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2024-10-16

规避高校财务风险(精选12篇)

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篇1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原有资源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高校对建设资金的需求增大;而当学校的建筑达到一定周期,又必然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幅度的更新改造,这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流做保障。但是,高等教育经费需求激增的同时,国家的财政拨款并没有保持同步增多。因此,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前准备好防范规避措施,不仅具有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保障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与规避措施,首先应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及类型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传统的管理学界,专家学者们认为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或既定事实,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财务风险是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及竞争者,其损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或由于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主要指的是经济利益的损失。

作为非营利机构,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管理过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是对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整体概括,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过程中的失衡现象。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状况失衡方面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具体说来,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失衡意味着资不抵债,而高校没有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所以不太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比如发不出工资、用于日常开支的资金短缺等。

筹资风险,是指高校在财务运转过程的筹资环节存在的无法筹集资金、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是高校财务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这里大多指高校负债筹资风险,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会影响到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校办产业财务风险,是指目前高校除了必备的教学配套设施外,还拥有大量附属单位及校办企业,譬如车队、印刷厂、附属医院等,为高校开辟了额外的增收渠道。但长期以来,校办产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高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自然应对校办产业负责任、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指高校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会计核算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治理、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而造成高校出现投资失误、现金浪费、管理决策失误、公款私用、会计信息失真等可能情况或实际损失而造成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般的,研究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着眼于从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分别考察。高校的资金流转环节虽与企业的类似,但目的有根本差异。具体表现在企业是为了扩大所有者权益或盈利,而高校承担的是满足社会教育需要的责任,从事的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展高等教育、科研事业。因此,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极易引发高校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首先,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收入一直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国家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相对不足的。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10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规定要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求2012年达到4%。我国提出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的目标已经20余年,但这一目标却始终没有实现过。

其次,近年来规模空前的扩招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增加学费收入的,但这部分收入的增加相对于高校规模的扩张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所需要巨额资金而言毕竟是有限的。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为了促使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立法鼓励高校利用金融、信贷等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使得向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大量举债成为高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是重要途径。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还本付息的沉重负担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盲目扩招加重财务负担

盲目扩招是引发高校筹资风险的直接原因。

自从1999年国务院通过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高校开始进行连续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从之前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方向的转变。

首先,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校在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所需经费之外,还必须考虑扩大办学规模所需的资金以提供足够的宿舍、食堂、教室及教学设备、师资等。一些高校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举债的方式投资建设新校区、改善基础设备。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大多数高校缺乏还贷意识、对举债论证不够充分、贷款结构不甚合理等,导致高校每年都需偿还巨额利息本金,加剧资金周转不顺畅的困难局面。

其次,教育部为了减轻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不足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定期不定期的对高校进行抽查评估,并扩大了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这一政策性导向促使高校加紧学科建设和基建投资,加重高校负债的超负荷运转。但若由教育部门明文控制招生规模,致使高校招生数量小于其规划规模,必然又会导致大量固定资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校企社会化改革不彻底

校企社会化改革的不彻底是产生校办产业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校办产业,附属中学、医院、宾馆、企业等都成为高校踊跃投资的对象。独立核算的校办会计核算适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适用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此在核算方法上,两种会计制度并存,高校事业活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其他经营活动与校办产业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不同校办产业资金活动有其自身特殊性,对财务管理也有不同要求,因此高校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

另外,在校办产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委托代理层过多,高校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必要时还需派出代表作委托人,容易造成校企所有者的缺位。高校对校办产业从具体的人事安排到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干预,这使得校办产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制。由于校办企业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在校企出现投资失误和经营亏损后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必须由高校来承担连带责任。

(四)高校风险防范意识缺乏

这是导致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之一。

首先,长期以来,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所有资金由国家统一调配、按国家计划要求规范运行,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高校已经习惯了无偿使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资金认识不深,对如何统筹本息的使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观念,在不考虑自身财务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大规模举借外债,并存在“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侥幸心理,缺乏偿还意识。

其次,高校长时间处于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高校管理者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在处理业务时往往忽视潜在的财务风险,造成缺乏有效资金监管、资金流动性差、现金收支调度失控等不和谐现象,即使不出现由于现金流断裂导致的债务风险,也会造成因没有足够的现金而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

(五)内部的控制机制不健全

这是导致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又一原因。

首先,近些年来,虽然高校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控制环境仍不尽人意,容易导致责任不清、分工不明、有章不循、违章不究,从而引发个别高校职务犯罪、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高校经费收支规模逐渐扩大,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在预算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高校组织层次较多、规模较大,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导致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对内外的监督力度明显不够,无法做到提前防范财务风险和漏洞。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通过上文对高校财务风险含义、类型及具体成因的探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财务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防范于未然。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高校发展后劲

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长期以来大力支持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教育经费应该以国家投入为主。要想真正地解决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财务风险,关键也是要靠政府财政拨款。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但毕竟相对于扩招、扩建的高校来说财力有限,教育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政府仍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投入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

第一,政府应积极引导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吸引各方资金向高等教育的注入。第二,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产权不明晰导致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整、内部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政府落实高校自主权,改变高校在决策、财务上的过度依赖;高校应负担起自身责任,实现权责对等。第三,强化对高校的预算约束,完善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政府应设立严格的高校贷款条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将贷款规模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使之更加规范合理。

(二)控制高校整体举债规模,避免盲目扩招扩建

贷款资金是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贷多少和能贷多少”是高校时刻应考虑的问题,即确保举债规模与发展速度、偿还能力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优化举债规模,降低贷款成本以减少财务风险。

第一,根据高校负债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佳负债年限,将短、中、长期贷款有机结合,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避免在未来某一段时间成为还贷的高峰期,避免资金的集中支出和闲置。第二,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将贷款落实到责任人。坚持预算内的“专款专用”原则,将资金用于当下及未来影响重大的问题上。第三,建立贷款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贷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以有助于控制高校贷款规模、维持高校信用等级、充分利用贷款资金以合理规避举债风险。第四,制定详细的扩招、扩建方案,成立专家组对贷款成本、使用效益、贷款额度进行科学论证,以确定适合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规划的举债计划,避免盲目扩招扩建,减少高校不良资产。

(三)深化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加强高校校企管理

目前,校办产业管理的突出问题是事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清,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投资者和经营者权责不明,企业没有真正的法人地位,因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理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深化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加强校企管理,对于促进校办企业未来健康发展,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高校需要对校办产业明晰产权关系,让校办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享受独立获取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二,加强对校企的规范管理,提高校企整体实力。为了实现投资增值最大化,高校在建立校办企业时应目光敏锐,投资市场前景好、发展强劲的产业,以提高效益。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适时扩大企业规模。第三,为了改变当前校办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状态,彻底根除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思想,高校应分离对校办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校可参与管理决策,企业也要向高校负责任,使校办产业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竟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

(四)建立高校风险预警系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高校应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全面而客观的揭示高校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借以对高校的经营效益优劣作出合理评价,以便在发现已出现或潜在的财务风险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第一,通过高校风险预警系统,科学预测财务风险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出现的偏差。第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短、长期预警系统,从整体上衡量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避免盲目举债,确保到期能够还本付息。第三,以财务风险的分析资料为依据评价,积累实践经验教训,更有效地指导学校未来的财务风险管理,并制定今后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

(五)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内部控制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包括完善的组织机构、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明确的职责、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合理规范的人事制度等。高校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规范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从而提高高校财产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赋予各个岗位相应的权限,相互制约,确保权责对等,降低偏差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切实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通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财务收支、基建项目、采购业务等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审计,以督促各部门遵守法律法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学校财务行为。第三,加强预算控制,即将组织的经营目标和资源配置予以量化,增强对控制活动或过程的可预见性。

四、结语

高校作为独立非营利性的组织,面对市场经济和生存的挑战,需要考虑如何规避、化解财务风险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目前高校出现的财务风险,一方面国家要加大高校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高校要切实做好各种财务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高校的债务管理,高校的财务风险才会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高校也才能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国.办学规模扩大背景下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11,1:73—75.

[2]吴超群.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22—223.

[3]韩德宇,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会计之友,2013,6:118—121.

[4]岳大庆.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相关问题综论[J].学理论,2012,12:254-256.

[5]牛红红.浅析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对策[J].经济师,2011,9:100—101.

[6]刘正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2,3:44—46.

[7]丛秀文.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与防范措施[J].管理视野,2013,1:162—163.

[8]William lee,Research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Conno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J].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3,2:469-475.

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篇2

整合财务组织能够执行议程

与那些在非整合财务组织中工作的同行们相比,整合财务组织和有影响的首席财务官在执行议程方面更加有效。在整合财务组织中工作的首席财务官们感觉到他们在评估和监控业务运行状况方面比那些在非整合财务组织中工作的同行们更有效,具体是81%比57%。

整合财务组织提高业绩

一个整合财务组织能够提供业绩,增强应对能力。整合财务组织在分析活动中花费更多时间,报告事项要广20%,更能够集中到客户、行业活动和渠道活动上。整合财务组织还能够更快地获取数据,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民办高校办学的风险与规避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风险规避

一、民办高校办学的风险

1.生源不足

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也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制约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突出的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招生。生源减少是一个大趋势,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2.人才短缺

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要素,但是由于生源不足,经费吃紧,引进优秀人才已经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民办高校激励职工的空间有限,教职工有没有积极性,不仅不能引进人才,甚至现有人才也在流失。

3.财务风险

民营高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收益以及与之相伴的风险而展开的,收益超高,风险可能就越大。前些年,生源充足,一些民办高校不能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成长,超常规发展,留下许多过度投资的隐患。由于过度投资,筹资面临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

4.管理短板

民办高校的管理风险是由于民办高校经营的不健全、管理的漏洞与失误所产生的决策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管理风险是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存在短命和很難长大的根源。民办高校管理风险普遍存在的主要因素有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当以及管理中以个人忠诚度为管理纽带的家长制作风盛行等。

二、规避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措施

1.扩大招生

民办高校首先解决的应该就是生源问题,生源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的其他存在的问题也会更加容易解决,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而不是排斥。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着与公办高校争抢生源的残酷现实。而且在录取方面,即使是同一类的办学层次,有些地区存在对公办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现象,如公办高校的录取批次一般放在民办高校之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吸引力。如果民办高等教育继续保持现有或进一步扩大规模,一方面国家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率和毛入学率。另一方面,国家对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招生政策一视同仁,明确了政府要扶持、促进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

2.留住人才

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是民办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要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用人制度,加强人才开发。具体措施为改变传统的短期雇佣的用人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战略观念,重视吸纳、培养和储备各类有专长人才,尤其是师资,废除内外有别、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学校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格局,给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改变只想控制人、不愿尊重人的粗放用人方式,营造尊重、信任、理解、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3.拓宽资金来源

资金是指维持和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所需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经费。要想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更充足,那就需要经过多种渠道来予以实现:一方面,民办高校争取更多的政府补贴,2010年5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这意味着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将有较大增长。“纲要”还将民办教育定位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鉴此,政府应给予民办高校享受更多政府优惠补贴,同时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降低民办高等院校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完善捐款税收优惠制度。对可以接受捐赠的社会团体、企业所对民办高校进行的公益、救济性捐赠,要在法定的限额内扣除税收,甚至实行特许制,从而使对民办高校捐赠人获得捐赠税收优惠,从而激励社会团体、企业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支持。

4.强化管理

著名战略管理专家Prahalad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民办高校管理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是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规划管理,另一方面是破除家族式的家长管理。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关系到该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如果定位准确适当,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符合该校实际情况,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其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笛生.生源不足致生存危机 民办高校发展面临重新洗牌[N].青岛日报,2011-8-23.

[2]Prahalad,C.K. and Gary Hamel.The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9.

浅析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 篇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开始提倡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各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高校的经费不足, 国家对高校的拨款有限, 再加上学生缴费已经达到底线, 于是多数高校就将筹资的渠道放在银行身上。《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 到2006年底, 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5000亿元。而当年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2500亿元。报告警示说, “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 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2000亿元, 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20亿元。虽然对高校贷款的统计数字不同, 但是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高校的贷款已经引发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通过贷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 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有效地解决了高等教育扩招所面临的土地校舍不够、教学科研设备陈旧等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但是高校贷款在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不仅造成了高校的财务危机, 而且还使银行存在风险。根据2006年6月15日公告《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显示:山东某学院2004年末银行贷款余额高达6.53亿元, 日均利息支出10多万元, 靠财政拨款和学校学费收入结余还贷难度很大。

基于此, 在中国高校普遍靠借贷办学的现实情况下, 本文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形成及危害, 从而为我国高校如何优化筹资结构,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规范和管理好债务资金, 防范好债务风险,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建立高校合理的资金结构, 满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出建议。

2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筹资渠道主要有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但是目前, 很多高校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 最主要的筹资渠道是从银行取得贷款, 导致很多学校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

2.1 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 最常见的概念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指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特指资金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高等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同于广义和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 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转而可能出现的风险。一般包括: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财务状况失衡, 现金流量短缺, 与资金运作有关的风险。本文研究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形成的风险。

2.2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并没有财务风险。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后, 确立了高校具有教育事业法人地位, 高校在获得财政拨款的同时, 可以依法自主筹措资金, 投资由高校自主决策, 政府只是从宏观上调控和指导学校财务行为, 而不直接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就由原来的无风险管理转变为现在的风险管理。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 尤其是许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已经达到财务风险预警线, 债务包袱日益严重, 财务风险已经凸显。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已开始影响高校发展, 部分高校已出现了全年学费收入只够甚至不够偿还银行利息的情况, 而前几年所贷银行借款又相继进入了还本期。随着金融市场银根紧缩、利率增长及学校债台的不断升高, 还本负息的压力将会持续下去, 随时刺激高校脆弱的资金链。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 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靠收取学杂费用于归还贷款利息都不够, 更别说将经费投入到教学中。

高校偿还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 (1) 靠财政拨入经费; (2) 靠高校所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 (3) 靠科技产业创收以及资金运作带来的收益。实际上, 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维持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正常开支, 对银行贷款的偿还只能依赖于高校招生人数和学费标准的增加。这会给高校带来教育事业收入增加预期, 但是这种预期往往会因为生源紧张、招生困难被高估, 这必将导致高校财务危机。对银行而言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

本文对某省20所高校的贷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截止到2008年底, 某省20所高校贷款情况、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以及财务风险的发生情况如下:

这20所高校贷款合计62.8亿元, 平均每个高校贷款3.14亿元。其中有14所学校开始付息但尚未还本, 只有6所学校部分项目开始还本付息。这20所高校目前的贷款结构:有3所是长借短贷, 有1所是项目贷款, 其余16所均为长借短贷以及项目贷款。

关于财务风险情况:17所学校认为目前财务风险的表现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16所学校认为是财务状况失衡, 现金流量短缺;3所学校认为是与资金运作有关的风险;6所学校认为是与校办产业有关的财务风险。

关于表征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18所学校认为是学校无法偿还到期银行借款;学校急需要资金, 但银行不愿意贷款;17所学校认为是学校拿不出现金支付日常运行开支;9所学校认为是贷款额度超过风险警戒线。此外, 还有部分学校认为学校资金运转不畅。有17所学校认为现金短缺或断流是高校财务风险最突出的表现。

关于财务风险的成因:20所学校认为是政府投入不足、扩张过快引起过度贷款;17所学校认为是学校管理及决策体制机制的缺陷;7所学校认为是校办产业投资失误;9所学校认为是对外担保产生的连带责任, 这说明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政府投入不足, 扩张过快引起过度贷款, 学校管理及决策体制机制的缺陷等主要原因造成的, 另外还有对外担保产生的连带责任等原因。

2.3 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

高校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学校将陷入财务危机,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首先影响的就是高校自身的运转。由于贷款规模过大, 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一笔资金, 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加上贷款结构的过度集中, 在还贷高峰到来时, 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 各项工程和师资力量配比尚未进入正常教学和科研阶段, 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其次高校的负债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高校规模扩大, 学校进入负债发展, 实验设备和师资方面的建设很难满足需要, 结果是学校规模扩大了, 师资力量却薄弱了, 最终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校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低素质的学生不仅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而且对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将得不到实现, 不仅不能满足在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更无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高校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必将造成银行大量的呆滞贷款, 引发银行金融风险。而且还有一种不良的后果是造成投资闲置浪费。由于市场规律、办学规律及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 尽管政府部门对高校贷款予以关照与扶持, 高校急剧膨胀的投资出现了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 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 或基础设施投资虽已完成, 但由于教学相关设施不配套以及高昂的收费, 造成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这种情况和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结果所吻合:“一阵风”上马、盲目建设“大学城”的后果是出现“新一轮资产投资——闲置——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3 如何规避财务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从客观上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但同时, 由于政府在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未给予相应保障, 使资金不足的学校不得不利用银行贷款充实办学条件, 满足增加的学生就读需要。但是, 部分高校对银行贷款高成本、有偿性、高风险的特点认识不足, 在贷款资金的申请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高校贷款中出现的问题, 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高校自身和银行3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既要关注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需要, 又着眼于解决未来高校融资问题的体制建设。

3.1 政府应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并进行体制创新

如何控制高校贷款规模、防范债务风险, 是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教育部已经下发了几个通知, 要求全国的高校对贷款要有科学的评估、要有规模控制。从2001年开始, 教育部与财政部就开始对教育部直属学校进行贷款比例控制, 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 设定贷款上限额度, 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 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 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2004年7月, 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 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做了具体规定, 进一步加强了直属高校贷款行为的规范和资金管理。同时, 还制定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控制模型》, 通过一系列指标测算, 对贷款规模过大的直属高校给予风险警示。教育部2009年的工作要点之一, 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这是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在现阶段, 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保证公共财政对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

(2) 政府要不断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融资环境和立法环境, 建立健全高校融资支持体系, 完善关于各种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规。

(3) 加强银校合作, 完善法律法规, 政策上为“银校合作”清除障碍;改变思想观念, 为“银校合作”扫清思想障碍;从体制上改革“银校合作”。

(4)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作为政府首先要对高校的经营风险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定与评估;其次要据此对高校的合理负债规模进行界定, 这样作为高校自身, 它很清楚自身有多大的偿债能力, 也有利于银行对高校贷款额度进行综合评价。

(5) 目前, 中国高校现有的资金渠道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何突破高校建设的资金瓶颈, 探索制度创新, 增强高校的造血功能,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领域, 建立健全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机制, 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吸引社会资金向高等教育投入。

总之, 政府在保证对高校财政投入的同时, 应尽可能从社会获取资源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当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同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相适应, 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高校无节制地向银行贷款, 从而降低高等教育的财务风险, 最终降低政府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

3.2 高校应加强财务管理、拓宽筹资渠道、防范财务风险

(1) 高校应开源节流, 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

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贷款资金管理, 调整贷款结构, 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增收节支, 合理安置富余人员, 减轻日常经费开支压力。

(2) 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努力培植新财源,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防范财务风险, 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优化资金支出结构, 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受政策方面的限制及高校筹资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的筹资渠道相对狭窄, 除了学生学费、住宿费、财政拨款等几种形式外,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其自筹资金收入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 导致社会资金流入不畅, 而银行贷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相对过大, 办学成本和财务风险陡增。虽然高校是非营利单位, 但在目前的会计环境和形势下, 各高校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高校对内应制定积极而有效的财务政策, 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收活动, 用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在挖掘科研成果转化收入方面, 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的职能, 积极和地方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等等, 增强学校资金的造血功能;通过提高大学自身的含金量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 利用校友会等群团组织争取外界捐赠, 创造一个凡给学校捐赠即无比荣尚的氛围;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吸取国外高校筹资的经验, 增强社会办学的力量。

(3) 建立和加强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学校的重大决策要集体决定。

高校贷款要充分评估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把贷款的余额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3.3 银行应谨慎放贷, 防范风险, 加强银校合作

审计公告2006年第4号 (总第16号) 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显示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高等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投资和收益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且不同的高校在偿债能力上也具有较大的区别, 银行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好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工作, 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随意性带来的贷款风险, 加强银校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目前仍然十分突出, 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 高等学校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也需要银行等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 要以新思维深化改革,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规范和管理好债务资金, 防范好债务风险,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建立高校合理的资金结构, 满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希腊移民风险规避 篇5

希腊移民风险规避

希腊出台4146/2013号投资移民促进法案,与塞浦路斯、葡萄牙并肩成为2013欧州移民年的三大亮点。最新推出的移民促进法案规定,非欧盟公民在希腊境内购买价值25万欧元或以上的房产即可申请希腊居留许可签证,法案一出便引起国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希腊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欧债危机,此时选择希腊投资移民是否有风险,我们又该如何规避希腊移民风险呢?世贸通专家表示,希腊虽然没有脱离欧债危机的影响,但目前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经济正在逐步复苏。而规避希腊移民风险最重要的是购买现房,真实可靠的房产是最能保值和升值的。针对广大投资者的顾虑,世贸通为投资者总结了一下忠告:

 希腊第二家园的项目适合那些不愿意做更多的投资而取得欧盟国家的居留

权的客户的申请。

 选择忠于客户的律师。希腊的买房律师服务包括:查清楚房屋产权、房契是

否有抵押、相关的法律诉讼、从开发商处查土地所有权、房屋建设是否合法、有无违建行为、规划许可等。追溯到保持土地20年的业主为止。完税单由律师协助,为律师职责之一。

慎用商业信用 规避财务风险 篇6

一、商业信用在企业中的双重身份

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在一些西方国家,制造厂商和批发商的商品中有90%是通过商业信用方式售出的。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信用的推行也日益广泛。

在企业中,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赊购商品和预收货款。赊购商品是卖方向买方提供赊销而形成的信用,是一种利用应付账款进行筹资的渠道,商品的加价部分是买方筹资的成本;预收货款是卖方给予现金折扣获取买方提前付款而形成的信用,是一种利用预收账款或者减少应收账款进行筹资的渠道,现金折扣是卖方筹资的成本。

商业信用是由商品交易中钱与货在时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由于其方便、及时、低使用成本性,逐渐成为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关于商业信用的讨论中,人们也习惯于单方面的看待商业信用,即商业信用只是一种筹资方式。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同时拥有客户与供应商的企业,商业信用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方面,当企业资金不足,可能会赊购商品、预收货款,自动利用商业信用进行筹资,成为商业信用的使用者;另一方面,当企业与其它企业进行交易时,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被迫赊销商品、预付款项,成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也就是说,企业既是商业信用的使用者,也是商业信用的提供者,这两个身份对企业而言是同时并存的。

提供商业信用与使用商业信用对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筹措资金、销售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商业信用作为一种利用信用形成的债权债务,在进行筹集资金、投出资金中存在着其必有的缺陷与风险性。

二、商业信用引发或加剧的财务风险

1、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时存在的财务风险。①容易忽略的筹资成本加大财务负担。虽然说如果交易中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时,利用商业信用筹资实际成本为零,但在实际交易中,商业信用的筹资成本仍是必须考虑的。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会导致较高的资金成本;如果企业负债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债权人因为无法按期收回资金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加,这时企业也会被要求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价,导致筹资成本上升;如果企业一旦经营出现危机甚至失败导致合约面临中止,商业信用提供方可能突然停止原料的供应或货款的预付,由于企业已经开始执行合约、进行生产,原料供应和预付款项的突然停止不仅会影响其他合约的履行,而且企业可能被迫重新寻找供应商,导致成本加大,风险增加。②冒险性筹资组合加大财务风险。一般而言,企业进行筹资时,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这是正常的筹资组合。但是有些企业采取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这就属于冒险的筹资组合策略。当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这种短期资金筹集部分长期性流动资产时,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是为了满足资产的长期性资金需要,必然要在临时性负债到期后重新举债或申请债务展期,这样企业便会更为经常地举债和还债,从而加大筹资困难和风险,还可能面临由于短期负债利率的变动而增加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③商业信用提供者的控制力优势加大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依赖供应商对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依赖客户对产品的长期性购买,从而这两方面的商业信用提供者对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当原材料在市场上供应减少、供应商在市场中掌握支配地位时,企业想更换原材料的供应不仅必须花费昂贵的成本和费用,另外还要承担新原材料的质量风险。而且商业信用提供者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极有可能突然性中断原料供应或者采取其它行动,导致企业危机的加剧。因此,商业信用提供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也容易加大财务风险。

2、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时存在的财务风险。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财务损失。当企业处于商业信用提供者的位置时,对商业信用利用者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的了解必然处于劣势,远没有使用者自己清楚,这样就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使用者发生财务危机、经营失败时,提供者极有可以无法收回资金。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年介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存在着相对较高的风险,当企业对对方的财务状况了解不足时,极易导致财务损失。②商业信用使用者的控制力优势加大了财务风险。目前在很多行业内,都存在“赊销制”甚至“包退制”,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被迫成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先将商品提供给客户,之后才收回货款。如果企业拒绝提供赊销,可能面临着产品滞销的状态。因此,商业信用的使用者借此对企业具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即使企业发现对方企业财务信用不佳、资金周转存在问题时,可能仍然被迫提供商业信用。这样,商业信用提供者的控制力优势可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商业信用,降低财务风险

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介绍,欧美企业坏账率只有0.25%到0.5%,而我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高达5%,是欧美企业的10~20倍;欧美企业的账款回收平均时间为37天,而我国企业平均时间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3~4倍。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商业信用缺失的状况还比较严重,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商业信用进行严格管理,降低财务风险、避免财务损失。

1、企业作为使用者对商业信用的管理。当企业运营资金短缺时,合理安排信用筹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现金支付不足时可以赊购原材料或预收货款、商业票据,另外还可利用现金的浮游量进行调配资金。在使用者的角度,对商业信用进行管理的目标使风险降低,筹资结构最优化。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商业信用的合理使用规模,另一方面要关注商业信用的变动。商业信用筹资和其他筹资方式一样,也有最佳筹资规模,理论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资金成本最小化的筹资额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使得在与企业资产相匹配的条件下满足企业营运资金的需要,合理发挥信用筹资的作用。企业还要关注筹资数量的变化,根据企业筹资总量的变动及时做出调整,以便于信用筹资的偿还,防止财务风险的加大。

2、企业作为提供者对商业信用的管理。在提供者的角度,对商业信用的管理主要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销售阶段的事前控制、销售之后的监督控制。在销售之前,企业要制定好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完善信用手续,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并作出合理判断,选择相应的货款结算方式。在销售完成之后,对应收账款应积极跟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回笼资金,减少损失。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和客户核对帐目,避免呆账、死账现象。

总之,商业信用作为一种自然性筹资方式,在目前的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不仅筹资成本低,使用方便,而且有助于建立企业自己的信誉与客户。但是,由于伴随而来的风险性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在充分认识其风险性的基础上,合理、慎重使用商业信用,从而将潜在损失尽可能小化,达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规避与防范 篇7

一、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外部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 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 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 许多高校校办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 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 导致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 高校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 高校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 高校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高校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学校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 我们只能采取措施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高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稽核体制。筑起高校企业财务基本风险防线, 具体可使用以下方法。

(1) 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 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 以实现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 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 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 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 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 以分散投资风险。

(2) 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回避财务风险。

(3) 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 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 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 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 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 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 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2. 建立健全高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 要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重点是对单位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物质、设备、技术信息沟通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

(2) 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结构, 通常包括:行政领导体系, 包括行政领导的设置, 各个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置等;构成要素体系, 包括人、财、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的所属系统;经营体系, 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系统;管理体系, 包括会计、统计、审计、电子信息和网络监控等系统。

(3) 根据划分的各个所属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运行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 同时制定每一关键环节控制要点的有效控制方法和操作规范, 特别关注高风险环节风险控制点的控制, 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4) 针对具体业务与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一般涵盖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通常包括对采购、生产、销售、预算、担保、合同协议、业务外包、企业合并、资产重组、投资融资、货币资金、存货、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控制, 要特别关注重要业务事项的控制, 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 对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控制、相互牵制。对财务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 (如担保、对外投资) 制定专项业务操作流程并对相应岗位进行特殊培训;对重要的担保业务、重大的对外投资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并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 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对内部控制执行结果进行定期检查, 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 适时进行修订完善, 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总之,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企业的现实状况,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才能提高高校校办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使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摘要: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校办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 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高校,企业,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吕峻.财务危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征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 .

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探讨 篇8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由国家财政资金补贴,高校财务管理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基本处于无风险状态。1999年,教育部对外发布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随之修改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院校法人资格,高校财务管理由此进入新时期[1]。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张,财政资金补贴已无法满足高校教育经费需求,自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对于完善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等教育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1)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支出由财政资金补贴,高校财务管理动力不足[2]。尽管教育部早已推行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管理层仍没有转变传统财政拨款模式下的高校财务管理观念,没有认识到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张背后的财务风险,甚至部分高校领导者认为地方政府财政会为高校的财务风险买单。由于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管理者没有严格按照高校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学地设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也没有合理地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负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部分高校让没有从业经验的本校教师职工兼任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财务风险事先预警机制建设不足,缺乏相应的事前预测和事后应对措施,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2)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过大,对外筹资过度依赖银行借款。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推进,高校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后,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8年的9%大幅增长到2008年的24%,与此同时,截至2008年年底,高校基础建设银行贷款规模突破2 500亿元,而同期财政拨款不超过500亿元[3]。高校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发展过快、筹资来源过度依赖于银行借款,一方面,导致部分高校每年需要偿还上亿元的银行贷款利息,甚至出现学费收入支付完利息后无法维持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由于财务管理不善,无法从银行获得新的贷款,导致基础建设项目出现烂尾现象,最终往往是求助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3)财务管理制度脱节严重,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高校其自身市场主体的特殊性,高校和普通市场主体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一致。1998年,财政部联合教育部对外发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基础建设采用普通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实行会计核算与基础建设核算相分离的会计制度[4]。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高校金额巨大的基础建设银行贷款采取表外登记的方式管理,不在高校资产负债表中体现,高校财务风险被人为地隐藏了。同时,高校在财务管理人员安排上不合理,缺乏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都精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工作的效率。

3 加强我国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我国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于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现代化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严格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管理基本规范等指导文件的要求科学设置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合理安排具有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人员负责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财务风险事前预警机制与事后应对措施,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高校需要提高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招纳外部高素质的人员负责本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对本校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高校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知识系统,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三,高校应当加强对基础建设银行贷款的管理,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在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制订基础建设投资计划之前,应当全面考虑国家教育政策、预期生源数量和本校办学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贯彻落实高校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在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确定银行贷款规模,确保高校每年还本付息后仍有足够资金维持教学工作,同时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安排,指导基础建设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积极引入限额管理,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和监督,深入分析实际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目标之间的差异类型与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最后,高校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补贴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与产出之间的衔接,实现产学研合作,拓宽高校收入渠道,降低高校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高校的对外筹资能力。

(2)完善高校外部财务管理环境。首先,政府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应当由微观管理模式转变为宏观管理模式。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快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步伐,减少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赋予高校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市场主体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降低高校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促进高校积极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着手进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修改工作,加强对高校基础建设银行贷款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及时发现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政府应当对高校银行贷款设立严格的审查批准制度,根据高校实际的偿付能力批准高校基础建设银行贷款规模,加强对高校银行贷款实际使用情况的监督,对于违反贷款协议的行为和个人,采取严格的惩戒措施,提高高校银行贷款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高校银行贷款监督机制。其次,银行应当加强对高校贷款资质的审查工作,在对高校信用情况进行评级时,降低政府扶持因素对高校信用级别的影响程度,综合考虑高校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累计贷款额度、贷款偿还能力与信用记录等因素计算高校贷款授信额度,密切监督高校是否按照贷款协议条款使用银行贷款,促进高校增强对自身财务风险的重视与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仍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债务风险过高、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等不足,通过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高校外部财务管理环境等措施,可以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为高校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彬.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I(13):277.

[2]夏伍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12(33):127-128.

[3]王小虹,张明哲.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3):37-40.

如何规避高校结算中心风险 篇9

1 高校结算中心风险现状分析

1.1 国家经济政策

(1) 国家经济政策。目前我国相关的高校经济立法尚未完善, 规章制度尚未健全。高校的结算中心是学校的财务运作中心, 但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高校结算中心的平稳运行。 (2) 国家办学政策。近年来, 我国各类高校正处于蓬勃发的时期, 专业调整、基础建设、改变办展学条件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国家出台的办学政策给高校的建设带来支持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技术经济带来了风险。 (3) 市场经济环境变化。高校的经济运作市场化受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 很难及时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 很难准确把握经济走向, 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法律规范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1.2 制度体系层面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结算中心, 目前仍不具备独立核算、自主资金调配的能力, 其在资本运作的相关项目中, 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和财务分析报告等内容。因高校结算中心本身不具有资金调配使用的权限,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瓶颈, 很多工作和项目仍无法正常地实施开展。

1.3 管理考核力度

(1) 高校结算中心的管理层面由于对结算中心内涉及到的经济项目, 下属科室的监管力度不够, 无形中对其财务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 对结算中心的工作考核力度不够。目前, 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是内部的监督和考核, 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因为结算中心不担承担着高校内部的资金往来, 还承担着对外结算的功能, 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政策, 应加大对结算中心工作的考核力度, 充分调动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经济危险因素。

2 有关规避结算中心风险方法的分析

2.1 加强完善财务制度, 建立监督检查机构

2.1.1 健全岗位分工, 加强监管力度

(1) 银行对账单控制, 通过定期进行资金明细和余额的核实, 确定资金的风险值; (2) 岗位分离控制,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工作岗位的不相容职务; (3) 现金收付款的控制, 有效地分类结算中心的收款、付款岗位分工; (4) 现金盘点控制,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 确保现金的账实相符; (5) 银行票据控制, 根据银行票据的规定有效控制结算中心的票据结算; (6) 印鉴管理控制, 必须确保印鉴的多人管理、多人控制。

2.1.2 建立相关监管制度, 发挥科学的用人机制

加强对一线重要岗位的监督, 选拔一些工作踏实、原则性强、工作能力较高的人到重要的岗位上来, 使人才智力优势变为结算中心的竞争优势。

2.1.3 建立跟踪监督检查机制

结算中心掌握着整个学校对外的资金交流, 必须加强内部的财务监督和检查机制, 明确岗位目标和责任制, 员工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 加强对结算中心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教育、财务制度方面的培训, 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2.2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2.2.1 加强员工职业教育培训

提高结算中心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招聘要求, 将招纳人才、培养人才和运用人才落实到位。同时对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 引导结算中心人员建立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

2.2.2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必须要求员工及时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相关经济政策的随时调整, 以及现代化的经济化管理的普遍开展, 进一步提高专业的服务技能, 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以及相关财务软件的熟悉运用,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改革完善组织机构, 健全规避风险制度

2.3.1 建立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

风险控制小组可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组成, 还可以成立内部稽核控制和项目运作决策小组, 加强内部的稽查和控制, 以避免项目的风险性过大。对于是结算中心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 结算中心要将本结算中心的工作进行明确的管理整合, 明确工作岗位责任制, 部门与部门之间, 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牵制, 相互监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地健全各项规避风险制度, 将风险切实控制在预防中。

2.3.2 健全各项规避风险保障制度

(1) 建立健全有效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包括:结算中心的成本管理、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目标责任, 结算中心的部分稽查制度、职业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要求, 对结算中心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原则。 (2) 建立健全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对高校基础项目频繁、大量资金的运行流通,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批准制度和流程, 通过规章制度的规定对结算中心的资金进行核查和监督。

3 结语

随着高校结算中心的资金流通量频繁增多、流通资金的数额增大、基础项目的逐日增加, 作为处于高校与银行之间互联的重要工作节点, 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必须要从源头抓起, 防范和控制资金运作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强提升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结算中心内部组织机构的合理性, 确保结算中心各岗位的内部核查管理, 减少风险因素, 最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避风险制度, 做到最大化地规避高校结算中心的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马镇东, 梁小业.浅谈避免高校风险的措施以及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11, 45 (16) :112-113.

[2]赵晓斌, 杨文华.试析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消费导刊, 2010, 34 (17) :18-19.

[3]汤孟军.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11, 23 (3) :27-29.

试论高校负债风险及规避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校负债,风险管理,成因,规避措施

一、高校负债风险管理概述

负债办学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办学手段之一, 如果运用得当, 会给高校带来相应利益, 推动学校快速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 可能会使学校陷入困境, 延缓或阻碍学校的发展。所以, 高校应对负债风险管理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及心理准备。

1、负债风险的概念

负债风险是指高校财务管理不科学、融资不当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其实财务负债风险就是因借款而增加贷款利息, 也可称为负债风险。高校使用借入资本, 要按期还本付息。但由于高校扩招的太快, 从而导致高校经营情况的不确定。如果高校经营情况较好, 能及时偿还借款本息, 就不会出现负债风险。反之, 如果高校经营情况不佳, 到期不能还本付息, 就会出现负债风险,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破产。

2、高校负债风险的特征

作为公办院校而言, 国家是其终极所有者, 这就造成负债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性, 所以在风险预测和风险防范上有别于一般的经济实体。我国高校负债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 高校负债风险具有潜伏性。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供不应求, 高校没有破产的担忧, 市场前景很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校对偿债能力不足的担心。同时, 高校教育成本、学术价值、学校声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尚不成熟, 难以准确确定其价值, 使贷款风险的衡量难度增大, 很难及时发现负债风险。

(2) 高校负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 高校在人、财、物的消耗上, 不能确定一个确切的额度;在科研成果是否能变现, 是否能计算收支余。因此, 高校负债风险在很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准确把握高校的负债风险。

二、高校负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贷款的到期, 一旦不能及时偿还, 高校将陷入财务危机,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其性质特殊, 高校就会向政府求助, 增加政府负担。同时, 当学校无力偿还时, 可能会提高学费标准或压缩教学科研经费, 将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高校扩招后就要大规模投资建设, 使高校间发展竞争的结果是校园面积大了, 学生人数多了, 师资力量却单薄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部分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没有从前的扎实。总之, 我国高校负债风险日趋严重, 如果不警惕并及时遏制, 会带来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化解高校负债风险已经刻不容缓。

三、高校负债风险的因果分析

1、高校筹资渠道少, 还款来源单一

我国高校的现有筹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它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 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教育经费来源的所有渠道中占据的比重最大。二是个人求学投入。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 因受教育理应支付部分高等教育的学杂费, 这是公平合理的教育费用征收方式之一。

2、高校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 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对贷款的主体、还款来源及贷款风险有错误的认识。具体认为学校的发展应由国家进行投资, 学校是国家的学校, 国家应该承担贷款的风险。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对还贷能力认识不清, 缺乏必要的资金成本核算意识和风险意识, 不能正确核算学校财力的承受能力。学校主要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来决定贷款规模, 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能力的问题, 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不断增加。

3、高校负债管理不善, 缺乏财务预警系统

(1) 管理层风险意识不足。由于高校很长时间内都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 不需要考虑负债风险管理的问题, 导致了高校管理层对负债风险不够重视, 风险责任意识不强, 没有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与防范。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但财务管理体制落后于扩招后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重核算、轻管理;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财务人员习惯于记账算账等日常的核算工作。

(3) 缺乏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预警, 设计和建立财务预警预报系统, 对财务经营状况做出预测预报, 无论从哪个立场来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者能够在财务失败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情况, 预防失败。而我国高校现在对此认识不足, 几乎没有高校建立预警系统。

四、高校负债风险规避措施探析

1、拓宽筹资渠道, 多元化筹集资金

高校要获得良好的发展, 必须要有充足的的资金作为保证, 多渠道筹集资金对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筹资的重要性, 扩宽筹资渠道和范围, 多元化筹措资金。

(1) 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和服务型产业。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 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科研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做好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大力加强科技创新, 满足社会需要, 将其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或转让给对科研成果有用的企业。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培训, 深入到企业, 为他们解决所需要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实力的高校还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司, 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咨询、出租学校固定资产和设备等多种经营渠道。

(2) 发行教育彩票、债券及基金。在借鉴吸取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成功的基础上, 国家可以建立试点尝试发行教育彩票, 筹措教育经费。在每年的两会上, 都有代表向国家建议发行教育债券。在美国有上百所大学发行教育债券, 有普通债券和免税债券两种形式, 偿还期限有中长期和长期两种。高校还可以建立专项基金, 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的项目。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债券、教育基金等必将会被广大投资者所认可并接受, 发展前景广阔。

(3) 建立健全捐赠体系。社会和个人向高校捐赠资金由来已久, 但大多是向自己的母校捐赠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捐赠制度, 扩大捐赠范围。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 据资料显示, 到2009年年底, 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总已经达到349亿美元, 美国有69所大学的捐赠基金超过10亿美元。近些年来, 我国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纷纷成立基金会。我国高校应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经验, 建立健全捐赠体系, 利用校友尤其是杰出校友的优势, 积极筹措捐赠资金。

2、提高负债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规避措施

哪里有负债, 哪里就有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校管理层应该加强对负债的认识。学校要优化资源, 勤俭办学, 节约办公费、招待费等。要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思想, 开源节流, 杜绝奢侈浪费, 精打细算。学校在拥有负债的情况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时, 会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偏离从而产生风险。如果在风险到来时毫无防备, 一筹莫展, 就会造成风险的加大, 给学校带来危机。因此, 高校应树立风险意识, 科学预测风险, 并有效地规避风险。

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 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来分散风险。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务岗位, 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 并赋予各岗位权责, 使之相互牵制。同时, 要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监督能及时发现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对策, 从而能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贷款金额, 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

3、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我国高校在扩招后虽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却发展缓慢, 不适应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高校应完善自身财务管理体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对高校来说, 就是指预算。作为高校决策的实施性规划和组织控制的量化依据, 财务预算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财务预算, 可以科学合理地筹划和利用资金, 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掌握预算编制的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 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 对于提高管理着的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财务预算体系。

财务预警就是指通过对高校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的分析, 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 将学校所面临的危险信号预先告知学校管理人员, 并分析学校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 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进行财务预警, 设计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对财务运营做出预测预报, 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 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 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 实现监测、诊断、治疗等功能。系统由基础机制和过程机制组成, 高效的组织机制、会计系统和这两者的结合产生的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构成三大基础机制。同时从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到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再到财务风险责任机制这三大过程机制将信息的流转过程实现为预警系统。这三大过程机制紧紧围绕“风险”, 结合基础机制, 将高校财务风险牢牢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参考文献

[1]杜秀敏:投入机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状况改进思考[J].财会通讯, 2010 (4) .

[2]冯岩、李红霞:化解高校贷款风险方法初探[J].科技与管理, 2009 (2) .

[3]马强:高校负债现状与化解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8) .

[4]陈紫莹:论高校过度负债的风险与对策[J].财政研究, 2010 (5) .

如何规避进出口财务风险 篇11

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纵观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企业正面临着以下财务风险:

汇率风险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企业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涉及与国际上有关国家和地区外汇收支结算时,由于外汇市场变化而引起本国货币与国际外汇市场外汇比价变动。这种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外贸企业外汇收入与费用支出水平,特别是在贸易合同生效后履约期间汇率发生变化时,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更为明显。

筹资风险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个行业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金融业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中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小,企业需要的大部分资金只能从银行融资。因此,资金来源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

投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风险包括资金投向的风险和投资组合的风险。宏观经济政策、出口货源渠道、国际市场客户、资源条件等因素都会关系到企业投资方向是否对路。如果投向不对,就难以实现投资回收。目前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又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出口额不断下降的困难。此时,外贸企业为了改善目前这一现状,很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冷静的方式,从而导致了投资的更加盲目性。

资金回收风险在金融危机下,国外客户往往会要求出口商放松付款条件,改变付款方式,将更多的风险转嫁给出口商。特别是高度依赖出口市场的企业,面对市场需求萎缩情形,又极度渴求订单以保证企业销售的增长。在销售与收账风险之间,大多数外贸企业往往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仍旧执行原有的信用政策,甚至放宽原有信用政策以取得订单,这样就使企业的收账风险成倍增加。

规避财务风险的措施

规避汇率风险

慎选交易币种外贸企业应该及时掌握西方国家汇率浮动的规律,注意套算人民币与其他外币之间汇率变动水平,在进出口成交中注意选择不同货币计价。比如在出口交易中,尽可能采用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在必须使用外币交易的条件下,应选择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计价,这本身就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一种办法。有些出口商品由于国际竞争激烈,企业不可能在贸易谈判中取得主导地位,如双方对计价货币不能达成一致,则可考虑提出双方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各占一半,使得利益风险双方共担。

增加保值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增加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无论汇率如何变化,一律按合同规定的汇率付款。金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设立相应条款,协议在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出口价格。

善用金融工具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汇率避险工具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

规避筹资风险

加强和银行的合作外贸企业应该主动向相关金融机构宣传介绍,企业在宏观调控背景下,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取得的成效,及时与其沟通影响自身发展亟待解决的困难,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

控制资金适时到位这关系到何时组织资金偿付,如果组织得当,所筹集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均可以顺利实现,达到预期目的;反之,会造成所筹集资金的过度负担或投入项目未能见效等,都会使企业财务处于被动难于兑现筹资承诺的境地。

控制合理结构外贸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高,货币资金与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的变化,也会形成资金占用的风险。货币资金所占比重较大,可以增强企业经营资金流动性,有利于防范偿付债务的风险,但是其比重过大易造成资金闲置,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存货所占比重过大,也会降低周转速度。显然,对外贸企业来讲,在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情况下,流动资产务必保持合理的结构与流动性尤为重要。

规避投资风险

为应对人民币升值,不少企业开始使用外汇贷款及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金融衍生产品自身风险也在加大。为此,外贸企业要加强金融及衍生产品等风险投资业务的管理,完善授权审批程序,强化专业化操作与适时监控。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实体经济的财富负效应会愈加明显。在资本收益占企业利润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企业证券投资行为应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以提高企业专业化经营水平,避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冲击企业经营。

规避资金回收风险

调整信用政策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浪潮下,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变化相应地调整信用策略。比如,企业可以制定书面的信用政策文件,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且必须重新审查原有的信用政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实施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提高放款标准,严格控制信用期间,采用相对较安全的结算方式,宁可放弃一部分订单也要严格控制信用风险,尽量避免国外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转嫁损失。其次,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评价客户信用等级,加强事前预防。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仅对新客户要进行信用调查,而且对老客户也不能疏忽。因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原来累积下来的老客户的信用记录并不能说明其现在的经营状况和支付能力。再次,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篇12

1、研究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体育教学组织风险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风险。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风险又可分为课外运动训练组织风险和课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风险。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主要考虑的风险有:经济风险、教学运作风险、场馆器材风险、责任风险、人身安全风险、财产安全和环境风险。

网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 属于隔网竞技项目。网球既是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 又属于户外运动, 空气流通好.运动乐趣多, 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练习。但相对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来讲, 网球属于新型项目, 普及度不高, 场地宽阔且质量要求高少, 拍子重量大, 球也较沉;击球冲击力大, 技术容量较多, 技能要求较高, 初学者较难掌握,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网球技术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教学风险。

高校中如何识别网球教学风险, 进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避风险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将从笔者一线教学经历入手, 针对网球公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环境、项目特点等方面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综合, 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实用性、具体性的措施, 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必要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 以“网球风险、教学风险、规避风险”为关键词, 网络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共30多篇, 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本文以面谈的方式向高校网球教学一线的10名专家进行交流, 其中教授6名, 副教授4名, 教龄在15年以上, 平均年龄47岁。面谈重点针对网球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各环节、项目、环境等风险高低程度, 易发生伤害事故的情景, 规避措施等方面, 并作好记录加以归纳、分析。

2.3、经验总结法

笔者从事网球教学6年多, 一直作教学笔记, 将教学中感受网球运动风险存在的体验以及各种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因素加以记录, 并从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安排, 紧急事件处理方面写下了心得。再采用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归纳和演绎, 形成较为客观的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参与体育课的风险

3.1.1、安全意识淡薄。

对于网球课乃至整个体育课的风险认识不够, 带有侥幸心理, 从而造成了安全隐患。从对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调查中发现, 有52%的大学生从不做准备活动, 有36.3%的学生每次都做, 但不够认真;对于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停留在脚扭伤、手擦伤等轻微伤害事故的认识上。

3.1.2、组织纪律观念较差。

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比赛规则, 追逐打闹, 不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 极易造成伤害事故。

3.1.3、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是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发生的, 一些大学生对体育卫生的认识不足, 缺乏应激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根据对大学生轻微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的调查发现, 有40.8%的同学不会简单的处理损伤的方法。

3.1.4、技术动作不合理。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动作不合理是引发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 占总数的l7.8%。技术动作不合理主要是指错误的动作和危险动作。

3.1.5、心理因素不稳定。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发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占总数的6.0%。网球技术含量较高, 规范性较强, 在学习新的较难的技术动作时, 由于胆小、害怕受伤、缺乏完成动作意识, 因强迫完成动作而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引起情绪的强烈波动, 造成运动者的心理、生理能量的大量消耗, 加之人的精神过分紧张, 导致肌肉的僵硬, 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往往容易产生伤害事故。

3.2、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的风险

3.2.1、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少教师对于风险认识不够深入, 不能实施合理的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措施;远离教学区, 没有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3.2.2、组织教学有误。

有相当一部分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课堂组织松散、学生之间互开玩笑或擅自做尚未学过的动作造成的。如:网球正手、反手抽上旋球技术的挥拍练习时, 如果教师不组织好队形, 学生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 那么就容易造成球拍打伤周围同学的事故。

3.2.3、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讲解要领不清, 示范动作不规范等等, 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如不经常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充实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学能力就会下降, 示范不够规范, 这就使学生理解动作不透彻, 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3.3、外界环境的风险

本文提及的外界环境的风险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体育教学依赖的气候等物理条件。

有学者调查, 因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占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39%。场地器材条件较差, 体育固定设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 安装不牢固, 放置不合理, 场地不平整, 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塑胶场地质地不均匀、球拍松动、吸汗带使用过度等。另外, 高温、暴雨等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 如中暑、昏厥等现象在夏季网球教学中时有发生。

3.4、运动项目自身的风险

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特别是竞争性、对抗性很强的项目, 它的特点造就了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一定风险。例如:挥动球拍对手腕部间接的震动;反手抽上旋球时对肘关节的牵拉, 跑动中急停侧身击球对膝关节的扭转等。

有人在对高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调查中发现网球项目造成的运动伤害排在所有项目的第4位。

4、网球教学中规避风险及伤害应对策略

4.1、策略

规避风险的策略, 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应急等。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以教学三个阶段分层, 将规避策略以具体化措施的形式渗透到各个阶段中。

4.2、课前

4.2.1、教师方面:

A.做好授课准备:除了熟悉教学内容以外, 还应检查授课班情况, 做好因材施教。教师了解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 对不同学生的运动负荷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B.检查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教师课前应确认场地是否打滑、是否有破损等, 大面积的就停上、小面积的则在集合时向每位同学告知避让或用拖布吸干水分, 比如:雨后网球场等塑胶场地容易积水, 而且雨后粉尘较多, 应提前做处理;另外教学用拍有破损、拍线有松动应及时更换。

C.提供必要衍生设备、物品:如:网球场周围有铁网, 防止网球嵌入铁网较高处而准备竹竿;放置干燥拖布或雨刮设备等。

D.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如何处理, 责任如何认定和追究, 教师应当有清楚的认识, 才能合理而及时的加以处理, 因此课前了解国家对于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也是很重要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师法》、《体育法》。

E.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课前应向学生们告知常规的安全行课法规、与项目有关的特别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告知学生不得在球场有人练习时横穿球场, 拾取网前球时确保场上没有其他练习或者捡球前示意练习者暂停, 正反手的集体徒手挥拍练习时确保前后左右足够的间隔距离等。

4.2.2、学生方面:

A.穿运动装、带齐装备和必要护具。紧身的衣裤、皮鞋、靴子等容易造成身体活动度受限, 有摔倒、拉伤等风险。

B.有伤病或例假的同学提前向老师说明情况,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的先天性疾病或功能缺陷的情况, 主动向老师说明会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举个其他项目的例子, 某一年新学期开学后, 某高校大学生在篮球课进行中完成“三步上栏”技术动作时突然晕厥, 教师立即采取了应急措施, 但学生仍在急救约1小时后死亡, 医院诊断是猝死, 尽管学校在法律上需承担责任, 但这里想说的是, 学生自己有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 却从未主动向教师说明情况, 平时依然参与和其他同学一样运动负荷的教学活动, 掩盖病情, 导致悲剧的发生。网球项目的持球练习强度较大, 倘若确有疾病隐患或不适宜剧烈运动的情况, 提前告知教师才能在安排教学的时候会有所考虑。

4.3、课中

4.3.1、教师方面:

A.留意学生变化, 做好医务监督。尽管课前充分准备, 但课堂上教师仍然得善于观察, “防患未然”。当学生由于运动负荷不适应出现面色、呼吸、心跳、动作准确性等外在表现的变化时, 应当立即询问情况, 必要时终止运动。

B.管理合理、教学适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对于伤病等不能正常行课的同学可安排见习或者将其集中分组进行小负荷练习。比如:有先天性疾病不能剧烈运动的同学可令其见习或根据自身情况小强度练习, 每十分钟由教师监测或自我监测心率, 控制在100-120次/分为宜;来例假的女生进行徒手挥拍、慢动作演练等;大病恢复期的同学可以进行徒手挥拍的原地练习, 脚伤的同学可做上肢动作练习等, 总之, 教师灵活掌握, 合理安排。

C.做好应急反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来源以及发生过程而专门制定的应对计划, 目的是为了对付突发性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心理恐慌与混乱。风险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包括第一应急反应、急救措施、实施步骤及分工与协调配合等, 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要在急救的同时, 迅速拨打就近急救电话 (如全国急救电话:120、各校区保卫处电话等) 。再如腿部肌肉痉挛, 立即用解痉挛方法缓解疼痛;球撞击发生开放性损伤时, 在采取止血方法的同时, 迅速将伤者根据安全运送方案送往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对于伤及颈椎、腰椎或心脏病人的运送, 一定要按照安全运送方法进行。

D.重视准备活动。项目不同, 准备活动的侧重点也不同, 除了一般性准备活动外, 专项热身运动应突显, 如:充分拉伸肩、肘关节, 做一些横向滑步练习, 腕、踝关节的转动练习等。

E.重视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教师可增加运动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实施自我保护训练;可专门安排时间通过语言讲解自我保护技能的知识;对于有条件的场地, 教师还可根据高校学生体育实践中高频出现的运动致伤情况, 利用保护垫, 模拟运动中摔倒、意外相撞、动作失误时身体的失控等至伤情况, 并就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自我保护动作练习, 比如:要重点提高学生防摔倒能力, 学会在摔倒时顺势的滚动、滚翻动作、提高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撞时快速保持肌肉紧张, 屏住呼吸的能力、学会腾空后的落地缓冲、在腾空状态下抱头转体动作、学会腾空→落地→下蹲→侧倒 (或后倒) 滚动的组合缓冲动作等等。

4.3.2、学生方面

首要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活动;其次是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当身体有异常情况时务必停止运动并第一时间告知教师, 切忌“过分自信”, “硬扛过去”。如遇中暑晕厥时一定尽快扔掉球拍和球然后就地蹲下或靠住坚实物体。

4.4、课后

4.4.1、教师及时总结。

笔者建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课后教师记录不同班的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给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提供依据。

4.4.2、检查、报告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

及时提醒器材管理人员检查、维修、更换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设备, 可与体育委员一起检查教学用具的回收情况, 如果课后将球、球拍、护具等随便摆放在操场上, 无人看管, 更无人指导, 学生也有发生意外的风险。

5、结论与建议

5.1、网球课前教师做好授课准备:

检查授课班情况, 做好因材施教。检查场地、球拍、天气等情况;提供必要辅助设备以确保安全, 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5.2、网球课中教师留意学生变化, 做好医务监督。

做好应急反应。了解风险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重视准备活动, 重视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学生在上课时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并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

5.3、网球课后教师及时总结。

记录不同班的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给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提供依据。检查、报告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等。

上一篇: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下一篇:综合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