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

2024-09-21

现代建筑设计(精选12篇)

现代建筑设计 篇1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

(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 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 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 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

(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

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

(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

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 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

(二)结构之美

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 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

(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

(四)功能之美

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 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 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 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 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 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美学原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将繁琐的美学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对于设计品来说,实用与审美同样重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品。因此,设计美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空乏的理论知识,同时它确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审美向导。

现代建筑设计 篇2

前言

众所周知,医院是耗能大户,医院建筑的全年能耗密度( AEUI) 仅次于商场,且很多医院建筑未能达到节能设计标准。所以对医院进行节能减排设计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评价现代化医院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医院概念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理论研究者和医院管理实践者的`广泛关注。绿色医院的立足点是节能减排,在低碳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绿色医院就成为摆在医院建筑设计者面前的课题。对于此,首先强调两点。

(1)绿色医院的设计要点首先是要符合医院设计的基本原则,因为绿色医院是更为细致的医院设计,设计原则是共通的。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 篇3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设计的一些方法以及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原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则;方法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

所谓建筑功能,指的就是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的使用价值及其具体的要求,同时它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一个主要的目的之一。所谓要素,它主要是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结合者,那么要素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了要素运动的方向及其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建筑中的结构都是要以规定的设计使用的年限内都要以50年来考虑,都要满足安全性与适用性以及耐久性等相关功能,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2.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中的一项主要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每个技术的保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根据建筑物理要求,在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全方位考虑问题。

3.技术要先进

要严格根据模数和模数的协调原则指导设计,积极采用以住宅功能单元与户型定型的系列化处理设计方法。促进住宅结构体系成套技术,,使用高强轻质材料,异型柱框架,轻钢板装配住宅体系,大开间住宅体系,支撑体系和可分体住宅絷隔;推广节能新技术,采用按热量计算技术与设备,控制室内能耗;推广应用屋面保温隔热防水新技术材注,为轻型多功能复合屋面防水、隔热、隔热保温等施工技术。

4.建筑艺术形象

建筑工程的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在建造房屋时所关注的一项主要目的,它所包括了建筑群体与单体的体型、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中的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相关综合因素所创造出的综合艺术效果。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在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突出自我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亲近感,避免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在内部空间的处理过程中,主要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空间利用为目标,以舒适实用为原则,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设计为基础。

5.经济合理性

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问题。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相关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是能降低工程造价的5% ~ 10%,甚至可达10% ~ 20%。

(二)建筑設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

7.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建筑设计一些基本方法

1.平面功能法

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建筑设计师广泛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就是平面功能(流线)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建筑物使用者的用地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从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出发合理进行平面功能的组合,同时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筑平面设计。要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我们就需要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方法。比如在进行公共建筑设计时,常常要考虑这个公共建筑建造完成之后,使用人员或者说其服务的人群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个体私密性、密集人群的安全设计等问题进行平面功能的组合。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来。

2.构图法

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或其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是: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的关于探讨几何关系与构图也并不是到现在才有的,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建筑师们就开始了关于几何关系与构图探讨。而现在这种方法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分隔、功能区划分或其它要素,都可以抽象为简单的矩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在进行建筑构想的时候,建筑师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建筑物各要素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主从、对比、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是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怎样的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

3.结构法

结构法主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亦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结构与建筑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现来诠释建筑物的性质,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时不能被其他要素来替代的。比如外墙的清水混凝土就是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结构法的主旨是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演绎建筑物的性质,现代建筑大师也曾经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构外露,就像要告诉人们建筑内容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人们看到此类建筑有时甚至会有点不知所措。

4.符号象征法

符号象征法就是特定符号的或约定成俗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建筑的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建筑的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或者模仿。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运用了符号象征法。符号象征法还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设计中,如同一开发商开发的房产项目,通过统一的建筑设计和企业符号的结合来标示企业的形象等。

5.建筑沿革法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对以往某段时期的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和情趣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作为新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并通过延续和革新,让建筑物来表现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篇4

现代主义脱胎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新建筑运动, 兴盛于包豪斯时期的国际主义风格。到了60年代, 随着人们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厌倦, 设计师们推出了“波普设计” (pop Design) , 并且在70年代兴起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直至90年代开始消退。可以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贯穿了20世纪艺术设计史发展的始终。

20世纪20年代前后, 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推动了一场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 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 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 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 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继而, 从建筑革命出发, 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领域, 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从本质上讲,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 主张形式遵循功能。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拉姆斯说道: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 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密斯、赖特, 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 造型简洁, 反对多余装饰, 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以建筑为例, 现代主义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 以及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这种思潮引领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但是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 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 无论何种产品, 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 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有时甚至破环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另外, 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 缺少应有的人情味。虽然包豪斯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 但由于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 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杰出的人所欣赏。

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 “现代主义”建筑给城市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便逐渐显现, 主要是它们的那种“理性”所表现的排斥传统, 排斥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 即不要装饰的光、平、简、秃的千篇一律造成的单调的建筑方盒子外貌, 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人们问道, 难道人就非得被包围在这些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的、理性有余而感情不足的巨大“机器”当中吗?历史、乡土、个性、人情, 就真的与时代性不能共存?加之一些建筑师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 以抄袭代替创造, 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国际式”风格。以平屋顶、白墙面、通长窗为特征的方盒子式建筑风行世界各地, 对于各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西方, “现代主义”当初面临的功能、经济等重要课题已不再成为问题, 人口呈下降趋势, 建筑也基本饱和了, 相对来说, 人的精神需求则急剧高涨, 要求重建建筑的精神价值。但人们又找不到精神价值的依托, 萨特的存在主义更促成了强调自我, 突出个人思潮的膨胀,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 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文化概念。从当时种种哲学观点来看, 后现代主义几乎涉及到文化的一切领域:从建筑学到设计艺术、绘画、音乐学, 从文学到历史学, 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等。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 (Charles Jencks) , 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60年代以来的与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 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 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 主张消费者心理的满足, 充分体现人情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 并非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推翻与否定, 而是在肯定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 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后现代一反现代主义的简单、单调、“极少”, 在设计上大量运用各种繁复的装饰, 同时又不是简单的复古, 而是采取折衷的手法, 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装饰, 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出现并被大量运用, 即使在未来的设计中, “装饰”也不会消失, 它不仅是艺术的符号, 也是文化的符号。针对现代建筑的理性、纯净和秩序,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锋芒毕露地说, 他宁要混杂而不要纯粹, 宁要折衷、含混、凌乱而不要洁净、明确和统一。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这种主张的代表。意大利广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摩尔的代表作, 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广场中古典建筑元素的使用, 意在使人追想恺撒时代意大利的荣耀和光辉, 而水池中央的意大利地图, 更引发来此的意大利人无限的乡情。也有人认为整个广场是一片疯狂杂乱的景观, 似乎是把古罗马的广场搬到了美国的现代赌城拉斯维加斯, 简直俗不可耐, 简直是对古典建筑的亵渎和极大的不尊重。整个意大利广场的处理既古又新, 既真又假, 既传统又前卫, 既认真又玩世不恭, 既严肃又嬉闹, 既俗又雅, 有强烈的象征性、叙事性、浪漫性。建成后, 意裔居民常在这里举行庆典仪式和聚会, 它同时也是一处休憩场所, 深受群众的欢迎。

作为一种风格和一种表达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尤其是那些依旧信仰现代主义的人们的批评。但后现代主义设计所造成的声势和对现代设计提出的挑战也不可忽视, 我们并不能因为书架不能放书, 椅子不能坐就不理睬它们的客观存在。而消费者对它们表现出来的热情, 也值得设计师和设计家思考。无论后现代主义设计如何忽视产品的功能, 如何蓄意使用材料和色彩, 后现代主义设计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设计的语汇。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 现在已经被一些设计师使用在他们的设计之中, 而且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干预下, 设计已成为与传统、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复杂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权威, 美国评论家、建筑家和作家查尔斯·詹克斯说过,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由此可见其中文化思想的脉络传承。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 或具体样式的分别, 而只是观念的分别。从历史的眼光看,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 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后现代设计虽然以亮丽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一时成为传播媒介的热点, 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质性的东西, 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表面文章, 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现代主义设计是建立在民主主义思想和工业化大生产及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顺应了社会的潮流, 其坚实的思想基础是不会因为一些艳丽的色彩和异乎寻常的构思就可以动摇的。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大前提下, 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是讲究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 而且, 设计作为一种实用, 其功能性的要求将成为恒久的标准。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 对于因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而变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它可以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方便。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点来说, 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极为脆弱的, 它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风格和形式方面, 并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核心。

综上所述, 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都会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 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加布里克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概括为“为艺术而艺术, 还是为社会而艺术?”他说:“任何一个试图面对现代主义的全部现实的人, 即使到现在, 仍然会陷于它的赞美者 (那些捍卫抽象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人) 与它的诽谤者 (那些相信艺术必须为一个目的服务或相信艺术必须有用于社会的人) 之间的交叉火力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探讨论文 篇5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有所提升。现有的建筑物,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功能方面,都在逐渐的增大。因此,与过去相比,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在逐渐提高,为了适应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应当转变设计方式,提高现代建筑设计水平。基于此,文章在结合实际建筑设计工作的前提下,阐述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基本内涵,系统的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主要涉及方式、构成要素以及相关原则,以供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设计方法;原则;创新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凭借经验与直觉进行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完善建筑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理念,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师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基本方法,现代建筑设计是进行现代建筑建设的必要前提。因此,研究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做好现代建筑设计工作,首先要对现代建筑设计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文章将围绕构成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试图从创新的角度逐步完善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适应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总体趋势、满足实际需求。

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 篇6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已经成了未来建筑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谈谈生态建筑的设计。

1.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

改变原来无视建筑周围环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设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可能。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其他建筑组合成的现实环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建造于1992年8月的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就充分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其主要生态设计特征有:1)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2)中庭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3)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4)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5)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6)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7)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和自然采光。8)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9)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除了为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外,也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然而,当一种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面世的时候,人们往往对它还不是很熟悉,总要用它去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就会逐渐抛弃旧有的形式和风格,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和材料,到了不同设计师的手中,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表情,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

例如:最近美国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总部所在地利用废旧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建造了一个“绿色办公室”。NRDC 兴建的这个“绿色办公室”,以利于节能、保护环境和对人体不造成危害为原则。新办公室从外表看与其他办公室几乎没有区别。然而它在很多方面却与众不同,比如,它的墙壁是由麦秆压成的,办公室的地板是由废玻璃制成的,办公桌是由废旧报纸和黄豆渣制成的。另外,它还设有很大的窗户,这样,办公室内非常明亮,从而可节约电力30%。绿色办公室比通常建造的办公室可节省开支10%以上,NRDC官员指出,绿色办公室属节能型建筑,它不需投入太多的资金就可以建成一个明亮、漂亮而且有利于健康的办公室,它没有那些来自普通办公室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

3.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媲美的“可再生,无污染”的优点,因此太阳和风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和通风系统的设计。这使人们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风有了新的理解;视觉的联系、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充分预防眩光、合理运用太阳能、合理运用风能。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根据上海地区利用太阳能存在的问题,该楼创新地实验了与建筑结构集成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器件和新的太阳能能量利用系统。办公楼设置了1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可供充足热水,并部分用于冬季约300平方米地板采暖,以及夏季15kW的干盘管空调制冷。制冷通过太阳能热水型吸附制冷机组实现,其需要80~85℃热水驱动。在示范办公楼应用中,吸附制冷机和干盘管技术结合用于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制冷机组完全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除湿热泵的低温端可以在夏天做制冷用。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地热的应用在该太阳能系统内都能和建筑结构很好地结合.实现了一体化。

4.结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值得探讨之处尚多,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也漫长而艰辛,但是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杨钦中. 浅谈城市生态建筑设计[J]. 内江科技,2009(10).

[2] 方俊,叶炯,朱达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 篇7

当今,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流派和思潮令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然而, 只有从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中抓住线索, 找出其产生的根据和规律性, 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创作。我们从古代到现代各种建筑流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观与设计的发展与变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前后, 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 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 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 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 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 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 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 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继而, 从建筑革命出发, 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 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

以建筑为例,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以来, 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 而大量采用工业建筑材料, 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 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同时, 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方法, 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新时代面貌, 现代主义完全取消装饰, 实现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鲁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原则。在形式上, 出现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 色彩基本是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 建筑由柱支撑, 全部采用所谓的幕墙结构, 遵守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 形成一种单纯到极点、冷漠而理性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的风格特点简单总结如下:

1. 功能主义特征。

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 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 讲究设计的科学性, 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 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 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 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 特别强调整体设计, 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 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 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 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 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三、现代建筑的审美

从本世纪20年代起, 现代建筑潮流席卷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现代建筑派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功能与技术的理性主义基础上。“理性”“纯净”“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等口号将传统的古典对形式美的原则彻底抛弃,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机械美”呼唤人们对工业时代的情感。反映了现代主义者不承认建筑是艺术作品, 反对建筑在实用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外一切的“附加物”, 实际上是强调功能与技术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审美观, 直觉被限定在一个必须严格遵循功能的、结构的、科学和逻辑原则的狭窄范围内。

现代建筑审美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功能的审美

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用性。一切艺术形式的最终级目的都是为了人的需要。人有精神与物质的需要。建筑的功能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的, 生理性与心理性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建筑的评价与审美中, 功能的审美必然是一个基本的层面。

对功能的审美至上, 这个层面的审美发展到今天, 成为对建筑审美与评价、整体性感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即建筑作为环境与场所, 为人提供活动的场所的功能, 这完全是出于对人生理心理上的需求, 如交往空间、休憩空间、过渡空间、共享空间等的设置, 把功能当作一种创作语言、建筑美的表达方式将大大扩展。

2. 形式的审美

建筑审美最常表现出来的一个层面, 对形式的审美。建筑的形式更多地体现建筑对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的满足。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登在他的《建筑美学》中指出:“恰当的形式看上去很舒适, 则必然会从中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受。”“所有的选择, 都是从功能上相同的许多对象的混乱中抽取出来的, 为了要建造得好, 寻找恰当的形式, 看上去很有效的视觉感受”。建筑的表达就是通过形式, 无论是感官的感受、心理的感应、认识的联想, 都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才能获得。

3. 意义的审美

建筑审美的最高层面是对意义的审美。透过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产生一种精神上最高层次的愉悦和美感, 达到非功利的最高境界——象征状态。

对建筑的这种功能, 符号美学创始人苏珊·朗格认为建筑的符号抽象是时代的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凝聚, 它是一种形式象征。古典美学家如黑格尔早就直接把建筑作为象征型艺术的代表。作为现代建筑先驱的勒·柯布西埃也谈到“除了显露结构和满足需要外, 建筑还有别的意义和目的。建筑, 这是最高的艺术, 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辩、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坚固、适用、美观”的审美标准已被改变。同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 建筑美学的商业色彩也日益浓厚, 建筑创作变成了开发商眼中的产品, 一切为了经济上成功的目的而设计, 审美的多层次与需求的多元化, 变化着的评价标准和注重审美主体成为现代建筑审美的发展趋势。自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论和大众艺术以来, 建筑学的理论已引入许多新观念, 把建筑创作和审美推向一个新的天地, 是多元化时代的要求, 是信息社会的普遍文化倾向。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建筑表达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这种境界的修养对建筑师尤为重要。

摘要:现代社会, 从文化来说与古代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征。现代社会是工业时代, 它的经济特征在于商品化, 强调价值、效益。就建筑来说, 表面上是形式的不同, 实质上则也是在于价值和效益。到今天, 美术已经不是外观的问题, 而是精神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建筑也是一种美术, 也需要同样的变化, 而现在很多现象也都显示着这种倾向。但现代建筑的主流感觉上还停留在外形的领域内。随着建筑美学的商业色彩也日益浓厚, 审美的多层次与需求的多元化, 变化着的评价标准和注重审美主体成为现代建筑审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现代设计,审美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肯尼思·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张钦楠等译, 三联书店, 北京, 2005

[3]邹寅李引.室内设计基本原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现代建筑设计 篇8

一、我国《现代设计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是于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 因此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得失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在政治、道德上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敏感的今天, 设计史对鉴别事物, 以及在地理广阔和历史背景下设计文化价值的形成和持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

但是我国的设计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法、轻理论”的严重弊病。二是在设计史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例如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现代设计变革的划分就非常混乱。三是因为对于当前世界设计的新进展缺乏关注和研究, 导致设计史教学中纯粹谈故纸堆, 忘记了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四是轻视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例如纳粹政府的标准化运动使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纳粹时期仍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继续发展, 尤其在很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关键生产部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导致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 甚至连“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设计史是一门新兴学科。设计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 方从属于美术史、建筑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范畴中独立出来。1936年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是西方设计史学科发轫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设计史专业进入英美高校教育层面, 英美等国的大学率先成立了设计史专业, 并组织起以“设计史学会”为代表的专业研究组织, 这标志着设计史学科地位的全面确立。虽然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地设计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但是我国设计理论研究依然非常薄弱, 远远落后于国外。[2]

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切实把握现代主义设计在现代设计史中的核心地位。这导致现存的有关现代设计史的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不准确, 过多从美术史、建筑史中借鉴, 生搬硬套, 没有真正体现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 加上时效性不足, 和研究方法较少发掘社会背景, 从而使设计史教学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此外我国实用主义盛行, 设计理论受到轻视。孰不知, 人类活动区域的历史性研究与单个从业者的技能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 让人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史料开始, 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 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 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 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 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3]

三、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设计史的教学必须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 在此基础上把介绍设计史基础知识与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呈现设计发展脉络与揭示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等影响设计的作用因素相结合, 史论结合、寓评于述, 从设计发展脉络的条分缕析及其因果关系的阐述中体现具有一定概括性并密切联系历史实际的理论认识。

从设计本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这需要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不仅要分析世界各主要地区设计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历程, 还应揭示对整个世界设计发生影响的力量或运动。无疑, 20世纪设计的核心是现代主义设计, 它对该世纪的各种设计和艺术都具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

20世纪初期, 现代主义设计在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等各种设计改革思潮和艺术变革的推动下, 在欧洲建筑领域发展起来, 3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与美国丰裕的市场相结合, 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高潮, 四五十年代以后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70年代接近终结。通过这场运动, 设计第一次成为为工业化批量生产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活动。[4]现代主义设计从功能和结构出发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创立了工业化时代现代设计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标志着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现代设计真正结束了旧有装饰形态存在的历史。[5]

而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则可以更为清晰地划分现代设计史的演变阶段, 即1、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 2、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3、新艺术运动, 4、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5、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 6、包豪斯, 7、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8、二战后各国的现代设计, 9、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设计。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如图所示。

具体而言, 工业革命引发了设计的根本性变革, 暴露了欧洲设计领域里技艺分离、复古风与装饰风盲目盛行, 尤其是机械产品的设计滥用手工艺的装饰手法, 形式与内部结构、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等设计危机。针对这些危机, 欧洲开始掀起了探索新时代条件下设计发展新道路的运动。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首先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新艺术运动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一开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 装饰艺术运动则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 这三者都是侧重现代设计形式的艺术装饰的形态探索。

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脱离传统的观念、风格和技术手法, 适应工业化时代特色, 着力解决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问题与社会问题, 因而具有民主主义和理想化色彩, 其发展到高潮的集中体现就是融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于一体的包豪斯。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是建立在本土商业性设计的基础之上, 吸收并发展了欧洲的设计思想, 美国的设计追随市场, 工业设计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设计广泛地流行。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与美国的市场相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二战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 并逐渐出现了本土化特色, 如德国的理性设计、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等。

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逐渐走向衰退, 设计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 既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修正, 如新现代主义设计;亦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 如波普风格、解构主义设计等。另外, 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 人们重新思考设计与环境、设计与人、设计与技术等的关系, 直接导致了绿色设计、通用设计等新的设计风潮。

四、《现代设计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授课,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把握现代设计风格的演变, 方便地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具体的现代设计作品的综合影响, 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文字讲解与图片分析的分离状况。此外还可以辅助下列形式提高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比如辅助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引导性学习;或者是学生根据专业实践方案的重点, 适宜地获取直接的历史经验并就地展开讨论。

总结

综上所述, 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可以从设计本体的角度清晰地把握现代设计发展的规律。此外, 在教学中如何重点深入地剖析西方政治、艺术、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变动社会中的设计演变, 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7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QAA) 学科基准声明之“艺术史、建筑史和设计史” (HAAD) 草案咨询。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P11.

[3]刘洪彩.《现代设计史》[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4]Jonathan M.Woodham.Twentieth-Century Design[M], Oxford:Oxford Press.1997.P96.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浅析 篇9

1 绿色建筑设计概念

要想将建筑设计准确无误的落实到国民的生活当中, 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必要的, 只有清晰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才能是绿色建筑设计朝着正确的方向出发。首先现在字面上去分析绿色建筑设计, 其绿色一词虽然表面, 但却富有含义, 绿色并不不单纯的代表一种颜色, 它象征着是一种证明, 一种健康的正能量, 是一种环保意识同时也作为一个信号, 告诫人们对绿色的渴望如果不付出实际行动, 那么绿色就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化存在着。就绿色建筑而言, 没有具体的标准, 因为绿色建筑并不像行为规范有一个硬性的约束制度, 所以目前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陈述和表现完全需要靠个人或者团队对绿色向往的程度, 严格的说这可以作为一种环保素质, 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自律。在绿色设计时常常会因为受到生态建筑的影响使两者之间出现一种混淆, 不过他们是有共同性的, 那就是可持续性, 相辅相成, 彼此烘托出对方的亮点。绿色建筑对高科技需求不高, 所谓绿色建筑设计其核心理念就在于环保、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 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持续性基础上, 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目前城市建筑发展越来越高科技化, 但是凡事都是呈双面性的, 在现代技术证实了建筑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同时, 人工元素大量的充斥在建筑设计中, 也表现出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偏离。

2 绿色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不得不承认现代城市居民已经很偏离自然生态环境的, 尽管发达的城市会有花园, 每个家庭也都有养盆栽, 亲近绿色的心一直都用, 但是已经没有那个条件了, 每天需要工作以及家庭, 这些生活中实际最朴实的问题是人们没有机会去亲近天然的绿色, 感受自然的根本原因。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还将继续,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去结合绿色, 不能因为现代城市生活偏离自然或受到条件的不允许就放弃亲近自然的机会, 所以绿色建筑设计在以城市为中心开展, 一项对人类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的项目, 更平衡了目前经济科学与生态自然的失衡。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就是比较大体系的环保上, 其中包括材料以及建筑施工技术, 都要以环保节能为目的去进行, 之所以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原则是建立在两个方面的: (1) 规范绿色建筑设计, 使其设计原理、技术、方向与设计初衷保持一致, 建筑成品的质量有所保障。 (2) 绿色建筑设计之前并非没有实例, 这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家的角度分析, 它都是较为成型的, 但是之所以有前鉴还特此进行条件约束, 那是因为之间的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成品上来说却是算的上是精品, 符合绿色建筑所传达的寓意, 但是在建筑过程中, 其施工方式和方法上并没有对物质进行节约, 甚至用较大的资金去塑造, 这种行为讽刺的说可以视为一种行为艺术, 一种花一万元从乞丐手中买一个破碗, 然后忆苦思甜, 这种行为不仅是可笑的同时也是可耻的。所以针对对色建筑设计一定要制定一个底线和约束, 以此来约束绿色建筑质量过程, 但是上面也确实说过, 绿色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一个硬性规定, 就算不按照环保、节约的流程来进行绿色建筑施工, 那也没有什么办法, 因为这本就是在作为一种自律的素质, 没有硬性约定。

但是在这里笔者呼吁一下, 绿色建筑设计,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宣传那样去做, 那么绿色建筑设计的开展根本就毫无意义。第二点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顾虑民众对生态自然的真实感受,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也许你会说一些非常有学术性质的论点论据论证, 但是老百姓作为建筑的未来拥有者, 作为房屋建筑所有人, 作为一个主体, 他可能并不懂什么可循坏可再生资源以及持续性之类的, 很多人玩电脑都知道屏幕换成绿色的眼睛比较舒服, 现在学生的书本也都是以草绿色作为底色进行印刷的, 这一点充分证明了, 人类对绿色的生态坏境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和向往,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舒服, 与任何什么持续性没有一点的关系, 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上, 要尽可能的去呈现出那些自然的美, 有人说市去花池中的小花小草也是自然美, 确实, 但问题是人们已经不满足这些, 对绿色的追求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 沁人心脾的感受, 所以基于这一点, 在建筑绿色设计上, 就必须要让设计师把以往的政治学、经济学、科技学等等等等统统丢掉, 这些因素与人们说追求的绿色生态想媲美都是庸俗的, 设计师所应该做的, 就是为市民提供平常看不到的绿色生态, 描绘那些曾经看不见却渴望看见的图案, 营造曾经想听却没有机会听的声音, 以这种自然重塑的角度出发, 以来能够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宣传意义最实质的表达, 同时还能够赢得民心, 让更多的人为之青睐, 被社会所需求。图1为绿色建筑设计果图。

3 绿色建筑系统体系

3.1 绿色建筑系统化支撑体系

条件离不开国家支持, 绿色体系需要国家扶持, 制定绿色建筑法规可以让绿色系统实施情况简易化。就市场前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业主投资是为了获利, 建筑系统中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都转换为经济效益, 市场才会受到激活, 至于投资原则, 如果与利益不衔接, 投资者对其根本不会有一丝兴趣。在进行绿色材料出售问题上, 只有站在消费者的需求上才能达成买卖, 没有人会花钱买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 无论其用处对自己是直接还是间接, 所以单纯考虑费用推广是没有用的。建筑行业资源浪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绿色物业更是出于一种濒临“自然”的状态, 管理制度没有力度, 针对此现象, 物业对其进行完善是必然的过程。针对物业不足进行针对性策略可以先从物业整体意识的培养上入手, 让物业明确自身立场和职责, 很多物业无形中把自己演化成打扫卫生的, 卫生的保持只是作为物业环境管理的一个表现过程, 其真正的作用是绿色原则管理化。

3.2 绿色建筑系统化设计体系

绿色设计在过程上是呈一种从简单到难度,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进行, 设计来源于思维意识, 谁的思维意识?人的思维意识, 所以针对绿色建筑系统设计体系, 用当对设计者进行思维意识强化和灌输必要理念, 即健康、环境、资源、质量等作为设计要素来进行设计。

4 结束语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 而绿色更离不开我们, 尤其我们现在作为地球的主宰者, 既然作为主宰者, 从身体立场角度分析, 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来实现绿色发展。建筑绿色设计其项目初衷就是非常人性化的, 所以对其的理解也并不困难, 主要就用让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去享受我们应该享受却始终没能享受到的绿色环保,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利用的资源呈一种可持续性的状态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 更保障了我们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黄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6) :84.

[2]蔡勇.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浅析[J].华章, 2013 (26) :326~327.

[3]周明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业应用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1) .

现代建筑设计 篇10

齐康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 《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会名誉主任。

总的来说, 东方传统建筑跟西方建筑风格传统是不一样的, 西方建筑从希腊、罗马, 经过文艺复兴, 经过折衷主义、古典主义, 传承到现代主义, 沿着一条直线传承下来。

中国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传统中国建筑开始衰落了。正如被殖民列强占领的中国上海外滩租界, 各个国家依据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建立自己的住宅商业区, 当时的上海相当于各个国家的建筑博览中心。

而亚洲的日本, 在18世纪40年代左右, 经历了明治维新运动, 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之后日本便在西方的模式下走向了富民、强国的道路, 变成了一个经济强国, 可以说是东方国家中最早汲取西方文化制度, 走向富强的国家, 且在20世纪世界富强国家的殖民扩张中开始了自己的侵略史。

近百年来, 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国家, 在世界殖民化的浪潮中, 在西方先进制度的冲击下, 经历了清末的压迫、五四的向西方学习,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于是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 滋生了一种洋奴式的思想, 产生了洋奴主义, 认为一切都是国外的好, 且一直到现在在不同的方面都还存在着这种崇洋的现象。目前现在国内许多重量级的, 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建筑设计, 大多邀请世界上著名的设计人员来做, 而这些设计人员大多是欧美国家的, 东方的建筑设计师很少, 这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为什么要研究东方现代建筑呢?原因有两二:

首先, 东方崛起了。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成绩, 以及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化解能力也让世界意识到中国崛起的力量。现在东方的中国、印度、印尼每年都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东方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预示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发牌。

在殖民时代之后, 东方世界的逐渐兴起, 意味着一个大市场的兴起, 这必然引起世界的关注。特别是经济危机时, 东亚的抗危机能力, 引起世界各国资金对东亚的投资热。具体到中国来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市场的开放, 中国制度不断完善, 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多元化了, 包括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地方企业等。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完善, 人们建筑需求的增加, 意识形态的转变,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们需要对东方的现代建筑进行研究, 并与我们的市场经济接轨, 为社会市场及人们价值观念的需求提供满足, 为东方建筑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把脉。

研究东方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各式的建筑情况, 还应该包括现代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设计。为了更好的让建筑师参考, 目前我写了一本《建筑心语》, 这是一门基础性教育课, 普及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重视, 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及经济危机之后, 中国积极地应对了金融风暴的危机, 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前进中, 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既成形势下, 想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位,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相当的困难。对于中国自身内部的情况来说, 首先就是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种很不平衡的局面, 沿着长江沿岸, 及沿着海岸线的城市, 北起哈尔滨、青岛、上海, 再到南方的福州、厦门、广州, 呈现沿海一条线、沿江沿河的“十“字形分布格局。中国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发达地区, 如长江三角洲要稳步向前发展, 中部地区要崛起,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 西部要发展。西部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但还是有一些重点的发达的城市, 像西安、重庆, 这些也都是国家西部、内部开发的基地, 为西部的开放提供借鉴与物资建设资助。现在中国社会地区发展不平衡, 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 这时我们就要做到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像新疆地区, 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地, 也要加快发展, 达到全面的国富民强;其次, 我们研究东方现代建筑, 强调东方的特色。就东方特色来讲, 东南亚有东南亚的特色, 包括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现代建筑中去了, 在这个情况下, 我们的学者应该关注东方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就是要有高的技术、高的材料、高的施工、高的技术手段, 符合国家的科学发展观, 怎样实现这个科学发展观, 也是我们建筑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建筑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以应对当前知识大爆炸、多元化的时代, 要刻苦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修养, 正像列宁所讲的, “我们要向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学习”,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把西方优秀的思想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曾组织同学集体去韩国参观调查, 对其他东亚国家也加以研究、探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 有同学到台湾去做专门研究, 因为台湾也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同学专门研究香港;有同学将来专门研究哈尔滨;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南京、重庆、厦门、福州、赣州, 这样就可以把全国重要的城市建筑特点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特别是典型的东方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中间还有一部分像北京大剧场、鸟巢, 都是国外的设计师设计的。我们现在来讲, 要弘扬中国建筑师的责任感, 使得我们建筑设计水平提高, 屹立在我们东方建筑界。古代东方建筑在世界上也是有着灿烂的历史的, 是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西方学者看来, 过去有一部介绍传统建筑的书——《比较建筑史》, 作者在西方的价值判断、自我立场上及对东方建筑认识的缺陷下, 起初称中国是没有建筑历史的, 但是现在东方的建筑已经被引入进去, 并得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借鉴认可。这些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的强大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引起了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加深, 东方的崛起, 东方的建筑在价值观上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所以研究东方建筑价值观念转变就成为我们的一个历史责任。这次也通过《建筑与文化》刊登我们有关东方现代建筑的研究, 以引起各界建筑人士的重视, 加深、加大对东方现代建筑的研究。

现代建筑电梯的电气设计 篇11

摘要:为满足现代高层建筑对电梯运行速度和稳定性的需要,对于电梯的电气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电梯的电气设计的重点方面在于在满足电梯供电要求,保障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以符合国家标准为前提,在配电设计方面注意电源的配置、电缆的选择、保护装置的设置等等,旨在保证电梯安全、持续、平稳的运行。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梯;电气设计

引言: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电梯都是现代高层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梯作为建筑内部一种垂直运输的系统,随着人们对电梯运行舒适度、安全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电梯运行的速度、载重量以及平稳性都面临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对现代高层建筑电梯的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一、现代建筑电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1.电梯运行的电力负荷的确定

根据现代高层建筑的性能要求和电梯运行安全的要求标准,来进行电梯的负荷的确定,以满足电梯运行的供电要求为电气设计的基本前提条件。电气设计要参照国家的《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标准来执行,尤其是现代建筑中的消防电梯,还要符合国家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标准。国家对于负荷级别的供电是强制性的要求,在进行电气设计的初期要特别加以考虑。对于负荷级别,可参照国家规范,根据建筑和电梯的重要性来确定。对于消防电梯的来说,其供电电源回路要单独设定,与普通电梯分布开来,同时对于消防电梯的配电设备采用明显的消防标志进行标注。对于配电线路要采用阻燃電缆,以加强线路发生故障时的安全保障。

2.电梯主电源的配电

对于现在建筑中电梯的主电源配电,可根据电梯的负荷级别来进行配电的设计:对于电力负荷为一级的电梯,采用专用回路供电的方式,以两个独立的电源配送,并可以自动进行切换。对于电力负荷为二级的电梯,可设计为两回路供电,配电形式同上,但是其中一个回路是独立专用的。对于消防电梯的供电,可采用两个电源配送到最后的配电装置处,并可以自动进行切换。对于电力负荷为三级的电梯,可采用单回路进行供电,另外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同层的配电箱进行电源的接引。

3.电梯的保护电器的装设

在现代建筑中,无论是电梯还是扶梯,都应该对其进行保护电器的装设,同时应对于每个保护电器采用明显的标志进行标示,以方便对其进行识别。保护电器的功能要做到既要具有将正常工况下的电流切断的能力,同时在进行这项任务的执行时能够保证电梯轿厢、机房、井道等系统部位照明和通风、报警装置的电源正常供给,保证其持续运行。对于电梯的照明和通风装置,可以进行照明配电箱的单独装设。指层器的照明供电可以由电梯本身具有的动力电源来提供。在电梯机房内的电源配电箱配备短路保护装置非常必要,对于断路器的选用,一定要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的标准来配置。如果建筑内电梯数量较多是,可对各个电梯的回路进行断路器的分别设置,同时将各个关联装置采用标志进行标示,以便于识别。1.4 主开关的装配对于电梯电源的主开关使用低压断路器比较适宜。可以参考电梯运行的持续电流负荷,和电机在启动时的电流负荷来确定断路器的额定电流,且其超负荷保护特性曲线要配合电梯设备的负荷特性曲线。

二、电梯插座、照明和通风的设计和装配

1. 电梯的井道照明

对于不完全封闭的井道,如果其周围的照明强度足够,可不用再额外设置照明装置。如果是完全封闭的井道,需设计永久的照明装置,可在离井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半米距离内分别设置照明灯,两点之间可设置多盏照明灯,灯之间的距离可根据需要设定,单最远不应超过7m。另外井道内的照明灯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防水装置的设立。

2.电梯机房的插座和照明

电梯机房内可尽量多设置几个插座,以便于其他设备的用电和电梯机房系统的维修。电源开关应设在机房内部的入口处,以便于进入后能够很容易的打开开关进行照明,同时需设置应急照明。

3.电梯轿厢的插座和照明

电梯的轿厢使用的电气照明,通常为永久性的照明装置。如果选用普通的白炽灯照明,至少要两个以上的灯泡进行并联式的连接。另外对于轿厢可配置应急电源,可以在正常照明装置发生故障照明中断时发挥照明作用。另外在轿厢顶部配置电源插座,便于其他设备的用电或者对轿厢装置的维修。

三、电梯线缆的选择和敷设

对于电梯来说,因为功能的特殊性,要求电流的持续供应,因此必须使用正规厂家的合格线缆产品。供电导线的选择要根据电梯电机的电流和工作制来确定,其供电载流量要大于计算的电流,还需根据线缆的长短进行电源损失的校验。线缆的选型上可根据用途选择软电缆、硬电缆以及BV 导线。每种导线都有自己的特性,要根据其不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及保护措施。

在电梯线路的敷设中需要注意:电梯的供电线路中只有专用线路的敷设可以沿着电梯井道。电梯机房中应使用阻燃性能好的电线或者线槽保护来进行配线,井道内部也应采用阻燃性能好和防潮性好的线缆进行敷设,或者其使用的电线保护管或者线槽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防潮性能。对于消防电梯来说,其电源的线缆更对阻燃性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消防电梯的井道要求配置排水设施。

四、电梯消防和报警装置的设计

对于消防电梯,需在首层设置专门的消防操作按钮,以便于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有消防队员进行消防控制。设立专门的消防控制室,当有火灾发生时,可以对电梯进行下降的强制性控制,并停留在首层,轿门打开,同时发出火灾信号。电梯轿厢内设置报警装置,便于有故障发生时,乘客可以试用报警装置向外界求救。对于报警装置的电源系统,设立能够自动接通的紧急电源,可以保证在中断正常供电的情况下仍有电源提供,保证报警装置能够有效的应用。另外对于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可根据需要在消防电梯轿厢内设置消防专用

报警电话,也可根据时间需要设置监控系统。综上所述,现在建筑中的电梯电气设计关系到人身财产的安全,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严谨科学的进行设计,尤其在故障和灾害情况下使用的应急电源和应急通讯方面,可以在关键时刻对人身安全保护发挥重要作用。电梯系统科学合理的电气设计,可以保证电梯安全平稳持续的运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五、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六、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 2。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参考文献:

[1]《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2003.

[2]《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10-2002.

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篇12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如果建筑都采用节能措施,对能源的紧缺就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据统计,如果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行既有建筑的改造,到2020年,我国每年预计可以节约电4200亿度,节约标准煤2.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8.46亿吨,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是非常必要的[1]。

2 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

(1)保温隔热。要保持建筑室内良好的空间环境,需要建筑物本身拥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即冬季减少热损失,夏季阴止太阳的辐射热。

(2)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一种环保的建筑通风方式,其既能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亦是降低能耗的一项重要手段。机械虽然能够达到通风的目的,但相对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场地、竖井、地道等通风设计更能降低能源消耗,且自然通与风机械通风的频谱不同,其带给人体的舒适度各异,自然通风更能带给人舒适感。

(3)采光遮阳。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需要尽可能多地接受自然光照射,降低采暖费用与能耗;而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需要适当地采用遮阳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日光照射,从而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4)雨水收集。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所以雨水回收利用对于节约水资源是相当有益的。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淡水资源的使用,节约淡水资源。

3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1)外墙体节能设计。外墙占全部维护结构的60%以上,其能耗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外墙体的节能设计主要在于控制外墙体的保温隔热系数,热桥效应是减少墙体保温隔热性能的关键点,将保温层置于外墙体结构层的外侧,可以形成建筑的有效保温层,减少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对其的影响,保温层置于墙体结构的外侧,与外饰面之间形成空气层,有利于保护保温层。

(2)门窗节能设计。在现代建筑中,玻璃是室内外热互换最为活跃的部分,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窗墙比。其中,高性能玻璃如Low-E中空玻璃空气层宽度为12mm,其传热系数约为1.6W/(㎡·K),而普通双层中空玻璃在空气层宽度同样为12mm时,传热系数约为3W/(㎡·K),所以在设计中高性能玻璃比普通玻璃的应用更具优势,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自然通风设计。(1)场地自然风组织:场地设计时,结合场地冬夏季自然风的风向进行建筑平面设计,通过扭曲平面使朝向夏季主民风向的外表面积增大,改善吸风面的风环境,同时避免与冬季主动风向形成90°夹角,以此来夺取有利风向,削弱不利风向对建筑的影响。在有利的主导风向影响下,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产生一定风压差,促使建筑自然通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立面的风压分布情况,进行开启扇适宜的形式设计,并且保证开启扇数量达到30%以上。影响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是控制建筑的进深尺度。建筑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用“切薄”的处理手法,以控制建筑物在进深方向不大于15m,超过15m的空间即使双面开窗也不利于室内外空气的自由交换。(2)引“穿堂风”与设“竖井空间”: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即是风压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的一侧进后从另一侧出,在建筑设计时应当使主要房间朝向主导风,辅助房布置在背风面,使得自然通风更加舒适。竖井又称拔风“烟囱”,竖井的自然通风组织是利用烟囱的拔风作用来组织通风。如今大量的建筑物设有中庭,一方面是对于采光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烟囱效应”的利用,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3)地道通风组织:地道风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其是合理利用地下土壤为空气降温,在夏季可以降温2~8℃,冬季升温2~4℃,是低成本、低能耗的温控技术(图1)。

(4)天然采光设计。自然采光可以通过中庭与下沉式庭院来获得,同时还可以通过增设天窗、加大窗地比的整体调整及外立面增设光反射板的细节调整来改善采光效果。外立面的窗台上设计光反射板,不仅能够降低窗户附近的高照度,而且通过光反射板与浅色的内装表面将多余的阳光向进深内部反射,可以改善室内空间照度均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照明能耗。

(5)雨水回收及太阳能利用。(1)雨水收集主要分为屋顶和地面的雨水收集,在建筑设计中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绿化用水的补充等,利用雨水不但只是营造水文景观,还可改善局部热岛效应。(2)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以洁净、价廉、丰富为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中利用最为广泛的绿色能源之一,在建筑供暖以及供热水、电力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太阳能进行开发以及利用,能够大大的促进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有效的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

(6)立体绿化。建筑立体绿化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室内绿化等。在室内采用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改善室内的气候;在室外则进行乔木灌木花草复合型种植,改变场地的生态环境,绿化种植选择时要考虑到夏季的遮阳和冬季增加光照的需求。建筑进行立体绿化不但能增加建筑空间结构层次,且能减少热岛效应,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达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能建筑是我国建筑业近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节能设计需要从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应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同时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程度也不断增大,由此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由应而生。文章首先探讨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再对其设计细节进行分析,以期为同行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节能,自然通风,外墙,采光,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下一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