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2024-09-21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精选12篇)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在加大“引进来”力度的同时, 也在积极促进更多的本国企业“走出去”, 加大企业境外发展的力度和强度。国际市场经营环境、竞争的特点都比国内市场复杂得多, 这就需要我国企业不断积累对外投资的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境外投资概况,项目选择,风险防范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 是指在国内依法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 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应认真了解并遵守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我国商务部负责对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企业的境外投资实施管理和监督。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概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1986年,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仅为4.7亿美元;2002年为27亿美元, 2011年达600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21倍, 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目前, 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达1.8万家、投资规模达3200多亿美元。据商务部预计, 到“十二五”末,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 这预示着企业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 同时在创造就业、属地化人才培养、能源开发, 以及推动“互利共赢”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总体看,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二是投资的目标国和地区分布较广, 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投资行业分布广泛, 包括银行、保险、纺织、家电、酒店、运输、汽车等行业;四是除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外, 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与其他国家对外投资力度相比,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力度偏弱, 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相对缓慢, 这表明我国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

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经营两个互为补充的手段。当前, 国际上的直接投资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一方面利用外资, 接受“资本输入”;另一方面, 对外投资, 进行“资本输出”, 即使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资本流动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较多, 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 长期如此不利于发展本国经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现阶段引进外资大大多于对外投资,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衍生物, 所以对外投资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造成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力度偏弱的原因:一是对本国13亿人口这一大市场过度依赖;二是资金短缺;三是对境外投资操作程序不熟悉。不过对一些积累了较多经验、具备了跨国经营实力的企业来说, 应“走出去”。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用外资。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大多采取的是开办独资企业、与外方合资经营、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 以及收购、控股、兼并等形式。例如, 海尔集团在短短20多年发展历程中, 经过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阶段, 目前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 形成了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 在当地实现了本土化。采取这种形式, 可收到什么效果呢?一是使集团得以延伸, 开拓国际市场, 带动产品出口;二是就地取材, 节省成本;三是实现产业结构转移;四是利用外资, 争取在当地融资;五是培养、锻炼人才;六是增收创汇;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 对那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 应为它们创造条件并鼓励它们走出国门, 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选择

企业确定境外投资项目, 首要问题就是目标选择。归纳起来, 就是开拓市场、获取资源、利用外资、将本增利、增收创汇、确立优势、融入世界。例如, 可选择经济虽然较落后, 但是资源较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市场条件较好、对外资需求较大、能够提供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但是, 每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目标应细化,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使目标具有可行性、可测性、可分解性和可变性。

1. 目标国 (地区) 的选择

境外投资不是抽象的, 而是要投向具体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选择目标国, 主要应考虑其政治、政策、资源、市场等条件。例如, 2000年初, 中国华源集团和上海华源股份公司投资9600万美元, 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家10万纱锭的棉纺厂, 这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境外投资项目。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个项目在建设期间可带动4700万美元的棉纺织机械出口, 正式投产后每年可带动国内优质棉、化纤、纺机备件等出口, 约1400万美元。在政治条件方面, 墨西哥多年来政局稳定, 与我国有良好的关系;在政策方面, 墨西哥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优惠政策, 规定外企可享受国民待遇, 可自由进口生产资料和汇出利润, 并有多种税收优惠;在资源方面, 墨西哥棉花资源丰富, 交通发达, 电力供应充足且价格低, 劳动力成本也不高;在市场方面, 该厂距美国边境只有500多公里, 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 墨西哥已成为向美国出口纺织服装最多的国家, 并且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 纺织品出口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及同墨西哥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中美、南美国家, 不征收关税, 也没有出口配额限制。由此可看出, 对目标国的综合考察, 是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

2. 投资项目的定位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方式是开设工厂、兴办实业, 还是收购、兼并、参股;是单独投资, 还是联合投资。二是投资领域是遵循业主投资, 还是跨行业投资;所投资的行业在目标国的景气度如何。三是确定投资的规模, 包括投资总金额、控股地位、控股比例等。四是投资回报, 包括经营、管理、劳动力、运输等成本预算;税种及税率;建设和投产周期;投资利润率;连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项目何时实施、如何实施, 应提供可行性论证报告, 这不仅是申请立项审批、争取融资、谈判、订立合同的参考依据, 而且是投资决策的依据和行动指南。为此, 企业应组织专门人员或聘请专业顾问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对本国的对外投资政策法规、目标国 (地区) 投资环境、企业对外投资实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 资金可行性。境外投资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与该项目投资规模相适应的充足的资金。可以分期注入, 既可以是现金, 也可以是实物或无形资产。但是, 对资金如何筹措、使用、偿还, 应加以说明。如果后续资金不足, 可能会前功尽弃。

(2) 技术设备可行性。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 往往同时需要输出技术和设备, 特别是直接投资办厂更是如此。在项目论证时, 就应考虑是否有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技术如何转移, 设备如何采购, 产业如何升级。

(3) 管理架构和员工队伍可行性。境外投资建厂相对容易, 但管理较难, 这是许多企业的共同感受。其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运行结构、文化背景、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企业经营机制等不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是境外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4) 政策法规可行性。企业到境外投资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或受到严格的政策法规的限制。同样, 其他国家对接受外资的政策法规也各不相同, 有的鼓励, 有的限制, 在产业调整、地区分布、税收、用工等政策上差异极大。研究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还应研究“市场准入”的各项制度。

(5) 市场进入可行性。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是进入境外市场, 而实现这一目的并非一帆风顺, 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如市场规模和潜力、市场竞争态势和有序性、市场法律制度、市场状况等。这些限制有的是市场自发力量, 有的是行政干预。各种限制所形成的合力, 直接决定了我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可行性。

(6) 目标实现可行性。这是投资项目分析的核心内容, 其中本质的就是对投资回报率的估算。期望与现实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符的, 有时甚至是严重偏离———有的是正偏离, 即期望大于现实;有的是负偏离, 即期望小于现实。企业要对目标实现概率作出准确的估计, 必须建立在各种假设或基准上, 对一切可能影响实现目标的因素赋予其相应的权值;同时由于各种假设很可能是不断变化的, 甚至出现突变, 所以还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4. 购并———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捷径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本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各种壁垒大幅度减少, 一些企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为开拓境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企业进入境外市场的途径, 除了直接贸易外, 普遍采用的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资本输出, 在境外投资设立独资企业, 直接为境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另一种是通过收购或兼并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 进入境外市场。这些途径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背景。例如, 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 应首先以出口产品为突破口, 当产品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时再考虑境外设厂的可能性。海尔集团就是按照“先有市场, 后有工厂”的原则进行境外扩张的。海尔在开发当地市场过程中, 使产品出口达到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在美国建立冰箱厂时, 盈亏平衡点是年产冰箱30万台左右, 而建厂时冰箱出口已达50多万台。

与其他方式相比, 购并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具有特殊意义, 可利用在本国筹集的资金, 甚至可在目标国资本市场筹资, 与国外企业合资, 或采取控股权方式, 在国外直接参与竞争。

购并, 是指一家企业完全或部分拥有另一家企业的资产, 并取得控股地位。不同的是, “收购”表明目标企业的实体地位依然存在, 而“兼并”则意味着目标企业实体地位消亡。境外购并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境外企业。购并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吸收合并, 又称存续合并,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时, 其中一个企业续存, 其他企业被解散;二是新设合并, 又称创设合并,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同时解散, 在此基础上另行合并创设一个新企业;三是场外收购, 即在证券交易所之外通过协商方式进行的收购, 必须通过股权转让来完成;四是买“壳公司”, 是指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通过协商或要约的方式, 收购并取得控股地位 (一个上市公司收购另一个上市公司, 不能称为买“壳公司”) 。购并, 可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可以是同行业购并, 也可以是跨行业购并。

有学者认为, 100年来在全球范围共经历了五次规模宏大的购并浪潮, 1994年至今属于第五次购并浪潮。例如, 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交易2.1万件, 总金额达1.4万亿美元, 其中美国占60%。近年来, 强强企业购并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众多购并案发生, 既缘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剧, 又在于企业适应或迫于外界的变化所形成的内驱力。从企业层面看, 寻求购并特别是境外购并的原因很复杂, 归纳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降低管理费用、生产成本, 集中财力用于新产品研发;二是争取时间, 直接利用现有资源, 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三是避开贸易障碍、关税壁垒、配额限制, 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四是减少竞争, 扩大市场占有率;五是与目标企业实现优势互补, 在融资、市场开拓、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六是密切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实现系统化运作;七是扩大规模, 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八是用有限资源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 产生更大的资产控制力和支配力。由此可见, 购并是我国企业寻求境外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 购并是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 是一种比产品经营难度更大、涉及面更广、层次更高的资本运营, 需要企业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魄力。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防范

1.风险的种类

(1)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因目标国政局不稳定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政策法规变动而造成的境外投资项目的损失, 一般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歧视, 如货币管制、征收附加税、非国民待遇、规定持股限额等;二是惩罚, 如冻结资金、征收惩罚性关税等;三是剥夺, 如资产征用或国有化;四是抵制, 如由政局波动和民族主义抬头引起的排外行为。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自由经营和贸易的原则, 使到目标国投资巨大的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中, 由此形成风险。

(2)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经营环境恶化或经营不善而造成的损失,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急剧变化, 如通货膨胀加剧导致成本上升, 或通货紧缩导致购买力下降等;二是企业微观因素, 如产品的成本增加、质量不高, 或因产品适销不对路导致库存、应收账款、呆坏账增加等。

(3)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因外汇汇率变动而造成境外投资项目损失, 表现为负债和支出增加。由于不同时期汇率经常变动, 因此在会计核算、交易结算中会出现不同的损益状况。

(4) 劳工风险。一般来说, 企业到境外投资以聘用当地员工为主, 即员工的“本土化”, 这从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目标国劳动就业角度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 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实际上是跨文化管理, 在商业哲学、经营理念乃至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中外员工关系的协调等方面, 中外双方存在着差异, 如果不能进行良性沟通、协调矛盾, 很可能导致冲突, 甚至出现员工罢工、怠工等现象, 使企业陷入危机。

2.风险的防范

对上述各种风险, 有些是可控的, 有些是不可控的。对可控的, 要着力改善和提高, 如劳工风险、经营风险等;对不可控的, 要着力适应和变化, 如政治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境外投资意味着在国外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包括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有竞争就有风险, 有风险就应防范。那么如何防范风险?

(1) 推行“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主要是资源性投资的情况, 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有助于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为了达成与投资目标国 (地区) 较长时间的信任与合作, 企业可大量雇用当地员工, 甚至让一些员工进入管理层, 在当地筹资, 赞助当地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建立友谊。

(2) 实行多元化投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 决定了在现阶段企业到境外投资的模式还将保持一种多元化的态势, 这既是对总体布局而言, 又是对一些大型境外投资企业而言。这样可有效规避因某一项目严重挫折而导致全局受到损害, 从而分散风险;还可在投资多元化、多国化布局下, 使风险和收益处于中和状态。

(3) 遵守目标国的政策法规。企业要想在目标国谋求发展, 减少或避免政治风险, 取得目标国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境外投资企业要避免参加或卷入当地的政治活动, 要遵纪守法、按章纳税、规范运作、合法经营。

(4) 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防范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 主要包括六点:一是努力降低成本;二是改进营销方式, 完善营销网络;三是建立可行的融资渠道, 保持健康的财务状态;四是不断改进工艺,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五是对市场需求有灵敏的反应, 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六是遭遇危机, 及时化解。

(5) 加强对环境的及时跟踪监测。企业经营不是孤立的, 内部或外部的任何变化, 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为此, 企业应密切跟踪监测当地的政治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陶涛, 麻志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9 (02) .

[2]原磊, 邱霞.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09) .

[3]陈旭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 2007 (19) .

[4]陈建梁, 胡挺.中小企业境外上市的微观风险与防范对策[J].南方金融, 2007 (01) .

[5]范欢欢, 王相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6]卢力平.联想并购探秘:融资策略与资源整合[J].中国外汇管理, 2005 (08) .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2

民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

作者:张惠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风险投资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体系,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模式选择是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由官办民营为主向官助民营为主过渡。文章认为应从以下几种途径完善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并为各类股权投资开辟多种退出通道,同时淡化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有效的金融支持系统。

[关键词]风险投资模式;民营科技企业;官助民营

[中图分类号]F276.3

浅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 篇3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退出方式 现实选择

风险投资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其投入到具有高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风险企业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获取高额预期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在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中,风险投资的退出具有重要意义。风险资本能够顺畅地退出,是风险资本得以循环流动的关键,也是风险资本实现收益的保证。

一、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风险资本的来源不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因而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也不相同。目前,世界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1.首次公开上市退出(IPO)

首次公开上市退出是指通过风险企业挂牌上市使风险资本退出。首次公开上市可以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采用首次公开上市这种退出方式,对于风险企业而言,不仅可以保持风险企业的独立性,而且还可以获得在证券市场上持续融资的渠道。而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则可以获得非常高的投资回报。例如,2003年12月9日在美国NASDAQ上市的携程网,上市当日的收盘价比18美元的发行价高出了89%,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三年来首日表现最好的首次公开上市的股票。携程网最大的机构投资者CARL YLEGROUP获得了922万美元的收益,最早对携程网进行投资的IDG风险投资基金和软银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其他投资者也都获益巨大。根据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风险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公开上市退出,最高投资回报率达700%左右。因此,首次公开上市退出被认为是最佳的退出方式。

2.并购退出

并购退出是指通过其他企业兼并或收购风险企业从而使风险资本退出。

由于股票上市及股票升值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风险企业难以达到首次公开上市的标准,许多风险资本家就会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投资。虽然并购的收益不及首次公开上市,但是风险资金能够很快从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中退出,进入下一轮投资。因此并购也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近年来,与国际新一轮兼并高潮相对应,采用并购方式退出的风险资本正在逐年增加。从事风险企业并购的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公司,另一类是其他风险投资公司。

3.回购退出

回购退出是指通过风险企业家或风险企业的管理层购回风险资本家手中的股份,使风险资本退出。就其实质来说,回购退出方式也属于并购的一种,只不过收购的行为人是风险企业的内部人员。回购的最大优点是风险企业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风险企业家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因此回购对风险企业更为有利。

4.清算退出

清算退出是针对投资失败项目的一种退出方式。风险投资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失败率相当高。据统计,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大约有20%~30%完全失败,60%左右受到挫折,只有5%~10%的风险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一旦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就不得不采用此种方式退出。尽管采用清算退出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的64%),但是毕竟还能收回一部分投资,以用于下一个投资循环。因此,清算退出虽然是迫不得已,但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清算有三种方式: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产清算。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风险投资是一个复杂的金融过程,它的规范运作牵涉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风险投资难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以风险投资为对象的法律,风险投资尚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现有的《公司法》、《证券法》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公司法》第三十六条关于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的规定,第一百四十二条关于发起人持有的股份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关于公司不得回购本公司股票的规定,等等。这些条款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都形成障碍。另外,目前企业破产清算的有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的《企业破产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破产,而其他企业的破产则必须遵循《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限制了风险投资的运作和发展,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及时退出。

2.资本市场不完善

尽管目前我国有沪深两个主板交易市场,但尚未推出适应风险投资特点的二板市场,导致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困难。首先,目前主板市場要求的门槛较高:净资产5000万人民币和连续三年盈利。这样的高标准是那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目前的主板市场主要服务于国企改革,而那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民营性质,因此很难进入主板市场。再次,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主板市场上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多属于法人股性质,因此,即使在主板上市其投资也不能通过变现退出。

3.中介服务不成熟

中介机构按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类:一般中介机构和特殊中介机构。

一般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例如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风险企业尚未形成一种明确的盈利模式,对其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对未来前景的预期,这和我国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式不同。因此在评估中容易产生较大偏差,而资产评估不准确的直接后果是在风险投资退出中给投资人造成损失。(2)职业道德极需规范。例如某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业务,违规为企业提供虚假文件和财务报告,欺骗广大投资者。这样一种中介服务环境,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实践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殊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特殊中介机构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政府色彩,其主要问题是数量少、专业人才缺乏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成熟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现实选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适合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并购

鉴于我国目前特殊的法律政策环境,风险投资通过企业并购退出应该是较为现实的选择。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对风险企业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不论从其内在需求、融资渠道和资金能力等方面来看,都更有并购风险企业的动力和能力,风险企业也更愿意被上市公司所收购。上市公司通过收购高科技风险企业的股权,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股价也随之上涨。而被收购的高科技风险企业的投资者,则通过出售公司的股份而获得了较为可观投资回报。例如,2004年3月,雅虎(香港)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了内地首家提供互联网中文关键词搜索服务的3721公司。作为3721公司第二大股东的集富亚洲在卖出其所持有的股份后,便完全退出3721的业务,实现了风险资本的退出。因此,上市公司对风险企业的并购是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方式。

2.买壳或借壳上市

尽管上市发行股票退出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但由于我国目前主板市场上市标准过高,而二板市场尚未建立,采用直接上市退出困难重重。因而采用买壳或者借壳方式间接上市也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风险企业可以从已上市的公司中寻找合适的对象,将自己的资产和项目注入壳中,或者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对其控股,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3.境外二板上市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二板市场,如美国的DASDAQ、英国的EASDAQ、法国的NOUVEAU、荷兰的PARALIEL、德国的NEUER、新加坡的SESDAQ、日本的OTC和我国香港的创业板市场等等。由于二板市场上市标准相对较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风险投资都利用它实现退出。如以色列和一些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一直利用美国NASDAQ市场退出。尽管目前在我国的风险企业中,达到美国NASDAQ市场上市标准的企业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如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

参考文献:

[1]吴文建:风险投资退出研究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5(6)

[2]张军徐小钦: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路径选择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4(3)

[3]冉云: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高朕: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比较及我国的现实退出策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4

所谓风险资本复原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依据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权增值状况, 将其所投入的风险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或可流通证券形态的运作过程。自风险投资契约达成之日起, 风险投资公司就必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恰当与否对风险投资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险企业一般处于以下两种情况下:一种情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某一阶段被别人占尽先机或者发现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理想, 或者技术在短期内难以突破, 此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审时度势果断退出;另一种情况是风险投资项目运营比较成功并且有可能为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 此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考虑资本的流动性和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适时地退出风险资本。本文只在讨论后一种情况下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问题。

一、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定性选择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 风险企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一般会经历研究开发期、创业期、早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六个发展阶段, 其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企业特征、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理论上普遍认为, 在风险企业运营比较成功的情况下, 风险投资公司适宜在其处于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时以IPO方式或合意的并购方式退出资本。

1.选择在稳定成长期阶段退出, 由于风险企业的产品市场不断扩大, 现金流量开始为正, 风险投资公司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但与之共存的企业运转并未完全进入正轨、市场认同度仍然不高等因素使得在此阶段退出资本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2.选择在成熟期期阶段退出, 风险企业各方面发展完善, 风险投资公司承担的风险较小。但由于风险企业已经进入了稳定的传统企业发展状况, 超额利润空间已经不复存在。

在实践中, 风险资本退出时所选择的风险企业发展阶段会依各投资公司的自我定位和策略而异。根据Zero2ipo清科公司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风险投资专家认为最适合的资本退出时机是在风险企业处于成熟期;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大型的风险投资公司通常选择在风险企业处于稳定期时退出资本。这表明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选择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保守和谨慎。

风险资本退出是一项决策艺术, 它需要风险投资家运用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判断力选择最佳时机退出以达到收益最大化。但是, 单纯的定性分析会受到诸多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许多未知因素上具有判断的模糊性。因此, 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定量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点的传统方法

(一) 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法 (IRR) 是考虑了时间和风险因素来评价风险资本退出时点是否合适的方法。同时, 内部收益率法也具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投资者的评价指标相矛盾以及与价值增长目标相背离上。

风险投资者关心的是总的投资报酬率, 即最终的收益因素。而风险投资公司评价项目的标准是根据内部收益率 (IRR) 来确定的, 其目的是最优地利用资本与合理地估计风险以期最终达到内部收益率的最大化。因此, 风险投资项目IRR的最大化和投资者总的收益率的最大化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近年来,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于是用IRR作为项目的评价指标受到了质疑。

(二) 累计收益率法

累计收益率是以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值来评价投资项目的指标, 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它与风险投资者的评价指标是相符的, 使得具体与整体具有连贯性。但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不考虑时间和风险因素上。这在各期的投资报酬率高的时候表现的并不明显, 但是当投资后期, 各期的投资报酬率显著降低并且低于平均水平时, 虽然累计的投资收益仍在增加, 但是远不如放弃投资而获得的机会收益。这时应该选择放弃投资该项目, 而去投资其他投资报酬率更高的项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内部收益率最大的时点或者是累计收益率最大的时点, 评价退出时点的指标不是应用于退出前的决策, 而是作为事后进行总结时对当时退出时点的选择的评价, 得出是否为最佳退出时点的结论。而在实践中, 风险投资公司更关心的是事先知道何时退出比较合适。可见, 内部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因而急需新的方法来对退出时点进行评价。

三、经济增加值法

风险资本退出时点的选择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 如果风险企业的净资产能够保持相当规模并且可以获得较大资本升值, 风险投资公司是不会贸然退出的, 所以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和风险企业的价值增值水平相关。鉴于这种情况, 以经济学的经济收益和机会成本的观点为理论基础, 考虑引入一个新的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对传统方法的改进。

经济增加值 (EVA) 是指经过调整的税后净利润减除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使用费用后的余额。它是扣除了所有使用的投资成本后的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将资本成本理念引入了传统的业绩计量中, 通过会计调整修正了会计准则潜在的偏差和扭曲, 并且将企业业绩与管理者报酬联系起来, 其应用范围一般是企业内部的业绩评价。本文把经济增加值的应用范围扩大到风险投资领域, 用它来评价风险投资的收益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传统的经济增加值计算资本成本所用的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和发展趋势多为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很少借债, 传统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不能直接应用, 所以引入三种计算资本成本率的方法。

1、机会成本。风险投资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当有项目的收益率大于现有项目的收益率时, 风险投资公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会果断地选择退出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与通常计算的机会成本的方法是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机会成本是指某一时期备选项目的价值增加值与期初价值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价值增加值和期初价值在各期不同, 所以机会成本在各期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 备选项目期数的选择应与现有项目的预期持有期数相一致。

2、投资平均收益率。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项目, 因而平均收益也高于普通的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关心的不仅是超额的收益, 更关心超额收益的数量, 他们要通过行业比较来确定收益是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实际上, 只要总体合计收益达到这一标准, 公司就认为投资是有成效的。当用这一指标计算出的经济增加值大于或等于0时, 投资是有成效的;小于0, 则投资缺乏成效。

3、社会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投资能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 也能带来巨额的亏损。于是, 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已经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时, 如果没有看到未来的收益补偿前景, 风险投资公司是不会继续投资的。用这一指标计算出的经济增加值小于0时, 该项投资已经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 风险投资公司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理论上应该强行退出。

经济增加值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优点表现在:1) 考虑了时间和风险因素;2) 考虑了机会成本因素。价值最大化是风险企业的最终目标, 能带来价值增值的项目才是可以接受的项目, 相信在选择风险资本退出时点时, 经济增加值法作为一种评价风险投资业绩的方法一定会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

四、结论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前者是从风险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的角度, 定性地、概括地论述风险资本的退出;后者是从风险资本退出的时点的角度, 定量地、具体地考察风险资本的退出。在实践中, 二者是相互配合, 共同作用的。因此, 在实施风险资本退出时, 风险投资公司要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根据风险企业发展特点制定出最佳退出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曼红主编《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1]刘曼红主编《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2]张建平《中国创业投资发展道路的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3月[2]张建平《中国创业投资发展道路的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3月

[3]司春林、方曙红、田增瑞著《创业投资》,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3]司春林、方曙红、田增瑞著《创业投资》,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4]Zero2IPO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2003中国创业投资飙升突近投资总量近10亿美元》2004年 (2) 《风险资本》[4]Zero2IPO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2003中国创业投资飙升突近投资总量近10亿美元》2004年 (2) 《风险资本》

投资与风险 篇5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所以,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促进投资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投资;投资工具;虚拟经济;市场信息不完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6-0060-02

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17世纪末期即古典市场经济阶段,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演进,至今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的关键是控制风险。怎样控制风险?产生投资风险的原因有哪些?本文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集中研究。

一、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投资工具的多样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其工具愈来愈多,譬如,基础金融市场有价证券分为货币有价证券与资本有价证券,货币有价证券包括汇票、支票、本票等,资本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市场有期货、期权等,其中仅期货就包括商品、金融指标、金融工具、天气等期货品种,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投资套利活动盛行,更是给现实社会投资活动,带来种种不确定性。面对种类繁多的投资工具,虽然可使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增大,但对不具备一定专业投资知识的人来说,其对投资工具的选择尤其是进行投资的优化组合,就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投资知识。因此,在投资者对投资工具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对投资工具的选择不当,就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2.投资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持续发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市场因受各种突发因素的干扰,其形势往往瞬息万变,令投资者难以预料,这就不可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次危机使全球股市大衰退,使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都深受打击,现在仍阴霾未散,无疑会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持续性发作,往往给投资者带来毁灭的打击,孕育着无限的投资风险。

3.市场信息不完全。投资者要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做到的。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往往会引发相应的投资风险,进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例如,“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危机――17南海泡沫,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对称是主要因素。1720年,英国伦敦南海公司与政府交易换取了发行股票的经营特权,并且为刺激股票发行,接受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很多投资者竞相购买(当时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公众对股价普遍看好),致使股票价格狂涨,然而南海公司的真实业绩却与人们的预期相背离,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很多投资者仍然持有买进该公司的股票,当国会通过《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股票时,南海公司股价暴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1] 再例如,“至10月在国际投机热钱的大量涌入炒作下,中国 A 股市场一路狂奔“牛市”,很多投资者在市场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情况下,以为赚钱的大好时机到来了,在股票价格极高的情形下,大量买进,当中国 A 股市场开始大幅调整下跌时(跌幅达40%以上)。”[2] 很多投资者被“套”住了,从而造成投资大规模“缩水”现象的发生。

4.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所关注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因而会忽视由此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在短期获利动机的驱使下,投资者往往会进行非理性的投资决策,导致投资风险的发生。例如,投资史上著名的“1637年郁金香狂热”,就是众多投资者为获取暴利,在郁金香价格高涨的情况下,非常不理性地将房产和土地低价卖掉,换取现金以购买昂贵的郁金香球茎,造成投资过度,最终在郁金香价格狂跌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因无法履行合同而破产。再例如,1987年黑色星期一,因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很多投资者在华尔街股市丧失理性地大举抛售股票,造成全球股市暴跌,给世界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投资者自身也不会幸免。在上述事件中,假如投资者能理性地采取行动,是不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投资风险。

5.虚拟经济的出现。虚拟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往往以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等为其载体,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投资者带来潜在的投资风险。譬如,企业发行的股票,实质上就是企业向社会公众的一种借款,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来发展实体经济,若达到了预期目标,就会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收益,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这就是说,虚拟经济若能得到一定的实体经济作支撑,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就小一些,若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就会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投资风险。投资风险的大小,视其与实体经济的脱离程度而定。此外,虚拟经济以市场信用制度为基础,若其发展违背了市场信用制度也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例如,美国能源巨头安然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公司采用会计造假手段(将未来不确定收益计入本期收益)蒙骗投资者,以达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致使很多投资者上当受骗而购买其公司股票,最终在其破产后给众多投资者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其行为就违背了市场信用制度,从而造成该公司股票这一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相应的实体经济,给投资者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6.政府相关政策的误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相关政策的误导,也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例如,“日本楼市泡沫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政府相关政策的误导。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为刺激国内经济转型,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造成市场上资金充沛,再加上日本政府未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导致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引发股票价格和楼市价格双上涨,从而形成股市和楼市泡沫,酿成了经济危机,给众多投资房地产的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再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在相当程度上归根于这些国家政府靠借外债维护经济增长的不正确做法”[4],无疑会给许多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是大量的投资者投资推动的结果,一旦泡沫破灭,投资者首当其冲受到损害。 二、规避投资风险建议

1.加强投资知识学习,奠定投资基础。加强投资知识学习,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前提,也是规避投资风险的基础。我们要进行投资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投资常识,譬如,投资有哪些种类?自己适合何种投资?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什么特点?何种投资受政府政策影响大或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学习。其次,我们还要熟悉相关投资历史,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投资案例进行总结,譬如,“漂亮的50股”、“1637年郁金香狂热”等,都会给我们进行安全投资提供有益借鉴。最后,多与投资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交流,尽可能地了解一些投资实践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了基本的投资知识储备,我们就奠定了投资的坚实基础,从而也奠定了规避投资风险的基础。

2.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克服非理性行为。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可以使我们理性地采取投资决策,避免相应投资风险的滋生。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很多投资者投资失败,并非自己能力不及所致,而多半是由于投资心态不良造成的,投资者在不良心态支配下极易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从而酿成投资风险。譬如,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很多投资者购买股票时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股票价格愈涨愈买,愈跌愈不买,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极易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进而把自己置于风险的巅峰。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首先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摆脱“一夜暴富”观念的困扰。其次,我们要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不随波逐流,避免非理性投资。最后,正确对待投资成败,保持积极乐观的投资心理,做到败不馁,胜不骄。

3.及时追踪掌握市场投资信息,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对投资者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多渠道、多途径获取相关投资信息,如通过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及时掌握有关投资信息。其次,多了解政府相关政策信息或经济动态变化信息,对自己的投资前景进行有效判断,把自己的投资决策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最后,不断从投资实践中积极捕捉反馈的信息,及时指导纠正自己的投资决策。通过以上做法,及时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影响。

4.政府要加强对投资的正确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从整体经济运行的高度出发,积极运用多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对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防范相关投资风险的发生。首先,政府应根据市场投资信息变化,正确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及时对投资进行卓有成效的引导,规范投资者的行为,抑制投资的过度膨胀,防止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给投资创造健康稳定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搞好政策预测和追踪研究,及时矫正不合适宜的政策措施;健全法治,依法管理,克服人治的随意性和武断性,减少政府相关政策的失误引发的投资风险。

投资分析与风险提示 篇6

利润:目前,伊玛特将一些市场经营权下放给一些合作经营者,同时让出部分利润。合作经营可以获得的折扣在五折左右。一般一家零售店铺的员工为两名,考虑到产品层次较高,对销售人员的个人素质有较高要求,还要兼顾一些市场开发的项目,所以平均月工资和福利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再加上装修摊销2000元和其他杂费开销6000元,约占营业额的50%左右。以50%的毛利计算,月销售额应在60000元以上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营,也就是平均日销售额至少要超过2000元。需要指出的是,马具店的很多开销在店外,是市场营销和推广,所以把这部分费用折算进去,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更高的营业额。

选址:马具专卖店的选址比较特殊,主要依托骑乘俱乐部,更接近目标消费群体,另外环境清净、停车方便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前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马术运动和休闲骑乘在国内备受马术爱好者的喜爱,而选择一套设计合理质量过关的鞍具对人马的安全都是一种保障。根据目前国家对于马业的鼓励政策,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产业的经营模式看,马具店也会随着骑马休闲和康复、竞技等相关的活动一并发展起来。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有骑马爱好者(每个月骑2次以上马的人)逾3万人,有比较全的马具装备的在2万人,马主会员5千人左右,中国马业的市场需求已迈开了一只脚。

风险:据王先生介绍,目前马具店的竞争已经趋向激烈,主要体现在生产厂家增多、经销商增多以及俱乐部的增多上,此外国外厂家因为中国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却是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人多钱多,便来中国市场设厂设店,促进了竞争。另外,马具销售存在着几大缺乏。首先缺乏专业的销售人员。马具属于奢侈品的行列,吸引消费者购买装备是一大关键。还有,对于大多数非产销一体的马具经营者而言,售后服务系统包括装备的改造、维修、保养、相关知识的培训等也是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很多产品由于生产基地在国外,国内又缺乏相关的技术制造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VIP服务,创造自己的特色服务。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7

1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和我国知识性失业

人力资本的投资, 就是对人力资本进行一定的投入, 能够让人力资本在其质量上有所提高。在企业中表现为, 企业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主体, 企业的员工是其投资的主体, 如果人力资本投资恰到好处, 那么企业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力资本投资还有另外一种形式, 那就是对自己进行投资, 如果对自己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等因素, 那么对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会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现在有这样一句话:“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确,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在不容乐观。2012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约680万人, 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失业的问题, 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口的劳动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劳动力的现象, 也就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配置, 知识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知识性失业现象是伴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出现的。相对于知识性失业而言, 普通劳动力市场空缺很多, 现在蓝领比白领赚得多是普遍现象。

自从2003年以来, 大学生就业就已经以市场为导向了, 也就意味着安置与分配制度的彻底瓦解。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 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脱节, 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对称同样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结构性失衡。而从现在来看, 有些大学对热门的专业进行扩招, 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在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产生失业的现象。

2 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2.1 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

一般情况下, 人们接受完普通义务教育后, 会有很多的选择, 比如说进入劳动力市场去寻找工作;或者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 进行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 人们究竟该怎么选择?

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性的收益, 可以看作家庭或者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还包括一些非货币的收益, 比如说社会地位或者声望, 这个很难用货币来表示。在现在看来, 对于普通全日制非艺术类的大学生来说, 学费平均每年5 500元, 4年下来就是22 000元。这就是上大学期间的直接成本。生活费按每月1 000元计算, 住宿费按每年1 000元计算, 4年下来住宿费4 000元, 生活费约42 000元, 总计46 000元。这些费用就是大学期间的间接成本。这样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就是68 000元。如果毕业后每月工资2 000元, 那么需要3年多的时间才能赚回上大学所付出的成本。所以说教育投资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收回的, 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2 教育选择的风险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是希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企业和个人也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国家的教育投资如果达不到预期, 那么这种投资就是一种浪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经济关系的变化已使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困境。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大, 国家对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水平普遍滑坡, 经济实力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在广泛流传。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 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 人们的职业倾向也趋向于那些好的稳定的单位, 大学生就一心想进好企业或者国家的重点单位。

个体教育的投资是非常昂贵的。在基础教育中, 普遍的现象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推进, 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实现了大学梦, 但是在高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 上理论课多于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再加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

在大学教育中, 我们都是选择某一个专业进行学习, 而实际证明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对口专业工作的相当少, 大部分都是半路转行。最近一项调查显示, 理工类大学生择业时注重专业对口的仅占16%, 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外语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分别只有30%和42%。现在这一趋势又有所加剧, 如果要求专业必须对口, 那么就业率会进一步下降, 所以我们要更加谨慎地投资, 以降低教育投资的风险。

3 规避人力资本教育投资风险的措施

3.1 稳定的国家教育支出

国家是高等教育支出的主体, 国家政策的引导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很重要。国家应该采取相对稳定的政策, 把学杂费和住宿费等间接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国目前有接近六成的大学生是来自农村, 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 所以国家的教育政策应该向这方面倾斜, 帮助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并顺利就业。在法律、法规方面, 国家应该对法律进行修订、补充、完善, 强化约束力和强制力, 主要是对教育经费的衡量作出判断。并明确规定相应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这些法律的完善, 能够使教育经费得到更好的控制, 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

3.2 建立高校教育评估组织

建立高校教育评估组织, 其目的就是正确评估个人教育投资的总体状况。目前高校教育评估组织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模式、英国模式、荷兰模式和法国模式。

美国模式, 就是由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中介机构来统管全国分散的专业评估中介机构, 所有机构都是非官方性质的。英国模式, 在英国形成了官方的与非官方的中介机构, 官方的中介机构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 非官方的机构为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 形成并存的双轨格局。前者负责对专业方面的评估, 后者负责对学校的整体评估。荷兰模式, 在荷兰, 评估机构是由两家非官方机构组成的, 分别是荷兰大学协会和荷兰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会, 负责高等院校的教育评估工作, 政府统一评估这两家机构。法国模式, 国家评估委员会为法国的官方机构, 它既相对独立又受国家的制约, 直接对总统负责。

在我国没有这样的专业评估机构, 各高校自己就是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虽然有一些半官方的评估机构, 但是相对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尚未建立。政府干预很多, 评估对象只涉及高校而对个体投资的情况很难评估, 所以以后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非官方的评估机构, 测算出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投资收益率以及风险,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作为广大家庭和单位的重要参考资料。

3.3 国家就业制度的完善

采用多元化的指标来考虑社会的供需状况以及高校人才与市场供给关系的情况, 如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对大学生的吸纳量、高等教育增量等指标。同时高校的目标不是迅速扩张而是稳步发展, 以保持高校劳动力与市场的供需状况平衡。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不知道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样大学毕业后即会出现失业的状况。所以政府应该开辟信息渠道,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及时全面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 拓展就业空间,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给教育投资各方带来的风险。

3.4 引导学生做好教育投资决策

首先, 学校应该从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提醒, 因为进入大学深造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需要全面衡量各种因素, 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帮他们分析投资成本、预期个人收益、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风险等。在课程中也传授一些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方法。

其次, 学校要帮助学生的家庭评估教育投资因素。因为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 所以承受能力不同, 只有学校才能运用综合素质结构分析法, 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估, 作为衡量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的依据。

3.5 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 其实也就是工作人生, 即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与工作有关的经历。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我们在选择发展模式的时候, 一定要为自己做一份规划。

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认识自我, 认真审视和检核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检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 从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

职业目标定位还应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阶段性职业目标也应该有时序的差距, 比如说有一年的或者两年的短期计划、3~4年的中期目标等。这样就会避免教育的盲目投资,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样也能降低个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风险。

3.6 做好家庭与个人的理性投资

教育家庭投资需要家庭的承受能力, 即受教育的直接成本;受教育者要投入时间, 即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每个家庭原本的意图是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也就是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 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比其他人强。想法倒是不错, 可是如果一旦这部分资金投入进去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 那么投资就得不偿失, 就会形成风险。所以人们在做某项决策前, 总要尽可能地收集决策对象有关的信息, 根据掌握的信息,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设计行动方案, 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降低行动风险。家庭在作出教育投资决策前, 一定要收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型、专业的有导向作用的信息以及各种教育层次、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收费标准、以往的就业情况、未来的就业趋势、报考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等信息来降低风险。或者我们可以咨询一下专业人士, 因为毕竟专业人士有这方面的经验, 可以帮助我们分析, 来避免决策的失误。

人们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为了高收益, 即想要教育者的生存能力增强, 通过就业或者是创业来得到比投资之前更高的回报, 但是投资是有一定风险的, 一旦投资失败, 那么家庭就得背负沉重的负担, 就得减少开支, 节衣缩食度日。因此在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确定适度的投资比例, 避免“因教致贫”。除此之外, 个人也需要努力, 时间不要荒废, 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样自己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更胜一筹的能力, 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找到自己的满意工作。

总之, 人力资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并不是“稳赚不亏”的。众所周知, 我国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很完善, 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全竞争的市场, 制度性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本的收益与风险。大学生的数量每年都不断增加, 慢慢地已经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进行“批量式生产”, 导致人力资本教育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8

1 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1 投资回报的影响

投资回报对退出方式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风险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如何获取利润最大化是投资者退出方式选择的关键。

Cumming and Macintosh(2002)及比格利夫和蒂蒙斯(Bygrave & Timmons,1992)证明在其他干扰因素保持一致时,IPO是风险投资回报最高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他们对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方的风险投资退出进行实证研究,比较了5 种退出方式的优缺点、投资回报率以及选择退出方式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他们发现随着投资期的延长,IPO成为退出的方式的机会就会越大。原因在于企业成长时,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增值加速度会降低。他们同时提出了关于风险投资退出的一般理论,指出假设随着企业的成长,风险投资者提供附加值高的服务的能力逐步降低的条件下,风险投资者应在所投资企业的边际价值等于边际成本时,即使退出投资时以保证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后得出研究结果中的是就是IPO是5种退出方式中回报率最高的,而且流通性也最好。同时,他们也提出了部分退出理论,即现实环境下,风险资本在退出其投资企业时,他们风险资金很少会在IPO时出售手中的全部股份。目的看好企业发展的未来,判断日后有更好的时机实现更高收益。

万俊毅(2004)等综合国外学者的指标,从回报率等多个维度建立投资收益评价体系(回报率维度包含退出收益等,流动性维度包含现金偏好性等,其它指标主要指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等指标),利用评价体系,分析各种退出方式下的投资收益表现,发现中国的投资者大多以收益作为退出方式选择的依据。而且实证提出IPO的收益最高。

王晓东,赵昌文,李昆(2004)通过比较IPO和并购两种退出方式的投资回报,讨论了风险投资退出收益的概念、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问题,建立了退出收益模型,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作为风险投资退出选择的根本原则。收益评分法省去了复杂的计算,以简单方式帮助风险投资家在各种退出方式中进行抉择。对当前处于初期的中国风险投资者如何退出提供一种相对简便的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证发现由于中国投资者对于新股要更高的期望,因此IPO能获得比并购更高的收益。

但必须注意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献他们所提到的投资回报中的成本大多是指投资者初期投入的有形成本。而忽略了投资者特别为风险投资退出时付出的成本,尤其是无形成本。

1.2 制度的影响

所谓的制度影响是风险投资者选择退出方式时受到当地制度的影响。这种制度主要是指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投资国的政治制度等。因为虽然每个风险投资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这种利润的实现必须依靠制度。因此制度是影响投资者预期利润能够实现的关键因素。

Black&Gilson(1998)通过研究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国或地区是否具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将很大程度影响当地风险投资者是否选择以IPO作为退出方式。美国风险投资业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在于有一个发达的公司产权交易股票市场。通过对美国和德国风险投资特点的比较发现,美国风险投资业独一无二的成功方式主因在于美国风险资本与资本市场积极的相互推进作用,因此他们认为发达资本市场是风险资本发展的根本前提。通过对1978—1996年的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完善的资本市场和方便的上市方式在刺激初创企业IPO的同时也极大刺激了下一轮的风险投资额。

Relander(1999)认为被投资企业会受制于当地高的入市标准或不健全的资本市场结构。而且风险投资者一旦面对具有吸引力的报价下,在无法保证企业一定能够上市后,为了及早实现收益,会提前将出售手中股份。

Gompers Lerner(1995)发现企业的 IPO 时间除了受投资者和公司融资需要的影响外,资本市场环境的起跌也很大程度影响IPO的时机。因为风险投资者目的是为了寻求最大的投资收益。因此有利和乐观的市场环境将为成为股价上升的催化剂,进而影响IPO的时间。这能解析我国很多已经获批上市的企业,一旦突然出现熊市,他们将推迟上市。因此如何保证市场稳定,是保证资本市场正常上市的关键因素。

1.3 退出交易成本的影响

当风险投资者选择退出方式,必然会发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侵蚀风险投资者的收益。退出交易成本是特指风险投资者为退出而付出的成本,与他们初期的投入成本区别。退出交易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两种。有形成本是指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例如金钱等。无形成本是指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如与企业家谈判的过程所付出的时间。即使收益高,但交易成本大。

Berglof(1994)认为退出选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减少矛盾的办法,他认为首次公开发行是这其中最好的退出方式。他通过建立不完全合同模型证明,如果风险投资者选择其他退出方式,就无可避免要和企业家进行交涉,在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下将有可能影响退出的回报。他也提出风险投资者也无需马上在企业上市初期就完全退出。

Barry(1997)等指出,风险投资者经常安排董事会席位等手段促使企业尽快IPO,为了尽早获得预期的收益。但这有可能由于反作用,造成企业结构混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时更会引起企业家的反抗,结果双方会引发冲突,最终导致双方在IPO前花费巨大在谈判上的时间成本上。同时Barry等用复回归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被投资公司上市的期初报酬与其是否有风险投资背景无关,但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与投资者的声誉相关。风险投资者声誉越好,由于其规范行为,丰富的经验,降低为满足上市要求时的对企业的改革所花费的成本,因此更短的时间上市。

比格利夫和蒂蒙斯(Bygrave & Timmons,1992)也提出相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出售股份的能力与风险投资者的信誉有正相关联系。他们指出市场信誉度越高,年资越长的风险投资者,他们出售股份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体现在降低他们在退出时所需的成本,他们把这种优势成为“论证效应”。相反新的风险投资者(行业少于5年)为了更快的回笼资金,保证下一次的投资,而且希望通过成功上市为自己增加市场信誉度,因此他们追求的是更快把企业上市,而非在最优时间将企业上市。但由于其经验与能力的不足,结果选择IPO上市时,需要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从而投入大量的有形与无形成本,降低绩效。最终只能选择并购等方式退出。

Relander(1999)等提出重要的观点:风险投资退出时间和退出方式的选择必须经过所有有关当事人取得一致统一。企业的管理架构将是决定其差异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即使在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下,退出的方式和退出时间等方面的选择也是当事人谈判后的综合结果。他研究了欧洲的风险投资退出的案例,发现尽管IPO是最优的退出方式,但是在现实中,第三方收购等方式仍然被风险投资者所采用。

根据上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是发现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受到投资回报、制度和双方博弈三方面的影响。我们根据王晓东(2004)提出的退出绩效评价模型,提出综合三个影响因素的退出方式选择的初步模型:

C=P+I+ETC 式(1)

(1) C(Choice)为退出方式选择,包括买壳上市、公开上市或借壳上市、并购退出、风险投资回购、二期收购、清算退出。

(2) P(Performance)为退出绩效,指的是风险投资者减去初期成本所获取的收益

(3) I(Institution)为制度的完善程度。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的制度的完善程度、政治经济的稳定性等

(4) ETC(Exit Transaction Cost)为交易成本,指的是为风险投资退出而付出的有形和无形成本。

2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对于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影响研究,我们发现现在较少基于中国创业板市场推出后对风险投资退出选择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于以往以主板和中小板的理论。另外我们也从文献中初步推断出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受到投资回报、制度和退出交易成本三方面的影响,但缺乏将此三个维度结合的模型构建。本文并据此在王晓东的风险绩效模型上提出基于投资回报、制度和退出交易成本的退出方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日后的研究里,将会根据此模型的三维度细分检验变量形成,完整的模型体系,并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实证研究。

摘要:建立我国多层次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有效的上市退出方式,可以为企业提高后续资本的供应量,以形成良性的资本循环系统。香港这样完善金融体系的地方,由于未能了解自身风险投资业的特点,即使创业板推出也不能解决问题。从投资回报、退出交易成本结果三个维度对国内外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方向。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9

航天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任何项目都是有风险的。项目投资过程所具有的复杂性、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等, 以及企业内部外部的许多关系与变数造就了项目投资运营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就会造成巨大损失。航天工业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投资的大投入、项目时间长的特点, 客观上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在项目决策需要积极开展项目风险评估, 通过各种方法去识别、科学度量和分析评估项目的各种风险。

航天工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涉及众多的因素,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航天工业海外投资, 不仅面临一般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分线、资金风险等, 还受技术保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面就航天工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因素展开分析。

二、航天工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由于项目技术本身的不足及可替代的新技术出现等给投资带来的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 理想的产品应是具有较小的技术风险, 具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专用特点, 并且能够获得高于一般的平均回报。评估技术风险包括技术的成熟性、替代技术、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适用性四方面。

2.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评估是最为投资者所关注的, 同时考虑到一部分风险投资项目所采用的评估作法, 所以该部分指标的采集应力求全面和细致。它主要用于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项目资金来源及其使用的合理性。这里包括企业历史的财务报表分析、未来财务预测、融资方案、资金经营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市场风险

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在项目能否获得成功的问题上, 市场拥有最终的发言权和裁判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竞争逐渐成为产品能否获取市场份额、项目能否取得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一项投资的产品竞争力直接对项目的收益产生影响。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份额, 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收回投资也就成为泡影。竞争因素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区分, 首先是产品自身所能体现的竞争能力, 它是产品在竞争中所必须修炼好的“内功”, 主要包括产品独特性、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其次是外部竞争因素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替代产品、竞争对手实力及其战略等方面。这里, 我们使用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市场潜力、产品竞争力、服务水平、营销能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等指标来表示。

4.实施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原材料供应、人员等方面难以预见的障碍出现给项目企业带来的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需要考察的评估指标有:项目实施进度;设备水平;实施人员的构成和物资能源的供应情况。我们这里考虑项目的实施进度、设备水平、实施人员构成、物资原料供应四方面的指标。

5.社会与政策风险

指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所引发的风险进一步划分为国家政治、经济坏境和项目与政策、法规的相容度两个指标。国家和地区往往对与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有关的投资项目有政策性倾斜和鼓励, 如税收优惠等, 这种来自政府的支持可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效益。同样, 违反政府法规的项目会受到经营上限制甚至禁止。我们将是否符合投资国的产业政策、投资地方的政府支持、政治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作为考察的对象。

6.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和上述其它风险相比, 一般被看作软风险。首先, 它是为了优化配置 (即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而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资源的能力, 项目是否有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培育、良好的管理机制的支持等等对树立形象及项目的长期盈利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次, 管理是识别、测量和驾驭风险, 即风险管理的能力。仅仅将现有的条件充分加以利用还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风险的认识及相应的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措施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在风险尚未出现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监视风险, 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风险尽可能地不发生;在风险初见端倪时一把它消灭在萌芽阶段;在风险确实出现时对它加以控制和管理, 以减小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获得盈利。

7.退出或终止风险

由于项目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 它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 因此人们一向十分重视投资项目的选择。但由于事物的多变性和人们对事物发展之洞察力的有限性, 投资项目的风险并不因为项目实施前的正确选择而不复存在;相反, 可能会由于情况的变化使项目风险增大, 并伴随项目运行的全过程, 致使投资项目可能失败于早期、中期或后期。如果对具有潜在失败危险的投资项目的评估不充分而追加无谓的投资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通常来说, 项目的最后执行结果只有两个状态:成功与失败。相应地, 项目进入终止过程后, 采用两种方式来终止项目:正常终止和非正常终止。在项目正常终止后, 应对项目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后评估, 实现项目的移交和清算。如果是风险投资项目, 还要考虑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当采用非正常终止方式对项目进行收尾时, 要综合考虑影响终止项目的决定因素, 制定项目终止决策, 执行决策, 并处理好终止后的事务。考虑到投资项目包含有风险投资的内容, 所以, 本文专门设置了退出或中止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考察的指标有投资回收期、项目移交和清算、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

三、航天工业海外投资风险技术指标选择

上述的风险类型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影响, 比如, 技术的领先水平影响市场的占有情况, 管理水平的高低也能对实施风险产生影响等等。因此, 本文构建航天工业企业海外投资分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参考文献

[1]于国宝:航天科工集团跨国经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5, (4) :29~33

[2]GeirG ripsrud.G abrielR.GB enito.I nternationalizationi nr etailing:modeling the pattern of foreign market entr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 58:1672~1680

[3]Rigenti, E.and D.Comminos, The Practice of Project Management:Guide to theBusiness-Foeused Approach, Kogan Page, 2002

[4]章杰:海外经济发展战略.中国航天, 2004, (6) :21~24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10

但是,投资筹划可能更多地涉及到一些非税因素,同样不能忽视。这些因素有政治稳定性、交通方便性、信息灵通度、劳动力素质及成本、原材料供应、市场供求、投资项目和管理水平对投资所在国的适应性等。

一、投资地点选择的税收筹划

根据税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地点,在地区性税收优惠、宏观税负、避免双重征税等方面,对未来纳税义务作出规划。在其他投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低税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会得到更多的税收利益。

(一)境内投资地点的选择

在我国境内投资,从税负角度来说,主要考虑所得税的因素。为了实现我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扶植贫困地区的发展等,我国制定了不同地区税负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其他投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主要考虑在税负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1)利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记注册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新设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利用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上述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利用新疆困难地区新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为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精神,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在新疆困难地区新办的属于《新疆困难地区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范围内的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因此,企业完全能够而且有必要在投资之前,在充分考虑了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等外部因素后,选择整体税收负担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一般做法是:在低税地区创办企业,即利用低税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其业务活动自然也可以扩大到非低税区;或在低税区设置关联机构,将更多利润留在低税区,以降低总体税负。但是企业一旦选择了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必须考虑这些地区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及需求状况,以免为了节税影响企业盈利,得不偿失,这是企业投资前应当慎重考虑的。

(二)跨国投资地点的选择

如果进行跨国投资,仅从税收角度来说,一要考虑宏观税负的高低;二要考虑所涉及的主要税种及其税负的高低;三要考虑税收结构;四要考虑居住国与投资地所在国对避免双重征税的程度。

从国外的情况看,有的国家或地区不征收所得税,有的国家的所得税率高于我国或者低于我国。因此,投资地点不同,税收负担会有所差别,最终影响到投资收益。对于跨国投资者,还应考虑有关国家同时实行税收居民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而导致对同一项所得的双重征税,以及为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的双边税收协定有关税收抵免的具体规定,以进行投资国别或地区选择。

公司所得税是世界上开征相当普遍的一个税种。根据对2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跟踪检索,截至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公司所得税的基本状况是:普遍征收公司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203个,没有开征公司所得税或者对普通企业征收所得税时适用零税率的国家和地区17个。

公司所得税税率以比例税率为主,实行累进税率的国家和地区日趋减少。2010年实行不同形式累进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3个:法属波利尼西亚(按成本利润率累进);利比亚(15%~40%六级超额累进);列支敦士登(按资本利润率累进);澳门(0%~12%三级超额累进);缅甸(外币所得5%~40%十五级超额累进);叙利亚(10%~28%五级超额累进);塔吉克斯坦(按销售利润率25%、13%、8%三级超率累退);委内瑞拉(15%~34%三级超额累进);美国以及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它们与美国实行相同的15%~39%~35%八级超额累进累退混合税率;北马里亚纳群岛另征的毛收入税实行1.5%~5%六级超额累进税率。另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在规定的所得限额内实行优惠税率,从而实质上形成两级或多级超额累进税率,主要如亚美尼亚、比利时、福克兰群岛、匈牙利、日本、基里巴斯、韩国、立陶宛、马来西亚、蒙古、荷兰、新喀利多尼亚、葡萄牙、塞舌尔、南非、西班牙、泰国和英国等。此外,波多黎各虽然对普通公司所得税按20%比例税率征税,但开征的附加税实行5%~19%六级超额累进。

注:表1提供了亚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公司)所得税税率。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企业所得税法所规定的25%的税率在亚太地区是有较强竞争力的,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国际上出现的减税趋势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影响,例如:新加坡从2008年起,税率将从20%降为18%。中国香港作为国际税收优惠地区,其所得税税率仅为16.5%。

公司所得税综合税率存在持续下降的趋势:2010年22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综合平均税率约为24.6%,比2006年的26.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下降0.57个百分点。2010年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21个。自从美国1986年实行以降低税率、拓宽税基为基调的税制改革以来,世界上公司所得税税率普遍呈下降趋势,而且,近几年公司所得税税率的这种下降趋势并没有减弱,甚至有加强的迹象。从22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综合税率(未开征公司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按零税率计算)的初步计算看,2006年至2010年其综合平均税率分别为26.9%、26.5%、25.6%、25.1%和24.6%,4年下降了约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降0.57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2010年公司所得税税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已略低于25%,更重要的是,公司所得税的这种减税趋势仍在继续。

从综合税率水平的排序和分布状况看,2010年公司所得税综合税率在25%~35%之间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有104个。公司所得税综合税率除普通公司所得税率外,还包括公司缴纳的附加税、特别所得税、地方所得税等其他各项所得税的税率。在计算综合税率时,作了一些统一的技术处理:如与公司所得税具有替代性质的最低税、只对部分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等不予考虑;实行累进税率的,按最高有效税率或最高边际税率计算;征收毛收入税的,统一按15%毛利率折算;对于所得附加税、特别所得税、地方所得税,虽然其税基与公司所得税不一定一致,但我们假定其为一致进行估算,不过对于附加税、地方税等允许在普通公司税前扣除的部分在计算时予以调整。此外,不少国家的地方所得税各地税率不一,如美国、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等,有的差别还比较大,对此按以下方式处理:有全国平均税率的,按平均税率计算;没有平均税率,但有多数地方采用的主流税率的,按主流税率计算;否则,根据地方税率的两极计算其平均值。研究发现,达到30%但不超过35%这一税率段的国家和地区最多,有56个,其中税率为30%的国家和地区就有37个;达到25%但不超过30%这一税率段的国家和地区次之,有48个,其中税率为25%的国家和地区就有31个,两者相加有104个,占203个国家的一半还多。2010年提高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国家只有3个。它们是:冰岛(从15%提高到18%);洪都拉斯(附加税性质的团结税税率从5%提高到7%);墨西哥(从28%临时提高到30%,2014年将恢复到28%)。

企业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收负担较轻的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该投资收益较大。

二、投资行业选择的税收筹划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关于所得在不同行业之间税收负担的差别比较明显。

企业投资选择向哪个行业进行投资,不仅要考虑企业原行业归属及技术优势等内部影响因素和市场发展趋势等外部影响因素,还应考虑不同时期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国家税收政策越来越淡化区域性差异,越来越强化行业性差异,这是政府根据不同产品、劳务市场供求变化调整相应税收政策的表现。从企业的投资活动看,适时地选择政府税收政策给予支持的行业作为投资重点,可使企业投资获得更大的税后利益。

(一)流转税的行业税负差异

流转税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约束企业的投资决策,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缴纳的流转税越多,企业在该时期的现金流量就越少,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反之,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将会刺激企业的投资。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在流转税层面是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从事经营业务内容分别规定按不同税种征收,即工业企业、商业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货物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应缴纳增值税,其中,特定产品(如烟、酒、化妆品等共十四大类)在缴纳增值税的同时还须缴纳消费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服务业等行业企业的经营收入应缴纳营业税。

为此,企业投资进行行业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未来经营收入应缴流转税的差异,尽管,从经济学原理角度讲,流转税可以转嫁他人负担,但实际能否转嫁,转嫁程度如何都会对企业的销售数量以至税后利润总额造成不同影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适用税种差异

不同行业业务收入适用的税种不同,实际税负大不相同。工商企业销售收入缴纳增值税,名义税率较高,为17%或13%,但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购进项目可作进项抵扣,税基较小。提供各类劳务的服务性企业营业收入缴纳营业税,名义税率较低为3%或5%,但以全部营业收入作为计税依据,税基较大。

(2)适用税种数量差异

生产销售产品的工业企业,大部分商品销售收入只缴一道增值税;而生产消费税应税产品的企业则须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两道流转税,而且由于消费税是价内税,增值税与消费税计税价格相同,消费税税率高低既影响消费税应缴税款的多少,又影响增值税应缴税款的多少。

(3)适用税目差异

同样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或者营业税,税目不同,适用税率不尽相同,税负轻重不同。不同类商品或劳务税率不同,如增值税、营业税;同类商品也会有税率高低的差别,如消费税。另外,还需考虑免税项目、出口退税率差别、进口征税时关税对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影响等问题。

(4)其他差异

在混合销售、兼营(包括兼营不同税率、不同税种问题)时,实际适用税率、税种差异也会造成应缴税款多少的差别。

(二)企业所得税的行业税负差异

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直接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水平,继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投资决策。虽然我国企业所得税对各行各业采用统一比例税率,但各种优惠政策仍然为企业投资行业选择提供了空间。企业在投资行业选择中:

(1)利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利用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利用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6)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7)利用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a.企业所得税: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b.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具体免税商品范围及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8)利用鼓励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a.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b.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c.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d.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9)利用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a.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b.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c.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d.对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已经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执行本条规定。

(10)利用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a.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b.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1)利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a.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b.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

c.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

(三)其它税种的行业税负差异

除流转税、所得税以外的一些税种具有更明显的行业税负差异。如资源税主要针对矿产等自然资源开采行业企业;土地增值税主要针对房地产开发行业企业;车辆购置税主要针对汽车销售行业企业。当企业投资于这类行业时,对相关税种税负必须作出测算,有时这类税种的税负甚至超过流转税、所得税税负。如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额较大,增值率较高时,其所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往往会比所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还要多。

尽管我国主要税种税制对不同行业是统一的(如企业所得税),即使有些不一致(如流转税),但从总体上看,同一层面的税种各行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是大致相同的,立法机构在制定税法时也尽量考虑各行业企业税负公平。但实际上由于各行业企业收入形式、成本费用水平等重要涉税因素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导致各行业企业实际税负水平会有较大不同。或者可以说,不同行业企业税负轻重不同,除了税法规定的差别以外,更重要的是行业业务内容的差别导致的。因此,在投资行业决策的涉税问题分析中,通常更需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案例分析]:某市M公司现有3000万元,准备寻找一个投资项目进行长期投资。经多方考察,现有三个备选方案。

方案一,投资兴办一个中型机械加工厂,年销售额3200万元,购进原料2400万元,均为含税价。人工及各项管理费用260万元。

方案二,投资兴办一座酒楼,年营业额3100万元,原料成本2100万元,人工及各项管理费用230万元。

方案三,投资兴建一个花卉种植农场(以种植为主,经过繁育种子、幼苗等过程,培育出成品花卉销售),年花卉销售收入2600万元,种子、农药、化肥等购进金额1000万元,人工及各项管理费用200万元。

解析:由于三个方案的投资行业不同,相关税种及行业性税收待遇不尽相同,税后收益的差别十分明显。

方案一:

应缴增值税:3200÷(1+17%)×17%-2400÷(1+17%)×17%=116.24(万元)

应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116.24×(7%+3%)=11.62(万元)

企业利润:3200÷(1+17%)-2400÷(1+17%)-11.62-260=412.14(万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412.14×25%=103.04(万元)

企业税后利润:412.14-103.04=309.10(万元)

年投资利润率:309.10÷3000×100%=10.3%

方案二:

应缴营业税:3100×5%=155(万元)

应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93×(7%+3%)=15.5(万元)

企业利润:3100-155-15.5-2100-230=599.5(万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599.5×25%=149.88(万元)

企业税后利润:599.5-159.88=499.62(万元)

年投资利润率:499.62÷3000×100%=14.99%

方案三:

其生产经营内容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投资后经申请获得免征增值税待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应缴企业所得税:(2600-1000-200)×25%×1/2=175(万元)

企业税后利润:2600-1000-200-175=1225(万元)

年投资利润率:1225÷3000×100%=40.83%

投资选择在美国与非美国之间 篇11

在茫茫美国市场投资标的中,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科蒂斯·缪伯恩为投资者点明了方向。他表示,投资者应考虑像房地产和大宗商品这样的资产,该类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国内股票资产。对于美国房地产的投资,国内投资者借助基金漂洋过海不失为简单便捷的投资方式。投资者仅需以1000元人民币为起点,即可拥有专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其打理美国房产,坐享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收益。银河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达8.10%,同期上证综指下跌3.44%。

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以不低于60%的资产投资于美国上市交易的REITs、REIT ETF及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对于看好美国不动产的投资者来说,借道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投资美国上市REITs,即可增强资产组合的安全性,还可分享租金收入和REITs资产增值带来的长期收益。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近6个月以来纳入统计的52只QDII基金平均跌幅为1.76%,尽管如此,仍有16只QDII基金取得正收益。其中,鹏华美国房地产基金位居可比QDII基金的首位。

投资选择与投资风险 篇12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使中国全面走向了世界。 伴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和国脊梁、微观经济重要基础的国有企业,积极实施了 “走出去”战略,开展了境外承包工程、收购资源、并购企业、境外上市等国际化营运活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上升,中央优势骨干企业成为了我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中国海外投资潮”。

审计署境外审计司司长章轲在《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境外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中提到:“数据表明,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2年底已经达到79家, 仅次于美国。 截止2011年底,我国13 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累积达到4 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2万亿美元。 另一个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3季度末,包括外汇储备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在内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高达4.7万亿美元。 ”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充当了主力军的国有企业,其境外业务在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业务的审计监督,是适应境外业务总体规模不断增大的需要,是维护国家资产完整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需要, 也是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仅2011年审计署审计公告结果显示,20多家企业中, 有7家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存在信息失真、投资失误、合同诈骗、转移资产等问题。 如2011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向其境外子公司无依据转移收入28.31万美元。 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权益和安全情况,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企业审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央企境外投资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 如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造成41亿元人民币亏损、中海外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若完工将预亏3.95亿美元、利比亚战乱中国企业涉损合同额达188亿美元等,这些亏损事件无不折射出国有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欠缺。 从这些投资失利中, 国家审计应看到在开展相关境外审计项目时的突破点及关注点。

从审计角度来看, 审计最基本的职责是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性,而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对次级贷款的审核不严格,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把握不足都说明现行的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保证境外资产的安全完整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新路径———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 对维护国家海外资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有企业境外项目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针对企业风险对管理和控制提出改进建议,以实现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理论基础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监督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国家审计发展历史,主要是国内经济业务审计历史。 随着境外业务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境外业务审计已经展开,但与对国内业务审计相比,由于制度、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审计要适应现代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独立预防查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拓展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运行。

在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时内部控制审计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控制企业风险的重要途径,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 通过识别、 分析、评估企业的风险,给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重点,有重点地进行审计,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又能保证审计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一个使其得到良好运行的机制。 这其中就需要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不仅便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还可以发现现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 当发现相关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其利益相关者的损害。 审计监督站在独立、客观与公正的立场上,是内部控制监督的核心要素。

国家审计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其必然性。从理论上来看,源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国家审计有义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分析、考量和评价, 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审计实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关注,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部控制的发展推动审计的发展。 在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部门,其所提供的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高一些,发生错弊行为的可能性相对低一些,可靠程度较高。审计对象的可靠程度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就小,所做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就少,所用成本低, 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内部控制的完善推动审计工作范围、 重点的变化。 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的描述有一个公式:T=S+R-SR,其中,S表示审计的范围,R表示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T表示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这个公式说明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审计的范围和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 内部控制可靠程度越高,审计证据就越可信,对其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这时就可以缩小审计的范围,进而减少审计的时间、成本,审计效率和审计结论的准确率就高。 在审计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关系,审计人员往往确定一些重点审计领域,在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寻找审计的重点领域将相对容易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部门管理中的失控现象及内部控制确定的各项业务重要性排序,决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计署 “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也提出:国家审计应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开展企业审计时, 注重揭示影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深入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国家方针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 维护企业安全,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缓解国有企业境外业务时面临的审计范围、力度和频度等方面的困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审计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2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的构建

2.1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着国有资本参与境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 层次越来越高,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能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普遍不足, 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开始暴露并释放出来。 2011年3月爆发的利比亚事件更是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推上了风口浪尖, 使人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境外投资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及其伴随的巨大破坏力。这些风险的积聚和爆发不仅导致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巨大亏损,也使得境外国有资产管理陷入深深的困境,甚至给国家整体形象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国有审计在进行境外审计时必须高度关注其投资风险问题,决不能将其与境内投资风险一视同仁。也因此,对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显得尤为紧迫。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主要有以下风险。

2.1.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因投资者所在国与东道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化、 东道国政局不稳定、 政策法规发生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政治风险通常包括战争、内乱、征收、征用、没收、国有化、汇兑等发生的风险,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特别是政局动荡风险。 2011年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使在利比亚进行投资与建设的中央企业遭遇了极大风险,如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石油公司在利比亚战争期间, 几乎所有的勘探设备和车辆均遭受 “洗劫”,损失相当严重。 在利比亚重建中,尽管在经济、技术和资金方面,中国参与利比亚重建必不可少,但由于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曾有的立场使得利比亚高层或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和接受,以及利比亚战后政治派别林立,东西部政治权力的争夺激烈,新的政治环境将更加复杂,对参与重建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谓面对巨大的利润和同样巨大的风险。

2.1.2经济风险

近年来,世界经济环境愈发复杂,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恶化, 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全球实体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对央企境外投资影响巨大。 突出表现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未来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利率、汇率、股票、债券以及衍生品风险等。 金融风险中,又以汇率风险、衍生品风险、 金融危机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最为显著。 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为例,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多家央企爆出了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的消息。 中国远洋所持FFA (远期运费协议)约浮亏40亿元,东方航空因航油套期保值导致公允价值损失约为62亿元,与之类似,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也高达68亿元。 粗略估计,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上海航空3家国有航空企业, 就曾因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发生的账面亏损总额己达131.7亿元。

2.1.3政策法律风险

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受东道国政策法律约束及东道国政策法律变化给投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以境外投资中的跨国并购为例,各国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等需要,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制约。

其中,合同风险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潜伏于合同洽谈、起草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之中。 例如中铁建沙特项目。2009年2月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 《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该项目合同总金额为120.7亿元人民币本次项目工期要求为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运能。 但是,2010年1月26日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 香港联交所同时发布公告,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的轻轨项目预计将发生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 这也是中国建筑企业有史以来在海外项目上的最大亏损。 究其原因,也是合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

2.1.4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和摧毁性, 带来的损失与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极大。 2010年巴基斯坦发生洪灾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该国承建的杜伯华水电站项目坝区营地受洪水袭击,使百余名中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受困,虽中巴政府积极展开营救,仍造成少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无法估量。

2.1.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 突出表现为行业风险。 自2007-2008年以来,我国一些企业由于误判形势,先从国际市场高价买入并囤积了大量原材料, 之后却因市场形势的变化与急转直下,形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最后为了去库存周转只得以低价销售。 如此一来,在高进低出的双重挤压之下,使得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危机。

2.2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针对上述的投资风险点,应开展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首先从企业的风险管理入手, 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采用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的相关技术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 将分析结果与内部控制体系风险数据库中的风险相比较,确定风险识别率,进而分析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管控措施,得出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率在以上两者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的剩余风险,根据剩余风险确定审计的重点,进行现场审计,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风险最终确定企业的剩余风险,给出相关建议(见图1所示)。

2.3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适用的方法

由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可以看出,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第一步就是分析企业的环境,识别、分析、评价企业的风险。 因此,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首先包括风险分析的相关技术,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很多,如专家意见法、头脑风暴法、安全检查表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 潜在问题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工作任务分析法等;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特点, 适合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包括:专家意见法、头脑风暴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 故障树法、潜在问题分析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和流程图法;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座谈法、抽查法、核对法和分析法等。

确定现场审计重点时,主要可采用的方法有符合性测试、穿行测试及有效性测试3种:

(1)符合性测试。 对于一些整体层面的定性的描述,可以采用符合性测试的方式,采用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座谈法、抽查法、核对法和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获取。

(2)穿行测试。 这是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审计的第一步。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 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并做出记录、描述,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 数据处理系统类型及复杂程度、审计重要性。 相关内部控制类型、相关内部控制记录方式、 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等因素,研究资料,成立检查小组,发送检查通知,制订初步测试评价方案,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控制环境、 会计系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审计。 审计师应当通过实施如下程序获得对于专用控制设计的了解:1询问合适的管理层、监督人员和员工,获得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一定了解;2检查公司的相关文件;3观察公司专用控制的应用情况;4通过信息系统追踪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交易。

(3)有效性测试。 有效性测试主要用来测试内部控制体系各个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性,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是否有效,为内部控制体系审计指标提供数据支持。

3结束语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展境外审计时应当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同时加强审计项目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境外审计项目中得到顺利开展,以达到下列目标。

3.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有企业规避政治风险

通过加强境外业务审计, 揭示境外业务存在或潜在的政治风险,及时向相关部门建议,构建防范风险体系,增强境外业务的安全性。

3.2加强境外业务审计, 促进国有企业有效防范或化解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通过加强境外业务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建议金融管理机构进行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研究, 积极研究采用部分金融工具,减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对境外业务影响,增强对相关金融风险的防御和化解能力。

3.3加强境外业务审计,促进企业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加强对境外业务审计, 可以及时揭示企业存在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不足,促使企业转变改变闭门造车或者依赖国家观念,尤其在应对国际指责时,采取 “ 拿来主义”, 为我所用, 更好地改进自身管理水平, 增强主动适应性,不断提升企业应对和化解国际风险的能力,并塑造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

摘要:伴随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日趋扩大,境外投资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本文通过介绍境外投资易产生的主要风险点,秉承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提出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国有资产境外审计新路径———关注投资风险点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

上一篇:处理工艺及措施下一篇:现代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