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2024-06-11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共12篇)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1

1 引言

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 又称创业投资, 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以期成功后获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由于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两重委托代理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

在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风险投资机构是委托人, 风险企业为代理人。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 表现为可以组建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决定是否追加投资、选拔管理人员, 因此当双方努力都有成本且存在私有信息时, 风险投资中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风险企业比风险投资机构拥有更多的关于投资项目的信息, 因此存在利用假账等手段处理账目, 引诱风险投资机构进一步投入资金;“偷懒”, 不惜代价投资高风险或者是“劣质”项目等道德风险。而风险投资机构则存在拒绝再为项目注入资金或以继续投资为条件要求提高利润分配比例[1];与风险企业家经营理念不一致, 而寻找借口要求风险企业家离职或者将风险企业家“架空”等道德风险。如何设计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契约, 通过契约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委托人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以及风险企业无效运用投资的代理人道德风险, 必然对现实中的风险投资行为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相关研究评述

很多学者对风险投资下的双边道德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认为投资方与风险企业家都需要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其努力的意愿, 而这种意愿通过可转换优先股可以有效地达到[2], 因为可转换证券可使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显示自己关于项目预期的私有信息, 并且发挥出最大努力水平[3]。但是, 虽然可转换证券可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的行为, 但对于风险企业家却仅有激励效果[4]。

学者们也提出了从另一个角度解决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针对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Jensen和Meckling (1976) 最早提出代理人的股权激励, 并认为股权越大, 代理成本越小[5]。而在风险投资过程中, 对风险企业家采用股权激励可以使代理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更趋一致, 与委托人的目标更靠近[6]。因此, 较优的股权结构设计有利于激励双边的努力, 减轻道德风险[7]。雅虎和苹果等风险投资的成功案例均验证了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针对委托人的道德风险, Bebchuk和Fried (2003) 提出了代理人补偿问题, 认为补偿金的引入可以增加委托人道德风险的成本, 限制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8]。Agrawal (2002) 认为最优合同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双边道德风险, 同时也可以降低委托代理双方相互监督的成本[9], 而设计合理的风险企业家的报酬机制是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10]。Bhattacharyya和Lafontaine (1995) 、Kim和Wang (1998) 则分别探讨了双边道德风险下最优契约的特征[11,12]。而杨青和李钰 (2004) 则研究了风险投资中存在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对投资成功率的影响及最优契约特征[13]。

上述学者在研究风险投资时忽略了初始契约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约束与激励以及市场行情对初始契约的影响, 可以通过比较完备的初始契约来限制委托代理双方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在初始契约当中就对违约行为做出规定, 一旦有违约现象, 将给予另一方一定数额的违约补偿, 从而降低违约倾向, 规避道德风险行为。本研究探讨以风险投资机构无理拒绝再投资的违约补偿来规避委托代理双方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 并探讨不同市场行情下最优初始契约的设计与特点。

3 模型的建立

3.1 模型假设

假设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签订的初始股权激励契约为s=α+βR, 其中α为风险企业家的固定收入, β (0<β<1) 为激励强度, R代表了所有股票的期权。在此激励契约下, 风险企业家可以选择的行动集合为A, a (aA) 为风险企业家的一个行动, 表示其努力水平。假定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中性, 而风险企业家是风险规避的, 且成本为c=ba22+12ρβ2σ2, 其中ba22表示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成本, b (b>0) 为成本系数;12ρβ2σ2为风险成本, ρ (ρ>0) 代表绝对风险规避度量;ε是不受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 并且服从 (0, σ2) 的正态分布。a, ε决定了风险企业的产出函数π=a+εR, R=me-rtmax[ (λa-x0) , 0]+ε[14], m是股票期权的份数, r为无风险利率, t为期权授予与行权时的时间段, λ代表了股票市场经理人回购、投资机构坐庄、国家宏观政策、市场供求变化等对股价的影响系数, λa决定了股票价格, x0是执行价格, 即在签订契约时股票的价格, M=λe-rt代表了股票市场的行情。则有ER=me-rtmax[ (λa-x0) , 0], 在t时刻, 契约结束, 如果λa大于x0, 则代理人会选择执行期权;否则, 放弃期权。

假定在风险投资执行期间, 受到双方经营理念和利益冲突的影响, 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为p (0≤p≤1) ;且在签订初始契约之前规定, 一旦风险投资家单方违约, 必须给风险企业家一定金额的补偿金T (a, p) , 并且补偿金不小于风险企业家的保留收入水平。如果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或者是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比较高, 都会增加风险企业家在签订契约时讨价还价的能力, 即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违约补偿, ∂T/∂a>0, ∂T/∂p>0, ∂2T/∂ap>0。一旦风险投资家违约, 则另外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将得到产出水平w0。

3.2 双边道德风险契约模型

在给定初始契约的条件下, 风险投资家的期望收益为:EV=E[p (w0-T) + (1-p) (π-s) ];风险企业家的收益为u=s-c (α, β) , 其期望收益为:Eu=E[pT+ (1-p) (s-c (α, β) ) ]。

其中, 风险投资家通过最大化其期望收益来设计初始契约, 设u¯为代理人的保留收入水平, 可以得到如下的激励契约:

参与约束IR[15]为:

pΤ+ (1-p) [α+βR-12 (ba2+ρβ2σ2) ]u¯

激励约束IC为:

aargmax{pΤ+ (1-p) [α+βR-12 (ba2+ρβ2σ2) ]}

4 信息不对称下双边道德风险契约设计

信息不对称时, 风险投资家在不能观测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a的情况下确定激励契约, 双方的行动次序如图1所示。

4.1 期权不能执行时

λax0的时候, 根据风险投资家所给予的股票期权R=me-rtmax[ (λa-x0) , 0], 由于期权具有特殊性, 当股票价格λa小于执行价格x0时, 风险企业家不会执行期权, 其所得只有固定工资α, 因此风险企业家的期望收益为:

pΤ+ (1-p) (α-ba22-12ρβ2σ2)

根据上文中的激励契约, 由一阶条件可得:

a=1b;β=0;a=u¯-pΤ (ap) 1-p+12b

4.2 期权得以执行时

在股票价格λa大于执行价格x0的时候, 契约结束后, 风险企业家会执行期权, 即R=me-rt (λa-x0) , 代入上文中的激励契约, 最优化一阶条件, 且λe-rt=M, 可得:

β=Μm (1-p1-pΤa) bρσ2+ (Μm) 2a= (Μm) 2b[bρσ2+ (Μm) 2]+pΤ/ab (1-p) [1-1bρσ2+ (Μm) 2]α=u¯-pΤ1-p+12b (pΤ/a1-p) 2+Μβmx0λ-β2 (Μm) 22b+ρβ2σ22

5 经济意义及讨论

5.1 违约补偿对违约倾向的影响

将违约补偿引入初始股权激励契约后, 由于风险投资家会总是最大化其确定性收益, 求其期望收益的最优化一阶条件, 可以得到:

p*=w0- (a-α-βR) -ΤΤ/p

由上式可以看出, 在签订初始合约后, 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主要受投资别的项目所得产出水平、风险企业家投入的努力水平、风险投资家的收入水平以及违约补偿金额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违约补偿金额的大小将对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1.相对于无违约补偿的情况 (T=0) , 在初始契约中引入合适的违约补偿金 (T>0) 之后, 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会降低。

结论1暗示着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在签订初始契约时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确定合适的违约补偿金额, 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的违约倾向;并且随着违约补偿金额的上升, 这一倾向会降低。表明解聘补偿可以缓解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

5.2 违约补偿和违约倾向对初始契约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当风险企业家不能执行期权时, 在引入违约补偿T与违约倾向p之前, 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为0[16]。但是我们可以从契约设计的结果得到结论:

结论2.虽然激励系数β=0, 但是风险企业家依然保持一定的努力程度。

从结论2我们可以看出, 在引入违约补偿后, 虽然期权无法执行, 但是风险企业家依然保持一定的努力工作水平。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结论, 如果风险企业家不努力, 那么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会比较高 (∂p/∂a<0) , 不光影响到风险企业家的固定工资α, 而且一旦风险投资家违约, 那么投资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进行, 将造成巨大的潜在损失;相反, 如果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的话, 那么不光可以降低投资家的违约倾向, 而且在遭遇到风险投资家违约的情况时, 根据∂T/∂a>0, 投资家也必须支付给风险企业家较高的违约补偿金额。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当风险企业家可以执行期权时, 在引入违约补偿T与违约倾向p之前的契约当中的β*, a*与引入Tp之后最优契约当中的β, a比较如下:

β*=Μmbρ2σ2+ (Μm) 2βα*=u¯+ρβ2σ22-β2Μ2m22b+βΜmx0λa*=βmΜb=Μ2m2b (bρσ2+Μ2m2) a

β*, α*求T的导数可得∂β*/∂T<0, ∂α*/∂T<0。据此, 我们可以得到违约补偿金的引入对初始契约的影响。

结论3.在股票期权得以执行时, 引入违约补偿后, 风险投资家在初始契约中降低了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强度和固定工资, 且初始违约当中规定的补偿金的数额越大 (T越大) , 风险投资家提供给风险企业家的激励强度β和固定工资α就越小。

结论3隐藏着以下激励机制:初始契约中引入违约补偿后, 虽然违约行为不一定会发生, 但是违约补偿限制了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 降低了违约倾向 (结论1) , 使其不能随意违约, 因为一旦违约, 将会由于违约补偿金的支付而对其造成经济损失。因此, 从风险投资家的角度, 会认为自己违约的隐性成本增加了, 因此往往不愿意支付给风险企业家较高的固定工资和较强的激励;而且初始契约中规定的违约补偿金数额越大, 风险投资家就会认为自身的隐性成本越高, 因此初始契约当中规定的固定工资与激励强度也就越低。

而根据ap的导数, 可得da/dp>0。

结论4.初始契约当中规定违约补偿, 随着风险投资家违约倾向的上升 (p增加) , 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上升 (a变大) 。

结论4可以理解为在违约补偿初始契约签订前, 如果风险企业家觉察到风险投资家的怀疑态度, 在风险投资项目需要资金支持时很有可能出现违约行为, 那么风险企业家关于未来项目成功以及自己未来收益的考虑会驱使其投入更多的努力。

同时, 由a*<a,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5.在股权能够执行的前提下, 在初始契约中规定违约补偿可提高风险企业家努力工作水平。

结论5暗示着:一方面股权对于风险企业家有长期激励的作用, 另一方面初始契约当中违约补偿的引入使得风险企业家有了利益的保障, 努力工作对其来说是最优的选择。因为在风险投资家违约的情形下, 高的努力水平意味着高的违约补偿;而在风险投资家不违约的情形下, 高的努力水平则意味着较高的投资项目成功概率, 对应着较高的未来收益。同时, 结论5也暗示着违约补偿规避了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 使其愿意投入比没有违约补偿的契约下更多的努力。综合结论1与结论5,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即在初始契约中引入违约补偿, 可以有效地缓解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双边道德风险。

5.3 市场行情对初始契约的影响

由最优契约设计可以看出, 激励强度β以及风险企业家的行为选择a均要受到股票市场行情M=λe-rt的影响。根据三者对M求导, 我们可以得到:∂β/∂M<0, ∂a/∂M<0。

当股票市场行情较好时 (λ较大、r较小) , 风险投资家会降低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强度, 并要求风险企业家承担较小的风险 (∂β/∂M<0) ;相反, 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 (λr较小) , 风险投资家会为风险企业家提供较强激励的契约来激发其工作努力程度, 并且要求风险企业家承担较大的风险。而风险企业家在股票市场行情不好时, 会付出比行情好的情形下更高的努力水平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提升企业股票的表现, 从而也提高自己未来的预期收益。例如, 安泰科技就于近期公布了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 以便使公司的薪酬制度在业界更具有竞争力, 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实现人力资源目标。普华永道的人力资源业务总监吴富民也指出, 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股权等长期激励的估值较低, 对公司和员工而言能以更低廉的成本发放和取得长期激励;从公司角度可以改善现金流, 节约成本, 在经济危机时期保留和吸引人才。

6 算例分析

在风险投资过程的初始契约中规定违约补偿金的数额, 不仅可以规避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问题, 同样也可以对风险企业家形成激励, 规避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下面通过一个算例, 分析不同的解聘补偿金额是如何影响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行为的。

假设在风险投资开始阶段, 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通过讨价还价签订的初始合约为α=100, β=30%, p为合约签订时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 T为风险投资家的违约补偿金额, 风险企业家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T/∂p的值。在契约执行过程中, 风险投资家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 如若转投其它项目可以带来净收益w0=1200, 此时根据观察到的风险企业家的行为, 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为p*。表1和表2分别体现了不同金额的违约补偿以及风险企业家不同的努力水平对契约签订后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的影响。

(万元)

(万元)

由表1可以看出, 在风险投资家签订契约时, 违约倾向不变;但是随着风险企业家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 (增加) , 初始契约当中规定的违约补偿金额增大, 风险投资家签订初始契约之后的违约倾向逐渐下降, 这说明违约补偿金的引入使初始契约具有了限制委托人道德风险的特征。

而由表2可以看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随着风险企业家投入的努力水平的上升, 风险企业的产出也随之增加。在签订初始契约、违约补偿金不变的情形下, 风险投资家的违约倾向下降。这说明违约补偿金的引入为风险企业家提供了利益保障, 使之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 由于采用了股权支付的形式, 风险企业家的努力将会提升股价, 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增加。

7 结论

从文中的一系列结论可以看出, 不论股票期权是否能够得到执行, 初始契约中引入违约补偿均可以在股权激励作用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家进行更进一步的激励, 具体表现在:虽然初始契约当中规定的固定工资与激励强度有所降低, 但是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却仍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 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的道德风险均得到了限制。这一结论对于风险投资过程中双边道德风险规避机制的完善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股票市场行情对初始契约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条件下, 风险投资家会增强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强度, 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风险, 这为经济危机下风险投资的初始契约设计提供了借鉴。但是最优股权份额的数量以及更为详尽的实证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从双边道德风险的角度,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研究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最优契约。在传统的股权契约的基础上, 引入风险投资家的违约补偿金, 增加了风险投资家作为委托人的违约成本, 降低了其违约倾向, 既规避了风险投资机构逃避为风险企业追加投资的委托人道德风险, 同时也降低了风险企业无效运用投资的代理人道德风险。进一步分析了市场行情对契约的影响, 市场行情不好时风险投资家会提高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 并要求其承担更多风险, 这为经济危机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初始契约设计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违约补偿,违约倾向,股权激励,委托代理模型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2

专家表示,对于即将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来说,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

风险一:盲目选择项目

目前,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多集中在高科技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网页制作、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颇受创业大学生青睐。但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如果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决定投资方向,甚至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干哪一行,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建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风险二:缺乏创业技能

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眼高手低,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却对创业的期望值非常高。当创业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创业无异于纸上谈兵。

建议: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加本领。一方面,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风险三: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难筹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如果没有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

建议:广开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风险四:社会资源贫乏

由于长期身处校园,大学生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

建议:平时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和人脉。

风险五:管理过于随意

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的“游戏规则”,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在技术上出类拔萃,但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此外,一些人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如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等,这些都会影响创业成功率。

建议:要想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业能力,也可以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

浅谈如何规避贸易中的物流风险 篇3

【关键词】 贸易风险规避物流

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石。许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物流的作用,有实力的企业很多都有自身的物流系统。但是,从当前来看,更多的企业在贸易的过程中,选择的是第三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思想也开始逐渐成为物流领域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具有独立性强、专业化突出、覆盖范围相对较广的特色。但是,第三方物流在贸易中的应用,必然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向。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成为了企业在贸易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对贸易中如何规避物流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贸易中的物流风险

1.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

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各项风险:

1.1.1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存在的信息风险,在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本身就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对等,贸易主体往往会出一个相对更为不利的位置或者局面,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地位不对称,很可能给贸易主体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损失。

1.1.2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观念差异导致的物流供应的稳定性较差的风险。由于不同的企业都有自身的不同企业文化,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够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契合性,和有可能导致由于二者就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因而出现分歧,导致物流供应的稳定性不足,形成风险损失。

1.1.3信息传递障碍导致的各种风险。随着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且其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物流企业的结构日趋繁复的时候,就有可能使得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的机会随之增加,进而引发各种风险。

1.1.4贸易主体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结局,从而可能引发风险损失。比如,贸易主体提出不现实的希望以及服务要求,或者缺乏双方共同的利益以及目标,双方的合作缺乏更高层面的管理层的支持,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平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贸易过程中的合作失败,进而导致各种损失。

1.2贸易过程中的纯粹物流风险

所谓贸易过程中的纯粹物流风险是指无法由贸易主体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控制的各类风险,由此给贸易中的物流造成影响的。具体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交通肇事风险以及他人过失造成的风险。在货物的交通运输过程中,可能由于物流企业的运输司机存在交通肇事,由于是属于履行职务行为,其民事责任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物流企业承担,由此引发的货物损失也是如此。但是,货物有些是可替代的,有些则是无法替代的,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由他人的过失造成物流企业的运输过程不顺畅或者延误物流的,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风险损失。

1.2.2货物的灭失以及损坏带来的风险。在物流的各个环节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货物灭失或者毁损的风险,包括火灾、洪水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等等。根据一般的物流运输合同条款,物流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由此又会引发维权成本以及交易机会丧失的成本。

1.2.3环境污染带来的风险。贸易主体在将货物交送至物流企业之后,风险应该随之发生转移,但是有时候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为其排放、燃油污染以及搬运过程中的粉尘污染等问题造成的货物的损毁,却很难得到救济。因为,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这种情况下,污染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如何找到确切的污染者呢,这显然是不容易的。

1.2.4特殊货物自身存在的风险。贸易可能是普通货物的贸易,也有可能是特殊货物的贸易,比如危险品。危险品在运输的途中可能由于包装不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泄漏,从而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一旦形成损失。货主以及物流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潜在的风险也是值得重视的。

2. 规避贸易中物流风险的方法

2.1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对于贸易风险,不管是采取自留还是转嫁的处理对策,都属于消极物流风险管理策略。要想有效控制贸易过程中吗所面临的物流风险,借助科学管理方式对产生贸易风险的可能性予以有效控制才是关键。与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信息化管理以及集约化经营的物流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物流企业在交货水平、商品完好性以及运输准点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从管理入手做好贸易物流风险的控制工作。强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将由于个人主观原因所导致的人身伤害、货物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培训,使员工养成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操作的意识,促进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2.2构建信息交换平台

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起依托于互联网和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强化信息实时追踪管理,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尽快建立起与客户以及行政管理单位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内部系统数据的统一化运作,更加方便准确的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更加便利的与客户进行交流和对接,将沟通时间成本及出错率降低到最低,这对于规避贸易中物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及管理力度。

2.3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贸易之中的物流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贸易主体或者物流企业的诚信问题所导致的。因此,不断地完善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构建起守信得利,失信受惩的诚信机制,净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贸易之中由于诚信问题引发的物流风险。

2.4健全物流保险机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分担风险,控制货物贸易中由于物流风险导致的损失,通常会通过相关的保险产品将风险转嫁。我国当前的物流风险相关保险机制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也还不是很多,但是这无疑是一个规避贸易中的物流风险的有效途径。

结语

贸易必然伴随着物流,而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货物的物流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风险,给贸易主体带来损失。文章研究了常见的货物物流风险,并且试图提出了几点规避我国贸易中的物流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减少我国贸易中的物流风险,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希玲.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2] 杨永刚,张卓,崔雅云.对石油化工销售企业物流风险及物流保险业务优化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10(28).

[3] 樊双蛟,李家齐.整合能力将是: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力[J]. 科技促进发展. 2007(01).

[4] 马俊生,陈智刚,王伟.面向东盟的企业物流风险管理--以云南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对象[J]. 物流技术. 2010(Z1).

[5] 刘怡君,易秀娟.浅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08(07).

[6] 汪晓秀.大商贸带动大流通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A]. 2011年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 2011.

作者简介:陈玮,女,32岁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学讲师 研究方向:物流外贸。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参与主体,划分,规避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知识经济类型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势必将取得较快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 项目存在的高风险以及企业承担能力不足等因素都将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所以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中的风险种类, 研究各种类风险的规避措施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分类

1、人才风险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资源作为能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 在风险企业的运营中受到高度重视。与技术企业的运营性质不同, 风险企业更为注重劳动力结构和市场需求的调整, 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而由于风险企业对技术人员和员工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因此容易导致企业的高科技人才缺失, 进而带来人才风险。此外, 风险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投资者衡量企业运营质量的首要标准, 因此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企业人才风险的组成部分。

2、技术风险

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的研发。由于科学技术的开发具有一定风险, 加之研究成果在向市场商品转化过程中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风险企业在投资前要对技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从科学技术开发角度分析, 技术风险的中更要来源是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研发在设备与技术方面都尚未完善, 并且粗糙的技术和研发条件的限制也会导致研发目标难以实现,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风险。在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 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会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一旦无法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与销售, 也会造成风险投资的失败。

3、管理风险

在风险企业的投资过程中, 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影响项目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项目管理中, 项目管理者必须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合理控制项目推进的速度与质量, 项目推进的速度出现延缓或提前都会影响风险项目的正常开展。风险项目的管理风险也体现在项目的组织结构中。与传统企业设置组织结构的方式不同, 风险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着重突出项目的特点, 并以此为作为其核心竞争力, 而由于当下风险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中, 过于注重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而忽略了企业的管理, 这便会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漏洞, 进而面临风险, 如组织风险, 决策风险等, 因此为保证投资企业项目产品的稳定发展, 有效规避企业管理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心风险, 在项目投资风险概率中占有较大比重。在风险投资企业推出产品后, 由于市场实际需求难以预料, 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并且由于企业的产品对于市场来说是全新的, 市场的接受时间也无法准确估, 顾客无法及时全面的了解产品性能, 这也导致了顾客在产品购买过程中多持, 观望态度, 从而进一步延长风险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时间。当产品投入市场后, 直接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风险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成本控制以及销售系统的管理等问题都会成为影响产品发展的潜在市场风险。

二.风险规避策略

1、风险控制

按照理论上讲, 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进行风险投资。但我们这里研究的风险规避指的是在对投资风险进行严谨的分析后, 舍弃那些风险大的投资方案, 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方案。目前对于风险投资的控制是改变风险投资时间或者是地点, 再者就是改变投资方向, 或者是改变已经设定好的方案。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之后的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利用某种或者是某些控制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 尽最大限度将对投资损失。基于对风险投资详细分析, 利用风险控制来维持投资最初方案的决策。风险控制方法可以分为工程方法以及行为管理方法。其中工程方法大概可以分为十种, 常用的比如:控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危险源的释放速度或者是限制危险空间、在空间上将危险和保护对象进行隔离等。行为管理方法强调的是对投资者行为在风险损失中的控制, 比如为了降低建筑市场材料的工程成本, 可以提高工程建设速度等。但是风险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预算成本, 因此如果控制风险的成本预算要超过风险正常损失额度的话, 就要慎重考虑采用其他方法。

2、风险自担

当风险投资确实不能避免或者是投资获利较为客观的话, 投资者就应该承担投资产生的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出现有两种情况, 其一就是在计划当中, 如果风险不能避免, 就必须自己承担起来。再者就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造成风险防范计划不足。解决风险自担问题的措施就是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大小, 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风险自担方式可以将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计入项目成本, 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公司而言, 风险自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风险防控成本。

3、风险分散与结合

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这种处理方法来规避风险, 风险的分散以及结合的意识就是将面临的风险从空间、时间以及产业本身几个方面进行划分。然后通过多角化的经营来实现对风险的分散。风险的结合就是增加风险的数量来提高防控未来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能力。

三、总结语

风险投资行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 也是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客观发展的必要途径。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比较快, 经过大约三十年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规模,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就必须选择合理的投资技术手段, 制定良好的投资方案与具体措施。随着对经济利益追求的日益急切, 风险控制技巧以及规避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要基于目前风险控制技巧以及手段, 不断完善和创新, 为风险投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金钟.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规避与管理.中国大学生网.2008

[2]张元萍发展风险投资初探.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 2009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5

第一、审查员工的身份真伪。这个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其真伪。

第二、审查员工的学历真伪。这个也可通过网上查询。

第三、审查员工跟原单位之间是否仍然存在劳动关系。

第四、审查员工身健康状况。这个可通过体检来确认。

第五、对于特殊重要的岗位,委托专门的公司进行调查。

以上第三点最重要,如果企业无意识地招聘了一个与原来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或者身负有与原单位之间签订有保密协议或竞业禁止的协议的员工,那么企业就存在有与该员工一起对该员工的原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怎么回避这个风险?

1、要求员工签合同时提交一份离职证明,这是必须的一点,仔细

审查离职证明上的公章是否真实,这个公章与社会保险转移单上的公章是否一致,是不是同一家公司开出来的。

2、审查这个员工身上是否负有保密义务或竞业禁止义务。否则,通过这个员工开发出来的东西可能会造成对该员工原来单位的侵权。因此,可以通过与该员工的原单位之间通过电话进行咨询或发送一份调查函来核实。

因此,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企业要制订一个劳动关系的详细告之单,将相关告之内容(包括工资约定、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职业危害等)向员工告之,然后让员工签字,企业留存,然后再签订劳动合同。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6

关键词:学校;机房建设;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TP308

在学校中,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现代化程度是信息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学校机房建设主要包括机房基础装修、机房空调等内容。学校机房建设项目的工程量非常大,建设过程也非常复杂。所以,校方如何在机房建设项目中实现对IT公司的有效监督,对项目建设风险进行规避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对学校机房建设项目过程中的风险规避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学校机房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学校机房建设过程中以下事件出现的概率非常大,同时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第一点,硬件设备采购的周期是固定的,所以很难及时到货;第二点,通讯线路到位、调通延误;第三点,设备模块匹配问题;第四点,因为工作量很大,要想将成熟的软件在短时间之内提交上去并投入实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怎样将上述时间的影响降到最低,是目前学校机房在风险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工作。

校方首先应该尽最大力量对上述事件的发生进行预防,如果这些事件真的很难避免,就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尽量将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针对上述项目建设项目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其尽心解决:首先,校方技术专家可以和IT公司中资深的工作人员一同将思路理清,对其中存在的需求进行充分的挖掘,采用相对成熟的软件产品;其次,对软件与硬件架构进行及早的确定,与供应商展开谈判,对设备与软件的及时到货进行确定;第三,严格组织纪律,同时签署明确清晰的合作协议;第四,项目实施队伍要稳定,选择责任心强的骨干成员,过程管理一定要严格。

2 以典型实例展开对风险规避方式的分析

2.1 到货延误

在学校机房建设项目延误中最常见的因素就是到货延误,通过对这种工作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们主要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对软件及硬件架构进行及早的确定,保证设备与软件能够及时到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到货延误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货物订货清单确定延误、IT公司从订货商订货下单延误、设备供应商生产工期延误、发货延误、运输延误。问题出现原因得到确定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将风险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2.1.1 货物订货清单确定延误

核对货物清单是机房项目的开始阶段,校方应与项目实际需要相结合对货物清单进行核对,最终确定货物清单,这一环节需要消防与IT公司通过研究之后得出最终需求。货物订货清单工作时间可能会很长,怎样对这个时间进行确定,在到货延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工作。首先可以与项目工期相结合确定货物工作期限,对工作内容进行严格控制。其次,我们可以结合工作内容对工作效率进行强化,最终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货物清单确定工作完成。

2.1.2 IT公司从订货商订货下单延误

之所以会造成这一风险主要是因为在资金上出现了问题,校方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要将资金准备好。

2.1.3 设备供应商生产工期延误

建设项目中使用的设备都是著名生产商生产的,产品生产工期都是按照计划确定的,因此这同样也是IT公司不能进行控制的因素。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应该及时加固紧急措施开启,以系统特点为核心应用IT公司的替代品,使整个系统在主要功能上得到满足,基本满足性能上的要求。

2.1.4 设备供应商发货延误

这一风险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国外运输中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IT公司应该与设备供应商国内办事处相联合将问题解决。

2.1.5 设备供应商运输延误

因为货物运输会与不同环节发生联系,如果有一个环节有问题出现,就有可能会在成运输工期的延误。所以,IT公司保证运输渠道的畅通,订单一经发出就要派专人对整个流程进行跟踪。

2.2 通讯线路到位、调通延误

广域网通讯线路在申请、到位以及调通等环节都是对工期进行保证的关键环节。

2.2.1 线路申请

IT公司与校方在线路申请之前应与网络需求以及电信现状相结合对线路申请参数表进行制定,这时延误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对当地电信情况不了解而造成的,这需要校方派专人对当地的电信现状进行事前的了解。

2.2.2 线路到位

申请表递交之后,由电信服务商决定申请的线路会何时到位,以及怎样使这一期限满足项目工期的需要,不仅要加强对现状的了解,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判。

2.2.3 线路开通确认

在我国各地,每个电信服务商的技术水平是不同的,如果技术水平不高或者相关技术人员不到位,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对校方利益进行保证。

3 产品匹配与接口问题

除了以上方案之外,机房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产品匹配存在问题。因为学校软件由不同公司提供,软件接口标准不规范,所以在软件衔接与集成上,很有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在本次项目建设中所有软件、数据均为软件公司提供,并由项目组和技术开发人员对问题进行共同的解决。

4 协调上的困难

在学校机房建设工作中,应做到与硬件采购部门之间的配合,同时还要做好参加集成工作中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要做到纪律严明,这些工作对于机房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应该与其签署明确清晰的协议,如遇到困难,或者工作量比较大等情况时可以请第三方对软件测试进行监理。

5 人员变更

核心开发人员变更在建设项目中是对项目质量与进度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人的影响与作用并不会随着IT公司技术水平的升高、工程管理的规范而得到消失,但是我们却可以按照相关软件工程管理体制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IT公司中的核心人员一定要拥有过硬的技术经验,保证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都要拥有5年以上的技术经验,同时他们还要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对项目组核心成员的稳定性进行保证。此外,IT公司还要对实施过程展开可重复性的管理,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以上这些措施在人员风险规避上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机房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到货延误、产品匹配与接口问题、协调上的困难、人员变更等,本文主要以上述风险因素为出发点,通过一些典型性的实例对风险规避的方式及对策进行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钦荣.虚拟云终端技术在机房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6).

[2]方松,趙红萍,王征硕.基于HACCP管理体系研究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过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2(03).

[3]严敏,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服务取费机制研究——一个风险分担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0(03).

[4]王轶栋.广电网络机房建设中的风险管理[J].江苏科技信息,2013(09).

[5]刘雷,刘冬,李南.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的激励模型设计与分析[J].企业经济,2008(03).

[6]凤亚红.面向过程的建设项目动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02).

内部审计中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篇7

想要真正了解如何才能合理规避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就必须首先很好地认识到什么是内部审计风险。所以正确了解内部审计和审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章节中主要介绍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内部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以及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 什么是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从定义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狭义层面上的内部审计风险以及内部审计职业方面的风险两个方面。所谓狭义内部审计风险, 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添加任何个人意愿的前提之下, 因为工作中一些无意识的过失或偏差, 从而让审计结果偏离了客观事实而引起的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把正确的误认为是错误的, 或者把错误的误认为是正确的, 进而加以判断和肯定。所谓审计职业风险就是虽然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都作出了正确的审计, 但因为机构和个人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了机构及人员的损失和伤害。内部审计职业风险主要包括了被审计单位本身存在固有风险、被审计单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期望过高等等。

(二) 构成内部审计风险的要素分析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而独立行使监督、评价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工作。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制定生产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等。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评测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及内容, 我们可以了解到, 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就是审计工作与实际情况的重大差异、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固有缺陷和风险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检查风险。

(三)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分析

首先, 从内部审计工作的自身特点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运作来看, 想要彻底消除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的最大特征就是客观性, 它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复杂、人员众多、在复杂的程序当中难免会出现差错, 而审计人员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因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等诸多问题造成到内部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客观不一致。所以想要最大限度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首先我们就必须承认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端正态度, 更好的开展预防工作。

其次, 风险总是伴随着行为而产生的, 不论开展什么形式的审计活动, 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审计风险产生, 在审计活动开展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也都可能引起相应的风险, 而这些细微的风险如果叠加起来就会影响到最终的内部审计结果, 形成足以危害被审计单位生存发展的重大风险。所以, 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就是在提醒我们, 风险无处不在。

二、规避审计风险的措施

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在进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过程中, 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一) 规避客观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规避客观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首先就需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学习与了解, 让内部审计工作的期待值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真实, 而不会凭借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与领导者的一厢情愿, 夸大审计结果预期。

其次, 制定详细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及细节流程都是由审计组织管理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切实实施的, 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工作目的、工作权限、工作具体任务以及具体责任归属的重要文件。在工作规范制定过程中, 必须认真分析整理现有的审计资源, 审计工作能够使用的工作手段, 审计目的、权限等内容, 要努力做到资源、手段、权限、目标、责任多方的平衡协调, 这样管理层才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审计工作及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才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审计预期。

再次, 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资源不是无限量的, 审计工作也必须具有准确的目标, 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准审计风险存在的地方, 从而让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最大发挥。此外, 在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各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 这样能够帮助组织管理层对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重点都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第四, 审计工作不是一向独立完成的工作, 它需要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及相互作用, 所以作为主管审计具体工作的审计机构, 必须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领导层的沟通协调工作, 要及时进行审计工作开展进度的汇报, 加强与管理层、领导层的协商、讨论, 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加强沟通, 寻求理解、支持, 进而找到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通过不断的沟通协调和互动, 不仅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大限度的防范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 同时也能够让管理层、领导层了解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 能够进一步确保审计期望保持在一个合理科学的范围之内, 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五,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同时也需要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控制, 比如对提供虚假资料被审计人进行严肃问责, 对直接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度进行跟踪调查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 让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处于良性的、可控的工作环境之下, 让内部审计能够健康、良好的开展下去。

(二) 防范主观因素引起的内部审计风险

主观因素在内部审计风险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是否具备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是否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否具有较高审计工作责任感等等。

首先, 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提升, 在提升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方面, 一方面可以采用调整审计工作队伍结构的方式, 让经验丰富、工作责任感强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 让新人员能够在工作当中不断向前辈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 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学习新观点、新技术的机会, 加强组织内部的交流学习。

其次,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审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确实存在的, 所以只能加强风险的识别能力以及防范能力。第一, 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特殊性, 工作人员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要养成严肃认真开展工作的习惯, 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 通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分析讨论, 制定出更为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二, 审计人员还要学会自我保护,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项目融资中金融风险规避浅析 篇8

项目融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推出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 它以项目自身的预期收入和资产对外承担债务偿还责任, 可用较少的资本金获得数额比资本金大得多的贷款, 使许多重大项目实现了在传统融资方式下无法实现的融资目标。项目融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 并在一些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

但是项目融资的成本和利润对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等比较敏感。项目发起人与贷款人必须对自身难以控制的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加以认真分析和预测, 如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向等, 这些因素会引发项目的金融风险。因为项目融资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 一般都在十年以上, 而且需要等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方可逐步收回投资。时间越长, 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波动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金融风险也就越大。

目前许多国家都采取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频繁, 而且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波动越来越频繁, 如果金融风险管理不好, 有可能给融资各方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因此, 分析研究项目融资的金融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融资金融风险概述

融资项目的金融风险是由于项目发起人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而对项目的负面影响, 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

(一)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项目融资过程中, 由于利率变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价值降低或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项目融资的项目回收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 期限长, 而且世界主要国家大多都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随着货币市场的需求变动而变动, 同时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不同的货币又有不同的利率, 所以项目公司必然面临着各种货币利率变化的风险。

(二)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包括三类:外汇的不可获得风险、外汇的不可转移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

1.外汇的不可获得风险, 是指由于项目东道国外汇短缺等原因导致项目公司不能将当地货币转换成需要的外国货币, 以偿还对外债务或其他对外支付, 从而使项目无法正常进行的风险。

2.外汇的不可转移风险, 是指由于外汇管制的存在导致项目公司的经营所得不能转换成需要的外汇汇出国外。所以, 即使项目公司产生了足够的现金流量, 如不允许兑换成外汇汇出国外, 外国投资者将无法及时取得利润。

3.汇率波动风险, 是指由于汇率的波动而给持有或使用外汇的项目公司或其他利益参与者带来损失的风险。项目融资的成本和利润对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比较敏感。首先, 本国货币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变化的风险将影响其生产成本和费用, 同时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因为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会发现这个市场更具吸引力。其次, 各国货币之间的交叉汇率变化也会间接影响到该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 汇率变化将对项目的债务结构产生影响。

这三类风险在项目融资中均需予以足够重视, 否则很可能引起重大损失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三) 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存在于各国的经济生活中, 是每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的风险, 它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 从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 产品销售困难等。融资项目通常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这期间物价会有很大波动, 因而无论是项目公司还是贷款者都要求建立一种机制, 防止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

三、项目融资金融风险规避管理

因为项目融资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 一般都在十年以上, 而且需要等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方可逐步收回投资。项目融资的成本和利润对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等比较敏感。时间越长, 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波动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金融风险也就越大。如果金融风险管理不好, 有可能给融资各方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因此, 分析研究项目融资的金融风险规避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利率风险规避

对于利率变化风险, 可采取以下管理控制方法:

1.寻求政府的利息率保证。

由东道国政府为项目发起人提供利率保证, 在项目期内利率增长超过规定的百分比时, 发起人可以得到补偿。如在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中, 项目公司PLUS就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利息率保证:如利率增加超过20%, 项目公司在偿还费用中将得到差额补偿。

2.采用理想的多种货币组合方式。

多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利率, 投资商和他们的顾问需要在决定多种外币理想的组合方式上以及同银行合作方面做出努力, 来减低利率变动风险。

3.双货币贷款。

贷款人可根据项目现金流量的货币结构, 选择当时市场上利率较低的货币作为计算利息的货币, 而选择项目所在国货币或一种与项目现金流关系密切的货币作偿还本金的货币, 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既获得潜在的低利息, 又尽可能地降低汇率风险。

4.

运用利率互换、调期以及封顶、利率区间、保底等套期保值技术以减小利率变化的影响。

5.优化贷款的利率结构, 控制融资成本。

在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时, 利率会逐渐上升, 以选用固定利率为宜;而当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过剩时利率会趋于下降, 以选用浮动利率为好。贷款中固定利率债务与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均衡可以降低风险, 减少利益损失。

(二) 外汇风险规避

在项目融资中, 巨大的融资金额使得项目融资不得不使用多种货币, 进而又涉及到了货币的兑换问题。外汇的不可获得和不可转移、汇率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带来的巨大风险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 因此应该引起项目参与各方的充分重视。外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汇率风险加以管理规避。

1.对于外汇的不可获得和不可转移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

项目收入的自由兑换和自由汇出问题主要应该依靠境外投资者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协议来解决。要求项目公司与外汇指定银行签订外汇兑换协议, 如合肥二电厂项目即为每月兑换一次, 以开立还款信用证方式或获得政府批准文件来保证外汇汇出。要求项目公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还款储备账户, 以方便贷款人监控项目公司受益。同时利用政治风险担保也能降低一些外汇不可获得风险, 如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局和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局等的保险都涵盖了外汇的不可获得金融风险。

2.对于汇率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

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可以根据项目融资本身的特点, 将风险分担给与项目有关的各方一起承担, 并采取科学的适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手段来规避和防范风险, 最终将汇率风险降至最低。

(1) 在当地筹集债务。

项目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筹集债务的办法来降低货币贬值风险。因为由于项目收入多以当地货币取得, 债务偿还就不存在货币兑换问题了。

(2) 将项目的收入货币与支出货币相匹配。

在一些项目融资中, 常常是通过长期固定合同带来现金流的, 这样的收入流量就不能进行适时的调整, 极易遭遇到货币贬值风险。但是可以通过构造不同的合同结构使项目的收入与债务支出货币相匹配。如在电力开发项目中, 如果借入的是美元货币, 则电力购买协议应主要以美元或其他硬通货来结算。

(3) 采用合理的外债币种结构, 控制汇兑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剧烈波动, 合理的外币币种结构应该是保持多种货币适当比例, 软硬货币均衡使用, 防止形成币种过于单一的不合理结构。

(4) 合同中附加货币保值条款。

为防范汇率波动风险, 项目公司在签订合同时, 可附加适当的货币保值条款。首先是硬币保值条款。就是在合同中规定产品以硬币计价, 用软币支付。履行合同时, 根据软币下跌幅度自动调整软货币的汇率比价, 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其次是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

(5) 外汇风险均担法。

首先, 双方洽谈商定一个基本汇率, 然后定出一个中性地带, 在中性地带内, 双方各自承担外汇风险和利益。但是, 一旦外汇汇率变化过大, 超过了中性地带, 则双方按一定百分比来分担风险。

(6) 与东道国政府谈判取得保证。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不完善, 法律环境不健全的国家, 政府若能对税收优惠、价格管制、价格波动、外汇的兑换及汇出等做出书面承诺和保证, 将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例如, 在广西来宾电厂项目中, 为保障项目运行, 中方承诺每年将根据汇率变化和煤炭价格上涨的情况调整电价。

(7)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减少货币贬值风险。

如远期合约、货币期权、货币互换和其他货币市场套期工具等。

(三) 通货膨胀风险规避

项目融资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 在这期间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将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利润。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方法管理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1.在特许权协议中规定相应条款, 将项目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与东道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当地货币与贷款货币的汇率挂钩, 采用包含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因素在内的价格调整公式, 作为以后对价格进行核查的依据, 在通货膨胀率与汇率波动超出一定范围时调整价格, 或相应增加收费, 或延长特许期限, 以保证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足以偿付债务并保证投资收益。

2.长期购买合同中规定价格调整条款, 如根据通货膨胀指数调整产品的价格;规定项目公司可以根据物价指数, 自行提高收费标准, 但调整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严格核算的基础之上, 并经政府批准方能生效。

四、结束语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 因为其具有改善和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及项目债务承受能力、减少项目投资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等诸多优势, 故自出现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由于自身投入资金有限, 因而可以积极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以保证建设项目如期进行。同时, 项目融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 综合了多种学科和专业知识及分析技术, 特别是对于一些大项目而言, 由于项目完成周期长, 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项目操作中的意外变动都会给项目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而利率、汇率及通货膨胀的变动影响到项目的融资成本、经营成本及利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项目融资的架构安排中如何分析和规避这些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马秀岩, 卢洪升.项目融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蒋先玲.项目融资 (第二版)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杜建滔.浅议项目融资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9) (上) .

[4]宋雪枫, 杨朝军, 汪宇新等.浅议项目融资中借贷双方风险分担与防范[J].上海金融, 2007 (7) .

[5]黄为一等.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9) .

[6]罗顺梅.我国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担[J].经济与管理, 2002 (5) .

供应链中信息风险规避的探讨 篇9

一、供应链中信息风险的内涵

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1]。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不能同等地具备或掌握做出实现交易决策所需的全部必要的信息, 而是“某些局中人拥有, 另一些局中人不拥有信息”的非对称状态。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假定竞争个体的选择总是“合乎理性”的, “决策者具有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完全信息”。现代经济学对此持否定态度, 认为“传统理论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是非科学的假设”。一方面, 信息不对称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例如, 由于企业内外各单位、部门、个人之间所处的社会地位、环境的不同及空间上的距离等原因, 它们所获知或取得的各方面信息存在差异, 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绝对的、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 信息不对称又有其主观上的原因, 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有关各方可能采取种种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封锁消息甚至散播假消息, 使自己在竞争和交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主观原因为利益冲突所驱动, 客观原因虽然是由客观条件所产生, 但也常常因利益驱动被过分利用, 引起更严重的利益冲突。在供应链中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中, 存在着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阻碍着企业实现有效率的商品交换活动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二、供应链中信息风险规避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共享过程中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的存在而引起的, 因而国外学者主要针对牛鞭效应进行了研究, 以达到规避信息风险的目的。最早从学术上讨论牛鞭效应的是Forrester, 他证明了在供应链各个阶层之间, 因为信息回馈困难使供应链各阶层的决策者产生基于订单的多重预测而造成需求放大的现象, 造成了由于信息共享而引起的信息风险。Forrester于1961年提出调整订购策略的参数值, 如订购频率、订购量、安全库存的设定等, 找到一组最佳的参数组合, 即最佳的订购策略, 以及如何通过缩短订货之间的延迟时间, 减少供应链层次, 改变各阶层的决策机制等方法来减小牛鞭效应, 以规避信息风险[2]。其后, Lee&Padamanabhan于2002年提出了诸多可供企业管理者借鉴的解决需求预测、批量订购、价格波动以及订单缺货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通过POS、EDI、VMI及CRP (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等模式使得上下游企业使用相同的销售资料进行预测, 通过委托外包公司让小批量订货、连续补货成为可能;协调零售商的订货频率, 达到平衡订购的状态, 利用过去的订单资料作比例配额与存货信息共享等, 这样就降低了牛鞭效应, 规避了信息风险[3]。Kelle&Milne提出供应商使用 (s, S) 存货政策, 在存货上限以下决定订购批量, 通过这种方法可抑制供应链间需求放大。Naish和Kahn也对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他们认为上游企业因对终端用户的行为变化的无知而造成需求预测的波动。Naish还提出, 如果供应链每一阶层提前预知终端用户的行为变化, 则牛鞭效应就会降低[4]。斯坦福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论坛主任李豪教授通过对啤酒游戏的分析, 解释了产生牛鞭效应的4个主要原因:即需求预测的波动、批量订购、提前购买、短缺博弈;并且提出了有益的改进措施, 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中信息风险规避也进行了研究, 叶翠玉等[5]提出可以通过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来规避信息风险;丁青[6]提出通过卖方管理库存, 制造商管理其在零售店的库存来规避信息风险;韩东东[7]提出充分调动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领导作用, 以此来规避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李杰等[8]提出通过提高供应链中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来排除浪费和重复努力, 最终达到规避信息风险的目的。当今,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如何规避供应链中信息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供应链中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供应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低

1. 实现信息共享对信息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应该保证完整、正确地传递各种共享信息。而供应链中的信息往往比较复杂, 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例如在基于电子数据交换 (EDI) 的供应链信息技术体系中, 其所处理的信息包括商品的数量、质量、订货信息、客户信息等各种内容[9]。采用何种报文的形式, 怎样简化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 又如何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仍然是信息技术利用中客观存在的难题。

2. 缺少共享信息的标准化

供应链管理中共享信息的内容极其庞杂, 共享信息的采集、存储格式、传输, 供应链上各个模块对哪些信息进行怎样的处理, 处理后的信息又是什么等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如果信息传输双方各行其是, 则无法保证通信双方彼此能够正确理解。同时, 制定共享信息标准既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更要注意到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共享信息的标准存在的差异。而大多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技术利用不到位, 根本无法实现共享信息的标准化。

3. 共享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及时性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整个供应链中由于环节较多, 各种共享信息迅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 而且, 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依赖于共享信息的及时传递。但大多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低, 很难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感反应。

(二) 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更多的利益共同点

首先, 由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中零售商得到的直接利益较少, 有时甚至没有任何利益。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锁, 不愿与上下游共享, 以至于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流阻塞客观存在, 信息风险随之产生[10]。因此, 存在着如何调动零售商主动提供客户需求信息的难题。

其次, 由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有各自利益, 存在着合作—竞争关系, 供应链节点企业担心其拥有的信息特别是自己的商业秘密的共享使其在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失去竞争优势, 因而不愿意与其他合作者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 使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本身在实际操作时会有许多困难。

最后, 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将信息传递给谁, 由谁来进行运营, 如何调整信息管理策略, 怎样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 这些都需要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相互协同与协作, 优化渠道, 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重组。

(三) 牛鞭效应的存在

“牛鞭效应”也称需求放大效应。早在1984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门教授发现在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量发生微小的波动时, 这种波动将沿着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经销商逐级自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传递, 在传递的过程中这种波动的信息被不断放大, 造成信息的严重扭曲或失真。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市场, 需求量也是有波动的, 这种波动会导致均衡价格的变动, 以达到新的均衡, 这就是“市场行情”。具体分为周期波动、长期趋势、偶然波动、季节波动。就大多数消费品来说, 即指产生“牛鞭效应”, 指供应链的最末端消费者需求量发生微小的变化, 便会引起一系列上游经营者的供给发生激烈的波动, 类似于甩动鞭子, 执鞭的手微微用力摆动, 鞭梢就会发生大幅度摆动[11]。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 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 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 从而人为地增大了这种波动也无法知道它是何种波动, 只能凭主观推测。

(四) 供应链过于刚性,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1. 制造 (加工) 企业自身的不确定性

主要源于制造 (加工) 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原因。现代生产企业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根据市场预测和现有生产能力综合平衡制订生产作业计划[12]。然而, 由于现实生产系统的复杂性, 企业的生产计划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其实际生产条件并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 由此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加之企业的生产过程会因为设备的故障、资金的不足、关键人员的短缺以及原材料供给不足等问题而停滞。这些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 会随着企业加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从而加大信息共享引发的信息风险。

2. 终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消费者对单一产品的忠诚度降低, 需求呈多样化, 需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对终端产品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 而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其中的制造加工、组装、运输、分销等均建立在对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 由于信息流和物流系统管理的不完善, 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供需间产生信息迟滞, 从而导致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因信息沟通不充分, 客户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传送过程中出现“时间延滞”, 所以因终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风险。

3. 供应链所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主要指供应链运作所处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包括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处的行业变化, 政府的相关支持或限制政策, 天灾人祸等偶发性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难以预测, 但它却给供应链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五) 委托-代理机制下的单向信息传递易产生信息失真

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风险源自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及自利行为, 合作者各方都试图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如果供应链中存在机会主义, 则说明该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是脆弱的, 因为合作者很容易隐藏私有信息。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会出现两种机会主义:一是逆向选择, 即生产商 (委托人) 在选择供应商 (代理人) 时, 供应商掌握了一些生产商所不知道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对生产商是不利的, 供应商因此与生产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 致使生产商受到损害,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生产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 假设供应商与生产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 但签约后, 生产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 或者是当外部环境变化时, 仅为供应商提供所观察到的信息[13], 即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 可能会采取不利于生产商的一些行为, 进而损害生产商的利益。当生产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进行控制时, 它就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全面、细致地了解供应商运作的全过程。

四、供应链中信息风险规避的对策

(一)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信息流的传递, 降低信息风险

首先,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企业信息, 建立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运行支持系统和平台。应通过整合企业信息, 让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从单一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性化信息, 利用这些个性化信息作出合理的业务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这就需要能够把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 系统等所有与企业业务过程相关的系统紧密集成, 并将其延伸至Internet, 建立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企业理性信息系统, 使供应链管理系统具备敏捷可重构能力, 对内形成用以连结各个部门、每个职工的“蜘蛛网”, 对外使用户、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通过Internet与企业进行互动的、及时的信息交流, 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业务运作的虚拟企业, 达到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其次, 加快共享信息标准化建设。供应链共享信息的标准化就是包括共享信息内容、结构等形成一个整体标准的过程, 是防范信息“个性化”泛滥, 保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时化解风险的必要原则[14]。供应链管理中对共享信息的标准要求是:信息必须规范化, 要有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标准的格式和字段要求, 信息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明确定义;信息的处理程序必须规范化, 处理信息要遵循一定的规程, 不能因人而异;企业各部门按照统一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管理事务处理准则进行管理决策, 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最后, 改变以往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 通过EDI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或互联网对供应链进行互联, 实现信息共享, 使供应链企业共享有关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等。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商、各级原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基础上能够协同工作。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增强节点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一般来说, 若企业上下游之间信息共享越充分, 反馈机制越及时, 处理流程就越规范, 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就越小。

以下主要介绍利丰贸易公司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规避信息风险。利丰贸易公司的信息技术系统一直是维系公司环球业务营运的重要构成部分。公司从内外部信息技术着手, 内部的信息技术, 如互联网, 以提高营运效率;而外部的信息技术, 如外联网和电子商贸软件, 则可促成与供应链伙伴间的协作和信息传递。通过运用互联网和信息软件, 不同工厂可与利丰交换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规划;原材料供货商以及运输公司亦可就新产品的研发和物流策略与利丰进行交流。

利丰贸易公司采用一种专业生产模式———虚拟生产 (virtual manufacturing) , 它是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而引发的一种革命性生产方式[15]。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凭借信息网络的传输与联络, 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企业共同体。利丰贸易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以及运输公司各展所长, 把供应链中的不同工作适当分配, 而利丰自己则担当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这种协同规划不但可提升供应链的成本效益, 加强其整体竞争力, 而且供应商、生产商以及运输公司也可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能实现协同规划及虚拟生产等高增值生产模式, 利丰贸易公司构建了一个以内外互联网为主干的信息系统架构 (如图1) , 整合公司的内、外部信息。这样, 利丰贸易公司就可以与自己的业务伙伴, 包括客户、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公司以及政府等, 随时保持联系与沟通, 消除了因时间和空间差异而带来的障碍。

在信息技术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否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必须互相结合, 体现互动, 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整合。利丰贸易公司的内、外互联网的结合能够体现以下互联:

首先, 区域互联。利丰贸易公司的内、外互联网连接分布在40个国家的67个分公司以及数百个客户, 实现全球化运作模式。

其次, 企业资源互联。信息技术把资金、人才、产品与商机互联。在商机出现的时候, 利丰贸易公司能够迅速传送所需的产品资料, 并安排采购、生产、配送、融资, 以及作出相应的人员调配, 充分把握现在与未来的商机。

最后, 与客户以及供应商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互联。这三项“流”的整合使利丰贸易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客户的营销网络创造更完善的附加价值。

(二) 建立信息共享的激励—协调—约束机制

1. 激励机制

一般情况而言, 供应链中的成员不会轻易向其他企业提供自己的商业信息。另一方面, 合作企业担心自己的信息包括商业机密的共享使其自身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为了减少供应链合作企业信息共享中的分歧, 建立多阶段的、长期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制度, 以及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政策成为必然。例如可以在供应链合作者之间设计和签订契约时, 根据合作者贡献的大小, 公平地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16]。对合作企业信息共享系统投资, 达成股份共有也是一种信息共享激励策略。此外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供应链具有“多利益团体”的属性, 因此利益分配应遵循“双赢”或“多赢”的原则, 保证参与供应链的各合作伙伴都“有利可图”, 这样才能建立并维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合作信任关系。同时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所负责的环节不同, 所付出的投入也不同, 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 当然在收益分配中所分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各合作伙伴的工作热情和投资热情。因此收益的分配还要考虑促进伙伴多方合作与信任的激励机制, 不仅要保证各伙伴“有利可图”, 而且还要保证各伙伴能够“多劳多得”, 这里的劳不仅要包括各伙伴的投入, 还要包括各伙伴所要承担的风险。当供应链节点企业追求的个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的系统最优目标不一致时, 为保持供应链整体运行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 对为了实现目标而使个体利润受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

2. 协调机制

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执行信息共享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在制定委托—代理决策时所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 包括信任危机、紧急例外情况等[17]。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之间必须在一定协商机制的指导下, 通过协商解决好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利润分配等问题。因此, 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信息共享状况———绩效—评价—协调机制。

3. 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就是与合作者签订信息共享契约时, 要明确信息共享的层次和范围, 包括对泄露共享信息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有些供应链在合作者之间实行部分股权互换, 股权互换结果的有利方面是不必经由长期的合作博弈就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目标, 至少使之不至于有过度的背离。而且, 股权互换还是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和决策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 实行VMI库存控制

造成“牛鞭效应”的关键原因是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向上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曲解。因此要消除“牛鞭效应”, 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共享提高预测的精确度。这需要考虑历史资料、定价、季节、销量和销售额等因素, 有些数据掌握在零售商和分销商手中, 必须与它们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获得这些数据, 采取上下游间分享预测数据并使用相似的预测方法进行协作预测, 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例如, 在美国电脑业中制造商需要来自分销商中心仓库存货的销售数据, 尽管这些数据并非完全等于POS销售点数据, 但制造商以这些数据作为与分销商保持联系的重要措施, 这种措施可缩小供应链中上、下游在需求预测方面的差异[18]。VMI库存控制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运用。VMI管理系统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 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指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 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 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 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 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 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 以降低补货成本, 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 降低库存水平。VMI的主要思想就是实施供应商一体化, 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设立库存, 零售商将商品数据的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 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供应商拥有库存控制权, 即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 供货商可以更有效地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控制库存水平。雀巢公司与家乐福公司在确立了亲密伙伴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各种信息技术, 由雀巢为家乐福管理它所生产产品的库存。雀巢为此专门引进了一套VMI信息管理系统, 家乐福也及时为雀巢提供其产品销售的POS数据和库存情况, 通过集成双方的管理信息系统, 经由Internet/EDI交换信息, 就能及时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

(四) 建立新型客户关系和良好的信用机制

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 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比如通过互联网, 企业和客户可以进行互动交流, 缩短企业和客户的距离, 便于企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趋势, 使企业做出的需求预测准确度更高。而且上游企业也能够利用与客户交流所得的信息, 对下游企业的订单要求进行评估判断, 这就有效地缓解了“牛鞭效应”。同时, 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 建立直销体系, 减少供应链中的层次, 简化供应链的结构, 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人为扭曲, 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比如Dell公司通过Internet、电话、传真等组成了一个高效的信息网络, 客户可以直接向公司下订单, 要求进行组装、供应, 使订货、制造、供应“一条线”完成, 实现了供应商和客户的直接交易, 有效地防止了“牛鞭效应”的产生[19]。

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 减少需求变动性。下游企业的“虚假”订单常常是从对缺货的顾虑以及担心价格变动出发的, 而这一切又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 因此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保证机制, 提升企业产品的顾客忠诚度和满意感知度, 可以减少需求变动性, 即使产品的价格波动也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样,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信用机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下游企业作出“宁可库存也不可缺货”的决策, 从而避免了“订单陷阱”。

此外, 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供应链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中, 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 削减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传递准确的供给和需求信息。

(五) 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加大信息共享的程度, 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流在供应链中是拉动式的, 它不同于推动式的物流, 信息流总是由下游企业 (或消费者) 传给上游企业, 因此下游企业具有比上游企业更多的市场需求信息和顾客信息。下游企业得到的顾客需求信息总是要经过一定的用于信息处理的迟滞时间才能传给上游企业, 如此类推必然造成信息的反馈不及时和严重失真。上游企业根据失真的信息作出的预测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作出的生产决策也必然会造成库存成本增大, 利润降低。基于此, 在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中应减少信息传递过程, 提高共享程度, 加快流通速度。

(六) 在信息共享过程中, 实行风险防范机制

实行风险防范机制包括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合作商进行信息甄别和形成风险预警机制。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 可开展对合作商的竞争情报研究, 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竞争力, 如市场能力、收益能力、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融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其中每一项能力又可细分为许多小的指标。在供应链生产与运作管理中, 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除了包括以上几种能力之外, 还应包括企业的合作能力、反应能力, 与供应链上其他供应商、分销商的协作能力, 以及驾驭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能力[20]。值得强调的是供应链核心企业采用怎样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供应链获取信息的能力, 是研究其竞争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因为是否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决定了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 实现信息共享的能力, 消除信息扭曲、放大效应的能力, 通过改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保持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使整个供应链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合作商的信息能力指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内联网、因特网/电子商务 (EC) 、数据库 (DB) 等在内, 用以评估核心企业竞争力的信息技术要素。

寻求中间商或经纪人对合作商进行信息甄别时, 可假设制造商直接与供应商签约的风险为V1, 中间商或经纪人的代理成本为C, 信息甄别后风险为V2, 那么当V1-V2>C时, 合作商的选择策略是可行的。虽然中间商或经纪人本身并不能成为合作商的信号, 但他们能利用专业知识鉴定识别合作商的信息, 建立起中间商或经纪人的商业信誉, 使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风险得到弱化。风险预警机制就是供应链合作者在执行信息共享过程的同时, 把合作商信息共享数据, 如供应商交货的日期、数量、质量等一一记录下来, 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 推断出某个节点企业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如果统计数据表现出某些异常, 信息共享系统就会发出警报, 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分析该信息共享为何出现不正常情况, 并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防止实际损失的出现。如果正常则继续采用例行管理措施。

(七) 消除冗余环节, 简化供应链, 降低信息风险

供应链的复杂性是造成其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 供应链整体的协调难度随节点的多少呈非线性增长[21]。中间环节越多, 造成的资源消耗就越多, 供应链的信息风险就越大。简化供应链还意味着节点企业应按照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 如对采购、制造、营销和物流等过程采取跨职能部门的平行管理, 采取组织扁平化和组建跨职能的合作团队来消除垂直管理的决策速度慢、对外界变化不敏感的弊病, 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延误, 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运输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对生产设备和运输工具进行管理和维护, 降低故障率, 增强可用性;对分销网络和运输路线进行优化, 采用专用运输工具和路线;采用第三方物流, 将包装和运输服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 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和时间裕度, 加强运输过程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 通过这些方式保证物流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如此即可减少不确定性, 降低信息风险。

五、结论

供应链中充满了信息风险, 但是企业由于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 又不得不选择合作伙伴, 因而研究对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如何进行规避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信息流的传递;建立信息共享的激励—协调—约束机制;实行VMI库存控制;建立新型客户关系;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在信息共享过程中, 实行风险防范机制;消除冗余环节, 简化供应链。通过以上几种方法,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合作空间,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各方之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除信息失真以外, 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都会产生信息风险, 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如何规避供应链中由信息共享而引起的信息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首先解释了信息风险的含义;其次阐述了供应链中信息风险规避的研究现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然后深入地分析了引起信息风险的原因;最后针对不同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规避措施, 提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可以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共享, 实行VMI库存控制, 建立新型客户关系, 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实行信息风险防范机制, 简化供应链, 以达到规避信息风险的目的。

商业广告中名人广告的风险规避 篇10

一、国内名人广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全国8 0%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 纷纷邀请名人代言。首先, 我国很多名人接拍广告的态度却比较随便。其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少企业为了提高品牌与企业的竞争力, 不惜巨资盲目跟风的请名人做广告。再次, 我国广告法对名人广告的约束力还很有限。《广告法》明确规定最终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 与广告代言人没有任何关系。

二、名人广告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 名人与广告主体角色错位, 使广告偏离方向。

许多名人广告中, 消费者只记住了名人而忽视了品牌, 这不仅会在广告投资上造成严重浪费, 而且还会贻误商机。据《化妆品报》对洗发水广告的调查结果, 在看过广告之后, 8 0%的消费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广告中的明星, 6 0%的消费者在记住广告明星的同时记住了洗发水的品牌, 而只有1 0%的消费者还了解洗发水的功能和特性。

2. 名人与品牌形象冲突。

广告中许多名人形象不符合品牌个性, 造成品牌形象的稀释。名人的个性特质各不相同。品牌因其属性、特征、造型和功能的差异而显出千姿百态, 不同的品牌在制作名人广告时需要选择与之匹配的个性特质。一人代言多种品牌, 模糊品牌形象。代言人更换频繁, 破坏品牌形象一致性。

3. 名人负面效果和名人形象突发状况导致的品牌危机。

名人的不稳定因素很多, 首先是名人因偷税、吸毒、罢演、走穴、绯闻、斗殴等丑闻而损坏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次, 名人的健康状况问题, 也会使企业巨大的广告投入打水漂。最后, 名人角色的多变性也容易破坏已有的品牌形象。这也正是选择形象代言人的风险所在。

三、名人广告的风险规避策略

1. 实施名人广告前期的风险规避策略。

控制好名人和广告之间的关系, 防止名人“喧宾夺主”。在广告传播过程中, 如果广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诉求点作支撑, 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名人身上而忽略产品的形象。要注意名人毕竟只是品牌宣传的一个工具, 广告的重心应该是品牌而不是名人。策划“名人广告”时要重视对广告受众精神权益的尊重。许多企业在策划名人广告时为了突出名人尊贵的一面, 实际上是为了显示自己产品的尊贵, 常常让名人在广告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受众进行说教, 这不仅无助于产品形象的提升, 还有可能遭致消费者的普遍反感。

2. 实施名人广告中期的风险规避策略。

名人传播的信息要真实、可靠。真实性是信任的重要基石。名人广告宣传的信息内容应务求真实, 所推荐的商品一定要质量过硬, 不可滥用公众对名人的信任, 不负责任地宣传产品或服务。名人的个性要和品牌的个性相匹配。如果名人的个性和品牌个性不吻合, 则产品所传播的信息和名人传播的信息发生冲突, 从而打乱顾客脑子里的原有认知。不仅不利于提升品牌, 反而侵蚀已经建立的品牌资产。名人形象应保持连续一贯性。企业在一个品牌或一个系列广告活动中, 最好使用同一位名人或同一类名人, 以保持名人形象的一致性和名人形象与品牌形象的统一。首先, 企业在选择名人做形象代言人时, 应尽可能保持稳定性, 避免频繁更换形象代言人。其次, 在各种媒体上的名人形象也应统一, 以此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产品鲜明统一的视觉形象。最后, 要考虑名人形象与商品特性的统一。通过合同等法律的手段防控风险。品牌代言人毕竟不是企业员工, 很难管控, 完全准确地预测一个代言人的风险系数又几乎不可能, 因此, 通过合同等法律的手段来制约代言人行为, 防范代言人风险非常必要。

3. 实施名人广告后期的风险规避策略。

预测名人发展趋势, 有效控制风险。品牌代言人变质、变脸是“名人广告”给企业品牌造成意外伤害的最大风险来源。所以企业应该对名人代言人加强联系沟通, 积极关注其动向, 建立跟踪评估体系, 对名人“变质”的可能性做好事前研究分析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企业开发并培养自属卡通名人。卡通名人现在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虚拟名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同质化所带来的商业推广难题, 相对于依靠产品属性而进行的硬性销售策略而言, 运用简洁、个性鲜明的卡通名人形象作为产品的代言形象向受众传达商品信息, 显得更为细腻而更具亲和力。试行会员制。从利用明星转向经营明星, 对由于明星可采取会员制和转会制。一方面企业能对明星的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和有力度的投资, 并把明星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纳入正规的管理, 做到明星名气与企业形象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明星也有了归属感并得到可靠的、有实力的企业栽培, 同时获得稳定长期的较高收入, 不再不分良莠地乱做广告。不能只依靠名人广告, 整合营销必不可少。消费者行为模型中的购买反应中详细说明了消费者从想购买到真实购买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导致消费者放弃购买。消费者在实际的消费中还是能感受到产品、渠道、价格、服务等, 这些因素可能比广告起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李建蓉:刍议广告代言人与品牌形象.企业活力, 2007年11期

风险投资中风险规避 篇11

【关键词】热力管道;伸缩器;施工;风险;规避

1.对热力管道的介绍

作为输送蒸汽或过热水等介质管道,其在受到这些介质的过高温度、强大压力、较快流速之时会受到较大的膨胀力和冲击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给外注意到材质、伸缩补偿、支吊架、坡度、以及排水、疏水、放气等的安全,唯有这样才能保证管道的安全性。常用材料:高压蒸汽管道一般采用无缝钢管,一般热水采暖管道采用焊接钢管,都应该具有耐高压、高温特点。热力管道有以下七大特点:媒介温度较高;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的温差较大,导致管道的热胀冷缩较为严重;管道导热体热量损耗较大;热水中所含有的气体会从管道中溢出,因此必须增加排气设置;当热的媒介停止输送时,管道有胀裂的危险;从管道中溢出的凝结物会对管道有损伤作用,应增加排液设置;为避免热量损失,应增加循环设置,对热量进行回收。

2.安装和施工

主要有五个步骤:架空热力管道的安装、独立架空敷设的热力管道安装、地沟敷设热力管道的安装、直埋热力管道的安装、试压、吹扫与绝热的检查。

3.热力管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现场的线路较多,因此经常会出现落点、触电事故;施工中的通风问题容易忽视;照明问题,经常会照明强度过高或者过低现象的出现;施工洞内容易残留易燃易爆物品,很容易发生爆炸事故;土体的开挖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塌方事故;施工材料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碰伤、砸伤人,尤其是钢架结构;注浆施工的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放;大型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规避措施

防护、通风、光照度要求:应随时对支护惊醒观测,利用已有经验,返现问题及时上报,立即采取措施,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防护;竖井旁的围栏>=1m,堆料距井边大于1m ,不得对机械进行超负荷使用,各种手动或者自动设置要经常进行检修;整齐平稳的堆放材料必不可少,此外还应远离电源,易燃易爆物品不得摆放在施工洞内,加强施工洞内的通风,井下的光照强度不可过强。

土体开挖:施工前应有专人负责,确保可行后在动工;分层开挖时应该注意土层的稳定性。

钢拱架支撑施工要求:搬运之前应该将钢架固定牢固,专门派人负责指挥,可使用一些锚杆和钢筋增加其结构强度。

喷射混凝土施工要求:施工前确保一起的各个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加护防尘罩、眼睛、手套等防护措施。注意喷射方位,避免各种作业之间的影响,同时也应该避免给其他信号对仪器的影响。混凝土喷射后,应随时注意,当发生裂痕是应及时撤离。

注浆施工:操作人员做好防护工作,经常检查机械,注浆孔口压力不得超过0.4MPa,发现注浆问题时,应及时对其进行拆卸,施工之前注意对周围人造成的影响。

加强制度化:安全的保障体系应该更加健全,领导要以身作则,工作应该制度化,切实履行施工之前的安排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施工和管理,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要牢牢把握,在实际施工中也应规定出详细的施工流程、细则。另外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必不可少,安全交底,施工队要逐组学习这些规章,详细学习,没有盲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安排专员进行检查,坚持每周不定期的检查和学习,交班要规范,严格执行。建立审批工作要细致 ,并督促施工严格执行,特殊岗位要持证上岗,实行生产与利益挂钩制度,激发职工的干劲。

5.关于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风险预防及其措施

(1)与电路有关的设施,线路应该按三相五线制严格执行,符合规范,漏电保护措施不能少,电路应有电工专门负责,其他人不得随意移动和使用;漏电动作和时间要有范围。施工的设置是应该防止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雷防电,处于配电箱中的电器要绝对安全可靠,定期检修;配电设备、开关箱要有专人负责,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还注意天气情况,对重点电路进行特殊保护,照明线路的安装要规范。

(2)强化安全生产事故救援,严格按照国家以外事故的救援方针和政策进行救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随机应变的措施;出现事故时且不可瞒报、谎报,发生事故后要向有关救援部门进行报告;安排有关人员进行救援物资的准备;组建应急施工队,还应实施演练;健全安全事故的档案记录制度。

(3)救援程序要合理和规范,切不可盲目行动,一般可按照生产安全事故→保护现场→控制事态→组织抢救→疏导人员→调查了解事故情况及伤亡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的步骤进行救援程序的实施。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触电事故、土方坍塌事故、物体打击事故、中毒窒息事故的处理措施,触电事故:先断开电源,抢救人员穿绝缘的防护用品,对触电人员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如果抢救中对电缆有损坏,应立即通知当地供电部门进行修复。土方坍塌事:故发生后立即设置隔离带,封闭现场,救援组织要统一,造成人身伤害时,采取两种措施,第一、扒土,使用的工具保证被害人不受二次伤害;第二、对开挖体采取加固措施,设置支撑面,防止二次坍塌或加重事故的严重性。物体打击事故:抢救人员佩戴好安全防护措施,此外还要保证受伤害人员的伤害程度不再扩大;中毒事故:发生人员知悉只是应积极抢救,救护人员必须佩戴专门的防毒面具,防止中毒事故在救援人员身上的发生,此外还应注意通风,立即开启门窗,并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还要迅速查明中毒气体,提供给医院,如果有人昏迷,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联系医院。

6.结语

热力管道作为一种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用气、工业用气的必备设施,对城镇的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管道主要用于采暖和工业用气的输送,因此其地下施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热力管道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风险的出现。通过以上对这些风险和规避措施的总结,希望会对施工人员有一些帮助,也期望今后的热力管道施工会做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地下空间设计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12.

[2]土建施工员岗位实务知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

[3]土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08.

[4]百度百科.引用于,2013,04.

我国中小企业招聘中的风险规避 篇12

一、中小企业招聘与招聘风险概述

1.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 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此类企业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 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 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业主直接管理, 受外界干涉较少。

2.招聘的定义。招聘顾名思义就是招收聘用的意思,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 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企业任职的人员, 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 运用先进的手段, 从中选拔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从招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招聘的任务就是依据科学方法, 按照一定程序, 根据企业当前和未来的需要, 进行选拔人才和调整人才。

3.招聘风险的定义。招聘风险指由于企业招聘工作不当, 使企业招不到合格的员工或者招到不合格的员工,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 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招聘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 给企业造成损失。招聘风险的产生, 既有社会环境原因, 也有企业经营环境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原因, 也有应聘者原因, 所以我们应及时发现招聘中的风险,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规避招聘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我国中小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风险

1.招聘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风险。 (1) 招聘需求的风险。招聘需求分析是企业进行招聘时的首要任务, 它是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所需人才类型的综合分析, 是一项系统而专业的工作。招聘需求分析是企业对所需员工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即公司需要多少人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人。它为招聘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 招聘时间确定的风险。在招聘中, 时间就是人才, 时间就是效益。当今社会, 双向选择已经深入人心, 求职者往往是多方求职, 如若招聘时间安排不合理或者不及时, 则错失优秀合适人才的机率就越大, 这大大影响着企业的长期高效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时间的确定上存在着很大风险, 应予以重视。 (3) 招聘成本预算的风险。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人才获取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退出成本等, 其中获取成本又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因此对于招聘成本的预算同样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如果招聘条件与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 最终的结果不是招不到人就是招到不合适的人, 造成重新招聘, 从而增加招聘风险和招聘成本。 (4) 招聘渠道选取的风险。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渠道的选择存在着较大风险, 采用错误的招聘渠道所造成的后果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轻则造成招聘成本的增加, 重则会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甚至影响公司的持续发展。 (5) 招聘小组成员选择的风险。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认为招聘就是简单的收简历、筛选简历, 从而将招聘工作交给那些非专业人员去执行, 结果只会难以招到优秀的人才或者根本招不到人。因此在招聘开始前, 企业需要对招聘人员进行认真的筛选和培训, 使招聘者能够更好的代表公司形象。

2.招聘过程中的风险。 (1) 应聘者相关信息审核的风险。现在的面试总是千篇一律, 很多应聘者都会在面试前做好充分准备, 将可能问及问题的答案背熟, 然后在面试过程中就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所以在应聘过程中招聘者应加强面试的技巧和效率, 从而发现应聘者的漏洞, 否则, 选择到不合适的人员只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带来很大的风险, 增加企业的损失。 (2) 人才测评的风险。人才判别的测评风险是指没有运用科学的测评程序和技术进行测评, 从而导致无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的风险。在现实招聘中, 真正进行测评的企业非常少, 传统的面试却大行其道。

3.招聘后期工作中的风险。 (1) 人员录用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对面试合格的人才进行录用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风险。录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法律风险;培训协议期间离职的法律风险;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风险。 (2) 人才流失的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存在着为了填补空缺而随意选人的问题, 而且在选好人, 安排其任职后, 对其之后的发展完全不闻不问, 从而导致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后会感觉自己在这里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而跳槽或者另谋高就。 (3) 招聘评估的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在招聘评估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只是粗略的计算出招聘的总成本, 而没有细分在各阶段各招聘方式中所花费的费用。除此以外, 对于各种招聘方式的效果也没能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下次招聘中, 不能吸取本次招聘的教训, 而盲目的削减招聘费用或者增加招聘费用, 或者随意的选择招聘渠道等, 结果还是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选。

三、我国中小企业招聘中风险规避的建议

1.招聘前期准备工作中的建议。 (1) 制定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企业应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招聘计划。一个完善的企业招聘计划包括:人员定员标准, 即企业需要多少人, 及需要什么样的人, 对其学历、专业、能力等要求有哪些;招聘信息发布的时间和渠道, 招聘小组的人选, 对招聘者应进行培训, 让其在招聘过程中更能代表公司良好的形象;招聘工作方案及时间安排;招聘的截止日期;费用预算;招聘广告样稿等方面的内容。 (2) 确定合理的聘用标准。招聘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寻找合适的员工, 也只有达到这个标准, 才能使企业在进行招聘时的投入更有效和更有价值。合理的聘用标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而且新的优秀力量会把企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 (3) 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招聘信息发布的渠道及方式会直接影响应聘者的数量与质量。所以, 企业能在预算成本内保证足够高素质应聘者的来源就已经大大扩大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选择合适招聘渠道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管理风格与企业领导人的用人风格、企业的地理位置、招聘目的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空缺职位的性质等内部因素以及人才市场的完善状况、行业薪资水平、就业政策和保障法规、区域人才供给及信用状况等外部因素。 (4) 培训招聘者。对招聘人员的培训, 首先是培训他们的面试技巧, 让他们懂得如何向应聘者提问, 从而准确推断出应聘者的能力, 尽量避免招聘时主观因素的影响。然后, 在招聘工作开始之前, 要让招聘人员了解企业现在需要招聘多少人, 以及他们应该具备的条件。其次, 还需要对招聘人员进行礼仪培训。礼仪培训可以让招聘者以最专业的形态面对应聘者, 给应聘者留下专业的形象, 同时加深他们对企业的印象。最后, 制定对招聘人员的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包括对招聘人员的着装、职业素养以及招聘结果进行评定。在招聘过后, 对于新加入的职员要进行跟踪调查, 对他们今后的表现进行评估。

2.招聘过程中的建议。 (1) 加强人才选择的外部约束。外部约束主要有市场约束、道德约束、舆论约束等。如市场约束, 政府应加快对人才市场的建设, 规范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 严厉人才在市场中违规的惩罚措施, 提高不诚信的成本等, 从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名誉成本等方面对人才形成全面的约束。 (2) 建立合理的人才测评机制。根据应聘职位的工作分析的需要, 运用现代测评工具对应聘者进行专业知识测验、工作技能测验、心理测试以及面试等, 并通过背景调查及体检等来评价应聘者, 确保整个过程按照企业预期的进行。

上一篇:房屋的补偿安置方式下一篇:不能不玩的爱情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