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栽培

2024-06-05

规模栽培(共6篇)

规模栽培 篇1

合理的种粮规模和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能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确保粮食安全。东阳市巍山镇区域面积178 km2, 耕地面积2 813.33 hm2, 其中水田2 200 hm2,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批农民先后进入二、三产业, 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到了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每个种粮大户的生产水平, 事关大户本身的效益和全镇的粮食安全。

1 管理措施

1.1 因户制宜

粮食生产的规模应根据自身的劳动力状况和拥有农业机械设备相适应[1]。如巍山社区的某农户和光里湖村的某农户, 均拥有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稻米加工设备和耕田、收割、治虫等整套机械设备, 其种植面积都在66.67 hm2左右, 年净利润能达60万~80万元;又如其他某些农户, 只有夫妻2人和少量的机械设备, 其生产规模均在6.67 hm2左右, 每户年净利也能达到15万元左右。因此, 要针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 因户制宜进行指导。

1.2 因地制宜

整村流转、土地相对连片集中的种植方便且面积大, 易出成效[2], 如茶场村的某农户, 种植了逾20 hm2小麦和逾20 hm2水稻, 年净利30万元左右;土地比较分散、质量又差的地区, 种植规模宜小, 过大不易管理, 收益差。

1.3 加强合作

巍山镇共有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19个, 建立合作组织, 能提高各类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抗风险能力, 如永良粮食专业合作社, 在2013年度为社员及周边种粮大户提供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服务640公顷次, 粮食烘干5 260 t, 水稻机械化插秧171.33公顷次, 有效地为种粮大户缓解季节矛盾, 节省劳动力, 提高种粮效益。

1.4 争取支持

一是争取上级领导在各项惠农政策上的支持, 以增强自己的种粮信心和荣誉感;二是争取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推广上的支持, 以提高自身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粮食单产, 提高经济效益[3]。

2 配套技术措施

2.1 合理搭配耕作制度

种植规模在6.67 hm2以下水源充足的田块, 可采用稻—稻二熟制, 如光里村某农户, 种植近6.67 hm2水田, 二季稻产量15 t/hm2。种植规模13.33 hm2左右田块, 若劳动力不充足, 以麦—稻二熟制较好, 如沈良村某农户2季平均产量也达15 t/hm2以上;种植规模33.33 hm2以上的农户, 宜安排以上2种熟制。

2.2 合理搭配品种组合

针对承包面积较多的农户, 在选用品种上, 要早、中、迟熟搭配, 若第1季为早熟, 第2季安排迟熟品种, 反之也是。以适当错开收获时间, 有利于安排双抢的时间, 易获得高产。

2.3 合理采用种植方式

主要针对稻—稻二熟制模式, 宜采用机插和散直插交叉搭配。若早稻选择直播方式, 其收割期一般较迟, 连作晚稻务必采用机械化插秧, 以确保连作晚稻安全成熟, 早稻采用机插、收割时间在7月15—20日, 连作晚稻可采用散直播, 可争取连作晚稻更高的产量;早晚稻二熟面积均在20 hm2以上的农户, 务必采用双季双机插技术, 同时选用不同熟期的品种搭配来错开其播种育秧和机插的时间, 才能既争取季节、又确保双季水稻的平衡高产。

2.4 合理选择“三新”技术

选择合适的技术是争取高产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各自的生产规模、作物类型、不同熟制而定[4]。一是大小麦免耕直播技术。目前单季晚稻的品种多数采用甬优系列, 其成熟收割期多数在10月底至11月初, 冬种季节矛盾相当突出, 而大小麦免耕直播, 操作简单, 进度快, 省工省时省成本, 是大小麦早发高产的基础。二是稻—稻双季双直播技术。承包水田在3.3 hm2以下稻—稻二熟制的大户, 双抢期间的季节矛盾不十分突出, 选择双季双直播更有利获得高产。三是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在巍山镇产量达12.75 t/hm2以上的杂交稻组合有甬优12、甬优538、甬优9号、甬优17、甬优15和中浙优8号等, 其中甬优12组合的全生育期比较长, 作单季晚稻种植, 成熟收割期一般要到11月中旬, 其他组合在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 因而种粮大户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组合搭配种植。技术措施上可采用机械化插秧、水稻强化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和病虫草害的减量增效等技术。

摘要:从因户制宜、因地制宜、加强合作、争取支持等方面阐述了规模种粮的管理措施, 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 以期促进粮食的高产。

关键词:规模种粮,管理,高产栽培,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冬梅, 周姗姗, 何静, 等.章丘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2) :39-40.

[2]金玉芳, 王斌, 邵慧, 等.平湖市创新服务机制推进粮食产业化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318.

[3]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上) [J].致富天地, 2013 (4) :20-22.

[4]2013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3 (9) :37-42.

规模化玉米生产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篇2

做好土地准备工作是规模化玉米生产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第一步, 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比较厚、灌溉与排水比较方便、交通比较便利、集中连片且容易机械化操作的土地规模化生产玉米。选好土地后, 工作人员需要对前茬植物的留茬进行清理粉碎, 之后, 向待种植玉米的土地施加适量的农家肥和氮肥作为底肥。工作人员在选择规模化生产的玉米种子时, 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条件选择出最适合种植在该地的高产、稳产、抗倒、抗病、抗逆的通过国家或本省部门审定的新型优质杂交玉米品种, 要确保选择的玉米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此外, 进行玉米种子的选择时, 还要考虑到播种季节的影响, 如果在春季播种, 应该选择生长期相对较长的高产晚熟的玉米品种, 而如果是在夏季播种, 则应该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且矮杆中熟的玉米品种。规模化生产玉米的种子选完之后, 应该根据当地的气节变化确定玉米的播种日期;除此之外, 在玉米播种之前还应该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 例如, 将玉米种子在阳光下进行适当的晾晒, 可以杀灭玉米种子上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但是在种子晾晒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在温度较高的水泥路或柏油路上晾晒, 以免对玉米种子造成伤害, 除了晾晒种子, 给玉米种子包衣也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种子处理方法。玉米种子处理工作完成后就应该正式进行播种工作了, 规模化生产玉米一般都是采用播种机械播种玉米, 为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 在进行玉米播种之前,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播种要求调整好播种机械的播种间距、每次下种量以及下种的均匀度, 工作人员还要对严格控制播种的深度、播种质量以及覆土状况, 及时纠正播种中出现的错误, 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

2 苗期、杂草与水肥管理

播种的玉米出苗后, 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玉米出苗情况进行普查, 对于缺苗的地方, 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将补苗带的玉米苗带土移栽过来, 完成移栽工作后要立即给移栽的玉米苗浇适量的水;待玉米苗5~6叶时, 工作人员应该进行间苗、定苗工作, 间苗、定苗就是将玉米苗中有病的、弱小的以及不纯的植株去除, 将相对比较健壮的植株保留下来, 工作人员在留苗时, 可以采取“1-2-1”方式留苗;当玉米苗拔节找到10叶左右时, 工作人员应该利用专业的机械设备进行中耕培土工作, 以保持土壤足够疏松促进玉米的生长。

杂草管理按照时间可以分为苗前除草和苗后除草。玉米播种之后到玉米出苗之前成为玉米的苗前除草, 玉米出苗之后再进行除草就成为玉米的苗后除草, 一般都是在玉米苗生长到3~5叶时,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 另外在喇叭口前期也可以进行除草工作, 在进行除草工作时, 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农药的喷洒, 以防止造成药害。

如果用于种植玉米的土壤余墒不足, 可以先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 然后再浇适量的蒙头水;苗期, 如果不是十分干旱, 不要急于灌溉;玉米植株处于大喇叭口期, 玉米植株生长旺盛, 如果降雨量不足, 应该对玉米植株进行灌溉, 另外, 玉米灌浆期水分也很重要, 所以, 在该期内应该保持土壤湿润;进行玉米灌溉时, 既要节约用水又要保证灌溉质量, 工作人员可以j1采用隔行灌溉的方式。玉米的追肥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 工作人员可以在玉米的苗期一次性施入缓释长效复合肥, 也可以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分2次施肥。

3 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玉米病害主要包括锈病、褐斑病、大斑病、小斑病以及病毒病等。三唑酮和戊唑醇可用于防治锈病和褐斑病, 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可用于防治大斑病和小斑病, 而对于病毒病则主要采用防治蚜虫的办法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常见的玉米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粘虫、蓟马、蚜虫以及玉米螟等。溴氰菊酯可以用于防治小地老虎等虫害, 辛硫磷和敌敌畏可以用于防治粘虫和蓟马等虫害, 甲维盐可以用于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等病虫害;玉米螟可以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的方法进行防治。工作人员还应该在玉米的拔节口到大喇叭前期喷洒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以预防玉米出现倒伏问题;除此之外, 在玉米的花期, 如果发生干旱、高温、大雨等特殊天气状况, 为保证玉米的产量, 工作人员应该对玉米植株进行人工授粉[1]。

玉米规模化生产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玉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恰当的栽培技术, 保证玉米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高产、稳产。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 规模化种植玉米是否能够实现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经济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我国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 本文主要简要论述规模化玉米生产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规模化,玉米生产,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规模栽培 篇3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承担了“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经过5年的实施,选育耐盐植物新品种21个,其中1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申请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其中7项已颁布执行;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786.80公顷;申请专利11项,获得专利授权4项;发表相关论文118篇,其中36篇被SCI和EI收录;有7项成果荣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研究成果包括:

1. 收集和保存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为培育耐盐高效种质新资源提供了平台

课题研究人员收集了柽柳、灌木柳、杨树、楝树、乌桕、榉树、构树等耐盐树种480个种源,66个无性系,分布于48个产地。其中:楝树220个家系,分布于22个产地;榉树100个家系,分布于10产地;乌桕120个家系,分布于37个产地;柳树38个无性系;杨树28无性系;柽柳40个家系,分布于6个产地。从国内外引进耐盐蔬菜9种,分别为:海蓬子、三角叶滨藜、盐地碱蓬、海滨锦葵、野生大豆、耐盐胡萝卜、耐盐蚕豆、菜用甘薯和菊苣。经过适应性种植,耐盐性鉴定、产量及品质性状测定,筛选出可以作为海水蔬菜栽培的种类有海蓬子、碱蓬、野生大豆、胡萝卜和菊苣等。

2. 选育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为沿海滩涂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植物材料

利用常规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共选育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23个,其中,耐盐林木11个(苏柳932、苏柳485、苏柳52-2(见图1)、苏楝1号、苏楝18号、苏楝84号、苏杨7号、35杨通过良种认定或审定),耐盐能源植物3个(油葵品种2个、菊芋新品种1个),耐盐纤维植物3个(黄麻M1号、黄麻M号、黄麻M10号),海水蔬菜6个(“绿苑海蓬子1号”和“绿海碱蓬1号”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其中:选育高产耐盐林木优良无性系6个,其中苏柳932已通过江苏省林木良种认定;筛选黄麻高耐盐材料3份 (耐盐度>5‰) ,在滩涂纤维产量平均达到2500公斤/公顷;培育海水蔬菜品种6个;耐盐油料植物1个。

3. 攻克了多项耐盐经济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为耐盐经济植物的规模化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

(1)耐盐经济林木良种规模化扩繁技术。

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楝树、榉树、构树嫩枝扦插技术、插根繁殖技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研制了楝树(见图2)、构树、榉树、柳树的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和繁育技术规程,完成5项省级标准的制定;建立了一套黄麻良种南繁高产技术体系和规程,制种产量达到900公斤/公顷;研制了蓖麻和海滨锦葵(见图3)有机基质穴盘育苗技术标准,对促进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提高种植效益有重要作用。

(2)海岸带杨树工业原料林集约栽培技术。

根据栽培密度、土壤管理等因素对杨树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合对现有林地的调查结果,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了高密度间伐、大行距复合经营和中等密度集约经营等3种沿海地区杨树工业原料林培育的栽培模式。

(3)海岸带复合农林系统经营技术。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区域特征,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了海岸带农林复合系统抗风耐盐物种择优、多种群复合增益、系统功能优化和系统区位优势等构建原理,以及10种淤泥质海岸带农林复合经营优化模式。

(4)耐盐能源植物、纤维植物和海水蔬菜栽培技术。

课题研究实现了菊芋滩涂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及配套技术集成和油葵滩涂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及配套技术集成,并研制了滩涂耐盐黄麻高产栽培技术、海蓬子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5)耐盐能源植物和海水蔬菜加工技术。

课题组对菊粉糖化菌株转化和糖化液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针对海水蔬菜加工研制的生物体微波杀青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有效保持了生物体植物营养、色泽以及原有风味和养分。

(6)条斑紫菜规模化栽培技术。

课题组研究人员完善了条斑紫菜筛选技术,建立了良种培育技术体系,突破了单倍体育种的技术瓶颈, 并已经开展了品系的海上栽培试验。

(7)江苏滨海盐土特性及改良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研究人员研究了江苏典型滨海盐土地区不同熟化程度滨海盐土物理和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变化状况,分析了柳树、杨树、海滨锦葵、田青不同植物对滨海盐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探讨了黄麻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对滨海盐土改良效果,进行了解磷菌剂应用于蓖麻、海滨锦葵的盆栽试验、解磷菌剂应用于盐土栽培小区试验,为进一步探讨滨海盐土改良利用的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4. 相关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耐盐经济植物研究的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课题组构建了国际上首张条斑紫菜遗传图谱;进行了海蓬子耐盐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进行了海滨锦葵耐盐分子机理和高产、抗逆转基因聚合育种研究、黄麻耐盐蛋白质组学研究;开展了典型海岸带高程梯度上的植被功能特点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和江苏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及海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5. 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为加速课题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样板

在江苏、山东、福建、湖南等省,共建立耐盐经济植物试验示范基地786.80公顷,其中:耐盐林木试验示范基地203.33公顷,耐盐能源植物103.33公顷,耐盐纤维植物243.47公顷,海水蔬菜116.67公顷,条斑紫菜120公顷。选育的新品种、获得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盐渍土面积约1亿公顷, 研究适合盐土生长的耐盐经济植物, 集成生态栽培技术, 建立科学开发模式, 对江苏省盐土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 收集和保存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 选育了一批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 攻克了多项耐盐经济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并为耐盐经济植物研究的持续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规模栽培 篇4

1 睢宁县规模化栽培桑枝香菇的可行性

1.1 环境条件适宜, 生产原料充足

睢宁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 全年零度以上日数310d, 10℃以上日数214d, 积温4550℃, 年降水量910mm, 春季气温回升快, 6~8月温湿同期,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比较符合香菇的生长条件。

目前睢宁县有桑园面积4660hm2, 每年桑园夏伐与冬季剪梢都要产生大量的蚕桑生产副产物, 这些蚕桑副产物完全能够满足规模化栽培香菇生产需要, 不会因规模种植而带来原料短缺的问题。

1.2 劳力资源充沛, 规模优势明显

发展香菇栽培地区都是蚕桑生产比较稳定的老区, 蚕桑老区因规模养蚕存在大量劳动力, 而发展香菇生产时间正是农闲时期, 所以发展桑枝栽培香菇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扩大农民就业机会。

睢宁县桑园通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比较强的规模优势, 全县4660 hm2桑园主要分布在桃园、姚集、李集、凌城、双沟、岚山、沙集等7个乡镇的60个重点村 (其中桃园镇桑园面积占全县桑园面积的40%以上) , 区域连片, 布局合理, 非常适合发展规模化桑枝香菇。

1.3 设施利用充分, 蚕作比较安全

近年来, 睢宁县由于撤并村级小学, 而出现大量的空余房屋, 再加上各地的茧站非收购时期房屋, 这能够解决规模化生产桑枝香菇需要大量养菌房舍的难题;而非养蚕季节的养蚕大棚又可作为出菇场所。实践证明, 这两者的相互结合, 是规模化生产桑枝香菇比较理想的方式, 它能做到各种设施的充分利用。香菇是我国一种著名的食用菌, 又是我国一种著名的药用菌, 它属伞菌目, 口蘑科, 香菇属, 学名Lentinus edodes (Berk.) Sing., 它与引起家蚕发病的各种病原菌是不同的种类, 所以, 不必担心大力发展桑枝栽培食用菌, 会加剧蚕病的发生。这在食用菌发展初期一定要给蚕农宣传到位。

1.4 经济价值可观, 社会意义深远

香菇作为一种集营养、药用为一体的保健食品, 素有“山珍”之美称, 在我国自古就是名贵供品。因含有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并能够降低胆固醇, 防止心血管病, 糖尿病、佝偻病, 增强人体免疫力, 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香菇的需求量增加。然而我国的香菇生产老区河南、浙江等省份因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封山育林, 香菇规模化生产受到影响, 无法扩大生产, 这为蚕桑老区利用桑枝规模生产香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成林桑园每667m2通过剪梢、夏伐, 可产生桑枝条600kg, 可制菌袋300个, 每667m2桑园可生产食用菌600 kg, 每公斤鲜菇可卖4~5元, 每667m2桑园可实现产值2500多元。因此, 通过发展桑枝栽培食用菌可以形成“2亩 (1333m2) 桑7张蚕, 袋料种菇600袋, 综合效益翻一翻, 实现产值超万元”的生产模式。

我县作为蚕桑大县, 桑枝资源极为丰富, 过去大多作为柴火之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通过利用桑枝栽培香菇, 不仅能够把桑枝变废为宝,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能够解决国家每年因香菇生产而大量砍伐林木, 造成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桑枝栽培香菇的大力推广, 能够让蚕农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 这对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延长蚕业产业链, 促进蚕桑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生产技术要点

2.1 香菇品种要对路, 栽培日期要恰当

香菇品种繁多, 各地海拔和气候特点不同, 其适宜的品种也不一样。所以, 各地区要根据各地气候特点, 引进不同品种进行试验研究, 从中筛选出适合各地气候特点及不同栽培时期的品种。避免出现因盲目引进不对路品种而造成损失。

近年来, 睢宁县蚕桑站为了选育对路品种, 多次组织人员到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考察, 引进几个品种试种, 从中筛选出了适合睢宁县栽培的冬菇 (秋栽) 松环1号和秋菇 (春栽) 宁丰3号。实践证明, 这两个香菇品种很适合低海拔的徐淮地区的气候特点。

栽培日期的选择要在考虑品种特性、气候特点的前提下, 结合养蚕布局, 茧站、大棚的综合利用确定最佳栽培时期。例如睢宁县通过多年的摸索, 确定了春季最佳栽培日期为3月中下旬, 在茧站养菌60d, 分到农户进行越夏, 8月下旬催蕾, 9~12月出菇;秋季为8月下旬~9月上旬栽培, 茧站养菌50d, 10月下旬分到农户, 元月份开始出菇。

2.2 培养基配制要科学, 技术程序要规范

从木屑的选择来说, 香菇栽培以颗粒较粗的木屑如阔叶树 (硬杂木) 较好, 一年生桑枝条与常规的山林、杂木相比, 存在着木质化程度不高, 树皮比例不高等特点。所以, 桑枝屑栽培香菇不能照搬林木的培养基配方, 否则会造成菌丝吃料速度慢, 杂菌感染等问题。因此, 桑枝屑栽培香菇要通过不断总结, 确定最佳配方, 提高转化率。

睢宁县蚕桑站经几年的研究, 总结出了春栽和秋栽比较理想的配方:配方选用桑枝屑78%、麦麸20%、石灰1%、蔗糖1%, 另外加营养素2袋, 克氯素1袋, 材料水之比是1:1, ρH值在灭菌前为6~6.5为宜。

香菇栽培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栽培香菇要严格按照栽培工艺流程: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中的各项技术要求操作, 应严格技术要求进行。

2.3 产品档次要提高

为了提高香菇产品竞争力, 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花菇的培育。花菇是香菇中的极品, 具有菇盖肥厚, 肉质细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特点,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是香菇同类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所以在栽培中要充分利用菇棚内相对较高的温度、湿度, 人为的使之突受外界干冷空气的袭击, 造成菌盖表面细胞与菌肉细胞分裂不同步, 导致菌盖膨胀形成花菇, 增加经济效益。

培育花菇具体措施。当菇盖直径在2~3cm时, 保持棚内湿度65%~75%, 温度10~15℃, 增加光照, 加强通风, 约经7d左右时间, 当菌盖长到3cm以上时, 进入催化管理期, 这阶段, 当冬春白天最高温度在15℃以下时, 可在夜晚12时以后加温, 使棚内温度升到28~35℃, 袋温在28℃以下, 白天8~9时揭棚大通风, 短时间降到15℃以下, 形成大温差和适当的干湿差, 同时加强光线刺激, 促使菇盖开裂, 形成爆花菇。在初秋春末白天温度较高时, 可采取白天盖膜升温, 夜晚揭棚降温的方法, 促使菇盖开裂, 经过15~25天培养, 成熟后, 便可采摘。

2.4 发展模式要适宜

发展香菇生产在做好解决多产菇、产好菇的技术措施同时, 还要做好香菇的销售问题, 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从而造成农民失去发展香菇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摸索, 睢宁县已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 让农户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七统一分”的方式即蚕农统一出售桑枝给企业, 企业统一粉碎枝条、统一装袋、统一灭菌、统一接种、统一养菌, 然后分到农户进行出菇管理, 最后企业按市场价统一回收。他们结算方式采取农户先付养菌结束时的成本价一半, 剩下一半待收购香菇时扣除。实践证明, 此法能够大大降低分户装袋、灭菌、接种、养菌的成本和市场风险, 调动农户生产香菇的积极性。

3 体会与设想

几年来, 睢宁县经过县、镇、村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 初步形成了“蚕桑——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桃园镇苏河村3组魏本荣, 4667m2桑园, 有4个养蚕大棚, 2006年养蚕30张 (其中春12张, 中秋6张, 晚秋12张) , 全年养蚕收入2.7万元, 春栽香菇4000袋, 秋栽香菇5000袋, 香菇收入3万多元, 全年蚕桑、香菇收入达6万元。根据睢宁县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推广力度, 扩张规模优势

睢宁县桑枝栽培食用菌经过几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作为一个产业, 其规模化程度偏低, 与我县其他产业如日本梨等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睢宁县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 加大全县60个蚕桑重点村的的推广力度, 扩大规模优势, 力争使之成为我县另一个特色产业。

3.2 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竞争力

睢宁县桑枝栽培食用菌这一产业要想做大做强, 就必须打造自己的香菇品牌, 并积极创立名牌和驰名商标, 拉动香菇产业的发展。

3.3 加快引进香菇保鲜技术, 及成品加工技术

香菇采摘后, 在短时间内如果出售不掉, 就会出现腐烂变质现象, 这势必会给农民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所以睢宁县要在香菇保鲜, 及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企业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回报。

3.4 开展桑枝蚕沙栽培香菇的研究

在桑枝栽培香菇的基础上, 开展桑枝蚕沙栽培香菇技术研究, 并积极探索出菇后菌袋的综合利用, 为“桑———食用菌”这一发展模式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针对桑枝具有弹性, 常规林木粉碎机粉碎桑枝条时机器空转较多的问题, 我县要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研制新的桑枝条粉碎机械, 提高生产效率, 为桑枝香菇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保障。

摘要:延长蚕业产业链, 增加蚕农收入, 发展高效生态规模蚕业是蚕桑发展方向。本文从环境条件适宜, 生产原料充足;劳力资源充沛, 规模优势明显;设施利用充分, 蚕作比较安全;经济价值可观, 社会意义深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睢宁县规模化栽培桑枝香菇是可行的, 对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延长蚕业产业链, 促进蚕桑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简要介绍了桑枝栽培香菇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桑枝,香菇,栽培,可行性,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桑枝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技术与做法/李仕亚/北方蚕业。

规模栽培 篇5

为提早收获期、避开春季大田作物用药期、避免农药交叉污染、提高菠菜品质, 越冬或春季出口菠菜需覆盖地膜。 在品种选择上应选用抗病、耐抽薹、抗风磨、有较好的抗寒性、生育期有差异、春季生育期较短的菠菜品种。 当前适用于山东莱阳地区越冬的菠菜品种有胜先锋、武迪, 二者生育期相差5d左右。

2 栽培时期及栽培方式

1) 最佳栽培时期: 山东省越冬菠菜最佳栽培日期是每年的10月15~31日。 栽培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菠菜的品质,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 栽培方式:条播, 行距20cm。 垄距视播种工具播幅及地膜质量而定, 一般在2m以内。 4~5叶1心期开始定苗, 株距6~8cm, 封冻盖膜前完成。 适宜的株行距不仅使菠菜不易抽薹, 而且有利于提高菠菜品质和产量。

3 盖膜时期

12月20~31日, 土壤完全封冻前盖膜。 盖膜后, 若天气晴朗, 应立即打孔。 每20cm打1行孔, 孔距5~8cm, 孔径1cm左右, 以防高温灼伤菠菜叶片, 并引起腐烂。 越冬后, 随着气温上升, 孔径应逐步扩大至4~5cm;孔距也应打乱越冬前成行的限制, 逐步缩小。按以上规程操作, 菠菜不仅可安全越冬, 且可以提前收获15d以上。

4 病虫防护要点

盖膜前, 重点预防蚜虫、霜霉病、地下害虫, 具体防治药剂为:30%吡虫啉EC3 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30%甲霜灵WP1 200倍。 春季揭膜后, 重点防治蚜虫、潜叶蝇、霜霉病, 具体防治药剂:20%啶虫脒WP3 000倍+50%灭蝇胺SC3 000倍+72.2%霜霉威AS800倍。 春季菠菜病虫防治注意事项:春季揭膜喷药后必须于2d内重新将地膜盖回, 以提高膜内气温, 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5 适期收获

规模栽培 篇6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连粳7号株型紧凑, 穗型较大, 分蘖力较强, 整齐度好, 后期熟期转色较好, 抗倒性中等。参加省区试株高98.6 cm, 全生育期153 d, 平均有效穗、结实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294万穗/hm2、90.3%、130粒、26.6 g, 与对照相当[1,2]。

1.2 稻米品质

通过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 连粳7号米质理化指标为:整精米率72.6%, 垩白率19.0%, 垩白度2.0%, 胶稠度84.0 mm, 直链淀粉含量16.2%, 达国家2级优质稻谷标准。

1.3 抗性及适宜种植区域

连粳7号接种鉴定:中感白纹枯病、叶枯病, 感穗茎瘟, 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7%。连粳7号的适宜种植区域为江苏省淮北地区。

1.4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 2年平均产量达到9 093 kg/hm2, 较对照镇稻88增产2.7%, 2007年增产显著, 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到10 051.5 kg/hm2, 较对照镇稻88增产6.9%。2010年滨淮农场引进试验, 当年产量表现突出, 产量达到9 858 kg/hm2。

2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2.1 确定播期, 培育壮秧

水稻机插秧播种密度高, 标准化程度高, 机插秧在标准的秧盘中育秧, 秧盘长宽规格为58 cm×28 cm, 每盘需播芽谷160 g, 秧苗根系集中在厚度为2.0~2.5 cm的薄土层中交织生长。因此, 秧苗不能超龄, 否则秧苗素质差, 栽插后缓苗期长, 必须合理安排茬口。机插面积大的, 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技术熟练程度, 推算好插秧进度, 合理分批浸种, 顺次播种, 确保秧苗适龄移栽,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根据滨海县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 滨海县国营滨淮农场适宜的播种期在5月25日左右, 播种前种子要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 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杀灭病菌, 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再用5.5%浸丰Ⅱ号 (二硫氰基甲烷) 2 mL, 浸种5~6 kg, 浸种48 h, 破胸露白后不需要淘洗, 而直接催芽, 当种子催芽达到“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时播种, 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 注意防治苗期病虫害, 机插壮秧要求:茎基粗扁, 叶挺色绿, 根多色白, 盘根力强, 卷起不散, 无病斑虫害。

2.2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连粳7号水稻分蘖力强, 机插秧适宜移栽叶龄为3.5~4.0叶, 苗高14~18 cm, 秧龄不超过20 d (使用壮秧剂可延长2~3 d) , 否则秧苗素质会快速劣变, 移栽后返青活棵慢。秧苗整齐度要好, 叶色青绿, 坚持带药移栽。根据大田肥水条件选择播种密度, 大田肥水较好的可以适当稀插, 大田肥水中下的可以适当密插, 肥力中等的田块栽插密度为28万穴/hm2, 肥力好的田块栽插密度为24.6万穴/hm2, 每穴栽插3~4株苗, 肥力中等的田块基本苗控制在7万根/hm2左右, 肥力好的田块基本苗控制在6.5万根/hm2左右。

2.3 科学施肥

连粳7号一生需氮量为270~30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 kg/hm2。氮肥的施用方法, 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 基肥占总氮量的20%, 施尿素45 kg/hm2+磷二铵180 kg/hm2;分蘖肥占总氮量的40%, 分2次施用。一般在栽插后7 d施1次返青肥, 施尿素150 kg/hm2, 栽后14 d再施1次分蘖肥, 施尿素150 kg/hm2;穗肥占总氮量的40%, 叶龄余数3.5~4.0叶时, 施尿素150 kg/hm2, 叶龄余数在2叶时, 施尿素105 kg/hm2;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在破口期、齐穗期可结合防病治虫喷施0.2%磷酸二氢钾, 提高植株抗性, 延长功能叶片寿命, 防止后期早衰, 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在肥料运筹上应做到施足基肥, 早施重施分蘖肥, 巧施穗肥。

2.4 水浆管理

在水浆管理上应做到寸水栽插, 浅水活棵, 活水促分蘖, 够苗搁田, 薄水孕穗, 干干湿湿灌浆结实, 秧苗栽插时要保持大约3 cm深的浅水层, 有利于防止漂秧、倒秧, 同时还可以清洗秧爪;移栽后以湿润灌溉为主, 即白天灌3 cm左右深的水层, 晚上排干, 促进扎根立苗;返青活棵后灌3 cm左右深的浅水层, 待其自然落干后, 再灌新水, 如此反复, 达到以水调肥调气、以气促根促分蘖的目的。部分田块, 若秸秆还田量大, 田面较烂, 土壤透气性差, 使水稻发根困难, 应及时晾田1~2 d, 降低秸秆发酵产生的有毒还原性物质, 促进新根生长, 然后实行浅水灌溉。栽后当田间总苗数达到预期穗的90%时脱水搁田控苗, 如果到临界叶龄期田间总茎蘖数还不足时也要搁田, 做到前轻后重, 分次轻搁, 搁至田中不陷脚、不发白裂缝、叶色褪淡为止, 以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和无效分蘖, 促进发根, 增强根系活力, 为后期攻大穗奠定基础[3,4]。切忌一次重搁, 防止搁田过重而发生死苗现象, 搁田控苗后坚持湿润灌溉, 干湿交替。抽穗前7~10 d的孕穗阶段植株对水特别敏感, 抽穗后15~20 d的灌浆前期, 需水量较大, 此期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层以利于籽粒灌浆结实, 活熟到老, 收割前7 d断水, 要防止断水过早, 影响粒重和米质。

2.5 病虫草害防治

应根据当地植保站病虫情报适时防治。杂草的防治, 在栽前整地耙平后用60%丁草胺乳油1 875 mL/hm2, 水面喷后 (或拌肥撒施) 保水2~3 d, 进行第1次土壤封闭;待苗达到一定株高后, 结合施分蘖肥用53%苯噻酰1.2 kg/hm2进行第2次封闭, 以后根据田间出苗情况, 选择性进行茎叶处理。

参考文献

[1]徐传银, 宋永斌, 陆其通, 等.连粳7号麦茬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 2010 (12) :71.

[2]戴虹, 孟德龙.连粳7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2) :27.

[3]蒋冬平, 陈爱芬, 沙亚鸿, 等.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90-91.

【规模栽培】推荐阅读:

规模影响05-23

规模研究06-01

规模以上06-09

行业规模06-09

运力规模07-02

蔬菜规模07-02

规模现状07-05

规模数据07-27

制造规模07-29

家庭规模08-03

上一篇:非对称关系下一篇:废弃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