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古建筑(共12篇)
城市古建筑 篇1
我们说智慧城市1.0是炒概念的阶段, 就是好几年前, 2.0是搞试点项目, 3.0是落地到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行业, 现在4.0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群发展起来了。
※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启发,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现在国家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还有惠民工程和信息消费, 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约有500个, 现在是第三批, 据说有182个报名要逐步筛选。其他的部委, 比如说科技部还有一些协会、学会, 或是通信行业、通信运营商、通信产品供应商, 还有学会论坛等都在搞试点。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来的, 现在有6个省在试点。
除上述两点外, 第三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的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 第四是现实的需求, 解决现实存在的城市弊病。另外新建城市的一些城镇规划和实施都要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来做, 这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建设理念
首先是优先低碳节能环保;第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第四是基于电子强化城市科学管理;第五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物流、旅游等, 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工业产业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服务民生, 二是发展产业要创新, 三是科学管理与决策, 四是低碳与生态。比如说服务民生有公共安全、社区、楼宇、医疗保健、养老、文体教育。发展产业比如说有电商、物流、电网、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 还有电子政务、交通、水电气热管理、成员, 环保、景观、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建设理念外, 还应了解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可分几个层次, 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感知控制层是传感器、执行器, 短距离的传输网, 之后是网关。到了网络层形成数据传输网络, 到了数据层以后要处理数据, 要存储处理整合挖掘, 形成了行业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整合之后形成了服务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的应用就对接不上, 之后到应用层就是形成了智慧应用。这是一个体系架构, 旁边还有政策发挥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这需要依靠服务层跟数据层。所以总体来说, 智慧城市包括三块, 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智慧应用。其中,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关键的技术核心。
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确定后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是土建上的规划设计或改造, 之后是相应做顶层设计。凭什么做顶层设计, 要凭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顶层设计的初始条件, 这是信息化总体之后是系统设计, 要分很多系统来做, 完成后就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和一个云服务中心这三样关键的东西。全部建设完成后智慧城市的应用设施就到了试运行阶段。这些部署要把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连起来做, 且这几个步骤必须要跟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相结合, 再往进行, 验收后要通过成果评估体系来审核, 最后运行整个体系。如图1所示。
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能行业大致包括4个部分, 第一是智能社区与家居;第二是智能楼宇跟综合体, 是近距离的楼宇群;第三是园区;第四是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家居、楼宇、综合体都是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单元, 各部门为此也都做了很多的标准, 体系架构、标志性的指标体系, 建设与规划保证等。现在许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都将业务多多少少转向智慧城市建设, 有些大企业, 比如说同方和泰豪都是部分业务转向做智慧城市, 但一些中小系统集成商则选择将整个业务都导向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试点项目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成果。智能建筑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是智能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搞了几百个试点来做, 而且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都把智能很多的东西放进去。
智慧楼宇跟综合体, 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专业系统, 如搞航站楼必须有航站楼的应用, 搞学校和医院都要有应用, 这写都是专业部分的东西, 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把公交和民航都包含在里面。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系统, 是安防纳入到平安城市, 楼控纳入到智慧能源, 还有一卡通纳入到城市一卡通, 这写往往视同城市的智慧应用联系在一起。
智慧园区是最贴近智慧城市的, 现在搞顶层设计的领导人首先是要求按照智慧园区来做, 要求按照智慧城市的模式进行, 而非传统的模式。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相应的标准要跟上。
数据中心类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心, 还有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 这些中心有的是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分开的。
※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 要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考虑智能建筑必须要纳入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智慧城市要用指标体系来垄断, 项目确定是顶层设计、总
体规划、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去进行。
第二, 要重视标准保证质量。有些地方标准保证指南工作还来不及, 所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智慧楼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树立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搞设计就是要自下而上, 有什么功能就搞一个系统, 之后才能考虑集成方面的问题。同时, 考虑问题也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向下的设计理念, 要考虑集成、数据整合和协同, 摆脱自下而上的两级孤岛的传统设计思路。
第四, 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大数据应用得很多, 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云服务技术目前在园区中的应用度很高, 它可以将社区中的大数据汇集在一个云服务中心里跟大家共享, 不需要每个集成商都单搞一套智能网, 只需通过采用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借助移动终端或是网页浏览, 就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数据汇集到云服务中心, 因为B/S模式对搞集成过渡到智慧城市是最方便的。
第五, 基础设施采用嵌入式的通用控制引擎, 如此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六, 人才方面要强化职能信息化的技术和建设。为什么强调智能信息化?因为互联网在应用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化的问题, 智能化智慧城市一来, 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很多传感控制的技术, 所以这个信息化被称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以后, 使一般的信息化过渡到智能信息化时代,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智能信息化时期, 就既要做信息化又要做智能化。
※重点要素
第一, 必须树立自伤向下的规划和设计理念;第二, 确定体系架构;第三, 要建立指标体系;第四, 通过顶层规划设计确定需要的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第五, 建设整体的应用系统;第六, 落实保障措施, 要引进人才, 要有政府的支持, 必须要有技术力量和资金顶层的管理人员等保障措施。
城市古建筑 篇2
第58号
肥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肥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成伟
二○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现予公布,自
肥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维护城市市容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及市政工程、装饰装修等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泥浆及其它废弃物。
前款规定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危险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建筑垃圾的产生、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和利用等处置活动。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局是本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监督施工工地路口硬化、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冲洗、保洁防尘等 2 措施的落实,查处违反文明施工管理的行为。
市规划部门负责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规划、定点工作。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道路通行管理,查处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市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财政、物价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鼓励建筑垃圾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第二章 许可管理
第六条 建筑垃圾实行处置许可制度。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市城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
第七条 申请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书面申请(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地点;建筑垃圾运输的数量、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名称;与持有《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
(二)建筑垃圾处置方案;
(三)建筑垃圾处置费缴纳凭证;
(四)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后20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并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不予核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须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确定建筑垃圾处置单位。中标单位凭中标文件、合同等,申请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第十条 市政、园林绿化、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房屋征收、旧村改造及日常性维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置单位向市城市管理部门申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后,委托有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
第三章 施工管理
第十一条 建筑垃圾处置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因工程建设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垃圾,建设单位、施工单 4 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承担处置责任。
第十二条 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建筑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围挡、公示牌、警示标志,硬化工地进出口道路;设置符合要求的车辆冲洗保洁设施,配备专职保洁员,进出工地的车辆应当经冲洗保洁处置干净后,方可驶离工地;定期对施工现场洒水防尘,并对裸露泥土采取覆盖措施;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监控设施;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确需临时占用街道两侧或公共场所堆放建筑垃圾和物料的,应当征得市城市管理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章 运输管理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应当委托已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单位运输。
个人和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第十四条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服务业务,应当向市城市管理部门申请核发《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申请单位 5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有独立银行帐户和税务登记证及税票;
(二)有10辆以上载重量5吨以上的自卸车辆;
(三)运输车辆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四)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有从事渣土处置业务相关的经营服务项目;
(五)运输车辆必须具备相应的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条件,车容整洁美观;
(六)有熟悉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和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单位进行实地核查。予以核准的,颁发《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不予核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将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及已登记的车辆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 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单位要对运输车辆实行统一样式,纳入市级数字化监控平台进行统 一监控,并实行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 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在承运建筑垃圾前,应当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委托运输协议,持委托运输协议向市城市管理部门申领《建筑垃圾运输准运证》,并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
《建筑垃圾运输准运证》应当载明建筑工地名称、运输单位名称、车牌号、行驶路线和时间、建筑垃圾倾倒地点等事项。
《建筑垃圾运输准运证》实行一车一证,严禁涂改、转借、跨项目和逾期使用。
第十八条 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随车携带《建筑垃圾运输准运证》等相关证件;
(二)按照核准的时间、路线、地点运输和倾倒建筑垃圾;
(三)做到密闭运输,防止带泥上路,中途泄漏、遗撒、丢弃建筑垃圾;
(四)严禁超重运输建筑垃圾。
第十九条 运输单位在清运时间内应安排人员或委托专业市容环境卫生服务单位做好车辆运行线路沿途的污染清理工作;清运过程中造成公用设施损坏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 《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年。期满如需延续运输服务资格的,应在有效期届满前30日提出延续申请。
第五章 消纳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筑垃圾的排放、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实行有偿服务,收费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二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地包括专用场地和因工程需要回填建筑垃圾的场地。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地的建设应当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设置,由市城市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处置场地消纳建筑垃圾。
第二十三条 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地的管理人员,要对入场车辆实行严格管理,杜绝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垃圾入内;合理安排倾倒,做好服务工作,并对弃置的建筑垃圾及时平整,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需要消纳建筑垃圾回填基坑、洼地及其他场地或者开发利用建筑垃圾的,应当向市城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调度。第二十五条 单位办公(营业)或居民因装饰、建造、维修等产生的零星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管理单位指定的地点统一临时堆放,并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临时堆放建筑垃圾点应当符合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要求。
临时堆放的建筑垃圾,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管理单位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手续后,委托具有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单位按照规定的要求统一清运。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照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查处。对妨碍、阻挠市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市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物料的运输、堆放和使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城市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 篇3
前言
大量功能多样的建筑构成了城市,建筑种类的丰富也印证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城市标志建筑,展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本文以城市文化为中心,首先分析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并总结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最后,对我国标志建筑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城市标志建筑的特性
我国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指具有地标意义,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建筑。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外观逐渐趋同,无论是北方的县级市还是南方的省会城市,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外表趋同一致,这也成为一味追求城市化而导致的缺陷。城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外表和特征不同于普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当屏幕上出东方明珠塔或狮头喷泉时,人们可以认出其城市分别为上海和新加坡。从城市体验上来讲,标志性建筑时城市居民心理认知中的重要建筑,是公民聚集的地点,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可以认为,城市标志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环境性,城市标志建筑应与当地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其主体和类型不应和当地环境相冲突。第二,公众性,标志性建筑虽建筑结构特异,但又不能超出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在建筑和命名上都适应公众的心理特点。第三,文化性,标志建筑的文化性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性,一座经典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称为“立体的画”或”凝固的音乐”。同时,标志建筑的文化性应符合城市精神,符合城市居民的价值观。
标志建筑特色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
1.标志建筑的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
对城市标志建筑建设的建议
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独立的标志性建筑物应展现城市文化,而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应按照一定的布局方式进行排列。城市中心应建设中心建筑,作为建筑群的核心,沿核心可向四周辐射。例如,上海市的陆家嘴圆形区域和外滩圆弧区域相应,被称为”日月光华映黄浦江”。在建设中,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纪念碑、火车站、摩天大厦还是标志雕塑都应该提前进行规划,不能毫无章法随意搭建。而提前规划也意味着重视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
总结
城市文化竞争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标志建筑的特色也属于城市文化,并且,城市标志建筑应该与城市文化相联系。城市规划者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标志性建筑。
城市古建筑 篇4
1.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
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 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 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 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图7~图10)。
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城市绿化和古建筑的基本知识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指标是到达到人均()m2以上。
a.5b.7
c.8d.10
2.绿化植物种植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最低土层厚度要求,对于深根乔木种植土厚度应在()以上。
a.0.5mb.1m
c.1.5md.3.om
3.绿化植物种植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最低土层厚度要求,对于草及草本花的种植土厚度一般在()以上。
a.0.3mb.0.5m
c.1md.1.5m 来源:
4.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为()。
a.木构架,石材承重墙体b.石砌结构
c.木构架,承重砖墙为围护墙d.砖混结构
5.文物建筑定级标准为()级。
a.2b.3
c.4d.5
6.住宅区内绿地率应达到一定标准,其中新区建设不应低于();旧区改建不宜低于()。
a.30%,40%b.30%,20%
c.25%,20%d.30%,25%
7.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以下指标:()。
a.组团不小于0.5m2/人;小区(组团)不小于1.5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4.om2/人
b.组团不小于0.3m2/人;小区(组团)不小于1.0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m2/人
c.组团不小于0.5m2/人;小区(组团)不小于1.0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m2/人
d.组团不小于1.0m2/人;小区(组团)不小于1.5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2.om2/人
8.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用地面积至少应达到(),才能起到改善气候的作用。
a.40%b.35%
c.30%d.20%
9.以下绿地哪些属于专用绿地?() 来源:
i.居住小区游园;ⅱ.街坊级小游园;ⅲ.宅旁绿地;ⅳ.苗圃;v.城市道路绿地
a.i、ⅱ、ⅲ、vb.i、ⅱ、ⅲ、ⅳ
e.i、ⅲ、vd.i、ⅲ、ⅳ
10.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化用地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
a.8%~15%b.18%
c.10%d.10%~20%
11.组团绿地的最小规模为()ha。
a.1b.0.4
c.0.04d.0.1
12.居住区绿化率的概念是指()。
a.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公共使用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b.居住区用地面积与居住区内集中绿地面积的比率
c.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与居住区住宅用地的比率
d.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级绿化用地总和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3.城市景观是()特征对人们视觉的感受。
a.建筑b.广场
c.城市形态d.绿化
14.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有()。
i.遮阳;ⅱ.防尘;ⅲ.防风;ⅳ.减噪;v.降温;ⅵ.防灾
a.i、ⅱ、ⅲ、ⅳ
b.ⅱ、ⅲ、v、ⅵ
c.i、ⅱ、ⅲ、ⅳ、v、ⅵ
d.ⅲ、ⅳ、v
15.居住区绿地分为()类。
a.三b.五
c.六d.四
二、多项选择题
1.城市绿地就其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分为()。
a.公共性绿地b.专用性绿地
c.私有绿地d.组团绿地
e.城市公园
2.城市绿地指标包括()。 来源:
a.人均公共绿地面积b.绿地率
c.绿化覆盖率d.居住区绿地率
e.绿地面积
3.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有()。
a.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b.保护环境
c.改善居民的生理心理健康d.形成城市
e.影响城市居住效益
4.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
a.公共绿地b.城市公园
c.宅旁绿地d.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e.屋顶绿地
5.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a.以乡土树种为主
b.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c.选择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且宜栽培的树种
d.草坪为主,与速生树结合
e.选择名贵树种
6.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
a.真实性,整体性,古为今用b.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c.历史的可读性,可持续发展d.因地制宜
e.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
7.文物保护的方法有()。
a.尊重原物,整旧如旧b.异地原样复建
c.冻结保存,保持温度d.周边环境控制
e.翻新使用
4.1.5.3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来源:
1.c;2.c;3.a;4.c;5.b;6.d;7.c;8.c;
9.b;10.a;11.c;12.d;13.c;14.c;,15.d
[解析]
9.答案b:
专用绿地是生活居住绿地的一部分,包括居住小区游园、街坊级小游园和庭院宅旁绿地等。
11.答案c:
在居住区规划中各级中心绿地设置最小规模,居住区公园为lha,小区游园为0.4ha,组团绿地为0.04ha。
15.答案d:
根据居住区规划说明:居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置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四类。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3.a、b、c;4.a、c、d;
5.a、b、c;,6.a、c;,7.a、b、c、d
[解析]来源:
6.答案a、c:
保护的原则和要求:保护应体现历史文物真实性的特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部分。保护应注重整体性的原则、古为今用的原则、历史可读性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答案a、b、c、d:
未来城市建筑设计 篇6
伦敦桥塔将于2012年完工。伦敦桥塔高达1000英尺(约合300米),将是欧洲的最高建筑,其中包括办公楼、公寓楼、餐馆和宾馆等。
筹划中的台湾塔位于台湾地区台中市,将于明年动工兴建。根据设计方案,台湾塔的特点在于太阳能利用和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建筑外部,有一个垂直升降的观景平台。在台湾塔内部,将建有办公楼、餐馆、博物馆等。从外观看,台湾塔的设计灵感源自树木结构。
曙光:马斯达尔市将于2020年全面投入运营。该城市除了计划循环利用水资源外,还将全面禁止消耗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汽车,并以一种由电能提供动力的地下交通系统来取代现有的交通系统。
概念太空舱:这座海上摩天大厦可以停泊于强大的洋流中,并利用洋流的动力作为免费的能量来源。
螺旋海底摩天大楼可以在海中漂浮,它既可以当作一种常住场所,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站使用。
卡塔尔阿尔科尔体育馆是为2022年世界杯而设计,该露天体育馆将采用太阳能空调系统。
俄罗斯索契体育馆:这座可持续性体育馆是为2014年冬奥会而设计建设。该体育馆被设计成一个蛋壳形状,墙壁和顶层覆盖一层“水晶皮肤”,这种“水晶皮肤”可以反射太阳光,并在夜里被点亮。
目前,全球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未来城市或未来建筑,或某些城市已开始实施部分类似的计划。如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市、日本清水金字塔城市、台中市“台湾塔”等。
马斯达尔市距离阿布扎比仅仅数英里,将于2020年全面投入运营。该城市除了计划循环利用水资源外,还将全面禁止消耗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汽车,并以一种由电能提供动力的地下交通系统来取代现有的交通系统。
在中国,一些类似的生态学计划正在实施,如中国山东德州的太阳谷。在所谓的太阳谷,街道路灯的电源和游泳池的热量均由太阳提供,该市80%的建筑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此外,交通运输也是一些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中国的某些城市,有大约5万多辆自行车提供行人共享使用。在巴西库里提巴市,大约有五分之四的人口使用快速公交系统,这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通过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的服务。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正准备实施“全国连线”计划,“全国连线”的意思是在该国所有公园、博物馆、咖啡馆和铁路之间建立起免费的无线网络连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互联网覆盖面积很广,但只有少部分地区才是收费的。
一些喜爱幻想的建筑师正在构想一个浮动金字塔的世界,其中到处都是悬浮于空中的摩天大厦和漂浮于水上的房屋。
呼唤“城市建筑” 篇7
城市建筑, 包括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本来应当是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遗憾的是,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对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似乎就没有停止过。时任纽约市及长岛等地总规划师的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作为战后纽约这座现代主义风格城市的缔造者, 常常被人们比作巴黎第二帝国时期的奥斯曼 (Baron Haussmann) 。摩西抱有一种以20世纪多种艺术形式对旧城进行更新的梦想:创造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系统。旧城更新以消灭城市街道为开端, 以彻底改造现实的城市结构为目标。这个系统将城市作为车流的障碍和一有机会就会逃避的衰败的街区对待。这种新秩序的建设消灭了千万个城市街区 (参见Marshall Berman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只有少数像格林尼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这样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街区, 在快速道路建设计划受到雅各布斯及社团的强烈抵制后, 才得以幸存, 如今已是纽约的历史保护地区。
20世纪中期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 为了快速交通消灭了旧城的街坊和街巷。如同伯曼 (Berman) 所言, “现代性的发展使现代城市本身变得陈旧过时”, “城市的人民、图景和制度创造了公路, ……由于城市与公路走不到一起, 城市就得靠边站”。80年代之后, 众多的中国城市步其后尘, 而且, 旧城更新、改造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欧美城市。
如今, 欧美城市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当汽车成为城市最大的威胁时, 街坊和街巷均将为快速道路所取代。城市建筑, 这一具有历史积淀、形态肌理和文化魅力的生活容器也都将随之消隐。反过来, 城市的非现实性、冗长性和不可读性, 又使城市居民以一种令人恐怖的专横独断态度来对待它。像90年代后期上海花大代价从城市中心区拆迁、建造起延安路高架路, 与南北高架形成交通枢纽, 其让人不悦的庞然大物造型引发市民的谣传评说不断, 热岛效应、噪音和震动也导致周边保留下来的街坊成为不适宜居住的地带, 最终经过再次拆迁、建设延安绿地公园后才得以安宁。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旧城更新改造的迅猛清除, 让城市变成了人们不再熟悉的家园。开发商则全然不顾可能让居民彼此疏远的后果, 更愿意完全通过经济价值来理解所谓建设成就的城市环境。然而, 城市建筑实体和街巷空间, 作为城市活的历史文档、市民的共同记忆和环境美学的形式存在, 是形成美好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安居的地方。阿尔多·罗西指出, “城市就像是一件艺术作品, 是记忆的集合, 也是建造物的凝聚”。他一直为那些永恒的累积、城市的肌理和建筑的片断着迷, 也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建筑。所以说, 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最终职责应该是致力于创造可居住的 (habitable) 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人类不仅能够生存, 而且还要能够表达和发扬文化。
美国战后短暂的旧城更新, 引发了城市规划由重视形体与功能向强调公众参与的历史性转型。社区单元及环境成为城市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场所和值得关注的对象,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社会公平性、多样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但是, 在中国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中, 当建筑的价值与地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时, 旧建筑 (包括一些还在使用期限的建筑) 就会被彻底拆除。显然, 如何扭转城市的无序开发和野蛮改造, 恢复和复兴城市适宜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环境, 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和美好城市建筑, 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英国建筑理论家彼得·F·史密斯 (Peter F Smith) 认为, 建筑“价值的标准多半与实用性无关, 或几乎无关, 否则为什么要保存被毁坏的神庙和城堡呢?作为单体的建筑, 以及作为城市形态的建筑, 是审美和象征体验的一个巨大来源。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艺术 (unavoidable art) ”。快速发展的30年中, 我们完成了超出欧洲城市数倍的建设量, 也通过国际招标和邀请大师设计, 制造了无数的前卫风格和先锋实验。而这种“在风格上和经济上的冗余 (redundancy) 现象, 驱使人们有必要讨论‘城市伦理’ (urban ethic) 的基本问题” (埃蒙·坎尼夫, 《城市伦理》) 。
人人都梦想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而在具体的行为上又没有任何人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美好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拆旧城, 毁灭了数代人创造的城市历史的积淀;造新城, 造成了没有人情味“诸事不便”的“鬼城”特色。维特鲁威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建筑十书》中确定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 恐怕早就没有建筑师当回事了。20世纪70年代,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埃里克斯·戈登爵士 (Sir Alex Gordon) 就曾呼吁, 一个好的建筑应当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适应性、降低能耗” (long life, loose fit, low energy) 为原则, 这也是今天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建筑应当努力做到“长寿命、宽适应、低能耗”。而且, 在强调“可持续性”的时代, “美观” (d elight) 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时这个部分被那些眼睛仅仅盯住生态目标的建筑师有意或是无意地忽略了。有些流行生态形式的建筑, 在外墙材料和某些部位用点环保新技术就号称是低碳绿色建筑了, 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正的低碳建筑是有益于城市环境的, 其使用和运营也应当是低成本、易维护的, 还要能够为居民和使用者带来便利, 成为城市的愉悦景观和地方的文化标志。
城市与建筑 篇8
当下, 我国正在经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推动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 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 打造了勃勃生机的现代大都市;另一方面, 一些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其特色。而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 建筑领域的努力责无旁贷。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西方的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经验, 例如阿尔多·罗西对欧洲城市设计的思辨;另一方面应当保护并发展我国城市与建筑的一些特色。
对于传统建筑秩序的疏离, 与之对应的新的建筑秩序尚未确立, 以致于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表达并未能很好地实现其角色。一些城市建筑正在走向文化的偏失, 或追求“之最”的名号, 或模仿国外建筑营造假洋景观, 或追求戏剧化的夸张沦为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品等等, 这样的建筑缺乏审美理想与价值, 既影响了城市整体风格的塑造, 又损害了城市建设个性的形成。
论城市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清新的环境, 建筑物中会装设各种各样的设备, 这些设备统称为建筑设备。建筑物的用途繁多, 有办公楼、商店、旅馆、医院、学校、公寓、住宅、仓库等。虽然建筑设备要根据各类建筑物的用途来设计, 但一般由各种通用设备组成。建筑设备是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总称, 它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采暖与空调系统、建筑电气系统, 即我们常说的水、风、电系统。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在建筑物中, 我们使用的水来自哪里, 是怎样输送、怎样排出的, 与自然界中的水有什么区别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笔者开始了学习。室外给水工程是为满足城乡居民及工业生产等用水需要而建造的工程设施。它的任务是自水源取水, 并将其净化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后, 经输配水系统送往用户。经过室内给水系统, 水满足各种需要后变为污、废水。室内排水工程的任务就是把建筑物内的污、废水和屋面雨、雪水收集起来, 有组织并及时通畅地排至室外排水网管。一个设备完善、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的建筑给排水系统将为人们提供方便、卫生、舒适和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1. 建筑给水系统
确定建筑给水引入点 (一般为两点引入) 及控制方式, 一般为两阀 (闸阀、止回阀各一) ;根据市政给水资料确定采用市政给水余压供水区间;根据建筑功能分区和用水点资料确定建筑上部生活给水系统分区 (一般分区原则为按建筑高度35~60 m分区, 建筑要求供水等级越高则分区建筑高度越小;另外, 要考虑相同建筑功能的空间尽量在相同供水分区内) ;确定屋面 (含各分区) 生活或消防水箱设置位置 (水箱容积及形状规格等根据计算结果确定) ;根据给水分区对各用水点进行优化的给排水平面布置 (各分区给水立管可以设置在一个管道井内方便检修维护;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考虑分层给水计量;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应考虑分层给水控制;给水管线布置应水力条件良好;确定给水管线材质-方便水力计算查相应水力计算表) 。
2. 建筑排水系统
根据市政排水资料确定建筑排水的总体走向 (建筑污水汇集后一般通过局部污水处理构筑物-化粪池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根据建筑规模化粪池可以多处设置;注意室外排水检查井设置间距要求和污水流经化粪池等构筑物存在局部水头损失) ;根据市政排水情况和建筑功能确定排水体制 (即排水系统是否采用分流制-如建筑设置有中水系统则必须分流) ;根据建筑给水系统布置进行优化的排水系统平面布置 (排水系统一般不分区, 一般需要设计专用或共用辅助通气立管;排水立管应尽量上下取直贯通;排水立管中部、下部及出户横管处应设置专用消能管件;建筑中下部排水水封应安全可靠-一般选择S型水封;排水管件一般选择自带检查口型) 。
二、建筑采暖、空调调节
建筑采暖系统是为了位置建筑物室内所需的空气温度, 而向其供给相应的热量所需的工程设施。在19世纪初期, 人们就已经开始用一个锅炉产生的蒸汽活热水通过管路供给一座建筑物各个房间来采暖。而我国的采暖事业, 现在主要热源为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和分散锅炉房。采暖系统分为热水采暖系统、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蒸汽采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和辐射采暖。热水采暖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采暖系统, 不仅用于居住和公用建筑, 而且也用在工业建筑中。根据供回水管道设置方式: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 两种系统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在惊醒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设计的功能需要, 选择合适的采暖系统,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三、建筑消防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各种功能的大型建筑、地下建筑、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火灾隐患逐渐增多, 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控制火灾的发生、限制火灾发生后蔓延的范围、方便救护人员进行救援,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建筑消防必不可少。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我们需要考虑设计的建筑物的分类、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高度等。因为不同的建筑, 建筑设计的防火规范也是不同的。
四、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 创造、维持与改善室内空间的电、光、热、声环境的一门科学。建筑电气设备和系统从能量的供给和使用、能量传递类型以及其独立的功能来分, 可分为四大系统: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 现代建筑想着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电气对于整个建筑物建筑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构造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建筑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建筑物不断地向着高层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 是现代建筑电气发展的必然。建筑物的电气装备从供电、照明、通讯、防雷、接地, 到近十几年以来的有线电视、消防电气、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等新技术的出现, 使建筑电气技术知识范围成倍增长扩大。建筑电气对于整个建筑物建筑功能的发挥、建筑布置和构造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管理的灵活性及建筑安全的保证性日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建筑是一门艺术科学, 它有阳刚之壮, 秀柔之美, 经典建筑更可以流芳百世。现代建筑的不朽之躯, 是由骨架、肌肤、神经、心血管组成的。如果说建筑结构是骨架、建筑装饰是肌肤, 那么建筑设备就是现代建筑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没有建筑设备, 建筑神韵虽存却无活力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因此, 建筑设备现代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晓通.建筑物能效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城市古建筑 篇10
关键词:昆明古建筑,风格特点,装饰艺术,中西合璧,保护传承,价值彰显
昆明是一座有1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城市,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石器时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昆明历史上范围涉及过益州郡、宁州、拓东城、邯郸府、鸭池城、大理国,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在其建城历史中本土建筑受中原汉式建筑、民族建筑和西洋建筑的影响,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形成了一个集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独特的建筑体系,留下了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风格独特、极具人文艺术价值的建筑。这些古建筑本身就是立体的诗和画,是一座座建筑艺术、传统与民族雕刻工艺的展览馆,是昆明特色文化的保留地,既传承着历史又展望着未来。
1.独树一帜的古典民居
昆明地区的民居大多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历史上其平面布局是以汉族合院式房屋为主,在漫长的建造进程中,不断吸收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各民族的特点形成了老昆明最有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民居“一颗印”。这是昆明的历史、文化、艺术、气候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全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
1.1传统民居“一颗印”
传统“一颗印”式民居在清代时形成,主要是吸收内地汉式居民的建筑特点,再结合昆明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不同于内地的讲求古韵内敛的民居建筑。其基本布局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两厢为耳房,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图1)。其建筑特点是:(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房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4)天井较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弥补了漏雨的薄弱环节。(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传统“一颗印”的建筑形态体现着汉族南迁后将中原文化传播到滇池地区的历史变迁。昆明市区翠湖北路5号的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故居就是典型传统“一颗印”式建筑。
1.2马家大院
昆明是个包容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民居中就会出现不同民族风格的结合。坐落在繁华闹市区景星街的马家大院把昆明传统的“一颗印”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图2)等不同区域的民族民居特色融于一院,是现存保护最完整的经典民居建筑,是传统“一颗印”中多元文化融合的成功典范。正因为其创造性的建筑构想和人文价值,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200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
整座大院是两层土木结构四合院。穿过大门走进大院,站在院中的天井里(图3),整个建筑格局可以尽收眼底,中间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大天井,四个角落分布着4个小天井,四合相通,故称“四合五天井”。整个建筑方正整齐,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上楼有三座木梯,从任何一木梯上楼均可通达任何房间,故有“走马转角楼”的说法。据考证,大院于1923年建成。最先建成的是传统“一颗印”四合院形式,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又按白族风俗扩充为“三坊一照壁”建筑风格,在大院东侧即为打通的厅堂,建有照壁。每间房门都是六扇,称为“六合同春”。马家大院外观,有精工雕凿的各式民风民俗图案,如福寿康宁、五福临门、牡丹朝阳、二龙戏珠和琴棋书画等。柱头、结口都有金瓜、葫芦等造型木雕,甚为古雅。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东方建筑中的穿角飞檐,画枋精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古色古香的风格被发挥至极。马家大院生动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产生的独有特色建筑,如同一个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小型博物馆,从大的格局到小的细节,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很多民族民居建筑的特色,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四合院,而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文化一个成功的典范,这在全国仅此一处。
2.特色鲜明的古建筑装饰艺术
在昆明古建筑艺术中,装饰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组织部分,凝聚了无数祖先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古建筑在装饰艺术手法上除继承中原汉族常用艺术形式外,在漆色、彩绘、雕饰等方面又融入民族元素,赋予了建筑独有的鲜明特色和多样性,使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特征。作为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它奠定了昆明世代相传的文明,是传统美学中很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2.1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图4)是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历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昆明的象征。早在明《景泰云南图经》中就有如下记载:“今城南三市街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表,其为一方之胜也。”金马碧鸡坊最早建于明朝宣德年间,清顺治时毁于战火,原坊重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因金马碧鸡坊作为城市的标志早已深深植根于昆明人的心目中,又于90年代在原址重修扩建,式样及规模一如光绪十年原式,位于昆明城中轴线中心。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会出现“金碧交辉”(东方月出、西方日落到地平线时,将两坊的倒影顶端接在了一起)的壮丽奇观。据说,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奇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而这种奇景的设计,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把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智慧。
金马碧鸡坊为门楼式牌坊,每坊4楹3门,宽约17米,琉璃龙脊,飞檐翘角,坊柱施以彩绘,并以石雕、砖雕围饰柱楹,高峻挺拔。其雕檐彩绘,精美绝伦,金碧辉煌,雄浑壮丽。金马碧鸡坊的修筑时间决定了建筑装饰艺术以明清时期中原传统风格为主,局部融入本土民族元素。其“风格”主要通过建筑细部装饰来实现。细部装饰是建筑的灵魂表现,只有它们才能最忠实地表达“风格”。繁复的红绿蓝色彩搭配再加上金色的彩绘装饰是明清时期建筑最典型的装饰手法,金马碧鸡坊的斗拱采用湖绿、湖蓝与金色相间的回纹装饰手法分层设色,色彩艳丽,再配上明清时期建筑的龙凤浮雕装饰图案,体现出了庄重大气、祥瑞之意的特点,加之琉璃瓦的衬托呈现出金碧辉煌的鲜明特色。而在“金马,碧鸡”两块牌匾中穿插精细的祥云与金龙纹饰(图5),更具强烈的视觉效果,显得精美而瑰丽。同时,金马碧鸡坊也融入了云南特有的民族装饰风格。明清建筑为体现出威严华丽,其坊檐正脊兽首一般为龙、凤、蟒等传统瑞兽,而金马碧鸡坊檐的正脊瑞兽类型更加多样,所积蕴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大象等少数民族瑞兽,如白象、灰象等(图6),并且在横梁上的装饰彩画也同样出现了少数民族的装饰花纹,是云南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建筑装饰领域上的直接反映。值得一提的还有金马碧鸡坊柱基侧面的石雕装饰(图7),采用的手法是浮雕,在雕刻风格上以浅层同雕与平面雕为主,刀法精致、艺术风格古朴大方。因此每一块浮雕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2.2近日楼
昆明近日楼始建于元代,城楼原名为“向明楼”,清代康熙年间,因“向明楼”有尊尚明朝之意,于是改名“近日楼”。原址位于老昆明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是昆明的南大门,傲立楼上,颇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境。明清时期的近日楼地处交通要道,列市纵横,商业极为繁荣,楼下成为市区最繁华的闹市。1953年,因拓建穿过昆明市中心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除。上世纪90年代,昆明市政府按原貌将其重建在东、西寺塔之间的步行街上,和金马碧鸡坊一样是昆明市的象征和骄傲,述说和记录着昆明的古往今来。
近日楼以城墙为基础,上面是重檐庑殿顶,整个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柱子与屋檐间采用斗拱作为支撑,屋顶两侧各有一个鸱吻,采用青色的琉璃瓦。其建筑装饰主要以设色彩绘为主,彩画的构图与构件形式密切配合,运用大量金色、湖绿、湖蓝、明黄,色彩极为丰富。他们多绘在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不同的部位彩画和装饰方式完全不一样,彩绘内容华丽而繁复并融合民族的装饰元素,其中不仅有动物,神兽纹样,更不乏山水花草纹样,如菊花、莲花。甚至还有葫芦、瓜果、水果等,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内外檐的梁枋上有加以各异边框国画山水、花鸟、草木与陈设陶罐绘画相穿插。室内天花上画有“五蝠蟠桃”(图8)“仙鹤荷花”(图9)寓意“五福临门”“长寿吉祥”。它的柱头镂空彩绘雀替(图10)与斜脊垂兽更是从细节处体现了近日楼的雄奇瑰丽。这些精美绝伦的装饰丰富了近日楼人文价值的内涵,体现出了工匠们以“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用心来隐喻昆明繁华热闹的市井百态,同时也体现了昆明本地的特色习俗和审美观。
3.老昆明建筑中的中西合璧
昆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且地处多民族聚居区域,积淀出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底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侵入,特别是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英等国势力迅速进入云南。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一时间昆明与世界的距离被拉进,西方文化和法式浪漫精致的生活被昆明欣然接受,出现中与西两种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状态。当时西方风格建筑开始传入昆明,让整个老昆明形成了传统建筑与中西合璧建筑(尤其以法式建筑居多)并行的建筑风格,以至于四季如春的昆明在那时还有一个名称“小巴黎”。老昆明现存的各式各样的法式建筑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各自的使用功能,而且是对外来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尝试,起到了重要的文化示范作用,是一种智慧和创造,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不多见。
3.1云南大学会泽院
云南大学会泽院(图11)是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云南省会昆明市第一座大型西洋法式建筑,也是学校当时的主要教学场所。会泽院于1923年4月20日奠基,1924年落成,因云南大学(当时称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即以他的号“会泽”二字命名。会泽院选取法式建筑风格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建校时就明确提出,办学模式、办学方法等“皆仿欧美大学制度”,与此相适应,选择西式建筑作它的形象代表是必然的。设计人张邦翰是我国早期留法学人,曾留学巴黎,到比利时学建筑,能胜任法式建筑的设计。云南自滇越铁路通车后,也有条件进口特殊的建筑材料和构件,满足建筑需要。所需的“红毛泥”(水泥)及东京木、黑木等上好木料,还有走廊及大厅铺设的花砖等,皆向若利玛洋行订购,通过火车进口。工程顾问商索尔、材料承办人马业等皆为法国人。虽然会泽院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坚固依旧,完好如初,熠熠生辉,仍透出当年的奢华气派。
会泽院的建筑平面设计和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和主从关系,突出中心,有很强的规则几何性,给人以均衡感、正式庄重感。立面上呈明显的三段式设计,强调严谨构图并严格规定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建筑外形上追求端庄、宏伟、简洁,装饰部分大都集中在突出的建筑部分。这些都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从会泽院平面布局来看,两边厢房的收缩弱化形成H型的平面形式也隐隐透出16世纪英国都铎式建筑的影子。正面四根巨型罗马圆柱高耸,柱顶为叶形浮雕,雄伟壮观,有顶天立地的感觉。立柱在建设之初并非现在的样子,原本柱身存在凹槽,柱子向上存在收分,柱头的形式也更接近科林斯式柱式;在1963年的维修加固工程中加粗了柱身截面,也将柱头的形式改成了莲花花瓣的样式。入口处的铁门装饰纹样华丽,铁艺尽显西式风情门窗上缘的弧形,丰富并协调了整体的直线外形结构,檐口的装饰与弥开罗卓笔下的美狄奇府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精美细致又简洁大方。立面细节处的白色方形横纵交错的石砌装饰在红色砖墙的底色映衬下使立面更加灵活却不失凝重威严。除外貌挺拔宏伟威严外,其内部古朴大方,物理学之力、热、声、光诸科学原理巧孕其中:室之空间,空气对流自成调节(自耦空调)而冬暖夏凉;讲台授课或行物理实验(一楼早年均为物理系实验室),无扩声、吸音设备,虽超百人之席座氛围仍语音清晰,传声无干扰(声波自四壁之反射和吸收有序天成,无相干畸变或失真);楼之上下,室之内外,采光充溢。建成迄今将近一个世纪的会泽院,经风雨,历地震,傲霜雪,度沧桑,风采依旧,其科艺素质之高,列时代之前驱。会泽院作为昆明早期少见的大型西式建筑,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存在的对西洋文化的崇拜与追求,代表着昆明市该时期的典型城市风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建筑。而它在将西式建筑的恢宏气势展露无遗的同时,又在细微处穿插着中国文化的特有符号,设计者张邦翰先生自己说:“其建筑采中西法式,存古而不泥于古,尚新而不专鹜于新。”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3.2抗战胜利堂前“酒杯楼”
1946年修建的抗战胜利堂、酒杯楼(图12)和云瑞公园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群的存在是昆明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从诞生之日算起“胜利酒杯”忠诚地守望着胜利堂已有70余个春秋。
鸟瞰建筑群整体,环抱胜利堂的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东西各一栋弧形法式建筑楼,就似一个中式酒杯,将胜利堂托举在酒杯中。胜利堂前面的椭圆形云瑞公园和长长的甬道街,又勾勒出一个西式高脚杯的造型,最终形成了一个“中轴线上叠两杯,举酒双杯庆胜利”的建筑格局,气势壮观而恢宏。因援华抗日威震敌胆的美国“飞虎队”和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更是为中国抗战的节节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故“双杯庆胜利”寓意着中美两国同饮庆功酒,共庆抗战胜利。而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的两栋法式弧形建筑堪称现代建筑的经典,居住在周边的“老昆明”更愿意把它唤作“酒杯楼”。因胜利堂建筑卓尔不凡,两栋酒杯楼的构造又别具一格,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其建筑外型与胜利堂浑然天成,是昆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文物建筑之一。平面布置上两栋弧形建筑的姊妹楼对称分布,环抱胜利堂两侧,建筑正立面的特征为三层直落式弧形,屋顶为筒瓦顶,窗户为老虎窗。但内部结构则明暗结合,户户各异,各不相同,有三层、四层、五层的不同结构,它的外形是法式风格,内部构造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体现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高超水平,充分展现出传统建筑手工艺的技巧和特色,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即使放到今天,依然风韵十足。
4.城市发展中古建筑的保护、价值彰显
昆明的古建筑是昆明城的文化脉络,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是城市的灵魂。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建筑和城市来。近几年,虽然对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处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4.1城市特色文化塑造与古建筑保护
承载昆明城市记忆和文化的最大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现存的古建筑。它们纵向记忆着昆明厚重的文脉,横向展示着城市宽广的阅历,并在纵横之间交织出昆明城市独有的个性和特色文化。有着代表性强、时间跨度大,类型多样等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社会和历史价值。是昆明城市特色文化的载体,特色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塑造好昆明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首先必须深入进行古建筑的特有文化底蕴的挖掘和认知,体会昆明真正多元文化与个性文化特色,并在城市发展中保持和完善这些特色与个性。昆明古建筑所表现出的特色文化:一是在外观上给人以特有的文化形象,二是在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质。打上了自己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烙印,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表现出城市的特色,有了自己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其次在挖掘和认知的同时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保护这些城市遗产是为了留下城市记忆,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并通过这些众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建筑直观体现昆明这座城市的文化差异性,从而使得古建筑的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激发社会公众自发或自觉保护古建筑的行为。一个城市把反映不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下来,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文化积累的宝库,才能充满着文化气息、健康情趣和上进精神,才能令人流连忘返。因此,昆明只有保住了历史文化的根,城市的风格特色才能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对于昆明城市历史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对特色文化最深刻的弘扬。
4.2古建筑价值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彰显
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昆明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是昆明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建成我国对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城市的核心价值元素之一,是昆明向世界展示社会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毋庸置疑,昆明近年来的历史文化氛围较之过去淡薄了很多,文物保护和宣传意识远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与发展经济相比,历史文化同样重要,如果历史文化断裂再想复原则很渺茫了。怎样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彰显古建筑的价值?第一,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和利用中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充分考虑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规律,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合理适度利用,发挥古建筑的价值,使保护和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依法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下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在新形势下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古建筑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第三,应转变观念,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力度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这张核心名片进行宣传。除了专业工作者外,需要媒体、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古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中来,让我们的市民明白,宣传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所有公民一个应尽的责任。第四,保护城市文化特色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在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方面与国外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对待历史遗留下来古建筑的一些保护途径和利用经验,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中的新动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中得到我们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一些启示。第五,古建筑与旅游注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旅游形式展现的古建筑,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无疑成为古建筑价值彰显的首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对古建筑的认知和保护的前提下,塑造好昆明旅游文化的名城形象,将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5.结语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安宁.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2]昆明马家大院的故事.昆明信息港.2009—02—08
[3]昆明金马碧鸡坊.云南网.2012—09—28
[4]赵若炎.云南大学会泽楼建筑初探.建筑史论文集杂志编辑部.2000年第01期
[5]单雯翔.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01期
谈城市商业建筑 篇11
关键词:商业建筑 艺术处理 购物空间 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是当今面积仅次于居住建筑的第二大建筑门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是各种经济信息交汇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城市整体环境最具活力,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商业建筑的购物空间
购物空间是商业空间中面积较大,人流最集中,对城市环境设施配套要求较高的建筑空间分类,其环境与室内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也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情感,趣味与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通信,管理方式的介入,网上购物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也使得商业购物空间环境于室内设计中对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我以下方面做出闡述和说明:1.作为商业空间,在参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有关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规划设计师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对整体的规划概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会更好地融入商业环境整体设计中去。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行为从单一的“需求型”,更多的向“休闲娱乐型”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休息、放松、娱乐活动所选择的空间,因此,作为公众活动空间,其环境的设计,创造也越来越多考虑这一种倾向。
二、商业建筑的艺术处理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想沟通的氛围。
三、商业建筑的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公共建筑,由它们所组成的城市商业空间往往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汇聚点和关注点,是市民生活的舞台,也是城市风貌的展现点。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与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空间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筑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
四、商业建筑的城市定位
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和历史区中,因此,它既标志着城市的兴衰,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已迎头赶上,继续建成和规划了一些购物中心和步行商业街。大大改善了我国城市购物环境。在我国的某一些地区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效果却不是很乐观。因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属温带内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季候风明显,冬季长且气温低,日照不足,寒风冰雪多。所以冬季的气候对商业环境有很大影响。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强大的技术力量营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内环境,可步行商业街受气候影响较大。建筑师和规划师在设计步行商业街环境时往往是夏季笔墨浓重,而对冬季则关照不足。设施常常照搬南方的,全然不顾一年四季的综合使用效率,不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没突出北国城市的自身特征,且手法和设计思想往往违背冬季人们行为的规律,难以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我认为东北地区的冬季虽然室外环境恶劣,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又是让南方人们羡慕而为我们特有的景观资源。这种气候特征既给环境设计带来难题,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潜力。所以冬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和特殊对待的。况且,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公认的设计原则。而遵循“气候”和“地方特色”进行设计又是这一原则中的重要理念,加上我国正处于步行系统的热点建设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己的特色高一些特殊地段的研究,这又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赶超其他国家的契机。所以对这些有强烈气候特点的地段的商业步行街进行研究在我国是及其必要且很有发展前景的。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设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只有尊重当地的文化,项目的宣传、招商才能更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规划、市场推广、问题型商业项目的重新定位。
五、结束语
城市、建筑与文化认同 篇1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化的发生器,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积淀成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拥有同一种文化或文化记忆的群体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感。当前城市文化的认同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拒斥而引起的。
城市记忆的延续实际上就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城市记忆的恢复使得城市重新焕发出了精气神和个性魅力,城市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复活。当然,城市记忆绝不只是一个保存和延续的问题,还是一个自我重构和自我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还要让城市的记忆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或许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记录者,建筑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巨大能动性,也是几千年来生存经验与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建筑作为文化符号,自然也体现着人存在的文化意义。不仅如此,建筑作为人“诗意栖居”的空间,其中还有着人之为人的一种文化归宿内涵,其深层的价值蕴涵,亦是在于文化层面。由于现代建筑过于注重现代科技的主导作用,以一种与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态相背离,因此,人们的认同感是极为弱的。现代建筑将我们置入另外一种文化场所,居住于此的人在新建的场所,难以找到已有的文化情景,这就必然造成文化生命上的失落感。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分子,它可以具有自己的特性,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那么,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可能和政治需求相关,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摩天大楼成为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途径接近文化认同的问题:开放的设计过程、公共空间和建构的记忆。建筑设计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从设计任务的确定、建筑方案的选择成为一系列更广泛的公众互动。设计公共空间是建筑与社会认同的另一重要途径。公共空间正是需要对所有人开放的空间。进入公共领域时,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与地方相联系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