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2024-06-09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精选8篇)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1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增加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及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应运而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极大的优化了教育过程,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 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 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2

一、关注学生平日作品, 弥补考试评价的漏洞

由于新课程实施的时间不长, 人们对过程性评价仍感觉陌生, 或者说不愿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考虑教学评价, 对于学生评价, 更多地依赖于学期末的考试, 一般常见的是理论笔试和学生上机操作的方法, 这种方式忽视了过程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了学习积极性。而且,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很难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这种终结性的评价,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 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所以, 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作品, 以作品评价来弥补单一考试的不足。关于作品的评价, 其实就是学生创作作品, 教师实时关注学生作品形成的过程, 对学生的创作过程, 知识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

让学生实现一个作品, 来引导学生对某一模块内容的学习, 是信息技术课上常用的方式。比如:制作一幅想象画, 来学习画图工具;完成一份电子板报, 来学习文字编辑工具;通过因特网收集相关知识形成报告, 利用电子邮件提交作业, 以此来学习网络知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促使内容评价的模块化, 这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作品评价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完成教材word2003部分教学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利用word2003和已经学过的部分软件创作一幅主题作品, 由于学生之前对这个软件的主要操作都已经比较熟悉, 所以我只给他们提供了部分素材, 要求他们自己思考并创作, 在作品形成之后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 点评了几个做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在这时没有被评价的学生不愿意了, 纷纷要求评价一下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在技术上不是做得好的, 但是这类学生在作品的设计创意上都有很大的亮点, 甚至比以往公认的优等生的思想创意都好。所以从那节课后我就更加注重评价作品的时候不只是要评价优秀的作品, 更加要评价有问题有缺陷的作品, 或者技术不行但创意很好的作品。这样下来不但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都非常好, 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做出好的作品让大家去欣赏去评价。如果只凭一次作品的分数决定学生的成绩, 就看不到这么多认真的付出, 没有肯定、没有欣赏, 谁还愿意投入更多的积极性?

二、规范行为, 以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课上, 少不了这些情况———不带鞋套去机房, 不按规定正确开关机, 上机之后不登记或登记的字过于潦草等等。这些看似与信息技术成绩无关, 但却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关键期,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之犹如天性一样不可改变。然而,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虽然上机守则学了一遍又一遍, 但实际效果甚微。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素养, 行为评价法就显得很重要又得力。

行为评价主要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评价。为此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表, 里面包括上课是否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主动探究新知, 勤于动手动脑;有没有穿鞋套, 正确开关机, 爱护公物;卫生习惯, 是否能保持位置区域整洁、干净。学生上机操作时, 采取组长负责制, 课代表负责对小组考评, 小组长负责组员的考评, 任课教师对班级考评, 将考评结果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评定。

三、档案袋评价,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档案袋评价法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这种新型的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和评价汇集而成。分为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发展性档案袋和展示学生最佳作品的展示性档案袋。它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诸多弊端, 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强调学生的参与,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发展性电子档案袋。本人在教师机上, 利用ftp建立了两个账号teacher和student, 再为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teacher用来放教师上课的资料, student用于存放每位学生的电子档案、平时的考评以及上交的作业, 并设置好权限:上课资料只能下载, 作业上交只能上传,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借用”他人作业或作品。在档案袋中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资料, 从中可寻找自己学习的轨迹。

我设计了一个简单学生PPT设计的作品评价计划, 计划主要实施如下:

(1) 把设计的评价指标表格传到ftp上, 该表格列出了具体评价要求及评分说明, 说明此项评价为师生共同参与, 且学生评分、老师评分分别占40%与60%, 并提供评价数据表格供下载。

(2) 在学生作品文件夹中放置了部分优秀学生的作品, 为了评价的公正性, 作品一律采用匿名形式, 且作品都不为本班学生的作品。

(3) 在指定时间限制内学生对以上作品评价数据上传之后, 教师对该作品做最后的汇总评价, 最后将各个作品最后得分情况在课上进行公布。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厚的兴趣, 也对自己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责任感, 学习是自己的事,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是多可贵的品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较为合理地评价应该是面向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过程性评价便是关注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付出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 让教育更具实效。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3

新课标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具备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但高中繁重的课程却使很多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尽管教师基本上对于新课标都有所了解,但是却往往没有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盲目上课、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辛苦,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高考制度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都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样就在无形中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因为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认为这在高考中不考,若在这种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所以,他们就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从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我国高中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教师

高中的教师中有很多都是相当有经验的,他们在一线上已经执教了许久,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应试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当熟悉了,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去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显得有些很难,并且他们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已有的教学方式。所以,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尽量不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难以有效、快速地进行。

二、高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性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倘若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的方面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迸发出对学习的热情,才会有进一步的创新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充分的信息化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到亲近可信,才能让学生在极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才会让学生热爱这门课程,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激励学生创新

1.表扬激励

教师应该及时地、充分地表扬学生的发光点,这是激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的一种良好方法。

2.表现激励

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特长,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性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

3.参与激励

实践出真知,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三、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一)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

新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内容大幅增加,尽管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却不是教师的唯一参考,日常的教学固然不能脱离教材,但更忌讳照本宣科。所以,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发掘和寻找包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教授,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因此教学对象的自身情况对于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使学生会学、愿学、学会。除了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外,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留意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日常教学中尽量选择那些既是学生喜闻乐见,又不超过大纲要求的内容,以便将其作为教学突破口,使学生有兴趣的学,让老师有效率的教。

(三)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

良好的备课是进行有效性教学的前提条件。除了要做好对教材中内容的整理外,教师还要发掘一些学生在课堂中可能用到的素材、操作指南、半成品或操作演示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制作、更有效率的进行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学生水平和认知程度相适应的优秀作品,以便拓宽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智慧,鼓励他们的创新,使他们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操作水平。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和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反思。其中,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主要通过技能测试的方式,对于很好地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表扬,以便更好地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建立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电子成长记录表,并将其发布到校园网当中,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时对其进行查阅,以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思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组织好每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4

富裕二中

杨丽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自己的教学方式已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往往会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有一个导入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时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时,如果直接把求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容易记忆这些公式,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设定了播放“嫦娥二号发射场景”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来,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借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对于有些问题难于理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直观、动态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行四边形性质》这节课,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出示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运用FLASH制作出动画并演示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过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突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何克抗教授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当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检索等功能,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做为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与比较》一课,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动物分类介绍,有生活中的图形的分类与比较,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颜色、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分类与比较的真谛,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给出的大量图形中,用鼠标圈一圈点一点,把给出的图形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比较,观察分类比较之后,用手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实现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枯燥地讲解,却事倍功半的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数学教材由于其版面、地域的局限性,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以理论为主,与“身边的数学”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新知识的汲取,阻碍了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书本补充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借助于因特网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编制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生活化的工具,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系列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数学课堂训练。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数学课堂向有效教学的课堂慢慢转变。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的优化整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促进作用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5

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黄凯君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学科而存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根据小学生认知、理解、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体育教学资源的来源、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充分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让信息技术在教学各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因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它应该具备健康、易学、实用、开放的属性。有了教学信息要更形象生动,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突破传统的线性结构。为此,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任职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的不同,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动作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

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

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时,让学生通过观看收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正确跑姿,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时,学生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会得到质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拓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开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将促进体育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我认为:体育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势必会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有着莫大的帮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信息技术体育上课中的应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一至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辣,苦不堪言。为此,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应用生动、形象、直观、具有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注意。例如,在上一年级跳绳把那些跳绳跳的好同学的视频放在课件上,在和学生以前不会跳的到学会的过程简单对比,让学生对学习跳绳有充分的兴趣和自信心。“小朋友们好!我以前也不会跳绳,看我现在多能跳呀,一开始我就把两条绳子对折放两只小手里想象自己是跳绳高手……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厉害,快去试”小朋友通过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学习跳绳有充分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能使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体育课后对学生评价和管理上的应用

有了“信息技术”多了几个免费劳动力,给我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办公,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体育教师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琐,除了常规的备课、各种计划、总结、科研等日常工作外,每年还有许多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如学生体育课成绩的统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统计分析等;有很多的竞赛编排工作要做,如体育活动课的编排、各类竞赛的编排、校运会的编排等。这些繁琐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带运动队、科研等其他的工作。

体育各类数据的统计是非常繁琐、乏味且容易出错的。可只要我们学会使用一下系统就简单很多如,运动会编排软件,运动员报名是电子表格形式报名,我们只要导入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系统等应用软件,通过这些软件的应用,使我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能较快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教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一般的数据统计,排名只要会使用EXCEL也会简单很多,效率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七、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与促进者。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运用电子信箱、聊天工具或者在教师的留言板中向老师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学实践证实,这种交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和体育教师,进而将这些教师平时难以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而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论坛等进行论文交流、体育课件交流、教案交流、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等。通过交流,共同提高,服务教学,并对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整理,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当教师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立了这种交流方式后,无形的都会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大有提高,这对于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教育作用尤为突出。这也为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习惯打下基础,将学生引入正确的用网渠道。

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越式跳高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与

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运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运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宏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在讲授技战术的同时,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体育教师更需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这样的技能,因为很多人没有得到培训,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影响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所以需加强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质。让更多的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可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能提高体育各项工作的效率,优化体育教学质量,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体育方面的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可以为师生互动交流的提供平台。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园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2):100—101. [2] 冉锋.信息技术对构建体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2008(6):144—1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峤洪中主编 清华大学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6

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陆建平赵肖肖

摘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有效性

2000年10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就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我们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场景引入,出示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正圆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椭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还是沿

着正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出示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及时有效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学习,会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极易分散,所以,及时的出示课标,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五年级科学《机械摆钟》时,在和学生探讨清楚摆钟计时的原理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出示课标:

1、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

2、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四人分工完成实验,做好记录。课标的出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出示本节课或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特意出生“堃”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堃”字,并展示对折的动画,此时教师问:“这个字对折后左右两半会完全重合吗?”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大大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二年级语文《一片树叶》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及时的出示引导思考的要求:如果小兔、小熊等经过会怎么做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即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练习目的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尤其在数学的教学上,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练习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

圆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 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最后, 我又出示轮子是椭圆形的摩托车的行驶场面。这时, 学生纷纷议论: “这样的车, 坐上去谁受得了!”“驾驶这样的车太危险了。”⋯⋯这样, 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车轮的运动场面, 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 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这样, 在师生积极互动的环境下,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材中所例举的素材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可是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和问题。因此,学科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中年段“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比赛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中国神舟飞船的航空旅行的数据等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引入数学课堂,实现了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7

然而, 在中国教育体制和环境下, 让学生花大量课余时间去翻转信息课堂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为此, 寻找一种全新的翻转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略加修改把学生课前自学视频和信息反馈的环节放入到课堂中,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画图》教学章节中的翻转实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面对。

一、制作精良的教学视频 (5分钟以内)

视频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媒体来源, 也是能否有效实施课堂翻转的基础。为此,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制作精良的新知视频。视频应突出重和难点并涵盖本节的所有知识点。视频语言要简洁易懂, 声音要清楚洪亮。我校有三位信息技术教师, 在创作学习视频中主要分三步实施:第一步, 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 并各自完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第二步, 开展教研活动, 对每一课重难点及知识进行研讨, 确定新知视频内容及课堂教学流程;第三步, 安排一位老师专门负责视频录制、剪辑, 其他两位老师根据重难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二、创设启发性的任务单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由以往的提升学生信息技能更改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为此, 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知, 提升素养, 教师应创设具有启发性和个性化的任务设计单。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画线》为例, 在学生自主任务学习单中第一环节我们针对课堂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设计了“小练笔”环节, 小练笔中又以画“米”、“山峰”、“波浪”、“水滴”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基础、突破重点、了解难点。以上设计一方面基于让学生了解画线所能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感受技术与运用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也为后面的任务二做好铺垫。任务二中我们创设了《小熊家园》情境,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 完成具有个性化的小熊家园设计, 从而让学生感受技术到运用的实践过程, 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15分钟)

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在组织有效合作学习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层面。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学习效果来定。如果知识点较容易, 建议采用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学习为辅的方式;相反, 如果知识点较难, 那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步进行的方式学习。这样,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有小组作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和铺垫, 消除了学生学习途中的障碍。学生在完成任务后, 可下位辅导其他同学, 也可相互点评, 提建议和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二是教师层面。教师事先应分好组, 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一般4~6人一组为佳。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同时, 要来回巡视和指导, 总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并留意好的作品, 为后面的教师评价和指导提供实践依据。

四、实施高效的教师引导 (10分钟)

教师高效指导能为学生挤出更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在学生深入学习视频、实践任务单之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掌握新知内容。在合作学习中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为他们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为此, 教师在引导中应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 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对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在课堂中提问, 让学生尝试解决, 如果遇到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加以演示。而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 教师在课堂中应展示, 如果时间允许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想法等。这样既表扬了先进, 也让其他学生从中获取灵感, 激励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巩固提升 (5分钟)

巩固提升是学生查漏补缺的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梳理了新知, 并观看了优秀作品后, 要根据自身作品的完成情况, 填写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针对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盲点再次浏览视频课程并对作品加以改进和完善, 做到举一反三, 真正提升掌握技术、运用技能、处理技术和运用技术表现生活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翻转课堂要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 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 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 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 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当然我们教师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 而应结合实际, 有选择地加以修改, 制定出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创新模式, 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钱华斌.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08, (11) .

[2]刘红.在信息技术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合作学习[J].文理导航, 2010, (09) .

[3]李晓燕, 蒋梅芬.有效教学方法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教育技术, 2010, (02) .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篇8

一、聋童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

人的思维发展一般经历思维动作、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聋童与正常儿童思维的发展总趋势相同,但在发展速度及发展的优势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1、动作思维更多依赖于感知与动作。聋童相对动作思维感知思维较薄弱,如在理解对应关系时,当直观形象被破坏,一排珠子放得拢些,另一排同样多的珠子放得稀一些,他们就会认为前者少,后者多,表现出范围的狭窄和内容的表面性。

2、形象思维占优势。聋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内容具体,多以形象作为对象。聋童常常以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作为概念的依据,从而限制了他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及灵活性。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数序时,有6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数量不等的小蝌蚪。要求学生按照描述,从左数第6瓶有几只小蝌蚪。聋童理解有困难,聋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小蝌蚪上,他们往往找有几个小蝌蚪。

3.抽象思维发展迟缓。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聋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时缺乏以词为中介。曾有人做实验证明,聋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与物体直接的功用密切联系着,不善于从另外的角度上“间接地”去看待同一物体。

二、聋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的措施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真正领会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

1、创设生活情境,积累数学经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2、关注图形表征,建立思维模式。图形表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一种思维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经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二是一种解题策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简单示意图,从数学事实或现实情境中揭示出最本质的数量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静止图片生成动态效果,展示思维过程。如引导理解加减法含义时,一开始聋童对看图计算表现有困难,而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地呈现,这一过程就有效地帮助聋童建立了动作思维模式,一段时间后再由动作表征发展到图像表征和符合表征,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3、丰富活动素材,提高思维想象。孩子的想象力较丰富、较活跃。如何激起聋童思维想象的火花,笔者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聋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感知、互动生成的优势,创设有趣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素材,如动物旋转、组合图形转转等将数学内容与自然知识相结合,激励学生去猜想、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发展聋童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教玩一体,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活动可调动聋童的认知兴趣,增强注意的有意性。聋童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思维活动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选用现代多媒体资源库内容,能创设新的兴奋点,有效刺激和吸引学生思维。如电子白板、ipad教育教学资源库中的互动生成游戏等,使聋童在智力游戏活动中接触新事物,获得新鲜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他们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5、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思维品质。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聋童由于知识面狭窄,数学活动经验少,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孩子们对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表现得较混乱。在具体操作时,第一个加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后,另一个加数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有的是拨了十位忘了个位,有的是整十数拨成了一位数,如“50”拨成“5”。这时如果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有效呈现,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即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障碍、理清算理,让他们进一步明确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为后面学习的竖式计算打下基础。

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聋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聋童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把数学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推进聋童思维品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聋校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绘本调查问卷下一篇:仓管员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