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2024-09-15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共10篇)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1

刘楼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激励评估制度

按照“按需培训,讲究实效,分级负责,形成团队”的原则,以学习型组织的形式建设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教研的师资队伍,完善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编制、职责和上岗标准。

一、分层分级抓好以下四支队伍的建设:

1、教学应用队伍。要求各校50周岁以下教师100%接受信息技术培训,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应用网络开展学科教学。

2、资源开发队伍。鼓励教师能较熟练地自主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研究活动。

二、制度建设

按照“立足学校实际,服务教育教学”的原则,制订、完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激励等制度。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从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向以深入应用为重点转变,树立硬件建设为应用服务的观念,以应用需求决定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要加强教育管理平台、教学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各个层面的运用,实现“管理通”和“教学通”。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由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

设开始时间较早,而导致的网络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持将要展开的大规模深入应用的矛盾。

(二)加大教育信息科研力度

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指导教育信息化实践沿正确方向发展。积极鼓励教师以科研为先导,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和学的规律研究;在教育决策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全方位实现信息化,实现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要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逐步推进信息化,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雏形;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推进教育信息化。

(三)保证教育信息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设立教育信息化工程专项经费,并保证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学校要保证教育信息工作经费投入充足,并整合现有资源,挖掘各方资源和潜力,为学校信息建设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四)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项评估范围。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学期考核中,并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建立激励机制,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2

高职教育专注于培养实践型人才, 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 助力学子们掌握职业技能、实现自身价值。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理念和方法, 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 拓展高职教育平台, 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下面, 我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的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 希望能为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提供借鉴。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教育

从20世纪40年代, 一场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开始展开, 到21世纪, 人类已完全走进了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教育手段, 多媒体、微课、翻转课堂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产生的新型教育方法, 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将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整合知识点, 将文本、图片、音频、甚至视频有机结合, 精心设计课件和教学流程, 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高职生具体的技术知识需求较大, 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教授知识。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在上课前录制好一段教学视频, 将本次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难点、重点一一列出,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高职教育中引进“微课”,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完成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是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即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 学生以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 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 课堂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变革,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 有效地培养高职生应具备的主动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动探究能力, 对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大帮助。

二、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探析

职业素养是指就业者在从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 是经过长期学习不断实践形成的一种习惯,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者是职业素养的软性要求, 是在求职者多年来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养成的, 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来, 是企业考察就职者的重要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生应努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道德修养, 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职业思想, 认识和发掘职业兴趣, 提高职业能力,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硬性要求, 是对求职者是否有资格、有能力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的考量, 是企业考察就职者的先决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 任何行业的高职生, 都需要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下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设具有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教师团队。现代信息技术下, 高职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研究新时代所需的职业人才素养, 在高职教育中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率, 完成教学要求。二是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在年龄上已是成人, 在心理上已经成熟, 应该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通过自己的职业目标建设自己。学生应跟上时代潮流, 积极进取, 除了学好本专业技能外, 还要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生教育平台创新

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 我们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教育平台上展开即线下的学校教育, 这有利于对学生的集中管理和考核, 但是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现代信息技术下, 高职教育注意到线上教育平台的作用, 在网络上搭建教育平台, 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 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学到知识, 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教育应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 积极搭建线上教育平台, 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广大学子打开了成才立业的大门, 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理念和方法, 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 拓展高职教育平台, 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内容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教育、高职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平台创新三个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的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信息技术中的激励机制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激励机制;返身纵观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席谈吐,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掌握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 、 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酷爱动手,但又不喜欢理论;他们充满求知欲,但又叛逆。尤其在学习相对枯燥的基础课时,往往是不喜欢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来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那么效果肯定不是很好。而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譬如在讲到第3章程序设计语言的条件语句时,我首先不给出概念,而是编写一个简单的成绩判断程序,学生任意地报出一个成绩,程序运行,马上给出相应的优、良、中、差等级,学生马上会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听我讲解程序设计的概念和设计的技巧,并且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把要点都记下来,并且亲自上机把程序编出来验证,这样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二、幽默——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往往使得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我们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讲解软磁盘的使用时,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5英寸盘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英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英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三、含蓄——提高批评的实效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势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这一点,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尤其明显。此时,教师若厉声厉语,指责、批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而如果我们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则能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跳出困境,深化理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工造物,奇妙无比,有好几个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是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大学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开始学生都煞有兴趣地听着,听着听着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緊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错——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上到信息技术第5章数字图像的大小计算上,我就采用了 “故错”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求解答案,找一个多数学生采用的错误方法列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当讲到错误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概括、总结,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图形图像的计算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答案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4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起到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能力、信息素养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践,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竞赛激励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竞赛激励策略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个教学策略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尽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改善教学的课堂氛围,但是应该从教学的是实际意义出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是否应用竞赛激励策略,同时在教学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把外部刺激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1]充分发挥策略的实用性。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拓展学生各种潜在能力。因此,在竞赛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放松自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竞赛中。

二、竞赛激励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包括理论性复习课堂和实践性复习课堂。信息技术课的复习,比较乏味。学习不重视,主要原因是:高中学习压力大,并且信息技术不是高考考试科目。但是在复习课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都比较争强好胜。[2]课题名称:信息及其特征课的类型:理论性复习课教学内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信息实力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白信息的含义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举行以个人为单位对知识进行抢答;竞赛结束后对本次竞赛进行评价教学分析:老师通过把所有知识点编辑成竞赛题。为了达到复习的良好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竞赛题的编制也讲究从难到易,从简的知道、识别到应用的阶梯过度。对于有异议的答案,要进行讨论,这样利于深入的学习。、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节课主要复习信息及其特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竞赛激励,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信息涵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问题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复习信息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老师还对这次复习进行了总结,总结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情况,个别问题只有少部分同学进行了抢答,因此老师会把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单独列出,再重新给学生们讲解。

(二)新授课中的应用

尽管高中生的自制力和接受能力都比初中生强,但是学生中还是存在课上做小动作、说话甚至打闹的现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将学生变成新授课知识内容的第一知识传递者,巩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课题名称:信息的获取的一般过程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更了解,并且有整体的认识,学习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这能够辅助开展之后的学习。清晰明了、内容不多、逻辑性强是这节内容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能够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信息来源的分类的优缺点;学会从适当的角度对信息评价,能够表达出评价信息的一般依据。过程与方法:在导入环节:打开PPT显示“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杨叔子是如何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如果是你去做这件事情,你又会怎么做?然后前后桌为一组讨论并给出答案。并告诉学生本节课采用积分制,既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就记录一分,小组之间进行比拼。教学分析:竞赛激励策略贯穿整个课堂,结合教材的特点,实施以小组以单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改善了教学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基础。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安海青.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

教育信息技术 篇5

1.教育信息技术

2.教育信息技术 3.教育信息技术 4.教育信息技术 5.教育信息技术 6.教育信息技术 7.教育信息技术 8.教育信息技术

9.教育信息技术 10.教育信息技术 11.教育信息技术 12.教育信息技术 13.教育信息技术 14.教育信息技术 15.教育信息技术 16.教育信息技术

重点资助课题 重点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资助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 青年专项课题

廖东升 阈下信息技术视域下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研究

李超英 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在线应用研究

李健 基于web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平台的研制 陈德平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刘祥国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杨锦荣 高校区域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研究

马振中 网络共享机制下的学前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 刘友成 现代信息技术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黄有全 高职工科教学做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谭晖 微博与大学英语写作的结合范式研究

孙爱武 基于职教新干线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培训的研究 邓亚明 基于构件模式的成长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杨玲玲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研究 刘罗仁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

闫翠萍 知沟理论视野中新媒体环境对湖南农村学校影响研究 孙娜

新兴网络技术对教学方式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湘潭大学

长沙师范学校(专科)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

信息技术教育考试重点 篇6

第一章

信息化社会教育得新理念的三个方面?

答:

1、数字化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可以通过web主题综合学习模式、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来达到数字化血虚的目的。

2.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学习内涵和功用的变革,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学习意识和良好法人的信息素养,家庭、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才能共享知识,形成学习型组织,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学习化社会。

3、学习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教育中哥白尼式的革命,注重以学生为本,创设一种真实情景,通过协商,让学习者在与外界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意义建构,在重构认知体系的过程中拓宽其全球话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信息素养的概念?

答:

1、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主动地开展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表现信息、创造信息、合情合理地发送或传播信息能力的培养。

2、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二选一)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得区别与联系、关系?

答: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培养的是信息技术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培养的是信息素养。

第二章

知识:是一种信息,知识是在对数据和信息理解的基础上,以某种可利用的形式,高度组织化后的、可记忆的信息。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分类分析方法、结构简化方法、相关分析方法、预测决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以及数值,其数据是有结构的,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等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其数据是无结构的,需要较周密的思维能力。

联系:它们相互统一、相互补充,定性分析是基本前提;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第三章

信息素养是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组成: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

关系: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问题解决过程可划分几个阶段?

答:可划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怎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答: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

略。

批判性思维可通过七个方面进行培养。1)教育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态度;2)注重问

题情境的创设;3)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4)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5)指出证据与根据;6)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7)加强与认知训练。

第四章

网络生态危机是指什么?

答:是指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污染网络环境,使网络生态失调,危急网路安全,严

重影响网络的运行。

第五章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答:是人类对新生代的品德、性格、智慧和心灵进行培养与塑造,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创

新人类文明的目的。

第六章

如何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P128

第七章

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

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四个阶段)

答: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与实施;4)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

答:涵义:综合实践活动室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活动,体现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概念?目标?表现形式?

答:概念:何克抗教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表现形式:1)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3)研究型课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第八章

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螺旋式课程?

答:根据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应该考虑到小、中、高有体系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应以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学习为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素养培养开展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在高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学科,设置以培养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技术和知识独立学科,以强调内容的专业化,以便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

何克抗教授总结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的步骤?

答:1)教学目标分析;2)情景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5)创作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7)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包含哪些要素?(理解记忆)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习共同理论的概念?

答: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在公共的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参与、活动、会话、协作、反思等活动建立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知识文脉”的团体。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策略?

答:1)多媒体课堂与“支架策略”;2)网络教室环境与“教练策略”;3)Schoolnet/Internet网络环境与“建模策略”。

第九章

什么是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

答: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步骤或程序。

要素:指导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基于方案学习)?特点?以及步骤?

答:“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对主题和专题做深入研究的教与学的实践型模式,旨在把学习者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习者积极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

特点:情景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协作性。

步骤:确定研究主题、收集信息、应用信息、制作并展示创作成果。

第十章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分别是什么?

答: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技术,通过小组学习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实现个体及合作伙伴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协作学习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地对话、交流而形成的。

校际协作学习是什么?开展方法步骤?

答:是指Internet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这一差异性,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并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形式的学习。

步骤:确定学习内容、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学校、建立具体的教学计划、制作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网页、分别进行网下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

校园网是什么?

答:校园网是指基于Internet应用,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第十二章

“校校通”是什么?

答: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支架吗实现网络通、办公通、管理通、资源通。第十三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是什么?

答:是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长期发展的方向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方针与步骤。第十四章

远程教育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答: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而成的一种新型教育与教学体系。

特点:教学上的交互性、教学资源的普遍共享性、教学时空的延伸性、学习理念的终身性。第十五章

课程整合案例WebQuest书p277

任务驱动是什么?

答: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用任务将教学内容贯穿,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体获取信息,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任务能否驱动教学是衡量任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十七章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修方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骨干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校本研究、反思等。

第十八章

什么是学习文件夹?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实施步骤?

答:学习文件夹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系列表现作品、评价结果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系统收集。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7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创新,实践,教育质量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反映了影响专硕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和教学过程的原始状态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动向。抓好其教育质量,是培养优秀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高校的管理层(如高校的研究生院/处、教务处等)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来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可以查缺补漏,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的进行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等各类问题。相对于教师而言(如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等各类教师),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更加保障教学效果,及时得到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组织,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法

1.研究生参加教育质量管理。在高校应该培育其浓厚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本”的教育质量文化。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的主体教育质量保障的作用与地位。教育质量的调查与取证应该以研究生本人为主,客观公正的吸收他们的第一手意见和建议。但是若出现研究生在参与教育质量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敷衍、不积极、被动等因素出现,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研究生本人自身的感受等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去,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进一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建构者和保障主体。

2.建立评价指标与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分类评价标准,但是在特定的高校其评价指标应该统一,这样可避免主观性、任意性等因素的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将学生、用人单位纳入考查主体的,这里的学生不仅是指在校生,更应该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采集学生数据等信息,最好选择近三年内毕业的专业学生硕士研究生。最好根据选择的评价指标维度,将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可以客观的评价其教育质量的好坏。这就克服了以往对其分析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的促进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信息与数据的交流,需要构建其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其培养质量。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反馈机制

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的主体是所在高校,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毕业生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促进其研究生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需要多方参与,比如需要已经毕业的校友、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单位的有效参与。可以将校友会、教务处相关的质量评估人员、就业中心等纳入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具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其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要强调其理论转为实践的能力。其信息反馈系统如图2所说。

文中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其次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做法,接着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最后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7-92.

[2]刘小洋,张宜浩,刘万平,刘超,黄贤英.工科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3-24.

[3]王侃,王地国.高校毕业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12,3:108-110.

[4]刘小洋,刘万平,刘超,张宜浩,黄贤英.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2016,1:72-73.

[5]张春莉,马慧珍,吴加奇.师生人际关系对教师教学反馈及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报,2015,4:51-53.

[6]刘小洋,刘超,刘万平,黄贤英.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2015,10:123-124.

[7]刘小洋,刘万平,刘超,黄贤英.贝叶斯分类理论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5:1-2.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8

【关键词】激励 信息技术理论课 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与人交流,勇于创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而言,教师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多补充一些小技巧、小知识,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另外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要少讲大道理,多讲实用性的内容。当然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听你的理论课,让他们在你的激励下爱上信息技术。

时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是在机房上,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学校因为设施的原因,还不能充分满足机房上课的需求,这使得教室上理论课也成为一种常态。当然,当教学进度到一定的时候,有部分内容不必在机房上,单凭多媒体演示就能完成的,也可以在教室完成,这样反而有利于课堂求知氛围的形成,防止学生因电脑的吸引而不听老师讲解,不动脑思考。

激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其实是对于学生个性中的倾向性的激发,课堂教学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激励性措施密不可分。有效的激励需要考虑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否成功等。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一般在教室上的都是理论课,而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感觉最难的就是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因为,一旦离开了信息技术机房这个教学主阵地,教师常常感觉极不习惯,学生尤甚,结果常常是教师讲得累,学生不爱听,更别指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索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任务的挑战性

中学生的好胜心特别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激发。有一次,一上课我就向同学们宣布,今天的信息技术理论课要分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都觉得很好奇,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究竟是什么比赛。我接着把比赛规则投影到白板上:

1.全班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五个小组,抢答我出示在白板上的问题。

2.每个小组的成员每答对一个问题,我就为这个小组画一面小红旗。

3.比赛结束时,得红旗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我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4.正确答题最多的同学,为这次比赛中的最佳赛手,我也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兴趣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随着我问题的展示,教室里出现了非常热烈的抢答场面。当第一位同学答对了某个问题,为自己的小组赢得第一面小红旗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为他热烈鼓掌。

二、导入环节的激趣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判断导入环节好坏的标准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导入语的激励性与情境性了。有一节信息技术理论课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导入:《水浒传》的故事大家都听过,都知道梁山聚义厅有108个好汉,但怎么出现了108个好汉呢?这108个好汉都是怎样上的梁山呢?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好奇,这时候我趁势播放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剪接出来的与梁山108条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视频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句句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瞬间就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边看边发出叽叽喳喳的探究声,偶尔还夹杂着哄堂大笑之声或者愤愤不平的议论之声。看完视频后,我从视频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博览会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课题,创设了带同学们去游览信息技术博览会、引导同学们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的浓厚兴趣。

三、中间环节的过渡性

过渡是转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手段,使得学生从上一个环节中很快转移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在这节信息技术理论课中设计了一个带同学们去参观信息技术博览会的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开展体验区、学习区、活动感悟区、收获区、反馈练习区等五大区的参观活动,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把同学们引到第一站——体验区后,我播放了一段“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视频给同学们观赏。这段视频中的具体内容有: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畅想未来生活,展望高新技术等。我希望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后,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未来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之后,我把同学们引到了第二站——学习区。在这一站的学习主要是观看视频,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同学们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信息技术包含的各种功能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体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等内容。

我又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导到第三站——活动感悟区。在这一站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活动:有分别标有1号、2号、3号字样的三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白酒、盐水、酱油三种不同性质的液体,每个杯子都没有标明液体的名称。请同学们根据不同液体中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出白酒、盐水和酱油。除了把实验内容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外,我还当场准备了实验器具,在三个玻璃杯里分别倒入了白酒、盐水和酱油。听说可以上讲台亲手做实验,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纷纷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位平常不怎么与老师发生互动关系的男生上讲台来做实验。他一会儿用鼻子闻闻,一会儿用舌头尝尝,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其他的学生虽然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但是也讨论出了很多的鉴别方法:比如尝味道、看颜色、闻气体等。

由上可见,教学的精彩需要在环节与环节之间营造环环相扣的氛围,让学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了!

四、学习媒体的多样性

文喜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需要跌宕起伏、丰富多彩才有吸引力,理论教学如果以平淡无奇、枯燥的讲解来贯穿课堂,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影响效果,这时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不断更换媒体,使课堂亮起来。

为了使媒体的使用更丰富多彩,我引导同学们在电子白板上展开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设计游戏软件和活动画面,观看影视作品、音画动漫,进行自主学习。电子白板可以任意书写、拖拽、擦痕等,同学们对这些神奇功能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都非常乐于在电子白板上动手操作。教学时,我在反馈练习区、收获区,设计了部分填空题、连线题等供同学们在电子白板上书写、连线、拖拽等。如此,既满足了同学们希望在课堂上有机会动手操作的愿望,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又教会了某些不会使用电子白板的同学如何将知识点和练习题等书写在学案上,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任务设置的激励性

任务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学生挑战的目标。如果是在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我大多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同学们在每节课都要完成相关的任务内容。如在教WPS演示“插入声音、背景”一课时,我先向同学们展示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让同学们对音乐贺卡产生初步印象,接着再引导同学们分析贺卡的结构:普通字、艺术字、剪贴画、文件中的图片、自选图形、文本框等,与同学们讨论如何将电脑中的背景、音乐放到贺卡中来。通过分析,同学们对这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同学们再根据我的提示进行具体操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乐意接受新的任务,不断在成功中强化学习动机了。

综上所述,有效的激励需要考虑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否成功等。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时,我们应当结合同学们爱动、爱想、喜欢变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心理设计教学方案,要努力满足同学们动手动脑具体操作的愿望,而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相信随着我们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不断探究与研究,信息技术理论课会越上越精彩,成为学生走上信息技术之路的敲门砖。

教育信息技术激励机制 篇9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目前,虽然在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化集约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督导管理评估运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表面上看,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待以时日可能会得以改观。但从问题的深层看,缺少基于实践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是目前这些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实践取向的研究策略,强调行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结合,并以行动性研究为主。我们认为,这一研究设想将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指导思想

1.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围绕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总结教育改革、凸显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特点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以教育部确立的《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为指南,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为立足点,以课题研究入手,为各基层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和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方向和基本思路。

三、研究目标

1.认真落实教育部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提高我省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信息素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2.探讨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和推动新课程改革,如何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研究内容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侧重应用性与实证性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指南。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具体课题应该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综合选择适合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应用有关研究方法。

六、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

本课题采用总课题负责制和子课题负责制。

总课题组负责制订总课题研究方案,把握总课题研究方向,负责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课题研究网站对子课题实施动态的、过程性的指导、评估、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中期、结题的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子课题组负责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落实科研经费等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接受总课题组的指导、管理和检查验收。

希望各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

(二)申报程序

实验学校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申请,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总课题组则根据需要和条件最后确定课题立项名单,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七、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

课题申报单位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06年12月20日之前上报课题申请书,同时发电子申请表参加预审(E-mail发送至sunys1990@163.com)。

2.课题立项

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电子材料进行评审、筛选,同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申报单位。凡是符合立项条件的申报单位必须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并递交正式书面申请表(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一式三份)。总课题组审核后发布课题立项名单并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3.指导、组织课题组开题

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通过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等)、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活动,结合课题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实际,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

本课题自课题任务书下达之日算起,研究时间定为2年。

1.总课题组督促、指导子课题组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按照总课题组要求制作课题研究网页,总课题组将通过专题课题研究网站进行管理。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一批优秀研究成果。

3.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组织召开课

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子课题组应向总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课题实施过程的详细资料,如人员工作量表、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工作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或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自评,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并向总课题组提出结题申请。

3.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终结性测评和验收。组织召开结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颁发课题结题证书。

八、预期主要成果

出版、发表一批科研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总结一批成功案例,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主题网站等。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筹措

子课题组所需研究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单位自筹解决,或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研究费用。总课题组负责解决重点培训、研讨、交流及重要的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活动所需经费并适当收取子课题管理的成本费用。

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

信息技术教育实习报告 篇10

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2013年9月3日,我怀着难以诉说的心情来到了邯郸市辛安镇中学,去时正值下午上学的时间,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学生,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如今作为一名教育实习生再次进入中学的大门,我突然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也感受到了满心的爱,对这次的实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实习的日子过得很快。此次的实习为期两个月,虽然很辛苦,但却很有意义。在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带队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在专业组老师特别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实习工作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

实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备课和上课两部分。我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的要求自己,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努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是熟悉教材,认真备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高中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努力。

首先在第一周里,我认真的听了 指导老师的课。听课前,我就认真的阅读了教学内容,查找了现有的资料,做了一份简单的教案和PPT,并且和同学一起进行了教学演练。在听课时,我认真做好了听课笔记,重点注意任课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寻找差距,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发现自己与老师的差距,努力提高自身不足。同时会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向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解。再者,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二是以后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去上课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学生自由练习期间,我会升入学生中,帮助他们复习课上内容,答疑解惑。在这一周里,通过不断的和学生交流,我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老师很细心,总会将自己的教案和PPT交给我们作参考,然后要求我们自己在做一份独立完成的教案,再细心的为我们指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以便让学生更好的吸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第一次的登台讲课的机会来了,虽然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当老师告知我,要我登台讲课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激动的心情着实难以言表。我不断的告诉自己要保持镇定,要循序渐进的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几十双好奇的眼镜,紧张还是不请自来。虽然课前做足了准备,可深呼吸也解救不了现在的我,大脑顿时空白,也无法按照教案来讲,时间安排的不是很恰当,讲课的顺序也比较混乱,以至于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强调,以至于课后学生反映对难点掌握的不好,问题比较多。但好在还是将课程顺利完成,该讲的知识点都讲到了。在课堂的最后代课老师又将我没有讲清楚的内容为同学们又进行了阐述。这堂课后我的自信心受到了一些打击,真正体会到了做一名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好,在知道老师的细心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对这次教课的失不足之处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不断的请教代课老师,我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鼓足了勇气,又进行了三次讲课,在这期间,我的信心越来越充足。再次上课时,显然已经轻车熟路了,克服了以前的紧张情绪,讲课过程中难易区分有度。

虽然我的授课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我发现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殊性,除了教课内容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我克服。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对实践要求很高,所以我的讲课时间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在其后的学生自由练习时间里,我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最后要对学生时间作业进行点评。我这过程中我不得不强调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必须做到熟练的运用教学软件,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熟练,把握好时间。由于信息技术是联网教学,所以还必须监控好学生的上网,避免他们登陆一些不健康的网址,看一些不易高中生了解的新闻,保障学生的健康学习。在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同时避免找到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在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己,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告诉他们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对于学习有帮助知识。

后期的实习工作,我就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我和指导老师的教学水平还存在着差异,但我会再接再厉做到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的课上有所收获,成为一名学生认可的好老师。实习期间我从指导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享他的工作经验,还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师德,我想这些足可以让我受用终身。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

三、丰富课堂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集体活动,让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合理完成任务,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促进同学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求公平民主,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需要的关怀,不因学习成绩而差别对待。碰到淘气捣乱的学生,因拿出自己的耐心,大家都曾经是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淘气的学生本身是好的,只不过爱闹腾。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体罚学生,在处理犯错误的学生时,不能不顾学生脸面,胡乱批评。要注重惩奖分明,有度。永远都不要在班里说差生两字,因为说了就表示有差生,而且差生就不会变好;永远都不要在班里说某某有实力干什么,因为这等同于说其他同学没有实力。所以,在我的课堂里,我的学生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我希望是这样。

总的来说,要学会用学习节奏引导学生,学习是有节奏的,该玩的时候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否者,只能适得其反。要想管理好班级,要做到热爱班级。

四、我的收获

实习,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现在,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我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

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了,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实习的两个月里,我在这里收获了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各个老师和学生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感觉所学的到东西远远要比三年里在校园里学到的更丰富、更精彩。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

实习的前一个星期,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看其他老师是怎样讲课的。这种听课和我们上学时听课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听课的重点是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而并不是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我第一次上讲台时,有点紧张,课讲得也有点快,但是总体感觉还可以。后来的课,越讲越熟练,越讲越流畅,同学们对我讲授的知识都能吸收。有了前几次讲课的经验,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可以良好地控制时间,也能够削除刚开始的那种紧张感.在为人师的这条路上,我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但不管怎样,我都会以人为本,把实习中学到的一切加以融会带到今后的事业中去,我会以我的真心去呵护学生,因为我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的心。

总之,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但事实告诉我,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实习,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

想想我的实习生活,回头看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还没来得及反应,时间却已在我身边飘过,转眼间,我的实习生活就划上句号了,是否圆满结束,那么只自己知道。心中百感交集,却也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上一篇:荷的足迹优美散文下一篇:基层建设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