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关系(精选7篇)
非对称关系 篇1
1 背景
2015年7月蚌埠电信分公司开展了“城市家庭市场‘翼展七月’专项营销”活动,该活动是该分公司为确保三季度业务发展任务的完成,探索城市家庭客户市场营销新模式,提升销售组织能力和单兵作战能力而开展的一次营销活动。以此为背景展开“非对称关系下服务业的营销策略模式的实践调查”。
在此次活动中,内容包括宣传、销售演示和营销。推出的服务产品主要有宽带、固话语音、天翼手机等,主推全业务融合套餐(e9、e6);现场演示IPTV、无线宽带、上网本和手机辐射测试等。
在整个营销的活动中,业务员对营销策略的把握和与客户的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介绍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新产品、新技术了解的欲望,面对客户的提问,甚至出现暂时的哑语的状况。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没有充分利用好非对称关系下营销的优势。那么什么是非对称关系呢?
非对称关系是大量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两个非对称关系的事物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服务行业中,所谓的非对称就是指服务方(乙方)和受服务方(甲方)之间存在着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上的差异,造成乙方在通常的情形下处在强势地位。在服务行业中,这种非对称越明显(处在强势位置),其营销就越容易,利润就越多,就给人一种店大欺客的感觉。我国的电网、铁路网和水网(自来水)等垄断服务行业,基本无须营销和设计开发服务产品,甲方就会上门寻求需求性(必需的)服务,他们别无选择。另外一类服务存在较大的竞争,但是在规模上不是由一般性小个体(自然人或小团体)能够提供的。如金融、通信和教育培训等。
2 非对称关系下的服务行业
金融业是当前对社会和个人影响最为广泛的服务之一,可以说除了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不和金融打交道而置身事外。在金融业中,与人关系最为紧密的是银行,也是金融业中的主体之一。银行在需求层面上的服务就是提供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甲方对银行最基本的需求),这种业务是银行存在的根本所在,在此根本之上,开始自身的发展,拓展其他的服务项目如汇款、转账等。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各银行都在不断推出自己的“金融产品”,比如最早的金融衍生品就是“按揭消费”。众所周知,现代银行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存、贷款业务,各银行都在积极培养自己的“理财经理”,这些经理们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利用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开发设计“金融产品”推销给客户(甲方)。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乙方)和客户(甲方)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关系,而且银行处于强势,其实,就是银行利用客户的钱,在客户的授权下进行投资(由理财经理设计的金融服务产品),银行却要按比例提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亏损了可以归咎于外界因素,赢利则皆大欢喜,而投资风险却由客户来承担。在该形势下,由于客户对行业和专业知识的缺乏,这就决定了客户理财投资只有求助于这些银行的理财经理,甲方除了能提出一些相关的疑问,只能被动地接受该金融服务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金融危机下,银行的理财经理的收入并没有减少。这种服务模式就是典型的非对称关系的服务模式。
这种非对称关系的服务模式就是典型的“需求+服务”,即对用户(甲方)而言,服务方(乙方)提供的是甲方必需的一种需求,在甲方成为乙方的用户之后(即满足甲方的需求),甲方再向乙方推出自己设计开发的服务产品。在这种模式下,甲方处在弱势地位。
再看另外一种服务模式,服务方(乙方)首先将产品以成本价或免费推销给客户(甲方,对该产品不是必需的需求),一旦满意该产品,并习惯于使用该产品,那么服务方就会在以后的产品升级或后期的服务中收取费用。这类服务模式最典型的就是软件业,先推销需求,后推销服务。这点就是与银行不同之处,后两者是用户(甲方)主动寻求需求服务,这种非对称关系是后期形成。
3 非对称关系中的教育培训
首先看一下教育,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背景下,教育机构(乙方)处在绝对的优势,对受教育者(甲方)而言别无选择,即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并非所愿,但又必须接受,因为,受教育是甲方必要的需求。这种非对称关系的教育服务模式,造就了教育相关产业(辅导、教育出版等)红红火火。但是教育机构相对于另一个服务方用人单位(甲方)而言,它又处在这个非对称关系中的弱势,因为,教育机构的产品(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甲方的需求,甲方可以拒绝它们的产品,不选择它们的产品,即使选择也是免费地使用,在用人单位不支付给教育机构任何费用的同时,教育机构甚至还要推荐送货上门。为什么有个别的教育机构可以得到一些企业公司的赞助———也可以说是使用教育机构的产品,而付给的费用,是因为这些教育机构的产品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给出赞助,希望以后可以得到更多的好产品。像这类教育机构可以从两个服务方(学生和用人单位)同时获得服务费用是不多的,至少在我国是极少的。也可以说在两个非对称关系中同时处于强势的教育机构是极少的,绝大多只是相对学生而言是处在强势的位置。
4 非对称关系下的职业教育培训的探析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培训方(乙方)同受培训方(甲方)形成一种具有强势的非对称关系。首先,就是要拥有自己的培训服务产品,这种服务产品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再提供更高一层的服务,给用户留下后期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为后期再对用户进行培训服务打下前提基础。这种服务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的复制,还应包含更高层次的内容。要让用户知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当有了新的需求的时候,知道再来本培训机构寻求培训服务。因为,在以前培训中,培训方已经给用户指出他们在未来中,可能形成现在这种需求。这就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产品。
4.1 如何形成这种培训服务产品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培训服务产品,关键问题是如何改造这些已有的培训服务产品和开发设计出新的培训服务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支具有研究型的培训师团队,既要有培训师,又要有培训设计规划师,需要对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要让客户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旦客户在将来形成新的需求时,就会主动来寻求培训服务(新的培训服务产品已经设计开发),从而形成相对于该群体的一种非对称关系。就像企业研发新产品、服务业设计服务产品一样,培训机构也需要有这么个团体来从事培训服务产品的开发设计。
4.2 从不同的生源来分析培训服务产品的设计
可以把学员分成三类:一类是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群体;一类是可能准备转行的社会学员;还有一类是单位集体学员。单位集体学员,多是新员工上岗前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由于技术更新、设备升级,老员工的继续再培训。他们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行业和专业背景,需求也明确具体,要求相对较高,起点也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产品具有前沿性,这种培训在专业上的非对称不明显。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对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期捕捉的准确性要高,这决定了所开发设计的培训服务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或符合客户的需求。准备转行的社会学员培训是针对一些欲改行,而进行改行的入门培训。该培训包括从业资格和从业技能培训,该培训可以是从业资格和技能认证(或鉴定)的考试培训,也可是周期相对较长的继续教育培训,这种培训不是单纯的操作技能培训,要包括相应的专业培训在里面。最后一个群体就是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这类培训主要是对其在上岗前,进行带有职业性的培训。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大量招收实训生,其中就包含了两层用意:一是想从众多的实训生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自己培训新员工);二是一些用人单位想降低用人成本,因为学生想通过做实训生这一过程获得相应业务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增加自身的筹码。所以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为自己服务。甚至现在还出现一些独立的培训机构对实训生进行培训(需要根据市场设计培训内容),然后向有关公司企业输出劳务。这也是当前教育机构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培训模式。
在以上对教育和培训的探析中发现,教育机构毕业的学生,总是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方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这种培训由用人单位来完成或委托相关的培训机构来完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由于教育和培训的相互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诚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目的不同,教育机构不可能完全按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制定教育过程和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职业教育,并且这类教育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最终要走上职业岗位上成为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基础和理论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精英,成为一些大师级的专家。因此,职业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而职业教育应当是教育与培训的相结合,即要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这里面包括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是他们将来走上职业道路,在非对称关系中处在强势地位的保障。)另外,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职业教育培训的产品(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这里面包括较前沿的新技术、新技能和相关的业务知识)。这些需求都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要改变观念,加强同企业和更高层次的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对市场和技术应用的调研,把握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设计出教育培训服务产品,以满足各方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和培训的整合,既满足普通职业教育,又要满足成人的继续教育和企业单位的职业培训。
5 结论
总之,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机构(乙方),培养出具有研究型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培训设计师团队,以便时刻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设计规划教育培训服务产品。以满足两个甲方(学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育培训机构(乙方)处在两个非对称关系中的强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温立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24).
[2]刘应元,付钢.非对称效应视角下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探析[J].统计与决策,2013(2).
[3]汝莹,符蓉.信息非对称下的会计收益质量探析[J].四川会计,2003(10).
非对称关系 篇2
解决“三农”问题的本质即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农户,其经济行为日益活跃,农信社已逐步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来源。据相关统计[1],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户贷款额约为1.4万亿元,农信社占90%,其中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余额约3700亿元,服务于7000多万户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可见,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户的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不同利益的市场主体,农信社与农户在信贷市场中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由此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导致农村信贷市场的失灵[2]。如何缓解这一困境,实现农村信贷市场的良好运转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整体角度对现行农村信贷主体的行为演化规律进行探究,通过建立农信社与农户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信贷决策的演进路线,最后得出影响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农村信贷市场的良好运转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农信社与农户演化博弈模型
1.1 模型建立
本文假定在无其他约束条件的农村信贷市场中,农信社群体与农户群体均为有限理性[3],双方进行策略交往,农信社向农户放贷时收益为RD,农户贷款后履约还贷时收益为RH;双方合作时产生协同效应,如:农信社因放贷获得额外收益ED(业绩水平提升与融资后的社会外部效应之和),农户因履约还贷获得额外收益EH(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和信誉度提升的效应之和);农信社放贷成本为CD(放贷前对农户信誉的评估费用与放贷后对贷款的管理成本之和);农户贷款成本为CH(向农信社申请贷款和履约还贷时的成本之和),且满足:(RD,RH,ED,EH,CD,CH>0)。双方不合作时,即农信社拒绝向农户放贷,农户不愿履约归还贷款,由于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以及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致使双方各有损失-M和-N,满足(M,N>0)。因此,农信社与农户博弈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
1.2 复制动态分析
设p为向农户放贷的农信社所占群体比例(0≤p≤1),q为履约还贷的农户所占群体比例为(0≤q≤1),则不放贷的农信社比例为1-p,不履约还贷的农户比例为1-q,(p,q)为农信社与农户在信贷活动中的演化动态。
农信社选择向农户发放贷款时的期望收益为
农信社选择拒绝向农户提供贷款时的期望收益为
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农信社所占比例的增长率为
同理,履约还贷的农户所占比例的增长率为
由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可知,双方比例点(p,q)在集合B内变动,其中:B={(p,q)|0≤p≤1,0≤q≤1}中的O(0,0)与B(1,1)均为ESS,A(1,0)与C(0,1)都为不稳定点,Q(p*,q*)为鞍点,其中p*=(RH-N)/(RH+EH-N),q*=(RD+CD-M)/(3RD+ED-M)。其相位图如下图2所示。
2 ESS参数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五个局部均衡点中,仅有O和B两点具有局部稳定性,它们分别对应于农信社与农户选择放贷、履约和不放贷、不履约的策略。由点C、A与Q连成的折线为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可知:ABCQ部分收敛于点B(1,1),此时农信社放贷,农户履约;AOCQ部分收敛于点O(0,0),即农信社不放贷,农户不履约。系统究竟沿着哪条路径到达哪一种均衡状态与其支付矩阵密切相关,并受其各自初始状态的影响。以下将讨论几个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的影响。
2.1 RD以及RH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农信社向农户放贷时收益主要源于贷款利息,不妨设RD=R(i,α),其中:α,i分别为贷款安全系数与贷款利率,当i或α提高时,RD变大,SABCQ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的概率也将增加,B(1,1)为ESS;相反,系统则趋于O(0,0)。当RH增加时,即农户因履约还款所得到资金需求时的满足感加大,SABCQ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的概率增加,B(1,1)为ESS;反之,系统将趋于O(0,0)。其现实意义为,为实现农信社与农户双方的互利互惠,金融管理部门应该合理设置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农信社应该加大对贷款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系数保证优质贷款,从而在长期演化中实现农信社放贷、农户履约的最优状态。
2.2 ED,EH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当农信社选择放贷、农户履约时,若由合作带来各自双赢的额外收益ED或EH增加,则将必然促进双方的积极合作。因为ED或EH的增加将导致Q点向B点移动,SABCQ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的概率增加,B(1,1)为ESS,达到农信社放贷、农户履约的状态。相反,系统则趋于O(0,0),即农信社拒绝放贷、农户不履约。这说明农信社应注重自身的业绩管理水平,加大对农户信誉的考核与评审力度,激励农户履约还贷。
2.3 -M,-N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当农信社拒绝放贷、农户也不履约时,即双方合作失败。此时,因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社会整体遭受损失。若M、N增加,即双方合作时带来的社会正向效应增加,不合作时的社会损失-M、-N越小,-M、-N的增加必引起Q点向B点移动,即SABCQ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的概率增加,B(1,1)为ESS。相反,当M,N减小时,因为农信社的大量资金闲置,农户的生产消费需求也得不到及时满足,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挫,系统趋向O(0,0)。这表明地方政府应该合理的引导农信社与农户双方积极合作,有力地支撑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
3 结论
实现农村信贷的良好运转,需要农信社与农户双方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引导农信社与农户走上合作金融之路。农信社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放贷的积极性并增强其信贷支农的能力,严格把关,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针对农户贷而不还时坚决使用法律手段。农户应积极组织生产,诚实守信,如期履约归还贷款。这种情况下,双方将沿着绩优路径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并最终进化为双方“合作”状态。整个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无疑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致谢:感谢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条件。
摘要:在分析非对称信息下农村信贷市场供求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信社与农户信贷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及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其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农信社放贷时与农户履约时双方的收益、合作时的额外收益以及分裂时的双方收益对双方的行为选择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农村信贷,演化博弈,进化稳定策略
参考文献
[1]汪万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金融,2007,(6):83-84.
[2]唐颖.非对称信息理论与农村信贷市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9-11.
非对称关系 篇3
阀控缸液压系统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由于非对称缸具有结构尺寸小、制造简单、成本低廉、驱动力大等优点,因此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但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过程中存在换向压力突跳、易出现气蚀和超压等问题,所以造成两者的不相容性,如果将其中的对称阀改为非对称阀,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1 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中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的确定
图1为零开口四通滑阀控制非对称缸的原理图。图1中,无杆腔和有杆腔压力分别为p1(Pa)、p2(Pa),流量分别为Q1(m3/s)、Q2(m3/s),有效工作面积分别为A1(m2)、A2(m2),且A2/A1=λ,有效工作容积为V1(m3)、V2(m3);液压缸内泄漏系数为Cip(m5/(N·s)),外泄漏系数为Cop(m5/(N·s));伺服阀阀芯位移为xv(m),活塞杆位移为y(m),负载的弹簧刚度为K(N/m),活塞和负载的黏性阻尼系数为B(N·s/m),作用在活塞上的任意外加负载为FL(N),系统的供油压力为ps(Pa),回油口压力为p0(Pa)(假设p0=0)。
1.1 y>0时的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
当活塞杆伸出时(y>0),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回油。由液压缸稳态下的平衡方程可知,p1A1-p2A2=FL。定义此时的负载压力,则:
根据功率匹配原则,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必须相等,所以p1Q1-p2Q2=pLQL,又因为Q2=λQ1,所以此时的负载流量为:
1.2 y<0时的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
当活塞杆收缩时(y<0)有杆腔进油,无杆腔回油。由液压缸稳态下平衡方程可知p2A2-p1A1=FL。定义此时的负载压力,则:
按照功率匹配原则得出此时的负载流量为:
2 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数学模型的建立
以图1所示的理想零开口非对称四通滑阀为例,设阀口1、3的面积梯度为ω1(m),阀口2、4的面积梯度为ω2(m),且。
2.1 伺服阀的流量方程
(1)当xv>0时,进油口的流量为:
其中:Cd为流量系数;ρ为液体的密度,kg/m3。
回油口的流量为:
由式(1)、式(5)、式(6)和Q2=λQ1可得:
(2)当xv<0时,进油口流量为:
回油口流量为:
由式(3)、式(9)、式(10)和Q2=λQ1可得:
根据负载流量的定义可得:
将式(13)、式(14)按泰勒级数展开成线性化方程得:
其中:Kq和K′q分别为活塞杆伸出和收缩时的流量增益系数,m2/s;Kc和K′c分别为活塞杆伸出和收缩时的流量-压力系数,m5/(N·s)。
综上所述伺服阀的统一流量方程为:
2.2 液压缸流量连续性方程
2.2.1 xv>0时液压缸流量连续性方程
当xv>0时,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回油。流入液压缸的流量为:
流出液压缸的流量为:
其中:βe为液体的容积弹性模数,Pa。
由式(2)、式(7)、式(8)和式(18)可得:
其中:Cie为此时的等效泄漏系数,m5/(N·s);Cit为此时的附加泄漏系数,m5/(N·s);Vt为此时的等效容积,m3。
2.2.2 xv<0时液压缸流量连续性方程
当xv<0时,有杆腔进油、无杆腔回油。流入液压缸的流量为:
流出液压缸的流量为:
由式(4)、式(11)、式(12)和式(20)得:
其中:C′ie为此时的等效泄漏系数,m5/(N·s);C′it为此时的附加泄漏系数,m5/(N·s);V′t为此时的等效容积,m3。
综上所述,不管伺服阀阀芯向哪个方向运动,液压缸的流量连续性方程可以统一描述为:
2.3 活塞上的力平衡方程
当xv>0时,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为:
其中:m为活塞、油液及负载等效到活塞上的质量,kg。
当xv<0时,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为:
综上所述活塞上的力平衡方程统一表述为:
2.4 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传递函数
2.4.1 液压缸通用传递函数
对式(17)、式(22)、式(25)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得线性化动态方程:
如果将式(26)、式(27)、式(28)的中间变量QL和pL消去,可以得出伺服阀阀芯输入位移xv、油源压力ps和外加负载FL同时作用时液压缸活塞的总输出位移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Kci为总压力流量系数,m5/(N·s)。
应用式(29)时注意分别代入xv>0和xv<0时的相应系数和有效作用面积。
2.4.2液压缸简化传递函数
通用传递函数中考虑了惯性负载、弹性负载、油的压缩性以及液压缸的泄漏等因素,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惯性负载为主,并且负载的弹簧刚度K=0,总流量压力系数Kci很小,黏性阻尼系数B一般也很小,由于油源压力ps造成的式(29)中的Citps/A那部分附加泄漏很小,也可忽略不计。因此将式(29)简化为:
因此液压缸活塞总输出位移y(s)关于xv(s)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ωh为液压固有频率,rad/s;ξh为液压阻尼比。
液压缸活塞总输出位移y(s)关于外加负载FL(s)的传递函数为:
2.4.3 位移传感器传递函数
对于电液位置伺服系统,通常采用闭环控制以提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因此需要加入位移传感器,进而引入负反馈环节。位移传感器传递函数可简化为比例环节,其传递函数为:
其中:uf为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电压,V;Kf为位移传感器增益。
2.4.4 信号比较点方程
假设输入电压信号为ur,输出电压为uc,则信号比较点的方程为:uc=ur-uf。
2.4.5 功率放大器传递函数
功率放大器的传递函数可简化为比例环节,即:
其中:I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流,A;Ku为功率放大器放大系数,A/V。
2.4.6 伺服阀传递函数
非对称电液伺服阀阀芯位移与输入电流之间可以简化为二阶环节,即:
其中:Ksv为伺服阀流量增益,m/A;ωsv为伺服阀固有频率,rad/s;ξsv为伺服阀阻尼比,一般取值为0.5~0.7。
综上所述,得到的非对称电液位置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
3 实例仿真
3.1 仿真模型主要技术参数
某电液位置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采用的是CSDY2-40型电液伺服阀。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A1=3.12×10-3m2;A2=2.15×10-3m2;液压缸总行程L=0.5 m;Vt=1.972 6×10-3m3,V′t=0.790 8×10-3m3;Cip=5.6×10-13m5/(N·s);Cop=0;Kq=1.092 9m2/s,K′q=0.625 2m2/s;Kc=3.503 4×10-12m5/(N·s),K′c=2.004 1×10-12m5/(N·s);Kci=4.156 4×10-12m5/(N·s),K′ci=2.454 1×10-12m5/(N·s);βe=7×108Pa;油液密度ρ=870kg/m3;Cd=0.61;ps=7×106Pa;m=1 200kg;B=800N·s/m。
3.2 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
根据以上公式和参数经计算可以得到非对称电液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模型仿真图,如图3、图4所示。
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5~图8所示。
4 结论
由图5~图8的仿真曲线表明,建立的非对称电液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位移和负载压力传递函数是正确的,将对以后这种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重新定义了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液压缸正、反向运动时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同时运用MATLAB/Simulink对工程案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位移响应曲线和负载大小对液压缸位移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非对称阀,非对称缸,电液伺服阀,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秋敏.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同步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14-21.
[2]王春行.液压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吴博,吴盛林,任好玲.非对称阀控非对称缸系统建模和仿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4(8):73-74.
非对称关系 篇4
1.1 对称加密体制
对称加密与密钥体制的加密技术主要的特征是加密与解密采用的是同一个密钥, 需要通信的双方共同保存其密钥, 各个方面应保证不会泄露密钥这样才能实现对称加密的效果。对于具有n个用户的网络, 就需要相应的 (n-1) /2数量的密钥, 在用户群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此种加密技术, 而如果用户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时候对称密钥的保存与分配会十分复杂, 因此对称加密技术也分为序列加密与分组加密。
1.2 非对称加密体制
非对称的密码体制就是利用不同的密封进行加密与解密。在非对称密码与密钥体制中两个不同的密钥区分为公共密钥与私有密钥。两个密钥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即任意一个加密信息只能由另一个密钥进行解读。设定A向B发出一个加密信息M, 如A需要找到对应B的公开密钥, 即可以对M进行加密, 并将其发送至B, 而接收信息后B就会利用自身的私有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 得到原有信息M。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与对称密钥不同, 不需要对密码、密钥进行分配与保存, 即对n个用户而言, 仅仅需要2n个密钥。非对称密钥算法有很多种, 如:RSA、椭圆曲线、EIGamal算法等, 其中RSA算法较为突出。其依据的是数学问题中的欧拉定理, 密钥的选择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欧拉函数的两个基本参数。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加密的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都是在无人值守的范围内进行工作, 传感器节点之间都是利用无线通信链路进行传输的, 然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计算、存储、通信、能量等资源十分有限。同时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具有分布性、移动性、相对独立性等, 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又容易受到外部干扰与各种入侵行为的攻击。这样就形成了矛盾, 即一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用途不断推广, 一方面是网络设备资源有限不能负担大量计算。因此在对传感器网络数据进行加密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将网络加密措施移植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就会出现矛盾, 而影响网络的正常工作。所以在实际的加密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中的典型算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并以此作为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加密的参考依据, 使其更适应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3 对称与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实际比对
3.1 对算法时间的比对
对称加密的体制之所以应用广泛, 就是因为其加密和解密的算法处理速度更快且效率高, 同时算法的安全性也比较突出, 结合硬件设备对称的加密方式可以适应大批量节点、实时化、高安全性的网络环境中。而对于非对称加密体制而言, 如椭圆形曲线加密算法的ECC,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需要进行相当多的前期数据处理, 如系统的初始化、椭圆形曲线的参数分析与选择、私钥与公钥的生成与传递等, 其加密与解密算法实现过程较为复杂, 同时还需要发送公钥与密文和消息鉴别等内容, 从而影响了该算法应用的速度与效率。
这两种算法在同等条件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执行时间分析得出, 对称算法加密与解密仅仅为毫秒级, 椭圆形曲线加密则需要耗时数秒。所以就网络而言需要采集大量数据信息时, 如在医疗领域对人体心跳进行采集的时候, 其数据传输在每秒中就多达数十个数据包, 即使采用数据处理、过滤冗余等手段后, 其每秒传递的数据包也要超过4个。如果采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进行加密, 不仅仅单个数据节点的数据不能及时传输, 且作为解密端的基站节点虽然比数据采集点有着更高的计算与存储资源, 但是也无法处理来自整个网络的数万个节点加密包。这样就可以看出, 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在传感器网络中应用必然会受到此种情况的限制。因此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进行加密的时候采用对称加密中的DES算法更加的实用。而传输数据发送周期较长的应用环境中, 无线传感器网络则可采用椭圆曲线密码算法进行加密, 以此获得较好的安全性, 同时增加了加密系统中密钥管理的便捷性。
3.2 空间占用的比对
在试验系统上分别对对称与非对称密码体制进行运行, 并对占用的空间进行比对, 其典型算法为DES与ECIES, 实践证明DES的性能要好于ECIES算法。在RAM占用分析中, 二者大致是相同的。在ROM的占用比较中, ECIES在计算中其整个加密的过程需要占用较多的存储空间。而DES算法只需要进行有限制的置换、替换等简单的代数操作, 从而占用的代码空间较小。从分析中可知ROM占用中椭圆曲线密码算法比DES算法要多出2倍多。与前面的情况相似, 不同的应用平台, 两种算法的空间占用也是不同的, 如MICAz与Imote2中, 前者采用DES密码算法比采用ECIES密码体制要承载更多的应用程序。后者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传感器平台, 采用性能更高的处理器, 节点资源丰富且性能高, 可以不考虑两者在代码空间上的占用差异。
3.3 算法的能耗比对
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源有限, 因此在分析加密算法对网络的适应性时也应当考虑其发送数据时对能耗的影响。按照功率计算公式分析, 其能耗的大小u当前节点的电压、节点关闭无线模块但是仍处于激活状态下的工作电流, 加密或者解密操作需要消耗的时间。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 如:MICAz平台的电压通常为3v, 关闭无线模块而处在激活状态时的最大电流为8mA。在试验中分别DES和ECIES算法进行了能耗的比对。DES因为在计算时仅仅需要进行置换、替代等基本操作, 即可完成加密与解密, 处理器存储指令和数据处理操作需要的指令较少, 因此程序执行的时间短, 所以其能耗也就低。而在ECIES算法实现中, 初始化、椭圆曲线和参数计算、生成公钥私钥、加密数据和生产鉴别码等需要消耗的时间较长, 需要进行数量较大的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 从而增加了算法的能量消耗, 执行因此加密与解密需要的能耗要大大高出对称算法, 在这里仅仅依靠两节电池进行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对能耗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4 结语
对称与非对称是两种思路不同的加密算法, 各自具备优势。如果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加密就成为了重要的安全措施, 试验证明对称加密算法的计算速度快、效率高、计算简单等, 都可以适应此种场合的加密;如在非实时性应用环境, 则需要考虑密钥分配简单、系统密钥量方便管理, 系统开放性需求高、可以方便地实现数字签名、抗抵赖性好的非对称算法则更加的适用。另外, 对于不同的平台与数据量而言, 安全性和密钥管理的需要也不尽相同, 可以灵活地对两种加密算法进行选择, 或者针对不同的环节而选择综合两种算法优点进行混合管理, 以此充分地利用对称加密算法的高效率性能和非对称算法的安全性能, 提高整个系统的加密效果, 保证网络的运行。
摘要:从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密码加密算法出发, 分析了二者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适用性, 其各自的优势使之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应视网络情况选择具体的加密算法。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算法比对
参考文献
[1]孙玉贵, 赵保华.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加密方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 (9) .
[2]杨跃, 王福豹, 段渭军.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定位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8 (9) .
非对称关系 篇5
关键词:山路定理,渐近线性,超线性,Dirichlet问题,单侧共振
1引言
考虑下述p-Laplacian (p>2) Dirichlet问题
(H1) 存在q∈ (p, p*) 及A, B>0, 使得|f (x, t) |≤A+B|t|q-1对所有x∈Ω, t∈R成立, 其中p*=Np/ (N-p) , 2<p<N;P*=+∞, p≥N;
(H2) 对a.e.x∈Ω一致成立, 这里f0∈[0, +∞) ;
(H3) 对a.e.x∈Ω一致成立, 这里l∈[0, +∞) ;
(H4) 对a.e.x∈Ω一致成立.
众所周知, 问题 (1.1) 的非平凡解等价于C1-能量泛函
的非零临界点, 寻求泛函I的临界点的主要工具是山路理论[1,2,3,4,5].应用这个理论于 (1.2) 式中的泛函I, 通常不得不假设另一个技巧条件[1], 那就是, 对某个θ>0及M>0,
条件 (AR) 在验证泛函I有山路几何结构和 (PS) c序列有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简单的计算, 易知条件 (AR) 推出那就是f (x, t) , 关于|t|p-2t在无穷远处是超线性的.
易知在条件 (H3) 和 (H4) 下, Ambrosetti-Rabinowitz-型条件 (AR) 不再成立.近年来, Costa和Maglhaes[6,7]在μ=0时, 运用下述条件 (AR) 考虑了问题 (1.1) :
于是, 文献[8]在μ=0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 (F±2) 或 (fF+) 不再成立, 问题 (1.1) 仍然有一个非平凡解?通过考虑渐近线问题, 在文献[8-9]中给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是:非线性项f (x, t) 注意到tp-1在正无穷远处是渐进线性的.关于f (x, t) , 也给出两个例子:一个满足他们的条件 (f1) — (f3) , 但不满足 (F±2) , 另一个满足所有条件 (f1) — (f3) 和 (fF+) .事实上, 就这个问题自身而言, 如果人们想用山路理论寻求泛函I的临界点, 在验证泛函I满足 (PS) 条件时, 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但是, 他们巧妙利用一个变形后的山路理论来克服它.关于f (x, t) , 在μ=0时, 通过介绍其他的条件, 一些存在性结果也被获得, 见文献[10-12].
一个人自然会问:当非线性项f (x, t) 在正无穷远处是超线性的而在负无穷远处是渐近线性情形, 像条件 (H3) 和 (H4) , 泛函I有没有非平凡的临界点?特别地, 当非线性项f (x, t) 在负无穷远处发生共振而在正无穷远处是超线性情形, 泛函I有没有非平凡的临界点?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 就目前为止, 这些问题很少被别人考虑.由于它们既不是超线性问题也不是渐近线问题, 我们定义它们为混合线性问题.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运用山路理论及变形后的山路理论[10]肯定回答上述问题.
2主要结果及引理
在这篇文章中, 总是假设μ=1.让λ1是的第一特征值, φ1 (x) (φ1 (x) >0, x∈Ω) 是λ1的特征函数.用|·|p定义Lp (Ω) 上的范数, 用·记上的范数.相应地
定理2.1假设 (H1) — (H4) 成立, 且f0<λ1<l<∞.如果l不是的任何一个特征值, 则问题 (1.1) 至少有一个非平凡解.
附注2.2鉴于条件 (H3) 和 (H4) , 问题 (1.1) 被称作混合线性问题.所以, 定理2.1是完全不同于文献[8-9, 13-14]中所得到的结果.
定理2.3假设 (H1) — (H4) 成立, 且f0<λ1=l及则问题 (1.1) 至少有一个非平凡解.
附注2.4当l=λ1, 问题 (1.1) 被称作负无穷远处共振.这种情形是新的, 完全不同于文献[15-16]所含的结果.在此, 给出一个关于非线性项f (x, t) 的例子, 它满足条件 (H1) — (H4) :定义
3定理的证明
信息非对称性与市场失灵 篇6
在金融市场里有两种信息: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所谓公共信息,是指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够自由获得的信息。所谓私有信息,是指公司自己的内部信息,此种信息比公共信息更难获取。当买卖双方不能够平等地获取同种私有信息时,会产生信息非对称现象。如学术研究论文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Crisi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中所说,信息非对称性会增加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而市场交易复杂性的增长会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监管的难度,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无效。
回想2008年的次贷危机,次贷市场的崩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其实在那些购买住房抵押贷款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心知肚明,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还清贷款。尽管如此,这些人为了得到实实在在的住房还是签下了合约。而销售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对此一无所知,还为开创次贷销售业绩新高而沾沾自喜。总之,在次贷交易过程中,买方了解很多卖方不知道也很难获取的私有信息,再加上市场监管的放松警惕,最终酿成恶果。信息非对称性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本刊财经评论员Simone(西蒙)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近期,华尔街日报文章Fed Faces Old Foe as Hazard Returns谈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一段采访中谈到政府对经济进行政策干预可能会引起道德风险。格林斯潘说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的确拯救了一些银行,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无形中产生了道德风险,让雷曼兄弟的执行阶层和债券持有者侥幸以为不管自己做错了什么,政府都会尽全力保护自己,所以雷曼兄弟无所顾忌,疯狂地进行次贷交易。这种道德风险被称为“too big to fail。”笔者认为,正是道德风险让雷曼兄弟走向灭亡,加剧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
国际货币体系非对称性分析 篇7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关键货币,非对称性,均衡
1 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对称性的含义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从建立、发展、完善直至最后的崩溃过程中, 体系内主要国家在经济实力、经济周期、经济政策独立性、政治权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主要力量。同时, 这种差异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相对于体系内不同国家而言是均衡的。即对不同国家来说, 遵守规则的成本——收益关系不同, 运行机制所带来的成本——收益关系也不同。本文将这种不均衡性或是差异性称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对称性。具体来说, 这种非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6个基本问题上, 即主权货币地位、国家权利、危机传导及政策效应、国际收支账户、对外债务影响程度、对外借贷能力等。
实际上从19世纪70年代的金本位制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这种不对称性一直都存在, 只是不同时期的货币体系都有其特点, 其非对称性的内容也不同。总结从金本位制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目前的牙买加体系, 可以将体系内的国家大致分位两个集团, 核心和外围。其中核心国家处于支配地位, 这使得核心国相比外围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采取更灵活、更低的成本来实现自身的宏观经济目标。也正因存在于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的这种非对称性, 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外围国常常有意或不得不改变或放弃体系规则。外围国不执行国际货币体系规则以及核心国滥用特权的道德风险、外围国退出货币体系的威胁、核心国对外围国所施加的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压力、核心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体系稳定所作的妥协和让步等, 这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规则调整、核心国地位丧失、甚至最终崩溃的原因。简言之, 正是这种非对称性以及核心国与外围国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核心国与外围国如果从货币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用关键货币国和非关键货币国来代替。关键货币是指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 在各国的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的, 且在各国外汇储备占比最大的自由外汇。这是关键货币的三大特点, 就目前来说, 主要的关键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但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使得美元成为国际交易中使用最广泛, 影响最大的关键货币。这里核心与外围的划分更多的是以本国货币是否作为国际支付、国际储备, 是否被国际经济所普遍接受作为标准, 而非国家经济水平, 因此用关键货币国或是非关键货币国划分更为贴切。
2 非对称性分析
2.1 主权货币地位的非对称性
在国际经济中, K国的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国家的商品, 而J国则只能用自己的商品来交换, 因为它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 对K国来说它是毫无价值的。同时K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交易中, 国际间的商品本身也以该种货币货币计价。它也广泛应用在国际间的短期和长期借贷合同中。由于国际买卖的非对称性, 各个国家需要积累国际储备, 他们需要以流动性资产的形式保持一定具有购买力的储备以备交易和预防的需要。因此, 中央银行必须保留以关键货币计价的资产作为其储备。另一方面J国, 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或是新兴经济体, 有强烈意愿通过积累储备来防止本国货币的升值, 因为升值将会影响其竞争力。更重要的是, 当中央银行购买储备用来作为对抗投机冲击的防御工具时, 这种预防性需求会造成金融市场一时的混乱, 这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J国家被动的局面, 即无论什么时候J国都必须购买以关键货币计价的储备。
2.2 权利的非对称性
在国际经济中, K国被看作是国际货币这种“商品”的提供者, 它只需发行货币就可直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K国通过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全世界的货币供应, 并且这种供应的决策权在K国手上, 世界其他国家很难限制其行为。另一方面, J国对于K国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往往无能为力, 只能被动接受, 通过改变国内政策来应对外部变化。
关键货币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货币, 绝大多数国家使用都以其作为国际贸易、投资计价和交易结算货币, 关键货币国企业在进出口中一般都采用关键货币进行支付和结算, 不存在关键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结算, 因而就规避了汇率变动的风险。
另外, 在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保持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 是稳定本币币值的重要保障。但是, 储备外汇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对于J国来说, 储备外汇相当于为他国进行储蓄;外汇储备的增加要求相应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这样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持有过多外汇储备, 还要承担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而K国凭借货币本位可以拥有较少的外汇储备, 相应的为了外汇储备付出的代价就少之甚少。
2.3 危机传导与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
危机传导的非对称性:凯明斯基 (Kaminsky) 和雷哈特 (Reinhart) 对金融危机的研究表明, 如果非关键货币国的危机没有触及到关键货币国的资产市场, 只会在非关键货币国发生区域性危机, 不会造成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风险。而关键货币国出现金融危机以后, 很容易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非关键货币国。他们考察了金融危机传导途径分为:外围国家——外围国家——外围国家;外围国家——中心国家——外围国家;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外围国家。结论为:如果外围国家的危机没有触及到中心国家的资产市场, 只会在外围国家发生区域性危机, 不会造成波及全球的系统性危机;而中心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以后, 很容易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外围国家。一个自然的推论是货币金融危机在“中心——外围” 国家间的危机传染具有单向特征:中心国家出现危机时, 外围国家成了中心国家危机的泻洪区, 外围国家出现危机时, 外围国家成了中心国家的桥头堡。
2.4 国际收支账户的非对称性
一般情况下, 当一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时, 都要进行国内经济政策的痛苦调整, 这是必须的。当J国账户出现赤字时, 它必须减少进口, 收缩经济, 调整经济政策来改变赤字的现状。对于J国来说, 赤字是不可容忍的, 大多数国家都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由于K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位置, 使其在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时, 通过印刷本币就可以弥补赤字, 无需干预外汇市场, 就能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国际市场上的关键货币供给是通过K国贸易逆差形式来实现的, 这无形中也为该国常年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存在的理由, 解除了K国保持外部平衡的义务, 从而使得K国成为世界唯一可以长久的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与对外负债而不必紧缩经济的国家。
2.5 外部债务影响程度的非对称性
实际上J国所积累的储备会反映在K国所积累的净外债中。这是因为K国可以通过向J国出售金融资产的方式借债来为它的所进口的商品和服务融资。因为出售资产意味着从外部借债, K国的贸易账户产生赤字, 但相应的它的外部债务也增加了一笔金融盈余额。
对于J国来说, 外部债务的增加会导致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虽然可以促进商品出口, 但是却要承担外债负担增加的代价。然而对于K国而言, 由于它的对外债务也是用本国货币计值的, 那么K国多发货币所导致的本币贬值则可为其带来刺激出口和减轻外债负担的双重好处。
3 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的思考
当前关键货币——非关键货币结构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国际金融风险逐渐在非关键货币国家累积, 这使得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频繁爆发, 如拉美债务危机及东南亚金融危机, 这表明国际货币领域的收益与风险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如果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 因为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贸易、金融或者预期心理等渠道进行扩散和传染。当前面临的金融危机就从中心国家——美国发起的, 仅仅是美国内部的次贷危机波及了全球经济, 这是各个国家始料未及, 却表明了当前关键货币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然而如果位于系统中心的发达国家经济出了问题, 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都面临着均衡被打破的危险。从目前各个国家强烈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便可看出。因此, 美元霸权主导的关键货币——非关键货币的构架注定是一种过渡性的体系, 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减少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必须依靠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 尤其是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外围国家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增强与中心国家的谈判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