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2024-06-05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精选8篇)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篇1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目前成为教育界乃至国人谈论的热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本身就是健全人格的应有之义”[1]。因此,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开展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指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使命时所具有的意志品质与情绪调节力, 以及在成才与生活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和做人的尊严;是其内在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与外在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 (1) 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关系, 具有诚信道德品质。 (3) 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 努力激发身心潜能;具有与客观环境保持平衡之心, 具有求新变革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4) 心胸开阔, 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不狂妄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主动沟通理解, 诚实守信, 文明礼貌。 (5) 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善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6) 乐观向上, 对学习和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 (7) 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对不良思想、低级趣味具有内在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8) 能够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现实, 关注社会发展;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

(二) 大学生健康人格欠缺的现状

1. 大学生健康人格现状令人担忧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社会中出现的“利益人情”“钱权同化”“道德变异”“信念多元化”以及不同程度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道德的现象, 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多数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距党和国家、人民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迷失了对崇高理想的选择和对正确价值的追求, 造成人格上的异化;更有少数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令人担忧,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等事件表明, 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 人格方面存在着种种缺憾:

(1) 唯我独尊。在现实校园生活中,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强调个体本位, 淡化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崇尚个性, 张扬自身价值;缺乏艰苦奋斗、敬业创业精神。

(2) 信仰缺失、功利心重。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物质利益, 淡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缺乏自尊心, 富于虚荣心;追求个人实惠而淡薄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

(3) 缺乏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 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 面对外界诱惑缺乏抵抗力等问题。逃课、上网、高消费, 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 谋求一夜成名, 缺乏长期实干精神。

(4) 心理不健全。心理素质低, 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抗挫折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甚至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典型群体。单就失恋而精神出现障碍的学生就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10%以上[2]。

(5) 缺乏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于祖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道德内涵的理解与领悟甚至到了“无知”的程度, 似乎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无是处、当代的东西一概落伍。

(6) 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以及文明修养的欠缺, 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一道道令人尴尬的另类“风景”。由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教室墙壁文化”“校园厕所文化”以及露骨的“马路风景”不堪入目;低俗的“宿舍语言”不堪入耳。课堂上吃早点、喝饮料;发短信、听耳机、随意讲话等现象司空见惯。诚信缺失;公共场所不讲卫生, 乱扔垃圾;图书馆书籍和杂志损页、缺页……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2. 大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缺乏理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溺爱、爷奶的宠爱, 造成他们个性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宽恕之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甚至使他们产生功利、唯实的思想。

通过分析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事件, 就会发现, 这些“问题学生”中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家庭原因:第一, 家庭关爱畸形 (单亲家庭、或是家庭关系复杂) 的学生, 他们大多孤僻、压抑, 不喜与人沟通, 心理障碍严重, 有一定的暴力倾向。第二, 家庭宠爱过度 (几代单传、或者“百亩独苗”) 的学生, 他们在衣食无忧、呼风唤雨中养成自私、任性、骄横的霸道性情, 做事冲动, 不计后果, 甚至无情无义[3]。家庭教育最关键因素在教养方式上, 孩子的人格就是在与父母的磨合中形成的。在调查中发现, 家经比较富裕的孩子比较自信, 父母为官的孩子比较任性, 这两类大学生均善人际交往, 公关能力较强。父母为农民的孩子比较宽容, 父母为教师的孩子做事比较有耐心, 父母为工人的孩子待人比较热情, 父母打工的孩子独立意识强, 但平时做事被动与胆怯。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早熟、多疑、敏感、悲观。无爱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对人不友善、不信任, 对事不热情、不积极。

(2) 学校人格教育滞后, 甚至缺失。首先, 人格教育在中学属真空地带。在小学阶段, 学生单纯幼稚, 效仿老师的言行举止, 人格问题相对不明显。进入中学时期, 对外界的多样需求和客观外界的花花绿绿, 导致中学生人格多样化。然而学校重视的升学率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 致使人格教育滑入被遗忘的角落。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又是人格变化关键期, 中学阶段的“考分压倒一切”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活埋下隐患。

其次, 人格教育在高校似“水中月”。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的是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尤其是近几年升本的高校, 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所有精力、财力都用在扩大建筑规模和引进名师、培养博士上, 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质量成为精力之余关注的事情, 至于对学生素质的关注也就自然成为“强弩之末”了。加之校园内的“知识行政化”“权力崇拜” (1) 等给学生造成的内心失衡, 以及人际交往的多元复杂, 感情生活的变幻莫测, 就业压力的严峻态势等等, 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趋虚恐‘实’、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 (近几年本科生、研究生自杀人数有增无减) , 在理想与现实中找不到平衡点, 以致丢失自我。尤其是“凡进必考”的现代就业模式, 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出现偏失。以往的“基础课”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两张皮”:多数教师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和个别教师本身对“做人”的迷惘, 实难进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导致高校人格教育止步于教学规划而没有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教学计划看得见, 教学环节触不着。

再次, 社会大环境不佳。官场上的“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 社会中的“‘智者’王, ‘愚者’寇”, 以及贫富分化、财大气粗等现实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特别是不经过滤的大众传媒内容也误导着当代大学生, 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偏识,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紊乱, 心理问题突出, 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健康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在21世纪, “健康人格”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身心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格发展不健全或异常者, 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适应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异样。甚至文化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与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实践中,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 正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素质、人格要素正处于从形成到稳定的过程中, 其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 这些特点为他们的人格建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情绪化”、思想波动且易于消沉等弱点。这种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于一身的矛盾, 致使大学生极易出现各种障碍 (包括学习、交往、人格等方面) , 给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健康人格教育, 这些弱点就会逐步“燎原”, 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大学阶段, 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知识智慧的增长期, 是确立人生目标、训练人格品性、培养道德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 是大学生开始走向独立生活、独立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都将在这一时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幸福, 更关乎一代新人的素质。

2. 健康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保证

无数次调查研究证明,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 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 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主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有些国家的教育就开始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目前, 新加坡已经从孩童开始先进行情操教育, 之后再进行智商教育。其实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人格教育, 《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 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首先教会学生做人, 其次才是做事。这也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 而不培养其德性, 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4]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 健康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人格健康的青年一代才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这己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3.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21世纪, 是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以及民族文化实力较量的世纪, 其实质是人才竞技的世纪。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正如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赛缪尔·斯迈尔斯所说:“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 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低。”[5]

总之,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 一方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所必需的。

二、“基础”课程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一) 开发“基础”课功能,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 协调身心矛盾、促进主体身心和谐, 平抑个性冲突的主要社会手段[6]。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成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学者、有识之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和相关文章相继问世。

(1)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陈秉公的《大学生人格学》, 黄希庭、郑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与咨询》, 樊富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等。他们对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了独到见解。

(2) 在高校学报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刊物上, 发表了许多文章, 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葛明贵的《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 《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蔡东霞的“谈高校学生的人格教育”,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梁捍东的《刍议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等等不胜枚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

以上文献除对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外, 均涉及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等。然而, 这些研究成果, 均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论述较多。时至今日, 从“基础”课的 (思想教育主阵地) 角度和途径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尚付阙如。

(二)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 加强道德修养, 树立应有的法制观念,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可以说, “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7]。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都可以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工作, 然而,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方方面面, 都专门设计有针对性的内容, 与其他课程相比, “基础”课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1) 目标定位相对明确。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对于“基础”课来说, 其定位目标不仅仅是任务, 更是责任。“基础”课就是要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状, 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人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 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础”课通过个性教育、心理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 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知识, 这些知识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塑造健康人格的“营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 帮助大学生建树崇高的理想信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 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8]。这一点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2) 教材内容直接关联。“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优势还在于现行教材内容的直接关联性。在健康人格教育中, 大多数学科只能在完成本学科的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健康人格教育, 体现的是间接性的特点。心理学教育虽有其直接性的特点, 却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和“面窄”之嫌。而“基础”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直接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培养。“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基础”课教学与心理学教学相比, 类似于“中医”与“西医”, 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 “中西结合”效果会更好。

(3) 专任教师精力集中。就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来说, 尽管所有教师都有职责和义务, 然而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特性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其他学科的教师必会将本专业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首位, 决不会像“基础”课教师那样, 将主要工作精力直接用于包括健康人格养成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这种教师精力的直接专攻与非直接专攻的差异, 必将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

(三)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措施

1. 提高教师素质

注重教师素质建设,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必备的“硬件设施”。

(1) 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师具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 才能“对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对新知识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热爱学生、有良好的气质和风度等。”[9]“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形式最正规、最系统、作用最大、学生受益面最广的教书育人环节。因而,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决不能淡化马克思主义立场, 使教学方向中性化。“基础”课教师无论在讲台上或讲台下, 则一定要底气十足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宣扬主流价值观。

(2) 教师要有过硬的情商素质。在现实中, 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比, “基础”课教师在社会上, 甚至在校园内始终没有得到本来应有的“礼遇”, 在此种境况下, “基础”课教师有必要加强情商修养, 要能够摆脱世俗偏见, 凭着一种不计名利得失、甘于无私奉献的人格情怀, 爱岗敬业、爱教会教, 沉下心来不为物役而乐教。要从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角度关注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 视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对教学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和韧劲。“基础”课教师的情商素质一旦不过硬, 就会被现实社会中的“名利潮”裹挟, 也就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人格塑造。

(3) 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任课教师不仅要爱学生、有热情, 还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重大理论问题, 又有现实热点难点问题, 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对教师的知识量、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 而且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0]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 对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人文学等学科知识精益求精。把理论观点讲深、讲清、讲透, 体现出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 才能让学生感到可敬、可信。教师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批判精神和前瞻视角相结合、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相结合进行教学, 才能激起学生理论学习的渴望和共鸣, 达到教学相得益彰。无数事实证明, 受学生爱戴、敬仰的老师, 往往是专家和学者。“基础”课教师倘若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就不可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和诚服, 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4) 教师要有过硬的人格素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 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下,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实现原则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一, 理论讲解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统一, 让学生感到亲切、实在, 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基础”课赖以生存的背景和前提。“教师只有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都利用和调动起来, 将教学内容切入学生的个体经验之中, 使知识传授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或得到个体经验的认同, 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甚至喜爱的思想知识基础, 理论知识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开花和结果”[11],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形成才会有真正的源头活水[12]。“基础”课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之中, 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在实践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征服学生、感化学生, 激励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康人格。

“基础”课教师完美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热情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感召, 也是一种浸染和熏陶。

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基础”课教学理念要坚持价值性和科学性、逻辑性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趣味性紧密结合;普遍适用性和针对性、实效性紧密结合;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相结合,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相结合。

创新教育形式, 优化教育环节, 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腾飞相结合的理念, 突出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准则,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思想, 突出道德法制教育;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3]。

“基础”课教学方法应采取多种形式, 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式教学, 依据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以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 才有可能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 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教学成功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14]积极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有机配合;同时还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开展生动活泼、主题健康的思想教育活动, 丰富教学环节, 活跃教学氛围。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与配合。强调“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功效。全面配合、多管齐下, 收效更好。“基础”课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善于不断地总结和吸纳其他学科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经验, 及时充实自己的不足, 使“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独树一帜。

注释:

(1) 指高校目前出现的博士受利益驱使弃教从政现象。

[编辑:汪晓]

摘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开辟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新途径, 在21世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素质,人格魅力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篇2

在湘西凤凰夺翠楼头和黄永玉闲谈。一位湖南女孩请黄永玉给她一点做人的忠告。黄永玉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去上海,生活、读书都没着落。有一对夫妇让他住在他们家里。这家人家有好多书。对他说,可以住在他家里,可以读这些书。黄永玉离开家乡时,年龄很小,他说他读的书,许多就是在那儿读的。他在那儿断断续续住了两三年,每年除夕,这对夫妇总是等着黄永玉归来一起过年。这家的院子里,开满了梅花,待到下雪,院子里很静,很美。有两个除夕,不管走多远,无论多晚,黄永玉总赶在除夕夜回到那个家、那个院子里去,去和这对夫妇一起吃年夜饭。第三年,黄永玉赶到那个家、那个院子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了。那对夫妇,仍在等着他,桌上有过年的菜,还放着留给黄永玉的一个空碗、一双筷子。黄永玉说,人生总是这样,一个人总会碰到很多好心人,这些好心人,会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你。因此做人要感恩,感恩生命,感恩人,感恩很多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好心人并不要求回报,他们从来就不期待回报,他们也有被人家帮助过的经历,他们帮助别人,也是因为他们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黄永玉接着说,怎么度过人生,也说不出什么忠告,要说有什么的话,有一句话,可能有用,那就是:在你向前走的时候,有时会摔跤,摔跤是正常的,摔跤是长大的代价。可摔了跤之后,千万不要回过身去,去欣赏那个坑。人要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有许多事要赶着去做。最后,黄永玉说,我们感恩生活,包括生活带给我们所有的快乐和痛苦。

你是否已淡忘,是否仍感恩:曾经跌倒时,是一只陌生而又温暖的手将你拉起;曾经寒冷时,是你慈祥苍老的母亲为你轻披外衣;曾经迷茫时,是朋友坚定的延伸与默默的鼓励伴你走出凄风苦雨……人活着,应始终系着一颗感恩的心。

幸福时,感恩朋友;快乐时,感恩苦痛;坚强时,感恩泪水;成功时,感恩失败;即便生命临终,依然感恩上苍赐予生命!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篇3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 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 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0) .

[3]王斌, 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1999, (2) .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王福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5, (10) .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 篇4

第一个学生,每天一早第一个走进教室,每晚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也是全班做得最全面、最工整的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他,让他做了学习委员。

星期天,他从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出去郊游、逛街,他认为那样对不起良心。为了多学点东西,也为了走向社会能找个好工作,课余学习,他选修了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之外的学科,一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他几乎获得了学校设定的每一项荣誉。每当他把这些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心里也总是升起无限的安慰和满足,他们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骄傲,他们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个学生很让父母担心,有几次他们甚至想断了他的学业,因为他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不仅没考过一次好成绩,有一次还挂了红灯。更可气的是,军训一结束,他竟干了一件让父母丢脸的事——低三下四到各学生宿舍收购军训服,然后倒卖给小商小贩。这一次他虽然赚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却让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学期。他们想,父母再穷,难道就缺你这几个钱吗?放假的时候,两位老人苦口婆心地说:只要你能专心学习,考出成绩,我们再苦再累都心甘。

最让两位老人不能容忍的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竟写信来说,以后再不要他们的钱了。接信后两位老人的心简直都伤透了,这个孩子竟是这样不听话,以断绝和父母的经济往来来抗议父母的苦心劝告。最后得知儿子是因策划一种“高考文化衫”赚了钱,心里才稍稍安慰了些。不过他们已不再对他寄什么希望,他们想,他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学生都忙着寄求职信,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只有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时他已是两个公司的老板。最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公司求职的信中,竟有好几封是他同班同学的。其中包括那位学习最好的学生。

播下不同的种子,收获不同的希望。

两个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学习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专业人才。但也有一些才能和智慧是现阶段的学校课堂无法教给你的,即使你当了老板,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实用知识。

生活习惯与健康长寿 篇5

据报道,有人对美国波士顿市附近一个城镇的居民,进行了20年以上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关系的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锻炼与循环系统疾病有关的一些现象。

例如,以睡眠状态下1小时消耗的能量为身体活动指数1,发现身体活动指数在27以下的不爱活动的人,无论在哪一年都比指数是36以上的经常运动的人患病率高。而且从猝死、心绞痛、脑血栓的患病率来看,也是不经常活动的人高。

在对健康超“副作用”的生活习惯中,吸烟是十分严重的一项。

学者们对纽约市加入健康保险的约11万人,进行有无吸烟习惯、运动的程度与心肌梗塞患病率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吸烟而又几乎不进行锻炼身体的人,每1000人中有10.89人患心肌梗塞,并且其中的半数在发病48小时内死亡。与此相反,在没有吸烟习惯,并且平时经常运动的人中,只有3.03人患心肌梗塞,死亡率也很低。可见,经常运动确实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使人体健寿增;吸烟却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近年来,不少人为了戒烟,却养成了嗜糖的习惯,以吃糖代替抽烟,这样好像变害为益了,然而食糖量多,也对健康不利。据专家们发现,日常食糖过多,就易患引起冠心病的动脉血管硬化、肥胖病和糖尿病。另外,食糖量多会增加牙科疾患。专家们指出,糖对人类的侵害是很难直接感觉到的,它的危害是逐渐形成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在宣传“戒烟”的同时,正在流行的“戒糖”口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此外,日本学者根据以1064004名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的有关生活习惯和疾病关系的调查报告发现,与进行运动使死亡率显著降低的同时,睡眠时间以每天7小时为界值,7小时者死亡率最低,增加或减少都会使死亡率逐渐提高。

当然,合理的睡眠时间,不应机械地规定,要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习惯以及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要保持睡眠的经常连贯性,即每晚都要睡足7小时。

至于饮食习惯,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显然更大。例如,德国男子的生活习惯中吃的脂肪、糖、肉类太多,经常饮酒,加之抽烟厉害,缺少活动和工作劳累等,结果导致健康欠佳,寿命缩短,现在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69岁,比20年前缩短了3岁。然而,在美国人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后,大大减少了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人们由喝烈性酒改喝葡萄酒,保健食品销售额逐年增大,特别是有一亿多人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水平。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日本人的寿命在延长。男人的寿命居世界首位,1982年平均寿命已达74.22岁,比1981年延长了0.43岁。女人的平均寿命79.66岁,比1981年延长0.53岁。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利用业余时间打球类(网球、高尔夫球和棒垒球等)、游泳、跑步、做智力游戏、跳舞,到国外去游览,追求提高生活乐趣,从而解除疲劳,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情感应力”与健康长寿 篇6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遇到的问题复杂繁多, 诸如仕途升迁受阻, 下海经商赔钱, 爱情生活失意等, 每个人心中都郁积了许多“感情势能”, 这种势能日积月累, 在心理上形成潜在的能量, 如果得不到散发, 超出一定的限度, 就会有损于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社会竞争的手段更加先进智能, 优胜劣汰的规律无情地淘汰着落伍者, 让人们活得十分紧张, 心理难以保持平衡。现代人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数日趋增多, 与不能散发的“情感势能”有着千丝万絮的联系。

有的学者将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存条件和健康状况加以比较, 认为现代人的各种疾病要比古代人高出许多倍。古代人生活简单, 不论狩猎还是刀耕火种, 只要能维持温饱就行, 社会矛盾与钩心斗角的事很少, 虽然也可能因为争夺猎物或配偶互相争斗, 但也全靠力气来解决, 用不着多费心机, 所以, 古代人的头脑要简单得多, 几乎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和“情感势能”积累, 更没听说过什么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官能症之类的疾病。而现代人就不一样了, 由于文明的发达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在相互间物质攀比的影响下, 现代人的扩张欲望越来越大, 而承受命运打击的能力越来越小, 新的苦难带来的负荷越来越重, 在狂热的追求中很难接受失败, 精神上受到的压抑更多, 这就导致了孤独、恐惧、失望和悲观等心理因素的出现, 使人格发生裂变, 进而产生精神崩溃。医学专家研究证明, 人在心情愉快时, 血液中便会产生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因子;而人的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对神经组织和心血管组织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现代社会疾病的发生。

如何散发或解放你的“情感势能”?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职业、性格、修养和爱好而定, 但有几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首先应将自己的“情感势能”用在事业上, 排除种种欲念和干扰, 以忘我的精神, 力求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上做出成绩。

古人云:“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古往今来, 凡是有成就的人, 都能利用“情感应力”克制欲望, 专注于事业, 所以才能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相反, 欲望太多的人, 常常把时间和精力消牦在庸俗生活的追求上, 所以难成大事, 最终将自己变为一个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

其次, 豁达大度, 乐观开朗。遇事要想得开, 将生活中遇到的忧烦看得淡一些, 为人处世不要斤斤计较, 小肚鸡肠。需知成大事者, 都是具有大器量的人。相反, 心胸狭窄的人不仅难成大事, 而且经常处于不良的情绪中, 使身心受挫, 对健康极为不利。

再次, 还要学会倾诉, 听取朋友的开导, 释放积累的能量, 以求心气平和。甚至该哭就哭, 该笑就笑, 以求宣泄之快。另外, 还可以用“情感应力”的“转移法”, 在思想苦闷时, 寻找一些开心的事情去做, 如旅游、唱歌、下棋、打球等, 把不愉快的心绪抛开, 以求身心酣畅。必要时, 还可找心理医生咨询开导, 疏通理顺自己的情绪, 力求保持一个好心境。

人生于世, 难逃各种羁绊与忧患,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怪人, 而是为人下的定义。”这就是说, 人是坚强的, 又是脆弱的;人是理智的, 又是盲目的;而情绪化又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 许多人很难跳出自我设置的陷阱。重要的是人应当学会在各种苦恼与不愉快中, 寻求“情感应力”的宣泄与解脱, 解放自己的心灵, 使自己活得更自由、更超脱、更潇洒, 充分享受生命的乐趣。

节选自《“情感势能”与“情感应力”》

漫谈道德修养与读书 篇7

“道”:从辵chuò (辶) , 从首, 辵谓长行, 首谓面之所向, 行之所达。长行于面之所向与行之所达之途, 此途即道。其含义有道路、道理、道德、天道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是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传统信仰认为, 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 又回归于道, 其宗旨均是按照宇宙规律去做, 即人道必须符合天道, 人心合天心,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德”, 左边从“彳” (chì) , “ㄔ”在原始文字里三笔划分别是大腿 (股) 、小腿 (胫) 、足脚, 是一只完整的人的腿脚的形象, 象征人的步伐、行为, 这左半部是象征有形空间。右半部“十目一心”就体现出是无形空间的景象。“一”之上的“十目”是指天上, 之下的“心”意指地上的人心。“十”字的原始含意是“十方世界概念”, 有具足、完整、全方位的意思。因此“十目”指十方之眼, 是全体众神的眼睛。故, “德”的意思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为就叫“德”, 体现在世间就是人的真诚品性与善良的行为。

“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 就是“遵从天道, 在心为德, 施之为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反过来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道德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代表社会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即对事物负责, 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道德的内容

中华之复兴, 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小德治家, 中德治人, 大德治国, 君子厚德方能承载万物。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 常言道,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要把经济搞上去, 粗腰三五十年时间。如果道德沦丧了, 就需要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才能恢复。德包含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1.孝:孝字半老一子。言亲已老, 半入土矣。儿子就是手足, 以奉扶持。

孔子的弟子问, 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 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 可是犬马也能养, 如果没有敬, 何以别乎?孝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敬。“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 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 不是宗教, 但有信仰。

孝的表现形式是回报, 先回报自己的父母, 然后再回报自己的国家, 这是人性之本。德之本, 孝为先, “鸦有反乳之孝, 羊有跪乳之恩。”自然界中的生灵都如此讲孝道, 我们人再不如它们, 这个“人”字就徒有其名, 就不配做人。社会在交替发展, 传统在岁月荏苒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有的不被遵循, 甚至被摒弃, 但无论怎样创新, 孝道是改变不了的, 它是做人之本, 做人的基石。尽孝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与金钱物质无关。作为大学生要用优秀的成绩报告单回报父母, 作为公民要遵纪守法、勤奋工作、爱己爱民、不做傻事, 不让父母操心和担心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2.弟:弟字先点为兄, 后点为弟, 弓身一手一足, 亲爱为悌。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讲究平等, 没有贵、富、贫、贱之分。

我们在很多案例中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在中学中, 常发生群殴案例;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戴绿领巾学生;重庆司法局副局长文强让下属给他下跪等, 都说明人与人之间没有讲究平等。

2012年3月14日,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指经济的发达, 还应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国家的基础是正义, 这种正义只能凭借法律来体现。如果国家丧失了正义, 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法律, 国家也就丧失了真正的特征, 与强盗无异。

3.忠:从中, 从心。古以不懈于心为敬, 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

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 忠为正直之德, 故从中声。我们在工作中要忠于职守。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存在漏洞, 但只要忠于职守, 不去投机, 就是忠。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忠者, 尽心无欺之谓。凡人伦所在, 如下之事上, 等辈之交友, 处事接物, 皆当有之。

4.信:人言而成, 非常人之言, 乃立人之言也。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依赖的品德。孔子曰:车无辕不行, 人无信不立。

信任早已成为人格中的重要品德而进入习俗, 而习俗不仅在成长期塑造着人格, 并且在其后, 靠着对违约和失信者施加的社会压力, 约束人们的行为。

5.礼:禮字示豆在地上, 曲身拾之为禮。何为拾, 手合也, 一手五指, 两手为拾, 手合即礼, 此礼之始也。

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

6.义:義会意:从我, 从羊。“我”是兵器, 又表仪仗, 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 “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

义的观念是关于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的行为应当以行为的正当性为基本标准。人之为人, 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 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

如果有一个人身处危难之中, “仁”者会不加思考、亳不犹疑地去拯救那人。但“义”者会先作出理性的分析及判断才施以援手。“仁”可能是盲目的“义”, “义”不会是错误的“仁”。

7.廉:头立周正, 身披半乡, 双足齐地, 两手垂肩, 三经二纬, 似井似田, 左衣右末, 不歪不偏, 贵在身情, 不在衣冠, 清白吾体, 洁净守清, 贫不滥贪, 天子访贤, 选举孝廉, 财不动心, 物不爱贪, 安贫乐此, 为之廉也。

包拯《乞不用脏史》:“廉者, 民之表也;贪者, 民之贼也。”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近年来,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

8.恥:恥字心与耳也, 不因耳听邪声染其心者, 谨守规矩, 是知恥也。心耳最灵之物也。听声报于神知觉也。知觉者性也, 性本善而无恶、神本灵而不昧。只因耳听邪声染其心、心生私欲蔽于性。性不明而不知羞、神不灵不知耻。若人不说邪言、不听邪声、谨守规矩, 是知耻也。

三、道德修养与读书的关系

据《辞海》:“修养乃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也。修以求其粹养, 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 养犹涵育熏陶也。”这里“修养”指的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需要, 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养成一定素质, 达到一定水平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从静态角度看, 是指一个人修为程度;从动态角度说, 又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无止境过程。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许多人认为, 读书是为了促进专业发展, 似乎与道德修养关系不大。其实, 读书可以修德。所谓德, 是一种品行, 是一种素养, 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 可见修身和读书关系之大。修身, 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 怎样做事, 如何做人。对这方面的修养, 人非生而知之, 而是赖于学而知之和生活的磨砺。

古人云:“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就修身而言要内外兼修, 品性要讲仁义礼智信, 对人要温良恭俭让。“修德忘名、读书深心”。读书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是修德律己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 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无论是明君贤臣, 还是圣人先哲, 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 正人先正己, 做官先做人。书籍的重要性中外贤者都作过大量论述。

西方谚语云:“人是什么?半是野兽, 半是天使。”不断读书学习, 通过修身养性, 可净化灵魂, 强化人性中的“善”的一面, 抵制“恶”的一面, 从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读书, 就是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升华、文明的历程。“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 书有三宝气骨韵”。人的“精气神”怎么来?书的“气骨韵”如何为我所用?都需要有长期读书的好习惯来实现。“胸无城府人如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人处世不能太世俗, 多读书的人修养高了, 他就会像玉一样美, 气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了。我信其然, 故是三更有梦书当枕, 梦醒时分书自出。

不喜欢读书、不勤于读书的人, 则必然学识浅薄, 知识陈旧, 很难脱去俗浮之气。作为人, 消除职业倦怠和生命活力衰微的有效方法, 就是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求, 营造圆融的精神世界。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成为精神的第一需要, 这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自觉追求。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 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 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 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 指导我们学与习相结合,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在解答为什么要学习时, 孔子指出“学则不固”, 告诉我们:学习以后就不会自以为是。学习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充实起来, 从而认清自己。学习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又因为想去弥补不足, 不断地努力学习。好学:子夏告诉我们“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快乐的, 读书之乐, 乐在开阔眼界。眼界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有的书像陈年佳酿, 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 先苦后甜。烦恼时读书, 清新的墨香伴着花草的芬芳滋润你的心田;失意时读书, 忘怀的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桌上打开的是人生, 窗外流逝的是岁月, 灯下独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动人婉转的曲赋, 意境优美的诗词, 惊心动魄的小说, 形神兼备的散文, 都使人如醉如痴;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 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 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 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 筑成了个人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反过来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本文从古人崇尚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谈起, 论述了通过读书增强道德修养、陶冶个人性情、构筑精神家园、舒展自我心灵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与教师道德修养 篇8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便是“有教无类”。儒家思想中的仁, 其哲学主张是以人为中心的, 认为无论人性善恶, 都可以用“爱人”去感化教育人。这种“仁爱”的思想, 尤其体现在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要求上, 因此, 儒家的仁爱思想, 应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其教育思想的原点和核心。

教师仁爱思想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其主体———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对人的启蒙、提升、塑造和完善, 这个职业很难用量化体系去分解、衡量和评判, 一个合格的教师, 更多的要求是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二是对工作对象的热爱。教师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无论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 还是能力的提升, 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成长, 要完成教师育人之责, 就必须充满爱人之心, 儒家思想的仁爱精髓, 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道德文化基点。三是行为举止的自律。按照儒家思想, 教育活动除了教书之外, 还有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要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引导和影响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率先垂范, 严格自律。四是自身人格的完善。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意味着其对价值体系的评判和掌控,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确认, 相当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品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乐观的生活理念、认真的行事风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的“仁”, 包含着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这种认识为基础, 形成了儒家的基本处世态度和道德认知, 成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是教师行事和判断的准则。“仁”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培养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热爱人生, 热爱生活, 真诚地面对现实。人生态度是任何职业活动的基础要求, 但对教师来说, 人生态度尤其重要, 是教师道德修养的重中之重。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模式。教师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 那么对教师的培养, 就必须注重培育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建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意识, 使教师成为一个尊重科学知识的唯物论者。三是充分认识人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人为贵, 支撑着中华民族创新勤奋、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承担着把这种道德品质传承下去的任务,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建立这种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 以礼为准则。儒家“礼治”的目的, 是建立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行为规范的秩序社会。可见, “礼”则是“仁”的表现形式。这种“礼”的思想, 对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长期以来, 儒家“礼治”思想不仅成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而且使教育承担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功能, 礼法意识内置在了教育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不可能回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不可避免政治统治思想的渗透。在我国,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必然包含着政治意蕴和道德要求。

儒家“礼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为维护政权统治, 尤其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所担负的教化作用, 通过教育, 来完成认识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延续。二是从道德层面,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 为社会的运行有序打下基础。三是在思想解放、创新发展和法制意识等方面, 使人受到束缚和禁锢。教育受到集权统治和封建等级观念的侵害,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然天性被压抑和泯灭, 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弱化, 这种道德内置, 也使教育部分地沦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成为人的主体意识丧失和异化的主要原因。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承人, 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教师的道德影响, 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师德育的内涵, 为继承优良文化, 剔除和摒弃文化沿袭中的糟粕, 为更好地开展教师德育提供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尔加.儒家思想讲演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测验方法下一篇:非对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