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2024-06-04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共10篇)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1

在世界建筑史上, 我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建筑装饰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得房屋本体具备了艺术的外观形象,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在世界建筑中是独具特色的, 这些艺术形象的构成离不开建筑各部分的装饰。我国古建筑的装饰和其他国家许多建筑的装饰一样, 都是将建筑的各部分构件加以艺术加工而成。建筑装饰使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的表现力, 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 建筑装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构件, 除了自身的建筑使用功能作用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艺术性, 它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美化和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内容。因此建筑构件中的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继承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历史上形成的古代建筑构件形式, 客观地反映了地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古建筑装饰构件的很多优良的传统技艺中的艺术形象和图案,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 佛山老城历史沿革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 毗邻港澳, 东倚广州、南邻江门、中山, 西接肇庆, 北通惠州。地理环境优越, 交通便利发达。2002年12月, 国务院批准佛山市调整行政区划, 佛山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与高明区。

佛山市历史悠久, 早在4000~5000年前就有百越人在此渔耕和制陶。“肇迹于晋, 得名于唐”, 自古以来, 佛山就有“广纱中心”, “南国陶都”和“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明末清初时佛山镇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清代人把“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称之为“天下四聚”, 远近盛名。1994年1月, 国务院公布佛山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佛山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是在广东省佛山市区现存的历史街区中,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为核心, 其所在街区, 西起祖庙路, 东达禄丰大街, 北临人民路, 南至建新路.佛山老城以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心片区, 分别向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南北两侧延伸, 形成略近“S”形的历史文化带, 东部扩展至市东路。佛山老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历史文化景观最为集中, 也是佛山非物质文化景观最重要的载体。

2 佛山老城古建筑装饰构件艺术

2.1 佛山木雕艺术

木雕是在木器上或者房屋的木构件上雕刻花纹图案, 进行艺术加工造型的一门手工艺, 它以质地细密、坚韧, 不易变形木材为原料, 以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浮雕和线雕等表现手法展示独特的民间艺术, 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我国木雕工艺, 源远流长, 发展很普遍, 几乎全国都有, 广东木雕有广派、潮派之分, 佛山木雕属广派木雕。潮州木雕和佛山木雕, 在用途上和风格上都各有其特点:潮州的木雕比较精巧、纤细, 一般多作为赏玩用。佛山木雕以其粗犷、简练、刀法利落, 雕刻感强, 结实厚重, 实用与装饰效果强烈而著名, 多半用在建筑装饰上, 主要有封檐板、栏板、挂落、雀替、花板、匾额、神台、屏风、门窗、家具、梁架等装饰木雕等。

佛山木雕历史悠久,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 清末民初时, 佛山木雕业有“雕花行”、“牌匾行”、“书板行”、“刻字行”等等。当时的佛山木雕业一度相当繁盛, 较著名的木雕店号有广华、成利、聚利、恒吉、三友堂、泰隆、合成等。传世的主要作品多藏于今祖庙博物馆内, 有“贴金木雕大神案” (1899年, 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造) 、“贴金木雕黑漆大神案” (1899年, 佛山镇承龙街成利店造) 、“木雕通花六角宫灯” (清末) 、“木雕龙首六角宫灯” (清末) 、“木雕大屏风” (清末) 、“金木彩门” (1899年黄广华造) 、“祖庙三门屋檐木雕花衽” (1899年, 泰龙造) 、“木雕大门”、“万福台”等。

2.2 佛山石雕艺术

石雕是以青石、砂岩石、花岗岩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我国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 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区特色。

佛山石雕, 包括建筑石雕和日用石雕两大种类。明清时期, 佛山石雕业十分兴盛, 佛山市区现存牌坊、石柱、石匾、石狮等石雕作品, 部分为明代作品, 较多的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作品。

民初《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打石行, 作粗工者只打磨石面, 工值甚微。其作细工如雕花草, 制作石象等则所入较丰。”佛山石雕业多是打凿建筑用石器具, 如闸门额石、石柱、石柱础和雕刻艺术品等。艺术品主要有石狮子、云龙石柱、石花栏等。题材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动物以狮子、麒麟等为主, 表现形式有通雕、深浅浮雕。

2.3 佛山砖雕艺术

砖雕俗称“硬花活”, 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是在质地细密的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浮雕图案。雍正十二年 (1734) 工部颁行《工程做法则例》, 详细规定了砖雕装饰的用料和用工。

佛山砖雕, 是广东民间砖雕艺术组成部分之一, 也有悠久的历史。佛山砖雕纤巧细致, 现存祖庙公园内的砖雕牌坊, 是明正德十六年 (1521年) 郡马梁祠牌坊。牌坊为四柱三楼式, 正楼、次楼采用砖雕砌建, 所用砖雕有鸟兽、花卉、人物等, 所刻的形象简练概括, 刀法流畅生动。这反映了明代佛山砖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到清代, 佛山砖雕更承传了广东民间砖雕的优秀传统与技艺, 其主要特点是雕刻细腻、主次分明、构图简练, 多用浮雕、透雕和圆雕, 刀法刚劲利落, 刀感强, 变化多, 富于装饰性, 现存祖庙两幅清代末期砖雕《大红袍》、《守房州》, 是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由郭连川、郭道生合作雕成, 其雕制风格与广州陈氏书院的清代砖雕艺术基本相同, 是广东民间砖雕艺术之珍品。

此外, 在佛山城乡各地祠堂、庙宇、民居的墙头、墀头、照壁、檐下、门楣、窗顶等处经常采用砖雕进行装饰。佛山砖雕构图合理, 精雕细刻, 人物、花卉、风景、动物、书法等图案纹饰栩栩如生, 成为岭南水乡民间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2.4 佛山陶瓷艺术

佛山石湾陶瓷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石湾陶塑讲究施用彩釉技巧, 尤其筹铁质釉, 利用不同火候产生“窑变”, 使釉色绚丽多彩;华而不俗, 粗犷古雅。石湾在唐宋时期开始作为陶瓷商品的生产基地, 在末代已经有出口到南洋一带的史籍记载, 明清以来更是大量出口欧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道:“石湾之陶遍二广, 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 胜于天下’。

石湾陶塑中的瓦脊公仔是石湾陶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构件。从清代以来, 粤剧艺术的兴盛, 附加在建筑屋脊之上的瓦脊公仔是石湾传统陶塑艺术的精华所在, 佛山的祖庙、广州的陈家祠的屋脊上, 都保留着石湾出产的瓦脊公仔精品。此外石湾生产的陶瓷花窗、陶瓷竹节栏杆、陶瓷瓶形栏杆、琉璃瓦片、筒瓦、瓦当等建筑陶瓷构件, 也是研究石湾陶瓷历史文化的最佳实证材料。

3 佛山老城改造古建筑艺术构件保护与利用

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佛山老城近年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 这是政府造福佛山人民、改善居住环境、营商环境的民生大事, 然而在2003年市政府通告划定的“佛山老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古祠堂、古民居、古宅第、古街巷, 蕴藏着大量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石雕、砖雕、木雕、陶塑、屏风门窗等一系列古建筑装饰艺术构件, 这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是佛山人民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艺术结晶的体现, 亦是佛山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是今天我们需要承传和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佛山老城古建筑艺术构件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确立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识, 通过行政手段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设置临时机构, 组织专业人员对街区内具有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各类构件进行登记、拍照、记录, 切实有效地保护起来, 严禁被拆迁户自行拆除处置。

2) 政府划拨一定的经费, 组织专业队伍, 把各类古建筑构件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对研究了解各历史时段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征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构件可移交当地博物馆作收藏、展览。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

3) 古为今用, 综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应和参与旧城改造的开发方达成共识, 把古旧建筑拆下的砖、瓦、木、石中具有传统特色、传统风格、传统工艺的各类构件、材料, 投放到区内连片保留的古民居建筑群和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使用, 拟达到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 保护古镇历史风貌的目的, 让历史名城佛山更完美。

4 结语

近20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亦轰轰烈烈进行, 如何对大量的非文物古建筑艺术构件保护与再利用, 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而且也是旧城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佛山老城改造过程中, 在注重文物建筑装饰艺术构件的保护工作的同时, 对保存下来文物建筑装饰艺术构件加以利用, 有效地保护了地方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 也为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古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正士.佛山文化年鉴[M].佛山市文化局编, 2003.

[2]佛山市志 (上) [M].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3]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M].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4]郑通扬.人文广东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M].广州市: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5.

[5]屈大均 (清) .广东新语[M].北京市:中华书局, 1985.

[6]冼宝干等 (民国) .佛山忠义乡志[M].线装刻印本, 民国12年.

[7]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文物志[M].广州市: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

[8]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64.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2

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根据该工程现场勘察情况结合现行消防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对该

工程消防设施改造制定施工方案及报价单。

一、依据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84—2001(2005版)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3、《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J50242-2002)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1、流程:按装修格局施工图定位支架吊杆安装办理停水手续

关闭主阀门 打开本楼层泄水阀放水 喷淋头拆除改位施工管道冲洗试验观察各丝扣接口有无渗漏组织物业验收。

2、施工顺序

A、施工前准备工具、套丝机、割管机、管钳、接水桶、放水管等。

B、办理停水手续后与大楼物业部结合将该楼层区域之阀门关闭后,从该区域末端排水,确认末端压力表没有压力后。开始组织施工。

C、按装修平面图位置将原喷淋支管及喷淋头拆除并将新喷淋支管及

喷头安装在各区域划分吊顶中部,喷淋头与吊顶板底部平整。

D、当天下班前将未完成的喷淋支管封堵,检查各支管口确认封堵后

与物业部结合将主阀门开启,同时开启末端排气,确认管内没有存气后关闭未端阀。

3、支吊架的安装

(1)按核对无误的管道单线图,实测管线标高、走向、支架位置,选择正确的支、吊架形式,按国标图集制作。

4、管道预制加工

管道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5、消防系统冲洗

(1)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应将管道冲洗干净,应对其进行严密性试验,无渗漏为合格。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方案

1安装办理停电手续装消防控制室联动编程组织物业验收。

2、设备定位

根据装修现场格局及现行消防验收规范对报警探测器进行开孔定位。

3、布管线

改造中感烟探测器穿线线管采用金属软管辐射于吊顶内,保证线路畅通达到报警系统要求。

4、安装设备

(1)感烟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2)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完毕后的探测器底座应采取保护措施。

(3)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在安装前应妥善保管,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5、系统调试

(1)火灾报警系统的调试,应在系统施工结束后进行。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应先分别对每个感烟探测器逐个进行单机通电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

浅谈市政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市政  建筑施工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18-01

市政建筑项目是指政府利用国家税收,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所涉及到的建筑、设备、构建物等建筑项目,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地铁、供排水管道、电网、天然气管道、公共照明设施、广场等。市政建筑施工的特点是,施工现场往往位于闹市中心,包括交通密集区、居民集中区等。

1 市政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

在市政建筑施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往往会对城市居民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类型包括:噪音污染、废水污染、粉尘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

1.1 噪音污染

据相关研究表明,40 dB的连续噪音会使人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70 dB的连续噪音会使5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40 dB的突然噪音会惊醒10%的人,60 dB的突然噪音,则会惊醒70%的人。而在市政建筑施工中,最直接的一项污染就是噪音污染,因为声音的传播无孔不入,并且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尤其是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往往连夜施工,各种建筑设备(打桩机、挖掘机、搅拌机等)、运输车辆等会形成较高分贝的噪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

1.2 废水污染

废水污染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如生活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工地设施冲洗废水、建筑材料加工废水等,这些在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水,因为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往往直接排放在工地现场,这些废水往往会形成浆液,如果排放进下水管道,可能会导致下水管道的堵塞。另一方面是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对给排水管道产生破坏,造成给排水管道漏水,这些废水往往会蔓延至交通道路上,一方面影响人们的出行,另一方面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供水。

1.3 粉尘污染

粉尘污染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地面挖掘致使水泥粉碎产生的扬尘污染;建材乱堆乱放随着气流产生的扬尘污染;施工中进行扬沙过滤、混凝土搅拌等产生的扬尘污染;运输车辆来往进一步加剧的扬尘污染。粉尘污染会使现场施工人员以及周围居民引发呼吸道、肺部等疾病,既污染环境影响生活质量,又产生健康威胁。

1.4 废气污染

废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的运输车辆来往,导致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另一方面是某些化工材料见光分解、挥发出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废气污染会随着空气扩散开,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居民的健康同样会产生影响。

1.5 废弃物污染

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施工前的杂草、灌木等植物;施工中的开挖土方等;施工后的用剩建材(水泥、石灰、木材等)。生活垃圾不及时处理,会对周边人的健康产生威胁,建筑垃圾不妥善处理,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污染环境。

1.6 光污染

光污染主要是指在施工现场的焊接,以及连夜施工的探照灯等强光源。在施工时,南面会出现一些焊接工程,尤其是道路施工和桥梁施工等露天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有防护罩,但是光是朝着四周扩散的,会对路过的居民产生强光刺激。另外,有些施工单位连夜施工,使用大功率探照灯,形成光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睡眠质量。

2 市政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2.1 市政建筑施工中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噪音的控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防治噪音污染。

(1)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低噪声设备、车辆是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新型设备,施工单位在进行市政建筑施工中,应首选这类低噪声设备、车辆进行建筑施工。

(2)选择合理的摆放位置。对一些容易产生噪音污染的设备,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尽量将其摆放在远离居民楼的方向,不可为了节省一段运输距离,就无视对周边居民区的噪音污染。

(3)选择适当的施工时间。对于无法避开居民区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打桩机等,应尽量选择适当的施工时间,将施工时间集中在白天,在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严禁连夜施工。

2.2 市政建筑施工中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废水的处理,根据不同情况的废水,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的防治。施工人员的居住区尽量选择在有排水系统的区域,对生活污水进行直接排放,避免堆积。

(2)建材加工废水的防治。施工单位可在施工现场挖建沉降池,对建材加工废水进行沉降处理,沉降后的水,可以进行二次利用。

2.3 市政建筑施工中粉尘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粉尘的抑制,可以采取湿法作业、加强现场管理、改进工艺等方面进行防治。

(1)采取湿法作业。在施工现场营造湿润的空气环境,可以利用高压水泵高空旋转喷水形成的水幕来抑制粉尘污染。

(2)加强现场管理。对粉尘类建材,如沙子、石灰等,需要做必要的包装处理,不可散装运输;对对会产生粉尘的建材进行必要的现场覆盖管理,不可露天堆放。

(3)改進施工工艺。对传统的扬沙过滤等会产生粉尘的施工工艺进行改进,采取机械过滤或者密闭过滤等措施,防止在施工现场扬尘。

2.4 市政建筑施工中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废气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减少废气排放。对施工现场的运输工具,优先采用低排量的节能型车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2)加强材料管理。对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工材料,要加强管理,在处理应用时,注意工艺的改进,避免泄露。

2.5 市政建筑施工中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废弃物的处理,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杂草灌木的处理。施工前的杂草灌木等植物需及时清理运走。

(2)土方的利用。施工中的土方可回填,或作为绿化用土。

(3)建材的回收。施工后的剩余建材可回收,边角料可处理给废品站。

2.6 市政建筑施工中光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在市政建筑施工中应当注意对强光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营造合适的施工环境。在露天焊接工作中营造遮挡的施工环境。

(2)选择合理的施工时间。市政建筑施工尽量选择白天进行,避免深夜使用大功率探照灯。

3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建筑项目,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要在避免污染空气,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建筑施工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科科.浅谈市政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J].四川建筑,2013,33(1).

[2] 张晨波.浅谈市政建筑施工与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1).

古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 篇4

关键词:旧建筑,保护,再利用,改造,上海新天地,北京798艺术区

1 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长河中,其建筑史是一幅恒久变幻的画卷。

一个个政治、宗教、经济体制兴盛了又衰败,而建筑却往往能够跨越时空而保留下来。基督教堂取代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庙宇,英国的修道院被改做了农舍,沙皇时期的宫殿在俄国革命后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在后来,美国19世纪建造的磨房和火车站被改建成了大型的购物中心和酒店。改建显然比新建经济、简单。因此人们现在不断的将20世纪50到60年代兴建的办公楼和工业建筑改做为生活和休闲场所。乔治时期兴建的伦敦西区不再是豪华的住宅区,建筑师们在其间的许多街道和广场上新建了医疗诊所和高耸的办公楼。古旧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18世纪时马瑞尔斯沦为破败的贫民区,面临着被拆除的窘境。而今,马瑞尔斯再次成为时尚中心、文化区和高尚居住区,并得到观光者的钟爱。

对于古旧建筑的再利用并非只是对其简单的修葺———只有少数专门机构和建筑设计所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观念开创了建筑的新思路,使建筑的改建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2

在中国,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是“除旧布新”,现在中国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推倒旧建筑,建造新工程。参加2004年首届北京建筑双年展的哥伦比亚建筑学院前院长说道:“中国的城市20年来处于高速膨胀中,几乎是完成了欧洲过去100年的建设历史,这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对于如何处理旧建筑提出了挑战”。令人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在全国大兴建设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会展中心、科学园区等一系列新的建筑要素的同时,“旧”的声音和势力也在不断繁衍,不断滋长。近年来,旧建筑的改建及重新利用已经成为建筑界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被赋予新的内容,产生新的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认可和喜欢。

上海是目前拥有最丰富的旧建筑改造成果的城市。苏州河、新天地、上海外滩三号、十八号等逐渐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尚区域。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及其所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一时成为一种时尚。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该区域原来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新天地的改造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量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但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感觉非常现代和时尚。新天地改造所取得的成功也掀起了举国上下旧建筑改造的风潮。而苏州河边的旧工业建筑也逃避了被铲除的命运,这里再次鲜活了起来。登琨艳是上海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第一人,1998年,他选定坐落在南苏州路1305号的一所2000m2的旧仓库,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在装修中,登琨艳尽可能地保留了仓库古旧的原貌:地板和立柱裸露着粗糙的木纹,墙面上陈年的白灰遮不住砖缝的裂痕。改造的主要工作只是清除垃圾、清洁环境,把通风的小百页窗换成透亮的落地玻璃窗。然而改造完的工作室,显得既古朴又前卫。随着登琨艳的入住,一批喜欢怀旧的艺术家纷纷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的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100多个,聚集了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正是由于登琨艳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的努力,这里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传播中心。

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19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798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2002年以来,随着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一个集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广告公司、酒吧等于一体的艺术社区逐渐形成,绘画展、摄影展、实验戏剧、音乐会、时装发布会等艺术和商业活动非常频繁。798艺术区成为近距离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想场所,被《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称为北京的SOHO,成为世界了解北京当代文化现象的一个窗口。

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意义

具有对保护历史的意义。建筑是一个时期的产物, 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承载了许多社会的记忆, 对一些废弃的旧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 是保留了时代的痕迹, 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把废弃地进行更新再利用, 赋予其新的功能, 不仅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 同时也增加了用地的可识别性。

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将旧的工业厂房、仓库作为现存的环境资源开发再利用, 不仅避免了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同时也减少了垃圾及粉尘污染, 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 与建筑相协调的景观又会使环境质量提升, 因此, 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 是一项对城市环境有效的环保措施。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 大大降低了建筑重建的费用, 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改造设计, 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 可谓是低投入, 高回报, 这是其显性的经济效益;而改造好的旧建筑同时会促进地块内部和周边的经济, 甚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复苏, 起隐性的经济效益更大。

建筑保护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却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帕特瑞克·盖德斯称此为“历史的情怀、发展的生活”。安德烈·阿尔若克斯的《领域的保护》促使了英国制定法律保护建筑,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更将建筑保护扩展到保护整个城区。现代运动也迷恋纪念性建筑但反对历史性的理念。随着新建筑理念的崛起,从前的拜物主义似乎仍是出于好奇。事实上,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20世纪的遗嘱。新的建筑学关乎过程而非创建,他拥抱未来的动态,尊重过去的得失。最重要的是,新建筑学为多样性欢呼,认同新旧的价值、现代和传统的意义,尽管这些创意性的工厂改造与其他旧建筑改造一样, 给历史性建筑重新赋予了生命, 但由于它们多被冠名为艺术创意产业区等名称, 很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志, 并非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再生”。

最后强调的是, 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 不能够为了保护历史价值或一味地追求空间塑造, 而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 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应该以结构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肯尼思·鲍威尔著, 于馨, 杨智敏, 司洋译.《旧建筑改建和重建》, 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1。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5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

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hm2,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在编制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对该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探讨和尝试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遗产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两种方法。该保护方案项目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

2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常被看作两个不可协调的对立面,不少人认为遗产保护一定会阻碍开发建设,而开发建设势必损毁建筑遗产。这样的片面观点是由采用单一保护方式的惯性思维所致。因此,确定采用合理的遗产保护方式,是解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尤其是文物建筑)应采用原址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历史信息,减少城中村改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然而城中村内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遗产主要是分布较分散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保存尚属完整但价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动。若对村内所有传统风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护方法,不仅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甚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而且会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东漖村这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周边地面标高大幅抬高,对保护极为不利。

由于防洪排涝等要求,改造过程中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面标高,都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东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标高相差约2m,致使原址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处于地平面以下,不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更面临水浸、潮湿和通风不畅之患,对保护极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仅造价高,而且会丧失部分原址的价值和意义。

2.2改造后分布零散,历史环境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比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零星分布在现代高层建筑群中,完全丧失其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有悖遗产保护的初衷。虽然周边高层建筑群可以做一些迁就、协调的设计,但高层与低层、新与旧之间的反差强烈,不可能再现传统风貌建筑的历史环境。

2.3单体建筑规模较小,难以充分利用。

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类型较少,以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类民居建筑单体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遗产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原则上建筑遗产属不可移动的都应该进行原址保护。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观原因难以实现原址保护。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采用迁移保护的方式,将零散的、地标价值不高的传统风貌建筑迁移到适宜的地点加以保护利用。

迁移保护方式可以基本解决上述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建筑的遗产价值,技术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使其变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内所有建筑遗产都可以采取迁移保护的方式,需要根据建筑遗产价值的高低、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原址保护或迁移保护的方式。通常优先采用原址保护,适当考虑迁移保护,最大限度保证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保护方式之前,应先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判断其是否合适采用迁移保护。价值评估主要从城中村内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情况、历史风貌、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越应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反之则可考虑迁移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较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遗址等地理位置类的其他建筑遗产,应实施原址保护。名木古树迁移后往往难以保证存活,亦属原址保护对象范畴。而对于自身质量较差、历史价值较低但能反映一段时期历史风貌的建筑遗产,则可考虑采用迁移保护。

东漖村有两处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两者在村中地位较高,选址讲究,整体保存完好,故应尽可能维持建筑现状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除文物建筑外,村内建筑遗产还包括传统风貌建筑和若干传统老建筑,建筑类型以三间两廊民居为主,且都存在基本损毁和被改建的情况,价值相对较低,采用迁移的保护方式对遗产自身影响较小,迁移后集中保护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街区,有利于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重塑(图2~4)。

4迁移保护应划定重点保护部位

迁移的方法有整体迁移和拆迁两种类型,整体迁移工程量大,费用高且周期长,适合技术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拆迁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和遗产价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费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较全面的修缮,如广州小蓬仙馆。东漖村项目中的风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迁的方式。然而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一定程度伤害到遗产自身,因此,实施迁移保护应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保护其重点部位。

重点保护部位的划分是为了使复建建筑更具真实性,故凡是能反映传统建筑风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应属于重点保护部位的范畴,例如民居的山墙灰塑、墀头、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别从装饰题材和建筑选材上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应予以重点保护(图5)。

在技术上,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部位在拆迁时需采用整体搬迁的施工技术,避免将其切割划分成更小的迁移单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部位或构件,亦可把其附属部分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确保重点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墙灰塑的保护,应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砖墙部分看作整体,一并搬迁。而其他必须分解搬迁的部分,分解边界与重点保留部位的保留边界间须留下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重点保留对象得到完整保护。优先保护重点部位,其余能保尽保。

5结语

以东漖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的保护方式。采用单一的原址保护方式或全部迁移保护皆非良策,将两者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出路。

应先对城中村的建筑进行摸查并做价值评估,优先采用原址保护,并结合迁移保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迁移保护中应划分重点保护部位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复建后建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6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成绩喜人,但一些城镇由于居民缺乏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观念,住宅建设盲目跟风,“竹筒楼”建筑形态在各地肆意蔓延,导致部分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城镇文化建设面临迷失危机。“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广西“竹筒楼”外观改造项目即在此背景下推出,目的是为了弘扬与保护地方建筑文化,构建“和谐广西”、“文化广西”,提升广西的整体形象。

该项目在地域选点的分布上,充分研究了广西各地民居的分布情况,从民族文化特征、地域特色和建筑风貌等角度考虑进行。通过对选址意向的深入对比分析,选定了阳朔、黄姚、兴安三个试点。这三个试点都处在最能代表广西民族文化的区域内,它们是各自区域内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而且是国际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广西的文化名城名镇,影响范围广泛,在“竹筒楼”的改造推广上,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异条件。在此三个试点的基础上,将桂林市阳朔镇东岭、贺州黄姚镇、桂林兴安水街三个地方列为全区“竹筒楼”外观改造的试点,并明确了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的总业主,负责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施工监理等工作。通过对乌镇、阳朔西街及深圳第五园等类型案例的主要改造方法、经验及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深入研究了桂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阳朔、黄姚、兴安三个试点的现状概况和建筑风格,最终形成了建筑改造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项目主要特点

2.1 总业主负责制

该项目是以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作为总业主,全权负责项目的选点、方案设计、施工管理、施工监理、财务预算等工作,项目涉及部门广,组织管理方式独创。总业主的负责制度,使得项目不论是从选点、设计还是施工实施、验收等环节,都能够始终贯彻项目的设计构思等,减少了项目工作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前期投入,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了充分保证。

2.2 项目的实验性

该项目是广西开展城镇竹筒楼改造的示范工程,工作内容特殊,研究的内容新颖,包括地方建筑文化的表现、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研究、工程的选址等等,没有历史经验借鉴,实验性质突出。

2.3 工程的示范性

该项目是在广西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城镇风貌千篇一律,城镇建设危及地方民居文化生存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广西广泛开展竹筒楼改造的示范工程,是广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3 项目实施效果

一是试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水平显著提高。“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是一项政府主导的为民办实事工程,随着工程的完工,特别是试点改造工作加大了在配套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对试点的建筑立面改造的同时,增加了对道路、排水设施、道路照明的改造工作,改造后的试点道路平整干净。规划集中排水,安装了充满地方特色的路灯,试点以前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改造工作在整治了城市风貌的同时,也解决了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在与试点居民的交流中,居民和游人对改造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居民在心中扎扎实实地认同了改造工作真正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

二是改造工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商机。由于该改造工作的几个试点都是区内有名的旅游景点,尤其阳朔更是国际著名旅游胜地。改造工作深入研究城市地方建筑文化特征,紧密结合城市性格特点,使得改造工作成果与试点周边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协调效果。改造后的试点风貌突出,环境良好,成为居民和游客津津乐道的新去处。此外,由于改造工作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政府亦做了大力的宣传。因此,改造后的试点不仅仅在视觉感官上取得了震撼效果,更是为试点区域居民带来了商机。

三是改造工作为大规模展开广西“竹筒楼”建筑改造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该工程是广西“竹筒楼”改造工作的试点工程,是建设“四个广西”以及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由于缺乏改造工作经验,大大加大了改造工作的难度。在自治区的领导下,在项目工作组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项目的改造成果不仅基本体现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与城市的环境互相统一。项目以采用地方建筑材料为主,按照“造价要低、实用性要强、推广价值要大”的总体要求,保持原有建筑框架不变,满足了居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为改造工作的大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四是改造工作推进了地方城建工作,成为建设具有地方风貌特色城市的展示窗口,为城市的文化保护及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平台。从项目的试点选定开始,改造工作即成为试点地方政府的年度城建工作重点。地方政府以该项目为契机,在人力上抽调了精兵强将主抓改造工作,同时通过媒体的作用加大了建设具有地方风貌特色城市的宣传力度,使改造工作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展示窗口。

4 项目经验总结

通过回顾与总结项目工作,对今后全面开展广西“竹筒楼”外观改造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五点。

一是项目为展开“竹筒楼”的改造工作的前期准备、项目组织形式、工作管理方法、施工实施等积累了经验。该项目的试点单位组织形式根据各地的特点,形成了三种组织形式:

(1)阳朔试点——以政府为主,多部门合作;

(2)黄姚试点——政府与公司配合;

(3)兴安试点——地方建设局全权负责。

二是试点的立面改造效果良好,为全区“竹筒楼”外观改造树立了成功范例。试点的改造工作,通过前期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改造工作的推广积累了实用经验。

三是项目工作使地方居民获得了实惠,为今后展开全面改造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改造工作考虑到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使居民真正认同了改造工作。

四是为如何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建筑文化探索了一条基本可行的道路。

五是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项目是一项,探寻广西各地地方建筑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实践工作。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社会意义重大,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开展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缺少经验积累,尤其是在把握地方建筑文化的和筹措项目资金、进行项目管理等方面。该项目的成功完成,给开展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设计研究方法,一种可行的资金筹措模式及一套合理高效的项目组织管理形式,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7

《规划》提出了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工作目标是:各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城区1处, 面积不少于1.5平方公里。到2020年, 各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年建设完成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样板工程、不少于1处绿色建筑改造样板工程。

《规划》强调, 要切实抓好绿色建筑推广和建筑节能改造。要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强化规划控制, 将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指标体系, 作为约束性规划条件, 实施监管。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新建建筑全面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供热管网改造;在各级机关和教科文卫系统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开展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8

一座城市要不断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拆旧房建新楼, 但在拆和建的同时, 怎样把历史建筑这部“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精心保留下来、维护好、利用好, 让它们成为不断增厚的独特城市“遗产”, 这是对一座城市发展智慧的长期考验。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要素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复兴的动力所在, 因此, 要把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 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框架中进行谋划。

1 张家口堡子里传统民居的概况

1.1 历史沿革

堡子里又称张家口堡, 是张家口的最早发源地, 始建于明宣德四年。历史上的堡子里街区四角各有戍楼一座, 城墙上有瞭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 是名副其实的“武城”。堡子里建筑格局以建于明代的文昌阁为中心, 形成十字街, 井然有序地布置着以民居为主要类型的各类建筑。

1.2 建筑特色及价值

这些民居不仅从明代始建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至民国初年, 而且多数建筑规格较高。一般都设门楼、门道、影壁。门前置石门墩、抱鼓石, 有多层石台阶, 不少门楼有砖雕, 个别还保存着木雕。院落多为一进院, 也有二进和三进院。鼓楼西街路北有一处院落, 左右各两跨院, 院间以月亮门相通, 正屋出檐廊, 屋脊保存的砖雕脊饰, 宽大而层次感强。堡内建筑格局庙宇、官衙依北方京都旧制, 高低错落, 宽窄有规。民居可分三类, 一为京都四合院模式, 二为山西晋南风格, 三为中西合璧造型。院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形:传统式;拱券式;欧式、东洋式;中西合壁式。堡子里的建筑气势恢弘, 布局合理, 堪称中国北方古城堡、古庙宇、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观赏游览价值。

1.3 街区现状

堡子里现共有20条街巷, 每条街巷有10至20多处院落不等, 总计有240多处院落, 其中约有一半是比较典型的四合院。由于堡内面积不大, 院落一般规模较小, 除十字街外的街巷也都甚窄, 个别小巷仅通一人。布局十分密集却有序, 且有一定层次, 它们布满了整个城堡, 形成一个以古民居为主的整体传统建筑群。

2 张家口堡子里历史建筑现状

长期以来, 因自然因素及人为的破坏, 张家口堡内曾记载着张家口辉煌历史的建筑, 代表着张家口祖辈智慧的杰作, 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坏, 附着于其上的文化不断消失。目前堡子里部分古建亟待维修, 例如万字会、千佛寺等已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老城墙所剩无几;抡才书院及部分民居古建墙体残缺, 椽檩老化, 如遇暴雨冲刷,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堡内古建筑群损毁十分严重, 亟待保护。主要有下几个问题: (1) 给排水设施落后。基本没有给水系统, 生活用水极为不便;排水为自然排水, 环境污染严重。 (2) 道路交通拥挤。堡子里街区的道路格局形成于明清, 街道普遍较窄, 最宽的仅有7米, 最窄的不足1.2米。有的街道还兼作商业街用, 沿途摆摊设点, 更加重了交通阻塞。 (3) 私搭乱建问题严重。四合院内由于居住户数过多, 居民都在院内加建小房, 使得院内仅剩下过道。原本十分宽敞的四合院经过分隔, 搭建后, 变得拥挤不堪, 同时也对建筑造成极大破坏。 (4) 消防隐患多。居民住户电线乱拉乱接现象十分普遍, 加之电线老化、房屋木结构较多, 很容易引发火灾。另外, 街区建筑房屋密度大、道路狭窄、取水困难, 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工作将十分困难。 (5) 人为损坏建筑物严重。由于没有集中的供暖和煤气设施, 居民主要靠烧煤取暖做饭, 煤烟污染严重。同时, 小商小贩、部分居民随处乱扔垃圾、乱倒污水, 影响了环境、损坏了古建筑。

3 如何在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中延续文脉的措施探讨

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对古民居文物价值认识的提高和保护力度的加强, 张家口堡子里民居的保护也已经提到日程。甚至出台了居民维修房子的政策, 以至房屋置换和搬迁等等。

3.1 保护改造原则

坚持群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历史文化为重的原则;文物保护为上的原则;统筹兼顾为率的原则。规划原则为整体保护、合理保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打造故里情怀、武城风采品牌, 塑造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3.2 保护改造的措施

3.2.1 街巷商业管理措施

禁止随意增设门面房, 若设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批, 其建筑形式和高度必须与传统的风貌相协调。东门大街是传统的商业街, 规划两侧的商业为院落式布局, 外观尽量与传统形式一致, 内部改造成商业模式, 对一些改造的已经很多、风貌较差的建筑可以采用较现代的处理手法, 而不是人为地去制造“假古董”。让街区的历史痕迹和进程能从建筑的更替中反映出来, 但是对于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应该恢复其传统风貌。

3.2.2 重视文化元素的涵盖

长城文化:堡子里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展示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风貌。商业文化:恢复现存保存较好的票号, 重新挂牌保护, 同时整理其成长历程和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 用以传承历史文化。院落、街巷文化:保护院落、街巷的格局, 保存街巷的名称。民俗文化:保护整治居民活动点、认知点、社交点、购物点, 提高其生命力;保护传统习俗, 开发特产的品种。

3.2.3 复原重点历史元素

重点保护的院落:玉皇阁、鼓楼、定将军府、抡才书院、书院、清真寺和22处四合院。重点保护街巷:玉皇阁街、鼓楼东街、鼓楼西街、鼓楼北街、棋盘街、东门大街、城墙底街。重点保护门楼:部分民居中保存较好的48处门楼。保护5株树木:三株百年左右的古树, 2株柏树、2株槐树、1株梓。保护景观细部:砖雕、影壁、木雕、石雕、屏风, 以此来保存历史的记忆和延续文脉。

3.2.4 古建的保护与更新应及时

遵循保护、改善、整饬、更新改造、拆除五种模式对历史街区的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类的改善对象主要是街区保护区内除了文物单位和保护建筑以外的传统民居;整饬的对象主要是东部的商业区建筑;更新的主要对象是街区外侧区域内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较差的建筑;拆除的主要对象是西北部的多层住宅区和东部的商业区以及街区范围内一些多层建筑。

4 结束语

堡子里是张家口市区的发祥地, 传承了张垣大地的文脉, 记录了山城变迁的历程, 蕴涵了张家口人的精神, 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张家口人民共有的财富。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经历过太多的风雨, 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修复。只有这样, 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前沿, 2013 (11) :44.

[2]杨双.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对策探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16) :137-138.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9

目前, 我国城市房屋建筑工程数量日益增加,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环保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若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必然会给人口密集、生活空间紧凑的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危害。因此,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将房屋建筑工程看作一个系统化工程, 从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 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

环境保护, 社会人人有责,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 主要体现在:

第一, 改善和保护施工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不仅能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还能充分反映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 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 改善和保护施工环境能为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条件。最近几年,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 若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粉尘、水污染等, 必然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干扰, 引发施工人员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不利于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 改善和保护环境能推动现代化大生产活动的开展。目前, 大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而大型施工设备对周边施工环境要求较高, 一旦出现较多灰尘或者振动超标都会造成设备损坏, 影响设备的功能发挥, 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高。

第四, 改善和保护环境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地球资源数量急速减少, 人类社会即将面临能源危机。为保护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每个公民和企业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保护施工环境, 减少施工作业污染物的产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深入研究房屋建筑工程中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3.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目前,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建筑垃圾、空气粉尘、工地噪声、水体污染等, 针对不同环境污染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具体有:

3.1 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应加大源头控制力度, 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这就需要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提高建筑物设计施工的可靠性;同时改进施工工艺, 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另外, 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注意建筑渣土的就地利用处理, 节省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理的费用, 降低垃圾处理的难度。

另一方面, 施工泥浆、有害垃圾等不宜采用填埋法处理, 因为建筑垃圾填埋场主要是用于处理物质数量多、含水率低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填埋区应根据垃圾类型进行填埋分区, 具体可以分成:用于填埋混凝土、渣土、砖瓦等的工程渣土填埋区和用于填埋装修、拆迁垃圾、生活垃圾等的其他垃圾填埋区。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 能保持施工环境干净整洁, 防止病菌滋生, 减少蚊虫病菌, 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居住人民的健康。

3.2 空气粉尘处理措施

为有效处理建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问题, 在房屋建筑施工场地中, 除施工作业面外其他作业场地应对其进行硬化处理, 同时保持作业场地坚实平整, 施工期间每天要进行地面洒水2次, 以及时消除清理落地粉尘。

其次, 应在施工现场的出入口两侧增设车辆冲洗设施, 对材料、设备运输车辆进行冲洗, 避免运输车在驶出工地时沾染泥渣土石。当运输车装载渣土、灰土、砂石、泥浆等散体物料时, 要采取一定的密闭措施, 避免泥土砂石沿路抛洒, 造成粉尘污染。

当施工材料进场后, 要运输到指定地点, 并通过挡墙洒水和覆盖密闭来防止粉尘的产生;对于容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砂石等材料要存放在库房或密闭容器;施工现场中的搅拌机设备要配备降尘防尘装置。当出现大风天气时, 严禁进行建筑垃圾和土方运输, 避免粉尘污染空气。在进行拆除工程时, 施工人员要及时采取喷淋压尘处理, 并在规定时间内尽快清运完建筑垃圾, 避免垃圾乱倒乱卸, 防止二次扬尘;科学控制土方开挖、存留和运输时间, 通过洒水、覆盖等形式防止粉尘的产生。

3.3 工地噪声处理措施

第一, 控制人为噪声, 在施工现场中要做到文明施工, 构建完善的人为管理制度, 提高施工人员的降噪意识, 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 避免对周边居民造成噪声影响。

第二, 严格控制强噪声施工作业时间, 例如早上不得早于8时施工, 晚间施工作业规定不能超过21时;当遇上特殊情况需要连续作业或者晚间延时施工, 则需要事先与周边群众沟通好, 发出施工说明, 同时上报项目工地所在的区域环保局进行备案, 批准后方可施工。

第三, 对强噪声机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 例如加工制作一些会产生强噪声的成品时, 可将机械设置移至工厂、车间中完成, 尽可能减少因施工而造成的噪声。其次, 尽可能选择一些低噪声或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设备, 而施工现场中的强噪声设备, 例如搅拌机、砂轮机等, 需要设置封闭的机械设备房, 同时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 减少噪声的扩散。另外, 施工设备进场前要通过检修, 禁止机械设备带病工作从而产生特殊噪声。

第四, 尽量选择吸声材料、隔声材料和结构、隔振材料来减少噪声, 必要时可以在工作点设置噪音检测装置, 实时掌握噪声情况, 并将噪声控制到50 d B内, 超标时应及时停止机械施工或制定有效策略减少噪声。

3.4 水体污染处理措施

首先,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 应设置挡板和沉淀池, 严格要求搅拌后排放的废水必须经过沉淀池处理后方可进行排放, 尽可能减少废渣和泥沙排到农田或江河;严紧泥浆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其次,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需要科学控制污水流向, 避免污水外流污染周边环境, 污水要经过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中。施工期间, 每月要对排放的污废水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污废水指标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头、处理污废水水质。

此外, 在施工现场中, 要加强管理各种容易产生油脂类废水的车辆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润滑油、机油、燃油等也要加大管理控制力度, 对油脂类废水和各类机油燃油进行集中式处理;注意不能用水直接冲洗各种施工设备和车辆, 防止油脂类废水未经处理便沿着下水道排入城市废水管网。最后, 定期清理施工场地中的垃圾, 对于废弃材料和施工垃圾要堆放到指定位置;对于砂石、石灰、水泥等需要用帆布遮挡材料, 防止经过雨水冲洗形成废水排入市政管网。

4. 结束语

总之,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解决的, 因此, 必须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教育, 严格管理, 文明施工, 促进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 为人们创造更多安全可靠、整洁舒适的生活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信国志.浅谈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2 (01) :126

[2]王跃进.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 (19) :217-218

古建筑改造施工与保护 篇10

1.1 相关概念的阐释

风貌建筑一般是指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建筑保护区是指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为了使风貌建筑保护区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持其历史文化、地域特性,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改善环境质量,这一般称为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或更新。

1.2 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2.1 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兴起,掀起了城市旧城地段开发建设的高潮,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更新过程中盲目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导致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城市空间形态遭到极大破坏。丢失了原有的文化韵味,这种现象被称为“建设性破坏”。天津老城厢是天津市的发祥地,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活化石”。但是随着对老城厢大规模的改造和拆迁工作陆续展开,一些胡同与房屋随之不复存在。伴随着那些历史文物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厢已渐渐离人们远去。

1.2.2 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更新活动在我国已经进行了20余年,到如今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口号。规划所至,到处是千楼一色、千街一色、千城一色,看似一派新气象,其实是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灵魂与源泉。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是这个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文化、历史的多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相反文化、历史的趋同则无疑是人类的灾难。周庄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可是过度的商业化已使这座千年古镇的前途堪忧。

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

2.1 相关概念的阐释

2.1.1 意象概念的界定

“意象”一词在我国许多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例如《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直接使用“意象”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意象”是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1.2 城市意象物质形态的范畴

道路: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道路可以是机动车道、步行街、高速公路或是铁路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1]。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1]。通常情况下,标志物在人们认识了解街道、街区、城市的过程中常常起到特殊作用。区域:是城市意象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由一些拥有普遍特征的要素构成相对较大一些的城市范围。边界: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也是城市意象元素中的线性要素。天际线: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日益发展增多,城市天际线往往给人一种独特印象,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天际线在研究城市环境过程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2.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方法

2.2.1 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改造更新的方法

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组成其意象元素的真实历史面貌,因为这些意象元素记载的是历史、展现的是文化,只有科学的保护这些意象元素才能真实地体现风貌建筑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修复的做法通常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永久性构件,如线脚、栏杆等,如果没有特别价值,可以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替换。对于那些砖石、钢铁等永久性构件,则应按原貌完好保留,它们那粗糙的材质、面层往往能增强它们的美感。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是目前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方法:构成风貌建筑保护区的许多意象元素都是基于建造时的材料、观念、经济和技术条件,它们的很多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代的要求。为了继续延续这些元素的使用功能,单凭修旧如旧的方法有时无法满足要求,这时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局部的增建。增建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两种:1)增建部分的材料、工艺完全采用现代的,但在风格和形式上却模仿已有部分;2)增建部分不但在材料、工艺上完全是现代的,就连风格和形式也是迥异的。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主持的柏林国会大厦改造工程是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实践。

意象元素整体平移的方法:当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所在位置与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存在冲突,比如道路的宽度根本无法满足消防车通过的最小宽度,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并且没有别的可协调方法;或者意象元素存在的氛围和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并且无法改变,该元素已不适合继续呆在原处,这时可以对意象元素采取整体平移的方法。目前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应用于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实例也很多,如天津西站改造工程、上海外滩气象讯号台改造工程等。

意象元素整体增删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是由多种意象元素组成的范围极广的区域,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由于时代的限制,风貌建筑保护区内缺少很多满足现代生活的元素,如娱乐、体育、教育设施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毫无时代价值的元素,这样就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整体的增删。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的增删,历来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在既定的环境中用当代的观念诠释历史,着重于阐述当代;2)以作品衔接历史和当代,一件作品中包容着不同的时代,用当代的物质手段创造与历史街区相容的空间形态,也使地域建筑文化在当代物质环境中得以延伸、发展[3]。

2.2.2 意象元素的改造更新提升了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整体风貌是由组成其意象元素的性质决定的,性质是本质,是内在的,风貌是形式,是外在的,只有依据意象元素的性质去塑造形象,才能使风貌建筑保护区“貌不离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在风貌建筑保护区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元化的保护;其次突出风貌建筑保护区的现代服务功能,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风貌建筑保护区中意象元素的特征相适应,确保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现代社会和谐的融为一体;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积极寻求保护前提下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规律,按照发展规律推进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最终达到风貌建筑保护区发展与保护工作的和谐统一。引入城市意象元素概念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将大大提升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摘要:以国内外对风貌建筑保护区与城市意象元素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城市意象元素方面对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做了一些探索,指出风貌建筑保护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风貌建筑保护区进行必要的保护、改造与更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共同愿望。

关键词:风貌建筑保护区,城市意象,更新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聂兰生.旧街中的新建筑[J].建筑学报,2003(7):58-59.

[3]吴焕加.我看周庄[J].建筑学报,2004(1):60-63.

上一篇:血液动力学监测下一篇:充电机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