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双塔结构

2025-01-01

非对称双塔结构(通用5篇)

非对称双塔结构 篇1

0引言

振动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振动可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不同的种类[1]。近年来, 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从非对称的视角出发,已经开展了许多非对称振动的基础研究工作[2,3]。在精密驱动领域,压电惯性驱动器利用压电元件的非对称振动来驱使机构运动[4,5,6]。这类压电元件非对称振动的成因,从广义上说,主要可以归纳为激励信号、振子结构和外部约束的非对称设计。例如,在激励信号非对称设计方面,Dalius Mazeika,Piotr Vasiljev[7]提出非对称三角波的电控方式,研制了一种直线型压电惯性驱动器,最大输出速度和负载可达20 mm/s,8 g。W. M. Chen等人[8]以非对称占空比的矩形波作为驱动信号,开发研制了新型二自由度压电惯性驱动器,直线和旋转速度分别可达21 mm/s,3. 72 rad /s。在振子结构非对称设计方面,Ping Zeng等人[9]提出以非对称夹持结构的压电双晶片振子为动力元件,利用振子非对称振动产生惯性力差的机理研制了一种新型压电马达,最小分辨率和最大线速度可达0. 02μm和16. 87 mm/s。在外部约束的非对称设计方面,Jianming Wen等人[10]研制了一种新型压电旋转驱动器,该驱动器在顺逆时针运动时通过改变正压力来产生非对称的摩擦力矩,从而实现驱动器的定向转动,最小分辨率可达10μrad。Xiaotao Li等人[11]研制了一种基于非对称摩擦力与惯性力匹配的压电直线驱动器,最大速度和输出力分别可达5 mm/s和10 N。虽然,学者们已利用非对称振动研制了多种压电惯性驱动器,其驱动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单摆,尝试用以探讨和解释该类驱动器的致动原理。

作为物理学中的经典模型,单摆是研究和讨论振动机理的理想角色[12,13]。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一种非对称单摆为研究对象,将从能量特性和周期特性角度出发,对该单摆在周期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非对称振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非对称驱动的机理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1非对称单摆模型结构和边界条件

本研究所提出的非对称单摆是一种通过在单摆圆心垂直位置向下点设置固定支点的方法,使左、右摆动半径产生变化的新型单摆结构装置。非对称单摆模型主要由摆球、摆线和钢钉3个部分组成。其中,假设模型中摆线为不可伸缩的轻质细绳,摆球半径远小于摆线长度,布置在中心线上的钢钉不产生变形与位移。

非对称单摆运动原理如图1所示。球在微小扰动下从中心线一侧自由释放,在重力作用下周期性来回摆动。

每当摆球经过中心线时,钢钉对摆线产生阻挡作用,摆动中心将在O1和O2间交替变换,摆长L1和L2 也随之产生更替,其中R为O1和O2的中心距。换而言之,在一个运动周期中,摆动中心和摆长条件将改变两次。为了方便研究与讨论,可将非对称单摆的运动过程以中心线为界,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任意时刻的摆角分别为θ1,θ2。

2理论分析

2. 1 非对称单摆动力学方程

为了探讨所提出的非对称单摆的动力学方程,本研究首先分析长度为l,摆球质量为m的对称单摆运动原理。在摆线长度远大于摆球半径和忽略摆线质量的条件下,且考虑阻尼影响因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对称单摆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 θ—角位移,c—阻尼系数,g—重力加速 度, Fcos Dt—周期性驱动力。

式可表示为:

由于铅垂平面内钢钉的存在,非对称单摆在振动过程中每次通过中心线时,将同时改变摆动中心和摆长。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和悬挂点摩擦的条件下,非对称单摆在中心线左、右两侧的振动微分方程可以表述为:

式中:

2. 2 非对称单摆的能量分析

若不考虑能量耗散,非对称单摆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摆球重力做功,所组成的保守系统机械能守恒,系统总能量为:

若将摆球运动轨迹的最低点作为零势能点,非对称单摆在运动过程中左右两部分的动能和势能可以分别表示为:

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中心线两侧选择满足边界条件的任意一点,作为自由释放的起始位置。以起始位置为右侧为例,运动初始条件为θ1max= θ0,摆球在释放瞬间的动能、势能和总能量分别为:

根据三角函数诱导公式2sin2( θ/2) = 1 - cosθ,当非对称单摆在两侧来回摆动时,系统任意时刻的总能量和势能可以表示为:

由式得,动能是总能量与势能的差值,即Eki= Em- Epi,系统在两侧的动能可以表示为:

若起始位置为左侧,运动初始条件为θ2max= θ0,根据上述相同推导过程,可得到任意时刻系统的总能量、势能和动能分别为:

由式( 12 ~ 14) 的理论推导可知,非对称单摆从左侧和右侧自由释放的运动过程具有相似的能量特性。根据上述推导,本研究用Matlab软件绘制了系统机械能、动能、势能与摆球所处位置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图 2 非对称单摆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图2表明,在铅垂方向,非对称单摆具有能量守恒特性,即系统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非对称单摆的运动不对称性,动能和势能也表现出左右两侧不对称的特点,且两者在摆长L1侧的平均变化率均大于摆长L2侧。

2. 3 非对称单摆的周期分析

周期是单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利用椭圆积分法[14]、算数几何平均法[15]、超几何法[16]等方法,提出了大量关于单摆周期问题的精确解和近似解。本研究将根据已建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中心线左、右两侧运动时间叠加的方式,在大摆角情况下研究非对称单摆的周期影响因素。

当摆角较大时,非对称单摆的运动不再是简谐振动,而是非线性振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无阻尼单摆运动的精确周期公式实际上可以用第一类椭圆积分表达[17]:

式中: L—摆长,θ0—初始释放角度,θ—摆角。

根据上式,可获得非对称单摆在两侧的运动时间分别为:

式中: L1,L2—两侧摆长; θ1max,θ2max—左、右两侧最大摆角; θ1,θ2—左、右两侧摆角。

将上述左、右两侧的运动时间叠加,得出大摆角非对称单摆的精确周期公式为:

上述所得的精确周期公式属于第一类椭圆积分, 须查积分表才可得出周期值,计算时较为繁琐。为了方便理论研究和仿真,故本研究引用F. M. S. Lima[18]所提出的准确度较高的近似周期计算公式:

式中:

根据式( 18) ,可获得非对称单摆在两侧的近似运动时间分别为:

将两侧的运动时间叠加后,得到大摆角非对称单摆准确度较高的近似周期公式:

由于L2= L1- R,式( 20) 可以转换为:

式中: θ1max,θ2max—两侧最大摆角由摆球初始释放位置和释放角度θ0确定。

式( 21) 表明,此时非对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L1、中心距R和初始释放角度θ0有关,且在左右两侧同一高度释放时具有相同的周期特性。

为了从理论上分析3种因素与周期的关系,根据上式,笔者用Matlab软件绘制三者对周期的影响趋势图如图3所示。

图 3 非对称单摆运动周期与摆长 L1、 中心距 R 和初始释放角度 θ0的关系

图3表明,在大摆角情况下( θ≥10°) ,非对称单摆的周期随着摆长L1和初始释放角度θ0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中心距R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上式也表明, 由于左、右两侧摆长和最大摆角条件不同,非对称单摆具有左、右两侧半周期运动时间不同的特点。

3试验结果与讨论

为了检验非对称单摆周期振动的理论分析,探究初始释放角度θ0、摆长L1和中心距R 3个因素对周期的影响,本研究设计和制作了非对称单摆模型,并组建了非对称单摆周期振动测试系统。

3. 1 试验系统

非对称单摆模型 和周期振 动测试系 统如图4所示。

图 4 非对称单摆周期特性测试系统

非对称单摆模型主要由摆球、轻质细绳和两个钢钉组成。摆球质量为0. 03 kg,直径为0. 02 m。摆长L1为摆球球心至右侧摆动中心点O1的距离,L2为摆球球心至左侧摆动中心点O2的距离。非对称单摆周期特性测试系统主要部件有非对称单摆模型、3D动态分析摄像仪、支撑板和定位网格纸。3D动态分析摄像仪由KEYENCE公司生产,包括控制器与镜头两个部分, 分辨率可达微秒级,在试验中用于精密测量摆球的运动轨迹和记录摆球周期运动的时间。

3. 2 周期振动试验

由理论分析可知,在左、右两侧同一高度释放摆球时,非对称单摆具有相同的周期特性,其中,摆长L1、中心距R和初始释放角度θ0是非对称单摆运动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时,在上述3种影响因素的不同初始条件下,笔者利用所组建的测试系统对非对称单摆的周期振动进行了测试与记录。为了使得试验更易控制,结果更为准确,摆球初始释放位置均选在中心线右侧。

3. 2. 1 周期振动试验周期与初始释放角度 θ0的关系

在摆长L1和中心距R相同条件下,非对称单摆运动周期随初始释放角度θ0变化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中,摆长为0. 4 m,中心距为0. 1 m,0. 15 m和0. 2 m,分别计算和测试了初始释放角度从10° ~ 50°的运动周期。

图5曲线表明,非对称单摆的周期随着初始释放角度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增长速率逐渐提高。

3. 2. 2 周期与摆长 L1的关系

在中心距R和初始释放角度θ0相同条件下,非对称单摆运动周期随摆长L1变化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中,中心距为0. 1 m,初始释放角度为20°,40°和60°,本研究分别计算和测试了摆长L1从0. 3 m ~ 0. 5 m的运动周期。

图6曲线表明,非对称单摆的周期随着摆长L1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3. 2. 3 试验系统周期与中心距 R 的关系

在初始释放角度θ0和摆长L1相同条件下,非对称单摆运动周期随中心距R变化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

图7中,初始释放角度为20°,摆长为0. 3 m, 0. 35 m和0. 4 m,分别计算 和测试了 中心距R从0. 05 m ~ 0. 25 m的运动周期。

图7曲线表明,非对称单摆的周期随着中心距R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减小速率逐渐提高。

以上结果表明: 大摆角非对称单摆的运动周期随着摆长L1和初始释放角度θ0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中心距R的增大而减小,且3种因素影响下周期增大或减小速率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摆长L1、初始释放角度θ0和中心距R不同条件下,非对称单摆周期在的试验与仿真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具有较好的重合性。

观察发现,周期的试验测试值总体略小于仿真计算值,其原因是仿真时的周期理论计算忽略了空气阻尼和摩擦的影响。

4结束语

本研究提出一种非对称单摆,通过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非对称振动现象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总体研究结果表明,中心线两侧的摆长差异引起了单摆的运动不对称性,最终使其在能量和半周期运动时间上分别表现出了不对称的特点。

本研究所提出的运用非对称单摆研究非对称振动机理的策略,以及在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规律和结论, 为非对称驱动的机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有关非对称单摆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学者们作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

摘要:针对惯性式压电精密驱动器的非对称振动驱动机理难以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单摆,探讨了模型结构和运动原理。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从能量转换和运动周期两个方面,分析了非对称单摆的工作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研制了实物模型;以初始释放角度θ0、中心距R和摆长L1为影响因素,对非对称单摆进行了周期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单摆具有两侧摆长、最大摆角和两侧半周期运动时间均不相同的特点;大摆角运动周期随初始释放角度θ0和摆长L1的增大而增大,随中心距R的增大而减小,周期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合性。非对称结构单摆工作特性的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惯性式压电精密驱动器的研发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单摆,非对称结构,振动,周期

非对称双塔结构 篇2

关键词:落地广告,非对称,受力分析

落地广告牌是通过架立在地面结构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1], 为了达到宣传效果, 落地广告面尽量设计的大, 是典型的高耸结构[2], 为了对结构受力有利多数的广告牌按对称布置, 起控制作用是水平的风荷载[3,4,5,6]。有时落地广告牌基础位置受到限制, 而上部结构用对称设计又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有些广告牌结构需要进行非对称设计。非对称结构除了水平的风荷载, 自身的重量也会在靠近基础的位置产生很大的弯矩和扭矩。本文通过对某省高速广告牌进行非对称改造, 其设计思路与受力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非对称广告牌结构设计

改造背景:某省出台相关文件规定:“立柱设施边缘垂直投影距离高速公路护栏小于2m的广告牌一律进行拆除或迁移”, 为了满足论文规定, 同时减小已有广告牌的经济损失与纠纷, 需要对原有部分不符合规定落地广告进行改造。

改造思路:原有的立柱与基础不变, 通过向外移动广告牌面满足相关文件规定 (如图1) 。广告牌面向外移动造成结构成非对称性, 必引起结构的受弯、受扭作用与对称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改造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减小广告牌面尺寸, 把上横梁结构改成三管桁架, 以达到减重与减小风面效果;其次在垂直方向上辅以一定形式的三角桁架, 增强结构的刚度, 最后柱脚是本结构受力验算的重点, 为了改善柱脚的受力, 提高立柱钢管的抗弯、抗扭刚度, 在其内填充C40 混凝土, 形成钢管混凝土结构, 具体的改造设计如图2 所示。

2 非对称广告牌结构受力分析

2.1 广告牌结构受力模型

采用有限元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其立柱、横梁及面板骨架采用杆系结构, 广告牌面板采用薄板单元模拟。钢构件采用Q235钢材, 内部混凝土为C40, 混凝土弹性模量32.5 GPa, 钢材弹性模量206GPa。边界条件采用底部固结的形式。风荷载采用面单元荷载施加, 雪荷载采用线均布荷载施加。

2.2 受力的荷载组合

广告牌产生的荷载包括:自重、风荷载、雪荷载以及检修荷载[7]。

风荷载:是垂直作用于广告牌表面的荷载 (正向风及其背向风荷载) , 基本风压采取0.35k N/m2, 风荷载体形系数1.3, 风振系数取1.46, 高度变化系数1.14, 风荷载标准值取0.76k N/m2。雪荷载:是指广告牌水平投影面上的雪荷载, 基本雪压取0.45k N/m2。检修活荷载:是指广告牌水平投影面上的活荷载, 检修活荷载取2k N。温度荷载:最低气温-3℃, 最高气温38℃ (根据当地气候确定) 。

2.3 受力分析

(1) 内力计算结果

根据广告牌的受力特点, 主要验算柱脚、桁架的轴力、弯矩、剪力、扭矩, 近一步确定内力最大位置。

(2) 结构应力与变形计算结果

由表3-4可以看出, 构件在以上三种荷载组合下, 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均小于规范限值。

(3) 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广告设计尺寸, 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 对广告牌进行屈曲分析, 确保构件在运营期间构件的变形、受力及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计算, 其一阶屈曲模态临界荷载系数为5.542 (见图8-9) , 满足相关要求。

mm

3 结束语

根据设计思路, 对广告牌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分析。考虑最不利荷载组合状况, 计算结果表明承载力及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说明按上述设计思路改造落地广告牌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常青.大型钢结构广告牌的设计和施工[J]科技与经济, 2006 (8) :117-118.

[2]汪莲.大型钢结构广告牌的设计和施工特点[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校, 1998 (6) :42-45.

[3]韩继石.屋顶钢结构) '告牌检测鉴定[J].工程质量, 2004 (8) :17-21.

[4]徐皎.浅谈落地式钢结构广告牌的设计和施工[J].一程建筑, 2008, (11) :37-38.

[5]樊晓大型广告牌结构的设计及抗侧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4.

[6]罗雪辉跨线钢结构广告牌的结构分析与设计[J], 建筑施工, 2006, 7 (15) :163-164.

非对称双塔结构 篇3

在证券市场上, 风险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要素。在现实世界中, 由于信息可以改变市场参与者对金融资产风险的看法。因此, 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形成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Kyle (1985) , Glosten和Milgrom (1985) 等最先对做市商市场的资产价格形成进行了分析, 发现非对称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成本是影响做市商提供报价的最重要原因[1,2]。Foucalut (1999) 、Handa, Schwartz和Tiwar (2003) 、Easley, Hvidkjaer和O’Hara (2002) 等则对订单驱动市场的资产价格均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考察, 结果发现资产价格均衡过程中出现的价差纯粹是一种信息现象, 是非知情交易者由于承受与知情交易者交易的风险而要求获得补偿[3,4,5]。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发现非对称信息并不只是一个指标, 而对市场环境的一种描述, 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非对称信息可以通过信息结构系统性的表现出来, 其对资产价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 信息结构包括信息存在、信息组成和信息分布三方面内容[6]。信息存在指证券市场中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存在的可能性, 是信息结构的基础。信息组成指在信息集合中, 私有信息占全部信息的比例。信息分布一般特指拥有私有信息并进行交易的投资者 (知情交易者) 占所有投资者的比例。Easley和O’Hara (2004) 最先系统性地基于报价驱动市场对信息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信息存在、信息组成以及信息分布对资产价格形成产生不同作用[6]。随后, 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结构对资产价格行为的影响, 但相关的成熟研究不多。Barron和Karpoff (2004) 提出了信息精确程度的估计方法, 在利用分析家预测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后发现信息结构对资产价格均衡有直接的作用[7]。Botosan和Plumlee (2005) 结合美国股票市场数据和公司财务数据系统性的对信息结构对资产价格均衡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论表明信息结构对美国上市公司股票的资本成本起到决定作用[8]。在国内, 马超群, 张浩 (2005) 等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中不同信息对交易行为及价格形成的作用[9],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股票对交易行为和资产价格的揭示都存在不同。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 不难发现, 大多数研究未将非对称信息视作系统性概念, 通常仅对非对称信息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中的几点问题进行考察, 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概念和研究, 从而往往得到非常片面的结论。虽然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考虑信息结构环境下的资产价格形成过程, 但大多基于国外做市商市场进行研究, 专门针对我国证券市场这种订单驱动市场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 虽然中国股市与国外证券市场相比表现出很多的共性特征, 然而, 在中国“转轨+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 其信息产生机制、信息的组成、分布、交易者构成以及交易机制等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又具有许多特性。因此, 在中国市场共性和特性兼备的环境下, 考察信息结构对资产价格发现过程所起的具体作用, 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有效和科学地理解资产价格发现的机理。深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结构对资产价格发现过程的影响, 对于揭示信息结构对价格发现的作用机理,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和交易规则, 提高市场效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结构模型的建立

证券市场上的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 这导致证券市场的信息环境具有特定的信息特性, 这些信息特性又称作信息结构, 具体包括:①信息组成, 指信息集合中, 部分交易者所获知的信息 (私有信息) 占所有交易者所获知的信息 (公开信息) 的比例。②信息分布, 指私有信息和公开信息在交易者之间的分布状况。由于交易者均拥有公开信息, 因此信息分布一般指拥有私有信息的交易者 (知情交易者) 占所有交易者的比例。③信息的准确性, 包括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的精确程度, 指信息所传递的股票未来可能价值与股票未来真实价值之间的差距。

(1) 信息分布 (DISSEMINATION)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订单驱动的交易机制, 利用Handa、Schwartz和Tiwari (2003) 提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作为信息分布的代理变量[3]。HST模型如下:

πφ= (Vh-Vl) + (1-φ) qφΗ (1)

其中, q=p1-pφ=[1- (1-k) (1-p) ]λλ=1-k (1-p) 1-k (1-k) (1-p) 2π为相对有效价差, VhVl 分别为买方和卖方对资产价值的评价;k为买方比例, ±H为资产价值的随机变化, p为知情交易者比例。采用GMM估计方法 (矩估计方法) 对式 (1) 进行估计, 可求得待估参数集{Vh-Vl, H, p}, 其中的矩条件为:式 (1) 的残差与k滞后4阶乘积的期望等于零。

(2) 信息组成 (COMPOSITION)

利用Hasbrouck (1991) 的方法, 建立VAR (向量自回归) 方法构造交易系统, 通过计算私有信息比例指标作为信息组成的代理变量[4]。VAR内生变量集包括:收益变动rt、带交易方向的交易规模xt、交易方向、报价调整幅度、买卖价差以及根据前三个最优买卖报价单数量得到的订单流不平衡指标。令αm (v2, 0) 为在时刻i时, 交易量方程xi (i<t) 一个扰动v2, i通过交易系统对收益方程rtm步内的累积冲击[3,6]。可见, 信息结构反映了市场中信息的存在形式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情况, 通过对投资者交易策略产生作用, 进而对资产的价格形成过程、价格发现以及资产定价产生重要作用, 是价格发现的真正作用力量[3,4]。Kyle (1985) , Easley和O’Hara (2004) 以及Nyholm (2003) 等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信息揭示、传导和融入的价格发现过程可以用知情交易者交易导致的价格变化即知情交易冲击 (永久性冲击) 来衡量。知情交易冲击是指由于股票价值的变化, 知情交易使均衡价格向真实价值逼近的幅度[1,6,10]。

为了考察知情交易者在特定信息结构下的交易行为对价格发现过程的影响, 本文建立知情交易冲击指标和信息结构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期望了解我国证券市场中特定的信息结构的各方面对价格发现行为的影响和作用。采用Nyholm (2003) 的方法[10], 在利用Markov状态转移矩阵判断交易类型的条件下, 我们得到知情交易冲击a1指标, 并将其作为价格发现指标。

根据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 作者认为公开信息准确性与价格发现 (即知情交易冲击指标) 之间应该为负向关系, 原因在于公开信息越精确, 一般投资者获得的信息越多,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越小;信息组成与价格发现应为正向影响, 原因在于私有信息比例越大, 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越强, 其交易行为对价格发现的影响越大;信息分布与价格发现为负向关系, 信息分布越大表明知情交易者越多, 竞争也更激烈, 使得当前价格所反映的信息更为有效。因此, 新信息所反映的价值的变动较小, 使得知情交易导致的交易冲击较小。

Nyholm (2003) 模型如下:

ΔΜt= (a0+a1Ιt-1) St-12Qt-1+ξt (3)

其中, △Mtt笔交易与t-1笔交易报价中值的变动。It为虚拟变量, 当第t笔交易来自知情交易者时为1, 否则为0。St为第t笔交易的买卖价差, Qt为第t笔交易买卖方向的指标, 交易由买方发起时为1, 卖方发起时为-1。式 (3) 隐含资产价格的调整服从马尔科夫过程的假设, 即资产价格的调整仅仅与当前的价差、交易方向、知情交易概率等市场信息有关。因此, 假设资产价格的调整仅仅与当前的价差、交易方向、知情交易概率等市场信息有关, It的确定需要根据二维Markov状态转移矩阵P得出。把I等于0以及1当成两个状态, 而状态转移的概率矩阵为:

p=[p001-p111-p00p11] (4)

其中, p00为前一笔是流动性交易下这一笔仍然是流动性交易的概率, 1-p00表示上一笔为流动性交易条件下下一笔为知情交易的条件转移概率。p11的分析类同。对于每一个观测值可以通过加权的分布概率来求得似然函数值, 如式 (5) :

ηt=[f (ΔΜt|Ιt-1=0, Qt-1;θ) f (ΔΜt|Ιt-1=1, Qt-1;θ) ]=[12πσ2exp{- (ΔΜt-a (0) St-12Qt-1) 22σ2}12πσ2exp{- (ΔΜt- (a (0) +a (1) Ιt-1) St-12Qt-1) 22σ2}] (5)

由于式 (4) 的特殊性, 本文采用Hamilton状态转移估计技术, 并利用EM算法估计式 (5) 参数θ∈{a0, a1, P, It}。

2.3 信息结构对价格发现影响模型的建立

除信息结构可能对交易冲击有影响外, 由于交易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基于流动性交易的未知情交易者的行为, 因此, 价格调整路径不一定会立即收敛于“真实价格”。这意味着交易冲击也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①价差, 价差大的股票, 其交易价格调整较大, 这可能使交易导致的冲击也较大。因此, 模型中引入买卖价差Spread。②市值, 市值不同的股票, 交易冲击也可能不同。特别是, 低市值股票对私有信息的反映灵敏度可妮要弱于高市值股票, 这使得高市值股票的知情交易冲击也较大, 即股票市值与知情交易冲击有正向关系。因此, 模型中引入对数流通股市值Marketval作为控制变量。③投资者关注程度, 投资者对股票关注程度越高, 越能及时调整报价来降低与知情交易者交易的造成的损失, 从而导致投资者关注程度与知情交易冲击存在正向关系。因此, 模型中也引入价格延迟指标D1, 作为控制变量。该指标最初由Hou, Moskowitz (2005) 提出[11], 计算方法如下:

D1=Rδn=0, n[1, 4]2R2 (6)

其中, R2为根据收益滞后模型rt=α+βRm, t+n=14δnRm, t-n+εt对股票周频率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到的拟合优度, rtRm分别为t期股票、股市收益。R2δn=0, ∀n∈[1,4]为当δn (n=1, 2, 3, 4) 被限制为0时, 收益滞后模型的拟和优度。

故最终建立截面回归模型Brockman和Chung (2000) [12]采用Easley、Kiefer、O’Hara和Paperman (1996) [13]的模型对香港股票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知情交易概率在流动性供给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即较高的知情交易概率导致较高的价差、较低的市场深度。Nyholm (2003) 以纽约的股票进行实证, 发现知情交易概率和流动性存在负相关、和价格波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10]。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都偏好在市场流动性较好的时候交易, 但是流动性好的股票, 非知情交易者占大多数。因此, 当两者同时增加时, 非知情交易者增加较知情交易者多, 使得随着市场深度的变好, 知情交易概率下降。

(2) 不同市值下信息组成的变化

由于方法的限制, 不能通过交易的市场表现考察信息组成和信息精确程度的变化。不过还是可以依据股票市值考察不同市值下信息组成的变化。按照样本股流通市值的大小将样本股进行分为88个组, 并分别按照平均加权计算得到各组的信息组成平均情况。其中, 股票市值按照流动股股数乘以该股票200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得出。

从图2中不难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 私有信息占总信息的比率随市值的增加而呈现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 表明随着公司市值的增加私有信息的比率越少。本文认为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在于, 市值较低的股票通常企业规模较小, 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不被投资者关注, 更使得大多数市场投资者不熟悉企业的情况, 企业所吸引得投资者较少, 对私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其转化为公开信息的情况较少, 导致信息数量同样的条件下, 私有信息比例较大。

(3) 不同市值下公开信息准确性的变化

同样按照样本股流通市值的大小将样本股进行分为88个组, 并分别按照市值加权和平均加权计算得到各组信息准确性的平均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

图3表明公开信息精度并不随市值的变动而有显著变化。这表明, 我国股票市场上, 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并不因公司规模的不同而有不同, 这与国外研究中信息准确性随市值增加和交易成本降低而增加的结论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以管理者对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4.2 信息结构对价格发现的影响分析

表3为信息结构对交易冲击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证券市场中, 知情交易比例的增大将导致知情交易冲击a1显著降低。出现这一结果, 我们认为原因在于, 知情交易者的增加加剧了知情交易者之间竞争, 使得价格当前更接近其真实价值, 也是当前价格所反映的信息更为有效。因此, 新信息所反映的价值的变动较小, 使得知情交易导致的交易冲击较小。这意味着, 知情交易者比例大的股票, 知情交易者之间的竞争能够加速股票价格向真实价值的收敛, 促进价格发现。然而, Barclay, Hendershott (2003) , Owens, Steigerwald (2005) 通过建立知情交易者比例和加权价格冲击的简单回归后, 却发现美国证券市场中知情交易者比例和价格冲击呈现正相关关系[14,15]。本文也利用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交易者比例和知情交易冲击建立简单模型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3)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在于, 国外学者模型中并未考虑其他信息结构及可能影响因素对交易冲击的影响, 从而导致其结果出现偏差。这意味着在考察非对称信息对交易冲击的影响时, 应考虑信息结构和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对交易冲击所起的综合作用。

信息组成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明私有信息比例越大, 在总信息量一定的前提下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越强, 其交易行为对价格发现的影响越大。公开信息准确性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原因在于, 公开信息越精确, 一般投资者获得的信息越多,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越小, 从而使得知情交易产生的价格冲击越小。

注:C为常数项。***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不为零, **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不为零, *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不为零。下表标注与此相同。

5 研究结论

依据我国证券市场订单驱动连续竞价交易机制, 在引入信息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 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结构的特征, 并考察特定信息结构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结构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有其特殊性, 由于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构成比例的不同,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分布较小、信息组成较大;

②信息结构各方面对资产价格发现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 知情交易者比例大的股票, 知情交易者之间的竞争能够加速股票价格向真实价值的收敛, 促进价格发现。

③信息分布和公开信息准确性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表明私有信息比例越大, 在总信息量一定的前提下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越强, 其交易行为对价格发现的影响越大。

④信息组成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开信息越精确, 一般投资者获得的信息越多,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越小, 从而使得知情交易产生的价格冲击越小。

摘要:依据我国证券市场订单驱动连续竞价交易机制, 在引入信息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 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结构的特征, 并考察特定信息结构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构成比例的不同, 我国证券市场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信息分布更小、信息组成更大; (2) 信息结构各方面对资产价格发现有显著的影响, 信息分布和公开信息准确性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信息组成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非对称双塔结构 篇4

现阶段,固定管壳式换热器和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决定,针对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进行分析和改进,建立在固定管壳式换热器基础上。具体的,在对其管板内径、管板厚度、法兰外径、法兰螺栓圈直径和个数、垫片内外径、壳体厚度、换热管尺寸以及各结构材料、换热器设计中参考的压力和温度、操作中适用的压力和温度准确掌握的基础上,需建立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和结构有限元模型。

1 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析

换热器结构的温度分布受管程、壳程内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的直接影响,但换热器壳程中存在的换热管束等结构形状并不规则,使流体的传热过程和流动形式变得更加复杂。所以,通过有限差分析法对其相关数值进行模拟,具有可行性[1]。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换热器的实际运行状态,对其所处的温度场边界进行模拟,以此保证模拟结果的可信度。

通过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和结构有限元模型两个三维有限元结构分析发现,在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整体结构中,由于壳体和管板连接结构在换热器工作中几何变化幅度大而膨胀节位置厚度较小,在此类换热器下半截沟不存在换热管的情况下,应力相对较大;而在管板结构中,管板中心区域的应力最小,而随着测量位置与中心区域距离的不断扩大,应力也会随之减少。换言之,在管板的上边缘和右下角的应力最大,在管板布管应力相对较大的位置,换热管的拉脱力也相对较大;反之,亦然[2]。另外,通过应力校核线布置和第三轻度理论校核强度可以发现,强度校核是不通过的。这与壳体温度与径向热变形之间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管板厚度与抗变形刚度逐渐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关系密切。

所以,要使此种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满足强度条件,可以通过降低管板厚度和提升筋板数量等措施实现。通过对应力水平相对较大的管板管区边缘位置进行应力强度有限元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与其中部距离的加大,应力会不断提升,使管板的表面达到最大。即使在弯曲变形的状态下,此规律也不会发生变化[3]。另外,由于管板和换热管之间的焊接,管板壳程和管程的应力并不相同,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此外,在此状态下,膜应力和总应力满足强度校核要求。

2 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改进问题分析

由于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的部分应力分布规律不能满足强度校核的要求,所以要对其结构进行适当改进。笔者认为,按照此类换热器结构分析结果,在进行结构改进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2.1 改进同管板连接

由于换热器设计参数一定,所以通过更改换热管截面几何尺寸,优化换热管拉脱力,使其强度满足校核要求并不具有可行性。同时,即使适当的增加壳体厚度,也不能直接有效地提升换热管拉脱力。所以,在改进过程中,应以直接提升换热管许用拉脱力为主。换热管许用拉脱力可用计算获取,其中L代表换热管和管板连接的焊接高度。可见,通过改进同管板的连接,可以达到预期效果[4]。例如,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在将原本3mm的焊接高度提升1mm后,换热管的许用拉脱力会提升近34%,效果明显。

2.2 减少管板厚度

在此类壳式换热器正常运行过程中,壳体和管板之间会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使结构的应力提升。所以,适当缩减管板厚度,可降低应力的同时,达到降低管板生产成本的效果。正常情况下,应力强度中,膜应力、弯曲应力、峰值应力和总应力分别达到125.6MPa、191.7MPa、67.54MPa、277.6MPa。在液压试验工况中可以发现,换热器膨胀节下部应力可以达到320MPa。笔者认为,管板厚度降低的同时刚度也会明显缩减,使其对周围壳体的约束能力下降,在压力荷载的作用下,壳体和膨胀节会发生更大的变形。

2.3 优化管板一壳体连接结构

在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板和壳体的连接位置,存在一个半径在5mm左右的过渡结构。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它会发生较大的几何变化。所以,应力相对较集中。为使此类换热器满足强度校核要求,可适当的对此连接结构进行改进,在保证其厚度的同时,提升半径,减少其应力。在此思路下,笔者对E-2273换热器进行改进计算。结果发现,在过渡结构的半径由原本的5mm提升到10mm的情况下,可以使该结构的应力减少。在此基础上,在不改变管板厚度的情况下,在管板管程侧设计台阶,加放法兰垫片,可以达到较好的改进效果。

2.4 增加筋板数量

在管板厚度缩减的情况下,通过液压试验可以发现,膨胀节下部和管板、壳体连接位置的应力相对较大。要对此位置的应力进行优化,除上述措施外,可以通过对两个连接结构外缘位置的各法兰螺栓孔分别添置一个筋板。筋板的规格,如图1所示。此类筋板要与法兰和壳体电焊连接,以使筋板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支撑壳体和法兰,减少应力变形,提升管板刚度。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发现,膨胀节下部结构的应力强度从320MPa缩减到290MPa,而管板壳体连接处的应力从263.5MPa缩减到192.09MPa,原本不满足强度要求位置的拉脱力分别提升到13813N、12450N、12377N和14123N,均达到了许用拉脱力条件。可见,此种改进措施有效、可行。

现阶段,虽然在改进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使其满足强度要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难题,如管板温差强度计算公式的确定、更加复杂的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分析等。因此,相关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总体、换热管拉脱力分布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在现有国家相关规范中并不能通过强度校核。所以,要改进结构。现阶段,主要通过改进同管板连接、减少管板厚度、优化管板一壳体连接结构、增加筋板等方法实现。但是,在各方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可见,此项工作系统复杂,且对专业性要求极高。

参考文献

[1]龙隽雅,刘刚,甘长德.小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换热CFD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5,(6):64-67.

[2]陈孙艺.换热器有限元分析中值得关注的非均匀性静载荷[J].压力容器,2016,(2):47-56.

[3]曲晓锐,钱才富.多点约束(MPC)法与换热器整体有限元分析[J].压力容器,2013,(2):54-58.

非对称双塔结构 篇5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组织系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语言学习者倾向于把自己母语中的词汇及句法元素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Phinney 1987,Hirakawa1990)。但是很多时候,要想找到令人满意的翻译方法会比较麻烦,甚至不太可能;即使是看起来本应该非常简单的词汇翻译有时候也会非常棘手。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中文初学者在理解带有“的”字的中文短句时常常会遇到困难(下称:“的”短句问题)。本文作者在与两个中文初学者(一个法国女生和一个美国男生)的接触和合作过程中发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经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母语中的“who”短句生硬地翻译成中文,从而输出一个对于中文作为母语的人来说很奇怪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句子(下称:“who”短句问题)。以下为现实交流中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实际短句:

“的”短句问题

A1:(尽管婚姻已不再是)每个男女必须完成的"事业",...

A2:考虑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

A3:(该给孩子吃什么成了)他们这些天最担心的问题.

“who”短句问题

B1:(我碰到)那个男孩谁来到这里几天前。(I met the boywho came here several days before.)

B2:(就是)那个女人谁来到我家里上个星期天。(La fillequi venait chez moi le dernier dimanche.-The girl who came to my house last Sunday.)

关于“的”短句问题。这名法国学生经常抱怨说,类似于A1-A3这样的中文句子的结构和意思让她一头雾水。在与她就这个问题交流过几次之后,本文作者发现,她每次在试图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都会在头脑中把它们翻译成法语。所以对她来说,A1就相当于:...chaque homme et chaque femme doifinir un métier...(...every man and every woman should finish a career...)

有了这种理解之后她就无法再把这个短句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类似下面这样的法语句子在她看来完全是一团糟:Même si mariage n'est pas non plus chaque homme e chaque femme doit finir un métier.(Although marriage is not any more every man and every woman has to complete a career.)

另外那名美国学生也经常遭遇同样的问题。

关于“who”短句问题。本文作者在两位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1记录了数十个他们在和我交谈的过程中说出的问题短句;B1和B2就是其中两个。

仅仅从B1和B2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引起这两种问题的深层原因:两名学生只是用他们的母语组织了一下他们所想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母语句子直接翻译成了中文。

因此很明显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两名学生在理解“的”短语的时候会有困难?为什么把“who”短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成中文是无法接受的?如何绕开或解决二语习得者面临的类似问题呢?在下面的章节中本文作者就将试图找出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

2 这种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信息结构分析

为了解释二语习得者面临的类似困难和尴尬,本文作者建议采用语言学中的信息结构分析理论。

2.1 这个理论是什么

对句子和小句的结构及信息组成进行信息结构方面的分析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参与讨论研究和推动发展的学者中不乏很多知名的重量级语言学家,并且产出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其中的一些包括Jan Firbas(1987,1991,1992,等),Lambrecht(1994,2004),Halliday(1967,1994)等等。

对于信息结构本身,Lambrecht(1994:5)的定义为:

INFORMATION STRUCTURE:That component of sentence grammar in which propositions as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of states of affairs are paired with lexico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ntal states of interlocutors who use and interpret these structures as units of information in given discourse contexts.

为便于对相关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将主要介绍该理论中与本文讨论内容最为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1)主位和述位(theme and rheme)

简单地说,主位是一个句子的起点,其中的元素2主要是为整个句子传递信息打下基础,而述位中的元素则包含了对于整个句子来说最有价值3的信息。句子中的元素属于主位还是述位主要取决于他们传达的信息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4(Svoboda 1981,Firbas 1992),虽然另外一些学者(Halliday:1967,1994)坚持认为,一句话中处在最前面的元素肯定应该被视作主位。

本文就采用新旧信息一派的观点,认为:主位是一个句子传达主要信息的基础和起点,不一定总在句子的最前面,而述位传达了说话人最希望听话人获取的信息。

2)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

信息焦点是信息结构分析中另外一个很关键但同样引发颇多争议的概念。虽然关于信息焦点的定义很多,但是大部分观点中存在一个一致性的认识(Lambrecht 1994,Dik 1997),本文也将遵循这种认识,即:信息焦点是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这个焦点,该句子无法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令人完全无法理解。

3)词序(word order)

词序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问题相关性最强。词序是语言学研究中被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相关的重要语言学家包括Bolinger(1952),Li(1975),Firbas(1992),Downing&Noonan(1995)和Givón(2001,Vol.I)等。其基本概念是,词序对于信息结构具有线性修饰的作用,即句子中的元素倾向于传达比它前面的元素更重要的信息,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词序的这种作用会被其它因素淡化甚至完全逆转,比如语境因素(Firbas1992)。

在介绍了信息结构理论之后,下文将致力于在该理论框架下回答第一部分结尾所提出的问题。

2.2 从信息结构的视角解释这两个问题

虽然从整个句子的结构来看,这两类小句可能扮演主谓或者述位的角色,但为便于讨论,下文统一将他们视作相对独立的小句或词组。

1)“的”小句问题

A1:(尽管婚姻已不再是)每个男女必须完成的“事业”,...

如果在信息结构的框架内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男女必须完成的事业”属于整个句子的主位,即:后面的小句将会传达说话人最倾向于传达的信息。但是,为了清楚地分析这个小句而不是整个句子的信息结构,我们这里将它视作一个独立的小句。

这样来看,事业是这个小句的焦点,因为它传达了最新的消息从而对这个小句的交际目的贡献最大。线性修饰的概念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从每个男女到必须到完成,最后再到事业,所传达的信息越来越有价值,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越来越清晰。对于A2和A3也可以做出类似的解析。

那么,为什么如此“完美”的小句对这两个中文学习者来说如此不可捉摸呢?答案就是,相关的两种语言使用了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比如,A1E就是对A1的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理解:A1E:a career that every man and every woman is supposed to follow

表面来看这里无论career还是线性修饰都没有守住阵脚———career在that小句前面,这就意味着:要么career传达了不重要的信息,要么就是线性修饰没有得到遵守。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本文作者在另外一篇文章(马,2008)中的观点,就很容易走出这个困境:

...the information below the level of theme/rheme and focus should be left to syntax and semantics.(...在主位述位和信息焦点这两个层级之下的信息结构应该由句法和语义来负责。)

也就是说,信息结构的分析应该停留在主位述位和信息焦点这个层级。在A1E里,我们只需确认career是焦点即可,至于that小句,由于它在句法和语义上和career不可分割,所以应该被排除在焦点分析之外,不用再考虑它是否遵循线性修饰的规律。

总的来说,两位学生之所以认为类似于A1-A3这样的小句难于理解是因为中文小句采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句法结构,使得信息结构相关的概念和要求能够得到较好的反应和遵循。但这种结构在英语和法语中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两位学生在被告知应该把A1理解为A1E的时候他们会抱怨:为什么中文里总是反着来呢?

2)“who”小句问题

我们把B2作为例子。

B2:就是那个女人谁来到我家里上个星期天.

B2F:La fille qui venait chez moi le dernier dimanche.(The girl who came to my house last Sunday.)

很明显这名法国学生将B2F直接翻译成了B2。中文母语者会认为B2很奇怪,因为他们一般认为在这样的小句里每个词所包含信息的重要性应该逐步上升,但在B2里—给他们解释之后意思之后—他们发现焦点居然在最前面。

这名学生造出这样一个令人不解的句子并不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La fille是焦点,而是因为她在中文里找不到一个与qui小句相对应的结构。

通过对这两种典型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至少就这两种小句来看,中文的句法结构更为松散因而可以比较严格地遵循线性修饰和焦点分析,而法语和英语可以利用qui或who结构把信息焦点突显出来,所以也适用信息结构的分析。因而,可以说这两种小句之前存在着非对称性对应关系,即两者的词序和句法结构之间相互对应,但属于逆向对应而非一一对应。这种对应在下面第三部分的讨论中也将得到体现。

3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了解了学生遇到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之后,本文作者设计了两套办法分别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且这两套办法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对于“的”小句,可以将它们转换成法语或英语里的qu(que)或who短句来理解。

具体理解方法为:把中文小句里“的”之后的词组或短语作为qui(que)或who短句的核心,把“的”之前的元素作为目标短句的从句(即qui(que)或who之后的从句),并且在新的短句中可以保持他们原有的词序。

依照这种方法,这名法国学生成功地将A3理解为A3F。

A3:(该给孩子吃什么成了)他们这些天最担心的问题

A3F:le problème qu'ils dans les derniers jours s'occupen le plus(the problem that they these days worried about the most)

这种理解或许不完美,但对学习者来说已经足够清晰。该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当中除了个别特殊情况之外基本上都能够利用这个方法快速、准确地理解类似小句的意识。而且在稍加思索或提示之后她甚至可以自己理解更复杂的、具有两层“的”结构的短句,比如:他见过的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关于“who”小句,基本转换方法为:

如果要把一个“who”短句转换成中文短句,可以把本来想要放在最前面的元素———一般是qui或who之前的短语———放在最后面,把其它短语———一般在qui或who之后的从句里———放在最前面,然后中间使用“的”字。

B1:(我碰到)那个男孩谁来到这里几天前.

B1E:(I met)the boy who came here several days ago.

B2:(就是)那个女人谁来到我家里上个星期天.

B2F:La fille qui venait chez moi le dernier dimanche.(The girl who came to my house last Sunday.)

利用这种方法,这名美国学生在想说B1E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说出来类似于“来到这里几天前的男孩”这样的中文小句,甚至是B1。而这名法国学生在想表达B2F的时候会表达出类似于“来到我家里上个星期天的女人”这样的小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两个现象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都有体现。第一个就是在目标语言中对母语词序的颠倒,另外一个就是在目标语言中加入特殊的元素,比如法语里的“qui”和中文里的“的”。而这也再一次体现了两种问题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对应关系。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文初学者遇到的两个典型问题的对比分析,认为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小句在结构和语义方面存在着非对称性对应关系,即两者的对称为反方向的而非一对一的。在信息结构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发现这种特殊的对应关系有着深层的原因,即:相关的两种语言使用了不同的信息构架系统。中文由于具有相对松散的句法结构,因此与线性修饰及信息焦点等相关的理论描述有很强的一致性;而英语和法语采用了一种更为紧凑的信息构建方式,虽然表面上不符合但其实也论证了信息结构相关理论的描述。

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此种理解而设计的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两位学习者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是有效的;而这反过来又证明了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信息结构性的解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对一种类似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语料不够丰富,这使得本文所得结论的总体有效性无法完全保证。因此以后的类似研究可以在下面几个方向进行:在信息结构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更多的实际语料;将这种信息结构的分析扩大应用到其它一些典型的语言结构中以便证实或证反它的有效性;讨论是否有可能将类似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二语习得相关的研究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Bolinger,Dwight L.Linear Modification[M].Havard University Press,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1952(67):1117-1144.

[2]Firbas,Jan.On Some Basic Issues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II:On Wallace L.Chafe's View on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ve Dynamism[M].Brno Studies in English,1987(17):51-59.

[3]Hirakawa M A.study of the L2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flex-ive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0(6):60-85.

上一篇:学习状态下一篇:成人高校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