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2024-07-18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共12篇)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1

我们所处的城市中,老建筑往往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因而被冠以“历史建筑”的头衔。随着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迅速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1843年,上海开埠,英美法陆续设租界,历经160余年,各时期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风雨沧桑,融合中外建筑文化,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就包括上海,上海市现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分四批公布了市优秀历史建筑共632处、2138幢、总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历史建筑之所以重要,一是其记载了很多的历史信息,需要我们研究传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鉴于目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现状,对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的老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建筑节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节能,二是在建筑物中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

只有做到保护建筑与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历史建筑改造。老建筑节能主要体现在建筑物中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能耗过大的大面积单层钢窗玻璃、外立面、屋顶层都导致热量很容易流失。为了减少建筑内热能或外部环境能量传入,就要把保温隔热材料用于建筑外立面、屋顶层等易于传热部分,但同时还要保持建筑原貌。以下,我们对建筑的不同结构部位提出相应的节能改造措施。

一、首先是门窗的改造

建筑面积的20%以上被门窗占据,其中,玻璃占门窗面积的70%以上,而从能量流失的方式来看,从门窗流失的能量占能量总损失的70%。由于建筑原先的钢窗适用大面积的单层钢窗玻璃,极其不利于保持室内小环境的稳定,应该使用中空玻璃窗。所谓中空玻璃窗就是窗户的玻璃采用双层玻璃,在其间注入惰性气体(或者注入干燥的空气,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干燥气体空间,再用灌满分子筛的铝间隔框将其周边分开并用密封胶条密封,它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节能,因为它的传热系数仅是单层玻璃的29%—56%,热损失可减少约70%左右,因此对房间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二是隔音降躁,通常可比单层玻璃减低噪音30—45d B,可带来一个宁静的室内空间,远离室外的噪音。随着门窗技术的升级,越来越严密的密封性,在保持室温的同时,降低了室内的自然通风和换气率。在通风方面,规划采用两级除湿工艺来处理,即先回收排风能量,再主动除湿,并在建筑物利用通风时气流循环实现热量互换。

二、墙面和屋顶的节能改造

墙面在建筑中的面积最大,散发的热量也较多,应采取措施减少热量的散失,例如在外立面粘贴EPS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材料,EPS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具有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防水性能及抗风压、抗冲击性能,能有效解决墙体的龟裂和渗漏水问题,是较好的环保绿色保温材料。

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把更多的绿化空间引入建筑,对于屋顶的节能改造,可以采用无土种植草皮技术绿化,屋顶绿化具有减少扬尘飞灰、净化空气、降低温度、减少光危害等功能。同时,屋顶经绿化覆盖后,能减少外界环境对屋顶的直接危害,并对顶层产生隔热降温效果,减少室内温度调节能耗。屋顶草皮的灌溉用中水喷淋系统,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

三、机电设备的节能改造

除了结构上的节能措施,研究的另一重点就是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使用期内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梯和冷热水供应等的能耗。提高建筑中众多的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但由于建筑中机电设备的负荷变化范围较大,如何进行设备选型,怎样在负荷变化范围内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其次,机电设备使用新型的清洁能源也是如今广泛使用的节能措施之一。

1. 高能效的采暖、空调系统与削减室内冷热负荷的措施并行,才能真正地减少采暖、空调能耗。首先,暖通空调设备系统要与建筑的特点和功能相适应,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

2.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照明领域,必须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光源的新一代节能环保的绿色光源,LED节能灯作为节能领域的新贵,可担此节能重任。LED节能灯光源在达到同样光能输出的前提下,只需耗费普通白炽灯用电量的1/5至1/4,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照明电能和费用;是新一代固体冷光源,光色柔和、艳丽、丰富多彩、低损耗、低能耗,绿色环保。同时,广泛应用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等。

对于耗能高的路灯等露天照明系统可以采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以太阳光为能源,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给负载供电使用,无需复杂昂贵的管线铺设,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安全节能无污染,无需人工操作工作稳定可靠,节省电费免维护。在有太阳光的时间段,太阳能电池组将采集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方式,将电能储存到蓄电池组中;在LED照明系统需要电能供电时,向LED照明光源提供安全高效的电压电流,使LED照明系统节能高效地工作,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洁净环保的绿色照明。

3. 太阳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另一清洁能源——土壤中的热量,是近来比较关注的新型能源。土壤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微生物的分解以及地球内热。为了利用这一新型能源,热泵技术应运而生。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品位热能的装置。热泵是将一定热源的低品位热能吸走,并转移到另一热源,从而提供给人们可以加以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简单来讲,就是热传递的逆向过程。应用到节能领域时,主要是空气、土壤提供所需热量,其工作原理与制冷机相同,都是按照逆卡诺循环工作的,不同的是工作温度范围。由于土壤温度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温度低,因此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按照逆循环规则来工作的,即在供热状态,地源热泵消耗较少的高品质能源(像电能)通过循环从低温热源中吸取大量的低温热量,使之获得相当于输入电能3—5倍的热能输出,从而回收利用了低温环境的热量。因为土壤全年温度波动小,冬暖夏凉,因此冬季从地表浅层吸取低温热量,夏季向地底下排放热量,实现自然的热量交换,通过循环把热量从低温位提高到高温位,为用户提供冬季供暖、夏季制冷以及全年热水供应。相比于其他能源,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成本相对于电供热系统要低得多,从而耗能要少得多。热泵机组在运行时只需消耗较少的电能。地源热泵的效能比可达3—5之间(COP=3—5),即压缩机消耗1KW的电能就可以得到3—5KW的热量。与电锅炉相比,地源热泵系统可以节能70%左右,运行成本降低40—60%。制冷时要比普通空调节能40—50%。地源热泵除了高效节能这一大特点,还有其他许多优势: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浅层收集的47%的太阳能量来提供热量,这是利用储存于地表浅层的可再生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不需要锅炉,也没有燃油、燃煤污染,且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只从地下取热或散热,不取地下水,没有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一套地源热泵系统可以替换原有的供热锅炉、制冷空调和生活用水加热的三套装置或系统;地源热泵的地下换热采用高强度的惰性材料,埋地寿命至少50年,而普通的空调寿命一般是15年左右。另外,地源热泵把换热器埋于地下,可以保持建筑物的外观完美,从而达到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保护目的。热泵技术,真正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和节能的完美统一,低能耗,无污染。

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举,最终实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减少污染。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2

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民用建筑、建设监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景观学、工程管理等。

职业方向一建筑设计

1、对应专业:

建筑学、工业民用建筑

2、职业说明:

在各类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司等从事建筑设计研究的专业人员

3、市场趋势:

建筑是人类居住、使用等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社会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4、办公地点:

室内

5、初始职位:

设计员

6、职业利弊:

工作比较稳定,收入高

7、职业人格:

研究型、工具型、艺术型

8、学业规划

大学四年规划:在求学期间,应该懂得主动求变,借助具有同行职场经验的小编的职业指导,借助他们的职场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赢在求职起跑线!

9、职业发展: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3

1. 历史保护建筑的质量鉴定

1.1地基基础的检测

基础是承受上部荷载的主要受力结构,它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的使用,它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面:①地基的过大沉降和不均匀下沉检查。可能产生过大沉降的地基主要有: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软土地基、杂填土地基。②基础的局部塌陷检查。③基础偏小、强度过低或刚度不足的检查。对部分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地基承载力均要求达到设计值。

1.2 上部结构的检测

(1)、砖石结构的检测

砖石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砖砌体裂缝检测;②砖砌体承载力检测;③砖砌体酥松脱皮检查;④砖砌体强度检测。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钢筋混凝土板的裂缝。②检查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③混凝土强度检测。④检查钢筋混凝土柱子的裂缝。⑤检查劣质材料导致框架结构的破坏⑥钢筋混凝土框架結构配筋情况的检测。

(3)、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检测

采用经纬仪测量倾斜度,主体结构垂直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相对不均匀沉降差小于设计允许值的规定。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检测

抗震鉴定是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抗震设规范》和其它相应的标准、规定,对建筑物结构体系、构件承载力、刚度、构造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鉴定。在实际的建筑物抗震鉴定中,由于各种建筑物的形式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年限不同,鉴定的方法和侧重面也不同。

(5)、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方法对历史保护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它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对原建筑造成损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超声脉冲法及红外热像技术检测方法。

2.历史保护建筑的加固改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测和鉴定,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质量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准确的鉴定结果。根据鉴定结果,在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下,我们就可以对建筑物的质量隐患进行一些合理的、有效的加固改造措施。

2.1、地基和基础的加固处理

(1)若是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开裂,或是地基土松软、地耐力较小,可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常规的做法是采用注浆的方法,以及灰土挤密桩加固法。另外还有:1.粉喷桩,又称深层粉体搅拌桩,是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处理效果好、施工周期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造价低等优点。2.强夯法,又名动力加固法或动力压密法。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节省材料和工期短等优点,但容易对原有建筑及相邻建筑物造成损坏。

(2)若是基础断面较小,强度较低,则可采用扩大基础底面的受荷面积,加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此法主要有用混凝土围套扩大面积法、板桩加混凝土套扩大面积法、条基和柱基扩大底面积法。若是建筑物有倾斜的,需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2.2、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有以下几种,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1)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这种方法适用于砌体承载力不足但裂缝尚属轻微,要求扩大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要求新旧砌体有良好的结合,可采用咬槎连接或插筋连接。

(2)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当砌体承载力不足时,常可用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加固后的砌体已成为组合砌体。

(3)外包钢加固。外包钢加固可在基本上不增大砌体尺寸的条件下,较多地提高结构承载力,还可大幅度地提高其延性,在本质上改变了砌体结构的脆性破坏的特性。

(4)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墙体表面去掉粉刷层后,附设由Ф4∽Ф8组成的钢筋网片,然后喷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上密实的砂浆层,这样使墙体形成组合墙体,俗称夹板墙,可大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

(5)钢绞线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层加固。墙体表面去掉粉刷层,分片勾缝(深3cm)后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填缝,再均布钢绞线后分层抹上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层,可大幅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

(6) 增设圈梁、拉杆加固。若墙体开裂比较严重,为了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在墙体一侧或两侧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或型钢圈梁);若墙体因受水平推力,基础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等原因而产生外闪,或因内外墙咬槎不良而裂开,可以增设拉杆,拉杆可用圆钢或型钢。

2.3、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1)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①加大截面加固法:该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②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该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③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法适用于需要大幅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混凝土表面必须打磨平整,无杂物和尘土,当采用湿式加固施工时,应先在处理好的角钢及混凝土表面抹上乳胶水泥浆或配制环氧树脂化学灌浆料,对钢板进行除锈,混凝土进行除尘并用丙酮或二甲苯清洗钢板及混凝土表面,进行粘、灌;④粘贴钢板加固法:该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⑤碳纤维布加固法:该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

(2)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①预应力加固法: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②增加支承加固法: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3)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一般技术有:①托换技术:系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偷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②植筋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③裂缝修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④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系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⑤混凝土表层密封技术: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聚合物灌浆、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3.结束语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4

1896年, 沙俄政府迫使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 进而掠去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 分东、西、南三条线路。安达站正是中东铁路西路一个比较重要的火车站。同时, 随着铁路工作人员不断增多, 为了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 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其中主要包括中东铁路俱乐部和别墅形式的住宅。

由于安达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其中的大部分历史建筑被幸运的遗留下来。它们承载了安达市城市发展的脉络,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色, 因此对其研究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2 建筑特征与现状

2.1 建筑特征

这次主要研究对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较高的的安达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和原员工住宅。

(1) 建筑形态。这些历史建筑多数采用了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建筑平面自由灵活, 采用了非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建筑外部形态自由舒展, 且又高低错落。 (见图1) 从整体建筑形式到建筑装饰构件处理极其的细致。整体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 砖砌墙体, 铁皮屋面。建筑内部采用了木地面、木楼板、木屋架、木质门窗等。建筑主体色调以暖色为主, 采用了淡黄色为主, 白色作为点缀色, 使得建筑的轮廓更为清晰, 更为淡雅精致。 (见图2)

(2) 装饰艺术。建筑细部处理极为精细, 建筑墙体、檐口以及窗上的装饰纹样都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 且这些装饰构件突出于建筑墙体的外部, 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 使得建筑更为凹凸有致, 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建筑门斗的处理和建筑山墙处的装饰细部处理:建筑山墙处, 一般都装饰有凸出的白色装饰纹样。其挑出的木质山花形式多样, 既有简单的十字形、三角形, 也有复杂的十字形组合形式, 都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 (见图3) 其次, 建筑入口处的处理也十分突出, 木质的门斗是典型的俄罗斯处理方式, 不同色彩、不同纹理的木材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木斗的精美装饰纹样, 使得整个门斗精细别致。

2.2 建筑现状

(1) 建筑自身现状。这些历史建筑中, 除安达站和原安达站俱乐部经过翻修外, 其他建筑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形态。安达站虽然建筑外立面保持原有的形态, 但建筑内部进行的重新装修, 地面采用了现代的大理石地面, 墙体经过重新粉刷, 而内部的木质楼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形态, 总体上说改变不大。而原安达站俱乐部的前面部分改动较大, 建筑外立面抹有薄薄的一层混凝土, 且在其上进行了粉刷。而内部的空间更是为了满足现在的要求进行了改动。

其余的建筑, 由于大部分年久失修, 建筑自身破环严重。建筑外立面的装饰细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建筑门窗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有的被换成了现在的塑钢窗。建筑内部空间, 基本都保持原有的布局形态, 建筑空间显得比较狭小。而建筑内部楼板、木地板以及墙体虽有不同程度的破环, 但是依然能找到原来的影子。总体来说, 建筑自身虽然破环严重, 但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立面造型, 这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

(2) 加建和改建现象严重。与这些历史建筑自身相比, 其周围环境则显得更令人堪忧。除安达站和原安达站俱乐部其建筑保存较好, 建筑周围的环境比较规整外。其余的建筑, 其中一部分用做手工作坊等商业性的功能, 另一部分则还是作为居住建筑使用。但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要求, 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周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建和改建现象。对于沿街布置的建筑来说, 只在建筑的局部进行了加建, 建筑的外轮廓和建筑主立面还是可以辨认。而对于在街巷内部的居住建筑来说, 情况则比较严峻, 在建筑的四周加建了大量的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把原有建筑包围其中, 除了屋顶和局部建筑构件依稀可见外, 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立面形态已经很难辨认了。可以说, 当年的这些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3 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对单体建筑和所在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或丢失都会影响到城市文化的整体意义。鉴于以上分析, 现对安达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原真性, 这是一切历史建筑的价值所在, 具体主要表现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实体、材料、传统技术等。但是对于不同等级的历史建筑也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原则。就调研的安达市历史建筑, 结合其历史价值和现有的实际状况, 提出两种方式。

其一, 对于安达站及其原安达站俱乐部而言, 其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 且保护状况良好, 属于重要性历史建筑, 可以采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对于建筑的局部破损和建筑细部的丢失, 可以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建筑实物的参考, 对建筑进行修复, 而这些修复的部分必须与原有的建筑具有可识别性。

其二, 对于安达火车站旁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居住建筑而言, 可以采用可适性再利用的原则。对于其中保护较好的建筑, 可以保留建筑立面和建筑结构;对于保护较差、破坏较重的建筑, 可以采用只保护其建筑立面, 其余部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就功能而言, 它们都可以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 结合安达市城市发展的社会需求, 通过整体性规划, 给它们赋予新的功能, 如居住、办公、商业、娱乐等社会所需的所有功能, 这样才能赋予这些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3.2 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整治

从现在的城市保护理念来讲, 历史建筑的历史环境包括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即城市肌理、城市空间和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形态等。对于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

就安达市火车站附近的历史建筑的现有环境而言, 可采用两种保护形式:一种是就安达站和原安达俱乐部的历史环境而言, 由于其整体历史环境保护较好, 且现作为城市广场的一部分, 得到较好的利用, 可保持原有的历史环境, 对个别后加建的临时建筑进行拆除外, 可不进行太多改变。另一种是对于安达站附近的居住建筑而言, 这些建筑中的少数沿街建筑作为商业建筑, 多数街巷建筑作为民用建筑。但是二者原有的整体历史环境几乎全部丢失, 且建筑周围环境凌乱不堪, 要恢复到原有的建筑环境是不可行的, 可以整合它们周边的历史环境。拆除临时性、一般性、不具有任何历史价值的加建和扩建建筑, 把原有的历史建筑完全显露出来。对于前者而言, 可以以城市绿地或是城市休闲广场来填补周边环境空白, 使其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对于后者而言, 可以结合居住小区的社区生活, 建设建筑小品, 社区娱乐设施等。同时, 也可以根据安达市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这些历史建筑周围引入一定的新建筑, 这些新建筑最好重视现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比例、形式等, 既可以模仿原有的建筑材料肌理, 也可以采用现代的易拆迁的建筑材料, 总之最好以比较谦恭的姿态出现, 使得新旧建筑保持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六)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http://blog.sina.com.cn/aelish.

国外历史建筑节能分析论文 篇5

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1欧洲国家历史建筑节能规范

目前欧洲关于一般既有建筑节能相关的指令、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度体系主要依据《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①。该指令根据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设立,提出了建筑的最低能效标准,同时指出受官方保护的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可以不采用建筑最低能耗标准制度。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及地方政府针对其地域环境特征分别出台相关节能政策,并不断地改进与规范,下面以意大利与英国为例进行介绍。意大利相关立法分为两类:一类为纪念性建筑物,有单独的国家法律和欧盟法律规定;另一类非纪念性建筑(历史建筑),根据建筑物的大小遵循不同的法律要求。在节能检测方面,纪念性建筑遗产,有针对性的无损检测实验研究(红外热成像,声波分析,环境监测)。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绿色建筑委员会正在按照能源与环境设计相关协议制定专门为历史建筑的环保认证系统(ProtocolLEEDHistoricalBuilding)②,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门针对历史建筑的评估体系,而意大利的这套系统为我国历史建筑节能评估提供思路。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英国已出版了大量面向管理者、规划者和广大民众有关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书籍来指导实际应用操作。在英国为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专门起草执政税收立法和激励机制,一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遵循法律条文《建筑法规》第十二条(partLofthebuildingregulations以下简称partL)③,其中历史建筑部分规定则参考PARTL二级文献《居住建筑(L1B)》和《非居住建筑(L2B)》。而英国的登录建筑还需要通过《文物保护建筑许可(ListedBuildingConsent)》。

1.2国外对历史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运用情况

(1)节能管理欧洲国家在历史建筑节能的实践方式上进行多样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节能管理和欧盟文化遗产节能项目。其共同点为覆盖面广,各领域参与度高,信息交流频繁。节能管理(GoodGovernanceinEnergyEfficiency,简称GovernEE)④是由五个中欧国家和两个研究机构发起的跨国、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项目。项目极具创新,以历史建筑能源的使用合理化为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和几个试点行动,通过制定专门选定的试点活动进行测试,并收集最佳实践成果,其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评估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两方面。欧盟推出的欧盟文化遗产节能(EfficientEnergyforEUCulturalHeritage,简称3ENCULT)⑤同样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3ENCULT工作者由科学家和中小企业的股东组成,实验研究从病症勘察、节能、建筑物理、可持续发展、建筑照明等方面进行,从而确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欧洲经济两方面的利益。项目选取八个案例进行实验,以确保其适用于大多数欧洲城市地区的历史建筑。(2)相关节能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各国根据其区域气候及建筑特征总结了一系列具体节能优化措施,其中英国在长期的实践与工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针对英国每个地区的历史建筑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特别是《节能与历史建筑》(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系列书籍中对英国历史建筑节能从法律法规、屋顶隔热、墙体、门窗、地板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值得我国在历史建筑节能改造时参考与借鉴。下面以窗、墙、地板为例进行分析与介绍。对于历史建筑而言,其原有门窗形式很大程度上体现其历史及艺术价值,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在其研究中反复呼吁对原始窗框的保留,对待历史建筑门窗尽可能采用修复而非替换。出版的《能源效率与历史建筑:加窗(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Secondaryglazingforwindows)》以下简称《加窗》)以及(《能源效率与历史建筑:保温门窗(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draught-proofingwindowsanddoors以下简称《保温门窗》)中都阐述了这一观点。同时《加窗》及《保温门窗》中介绍了两种目前在英国实用性较强的历史建筑门窗节能措施,即在内部增加第二层窗户和增加密封条。其中两层窗户的做法在很早以前就有,第二层窗是在原有窗基础上完全独立的系统,这样使得原有窗的位置、形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对于历史建筑窗的保护具有较大意义。相较于双层窗,增加密封条的做法则通常是一般历史建筑的首选,由于窗的节能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气密性。增加窗框的密封性能对其节能效率有显著改善。这种做法对建筑外观影响较小而且造价低廉。但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一型号的密封条只适用于一定大小范围内的缝隙。在墙体保温方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造措施。对于砖木混合结构墙体其隔热层的材料选择应十分慎重,由于现代建筑使用的隔热材料密度大、透气性差(如水泥或者高强度石灰),对于历史建筑并不适用。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墙体有较强的“呼吸”能力——易受潮的同时也易排出水分,所以基本上不需要防潮层。按照《砖木混合结构墙体隔热》(insulatingtimber-framedwalls)文中的说法,首先应对墙体进行一系列的风压测试和温度测试来确定其墙体保温的`薄弱部位,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重点防护。根据保温层的位置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做法,保温隔热层嵌于墙体木构架之间(图3)和保温层贴于墙体内部(图4)。地板的保温方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对木地板的做法值得借鉴。对于传统木地板首先增强其密封性(可以通过风压检测确定),可通过地板边缘、踢脚板下方、木板之间加密封条达到密封效果(图5~6)。

2国外研究对我国历史建筑节能改造的启示

2.1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相适应的历

史建筑节能相关法规与政策我国目前还没有兼顾节能与保护的有效法律措施和财政措施,上文中的研究也说明,历史建筑节能和保护之间的协调仍是一门各国都在研究的课题,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已出台历史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文件,尤其是其地方政府对历史建筑节能改造的支持,对历史建筑保护及建筑节能效率提升有积极意义。

2.2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相适应的节能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

我国历史建筑节能措施的实践和推行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可以指导实践的成果。由于地方气候、建筑特征等都存在地域差别,因此对于国外的相关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比如门窗的密封、木格栅地板、砖木混合结构墙体的节能改造等,同时结合具体环境以及相关法律约束,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技术措施,研究其对建筑内部环境质量和能耗的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应加强节能技术与其他工种的协调性。国外的节能管理(GovernEE)和欧盟文化遗产节能(3ENCULT)项目在各地区进行试点行动,建立有网络交流平台,即时分享前沿信息与技术,鼓励更多人员进行参与讨论与学术交流。同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纳入历史建筑的节能意识,能有效促使能源效率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因此我国可以对具体对象开展节能工作,包括历史建筑节能原则目标的建立、过程的必要技术落实,从而上升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节能信息平台建设。

2.3建立合理评估方法

德国《能源节约法》规定所有建筑实行能源证书认定,意大利制定历史建筑的环保认证系统(ProtocolLEEDHistoricalBuilding),建立合理的评估系统在节能工作中至关重要,我国节能工作缺少对现状以及成果进行检测⑥。目前国内对文物建筑节能评估模式的研究偏于笼统,一般既有现代建筑的关注更多,对于文物建筑并不适用,由于文物建筑自身的特殊性,指标、立项与一般既有建筑存在差异,急需建立对文物建筑系统的评估方法,以对节能工作进行成果检测。

3结语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6

关键词:文脉;复兴;历史建筑;杭州

一、杭州文脉的复兴意义

近年,杭州提出了“生活品质之城”这一城市品牌,它涵盖了包括文化生活品质在内的五大品质,形成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由此,复兴城市文脉成为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是否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是衡量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标准——只有高品质的城市,才会意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只有历史文化保护较好的城市,才是高品质的城市。

二、杭州文脉复兴现状

当前,杭州文脉复兴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文脉保存和传承,除了加强文物古迹、西湖风景名胜区等传统文脉载体的有效保护,着手开展了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老字号”等历史遗存的新兴保护,成绩有目共睹。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为例,杭州市于2005年全面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迅速完成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建立了专门性的保护机构和市区两级管理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截止2008年底,全市244处历史建筑累计启动或完成172处修缮,占历史建筑总量70%,基本扭转历史建筑“危破”现象。26条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中, 19条已开展或完成保护整治工程,约占总量的73%。其中根据“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形成了以药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老街,浓缩了明清时期的市井风貌,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更是首个获得国家4A级景区称号的商业街区。

三、复兴杭州文脉的建议

1.综合整治、扩模提质

基于历史的一系列原因,现在杭州市仍有200多处历史建筑处在住宅使用的状况下,事实上大多数已无法承受居住。高人口高密度、建筑任意分割等情况造成了房屋损坏,同时影响居民生活状况。修缮和外迁是必要的手段。在这些建筑被腾空后,需要如何处置这些空房子成为了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开展保护利用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政府层面缺少专项资金或者机构来处理这些资产。社会机构为此争相参与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里面就需要建筑保护性后期可以收获得到相应的效益。在事实层面来说,杭州历史建筑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间杂于现代都市建筑群,规模也多小而散,作为单体在城市总体形象中并不突出。而实际历史建筑修缮整治过程中,工程也常局限于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因此,项目竣工后,部分历史建筑即使本身十分出色,可先天性的体量限制,决定了它们仍然不得不继续隐没于成片住宅区的包围,单薄而苍白;又或者与破旧房屋、大排挡、菜场等相邻,脏、乱、差的周边环境常使建筑形象及价值大打折扣。这样的项目,对于社会机构的吸引力自然有限。

2.拓宽思路、创新模式

以产权人(承租人)外迁程度作一分类,那么杭州的历史建筑整治基本可分为三类模式,即“一般修缮”、“稀释人口”和“整体外迁”。“一般修缮”主要针对保存完好、使用压力小的历史建筑,按照“原真性”原则,适当维护、修缮,产权人(承租人)原地不变。“稀释人口”是在“允许自保,鼓励外迁”原则下,历史建筑的产权人(承租人)部分选择外迁,部分选择原地改善的模式。“整体外迁”则是指整体外迁历史建筑的原有产权人(承租人),腾空整栋建筑。目前开展保护性利用,“整体外迁”是项目主要来源。由于腾空后的历史建筑施展空间更大,易结合区域环境、市场需求以及投资者偏好等因素,重新定位建筑功能,因此深受社会资本青睐。

虽然优点明显,但经验表明,“整体外迁”产权置换难、投入成本高、实施进度慢,决定了每年整治成果极其有限,既无法普遍适应历史建筑保护需要,也难以满足开展保护性利用的市场需求,必须从其他模式寻求突破口。通常情况下,经过“一般修缮”和“稀释人口”,历史建筑只能延续现有用途。尽管这些用途并非历史建筑的历史用途,或者说已不适应时代形势和环境,但出于产权人的意愿等因素影响,较难实现历史建筑的最佳用途。对此,建议鼓励开辟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入股投资等合作形式,进一步丰富历史建筑的投资渠道。例如,丽江古城,居民将受保护的老宅办成原汁原味的家庭客栈,个人得了实惠,老房子也找到了合适的功能定位。杭州亦可如此,尤其是诸如医馆等具备特定用途的祖传建筑,现产权人常有恢复祖传手艺或“老字号”的情结,可限于经济能力等限制,无力达成心愿,若能鼓励其以房屋产权或祖传手艺作价入股,与投资机构达成合作,那么这些历史建筑就有望重现往昔辉煌。

3.政策配套、鼓励引导

随着社会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日益重视,杭州部分历史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了新的功用,但这些成果大多建立在市场自发行为的基础上,冷热不均、利益驱动明显。简言之,时下历史建筑的开发,集中在北山路、南山路或市中心历史街区等黄金地段,或依托景区旅游资源,或依托历史街区主题功能定位加以开发利用,在业态选择上,也多为餐饮、办公等收益较稳妥的经营性投资。其他历史建筑,则常常无人问津、空关闲置。从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看,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DOI:10.

[2]成颖佳.思南路保护的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DOI:10.

[3]张磊.城市历史地段复兴中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合肥环城重点地段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DOI:10.

[4]陈蔚,胡斌.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5):19-22.DOI:10.

[5]何培斌,张点.偶然性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的理性之路[J].新建筑,2014,(3):13-17.

[6]赵彦,陆伟,齐昊聪等.基于规划实践的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以美国芝加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2):18-22.DOI:10.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振兴 篇7

然而今天,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蕴涵了当地文化特质的城市历史建筑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这些城市建筑对人类文化的延续有特殊的价值, 易被人类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不可恢复的毁损。“老建筑”因为具有非常完整而浓郁的传统建筑风貌, 历来被认为是所在地区的历史活化石, 记录了当地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说, 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每一个城市都是这些历史片段的积累。但是, 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正在受到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的强烈冲击。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 中国城市建设的规模之大, 速度之快史无前例。在城市经济和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浪潮的强烈冲击下, 被漠视、破坏、甚至根本毁灭。由于历史建筑往往都处在城市中心地段而且破败不堪, 因此常常首当其冲的成为城市更新改造所圈定的对象, 进而在城市的地图上迅速的消失。我国现代的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方式, 盲目崇拜时尚消费和经济开发, 仅考虑少数人或少数集团的利益, 而忽略了公众需求、环境效应和后代利益。城市的文化遗产和风景景观等被直接破坏或受间接的负面影响, 土地和公共空间等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不公平现象也逐渐凸现出来。

从一些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半个世纪前苏浙一带的江南水乡风貌, 但是很遗憾的是, 它们现在已经毫无踪迹可循了。

诚然, 城市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 城市的更新、新陈代谢作为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客观存在。但是作为历史, 城市也要保护, 保护那些文物古迹和优秀的历史建筑。很多人惊呼这些年的城市建设成了“千城一貌”, 人们也开始厌倦那种“万屋一面”的现代楼房。尽管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究竟应该传承什么?哪些建筑在新时代人具有生命力?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又该如何去实践,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使城市文脉传承下去?……

其实在国际上, 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早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最早在1931年, 第一届历史性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雅典召开, 会议上通过了《有关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 首次指出“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的保护”。后来, 陆陆续续又有如《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华盛顿宪章》等等国际公约或建议, 指出了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很多地区性的保护政策的颁布。同时在国内, 其实也有一些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的工程, 如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改造。这座春秋战国时期即存在的古老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 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81年底南京大学院校长匡亚明和吴亮平两位老专家在《人民日报》上大力疾呼:“救救苏州”, 引起了各方面的切实注意。1982年苏州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国务院批准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建设方针, 先后开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形成了“古城居中, 东园西区”的新的城市格局。同时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 苏州从控制古城内的新建筑的高度着手, 在老城区内实行改造。为了保护古城风貌, 对新建筑的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保留了苏州古城的地方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 如何保护也有很多的探索, 也初见成果。我认为, 保护历史建筑不是要冻结历史建筑的现状, 而是要让它们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 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并对维护城市特色, 塑造城市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这也是继承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保护历史建筑应当遵循的原则:

1) 保护历史建筑信息的原真性和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使其价值的重要所在。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既有的独特的品质, 是在历史的冲刷下慢慢沉淀下来的, 往往是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所在。

2) 建筑单体保护和整体环境保护并重, 建筑与其坐在环境不可割裂。一个历史场所的美感应当是由许多建筑的组合并列产生的, 并不是其中任何一栋特殊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因此, 除了重视建筑单体的保护, 还应注重其周边环境, 保护建筑的生存环境和整体风貌。

3) 采用“保存维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给与历史建筑适合的使用性质, 并在适合的强度下使用, 才能保证建筑不被破坏。

4) 遵循历史保护与改善老城区居住生活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借历史建筑保护的契机, 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内居民的生活条件,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建筑真正的融入现代生活, 得到有效的保护。

5) 建筑保护修整应符合可识别性原则和可逆性原则。这些都是在具体的保护修整中应当遵循的国际通行的原则, 也是维护历史建筑的历史信息的必要保证。

6) 遵循统一规划和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现状建筑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经济状况, 提出迫切需要改进的近期意见和条件成熟后在实施的远景规划, 这将有利于后续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

如果遵循上述这些原则, 城市历史建筑应当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我们说,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片段的积累。城市还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有机体, 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城市特色作为这种特征的外在表现而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城市。从这些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受其浸染、陶冶, 从而体会到自身的时空定位和自身价值的存在, 获得生活意义。人们热爱自己的城市, 会为自己的城市, 与家乡同生同荣。

在众多城市热衷于“旧貌换新颜”, 陶醉于城市长高了变新了的时候, 保护历史建筑的探索和实践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条探索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充满了艰辛。但这是一条希望之路,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之路。

摘要:今天,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蕴涵了当地文化特质的城市历史建筑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城市建设浪潮的强烈冲击下, 被漠视、破坏、甚至根本毁灭。保护历史建筑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并且应当遵循一些原则, 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振兴达到最令人满意的状态。

关键词:城市化,历史建筑,保护,振兴

参考文献

[1]罗哲文著.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篇8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气势恢宏的城市发展史迹和数量浩繁、多姿多彩的建筑遗存,但由于人为的破坏,留存至今的已为数寥寥。从目前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看,实在令人忧虑。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建筑遗产,却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建筑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保护历史建筑遗产的原因

每一座历史建筑都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承载着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故事。众多历史建筑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区,而每一个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正是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点的外在反映。它们成群、成组、成片、成区地反映着历史城区城市生活的场景与状况,为现代人传达着先人们生存的典型片断和信息,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工艺特产等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特征是历史城区不朽的灵魂,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独特性和地方性,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时空范围。

3 中国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进程

3.1 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建国后,国家针对战争造成的大量文物及文物流失现象,中央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通过颁布一系列有关法令、法规,设置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制度。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

3.2 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的30年间,由于对古城自身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许多像北京这样的悠久古城遭到严重破坏。进入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进入空前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新区的建设、旧城的更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等导致的历史文化及其环境,尤其是城市传统风貌改变,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严峻的新时期,所面临的保护问题渐渐从文物建筑转向整个历史传统城市。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标志着名城保护制度的初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进入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3.3 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制度由此建立。

4 我国目前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法规的缺陷

以上对国外及国内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只是对某些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建筑遗产进行了保护工作,而那些大量的没有列入文物范围的遗产包括更大范围的历史街区甚至历史古城只能“听天由命”。法律法规上的空缺成了保护这些历史建筑遗产不力的首要原因。

4.2 保护观念的缺失

西方国家认为,文物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的物质反映,是文明进步的见证者,对其加以妥善保护和完整传继就是延续历史和自身,是民族集体意义的必然行为。中国古代哲学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倡导自然的生命观,追求人性本体的回归,朝代的更迭和物器的消亡被看作是自然界的合理现象。所有事物都是兼备个别性、具体性和意义性的存在。当个别性、具体性消失时,意义仍能永恒。由哲学反映到建筑,中国的建筑文化必然与西方的不同,这是一种生命文化。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从日本神社每20年拆除再重建一次的“造替”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生命观的原型。建筑的生命在不断的沿用或建设中“轮回”,从而使旧建筑的意义性不断累积和无限延续。从这种意义上讲,对旧建筑本体的保护或保存,反而显得有些多余。也许正是这种意义的延续,使中国古建筑在形式和技术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4.3 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现实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市都由于规模扩展而把历史遗留的旧城区变成“都市中的村庄”。现在,这些旧城区正面临三个方面的冲击:1)旧城区集中了相当数量既缺房又缺钱的双困户,他们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居住条件;2)房地产开发商把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押到旧城区重建上;3)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容忍在城市现代化的漂亮脸蛋上保留一片不体面的“胎记”或“溃疡”。

当然,旧城改造势在必行、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对旧城区不加区别的“格杀毋论”上。如果政府能够尊重城市的历史,在老祖宗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片故土上悉心发掘历史的遗存,让城市文明发展轨迹得以延续,那么就再也不会一律把旧城区视为建筑垃圾,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

比如,宁波在月湖地区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就曾有过是否全部拆除原有旧民宅之争。深入调查的结果是,发现那里竟有北宋时期的“高丽使馆”遗址等几座极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遗存。如果跟随当时国内那股“草坪风”,一味追求所谓欧陆式的绿地效果,换来的称赞只是一时的,留下的遗憾却是永远的。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也是如此。与不少欧洲古城相比,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个别外,真正实施原物保护(文物保护)、原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要小得多。所谓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相当程度上是人为的,首先是政府规划不当造成的。杭州市近年启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市政府下决心调整规划、撤销房地产开发项目才保全下来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具体项目操作上,各地情况不同,解决的办法也有区别有些地方,原定的历史保护地段过于连片,一旦城市启动旧城区改造,就与路网规划、城市设施更新发生冲突。历史街区必要时可以划成若干小片,以便于市政设施的引入和街区内部功能的转换。穿越古城的道路尽量不要设计成现代化的城市干道,以免接纳大量过往车流。类型相同的历史街区可以适当撤并,不求多而求精,尤其要下力气保护那些能体现城市历史特色和地理标识的传统街区。有的零星分散、毁坏严重但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遗产和古建构件,也宜适当集中起来,易地重建,与历史街区保护结合起来,便于长远的管理与使用。有些规划保留的建筑遗产,适合民间使用的,可以出售、出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改变用途,但房主或承租人要按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由于历史街区保护允许部分、大部分乃至全部改变使用功能,在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并提供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还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团体、中介和管理机构以及第三产业进驻街区,包括适当引入房地产开发的机制。街区投入使用之后,也要纳入社区服务与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努力培育历史街区的内在活力,构建历史街区的长远保护机制,这是解决历史街区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

5结语

发展与保护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地实际的保护途径。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正在奔向现代化的当代人来说,它是财富,不是包袱;保护它是责任,不是负担。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正处于遗产保护的十字路口,因而当代人尤其是作为现代人的建筑师的责任就格外的重大。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J].文物,2006(6):90-92.

[2]叶如棠.城市的发展与建筑遗产的保护[J].求是,2002(2):72-73.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9

关键词:UGIS,历史建筑物保护,更新,数字城市

1 背景和意义

“数字城市”是应用3S (GIS, GPS, IG) 技术及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UGIS) 技术建立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投以极大热情加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行列。从“数字地球”概念到“数字城市”实践, 借助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 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肯认知和必要途径。以精巧玲珑为特质, 以产业化、市场化方式建设的“数字城市”项目, 在各级政府大力关注和支持下, 近几年来取得显著成效。而历史风貌建筑与街区, 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历史文化载体, 是十分珍贵、不可替代的, 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建设“数字城市”——“数字历史建筑”这个系统的过程中, 它们应该尽早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近年来, 我国很多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 对城市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进行了细致的测绘和调研,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但由于缺少共享的技术交流平台和有效的更新运作机制, 这些成果仍然只在理论研究、规划设计、资料查询等有限范围内使用, 无法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实施中直接应用, 更无法扩展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人文景观、文化教育、旅游经济等城市综合发展方面[1]。为了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我们计划将UGIS等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开发, 从而为丰富数字城市内涵、提升城市综合素质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 多方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概况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最早于1992年资助屡遭战火重创的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 即使用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汇集资料形成数据库, 用以指导遗址恢复工作, 并编制有关发展规划协助社会经济的复兴。该方法后来经过改进用于越南顺化、泰国素可泰、老挝万荣, 以及欧洲、澳洲、北美等地, 被证明是一项对所有文化遗产管理都很有帮助的有力工具。但是, 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 这些项目大多位于郊外或边远区域, 具有独特的环境, 对于与城市紧密结合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情况, 尚未见到同样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做法。关于应用GIS进行古城保护规划设计以及单体建筑保护与更新的论文多从宏观角度认识, 缺乏具体开发、利用的理论、计划与手段。而对于将之从历史文化遗产角度作为空间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系统开发与利用的设想则更少。

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指标

3.1 具体研究开发内容

1) 建立完善的历史风貌建筑与地段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在过去多年积累的基础上, 将已获得的以及需补充的三维空间数据与3S技术挂钩、整合, 建立可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权威性的数据库。2) 研究如何建立历史建筑五维信息数据, 并建立良好的保护与更新机制。以上述技术平台为基础, 加入历史、人文等不易量化的信息, 同时建立保养维护、动态更新、系统升级的有效手段和保障机制, 从而形成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空间信息数据库。3) 系统研究并开发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系统研究并开发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事业、房地产业等密切相关的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产品。

3.2 主要创新点

1) 综合应用GIS技术、计算机技术、海量信息存储和网络技术, 研究历史建筑与街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更新的变革过程, 从而获得学科本身以及跨学科的创新成果, 包括理论探讨、实际数据库和软件产品。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向信息化的重要突破。

2) 信息化、数字化概念引入城市历史街区聚居模式、社会形态、空间领域、风土民情等不易量化的关系的研究与更新, 既是将人文科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尝试, 也是对研究方式的创新。

3) 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攻关模式, 使数据库和研发成果具有权威性, 并得到充分共享和广泛应用。

3.3 主要技术指标

1) 建筑单体三维数据精度、区域精度符合国家城市测量标准规范;五维数据库每年更新一次, 遇重大事件如破坏、拆除、修葺、改建、环境变化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时, 随时更新, 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以及缘起、经过、结果、影响、评估等方面。

2) 地图、图片、影像资料数码化、标准化、市场化。采用最先进的数据库设计, 并开发相应的专门应用软件。

3) 专业互联网站为半官方半民间性质, 访问运行于城城宽带网之上, 每月更新一次, 遇重大事件随时更新;并设专人监控、维护, 随时与客户互动交流, 提供咨询、设计等服务。

4 研究开发方案和阶段目标

“数字城市”涉及城市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多种产业、文教卫生、环保绿化、景观生态等诸项城市构成要素, 并需要综合应用GIS技术、计算机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2]。同时, 这样的研究需由多家性质不同的单位联合攻关, 需要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因此, 首先必须制订详细的研发计划, 包括:分工协作方案;技术交流平台;研发项目分期、次序与目标;资金、人力、物力资源使用等。初步确定分五个阶段实施本项目。

1) 第一阶段。

a.补测过去遗漏或丢失数据的历史风貌建筑, 尤其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历史风貌建筑一定要补测完整;b.将CAD图形转换成为用于GIS系统的矢量数据库, 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但也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直接决定将来研究的现实意义。

2) 第二阶段。

本阶段主要进行历史风貌建筑与街区有关历史、人文、社科方面的信息调查、收集和整理, 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五维数据录入GIS矢量系统。由于涉及大量不易量化的人文信息, 还包括图片、影像等资料, 所以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3]。

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建立完整的五维数据库, 实现数据使用与系统更新的运作机制, 建立权威性的技术共享平台和专业互联网站。

4)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为项目研发的另一重点和难点。以权威数据库及其运作机制为基础, 综合研究历史风貌建筑与街区在城市各项子系统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并开发相应的软硬件产品。

5) 第五阶段。

最后这个阶段是将前面各阶段成果进行综合、完善, 成果提供形式如下:a.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的书面报告;b.各项专用软件包、权威性五维数据库, 分为专业研究级、市场推广级, 以光盘或硬盘形式储存、备份;c.相关城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专业互联网站;d.研究成果正式出版, 如专著、画册、地图、旅游指南、明信片等;e.产业化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5 结语

国内外经验证明, GIS项目中60%~80%的费用要用于数据的获取和输入。但若具有较理想的研发基础和条件, 此项费用预算已经大大降低, 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 可以得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总之, 历史建筑调研测绘以及GIS应用的费用都是可量化的。然而, 社会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其价值是无法计算的。因为这些遗产与资源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横江.数字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2]保罗.鲍克斯.地理信息系统和文化资源管理[M].胡明星, 董卫, 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历史文化城市与建筑的保护[J].时代建筑, 2000 (3) :18-23.

浅谈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篇10

近些年对于旧城区的拆除改造使我们的城市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物质遗产——众多历史文脉, 文化氛围都伴随着历史风貌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而消失。

历史风貌建筑不同于古董、艺术品等仅作为一种铭记或美好的遗迹流传于世, 是由于其有作为居住等实际功能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人们对其内部使用功能和外部造型艺术都有着更多的需求。历史风貌建筑的内部功能或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这才是它逐渐衰老的根本所在。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积极的变换角度的思维过程——使建筑功能“活化”, 从而“再生”, 即赋予历史风貌建筑以新的内涵 (或业态) 使其获得新生。

当然, 对待历史风貌建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同时对待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建筑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更新办法。

2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实例——天津市睦南道43号保护与更新

2.1 保护与更新目的

通过对风貌建筑进行细致的历史调研, 应对于其建设的历史背景、功能、风格、材料等做全方位的调研, 同时收集风貌建筑所经历的历次维修之记录, 以保证历史实体之真实性和原真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修复和活化, 并注明其理由和具体措施, 保证修复与活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以便日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2.2 建筑风貌研究

建筑风貌研究是评价建筑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对于建筑自身历史价值等有重大意义, 而且易于通过该类风貌建筑的一般特点来指导相应的单体建筑修复工作。下面即以实例说明。

睦南道43号建于20世纪40年代, 为两层单面外廊式砖木结构四坡顶房屋, 建筑平面呈“U”字形, 南北朝向, 楼盖结构为木龙骨、木地板及板条抹灰吊顶, 楼盖结构为硬山架木檀、木椽、笆砖、草泥座瓦四坡顶, 板条抹灰吊顶, 该建筑现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为一般保护等级。

原有内部住户多将建筑外廊封闭并在院内加建多处简易房屋, 用作住房, 厨房, 储藏室等, 极大影响了建筑物原有格局, 对建筑内外部空间造成极大改变。

2.3 建筑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的内容一般通过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及功能价值三个方面。通过三者结合来得出建筑单体的价值体系。

例如睦南道43号历史价值如上 (风貌研究) 所述。

美学价值体现在半圆券廊的设计和使用, 通过测绘和作图分析, 可以发现其很好的利用了西方经典美学的“方”与“圆”的美学关系, 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尺度感和比例关系 (见图1) 。

功能价值的问题及利用点体现在原兵营的使用功能价值在现今已经成为历史, 由于其建筑为外廊式, 而且房间进深和开间都比较小, 成为活化再利用的难点。同时, 围合式的建筑本体形成了开敞的庭院, 但由于入口的狭长, 使得交通流线不便, 同时也带来了无法满足防火要求的严重问题 (见图2) 。

2.4 初步修复计划

修复计划作为修复改造的首要环节, 初期应收集与待修复历史建筑相关的历史资料, 了解历史建筑的原貌, 包括建筑形式、构造特点、材质的使用等。结合现场测绘数据, 绘制历史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原貌透视复原。根据历史建筑复原图纸, 选择对原建筑损伤最小的方式拆除加建房屋, 初步还原建筑原貌。在此基础上, 针对建筑残损状况进行修复设计。

通过现场踏勘对建筑本体的残损程度进行相关评估和认定, 采取对应手法进行修复, 还历史建筑于本色。对残损部位进行图像和文字记录、整理, 采取对应手段 (材料和施工方法) 进行修复。

2.5 更新计划

在更新设计时积极分析建筑本体的空间属性, 寻找与其空间属性最贴切的, 对其本体影响最小的业态和空间改造模式, 在修缮中采取传统材料、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保护相结合, 以保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故而提出针对建筑本体采取复原修复作用, 局部内部横墙加以改造, 完整保留原有的立面特征和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痕迹。积极利用建筑主体结构以外的空间。如庭院和庭院的地下空间等, 保证业态和空间改造的完成和历史建筑保护的最优化组合。

在案例实施中, 我们针对实际遵循了以下原则:

“真正的历史”——明确历史建筑“真正的历史”。

“旧料复用”——再利用设计和修复设计应在同一时间完成, 再利用和修复同时进行。

“新旧分明”——在修复过程中必须介入新材料, 则尽量保证其与原有材料的区别明显, 以保证后人能通过历史建筑正确的解读历史。

“最小干扰”——在修复和再利用时, 不但要注重建筑本身的利益, 也要保证周围环境与其他建筑的利益。

保留现存历史文化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并根据新功能的要求对其余部分施行不同程度的变更。通过适当的改建, 可以赋予历史文化建筑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体现在:

1) 在完整地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设备、材料等变更, 实现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在此次更新设计中, 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a.精心更新, 焕发新生。在更新过程中, 以恢复和保存原建筑风貌为原则, 使其破损部位 (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 利用适当的修复手段按某一历史时期复原。适当地更新设备和家具, 也属于修复范围。对于那些保存尚完整, 且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建筑可采用这种方法。睦南道43号修复设计就充分体现这种方法。

b.历史外貌, 空间重塑。即在恢复和保存原建筑外貌的同时, 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空间处理手法创造满足现代使用要求的新的内部空间形象。这种改建处理适用于那些改建前后功能基本一致, 但旧有空间形象与新的使用要求不符的历史文化建筑。

2) 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 部分有选择地保留原有结构及有特色的内部元素, 在充分发挥原有结构和空间潜力的前提下, 塑造满足新功能要求的新的空间形态。在这类情形里, 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改建方法:

a.利用隔断, 创造多变空间。在原有结构可能允许的承载范围内, 通过在原有空间内增设轻质隔墙或夹墙来创新的空间形象, 满足新的使用要求。

睦南道43号更新设计中就根据业态不同, 艺术家工作室方案中, 充分利用建筑内部原有空间结构, 打通部分原有隔断, 不破坏原有结构, 内部空间通过建筑空间的重新梳理, 使内部空间呈现更多层次, 宜于不同类型艺术品的展示。

b.增加层次, 扩大使用面积。当原建筑为围合形态, 且院落空间充裕条件下, 可根据使用需要来进行加建, 以提高空间利用率。面积的大小既要考虑使用功能要求, 又必须在原有结构体系的允许承载范围内。该方法适用于结构较坚固, 且允许改变其内部空间形象。

在睦南道43号更新计划中, 由于其属于一般保护性质, 所以不必要采取“冻结型”保护。通过新的业态的引入, 新的功能的设定, 植入新的形态, 将建筑的活力重新激发出来, 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同时通过激活它来带动周边历史区域的活化。这些新的设定如同一把新钥匙, 用新的方法来开启这把历史的旧锁。所以, 我们采用了“一把新钥匙开启一把旧锁”的新型加建方案。睦南道43号更新后的鸟瞰图与立面图见图3, 图4。

更新设计主要突出“冲突”的概念, 不是一味的模仿和复制历史, 植入新鲜的元素来发展历史。主要突出“新”与“旧”的冲突, “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冲突。从建筑改造和增建以及庭院的改造等各个方面, 都进行新的尝试, 强调“新体”对“历史”的冲撞。通过新植入的现代空间, 使建筑原建风貌更加突出。

3 结语

通过实例, 我们想说明如何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动态化的保护 (建筑外观及结构修复设计) 和持续性的更新 (主要是“弹性”业态的选择和定位) 。

归其根本,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对历史风貌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 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的演化方式的留存和续用”。历史风貌建筑作为物质遗产, 传达着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域特点, 文化特色和生产技术等内容。对历史风貌建筑予以保护, 就等于对于历史的铭记做出了贡献;对历史风貌建筑予以更新, 就等于对历史予以全新的生命。

摘要:论述了我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修复的一般认识现状, 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保护、修复及更新方法提出理论依据及具体实施措施, 总结出相应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手段, 讨论对于历史风貌建筑应注重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方向。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复,更新

参考文献

[1]青木信夫, 徐苏斌.天津以及周边近代化遗产的思考[J].建筑创作, 2007 (6) :142-146.

[2]阮仪三, 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0) :28-29.

[3]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荆其敏, 张丽安, 邱上鑫.天津的建筑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6]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14-25.

[7]徐连合.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整修[J].天津建设科技, 2006 (1) :25-26.

[8]胡彬.浅析城市建设中的建筑遗产保护[J].山西建筑, 2006, 32 (4) :26-27.

[9]郭婷婷, 赫强.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 :217-218.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11

关键词:历史建筑;建筑保护;整体意识

引言: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它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古建筑附载着历史的灵魂,被称作是一个地方的史书、历史年鉴、文化的最好的见证。然而近几年,历史建筑文物面对偷盗、人为破坏、自然损坏等诸多难题,历史建筑的保护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现状

中国历史建筑拥有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布设计局上多为院落式,建筑结构多为木结构,很少出现砖石建筑,换句话说,建筑材料多为非永久性材料,因而,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潮湿、火灾、虫蛀都有可能对建筑物产生致命的破坏。而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做得一直不到位,针对部分历史遗址没有做过系统性的保护规划,没有对我国历史遗留下的古代建筑逐一划定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导致历史建筑风貌及建筑格局因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与继承而日渐衰落,下面列举几点主要的现状:1.建筑体制老化,没有妥善保护。目前我国部分古镇的历史建筑修建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自身的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我国的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年久失修,不少建筑主体出现老化严重、甚至濒临危房的情况[1]。另外,我国在建国初期大量的文物建筑遭受毁坏,国家在后些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点建筑的修复工作,因此对于古镇周边的古体建筑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一定的资金,使保护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例如:山西省3500个古村落中,500多个正濒临消失,这些古体建筑很多都未设立保护机构,因此我国没有对其保护与维护工作重视起来。2.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在保护传统的街道周边的主体建筑与现在的交通需求存在着矛盾,对于古体建筑周边的供水、排水、排污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另建筑保护工作不彻底,一直无法高效的进行。

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具体策略

(一)增强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

历史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刻录着那个地区的兴起和衰落,承载着曾经辉煌的历史文明,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积极做好建筑保护和维护工作,加强古体建筑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对公众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强公众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只有公众思想上真正的认同,才会主导其行为。近年来,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参观某处建筑时,随意的乱摸、丢至垃圾、攀爬到建筑物上进行照相,更有甚者拿笔在建筑物上刻字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就是因为公民缺乏建筑保护的意识。因此,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古体建筑才能永久保存[2]。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与各大电视台合作,制作公益性短片,以此来加强公民的道德观念,提升保护意识;电视台可以制作历史建筑题材的纪录片,让观众在观看悠久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各旅游景点在古体建筑附近都设立提示性标牌,来提醒游客不要做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违反者可结合破坏的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罚款。

(二)做好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大搞经济建设,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原本应该得到维护与挽救的建筑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遭受重创甚至濒临消失。怎样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更好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上升为重要问题。因此,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成功的案例,以“让出古城、另建新城”的方式参照着进行实地规划。例如:在法国里昂市,至今还完整保留着十二至十六世纪的古老建筑,区内也有250栋保护建筑。在十九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也与周边的古建筑风格十分的协调。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在城市的建设中很好的将古代建筑与新建的建筑有效的区分开,又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3]。而西班牙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文化遗产数量高居世界排行榜第三名,其中,历史建筑占据遗产项目的大多数。为了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西班牙在立法、行政、公民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除此之外,西班牙不同于别国的保护方式,西班牙政府还另辟蹊径,将古建筑保护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出皇家驿站的发展模式,建立皇家驿站酒店,并随着酒店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从1家变成了94家,几乎遍布西班牙的所有省份,不仅将建筑保护的意识传遍了整个西班牙各个省份,同时也促进了西班牙经济的发展,因此,很值得我们国家的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是城市起落的最好见证者,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实物凭证,一旦毁坏,建筑本体以及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因此,加强建筑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积极维护历史建筑所处的环境,将其原有的面貌长久的保持下去,才能让古建筑流芳千古,为后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兴.我国与西班牙世界遗产开发保护比较[J].暨南大学旅游管理,2011(06).

[2]汪程成.借鉴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来探索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10):27.

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 篇12

(一) 传统民居式。

传统民居式基本沿袭湖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一般是黑漆板门, 白色粉墙或清水青砖墙、且有马头墙高高耸立。院内单体一般为木结构, 建筑装饰以传统手法为主。

(二) 中西合璧式。

中西合璧式较多, 这种风格的建筑用各种西方的建筑构成元素突出。又细分为两种, 一种是早期的巴洛克曲线与中国传统式结合的风格, 另一种则是后期较简化的几何体与中国传统结合的风格。

(三) 西方古典式。

作为住宅建筑, 在长沙近代开始注意到三段五部式的西方古典建筑构图规则。如:李觉公馆, 该公馆原为长沙警备司长李觉的寓所, 在建筑东部设有阳台, 使原本对称, 封闭的建筑风格变得富于变化, 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 阳台拦板为砖砌回纹图案。

二、长沙历史建筑现状、风貌及存在的问题

(一) 历史建筑现状。

长沙现在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开福区和天心区, 这里存留下来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膨胀, 大多数从原来的一院一户改变成一院多户居住。居住拥挤程度超过原设计功能的要求, 并且这些留下来的房屋本身及设施环境容量的超负荷使用, 致使这些留存下来的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 历史建筑风貌。

按建筑本身保存完整程度分类:一类:保存完好或按原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建筑。二类:建筑风貌虽受到部分损失, 但建筑风貌基本保留, 体量、外观、色彩与一类风貌历史建筑基本协调, 对街区整体的风貌影响不大。三类:在体量、外观、色彩方面失去了原真性, 并对街区整体风貌造成严重景观障碍。

属于一类风貌建筑的一般空间比较完整, 没有严重冲突的现代建筑材料装潢, 一般房屋所有权一直为私有, 所以保护较好。二类风貌的历史建筑占绝大多数, 由于房屋所有权为公私合用, 整体风貌及环境脏且乱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仍可再现, 在建筑色彩、材料、尺度、空间格局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好的原真性。而三类风貌的建筑一般已没有了历史保存的价值, 不过在实际调查中所占比重非常少。

(三) 存在的问题。

1.建筑物的外观、内部格局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 大部分建筑依然能清晰地显现出原有造型的特色和建筑的艺术精美所在。但由于这些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 使用年限有限, 加上使用过程中的不当和维修不及时, 致使历史建筑的完好程度较低。有的墙体表面或者粉刷层出现了麻面, 风化及剥落;尤其是在下雨天, 渗漏现象较严重, 此类问题都急需解决。

2.基础设施较简陋。历史建筑原有的基础设施本来就很简陋, 分布位置也多位于街头巷尾, 几十年来都缺乏保养和维修, 很多都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排水系统老化, 电力、电讯设施落后, 缺乏合理的卫生设施, 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3.建筑环境不尽人意。部分建筑通风采光不佳, 院落和天井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杂草丛生, 积水浸溢。

三、长沙历史建筑旅游功能重组

一是在位于街道交叉的繁华地段, 如:胡家花园4号、孚嘉巷14号;游击坪4号位于步行街附近, 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并且距离主要马路只有20米左右, 且比酒吧的位置更安静, 以此作为清雅的茶馆较合适。可以吸引旅游者来此享受安逸的茶文化环境, 仿佛飞越时空。

二是在主要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社区内的历史建筑, 且平面多为内庭式, 空间较高大, 既体现民俗文化, 又方便社区生活的地方, 如:福德里6号、唐家湾43号、坡子街190号、马益顺巷64号、马家巷1号等历史建筑拟重组为地方土特产店。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购买自己喜爱的土特产品, 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及家人。

三是在位于城郊或空间高大的建筑布局, 可以重组为俱乐部。如:坡子街91号、李觉公馆;唐生智公馆位于橘子洲, 环境优美, 且平面布局为完全西化, 房间面积大, 楼层高大适于作为休闲度假性质的俱乐部。

四是在位于交通较发达, 流动人口较多的位置, 可将其还原为长沙近代客栈的室内装饰, 增加现代住宿设施, 体现历史文化的特色小客栈。如:连升街60号、马家巷17号、程潜公馆。

五是重组为民俗博物馆。如福胜街11号, 其建筑本身就具有历史意义, 就是一种民俗展品。面积较大, 便于布置展品和安排旅游路线, 且位于“民俗一条街”坡子街和福胜街的交接处, 与整体环境相得益彰。

四、长沙历史建筑旅游开发利用

一是要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 统一制作标志、浏览说明和导游牌;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迅速做好旅游规划, 研究具体实施项目, 同时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根据事先做好的调查和规划, 将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如:连升街、九如里附近的6处建筑比较集中、传统的气氛浓厚, 拟将其进行成片保护;同时恢复周边环境、道路等历史原貌, 在保存古树木、古巷道、封火墙等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典故, 确定一个中心复原陈列主题, 对该片区每处建筑统一进行陈列布置、组合, 使其成为展示长沙民国时期民风、民俗文化的大观园。

二是展示名人公馆文化。民国时期的公馆不仅仅是达官贵人的居住理想, 还兼具有公私功能, 既是住所, 又是处理政务、交际、召开会议的地方。每一处公馆, 都涵盖了历史的偶然片段。这样的建筑, 其意涵已经远远超越建筑本身。6处名人公馆为:十间头68号 (现17号) 、72号 (现13号) 任氏家族公馆、白果园23号程潜公馆、橘子洲头125号张孝淮旧居、铁佛东街56号 (现72号) 刘廷芳公馆、上胡家花园2号公馆。拟根据其原主人的相关情况, 进行保护利用。白果园程潜公馆, 该建筑面积较大, 破损严重。方案拟修缮复原其风貌, 内设程潜先生生平陈列及长沙和平解放史实陈列。张孝淮旧居陈设拟局部复原, 且辟出长沙辛亥革命史料陈列馆, 再现近代长沙民主革命历史发展进程, 使其成为橘子洲公园中又一核心旅游景观。

三是在靠近历史街道内的建筑, 可以开发成为商业店铺。尽可能地恢复一些名老字号和具有一定历史感的民俗商业, 如字画工艺店、炒货店、裁缝店、酱油店等。比较大型的建筑的商号可采用大幅木制、国漆金边匾额。小型建筑的商号或个体店铺采用较小规格的同类招牌或旗幡式、灯笼式等其他形式的传统招牌。这类店铺多经营绸缎布匹、金银首饰、中药、南食品等。店铺招牌讲究醒目, 以引起游客注意。有的招牌用横幅悬于街心, 或用布帘竖挂。茶楼、客栈、当铺挂一面大旗, 旗上写“茶”、“酒”、“当”字样。对建筑的修缮利用, 要坚持“整旧如旧, 修旧如旧”的原则, 再现其历史原貌、风土人情和市井文化。福胜街11号的苏州会馆和坡子街190号鸿记钱庄, 一为民国时期苏州会馆, 一为颇具规模的民国鸿记钱庄。拟复原苏州会馆原貌, 其内作会馆文化陈列, 其前庭可开办苏州风格茶庄;鸿记钱庄尚存较大后院木构建筑, 拟复原其前院临坡子街的原钱庄旧貌, 内设钱庄、银行及货币金融史陈列馆。再现部分民国时期长沙城市社会、经济缩影的效果。

四是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将长沙优秀的历史建筑近期申报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远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加强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如:三贵街29号建筑原为清末梁启超在长沙所兴办“时务学堂”一角, 后为民国知名学者陈天倪先生之子陈云章先生 (原省文史馆名誉馆长) 所购私宅, 今名“天倪堂”。目前院落完整, 建筑原貌保存完好, 院中还立有“时务学堂旧址牌坊”。拟在房主的同意外迁的前提下, 完善复原陈列, 复原时务学堂办学和生活场景, 展示其历史风貌。再现时务学堂景观, 并举办时务学堂专题陈列。全面保护橘子洲文化遗产, 如:美孚洋行私人住宅, 建于1924年的美孚洋行私人住宅为美式建筑, 占地444平方米, 坐北朝南, 为一栋中西合璧式2层楼房, 楼体呈红色, 砖木结构, 虽然小部分墙面出现了陈旧斑驳, 但整体风格仍显华贵与气派。楼上是木制的楼梯、楼板, 虽已陈旧, 但仍显得坚固。可以将橘子洲上的美孚洋行和唐生智公馆建成长沙市的一处博物馆, 使其具有文物藏品保护、历史研究、陈列展示教育、文化艺术休闲等功能。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 确定宣传主题, 举办“长沙历史建筑世界博览会”、“中国·长沙历史建筑亚洲论坛”。制作宣传长沙市历史建筑的宣传片及电视系列片, 通过境内外媒体推介长沙的历史建筑文化, 历史建筑品牌, 扩大长沙在海内外的影响。整理出版长沙历史建筑系列丛书。让游客“看得见, 摸得着, 带得走”开辟长沙市历史建筑专门网站, 向旅游者系统介绍历史建筑旅游景点及相关名人故事传说。

五、长沙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一是引进和培养一批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中青年人才, 力争在长沙有若干名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历史建筑的一流的专家。争取将长沙建设成为全国研究历史建筑的培训基地和人才流动站;在短期内能在长沙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此方面的专业, 在长期内争取能拥有研究历史建筑方面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是加强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建设。制定长沙历史建筑抢救、保护、管理的相关制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长沙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支持。应建立历史建筑建设专项基金, 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各种渠道融资,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解决部分资金和长沙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三是提高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建设水平, 转变观念是前提, 资金投入是基础, 立法保护是关键。历史建筑保护为全民责任,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 树立和强化全民保护意识。

四是建立规划公示制度, 通过宣传, 强化历史建筑保护意识, 做到“保护历史建筑, 人人有责”。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公益性行为, 而非开发性行业。不论是开发旅游, 还是改善城市面貌, 都要付出代价和精力。成立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 对涉及重点地段区域规划加大审查力度。就历史建筑内容专题讨论, 确定方案。保护外貌、整修内部, 历史建筑不必象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 可以进行室内的更新改造, 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摘要:本文以长沙历史建筑为基础, 挑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了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具体的旅游开发利用措施及保护对策, 从而使长沙历史建筑在旅游开发利用中凸显出其独特的旅游魅力与旅游价值。

关键词:长沙,历史建筑,旅游开发,旅游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泽珲.山水洲城-长沙[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2009., 2

上一篇:时政教育与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山地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