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规模

2024-10-16

综合规模(共12篇)

综合规模 篇1

猪是恒温动物, 通过体温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 当环境温度低于猪的适宜温度时, 会通过物理和化学调节体温, 适应低温环境, 这样就会使猪出现颤抖、增加采食量和活动量来达到增加体温的目的, 结果使猪的生产性能下降和饲料报酬降低, 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下面就提高猪舍温度, 提出一些措施供养猪生产者参考。

1 建筑设计上保暖

1.1 选址时要考虑将来建舍后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选址有利于保温。

1.2 建舍时要考虑保温。

1.2.1 盖正房

猪舍的朝向对舍的保温影响较大, 一般建设坐北朝南的正房, 夏季利于散热, 冬季利于保温。

1.2.2 开南门或山门

猪舍门的位置与舍内温度直接相关, 最好开南门, 人员出入不影响舍内温度, 在舍的两端也可以开山门, 最好建门斗, 不要开北门, 因冬季时, 北门一打开就会有冷空气进入舍内, 易引起猪感冒。

1.2.3 天棚暖

舍内热量的走向是向中间和上部, 如果天棚不保温, 会使舍内热量很快散失。在屋顶和舍内之间设置保温隔热层, 可用珍珠岩、锯沫、干炉灰、保温板等材料。

1.2.4 北窗少

北窗与舍内温度关系密切, 不设会影响夏季通风散热, 但过多时会明显影响舍内温度, 可以选择设置2~3个南窗, 对应1个北窗。

1.2.5 墙体暖

猪舍墙壁的厚度和材料影响保温效果。北方建设猪舍时可以考虑南墙厚度37cm, 北墙厚度50cm, 为了减少材料用量, 北墙厚度也可37cm, 但需要加一层保温板, 提高保温效果。

1.2.4地面暖

猪常时间在地面活动, 地表温度对猪的健康影响较大。哺乳仔猪用产仔床, 断乳保育期仔猪用保育床或用地热, 使仔猪生活和活动区温暖。育肥猪可以在猪的休息区搭建木板床提高温度。

1.3 饲养上考虑保温

除产仔舍外, 其它猪舍可以适当增加饲养密度来提高舍温。控制猪舍用水量, 降低舍内湿度, 保持舍内干燥有利于保温。经常检查维修破损的饮水器, 防止水分过多流到地面, 增加湿度。

2 采用适宜的保温措施

2.1 地热保温或暖气

要在每栋产仔舍建设一台锅炉, 由该舍饲养员负责, 根据舍外温度变化, 调整采暖时间。地热设计时, 将地热管设计在仔猪休息区通过, 使仔猪生活区保持温暖。

2.2 热风炉

可以在每栋产仔舍安装一台热风炉进行采暖。热风炉通过正压送风, 除达到保温作用外, 还可以改善舍内空气质量, 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和预防治疗费用, 提高保育猪质量, 不易造成用电安全隐患, 一次投资建成后维修成本低;但存在保温费用要高一些, 并且送风时有一定噪声。

2.3 其它保温措施

2.3.1 仔猪用保温箱

常用于产仔猪舍仔猪用, 仔猪保温箱内可以使用250W红外线灯泡或电热板增温, 并在仔猪趴卧处放一只温度计, 第一周红外线灯泡底端距离仔猪箱底的高度为45cm左右。悬挂过高只起光源作用, 悬挂低于45cm时, 灯下温度过高, 容易灼伤仔猪。第二周以后悬挂高度可高些, 以便使仔猪箱内温度下降一些, 通过查看温度计确定开灯时间和高度。也可以通过观察仔猪趴卧姿势来判断仔猪是否舒适。如果仔猪挤堆、身体颤抖、皮肤呈鸡皮样, 且全身发红, 说明仔猪所居环境温度偏低, 可以增加热源功率, 调整灯高或通过放置电热板方法来调高仔猪箱内温度。如果仔猪呈放射样趴卧、多靠近出入口或四角, 说明仔猪箱内温度过高, 应酌情降低仔猪箱内温度, 防止箱内外温差过大, 引发感冒和下痢等病。

2.3.2 常规措施

入冬前要对猪舍门窗进行检修, 发现破损及时封严。猪舍门内设置门帘可以增加保温效果。

2.3.3 火炉采暖

有一些小规模猪场, 因产房和保育舍内猪数量少, 在舍内临时建火炉采暖, 也可达到保温的目的, 但要注意防止发生火灭和煤气中毒。

综合规模 篇2

什么是“规模化养殖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经当地农业、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养猪、奶牛、蛋鸡、肉鸡的养殖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指标是猪出栏大于或等于500口;奶牛存栏大于或等于100头;肉牛出栏大于或等于200头;胥鸡存栏大于或等于20000羽;肉鸡出栏大于或等于50000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如何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控制?

近2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肉、蛋、禽总产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畜产公害”,畜禽粪便、养殖污水任意堆弃、排放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场集中地区环境恶化,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空气等产生污染。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的排粪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粪量,而按BOD5(生化需氧量)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按我国1999年养猪5.2亿头计,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 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0.4亿人和67.6亿人;1只鸡的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0.1人和0.68人的排粪量,按我国1999年养鸡30亿只计算,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3亿人和20.4亿人的排粪量。再加上鸭、鹅、牛等其它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其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如今对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负担,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

由于“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和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再加上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致富工程”的实施,畜禽养殖逐步在城郊及工矿地区集中。统计表明,2004年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即百头牛、千头猪、万羽鸡以上规模)700多家,其中奶牛饲养量4.56万头,生猪年末存栏168.6万头,全年上市43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8793万羽,全年上市10651万羽。

据估算,全省畜禽废弃物(养殖污物)年排泄量相当于1600万人之多,若按BOD5估算,全省畜禽的BOD5排泄量相当于1800万人的排泄量规模。再加上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大量的粪污产生及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大,对城镇、工矿及其自身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未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恶化了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其中生存的生物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环保部门已经发现,由于相应的环保设施不完备,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加之大部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国家依法治理力度不够,养殖污染有大行其道,无人问津之势,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及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但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依然不明显,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性

养殖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养殖场环境免受外界的影响和污染;二是防止养殖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本文针对后者作一浅析。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有机物、矿物质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粪污

处理不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养殖粪污包括畜禽粪便、废弃的垫草垫料、生产及生活污水等。

2.1养殖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148千克氨气(NH3)、13.5千克硫化氢(H2S)、24千克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公里以上。

2.2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使水体固体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升高。当超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超过其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净能力时,水质便会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孳生,产生一些毒素并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DO),最后溶氧耗尽,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此时因缺氧,水中的有机物(包括水生生物尸体)降解转为厌氧腐解,使水变黑变臭,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随粪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据报,南方某市三个村的猪场附近河水分析表明,每升水中细菌总数高达11.5~70万。有毒有害物污染主要是指饲料中的抗生素、违禁药物、矿物质及猪场用的消毒剂等随粪污排入水体后对其造成的污染。

2.3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施)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施)入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力(土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浓度物质(如:铜、锌、铁、微生物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之高(营养富集),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的健康。

3、养殖场环境控制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

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厂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1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主要是采用有效的营养措施,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添加高效添加剂或饲喂消化利用率高的原料,合理降低畜禽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通过添加促进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添加剂,提高畜禽对饲料(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沉积率),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出路。

3.1.1平衡氨基酸法

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等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0%~6.0%(其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畜禽主要通过日粮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平均含氮16%)态等氮元素,经过消化吸收,被动物机体沉积利用约35%,其余约65%排出体外。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排泄率和沉积率不同。

猪摄入的氮平均约65%排出了体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普遍认为蛋白质

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就必须改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chung等(1991)研究表明,应用理想蛋白(氨基酸)概念配制的猪日粮,氮的排泄量可减少30%,同时也能减轻养殖场空气中氨的浓度和臭味。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他在总结了鸡、猪饲料中加赖氨酸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添加赖氨酸能促进肉鸡生长,也能降低氮排泄量。肉鸡(3~6周)16%粗蛋白饲料中添加0.2%赖氨酸与18%蛋白质饲料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相似,但降低氮和干物质排泄量分别为15.40%和7.92%。cho等(1995)报道,蛋白质20%的肉鸡料中各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0.1%,结果与23%蛋白质对照组生长效果相似,但减少干物质、氮、磷排泄量分别为9.69%、22.09%和12.46%。lenis和jongbioed(1991)报道,猪日粮蛋白质水平若降低1%,排尿量减少11%。orock等(1997)试验中,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四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类似研究较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总之,通过平衡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排泄物中氮及其它物质含量,降低后续处理畜禽排泄物(养殖污物)的费用和难度,减轻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1.2添加酶制剂法

酶制剂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是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必不可少的专用的催化剂。在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不仅能促进动物消化吸收相应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消化吸收饲料中平时不能(或不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营养物质(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komegay(1996)报道,添加200~100o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100千克,消耗317千克饲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千克降为0.11千克。cho等(1995)向肉鸡饲料中添加0.1%八宝威复合酶,结果干物质、氮、磷的排泄量分别降低17%~18%、24%~28%和12%~27%。simons等(1990)报道,由于添加植酸酶使玉米—豆饼为主的肉鸡配合饲料中约33%不能利用的磷变为可利用磷,因此可降低磷排泄量17%~42%。尽管普遍推广应用酶制剂还有一定难度,但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不失为养殖场(尤其是大型养殖场)控制养殖场环境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3.1.3添加其它添加剂

为了降低畜禽对摄入营养物质的排泄量,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市场上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高效的添加剂。用有机螯合态微量元素添加剂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排泄物

中矿物元素含量。研究表明,青年猪料中加100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一种有机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似,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kim等人(1995)在肉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能降低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5.39%和1.57%。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减少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15%和32%。

当然,通过合理降低日粮营养物质浓度、选用高效易消化吸收的饲料或原料、减少或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采用合理的清粪工艺、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多阶段式饲养、减少饲料浪费等都能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或粪污中有毒有害物的含量,减轻养殖污物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养殖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是将畜禽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养殖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物质、水及其它营养物质,经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后,施入农田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用以饲喂畜禽可节约饲料,降低养殖开支,提高养殖效益。分离出的污水净化后可再用于冲洗畜舍,节约养殖用水。总之,对养殖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促进农牧结合、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2.1堆肥法:是一种好氧发酵处理粪便的方法。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主要包括自然堆肥法和现代堆积法。

3.2.2杀菌处理后饲喂

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干粪中含粗蛋白质15%~30%粗纤维10%~16%,总氨基酸8%~10%,其中赖氨酸达0.9%、蛋氨酸0.23%、胱氨酸0.2%,磷3.0%、钾1.7%,还有铁、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2、维生素B12、胆碱等多种维生素。因此对禽粪进行去杂、杀菌、干燥等处理后,可作质优价廉的饲料加工处理方法大致有干燥处理、化学处理、发酵处理、青贮、热喷处理、膨化处理等,当然畜禽粪便的处理还有其它一些经济方便的方法。如适量的用作农田底肥,一来可提高田地肥力,二来也能解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之劳。

3.2.3养殖污水处理和利用

前面主要讲述了对固态养殖污物的处理和利用,本节主要讲述对养殖污水(液态)的处理和利用。虽然对养殖污物的处理都很必要,但相对于前者来讲对养殖污水的处理具有更为现实、更为迫切的意义。一来是因为养殖污水排放量大,二是因为人们对养殖污水的污染危害认识更为不足、重视不够。污水处理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三大类,其中化学处理法因需要化学

药剂,费用较高,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需有专门的处理技术人员,小型养殖场一般不适合采用。

3.2.3.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殖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殖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3.2.3.2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按照微生物类型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前者是使一部分有机物转变为微生物体,另一部分被分解为CO2、H2o、NO3-、SO42-、PO43-等的盐;后者除生成细胞体外,还生成CO2、CH4、H2S等(即沼气)。由于BOD5反映了污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量。故可以用BOD5与CODcr的比值(%)来判定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该值>45%时可行性好;>30%时尚可;<30%时较差;<25%时不宜进行生物处理。一般情况下,猪场污水该比值均在45%左右,为生物处理可行性好的污水。根据处理工艺及条件,污水生物处理法分为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工厂化生物处理法二种。

3.2.3.3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4、养殖场环境控制的建议

4.1大力推广高效环保型添加剂,如有机微量元素的应用。

4.2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采取更为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

4.3不断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力度。

4.4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4.5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上马、重复建设。

综合规模 篇3

【关键词】养猪;母猪;二胎母猪综合征;防控措施

“二胎母猪综合征”是指一胎母猪进入第二轮生殖周期后,出现第一胎断奶后母猪失重过多而太瘦、断奶7d内发情率低、再次配种困难或分娩率降低、二胎产仔数降低(一般比第一胎减少18%以上)、头胎淘汰率高(一般超过15%)等情况。

1 目前规模化猪场“二胎母猪综合征”的现状

后备及一胎母猪面临着3大问题:胃肠道发育不足,营养储备不足,一胎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不足。

目前,很多猪场使用全价饲料,而过度迷信“全价饲料不缺营养”会导致母猪营养管理方式单一,在营养配置上,有以下误区:

(1)不同胎次一个样:猪场所做的营养基本是不分胎次的,实际上不同的胎次对营养的需要是有区别的。

(2)不同季节一个样、不同温度一个样:养猪人应该要意识到猪只在春秋季、夏季、冬季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温度环境下的母猪对营养需求是有差异的。

(3)吃多吃少一个样:不同阶段母猪的采食量不同,对营养的配比也是有差异的。母猪饲养阶段可以分为限饲期和优饲期,即便是限饲期,相关的营养需求也是不同的,如配种准备期饲料要求VE大于150mg/kg,这样更有利于发情排卵需要;而哺乳母猪饲料要求高能高蛋白,能量来源可以是脂肪,生殖营养VE需要大于60 mg/kg。

造成“二胎母猪综合征”的原因主要初产母猪胎儿过大与初产母猪产道狭窄、骨盆处于发育阶段之间的矛盾。当前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制度还有待调整,传统饲养管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初配体重与膘情、初情期、性成熟及初配日龄等方面的原因,头胎母猪还会因为机体本身处于发育阶段,特别是骨盆正常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而容易出现骨盆狭窄等问题。

初产母猪掉膘比经产母猪还要严重,因为初生胎儿过大、吃奶能力特别强会与初胎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低之间形成巨大“剪刀差”。一胎母猪采食量不足导致的断奶掉膘过大及生殖营养缺乏是导致“二胎母猪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后备母猪培育、配种、限饲期、哺乳期等营养、管理不到位。

2 减少“二胎母猪综合征”的措施

(1)通过后备母猪群的管理来选留生殖系统发育优良的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应在8月龄左右、体重在120~130kg,第二次或第三次配种过早或过迟均会影响到母猪的繁殖力和使用年限。

(2)头胎母猪携带的哺乳仔猪尽量不要超过9头,仔猪断奶期应在21~25d为宜,否则会导致母猪因失重过多而影响下次怀孕的时间。

(3)增加母猪在泌乳期的饲料摄入量,使其平均每天采食5kg以上,使用低纤维的高能饲料来维护其充足的能量吸收。

(4)夏季在饲料中添加核肽维康或应激康等电解多维,以弥补母猪因采食量下降而造成的营养不足,减少热应激的为害;断奶后饲喂青饲料1~2kg/d。

(5)断奶前3d降低投喂量,断奶当日不喂料,只提供充足饮水,这样有利于乳房萎缩和刺激母猪尽快受孕。母猪断奶后要增加投喂量,日喂3.0~3.5kg;同时,每天与1头性欲旺盛的公猪接触10~20min,以刺激其受孕。

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篇4

1 建造利于疫病防控的标准圈舍

圈舍的建造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 主要内容有:

1.1 猪场选址

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 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猪场的选址要符合GB/T 18407.3的规定。猪场要选在地势高、干燥, 平坦 (在丘陵山地建场的应尽量选择阳坡, 坡度不超过20°) , 排水良好的地方, 且有良好的水、电、路等公用配套条件。

1.2 猪场布局

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 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圈舍按“四分离”的要求, 做到人畜分离、粪便干湿分离、净道污道分离、雨水污水分离。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3个功能分区布置, 各功能区之间界限明显。

猪舍排布:按生产流程依次排列为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猪舍→怀孕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肥育猪舍。

猪舍面积:根据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 种公猪8~10 m2/头, 种母猪6~8 m2/头, 仔猪0.5~0.6 m2/头, 育肥猪0.8~1.0 m2/头, 使用高床分栏饲养工艺。

1.3 猪场设施设备

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 以便清洗消毒;配备疫苗冷冻 (冷藏) 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 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根据需要, 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等采集的区域。

此外, 还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饲养工作。

2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提供优质安全、科学配制的猪饲料, 是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的关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 对饲料的营养指标要求不尽相同。各阶段猪的营养指标分述如下:

2.1 仔猪饲料营养指标

仔猪饲养阶段分为哺乳期和保育期, 其营养指标见表1、表2。

2.2 公猪饲料营养指标

重视维生素A、D、E和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的补充。体重150 kg以内的公猪, 日喂饲料2.3~2.5kg;150 kg以上的公猪, 日喂饲料2.5~3kg。应根据膘情适当调整喂料量。

2.3 母猪营养指标

母猪的饲养分为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4个阶段。

后备母猪采食量:生长期 (断奶~70 kg) , 采食量1.5~2.5 kg。培育期 (70~100 kg) , 采食量2.5~2.8 kg。适配期, 在配种前2周每头增加0.45~0.9kg/d, 配种当天把饲料量降到每天每头1.8~2 kg。

怀孕母猪采食量:怀孕前期 (怀孕0~85 d) , 日采食量1.8~2.0 kg, 注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怀孕后期 (怀孕85 d~产前3 d) , 日采食量为2.0~2.5kg。

围产期日投料4~6 kg/头。旺乳期 (产后7 d~断奶前3 d) , 产后1周基本上可让母猪自由采食, 母猪每天给料量以2.5 kg/d为基础, 每多带一头仔猪增加0.25~0.3 kg饲料。断奶准备期 (断奶前3 d~断奶) , 体况良好的母猪于断奶前3 d适当减料至3 kg, 体况差的不减料。空怀母猪, 其日粮的营养浓度与哺乳期母猪相同, 在离乳前3 d开始减料, 离乳当天不喂料, 离乳后第二天至配种前增加饲喂量, 日喂量加至2.5~3 kg/d, 一旦配种后, 立即降到1.8~2.0 kg/d。

MJ/kg、%、kg

MJ/kg、%、kg

MJ/kg、%、kg

MJ/kg、%、kg

3 建立引种隔离制度

从外地引种猪时, 应派兽医和遗传育种专业人员到非疫区、有资质的健康种猪基地选购, 并与引种基地签订有关合同,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购回的种猪要按有关引种隔离观察的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不得低于45 d。以此防止因引种而引入传染性疾病和确保购入种猪的品质。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仔猪的抵抗力不同, 难免有发生疾病的情况。一旦有仔猪发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查出病因, 进行治疗, 防止相互感染。

4 加强抗体监测与制定合理适用的免疫程序

4.1 抗体监测

4.1.1 口蹄疫: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牛、羊。重点对种畜场、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发生过疫情的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家畜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并结合疫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 (4) 检测方法: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或液相阻断ELISA。结果判定标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液向阻断ELISA, 免疫21d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检测结果处理:病原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样品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实验室进行确诊和病原分离鉴定。对阳性畜进行扑杀, 必要时对同群畜进行扑杀, 并无害化处理。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4.1.2 猪瘟: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用途、饲养方式的猪;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各集中监测一次, 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猪瘟监测采样可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监测采样结合。 (4) 检测方法: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判定标准: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用荧光免疫抗体或RT-PCR或ELISA方法, 对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 (5) 监测结果处理: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猪所在的猪场应采取净化措施。

4.1.3 高致病性蓝耳病:

(1) 监测范围: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饲养场、交易市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集中监测;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 (4) 检测方法:ELISA。判定标准:活疫苗免疫28 d后, 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监测结果处理: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群或猪场, 要结合猪群免疫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综合分析, 并按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4.2 免疫程序的制定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针对本地区、本养殖场动物疫病流行的情况、种类、发病时间、年龄、疫苗等特点, 并结合抗体监测情况, 制定适当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操作规程, 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应免密度要达到100%, 确保防疫工作对本场猪只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动物疫病分类, 猪的一类疫病有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其中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强制性免疫, 必须列入免疫程序中。

5 哺乳仔猪保健方案

5.1.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 每头各肌注猪白细胞介素-4, 每次0.25mL, 可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吃初乳之前用嗜酸乳杆菌口服液, 每头喷嘴1 mL, 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 mL。

5.1.2仔猪3日龄时, 每头肌注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 m L或者肌注铁制剂1~2 mL, 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预防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 可于1 t饲料中添加益生肽C211 500 g, 饲喂10 d, 可促进消化机能, 调节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 促进生长,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 改善饲养生态环境。

5.1.3仔猪断奶前3 d, 每头肌注转移因子 (免疫核糖核酸) 0.25 mL, 可有效的防止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及环境应激等。

5.1.4仔猪断奶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氟康王 (氟苯尼考, 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 400 g, 加黄芪多糖粉500 g, 连续饲喂14 d, 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诱发断奶后仔猪发生的多种疫病。

MJ/kg、%、kg

MJ/kg、%、kg

5.1.5饮水加药,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加黄芪多糖加溶菌酶80 g, 饮用12 d。

5.2 保育仔猪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猪用抗菌肽500g, 加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2 d。保育仔猪转群前口服丙硫苯咪唑, 10~20mg/ (kg体重) , 驱除体内寄生虫1次。

5.3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抗菌肽5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溶菌酶120 g, 连续饲喂7 d, 每月1次即可。母猪产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 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4 d。

6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6.1 消毒剂选择原则

6.1.1 选择的消毒剂具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中的特点。

6.1.2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 选择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1.3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确实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2 消毒程序

采取清扫→冲洗→消毒→干燥→再清扫→再冲洗→再消毒→再干燥的程序, 并注意更换不同的消毒药, 确保杀死所有病原后才进猪饲养。猪场应坚持“全进全出”原则。进栏前, 用消毒液严格消毒后方可进栏。

6.3 消毒措施

轮换使用消毒剂, 定期进行外围消毒、场区消毒、饮水消毒、饲料袋消毒和其它常规消毒, 注重产房的卫生。6.3.1外围消毒: (1) 人员消毒:采用沐浴消毒时, 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脱去衣物, 全身淋浴后, 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工作鞋, 双手在消毒池 (盆) 内浸泡消毒后, 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 (2) 车辆消毒:本场车辆自外返回需进入生产区时, 应在大门外经喷洒消毒剂对其外表及所载物体表面消毒后, 通过消毒池进入。消毒池液体每周至少更换2次。 (3) 生产用品消毒:生产用材料 (如扫把、铁锹等) 可用消毒剂对表面消毒即可, 但在有疫情时经熏蒸消毒后才可用于生产。

6.3.2 场区消毒:

(1)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和饲料加工区。经常清扫, 保持其清洁卫生, 每周或半月定期消毒一次。 (2) 生产区:舍外主干道每日清扫, 每周使用规定之消毒剂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 增加消毒次数。 (3) 对赶猪通道、装猪台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称重地磅必须在清扫后进行擦拭消毒。 (4) 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尸体的场所及运送尸体的车辆, 经过的道路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 酌情使用喷洒法或浇泼法、浸泡法等方式进行消毒。 (5) 猪舍消毒:每天至少对猪舍清洁2次, 将收集的粪便、饲料残屑、垫草等运往粪场集中处理, 清洗食槽、水槽、排污沟。配种怀孕舍、中大猪舍每周至少对地面、栏杆、墙壁、走道消毒2~3次。疫情严重时应酌情增加消毒次数和提高消毒剂使用深度。 (6) 空栏消毒:猪舍空出后, 彻底清扫, 冲洗栏舍, 包括猪床、排污沟、地面及墙壁、保温箱、天花板、饲槽等仔细洗净, 不留死角;使用2%火碱喷洒地面、饲槽、栏杆等, 0.5~1 h后冲洗掉火碱液;再用0.3%过氧乙酸或氯制剂对整个猪舍喷雾消毒。或密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30 mL, 倒入适当容器内再加入高锰酸钾15 g/m3, 舍内温度不低于15℃。或不加高锰酸钾, 用猛火加热福尔马林, 使其迅速蒸发, 灭了火种, 24 h后开窗通风。

6.3.3 饮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饮用水源又未进行过滤净化时, 可使用氯制剂、有机酸制剂等通过定量加药器加入水中对其消毒。在腹泻病多发场尤应采用。

6.3.4 饲料袋消毒:

每月清洗并浸泡消毒1次。

6.3.5 其它常规消毒:

(1) 病死猪剖检时的消毒:对死亡原因不明的猪只剖检应在剖检室内或场外规定场所进行, 运送猪尸时应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剖检开始前应使用消毒剂对猪尸清洗消毒。剖检完毕后对猪尸做无害化处理。剖检人员的双手及鞋要消毒, 剖检器械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应妥善保管, 剖检场地用消毒剂泼洒清洗或浸泡。 (2) 工件服、鞋的消毒:职工工作中穿戴的衣服、鞋应定期清洗, 置日光下暴晒消毒。工作人员接触病猪后将工作衣、鞋置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洗涤。 (3) 医疗器械消毒:注射器、针头应采用煮沸或高压消毒法消毒。消毒时金属注射器应拆卸开, 玻璃注射器应将内芯抽出, 用纱布包裹, 自然冷却后再进行装配使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立即用酒精棉擦拭干净;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浸泡消毒。

6.4 注重产房的卫生

综合规模 篇5

调 研 报 告

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

为全面了解我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按照区政协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日前,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对我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xx市兄弟养殖有限公司、xx信达养殖有限公司和区环保局、畜牧局、农委等部门,查阅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台账,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座谈讨论,初步了解了我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现根据调研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概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畜禽养殖作为我区传统支柱产业来抓,以推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主线,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力由传统“畜禽大区”逐步向现代“畜禽强区”跨越,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截至目前,我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已突破3000家,养殖基地2个,标准化养猪场50个,蛋鸡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养殖业总产值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8.3%。“十二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亟农业减排工作。全区有4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污染减排工程,建设了沼气池、储粪场、厌氧发酵池,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尿液、污水流入厌氧发酵池发酵后灌溉农田,少部分粪污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大部分猪粪经干清粪后送储粪场,堆积发酵后全部农田利用。环境好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对养殖场综合整治,实现COD减排量517吨,氨氮减排量118吨。客观上增加了环境发展容量,为加快我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然而受各种因素所限,我区畜禽养殖业大而不强,标准化程度低、体量小,总体层次较为低端。大多还是传统养殖模式,普遍存在气味、污水、粪便堆放、病死畜禽处理等四大难题。且由于历史原因,选址不合理,分布不均,规模较小,污染防治设施较差,大部分养殖场未做到雨污分流;部分已建成的治污设施,普遍存在处理规模偏小、设施不完善、运行不正常等问题,有的甚至闲置不运行;有的沼液、沼渣、粪便等无规范的收集贮存设施,露天晾晒,污臭不堪;有的养殖场没有治污设施,废水直接排向外环境。而大量散养户的养殖污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由于受执法工具、人员、资金的制约,针对散养户还未能纳入日常规范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环保意识淡薄、污染防治的自主能动性差。部分养殖场管理粗放,减排意识淡漠,极少有养殖企业能在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方面主动投资,即便是已建成设施的运行也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说用就用,想停就停。

2、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水平低。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执法不严,且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有限,加之,畜禽养殖业不像工业源有比较全面成熟的监控体系,不宜安装监控设备,所以污染物进一步的去向很难监控。另外,许多养殖场实行的是家族式松散管理,管理不规范,建设期和运营期资料遗失严重,收集困难,没有有效的台账资料支撑,养殖场的治污成效也难以得到上级的认定。

3、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同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农业污染减排工作起步晚,又同时涉及环保、畜牧、农业、统计等部门,工作中信息共享不足,协调不够。比如,在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上报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依照各自的标准、统计口径上报的农业减排项目仅在数量上就存在很大偏差。

4、缺乏资金、技术支持,污染防治投入不足。畜禽养殖业是一个微利产业,而治理污染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农民和畜禽养殖者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农民在已有污染设施的运行维护上技术掌握不够,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养殖场沼气设施因管理不善而停用。

三、意见和建议

1、建立政府抓总、部门联动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政府牵头成立农业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环保、畜牧、农委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要紧 3 密配合,做到优势互补。畜牧、农委指导本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督促乡镇对本地区畜禽养殖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定点,定期向环保部门通报布点、选址以及业主治理污染的情况;乡镇政府作为农业减排工作的责任主体,在统筹推进畜禽养殖用地的划拨、出让、租赁等工作时,需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环保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联合执法,专项执法、日常监督等方式,重点对禽畜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以及污染导致群众信访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整治,督促其落实和完善污染治理措施,同时加大打击和查处此类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

2、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环评,提高准入门槛。切实从源头上把握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减排工作的主动权。

3、继续深入开展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污染防治宣传和环境执法检查专项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以及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紧迫性,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养殖户学法、守法。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重点对规模化养殖业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和治污能力。

4、加大农业减排新技术推广力度,促达标升级。积极推动养殖方式与治理方式的转变,即推进养殖专业户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向清洁养殖方式转变。充分利用 4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条件,促进养殖专业户向规模化养殖小区升级,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引导地方政府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种养平衡;鼓励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规模猪场萎缩性鼻炎的综合防治 篇6

一、发病经过和临床症状

该猪场占地约1.5万米2,共有猪舍14栋。栋与栋之间横向距离为3米,纵向距离为2.5米,且猪舍建设为南北走向。舍内没有通风换气设备,屋顶未设天窗。进入猪舍时氨味扑面而来,特别刺鼻,令人窒息。

据饲养人员反映,大多数猪鼻塞、打喷嚏,已发病20天。笔者临床所见:舍内所有猪都有流泪现象,但轻重程度不同,这可能是鼻泪管阻塞所致,在眼角下形成黑色月牙形泪痕(见图1);多数猪出现鼻痒感,拱地或在地面摩擦吻端,部分患猪打喷嚏并喷出大量黏液性、脓性甚至干酪样鼻液,有个别猪剧烈喷嚏直到鼻腔黏膜破裂出血为止(见图2)。个别猪出现鼻部歪曲症状(见图3)。

二、防治

1. 治疗措施。①用20%过氧乙酸25毫升,加水975毫升,配成浓度为0.5%过氧乙酸溶液,对猪舍进行彻底的带猪消毒。②消毒5小时后,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和泰乐菌素可溶性粉带猪喷雾给药,雾滴要细。每天2次,连用3天;然后每天1次,再用4天。采用以上方法治疗后,除了鼻部变形患猪外,其余全部康复。随后建议对鼻部变形猪进行淘汰或无害化处理。

2. 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一是建议猪舍应保持清洁、干燥、温暖和通风良好,饲养密度不能过大,尽可能地避免非传染方面诱因引起发病。二是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出栏后猪舍要严格消毒并空闲1个月左右再进猪;新进猪应隔离饲养45天,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对猪群进行严格检疫,患病猪和可疑猪一律淘汰处理。②药物预防。早期采用抗生素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一般在5日龄、15日龄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类药物,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连喂2周。③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猪场,仔猪5~10日龄用萎鼻二联苗双侧滴鼻,25~35日龄用萎鼻二联苗皮下注射;初产母猪妊娠前6周、产前2周进行免疫,经产母猪产前2周进行免疫。

三、小结

该猪场发病率极高,主要是猪舍通风不良,氨味重造成的。该场建筑布局也不合理,如猪舍南北走向,与本地光照、常年风向相悖,猪舍之间距离太近等都造成防疫难。因此,猪场建设布局要科学合理,避免给今后的疫病防治埋下隐患。

猪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的多杀巴氏杆菌 (主要是D型)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该病的特征是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常发生于2~5月龄的猪。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母猪是引发哺乳仔猪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仔猪断奶混群时传播最快。飞沫和粪便污染是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仔猪不及时治愈可能会长期排菌。另外,猪场灭鼠工作未做好,可致鼠类传播该病。

猪萎缩性鼻炎可在猪群中广泛传播,尤其在猪群拥挤、通风不良、圈舍卫生差、氨气浓度超标等饲养管理不当的猪场发病更为严重,可见管理与饲养因素可影响该病的严重性和临床表现。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对预防该病尤为重要。

小规模养猪的综合技术要点 篇7

猪圈要尽量选择放热、防潮、防冻、防水的地方, 面积根据养殖头数及种类而定。

2 选择优良品种

若饲养母猪, 应从正规的种猪场引进优良二元母猪, 如长大二元母猪、长民二元母猪等, 饲养育肥猪也要从种猪场中购入三元杂交猪, 如“杜长民”、“杜长白”等优良三元杂交猪。应注意一定不要从市场上随意购买, 很可能带入传染病。

3 科学的饲养管理

3.1 哺乳仔猪

(1) 保温防压。哺乳仔猪适宜温度:l~7日龄为32~28℃, 8~35日龄为28~24℃, 舍内温度控制在18~22℃, 相对湿度50%~70%, 保持空气新鲜。农村的开放式猪舍一定要做好防寒工作, 采用扣塑料棚、生火炉、安电暖气等, 尽量达到所需温度。

(2) 吃足初乳及固定乳头。仔猪生后1小时内要人工辅助吃足初乳。生后2~3日龄内要固定好乳头。固定乳头以自选为主, 个别调整为辅, 把初生体重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 把初生体重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

(3) 补铁与过仔并窝。仔猪生后2~3日龄肌肉注射铁制剂, 每头剂量100~150毫克铁。对窝产超过12头或不足7头的仔猪按先产的仔猪往后产的母猪过仔的原则, 把仔猪过给产期相差不超过3天、产仔少的母猪代哺。对产仔过少的母猪, 也要按过仔的原则, 将两窝仔猪合并1窝, 由一头体质好、乳量充足的母猪哺育。仔猪并窝前必须吃足初乳。

(4) 开食与补料。仔猪生后5日龄训练饮水, 7日龄训练开食, 至20日龄应全部开食。仔猪开食后, 补喂全价配合料, 采用生湿料型 (料水比为2∶1) , 日喂5~6次。

(5) 仔猪生后25日龄去势, 35日龄断奶。

(6) 卫生与消毒。每天清扫圈舍除粪2次, 每周舍内通道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剂消毒1次。

(7) 疫病防治。仔猪生后20日龄接种猪瘟疫苗。平时经常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 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

3.2 断奶仔猪

(1) 进猪前准备。仔猪培育舍在转入仔猪前1周要检查维修圈舍设备, 并清扫圈舍, 然后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药消毒。

(2) 饲养。仔猪入舍后, 2周内仍喂给原仔猪料, l周内控制采食, 日喂5~6次, 自由饮水。2周之后逐渐过渡到肥育前期料, 采用生湿料型 (料水比为2∶1) , 日喂4~5次, 自由饮水。

(3) 管理。仔猪断奶后原窝转入仔猪培育舍, 要及时进行调教, 逐渐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进食和饮水的习惯。舍内温度控制在25~20℃, 相对湿度50%~70%, 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清扫圈舍2次, 每周舍内通道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药消毒1次。仔猪生后55~60日龄接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仔猪副伤寒疫苗。仔猪在转群前用驱虫精、四咪唑等驱虫药驱除体内寄生虫, 或用虫克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平时经常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 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当仔猪在仔猪培育舍饲养5周时转入生长肥育猪舍。

3.3 生长肥育猪

(1) 进猪前准备。仔猪转入肥育舍的前1周, 要检查维修圈舍设备, 并清扫圈舍, 然后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药消毒。

(2) 饲养。断奶幼猪入舍后, 采用生干粉料或生湿料型 (料水比为2∶1) 。肥育前期, 日喂3~4次, 不限量饲喂, 自由饮水;肥育后期, 日喂2~3次, 不限量饲喂, 自由饮水。

(3) 管理。按猪的品种、体重、体质强弱等相近的原则组群, 每群10~20头, 及时进行调教, 逐渐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进食和饮水的习惯。舍内温度控制在21~16℃, 相对湿度50%~70%, 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清扫圈舍和除粪2次, 每周舍内通道用2%火碱溶液或其他消毒药消毒1次。平时注意观察猪群采食、排粪及精神状态, 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当肥猪体重达90~100千克时出栏。

4 搞好疫病防治

(1) 做好预防接种。每年春季进行一次各种传染病的接种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仔猪伤寒等) , 并做好登记工作。

(2) 预防寄生虫病和驱虫。严格实行圈养, 不让猪吃人、畜粪便, 以防止寄生虫病的传染, 同时有计划的进行驱虫。

桑园适度规模与综合利用新思路 篇8

1 规模生产的必要性

几年前, 本地蚕桑生产分散, 户有桑园规模不大, 一般在0.1~0.3hm2, 以0.2hm2左右居多, 最多的在0.5hm2, 户年均购种8张左右。养蚕效益虽然可观, 但全年桑蚕劳动生产力价值不高。在近几年土地流转过程中, 桑园集中到养蚕能手中, 户有桑园一般在0.4hm2以上, 少数专业大户达到3hm2, 年饲养蚕种150多张, 养蚕产值达到15万多元。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型经营、提高劳动力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规模化生产中应注意: (1) 规模适度:根据自己的生产技术、配套设施和劳动力配给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以1户2个劳力承包0.3~0.6hm2为宜, 采用小蚕漏空透气育、大蚕条桑斜面育、方格蔟室外自动上蔟等省力化蚕桑生产配套技术。 (2) 分批生产:桑树从3月萌芽至9月底都处于生长期中, 尤其夏伐后的7、8月生长旺盛, 夏秋桑叶浪费比较严重, 损失达20%以上。为切实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和养蚕用工集中的矛盾, 规模化生产应采取适量分批饲养的形式:春蚕分2批饲养为宜, 前后批相差20天左右, 提高春蚕生产效益, 减少夏秋桑叶的损失;秋蚕避开农药污染, 在9月份饲养2批秋蚕, 前批少后批多, 提高秋蚕饲养效益。

2 立体开发的可行性

因养蚕蚕室、蚕具设备利用率低, 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桑树是季节性生产的高杆作物, 1年中有近8个月处于生长空白期, 桑园土地有极好的利用价值, 所以可以采用间栽和套栽等形式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用于收获或作为其它养殖的饲料;大、小蚕室和蔟室又是饲养其它生物的理想场所。通过间套种经济作物和养殖牲畜, 为桑园增加有机肥料。同时也使养蚕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蚕室、蚕具的利用率。

3 综合利用措施

3.1 牧草养鹅

利用桑园冬季休眠期, 间作牧草作为次年早春鹅的青饲料, 饲养隆昌鹅。应在1月上旬出栏饲养, 力争清明前上市, 利用销售时间季节差, 提高销售价格。在早春时, 利用小蚕共育室加温、保湿条件好, 进行育雏, 育雏一段时间后移至大蚕室, 3月份在外温18℃采取散养于桑田中, 桑园四周用夏伐枝条做成围栏, 防止鹅走失, 起到鹅自动吃食牧草与鹅粪施肥的双重效果。主要技术要点:

3.1.1 牧草间作适期, 以10月底种植为宜, 入春后刈割2~3次, 进行饲喂, 外温达18℃时, 进行放养自动吃食。

3.1.2 鹅在1月上旬出栏饲养, 饲养100天左右, 力争清明前上市, 可卖好价钱。

3.1.3 加强蚕室、蚕具的消毒和鹅的防疫工作。

3.2 间作香葱

结合实际, 根据市场需求, 香葱适宜桑园收获后间作, 可充分利用空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要领如下:

3.2.1 利用夏秋、冬春的桑园生长空隙, 在桑园的空白地方尽量采用9×12cm的株行距, 进行一年三次间作香葱。

3.2.2 选择适合本地抗病性强、长势旺、品质好、叶管长、先端尖、分蘖力强、抽苔率低, 耐热、耐寒、产量高的香葱品种。

3.2.3 施足基肥, 少量勤施肥水, 采取施肥与浇水相结合, 保持土壤湿润。加强病虫害防治、兼治桑树病虫害, 注重绿色食品与蚕作安全重要性。

3.3 饲养草鸡

桑园四周用夏伐桑枝条做成围桩, 用尼龙网围栏, 在桑园内散养草鸡, 鸡吃害虫, 鸡粪作桑肥, 减少桑树治虫成本, 提高桑园有机质的含量, 桑树长势好, 叶质优, 蚕茧质优价高。同时夏秋季, 草鸡吃食下部枝条叶, 可提高鸡肉的营养成份, 提高销售价格, 每公斤肉价达到18元。关键措施:

3.3.1 草鸡的防疫。

建立科学可行的免疫程序, 专人负责常规性的消毒防病, 及时免疫防病, 并加强禽病监控;特殊情况, 重点防治。定期接种疫苗和鸡舍消毒防病, 疫苗接种一般在晚上归巢后进行, 同时每隔10d对鸡舍内外消毒。

3.3.2 育雏与育蚕错开一段时间, 有利于蚕室、蚕具的消毒和管理。

一般育雏在3月中旬, 利用小蚕室保温、保湿性能好的优点, 温度控制在25~32℃。蚕室蚕具消毒在4月下旬, 可有效地防止时间冲突, 利于消毒。饲养一段时间后, 选择草公鸡出售, 减轻鸡舍压力与饲料成本。

3.3.3 夏伐后, 在桑树萌芽抽条时, 要减少放养次数, 提高发芽有效率, 桑园树型养成以中、高杆为好, 以防鸡啄新芽, 影响发芽率。

3.3.4 建立部分鸡舍, 专用于晚上鸡回鸡笼。同时每667m2以放养300~350只为宜。

4 效益分析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篇9

1 加强生猪引种时的防控管理

1.1 引种猪场的选择

要查验输出地猪场是否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种猪场必须具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种畜禽生产合格证》和《系谱》等条件;引种前3个月内未发生规定的动物疫病;生猪标识和养殖档案符合农业部规定;种猪场是经国家评估认可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或经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备案的养殖场。

1.2 引入正确的品种

引入品种必须符合当地品种区域规划的要求, 品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育种价值和良好的适应性, 抗病能力强。

1.3 慎重选择个体

所选个体应符合本品种的特征和要求。经强制免疫且免疫项目符号规定或其抗体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经群体和个体临床检查健康, 需要实验室检验的其项目要符合要求。

1.4 妥善安排调运季节

不要在动物疫病流行季节调运。由温暖地区调运到寒冷地区宜夏季抵达;相反宜冬季抵达。这样可以使畜禽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

1.5 严格执行检疫申报隔离制度

引种前, 业主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 经有关组织和部门审批同意方可调运。业主要向种源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进入县境前, 业主应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到达输入地前, 应向输入地检疫跟踪责任人报告, 在指定的隔离场所实施检疫隔离15~30 d, 隔离期满, 经检疫合格后方可饲养。

2 加强生猪饲养管理, 提高生猪免疫力

2.1 按照《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GB/T17824.2—2008) 的要求建筑猪舍、选择猪源、严格饲料与饲养标准和进行科学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和单栋全进全出生产模式, 不断提高生猪抵御疫病的能力。

2.2 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严格按照《规模猪场建设》 (GB/T17824.1—2008) 的标准建设, 要符合当地政府畜禽区域规划。严禁在禁养区建设猪场, 慎重在限养区建场, 最好在适养区建场。

3 加强规模猪场消毒,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3.1 正确选择药物

猪场要选择杀菌能力强、广谱、高效、低毒、使用方便、价廉和作用迅速、对人和猪无毒害作用, 对圈舍无腐蚀以及对周围环境无污染的药物。

3.2 常用消毒药及消毒方法

(1) 猪场大门消毒池:选用2%的烧碱溶液、1%的菌毒敌或3%来苏儿等溶液作为消毒剂; (2) 猪场地面、走道、墙壁、门窗、猪圈、运动场、设备及用具等用1∶300菌毒敌喷雾消毒或0.5%强力消毒灵、抗毒威等喷雾消毒; (3) 猪场生产区道路、水泥地面、下水道、排污沟用2%的烧碱或5%的来苏儿溶液、1∶800百菌灭、1∶100爱迪伏等喷雾消毒; (4) 猪场供水设备、饮水器、水管等用具用含有效氯20%以上漂白粉, 稀释成3%的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 也可用百毒杀1 mL加水10 L消毒; (5) 母猪产房、产床可用1∶400敌菌杀溶液消毒。临产母猪用0.1%新吉尔灭或0.1%的过氧已酸、0.1%高锰酸钾全身喷雾消毒; (6) 猪舍带猪消毒可用0.1%过氧乙酸或0.5%强力消毒灵等喷雾消毒; (7) 猪粪用发酵池发酵处理, 污水和猪尿入沼气池处理。污物处理后应符合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8) 病死猪要严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16548—1996) 进行处理。病死猪消毒后深埋或烧毁。可用2%氢氧化钠、复合酚、福尔马林等药物喷雾消毒后, 再撒上生石灰, 用土填平。

4 加强免疫、驱虫和疫病监测

4.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规模猪场要按照当地农业 (畜牧兽医) 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模猪场主要疫病免疫程序》的要求, 及时对应免生猪进行首免和加强免疫。发现疫情或疑似疫情的要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4.2 规模养猪场要根据当地农业 (畜牧兽医) 行政主管部门的防疫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寄生虫驱虫方案和程序。尤其要注意原虫病和体外寄生虫病的防治。在驱虫药物上应以广谱、高效、低毒、使用方便和价格便宜为原则。目前较好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左旋咪唑和伊维菌素等。要注意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对粪便进行生物热处理。

4.3 根据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监测计划, 及时采样送检。一旦发现有监测的对象, 应及时报告和采取必要的封锁、隔离、治疗和扑杀等紧急处理措施。

5 其他

5.1 规模猪场要及时清理沟渠积水, 认真落实灭鼠、灭蚊和灭蟑螂等工作计划和措施。

5.2 禁止其他家畜、禽、犬、猪等动物进入场内。

5.3 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猪肉及其产品。5.4所选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原料应来源于非疫区。而且饲料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污染, 符合GB13078及农业部105号公告《允许使用饲料的添加剂品种》、农业部 (2001) 20号《关于发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定>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休药期等规定。

5.5 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保存、使用兽用疫苗和兽药。建立用药登记管理制度。

5.6 猪场从业人员无人畜共患传染病。

5.7 仔猪、育肥猪销售出场时应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

5.8 规模猪场应向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县级农业 (畜牧兽医) 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审查备案。

规模猪场母猪流产的综合防治 篇10

1 临床症状

流产预兆:母猪表现拱腰, 屡作排尿姿势, 可见阴道流出血液, 或不断排出红色污秽分泌物, 有腹痛表现。流产时, 母猪频繁卧地, 腹痛显著, 出现努责症状, 随后胎泡从阴道露出、破水而产出胎儿。根据流产胎儿的月龄及变化, 规模猪场较常发生的母猪流产有6种类型即隐性流产、小产、干胎 (也称木乃伊) 、胎儿浸溶、胎儿腐败气肿、习惯性流产等。

2 发病原因

2.1 母猪自身疾病

母猪患有严重的肝、肾、心、肺、胃肠和神经系统疾病、大失血或贫血, 体质不佳;或母猪孕酮分泌不足和雌激素过多, 妊娠激素失调;或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子宫发育不全, 宫颈炎、阴道炎、黄体发育不良等都可使胎儿生长发育障碍而引起流产。胎儿及胎膜异常, 包括胎儿畸形或胎儿器官发育异常、胎膜水肿、胎水过多或过少症、胎盘炎、胎盘畸形或发育不全、子宫畸形、胎盘坏死及胎膜炎症以及脐带水肿等也可引起母猪发生流产。

2.2 饲料品质不良

由于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E、钙、镁等微量元素, 使胎儿的营养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或突然改变饲料配方和青绿饲料, 使妊娠母猪一时不适应而引起流产, 或大量饮用冷水, 或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含有农药、老鼠药、亚硝酸盐的饲料以及饲喂酒糟类的酸酵性饲料、有黑斑病的甘薯、含有龙葵素的马铃薯或煮马铃薯的水 (含龙葵甙) 及误食某些农药而引起母猪流产。

2.3 外伤、环境应激

由于怀孕母猪突然急剧地跳跃、腹部受到顶撞、蹴踢、挤压、跌倒、强力捕捉、捆绑、长途颠簸运输以及粗暴的直肠或阴道检查或治疗时保定不当等外伤易导致流产。另外, 强烈的噪声、过度的惊吓等, 使母猪精神过度紧张,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应激性流产。2.4药物使用不当治疗时, 使用了促子宫收缩药物, 如大剂量的地塞米松、新斯的明、毛果芸香碱、槟榔碱、麦角制剂、雌激素、催产素、催情药;发生便秘时, 使用了大量泻药, 如芒硝、大黄、硫酸镁等;使用具有破血、行瘀的中草药, 如红花、桃仁、牛膝、大南星、乌头、蜈蚣、蝎子、巴豆、牵牛子等, 都可引起流产。有时给母猪注射疫苗或利尿剂等某些药物, 也可引起母猪流产。

2.5 传染病危害

母猪感染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李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衣原体病、乙型脑炎、猪瘟、猪丹毒、伪狂犬病、沙门氏菌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2型圆环病毒、流感等传染病而引起流产。

2.6 寄生虫病危害

如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囊虫病、血吸虫病等易引起母猪流产。

3 防治方法

应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坚持自繁自养, 加强免疫、消毒, 采取中西兽医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免疫、驱虫

规模猪场要认真做好每年春、秋、冬季的后备母猪和商品猪的全面免疫工作, 对引发母猪流产的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根据本地区以及自场该病的发生流行情况, 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 加强免疫。母猪配种前要根据本猪场疫情状况, 按免疫程序认真搞好猪蓝耳病、乙脑、伪狂犬病、猪瘟、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 提高母猪抗体水平。在母猪空怀时进行驱虫及定期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3.1.2 强化卫生消毒

进入猪场的人员, 必须先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入内。每批母猪转走后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 空栏5~7 d后再转入下一批母猪。全场每周进行一次大消毒, 遇到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母猪生产期间应坚持每周2次带猪消毒。带猪喷雾消毒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如百毒杀、碘制剂等) , 并轮换交替使用消毒药, 以提高消毒效果。

3.1.3 科学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要严格把好引种关, 避免从有病原的猪场引种猪, 坚持“自繁自养”建立健康种猪群。在饲养方面, 应根据母猪在怀孕初期、中期、后期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 供给全面均衡的饲料。不喂霉烂、变质、有毒、冰冻、含泥沙杂草多及刺激性大的饲料, 不喂冷水和污浊水, 添加适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饲料, 如鱼粉、血粉、豆饼骨粉、石粉等, 并供给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饲料, 如玉米、麦麸等, 以增强母猪体质, 促进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在管理方面, 坚持母猪单圈饲养和定位栏生产, 及时淘汰染疫、体质低下、生产性能不佳的母猪。母猪圈舍要平整, 光线充足, 通风良好, 并注意做好防寒防暑工作。在怀孕前期, 胚胎尚未着床, 呈游离状态, 要特别注意防止鞭打, 突然吼叫惊吓等强烈刺激。怀孕3个月后, 胎儿已发育较大, 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挤压、滑跌、急转弯、急跳栏等, 以免造成机械性创伤, 临产前最好停止运动。在用药方面, 母猪孕期患病要慎重用药, 特别要注意避免使用促子宫收缩药、泻药、破血、行瘀的中草药, 疫苗和利尿剂要慎重使用。

3.2治疗措施

一旦母猪发生疫情, 应立即隔离患猪, 详细观察猪的发病症状, 并结合流行病学进行诊断, 如不能确诊, 应先进行常规治疗并及时采集病料送当地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血清学诊断, 待确诊后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发生传染性很强、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要扑杀患猪, 消灭传染源。对普通传染病或非传染性流产, 且有治疗价值的, 可在排除病因后, 根据具体情况, 在严密隔离的条件下进行以下治疗。

3.2.1 安胎保胎

当出现小产 (早产) 流产征兆时, 首先应以安胎、保胎为原则。可配套使用安胎、保胎作用的药物, 抑制子宫收缩。西药可肌注黄体酮, 30~50 mg/头, 隔天1次, 连用3~5次, 并配合肌注维生素E和镇静剂。中药可用:白术、当归、川芎、荆芥、厚朴各30 g、黄芪35 g、羌活、菟丝子、艾叶各32 g、枳壳28 g、贝母31 g、甘草20 g, 诸药打碎成粉拌料, 每天1剂, 连用2~3 d。

3.2.2 及时助产

如果安胎失败, 胎膜已破, 胎水流出后, 子宫收缩无力, 胎儿不能产出时, 需及时进行药物或人工助产。若子宫颈口尚未开大, 可肌注己烯雌酚5~10 mg/头。当子宫颈口开大时, 可肌注脑垂体后叶素2~4 mL/头。如果子宫颈口已张开, 胎儿已死亡甚至腐败, 可先肌注己烯雌酚40~80 mg/头, 然后再配合肌注催产素30~50 u/头, 以促使死胎早日排出, 确保母猪安全。

3.2.3 清瘀排毒, 恢复母猪体质

规模化猪场猪肺疫的综合防治 篇11

多杀性巴氏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两端钝圆,为革兰氏阴性菌,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后可见两极深染。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弱,普通消毒剂对本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猪肺疫一般是由非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猪肺疫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时多发。本病一般为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带菌猪及其他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吸血昆虫作为媒介也可传播本病,也可经皮肤、黏膜的伤口发生感染。当健康带菌猪因劳累、感冒、长途运输等引起应激时,抵抗力下降,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本病,但以小猪、中猪常见,且本病通常与猪伪狂犬病、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等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2 临诊症状

猪肺疫潜伏期一般为1~5 d,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及慢性型。

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 发病突然,死亡迅速,病程1~2 d,死亡率100%。病程稍长、临诊症状明显的病例出现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全身衰弱等症状。病猪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可向上延伸到达耳根,向后可达前胸。病猪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可视黏膜发绀,腹侧、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

急性型:是本病最主要的常见症型。除具有常见的败血症症状还有明显的急性胸膜肺炎。常体温升高,初期多发生痉挛性干咳,常流黏稠鼻液,有时还不同程度的混有血液,呼吸困难;后期多呈湿性咳嗽,胸部触诊疼痛反应敏感,听诊会出现啰音或摩擦音。随病情发展,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呈犬坐姿势,可视黏膜蓝紫。病情初期便秘,后转为腹泻。皮肤有淤血和小出血点,末期会出现心跳加快、心脏衰竭。病猪极度消瘦无力,多因卧地窒息而死。病程为5~8 d,未死亡的则转为慢性。

慢性型的主要特点是:呈慢性肺炎及慢性胃炎症状。会出现持续咳嗽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病猪表现为痂样湿疹,关节出现肿胀。常伴有腹泻,若治疗不当最后衰竭死亡。

3 鉴别诊断

本病要注意与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的鉴别诊断。与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点是,肺疫咽喉部及皮下症状较突出而胸膜肺炎的病变主要体现在肺和胸腔部,并且有比较典型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同喘气病的鉴别点是喘气病变仅局限在肺脏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部。病变部界限分明且左右肺常常呈对称发展。病肺常呈肉样或虾肉样,无弹性。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呈黄白色。喉部、气管内常充满黏液,有时混有脓液或血液。

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鉴别点是该病常是多系统发生病变,常发生浆膜炎、脑膜炎等,且多是保育猪易感。

4 预防措施

首先,要注意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猪群抵抗力的各种应激因素。使用配合饲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增强猪群非特异性抵抗力,减少内源性感染情况的发生。做好猪舍环境的定期消毒,保证猪舍通风良好,饲养密度适宜,采光性好。当天气突变或猪群经过长途运输后,可在饲料中加入适当药物进行预防。

其次,应尽可能避免病原菌的侵入。实行封闭式生产,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传染源。必须引种时,引种应来自非疫区,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实施严格的检疫隔离,确定为健康猪时方能引种。建立新猪场,严禁从多个不同猪场同时引种,并应严格执行防疫制度,防止病原菌的带入和传播。入圈前,圈舍应进行彻底消毒,新引进的猪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定健康后再混群饲养。

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猪肺疫的重要措施。免疫接种的疫苗有猪肺疫灭活苗、猪肺疫弱毒苗、猪丹毒-猪肺疫二联灭活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灭活苗,这4种疫苗免疫期均在6个月以上,因此可选定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免疫接种。猪场要对猪群坚持进行定期免疫接种,并形成制度,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5 治疗措施

猪群发生本病时,应尽早将患病猪隔离,及早确诊,及时治疗。对于同群的假定健康猪隔离观察,可用高免血清、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做紧急预防。病死猪、病猪饲料、粪便、垫料等应做无害化处理,并严格消毒畜舍和用具,防止疫病扩散,感染其他健康猪。患病猪初期用高免血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用青霉素、链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如将抗生素和高免血清联合使用,则疗效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可交叉使用抗生素或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单纯性巴氏杆菌感染治疗相对容易,较为困难的是对该病混合感染气喘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治疗。本文就三种病的混合感染给出一个治疗方案,分享给同行业者:

规模猪场应激综合症的防控 篇12

1 应激源

能够引起猪应激反应的刺激均称为应激源, 在规模养猪生产很常见。

1.1 人为引起的饲养管理应激

如日粮不平衡、饲养密度过大、饥饿或过食、饮水不足、水温过高或过低、突然变更饲料、更换饲养员等。

1.2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激

如断奶、转群、去势、打耳标、选育、称重等, 特别是在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尤为严重。

1.3 物理因素

如夏季的高温、冬季低温、强噪音、取暖用的强辐射等。

1.4 化学因素

环境卫生不太好时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

1.5 心理因素

惊吓、争斗、地位不高、外来户等。

1.6 其它因素

传染病的侵入也可以引起猪的应激反应。

2 应激类型

2.1 应激遗传疾病型

这种应激是机体内含有应激基因 (氟烷基因) , 猪应激后出现典型的应激症状, 大部分猪急性衰竭死亡。

2.2 非应激遗传疾病型

猪体内没有氟烷基因, 应激症状较轻, 机体通过神经核体液调节, 改变自身有关组织器官的活动和功能, 大部分猪都能进入适应期, 死亡较少。

3 应激机制

动物机体受到激源的刺激后, 不仅使动物产生特异性反应, 还会使机体产生相通的非特异反应, 其变现为:肾上腺皮质变粗, 分泌活性提高;胸腺、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萎缩, 血液嗜酸性在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这种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 (GAS) 。机体出现这种生理反应的目的是动员机体的防御系统去克服应激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使机体在不利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体内平衡。如果机体缺乏应激反应或应激反应失败, 就会在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 (特异反应) 的刺激下, 导致机体内稳态破坏, 产生疾病或导致死亡。应激在典型情况下可分为三个阶段。

3.1 惊恐反应或动员阶段

机体对应激原作用的早期反应, 出现典型的GAS症状, 此期机体尚未获得适应。根据生理生化变化的不同, 该期又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休克相表现为体温和血压下降, 血液浓缩, 神经系统抑制, 肌肉紧张度降低, 进而发展到组织降解, 低血氯, 高血钾, 胃肠急性溃疡, 机体抵抗力低于正常水平。休克相可持续几分钟至24小时。应激反应进入反休克相, 机体防卫反应得到加强, 血压上升, 血糖提高, 血钠和血氯增加, 血钾减少, 血液总蛋白下降。出现负氮平衡, 动物消瘦, 胸腺、脾脏和淋巴系统萎缩, 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肾上腺皮质肥大, 机体总抵抗力提高, 甚至可高于正常水平。

如果应激原作用十分强烈, 则家畜可在最初1小时或1天内死亡, 如果家畜机体能经受住应激原作用而存活下来, 则惊恐反应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然后进入适应阶段, 此时, 反休克相则是向适应阶段的过渡或与适应阶段合并。

3.2 适应或抵抗阶段

机体许多表现与惊恐反应相反, 新陈代谢趋于正常, 同化作用占优势, 体重恢复, 各种机能得到平衡, 血液变稀、血液中白细胞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也趋于正常。机体的全身非特异性抵抗力提高到高于正常水平。如果刺激不十分强烈或应激原作用停止, 则应激反应的发展就在此阶段结束, 该阶段可持续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不等;如果机体不能克服强烈应激原的作用, 则适应又重新丧失, 应激反应进入衰竭阶段。

3.3 衰竭阶段

其表现很像惊恐反应, 但反应程度急剧增强, 出现各种营养不良, 肾上腺皮质肥大, 却不能产生必要的激素, 异化作用又重新占主导地位, 组织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机体贮存解体, 体重剧降, 淋巴结肿大, 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加, 骨髓中细胞成份减少, 继而机体贮备耗尽, 新陈代谢出现不可逆变化, 适应机能破坏, 各系统陷入紊乱状态, 许多重要机能衰竭, 导致动物死亡。

4 应激对猪的危害

(1) 应激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繁殖力、肉品质都有不良影响。猪只受到应激时,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加强, 加速了体内糖原和脂肪的动员和分解, 蛋白质解体, 使猪的生长发育受阻, 生长速度减缓或停滞, 体重下降, 饲料报酬低。实验证明, 猪群过大造成的应激会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报酬。应激时, 猪的健康受到一定影响。一种激源作用于机体, 如果应激反应不强烈而获得适应, 有可能在提高对该种激源的抵抗力的同时, 也提高对其他激源的抵抗力, 即提高了非特异性抵抗力;如果激源刺激强烈和持久, 则可能在提高对该激源抵抗力的同时, 导致对其他激源的抵抗力减弱, 此为特异性抵抗力。如果猪只通过应激反应对激源获得了适应,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抵抗力, 若没有得到适应, 其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对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易感性增强, 导致各种疾病流行。

(2) 强烈或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猪性激素分泌异常, 性机能紊乱, 使繁殖力降低。生长猪性腺发育不全, 成年猪表现为性腺萎缩、性欲减退, 精液品质下降, 受胎率降低, 妊娠母猪出现胚胎早期吸收、胎儿畸形、流产、难产、死胎或不孕等现象, 新生仔猪出生重量小, 成活率低等。

(3) 应激还会使猪肉品质下降, 猪只宰前途中受到拥挤、捆绑、冷热刺激等, 在宰后多见PSE肉, 即肉色灰白、肉质松软、有渗出物。应激时, 机体分解代谢加强, 耗氧比平时产热量增加数倍, 体温升高, 糖酵解生产大量乳酸, 使肌肉pH值在宰后迅速下降, 加速了肉的陈化过程, 此外三磷酸腺苷 (ATP) 与钙、镁离子结合, 可以生成提高组织持水力的物质, 应激是ATP急剧减少, 因此肌肉组织持水力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PSE肉。而长时间低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又可导致DFD肉, 即肌肉干燥、质地粗硬、色泽深暗, 这主要是由于应激持续时间长, 使肌糖原消耗多, 产生酸乳减少等所致。PSE肉的贮藏性, 烹调适用性变差, DFD肉适口性差。

5 应激的临床症状

5.1 应激遗传疾病型

在激源的刺激下, 猪表现惊慌不安、眼睛睁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颤抖后不久, 即转入由尾根、后肢向背胸、前肢渐进性肌肉痉挛和强直, 大部分猪急性衰竭死亡。

5.2 非应激遗传疾病型

强烈短时间的应激, 猪只表现不安、眼睛睁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食欲减退、肌肉颤抖、体温升高、皮肤出现红斑或发绀, 个别猪导致休克或死亡, 大部分猪能休克应激因素的影响进入适应阶段;低强度长时间的慢性应激时, 猪只出现体重减轻、生产力下降, 繁殖机能障碍, 免疫力降低, 精神抑郁, 行动迟缓。

6 治疗

一般治疗的处方氯丙嗪注射液:每头猪1~2ml, 肌肉注射;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每头猪2~3ml, 肌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猪100ml, 静脉注射, 以解除酸中毒;维生素C注射液:每头猪5~10ml, 肌肉注射;安定 (苯甲二氮革) 注射液10mg/2m (1~7mg/kg) , 肌注。精神抑郁, 行动迟缓的应激猪, 可静注能量合剂 (ATP、细胞色素C、辅酶A) 。对感染猪只及时应用抗菌素。

7 预防

(1) 注意选育繁殖工作, 胆小神经质、难于管理、容易惊恐、皮肤易起红斑、体温升高、外观丰满的猪, 多为应激敏感型, 最好不要选作种用。

(2) 建设猪场时, 应注意排污、通风透气、冬季保暖、夏季降温等环境条件的控制。

(3) 加强饲养管理, 如减少高低温、贼风、高浓度有害气体、频繁转群、高密度饲料对猪的影响, 严格操作规程, 保证日粮平衡。

(4) 在生产每个环节中, 应改进设备, 加强责任心, 尽量避免或减少激源的刺激。

(5) 在应激源难以排除时, 可提前适用镇静剂、维生素类、亚硒酸钠、有机酸 (如琥珀酸、苹果酸) 等进行预防。

上一篇:规避高校财务风险下一篇:城市地下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