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建筑的再利用(精选3篇)
保护建筑的再利用 篇1
摘要:历史建筑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在阐述历史建筑再利用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典型类型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特点, 最后对进一步做好历史建筑再利用提出了有关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 (构) 筑物,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显著提升, 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大量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令人扼腕。如何有效保护并再利用历史建筑, 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本文针对近现代一般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有关再利用思路。
1 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主要理论情况
1.1 国内外有关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际机构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保护宪章, 如1930年的《雅典宪章》、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等。总体而言, 国外对历史建筑经历了从修复、保护到再利用的发展过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众文化观念等方面因素制约, 我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 我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力度明显增强, 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1.2 历史建筑再利用遵循的准则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指出, 历史建筑具有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主要通过改建、扩建和新建三种方式实现, 从而满足功能更新需要:一是功能替换。原有功能被替换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如产业历史建筑改造成创意产业园以激发新活力;二是功能延续或完善。根据新的使用要求, 对原有功能继续使用或扩充。在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理念:一是保护为先。历史建筑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再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注意保护建筑的“个性”, 尊重其地域性。当然, 这种保护不是将建筑按“博物馆式”的被动保护, 而是根据现实功能要求, 以“原真性”为依据, 坚持“修旧留旧”原则, 通过再利用, 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这种以保护为前提的再利用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值得大力倡导;二是坚持整体性原则。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时, 应站在城市全局的高度, 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的肌理, 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 确保再利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三是注重动态保护。城市处于持续的发展过程之中, 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历史建筑, 自然也要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 这就要求历史建筑再利用要考虑在功能和空间上保持一定的弹性。
2 典型历史建筑类型再利用模式探析
根据历史建筑再利用理论准则, 下面对几种常见类型历史建筑结合案例对再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2.1 产业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分析
产业类建筑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许多产业类建筑失去原有的用途, 部分甚至沦为废墟或遭到拆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使用成本日益增高, 因此重新利用产业类建筑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便成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这种建筑类型一般室内空间大, 净空高, 适合多种功能空间组合灵活使用, 因而存在巨大的利用潜力。由于产业建筑的功能特性, 一般这种类型的建筑一般都不是单体建筑, 而是建筑群, 在再利用的过程中, 如何保障整体性, 对再利用的历史建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改造, 形成集聚效应, 这便是其再利用需要关注的重点。
北京798艺术中心, 在保护原有历史文化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原有厂房建筑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特点, 将建筑重新定义、设计、创新, 成为新的建筑作品, 建成颇具新意的艺术展示平台和创作交流空间, 大量的艺术家、文化人入驻, 将建筑、艺术和文化完美融合。如今798已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 是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2.2 居住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
住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因各地的气候和文化不同, 形成了各地极具特色的建筑, 主要有传统、西式别墅和融合中西特色的几种类型, 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既要保护当地人文和生活的特点, 又要通过修缮或改造更好地满足其功能更新和升级, 是居住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需要平衡的。上海新天地就是大规模居住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典范。项目占地3万平米, 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 开发商在改造再利用过程中, 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外墙风格, 通过改变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 将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现代化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新旧建筑和谐共存, 打造成一个以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为主的综合开发项目, 成为上海的新名片。
单体住宅改造比较知名的便是由俞挺设计的水塔之家 (现已被拆除) , 建筑师将一栋面积仅39平米的水塔改建为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 设计师在这个4米见方的单体中通过错层的设计手法, 将一家人的生活空间分设为独立空间, 同时在爬梯处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将其串联到了一起, 从而打造了一个精致而舒适的居住空间。这一项目对如何尽心有限空间的改造利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3 公共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分析
公共历史建筑对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性, 影射出城市发展的印记, 对其进行再利用改造不仅可以避免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建筑可能遭到的破坏, 而且能够延续一座城市的文脉和风貌。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是卡洛斯卡帕知名的建筑作品, 是一个古堡改建的博物馆, 设计者强调恢复建筑的各个“历史层”, 通过各种片断的有序并置与离析来复活这些历史并产生全新的空间:一方面清理重建了古堡的立面及部分房间, 使空间更加完整的同时, 但同时通过有意将现代材料同原有材料区分开来, 用“断裂式”表现手法有力突出了各历史时期的元素;同时通过围绕雕像重塑了博物馆的流线, 在各节点通过采用对比性材料将城堡的各个非连续空间统一结合, 整合了外部展陈空间和博物馆内部空间, 引导人们与历史对话。这个建筑被弗兰普顿在其著作中推崇为构建文化的杰出阐述者。
3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策略
虽然我国在历史建筑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历史建筑再利用涉及社会、法律、文化、历史、技术等方面因素, 很多地方还有不足, 需要积极吸收国内外经验, 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特点, 遵循基本的再利用准则, 正确处理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 以谦卑的态度科学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保护激励机制, 积极筹措保护资金, 有效解决历史建筑的产权复杂问题, 加强城市规划;二是积极探索再利用技术。重点加强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传统工艺、价值分析评估和历史文献等方面的研究, 攻克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技术难点, 最大程度的减少盲目性, 防止建设性破坏;三是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我国民众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 参与程度极低。民众意识是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 通过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保护资金, 鼓励民众尊重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史料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
4 结束语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 “旧城改造”大规模进行, 由于历史建筑一旦破坏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历史和文化损失, 因此, 必须在尊重历史建筑价值的前提下, 慎重决策, 合理规划, 科学设计, 通过再利用, 重新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更好地发挥历史建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宗武, 杨昌鸣, 王锦辉.“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理念研究[J].建筑学报, 2015 (S1) .
[2]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09.
[3]李红艳.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问题的思考[J].建筑历史, 2008, 26 (4) :140-143.
[4]杜辉.略论我国工业化升级转换中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 1992 (4) :50-55.
[5]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中外建筑, 2004 (4) :28-31.
[6]李林林.汉阳工业区龟北片区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李雱.断片建筑的话语——卡罗·斯卡帕建筑设计思想研究系列[J].建筑师, 2011 (1) :33-42.
[8]刘涤宇.“水塔之家”改造设计及其关联域探讨[J].时代建筑, 2015 (6) :76-81.
保护建筑的再利用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县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XX省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技术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XX县县域范围内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指经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各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建筑的义务,必须遵守本办法。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有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建筑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六条 鼓励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设立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
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相关单位、部门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由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
第二章 历史建筑的认定
第七条 建成三十年以上,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基础上,由专家根据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价,经评定及公示无异议后按程序公布为历史建筑:
(一)具有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在城市发展建设史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有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具有反映一定时期的典型建筑设计风格、建筑艺术特点,建筑样式与细部等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在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形体组合或者空间布局反映一定时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
具有其他价值特色的,主体建成虽不满30年,但具有特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也可以参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认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可分批次进行,根据历史建筑突出价值或综合价值,并在充分采纳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划分为一级历史建筑、二级历史建筑、三级历史建筑和登记历史建筑四个级别,其中三级及以上的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推荐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单,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研究提出,并征求建筑所有权人的意见,经专家评定及公示无异议后,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九条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完成建档工作,统一制作悬挂保护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牌。
第十条 依法认定的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确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提出,经专家评审后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第十一条 历史建筑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将保护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
第十二条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的确定:
(一)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是保护责任人;
没有代管人的,其使用权人是保护责任人:代管人、使用权人均不明确的,房管行政管理部门是保护责任人。(二)非国有历史建筑,其所有权人是保护责任人;
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房屋权属不清晰的,代管人是保护责任人;没有代管人的,房屋使用人是保护责任人。租赁房屋另有约定的除外。第十三条 在不破坏历史建筑价值特色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级别的历史建筑,应按照以下要求开展保护利用。
(一)一级历史建筑加大保护力度,利用时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主要立面形式、特色结构和构件。
(二)二级历史建筑兼顾保护和利用,不得削弱建筑历史风貌,不得改变特色结构和构件。
(三)三级历史建筑加强利用,不得削弱建筑历史风貌,不得改变建筑特色构件。
第十四条 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变历史建筑原有高度,不允许拆除和改变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确因保护历史建筑需要建设附属设施的,应当经XX县名城保护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审核批准。
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修建道路、地下工程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图则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得损害历史建筑,破坏环境风貌。
第十五条 在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
第十六条 历史建筑应当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迁移。
必须易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历史建筑,应当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专家论证,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
发现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而保护责任人未修缮的,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通知保护责任人履行修缮义务。
第十八条 历史建筑质量等级为三类、四类的,其保护责任人应当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提交申请和修缮设计方案,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评审、勘察、检测,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均应由具有专业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
历史建筑修缮期间,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修缮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并在现场展示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等信息和真实修缮效果图。
第十九条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项目严格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符合验收条件的修缮工程项目,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报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竣工验收,并在验收通过之日起三个月内将竣工资料提交至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
第二十条 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或者迁移的,保护责任人应当做好测绘、摄影、资料保存等工作,并及时报送至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
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修缮费用原则上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一)国有历史建筑的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二)非国有历史建筑登记档案为三类、四类建筑质量,且保护责任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申请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总额定价(包括前期费用和工程决算价)的30%。
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不具备修缮能力,且有置换意愿的,可由县有关部门进行置换或收购。
第二十二条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应当依法保护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不得在历史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不得随意增加荷载、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其他危害历史建筑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XX县人民政府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建筑发展与文化、旅游等业态相关产业。
第四章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
第二十四条 XX县名城保护联席会议负责审议历史建筑修缮补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根据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预算、保护价值、质量等级、安全鉴定结论、保护责任人的修缮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保护修缮费用已从其他资金渠道列支的,不再安排使用修缮补助资金。
第二十六条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资金的使用按以下流程办理。
(一)申请。
保护责任人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提出修补助资金使用申请,并附申请书、房屋安全鉴定结论、权属证明材料、修缮设计方案审批文件、修缮工程预算书等。(二)审核。
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对保护责任人提交的申请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三)验收。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竣工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组织专家对修缮工程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出具整改意见,由保护责任人负责整改。(四)拨付。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验收合格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财政局依据有效的工程决算书出具补助方案并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十日。公示期满后,XX县财政局按照规定拨付给申请人。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拨付修缮补助资金:
(一)擅自变更保护修缮方案的;
(二)修缮工程质量、风貌不符合保护图则要求的;
(三)未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的;
(四)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和使用功能,或者从事危害建筑安全活动对历史建筑造成损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视情节轻重,依规依纪依法给予批评教育等“第一种形态”处理或党纪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负责解释。
保护建筑的再利用 篇3
具体方法:根据气管切开病人气管套管的型号大小, 用精密输液器组成部分-瓶塞穿刺器保护帽上缠胶布, 胶布缠绕方式为螺旋状 (但胶布缠绕必须压住上一层一部分的螺旋式) , 根据内套管的粗细, 调整缠胶布的多少及螺旋状的粗细, 最终使其直径与气管套管内径相等, 将做好的堵栓用环氧乙烷消毒后, 轻轻旋入套管内口, 第1天堵管1~2h, 观察患者呼吸, SPO2情况, 若堵管后有呼吸困难随时可将堵栓拔出, 并逐渐延长堵管时间。
优点:
(1) 弃物再利用, 取材方便。
(2) 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 经济实用。
(3) 取放自如。
参考文献
[1] 蒋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护理进展[J].家庭护士.2008.6 (qc) :2479-2480
[2] 贾爱增, 乔娜, 陈素英.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 (3C) :790-791
[3] 徐竹梅, 辛向华, 袁辉.小儿静脉留置针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 (13) :73
[4] 彭芳容.密闭式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护理[J].当代护士.2008 (2) :64-65
[5] 李顺爱.静脉留置针50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 (26) :6416
【保护建筑的再利用】推荐阅读: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06-09
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08-23
建筑保护08-28
建筑古迹保护05-31
历史建筑保护11-13
建筑物保护05-14
传统建筑保护论文06-02
文物和建筑保护11-15
历史建筑保护论文07-25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