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2024-06-03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精选12篇)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1

摘要:文物展厅由于其布展格局的精致巧妙, 展品独特, 空间利用科学, 观者赏心悦目, 让馆藏文物陈列在大众面前,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活起来。

关键词:文物展示,保护,利用

鹿泉区历史文化展示厅坐落在鹿泉市宣传文化中心的东南侧, 与相邻的海山公园连绵为一个整体, 宁静中渗透着清幽的气息。高大的玻璃幕墙与醒目的黄色外拉框架相互依托映衬, 格外耀眼。

由于其布展格局的精致巧妙, 展品的独特, 先后吸引省市多家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2009年, 2010年, 两年间先后有国家领导人李长春, 国务委员刘延东, 来我鹿泉区历史文化展示厅参观并指导工作。

鹿泉区历史文化展示厅的占地面积较小, 整个布展面积200多平方米, (在目前开放的展厅中, 当属较小) 怎样利用较小的空间, 展示较多的文物, 传达给观者较多的信息, 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成为我们的主旨。

一、确定循环路线, 往来相宜, 观者有序

由于整个展厅的空间较小, 在确定出入路线时, 确实给我们出了个很大的难题。按观展常规, 正门两侧分列出入口, 较符合常态, 但考虑到整个展厅使用面积较小, 在参观过程中, 有出有入会显得较为嘈杂, 必定会影响观者的情绪, 我们就考虑把展厅内侧直通楼道的小门开辟为出口, 观者由院内北侧正门进入展厅, 参观结束后通过楼内走廊直达院内南侧。观者在院内南北两侧得到分流, 既保护了文物展品的安全, 又保证展厅的有序观展, 又排除了, 因人员大量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规划新颖布局, 通透明亮, 观者悦目

在布局的设计理念中, 我们首先确定了布局的通透性, 使整个展厅空间, 相互呼应。在整体布局上, 确保不因人为设计缺陷缩小视觉空间。

在展柜的设计上, 确定了三面靠墙处使用较低的矮柜, 中间部分林立较高较精致的玻璃立柜。在矮柜的设计上, 我们淘汰了以往旧式直板式玻璃柜, 大胆采用, 下为铁质柜体, 上为圆弧形玻璃照面的特型柜, 此设计即开阔了观者的视野, 又便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器物。最重要的一点, 它有效改变了直板玻璃柜不同角度玻璃反光致使出现影像, 造成光污染的缺憾, 对文物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间部分, 我们设计了, 下为铁质柜体, 上为直板式的玻璃柜。共分四行三列, 供精品器物陈列, 充分利用各层面空间, 不同角度展现文物的不同侧面, 使文物得到充分的保护利用。为弥补空间较小, 不能使多种器物陈列的缺陷, 我们尝试了在展柜上部墙体上, 设置展板的新思路, 使展板内容与其下部陈列器物相呼应, 把陈列器物作为一个点, 展板作为一个面, 在观展器物的同时, 可以从展板上获取此大类器物的更多信息。

三、陈列独有器物, 惊人夺目, 观者称赞

整个展厅按时代划分为四个板块, 各板块以精品陈列。点亮观者的眼球。

第一板块, 我们定名为“悠久的历史”。“古象牙化石”“石斧”“石环”等的陈列, 向人们讲述了鹿泉古老的历史, “铜削”“铜戈”等器物又把人们带入了战马嘶鸣的战国时期。“铜拱”的发现更进一步证明, 采矿业, 冶铜业的发展与我市的铜冶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板块, 我们定名为“富丽的陵寝”。整个展厅展品以“高庄汉墓”出土器物为主。器物的展出更加突出汉代文化的主脉络。整个展示厅充满了汉代文化气息。尤其是“汉折腹银盆”“三朱雀钮附耳铜鼎”“蘑菇钮镂空盖圆铜壶”“鎏金铜匜”等器物的展出, 使观者无不惊叹!“银盆”从出土至今保存完好, 光亮照人。观者无不称赞其匠心独具, 技艺精湛。在王侯墓出土代表女性的“三朱雀钮附耳铜鼎”令专家都颇为惊叹, 不解。在参观的过程中她作为一个谜团也被观者悄悄带走……“蘑菇钮镂空盖圆铜壶”以盖体合一的形式出土, 破解了异地出土同类壶的真实使用价值。为此类壶的真实用途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板块, 我们定名为“民族大融合”。南北朝的“白陶马”“陶牛”“陶骆驼”“陶武士俑”等器物的展出, 受到观者赞赏, 从神态安逸的“陶骆驼”, 到形神兼备的“陶武士俑”, 我们似曾看到了遥远的大漠风沙, 体会到了异域风情。

第四板块, 展出的是各个时期的钱币, 精致的“贝币”“布币”“刀币”“方孔圆钱”等, 把观者悄悄带入了驼铃叮当的悠悠岁月。

四、主推温馨讲解, 深入浅出, 观者乐道

在展厅讲解方面, 我们打破了以前那种格式化、职业化, 分区、分块的讲解, 探索尝试, 引领式、导引式讲解。每名工作人员引领一组观众 (一组大约10人) , 由入口至出口, 进行全程讲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我们总结得出, 此种讲解方式, 即保证了参观秩序又改变了以往分块讲解造成上下板块衔接有断层, 讲解不清的弊病。

在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上我们进行分层, 针对观者人群, 制定了不同的讲解方式。对于老年人群, 我们倡导温馨式讲解, “即语速放慢, 声音降低, 有问必答”。在整个参观过程中, 尽量与老年人的活动频率相一致。充分接受前辈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创新, 力求完善。

对于中青年人群, 我们倡导交流式讲解, 在展品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以不间断的互动为主轴, 由浅入深, 不断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解答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加深观者的记忆, 使他们对鹿泉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和兴趣。以观者为媒, 把我们鹿泉文化传播的更广、更远, 使更多的人, 认识鹿泉, 了解鹿泉, 赞赏鹿泉, 以达我们的初衷。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参观, 我们倡导提问式、解答式讲解, 在讲解中, 我们以历史教科书为主线, 把展品结合到历史脉络中去。有问有答,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在不断铺开的历史画卷中, 学习探讨。

文物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 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者, 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是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美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我们即要保证展厅文物的安全又要保证展厅文物的充分利用。科学做好展厅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让展厅文物真正活起来。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2

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交流,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卓尼县 “非遗”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其次,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再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近未来;最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自身价值,打造出卓尼文化的品牌。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策墨林轶事、宗教故事、战斗故事、族源史故事、石媳妇传说、周茂周措传说、二郎缸的传说、藏族民间谚语、北山完冒语群、洮河沿岸语群、东部藏巴哇语。

(二)民间舞蹈:藏族舞蹈(巴郎鼓、阿伽)、土族舞蹈(换帽子、)法舞(载护神)、巫舞。

(三)民间戏剧:藏戏(南木特)。

(四)民间音乐:藏族民歌(拉依、强勒、哇杰勒、巴热)、土族民歌(卡西、鲁西)

(五)民间美术

1、唐卡、2、壁画、3、碉序、4、塔板房、5、洮绣、6、酥油花制作、7、剪纸、8、刺绣、9、木雕、10、棺木彩绘、11、一扦套平房。

(六)民间技艺:洮砚工艺制作、编制扎制技艺、书画装裱、麦索制作技艺、藏族服饰(三格毛服饰)

(七)民间知识:藏医藏药:

(八)人生礼俗:藏族婚礼(三格毛婚礼、土族婚礼)、藏族葬礼(三格毛葬礼)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赛马

2、赛牦牛

3、大象拔河

4、举皮袋

5、拔腰、6、板棍

(十)岁时节令:

1、少数民族节日(插箭节)

(十一)民间信仰:1原始信仰(白塔寺、禅定寺、贡巴寺、达勿巴郎鼓舞)、2、庙会(草岔沟、石达滩庙、)

3、四月十五禅定寺相巴赛佛节、4、四月初八白塔寺庙会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广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十一大类64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洮砚制作技艺简介》、《巴郎鼓舞简介》等;建立《卓尼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卓尼《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1-2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洮砚制作技艺和巴郎鼓舞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将木雕、“三格毛”服饰裁剪技艺、土族民歌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将棺木彩绘,麦索制作技艺,啊迦善巴等申报省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

1、命名民间文化保护区:

洮砚乡

文化艺术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传统村落: 尼巴乡尼巴村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3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出土了恐龙化石,其埋藏之集中、数量之巨大,世界罕见。至九十年代初,先后出土了恐龙化石骨架数十具,分别陈列在北京、天津、济南、诸城等地。其中,“巨型诸城龙”是世界上出土的鸭嘴恐龙类中最高大的。

经普查,诸城古遗址、遗迹200余处,古墓100余座,其中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齐国长城、密州古城、韩信坝、超然台、雩泉亭、卢傲洞等等。

齐国长城有悠久的历史,据《战国策》载“齐有长城巨防也”;清《诸城县志﹒总纪》载“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赵成侯侵齐至长城”;《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261年)齐筑防以为城”;《齐纪》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国长城在诸城段,古址高大,长99华里,蜿蜒曲折于诸城西南部群山峻岭之巅。齐长城遗址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它为齐国边防重地,是当年姜尚、齐桓公屯兵重要基地。“西望穆陵隐约有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苏轼《超然台记》),因此,齐长城遗址对于研究诸城古代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它的存在可以确切的证明,当时的诸城已经完全为齐国所有。

密州古城始建于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城墙西北角有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建的超然台。清代《诸城县志﹒总纪》记载:“苏轼…乙卯八年(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葺北台,始名超然”。超然台是我国著名历史古迹。

作为一个县级市,有这么多的古文化资源在全国同级别县市中为数不多。搞好文物开发、古城文化建设必将为诸城的经济繁荣带来勃勃生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紧密地与古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这样,既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使本地区的文化经济繁荣昌盛,这也是摆在诸城人民面前的新课题。

首先,破除传统观念,打破开发文物古迹必须具备条件才可以的禁锢。例如:诸城超然台己荡然无存,连城墙都难以寻觅(超然台建在城墙上),怎样恢复?不具备恢复条件又怎样利用开发?诸城人民认为,今天恢复超然台,下去几百年诸城史志上就会留下一笔重建超然台的事迹。类似这样在历史上闻名于世的遗迹,因为历史原因破坏掉了,就不能恢复吗?如果不恢复,超然台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只是后人谈历史时谈谈而已,丝毫没有实际意义。而重建呢?不但超然台又存在了,而后人也知道了超然台的衰兴过程,永远地保留下来,成为人们瞻仰的一大景观,这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

其次,正确认识文物古迹开发利用与古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与古城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物古迹本身就是古城文化的反映,那么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应该以文物古迹展现自己,有机地与现代文化粘合在一起。要认识到现代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历史轨迹的。古城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认识到,主动地去发掘它,这是根本所在。

第三,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古城文化建设。不能随便想怎样就怎样,要深入考察,请权威名家反复论证,才能决策实施。

事实证明,谁能够科学地去开发利用文物古迹,谁就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十几年来,经过诸城人民持之以恒的努力,诸城古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

一是建设开发恐龙资源。诸城在装架恐龙化石骨架、建设恐龙博物馆的同时,着手开发建设恐龙涧地质公园,在恐龙涧发掘恐龙化石面积23000 平方米,出土恐龙化石2万多块,发现了“恐龙化石长廊”和“恐龙化石隆起带”两大地质遗址。其中,恐龙化石长廊,长500多米,均深30余米,露出化石10000多块;恐龙化石隆起带,长300米,宽20余米,露出化石3000多块;在臧克家故里开发臧家庄“恐龙化石层叠区”,3000多块恐龙化石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蔚为壮观。据专家证实,这几处恐龙化石地质遗址构成了目前世界上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二是建设综合性博物馆、名人馆,恢复超然台。“两馆一台”是诸城市委、市政府2006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三亿多元,2008年十月份全部建成。博物馆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000平方米,陈列国家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65件,三级文物383件,辅以先进陈列技术、高科技手段,形象地介绍诸城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名人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 以文物、文献、图片、绘画、场景、模型为主再现诸城舜帝、公冶长、刘墉、王统照、臧克家等一百多位历代名人风采。超然台在原址依原有的规模、按3倍的比例进行扩建,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为7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 陈列以碑刻、字画为主,展示了苏轼在密州的活动和传说等,通过文字、图片、声像等现在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超然文化的内涵。

三是诸城市委、市政府聘请专家对常山景区进行了高档次的整体开发规划。景区9.48平方公里,用地面积3.64平方公里,共分宗教文化生态游览区、历代艺术品文化展示区、旅游休闲服务区、生态保护抚育区、绿色采摘体验区等,选址科学、定位也合理。2005年5月份投资开发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博物苑(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到2013年总投资达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亿元、艺术品投资20亿元。

四是修复齐长城,让齐长城雄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供人们参观游览。

另外,诸城重视城区景点,扩大城区规模。现在城区已新建起潍河国家水利公园、王尽美纪念馆、舜帝庙、恐龙公园、沧湾公园、电视塔等。街道六横六纵,并规划樱花街、玉兰街、桂花街等,已拉开36平方公里的城区框架,具备了中型城市规模。

屈指算来,诸城作为古城,其文化内涵基本上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了出来,为诸城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古今结合比较完美、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型城市。因此,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诸城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特别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绿化与美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对诸城城建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城在古城文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成就。现在,诸城以古城文化建设为特征的城市景点正在逐渐形成。到诸城既能欣赏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早已绝迹的巨型恐龙遗骨(化石)长廊,又能看到沿海地区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等古代文物和历史上著名的超然台遗风。

在我国,古城林立,文物古迹颇盛。但是,在开发利用和处理这一关系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许多地方守着古城历史上诸多文物古迹不去挖掘,使本来交通就比较闭塞的地方更加门庭冷落,形成恶性循环,这样长期发展下去,怎样招商引资,开拓经济?诸城今天高标准、高起点,充分开发利用文物古迹,大搞文化城建,使古城焕然一新,为诸城经济文化日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灯塔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4

青岛航标处管理着三座有百年历史的灯塔, 团岛灯塔, 小青岛灯塔和潮连岛灯塔。这三座灯塔都是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时所建, 三座百年灯塔见证了那段中国遭受外敌入侵的苦难, 也在新中国成立后俯视着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加强对灯塔文物的保护, 对于研究历史, 警醒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然而, 伴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民众活动的增多, 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文物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我国航运事业的飞速发展, 古老的灯塔作为导航设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灯塔的使用和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愈为突出, 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青岛航标处三座历史灯塔的概况

团岛灯塔始建于1898年, 1914年在日德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 现存建筑为1919年重建, 为八角形石砌结构。2006年, 国务院批准团岛灯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青岛灯塔1900年由德帝国主义修建, 1914年在日德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 后经重建。随着青岛港口的变迁, 小青岛灯塔的导航作用已远不如往昔, 但以“琴屿飘灯”闻名的小青岛灯塔却与栈桥一起, 成为地域象征符号, 是青岛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6年, 国务院批准小青岛灯塔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潮连岛灯塔坐落于青岛市东南方向的黄海海域, 始建于1899年。潮连岛灯塔因远离大陆, 避免了战火的损毁, 在代代守护者的精心爱护下保存完好, 经过了近百年沧桑, 守塔人保存了塔上的一砖一瓦, 精雕细琢的石栏、楼梯、屋顶无不表现了德国建筑的风格。

二、三座历史灯塔重要的导航作用

三座灯塔虽然已经历经百年沧桑, 却仍然是重要的导航标志。团岛灯塔和潮连岛灯塔位于进出青岛港的航道关键位置, 作为船只进出港口的“引路人”, 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提高船只运行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决定了在保护文物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文物, 为进出青岛港的船舶指明航向。

三、对文物灯塔的改造

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见证着青岛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百年历史灯塔仍在发挥为船舶助航的作用, 同时这些百年的建筑以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造型成为当地的人文景观。但是这些百年历史灯塔经历不同时期, 尤其是几经战乱, 留下了较大的创伤。

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的导航设备层出不穷, 新型灯器, AIS, VTS等新技术为船舶航行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为适应对船舶导航更高的要求, 不可避免的要对灯塔进行一定的改造, 以安装新设备, 提高助航效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灯塔作为文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改造过程中, 经常出现改变灯塔原貌的情况, 工程建设中灯塔被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使得今天灯塔保护进入了最紧迫的历史阶段。

潮连岛灯塔建成后未遭受战火损毁, 保存完好。潮连岛灯塔为石质建筑, 斑驳的石墙表面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整齐的石栏沉稳而坚毅。为改善航标工的工作生活环境, 青岛航标处对潮连岛灯塔进行了装修, 装修过程中, 石墙表面被刷上了油漆, 石栏之间全部被封堵上了混凝土, 一处平顶的房子被改造成了尖顶, 一座德式建筑被改造的不伦不类。幸而所进行的改造并不是破坏性的, 在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后, 青岛航标处对潮连岛灯塔恢复了原貌, 写满历史的石墙表面, 屋前的石栏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小青岛灯塔地处旅游景区, 为防止游客破坏灯塔及设备, 灯塔不对外开放。对小青岛灯塔的改造也仅限于墙面粉刷, 院外台阶铺设等, 未出现破坏灯塔的情况。

团岛灯塔的维修是文物灯塔改造比较成功的案例。团岛灯塔自建成至今已愈百年, 历尽沧桑, 自建成无实施大修记载, 加之海风侵蚀, 致使塔身出现裂缝, 出现附属裙房木质结构的梁檩腐烂变形, 内外墙皮酥散脱落等现象。为此青岛航标处报告了上级主管部门, 并以专函的形式征求青岛文物局的意见。在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后,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当地规划、设计、文物等专家研究该灯塔的大修维护方案。文物专家与设计人员采取现场勘察、丈量等方法掌握灯塔资料, 克服无建设图纸等困难, 研究修复方案。经反复征求意见,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最终由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做出大修方案。

在对团岛灯塔实施大修过程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文物局的批复意见, 成立项目小组, 聘请文物专家做监理, 挑选有旧房改造经验的公司承担施工任务, 并要求其做好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施工前对建筑的主要部位逐一照相留存, 以便恢复原貌。经过设计、施工、监理和文物保护等单位的探索和施工, 维修工程按预定的计划方案竣工。修葺后的团岛灯塔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又达到了标识鲜明, 目视效果突出的效果, 提高了团岛灯塔的助航效能, 并改善了灯塔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

团岛灯塔处在进出胶州湾的重要位置, 各种现代化的航标设备都被应用在团岛灯塔上, 在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灯塔上, 安装了各种现代化的设备, 塔顶现代化的天线, 摄像头, 与其百年的历史并不相称。但另一方面, 灯塔的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导航, 为适应导航新的要求, 处于重要位置的团岛灯塔需要安装各种设备, 而不能单纯为了保护而将团岛灯塔弃之不用。

四、灯塔保护与航标助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古老的灯塔作为一项重要的航标设施, 可以为船舶助航发挥重要的作用。灯塔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 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 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 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要使灯塔保护与航标助航达到和谐的统一,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将灯塔保护工作纳入航标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充分提升文物保护的认识, 在制定航标发展规划的同时, 充分重视灯塔保护工作, 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为适应新技术的出现和对导航的更高要求, 需要对灯塔改造时, 不得进行影响灯塔风貌的建设工程, 应合理利用灯塔的原有空间和结构, 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灯塔的破坏。

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利用灯塔与灯塔保护的长效机制, 形成既有利于航标事业发展, 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 并把保护措施坚定的执行下去。2004年中国海事局发布了《中国海区历史灯塔保护管理办法 (暂行) 》, 对历史灯塔的保护维修等做了详尽的规定, 这对历史灯塔的管理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使保护和使用历史灯塔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是要控制超负荷地接待, 防止游客以及渔民损坏灯塔及附属设施。团岛灯塔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宣传航标处的窗口, 需大量接待参观人员;小青岛灯塔位于青岛旅游的热点景区, 每天有大量游客游览小青岛;潮连岛上经常有捕鱼的渔民居住。青岛航标处采取了相应措施, 防止参观者及渔民有意或者无意的损坏灯塔, 在醒目位置设立警示、宣传标识, 以增强参观者及渔民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同时对有意破坏、损毁文物的行为, 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 予以严肃查处。

五、结论

百年历史灯塔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蒙受的苦难, 见证了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腾飞, 见证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见证了一代代航标人燃烧自己, 照亮航程的奉献精神。也因百年灯塔的历史底蕴、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 成为青岛不可或缺的地理标志。现阶段, 对灯塔的开发利用应始终贯彻文物保护的原则, 保护好历史灯塔不仅保护了文物, 而且带来了更高的导航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物保护工作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只要青岛航标处对灯塔保护重视起来, 合理利用灯塔, 百年历史的灯塔一定能够长久屹立在海岸, 为来往船舶指明航向。

摘要:本文以青岛航标处所管辖的三座文物灯塔为例, 分析了加强文物保护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客观提出了灯塔的导航作用与文物保护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承载的关系, 提出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航标管理规划之中, 使百年灯塔既能为船舶导航继续服务, 又不致遭到破坏。

关键词:文物灯塔,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周永峰:《让百年灯塔绽放光彩》《中国水运报》, 2009-6-15。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5

来源:北京文博 查看次数:1160 时间:2004-6-28 13:21:00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海淀区文物资料状况海淀区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文物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以及其独有的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引人注目的,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维护古都风貌、促进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改造工作、旅游开发工作等同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好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物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认识我区文物资源的状况,研究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的思路及对策,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本课题组对我区文物资源的状况及保护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文物资源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文物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我区文物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特色鲜明。根据调查,全区现有各类文物古迹262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8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项,文物暂保单位24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项,地下文物埋藏区3项。

(一)地上文物的分布及特点

我区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但仍呈现出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三线一街区”为代表的四个区域。

1.长河沿线(从颐和园至高梁桥,并包括长春桥至玉渊潭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沿线)。长河是一条对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古河道。从曹魏时期直至辽金,即已对灌溉及北京城的供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今昆明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如今北京城内的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以及故宫筒子河的水,都是通过长河输送的。特别是到了清代,“三山五园”建成后,长河成了清代帝王西上颐和园的水路,因此,数百年来,长河两岸寺庙园林荟萃,人文景观不断,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从西直门外的高梁桥至颐和园,两岸文物景点如颗颗明珠点缀长河,著名的有高梁桥、广通寺、极乐寺、乐善园(今动物园,属西城区)、五塔寺、大慧寺、白石桥(1997年拆除)、紫竹院行宫、延庆寺、广源闸与龙王庙、万寿寺、麦钟桥遗址、立马关帝庙、西顶庙、金河堤碑、颐和园等。在昆玉河南段,有钓鱼台与养源斋、摩诃庵、慈寿寺塔、恩济庄太监墓地等。

2.香山路沿线(从颐和园至香山公园的道路沿线)从颐和园经玉泉山至香山静宜园,也是一条重要的古道,是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游的必经之路。因而,沿途亦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迹,有遗光寺山门、玉泉山(静明园)、金山宝藏寺、景泰陵、普庵塔、妙云寺(石居)、卧佛寺、樱桃沟周家花园、团城演武厅、清代碉楼、碧云寺等。在这条线两侧,还大量分布着明代妃子坟、清代王坟以及近现代名人墓葬等。

3.西山山麓沿线(南接石景山八大处、北至凤凰岭的西山山麓沿线)。“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一带的寺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接石景山境内的八大处,北到凤凰岭一带,沿山一线分布着以寺庙为主的众多文物古迹。明人王廷相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可见,历史上的西山寺庙更是繁多。特别是在山后阳台山、凤凰岭地区,佛道寺观林立,碑碣石刻遍布。如山前有海淀区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兜率宫,清代改建的十方普觉寺(卧佛寺),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的无梁殿旭华之阁,寺庙园林碧云寺,以及法海寺、晏公祠等,山后有黑龙潭龙王庙、大觉寺、普照寺、莲花寺、秀峰寺、响塘庙、金仙庵、妙峰山香道及遗址、黄普院、魏太和造像、龙泉寺、上方寺等以及大量田野石刻更是星罗棋布。

4.颐和园至圆明园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一街区,西接香山路,东连海淀镇,集中了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古典皇家园林,因其背临西山,南近京城,水源丰沛,因而,明清以来,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万园之园”圆明园(现为遗址公园),以及清华园及近春园遗址(今为工字厅及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等)、淑春园遗址等(今为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畅春园遗址(现存恩佑寺山门、恩慕寺山门)、蔚秀园遗址、鸣鹤园遗址、朗润园、承泽园、吴家花园、达园等众多园林文物。

海淀区的文物分布呈现出上述特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海淀镇的历史悠久,其聚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北京城的发展,海淀镇也从古蓟城通往居庸关大道途中的一个重要村落,发展成为北京城西郊最重要的文化古镇。金代定都北京之后,西郊园林得到初步开发,“燕京八景”海淀即占其三,金章宗“西山八院”虽多已不存,但大多在海淀境内也是无疑的。元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今昆明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到了明代,海淀镇已是园林荟萃之地,白石桥北的万驸马白石庄,号称“近郊园亭为第一”,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各具秀色。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数代经营,在西郊兴起了造园高潮,特别是乾隆年间对西山诸泉的再次大规模开发,把西郊的园林建设推向鼎盛,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清漪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由于皇帝在京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郊御园,因而王公大臣和官府机构云集海淀,纷纷在此建造私家宅园,海淀镇空前繁华,商号多达100多家。虽因清末英法联军焚毁及民国战乱破坏,但时至今日,海淀镇及其附近,仍保留了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宅园及遗址。而以颐和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则成为联结海淀文物分布主要脉络上的纽带,使“三线一街区”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海淀区文物资源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格局,是承载着海淀区厚重历史文化的“文脉”。园林和寺庙是这一“文脉”中的灵魂,是海淀区文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

海淀区的园林和寺庙,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圆明园遗址虽失去了昔日“万园之园”的辉煌,但却成了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香山静宜园在新的时代又成了盛世名园。皇家园林之外,海淀镇的乐家花园、李莲英宅院、萨利宅院以及附近的达园、承泽园、朗润园、吴家花园等王公邸园、私家宅园也都各具特色,它们与皇家园林一起,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海淀古典园林体系。寺庙建筑中,也有很多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大钟寺的明代永乐大钟,有“钟王”之称,堪称稀世之宝;大慧寺的明代彩塑二十八诸天像,艺术价值极高;真觉寺的金刚宝座,为全国现存艺术价值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卧佛寺内的元代铜卧佛,重达50万斤,为元代铜铸艺术精品。很多寺庙和园林还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寺庙园林景观。如万寿寺、碧云寺、大觉寺等。海淀区寺庙的另一特色是太监庙宇众多,或为太监所建,或为太监出宫后栖身之所,如大慧寺、摩诃庵、碧云寺、西禅寺、晏公祠、响塘庙、秀峰寺等。

(二)地下文物的分布及特点

海淀区有着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且脉络清晰。目前,能够确定的较大的古文化遗址不多,史前聚落遗址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特别是北京大学、上庄——马房一带有较多遗存,多分布在近代自然村落附近。汉代聚落遗址多分布于古道沿线,如万寿寺西侧、万泉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都有发现。古墓中,战国时期的瓮棺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墓葬,主要分布在羊坊店至永定路一带。汉代墓葬分布广泛,且多以墓群为主,南至复兴路沿线,北到苏家坨一带,中部从万泉庄到海淀镇再向东北至清华大学、上地、清河一带,都是汉代墓葬较为集中的分布地区,其中仅上地就出土汉墓千余座。晋唐时期墓以八里庄一带、高粱河沿岸分布较多。辽金时代的墓葬以羊坊店、海淀镇、清河以及沿西山山麓台地分布较为集中。元代墓葬以山前地区分布较多,著名的颐和园耶律楚材家族墓地,尤其是耶律铸墓出土有大批精美的文物。明清时代墓葬数量更是众多,几乎到处都有分布,其中皇室墓葬、王公贵族墓以及太监墓构成了海淀区墓葬的重要特色,明代的金山墓区是十三陵外最大的皇家墓区,葬有很多夭殇的皇子、公主以及妃嫔,著名的景泰帝陵亦在这里。明代太监墓有的规模宏大可比王陵,如高时明太监墓(大工墓),较大的墓区在八里庄、魏公村一带。清代西山山麓有很多王坟,如七王坟、九王坟、瑞王坟、礼王坟等。清代太监墓规模远不如明代,多以墓园形式存在,有恩济庄、皂君庙、四槐居等10余处墓园,大太监李莲英墓即位于恩济庄。民国以来,西郊众多的名人墓葬构成了海淀区另一特有的文化景观,万安公墓中分布最为集中,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墓、哲学家冯友兰墓、史学家商鸿逵墓、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墓、名医肖龙友墓、国画名家刘继卣墓等。在西山脚下,还分布着佟麟阁墓、孙传芳墓、王锡彤墓、梁启超家族墓、熊希龄墓、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刘半农墓、刘天华墓等。在我区地下文物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市政府分别公布了恩济庄、金山、礼王坟等三处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下出土文物是海淀区地下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清理等工作收集有各类出土文物6000余件,主要有金银器、玉器、陶瓷器、铜器及墓志等以及各类石刻文物,其中尤以金银器、玉器、瓷器为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物,限于条件,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却是一项巨大的潜在资料,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条件的改善,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状况

(一)成绩和经验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从以下一些统计数字可见一斑: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从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的仅10处(全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发展到现在的80处,包括全国重点、市、区三级保护单位,特别是1999年区政府公布了第二批18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项暂保单位后,使得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类别齐全,特色鲜明。

1.依法管理方面。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且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1999年元月1日,区政府公布了《海淀区文物保护管理规定》,这是我区第一个文物保护方面的行政措施,在全市各区县中也是第一个,使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文物修缮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单一投资修缮逐步发展成为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历年来,通过政府投资和管理使用单位通过各种办法自筹资金(包括吸引各种社会投资),已使45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维修,投入维修资金1亿6千多万元,使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表一)。

3.开发利用方面。在全部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对社会开放的已达40项,其中属管理开放的有29项,突出的有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年客流量达1200多万人次,年收入超亿元(表二),自然开放的有11项,如元大都土城遗址,已经成为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并对社会开放的博物馆9个,其中利用大钟寺建成的古钟博物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古钟文化,利用五塔寺建成的石刻艺术博物馆,成为展示和研究石刻艺术的殿堂,利用昔日皇家行宫万寿寺建成的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山后阳台山、凤凰岭两景区,以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依托,使旅游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其他还有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国耻纪念地2个。考古工作从无到有,现在拥有6000余件各类馆藏文物。我区的文物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一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资金统计表级别〖〗数量〖〗历年投入修缮资金数量(万元)〖〗资金来源国家拨款(万元)〖〗单位自筹(万元)国家级〖〗4〖〗8197.79〖〗3839.3〖〗4358.49市级〖〗28〖〗7679.8〖〗2598〖〗5081.8区级〖〗24〖〗653.754〖〗186.254〖〗467.5暂保〖〗24〖〗65.5〖〗35〖〗30.5合计〖〗80〖〗16596.844〖〗6658.554〖〗9938.29(本表统计数据截止1999年底)

表二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情况统计表级别〖〗数量〖〗管理开放

单位数量〖〗开放单位年客流量

(万人次)〖〗开放单位年收入

(万元)国家级〖〗4〖〗4〖〗813〖〗8142市级〖〗28〖〗11〖〗351〖〗1652.4区级〖〗24〖〗8〖〗48〖〗219暂保〖〗24〖〗6〖〗18.3〖〗38合计〖〗80〖〗29〖〗1230.3〖〗10051.4(本表统计数据以1999年为准)(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文物保护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解放以来我区共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从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区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呈逐年减少之势,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时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政治上的“极左”路线的影响,文物资源遭到大规模的破坏。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首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使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客观地说,在我区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只是少数,尤其是区县级、暂保单位和未列入级别保护的文物古迹,面临的形势就更不容乐观。在区级以上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除了作为公益事业和游览场所对社会开放的29项外,其余部分有些古建筑用作办公用房,有些仍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有些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如桥、闸等),文物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情况仍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必须从保护古都风貌出发,海淀区是著名的文化区,在北京的古都风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文物保护工作,更应该服从于保护古都风貌这一大局。文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矛盾突出的工作。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文物工作排忧解难,文物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在某些单位和部门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致使在某些工程建设中出现文物为工程让路的痛心事件,如1997年白颐路拓宽工程中拆除白石桥就是一例。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起着教化育人的作用,还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拆一处就少一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文物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文物工作,限制我区文物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许多具体措施就无法落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物保护管理是国家包揽的,文物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当然也是单一的,尽管目前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已本着“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也在努力自筹资金修缮,但国家仍然是文物修缮的投资主体,这是文物事业的公益性要求的,也是文物作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决定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能够自筹资金进行文物修缮的单位,大多是开发较早、效益较好的文物旅游单位,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等。即便如此,各单位因情况不一样,仍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维修资金不足问题。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引资修缮开放的形式,如八一中学同大业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修缮了乐家花园,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对于整个文物事业来说,目前显然还是杯水车薪。而且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很多年久失修的文物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自然损坏的情况相当严重,如晏公祠、景泰陵等,已经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修缮,所以,通过市、区财政拨款,由国家出资抢救和保护文物资源,仍将是最主要的方式。由于缺乏资金,我区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也一直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6000多件文物保存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连整理研究的条件都不具备,更不用说陈列展览了。

3.城市建设、危旧房改造同文物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城市要发展,道路要拓宽,居民的居住环境要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很多文物古迹位于老城区或者开发区,势必与工程建设产生矛盾,即使文物古迹本身得到保留,但因其周围不断出现新建高楼,环境风貌往往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不少文物点除了其本身的历史、艺术价值外,已无整体景观价值可言,造成都市中文物建筑的“盆景化”,如大慧寺、白塔庵塔、西顶、承泽园、李莲英宅院等。至于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建设,更是屡见不鲜。

工程建设也带来了地下出土文物的流失。从80年代末期,我区地下出土古墓葬的数量和出土文物的数量都呈逐年减少之势,这一方面因为缺少健全的制度,文物部门渠道不畅,信息不灵,不掌握建设工程的分布情况,开工时间,在工程建设前不能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造成地下文物保护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工程建设单位文物保护意识淡漠,视文物保护为挡路石,发现古墓隐瞒不报,造成很多古墓葬被破坏,甚至出现哄抢、私分出土文物的情况。

4.文物单位隶属关系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很大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文物单位并非文物部门使用,根据调查,在我区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按产权单位划分,属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有28项,属于各类事业单位的有30项,属于企业的有7项,属于军产的有8项,没有管理使用单位的有7项。其中属于区文物管理部门的只有大慧寺1处。由于管理使用单位纷繁复杂,因而整体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著名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学术研究上、宣传上、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但仅圆明园属区属单位,颐和园和静宜园(香山公园)属市园林局,静明园属中央国家机关、畅春园(仅存恩佑寺、恩慕寺山门)属北京大学。所以,整体开发的条件尚不具备,难以形成统一规划和规模效应,因而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资源优势。再如上庄翠湖水乡的旅游开发,当地真正具有历史文化含量的东岳庙和龙王圣母宫属北京军区261医院管理使用,因而也难以纳入其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造成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三、保护利用的基本思路

我区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和园区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北京市的文物大区,我区不能仅仅依靠文物的数量说话,更要在质量上确立我们的优势,也就是要在管理水平上,在开发利用上取得突出成绩。因此,我区将继续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1.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同时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朱善璐书记在区委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园区建设不是单项工程建设,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是集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于一体的工程,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配套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项大工程。因此,需要方方面面协调推进,缺一不可。”文物工作必然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园区的建设必然会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必然要加大各项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文物事业都将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利因素;城市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会创造多种形式保护和利用文物的有利条件;园区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做好我区的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

2.保护好文物是建设新海淀的必然要求

保护、开发利用好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创建中关村科技园区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护北京这一文化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总体要求。建设新海淀,要紧紧依托海淀区的区情,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创造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丰富的文物古迹,就是我区区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的一大特色,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了海淀作为文化区的鲜明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互映衬,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际国内的良好形象。

3.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好文物资源,将进一步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正是发展旅游业的最重要的依托,是旅游业的基础和灵魂,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是我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教育功能

开发利用文物,不能只着眼于其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功能,注重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随着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人的素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面对的将是学习化的社会,而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文物因传播知识、陶冶情操以及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艺术的享受等方面的功能,其充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是连接群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区众多的革命文物,如双清别墅、李大钊烈士陵园、三·一八烈士公墓、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塔、“保卫华北”石刻等,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的实物教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特别注重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为我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对策与建议

1.切实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建立文物保护新体制

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文物工作“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市政府在1996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五纳入”的要求。我们认为,“五纳入”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落实“五纳入”,才能明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才能充分体现政府的管理职能,才能使文物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因此,我区应积极、认真地贯彻落实“五纳入”,制定并实施具体措施和方案,以进一步搞好我区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

2.加强宣传和研究工作,提高认识,促进全民文物保护

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海淀又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其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海淀作为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特征,因而,我区的文物宣传,要立足高远,从大的文化角度把握,把我区的文物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文物宣传工作要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颐和园、香山公园等开发较早的文物旅游景点,虽不是区属单位,但依然是我区的文物资源,其旅游业的发展,必定能带动周围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这一类极为重要的文物,无论其归属是哪里,理所当然仍应是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山后地区丰富的文物点,更应借助阳台山、凤凰岭的旅游开发广为宣传。要充分利用文物工作的独特优势,借助各种媒体宣传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扩大文物事业的社会影响。让文物走近人民,让人民了解文物、热爱文物,促进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

要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挖掘我区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在同某些区县的相比中,我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展得显然不够,如宣武区对“宣南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东、西城对“胡同文化”、“四合院”的开发和宣传都做得有声有色。其实,“西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其中又可分出众多专题,如寺庙文化、园林文化、太监文化、以妙峰山进香道为载体的西山民俗文化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推动’西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动海淀地域文化的大力弘扬。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文物保护资金

资金投入是文物工作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坏,同资金投入程度关系极大,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文物修缮工作来说,各级政府的投入是主要渠道,毕竟,大多数文物只是潜在的资源,还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而保护文物,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政府责无旁贷,因而,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还要不断加大投入。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仅仅依靠国家拨款来从事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用好、管好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不断探索对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不出卖文物的前提下,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引进、筹集文物保护资金,适当时候可以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及相应的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采取捐资、集资、募捐等办法,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修缮保护文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只要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就鼓励其对文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特别是有些具备了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更要在把“死文物”变成“活文物”上想点办法,利用文物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此,必将有利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文物抢救维修和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建设工程的开展,未来几年,我区基本建设工程同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势必进一步加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地下出土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把地下出土文物的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建设、规划部门要同文物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要有文物部门的参与,尽可能在工程开工前进行前期考古勘探。特别是清河、永丰、上庄一带,为古代京城通往居庸关的必经之处,地下古文化遗址及墓葬较多,随着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特别是永丰科技园建设步伐的加快,要特别注意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抢救性发掘。

利用市政府3年内投资3.3亿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险修缮的大好机遇,制定我区的文物修缮规划和具体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并由区财政投入配套资金,对我区有险情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修缮。同时,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5.建设海淀博物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

我区地下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多年来收集了各类文物6000余件,使我区的馆藏文物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了年代序列较为清楚、文物类别比较丰富的特色,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物极为珍贵。部分珍贵文物在1994年曾赴日本东京练马区进行展出,引起轰动,成为我区与练马区友好往来的使者,为展示我区的文化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多年来,我区的馆藏文物,因库房简陋狭小,一直缺少良好的保管条件,无法进行分类存放、也无法进行整理研究,不具备陈列、展示的场所和条件。因此,为了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好我区珍贵的馆藏文物,也为了宣传和研究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建设一座高水平的区属博物馆是非常必要的。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博物馆总数目前已超过100座,其中绝大多数属北京市文物局、中央各单位及其他市属部门,以各种专题类博物馆为主,门类较为齐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外地博物馆的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博物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级的博物馆,无论其设计思想、陈列内容还是管理水平都已堪称一流,已经成了四川省的一个文化精品工程。北京市各区县大多也建起或正在建设自己的博物馆,而从我区来看,馆藏文物已具备建设一座较高水平的博物馆的基本条件,博物馆的建成,将使我区拥有一个展示我区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我区宣传近现代革命史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场所,有助于提高科技园区的文化形象,也将成为展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因而,从各方面来看,我区都迫切需要建设一座区属博物馆。

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的海淀镇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有很多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其中位于彩和坊24号的李莲英宅院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小宅园,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考虑在此建设博物馆,融入中关村西区的环境建设中,既保护利用了古建筑,又能发挥文物藏品的展示功能,宣传、弘扬海淀悠久的历史文化,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6.以点带面,加强重要历史地段保护,促进人文环境风貌的改善

以“三线一街区”为代表的海淀文物分布区,集中展示了海淀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些重要的历史地段,迫切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以保护其特有的人文环境风貌,在这些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建筑体量和高度应进行严格控制。文物保护的实践证明,将一些确有保护意义的历史地段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是保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属性和文化特色,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现实可行的做法,北京市东城、西城等老城区的保护工作在这方面已经先走一步。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应在切实保护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渗透到文物古迹相对集中,历史人文环境风貌较有特色的地区,由点及面,对一些重要历史地段进行重点保护。颐和园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周围的环境风貌更应悉心爱护,避免兴建高层建筑导致其景观遭到破坏,颐和园至圆明园街区已经公布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此范围内的建筑更必须遵守有关规定,以保护皇家园林的独特风貌以及燕园、清华园近代建筑群的良好景观。长河沿线和以阳台山、凤凰岭为中心的山后地区,应成为我区历史地段保护的重点。长河应该保持其水系的自然风貌,河道要顺其自然,不要做大的裁弯取直,沿岸大量文物古迹、遗址和旧时风貌应保留,以保护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环境风貌。阳台山和凤凰岭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属聂各庄和北安河两乡,但在文物分布上是一片相对集中的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更兼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旅游开发与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并尽可能将其申报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人们能够在现代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

7.利用多种方式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遍布我区城乡的数百处文物古迹,可开发利用的人文景观还是很多的。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保护轻开发利用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和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认为给文物保护进行投资是背包袱,是把钱扔进无底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北京市来说,文物旅游已经成为北京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在海淀区,开发利用较早的颐和园、静宜园、圆明园等文物景点都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带动起来的服务业的兴盛是有目共睹的。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已逐步认识到文物古迹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文化内涵,认识到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文物,就延续了文物的寿命,也就使文物资源得到了更长久、更充分地利用,这也是我区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给我区的文物开发和利用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目前我区文物的现状及开发的可行性来看,我们认为,我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

(1)开发大慧寺。大慧寺位于我区钢铁研究总院内,临近中关村大街中段,交通便利,因地处机关大院内部,长期以来未能对社会开放。50年代即已定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其明代建筑、雕塑、壁画三大艺术珍品极为珍贵,尤其是28尊明代彩绘泥塑诸天像,在北京地区绝无仅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以大慧寺开发为突破口,以开发促保护,力争利用3年时间,恢复大慧寺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及东西配殿等原有建筑格局,并将其建成古代雕塑博物馆,成为对广大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和游览休闲的场所,成为中关村大街沿线一处亮丽的文化设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以提高中关村大街的文化品味,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开放利用的目的,以此带动全区文物工作再上新水平。

(2)收回摩诃庵。摩诃庵为明代京西名刹,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成,大雄宝殿内绘有明代壁画,东院金刚殿内的32体金刚经刻石极为珍贵,现寺院建筑格局完整,四隅有碉楼,这种格局在寺庙建筑中极为少见,寺原为明嘉靖朝太监赵政家庙,赵政之墓亦在寺内,墓规模宏大,墓道很长,形制特殊,60年代挖防空洞时,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现地宫中仍存有精美石雕。现为八里庄小学管理使用,由于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使八里庄小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八里庄小学迁出摩诃庵,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又保护了我区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同时为对其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腾出了较大的空间。计划对大殿及配殿修缮加固,山门及四隅碉楼大修,恢复部分配殿,并修缮赵政墓地宫,收归文物部门,建成专题类博物馆对外开放。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6

关键词:革命文物;文物价值;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0-01

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

(一)革命文物的保护。

1.日常养护与修复。革命文物是人们用来缅怀过去最好的对象,同时为了进一步凸显革命文物的价值,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日常的养护与修复就是一大重要内容,防潮、防干、防震、防污染、防损伤等,这些都是日常养护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修复处理,尤其是清洗、消毒、加固、除锈、脱酸等,这些也是日常保护工作和管理中的重要事项,需要文物保护者加强关注,从而帮助更好地保护文物。

2.文物复制。文物复制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一些不能过多接触空气和光线的文物进行复制,这样在展览和供人观赏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也可以满足慕名而来的欣赏者的需求。对于文物复制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丝网印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一些文物的复制,尤其是针对一部分怕光的纸质文物或者是上级别的织物等。这种文物复制的保护方式在很多的馆藏中都有使用,而且也有利于一些文物爱好者和业界学者的研究。

3.文物数字化建设。最后文物数字化建设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工程,对于一些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图片、音频、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成功地拷贝和复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人们查找有关革命文物的信息,从而避免了很多的麻烦。加强文物数字化模式的构建,也是对革命文物长期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文物保护组织应积极开展起文物数字化的建设工作。

(二)革命文物的利用

1.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利用革命文物最好的方式之一,人们在观看展出的革命文物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当前在数字化建设的帮助下,革命文物展出之前所要做的各项准备,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的馆藏信息进行筹备。例如该文物是否在此之前展出过、展出的时间和地点具体是什么、是否有库存等。这些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解,大大方便了革命文物的展出和陈列。

2.出版文物信息。典藏目录、图录、藏品集等,这些都是出版文物信息的方式,其在文物的利用中也较为常见。其包含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学等内容,出版文物信息也是保护和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该途径可以帮助人们从中获取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物信息。图书这一类平面出版模式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馆藏选择采用录像和光盘的形式保护文物信息。

3.文物复制。最后文物复制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文物的重要举措。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十分珍贵的,因此也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不会将原版的历史文物造成损伤,因此就可以采取文物复制的方式,将内容记载下来以供研究人员进行探索奥秘。

二、保护革命文物价值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革命文物是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智慧和浴血奋战的象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也是时刻提醒国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来之不易。革命文物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到文物保护组织,小到社会群众,都要树立极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帮助国家留下更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

(二)加强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工作,也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构建就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不仅如此各级政府承担了保护文物的重大责任,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三)建立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安全的防范制度也是实现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举措,其具体内容为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管理人员手册等,其次在也要做到编目明确以及手续完备。安全保卫工作也要做到滴水不漏,切实保障文物的安全性。同时也要注意对消防工作的落实,保护每一件革命文物。

(四)根據不同的文物类别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文物要进行分类管理,文物、复制品、参考品、代用品等,这些都是文物管理的内容。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严格划分安全级别,分类别的进行存放和管理。对于较为稀缺或者是较为珍贵的藏品,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结束语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革命文物价值的保护,需要从多个层面考虑和着手,首先要提高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这样可以大大控制对文物保护不利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防范制度,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举措;最后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别进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保护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苏琪,零建州,宋日文.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19.

[2]黄丽英.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对柳州革命文物保护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2:43-45+47.

[3]肖芳军.建国后长沙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张倩红.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规划研究[D].安徽大学,2015.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7

文物旅游的产生将大大增加旅游的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文物是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 其是历史文明的建设,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文物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生产及创造出来的。文物本身包含着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及科技水平等信息, 作为国家珍贵的精神财富, 必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如何对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给相关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 必须遵循“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原则, 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保护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做好文物旅游工作, 为文物保护创造相应的经济基础, 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1 文物保护的意义

作为不可代替、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文物是支撑推动民族信念与民族进步的基础前提, 更是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文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近几年,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文物古迹为重要资源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 尤其是“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后, 给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游客在对名胜古迹进行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逐渐开始关注其精神价值。为此,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在充分了解两者关系的同时,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2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文物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凸显。一般来讲, 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 则其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旅游事业发展速度也越快。相比西方先进国家, 我国应用到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要少得多。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文物保护投入资金存在严重紧缺状况。

2) 旅游区开发不规范, 将对文物保护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破坏文物。如将道路、酒店、饭店等基础设施设置到旅游区内, 将对文物原有风貌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 部分旅游单位只重视眼前利益, 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采取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文物旅游, 超负荷地进行游客接待工作, 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 将导致文物古迹老化、破损及消亡速度的不断加快, 甚至危害到国家财产安全及人民生命安全。

3) 对文物随意改造将破坏文物的社会价值。部分旅游单位为吸引更多游客, 对文物随意改造。特别是部分员工因自身专业素质较低, 如维护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导致无法保持文物原有面貌, 更不能与历史相符合, 随意对文物古迹进行改造, 美其名为文物保护, 实则破坏了文物。

4) 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污染环境, 导致破坏文物现象较为严重。如部分车、船等具有较大废气排放的交通工具, 将对旅游区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在旅游区水源污染方面, 部分旅游基础设施将会有大量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腐蚀文物古迹。

3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因其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何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文物资源,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 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 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其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揭示, 为此, 相关部门必须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到第一位, 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首先,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文物是长期社会活动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实物载体, 展示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物质文明等内容, 为传承历史文化, 必须加大保护文物的力度, 为传扬历史文化。其次, 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其文化资源, 才能降低对文物的破坏程度, 提升保护力度。通过文物负载的信息进行文化产业合理利用的发展, 通过展示、展览文物, 并为当地经济与旅游业服务, 才能将文物合理利用的内涵充分发挥出来, 这也是合理利用文物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是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2) 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过程中, 应对文物资源、旅游及地方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文物资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并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更能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旅客只有接触文物, 才能与文物存在联系, 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才能了解文物的内在价值。为增进文化交流, 文物、旅游部门利益展示实物及文字图像等方式, 将具有较大价值, 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

4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也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 为实现文物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与利用文物资源, 将其充分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 在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同时, 做好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工作, 为传扬传统文化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作为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 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对其价值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文物保护的意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利用,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物古迹的保护及其利用 篇8

1文物古迹保护的必要性

文物古迹是特殊的文物, 其特殊性体现在:整体而言, 文物古迹作为文物的一种, 是不可以人为移动的。如果移动了, 其价值必然受到巨大贬损甚至丧失原有价值。因此, 《文物保护法》在制定条文规范诸如古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地道、古墓葬、古建筑群、石窟寺等文物古迹的时候, 使用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 并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寻求精神享受转变, 不少人开始追求寻根问底, 从历史文化古迹中, 从民族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和神奇的大自然中吸取教益, 陶冶性情, 抒发情怀。因而旅游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综合效益, 并成为各地经济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有些地方的个别单位、个人, 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物古迹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内大兴土木工程, 或兴建商店、摊点, 或兴建餐厅、旅店, 对这些单位和个人来讲, 是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其结果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 破坏了文物保护景点的环境风貌, 打破了其整体的完美性;有些地方以开发旅游资源的名义违章违规修建堂馆等, 与当地政府的大量干涉不无关系, 有的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业与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 片面的认为, “保护是为了利用, 只有利用好了, 赚了钱, 才能做到有效保护”, “改革开放, 核心是发展经济, 在建设中的一些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保护是次要的”。从而, 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破坏性的建设行为。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因此, 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合理保护, 加大对文物古迹知识的宣传工作就显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2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文物古迹首先是文物, 一切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都依托于文物本身, 失去或破坏了文物本身, 所有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所以,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永远把保护放在首位。但是, 如果说保护就是纯粹意义上的保护, 就是为了保护而保护, 则失去了保护的意义。任何奇珍异宝, 一旦束之高阁, 外人难睹其貌, 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试想, 假如将一些文物古迹圈禁起来, 将一些著名的文物如三星堆两坑文物出土后就藏于库房, 仅供专家学者研究, 那么, 今天世人恐怕绝大部分不知其为何物。而正是这些文物古迹的建成开放和各类出土文物的频繁出展, 才使各文物古迹名扬四海, 文物古迹的保护才愈来愈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所以, 在加强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下, 应该对文物本体进行充分展示, 以彰显其文化特质, 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新世纪以来, 文物保护工作者要抓住机遇, 立足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文物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 科学、系统地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通过展示重要遗迹、整治遗址环境, 使文物遗址成为遗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宜人、有机相融的大遗址景区, 成为彰显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所以, 要加强重要文物遗迹的保护, 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保护文物古迹对于我国旅游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 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 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 学习书本知识;二是, 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 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 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 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 文物古迹比比皆是, 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 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 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 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 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 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 较之其他国家来说, 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 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 以文物古迹为主题, 开发系列产品, 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 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发掘历史文化内涵, 提高旅游景区品位。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都有它本身的价值, 也有其历史渊源和传说, 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景区景点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形成特色和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只有打造出旅游“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人来观赏旅游。忽视历史文化、民族民间和神奇大自然自身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整理提炼, 名景名点就会缺乏文化主导和精神支柱, 失去持续发展活力。所以, 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文物内涵, 发掘其中的史迹、人物、政事、神话, 用历史名人、名事、名诗、名篇来包装旅游业中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业的生命力。旅游部门培养一大批既是教师、教授, 又是表演艺术家, 又有渊博的知识的导游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先进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内涵之上的旅游业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业, 一定要搞好整体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创出自己的特色, 而且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把规划搞好了, 合理、科学地安排好、保护、建设好各种吃、游、娱乐、购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定会对许多国内外旅游者观光开阔眼界产生极强的吸引力。这样, 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相互促进。

摘要: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物例证,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 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 保护文物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如何保护好文物, 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与此同时, 对文物的合理利用, 对其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教育功能、形象功能的充分开发, 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文从文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 分析了文物古迹的重要作用及其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9

“文物建筑就是可以使我们自发或是自觉的去认识,了解造就了它们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建筑”(摘自费尔顿的《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索非亚大教堂,印度的太妃陵等等,它们就像镶嵌在地球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文物建筑之所以被保护和研究,是由于文物建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有着较高的价值。文物建筑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1)文物建筑是历史的产物,所以首先应该有它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在于这一文物建筑本身能反映出它所处的当时社会的情况,比如:军事情况、经济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科学技术水平的情况、文化艺术的成就、当时的文化艺术特点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国际关系等等。历史价值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文物建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多重性,使它成为文物建筑其他价值的基础;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反映过去某种文明的标志性、体现某一特定文明的各个方面的代表性等,另外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所有文物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文物建筑历史价值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使得它成为我们重点保护和研究的对象。2)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指其本身所表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反映这一建筑所产生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观点,同时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b.文物建筑的产生都是历史上艺术大师、广大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制作工艺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c.许多艺术性的文物有它永不磨灭的魅力,永远为人们所欣赏。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木雕、砖雕、石刻、彩画、壁画、镶嵌、堆叠等等,独具一格,成就很高。其中许多技艺、技巧、经验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继承和借鉴。这些都是古代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创造新艺术都有重要的价值。3)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是它所反映的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文物建筑的造型、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等都可反映当时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们运用了各种建筑材料来修建起丰富多彩的建筑物,并且因材施用,创造出不同的结构、方法,这对于研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重要的实物例证;在结构上有木骨架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在建筑材料方面有砖、瓦、木、石、竹、铜、铁、琉璃等,屋顶形式上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以及多种形式组合的屋顶。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资料。

2 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文物建筑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在保护和利用两方面之间展开的,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1 “保”与“用”的关系

1)首先在于“保”,如果古建筑被破坏了,那么谈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就无从说起,“保”和“用”之间,保是前提。2)保护的目的在于“用”,文物建筑在我们生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启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认识祖国的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提供实物例证;可以为我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等等。保护的目的在于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用”是目的。3)“保”和“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保”是前提,“用”是目的,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反过来说也只有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才能使文物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2.2 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法

正确认识文物建筑保和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但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而且经常会发生,需要我们从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1)在使用人数上,现在比过去增多引起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生活内容的变化、建筑用途的改变而造成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一些文物建筑在过去仅供少数人使用,而现在经过旅游开发之后使用人数增多。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天坛等等,过去只供皇家使用,而现在的客流量比过去增加了数千倍之多。游人的增加势必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古建筑及其他文物(例如壁画、雕刻等)的破损。这一矛盾主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最主要的途径是对于文物建筑要进行有控制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采取合理的方法限制人数容量。2)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状”和其新用途之间的矛盾。许多文物建筑除了供研究、参观、欣赏之外,还有一个实际使用的问题。大部分文物建筑在古代都是有它实际用途的,而如果仅仅表现在作为人们旅游参观的场所,对其保护也是极其不利的。在处理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时,应该根据我国有关的文物保护法规,重点保护、分级对待。特殊的重点古建筑和有原状条件的,恢复原状供参观研究之用;某一部分有重大价值的,必须原状保护,如结构上、艺术上或其他方面有价值的,其余部分可作陈列展览、文娱休息之用;一般保存数量较多或价值较小的可作为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门、文化艺术单位等(不能作工厂作坊等对古建筑和文物有破坏性的用途)。一些大片的古建筑群,如整座城镇、街坊等,在选择一些典型院落做原状恢复之外,也可在保持外貌风格、布局形式、装饰艺术等的前提下,作为旅游居住、办公之用。3)长远保护和近期使用之间的矛盾。有些文物建筑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在,而是在于以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由于存在的年份较短,目前还不能显示其价值,要过几十年或更久一点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因此在现在使用时就应该考虑到它将来的价值,不能因为现在使用方便而将它的原状改变,从而失去它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根据所要保护的对象制定合理的长远的保护条文,尤其是价值较高的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原状不动保存。

3结语

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还需要政府与职能部门专家与群众、立法与执法、政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做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文物建筑保护的重点,也更利于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

摘要:阐述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和价值体现,探讨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指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文物建筑保护的重点,也更有利于对文物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崔伊飞,韩亚坤,祖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J].山西建筑,2008,34(30):71-72.

[5]杜仙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篇10

在目前许多城市中, 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物。但是受到文物保护手段以及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限制, 许多城市的文物既没有实现完善的保护, 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导致了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城市建设需要,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为了保证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不但要对文物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应该抓住城市建设契机, 利用规划优势和资金优势, 实现对城市现存文物的全面保护开发和利用, 使文物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旅游资源, 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 城市建设对文物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中主要解决了文物保护开发中的以下几种问题:

(一) 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手段缺乏, 许多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 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 可以将文物保护场所一并规划出来, 并可以将文物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来对待, 保证文物保护能够在场所和手段上得到一定的支持, 使文物保护的手段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满足了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 既提高了文物保护质量, 又促进了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二) 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资金缺乏, 文物保护工作力不从心的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 资金量相对充裕, 对待文物保护问题, 许多城市将文物保护与其开发利用结合在了一起, 保证了城市文物保护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并且城市建设制定了合理的文物开发利用方案, 使文物本身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 足够支撑文物的保护。所以, 城市建设对文物保护资金问题实现了有效解决。

(三) 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 文物未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

在多数城市的文物保护中, 保护制度不健全是共性问题。在城市建设中, 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常会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制度, 保证文物的保护取得积极效果, 达到提高文物保护质量的目的。所以, 城市建设对解决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城市建设使得文物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全面发挥

无庸置疑, 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 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 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 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 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 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

观赏文物古迹, 使人们在游中品味, 激发活力, 同时, 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 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 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物遗迹数不胜数, 令世人所仰望, 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 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 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 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 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 保护好文物,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点, 城市建设应围绕着城市现存的文物及古迹,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实际, 打造以文物资源位中心的城市旅游业, 实现对文物保护的同时, 提高其开发和利用效果。

三、城市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

基于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既是满足文物保护需要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促进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手段。从这一点来看, 城市建设对提高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 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城市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为了保证文物保护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通常都会根据文物的实际存在情况, 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 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满足文物保护和利用需要。从当前城市建设过程来看, 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 城市建设形成了以文物为中心的开发思路

由于文物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形成以文物未中心的开发思路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实需要, 城市建设方案都围绕文物形成了良好开发思路, 保证了文物开发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进而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三) 城市建设实现了对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

在文物保护方面, 要想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就要对文物的历史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 使文物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 保证其整体优势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基于这一认识, 城市建设在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资源, 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 既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城市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们应对城市建设中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正确认识, 利用城市建设契机, 积极做好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英臣.城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访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J].领导之友, 2009年02期.

[2]张衔春, 王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分析[J].华中建筑, 2010年08期.

浅谈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篇11

陶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陈列架最好不用,因为本人亲自目睹过玻璃架倒塌事件价值几百万的古玩瞬间成为遗憾。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贵瓷器时可用透明尼龙线固定其上部。

在把玩瓷器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时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瓷器很容易从手中滑落,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塑像时,忌单手拿塑像的头部,因塑像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手拿瓷器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邊,以防断裂。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

1.瓷器的清洗

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避免瓷器碰伤。清洗瓷器时不要把带彩绘的出土器物直接浸在带有化学性质的水中,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溶液如“84消毒液”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如清洗的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或者84消毒液,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严重,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会更滑溜,一定要慎重拿放。

早期的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2.修补瓷器

修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2.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着杂物、钙盐、霉斑,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出来。清理方法:采用机械清理),法。针对器物的具体部位,选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出试验块,经评估比较后,确定标准面,确定上述方法对文物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再进行全面清理。

2.2加固。利用鱼鳔胶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浓度为3%,在配好的鱼鳔胶内加入霉敌,目的是防止鱼鳔胶霉变。在喷鱼鳔胶加固剂前,先在器物表面喷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剂的渗透深度,提高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2.3黏结。黏结前首先要去除黏结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黏结效果。我们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进行黏结,在黏结过程中,要使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黏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

2.4补配、作旧。对于残缺并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进行补配,为了与文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对新补配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黏补。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瓷器的粘接剂,要选择无色透明,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力强,凝结速度快的,粘结合缝后,难辨茬口缝隙。粘接时要按事前设计的方案,照顾到相邻的关系,一般可先从底部开始粘,有的可从口沿开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块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一块 错位,会影响全器。粘合后一定要挤压,用寸带捆绑固定。釉面缺损补残,用树脂与石英粉调为膏状,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树脂膏填补后,水砂纸打磨光洁。难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丰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运用喷笔、手绘相结合的工艺,各种色泽,绘纹分别对待。釉面光泽可选择“玻璃白”涂料或无色透明的双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喷罩上后用布蹭或玛瑙碾子压光。

关于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思考 篇12

一、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 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在受到自然环境和认为环境的影响后, 其原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文物维修后, 想要使其恢复原状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维修的时候, 保护文物本身的时代特点, 使它不发生改变, 例如在宋代建筑中, 因为自然的原因造成其有效组件残缺, 那就可以根据其时代特点对其进行维修, 使其恢复原状。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 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有些人在对文物缺乏正确性认识, 对文物随意的进行改造性维修, 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没有任何根据的对文物进行复原, 反而使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点被篡改。

二、逐步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专门管理机构

国家应该依法建立专门的保护组织, 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经过多年来努力, 文物保护逐渐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而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并且聘用了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随着文化遗物、文化遗址等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到各地的文物保护区进行旅游, 且一些旧城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这就造成了一些矛盾的产生, 这也就使得文物管理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各地区的工作重点, 这就要求各地区的文物主管部门要建立专门保护机构, 有效的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对于一些申报国拨经费补助维修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有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才可以享受专款专用的优势。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当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使用保护责任书》。产权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应负责文物的保养、修缮及安全工作, 配备必要的安全、消防设施, 建立安全保卫组织和安全管理制度,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检查、监督。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所有单位或者使用单位改变的, 产权所有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并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重新签订《使用保护责任书》。对新发现的文物古迹, 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要求有关单位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并尽快会同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对经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后同意拆除但部分构件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拆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 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 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四、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一旦被破坏, 无法对其进行改造, 就算能够勉强对其进行恢复, 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因此, 各部门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使文物保护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而有效的做好的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只有使人们都具备保护文物的意识, 才能够达到保护的根本目的。从国际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只有加强政府的工作, 才可以更好的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和管理。要充分的让人们认识到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主要工作, 必须大家共同参与进来, 各级政府也应该进一步明确文物事业的社会公益属性, 在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对文物保护进行多方位的支持和扶持。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政府必须通过广泛的宣传, 使人们正确的认识到文物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 明白文物是人们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文物保护工作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这就要求各地区的主管部门共同的努力, 全面完善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翁泽坤.民族文物保护刻不容缓[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2]谢沫华, 起国庆.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物的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3]张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J].中国名城, 2009, (03) .

上一篇: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