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2024-09-29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通用12篇)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1

历史建筑是指保留有较完整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形态, 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其特征是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发生过重大事件, 有较完整的结构形态, 并且保留有代表和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文化内涵的表现形态[1]。

1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都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存, 渗透着当地所特有的文化特征, 它向人们述说着该城市的发展演变, 展示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

1) 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它们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 也是希望从中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2]。

几度南迁的客家人, 一面执着地认定自己是中原汉人, 一面为适应南方自然环境, 并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 从而形成土楼这种既具有山居地域文化特色, 又延续了中原汉民传统文化的民居模式。在较大土楼的内院中, 有厅堂、祠堂等公共空间 (见图1) , 这类空间的装饰比居住空间更加繁复, 并且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类似, 例如在屋脊有雕刻和脊兽, 檐角有起翘, 结构上有造型和纹样精致的斗拱等 (见图2) 。

内部空间的装饰主要是雕刻, 栏杆、楼梯扶手等处都有简单的雕刻, 纹样有抽象的几何体, 或是具象的文字、花鸟虫鱼等, 而在窗扇、门扇等处会有内容更丰富, 样式更复杂的雕刻, 例如带有季节特色的花卉和民间神话、典故等, 而这些意向与典故所包含的意义同样来自对中原汉文化的继承。

2) 历史建筑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名片。城市的发展需要打造“名片”, 而最响亮夺目的名片就是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在城市不断的发展中被保留下来的地标式的建筑, 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岁月流逝, 传达着那里的文化底蕴, 是使我们对一个地域留下印象的最直观形象的基本元素, 是我们该倍加珍惜的宝贵资源。

客家土楼于福建, 就如同四合院于北京, 窑洞于陕西, 里弄于上海, 它们就像支撑城市生命的重要细胞, 随着城市一起生长、发展。八卦布局的振成楼, 按五行分单元的裕昌楼, 收藏了许多稀世珍宝的侨福楼, 历史最悠久、结构最特殊的集庆楼……客家的每座土楼都有自己的故事, 许多的细节都源于特别的典故, 它们在当地人口中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客家土楼的文化沉淀愈加丰富, 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显, 而当提起福建永定, 也有越来越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座座土楼的名字、样式、色彩, 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2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之未来

1) 树立城市建设和历史建筑保护相协调的理念。历史建筑价值的判断影响着人们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的态度和方法。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以及自身的舒适与便利, 一些地方政府与居民并未从长远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建筑保护问题, 常常以是否能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 或是否能为自己提供舒适和便利作为评价其是否具有保留价值的主要标准, 这种对历史建筑价值的错误判断加速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危机。一位德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谈到我国:“我们现在有的, 你们将来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 我们永远不会有[4]”。历史无法复制, 而文化与文脉的损失, 将是永远无法修复的。我国目前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困境, 如思想上的不重视、经费支持的缺乏以及制度规范的不完善等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举步维艰, 归根到底是源自于没有用长远的观念去理解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中, 历史之旧与发展之新并非矛盾, 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利益, 更不能错误地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对立起来。过去我国在对待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关系上强调的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 面对眼前短期利益时, 却异化为“城市建设优先, 历史建筑保护次之”的理念, 结果使那些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 政治运动都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却在城市建设的误区中丧失。因此, 需要树立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历史建筑的保护相协调的理念。

2)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进行保护与利用。

历经千百年所留存下来的大量优秀历史建筑, 为城市增加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也是不可替代的[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使人们从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循环的角度对历史建筑的建筑功能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保护历史建筑不是要冻结历史建筑的现状, 而是要让它们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 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它们作为建筑的职能, 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人文精神的体现贡献力量。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 虽大部分仍然是作为民居存在, 但也有不少户主出于经济收益方面的考量, 对土楼的功能进行了调整, 例如一些土楼内的房间被作为画室或展示工艺品, 许多土楼一层的房间都作为商铺使用, 侨福楼除去居住功能就像是一座客家文化、文物展览馆, 也有整座土楼被改造为旅馆, 让游客体验土楼内的生活 (如图3, 图4所示) 等等。但这源自眼前利益, 而非保护意识的个人行为并不会让客家土楼的开发与保护迎来春天。比较理想的方式是让各片区的政府联合起来, 对已经发生功能转变的客家土楼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 例如对土楼旅馆进行管线维护和翻新, 把改建不到位的土楼继续完善等。

3) 公众参与是历史建筑保护的社会基础。历史建筑保护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行为, 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的机制, 才能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科学、规范、持续发展。其中公众参与具有强大的力量。

我国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 虽然公众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但应该认识到公众参与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一种理念。除此之外, 在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中, 要重视宣传媒体的推动作用, 它是激发公众热情,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让公众成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体, 历史建筑的保护才会有不涸的动力。

3结语

有人说建筑是历史的遗迹,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城市的记忆被一砖一瓦凝固在了建筑中, 这些记忆拼起来很难, 拆除却在一瞬间, 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进程中,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筑学和规划学的范围来研究, 需要吸取建筑学、规划学、城市学、文物古迹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注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多方面的可控性研究, 还需要更多有关法律, 制度建设的探讨。

摘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分析了历史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树立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协调的理念, 注重公众参与。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瑜.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规划[J].安徽建筑, 2013 (1) :27-31.

[2]阮仪三.留存城市的记忆[J].检察风云, 2010 (10) :26-27.

[3]张长水.“福建土楼”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刍议[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47-50.

[4]赵博.浅谈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EB/OL].http://www.artchn.com/design/design/environment/197001/artchn_126824.html.

[5]戴玉梅.浅谈现代城市中的历史保护[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11) :69-72.

[6]刘然.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 2013, 39 (4) :23-24.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2

在城市发展中,商业建筑是创造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重要角色.商业建筑在满足城市对商业建筑的要求时,也应注重城市自然环境景观和历史文脉的问题.通过旧建筑的商业化再利用,使现代商业建筑与历史文脉相结合,并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唐宏轩 Tang Hongxua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00 刊 名:丽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F124.5 关键词:商业建筑   公共空间   历史文脉   再利用   城市特征  

现代城市地下建筑空间设计 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 地下空间 设计要求

引 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发展,,地下空间利用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与自然环境的差别将更为缩小。当今社会日益暴露出种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减少, 这些带来了城市地面用地短缺的问题.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地下建筑空间开发利用的客观必然性

在城市中,有计划地规划营造地下建筑,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对节省建筑用地、改善交通状况、扩大城市空间容量、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

2地下建筑空间生理环境及心理环境特点人性化分析

地下建筑空间环境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带来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诸如夭然光线差、通风条件差、潮湿、给人负面心理暗示等弊端。下面从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剖析。

2.1生理环境层面人性化解析

地下建筑空间自然光不足,空气流通状况差,室内空气质量差,冬暖夏凉,夏季潮湿,较封闭,具有低能耗性。

2.2 心理环境层面人性化解析

造成地下空间负面心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没有阳光和水,无外部景观,人们时间观念差,感到不安;没有外界人们熟悉的环境声,没有鸟语花香,无自然风感等,人们感到枯燥乏味、拥挤隔绝;对地下空间“无意识”的作用,由此不少人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联想;人们身在地下,担心水灾、火灾、断电等,时时有种恐惧心理;心理上的偏见特别容易把地下居住与贫困联系起来。

3地下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地下建筑空间环境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一方面,其物理环境特性比较鲜明,这也是目前地下建筑空间设计领域设计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给予较充分重视的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各人体验、宗教等原因,地下建筑空间心理环境的独特性也不容忽视,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环境的品质需求不断提升。人性化的地下建筑空间的营造应该从地下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影响人手,全面考虑人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

3.1.生理层面

地下建筑空间环境具有特殊性,如天然光线不足、自然通风较困难、空气质量较差、湿度大等缺点,其环境条件对人的生理舒适度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在设计中,应注意运用采光、通风、除湿等技术手段以营造舒适的环境。

(1)采光方式设计要点

地下建筑的采光方式主要有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由于各种人工光源普遍存在光谱残缺,而自然光中具有动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光谱成分,以满足各种生理方面的需求。所以,从使用者生理健康的角度看,人工采光是不能完全代替自然采光的。地下建筑环境的人工采光设计类似于其他建筑环境人工采光的设计,但需要特别注意选取适宜的照度和光色。而地下建筑环境的自然采光方式设计具有其特殊性。

地下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与空间功能以及建筑的体量、埋深等因素息息相关。按照与地面的距离关系,地下建筑可以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种。浅埋的开发深度小于30 米,深埋则为30~100米。深埋的地下建筑由于深度过大,其一般只能采取竖井和水平通道的方式进人。

浅埋的地下建筑的开口方式可以按照与地面的关系分为封闭式、中庭式、侧面敞开式、贯通式。

(2)生理健康环境设计要点

由于地下建筑空间环境具有种种不利特性,在尽可能引人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人工手段调控温湿度及通风和采光,为相对外界环境较独立封闭的地下空间环境营造舒适的微气候条件。

(3)环境温湿度控制

地下空间温度环境方面具有较好热稳定性,冬暖夏凉。在温度调控方面可以适度减少人工机械调控,节能舒适。但由于接近地下水,自然通风较困难等因素影响,地下空间的湿度环境较差。设计时要与自然及人工通风相结合,并结合暖通空调等专业技术措施,保证空气流通,及时排走湿气,并作好防排水构造。

(4)通风系统

地下空间由于相对外界环境较独立封闭,内部新鲜空气补给不足,空气质量较差,影响使用者健康。应结合实际情况及自然采光系统,合理布置自然通风系统。采用通风空调系统,通过加大通风量、提高换气率等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针对地下空间空气滞留,而带给人气闷的感觉,适当地通过机械通风赋予室内一定的风速,使人能够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3.2心理层面

(1)人性化的比例和尺度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形成的。其中尤以视觉最为重要,其摄取的信息占五官摄取信息总量的90 %以上。

(2)空间的可识别性

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低照度等特性,往往使人置身其中,难以定位,进而带来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感受。设计中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赋予空间特性及确定性,强调不同空间的外部形式特征,从而使人们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坑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设计中应针对地下建筑空间在生理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4地下空间利用的前景和未来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来说,不但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与更宽敞的住宅,而且还可以获得更高的环境标准,因此地下空间利用的前景和未来是十分广阔的。在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过程中,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设想,如日本学者尾岛俊雄提出的“积集回路”系统以及美国前卫设计中的活跃人物伍茨(LEBBEUSWOODS)提出的“地下柏林”方案等。

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开敞的空间,更充分的阳光,更新鲜的空气和更美好的景观。因此,原则上应使人的居住与工作(占每日活动的大部分时间)留在地上自然环境中,而将其它各种活动移到地下去,瑞典学者柏格扬森提出:“让人留在地上,把物放在地下”,也反映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向。例如花城广州已在这方面有了实践的经验:广州新建成的城市新中轴线 “花城广场”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空间,地面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周边建有39栋建筑,其中少年宫、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西塔和在建中的珠江城、东塔等均是广州地标式的大型公共建筑,随着周边建筑与广场之间的人行天桥通道系统的建成,和广场地下集运系统的公交、旅游大巴总站、出租车停靠站、A 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和连通地铁三号线、五号线的地下通道的开通,这里将形成了集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具有立体交通功能的超大型地下综合建筑。花城广场地面为大型绿化公园和开放式活动空间,建有人造景观湖区,大型喷泉、灯光广场等。地下则是三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地下负一层空间是大巴停车场和 15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下负二层为3000个车位的公共停车库,负三层为A 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地下一层涵盖有购物、餐饮、电影院等商业娱乐设施,地下空间与入口下沉景观广场、下沉庭院相結合,通过立体绿化不仅改善了地下空间的采光、通风等问题,还丰富和美化地下空间的环境景观;地下负二层的公共停车库与周围建筑的停车库相连通,达到资源共享。作为城市的新“客厅”,花城广场通过开发城市地下建筑空间“还绿于民”的做法使城市形象极大提升,已成为广州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将是这样一种景象:在选定的地下空间开发地区,在地表以下10 米左右的范围内,主要是商业空间、文娱空间以及部分业务空间。城市大部分商业、服务业将转移到地下,仅在中心区和重点地区保留一些商业,开辟步行化商业中心,并与地下的商业空间联系起来。文体设施在地下则以小型、分散为主,以保证安全。在地表以下10 米到30 米左右的范围内, 主要是交通空间、物流空间以及一部分贮存空间。城市大部分机动交通将轨道化、高速化,在地下形成高速交通网,并与地下物流系统结合起来。地面交通应以步行为主,辅以大面积绿化带,适当保留一些无害化的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在气候恶劣地区,在地下还应该组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国外还有人设想,大城市机动交通大部分转入地下后,原来的街道都改造成运河,增加城市的水面,对气候、景观都将十分有利。当然,城市的各种车辆大部分应停放在地下。至于地表以下30 米到50 米的深层地下空间,则应留给采用新技术的、为城市服务的各种新系统和新空间。

5结束语

总之,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要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提升城市的服务能级,要提高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空间规划与地下建筑设计[J].河南科学,2009,01

[2]张智卿,浅谈城市地下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8,32

[3]吴林林王健麟,西安民乐园商业区地下空间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2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4

1 形势分析

2011年,沈阳市获批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后,沈阳市委、市政府将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沈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坚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产业”,在技术水平、政策扶持、市场培育、应用领域、引进企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能逐步扩大,成本有效降低;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正在向房地产市场领域迈进。现代建筑产业已经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品质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沈阳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也得到了住建部和其他各省、市的高度关注,带动了全国建筑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充分起到了试点带动作用。

1)国家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7月31日国务院会议上振兴东北的工作部署,为推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配套改革、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方面,将为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带来难得机遇。住建部7月份下发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作为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提出。9月4日,住建部召开的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会议上,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提高全国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任务来抓,并明确了发展目标,新开工产业化住宅面积占总新开工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各地推进情况住建部已确定了6个试点城市,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近年来在推进建筑产业化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如上海市由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主导和承担建筑产业化工作,并也继沈阳市后在房地产市场推进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北京市通过成立开发、设计、施工、生产企业联合体的形式推进工作;合肥节对政府投资公租房项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委托具有构件生产、施工一体化总承包能力的企业进行公租房建设,有效降低了管理和建设成本。

3)沈阳市推进情况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在市场应用、技术支撑、生产能力、项目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仍处于全国领先,产业成熟度也高于其他地区,但按照示范城市的标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经过几年试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也已经从先行先试阶段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一些原有体制上的约束和市场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比如:部分开发建设单位对产业化技术认识不到位,一些需按产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还处于观望状态:大规模产业化工程建设还没有迅速展开,些构件工厂生产任务不足,产能没有充分释放;产业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还存在发展瓶颈等。与此同时,尽管受当前经济形势下滑的影响,沈阳市项目开工量不足,但这也恰恰是房地产和建筑业调整和转型的有利时机,倒逼房地产开发企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在品质、技术、管理等方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道路。现代建筑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恰好能够冲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引导沈阳市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2 建设示范城市的基本思路

结合当前全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形势和沈阳市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建设国家示范城市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进以建筑装备制造和建筑部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引导、市场培育、生产配套、技术支撑、工程监管和培训推广方面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使现代建筑产业成为沈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从而推动沈阳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沈阳市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

建设国家示范城市,我们认为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即坚持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与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建筑产业现代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结合。

3 建设示范城市的主要工作

为全面做好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建设,下一步沈阳市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 推进工程建设市场化发展

1)进一步扩大产业化工程建设应用范围,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等政府投资项目中全面采用产业化方式建设。2014年起在三环内以及浑南新城、沈抚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工程中强制推行,并逐步向新城新市镇、沈阳经济区城市辐射和扩展。

2)推进商品住宅全装修。在今年沈阳市三环内新开工的商品住宅强制推行全装修的基础上,逐步向特定区域和周边地区拓展,在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加强全装修工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全装修工程质量。

3)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部品和技术在沈阳市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推广预制混凝土高性能方砖、路边石等市政路用材料,及预制管廊、预制检查井等在沈阳市道路和地下空间工程中的应用。

4)加大装配式工程项目扶持力度,在规划审批、建设过程、房屋销售等环节给予扶持;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工程规划审批的鼓励政策,不断完善相关建设过程收费减免、提前预售、鼓励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商品住宅等政策措施,推行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一体化总承包模式,进一步推动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市场应用规模。

3.2 完善产业配套企业发展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核心园区与特色园区错位发展相结合,形成以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综合性核心园区,以法库陶瓷产业园、浑南现代建筑产业园和沈北亚泰现代建筑产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共同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完善园区内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扶持沈阳市现有现代建筑装备制造和现代建筑部品生产为主的企业转型升级,向现代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2)扶持重点产业和服务平台建设,以现代建筑制品为主体,重点发展结构部品制造业、建筑建材装备制造业、建筑用机电产品制造业、建筑金属结构制品业、建筑陶瓷产业和建筑木制品产业等六大产业;建设科技、商贸、总部经济和公共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3)鼓励沈阳市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大型的产业集团或联盟,参与建筑产业化项目建设。坚持外引内育,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高端产品,培育沈阳市已有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支持现代建筑企业的技术设备引进、科技研发、技术革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一体化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满足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并辐射和带动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

4)加强企业扶持力度,对拥有成套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同等待遇,对现代建筑企业装备制造给予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

3.3 加强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建设

1)建立建筑产业化工程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沈阳市建筑产业化工程评价体系和建筑性能认定体系,进一步规范沈阳市产业化工程建设和管理。

2)开展建筑部品备案制度和目录管理制度。加强对部品生产企业的准入管理和对安全质量影响较大的构件、部品生产供应的管理,实施部品备案制度和目录管理制度,鼓励开发企业选用经国家和本市认定的建筑部品。

3)健全产业化项目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完善各类装配整体式建筑体系的验收规范和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技术要求,加强建设过程监管,落实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开展产业化项目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有关企业及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

3.4 推进科技支撑和管理创新

1)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探索符合沈阳地区特点的产业化结构技术体系、施工安装工艺和建设管理模式,为新技术新产品在沈阳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强化工程设计在产业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全市设计单位中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拆分设计、构件制作设计及三维设计技术,满足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设计和建设需要。

3)加强科研工作,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化相关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科技攻关,开展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BIM)、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重点支持现代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引进技术、高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

4)继续推动“三个中心”建设,以沈阳建筑设计院等院所为基础成立现代建筑产业化设计研究院,推动与沈阳建筑大学、东北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BIM)、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工作。

3.5 强化培训推广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现代建筑产业化系统宣传,继续通过新闻媒体继续强化宣传交流,重点宣传产业化建筑的巨大优势,引导消费者购买产业化住宅,在全市营造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2)做好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的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展会的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把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现代建筑产业化国际盛会。积极参加国家级相关博览会、交流会和研讨会,扩大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影响。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5

发展策略探究

姓名:* * *

学号:************

学校:* * * * * *

学院:* * * * * * * * *

专业:* * * * *

老师:* * *

完成时间:2011年10月

提要:广州地处南中国,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近30多年来,广州很好地把握住改革开放的契机,经济突飞猛进,城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严重制约着广州的进一步发展。当下,广州亟需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城市发展策略加以引导。

关键词:广州,城建史,三城合一,发展策略

一、广州城市建设史

(一)广州历史变迁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仙城、花城,古称番禺或南海,地处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就有“百越人”活动。公元前9世纪,“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往来。前473年,越国为楚国所灭,宰相公师瑜带领越国百姓往南迁徙至广东,并在广东建南武城。前887年,南武城改设楚庭,成为广州最早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成为南越(又称南粤)。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大军征服岭南,设置3郡,其中南海郡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4县。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即今广州市越秀区,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和禺山上修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秦末大乱,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是为岭南地区第一次建都。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朝征服南越国,设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设在番禺。元封五年改属交州,州治为广信(广东封开)。

公元217年(三国吴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刺史步骘重将州治迁回番禺,扩建城郭,后称为步骘城。226年(三国吴黄武五年),孙权分交州7郡中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郡置广州,治所番禺,命吕岱为刺史。这是广州之名第一次出现。晋、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为郡治。这一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北方汉人南迁,促使广州的经济开发。

隋文帝时,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601年(隋仁寿元年)因避杨广讳而改广州为蕃州。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南海郡,属蕃州。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后改都督府。627年(唐贞观元年),跟全国为10道,其中岭南道治所设在广州,广州州治设在南海县。中唐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作为始发港的广州日益繁荣。

917年,刘龑建立南汉,定都兴王府(广州),并废南海县,改设咸宁、常康二县。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二次建都。971年(宋开宝四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废兴王府及咸宁、常康二县,复称广州,并设市舶司。997年(宋至道三年),北宋设广南东路,广州属之并为治所。1107年(宋大观元年),广州升为帅府。1278年(宋祥兴元年),改为翔龙府。两宋时期,广州贸易发达,海运兴旺。宋元之际,广州曾遭受重创。

有明一代,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开放的唯一通商口岸,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广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及番禺与南海县治。

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军占领中原后,南明绍武帝定都广州,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三次建都。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并由指定的广州十三行垄断全国的对外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广州为通商五口岸之一。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1949年,广州解放,此后的广州为新中国直辖市、广东身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改省辖市至今。

(二)广州“三城合一”

唐代广州已经形成了牙城、子城和罗城的三重格局。南汉又将兴王府广州城规划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三、广州现代城市发展策略

(一)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广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下,深圳、佛山、珠海、惠州、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迅速崛起,形成继长三角和京津唐后中国又一极具经济实力的现代城市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不断涌现出各种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无不制约着广州的现代进程。

对于广州未来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基于以下几点:

1.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势头正猛,广州应该以国际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迈大步子往前走。

2.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市。

3.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4.大力发展海陆空交通,缓解目前面临的巨大城市交通压力。

5.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广州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将广州的发展由地面向地下渗透,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不失为消弭矛盾的好办法。

6.重视城市文化传承,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加强语言兼容并包的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具体发展策略及目标

1.以国际性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巨大,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广州不应仅以地区性中心城市自居,广州需要的是开阔的国际眼界,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和敢于走出去的气魄。在面对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时,广州自身的文化却略显不足。广州和上海很相似,它们都是市,不是城,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靠经济带动的。但是,相比于广州,上海更容易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融入其中。这是由于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文化大气;广州历史久远,其文化是一种偏狭的地域文化。广州在向国际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迈进时,尤其应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广阔的胸怀接纳外来者。

2.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州已初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居末。从工业化进程看,广州已进入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广州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当今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缩影的广州,制造业历来是其优势产业之一。加强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就需要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并加大科教投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3.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改善并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与森林等生态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整治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搞好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品及危险装置的处理和防护工作,重视北部山区、南部珠江口地区的生态维护以及城市组团间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4.大力发展海陆空交通,缓解目前面临的巨大城市交通压力。广州作为中国的三大中心城市(京沪穗)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空间急剧扩展,广州必须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其具体措施有:

(1)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增强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良好衔接的一体化交通格局。

(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要建成完善、成熟的轨道交通线网,承担公共交通的主要客流,中心区实现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模式。

(3)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升客运枢纽设施。构建覆盖全市、辐射珠三角、连接国内的开放式高等级路网系统。

(4)平衡停车设施需求。

(5)鼓励环保交通,改善慢性交通环境。除大力发展环保少污染的轨道交通外,鼓励自行车、电单车等环保交通工具使用,完善行人、非机动交通设施,改善慢性交通环境。

(6)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积极应用高科技,发展只能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以对有限的道路空间加以合理分配。

5.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上空间高度密集化,地价随之暴涨。为遏制这一趋势,达到控制城市增长,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堵塞,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实现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目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必然的选择。当下,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了以地铁建设为标志,隧道工程、地下商场、地下步行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多功能综合体等地下工程建设规模迅速增大。可以说,广州已经进入了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的阶段,并逐步走上了城市空间向三维拓展的道路。

6.重视城市文化传承,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加深语言兼容并包的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城市的文化性格和市民的文化心态。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就未能很好解决。但它又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海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上海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她的历史虽然很短,却能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不矛盾,而唯其两者并行,上海才成了如今的“大上海”。

老实说,广州的文化条件比上海要好得多。偌大一个上海,什么都不缺,却难得找到历史悠久意味深厚的文化景观。在这方面,广州比上海可就强多了,上下

九、南越王墓、北京路、七星岗、西关大屋、粤剧等等,如数家珍。面对前人留下来的财富,今人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促使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平行并进。

广州文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广州人那种过分地以“纯种广东土著”为自豪的呆气。我们不否认广州确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毕竟经济上广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如果竟把这些成功归功于自己乡土的“方言”,并自我陶醉到执迷的程度,就未免荒唐可笑。一个城市的真正城市化水平,是与它的开放和兼容程度成正比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开放兼容程度。广州要成为“大广州”,就必须创造一个与这一历史地位和光荣称号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这是广州走向全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广州容纳全国尤其是容纳全国精英人才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今日的广州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街道高楼林立、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拥挤不堪的现代大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州一笔巨大的财富,偏狭的地域文化氛围却又制约着广州进一步迈向世界。相信经过广州人的不懈努力,广州的现代城市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1]张剑峰 杨木壮.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与发展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09。

[2]何志平.广州城市交通发展战略[J].现代商业,2006。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节能设计

城市建筑是人民生存空间权利的场所之一,也是提供给公众一个“文明生活方式”的空间。

因此现代社会城市文化趋同的趋势正在加速,这是目前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但这并不等于抛弃特色。

“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只有弘扬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才能维持城市的生命力。因此,如何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其他建筑设计要素来做好城市建筑设计,这是需要建筑师们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从这一点讲,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

1 以整体性设计为原则进行设计

建筑的整体性,包括建筑尺度的整体性,建筑开放空间的整体性,建筑色彩的整体性等等。

城市建筑的整体性,从塑造城市个性、特征的要求出发,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等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建筑的风格甚至伴随建筑物的建筑小品等做出总体设计布局与构思。

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2 提倡建筑以节能设计为中心

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涉及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的房子里,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35%热量从墙体散发如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节能效果就很明显。

我国处于建筑业迅速发展时期,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已处于非常紧迫的关键时刻。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而目前我国建筑业直接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0%,并还有上升趋势,这些数据的表明,建筑能耗已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因此,发展建筑节能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可以缓解能源的紧张局面。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采暖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酸雨、粉尘等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倡建筑节能,将有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发展生态节能建筑是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因此,应该首先从建筑设计入手,根据地域的不同,积极开展不同的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去,使建筑能技术与建筑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节能建筑。

3 遵守建筑设计的演变规律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到新建筑与旧建筑和谐共生,共同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对于那些大拆大建、不断制造短命的垃圾建筑,不仅没有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浪费。这是与提倡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应当注意到,纵观城市与建筑的演变过程,偶然中有必然的规律,城市与建筑对历史的超越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离不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个完整的城市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建设完成的,建筑师要做的,就是试图找到城市和建筑演变的规律,潜心做大量基础性工作,慢慢积累,而不是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如果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标志性建筑,到最后,将会失去城市建筑的核心,变得没有标志,也没有其建筑内涵,使得建筑失去了作为城市传统信息文化载体的地位。

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还有,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

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

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4 坚持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的建筑设计理念

城市建筑,由于其与人日常生活行为紧密,所以设计功能因素必须以人为本,从居住行为出发,一般包含着睡眠、学习、教育、休闲、娱乐、健身、交往、收藏、清洁、饮食、停车、工作等功能,其他可能还有出租、招待客人、房屋买卖。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則。

在欧洲,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这些建筑并非出自大师之手,而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这些建筑都是采用当地非常普通的材料,但同样满足了人们居住所需功能,数百年的建筑并没有影响人们现代化的生活。而一些人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一定要采用欧洲的大理石,外墙都要贴面砖,因为有了空调就忽视建筑的保温节能,盲目采用大玻璃窗甚至玻璃幕墙。

如此发展,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应当说,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5 结束语

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信息的载体,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信息载体这方面的沉淀,一个城市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特色。为此,城市建筑的发展也是塑造城市新特色的重要条件。然而现代的城市建筑更应该要将城市建筑中的各个因素相应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把建筑风格融合到城市的环境中去设计,创造一个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做到建筑、人、环境三者为一的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牙韩华.房屋节能设计与改进[J].企业科技与发展.

[2]邓红专.优化高层及住宅建筑节能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3]张晓东.住宅设计、以人为本—浅析住宅设计发展过程[J].安徽建筑.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7

1 园林景观中的花卉园艺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家庭在购买房屋时更加注重住宅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是否足够大, 园林景观的整体安排是否合理。人们期待即将到家时看到自己的房子周围充满花香, 这样不仅能感受到住宅附近的绿色之美, 而且能够缓减其劳累的身心。根据现代城市人口对居住场所的要求可知, 园林景观的花卉园艺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花草树木种植给人以美的感受, 更多的是要了解现代住宅建设过程中对生态项目建设的需要, 因此, 园林景观是指将人们的欣赏需要和建设合理的生态景观有机结合的一种自然理念。园林园艺在城市建设中使用花卉园艺时, 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所处的季节, 选择适宜当时气候的植物进行栽培, 同时要注意将美感与其体现的真实价值相联系, 以此来建设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同时提高住宅的居住价值。

2 园林景观中的花卉园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 积极的园林景观不仅能够使城市的整体格局有所改造, 而且有利于市民的长期居住。如果一个居住处场地有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它的价值较其他场地而言将会大大提升, 同时, 优良的园林景观也能使人的心情较为轻松等。

2.1 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作用

自古以来, 城市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工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 城市中的生态污染非常严重, 面对当代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园林景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争取积极主动地建设好现代化城市。

2.1.1能够改善城市的噪音污染。目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中建筑工地随处可见, 各种机器工作时产生极大的噪音。除此之外, 越来越多的人以车代步, 也带来令人烦恼的嘈杂声。现在, 城市中的噪音污染已经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相关调查显示, 噪音污染严重的城市中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非常稀少。根据科学人士报道, 在城市两旁每隔9m左右种植花草树木, 能够有效减弱噪音, 给居民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2.1.2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现在, 大多数城市中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的排放使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不尽相同, 居民呼吸困难, 身体素质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在城市园林种植绿化植物, 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灰尘, 另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具有杀菌作用。

2.2 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对城市建设中经济效益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逐渐向先进的发展中国家迈进,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化。但是, 经济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异。经相关人士多年研究显示, 落后的环境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在中国, 许多城市都注重工商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建设, 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环境无法同步发展。现阶段, 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对绿化工作的重视, 城市绿化建设已经得到飞速发展, 许多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基于对该城市园林景观及花卉园艺的欣赏, 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 这大大提高了城市中的经济水平, 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使“以绿引资, 因绿兴业”的目标得以实现。

3 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对现代化城市建筑建设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过去的几年里, 在众多群众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 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园林景观的建设方面, 效果更为突出。但是, 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具体计划来看, 这些成果仍然微不足道。要想使我国城市的经济更加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必须从新的角度出发, 将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合理地利用到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 充分发挥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

首先,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加强管理。要想使花卉园艺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我国城乡人民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鼓励更多的人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投资。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指导, 明确当今社会城市建设对花卉园艺的具体需求, 以便更好地开展绿化工作。

其次, 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时要合理安排绿化结构。第一, 在进行花卉园艺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增大绿色植物的覆盖率, 使城市处于花的世界、绿的海洋, 同时使城市居民远离噪音和废气物等的污染, 过上安定的生活。第二, 要合理种植花草树木, 按照季节的特性种植适宜该气候生长的植物, 以便城市一年四季长青。最后,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更多拥有园林花卉园艺技术的专业人才, 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培训, 为城市的建设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4 小结

城市是我国社会居民中不可或缺的居住场所, 城市绿化建设工作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们身体素质。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也能使民族得到振兴, 因此, 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必须注重绿化建设, 设法将园林景观与花卉园艺和城市建设相结合, 创造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盖立峰.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消费观点, 2013, 08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8

一、城市文化的涵义

如果说城市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物质保证, 那么城市文化就是人们增加交往的精神动力。广义的城市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 是城市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的总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作用后必然形成的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征的综合实力, 是综合认识的结果, 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 , 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具体体现。其中, 城市建筑艺术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具有潜意识的感召作用和可视的影响力。

二、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

人们认识一个城市一般是从其外部环境 ----- 建筑的整体特色开始的。由此可见, 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建筑是其文化与精神的积淀, 不同的城市建筑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在强化、 提升城市的形象。比如, 我们可以从故宫等明清遗留的建筑中看到古都北京的风韵——布局的庄严秩序, 气势的宏伟壮丽;而鸟巢等现代建筑又体现出北京融入并引领现代都市的风格。可以说, 北京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还有, 上海是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代表与典范。其中, 外滩建筑群和繁华的南京路街景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从30年代建造高达24层的国际饭店, 到90年代开发浦东, 上海再度崛起, 具有标志的建筑又为上海城市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如今上海的建筑与近代建筑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内在精神联系, 都使用一种国际语言讲述关于对现代大都市状态的思考。 建筑文化在旅行中不断变异、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 广州的建筑结合时代精神构成了崭新的、充满生机的空间形态, 突出了城市的开放特色, 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 预示着新的文明浪潮的到来。

三、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筑艺术是人们生活轨迹的再现与积淀, 在我国城市化的大潮中, 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 城市建筑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 是浓缩地域精华的名片, 放射着城市文化的光芒, 饱含着城市与外界交往的动力 ,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在基础。首先, 城市建筑的人性化、 艺术化发展, 使消费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促进了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 城市建筑构建城市旅游资源, 以旅游为龙头搭建城市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因为, 旅游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一个城市犹如一个人, 如何能让初来乍到的客人们对这座城市着迷, 让他们留恋往返, 城市的建筑环境是予人第一印象的最直观的风景, 建筑功能的拓展与完善, 除了旅游经济外, 还暗藏着无限的商机。 可以说, 城市建筑艺术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 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有形资产。

四、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作用

建筑业在经济链条中举足轻重, 有关资料统计,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 建筑已经成为我国三大用能领域之一。建设领域是实现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部分。 如何解决好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约使用土地、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 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 为我国建设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也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 加快推广现代建筑技术, 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十分重要和紧迫,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曾培炎说, 中国将借鉴国外先进建筑技术和管理经验, 探索符合国情的建筑业发展道路。 新建建筑要加快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既有建筑要积极推进节能改造。鼓励绿色建筑技术、材料和设备的研发, 广泛利用智能技术完善建筑功能、降低建筑能耗。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实行有利于促进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希望通过研讨会和博览会, 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筑界的交流和合作,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共同推动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可持续作用也反映在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与前瞻性等诸多方面, 追求建筑与人、 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结论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高速发展, 必定带动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 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推行城市建设, 有众多的人口参与, 且又是发展中国家的, 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城市均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和空间的转变, 为此, 城市建筑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承, 体现时代精神, 突出城市特色, 着眼长远发展, 对全体市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每一区域的城市都应张扬独特的个性。一定意义上, 现代都市与过去的历史文化应该具有连续性, 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于表现这种连续性, 如此才能既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 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又使得人们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 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辐射力, 让城市居民诗意地栖息于城市之中。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的地位日益突出。建筑如何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强化地域文化, 已成为当下城市建筑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及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艺术在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艺术,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人性化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 2003.

[2] (美国)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1966.

[3]扈万泰.总体城市设计再思考[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下册) , 2006.

[4]张华.城市住区的人性化空间初探[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下册) , 2005.

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点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城市,特点,关系

在人类灿烂文化的发展史上, 建筑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的, 它既凝聚着文化又彰显着文化;既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城市是广大民众聪明才智和劳动力的结晶, 又是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而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一个现代城市的特点就会随着建筑设计的水平而彰显出来。因为, 建筑设计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要求下产生的, 所以当许多建筑设计堆积在一起时, 会把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出来, 同理, 当很多建筑设计合起来, 就变成了一个城市, 自然也就把这个城市的经济状况, 城市特点展示出来了。

一、建筑设计

起初, 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仅是能遮风挡雨, 有个睡觉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提高了, 如今, 建筑设计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程科学, 往深层次讲, 它更是一种全面反映社会面貌和城市特色的艺术了。对于“建筑设计”的概念, 现在比较认同的看法就是苏联科学院院长莫尔德维诺夫院士下的定义:“建造适用和美好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的艺术”。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特色就是通过一个个建筑设计体现的,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作为城市名片而闻名世界。

建筑设计包括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室外空间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以及诸如喷泉等建筑小品, 门墙、栏杆、休憩亭、坐凳等公用设施。建筑设计就是能够表展现出一个城市特色的, 体现良好景观的人造环境。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设计也要与之共同前进。所以要求我们对待建筑设计不能再以孤立的、片面的方法去对待, 而是有必要从区域性进行建筑创新和体现整个城市的特色。

二、现代城市特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重要的载体。它为人们提供了器具活力的生存空阔, 同时它又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的交汇点。现代城市特色是指一座现代城市, 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现代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指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些是形成一个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因为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一定的自然特色。二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城市中,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北京古城的变迁还是厦门的过去和现在的转变, 无论是哈尔滨的“复旧风”还是天津的拼贴意象, 都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关系

建筑物是城市的细胞, 给城市特色的形成定下了基调。城市的建筑物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现在的人们, 越来越重视自己生活的空间,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大活体, 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把格格不入的建筑塞进城市无疑是给城市增添了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 这也相应的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富有魅力, 也会使得城市更具有特色。但不适当的人为建设, 也可以使城市的自然特色遭到破坏。只有把优秀的城市建筑设计, 才会给人们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 才能使城市增辉, 显示特色。

建筑设计离不开一个载体, 那就是城市。因此, 建筑也必须遵循这些特色, 发展它的文化面貌。在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关系中, 我们要遵循三个要点:第一, 建筑设计要体现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风格, 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要保护好那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第二点就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意象, 它包括很多实质性的内容, 如通道、边缘、区域、节点、地标等等;最后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空间和形式,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文化形式就是通过设计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 为了多、快、好、省地大跃进, 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各种高楼, 绿化带的出现, 使得现代城市的变化千篇一律, 缺乏文化的底蕴, 各种建筑都是妄图以最少的投入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 建筑设计应该避免这一现象越演越烈之势, 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就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并不等同于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

四、结语

独特的魅力是城市的特色, 创新则是建筑设计的精髓。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就要做到建筑设计应与时俱进, 独辟蹊径, 提高建筑创作的设计水平。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 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震撼, 体味城市的独特魅力, 欣赏建筑设计的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1998 (4) 。

[2]李俊峰:《现代城市中的景观建筑》, 《安徽建筑》, 2000 (1) 。

[3]张建华:《城市特色与建筑创新》, 《山西建筑》, 2003 (8) 。

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生存现状探析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处于高度活跃期。但无论是古城更新、新城市扩张亦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受冲击最大的却是这些遗存最多,也是最具泉州侨乡特色的近现代建筑。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于2005年起受泉州市规划局委托,对泉州市近现代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的编制,以下是对泉州近现代建筑生存现状的总结。

泉州政府部门、专业部门以及民间,始终有一批为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和风貌特色而不懈努力的人,市政府对保护工作也给予越来越多重视和支持。但在近五年的调研和踏勘过程中,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现分别从几方面予以阐述。

1 自然性破坏

1)建筑物老化:

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建造时间最长的已近150年,最短的也有半世纪以上。由于长期自然力作用,建筑材料逐渐老化,如钢筋混凝土风化、钢筋锈蚀、木材腐烂导致整个建筑物承重体系受破坏;坡屋顶瓦材破损,平屋顶防水材料老化,水泥面层开裂,排水天沟堵塞,造成屋面大面积积水渗漏;天花、墙体、抹灰大块脱落,立面石材和砖材风化剥落,地面铺砖、木地板起翘开裂,导致建筑整体美观和使用受影响。

2)虫害破坏:

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大部分以砖木结构或木结构为主,以调研数据统计,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占40%以上。泉州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度大,极大部分近现代建筑由于通风条件差,室内阴湿,极易造成白蚁滋生。木材在闷湿环境中,也易为霉菌等腐蚀而糟朽,又如木甲虫、老鼠等,亦成为破坏建筑安全的因素。据开元寺、承天寺维修人员介绍,拆下来需更换的构件,100%均由白蚁蛀蚀、霉菌腐朽所致。2009年夏,泉州开元寺佛像亦由于白蚁肆虐,不得不进行重新修缮,如建成年代较晚的吴家面故宅,即使维护得当,也因木材糟朽太过严重,重新进行落架翻修。

3)自然灾害:

泉州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多台风、暴雨,10级以上具有较大破坏力的大风极为常见,且往往是多种自然灾害并发。这些自然灾害对近现代建筑的破坏极具毁灭性。2007年7号,8号热带风暴和9号强台风,泉州市受损、倒塌的房屋就达9 000多间。这其中多数为近现代建筑,特别是一些年久失修的夯土建筑或木结构建筑。如建于1906年的安溪白头格民居群,2006年时仍有9座(最初12座),近年来的几个强台风又毁掉了3座,数量仅为初建时一半,而仅剩的6座也已岌岌可危。

2 使用性破坏

1)使用功能改变:

有些近现代建筑由于使用功能改变,固有建筑空间布局被随意分割,建筑内部遭到严重损毁。如晋江清■小学旧校舍,现改建为私人木工作坊。原有建筑外廊被封堵,教室门窗被密封,建筑立面已完全遭破坏,且由于内部加工机台的连续振动,对房屋结构造成了致命性破坏。

2)使用负荷增大:

有些近现代建筑,由于居住人口增多,需要更多房间来满足其使用要求,造成建筑使用负荷过大。如后山社陈禹亭旧居将榉头位置用作过道的连廊,改建成卧室。另有部分近现代建筑,业主直接拆除护厝或后面几落,新建起现代式的钢筋混凝土楼房,仅保留原有门面(见图1)。

3)使用方式不当:

部分业主为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在老建筑内部安装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这些设备的电路在安装的时候,未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随意乱拉,有些早期安装的线路已老化,大功率的电器一旦使用,往往容易引起火灾。某些建筑业主早已搬迁,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喜庆的时候才回到祖屋进行祭祀等活动。这些活动过程中所燃烧的香烛、金纸等,如果没有处理妥当极易引起火灾。老建筑一旦着火,几乎无法施救——近现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往往又位于偏僻的小巷中,周围缺乏消防设施,消防扑救难以企及。调研结果显示,泉州许多的近现代建筑,都曾遭遇过火灾,如江南树兜田■兄弟大厝和蔡浅古民居建筑群(见图2)。而媒体报道的古厝被大火烧毁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

4)使用人群改变:

部分近现代建筑,产权人不再居住,将其租赁给外地务者。这些新居住群体对所租住的房屋,珍惜与爱护的程度远不及其产权所有者。有的连日常打扫维护都不进行,更有甚者直接破坏,拆除屋内木构件当柴火烧,在墙上随意抹画、张贴的现象皆有发生。也有部分建筑留有老人小孩居住,这些老弱群体,根本无法担负起建筑日常维护和清扫的任务,只能任其老旧破坏。

3 “保护性”破坏

1)业主行为:

由于历史原因,泉州近现代建筑产权属国家所有的极少,现仅见侨光电影院与人民影剧院两例。人民影剧院早已被拆毁,侨光电影院为迎合商业运作,也将进行改建。集体产权者如泉州二院惠世医院主楼,由于长期废置以及疏于维护,其破损程度已非一般,亟需进行抢救性维修。私人产权的近现代建筑,有独立产权者,从其自身的生活需求或经济利益出发,自发而随意地对建筑进行翻新改造。在没有技术指导或政策规范的情况下,这种改造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破坏。而产权归属不清或共有产权建筑,因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这些产权人只用不管或者只管不用,只要权利而不履行责任,许多近现代建筑因此荒废弃落。

2)政府行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远不如五口通商城市福州与厦门,其近现代建筑在数量、规模和类型上更无法与二者相提并论,且福州、厦门具有独立的立法权。因此,泉州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次规划编制后来仅将适用范围和重点局限于鲤城、丰泽和洛江三个区,其主要原因是泉州市底下又设有分管县级市,在对近现代建筑保护的工作上步伐较难一致。再者,近现代建筑在定级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后,必然会有相应的法规对其维修、改建等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业主利益必然受影响,导致更大矛盾产生:状况一,此次保护规划在进行媒体公示时,部分业主就予以坚决抵制,甚而动员海外关系等,致使某些精品建筑无法纳入保护范围;状况二,即便是在定位为保护单位以后,个别业主以产权私有等为由,不允许参观,或私自设定参观门票和价格,甚而连基本的建筑摸底测绘等都不予以配合,这些行为也导致近现代建筑保护失去原有意义,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破坏”。

3)市场行为:

今日文物建筑的市场开发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保护途径,较易得到各方的肯定,特别是针对城市近现代建筑的开发利用,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泉州近现代建筑商业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为后城街14号古厝茶坊。该建筑在保持内功空间布局和风格不变的情况下,成功进行功能置换,顺利转型为以茶文化为主的泉州民间传统文化消费的商业建筑。其成功得益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商业模式的选择。

与古厝茶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近现代建筑由于地处偏僻或运营方式选择偏差,导致破坏更加严重。另有部分近现代建筑业主由于利益驱使,售卖内部建筑构件和装饰构件,导致建筑艺术价值丧失。建筑整体出让,拆迁后异地重建,这种做法一度曾被视为拯救优秀古建筑的途径之一受到提倡。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异地重建的建筑,由于丧失了始建时的建筑环境、社会文脉,价值已不复当初。

近现代建筑的生存,总是与城市化更新、商业性开发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往往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以经济利益为先。如已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北峰陈碧峰故居,在这次规划保护中列为一级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本应顺理成章。然而在规划论证会上,竟有相关部门提出该建筑所处地区正进行工业区的建设,应进一步慎重考虑是否保护,实在令人错愕。文物主管部门尚且如此,更不能奢求以经济利益为首的开发商和其他利益集团能够做出让步。

4)其他行为:

随着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在文物建筑等保护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媒体对近现代建筑的报道,却给这些建筑带来无妄之灾。由于媒体清楚地报道了近现代建筑的地址等相关信息,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一些文物偷盗分子依靠信息四处下手。另外由于社会保护和研究力量的不足,保护资金的短缺,保护人才的断层,也使这些近现代建筑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

4 结语

城市近现代建筑,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也是不该忘却的城市记忆,具有不可再生性。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其城市近现代建筑特色鲜明、数量大、涉及面广,但其生存现状却一直在恶化。本文仅是通过对其生存现状作一个较为粗略的概述,以期唤起相应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再度关注,从而为保护研究工作开展或者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

摘要:从自然、社会各方面因素入手,着重描述了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的生存现状,力图通过对该状况的分析和归纳,为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关键词:近现代建筑自然性破坏,使用性破坏,保护性破坏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的指导意见[Z].2004.

[2]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城市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Z].2008.

[3]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厦门市鼓浪屿历史与风貌建筑保护条例[Z].2000.

[4]泉州市历史网(http://qzhnet.dnscn.cn/).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11

关键词:传统城市色彩;建筑与环境;合理应用

引言

在我国的建筑装修中,为了体现建筑物的庄严和华贵,设计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外表进行简单的色彩装饰,而且建筑物外表涂抹的色彩以赤、黄、青、白、黑五种色彩为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以往节制性的色彩点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现代的建筑中合理的运用传统城市色彩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建筑的形象,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本文以我国的传统建筑色彩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传统建筑色彩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现代建筑与环境中传统城市色彩的应用做具体阐述。

一、传统建筑色彩的解读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建筑的萌芽,但是远古时期人们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原始社会的落后形态,所以在那时,中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了君主制的社会,我国的建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也开始兴起了一些新的艺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建筑色彩方面,而且随着朝代的变更,色彩在建筑上的应用风格也不尽相同:譬如唐朝时期,设计人员主要运用建筑色彩来表示等级,不同的建筑色彩象征不同的等级;而在元代,统治者深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所以那个时期的建筑物外表多是风格绚烂秀丽之景;再到清朝,清朝时期的建筑色彩已经发展到了古代与近代历史上的巅峰,首先清朝初期盛行油漆彩画,建筑房屋的彩色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而到了清朝末期,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熏陶下.开始盛行复古的风格。再到当代社会,设计者又开始发掘城市色彩记忆,通过对某一地区传统色彩的合理运用,进而为该地区制定专属的色彩体系。综上所述,中国的建筑色彩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全国各地都竖立起高楼大厦的今天,合理采用传统色彩,为建筑增添一些新的生机,正是当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现代建筑中对传统色彩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建筑色彩与古代建筑色彩最大的不同就是打破了对等级的划分,现代的建筑色彩中不再具有带有阶级色彩的象征制度。在现代的建筑中,人们追求的是大自然的颜色,是各种原料本身固有的颜色。而且当代人越来越喜欢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注重实体的色彩要素与虚体的文化环境色彩的不同,建筑物外表的最终形态往往是通过结合建筑色彩、自然环境色彩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居民的色彩心理感受等等多种元素相互交织后的产物,例如被誉为“古迹名园”的苏州园林就是运用了黑、白、灰,淡、素、雅的传统城市色彩特征,这是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中的产物。此外,许多建筑设计者又开始选用与传统色彩相似的建筑色彩,中国目前的许多建筑都是现代建筑色彩与传统文明相互结合的典范,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馆以及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等等,都中国人最喜欢的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这都是现代建筑中对传统色彩的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三、传统城市色彩的现代化演绎

在现代的建筑行业中,许多建筑物的表面色彩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城市色彩的传承,在城市建筑色彩、城市标志色、服饰色彩与节庆活动装饰色彩、流动色彩、城市标识系统色彩、公共媒体色彩和设计艺术色彩等诸多方面,在体现城市精神的同时,也表现对传统城市色彩的继承,这是传统城市色彩融入到现代生活的重要体现。而传统城市色彩的现代化演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在不断续写着城市精神;现代建筑大多通过运用传统城市色彩基因来延续城市文化精神,进而更好的展现地方特质,如我国著名的江南地区就是通过提取典型色谱来绘制出一幅美丽的城市色彩图景,并且还运用了雅致淡泊的写意色调,将城市精神惟妙惟俏的表达出来。其次,现代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在表现特立独行的个性;无论是在城市总体色彩图景的层面,还是在整体的城市空间中,中国建筑都在运用传统城市色彩的基因来实现新现代城市色彩体系的更新,在发展中体现个性,使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不丢掉传统的城市色彩,也是传统城市色彩的现代化演绎的重要体现;最后,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也凝练出了不同的城市符号;传统城市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形象的符号化再现,这是通过通过分析城市总体色彩环境,结合城市性质特征,提炼城市标志色,是借助色彩语言来实现的;通过借助城市标识系统,城市色彩还成为联系城市空间和表达城市精神的语言。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要想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就应該在现代的建筑中合理的运用传统城市色彩,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为人们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红雨. 文化符号视角下的城市色彩形象规划研究——以安康城市色彩形象规划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5)

[2]杨春宇,梁树英,张青文. 建筑物色彩在城市空间中的衰变规律[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3]李文嘉.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色彩控制构建——城市生命体的活性色彩探究[A]. 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3

[4]李文嘉,任梅,邓庆华. 以城市为载体的环境色彩决策探析[A]. 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 2012

[5]魏书威,魏书精,王雅梅,文正敏. 城市住宅区碳源汇的空间分异规律、影响机制及其碳管理对策——以关中地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现代城市建筑建设 篇12

一、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1、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的首要条件。因此, 在设计过程当中, 为保障供电安全要多配置多回路供电及备用发电机组。为确保楼顶得到配电, 应将柴油发电机放置在地库层里当做备用, 供电电压也必须以10kv输出。在经过变压器降压后, 如此才能达到低压配电。高层建筑偶尔也会遇上强风, 这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晃动, 人们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在电气设计时, 我们可以将电缆连接铜母线槽来配电用于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上。这样不仅能降低高层建筑物在摇摆中产生的拉扯压力, 并且能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2、节能性

现代发展倡导“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将节能理念运用于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来践行:第一:众所周知, T5与T8、T10的荧光管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T5中电能能转化为光能, 所以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合理采用高效能的T5节能荧光管, 能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第二:采用变频控制设计是根据我国水泵空调风机马达对此的使用而来。变频控制设计克服了传统普通马达持续运转而导致的用电浪费的缺点, 最终发挥节能的作用。

3、抗震性

地震发生时, 建筑物往往是地震发生的直接性“受害者”。毋庸置疑, 建筑物遭遇的重大灾难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破坏。也就是说, 在现代城市高层建筑进行电气设计过程当中, 设计者应该将供电系统是否会给建筑物带来更进一步的比如火灾、爆炸等危害纳入考虑范围。为避免大面积的损坏, 也应该通过对电气的设计将灾害损坏程度降低, 防止灾害带来的一系列的“连带效应”。首先, 适当的固定电缆, 控制电缆长度在一定范围。只有电缆系统留有一定的的富余量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坏而影响到供电系统。其次, 可以使用弹簧支架来固定电气设备。因为弹簧支架随着建筑物的晃动会有一个缓冲过程, 在发生地震时, 电气设备随着建筑物本身晃动, 弹簧支架在这种时候便能起到缓解地震导致的松脱下坠的作用。另外, 如果大楼在电梯运行时突然遭遇地震, 所有电梯系统都会迅速制动停止运行并立刻降回到最近的一层, 受困乘客便能即刻逃出, 从而降低人财物损失。

4、自动化

将电气自动化设计用于高层建筑中,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体现:首先, 一切机电设备都可得到管制。操作人员可以依据外界环境、负载变化等进行调节, 确保其最佳运行。其次, 在电气自动化设计中安装的监控系统能随时发现运行的故障, 并能向管理人员发送警报。操作人员在收到记录的数据后, 便能及时的控制安全隐患。

二、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

1、对供电电源和电压的选择

选择供电电源和电压, 首先要确保其供电的稳定和可靠。在一般情况下, 工作人员要通过对实际电网的条件和负荷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地考虑, 才能确定应设置的电源的数量。工作人员最少会设置两个独立的电源, 并且使其同时提供电源, 互为备用。除此之外, 柴油发电机也是备用首选之一, 以防发生供电问题, 并能及时保证供电问题的解决。

2、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

在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中, 单母线分段能实现自身的自动切换, 达到相互备用的作用, 所以单母线分段是高压配电普遍使用的形式。如此, 放射式的系统应该用于低压干线与高压系统的配电方式, 混合式的系统则用于楼层的配电方式。最后, 高低压配电的计费方式, 以采用高供高计为主, 所以依然要采用照明和动力计费分开的方式。

3、接地设计和防雷设计

接地设计和防雷设计也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的重点。电气设计工作人员一般都会选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技术用于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所以对金属管线的保障是在进行接地设计工作中的重点。在接地设计中, 混合接地系统就是将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以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的混合应用于高层建筑。除此之外, 虽然在高层建筑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避雷针和避雷带, 放射性避雷针与避雷带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出现在电气设计中。

4、电气照明系统设计

电气照明系统的设计工作既包含了灯具的造型、布置、光源, 也包含了照明度的计算、光源类型等。事实上, 照明设计与建筑的装饰物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理应相辅相成, 也就是说, 电气的照明设计既要确保其功能的实现方面, 还需要考虑电气照明系统的线路漏电方面。此外, 电气照明系统设计应该以安全、节能为主。照明方式, 光源的选择等都根据节能减排的原则进行。例如:在给灯光调光的时候可以选择定时, 声控, 节电开关, 光源也可以选择LED光源。

5、消防灭火设计与报警装置设计

电气设计的不合理会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 电气事故会引发火灾等灾难。安装一套完善的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来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火灾探测装置、灭火气体自动喷射、自动洒水等消防装置是一套完整的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装置。惟有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各个子装置都十分成熟才能确保报警灭火的自动化。在消防灭火与报警装置运行的过程当中, 火灾的信号经过探测器探测自动的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自动气体被启动, 进行灭火的操作。与此同时, 该装置会及时发出警报。因为电气系统容易引发火灾, 所以电气设计和火险消防系统密切相关。但由于高层建筑用电设计日益复杂, 因此其设计难度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电气的设计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与每个用户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就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而言, 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 即其安全性, 节能性, 抗震性和自动化的要求。其次从对供电电源和电压的选择、高低压电配电系统、接地设计和防震设计、电气照明系统设计和消防灭火设计与报警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当然更为重要的是, 设计人员应该始终贯彻“节能环保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 为创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电气系统而努力。最后, 希望此文能为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参考作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世界上众多新型建筑的设计理念也逐渐被我们研究和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仅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了人民对住房的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 而且对高层建筑的发展有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影响。在高层建筑的数量呈现着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 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有合理的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 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基于此, 本文从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入手, 分析了在此过程当中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 旨在对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产生指引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基本要求,设计要点,节能

参考文献

[1]王佩玲, 岳鹏.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常见问题及电气节能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8)

[2]夏能勇.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研究[J].江西建材, 2012 (11)

[3]张海明, 易爵峰, 肖丹宁, 范斯远.高层建筑电气设备间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4 (05)

[4]李文会, 李启林, 杨殿玉.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节能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4 (05)

上一篇:高清演播室系统搭建下一篇:信息商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