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

2024-05-24

投资风险(共11篇)

投资风险 篇1

早在1912年,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正在深深地验证着这一点。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经济增长,2012年-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65%,7.67%,7.40%,2015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为7.00%,经济呈现出中高速增长。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且伴随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地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要实现不一样的增长需要创新。创新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引导机制、拓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发展国有资本风险投资、推动风险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等举措来扩大风险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

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新企业,而创新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对不同的风险。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融资机制,风险投资最终追求的仍然是资本的增值。只有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才得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因此,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非常重要。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手段、技术对项目活动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因此对其的风险管理应该贯穿其整个运行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Tyebjee和Bruno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包括:交易发起(Deal Origination)、项目筛选(Screening)、项目评估(Evaluation)、投资协议设计(Structuring)、投资后管理(Post Investment Activities)。学者们通常讨论风险投资项目运行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后的风险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一旦选择投资项目,就成为风险企业共同的拥有者。投资机构主要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进行监管两种方式控制企业的风险,下面分别从增值服务和投资后监管两个角度综述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

一、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降低风险的机制在于利用风险投资家的人力资本,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可以促进风险企业良性发展,更大可能实现投资收益,进而减少投资风险。

针对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项目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增值服务,学者们主要讨论提供增值服务的形式、方式及增值服务对于项目运行的影响。

对于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和强烈成功欲望的风险企业家而言,他需要为自己的项目找到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他需要风险投资家的资本、经验及各种社会关系网络。风险企业家希望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并与其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学者们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企业提供帮助:

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参与制定风险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与经营计划;为风险企业的后续发展筹集资本;积极促进风险企业的并购、回购或公开上市等。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活力的董事会;聘请外部专家;招聘重要员工;促进和完善风险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当CEO智囊团,提供技术、知识、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咨询;为风险企业家提供精神上和信念上的支持,激励风险企业家引领风险企业走向成功等。

在企业外部,帮助企业铸造关系网络、开拓企业产品市场等。

具体地,王干梅(2004),徐锦荣(2010)分别分享了高新投和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的投资经验。在经营中,投资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帮助高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政府资金,协助风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修订发展战略,设计融资、资本运作和上市方案,进行资产重组等;在内部管理上,帮助风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规范管理、进行制度建设,调整完善治理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制定和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外部,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等。

张识宇,徐济超和蔡建峰(2013)指出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资源包括行业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专家网络及信息资源网络等。Stam和Elfring(2008)和Lu等(2013)认为,通过风险投资机构构建的资源网络,风险企业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技术、知识、资金、信任等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并且风险投资机构利用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关系和技能,帮助风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后续资金或开展并购、上市准备等活动。

袁蓉丽、文雯和汪利(2014)通过对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呈现正向变动,说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进入公司董事会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而且高质量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更大。

风险投资机构积极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从微观角度,增值服务可以提高风险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项目风险并提高风险企业的收益。

首先,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提高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治理结构、为企业设计长远的发展蓝图。

Kulow和Khoylian(1988)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更换风险企业高管可以帮助风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Hochberg(2011)研究证明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风险企业收支水平较低,更积极地采纳股东权利协议,有更独立的董事会结构。Baker和Gompers(2002),Suchard(2009)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观点,他们发现风险资本的进入使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有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独立董事,使董事会更加具有独立性。张识宇,徐济超和蔡建峰(2013)认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与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协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帮助风险企业发现创新机会和先动商机,提升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并且通过帮助企业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和组织结构以及向企业家提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动力,提升风险企业的创业导向,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钱野(2014)对浙江省348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容易将上市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并更容易上市。

另外,Hellmann和Puri(2000)提出风险投资的参与可以缩短风险企业将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Matusik和Fitza(2012)认为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帮助风险企业克服所在领域特有的技术难题,并有助于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Hsu(2006),Gu和Lu(2014)提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更容易建立战略联盟和技术授权等合作性的商业关系。

其次,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有助于控制项目风险。

Hellmann和Puri(2002),Kaplan和Strmberg(2003)发现通过协助招聘风险企业的管理者、聘任或解聘经理人等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影响风险企业决策并约束管理者的私利行为,使风险减少。

Gompers(1995),杨艳萍(2003)指出,向风险企业派出具有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熟悉风险企业业务、能为风险企业发展提供增值服务的投资经理出任企业董事,可以克服或减少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协议、契约和各种规定的不完整性及信息不对称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赵玮,温军(2015)利用2005年-2013年间1481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334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其高管薪酬较低,而高管持股比例较高,说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增加高管的持股比例来抑制高管的短视行为,有助于降低代理风险。

第三,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给风险企业及机构自身带来高收益。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有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风险企业与没有风投支持的风险企业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上市时及上市后的市场表现有所不同。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上市时成立的时间更短,资产账面价值更大,权益比率更高(Megginson,Weiss,1991);上市时表现出更低的折价率(Brophy,1988;Barry,1990;Megginson,Weiss,1991;Wang,2003;);上市后,其市盈率、投资回报率更高(Jain,Kini,1995);而且具有更高的长期绩效(Brav,Gompers,,1997)。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风险投资家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对信息的掌握比较充分(Brav,Gompers,1997);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进行相应的监管,向市场传递了企业资质优良的信号(Barry,1990);并且市场投资者承认风险投资家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正面作用(Jain,Kini,1995),提高了风险企业的附加值。同时,由于风险投资家对于风险企业上市时对高管和董事会的调整,风险企业上市后企业的盈利可能性增加(Bharat A.Jain,Narayanan,Omesh Kini,2007)。

在国内,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王干梅(2004)直接利用数据说话。高新投通过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促进了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高新投在三年内(2001-2003)因此获得了64.2%的高回报率。

钱野(2014)调查发现125家有风险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值(包括总产值和人均产值)、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及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其获得银行贷款的平均额及增长率也明显增加,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融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沈维涛,胡刘芬(2014)认为,有专业化投资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在投资后对风险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价值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其投资绩效。杨晓艳(2014)也认为,相较于PE,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并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使风险企业实现了增长。

葛翔宇,李玉华,叶提芳(2014)通过对创业板市场335家企业新股发行和二级市场股价变动等数据的分析,认为风险投资的参与降低了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其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使风险企业在上市时具有显著较低的抑价率和更优异的股票异常回报率。郑秀田、许永斌(2015)利用2009年-2011年间281家创业板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发现,由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的风险企业在IPO时具有更高的超募率。李曜,王秀军(2015)为此做出解释,他们认为风险资本在新股发行过程中能够发挥信息传递与认证的,使发行定价更接近企业的内在价值,减少企业的发行损失。同时,风险资本具有市场力量,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交易,首日收盘价更高。

沈维涛,胡刘芬(2014)认为,有专业化投资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在投资后对风险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价值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其投资绩效。赵玮,温军(2015)通过对2005年至2013年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具有高持股比例和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显著地改善风险企业绩效;杨晓艳(2014)也认为,相较于PE,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并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使风险企业实现了增长。

二、监管

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则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范项目运行中的各种风险,风险投资家要对风险企业进行监管。学者们讨论了影响监管的因素及监管的内容和方式。

进行项目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管理,学者们认为既要避免事事插手的保姆式监管,也要避免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监管方式。要既能发挥风险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又要使风险投资家在风险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风险投资机构要把握对于风险企业管理的介入程度。

影响对风险企业监管程度的因素来自于风险企业及项目自身情况、风险投资机构的特点及两者间的联系等。如风险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风险企业家的经验与能力、风险投资家的经验水平、风险投资对项目运行的满意程度、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金额的大小、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距离、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的目标一致性、二者的声誉等。

项喜章(2002)认为在风险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风险企业家缺少管理经验,市场网络没有建立起来,风险投资家的会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而风险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风险投资家会更多提供战略管理方面的帮助。同时如果对于所投行业不确定性越高,而且当风险企业面临困境时,风险投资家的监管会越多。李延喜(2002)提出如果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合作的时间越长、风险投资家的经验越少、风险投资家对投资收益越满意,对风险企业的监管会越弱。Higashide和Birley(2002)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当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经营绩效不满意或投资家认为能够为风险企业提供帮助时,会增加对企业的监管。

Gompers和Lerner(2002)指出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具有很大的成本,如果风险投资家距离风险企业比较近,则干预成本较低,会增加对企业的监管。李志萍、罗国锋和龙丹(2014)的研究证实中国风险投资存在地理亲近,即随着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空间距离的增加,其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减小。Barry(1990),项喜章(2002),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赵玮、温军(2015)等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于风险企业的监管也会越多。风险投资机构会更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改革。另外,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认为影响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介入程度的因素还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及风险投资家个人的行业经验和专长、双方的谈判能力、风险投资基金的制度设计、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家的职业声誉等相关。

学者们也强调了对风险企业监管的重点内容及监管方式。

杨艳萍(2003)强调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后要加强对风险企业关键人物的流失风险和道德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程静(2004),付玉秀(2006),王立新、李勇(2007),彭飞(2011)认为风险投资机构要对风险企业运营总体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的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企业运营监控的方法包括:通过董事会对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经营或营销计划制定、重大人事变动、资金运用等)施加影响;监控风险企业的财务状况、营销状况、股权变动、报酬水平、追加贷款沃土产;调整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在风险企业面临重大经营危机时接管企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风险监控的方法包括:参加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审查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实地考察;与风险企业家会晤;审查企业财务报告;定期招开会议讨论风险;对已察觉的风险进行记录、跟踪、监视和控制;使风险水平与管理层次匹配,即由中层管理人员处理较低风险,由高级管理层处理可能威胁整个项目的风险;任命风险经理负责项目的风险信息处理、风险责任分配等工作。

王石、谢丛梅和郑巍(2006)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额度及对风险的偏好,对风险企业的风险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据此决定风险管理的程度和力度。并进一步指出,对于处于发展期和扩张期的中小风险企业,需要构建动态的风险监管体系。体系中包括监管主体系和辅助体系。其中风险监管主体系是核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技术风险、产品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辅助体系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企业成长性评估体系及法律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体系。通过建立风险监管体系,以期对中小风险企业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徐锦荣(2010)提出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的管理实行小组跟踪管理机制,项目小组成员要定期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且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动态监控。在机构内部建立项目等级评估制度,按照风险水平由大到小对项目实施ABC三级分级管理,以便科学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通过对于项目风险的有效监管,即使经历了2008以来的金融危机,高科技投资集团在2010年的前8个月的经营业绩仍比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提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专长及项目不确定性选择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模式。对于“高专长+高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高增值服务+高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高专长+低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高增值服务+低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低专长+高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低增值服务+高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低专长+低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低增值服务+低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而且虽然监管模式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特殊事件的发生,监管模式也会随之变化。

三、小结

风险投资项目的运作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过程,在其运行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从风险资本对项目的审核、评估、进入到最终的退出,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便及时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明显偏重于投资前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而忽视投资后项目的风险管理;偏重于风险发生后的风险控制,而忽视风险发生前的风险预警。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促进高风险、高成长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直面高风险的同时,更应该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更好的对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建立有效地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之前遏制其发生,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投资收益。风险资本更加有效地运行,才能进一步放大其宏观经济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摘要:风险投资机构一旦选择投资项目,主要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其进行监管两种方式控制项目风险。文章分别从增值服务和监管两个角度对项目投资后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后,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新政 篇2

风险投资操作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退出。退出是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过程,主要方式包括首次上市(1P0)、收购和清算,而其中IPO为其主流。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进行IPO的退出渠道主要以离岸公司在海外进行红筹上市为主。

大门一度掩紧。海外上市操作在2005年曾遭遇到致命,1、生打击。2005年1月24日和4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出台的《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11号)和《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和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29号),从审批环节卡住了海外上市运作中关键一环,即换股交易的脖子,一度导致很多风险投资项目停顿。中华英才网即是这两个文件的牺牲品。

U型回转。2005年10月21日,在众多方向的压力之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又颁布了《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文),废止了前述两文件。75号文,从境内居民设立或控制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以及境内居民将其拥有的境内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注入特殊目的公司和在向特殊目的公司注入资产或股权后进行境外股权融资等几个关键环节,设定了明确的外汇登记程序。一方面重新开启了风险投资的财富之门,另一方面又将风险投资纳入外管局行政登记的狭窄通道之中。

国内退出:乍暖还寒

与此同时,国内上市的途径也日渐拓宽。

A股市场重启。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重新启动了A股首次公开发行工作,中王国际等几家公司已先后首发成功。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后,又登陆上交所,并占据了市值的20%,改变了整个¨殳市场结构。AB殳市场重启,也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了新的通道。

国内退出成为可能。2006年5月2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证监会拟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做出重大调整,将现行的《收购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合二为一,将持股5咒以上视为收购的预警点,持股20%以上须作详细信息披露,30%以上须采取要约方式或者申请豁免。《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体现了鼓励收购的原则,该办法的出台将大大简化上市公司收购程序,降低收购成本。加之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多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了全流通。这两方面因素,使得风险投资通过境内A股借壳上市后成功退出成为可能。

实际操作仍有不畅。从总体上看,国内上市,包括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大的政策环境日渐宽松。国内上市作为风险投资退出通道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增加。但也应当看到,近期,通过国内资本市场来进行风险投资的退出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国内上市要经过很长的等待期,特别是,中国目前有几百家企业在排队等侯上市,这种等待期间暗箱操作的可能很大。另外,A股市场的上市要求,总体上还不适合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一度呼声甚高的深圳创业板,最终也停留在中小企业板阶段,且坚持了所谓“两个不变”,即现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中小企业板块的发行上市程序与主板市场也完全一致。企业只有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条件并经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才有机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这意味着近期内仍然缺乏满足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然也无法很好地满足风险投资通过国内上市退出的需要。

投资运作:政策渐宽

2005年10月27日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生效的新《公司法》、《证券法》,取消或修改了过去原《公司法》、《证券法》在投资方式、对外投资比例、股东人数、注册资本数额、出资时间等多方面的规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商法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商业运作的开展。除众所周知的知识产权入资等方面规定,便利风险投资运作之外,更重要的在于:

第一,私募制度确立。1993年颁行的《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1998年颁行的《证券法》,规范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是以“公开发行、上市公司”为基本出发点来设计的,并没有接受和规定私募发行制度。新《公司法》、《证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私募发行制度,主要包括:确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以私募发行的方式设立(新《公司法》第78条);明确界定“非公开发行”的概念(《证券法》第10条)。此外,新《公司法》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审批程序,并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为500万元,引入了授权资本制度,将发起人股份转让限制缩短为一年,这些规定,客观上为股票私募发行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

第二,优先股制度落地。原《公司法》并未说明公司可以发行优先股,也未禁止公司发行优先股,使优先股制度在实践中运作不畅,目前,上市公司中仅有天目药业有发行在外的优先股。修订后《公司法》为公司发行优先股铺平了道路。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这两种情况,即是指有发行在外的优先股的公司,可以按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

第三,退出时间缩短。新《公司法》、《证券法》还特别为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预留了通道。现行的《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起人股至上市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新的《公司法》可能把发起人股与风险投资基金持股区别开来,创业发起人仍将实行3年禁售期,而风险投资基金的禁售期可能缩短至12个月,此举大大方便了风险投资基金的套利退出。

2005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新《公司法》、《证券法》所开创的新商法环境,结合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出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创业投资企业的管理制度。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确立了备案管理制度。对已备案的创业投资公司,进行有力政策扶持,并允许其以全额资产对外投资(第十四条)。此外,经与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股权和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投资(第十五条)。这无疑为创业投资公司的运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此外,2006年4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请审议的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新增“有限合伙的特殊规定”一章,草案在普通合伙形式之外,增添了有限合伙及有限责任合伙,并明确法人可参与合伙。有望引入有限合伙这一最有利于风险投资企业运作的组织模式,优化风险投资公司的运行结构。

投资风险 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国际比较,对策

1 风险投资的创新特征及国际趋势

风险投资源于英国,兴于美国。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资本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则是指专门用于购买在新的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小企业的股份,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创新小企业的经历和管理。而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型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相比之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则更为广泛,认为:只要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业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型的、专门支持创业者创业的投资工具,任何商业成果要实现商业化,都要承担很大风险,失败的可能性很大,用银行贷款或传统的筹资方式都很难解决,所以,风险投资本身便是一种投资工具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1)高风险性:因为它投的都是创新项目,因此风险很高,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2)组合性:投资于一批项目群,比如投资十个项目,往往成功三个,失败七个。这就是“成三败七”的风险投资规律。(3)权益性:风险投资不看重企业的短期收益,而看重企业价值的增值。(4)长期性:正因为它是一种权益投资,所以必须是长期投资。风险投资从投入到退出,一般需要3到7年,经过初创阶段、开拓阶段、成长阶段,到成热阶段之后才能退出。(5)专业性: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就在于不但给企业提供资金,还要与其共担风险,并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特别是企业的重要人事决策和财务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险投资业迅速成长为全球化产业。2003年之后重新整合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表现出了新四大特征:(1)投资企业选择上重点转向“种子公司”;(2)在退出渠道方面,更加重视兼并和收购(M&A)而不是过去的首次公开募股(IPO);(3)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输出“企业家制度”。2006~2010年里,中国、印度、北美、欧洲、以色列等将成为国际风险投资回报最高的市场(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分析,未来5年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将高达20%);(4)重点投资行业有所转变,2005年以来投资已向环保和能源产业大幅度倾斜。国际风险投资业的全球化战略必将有力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创业体制的大发展。

2 国际比较视角下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无论从风险投资的机构数量、资金规模,还是从风险投资机构的结构上来看,我国风险投资的整体水平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按照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我国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在300家左右,管理资金达600多亿元,投资额85%以上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风险投资不断壮大的同时,高科技产业基地近年来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保持在25%以上,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速度之快。

但若在国际大环境中进行横向对比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

(1)发展阶段滞后且发展很不平衡。

纵观国际风险投资的现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滞后。美国风险投资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周边环境的发展都已很成熟,风险投资在美国已呈繁荣发展之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枝独秀,成为其他国家发展风险投资效仿的榜样。按照范柏乃给出的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已处于成熟阶段。

相比之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空前发展,但在其他地区还远远不够,地区差距很大,发展还很不平衡;横向对比,我国的风险资本规模仍然偏小,投资实力弱、投资效率低、风险投资人才紧缺、相关法律制度及市场环境不完善,仍处于缓慢发展的初创阶段。

(2)投资机构数量少且投资规模小。

尽管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得很快,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得到优化,但是从国际上比较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投资规模小已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实。例如:

美国:当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占全球风险投资的70%,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已达4 000多家,风险投资总额达1 000亿美元,每年约有10 000个高科技项目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

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英国前首相马格利特·撒切尔的推动下,风险投资开始真正发展起来,2000年时就已经达到82.56亿英镑,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据英国风险投资协会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英国每年约有1 00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风险投资。

我国的风险投资,年度投资规模很小。从图1可以年看出,我国风险投资不仅仅投资机构少,而且资本金累计规模小,许多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薄弱,支撑一个大型的科技项目都很困难,因而只能支持一些“短平快”、投资少、风险低的项目,不能利用项目组合、分散投资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从而不能真正体现出风险投资的意义。

(3)资金结构单一且社会化程度低。

风险投资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风险资本来源构成的合理性,即资金构成的多元化。在风险投资业较成熟的国家里,风险投资公司能够多渠道筹集资金,风险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捐赠基金、企业资金等都是风险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中,养老金、企业资金始终占据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养老金几乎占据美国风险投资资金的半壁江山,而且有越来越大之势。英国的风险投资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养老金在风险投资资本中占据最高的比例,其次是银行、保险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实现了资金来源的社会化,不同的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中都占有不小的份额。

我国风险资本来源结构已出现与风险投资发达国家趋同现象,不同的投资主体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还停留在形式上。来源于国内企业的资本主要是国有独资企业或者是国有控股企业,这些资金现在仍属政府资金;金融机构投资也主要来源于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都是国家注入,属于政府资本。所以,我国风险资本的国内来源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资本一家之身,含有个人资本的其他资本只是占据非常小的比例,风险资本来源结构单一,资本来源社会化的程度依然很低。

(4)缺乏退出机制而不能实现收益。

风险投资运作的最重要一环是风险资本的退出,即退出风险投资公司收回投资。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通常将风险企业上市或出售,主要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出售给大企业,个别情况下也可出售给企业员工和创业者,创业者可通过在最初就确定期权的方式买回风险企业的股票。同时国际上的二板市场也很发达,如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Tech market技术版,欧洲EASDAQD等,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比较畅通的退出渠道。

在我国,实施风险投资最大的困难就是“变现难”,即退出困难。我国现有的主板市场尚有待发展完善,而2004年5月在深圳设立的中小企业创业板块,与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现有的退出情况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比例比较小,有相当大比例的风险投资被固化在风险项目上,不能蜕资。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上市、被其他企业购并和企业内部回购等三种撤出方式之间的比例大致为4:10:5。上市和被其他企业购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国外,上市偏低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被其他企业购并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国外的资本市场具有极强的资源配置功能,国外企业间的购并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或者“以股权置换为主、现金投入为辅”的方式进行,而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融资,而并非资源配置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企业间的购并以现金收购方式为主,结果是,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购并的难度和风险,更使得中国创业投资难以借助企业购并的方式进行资本变现。

3 推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大环境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风险投资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自1956年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建立以来,已发展成为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它已成功地孵化出IBM、微软、英特尔和雅虎等跨国企业。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对推动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R&D能力乃至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004年以来是我国风险投资加速大发展的阶段,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2005年起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以色列之后的第三大创业国和风险投资国。如果以我国经济总量作为衡量标准,从长远看,国内风险投资可以运作的空间非常大。因此为适应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

结合风险投资的“J曲线效应”,本文认为大力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保障风险投资四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运作,应制定相应的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规范风险投资运作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行为,规范产权产易行为和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技术持有者的权益。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实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担保等优惠政策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项目选择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推动风险投资健康发展。2006年出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将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2)积极探索以创业板股票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渠道退出机制。

从上面风险投资“J曲线效应”图形我们看出,退出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退出渠道越便利越健全,风险投资发展越快,相反,退出渠道越不健全,风险投资发展就越缓慢。这也是风险投资开始进入就要考虑的问题,是风险投资完成其生命周期的关键一步。因此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必须做好这最重要的一步“棋子”。

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应有一个正确的功能定位,即主要是用来为创新型企业融资和风险资本退出服务的市场。为此,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应当降低上市门槛和交易费用,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摘牌制度。而不是像现在的中小企业板那样,成为一种折衷的四不象市场。同时,可以利用境外创业板股票市场,使高新技术企业境外上市。此外,要消除产权流动不畅的障碍,建立规范的风险资本产权市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产权市场。总之,只有积极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市场,为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和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有力地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3)实施面向全球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战略。

整个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离不开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首先,要加大教育投人,通过高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风险投资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引进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组织科研机构人员专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确保技术资源的丰裕,为发展风险投资奠定牢固的技术基础。

(4)实现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从风险投资的“J曲线效应”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风险投资的初创阶段和开拓阶段,特别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仅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是不现实的。因此,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积极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初始阶段,应该以政府为投资主体,通过发展和建立政策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来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服务。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仅靠政府出资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弊端已暴露无遗。因而,以后要过渡到以企业的出资和个人为主,最后发展到以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出资为主。风险投资公司设立时要注意政企分开,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外商及其它机构投资人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使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卫东:《风险投资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10):21-23。

[2]夏恩德:《从国际风险投资发展趋势看我国风险投资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8):88-89。

[3]陈德棉、蔡莉:《风险投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12-118。

[4]中国人民大学:《2004中国风险投资年鉴》[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98-107。

风险投资模式 篇4

中国的风险投资必须要超越美国的技术型投资模式,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方法。美国式的风险投资模式只能够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时期顺利运行,因为这个时期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将投资失败的公司卖给公众,或者联合几个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来支撑这些项目。美国的风险投资大部分以产品为中心,那些风险资本投资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人的表现在企业成功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事实需要补充,不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风险投资人们都没有一套工具能够分析出怎样的行为表现能使企业在创业初期获得成功。在这个方面绝大多数风险投资人都是新手,现有的对个性和竞争力的评估测试也并不有效,因为这些测试已经被证明与工作表现或者对企业的贡献没有关系。

美国的风险投资产业只能够在经济繁荣期正常运转,其风险投资产业有一个系统性的缺陷:它不能够在经济低迷期中作出良好的投资决策,这是因为它没有能力对即将投资的公司管理者的行为和表现作出可靠的分析。

中国的风险投资商需要根本性地转变投资模式,那就是投资“行为”而不仅仅是投“产品”。一旦接受了这种改变,他们就可以以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作为理论基础,开始开发联系行为表现和财务结果的行为分析模型。

开发这个模型的过程中,中国的风险投资商必须比现有的以小组研究为基础的理论更进一步,将它拓展到个体的层面。一个新型的中国风险投资模式必须在重视公司产品问题的同时,纳入对行为模式方面的可变因素的考量。中国的投资人需要通过引入对行为方面可变因素的研究,来修订并且加强他们的专业审查模式,因而可以超越当前在美国广泛使用并且已经被引入中国的模式。在专业审查阶段,人们必须正视行为表现与财务价值表现的关系。中国的风险分析方法,要更多的去分析计划投资的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者的行为。当投资者也必须知道,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找到优秀的产品,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投资机遇累积风险 篇5

金融危机使流动性过剩迅速转化为流动性不足,世界各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使得企业手中的货币量增加。在中国,尽管央企的经营同样受到了危机的冲击,但相对于欧美国家,央企手中的资金充裕程度较高。因此,央企在金融危机下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新的特征,表现为对国外资源类资产的并购,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中土地的收购。

对外投资:并购资源类资产

中国作为全球储蓄水平较高、外汇储备较多的国家,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在国家层面上则体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国企层面上,则表现为以武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央企对国外资源类资产的并购。

2008年12月18日,武钢以1.8亿澳元收购CentreMetals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50%的项目股权;8月,中石油和中石化联合出资约20亿美元收购了Petro-Tech Peruana公司;9月,中石化以20亿美元投标收购了Tanganyika石油公司。

2009年2月,中石油以4.99亿加元向加拿大油气公司VerenexEnergy收购其在利比亚的石油资产;同年4月,中石油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全部股权; 6月,中石油耗资10.2亿美元完成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下一步将完成全部收购;同在6月,中石化宣布耗资72.4亿美元收购瑞士阿达克斯(Addax)石油公司普通股(8月12日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还是在6月,中石油购新日本石油大阪炼厂49%股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交易额未公布);7月,中石油和BP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项目;同样在7月,中石化、中海油13亿美元购美国马拉松能源公司在安哥拉的油田区块20%权益,等待最后批准。

对于国外资源类资产的并购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其一,从资源的开采到使用,形成一个国际、国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降低央企的交易成本和费用;其二,在资源类产品的定价权上获得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得到供给。

央企在国际市场上新的风险特征也已经形成。据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

央企对外投资战略意义重大,但必须注重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毕竟世界经济从总体上仍未走出危机,其他国家的有关资产也仍存在进一步缩水或企业破产的可能。央企需要对国外并购资产的质量、风险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评估,做出科学的决策。

对内投资:央企加冕新“地王”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CPI、PPI持续走低,央企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不断下降。据财政部统计,2009年1~6月,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7941.8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5月减小1.5个百分点,6月比5月环比增长19.7%。其中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223.4亿元,同比下降4.3%,6月比5月环比增长22.2%。2009年1~6月,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5534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比1~5月减小3.3个百分点,6月比5月环比增长29.4%。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4164亿元,同比下降20.9%,6月比5月环比增长25%。

尽管央企经营效益下降,但中国经济面较其他国家而言尚保持相对乐观。在此背景下,外资和以央企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把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和具有金融产品属性的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了中国房产和地产价格的走高。在央企层面,则体现为央企“地王”的形成。

今年5月22日,富力地产以挂牌起始价3.42倍的10.22亿元拿下广渠门外10号地,成为北京新“地王”。6月25日,保利地产以38.1亿元拿下重庆鸿恩寺地块,成为全国总成交价最高的“地王”。6月27日,成都中泽置业以19.6亿元夺得奥运村乡(水源九厂东侧)“地王”,楼面地价约为15217元/平方米,超出此前广渠路10号“地王”15140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成为北京今年单宗成交总价最高的地块。6月30日,中化方兴公司以40.6亿元竞得底价为16.47亿元的朝阳区广渠路15号地,超过此前重庆鸿恩寺地块38.1亿元成交价格,成为继2007年10月房地产市场调整以来,全国总成交价最高的“地王”。其楼面均价约为1.6万元/平方米,创北京土地单价之最。

央企“地王”的形成表明,央企在房地产市场上新的风险特征形成。房地产具有金融产品的特征,会随着信用的扩张而上涨,随信用的收缩而下降。中国的宏观经济面尽管尚未出现通货膨胀,信用的扩张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但是,全球流动性的注入已经为未来潜在的通货膨胀爆发埋下了种子。若通货膨胀产生,宏观经济政策将再次回到紧缩的方向,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将随之回落;若房地产市场的下降早于房地产的建设周期,那么央企“地王”将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

对外并购的潜在风险防范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央企对外资源类资产并购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对内房地产投资、“地王”形成的利益驱动动机也毋庸置疑,但是,这两个毋容置疑下的潜在风险同样毋庸置疑。

第一,美国经济若长期不能走出危机,美国存在通过发动局部有限战争的风险。即美国通过局部有限战争驱赶世界资金流向美国,促使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一风险的产生,将使得央企在某些区域内的资产受到威胁。

第二,地缘政治或经济恶化造成的潜在风险。央企海外并购的资产所在区域的地缘政治或经济恶化,将阻止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风险。

第三,世界经济长期在底部徘徊的风险。如果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恢复,而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较低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使得央企海外并购的资产无法得到正常收益。

第四,并购对象的资产质量和并购后的经营风险。

针对央企海外并购的潜在风险,要求央企在并购前对被并购对象(资产或企业),被并购对象所在国政策、所在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美国或其他大国在该地区的政策等进行翔实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价,并对被并购后资产的经营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把国际并购的风险压缩到最低。

对内房地产投资的潜在风险防范

对内房地产投资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条件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风险;房地产价格极度超出居民购买能力的有房无市风险;房地产建设周期与房地产价格变化周期不同步的风险。

针对潜在风险,要求央企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要慎之又慎,准确把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态、确实掌握居民的购买能力;不可随国际游资、国际避险资金的冲击而盲动;要看到目前房地产价格的走高存在较多的“热钱”冲击因素;不可简单地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房地产投资寻找依据。

总之,央企作为中国多种所有制形式中的一类企业,在中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表现出这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特征,具有一般企业的相同属性。但是,央企作为主导国计民生的经济主体核心,在对外投资的战略层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把握战略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和管理;在对内投资上也应继续发挥经济主体核心作用,维持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各产业价格的平稳,推动宏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投资风险 篇6

一、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企业对外投资旨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投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企业扩张需要。当企业发展受到资源供给、地域等因素限制, 需在异地投资建厂或进行企业兼并, 以实现扩张和取得规模效益。

2.开辟市场渠道需要。企业为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产品主要消费地或集散地进行投资建厂。

3.稳定资源供应需要。为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 企业对占有资源进行的投资。

4.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当企业在既有主营业务方面难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或受各种因素影响限制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企业为使生产经营实现重大调整而进行的投资。

5.控制或影响相关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投资控制相关企业, 或者购入相关企业的大部分股票等, 使被投资企业服从本企业自身经营需要, 并取得投资收益。

6.获取技术和管理需要。通过与先进企业合资合作, 便于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以快速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7.有效利用闲置资金。企业若将闲置的资金长期存放在银行, 将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贬值。企业将正常经营中富余的资金购入可随时变现的证券等, 以获取收益。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分类

为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企业应根据投资对象的变现能力及投资目的, 对投资进行适当分类。

(一) 按投资目的及变现能力, 对外投资通常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1.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短期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 (公司) 债券、基金等。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 利用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暂时闲置资金谋取一定的收益。短期投资的持有期间通常不超过一年, 但如果企业不改变投资目的, 实际持有时间已超过一年的, 仍应作为短期投资。

2. 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又可按照投资对象分为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是指企业购入并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各种债券, 如国债等。其他债权投资是指除了长期债券投资以外属于债权性质的投资, 如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除了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外, 还意在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使其配合自身企业的发展, 或实现在某些方面更好的合作。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最重要的内容。

三、长期股权投资按控制力分类

按照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四种类型: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基本无影响。

(一)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够据此从该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2. 投资企业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通过以下方式可取得对方实质控制权:

(1) 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 投资企业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例如, 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 C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 D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A公司与C公司达成协议, C公司在B公司的表决权由A公司代表。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实质上拥有B公司70%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2) 根据章程或协议, 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例如, A公司虽然拥有B公司49%的表决权资本, 但是根据协议或章程, A公司向B公司派出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可以通过其派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对B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达到取得对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力。

(3) 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成员。投资企业虽然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 但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董事, 仍可实质上控制被投资企业。

(二)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按章程或协议约定, 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必须由投资双方共同决定。

(三) 重大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重大影响类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表决权资本时, 一般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另外, 虽然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 也应确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1. 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该董事参与被投资企业政策的制定, 从而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2. 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可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可以为其自身利益提出建议和意见, 从而可以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3. 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权力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 从而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4. 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或资料, 从而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四)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为维持某种经济关系, 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一般性的股权投资, 主要表现为: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同时不存在其他实施重大影响的途径。

2.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例如, A企业拥有B企业结对控制权的资本, 但B企业已宣告破产, 正处于破产清算过程中, A企业对B企业的控制能力受到限制, A企业对B企业不再具有控制能力。

四、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企业对外投资应遵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并努力做到三者最佳结合。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 要多维度科学、缜密地研究影响对外投资的各种因素, 在达到投资目的的同时, 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决策需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总体发展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分散投资。

2.合理销售半径内产品市场情况。

3.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与增值水平应高于对内投资, 是进行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对外投资收益率要高于非风险投资。

4.对外投资成本。对外投资成本是对外投资从分析、决策开始, 到收回投资整个过程的全部资金支出。对外投资盈利或回收额必须大于投资成本且高于非风险投资。对外投资成本主要包括:

(1) 前期费用, 即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调查、评估和准备工作等所发生的费用。

(2) 实际投资额。

(3) 资金成本, 筹措对外投资所需资金而发生的手续费、利息、股利等筹资成本。

(4) 回收投资费用。

5.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通过投资获得其他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经营控制权, 以服务于本企业经营目标, 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需考虑获取经营控制权的投资代价、取得控制权后如何实现权利等问题。

6.筹资能力及偿还能力。对外投资需企业能够及时、足额、低成本地筹集到所需资金, 需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及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作出偿还计划, 避免因对外投资而引发自身资金风险。

7.对外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对外投资的资金尽量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较快的速度转换为货币资金。为此, 必须合理安排对外投资的结构。通常情况下, 短期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长期投资, 证券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非证券投资。

8.对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投资活动的内外因素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 应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交通、通讯及能源供应条件, 靠近资源地和用户市场, 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等。

9.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对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对外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或者不能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需对政策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外汇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

五、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三个方面。

(一) 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

企业应该在内控制度上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机构及职责分工, 这是企业做好对外投资工作的基础。按照《公司法》规定, 股东会决定投资计划 (对于不设股东会的一人公司, 该权利由股东行使) 、董事会决定投资方案、经理负责组织实施投资方案, 因此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和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 对外投资需事先获得股东会同意, 方可列入公司对外投资计划, 经营层负责根据股东会批准的对外投资计划, 制订科学可行的投资方案并报董事会审批。董事会在对外投资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决策是否科学, 关系到对外投资能否成功, 能否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二)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

企业要做好对外投资决策, 需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评估机构, 负责对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并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支援等。对于重大对外投资决策, 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聘请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法》中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承担赔偿责任有明确规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 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 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决策责任, 《公司法》中未作出规定, 但为增强董事的责任意识, 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章程中均作出了与上述相同的规定。对董事会决策的责任追究问题, 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 篇7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各投资经营主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加剧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控制内部经营活动和应对外部风险的难度, 围绕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与监管,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关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投资风险控制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提高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效率,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1 投资风险的内涵与内容

1.1 投资风险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 (Knight) 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 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把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另外将“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同时指出利润就是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1]。

投资风险有两层涵义。一是不可能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是指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即收益的不可能性。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投资活动时, 其目的是获取收益,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内外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企业的预期目标可能实现不了,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可能性越大, 投资风险就越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各种经济工具和数理工具对可能性风险进行定性定量测度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方法。二是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还指对于投资结果的无法预测性, 即投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与管理中, 经常面临收益不确定性问题, 不可能预知所有可能的后果, 即便知道, 也无法测度, 不知其出现的概率, 因此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

1.2 投资风险的内容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指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有效经营国有资产的经济实体, 是拥有国家委托经营的国有产权、投资决策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法人资格, 对财产关系和债务关系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既不是事业单位, 也不是民间团体, 而是以国有经营性资产为产权基础的从事资本经营的法人单位。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与市场内各类投资经营主体的境遇是一样的, 而且它的地位更特殊, 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 因此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

投资经营主体面临着来自内部经营活动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风险。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总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作为微观基础的投资企业来说, 就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有利的, 也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就要受政策法规风险的影响, 如出台行业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各类市场行为法规等。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超出投资者自身控制能力之外, 由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企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和外部贸易壁垒等投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如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容量、竞争对手等) 。

(3)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收益的变化, 是投资主体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 如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负债过高等。

(4)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对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可行性估计不足造成的投资失败, 主要指所投资的领域或行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在未来具有竞争性, 如生产线技术、产品科技含量、技术的可转化性及成本控制、技术的成熟性与适用性、替代技术和技术生命周期、知识产权等。

2 投资风险控制与决策

2.1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投资风险管理是投资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预期程度, 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处于可控范围内。根据COSO 2003年7月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草案) 》, 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 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 从而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框架由3个维度构成:一是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 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市场目标等;二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 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三是投资主体 (企业) 整个组织构成, 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类项目或业务、下属各控股公司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为投资主体 (企业) 目标服务, 投资主体 (企业) 各组织层级都要坚持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各种要素和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2]。投资主体风险管理与控制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可以运用此模型, 将投资经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纳入整个管理体系, 保证投资主体多重目标的实现, 为管理决策者实践操作提供规范化流程参考。

2.2 投资风险决策

根据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企业肯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方案, 但往往是高收益率意味着高风险, 对风险的选择不同决定收益的不同。一方面是既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对比不同投资类别, 选择较高投资收益且承担较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既定投资方向下的投资风险控制最小化, 即投资目标是确定的, 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概率。主要体现在:

(1) 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 但应当理解为:风险大的投资, 在风险控制得好时, 收益也大;在风险控制得差时, 收益降低;若风险失控, 收益可能没有甚至发生损失。

(2) 合理规避风险。

即在投资收益相当的投资决策情况下, 选择相对风险较小的, 即使有一定的风险也应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发生的程度, 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当前投资体制的深刻变革, 使投资领域及投资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投资主体由过去的单一的国家主体发展到国家、企业、私人、外来资本等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面对如此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投资决策, 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如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中的期望损益决策模型, 它是以期望损益或期望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但是期望损益模型是建立在绝对的期望损失额或期望收益额的基础上的, 没有考虑到不同决策主体面对相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而期望效用决策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局限性;马尔可夫风险决策模型和随机模拟的重点在于获得不同决策下的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并以此为基础, 再应用期望损益决策模型或期望效用决策模型[3]。

2.3 风险控制矩阵分析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将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发生对预期收益目标的影响程度两种因素构造到直角坐标系中, 并划定每个因素的变化范围形成矩阵区域。两种因素的评估衡量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实现:采用定性方法即由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无法量化, 但借助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可以定性描述, 如“极低”、“较低”、“中等”、“极高”等;采用定量方法即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用实际意义的数量表达, 一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发生的统计学概率、影响程度的收益率或损失额等。对两因素的层次划分以分析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若进一步细化, 就将层次划分范围缩小, 扩大层次数量。

(1) 可能性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1。

(2) 影响程度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2。

(3) 风险矩阵图。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2) , 1~9选项代表各类风险状况定性分析, 如选项 (1) 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 (9) 发生的可能性为“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中等”。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3) , 如风险1可解释为项目投资的风险发生概率为85%, 由此造成的损失为180万元;风险2可解释为项目实施风险概率为40%, 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为380万元;而风险3可解释为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在54%~61%之间, 风险损益在740万~920万之间, 在坐标图里用区域来表示 (见图4) 。

通过矩阵分析图可以对各类风险决策进行直观判断和比较, 从而制定其优先方案和策略。如图4中, 将矩阵坐标图分为4类区域, A区域:相对安全区域, 一般也是决策的优先方案;B区域:应严格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C区域:在承担风险的同时, 应制定各项预防管理控制措施, 把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D区域:属于高风险、高破坏性区域, 应尽量规避或转移各类风险, 同时严控风险发生和制定各项应对措施。

3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管理

前几年新加坡中航油炒作石油期货濒临破产, 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长虹、TCL家电企业至今一蹶不振, 源于当年战略决策失误而巨亏;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违规炒作期货铜而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关键在于内部监管不力。这些案例引起了国民对国有资产管理及安全的担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到:“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对于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经营来说,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资产安全进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所以在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培养与建设中应当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方面, 在投资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将风险意识摆在突出位置。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文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较为系统的划分, 对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作了详细解释, 明确了风险管理实施流程、实现目标和原则。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回报,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荣融同时提出, 要在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这对进一步推进将风险管理纳入制度建设,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及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4]。

3.1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作为独立法人, 以公司制实施内部治理, 既担负投资经营确保资产增值的义务, 也要承担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 以往不注重投资效率、投资浪费或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要改变, 即做到:

(1) 明确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责任。

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树立风险意识、规范投资决策过程。

(2) 确保投资主体分享风险报酬。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积极发挥管理潜能, 寻求最佳投资策略, 并在投资经营中积极采取降低风险的各种措施。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4) 严格监督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授权经营关系, 降低制度风险。

利益、风险态度、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契约建立的不完备, 极易出现代理方与委托方目标不一致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5], 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3.2 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 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 如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状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进行收集, 分析税收、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探索投资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收集市场风险信息, 如分析经济景气状况、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市场供求关系等;收集经营风险信息, 如分析制订企业战略计划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企业投融资流程细节、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质量、新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等,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集技术风险信息, 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对科技转化的可行性分析等。

在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信息作出风险分析评估, 风险评估由识别、分析、评价3部分组成。风险识别是发现整个投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对这些发现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 指出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 说明哪些风险是关键的;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各类风险的权重关系等。

3.3 加强对投资项目 (投资客体) 的可行性研究

国有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造成目前国内经济中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 生产性企业产能过剩、浪费严重;而部分行业由于投资回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等原因造成投资不足,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既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对所投资的行业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又要立足长远战略, 注重投资的长期稳定回报。

3.4 投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

通俗地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基本手段, 包括投资客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是国有投资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通行做法,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应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化实施的途径, 降低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风险。

3.5 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任何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都有个过程, 比如投资前的调研分析、专家报告、可行性分析等以及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如项目实施质量、工作时间、财务审查等。因为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效果, 给投资主体带来损失, 所以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存在广义上的风险。尽管一般认为这些风险属于管理的范畴, 但只要具有使预期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应当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

具体做到:首先, 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按计划方案有步骤实施, 并依客观情况作必要调整, 对投资项目进行追踪管理与控制, 尽可能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其次, 对投资实施后的后续分析与评价, 比如将实际回报收益与预期收益作比较, 分析差距原因;最后, 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4 小结

风险管理的本质, 就是将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领域最大化, 将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楚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决定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风险不能量化, 但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却是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有效方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要求一方面加强投资主体对内部制度风险的控制, 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规范经营管理流程等;另一方面提高抵御外部市场环境的风险的能力, 制定投资预防与控制机制, 改善国有资产投资效率。

摘要:投资风险控制是投资经营主体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资风险的形成及来源, 分析了投资经营主体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及如何进行投资风险决策, 提出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控制从内部制度风险控制到外部市场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Frank Knight.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York:Houghton Mifflin Co, 1921.

[2]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 2005, (6) .

[3]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08—334.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导》的通知[S].2006.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海外投资有风险 篇8

今年1月26日,万达正式对外宣布,该公司1月23日收购了澳大利亚悉尼两座大楼,即1Alfred大厦和紧邻的Fairfax House大楼,未来计划投资约10亿美元,建成悉尼一个综合性地标项目。这是继黄金海岸珠宝三塔项目后万达在澳大利亚的又一笔重大投资。

就在同一天,复星地产耗资数十亿元,联合澳大利亚一家房产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了名为“米勒街73号”的悉尼办公楼。

2014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增长46%,超过165亿美元。在热门投资国家中,澳大利亚赶超美国,成为第二受欢迎投资国,仅次于英国。

有数据显示,2009-2014年,中国对外房地产投资总额已从6亿美元大幅升至150亿美元。截至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门户城市,其中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总额增长最为强劲,2014年按年增长超过60%。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近日公开表示,澳政府打算严格限制外国人在澳购置房地产,将重新评估该领域的审批制度,以确保澳本国民众不会因房地产价格遭哄抬而买不起房。此举涉嫌针对中国置业投资设限的意味较为明显。

限制海外投资,澳洲并非首家。就在上月中旬,香港特首梁振英的一纸施政报告也泼了一众热望移居海外人士的凉水。该市政报告宣布,1月15日起香港将暂停推行了11年的“资本投资入境”(投资移民)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英国、新西兰、西班牙、南非及菲律宾等国家均在最近一段时间有对移民政策收缩迹象。

收紧投资移民政策的国家恰恰与中国房企出海投资的目的地相重合,包括万通、万科、中建等房企已纷纷拓展海外版图。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多,这些企业未来面临的尴尬与挑战也越来越多。各国移民政策的收紧正在成为国内开发商赴海外投资的最新一块绊脚石。

类似国人海外置业热潮引发所在国的忧虑而设限的“黑天鹅”事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先是吸纳大量的海外资本投资,接着就是对投资移民的限制。这不但给国内开发商带来成本增加,还带来了项目滞销的风险。

医院投资风险刍议 篇9

一、医院投资的内容及其现状

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激烈的竞争及严峻的挑战, 要想扩大医院知名度, 提高医院声誉, 就要对重点专业追加投资;要想平衡和调综合业务能力, 就要对医院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追加投资;要发展得更加强大, 就必须不断研发新项目, 改进诊疗手段, 提高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这也需要投资。医院投资的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投资和高新技术、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长期以来, 受传统医疗体制影响, 医院投资中政府投资占很大比例, 医院投资决策一直较少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严格论证, 决策者也不承担决策失误责任, 从而导致部分医院盲目投资, 设备闲置浪费严重。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 医院经费来源由财政拨款转变为吸引各类投资, 政府通过对医院实行放权、脱钩、搞活等政策扩大了医院的规模, 建立了新型经营模式, 不同所有制医院共存, 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大量设备更新换代, 经营创新项目不断涌现, 医院经营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投资风险也随之产生。

二、投资风险价值及医院投资风险分析

医院投资即医院作为投资主体, 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设备、医用材料等, 以获得预期收益。由于收益在未来才能获得, 因而具有风险性。根据投资收益均衡原则, 正常情况下, 对某项投资而言, 其为医院带来的收益越大, 医院需要承担的风险越大;而医院只需承担较小风险的投资, 其带来的收益也相对较小, 也就是说,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即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 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 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风险和收益都不确定时, 在医院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 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这里, 我们用投资风险报酬率来进一步分析医院的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报酬额也称投资风险价值, 是指投资项目因承受风险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投资风险报酬率是投资风险报酬额与投资额的比率, 在不考虑物价变动的条件下, 它和无风险报酬率组成了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与投资额的比率。无风险投资报酬率通常以国家财政部发行的同时期国库券利率为标准, 投资风险报酬率根据现金净流量标准离差率和风险报酬系数来确定, 而现金净流量标准离差率反映投资项目所冒风险的大小程度, 风险报酬系数是风险程度变化对风险最低报酬率的影响。风险报酬系数越大, 表明医院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要求获取的投资风险报酬率也就越高。

例如:医院有A、B两个投资项目, 这两个项目的风险系数均为15%, 与投资项目同时期的国库券年利率为10%, A项目现金流量标准离差率为28.5%, B项目现金流量标准离差率为30.25%。A、B两个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报酬率和投资报酬率分别如下:

A项目投资风险报酬率=28.5%×15%=4.28%

B项目投资风险报酬率=30.25%×15%=4.54%

A项目投资报酬率=10%+4.28%=14.28%

B项目投资报酬率=10%+4.54%=14.54%

由以上可知, A项目现金净流量标准离差率小于B项目的现金流量标准离差率, A项目投资风险小于B项目投资风险, A项目投资风险报酬率小于B项目投资风险报酬率, A项目投资报酬率小于B项目投资报酬率, 这说明, 投资风险小的项目, 其投资风险报酬率小, 投资报酬率也小;投资风险大的项目, 其投资风险报酬率大, 投资报酬率也大。

基于以上分析,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投资项目。而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健康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 政府也没有对医院的规模作出科学规划的状况下, 医院投资行为大多具有盲目性, 投资规模过大, 短期行为严重;负债经营, 使医院财务状况恶化, 不合理的医院投资使医院医疗技术提高缓慢, 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受医疗服务及医疗政策的影响, 各医院就医人数不确定性增大, 有越来越少的趋势, 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贷款经营出现信用危机, 投资回收困难, 财务风险加大, 发展举步维艰。为此, 医院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改变目前的投资现状。

三、规避、防范医院投资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是识别和评估医院投资风险。医院在投资前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投资项目的预测和决策分析, 通过现场观察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集合意见法、专家调查法等, 对投资项目的投资与收益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效益分析, 对其可行性及可持续性进行市场调研, 根据调查结果, 提出可行性方案, 对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率、投资安全率进行测算, 从而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二是控制和降低成本。医院扩张投资加大了投资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 因而对投资项目应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 严格控制投资项目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 把人、财、物的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进而降低成本, 缩短投资回收期。同时, 医院应不断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以推动成本降低。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进行审计监督。为防范投资风险, 有必要加强投资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领导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严格履行授权审批手续, 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实行投资项目专户管理, 投资资金专款专用。同时, 对每一个投资项目要进行定期审计和期末审计, 及时跟踪调查项目进度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止损失浪费, 提高投资资金的安全性, 从而防范和降低投资风险。

四是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及时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财务预警体系是按一定的指标体系, 对投资活动进行分析, 对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预测, 并在发现投资风险信号后提醒决策者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医院在投资经营过程中, 可通过观察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发现投资风险的征兆, 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投资风险的发生、加大。

投资决策的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只有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资金, 才能使人、财、物达到最佳组合, 从而取得投资收益。医院应当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 既要控制医院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又要控制投资风险发生的影响, 以达到风险均衡原则, 这样, 医院才能稳健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 .

[2]张瑞权.国有医院投资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4) .

[3]雒敏.浅谈医院财务风险控制[J].医院管理论坛, 2007 (10) .

[4]赵占营.浅析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7) .

[5]苏红, 杨铨.对医院财务风险的认识及防范[J].卫生软科学, 2004 (2) .

投资风险 篇10

关键词: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 对冲

国内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债券存量规模已达28万亿元左右,其中各类信用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已达到约18万亿元。而伴随着国内债券市场向纵深不断发展,信用债自身所蕴含的违约、信用利差放宽等风险不断显现,尤其低评级债券信用利差的走势将与经济基本面和违约概率的相关度显著提升。虽然迄今为止,还未发生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但在市场参与者内部,无论是管理制度建设,还是心理预期层面,他们对信用风险的防范需求及可能的对冲需求都日益增强。

面对此类需求,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10月份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 CRM),除此之外,国内还没有其他信用风险对冲工具。而随着信用债在投资组合中比例的提高,如何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成为债券投资经理时刻思考的问题。其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债利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否借助二者收益率波动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统计性特征,实现信用风险一定程度的对冲,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投资组合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宏观经济形势转差的情况下,信用债券违约可能性增大,信用利差有变宽趋势,而与此同时国债收益率下行可能性较大,即信用债利差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理论上应该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投资组合中买入一定的国债有可能起到较好的对冲作用。如果这一负相关关系比较显著且较为稳定,则两者进行对冲的效果会比较好。

本文以矢量图来表达投资组合中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情况。其中,矢量的长度表示风险水平大小,矢量的相对方向代表两类风险的关联关系。如果两类风险的大小相同,且完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则在图上表示为方向相反的两个矢量,如图1所示。

图1 完全负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如果两类风险的大小相同,完全不相关(相关系数为0),则两个矢量之间呈90度角,如图2所示。

图2 完全不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两类风险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1之间,见图3)和负相关(相关系数-1-0之间,见图4)矢量图。

图3 正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图4 负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根据对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相关关系的观察经验,本文假设二者的关系类似如图5所示的组合风险示意图。

图5 组合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矢量示意图

图5中3个矢量(实线箭头)分别代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组合总体风险,两条虚线为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两个矢量的平移。组合总体风险代表着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结合后的整体风险状况(暂不考虑其他类型风险),其长度代表了投资组合整体的风险大小,方向则代表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是偏利率风险还是偏信用风险。

从图5可以看出,要使组合总体风险最小(使该矢量的长度最短),必须使夹角A为直角。这时需调整利率风险水平等于信用风险水平与相关系数之积(如图6所示)。

图6 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的矢量示意图

而要完全规避信用风险,必须使得组合总体风险与信用风险达到矢量垂直状态(使两者达到完全不相关),即利率风险的投影线与信用风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调整利率风险水平,使得“利率风险水平*相关系数= 信用风险水平”(见图7),即使得“利率风险水平=信用风险水平/相关系数”,即信用风险与相关度之比。

图7 完全规避信用风险的矢量示意图

案例分析:美元债券投资组合金融类公司债信用风险敞口对冲

某投资公司投资境外债券资产,2008年其美元债券投资组合中大部分资产是美国大型银行和金融类公司债券,此类资产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敞口,在2008年年中金融危机逐渐发酵的市场情况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来调整投资组合,实现对信用风险敞口的对冲,并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可选的解决方案

要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敞口,当时可选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卖出组合中部分银行债券资产;买入一定比例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进行保护;买入一定量的其他资产进行风险对冲。

第一种方案的实施受制于投资组合中债券资产在当时市场情况下的流动性,并且在卖出债券资产后,组合总收益将受到较大影响;第二种方案需要支付较高的保护费用(在2008年6月份,购买大型金融公司CDS的成本约为2%),财务成本较高,并且承担了交易对手风险(CDS的交易对手往往为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CDS标的和交易对手关联程度较高)。因此,上述两种方案比较适合于对个别违约风险相对较高的债券进行单独处理,而对整体组合的保值而言,其操作成本过高。而对于第三种方案,必须要求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波动与信用债利差的波动方向负相关,并且相关系数越大越好。

(二)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的相关度分析

本文选取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里中等期限的金融类债券作为基准比较对象,在2008年6月底,这一分项指数债券平均期限约5年,平均久期约4.3年,平均评级为A1-A2,与本文中的美元债券投资组合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可比性。

10年期美国国债作为美国债券市场的标杆性产品,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美国债券流动性最好的品种之一,因此本文选取10年期国债作为候选的对冲工具。

nlc202309040836

根据计算,可以得到上述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度,见表1。

表1 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水平的相关度

时间区间1年3年5年10年

相关度-0.60-0.86-0.74-0.50

数据来源: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和Bloomberg,经笔者加工整理

表1的数据反映了截至2008年年中,不同时间区间内美国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均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度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并且不同时间区间内两组数据之间的R2均大于0.7,显示数据可信度也较高,因此具有对冲操作的基础。

(三)投资组合信用风险的真实水平

要实现较为合理的对冲操作,需要对两类资产各自的历史波动率水平进行测算,以评估相对风险水平。

金融产品的波动率水平代表了这一资产的风险大小,波动率越高的资产,其风险也就越高。根据历史数据,得到前述两类资产的波动率水平,见表2。

表2 两类资产的波动率水平

时间区间1年3年10年

美国金融类公司债信用利差1.711.901.27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0.520.660.80

数据来源: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和Bloomberg,经笔者加工整理

对于一个投资组合而言,其真实的风险水平可以用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的大小与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衡量。例如,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小可以用组合的CS01(债券价格对信用利差变化1个基点的敏感度)与信用利差的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表示;利率风险水平的大小可以用组合的PVBP(债券价格对收益率变化1个基点的敏感度)与利率的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表示。

本文所述美元债券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情况

风险参数风险值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4.15

组合CS01(万美元)16.60

信用利差波动率

(采用过去1年的数据)1.71

信用风险水平

(CS01 * 信用利差波动率)28.39

组合PVBP(万美元)7.00

10年期国债利率波动率

(采用过去1年的数据)0.52

利率风险水平

(PVBP * 利率波动率)3.64

(四)投资组合合理的PVBP水平计算

根据投资组合目前的信用风险暴露情况,并结合上述方法,可得到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投资组合应该承担的合理PVBP,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投资组合合理的PVBP计算

风险参数风险值

目前组合CS01(万美元)16.60

目前组合PVBP(万美元)7.00

“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需要的PVBP总量(万美元)

=(CS01 *信用利差波动率)*相关度/10年期利率波动率

= CS01*1.9732.81

“完全规避信用风险”需要的PVBP(万美元)

=(CS01 *信用利差波动率)/相关度/10年期利率波动率

=CS01*5.4890.83

(五)策略执行效果分析

1.采用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对冲效果分析

参考上述计算结果,2008年6月底,本文所述投资公司对上述相关组合采用购买国债的方式进行了风险对冲,对冲采用“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的方式,所增加的PVBP为25.8万美元,对应购买的10年期美国国债总量为3.23亿美元。

上述操作前后,组合主要风险指标对比如表5所示。

表5 购买国债对冲前后投资组合风险参数的变化对比(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

风险参数购买国债前购买国债后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4.157.38

组合所含10年期美国国债总量(亿美元)03.23

组合CS01(万美元)16.6016.60

组合的PVBP(万美元)7.0032.80

从当时市场实际情况来看,经过半年时间,受金融危机爆发影响,美国金融机构信用利差大幅变宽(从约300BP放宽至700BP左右,变宽幅度约400BP),同时国债收益率也有较大幅度走低(从约3.99%降至2.23%,变化幅度176BP)。表6显示了购买国债进行对冲和不对冲的两种情况对比。

表6 对冲与否的投资组合市值变化对比(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

未购买国债

对冲购买国债

对冲差异

信用利差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6640-6640-

国债收益率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123257734541

组合总市值变动(万美元)-5408-8674541

可见经过对冲后的组合,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表现要大大好于未经对冲的组合,经过对冲后,组合市值几乎没有发生明显降低。

2.采用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对冲效果分析

如果当时采用“完全规避信用风险”的方式进行对冲,则操作前后,组合主要风险指标对比如表7所示。

表7 购买国债对冲前后投资组合风险参数的变化对比(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

nlc202309040836

风险参数购买国债前购买国债后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4.1514.63

组合国债总量(亿美元)010.48

组合CS01(万美元)16.6016.60

组合的PVBP(万美元)7.0090.80

此方法下风险对冲效果计算对比如表8所示。

表8 对冲与否的投资组合市值变化对比(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

购买国债前购买国债后差值

信用利差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6640-6640-

国债收益率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12321598114749

组合总得市值变动(万美元)-5408934114749

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对冲,组合实际承担了较多的利率风险,而在2008年下半年市场情况下,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使得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市值表现优异。

需要指出的是,本例中波动率和相关度数据均来源于历史数据,如市场形势出现较大变化,使得两者与历史情况发生明显差异,将导致对冲效果与预期出现偏差,这也是采用历史波动率和相关度数据进行测算的不足之处。

国内市场应用展望

如前文所述,国内信用债市场参与者对所持有信用债的信用风险存在较大的对冲需求。但从国内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波动关系来看,如果完全依赖利率债对信用风险进行对冲,对冲效果可能不会太理想。因为根据笔者的观察,在2008年10月中下旬至2009年9月上旬期间,3年期AA级中票信用利差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在此期间利用利率债对信用风险进行对冲是可行的。但自2009年9月中下旬以来,二者的关系转为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5(见图8),此方法不再适用。

图8 3年期中票利差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银行整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原因在于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内市场机构在宏观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倾向于把信用债等同于利率债,对信用风险溢价要求不高。但笔者认为,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逐渐发展成熟,特别是信用债发行主体层次性提高及数量增多,市场机构对信用债风险溢价要求将会逐渐回归理性,信用债收益率波动将会逐渐脱离于利率债,届时此方法将会大量应用于债券市场。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

责任编辑:印颖 廖雯雯

企业投资风险分析 篇11

一、企业投资风险现状分析

1. 理论体系基本完善

企业投资风险是风险应用当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实际的发展中, 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增长, 在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之后, 企业效益的累积会使得企业实现扩大自身规模的想法。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进行实际投资过程作为一种企业扩张规模的手段, 理论基础逐渐的被完善。现代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的提升, 企业也随之增多, 我国的企业数量得到前所未有发展趋势。企业的投资方向由企业的财务系统以及决策者进行实际执行, 这就要求决策者需要具备发展眼光,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进行投资工作的开展。虽然关于企业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逐渐的增多, 这为企业进行实际投资过程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复杂, 导致企业投资风险依旧存在, 成为限制企业投资发展的关键。

2. 企业投资风险系数较高

企业在进行实际投资过程中, 现代企业投资风险系数依旧偏高。在我国计委近年来的统计报告显示, 企业近期投资450多个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当中, 将近100多家的企业在投产之后出现明显的亏损现象, 严重亏损更是多达80多家。国外发达国家对于成功投资的企业家评价仅为所办企业成功率超过30%, 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进行投资活动, 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同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贯穿企业投资过程的现象。同时, 投资风险的存在并不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损失以及风险的程度也不可控制, 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提升。

3. 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在实际发展中, 应该重视利益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同时企业的发展趋势同样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实际分析, 明确企业当中存在的投资风险,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 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投资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 保证企业投资顺应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该重视企业内部良好发展模式的建立, 响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投资风险问题分析

1. 投资管理风险机制未得到有效确立

企业的投资风险是企业实际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投资管理风险机制是指投资管理机制中, 能够通过风险以及收益之间的制约关系, 调动各个投资相关主体, 谨慎的控制投资的具体方向, 降低企业投资当中的风险, 从而起到调节以及控制的投资行为的机制。完整的企业投资风险的建立, 主要包括投资主体风险机制、资金融通风险以及投资审批风险机制。企业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 保证风险机制的完整性是提升投资管理的关键因素。但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中, 并没有重视投资管理风险机制的完善, 片面的重视资金收益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张, 对着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风险机制没有起到重要的认识, 导致在实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出现。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建立投资风险机制, 完善投资管理机制的发展, 改善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

2.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不足

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没有重视投资风险可行性研究。并且在具体调查过程中缺乏市场的调查能力, 在进行投资以及决策过程中只是凭借少数的信息资料进行实际的投资工作的开展, 为投资风险埋下安全隐患。同时, 在进行投资项目可信性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企业没有针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投资论证, 出现管理混乱、资金困难、企业亏损等状况的出现。企业针对投资项目, 没有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制定可行性办法, 导致实际投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加大了企业投资风险。

3. 投资比较单一, 风险较高

目前的企业投资发展中, 由于企业的规模以及资金限制, 更存在决策者对于执行过程决策能力问题, 对企业的实际投资开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中投资单一是影响投资安全的因素之一。投资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决策者问题。企业决策者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进行投资过程中, 决策者只重视企业收益, 以及市场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缺乏长远目标的实际考虑。第二, 市场经济发展导向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集中在某个项目实际发展的增长, 导致在具体发展中企业投资项目单一性。同时单一性的投资, 对于企业的实际投资发展会导致企业投资风险加大, 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4. 投资盈利能力不足

企业投资在发展中, 盈利是根本目的。对于项目进行实际投资, 寻求利益回报是关键因素。但现代的企业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 由于对市场机制的把握程度较低, 以及对未来的发展状况没有实现明确的认识, 导致针对项目的投资, 项目在开展中不能够实现利润增长, 导致实际发展中投资盈利能力不足。

三、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措施分析

1. 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应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总体思路。同时建立健全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在投资主体风险机制、投资审批风险机制以及融资机构风险机制方面进行实际改革, 真正的建立起与风险机制以及风险效益的制约机制, 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

(1) 建立投资主体风险机制

建立投资主体风险机制, 应该重视政府投资风险机制以及国有企业投资风险机制, 只有保证两者之间机制的构建才能够促进整体投资构建。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建设, 需要给予企业自由的投资权益, 实现企业的自主投资策略的制定, 政府机构不能够对投资活动进行实际干预。政府投资机制的建立, 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经济手段进行投资工作的开展, 实现风险承担主体的建设, 保证投资主体风险机制不断健全。

(2) 建立投资审批机构风险机制

建立投资风审批机构风险机制, 应该重视我国目前审批机构的权利分散状况。建立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 具体实施经济发展的策略, 明确责任、权利以及义务逐渐的关系。同时建立审批机构风险机制, 对于我国企业实际投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是保证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应该明确具体的审批权限制定约束标准, 为企业投资指明具体方向。

(3) 建立融资机构风险机制

建立融资机构的风险机制, 是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具体融资机构建立过程中, 应该具体明确融资机构的性质, 通过实际考核实现业务提升。融资机构风险机制的建立, 对商业性融资机构以及商业担保的发展以及完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 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企业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 对于投资目标的具体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保证投资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增强投资的可行性, 对于企业投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投资机会是保证投资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投资机会的选择应该按照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以及市场状况的发展, 针对投资目标进行具体数据采集, 实现对目标的具体理解。对实际的投资方向进行实际假设, 通过原则设想以及技术分析, 主要针对笼统的估算方式实现投资方向以及投资领域的发展。同时针对投资项目, 应该重视地理位置以及部门行业之间的资源研究, 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够满足实际投资回报。对于选定的项目进行投资论证, 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进行投资论证, 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 才能够实现企业投资可行性的提升。

3. 投资分散化

企业投资形式过于单一, 会导致企业投资风险加大, 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影响。适当的投资分散化的发展模式, 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分散化, 能够保证企业投资风险呈现分散化状态, 增强企业的抗投资风险的能力。同时能够发挥社会各界介入投资风险的能力, 能够发挥各个环节的抗风险积极性, 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企业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投资风险的复杂性以及企业资金的安全性, 保证前期投资的同时, 重视后期融资。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 经济状况主要集中于个别规模的发展企业, 在进行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应该重视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 实现针对性的投资政策。分散化的投资形式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抗投资风险的能力, 对于企业利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4. 强化企业投资盈利能力

强化企业的投资盈利能力, 需要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重视以下几种方式, 提升企业投资的收益率。第一, 重视投资质量。投资过程需要严格的质量保证以及合理的程序, 通过准确的市场调研进行投资项目的确定。第二, 建立决策管理队伍。在保证投资科学性以及正确性的同时, 应该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过程中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 再投资过程中制定良好的投资计划, 保证企业投资收益。第三, 明确投资管理当中的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的日常监管进行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保证企业风险机制的评估, 保证收益预期, 实现利润增长。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 企业良好的投资效果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 应该重视投资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考量, 通过决策团队制定合理化投资方案进行实际投资开展, 保证合理的投资收益, 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张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上一篇:可持续供应链下一篇:电工实习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