

2.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互补

案例二 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感悟知识的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x)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数(y亿)30 40

60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2)分析“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的特点,想想应如何对指数函数下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马上能利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通过描点观察→选择函数→计算出函数解析式→验证合理性的过程来感悟指数函数的定义,使其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教师再问: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对参数a(a>0且a≠1)要作如此的规定.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对a取负值时的情况举反例说明.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只要让学生对函数列出其函数对应值表(如图2),学生就首先感悟到a取负值时的“恶果”,此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用反例来教育自己.而通过对函数的自动作图,学生又自然发现在a取负值时,函数的图象没有规律,这又为学生学习等比数列q < 0时的性质埋下伏笔.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教师则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1.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使数学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案例三 逆映射概念的建立

在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从“特殊现象→归纳整理→理性分析→结论得出”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深刻.下面是案例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f:A→B是集合A到B上的映射,那么集合B→A的映射一定存在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的学生在若有所思,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计算器操作.

师:(五分钟后)同学们请发表意见.

学生甲:我们想利用一些具体函数作为背景来研究,具体方案是取一些特殊函数,利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得出它们的对应值表得到后,把函数值y的取值转变为自变量x的值,同时把自变量x的值作为函数值y的值进行描点观察.(如图4-9)

师:通过这些得出的图象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发现有的映射存在逆映射,如图4、6、7.有的则不存在,如图5、8、9.原因正在思

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图1、3、4的函数本质分析,存在逆映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分歧渐渐变小,结论慢慢清晰)“一一映射一定存在逆映射”,“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曾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归纳而得出结论来实现的.这样的过程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

2.信息技术使理性思维更好的贯穿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四 在进行函数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中,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的例题在人教社“信息技术整合本”及“现行本”教材中都有,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手段的制约只能用待定系数法取题中所给的12组数据中的第二组和倒数第二组数据来计算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对于如果用其它的两组数据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可以用全部或多组数据进行求解,是不能给学生讲清楚的.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这一例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圆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验证往往停留在一种很粗糙的状态中(如图10),这就是用眼睛观察身高与体重的对应值点与所求函数

解析式图象的靠近程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向学生提出:“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是否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这时的教学活动片断如下:

学生活动:用身高与体重函数解析式通过计算器计算身高的函数值,据此发现实际数据与计

算数据的绝对误差.(如图11)

教师活动:积极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的评价理念的转变.又适时向学生提出:“现在误差值有了,如何说明现在用全部数据得到的函数模型与选取两组、三组、等等数据值得到的函数解析式相比较下的优劣呢?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分别选取各自认为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误差分析、通过数据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如图12-13是分别选取两组、五组数据时的误差分析情况.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发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用数学模型的解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的过程,以及用数字理性的解决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问题,充分体现信息

技术支持下的高水平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

案例五 函数图象的变换过程一定要落实到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变化上

提出问题: 你能解决函数与的图象关系吗?(信息技术整合本高一(上)2.7例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层次与认知水

平.

学生活动一:分别画出函数与的图象进行观察,而效果却是采用这种方法去探究的大部分学生看着得到的图象觉得很茫然,不明所以.(如图14)主要原因是在图象靠近渐近线的部

分学生看不到有平移的现象.

学生活动二:运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收集函数的x与y的值,这时在数据表格中有的学生将x的所有值都加上2,也有的学生减去2(如图15),然后用“x+2”或“x-2”的值与y的值分别得到其散点图,这时经过与函数的实际图象(如图16)进行对比后学

生终于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

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减去2,而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会是的图象呢?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后,图象平移的本质渐渐清晰起来,从而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学生活动三:利用几何画板对上述过程所形成的结论进行验证,如图17.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插上“翅膀”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数学实验教学早已有人提出,过去,基于技术条件和课堂条件难于实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占领着主流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基础.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对数学实验这个全新的栏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在实验的过程、操作和效果上进行探索、总结.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

数学实验过程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课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目的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

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

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果.

4.发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适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完成实验报告表 .

案例六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

1.实验目的:建立煤气流量和烧开一壶水所需的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的问题.

2.实验过程:

(1)在家庭使用的电子打火煤气灶,发现当关着煤气的时候,煤气旋钮(以下简称旋钮)的位置为竖置方向,我们把这个位置定为0°,煤气开到最大时,位置为90°(以0°位置作起始边,旋钮和起始边的夹角).我们在0-90°中间平均分成五等份,代表不同的煤气流量,它们分别是18°,36°,54°,72°,90°,如图18.

(2)记录数据:在这5个位置上,分别以烧开一壶水为标准,记录所需的时间和所用的煤

气量.(表1)

(3)处理数据:根据旋钮位置,以及煤开一壶水所需时间(用S表示)、所用煤气量(用V表示),我们可以算出不同旋钮位置所代表的煤气流量(用L表示).结果如下:L=V/S.(表

2)

将表2的数据输入图形计算器,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可以得到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求函数最值的功能可以得到结果.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但当前的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信息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研究考试如何考察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或者可以让图形计算器进考场,发挥它的考试功能,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如何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切实理解、熟练掌握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威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控制最适当的平衡度.我们在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而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设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译、推理、证明

和练习的教学.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摘 要: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到如今的物理化生,知识内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事实证明: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思维活跃度大大增加,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生本教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中国人口众多,而大学选择人才的唯一参考标准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高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方法思路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囫囵吞枣的全部接受,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探究来源,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除此之外,学生易养成懒于动脑的恶习,并且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优秀的人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得国家损失了不少未来的精英骨干。因此,这就更加凸显了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生本教学理念的独特之处

1.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生本教育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知识。时代在发展,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还间接的增强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显示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今全国大范围推行课改,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也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就像大海里的灯塔一样,在学生陷入知识困境时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高中生此时正处于心里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他们喜欢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渐凸显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也对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乐此不疲。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加有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技能。

二、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前以学生为本,做好完善的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要求很高,为使得课程能够顺利开展下去,老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现有班上的同学的平均水平为依据,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认知为设计原则。例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在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且难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学生通过独立探讨学习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等等。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高中信息技术,然后针对教材中较为难理解的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互联网的应用》这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增加对这节课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简单问题:(1)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使用互联网QQ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呢?(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利用大家经常玩的QQ,分别让组长自行建立讨论组,让同学们围绕“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讨论,然后挑选若干学生进行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等到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被调动出来之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老师要关注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当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熟悉老师的教学流程,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手忙脚乱,教师应该提前一天把教案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太强,所以传统的灌输理论的方式无法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并消化新的知识,所以在生本教学理念下,一个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任务型引导法,提升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任务型引导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把教材知识隐藏在任务当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这节课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这种任务探究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对了解未知领域的渴望。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走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给予合适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形势。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缺陷,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由于小组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中,每个成员都希望取得别人的认可,所以会更加积极和努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成员之间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能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有个客观良好的评价,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国家损失了很多“奇能怪才”,因此,新课改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掌握生本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在课堂中以学生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使每堂课都可以高效率的进行,同时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有关“电子云”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我们制作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的小课件。首先简介“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在电影及动画制作中的运用;然后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各种gif动画,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

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

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gif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化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加大课堂容量,创设学习情境

美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而现有教材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欣赏学习的需要,对于课本内容的延伸,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我们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很好地搜索图片、文字素材和视频等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相关软件,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也可以单独用ACDSee进行图片展示,或者利用《暴风影音》进行视频的播放,用《千千静听》进行音频的播放等等,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融入知识的探究中,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这里,也许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需要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很好找到,但是在百度搜索到了一个很好的视频资源,却苦于不能下载,如果在没有上网条件的多媒体教室或者想做到课件里,就成了难事。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软件,那就是《硕鼠》,官方网址为http://www.Nvcd.com,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下载视频,并且能够适用很多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等等,它为我们教学资源的下载开通了绿色通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校本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发校本教材成了我们的一个首要任务。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美术的学习实践出发,我们能够想到很多校本课程,如剪纸、绘画、泥塑、木雕等等,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能不能把信息资源转换为校本资源呢?这里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微机室,开设了电脑设计和电脑动画课程,并且利用适当的软件,进行美术设计和动画的教学。因为学生均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打下了很好的电脑应用基础,所以在软件应用上就容易了很多。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让学生熟悉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后,主要针对数码照片色调调整、照片元素的合成和宣传招贴的设计展开,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兴趣的同时,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好的美术设计作品。学生的兴趣浓厚,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18课时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甩曲时,我们从基本的软件操作入手,培养学生制作简单的路径动画和形状变化,然后逐渐加入网页动画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网站的主题,做一些适合的宣传动画,既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

另外,我们充分依托校园网站,以此为目标,让学生结合软件的基本操作,开始学习设计网页,建设学科主页和静态的网页内容,让学生去创设一个网站资源,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这样做,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使知识应用和学科建设达到了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三、多渠道营造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地球村,通过QQ、飞信等沟通软件,我们能在创建的群里大胆发言,相互交流。同时老师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飞信让家长及时掌握,促进了家园联系与沟通。通过博客和论坛,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困惑,老师只要有空,就可以在课堂之外去帮助学生答疑,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取此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既可以解惑,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答疑;双方既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增强成就感。同时在假期里,学生不用出门,只要有数码相机,就可以把自己的绘画作品通过邮件发给老师或者发布到自己的博客,联系老师点评,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老师也可通过网络交流,适时辅导,让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学习。

四、网络资源变成学习资源,师生共同进步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但是学生要进行知识更新,老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有些网站集聚了很多优秀的画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参与其中,不断地吸取一些营养,以补充自己的不足。比如雅昌艺术网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站,大家对它也许都不陌生,注册一个自己的账号,就可以听到更多同行和专家的声音,这些真是要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意义;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探讨,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更加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故此,本文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辅助教学作用,一个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另外一个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意义

1.使得教学更加直观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空间几何图形,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将空间几何图形更好地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例如,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投影仪上播放多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判断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然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所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可以有效加强师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3.丰富教学方式

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高中数学辅助教学,还能有效丰富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因为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很容易产生疲倦,甚至畏惧。如果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气氛,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导入教学,并且还能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排列组合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的设计如下: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段教学视频,如视频的内容是:纸箱里面装有从1排到9的九个球,每个球的大小、颜色和材质都是一样,那么某人现在就随机从箱中抽取两个球,在视频中某人抽到2和7。当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该人抽到了2和7,那么,他们抽到2和7的概率是多少?每次抽两个球都有哪些组合?如果每次抽三个球呢?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那么,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和计算,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计算和讨论就会得出答案,如部分学生会通过列举全部的可能性,从而知道了每次抽取两个球,其组合的种类一共有36种,如果一次抽三个球,其组合的种类一共有84种。由这些答案可以看出,如果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学生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进行列举,才能获取答案,那么是否有更加简便的方法来推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呢?教师就这样引入组合的教学。

所以说,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书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导入教学。

2.借助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播放视频、图片、音乐等具有形、色、声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所以说,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借助信息技术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首先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观念。其次,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来开展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目的之二就是简化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时,教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方法,故此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加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并非主要教学手段,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琳.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4):14.

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9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对兴趣的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具有其天然的优势,比如它的多样性、它的大信息量、它在声效和视觉等方面的优良刺激效果等,都能让学生得到传统媒体所难以给予的兴趣吸引力。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同样有促进学生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功能,可是感官刺激功能却明显偏弱,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政治课本身较为枯燥,其限制作用愈加明显。而使信息技术进行渗透,会保证课堂处在生动情景模式之中,受到课堂氛围的感染,无形中提升学习积极性。

2.对重难点的突出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会让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优势明显,对于特别抽象的概念等,能以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1]。比如在接触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知识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动画方式,向学生展现小动物从小变大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据此理解其背后的理论思想。

3.对自主学习的促进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里,黑板是核心媒介,课堂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无形中受到了限制,就算发现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素材,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学生亦因此无法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而做出及时解决处理,能力便不能真正发挥出来[2]。引入信息技术的又一预期效果便是,让课堂产生更丰富的可能性,使得学生真正投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补充传统教学方式之不足。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上面提到的几种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预期效果,若想得到顺利实现,教师需要在下述几方面做出努力。

1.剖析教学内容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化,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主体,其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对教材内容的熟知程度、对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与否,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全面剖析和真正了解,从而确定出更适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度的信息技术融入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在对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应用的过程中,要防止由于太多使用信息技术而造成的教师引导不足、学生参与过少的问题发生。也就是说,在课堂持续阶段,甚至在课堂准备阶段,高中的政治教师都应该保证理论与技术学习的完善性,利用自身的过硬素质,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基础,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之同教学内容相协调、相统一。

2.挑选设计素材

素材是信息技术和课堂相协调与统一的载体,也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重要工具,如果素材恰当,将会让政治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所以,出于构建理想课堂的考虑,素材的挑选和设计一定要渐趋合理。比如当讲解到政治生活里面的“和平与发展”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给大家播放音乐《MyHeartwillgoon》,让大家感知到自然灾难等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让学生借此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问题会对人类生存产生关键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素材设计在导入环节的作用往往最为突出,由此能够让学生被顺利带入到新内容中来,使之形成足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设计出更为巧妙的课堂情境,以便让学生迅速和新内容产生交集,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依靠动画、声音等形式完成这一目标。

3.构建翻转课堂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翻转课堂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在该理念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答,更加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内容。而高中的政治学科由于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时,趣味性内容的增添几乎成为一个必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本概念快速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去。比如当讲解到经济生活里面的股票、债券与保险有关知识时,教师即可以给大家发放基于教学内容的任务表,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视频的基础上完成填写。此时我们能够发现,翻转课堂上,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了,思索空间也更加广阔。为此,高中的政治学科教师要将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优势利用起来,优选录制内容,增强交流互动,以便理论知识的传授效率得到提升,重难点内容更适宜学生自主选择。也就是说,政治课堂上,重点和难点的突出极为关键,而突出的方法不外乎要保证在重要节点的教学新颖性与教学独特性,即要让教学方法处在实时更新状态,此时,信息技术的`恰当利用,要这种希望成为可能,如果教师能够依靠信息技术做好课件编制工作,那么接下来的课程主题揭示、教学内容给出、课堂问题设计等,都将处在环环相扣的紧密状态,继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一些抽象政治概念的本质。再者,对于很多时政专题,学生都可以依翻转课堂的形式,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自主查找,这样做不能可以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同样有助于重难点内容的攻克。

4.创建真实情境

因为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持续提升,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改善教育方式,特别是创建真实情境也是一种良好策略。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的生动化和具体化优势明显,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的展示,这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优越性是极为明显的,原有教学方式以灌输传授法为主,无法使学生积极地体验理论知识,教学效果通常都很一般。对于高中生学习过程来说,形象思维依然会发挥巨大作用,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上融入,会使高中生依托自身发展特点,努力做好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再者,高中学科知识学生理解、消化起来费时费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学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由于政治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包蕴极广,和政治、经济、时事等有密切关系,如果以信息技术引入生活实例,形成特定的环境氛围,那么学生学习将变得更为顺畅。比如当学习到经济生活里面“企业和劳动者”有关内容时,教师即可以依靠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直接构建一个仿真的小企业运营情境,使之集合网络里面收集到的公司经营实际例子,并顺势列出企业经营时所普遍遇到的问题,再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包蕴的范围极广,其资源总量也近于无限丰富,而且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种种优势叠加起来,使其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的政治课堂的结合,不但可以让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政治课学习热情的提升,保证学生实践体验效果的增强,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连增.高中的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8:27-28.

[2]胡洪.高中的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J].才智,,08:42-43.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因为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借教材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利用模型和照片进行教学,也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甚至会让学生进入误区。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每一节课,涉及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正确,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或者意义上的混淆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生动鲜明的特征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很多的新鲜资讯和知识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经过教师对选材的加工,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丰富的信息量,也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尤其是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变客观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准备的小课件里播放了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一场雷雨过后,庄稼变得更加茁壮了,是因为大自然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可见科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奇妙。这样既生动,又有科技含量,还条理清楚脉络顺畅的小短片,最受学生的欢迎,也让学生发出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惊叹,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化学实验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不利于动手实验。可是如果不动手的话,仅凭文字介绍或者教师口说,不能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意识,也影响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和分析,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多媒体课堂让化学过程详细、具体、直观地演示出来,一步一步都非常完善、清晰,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时间段观察其不同的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观察的清楚,也符合我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倡导。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花费比较长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时间缩短,将过程缩短,只展示其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氨气有更加详细的认知,我准备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视频、氨气分子结构动画模拟演示和氨气与酸反应的PPT,从多种角度让学生对氨气有所了解,在演示的时候,时而配有背景音乐的调节,时而有视频讲师的讲解,时而有教师进行重点穿插解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知识所包围的感觉,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及收获

正确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一些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已经在接受方面稍感麻木,而新颖的、不拘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更受到他们的青睐。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新鲜,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这些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在学习,因此兴趣浓厚,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们愿意接受知识,而且接受的速度很快,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点是很多教师都忽略的,就是一些动手实验的课程,有时候不能全体学生亲自试验,往往是在前排的学生看得清楚,后排的学生就不甚了了,很难看清楚试管中的景象,无法观察仔细就不能吸引注意,时间长了就会没有兴趣。多媒体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感知,在观察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演示的可视度,让教学更加透彻、明了。

四、优化思路,拓展思维,动脑筋制作精良的课件内容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鸭捉鱼》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珍惜每一滴水”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