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用12篇)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1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语文教改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给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是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给作文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使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上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写作兴趣
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作文同样离不开想象。有想象的作文更耐人寻味。小学的作文练习有很大比例是看图写文,在指导学生观察感知事物的同时,更要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爱想象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写不出真正有趣的习作。因为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信息技术因其能提供生动、形象的特点,无疑使学生更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在一次想象作文训练课上,我首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一个个都描绘得十分生动。接着让学生看两幅图形,展开想象,再用多媒体演示拼图过程并进行命名、描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动手拼图,写话训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写作积极性极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作文情景,点燃创新火花
信息技术可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把大千世界、名胜古迹、人物写真、风土人情等引入课堂,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电脑课件,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使作文课趣味化。如教学生写景的作文前,我让学生从身边着手,仔细观察学校、山城的美景。再把自己拍摄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有机地组合,插入动听的音乐。上课时,让学生先欣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风光,优美宁静的山城景致,流光溢彩的广场夜景,异彩纷呈的花木园景色……通过鲜明的图像,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有不吐不快之感。
教师可利用网络通过视频、音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对作文素材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事物进行虚拟,设置出多维作文环境,通过听觉、视觉、体验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置身于作文情境中。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与热情,主动寻找、开发创作信息资源,自主开辟出个性化的、独特的思维和表达的路径,创造出优秀作文。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写作资源,激发创新欲望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作文最头痛的就是无话可写,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源头活水。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大多数学生过的基本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单调,成为制约学生生活储备的瓶颈因素。网络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蕴涵无穷,可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完成生活储备的捷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可以搜索自己写作时所需要的相关材料、相关思路,网络的作用胜于无数个图书馆,胜于无数个老师。古人说:“厚积广储,以运优游之刃。”《新课程标准》亦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此可知阅读不仅可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而且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的阅读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以免误入歧途。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作文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图形、音乐、色彩、图片、名言俗语、成语故事等媒介,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开阔学生的作文思路。
四、运用用信息技术批阅作文,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写作文不容易,教师批改作文更难。在一般情况下,两周一次作文,当老师把作文批阅完以后,学生的创作激情早已消退,写作灵感荡然无存,讲评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想使作文讲评效率提高,我们可以尝试把作文讲评放到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教学服务,利用它的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同步完成作文的点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老师请教,如发电子邮件、进入博客留言,也可以与同学开展网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讨论、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开展自主性写作活动,写完后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评价,可以调阅其他同学的习作,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可以根据需要把习作发给相关的对象。整个写作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每位学生学习的进度不同,学习的时间、地点也可以不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训练材料,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查找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方式上,可以边说边写;也可以边画边写,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写,写作活动更为自由。甚至习作的形式也可以不同,或长或短,或图文并茂,或现实或虚幻……一切源情而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点评时,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自我点评,互相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活跃的课堂氛围、精当的作文点评、灵活的信息技术应用,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写出优秀的作文。作文点评要以优秀作文为主,或放在大屏幕上,或网络上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讨论评改。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在学生自由讨论中会逐步得到完善。
利用信息技术评改出的优秀作文,既可以让小作者体会成功的快乐,又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可供鉴赏的范例。不仅如此,还能让学生共同积累作文语言的亮点,如传神一字,点睛一笔,一个含义隽永令人回味的句子,一则妙用的典型材料,一个精巧的构思片断,让他们欣赏自己思维创新的累累硕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兴趣。
总之,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使读写结合更加密切;多媒体制作展示,再现实况指导作文;评价鉴赏,相互交流,品味作文,使作文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对作文对象本身更加关注,更加亲和,观察也就更加细致,在头脑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写作素材愈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2
河北省廊坊军分区以人武部资金集中支付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牵引,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自行研发的《军分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被评为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军分区范围内投入全面使用,
为解决下属单位多、保障范围广、信息传输慢等给财务管理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该军分区研制开发了这一系统,实现了账目核对、网上借款、住房、保险账户、工薪信息查询等8项功能兼备,
军分区支付中心每月在网上公布一次经费执行情况,对执行进度不合理的经费项目,系统中用黄色闪烁,为各单位编列开支计划提供警示信息。人武部在网上编制《月份开支计划》、办理借款,由系统自动审核,对年初无预算或超出预算开支项目,系统用红色闪烁叫停。该系统使用两年多来,军分区财务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需要教育者反复、耐心、详密、周到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和恒心等的历练,并保持持久性和相当的自控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取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从而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不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个性的发展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等,支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完成学习活动。专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松懈了,可以享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选择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仅是家长的意见,所以一进大学就没有认真学习。有的学生不知道要怎样学习,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在中学都是被动地学习,到大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主动去学,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对为什么学习、学习目标是什么,没有清晰的概念,制定的计划和目标也没有指导性和可行性。有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中学时有老师和家长天天督促学习,到了大学,靠自觉、靠自主管理,他们看到同学玩,自己就控制不住也要去玩,有的时候玩起游戏来就忘了时间,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有的同学没有学习策略,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去查阅相关知识,不知道课后如何整理笔记、如何分析笔记知识点的价值,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表。
三、信息技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召集人和观众,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寻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精通本学科知识和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进展的先行者、倡导者和学习者;教师不能把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只简单的当成寻找教学素材的来源,也不能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用具及其工具性伸延,而应把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受中的纸和笔,并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和学习观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互动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包括:(1)供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模拟录像、精典案例、视频录像、虚拟资源、学生生产实训实习视频、习题库、试卷库、案例集等,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这些丰富教学资源进行自学。(2)指导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课程简介、教学设计、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和实践知识模块共五板块。(3)展示课程成果的网络资源。教改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成果、创新创业成果,共三个板块。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4)课程互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新闻通知、就业招聘、在线测试、论坛交流、网上答疑,共五个板块。供教师发布相关信息、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想法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讨论,对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收,并及时地进行回复。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教学和教学互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习情境要求,灵活将课程放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工作现场、图书馆等地进行。演示型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演示的模式。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严格地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软件。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实质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抓好教学组织:布置任务→接受任务→寻找答案→确定最佳方案→训练巩固→评价、准备迁移等六步。第一步,布置任务,将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第二步,小组接受任务,探讨完成任务需要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确定时间及人员分配,制定计划,注重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第三步,寻找答案,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教材、实训指导书,查找规范标准与任务相关过程等信息;第五步,训练巩固,根据实际操作和讨论,进行反复练习,巩固提高技能;第六步,评价、准备迁移,主要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师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为生产性实习做准备。
(四)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就是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目标。布置的任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任务是由教师给出,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有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任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高职学生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分析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基础上设置任务,在任务中适当融入要掌握的知识点,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和前后的联系,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太简单又使学生觉得没有意思,所以要促使任务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匹配,最后通过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协作完成。
(五)注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开放的学习资源、自由的学习时间,采取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自为能力、自律能力。坚持学习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课后反思小结。教师要指导学生抓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收集、加工、整理信息,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拓展学习,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丽霞.以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吉林教育,2009(03)
[2]孔祥文等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4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学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被动的线性的课堂接收过程,教师的作用始终站到了主体位置,学生自身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被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学习只有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要求进行,不利于他们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
众所周知,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学生才会实现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想学、会学和恒学。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和生成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倡导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取了学科知识、能力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运用信息技术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文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进行小组活动,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就拿语文教学的课前引导来说,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经典而又难懂的古文古诗,课前对写作背景和相关典故的了解,往往会使学习轻松许多。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提供的网络资源内进行信息搜索,为理解古诗古文做好准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和焦点谈起,为此我设置了如下导语:“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投身自然,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感慨万千,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共同来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情感的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去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吸引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获取知识的欲望走进课堂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和体现。
二、运用信息技术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教师和教科书不再只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懂得如何通过音像制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比如,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教学,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首词应读得铿锵有力。教师通过展示视频画面,滚滚长江画面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词中描绘的那个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采用声像复合的格式,在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同时,并伴有标准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通过认真听读,掌握朗读的节奏,同时还学会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进行处理,并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深切地领会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和课外项目,都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和同伴进行交流、磨合,形成团体协作精神。教师利用课前在课件中设置一些游戏激趣,活动激趣,在教学中逐步淡化教师主体作用,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迪、交流、点播、切磋。学生在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关注社会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通过实地参观、问卷调查、上网等方法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中,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变为学会学习,合作交流,探索求知,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触动较大,促使教师重新认识、定位学生。
总之,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教育教改服务。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语文教学中,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5
“教育要跟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这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机遇”。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我校是一所镇属中学,现有23个教学班。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我校追求一流的硬件设备,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房一个,建有多媒体电子音像库、课件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广播系统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各一个,并已经达到每位教师人人有电脑的目标。
我校十分重视并着力抓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亲自带头,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学校内部资源加强全员培训。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现在,一种学技术、用技术的学习风气已在校园中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每位师生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些为校本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主力军。学校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实践,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实践优化教学过
程、提高教学效益的素质。它的基本内涵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最优化,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信息技术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和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操作,开发技能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与自身认识而形成的有稳定性、高层次的核心教学品质。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合理充分利用,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电教专职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学第一线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使之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资源。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队伍的建设促学校教育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使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应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保证。随着课题的逐步开展,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业务素质显得迫切和更加重要。根据我校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及教师结构的特点,我们所确立的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是:
总体目标: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适应远程环境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转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以及管理的观念,促进全校教改科研以及管理水平上台阶,促进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培师、科研培生”特色的形成,促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具体目标:
①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内容。(教育理论、新课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②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形式。(自学、集中培训、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参观学习等)。
③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效果:
①使参研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②每位参研教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③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④在课改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听说读写;多媒体;语言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使用,如鸟之双翼、似车之两轮,在辅助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学习气氛兴趣浓厚,让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在听读说写方面全面得到提高,使学生群情踊跃,其乐融融。下面逐做举例。
一、信息技术让课堂五光十色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优越性显而易见,多媒体集形声色光于一身,情景交融,突破时空限制,十分适合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课堂容量。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件展示里,忽而音乐(music)缭绕,忽而歌声(singing)朗朗,忽而火车(Train)长啸驰去,忽而飞机(Aircraft)翱翔飞来;忽而辩论(Debate)滔滔,忽而文字(writing)行云流水,忽而大象(Elephant)漫步,忽而袋鼠(Kangaroo)飞奔,忽而群狼(A pack of wolves)狩猎,忽而孔雀(Peacock)独舞,忽而千里冰(Ice)封,忽而桃花(Peach blossom)烂漫……多媒体让学习效率大幅度得到提升,让学生全神贯注,气氛得到充分的渲染,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让英语学习变得活力四射。
二、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坦途,是不懈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学习难以持久,一会儿就坐不住了,通过信息技术,激发他们的兴趣,利用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天性,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教师要深钻细研,巧做课件,丰富教学过程,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津津有味,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也得到增强。教学“Forward,backward”之时,关于“Can you do this?”句型,通过练习视频资料,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介绍自己,有的学生说,I can jump;有的说I can help others;有的学生说,I can do the housework;有的学生说,I can sing,气氛相当活跃,学到课本对话部分,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让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一边跟读,一边对比正误,随后实际模仿课件操作,形式多种,group work、pair work、boys and girls不一而足,学生打破了语言的障碍,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三、信息技术培养语言能力
学生兴趣有了,接下来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调的掌握、语音的控制,这些练习天长日久,就能够熟能生巧、巧能生灵,就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破臼除窠,没有了呆板,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进行What are you doing?句型练习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多种地点的交际情景:At home,In the mountains,At the party, In the uncles house,On the farm, In the supermarket,每个课件都是不同的卡通人物,颜色各异的服装,各种各样的环境,学生任意挑选,熟练运用此句型What are/is you/he/she/doing? I /He/She am/is来练习,增加了学习趣味性,课堂上一派活泼的生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网络资源广阔
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珠联璧合,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有裨益。网上资源无所不包,形式五花八门,内容琳琅满目,更新很快,角度新颖,检索快捷,下载方便,学习环境可谓丰富多彩,课堂容量得到增加,教学节奏得到增快,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可以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水涨船高。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静为动,提供真实的教学情景,丰富了课堂,加强了练习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多种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一种收获。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7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指对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 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 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 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 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 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 进行反方向思维, 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 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 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 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 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 让画面不断闪烁, 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桃花源中的人看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 会不愿意再回到世外桃源的。”“我会教桃花源中的人学电脑。”……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 想象力极其丰富, 原有的感知记忆被激活, 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 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从而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这样, 在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 也很好地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 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教师创设想象情境, 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 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这样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借用一个语文教学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看图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看图说话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种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创设情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让学生“看境讲述”。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 呈现的内容更丰富, 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采用先“局部分说”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 这样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一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同时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信息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 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 形象逼真、生动新颖, 能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透镜”一节内容时, 将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 通过“透镜”, 大个子“变成”小孩, 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 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 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 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又例如另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滑轮”一节内容时, 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胖人和瘦人用滑轮提升重物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录像中的滑轮装置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过之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滑轮组装一个可以提升物体的装置, 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 各有千秋。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8
一、巧用信息技术, 推动由读到写的转变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小学生从低年级的写句子, 到中年级的写片段, 再到高年级写具体的人物、动物、活动、事件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 勤于练笔的习惯, 逐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聚集点, 捕捉契机, 依据学生特点, 灵活变换角度,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并把学生引入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萌发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延伸。
例如,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课时, 用电脑出示了特写的灰雀, 紧接着出示了灰雀觅食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预习课文, 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由于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 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 借此机会, 笔者充分利用课前布置的作业:回家详细观察一种动物, 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学生不光写了外型, 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 许多学生写得形象、具体。显然, 是笔者播放的那段视频起到了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 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基础, 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 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 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表象, 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至关重要。
比如,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 当学生观察了小狗后, 笔者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 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 屏幕上显示出40 多种小动物。顿时, 教室里沸腾起来, 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 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 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 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 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笔者再让学生同桌对说, 小组讨论, 大家交流,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个个说得开心, 这便为写小动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 从生活入手训练习作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9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 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其教学从课内扩展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 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 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 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 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如果按一贯的教材内容上课, 教师上得没兴趣, 学生听得也无精打采,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 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如对于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教师就应当利用好恰当时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比赛, 人人上机, 比比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学生你追我赶, 大大促进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要写好作文, 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入、细致, 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入, 感受、体验就深, 就能触发写作灵感, 发现题材价值。很多小学生虽置身现实生活中, 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 难以发现其间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 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 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 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并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做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地处理, 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 从而使学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地观察。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 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再用“闪烁”的方法, 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 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 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 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 因而他们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二、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 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 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 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 在大自然里, 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 屏幕上显示出了很多种小动物, 顿时,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学生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们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 然后选一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 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 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个个说得开心, 这种口语表达为写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三、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通过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 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 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 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 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 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怀, 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如:指导学生写“美丽的秋天”, 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找秋天”的活动, 并把富有秋天特征的天气 (天空、风) 、植物 (花草、树木、庄稼) 、动物 (小鸟、蝴蝶、青蛙等) 、人 (人们的活动情况等) 拍摄下来, 拍摄时兼顾到整体、局部及与周围场景的联系。当把这一切借助计算机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景描述得生动传神。
四、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学习能力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15-01
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提高教师日常的教学效率,优化学科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授之以渔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1.教师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研究者、创造者。它要求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多种存在的形式的表达方式,如多种观点、多种模式、多种方案等。虽然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多种信息,但网络资源的海洋里,在有限的时间内漫无目的地去搜寻,效率是极低的。因此,教师实现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反诉的研究、对比、过滤、精选、整合、然后汇成信息库,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的保证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2.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已经习惯于灌输式、听从式的学习模式来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知道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如何主动选取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等。在认知过程中对于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的交叉学习,达到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它既强调个体积极能动的自主学习,又主张群体和谐友好的合作学习,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3.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者
首先课件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对学习者的一般特性进行分析,掌握学习者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从各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次,应当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内容,过于困难的内容都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只有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进行。从总的方面讲,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统筹计划,整体考虑。但在具体制作时,则要分步、分块实施,也就是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然后再连成一个整体。对课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课件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
二、自主探索研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自主学习的主动者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地去参与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自主协作讨论、自主构建新的知识、自主评价等。在这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独立的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可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且看到了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2.做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展,创造意识得到了保护,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成为了一件充满发现、想象、快乐的事情,从这一深度来看,学生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在研究、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创造出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且不断的会突破,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由此引起的自我成就感,能更加激发出创造精神。从单一视角突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问题都不是充分的、确定的,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必须超越单一的概念维度,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学习,从而完成对复杂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晓慧,李馨.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12
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思考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也正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如数学家波利亚说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但有的老师把一道道数学题用PPT幻灯片呈现在屏幕上后, 假装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多数学生都还没有解决好问题时就直接点击鼠标把自己预先准备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呈现于大屏幕。这一突如其来的结果, 让学生感到茫然。因为学生的思维根本就跟不上电脑的反应。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 他们会认为这道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法, 也只有老师的方法是正确的, 自己的做法有问题。长此以往, 学生就不爱动脑筋了, 就等着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了。即使有个别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 得出了不同解题的方法, 也因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而丧失信心, 或者总是拿老师的标准答案与自己的进行比较, 信老师的权威、找自己的不足。在数学中, 有好多题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才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才能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对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 是否正确, 只有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表现出来。数学语言是指表达数学名词、术语、定义、法则、公式及其推导的各种符号, 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类。数感是数学语言的核心基础, 《课标》给数感下的定义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在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这方面, 重要的方法是老师示范读、写、算、画等, 学生跟着模仿, 让学生在多次模仿的过程中达到熟练目的。而有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数学时, 只通过无声的PPT幻灯片投影出来, 就忽略了自己示范和引导学生读、写、算、画等训练过程。学生在阅读时就花样百出了, 如面积单位“m2”, 有读作平方米的、有读作米平方的。特别在读一些数学表达式时, 多数学生根本读不通顺。在书面表达上更加“百花齐放”了, 有的把面积单位写作“ (m2) ”, 有的写作“ (m) 2”。试想, 学生连数的正确读法和写法都不会, 又如何“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如何“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呢”?
三、对培养学生使用学具作图能力的思考
作图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在现行阶段,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用电脑学习, 也就不可能让他们用电脑作图, 学生作图的主要方法还是用圆规、直尺、三角板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在作业本上。学生要学会使用这些学具, 就得老师用教具在黑板上示范, 必要时还得手把手地个别辅导, 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工具画出标准的图。画出了标准的图, 才利于他们正确分析、快捷解决问题。而有的老师在用信息技术教学时, 自己没有示范作图, 只需鼠标一点, 什么标准的几何图形都飞快地出现在屏幕上了。像这样, 学生没有看到老师作图的过程, 没有学到掌握学具的技巧, 到了使用学具作图时就犯难了, 就只能画个“大概”、“差不多”的图形来应付完成任务了。在一堂公开课上, 老师要求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一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 我们观察了一组学生的作图情况, 其中有五个学生没用圆规, 只用直尺大概比一下就作出了垂直平分线, 其他学生用了圆规但都不够规范。
另外, 有的几何题可以作出不同的图形,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图形的方向、大小、字母的标注等不同方向去思考, 得出学生认为最满意的结果,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在课堂上, 老师出示在屏幕上的所谓标准图形就成了襟固学生空间思维的枷锁。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07-23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08-18
信息技术运用08-14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06-09
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07-23
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0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08-28
现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09-07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08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