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的心理特征(通用4篇)
长寿老人的心理特征 篇1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人的身体状况欠佳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有很大关系。关于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整体上调查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卫生状况;研究影响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的因素。当前, 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婚姻状况、锻炼方式及空巢程度等。从调查方式可以看出, 家庭特征是影响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中哪些会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发挥主要作用那。以往的研究室从一个家庭的侧面为出发点, 进而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实际中, 除了空巢程度、婚姻状况等, 一些家庭中的其他也会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发挥着重要的最用。下面, 本文出于对家庭其他影响因素的考虑, 来对家庭中的特征量表进行综合性的编制, 进而发现影响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情况的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以实现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广州地区内的部分高校进行随机抽样, 选取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国语大学及华南师范大学四所大学, 对400位离退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2、家庭特征调查表
对被调查的高效离退休老人的家庭基本特征为主要调查内容, 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情况、家庭成员、娱乐方式、空巢程度及对生活和经济的满意程度等。
3、症状自评量表
这个量表采用五级制, 每个测试项目分为1到5分不等, 当结果出来时, 所得分数越高, 表示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越低, 依据统计量表中标准的各分数, 总项目的所得分之和为最终的得分。
4、实施测试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在进行问卷发放时, 应保证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来使得高校离退休老人积极的配合调查。并应坚持被调查的老人自己填写, 但是由于视力已不太好的老人, 则应进行逐条的解读, 使之对调查内容理解后, 再进行作答, 并且问卷应当场收回。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收回问卷364份, 其中有效问卷352份。
5、统计方法
选取9个反应心理状况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为第一组变量。选取反应家庭特征的3个因子:绝对空巢、相对空巢及非空巢为另一组变量。其中第一组变量是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同家庭特征相关系的分析, 第二组变量是对研究的必要性补充。
二、结果
1、一般材料
研究对象为346人, 其中男161人, 女185人。年龄分布在50岁到8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老年期即60岁以下的60例, 老年期286例;离休125例, 退休221例;婚姻状况中, 已婚的338例, 再婚的17例, 丧偶的89例, 离婚或未婚的35例;文化程度接种在初中、中专及高中阶段, 占据总数的65.6%, 文化水平较高;被调查者的退休金大多数在1000到两千元之间, 经济基础好;空巢程度方面, 非空巢老人占据了55%, 不同孙辈一起居住的占据67%。健康状况中健康人数为126例, 其余老人受到来自心身疾病及慢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困扰。
2、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程度
采用协方差检验, 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请见下表:
采用协方差检验, 其中社会责任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请见下表 (MMPI, ) :
将问卷调查结果同全国常规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从总体上来讲,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同全国常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9个反映老人心理状况的因子上, 躯体化的程度是最高的, 但是与常人相比并不明显, 不存在明显差异;抑郁程度同其他因子相比较高, 但是与常规相比仍比较低, 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他方面的如人际交往、强迫症、敌对、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性等因子相比于常人, 则明显较低。这就说明了高校离退休老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同家庭之间不同的特征进行分析, 有无配偶的高效离退休老人在躯体化和抑郁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配偶的高校离退休老人相比于没有配偶的老人躯体化程度较小, 也较不抑郁;是否同孙辈一起居住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精神性和敌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和孙辈一起居住的高效离退休老人表现为较少的精神病性, 敌对程度也较低。对空巢程度不同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心理状况上的总分上进行分析, 其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对空巢程度的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事后检验, 从心理状况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可以看出, 相对空巢的老人比绝对空巢的老人心理状况健康水平高。
三、探讨
高校离退休老人与常人相比, 躯体化程度较高, 这是因为生理功能的衰退对于心理状况的改变不存在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 人到中年, 便不想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消耗, 不再特别依赖自己的身体。并且大多数老人都会接受正常衰变所导致的身体变化, 他们认为自身机能的衰退程度要比年轻时的想象要好。此外, 高校离退休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好, 在经济上处于比较满足的状态, 很少有像普通老人一样的经济压力。高的经济收入和高的生活质量使得高校退休老人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 容易同家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获取家人的尊敬。因此, 从整体上来讲,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较高。高校离退休老人的文化程度较高, 着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认知, 比较关注与自身健康和卫生的调节, 对于产生的不良情绪可以依靠自己化解, 生活质量较高。由于高校离退休老人在以往的工作中形成了自身善于控制协调的工作习惯,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生活习惯和善于主动调节的心理习惯, 这些习惯利于老人对退休生活的使用。此外, 离退休阶段是一个是阶段性变化的过程在老人离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后, 常常会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 发生的概率也将会越来越小。当高校离退休老人对退后后的生活表现为满意状态时, 就容易接受离退休这一现状, 进而完成离退休的角色转变, 也就不容出现心理障碍。
从表1发现:躯体健康因子与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神经系统因子, 其次是既往健康状况因子, 说明神经系统疾病和既往健康状况对离退休老人的躯体健康影响最大。而心理状况因子与其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躯体化因子, 其次是强迫因子, 说明躯体化障碍和强迫状态是反映老人心理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此外, 躯体健康因子与心理状况的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神经系统因子与W1, 其次是既往健康状况因子, 反映神经系统疾病、既往健康状况和老人的心理状况关系最密切。心理状况因子与躯体健康状况的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躯体化因子, 其次为强迫因子, 反映了躯体化障碍和强迫这两种心理状态对躯体健康影响最大。
据表2可知, 从第一对典则变量得既往健康状况、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化障碍成正相关, 即既往健康状况良好,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躯体化障碍较轻;躯体化障碍主要反映身体的不适感, 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和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的躯体不适往往较少, 因此其躯体化障碍较轻。这可能与本文所发现的离退休老人主要心理反应模式为躯体化障碍和强迫有关;也可能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 且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使老人易产生认知障碍, 而强迫症状因子除了反映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外, 还反映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为此, 强迫症状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从第三对典则变量得疲劳感和敌对成负相关, 和睡眠饮食障碍成正相关, 即敌对症状少, 睡眠饮食障碍多的老人疲劳感重;可能是因为当老人的睡眠饮食障碍较严重时, 往往会因为休息不充分而产生疲劳感, 而此时敌对的情绪行为也减少。
通过对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同不同家庭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 家庭形式的不同:是否空巢及、是否与孙辈同住都对老人的心理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有配偶的高效离退休老人相比于没有配偶的在抑郁和躯体化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有配偶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躯体化和抑郁程度上都同没有配偶的老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不抑郁和躯体化低。究其原因, 是由于配偶可以在生活中给予相互的照应, 对自身的健康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比较低, 减轻了对于自身生理的关注程度。此外, 配偶还可以在给予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怀念往事、倾诉交流及一起娱乐等。配偶之间关系美满, 婚姻和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高效离退休老人在社会的活动圈子比较小, 主要的支持就来自于家庭, 而配偶就是家庭支持的关键, 没有配偶的老人经济独立单一, 平时还要独立完成家务, 压力比较大, 没有商量和倾诉的适合对象, 主观的幸福感也比较低。缺少配偶会使得高校离退休老人很难进入老人角色, 易引发抑郁、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在整个家庭环境中, 祖孙关系式最为融洽的, 并不会由于不在一起居住而疏远。可是, 调查中的结果显示相比于不同孙辈一起居住的离退休老人, 和孙辈一起居住的老人的精神病性及敌对性都相对比较低。究其原因, 是由于老人刚刚退休, 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比较健康, 仍然可以对孙辈进行照顾, 这时的老人不会感到无事可做和孤单, 对孙辈日常的教育、生活上的支持能够让老人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老人对今后激情生活的向往, 对于老人尽快进入退休角色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能够在孙辈心中树立良好长辈形象, 离退休老人在生活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这种同孙辈间的相互接触对老人的观点和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心让老人更容易宽容自己和接受自己, 减少了自身心理上的负担。
四、总论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特征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敌对与矛盾成正相关, 与亲密度、组织性成负相关。因此, 必要进行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和家庭干预, 来让老人取得良好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对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家庭和心理的干预重点在于帮助老人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 鼓励其家庭成员之间多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 更多地进行相互帮助和支持, 来使得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11) 。
[2]陈长香:《北京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中国社区医师》, 2008 (6) 。
[3]王志斌:《健康家庭特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2) 。
[4]赵海萍:《离退休老人心理卫生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3) 。
[5]吴振:《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比较》, 《城市建设》, 2008 (9) 。
长寿老人的心理特征 篇2
情绪稳定。长寿老人比较注重自己的情绪调适,使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进而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受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他们即使受到精神刺激或创伤,也能自我控制,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
心境愉快。愉快标志着老年人身心活动协调。长寿老人大都精神愉悦,笑口常开。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脏器都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骼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胸襟豁达。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金玲)
睡姿反映你的性格
人类的睡姿应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研究表明,从我们的睡姿与睡觉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我们的个性以及心理、生理状况。研究者对包括“胎儿式”和“木头式”(两臂与两腿成一直线)在内的6种常见睡姿(胎儿式、木头式、思念式、海星式、自由落体式、战士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每一种睡姿都反映一种特定的性格。
如果你的睡姿是“胎儿式”蜷曲着的,就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一样,你可能外表强硬但内心柔软。研究者说,“胎儿式”是最普遍的睡姿,占1000名受访者的41%,采取这种睡姿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睡觉时身体偏向一侧,双臂也顺贴在身上,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根木头。拥有“木头式”睡姿的你可能是个容易相处的人,而且社交能力好,喜欢和优秀人士交往。正因如此,你可能比较容易上当受骗。
侧卧,两臂向外伸展,与身体形成直角的睡姿被称为“思念式”,有这样睡姿的人可能比较多疑且愤世嫉俗。
有“海星式”睡姿的人,喜欢仰卧并用手臂环抱枕头,很容易成为他人的好朋友,他们总是乐意倾听和提供帮助。
睡姿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自由落体式”(俯卧,两手抱枕,头歪向一侧)睡姿有助消化。“战士式”(仰卧,两手臂贴在身体两侧)睡姿和“海星式”睡姿会导致打鼾或睡眠不好。当你发觉睡眠不好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生的建议调整睡姿,以便改善你的睡眠质量。
(韦盖利)
和健康有关的心理年龄
人们常说“人老心不老”。科学家发现,尽管老年人身体机能日渐衰老,但他们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平均年轻13岁,其中男性心理年龄更显年轻。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姬·史密斯领导了这一研究。他们花6年时间评估516名年龄在70岁以上的男女,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心理年龄普遍低于生理年龄,其中几乎所有男性都自我感觉比实际年龄小。史密斯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在意外表,因而心理年龄比男性更接近实际年龄。但这并不是说男性不在意变老,只是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上年纪后,依然能接受新鲜事物。
长寿老人的长寿基因可能并不存在 篇3
超级人瑞是指110岁及以上老人, 目前全世界已知共有74位, 其中22人生活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12日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 这17位老人中包括16位女性和1位男性, 他们的平均死亡年龄112岁, 其中最年长者116岁。相对对照基因组而言, 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与特别长寿显著相关的任何基因变异。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分析显示, 所有超级人瑞共同拥有单一一个 (长寿) 基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长寿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性, 不能用单一基因来解释并不令人惊讶。”
长寿者的十大普遍特征 篇4
睡觉不打鼾
一项历时18年的研究发现, 正常人的寿命是重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3倍。睡觉的时候不打鼾, 不仅呼吸流畅, 而且睡眠质量高。
更年期后腹部平坦
据美国衰老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 腰部过于丰满的女性面临的死亡风险, 较常人高出20%。苗条的女子或消瘦的男子更长寿。
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高
专家表示, 每毫升血液中的维生素D含量应保持在30微克以上。维生素D不仅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症, 也可以降低患癌症、心脏病的风险。
性格外向开朗
性格开朗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低50%左右。这与他们大脑中的皮质醇水平偏低有关。多项措施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 比如常冥想、喝红茶、睡午觉。
每天跑步40分钟
美国加州科学家在对跑步者和不跑步者进行长达21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中年人如果每天跑步40分钟, 则寿命更长, 认知功能也更强。
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13岁
这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雅基·史密斯说:“觉得自己年轻, 有助于减轻压力, 增强免疫系统, 最终降低患病风险。”
紧跟时尚走
调查显示, 很多百岁老人都会发电子邮件, 通过网络搜索失去联系的朋友, 甚至在网上约会。新科技不仅有助于老人在智力上保持活跃, 还有助于增强社交能力。
绝经期从52岁开始
研究表明, 绝经期自然推迟意味着寿命增加。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妇产科教授简·米恩金介绍, 绝经期推迟会令女性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大大降低。
每日热量摄入少
研究人员发现, 每日饮食热量摄入限制在1400千卡~2000千卡的人, 心脏功能与比他们年轻15岁的人一样。
较慢的心率
多数人的静止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 心跳次数越少, 身体就越健康。较慢的心率意味着, 你的心脏无需太过卖力工作便可完成输送血液的任务。
【长寿老人的心理特征】推荐阅读:
老人生日长寿的微信祝福语11-21
世界长寿乡的长寿秘诀09-03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10-20
乾隆皇帝的长寿秘诀05-13
健康的生活方式=长寿09-10
长寿的三大认识误区09-13
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10-12
长寿民族的饮食文化01-22
瑞典人的长寿之道11-14
语言乌龟爷爷的长寿面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