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

2024-10-01

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精选12篇)

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 篇1

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

促销员对销售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许多企业都设有专门的促销部门和管理人员。重视程度是够了,但管理、使用促销员时,却存在许多误区,损失巨大。

误区一:促销员话术培训囫囵吞枣

黎叔在《天下无贼》里说: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好人才要靠培养,因此,说到培训,没有企业不重视。尤其在新品上市之初,产品知识、肢体语言、话术培训,一个都不少。但培训的实战效果怎样?一开始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到后来无声无息、偃旗息鼓,也就在转眼之间。究其根本,在于培训工作没有结合市场的节奏。企业的培训部门或促销主管往往以为,几次照本宣科的培训,就能一劳永逸了。但哪有一口就能吃成胖子的好事儿?笔者一直要求自己和促销主管进行阶段性营销话术培训,根据促销员的素质、经验、学习能力,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等因素来培训促销员。实践证明,僵化、一成不变、脱离实际的培训,对提升促销员能力、促进销售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新品入市,随着市场进程的变化,话术培训内容就必须随之而变。

第一阶段,消费者对产品信息一无所知。这时的市场目标是鼓励消费者尝试性购买,扩大试用人群。这时,话术培训必须围绕成交率展开,实用的推销技巧和全面的产品知识培训是该阶段的重点,再辅以必要的现场演示或产品试吃/试用。争取让陈列辐射区内的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被吸引,并产生购买。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第二阶段,消费者对产品逐渐熟悉,销售增量出现瓶颈,这时要想在终端突破销量,必须通过终端拦截,向存量市场要销量。围绕这一目标,该阶段话术培训应侧重于熟练掌握自身品牌和竞争品牌的优劣点上:数量、价格、功能、包装、卖点、品牌、企业实力等。只要和竞争品牌存在差异,都可以成为说服顾客购买的理由。这部分培

训内容,在书本上几乎找不到可以现学现用的经验,只有通过各区域市场在各自的终端促销中发现、总结出有效话术,并通过话术培训推广开来。比如,可以将几名业绩特别好的促销员的促销经验总结出来,让所有的促销员都来学习、演练。方法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第三阶段,挖掘老顾客潜力,提高客单量。单个产品覆盖的区域消费群较为固定,消费者光顾的频率,甚至包括其在终端内的购物路线,都相对固定。所以,经过前两阶段努力,新品立稳脚跟后,要想深挖终端的销售潜力,就必须将着力点放到市场扩展上。因此,这一阶段的话术培训,必须全力围绕在市场的跟进和继续开发上。

以上三点,基本囊括了不同形态的产品,从上市之初到产品热销,促销员必须掌握的阶段性话术。为什么强调“阶段性”,核心还是在于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战性和实效性,避免“光说不练假把式”。

误区二:例会重心在“例”不在“会”

几乎每个促销主管都会定期开促销员例会,重要性不用我来讲,无非是持续保持、提升促销员的销售能力和销售动力。但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促销员例会”的重心都在“例”上了:反正每个星期都要开这么一次,只是一个惯例而已。多数情况是主管有口无心地随便讲讲,促销员左耳进右耳出地随便听听。言者无心,听者寥寥,上下一齐和稀泥,差不多就过去了。

促销员例会怎样开才有效呢?

一个高效的例会,由例会目的、例会组织、例会内容流程三个部分组成:

1、促销员例会目的。

□为促销员答疑解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掌握近期销售动态,及时制定、调整近期销售目标;

□模拟演练,提升实战能力;

□收集终端及竞品信息。

2.促销员例会组织。

□周期:配置促销员不到3个月以内的新市场,必须坚持促销员周例会;3个月

以上的,如促销员对话术掌握较好,可适当调整为2周一次;

□时间:建议在客流较少的周一或周二上午;

□地点:办事处、经销商或分销商办公场所;

□准备:提前确定时间、场地、会议所需物品,如《促销员管理手册》等文件

资料、白板、笔等;通知促销员带好所需物品,如:《终端销售周报表》、纸、笔等。

3.促销员例会的内容与流程。

误区三:貌似科学、实则无理的目标考核

受教育程度影响,促销员的自律和自我学习能力相对偏差,因此,绝大多数企

业都采用目标考核或绩效考核,来刺激促销员的销售积极性。所涉及的考核工具也是五花八门,什么SMART原则、360度绩效考核等等。但这些东西真的有效吗?

促销员的待遇大部分都是“低工资+高提成”(部分成熟企业例外),原因很简单:结果说明一切,多干多得,少干少拿。实际上,这个制度是最无理、也最荒谬的考核制度!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就我们所说的问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促销员的工资少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为何不公平?试想想,不同区域市场状况

不同,就算是同一城市,不同终端的客流量、顾客消费力都大大不同。不考虑这些因素,你设置的貌似科学的“目标考核制度”有何公允可言?导致的恶果是,好终端的促销员不用卖力也能拿高提成;差终端的促销员也不愿意卖力销售,成天只是自怨自艾为何没被派到好卖场!这样的促销队伍,还有何战斗力可言?单纯的销量考核或末位淘汰制,是促销员管理中最大的一个误区!

为解决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问题,我们尝试推广了“动态目标管理法”。“动态目标管理法”有横向、纵向两大参考指标。通过分析纵向指标—单一终端的历史销售数据,我们给该促销员设定一个合理的绩效目标—如该终端近半年的月均销量。促销员必须完成目标的80%,方可获得保底工资,超出部分则按统一标准提成。若参加该终端开展的特殊陈列、促销活动等,则当月绩效目标上升一定百分点(具体点数按不同行业的经验而定)。

同时,为避免监管不严导致舞弊行为,我们设定了横向指标。在充分考虑终端销售潜力差异和促销员能力差异前提下,设置促销员工资差距封顶—同一区域市场内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促销员,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应超过多少元(具体数值根据行业而定)。超过这一限值,表明我们的地区主管或城市经理设立的促销员绩效目标有问题。因为在成熟的市场,KA销量一定是有规律的,可预判的。

公平性有了,我们如何保障促销员队伍的稳定性呢?

促销员是编外身份,极度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你不拿她们当自家人,她们能拿你当自家人?一旦压力增大,或有更好待遇,她们就会离开。所以,在促销员管理中,我们增加了一些人性化元素:如每月绩效考评结束后,全国促销员队伍的前十名,都将收到一份总部寄出、营销副总手签的嘉奖卡;过生日的促销员,也会收到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大区季度考核前三名的促销员,会受邀参加大区的管理层季度工作例会;我们专门要求大区经理必须定期参加各地区的促销员例会等等。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管理者会嗤之以鼻,“这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小技巧罢了,早过时了”。但实践证明,这些非常简单的温情措施,在稳定队伍、提高队伍凝聚力方面收效甚巨。管理的核心要义,绝不是用我们的冷酷无情让员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管理者深思。

财富管理三大误区 篇2

在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之下,财富管理市场同样遭受重创,中国的理财机构同全球同行一样,经历了不堪回首的2008年。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使投资者损失惨重,而跌破面值的基金也是俯拾皆是。

除去对系统性风险缺乏管理等原因,理财机构在道德边界、产品开发模式、内部激励机制上的三大误区,是导致理财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

痛定思痛,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该着手行动了。

误区一:利润为先还是道德第一?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如牛津大学商学院院长科林·梅尔教授所说,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一些缺乏监管的金融机构滋生了欺诈,并导致客户信任的崩溃。

如果对于道德和诚信的命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所有的救援行为和努力将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城堡,即便辉煌如众人仰视的华尔街百年明星,也难逃被破产兼并的结局。

2008年10月,雷曼迷你债的亏损一度使香港理财市场陷入巨大混乱,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香港市场陔类债券总额高达127亿港元,占全香港同类型投资工具的三分之一,受影响人数高达数万,其中包括众多中老年投资者。多家商业银行被指控在销售此类债券过程中存在欺骗误导行为,甚至在明知雷曼兄弟可能面临破产的情况下,还将雷曼迷你债券描述为一个保本、低风险、高利息的稳健型产品向客户推销。

雷曼迷你债事件只是金融机构极端趋利性的一个体现。在过去几年间,金融机构冒险逐利行为愈演愈烈,相比过去为资产进行风险定价的专长,它们更热衷于包装并转移风险资产。只要这些资产的最后一棒不是在它们手中,这些机构都将获得巨大收益。被层层包装的复杂产品即便是同行也很难辨认,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将这些产品推销出去。因为在所有的过程中,唯有利润两字。

但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上一轮熊市之下,多达28家内地证券公司因违法违规问题触礁。那些打着代客理财的名义支撑自己做庄、甚至直接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券商最终被破产清算或是兼并重组。

中国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今年初所作的评价测算结果发现,在熊市中,商业银行的信誉资质与其理财业绩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成为影响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普通类产品和部分“伪”结构产品是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多发地带,原因在于它们的资金运用方向和投资组合比例模糊不清。

中国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认为,一些发售银行在部分类型理财产品中所申明的预期收益,与评估的投资价值有很大差异。而从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与可见的理财资金运作模式来看,除了原本评估投资价值不佳之外,在理财业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信誉问题。

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简称FPSB)为理财师设置了“4E”的全球行为规范,即教育(education)、考试(examination)、经验(experience)和道德(ethics)。FPSB董事会主席塞尔文-费尔德曼(Selwyn Feldman)称,前三个“E”是指作为理财师具备的专业能力,而信守承诺并坚决执行,是认证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最高职业道德。这也意味着理财师的做事方式、提供给客户的建议和推荐的解决之道,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重。不论是个人的还是任何其他机构的获利,都不能与客户利益发生冲突。

“忠诚是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的生命线。”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不久前举行的“财富与资本市场论坛”中同样再次强调。

误区二:产品开发的盲点

成熟理性的理财机构应以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在过去,一些银行理财中心往往置客户信息和需求分析于不顾,盲目跟随市场的热点甚至是外资机构的推荐,或以完善机构本身产品线为理由进行产品开发,因此造成大量理财产品同质化以及生命周期过短的现象。

2007年大部分银行和基金公司发行的ODII产品至今几乎全部深度亏损。尽管一些专家认为,此类情况并非完全是产品本身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巨大的市场波动甚至是监管当局放行产品的时机不佳。但对市场情况和发行时机的把握能力,本来就是衡量发行机构资产管理能力和产品投资价值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够考虑到极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添加保本或者保息性的条款,客户投资QDII产品的亏损或许会降低不少。

而对于2008年中资银行出现的多款负收益产品,中国社科院理财中心主任殷剑峰指出,其中多款产品的源头均来自于境外金融机构针对境外成熟市场设计的一款产品。多家中资银行在引入此产品后,没有对相关基础资产(港股)和产品结构进行认真研究,仅仅简单替换了一下股票类别,并对相应参数稍加修改。随着后期港股市场的变化,此类产品均变成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这种并非建立在客户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仅靠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成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方的惨痛教训。

误区三:医生还是药品推销员?

尽管现在多数银行会根据客户资产的多少进行简单的分类,但真正能够做到对客户资产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其真实需求的理财机构并不多。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的一个形象比喻,理财机构的定位原本应该是医生的角色,深入分析、了解客户,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产品,而不是像药店推销员,去推销各种各样连自己都不是很了解的理财产品。

由东方财富网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调查问卷报告》显示,对2008年理财产品市场暴露的诸多问题,25%的投资者认为,是理财经理的资产管理能力不高,近11%的受访者认为,在于自身投资理财知识的欠缺(图1)。事实上,这两类原因都可以归于理财机构对客户需求的认识不足。

客户的需求即风险偏好,理财产品形式各异,正是为了与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匹配。优秀的理财中心应该做到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够保持与客户的通畅沟通,使其及时了解市场的波动、趋势,并对客户进行期望值管理。

一位银行界人士认为,去年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因为预期收益过低遭到投资者投诉,其实未必是产品本身设计有问题,很可能是产品没有卖给正确的对象。有这样一则笑话:同样一元钱,北京人拿到手会存银行,上海人则五毛钱存银行,五毛钱买股票,广州人会再借一元钱,用两元钱买股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在风险偏好上都有极大差异。

理财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却要买风险度很高的产品怎么办?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郁蓓华认为,理财师首先应该帮助客户分析其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在详细了解他的投资需求的基础上,推荐合适的产品,寻求客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理财产品实际是一种市场观点,首先需要理财师理解市场,看清市场的方向。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认为,如果客户认同某产品的市场观点而理财师不认同,就需要向客户解释清楚,这个产品适合于怎样的市场表现,使客户全面看待市场。即便客户观点比较强烈,理财师也要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根据客户资产组合做出建议。

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 篇3

如今,品牌建设在中国服装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约而同想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但在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看来,企业要在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境况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代在发展,模仿风盛行,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而不寻求创新突破的话,无疑于自寻死路!中国服装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变数,要打好品牌需要掌握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策略和方法,避免走进误区。今天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就给大家揭露一下服装品牌管理的三大误区:

一、盲从潮流,品牌定位不清晰

但是小有成绩的企业,都有做大做强做品牌的野心。但有些服装企业存在盲从的现象,譬如加工、批发型的企业想转型做品牌,但企业自身的资源结构并不合理,还不足够支撑起这个品牌。

另外,部分服装企业存在定位不清晰,误把价格高等同于好品牌。价格高的不一定就是好品牌,价格低的也不见得不值钱。服装品牌管理的好坏是由精准定位的市场里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所决定的。

二、对消费者了解不够

品牌管理要加深对消费者的认识,尤其是对消费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研究,洞察消费者心理。现在市场变化很快,新的需求新的潮流在不断涌现,你得迎合这些需求和潮流。服装业的最大问题是“迎合消费者的变化”,加强对人体(包括身材、心态、情感等)的研究,采集数据、跟踪调查,研究人体变化。

其次,加强对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的研究。其实国外对流行趋势的研究也是研究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求新,有时候却怀旧,但喜变化而讨厌一成不变。男装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奢华,90年代流行平淡,进入21世纪又开始流行复古。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现在工作节奏加快了,压力大,反而希望在生活中慢一些,追求心灵上的宁静、独特。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认为,一要做好消费者的身体、心态、情感研究,根据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做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塑造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品牌形象;二要找准自己品牌的定位,营造好购买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三、对扁平化理解错误

现在都提扁平化管理,但是真正理解扁平化寓意的人相信并不多,甚至有的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只是为了扁平化而扁平化,最后只落下一句漂亮的口号!常见的情况是,一提扁平化大家就都去做,甚至为了扁平化连公司的组织结构都改了,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一定要根据外部情况和自身阶段的营销和管理现状,如果不客观、理性地运用扁平化,而是为了扁平化而扁平化,将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况且,你要首先自我定位,是区域性还是全国性。

第一,局部市场扁平化不代表可以全国扁平化。在局部市场范围内,店铺少,分支机构少,百十家终端扁平化是可以做得非常好的。但放到全国,尤其对一个全国性品牌来说,问题就多了,管理起来会非常难。

第二,全国性品牌做扁平化,必有庞大的终端,这就导致终端和总部存在差距。这需要强有力的服务层或者中间的执行层,才能把产品价值链的“头”和“尾”连动起来,终端操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想法与总部的要求并不一致,“头”一摆终端不能跟着动。如果直接通过总部的力量来服务、管理、培训好这些终端,从理论上讲,不需要中间的人员来进行二次传达,通路更近了,命令下达得更直接了,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中间衔接不上,导致首尾不一致。

第三,以为取消中间层就能降低成本,而传统的非扁平化成本就会增加。其实未必,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未必就会增加成本。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一味地强调扁平化服装品牌管理,更不能照搬别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否则容易出问题。

促销员管理三大致命误区 篇4

后遗症症状

三大后遗症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一、导购员状态不佳。

节日促销是导购员比较忙的时刻,每天要面对大量客户,一遍又一遍的介绍促销政策,一天下来累得口干舌燥,一段时间下来更是不成人形。节日促销结束后大部分导购处于休养调整状态,没有了往日的激情,甚至有些导购在活动结束一个月后还是不能回复到以前的状态,每天行动懒散,接待客户就像在走过场。

二、销量下滑极为严重。

节日促销的单量上升有三个原因:第一、部分客户的消费滞后。一部分客户为了享受到促销的优惠政策,把消费的时间推迟到节假日期间,因此造成消费的集中;第二、部分客户由于促销优惠政策的吸引放弃购买其他品牌,而购买了该品牌;第三、部分客户消费提前。由于促销期间的各项优惠政策,很多客户选择了在节假日期间选购,从而导致专卖店提前透支了市场。导致节假日促销后销量下滑得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专卖店透支市场造成的。

促销结束后销量短期下滑是比较正常的,但很多专卖店出现了持续的、严重的销量下滑,甚至出现了“促销综合症”――即不促不销,一促就销。

三、退单率直线上升。

促销接单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节日后出现大量退单也是时常发生的。某品牌瓷砖专卖店在5.1促销期间接了54单,可从5.10到5.20这短短的十天期间竟有19个客户退单,退单率高达35%。

症状起因

以上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笔者的极大注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节假日促销后遗症?经过多方调研和研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其中两点是导购员的意识问题,

一、假日促销之后肯定是淡季的思想在作怪。

在笔者接触的导购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节假日促销后肯定是个漫长的淡季,尤其是5.1节促销后的6、7、8三个月。

1、促销期间各品牌基本都会出现接单高峰,导购员接单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提成增加,另外促销结束后相对客流大大降低,导购的状态也基本处于放松时期。

2、部分导购认为:该买的在活动期间都买了,节后来的顾客大多是随便看看的,基本没有购买意向,你再介绍他们也不会买。所以他们此时的接待基本就是没有目标的,没有目标也就不会用心。

3、客流少了,淡季到来的思想就会出现在导购的头脑中,因此“假日促销之后肯定是淡季”的思想是导购员状态不佳的主要原因。

二、突然没有了促销就不能卖货的思想左右了导购能力的发挥。

节日促销前各专卖店为了提升销量大多都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导购进行激励,并不断灌输自己的品牌优势、促销优惠力度、宣传强度等,自然导购精神百倍,拼命接单。这种过渡激励在活动结束后带来了负面效应:当活动结束了,优惠政策没有了,很多导购突然间感觉缺乏了靠山,自己的话语没有了说服力与吸引力,相对活动期间的激情和信心一下子就没有了。

笔者在某橱柜店调研时听到了以下的对话:

顾客:现在有活动吗?

导购:不好意思,活动刚刚结束,现在没有了。

顾客:哦,行,有时间我再过来看看吧。

说完顾客就离开了,该导购无奈的摇了摇头。

笔者走上前,问道:现在不是有买橱柜送刀具的活动嘛,你为什么回答顾客说没有呢?

导购勉强的笑了一下:这种小活动哪里叫活动啊,和5.1的促销力度相比差远了,顾客肯定不会感兴趣的。

笔者:一套刀具价值500多呢,一套橱柜基本在10000以上,也差不多4、5个点呢,总比说没有活动好吧,不然公司设计这个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简历编写的三大误区 篇5

在自我评价一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勤奋努力”等词汇。千篇一律的风格很容易让你的简历落入“不通知面试”的行列。在文字中无法突出自己的个性,是这种简历最失败的关键。

那么,简历需要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将你的成果和业绩进行量化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成功的简历在制作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以“为雇主带来的价值”为线索,可以通过量化过去实践中的成果来强调自身价值。对于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朋友而言,可以列举出自己曾经的业绩。如曾为公司赢来几万元的订单或为公司创造了几十万元的效益等。如果你的工作无法为公司带来直接的效益,那么我们也可写出你的工作成果。但是注意,一定要让hr明白你的价值所在。切忌用笼统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成绩。

专家建议:简历像数学问题,需要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是好简历的几大特征,此时的论据就需要量化的表达了。当量化的论据丰富了,简历自然也会与众不同!

误区二:言过其实 对于自己的描述水分过多

简历写得漂亮,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地把自己表扬一番,造成现实中很多人的简历水分过多,丢失了诚信分数。尤其是一些学生朋友,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就猛对自己大学期间的表现做文章,学生会的干事成了学生会副主席,做过两份家教也变成了社会实践丰富等等。此举一定会让阅人无数的hr产生怀疑。

简历的真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品质,而这往往是hr对于求职者的基本要求。在自我评价一栏的发挥确实可以为自己增彩不少,但是坚决不要言过其实。此外,即使是自我夸奖也要有针对性,与职位不相关的部分大可删除。因为与应聘的岗位相关经验与技能才会有价值,如果是不同的领域或职能,再丰富的经验也不会让自己脱颖而出。

专家建议:在写简历或面试过程中,尽量让人事经理关注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比如学习能力、专业理论等等,作为一个新人,你也可以坦诚地加一句:虽然我缺少经验,但相信时间可以证明,我会是你优秀的员工。若是在简历的最后能够附上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推荐信,会显得更客观、公正一些,避免王婆卖瓜之嫌。

误区三:无针对性 用相同简历应聘不同岗位

一份简历闯天下是当今求职者的一种常用手法。然而这也是应聘失败的根源,同一份简历无法相对应不同的公司、不同职位,即使是相同职位,如果不是同一家公司那么简历也一定要区分对待。

简历需要有针对性,所谓有的放矢即是如此。不同的公司或岗位需要不同面貌的简历来应对,每一份简历都有自己的特点,也会有针对某特定公司与岗位的文字。从阿灿投递简历的情况来看,他虽然投出了上千份,但是成效却不明显,症结就在于此。他没有分析好所应聘职位和公司的特性,并按照这个特性来突出自己简历的特点。

专家建议:根据所应聘的岗位要求来写自己的优势,所谓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店面促销——赠品三大原则 篇6

一些企业至今还存在着一种对赠品促销的错误看法,他们认为,我送赠品给你是你在占我的便宜,我给你什么,你就拿什么,还挑三拣四的干嘛!所以他们对于促销赠品的设计和策划一向是很不以为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很多促销活动中都时常看到的那些千篇一律的钥匙扣、指甲刀、纸相架的原因。如果在赠品设计和策划上太过随意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送了白送的严重后果。

赠品设计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尽量送与产品有关联的赠品,譬如买牙膏送小塑料杯;买西服送滚毛的滚刷等。这样能够使消费者在使用这些赠品时随时能够产生对品牌的联想。但是有一些企业却没拿着当回事儿,闭眼瞎送,人家买洗发水他送钥匙扣,人家买电视机他送插笔架,你说你送一个塑料小花瓶该多好,最起码还可以放在电视机顶端做摆设嘛,上面再印上你得品牌名称,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由于赠品没有关联,结果东西送了,人家在用时也早就忘了你,白送!

所以你必须要从产品的特征、功用和品牌的属性、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斟酌,找出与产品本身、品牌诉求有关联性的赠品来赠。同时更要注重赠品带给顾客的价值感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赠品赠的有效,赠的有“理”。

忠告:赠品与产品本身得内在关联性是赠品促销得一条铁律,不相关的赠品等于白送!

原则二:赠品一定要易拿

我们知道,顾客们通常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着一种占便宜的心理,在人来人往的卖场内外,大多数顾客往往都是来去匆匆,而唯一能够令到顾客停下脚步的方法也就是“有东西送、免费服务”等手段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卖场里常常听得到拉拢顾客的开场白就是“这是雅芳专柜,做护理免费”;“买就送”;的原因了。

一些企业在他的宣传上看起来同样是非常得诱人“购买我们的产品您一定会有超值的收获,买一份产品你就有能得到价值20元的超值回报礼品,买就有机会!”于是顾客兴冲冲的赶到现场掏钱购买,准备获得一点额外收获,结果当顾客买了产品后,叫他们拿着购物小票在那里等,又游戏、又抽奖把顾客折腾了一遍,最后仅有为数不多的顾客拿到了赠品,令到一些顾客大呼上当,一些顾客甚至在中途就走了,主持人在台上大声唱名,人早就走了。这种噱头往往给顾客造成被玩弄的感觉,对品牌没什么好印象。

对于购物赠礼,最好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譬如拿小票去排队等待,拿小票换赠品券再去兑赠品等。当我们在促销现场派赠品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条军规。千万不要吆喝也吆喝了,口舌也费了最后还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留下好印象。哪才叫冤枉呢!

忠告:奖品和赠品一定要分开,不要为了留住顾客,故意弄些噱头,最后搞得消费者没了耐烦心转身走人,你的促销还有多少效果?

原则三:赠品价值别夸大

有的厂家为了招徕顾客,常常把赠品的价值故意夸大,于是一个价值3元的小手巾就成了价值10元;一个价值5元的塑料像架摇身一变成了价值20元。消费者兴冲冲把产品买回家后一琢磨,这不就值两三块钱吗,嗨,结果买货的价格还加了5元,讨厌!如此一折腾,消费者对品牌还能有什么好印象呢?

廉价的赠品不如不送,一些产品在促销时准备了大量的赠品,在他的宣传上看起来非常得诱人“购买我们的产品您一定会有超值的收获,买就送!”可是当顾客兴冲冲的赶到现场时才大失所望。原来所谓的超值就是一大堆的每个单价可能就值几毛钱的塑料玩意儿。送给小孩可能还会有效,可是他又选错了对象。最后令到顾客嗤之以鼻。

的确,在消费品促销当中,我们的促销赠品一般来说价值都不会太大,按照我的经验来讲,如果是激励立即购买的赠品,一般最高会占到商品本身价值的10%―15%左右;其他非即时激励的促销赠品一般只会占到商品本身价值的3%―5%的样子,不要忘了,我们的顾客经过这近二十年的市场经验培养,早已不是商品短缺时代那种为了二斤咸鱼也要排通宵长队的顾客了,现在的他们对于商品的价值感已经具有了非常准确的评估能力,特别是在日常消费品方面更是如此。你给他的赠品如果夸大得太离谱的话,危及的可能就是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感降低的问题了。所以对顾客实事求实际上是对品牌形象的维护。

客户忠诚计划三大误区 篇7

随着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式的发展,对技术趋势敏感的营销者们将会比那些钟爱直邮等传统方式的营销者给客户忠诚计划这一产业带来更深入的影响。

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总意味着要做更多,重要的是,这个行业需要了解什么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以下就是我列举出的营销者在开展客户忠诚计划时应该注意的三条准则:

客户不需要不相关的信息。最近我加入了当地一家艺术商店的忠诚计划,这项服务在女士中非常受欢迎。为什么?是因为我经常都会收到这家商店以“亲爱的女士”开头的短信,再不然就是使用“巴里(Barry)”这样男女皆宜的姓名。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让我对这个品牌提不起兴趣。加入客户忠诚计划其实就是一种交易:消费者用自己的信息交换一些特殊的使用权和奖励,因此客户自然都期待得到个性化的服务。然而事实却是:在客户忠诚计划中,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情况仍很普遍。

如今,品牌手中掌握的客户信息量超过了史上任何时期,但很多的营销者却表现得似乎压根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们。考虑到当下如此成熟的模型技术和强大的营销工具,他们确实没有借口为自己的失职辩解。各大品牌是时候更好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料,并且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利用客户信息资料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了,

你希望客户把你的忠诚计划看作真正对他们有益的事情,还是仅仅是多余的垃圾邮件?

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奖励。关于这点你可以问问那些在开心农场里花钱购买虚拟种子的人,或者是在Foursquare中到各个餐厅报到只为了获得徽章的人。神经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显示,大脑对内在奖励(Intrinsicreward),如地位、权利等会产生积极反应,这和它在得到物质与金钱奖励时是一样的。提升客户在忠诚计划中拥有的身份感,你会发现她的参与度和获得一个iPod一样高。然而,现在单纯的物质奖励仍然是很多忠诚计划的主导。通过将内在和外在的奖励结合起来,营销者将会收获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参与度。

例如,美国最大的户外用品零售连锁店REI就将社会责任感取代作为消费者的内在奖励,取代了外在的积分制奖励。公司让客户感受到加入公司忠诚计划将会给社会带来好处,他们的购买行为资助了许多志愿者项目,例如顾客买一件新夹克,他们就知道自己和品牌的互动过程就和社会慈善结合了起来。

客户不再想要加入又一个传统的忠诚计划。虽然在大多数行业中忠诚计划的会员数在不断增长,然而实际上会员参与度却平平。这表明消费者接受忠诚计划这一想法,但加入之后却发现很少有东西能打动他们。如果你对人文科学的最新发现还有点了解的话,你就不难发现,消费者对长达之久的项目模式是提不起兴趣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其实是受多方面刺激因素影响的,例如想跟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或者是在任何方面都有发言权。随着新新人类(GenXandGenY)成为消费的主要人群,人们会更加期待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式的品牌体验。

盘点日语学习三大误区 篇8

很多从零开始学日语的学生抱怨说:自己单词都背下来了,但是在老师听写的时候或者在听力中根本就不知所云。其实,那是因为很多学生平时只是默默地背单词,不断地反复的记忆中日文的对照含义,往往忽略了耳朵能够捕捉信息的能力。尤其在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大脑对日语还是比较陌生的状态,就更需要在背单词的时候要多去听,跟着课本上的录音不断地读。

2、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学习中忽视学汉字,用时方知难。

日语当中有中国汉字,这是人人皆知的。正因为我们都懂得汉字的意思,所以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的同学很容易忽视汉字的学习。但是,日语当中的汉字分为音读和训读,若在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不用心学习,这也必将给今后日语学习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3、单词只背最基本的第一个意思。

制作简历如何避开三大误区? 篇9

“无所不能”≠竞争力

 

学中文的小张今年大四,他说现在已有不少同学在忙着做简历,有的还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这让他颇为反感,“简直就是在‘吹水’嘛!”

小张所述现象在当前的求职者中还为数不少,不少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竞争力”,把自己描述成“知识无所不懂,技能无所不通”的全能人才,极尽夸饰之能事。

在某财经大学举行校园招聘的一家投资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就说:“让我们眼前真正一亮的是简历的实际内容,而不是它的包装、用词。有些同学的英文简历做得顶呱呱,但面试时英文却说不上几句,这样的毕业生我们会要吗?”

其实,脱离自身能力的虚夸,往往适得其反,招聘者一看就留下了不诚实、不踏实的印象;尤其到了面试时,张口结舌,露出狐狸尾巴,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简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关键还在于要有真才实学。用人单位也告诫求职者,在简历中一定要有把握的才写,没有把握的不要写,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夸张。

“深情款款”≠亲和力

“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本人团结同事,能吃苦耐劳”,“让我们风雨同舟”……

诸如此类的语句是否也出现在你的简历中呢?如此表白果真能让用人单位动容?

用人单位则反映,很多求职者在表现个人能力时,总爱用一些抒情的句子,要不就是“团结同事、能给公司带来如何如何的效益”等等的空话、虚话,甚至有的`在结尾还不忘加上一句“我热切期待着一个大展鸿图、共创辉煌未来的良机”之类的口号。这样的表达看起来充满激情,实际上等于白说。

“无谓的抒情显得多余,还是实在一点的好。”这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忠告。

“长篇累牍”≠吸引力

“博士生一张纸,硕士生几页纸,本科生一叠纸,中专生一摞纸”……这是用人单位在多次招聘中总结的所谓“规律”。

的确,在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不难发现,毕业生递上来的简历一个比一个厚,有的动辄就是长篇累牍的“心路历程”,有的干脆就是一本书:前言、致辞、目录、学校历史、学院介绍、专业说明、能力评价、成绩列表、证书证明、人生信条、整页的联系方式、英文简历……

英语专业的小张拿出的就是这种“重量级”简历,洋洋洒洒63页,“我以为只有够‘长’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小张说,抱有他这种心态的毕业生还大有人在。

中考英语: 主谓一致三大误区 篇10

误区一 误认主语

1. 倒装句

①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are a big tree. (×)

②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is a big tree. (√)

[解析] 第①句谓语动词使用are,错误地认为the two buildings是该句的主语,但实际上是介词between的宾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而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该句是一个倒装句,真正主语是a big tree.因此第②句正确。

特别提醒 倒装句的常见结构:副词/介词短语+谓语+主语

2. 主语之后带有介词短语

①The fruit like apples, orange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

②The fruit like apples, oranges is good for our health. (√)

[解析] 第①句误认为apples, oranges是主语,因此谓语动词用are,而实际上the fruit才是该句的主语,like apples,oranges是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the fruit.该句译为“像苹果、桔子之类的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此第②句是正确的。

特别提醒 类似的结构有:主语+with / like / except / but / together with / as well as . . . ,谓语动词应与主语一致,而与介词短语之后的名词无关。

3. one of . . . + 名词复数或复数代词

①There are twenty boys in our class. One of the boys are from Canada. (×)

②There are twenty boys in our class. One of the boys is from Canada. (√)

[解析] one of the boys的中心词是one,因此谓语动词用单数,造成第①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把the boys当成了该句的主语。

4. 定语从句

①I like the photos which was taken in Beijing. (×)

②I like the photos which were taken in Beijing. (√)

[解析] which were taken in Beijing是一个定语从句,用于修饰先行词the photos,而which本身就代替先行词the photos.因此谓语动词要用复数,造成第①句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关系词which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看它是单数。

关于创业融资的三大误区 篇11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其创业道路上常常面临着社会经验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创业融资方面,也常常走入误区,进而使得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以下是创业融资中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廉价出卖你的技术或创意

许多创业者和下岗职工创业者急于得到启动或周转资金,往往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急于求成。给小钱让大股份,轻易的贱卖技术或创意。“只要能获得启动资金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不少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廉价的就把自己的技术或创意随随便便的出卖了。

在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才感悟到当初的技术卖便宜了。开始对当初的投资协议不满,这时,有的人又会轻率的提出毁约。这样做的后果都是很不好的。只会使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失去商业信誉。

误区二: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这种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使用的情况,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在当前的网络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使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创业者和投资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企业这个载体发展的过程,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烧投资者的钱圆自己的梦”的问题,说到底是信用问题,品质问题。持这种思想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只有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才能得到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和成长机会。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和具备企业家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范。

误区之三: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战略设计

跟任何推销过程一样,在筹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也需要完善的策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是取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开端。但是,很多的创业者只有总的战略策划和设计,却没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的战略设计。这是不应该的。

家庭教育应走出三大误区 篇12

误区一、启蒙教育越早越好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会写字、唱歌、画画。于是,只要孩子能勉强开口说话了,识字就成为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有些家长甚至还会“双语齐下”。与此同时,什么画笔啦、小钢琴啦,都挤进了孩子狭小的生活空间,使这些尚未领略人生乐趣的心一开始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这些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上了他们不应承载的担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人一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是三至十岁之间,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学习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硬要强迫这样的幼儿学习,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应自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去玩,在“玩”中学会认识世界。所以说,启蒙教育并非越早越好。

误区二、教育内容越全越好

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可能今天不知晓的`已为数不多了,但真正理解其内涵的恐怕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对于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一部分家庭中,许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是一个“全才”,对孩子提出了能写会画、能唱会跳、文武双全等一系列目标,哪一方面都不能逊色于别人。于是,本来已经在学校满负荷运转的大脑回到家里也不得轻松,除了双休日家长与老师给安排的各种作业外,还得利用其它时间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补习班和各种夜课,使得自己的孩子一天疲于奔命。不是这样的话,社会上“这班那班”哪能办得那么红火?真不知道这些家长究竟准备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全才”!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发展特长,不是培养“全才”,因为“全才”本来就太少。

误区三、考试分数越高越好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当然无可非议,而且也是应该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太高了。在小学,如果上次考试语、数得的是双百分,那么下次非得还是双百分;如果第一次考了九十五分,第二次哪怕考九十四分也免不了一次揍。到了中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家长的要求只会更高,甚至从来不考虑什么叫“实际情况”。结果,到了中学,孩子们是挨打的机会多,受表扬的机会少,整天提心掉胆,神经似乎是一根绷得不能再紧的弦。请问,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怎么能够静下心来搞好学习呢?还有,家长们为了过分的要求高分,给他们以高压政策,会严重伤害其幼小的心灵,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上一篇:爱情与友情的优美哲理句子下一篇:鼓励自己要有毅力的正能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