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三大认识误区

2024-09-13

长寿的三大认识误区(精选7篇)

长寿的三大认识误区 篇1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舶来我国已经二十多年, 给我国企业界带来了全新气象。特别是随着2001年我国被批准加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企业文化被推上了许多企业重要的管理地位。

然而, 不同的企业家和研究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相同, 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也千差万别。因此, 当前我国学界及企业界关于企业文化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这可以概括为三大战略误区。

是管理文化, 而非经营文化?

作为舶来品和新生事物, 企业文化在我国也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但并不平坦的道路。

1980年代中后期, 伴随着国外意识形态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新思潮的进入, 企业文化开始传入我国, 与企业文化同期传入的还有企业形象战略 (CIS) 。

1988年, 广东太阳神集团开始导入CIS, 并大力推广, 这使得人们迅速对企业形象战略空前重视。而企业文化比较抽象,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当模糊, 甚至认为它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与国有企业一贯倡导的东西差不多!所以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 国内基本没有出版过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专著。

但是1990年代后期, 从企业实践层面来看, 一方面, 随着海尔、联想等一批中国现代企业的日益勃兴和对企业文化的渐渐重视;另一方面, 随着广东太阳神、沈阳飞龙、山东三株等企业的日渐衰落, 学界、企业界才真正开始反思: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此后,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逐步得到重视。

不过至今, 中国学界及企业界对外来商业文明仍然是重思想而不重方法。认为企业文化是管理文化而非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重在内部而不是外部, 即重在内部管理, 而不是外部市场经营;企业文化尤其是党政工作人员的一种工作职责。认为企业文化是用来管人的, 而不是用来管事的。管人的东西往往讲究艺术, 管事则需要科学;管人要讲究思想、个性, 管事则需要逻辑、工具、手段。

这显然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

企业文化既是一门管理科学, 又是一门管理艺术;既是一种管理思想, 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像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风格, 包括企业的人才观、分配观、竞争观、时间观等, 这些都属于管理形态的企业文化;而战略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CIS形象文化、服务文化、制度规章、技术创新、企业运营、流程再造等, 这些则属于企业的经营文化。将科学思想和艺术手段揉合而使管理经营更加有效, 这正是企业文化所独有的特点。即便企业文化首先重在内部, 归根结蒂也是为了外部经营, 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得越好, 必然越有利于企业的外部经营和战略扩张。

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之间是会通共融、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不是各自分离、互不相干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还在把企业文化仅仅视为管理文化而不是经营文化, 陷入片面化的战略误区, 所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顾客需求日益嬗变的当今, 仍有很多企业将知识与产品相分离、将品牌与销量相割裂、将文化与渠道相对立。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品牌不能当饭吃, 文化不能当衣穿。我们说“企业的竞争靠品牌,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品牌的内涵在于诚信文化、质量文化和服务文化, 不讲诚信、不求质量、不重服务的企业注定将行而不远。

是人本文化, 而非制度文化?

在许多企业看来, 人本文化和制度文化似乎是对立的, 人本文化强调人本性, 其特点是柔性管理, 主张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培养人, 是“好人假设”;而制度文化是硬性的, 要求的是遵守、执行、约束、克制, 是“坏人假设”。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人本文化, 也是一种制度文化。从理论上讲, 人本管理的极致是不需要制度的。但是, 人都是有惰性的, 如果没有制度约束, 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私本性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偏离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的正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得到有效保障。

人本性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化的企业文化是互动互融、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 人本文化统率和指导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归根结底要受到企业价值理念的驱动和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价值理念的要求。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文化理念, 真正能够支撑企业做强做大的, 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文化理念。

其次, 企业制度文化促进企业人本文化的形成。在企业文化理论看来, 人本和制度是“一体两面”, 人本是目的, 制度是手段。当管理者认为需要倡导某种文化, 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大力推进。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文化, 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起正确反映企业人本理念的制度文化, 就可以加速员工对文化的认同, 加速企业文化的形成。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要根据自身文化理念的要求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 使制度能够很好地与文化相匹配。

当下,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喜欢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 由于管理思想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 很多企业便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手段再好也只是花架子, 甚至还可能对员工思想和企业发展起反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独特的柔性竞争力。当前, 我国企业亟需建立符合人本文化要求的强有力的制度文化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实施。企业制度文化的缺失, 必将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战略“短板”。

是企业家文化, 而非管理团队文化?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这样写: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 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占据企业主导地位的最高领导人文化, 而非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文化。

长时间以来, 人们在思想意识中也就形成了这样的误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企业一把手。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以一把手的思想观念为核心、以一把手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自然, 企业文化必须准确地反映企业一把手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思想, 否则企业文化不仅难以正常推进, 更无法有效执行。只有围绕着企业最高领导人来策划和定位的企业文化, 才有可能在企业发扬光大。

然而, 实际情况是, 很多企业都是老板“一言堂”, 其高层管理团队基本上不敢有自己的思想, 因此也不需要为企业的决策承担责任。在一些家长制作风比较突出的企业, 人们很容易把企业文化视为老板文化。随着这些年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及其政企分开, 企业一把手拥有越来越大的决策权, 一把手文化逐渐在很多股份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 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并没有过错。但是, 企业经营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层管理团队。高层管理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必须对企业的战略和文化高度认同, 并不折不扣地向其所分管和领导的中层灌输, 才可能形成上下同欲的战略合力。而难以形成战略和文化合力, 这正是一些企业高层不和、产生内耗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 过分强调和夸大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 其弊端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不断暴露出来。把企业文化完全等同于企业家和一把手的个人文化, 也是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弊端。这也正是针对我国一些著名企业的现状调查, 多元化、国际化均不被认为是企业的主要问题, 人们反而认为接班人问题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 国内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企业家, 社会总归咎于国家法治土壤的不健全, 实际上这些“企业家”最缺乏的正是对自身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我国企业需要通过制度来强化科学管理, 依靠文化来构筑企业愿景, 凭借团队来完成组织使命。应该警惕的是, 企业文化过于牵就企业领导人的主观意愿,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一把手的自我文化, 从而忽略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由于企业领导人的命运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命运, 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企业文化就成为了企业凝聚力的“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篇2

误区一:语文课堂———“教师问题开路, 学生对答如流”

如果没有疑问, 教室里的学生, 将不去独立思考。语文课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 把“满堂灌”演变成“问题开路”, 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相同:“你在文中读到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他是如何描写阐释?”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熟门熟路、一蹴而就。有些教师把参考书和教案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一遍,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固有的答案当中。还有些教师把陈芝麻烂谷子的问题在课堂上重新学习一遍,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束缚在前人的条条框框内。课堂阅读教学已成为教师的问题课堂,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木偶”。因而, 课上的文章学生都能读懂, 所以也就无疑可问了。没有疑问也就没有思考, 长此以往, 必将导致学生思考能力的退化。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对答如流, 问题全解的课堂就是一节好课”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 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 让学生动起来, 给学生奇思妙想的机会。学生如果提出问题, 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 让他们勇于探索、不断思考。就像古人所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其次, 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我们不应该把语文看做是独立的学科, 而应具有大语文的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界限,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发散, 思考才能更加趋于完善。再次, 学生所提问题也不一定当堂解决, 尤为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 教师要尽可能加强积累, 想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先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以前我们常常担心的是:“如果学生问, 我没有想到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如何办?”

误区二:作文教学———“一套模式走天下”

由于批改的时候分数差距较大,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教师试图摸索出一套“包打天下”的模式,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而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必然限制学生的作文水平。据调查, 某次作文训练, 四分之三的学生写的都是同一主题, 思路都惊人得相似, 都是在遇到突发事件后, 内心先作一番激烈的斗争, 最后幡然顿悟, 最后再深化主旨, 提升境界。这种作文模式虽说保险, 但是清汤寡水, 没有味道, 不能显示自己独特的思维及素养, 结果就是“满眼望去都是大路货”, 阅卷的教师自然觉得索然寡味。

要走出这一误区, 改革是一种必然, 我认为, 首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 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让他们“我手写我心”。其次, 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语境, 主动发挥想象, 重构文本。例如在讲“官渡之战”时, 让学生查阅资料, 大胆想象, 去续写曹操的雄才大略, 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教师要让学生积极阅读, 说出自己心中的精妙之处,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点拨。

误区三:语文作业———“钻进古书袋”

现今的语文教学, 从高一到高三, 教师把大多数精力放在古文的学习及背诵上, 而对现代文不理不睬, 而且还振振有词, 考什么教什么, 有的放矢, 绝不浪费学生的时间。这种观念是极其荒谬的,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及纠正。

高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与初中和小学相比, 有着天壤之别。但学生在作业大量减少的情况下, 往往手足无措、不知该干什么。教师会在讲解古文后要求学生把课文背下来, 而背诵只是学习古文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理解性地背诵, 那背起来相当不容易, 在考试的时候最多拿下默写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会考查实词虚词的解释和特殊用法及句式的翻译, 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和学以致用。

现行考试重点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学生不走出“现代文不学也罢”这一误区, 上课的时候听课不认真,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不能积极思考, 那么他们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语文的分数自然惨淡不堪。

浅析教师爱学生的三大误区 篇3

关键词:爱学生,三大误区,小学教学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爱学生就如父母爱孩子, 多少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而带病上课, 多少老师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早到晚归, 多少老师为了备课批改作业而废寝忘食, 这些足以说明我们对学生的爱有多深。可是, 我们的爱有时候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陷入误区。

第一大误区:偏爱学生

每个老师都喜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是人之常情, 不足为怪。可是, 喜欢归喜欢, 如果从言行上表现出对优等生的偏爱, 那就会伤了其他大部分同学的心, 严重打消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我就曾经踏入过这种的误区:我们班有一个叫李路的女生, 学习成绩优异, 组织能力强, 我任命她为班长兼学习委员, 所有活动都放手让她组织。课堂上, 她也非常积极, 第一个举手的总是她。可是好景不长, 我班的任课老师渐渐发现, 我班的课堂气氛非常不活跃, 只有两三个学生发言, 其他学生根本没有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也发现, 李路越来越忙不过来了, 班级纪律要管、学习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也要管, 经常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而其他学生却闲得无聊。后来, 我经过深刻反思, 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偏爱。因为老师对李路的偏爱, 课堂上其他学生只要看到李路举手他们就不举手, 因为举了手也是白举, 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还是李路;各种活动, 大家就更不用操心了, 因为有李路去管。

偏爱优等生从感情上来说, 还可谅解, 可偏爱“优势”生, 就无法让人接受了。在城市和乡镇学校, 班里很可能会有什么局长或书记等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 这些“优势”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偏爱。近几年, 电视报纸上论家长职位给学生排坐、任班干部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把上级分配的评优名额留给“优势”孩子的情况。这样做, 无非就是要给这些孩子多一点爱, 让他们成长更快, 可这种偏离正轨的爱, 带给他们的会是什么呢?是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无法和同龄孩子正常竞争, 无法正常的成长, 这不就是害了他们, 与我们的期望正背道而驰吗?

有的老师偏爱的是后进生, 在后进生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心, 这种感情非常令人钦佩。但我们偏爱后进生往往是对他们降低要求, “宽容”对待, 这实际上是在否定他们的潜力, 是在限制他们往更高处发展的可能性, 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一切皆有可能”: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回家的路上, 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上小学了, 老师关心地说:“他的数学成绩很差, 他智力可能上有些障碍。”当她回到家里, 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 说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同桌。”孩子上了初中, 老师告诉她:“你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走在路上, 她告诉儿子:“班主任说只要你努力,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 儿子从学校回来, 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 妈妈喜极而泣。他能从一个“智障孩子”成长为清华大学学生, 不是因为降低要求的特殊照顾, 而是缘于等同其他孩子的严格要求。

我们教师应该用博爱的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孩子都茁壮成长。

第二大误区:溺爱学生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 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中宝, 自然有些溺爱。溺爱势必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任性等缺点。而我们教师也在现代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不知不觉地溺爱着学生。现代教育提倡以生为本,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 发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等。于是, 课堂上, 得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学得开心;在学生犯了错时, 得保护学生自尊心, 尽量找他的优点和闪光点, 先表扬一番, 在学生高兴的时候再指出:只是你哪里不好, 改了会更好。人都爱听好话, 也给学生来个糖衣炮弹。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有效———学生当场就很高兴的接受了老师的意见 (以后的表现不一定) 。教师为了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要对学生笑脸相迎, 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视学生为上帝。这样是否也是在溺爱学生呢?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有的学生很可能取其糖衣去其炮弹, 还可能想:我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还不错, 今天犯了错, 老师还表扬了我。更有胜者会想:我犯点小错, 就能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学生听贯了“甜言蜜语”, 还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吗?享受惯了成功的喜悦, 还能经受得住将来失败的考验吗?

还有一种溺爱学生的形式是“包办”。有些老师为了学生, 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 任何事情都为学生拿注意, 唯恐他们会把事情搞糟, 这样的心情和家长是一样的。殊不知, 叛逆时期的孩子都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感情, 他们需要阳关的沐浴更需要接受暴风雨的历练。所以, 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创造, 而不是束缚他们年轻的思想。

第三大误区:苛求学生

溺爱学生会带来不良后果, 对学生过于苛刻同样会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有些教师坚守“严是爱, 松是害”的教条, 对学生严加管教, 不准学生犯错, 学生只要一犯错就严厉批评;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 只要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就大发雷霆。有句古语说的好———“打疲了, 骂聋了”, 学生在你长时间的严管下就会疲惫不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改错”当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也不例外。所以, 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 不能不允许学生犯错, 关键是学生犯错之后,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都“一样优秀”, 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 他们之间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不管是先天素质还是后天教育都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 对学生不能“一刀切”, 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能做到最好, 都能做到符合我们的要求。

中考语文复习应跨越的三大误区 篇4

误区之一:复习丢开课本

中考试题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 但课本中所授知识与规律却是根本的, 中考题很多都是“题目源于课外, 答案出自课本”, 所以复习备考时不能丢开课本, 要走出丢开课本的误区。教师在复习时就要善于精选典型篇目, 把握读写要领。书要读“薄”, 复习中要善于用“减法”, 善于取“精要”。在复习时, 我们可以选择典型文章来复习。以下篇目可供参考:记叙文:《小巷深处》、《背影》;说明文:《苏州园林》、《南州六月荔枝丹》;议论文:《谈骨气》;文言文:《三峡》、《爱莲说》、《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误区之二:训练片面追求“新”“巧”

“新”“巧”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 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过分注意。须知, 这些题往往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出现的比例也极小, 因此, 必须走出片面追求“新”“巧”试题的误区。平平实实的“稳定性”试题, 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如: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中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虚词在文中一般的用法, 关键句子的翻译及语意的理解;说明文阅读中词语的指代、关键词句的筛选与理解, 说明方法及作用;记叙文中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文中关键句的筛选与理解, 文意的理解, 写作特点的评价等。

误区之三:测试重“模拟”

中考语文试题分三大板块, 于是, 测试题便“模拟”中考试题, 愈演愈烈, 大量“模拟”题、“仿真”题纷纷登场。须知, “模拟”毕竟不是真的, 标榜“仿真”的, 充其量也就是“仿”。所以, 训练时应分类训练, 不要盲目“模拟”、“仿真”, 走出“模拟”误区, 正确对待模拟考试。

笔者针对常见情况提出两点建议:

1.把模拟当成中考, 找出自己的“盲点”, 调试应考心理。

模拟考试的意义在于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 (复习中遗漏的知识点) , 以便及时补救。从这个意义上讲, 模拟考试没考好的同学反而更加有利, 因为模拟考试题目正好击中知识“盲点”, 只要及时补救, 不仅不会影响中考, 还可能会减少中考试题中的错误。所以, 把模拟考试当成中考, 有利于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 也就有利于提高成绩。另外, 把模拟考试当成中考, 可以让学生在临场心理上能够有所适应, 这是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例如:在两个小时 (语文两个半小时) 的考试中, 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 怎样根据自己的优劣确定题目的取舍等这些问题都应在模拟考试中提前解决, 以便上考场时做到胸有成竹。

2.不把模拟成绩当成中考成绩, 走出模拟失利的阴影及胜利的喜悦。

火力发电厂三大主要设备的认识 篇5

关键词: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 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 是当今世界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具有投资较少, 建设周期短, 运行灵活的特点。我国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十多年来, 我国火力发电事业又有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 我国单机容量为200MW以上的机组已占全国火电机组的近一半, 300MW的火力机组如今已逐渐成为主力机组, 同时已有一批600MW的机组投入运行。火力发电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由煤经过燃烧, 将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从而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再将高温高压的蒸汽作为动力, 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最终转化成电能。在运行时, 火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大致如下:作为燃料的原煤, 由制粉系统磨成很细的煤粉, 煤粉和加热后的空气一起被送入锅炉炉膛, 煤粉在炉膛中剧烈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其热量将温度很高的水反复加热变成高温蒸汽, 蒸汽通过管道进入汽轮机, 推动汽轮机的转子高速旋转, 发电机的转子和汽轮机的转子同轴连接, 在汽轮机的作用下, 随汽轮机同步旋转, 旋转的转子磁场切割定子绕组, 从而使定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升压变压器输电线路向电网输送, 在汽轮机中, 做完功的蒸汽温度和压力降至很低, 它们被排入凝汽器内放出余热并排出水, 经加热器加热和水泵升压后, 再送到锅炉, 汽水如此往复不断循环, 这就是火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其汽水系统的工作图如图1所示。

火力发电厂的锅炉 (boiler) , 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一种设备。锅炉本体包括炉膛、烟道、省煤器、汽包、下降管、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燃烧器、空气预热器等。其中省煤器由进出口连箱和蛇形管组成, 安装到锅炉烟道的尾部。可充分利用烟气的余热将给水预先加热从而节省燃料。汽包含有汽水分离装置, 用于将水中已汽化的蒸汽分离出来送到过热器中继续加热, 汽包还含有连续排污装置, 它将含盐浓度较高的水排出, 以提高水的品质, 汽包位于锅炉炉膛外顶部。下降管一般有4-6根构成, 它的下端通过连箱与水冷壁的管束连接。水冷壁的出口通过连箱与汽包连接。过热器也由蛇形管和进出口连箱组成, 管内流动的是蒸汽, 过热器通常布置在炉膛上部或炉膛出口处, 过热器又设有喷水减温器。再热器结构类似过热器, 布置在烟道上方, 在其上方也设有喷水减温器。锅炉的所有受热面都是垂直悬吊在钢架上的, 钢架由立柱和横梁组成, 炉体保温材料直接装在水冷器上。其中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和水冷壁称为锅炉的受热面, 它们都是由许多金属管子组成的管束。除空气预热器外, 这些受热面组成了锅炉的锅。锅炉的工作原理如下:具有一定压力的水首先进入锅炉的省煤器, 吸收来自烟道里烟气放出来的热量, 然后进入锅炉汽包, 水沿壁管进入水冷壁, 汽化形成蒸汽, 所形成的汽水混合物自然上升又回到汽包。汽包将气和水分离, 分离出的水又从下降管中进入水冷壁, 吸热汽化, 汽包中分离出的蒸汽则进入过热器, 进一步加热, 使其温度升高, 最后进入汽轮机做功。做完功的蒸汽被凝结成水后返回到锅炉, 这种形式的锅炉称为自然循环锅炉, 其特点为:水在水冷壁中不断汽化产生蒸汽时, 因为汽水混合物的密度比水要小, 它会自然上升进入汽包, 而汽水分离后的水会自然由下降管进入水冷壁, 因此, 这种循环方式称为自然循环方式。当主蒸汽压力更高时, 汽水的密度相差较小, 就需要采用强制循环泵产生的动力使其在水冷壁中流动, 这种锅炉称为强制循环锅炉。当主蒸汽压力再进一步提高时, 就必须采用直流锅炉, 这种锅炉不设汽包, 一次通过水冷壁, 水冷壁出口全部是蒸汽, 因而不存在循环。

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 (steam turbine) 是将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叶轮式旋转原动机。大型汽轮机按沿气流方向的蒸汽压力的大小, 通常分为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几个部分。其蒸汽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来自锅炉的主蒸汽首先在高压缸中做功, 排除后进入锅炉再热器中加热, 加热后的蒸汽进入中压缸做功, 排出后的蒸汽再进入低压缸, 最后排入凝汽器。

汽缸是汽轮机的外壳, 将汽轮机的通流部分与大气隔开, 汽缸分为上汽缸和下汽缸。汽轮机汽轮机静止部分是由喷嘴、隔板、汽缸轴承、盘车转子构成, 汽轮机转动部分则是由转子、叶轮、动叶片组成, 由通流部分汽封、轴封、轴封系统构成汽轮机的汽封, 配气机构是由高压主汽门、高压调节汽门、中压联合汽门 (主汽门+调节汽门) 组成的。

汽轮机外部由保护罩和保温层构成, 打开保护罩和保温层后是汽轮机的汽缸。其内部主要是由隔板和叶轮组成, 叶轮上装有动叶栅, 隔板上装有喷嘴叶栅。具有一定温度的蒸汽首先在喷嘴叶栅前后压力差的作用下流过具有特定形状的喷嘴流道。蒸汽膨胀, 压力和温度逐渐降低, 速度增加, 部分热能转换成了动能, 从喷嘴叶栅中喷出的高速气流进入动叶流道, 对其产生作用力, 推动做圆周运动, 带动叶轮和轴旋转, 因此, 在汽轮机轴上, 可得到对外输出的机械功。这就是汽轮机级内的工作原理, 概括的说就是指蒸汽在喷嘴中流动, 蒸汽的热能转换为喷嘴的机械能。定量分析时, 喷嘴参考速度与焓降关系如下:h1+1/2c12=h2+1/2c22, c22=2 (h1-h2+1/2c12) 得c2=√ (h1-h2+1/2cundefined) ≈√2 (h1-h2) , 式中, h1和h2分别为蒸汽进入喷嘴时和出喷嘴时的焓值, c1和c2分别为蒸汽进喷嘴和出喷嘴时喷嘴的转速。为了确保汽轮机的安全运行, 除要求调速系统动作迅速可靠外, 还必须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 汽轮机的保护装置主要有转子的超速保护、转子轴向位移保护、轴承油压和油位保护、凝汽器低真空保护装置等, 当上述装置中任意一个超过或低于允许值时, 保护装置将自动发出信号, 使汽轮机主汽门迅速关闭, 切断主蒸汽, 使机组迅速停机。

发电机 (Generators) 是将其它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其发电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现象, 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 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的方向和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按照其发电方式, 发电机可以分为同步发电机和异步发电机, 在结构上主要是转子的区别, 在做电动机用的时候同步电机的转子转速是和旋转磁场同步运转, 异步电机的转速低于旋转磁场的转速并且随着负载的加重而降低, 在结构上主要是转子的区别由于发电厂发的电都是交流电, 交流电是有频率周期的, 交流电大小方向随时间变化。如果发电机发电不是同步的, 那么电流在同一时间内有大有小, 且方向有的也不同, 会抵消电流, 实际电流就会变小, 因此电厂例如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机都要制成同步发电机。同步发电机的基本部件有定子铁芯、定子三相对称绕组、转子铁芯和励磁绕组。同步发电机的分类方式有很多,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分类, 按原动机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等。按转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凸极式和隐极式。按安装方式不同又分为卧式和立式。按冷却介质不同分为空气冷却、氢气冷却、水冷却。在火力发电厂现场生产时, 汽轮机作为原动机, 带动同步发电机旋转, 励磁机给同步发电机提供励磁电流。同步发电机最基本的结构部件包括:定子机座、定子铁芯、钉子绕组、转子铁芯、转子绕组等。同步发电机的定子主要是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机座、端盖、轴承等部件组成。定子铁芯是电机的主要部件, 它起着构成主磁路和固定定子绕组的重要作用。一般要求导磁性能好, 损耗低, 刚度好, 振动小, 并在结构及通风系统布置上能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发电机转子的作用是传递原动机供给的机械转矩, 支撑旋转的励磁线圈, 形成良好的磁通路径和转子散热通道, 因此对转子结构、材料、加工工艺要求较高。根据励磁方式的不同, 大型发电机又分为它励励磁系统和自并励励磁系统。例如对于300MW水氢氢机组励磁系统而言, 可分为静止半导体励磁系统, 旋转半导体励磁系统和自并励励磁系统。其中静止半导体励磁系统的同一轴上有3台交流发电机, 即主发电机、交流主励磁机和交流副励磁机。在大容量的同步发电机中, 旋转半导体励磁系统不需要电刷和集电环。而自并励励磁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中, 主发电机的励磁由机端的励磁变压器经可控硅整流器整流后供给。发电机的励磁调节由自动励磁调节器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来实现。

它有如下几点:

(1) 优良的动态控制特性, 灵活、快速、可靠。

(2) 良好的传输特性。

(3) 简化机组轴系, 周轴短, 运行维护简单。

(4) 能方便地与不同类型和容量的发电机配用。

(5) 损耗小。

审视建筑设计三大误区 篇6

1 盲目摹仿

在20世纪90年代, 全国上下托起了欧陆风, 不管是住宅、宾馆还是商厦, 办公楼都套上了大圆柱, 繁琐的线脚, 厚重的层顶, 打扮成不今不古、不伦不类的样式。在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大好局面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并不是所有建筑师都想搞欧陆风, 有些是指定要求。在我们身边不难看见, 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营销的考虑, 把新开发的住宅小区, 商贸大厦名曰“罗马花园”“商王大厦”等, 把建筑包装成像西方贵族府邸似的豪华、富丽, 为的是迎合富裕起来的商家、住户追求阔气心里。这与商业性的运作有关, 但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需要, 这恰恰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有时地方权力机构也会有指令性搞欧陆风。

当人们刚刚摆脱了欧陆风, 在21世纪初, 韩国飘板照遍全国。屋顶的飘板设计从效果图上看, 那一条条直线或者弧状的板带, 确是很飘逸、潇洒, 板带下面的支撑一般都比较少, 有的相距有二三十米甚至更多,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板带下面显得空透, 才有飘逸的感觉, 但试想一下, 如果要用钢筋混凝土来做这样的构件梁高要多少, 板厚又要多少, 若想板带“飘”起来, 除非用钢结构才可以实现这种效果。但目前来说, 钢结构这种形式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 要一些专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才能设计施工, 这样又带来造价的极大提升和设计施工配合的不便, 到了最后施工图的时候, 有些设计单位就干脆用钢筋混凝土减少跨距的方法, 这样的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所以我认为在一些小设计、小县城, 即便是城市里不是很必须的, 还是尽量少模仿这种形式为好。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生机勃勃, 设计人员面对如此多的工程项目, 加班加点, 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几天一栋楼, 几周一个规划, 不抄怎么来完成。只要看着顺眼, 迎合潮流, 便拿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乱加拼凑, 作品无创新意识。如今信息化社会也让甲方大开眼界, 有时甲方看好某栋楼, 便对设计人员说“就照这个样子来”。不论合不合适, 生搬硬套, 如果设计人员不按他们指定的模式来, 方案就通不过。因此“盲目摹仿”这问题有其复杂性, 但不足以构成其存在的理由。

2 缺少细部

当我们谈论一个建筑的好坏, 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功能和布局合不合理, 它的形式, 即形体塑造或外立面是否美观, 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对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那就是建筑细部的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很强调经营细部, 中国工匠中至今流传的语言, 如“一丈高, 不见糙”“远看色, 近看花 (肌理) ”等等, 都是讲细部操作的。我们国内现代的许多建筑, 即使是很多优秀的建筑, 在方案、效果图阶段让人感觉非常华丽, 但建成后却是大打折扣, 令人不敢恭维。之所以如此, 不得不追究两方面的原因:1) 建筑师本身就缺乏细部的概念;2) 施工中粗制滥造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很多项目都是需要投标的, 而在评估过程中, 很多决定因素是在业主或者一些行政部门手上, 而他们对建筑这个专业的了解是有限的, 他们对于一个建筑的好坏, 可能更多停留在对于各个方案效果图的直接感官上。大多数设计单位为了能多中标就用一些形式上做得很漂亮的效果图去参加投标。效果图画面中漂亮的构件没有想过能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完成它。这样的效果图到了施工图阶段当然是要大改特改了, 以至于和原效果图面目全非。

很多设计人员, 包括我自己, 对建筑细部设计的观念不是很重视, 认为一栋建筑只要大体形状漂亮、外立面装饰美观就可以了。施工质量的粗糙固然是很大原因, 但设计人员在画图时贪图省事, 对一些该交代的细节处理不交待清楚, 而一味想由施工时自己解决, 或者是设计人员本身就对有些节点的处理不清楚, 再或者对有些部位的做法迁就了业主或施工单位想省事的要求, 不去坚持自己的观点, 种种原因, 都导致一些建筑缺少细部不耐看。有位建筑师说过, 没有细部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以前刚毕业时并不十分理解, 而现在却越来越感到是这样了, 因为毕竟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地域、技术条件都对建筑有很多制约。以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没法办到只好把它放弃了, 技术是永远都跟不上想象的, 虽然目前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但可以立足于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 用符合这种材料特性的方法进行设计。

3 外墙材料运用不尽人意

看一下我们周围:外墙涂料、面砖、玻璃摹铝板、不锈钢、花岩……种类不可谓不多, 其中也不乏高档价格不菲的材料。但是各种外墙材质 (包括色彩) 之间的配合搭接, 却显得轻率随意, 经不起推敲, 甚至于毫无美感可言。一个成功的建筑, 空间是它的灵魂, 形体比例是它的机体, 而外装材料则是它以面示人的衣服, 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不遗余力的追求精心动魄变幻奇妙的空间效果;我们竭尽才思运用电脑建模, 工作模型等各种手段来创造令人难忘的型体塑造。但是我们可曾真正用心地去推敲分析过外墙立面材料的运用和划用。“材料的应用”是我们建筑教育, 乃至建筑实际工程设计中心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建筑因此而显得粗糙浅薄。建筑师历尽心血创造型体和空间, 却常常在最后选材方面的随意令建成的效果大打折扣。说到材料的运用, 就不能不提到当今国际建筑界的名师——安滕忠雄。安滕之所以名传天下, 原因是:1) 他对光的独到的运用;2) 他的素混凝土建筑。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清水混凝土, 到了他手中, 就成了闪亮的金子。正是他对清水混凝土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浇筑技术, 拥有自己专门的施工队, 才能使得粗陋的混凝土变成最吸引人的建筑表现元素。而安滕不光是只善用素混凝土, 他在尼泊尔、印尼设计的一些建筑, 则是采用了当地最为普通的黏土砖, 也同样显得十分精彩, 丝毫不觉得平乏和简陋。

诚然, 建筑的好坏离不开施工技术的水平, 而施工技术水平又由社会的发达程度所决定。经济、技术对建筑的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好建筑并非一定要投资大。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做好低造价, 低能耗的优秀作品才是正确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精心的设计与表现是最关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 材料并非越贵越好, 没有差的材料, 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 再低廉的材质也会变的得体。曾经在乐清见到正泰集团的新厂房, 望去, 洁白色的主体, 均匀的方块勾缝, 一直认为是白色的铝塑板, 直到有机会近距离观看, 才知道原来只是外墙弹性涂料, 以不多的投入, 却有超值的表现, 这是成功之例。其次应注意对立面做法的细致表达。日本某设计公司的施工图, 其外装修的面砖贴法专门画了极为详细的大样。最后建成的建筑, 虽然用了廉价的面砖, 但是效果十分细腻、独特, 相比而言, 我们的施工图只是注明立面所选何种材料, 其余 (包括色彩, 分格, 做法) 一概“现场待定”, 这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 规格及施工工艺, 这样才能将它们最适宜、合理的艺术应用于我们的设计, 我们的建筑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为了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我们应当大声呼吁:我们不能盲目摹仿, 要重视建筑细部的设计、独到, 恰当的运用外墙材料, 但要做到这几点, 光凭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建筑是一门集体的艺术, 要让社会各界, 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这几点。味道十足的建筑外装修和有趣的细部是连接人和建筑的桥梁。我们不能把建筑当成是简单的住人机器, 而应把它当成是一件既影响呆在里面的人, 也影响在外面看到的人的艺术品。毕竟它是要立在那里那么久, 是要长存于世的。

参考文献

长寿的三大认识误区 篇7

第一, 走出“作文教学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能力。因此,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手段和内容的作文教学, 不仅担负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写作能力的任务, 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践中, 写作却从语文教学的“躯体”上被生硬的割裂下来, 成为作文应试训练的孤立的版块, 仅仅是为了作文而教学, 甚至搞起文学鉴赏、文学活动来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样的教学是既没有把握好全面培养学生语文和人文素养的一个平台, 后果是使学生写作兴趣得不到培养, 写作个性得不到张扬, 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殊不知, 校园文学正是遵照新课标的要求而开展的。新课标对文学鉴赏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审美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为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把“感受·鉴赏”列为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 提出了“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把语文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 并对鉴赏活动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表述;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列为语文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之先;而且, 在“评价”部分强调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认真领会, 认真落实。

新课标虽然没有对所有学生明确提出“文学创作”的要求, 但实际上也多有涉及。如在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实质上具备了创作因素。而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则明确提出:“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丰富人生体验, 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 尝试创作小说、剧本, 相互交流。”这就是对一部分学生直接提出了“尝试创作”的任务。实践证明, 让所有学生搞一点“准创作”, 让部分学生进行“尝试创作”, 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近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就有明显的向文学创作接近的趋势。

第二, 走出“语文课改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教学中, 不少师生把校园文学从语文学习中排除出去甚而对立起来, 有意无意中视其为“旁门左道”, 认为是少数学生诵春悲秋的消遣物, 参与其中会贻误学业。笔者并无搞“一刀切”之意, 也认为须把基本的文学陶冶和专业的文学创作区分开,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理应不一样。做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认识到校园文学是推进语文新课改的活跃因素。语文应该是语言实践与文学熏陶并重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校园文学活动在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以其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为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把组织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 提出了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若干具体方案, 如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这正是对改革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升。

第三, 走出“实施素质教育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上一篇:可视化工具下一篇:寄宿制小学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