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1
摘要:进入21世纪,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从诞生到发展,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和进步的进程中, 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加快和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文章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期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经济,计算机通信,计算机网络
1 概述
进入21世纪, 人类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即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 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传统的物质和能量因素, 已不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动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创造财富的关键要素。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财富的源泉, 并逐渐代替物质和能量, 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离不开财富的发现、创造和聚集, 而信息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财富, 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无时不在, 其形式多种多样,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 我们才能够熟悉周边的环境, 认识世界。然而, 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 要对信息加以利用, 必须通过一定的设备或媒介, 以之作为载体。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兴起, 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如航天、能源、环境等, 其发展趋势则是向着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个专业领域, 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1 从通信技术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 以美国的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20世纪下半叶初期, 世界上的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由美国人研制出来,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信技术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的开拓, 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而计算机技术则起源于1946年, 以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设备的诞生为标志, 该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 命名为“埃尼阿克”, 虽然这台计算机的体积非常庞大、外形也十分笨重, 并且需要消耗巨大的功率, 然而其诞生却标志着计算机技术这一项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发明的问世。自此, 科学技术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 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数据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 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也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及软件技术的更新, 使得计算机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逐渐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2 从晶体管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948年,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标志着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十年后, 第一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被称为是微电子技术的革命, 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在全球造成了轰动性的影响。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复杂, 然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却使得复杂的系统能够在很小的硅片上进行集成, 计算机系统的能耗也随之降低, 微型化成为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 迅速发展起来, 集成电路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所能集成的电子器件数量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 集成电路所需的成本却有所下降或保持不变, 这些都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3 网络技术
1969年, 美国首次建立了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网络, 即所谓的ARPANET网络, 成为计算机因特网的前身。随后, 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又于1986年在美国建成。直到1994年因特网应用于商业领域, 互联网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 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造成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网络技术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 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 不仅带动了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兴起, 还为企业和个人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3 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前,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 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同时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也随着信息网络的渗透, 逐渐发生着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从传统的每天去公司上班, 发展到现在的在家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办公。此外, 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通过远程实现, 而网上交友和网上购物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2 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 是工业社会经济获得增长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而言, 这种加工模式对于资源的使用量非常巨大, 且利用率不高, 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很大, 污染比较严重。由此而导致的工业污染、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 严重影响着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 信息科学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模式,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生产方式下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获得了有效的改善。
3.3 信息技术转变了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 同时, 学校教育只能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 因此我们要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4 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中, 逐步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影响着工业生产, 加速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计算机设计、制造的时间, 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 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提高了经济效益。
3.5 信息技术影响社会时代以及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使社会时代从物质能量生产力转换为信息知识生产力, 促进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演变出数字时代和虚拟时代。对于思维方式, 在早期的工业社会, 以现实世界为主, 个人以及人脑乃是人类思维的主体, 而思维的客体则受到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信息社会, 则以虚拟世界为主, 群体以及人机系统乃是思维的主体, 并且不再受到思维主体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 无论从社会形态、经济增长, 还是教育观念等方面, 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信息技术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 成为社会各阶层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 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保障, 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 2006, 6.
[2]王晓丹.和谐社会视域下信息技术的人文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1) .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2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陆小红)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感觉、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本身的特点会使受教育者受到优良品质的熏陶,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相整合,则是发展学生数学数学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小学数学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1、利用媒体,建立数感。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在自己的周围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思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轻松建立数感。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场景,努力呼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他们展示概念的现实来源,以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实质,建立良好的数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通过媒体展示学校的场景,那些可爱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学校好美丽啊!”我适时引导,你能不能告诉老师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呢?你最喜欢什么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好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数一数的强烈兴趣。
2、借助媒体,深化数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构建完整的数学理念体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多媒体的优势能在这个过程中把生活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分一分”中,我先呈现超市,然后问,如果你想去买文具,你应该怎么做?然后展示文具区,说看文具柜台多整齐啊!你想买什么?到哪里去找呢?为什么你一下子就把它找到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分一分的概念,和分一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在拓展运用的过程中深化了数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
1、培养学生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所要解决地问题去寻找这些资料,并且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并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将自己的观点汇总,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监控整个过程,在学生检索、分析、评估这些资料出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帮助;如果在计算机数量较少的普通教室(如有的教室只有教师机和演示工具),而学生能力处于起步阶段,老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许多资料展示出来供学生来选择、分析,提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素材。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2、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相遇问题”的教学向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讲授这类应用题既要让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的概念,又要
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而且还要会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或用画图细致讲解;或用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用媒体显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面对着面开来,然后通过演示,一直到两辆车碰到一起。多媒体生动逼真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抽象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造成的学生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精确、不科学从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3、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有的老师就运用了多媒体,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她先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继续问:“如果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那么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是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她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则就是平行四边形。甚至有的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多媒体的展示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4、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则将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时,想想做做,题目是这样设计的,哪些动物是天上飞的,哪些动物是水中游的?孩子看着美丽的媒体展示的图片兴致很高,当他们选择正确了水里游的动物,媒体展示一只只动物跳下了水,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我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抓住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分一分”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李艺2003年出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黄甫全
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高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但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00年。近20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而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根据我国对职业的分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的来说形势是很好的,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部分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因此,教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滞后,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化水平极差。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甚微,知识水平没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未能提高,怀揣初中、高中文凭的老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可望而不可即也。
(二)专业道德潜伏着危机,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对教师专业道德而言,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是越来越高,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据我了解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有的教师事业心不足,甚至根本没有事业心,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知识贫乏,教学质量低劣,无进取意识,更不用谈敬业奉献了。
2.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较差,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部分教师嫌弃差生,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包袱、累赘,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4.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注意自身形象,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5.少数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流于形式,有的还与领导的要求背道而驰,走马观花,不做扎实工作,明哲保身。
6.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大多数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没有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是老把式教学方法—注入式、硬灌、打题海战术,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把素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的前提下,一堂课的效果与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教师角色彻底转变了,教学观念也转变了,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我通过学习远程教育那些特级教师的讲课,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子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猴丙啊开心得拿了3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兴趣盎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4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 或者说信息时代, 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和能量两种因素, 而是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信息技术将逐渐取代物质和能量, 继而成为人类发现财富、创造财富、聚集财富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决定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础要素。实际上, 我们身边的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源, 也正是这些源源不断、时时刻刻存在着的信息, 让我们不断地了解周围的环境, 了解整个世界。同样, 有很多信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发现和利用的, 必须通过一定的设备或者媒介作为载体, 才能够被我们进行利用。
二十一世纪被誉为信息技术时代,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将迅猛发展。在本世纪,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将在生物、能源、材料、航天、环境以及军事等各个科技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甚至会形成信息技术产业。这种产业化趋势又会反作用于各项专业领域, 促进各个专业的基本知识进行深化、巩固和提高。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基本模块进行阐述, 一是计算机通信技术, 二是微电子技术, 三是网络技术。
第一, 从通信技术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早, 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 当时美国的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成为通信技术的开山鼻祖。然后, 到20世纪下半叶初期, 美国人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程控交换机, 随着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和推广, 通信技术开始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再后来, 人类成功开拓了卫星通信技术领域, 进一步拓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到了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设备, 意味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问世”。当然, 这部名为“埃尼阿克”的计算机有着庞大而笨重的外形和居高不下的功率能耗, 但是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和软件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容量、运算速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都不断提高, 计算机的功能也从最初的单一计算功能演变为具备数字处理、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处理功能,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二, 从晶体管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始于晶体管的问世:人类于1948年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 又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 短短十年时间, 便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微电子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能够将日益复杂的电子信息系统集成在一个小小的硅片上, 使电子设备向着微型化发展, 使计算机系统的能耗越来越低。微电子技术促进集成电路的发展,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同时让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所能集成的电子器件数量越来越多, 而集成电路的整体价格却保持不变或者下降, 从而带动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第三, 网络技术
美国于1969年成功建成了ARPANET网络, 它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计算机网络, 这也是今天计算机因特网的前身。到了1986年, 美国又成功建成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并于1991年促成因特网进入商业应用领域, 从而使互联网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给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重大影响。随后, 网络技术经历了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网络传真到网络电话、网上冲浪到网络购物等一系列的变革, 为个人和企业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带动了一大批互联网新兴服务行业的崛起和发展。
3 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逐渐推动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第一,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整体面貌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一思路的提出和实施, 信息网络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 使日常生活便捷化。例如, 信息技术使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可以选择在家工作, 完成远程医疗服务, 实现网上购物活动, 以及网上交友等活动。
第二, 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各种原材料及能源资源的投入来实现, 这种传统的工业化资源加工模式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 长期执行将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枯竭、加剧工业污染、加速环境劣化。近年来, 信息科学技术催生了经济增长的信息化模式, 它为世界各国摆脱和克服传统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提供了技术支持, 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 信息技术转变了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 同时, 学校教育只能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学习阶段, 因此我们要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内容:教育投资的重心从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技术协助师生共同完成教育过程;网络授课代替一部分实体课堂。
第四, 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中, 逐步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影响着工业生产, 加速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计算机设计、制造的时间, 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 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五, 信息技术影响社会时代以及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使社会时代从物质能量生产力转换为信息知识生产力, 促进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演变出数字时代和虚拟时代。对于思维方式, 在早期的工业社会, 以现实世界为主, 个人以及人脑乃是人类思维的主体, 而思维的客体则受到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信息社会, 则以虚拟世界为主, 群体以及人机系统乃是思维的主体, 并且不再受到思维主体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无论从社会形态、经济增长、教育观念等方面, 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信息技术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 成为社会各阶层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 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保障, 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2]王晓丹.和谐社会视域下信息技术的人文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年S1期
[3]赵秋菊.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将产生——移动学习[J].电大理工, 2009年02期
[4]文江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 (中学) , 2010年07期
[5]邵庆畅.高校信息技术的财务预算研究[J].职业时空, 2010年07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5
摘 要 阐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方式,提出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并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画图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7-02
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当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现小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方式
科学地制作课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目标与内容适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制作课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接着再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但车轴位置不同的对比画面,认识车轴正确位置,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画图板讲电子课本 首先,先从教材的出版社网站上下载电子课本,比如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打开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材网,点击“小学数学”,再点击“电子课本”,按照下载图片的步骤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为查找方便,可以对图片进行重命名。上课时,只需打开相应的文件夹,把图片在画图板中打开,就可以指导学生上课了。为使笔迹清晰、醒目,最好用刷子写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时更换颜色。如“小蚂蚁搬家”“送信”等游戏活动,就可以先用“选中”工具选中,再进行拖动,这样就把静态的教材图片变成了动态的游戏活动。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利用画图板就非常方便快捷,很适合平时的教学。
画图板辅导同步作业 在辅导学生同步作业时利用画图板更为方便。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图形多,学生不会读题,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观察图形,认识钟表,看图写算式等。于是先把同步作业在扫描仪中扫描成图片,上课时在画图板中打开,教师再辅导讲解,就很形象直观。如果将这些图画在黑板上,不但画不像,还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利用选中工具,按住Ctrl键进行复制就可以了。讲完题后切记关闭时不要保存,下一次复习还可以用。
画图板评讲试题 在复习迎考阶段可以从网上下载试题让学生做。如果在Word中做,题目排版容易混乱,特别是高年级数学出现分数,更不好打上去。可以把试题复制到画图板中去做,只需在Word中选中题目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画图板中;如果版面较小,就点击“放大镜”进行放大,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评讲试卷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随时画一张笑脸或打上100分以示奖励。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
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设计。当然,课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然而,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生活问题,具有学科规则、逻辑性、规范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应该善于“凭空想象”“一切都有可能”地进行创造、自我设计。当然,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的热门话题引入数学课,降低自身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插进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迫求知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感觉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很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效化解。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反思
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如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冷思,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智慧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教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学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使用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这样实现不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建设。
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积极有效,这对于教师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获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本身来辅助教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孩子般的纯真心发现并欣赏学生对生活的一切并感知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话题、童真的俚语等,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总之,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政策还是社会力量,都是外部因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外因,学校自身努力才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在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自主创新精神才是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6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领域;信息技术;语言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47-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我们认识世界、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与人的交往都要凭借语言进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语言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有效的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用心引领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语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由于幼儿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许多孩子可能刚刚步入到群体生活中,第一次离开家长踏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动,由于身边老师与小伙伴的不熟悉,会表现出不合群与不愿交往与说话的行为。那么,往往就需要幼儿老师扮演一个角色使孩子与外界更好的相处,使幼儿可以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格外内向或胆怯的孩子更需要给予鼓励与指导,消除幼儿的紧张与陌生心理,让幼儿们愿意与老师说话,乐于和同学交流。
同龄幼儿之间由于个性和环境的不同,语言表达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乐于表达,有的羞于开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能使想说的孩子无凭借物可说,不愿说的孩子更是无话可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幼儿看到动态的真实的画面,听到如临其境的声音,从而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兴趣,产生想表达的冲动。例如:“六一”晚会上有许多精彩的节目,看完后,我让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表达一下,许多孩子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这个时候,我把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电脑连接播放给孩子们看,他们顿时情绪高涨,个个滔滔不绝,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教学效果,绝非是传统语言教育课可以比拟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适时運用构建了语言表达的桥梁,主动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兴趣,优化教学情境
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明显较短。而多媒体技术通过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以及逼 真的音响效果能很快的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如中班的语言活动《八只小狗抬花轿》,当幼儿看到屏幕上形象生动小狗、大老虎时时,一下子提起了学习的兴趣。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儿歌内容,还能模仿做动作,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此次活动中,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的画面、生动的配音,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八只小狗抬花轿”这一活动。
三、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
《纲要》中还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文字、动画、声音、意境生动完整的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烘托出一个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在情景交融的语言环境下,轻松、自然的完成语言学习与欣赏。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月亮船》,当音乐响起漂亮的月亮船载着小姑娘,蒲公英、小白兔一出现,孩子们立即激动起来,叽叽喳喳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音乐适时的提问、归纳,并轻轻朗诵诗歌,幼儿在如诗如画的氛围中充分理解了蒲公英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情感的流动和语言的韵律美。
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的创造
幼儿的知识与经验有限,但思维却很大胆。他们的想象会让人匪夷所思,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全可以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语言的创造力。例如:大班语言活动《假如天空有四个太阳》,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红黄蓝绿四个太阳,蓝天上的白云、森林里的小鸟、花园里的花朵、城市高楼,引导幼儿想象是如那将是一幅怎样美妙的图画。幼儿通过多媒体的生动展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回答问题时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育活动使幼儿的语言在想象中得到了极大的创造,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
五、活跃幼儿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其思维的过程,幼儿思维又能反作用于他们的语言学习的发展。幼儿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他们的思维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想象,可以想象星球上的世界,也能够幻想童话王国的故事……把自己带进幻想的世界。例如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中,先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诗歌内容:在祖国的西边人们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祖国的北边人们在滑雪,在祖国的南边鲜花开放,在祖国的东南边人们在游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的祖国真辽阔。接着再启发幼儿思考:当我们这儿下雪时祖国天南地北的人在干什么?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幼儿丰富的想像,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的回答如同百花齐放,是动听的音乐激发了他们的灵感,是生动的图片引起了他们的联想。
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7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 但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00年。近20多年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 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而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根据我国对职业的分类,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的来说形势是很好的, 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 部分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问题:
(一) 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 因此, 教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滞后, 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专业化水平极差。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 但效果甚微, 知识水平没有提升, 专业技术能力未能提高, 怀揣初中、高中文凭的老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 实施素质教育, 可望而不可即也。
(二) 专业道德潜伏着危机, 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对教师专业道德而言, 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是越来越高, 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据我了解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有的教师事业心不足, 甚至根本没有事业心, 工作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 知识贫乏, 教学质量低劣, 无进取意识, 更不用谈敬业奉献了。
2.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较差, 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 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部分教师嫌弃差生, 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包袱、累赘, 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4.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不注意自身形象, 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 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5.少数教师安全意识淡薄, 工作流于形式, 有的还与领导的要求背道而驰, 走马观花, 不做扎实工作, 明哲保身。
6.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 大多数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 没有创新精神,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 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 为什么要这么教, 怎样教更好, 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是老把式教学方法—注入式、硬灌、打题海战术, 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 让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 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 把素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后,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的前提下, 一堂课的效果与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 教师角色彻底转变了, 教学观念也转变了, 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支配, 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 激发求知欲,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 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 我通过学习远程教育那些特级教师的讲课, 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时, 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 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块, 分给猴子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 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 它说:“我要3块, 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 分给猴丙3块。猴丙啊开心得拿了3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 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 兴趣盎然, 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 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8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现代教育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借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新手段为教育服务。
1. 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 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对于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1.1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1.1.1 信息技术是教师课堂教育质量的工具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上,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课堂教育告别了过去单一乏味闭塞的“黑板+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教育的个别化, 而且使得教育更普遍和公平———信息技术已切实引起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 信息技术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工具。
1.1.2 信息技术是教师自我更新的工具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过程。传统教师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等部门组织的正式学习, 如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还有通过查阅文献、与他人交流等途径获得的非正式学习。
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 无论是接受正式学习还是自我的非正式学习都是极其有利的。以互联网为例, 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消除了正式学习的时空障碍, 提高了学习经费的使用效率;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 改变了非正式学习单向性和资源闭塞的窘境。
1.2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动力
日新月异的信息资讯和快捷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社会各行业各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毫不夸张地说, 哪怕是同样的专业、同样的研究领域, 它们的知识每时每刻都是在丰富和扩展的。因此, 它们对相关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定义和要求都是不同的。传统社会的体验式和经验式学习虽有可取之处, 但需要较长时间实践和沉淀。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缩小差距。
在此大环境下, 出于教师专业性和权威性维护的需要, 我们应做好自我专业发展的更新工作, 即教师应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身与信息发展之间的同步完善和提高, 就要做到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拓展专业内涵, 提升专业水平。这种要求是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的, 也就是要实现终身学习。
1.3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信息素养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它包括能判断什么时间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师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即能对信息咨询有较敏锐的“嗅觉”, 然后能准确获取相关知识, 再科学整理信息, 及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启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地开展课后学习, 使得新文化新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也是一个新的必然要求。
2. 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现阶段, 全国的基本国情是城乡、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经济的差异较为悬殊。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以计算机等物质为载体, 因此需要较多的购买费用。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这些开销都是较为困难的。另外, 由于信息技术载体的特性, 使得维修护理、软件升级和设备更新成为长期的开支。
2.2 运用不足
从客观上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学校在购置相关信息技术设备的同时或较短时间内已成为“旧技术”, 就面临更新的需要。尤其是在软件升级方面, 很多学校是没有及时更新的。这导致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滞后。
从主观上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是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尚需提高引起的。有些学校尽管设备完好, 但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不充分。这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较为普遍。
3. 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对于政府和学校
3.1.1 学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投入。以足够的资金为后盾, 做好相关建设和完善工作, 实现信息技术的普及。
3.1.2 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 搭建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信息技术网络。
通过网络的联通, 促使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减少地区差异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差异。
3.1.3 鼓励和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采用鼓励、培训等方法,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 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
3.2 对于教师个体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主动的、积极的、自觉地追求专业成长、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在个体上的反映, 因此教师个体应自觉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信息素养,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个体的信息技术方面的配置, 从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9
一、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将游戏和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 不是拘泥于单纯的游戏活动, 而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传授知识与技能, 使讲电脑不再“严肃”, 学电脑不再“烦闷”, 使课堂变为活泼地“玩电脑”和轻松地“用电脑”, 改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气氛, 让学生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在课堂导入中运用
“导入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导入新课要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而运用游戏就是一种好方法。课伊始, 新鲜好奇让学生愿意学, 有悬念、有学头让学生喜欢学, 悄无声息中, 学生随着教师一起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如教学《鼠标》一课时, 如果只是把鼠标的几种操作方式简单地告知学生, 学生自然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没有学习的兴趣, 一味地讲解反而会使学习效果欠佳。而此时我们有必要采用游戏教学法, 如让学生扫地雷, 比谁花的时间少,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致。通过游戏, 学生都深有体会:只有熟练掌握鼠标的用法才能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这时, 教师顺势讲解鼠标的有关知识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一番学习与练习, 再玩起此类游戏, 学生的技术会好很多。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保持了, 还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在新课教学中运用
“教师演示, 学生模仿”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它不会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虽有一定的效果, 但长此以往, 效果会锐减。此时,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边看游戏动画边学操作, 或边操作边看动画, 将动画游戏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确定是否需要学习。这样既能在游戏中加深学生的记忆, 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更能让学生接受, 教师的教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久远的。尤其是学生对游戏很有兴趣, 自然能够在学习各种复杂的游戏规则中做到不辞辛劳、兢兢业业,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那努力探求的精神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 我们可以将游戏中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去繁从简,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3.在巩固练习中运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选择不同的游戏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对练习软件进行适当地改变, 使原本枯燥的练习变成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例如, 指法学习是相当乏味的, 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练习, 才能熟悉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这样学生会学得身心疲惫, 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为此, 笔者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比看谁打字的速度快, 让学生在“警察抓小偷”“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中熟练指法, 也可以巧妙地在游戏中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让学生去理解那些回车键、空白键、退格键等的作用与使用方法。在运用中,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摸清键盘上的一些功能, 慢慢熟悉指法要点。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反思
1.关注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不能让游戏教学法滋生、孕育“网虫”“网迷”, 而应成为预防、矫正“网虫”“网迷”的试验田。学生沉迷于网络, 主要症结还是在于他们的自控能力弱。利用计算机游戏组织教学活动是游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爱玩计算机游戏也是“网虫”的基本特征, 所以利用计算机游戏教学法中的游戏操作来监测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程度、自控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 高中生喜欢策略类游戏, 而初中生更喜欢一些Flash在线小游戏;男生喜欢对战类游戏, 女生喜欢装扮类及QQ农场等游戏, 这为以后的课堂游戏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制作游戏课件和下载一些适合教学的小游戏,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不再沉迷于上网和玩网络游戏。这对学生的自控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2.关注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
游戏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既然是“教学法”, 那必须是严谨的, 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游戏的趣味性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 因此, 教师必须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好, 在游戏过程中积极地监督, 对游戏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 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 启动或停止游戏或转入其他的学习形式, 而不能任由游戏的娱乐性泛滥。
游戏教学法宜与其他教学法整合, 特别是与任务驱动法相整合。学生游戏时兴致高涨, 游戏后却不知获得了什么, 这是游戏教学法最大的风险所在;而与任务驱动法相整合, 则可以将任务驱动法中学生 “接受任务”“被迫完成任务”的意识完全淡化, 巧妙地把“任务驱动”转换为兴趣浓厚的“自主游戏”, 两者实现了互补。
3.关注德育教育的渗透
游戏教学法与游戏是不等同的, 它是一种教学法。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直接影响了游戏教学法运用的成败, 教师只有对游戏软件与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元素充分挖掘与开发, 在教育中适应渗透德育教育, 这样“玩中寓教, 玩中育人”的目标才能被更好地实现。
4.关注教学评价与反馈
游戏教学后的小结评价也是必要的。除了对游戏的练习进行正确的引导, 开展恰当的游戏竞赛以外, 游戏结束时, 我们还可以评出胜负, 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指导改正。这些工作可以由学生一起参与, 始终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工作做得细致与否, 对学生的情绪和游戏的效果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既要亲身经历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又要完成练习教学目标中需要他们会做的事情, 还要让教师得到有关他们表现的反馈信息。通过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活动, 可以极大地扩展学习过程, 这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有很多, 可以是案例观摩、感知体验、问题/任务分析、信息检索、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尝试练习、规划设计、实践操作、完成任务等。反馈的形式也很多, 可以是肯定或否定的强化, 提供一个正确答案或者给一个例子, 甚至是教师肯定的表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跳出来的动画或激动的音乐、同伴的认同、特别权利, 或者是能做某个其他活动的机会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10
一
多媒体教学如何与生物课进行有机的整合,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能否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误区。
(一)在课件的制作上
在课件的制作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哗众取宠”型。有的教师非常认真,每个课件从背景、字体大小颜色都片面追求华丽、花俏,爱设置大量的背景音乐和带鼓励性的语言,如在习题中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马上以天线宝宝的口吻“哦!耶!你真聪明”“棒极了”等称赞,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些做法,对小学生也许适合,而对高中生来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呀?”就像观看了一部电影,转眼就忘。这样的课教师准备起来辛苦,上起课来效果很差,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另一个极端是“简单粗糙”型。有的教师一个课件总共只有几张灯片,全是书上的文字和图片,纯粹是多媒体代替板书,对学生而言,它只是摆设,价值不大。有的教师是临上课时随便下载一个课件,一不熟悉,二不修改,应付一下,体现他利用了多媒体。这样的课件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用多媒体上课,选择什么样的课件。生物中动态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Flash来演示,非常直观,非常生动。如生物的三种分裂方式,可以用电脑模拟,分步展示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还可以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有深刻的印象,学得轻松,学得踏实。还有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可以用电脑显示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位的改变,让微观抽象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还有生物的个体发育、DNA的复制过程、基因的表达过程,等等,都可以用动画来显示。生物中一般的静态、微观的知识可以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如生物中细胞的结构基础等。有些内容也可到网上下载,作适当的更改整合到自己的课件中。“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课件的使用上
这里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其熟练型。这样的教师每节课都使用课件,对课件非常熟悉,从头到尾演示不会出任何问题。但是他只是在演示课件,而不是上课,他的任务是把课件“点”完,有的学生还没看完,画面就切换了,想做点笔记又怕看不到后面的内容。这时教师的作用由课堂主导变成了课堂的解说员,学生由课堂活动的主体变成了课堂演示的观赏者。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教师是滔滔不绝,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把一堂课变成了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另一个极端是极不熟练型。这样的教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到用课件上课时,随便拿别人的课件去上,按照别人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满堂灌”。所讲的内容和展示的图片、文字“牛头不对马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也讲得毫无条理,有时下面讲什么内容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些都把教师的基本素质忽略了。有了多媒体,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把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具体可行方式方法来处理知识。要理解教材和多媒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出现为多媒体课而使用多媒体的单调的多媒体课件的现象。这样的课件往往只是把正常课上的板书搬到电脑上,充其量只是减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对于问题的重难点的突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考虑多媒体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动手做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切不能照搬别人的课件。
二
在制作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辅助原则
计算机作为电教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仍需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助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很好地结合,努力做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二)必要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决定用不用,什么地方用,宜用则用,不宜用就得忍疼割爱,决不勉强,切不可代替学生的实验。
(三)简洁原则
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自制课件要求能体现自己上课的意图,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做出课件尽量方便自己使用。课件设计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发展思维的关系,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内容要简洁、扼要,重点突出,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课件界面要和谐,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配合教学,注意色彩对比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要保证学生都能一目了然。避免多余动作、浓缩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建议初学做课件时教师不必把目标定得太大,尽量缩小范围,如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植物的双受精现象等。积少成多,熟练后再慢慢组合大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医院 人事管理 运用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64-01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的规模和业务正在不断的发展,医院人事部门每日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数量的限制,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日常人事管理,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亟需改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目前已成为各大医院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全面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1 当前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局限性
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考勤记录管理,传统上医院采用各科室各单位自己上交每月考勤表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重大的缺陷如对考勤表进行汇总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受到纸张限制只能反映当前部分考勤信息,容易产生错记、漏记等现象。(2)统计管理,医院要定期向上级部门、各方领导及各科科室提供不同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等。这些信息详细地反映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等相关方面的信息,然而当前的统计管理工作存在任务繁重、效率低下等问題;(3)招聘信息管理,传统上医院主要通过张贴各种招聘启事或者去参加应届毕业生招聘会等形式进行人员的招聘,这种招聘即耗时又耗财,不利于人才的吸收和管理;(4)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当前医院的绩效考核工作量很多,需要人事部门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汇总和审查。而绩效考核又与各成员的薪酬有一定的联系,绩效考核的延滞及效率问题,导致薪酬发放的错误或延迟,进而会使员工们产生心理上的不满。
2 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正因为当前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医院人事管理工作采用信息化技术的方式越加受到欢迎。具体来说,医院人事的信息化管理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人事管理可以提高人事资料的利用率。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利于快速查询人事资料,方便地对于各种人事资料进行传递、编辑等工作,减少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工作量;(2)可以提高医院对于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各部门的人事资料进行分类和自动统计,能够快速地绘制各种统计报表,方便人事管理人员的处理,可以帮助医院领导迅速作出可靠的决策;(3)有助于人事管理的科学化,传统上在对医务人员进行人事任免时常使用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的形式,这种方式常会产生信息量不足、效率偏低等问题,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地生成任免人员的政绩考核信息,履历资料及相关外界信息,这可以使任免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避免假公济私等情况的发生;(4)减少人事管理资料的存储空间,传统上人事管理资料主要记录在纸上,对于这种资料的保存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采用信息化技术后,人事管理的相关资料可以存储在硬盘上或者刻录到各种存储盘上,既节省了保存的空间,又方便于携带和传递交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这些人事管理资料的使用时间。
3 医院如何完善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正在不断推广,然而由于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其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了解,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不尊重及信息化处理技术的缺乏等。因此医院对于信息化人事管理工作亟需完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增强医院领导层对于信息化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现在很多医院的领导层对于信息化技术在人事管理的应用不够重视,或者说有一定的重视但是投入的资金支持力度过低,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医院的信息化技术简简单单停留在初始数据的录入,不愿意花钱购买相关软件系统,因此,医院的领导层要加强信息化技术重要性的意识,肯投入肯学习,为医院搭建一个高效可靠地信息化平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2)加强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即使拥有一个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优势,并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医院要适时合理地安排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该技术,切实做好相关的安全工作,高效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为医院服务;(3)要注意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计算机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刻会发生故障或问题,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维护才能保证它的高效运行和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因此要加强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常规系统问题处理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常规故障和问题,保证人事管理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 信息技术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及展望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明显,因此将其运用到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必定会对整个医院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一,会有助于人事管理的工作人员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更好地为医院和医务人员服务;其二,可以提升医院的人事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整个医院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从而增加医院的竞争能力,使医院在严酷的竞争中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曾峰,高鹏.计算机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学术版,2008(11):48.
[2]徐莎.试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医院智能化人事档案管理[J].管理观察,2013(18):145-146.
锁相环技术发展的研究及运用分析 篇12
1 锁相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锁相环技术的产生背景
锁相环技术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 并在上世纪30年代快速发展, 在40年代时被广泛地运用到电视信号技术接收中去。空间技术的发展给锁相环技术的发展带来发展契机, 使得锁相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 锁相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相关产品中去, 如调制解调、图像处理等多个方面的运用。锁相环技术在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地吸取数字电路技术的优点, 从而提高了锁相环技术的可靠性, 实现了锁相环技术功能强大且体积小, 价格低的目标, 为锁相环技术市场的开拓加快了脚步进程。对锁相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零点漂移, 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影响等缺点进行克服, 提高锁相环技术的实时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未来锁相环技术发展革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动力。锁相环技术控制的电压是分离分散的, 其误差导致的信号控制也是离散的, 并不是连续的, 因此被称为全数字锁相环。
1.2 锁相环技术发展现状
锁相环路是锁相环技术主要的核心环节, 它通过相位误差系统来对相位进行负反馈, 进而实现相位的同步。目前, 国内外市场上有运用锁相环技术加工而成的单片的锁相环通信产品, 但是由于项目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多锁相环路提出的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 市场上现存的锁相环技术产品普遍存在体积大且成本高的弊端, 不能满足项目对锁相环技术的水平要求,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现象。锁相环技术类产产品的发展应该要立足市场需求, 根据位移检查侧测量后得出的结果, 使用比较精密的且逻辑性比较高的设备, 并和数字电路相关的一些优点, 对器件资源进行充分地开发运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锁相环技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当前, 锁相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雷达、通信等电子产品中去。
2 数字锁相环和模拟锁相环的研究
2.1 模拟锁相环的研究
模拟乘法器是模拟锁相环最常见的PD, 也是模拟锁相环的基础部件。模拟锁相环具体很多的优点,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模拟锁相环的产品体积不能够随着它的工艺的不断优化在面积体积上进行缩减, 工艺的发展使得模拟锁相环的电源电压降低了, 电压的下降导致模拟锁相环的设计难度更高, 导致模拟锁相环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不足, 基本器件的饱和点下降, 模拟锁相环的直流零点发生漂移, 对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反应变化比较大, 对噪音过度敏感, 进而晶体管缩小导致边缘效应的发生, 随技术的参数也在发生变化。模拟锁相环能够根据设备运用的不同要求, 进行不同的工作。如在通信的运用中, 它能够对自动频率自动化地进行解制解调, 在雷达中运用, 自动地对雷达信号进行追踪, 对俯角自动地进行精密化地测量。
2.2 数字锁相环的研究
数字锁相环的环路滤波器一般是采用可逆形式来设计的, 再采用数字振荡器来对压控振荡器进行设计, 振荡器输出的信号不再是模拟信号, 而是有数字控制单元对其进行控制, 在很大范围上缩小了锁相环控制器的面积大小, 采用小芯片的模式来替代原来的模拟型控制单元, 进一步节约了电路设计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数字锁相环路由原来需要A/D与D/A的切换, 转变成为了其中心频率和环路带宽变为可调的, 给工作带来便利, 进一步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减少工作故障发生的频率, 提高工作稳定性, 保证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数字锁相环技术的运用, 使设备的使用更加灵活, 相位加法器能够实现相位的检测, 乘法器能够对相位信号进行增大或者缩小, 滤波器能够高效地对其进行滤波等, 这些都是数字锁相环更加灵活的体现。数字锁相环的噪音性能会比较差, 在对其频率进行调整时, 会发生大幅度的振动, 这是数字锁相环的缺点, 但是相比较其缺点, 其优点更占优势。
3 锁相环技术的特性研究
锁相环里具有其他控制系统所不具备的性能, 所以锁相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锁相环路具有跟踪特性、滤波特性、易于一体化及锁定状态无余频差等多个特性。锁相环路输入的频率一旦有误差, 压制振荡器会对其做出反应, 并对误差频率进行追踪, 通过负反馈系统来进行调整, 以此确保输入相位同步。锁相环路能够通过滤波器及时地扫除噪音和其他类型的干扰, 其通带比起普通的滤波器更加狭窄, 性能更高。锁相环技术能够对频率自动化地进行控制, 把频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效果中, 在频率合成技术中受到广泛地运用。
4 锁相环技术的运用
锁相环技术的发展, 锁相环被广泛地运用到电子通信、数字电视及雷达等多个领域中。但是, 锁相环技术总体概括起来, 主要运用到时钟发生器、时钟恢复、抑制时滞效益以及解调制器中。
4.1 时钟发生器
锁相环技术输去时钟频率是低输入频率, 但是时钟传送出来的频率信号是高频率信号, 输入频率是输出频率的N倍, 被称为固定时钟发生器, 也就是频率综合器, 相比较于常规时钟振荡器, 锁相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有效地降低了印刷等领域对带宽的要求, 降低这些领域工作的难度, 促进发展。
4.2 时钟同步
锁相环技术能够准确地做到时钟同步, 将通讯设备中发送出的数据流转化为时钟传输信号, 以此来确保终端能够接收到正确的数据资料。
4.3 抑制时滞效益
锁相环技术能够有效地对时钟进行校准, 它通过缓冲器来减少时钟的负载力, 推动时时钟的驱动力, 以此来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抑制时滞效益。
4.4 解调器以及解制器
锁相环技术现阶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任何设备的调制中去, 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 它能够作为任何一种调制形式的解调器以及解制器。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锁相环技术自诞生以来, 就在不断地发展并逐步地走向成熟, 锁相环技术也应其具有其他控制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 被广泛地运用到科研、生产中去, 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带来便利, 促进科研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锁相环技术进行研究, 以及对其运用进行分析, 增进了对锁相环技术的进一步认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我国电子通信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相应变革。锁相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通信系统中去, 主要通过负反馈系统来实现本地参考信号与接收信号的相位统一, 信号输入主要通过锁相环的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和压控震荡器三个主要器件输出信号后, 完成其工作流程。基于此, 对锁相环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 并对其运用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锁相环技术,数字锁相环,模拟锁相环,解调器,解制器
参考文献
[1]张厥盛.郑继禹.万心平.锁相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2]华春.石玉.数字锁相环路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陈邦媛.射频通信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推荐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06-03
信息技术运用08-14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06-09
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0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08-28
现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09-07
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07-23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08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10-08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