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三大误区

2024-09-23

清明节三大误区(精选16篇)

清明节三大误区 篇1

清明节三大误区作文500字

清明是个悲伤的节日

清明是我国节日体系中,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个悲伤的日子,又是个欢乐的`日子。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进入耕种时节。在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几天的寒食节里的祭奠内容收纳进来,人们开始祭奠先祖。同时,清明还把农历三月上巳节中的春嬉等习俗收纳进来,发展了郊游踏青、户外体育娱乐等活动,成为一个综合性节日。”民俗专家布和朝鲁介绍。

扫墓非得清明当天

祭奠先人是清明节的主题之一,扫墓则是人们缅怀先人的重要形式。不过,清明节扫墓本来就不该在清明当天进行。布和朝鲁说:“扫墓的时间,最好是在节前10天或节后10天农历的单日进行。中国文化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单日扫墓寄托了亲人的吉祥祝愿。而清明当天,则是僧人扫墓的时间,僧人在这一天表达自己不能为祖先传宗接代的歉意。”

扫墓必须烧纸

很多人在清明节扫墓时习惯烧纸,这也是一个误区。很多专家都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并非传统的祭奠形式。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祭扫办法是‘挂压洒’。就如话剧《茶馆》最后一幕那样,把纸钱向空中扬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砖头压住一张纸钱,表示后继有人。”阿尔泰说,“现在较好的办法是买一束鲜花祭奠先人,祭拜过后将花瓣撒在墓前。”

清明节三大误区 篇2

1 盲目摹仿

在20世纪90年代, 全国上下托起了欧陆风, 不管是住宅、宾馆还是商厦, 办公楼都套上了大圆柱, 繁琐的线脚, 厚重的层顶, 打扮成不今不古、不伦不类的样式。在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大好局面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并不是所有建筑师都想搞欧陆风, 有些是指定要求。在我们身边不难看见, 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营销的考虑, 把新开发的住宅小区, 商贸大厦名曰“罗马花园”“商王大厦”等, 把建筑包装成像西方贵族府邸似的豪华、富丽, 为的是迎合富裕起来的商家、住户追求阔气心里。这与商业性的运作有关, 但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需要, 这恰恰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有时地方权力机构也会有指令性搞欧陆风。

当人们刚刚摆脱了欧陆风, 在21世纪初, 韩国飘板照遍全国。屋顶的飘板设计从效果图上看, 那一条条直线或者弧状的板带, 确是很飘逸、潇洒, 板带下面的支撑一般都比较少, 有的相距有二三十米甚至更多,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板带下面显得空透, 才有飘逸的感觉, 但试想一下, 如果要用钢筋混凝土来做这样的构件梁高要多少, 板厚又要多少, 若想板带“飘”起来, 除非用钢结构才可以实现这种效果。但目前来说, 钢结构这种形式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 要一些专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才能设计施工, 这样又带来造价的极大提升和设计施工配合的不便, 到了最后施工图的时候, 有些设计单位就干脆用钢筋混凝土减少跨距的方法, 这样的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所以我认为在一些小设计、小县城, 即便是城市里不是很必须的, 还是尽量少模仿这种形式为好。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生机勃勃, 设计人员面对如此多的工程项目, 加班加点, 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几天一栋楼, 几周一个规划, 不抄怎么来完成。只要看着顺眼, 迎合潮流, 便拿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乱加拼凑, 作品无创新意识。如今信息化社会也让甲方大开眼界, 有时甲方看好某栋楼, 便对设计人员说“就照这个样子来”。不论合不合适, 生搬硬套, 如果设计人员不按他们指定的模式来, 方案就通不过。因此“盲目摹仿”这问题有其复杂性, 但不足以构成其存在的理由。

2 缺少细部

当我们谈论一个建筑的好坏, 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功能和布局合不合理, 它的形式, 即形体塑造或外立面是否美观, 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对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那就是建筑细部的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很强调经营细部, 中国工匠中至今流传的语言, 如“一丈高, 不见糙”“远看色, 近看花 (肌理) ”等等, 都是讲细部操作的。我们国内现代的许多建筑, 即使是很多优秀的建筑, 在方案、效果图阶段让人感觉非常华丽, 但建成后却是大打折扣, 令人不敢恭维。之所以如此, 不得不追究两方面的原因:1) 建筑师本身就缺乏细部的概念;2) 施工中粗制滥造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很多项目都是需要投标的, 而在评估过程中, 很多决定因素是在业主或者一些行政部门手上, 而他们对建筑这个专业的了解是有限的, 他们对于一个建筑的好坏, 可能更多停留在对于各个方案效果图的直接感官上。大多数设计单位为了能多中标就用一些形式上做得很漂亮的效果图去参加投标。效果图画面中漂亮的构件没有想过能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完成它。这样的效果图到了施工图阶段当然是要大改特改了, 以至于和原效果图面目全非。

很多设计人员, 包括我自己, 对建筑细部设计的观念不是很重视, 认为一栋建筑只要大体形状漂亮、外立面装饰美观就可以了。施工质量的粗糙固然是很大原因, 但设计人员在画图时贪图省事, 对一些该交代的细节处理不交待清楚, 而一味想由施工时自己解决, 或者是设计人员本身就对有些节点的处理不清楚, 再或者对有些部位的做法迁就了业主或施工单位想省事的要求, 不去坚持自己的观点, 种种原因, 都导致一些建筑缺少细部不耐看。有位建筑师说过, 没有细部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以前刚毕业时并不十分理解, 而现在却越来越感到是这样了, 因为毕竟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地域、技术条件都对建筑有很多制约。以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没法办到只好把它放弃了, 技术是永远都跟不上想象的, 虽然目前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但可以立足于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 用符合这种材料特性的方法进行设计。

3 外墙材料运用不尽人意

看一下我们周围:外墙涂料、面砖、玻璃摹铝板、不锈钢、花岩……种类不可谓不多, 其中也不乏高档价格不菲的材料。但是各种外墙材质 (包括色彩) 之间的配合搭接, 却显得轻率随意, 经不起推敲, 甚至于毫无美感可言。一个成功的建筑, 空间是它的灵魂, 形体比例是它的机体, 而外装材料则是它以面示人的衣服, 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不遗余力的追求精心动魄变幻奇妙的空间效果;我们竭尽才思运用电脑建模, 工作模型等各种手段来创造令人难忘的型体塑造。但是我们可曾真正用心地去推敲分析过外墙立面材料的运用和划用。“材料的应用”是我们建筑教育, 乃至建筑实际工程设计中心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建筑因此而显得粗糙浅薄。建筑师历尽心血创造型体和空间, 却常常在最后选材方面的随意令建成的效果大打折扣。说到材料的运用, 就不能不提到当今国际建筑界的名师——安滕忠雄。安滕之所以名传天下, 原因是:1) 他对光的独到的运用;2) 他的素混凝土建筑。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清水混凝土, 到了他手中, 就成了闪亮的金子。正是他对清水混凝土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浇筑技术, 拥有自己专门的施工队, 才能使得粗陋的混凝土变成最吸引人的建筑表现元素。而安滕不光是只善用素混凝土, 他在尼泊尔、印尼设计的一些建筑, 则是采用了当地最为普通的黏土砖, 也同样显得十分精彩, 丝毫不觉得平乏和简陋。

诚然, 建筑的好坏离不开施工技术的水平, 而施工技术水平又由社会的发达程度所决定。经济、技术对建筑的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好建筑并非一定要投资大。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做好低造价, 低能耗的优秀作品才是正确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精心的设计与表现是最关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 材料并非越贵越好, 没有差的材料, 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 再低廉的材质也会变的得体。曾经在乐清见到正泰集团的新厂房, 望去, 洁白色的主体, 均匀的方块勾缝, 一直认为是白色的铝塑板, 直到有机会近距离观看, 才知道原来只是外墙弹性涂料, 以不多的投入, 却有超值的表现, 这是成功之例。其次应注意对立面做法的细致表达。日本某设计公司的施工图, 其外装修的面砖贴法专门画了极为详细的大样。最后建成的建筑, 虽然用了廉价的面砖, 但是效果十分细腻、独特, 相比而言, 我们的施工图只是注明立面所选何种材料, 其余 (包括色彩, 分格, 做法) 一概“现场待定”, 这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 规格及施工工艺, 这样才能将它们最适宜、合理的艺术应用于我们的设计, 我们的建筑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为了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我们应当大声呼吁:我们不能盲目摹仿, 要重视建筑细部的设计、独到, 恰当的运用外墙材料, 但要做到这几点, 光凭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建筑是一门集体的艺术, 要让社会各界, 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这几点。味道十足的建筑外装修和有趣的细部是连接人和建筑的桥梁。我们不能把建筑当成是简单的住人机器, 而应把它当成是一件既影响呆在里面的人, 也影响在外面看到的人的艺术品。毕竟它是要立在那里那么久, 是要长存于世的。

参考文献

老人补钙三大误区 篇3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量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企业文化的三大误区 篇4

2010/9/10/8:26

企业文化的误区

我们这几年一直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似乎跟很多管理模式一样,我们在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使得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简单地总结一下三个误区。

1.误区一

我们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变成了一些口号和一些活动。以为喊出口号,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公司就有了企业文化。

【案例】

有一种活动叫拓展培训,它主要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解决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问题。参加过这种培训的人会体会到,不管企业平时投入的管理有多少,不管员工之间的矛盾是否激烈,只要进了拓展训练营,在参加训练的那几天,每个员工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团队精神,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整个团队都非常团结。但问题是,拓展培训结束后,回到原来的公司,一切都不存在了。因为拓展培训营的环境是特定的,它适合团队,而每个公司的环境是特定的,它很可能不适合团队。因此,仅仅通过一些活动,一些口号来解决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切合实际的。

2.误区二

不结合自己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企业文化,而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模式。

【案例】

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以人为本”。于是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诺基亚。大家都打出“以人为本”这样的一个旗号,来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内涵。但“以人为本”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并不清楚。

我去过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跟我讲:“周老师,我们公司现在正在推行企业文化。”他说:“以人为本„„”

我就问他:“你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正说到以人为本,电话响了。是老板打来的,说话毕恭毕敬:“是,是,我看是,你放心„„”正在接电话时,来了一个下属,有紧急事情要请示:“经理,这个事情你看怎么办?”但是这位经理不但没有理睬他,反而斥责下属后,继续接听老板的电话。

这家公司虽然借用了别人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另外,环境是否合适,企业的成熟度是否达到了能够以人为本的地步,也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3.误区三

不能够持之以恒。很多企业,往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打着变革与创新的旗号,希望加快企业的变化。但通过变革和创新,不但没有令公司得益,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衰亡。比如,有些企业说,今年我们要“以人为本”;到了明年又说,我们要“科技领先”;后年又变成要“服务第一”。再后来又可能是“质量第一”,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根本的文化内涵问题,以及文化的持续性问题。

【案例】

客户忠诚计划三大误区 篇5

随着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式的发展,对技术趋势敏感的营销者们将会比那些钟爱直邮等传统方式的营销者给客户忠诚计划这一产业带来更深入的影响。

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总意味着要做更多,重要的是,这个行业需要了解什么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以下就是我列举出的营销者在开展客户忠诚计划时应该注意的三条准则:

客户不需要不相关的信息。最近我加入了当地一家艺术商店的忠诚计划,这项服务在女士中非常受欢迎。为什么?是因为我经常都会收到这家商店以“亲爱的女士”开头的短信,再不然就是使用“巴里(Barry)”这样男女皆宜的姓名。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让我对这个品牌提不起兴趣。加入客户忠诚计划其实就是一种交易:消费者用自己的信息交换一些特殊的使用权和奖励,因此客户自然都期待得到个性化的服务。然而事实却是:在客户忠诚计划中,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情况仍很普遍。

如今,品牌手中掌握的客户信息量超过了史上任何时期,但很多的营销者却表现得似乎压根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们。考虑到当下如此成熟的模型技术和强大的营销工具,他们确实没有借口为自己的失职辩解。各大品牌是时候更好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料,并且开展更多的相关活动,利用客户信息资料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了,

你希望客户把你的忠诚计划看作真正对他们有益的事情,还是仅仅是多余的垃圾邮件?

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奖励。关于这点你可以问问那些在开心农场里花钱购买虚拟种子的人,或者是在Foursquare中到各个餐厅报到只为了获得徽章的人。神经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显示,大脑对内在奖励(Intrinsicreward),如地位、权利等会产生积极反应,这和它在得到物质与金钱奖励时是一样的。提升客户在忠诚计划中拥有的身份感,你会发现她的参与度和获得一个iPod一样高。然而,现在单纯的物质奖励仍然是很多忠诚计划的主导。通过将内在和外在的奖励结合起来,营销者将会收获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参与度。

例如,美国最大的户外用品零售连锁店REI就将社会责任感取代作为消费者的内在奖励,取代了外在的积分制奖励。公司让客户感受到加入公司忠诚计划将会给社会带来好处,他们的购买行为资助了许多志愿者项目,例如顾客买一件新夹克,他们就知道自己和品牌的互动过程就和社会慈善结合了起来。

客户不再想要加入又一个传统的忠诚计划。虽然在大多数行业中忠诚计划的会员数在不断增长,然而实际上会员参与度却平平。这表明消费者接受忠诚计划这一想法,但加入之后却发现很少有东西能打动他们。如果你对人文科学的最新发现还有点了解的话,你就不难发现,消费者对长达之久的项目模式是提不起兴趣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其实是受多方面刺激因素影响的,例如想跟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或者是在任何方面都有发言权。随着新新人类(GenXandGenY)成为消费的主要人群,人们会更加期待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式的品牌体验。

盘点日语学习三大误区 篇6

很多从零开始学日语的学生抱怨说:自己单词都背下来了,但是在老师听写的时候或者在听力中根本就不知所云。其实,那是因为很多学生平时只是默默地背单词,不断地反复的记忆中日文的对照含义,往往忽略了耳朵能够捕捉信息的能力。尤其在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大脑对日语还是比较陌生的状态,就更需要在背单词的时候要多去听,跟着课本上的录音不断地读。

2、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学习中忽视学汉字,用时方知难。

日语当中有中国汉字,这是人人皆知的。正因为我们都懂得汉字的意思,所以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的同学很容易忽视汉字的学习。但是,日语当中的汉字分为音读和训读,若在日语零基础入门阶段不用心学习,这也必将给今后日语学习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3、单词只背最基本的第一个意思。

企业文化认识的三大战略误区 篇7

然而, 不同的企业家和研究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相同, 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也千差万别。因此, 当前我国学界及企业界关于企业文化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这可以概括为三大战略误区。

是管理文化, 而非经营文化?

作为舶来品和新生事物, 企业文化在我国也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但并不平坦的道路。

1980年代中后期, 伴随着国外意识形态及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新思潮的进入, 企业文化开始传入我国, 与企业文化同期传入的还有企业形象战略 (CIS) 。

1988年, 广东太阳神集团开始导入CIS, 并大力推广, 这使得人们迅速对企业形象战略空前重视。而企业文化比较抽象,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当模糊, 甚至认为它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与国有企业一贯倡导的东西差不多!所以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 国内基本没有出版过一本由国内学者撰写的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专著。

但是1990年代后期, 从企业实践层面来看, 一方面, 随着海尔、联想等一批中国现代企业的日益勃兴和对企业文化的渐渐重视;另一方面, 随着广东太阳神、沈阳飞龙、山东三株等企业的日渐衰落, 学界、企业界才真正开始反思: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此后, 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逐步得到重视。

不过至今, 中国学界及企业界对外来商业文明仍然是重思想而不重方法。认为企业文化是管理文化而非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重在内部而不是外部, 即重在内部管理, 而不是外部市场经营;企业文化尤其是党政工作人员的一种工作职责。认为企业文化是用来管人的, 而不是用来管事的。管人的东西往往讲究艺术, 管事则需要科学;管人要讲究思想、个性, 管事则需要逻辑、工具、手段。

这显然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

企业文化既是一门管理科学, 又是一门管理艺术;既是一种管理思想, 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像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风格, 包括企业的人才观、分配观、竞争观、时间观等, 这些都属于管理形态的企业文化;而战略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CIS形象文化、服务文化、制度规章、技术创新、企业运营、流程再造等, 这些则属于企业的经营文化。将科学思想和艺术手段揉合而使管理经营更加有效, 这正是企业文化所独有的特点。即便企业文化首先重在内部, 归根结蒂也是为了外部经营, 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得越好, 必然越有利于企业的外部经营和战略扩张。

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之间是会通共融、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不是各自分离、互不相干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还在把企业文化仅仅视为管理文化而不是经营文化, 陷入片面化的战略误区, 所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顾客需求日益嬗变的当今, 仍有很多企业将知识与产品相分离、将品牌与销量相割裂、将文化与渠道相对立。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品牌不能当饭吃, 文化不能当衣穿。我们说“企业的竞争靠品牌,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品牌的内涵在于诚信文化、质量文化和服务文化, 不讲诚信、不求质量、不重服务的企业注定将行而不远。

是人本文化, 而非制度文化?

在许多企业看来, 人本文化和制度文化似乎是对立的, 人本文化强调人本性, 其特点是柔性管理, 主张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培养人, 是“好人假设”;而制度文化是硬性的, 要求的是遵守、执行、约束、克制, 是“坏人假设”。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人本文化, 也是一种制度文化。从理论上讲, 人本管理的极致是不需要制度的。但是, 人都是有惰性的, 如果没有制度约束, 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私本性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偏离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的正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得到有效保障。

人本性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化的企业文化是互动互融、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 人本文化统率和指导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归根结底要受到企业价值理念的驱动和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价值理念的要求。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文化理念, 真正能够支撑企业做强做大的, 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文化理念。

其次, 企业制度文化促进企业人本文化的形成。在企业文化理论看来, 人本和制度是“一体两面”, 人本是目的, 制度是手段。当管理者认为需要倡导某种文化, 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大力推进。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文化, 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起正确反映企业人本理念的制度文化, 就可以加速员工对文化的认同, 加速企业文化的形成。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要根据自身文化理念的要求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 使制度能够很好地与文化相匹配。

当下,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喜欢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 由于管理思想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 很多企业便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手段再好也只是花架子, 甚至还可能对员工思想和企业发展起反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独特的柔性竞争力。当前, 我国企业亟需建立符合人本文化要求的强有力的制度文化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实施。企业制度文化的缺失, 必将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战略“短板”。

是企业家文化, 而非管理团队文化?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这样写: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 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占据企业主导地位的最高领导人文化, 而非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文化。

长时间以来, 人们在思想意识中也就形成了这样的误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企业一把手。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以一把手的思想观念为核心、以一把手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自然, 企业文化必须准确地反映企业一把手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思想, 否则企业文化不仅难以正常推进, 更无法有效执行。只有围绕着企业最高领导人来策划和定位的企业文化, 才有可能在企业发扬光大。

然而, 实际情况是, 很多企业都是老板“一言堂”, 其高层管理团队基本上不敢有自己的思想, 因此也不需要为企业的决策承担责任。在一些家长制作风比较突出的企业, 人们很容易把企业文化视为老板文化。随着这些年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及其政企分开, 企业一把手拥有越来越大的决策权, 一把手文化逐渐在很多股份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 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并没有过错。但是, 企业经营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层管理团队。高层管理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必须对企业的战略和文化高度认同, 并不折不扣地向其所分管和领导的中层灌输, 才可能形成上下同欲的战略合力。而难以形成战略和文化合力, 这正是一些企业高层不和、产生内耗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 过分强调和夸大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 其弊端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不断暴露出来。把企业文化完全等同于企业家和一把手的个人文化, 也是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弊端。这也正是针对我国一些著名企业的现状调查, 多元化、国际化均不被认为是企业的主要问题, 人们反而认为接班人问题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的根本原因。

甩脂三大误区 篇8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杨小红教授指出,减肥的最大误区就是饥饿减肥。想快速减肥,不少人选择了少吃甚至不吃。杨小红指出,这是不可取的。人体每天至少需要1200千卡的热量才能满足基本的生理功能,保证身体各个脏器安全有效地运转。饥饿减肥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出现皮肤暗沉、易衰老(胶原蛋白流失)、长痘(酶和激素不能充分生成)、抵抗力下降;若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人可能会变为易胖体质。

过度运动

很多人认为,只要运动量大、耗热量大就能减肥。杨小红表示,过度运动时,人体内能量消耗太多,导致能量储存失去平衡,减少瘦素的产生,使人食欲上升,会摄取更多能量来补充身体所需。

使用减肥茶和药品

杨小红表示,不少爱美人士服用减肥茶,结果腹泻不止,导致脱水、肠炎,减重不成反伤身。另外,减肥茶成分多为荷叶、番泻叶、决明子等,药性寒凉,长期服用易致体寒。

每周减一两斤最合适

杨小红表示,健康减肥还是应遵循“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饮食不规律是肥胖的元凶之一,因此,甩脂第一步就是规律作息,合理安排饮食。将主食尽量安排在早餐和午餐,肉类宜选含优质蛋白能量较低的鱼类。减重速度以每周减0.5~1公斤为宜。

运动方面,建议采取中强度的运动,可选择快走或慢跑,使身体稍出汗即可。学会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运动,比如上下班少坐一个公交站的路,改成多步行一段路;周末可到公园快走,或者到游泳馆游泳,也可选择篮球、羽毛球、瑜伽等运动。坚持每周三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摘自《信息时报》)

制作简历如何避开三大误区? 篇9

“无所不能”≠竞争力

 

学中文的小张今年大四,他说现在已有不少同学在忙着做简历,有的还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这让他颇为反感,“简直就是在‘吹水’嘛!”

小张所述现象在当前的求职者中还为数不少,不少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竞争力”,把自己描述成“知识无所不懂,技能无所不通”的全能人才,极尽夸饰之能事。

在某财经大学举行校园招聘的一家投资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就说:“让我们眼前真正一亮的是简历的实际内容,而不是它的包装、用词。有些同学的英文简历做得顶呱呱,但面试时英文却说不上几句,这样的毕业生我们会要吗?”

其实,脱离自身能力的虚夸,往往适得其反,招聘者一看就留下了不诚实、不踏实的印象;尤其到了面试时,张口结舌,露出狐狸尾巴,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简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关键还在于要有真才实学。用人单位也告诫求职者,在简历中一定要有把握的才写,没有把握的不要写,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夸张。

“深情款款”≠亲和力

“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本人团结同事,能吃苦耐劳”,“让我们风雨同舟”……

诸如此类的语句是否也出现在你的简历中呢?如此表白果真能让用人单位动容?

用人单位则反映,很多求职者在表现个人能力时,总爱用一些抒情的句子,要不就是“团结同事、能给公司带来如何如何的效益”等等的空话、虚话,甚至有的`在结尾还不忘加上一句“我热切期待着一个大展鸿图、共创辉煌未来的良机”之类的口号。这样的表达看起来充满激情,实际上等于白说。

“无谓的抒情显得多余,还是实在一点的好。”这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忠告。

“长篇累牍”≠吸引力

“博士生一张纸,硕士生几页纸,本科生一叠纸,中专生一摞纸”……这是用人单位在多次招聘中总结的所谓“规律”。

的确,在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不难发现,毕业生递上来的简历一个比一个厚,有的动辄就是长篇累牍的“心路历程”,有的干脆就是一本书:前言、致辞、目录、学校历史、学院介绍、专业说明、能力评价、成绩列表、证书证明、人生信条、整页的联系方式、英文简历……

英语专业的小张拿出的就是这种“重量级”简历,洋洋洒洒63页,“我以为只有够‘长’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小张说,抱有他这种心态的毕业生还大有人在。

中考英语: 主谓一致三大误区 篇10

误区一 误认主语

1. 倒装句

①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are a big tree. (×)

②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is a big tree. (√)

[解析] 第①句谓语动词使用are,错误地认为the two buildings是该句的主语,但实际上是介词between的宾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而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该句是一个倒装句,真正主语是a big tree.因此第②句正确。

特别提醒 倒装句的常见结构:副词/介词短语+谓语+主语

2. 主语之后带有介词短语

①The fruit like apples, orange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

②The fruit like apples, oranges is good for our health. (√)

[解析] 第①句误认为apples, oranges是主语,因此谓语动词用are,而实际上the fruit才是该句的主语,like apples,oranges是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the fruit.该句译为“像苹果、桔子之类的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此第②句是正确的。

特别提醒 类似的结构有:主语+with / like / except / but / together with / as well as . . . ,谓语动词应与主语一致,而与介词短语之后的名词无关。

3. one of . . . + 名词复数或复数代词

①There are twenty boys in our class. One of the boys are from Canada. (×)

②There are twenty boys in our class. One of the boys is from Canada. (√)

[解析] one of the boys的中心词是one,因此谓语动词用单数,造成第①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把the boys当成了该句的主语。

4. 定语从句

①I like the photos which was taken in Beijing. (×)

②I like the photos which were taken in Beijing. (√)

[解析] which were taken in Beijing是一个定语从句,用于修饰先行词the photos,而which本身就代替先行词the photos.因此谓语动词要用复数,造成第①句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关系词which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看它是单数。

关于心率的三大误区 篇11

误区一:心律失常=心脏病

如果发生了心律不齐,大多数人都会非常紧张。其实,绝大多数的心律失常者,只是功能性的。这部分人虽然存在心律失常的表现,但一般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心律失常表现为良性,几乎不会引起恶性后果。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女性在疲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时候多有发生,这种情况往往并不需要特别的治疗。相反,如果贸然使用控制心律失常的药物,反而可能继发心律失常——因为这些药物本来就有干扰心律的作用。

通常来说,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不过,不管是功能性的心律不齐,还是恶性心律失常,还是要去正规医院的心脏科明确诊断,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否则,如果是恶性心律失常而未加治疗,势必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误区二:健康心率=60~100次/分钟

一般说来,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都属于正常。不过,现在已经有研究发现,心脏跳动越快,发生心脏病的风险就越高。在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中,静息状态下的心率加快与高血压有关。许多高血压患者发病前,往往先有心率加快,高血压患者的子女心率要比无高血压者的子女平均快5~7次/分钟。而存在心率加快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也明显上升。如果心跳太慢,当然也不好,但是在正常范围内,心跳相对缓慢一些并不见得是坏事。心肌和人体其他部分的肌肉一样,也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增强;身体越健康,心肌越强壮,每次心脏跳动都可以输送更多的血液,那么心跳次数自然就会变少。在安静状态下,静息心率偏低的人往往心脏更加健康。当然,前提是不能过低,另外,如果是老年人,心脏跳动过慢,则往往是心脏病的表现。

误区三:心率正常=血压正常

品牌建设的三大误区及对策分析 篇12

关键词:品牌气质,品牌个性,营销调研

1 品牌气质就是品牌个性

1.1 案例

万宝路是一个典范。最初的万宝路在设计形象载体时选用了西部牛仔,使之风靡全球。然而,到了中国香港后,业绩却一直不佳,后来经过调研才发现,牛仔在港人心目中外表污浊、愁容满面是失败的象征。之后便迅速地作出重大调整,改为英俊潇洒、家财万贯的年轻农场主的形象,使之与港人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合拍,香烟销量攀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稳居香港首位!

1.2 误区产生的根源

笔者认为这个误区的根源在于混淆了品牌个性和品牌气质的概念,属于微观概念理解上的错误。其关键在于“个性”与“气质”的区别!

1.2.1 品牌个性

在品牌的构成要素中,品牌形象最为重要。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品牌形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品牌的功能性认识,即与品牌产品或服务相联系的特征;第二方面是品牌的独特魅力,是营销者赋予品牌的并被消费者所感知和接受的个性特征。后者是无形的内容,品牌形象的无形方面就是品牌个性。

1.2.2 品牌气质

品牌气质是消费者在听到品牌后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审美感受。与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相类似,有时也称品牌的拟人化。比如雀巢咖啡有一种温馨感,奔驰有一种庄重威严感,因此品牌气质也叫品牌风格。

1.2.3 二者共性与区别

品牌气质与品牌个性也有共同之处,一个品牌气质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那部分内容便成了品牌个性。我们可以拿海尔和格兰仕为例:二者都是中国家电业的佼佼者。当我们听到海尔和格兰仕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高贵,信誉和责任的象征”,这便是品牌气质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但是,海尔给我们的是一种真诚的、无微不至服务的认同,而格兰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高品质,我们借以区分二者的标准便是品牌个性,因此我们说,品牌气质与品牌个性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绝不可以混为一谈!

1.3 解决办法及对策

1.3.1 发展符合目标群体偏好的品牌气质,以气质取胜

(1)要研究透彻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然后规划出吻合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的品牌气质。例如一个卖给市民阶层的中低档白酒,过多地注入“奢华”的元素,反倒会使消费者敬而远之。

(2)要了解形成品牌气质的主要传播载体。所有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的载体都会影响品牌气质,但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的工业设计、包装、海报、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的设计风格、模特的造型、影视广告的画面等。

1.3.2 使品牌气质符合品牌个性

(1)提炼和塑造自有品牌个性。这就需要战略人员和品牌经营者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准确地定义自己的品牌个性。这正如要做身好衣服就必须先量好人身的各种尺寸一样。

(2)依据品牌个性,锦上添花来营造品牌气质。在品牌个性的基础上来添加不同的元素,例如声音、图画、色彩等来进行渲染,从而塑造出自己的品牌气质,避免出现品牌气质与品牌个性南辕北辙的现象。

2 缺乏营销调研,品牌缺乏整合规划

2.1 案例

宝洁对调研的重视是出了名的,是宝洁没有成本意识吗?不,是因为宝洁有过惨痛的教训:“安卡普林”是不伤胃的止痛剂,运用定时释放的新技术,可以在药剂溶化前通过胃部。这种止痛剂对频繁的使用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必须每4小时服用一次。事实上,大部分人只在疼痛时才服用止痛药而且希望立即见效。宝洁忽视消费者的想法,直接进行大范围销售。结果一厢情愿的想法,让宝洁的“安卡普林”死得很惨。

2.2 误区产生的原因

2.2.1 怀疑为考证一个想法而投入大量经费是否值得

“发财的点子明明摆在面前,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做调研?”他们总是怀疑为考证一句话而投入大量经费作几百页厚的研究报告是否值得?这是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2.2.2 品牌的建设仍然是补漏式的,哪儿有问题就补哪儿,总被问题牵着走

我国企业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做过很多努力,但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只是补漏式的努力,哪儿有问题就往哪儿去,品牌的努力往往只停留在某个方面。

2.3 解决办法及对策

2.3.1 提升品牌调研能力

①引进专业咨询顾问,为品牌保驾护航;(下转P61)(上接P52)②选派内部调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③对企业中高层经理进行调研专项培训;④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系统,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企业信息收集员。

2.3.2 品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如下图,品牌不是A,不是B,不是C,不是D,品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概念好,或仅广告好、通路好,都不够。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3“品牌是大企业的事,小企业做不起品牌”的误区

3.1 案例

当今的激烈商战中,有许多中小规模的企业,虽然也有很好的广告创意,具有过硬的产品品质,也具有畅通的渠道,但是产品却仍然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也许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的几句话可以给出答案:“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

3.2误区产生的原因

3.2.1 做品牌要花很多钱

许多小企业认为自己的财力不足以承担做品牌所需的费用。品牌建设很多时候不一定完全依靠广告塑造起来,许多服装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广告,只是在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都比较高的时候才做一些广告,一方面是维护品牌,另一方面给经销商增加信心,例如:鄂尔多斯、华伦天奴等品牌都是典型事例。

3.2.2 做品牌需要很长时间

“做品牌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误导。蒙牛便是一个典范:这个从伊利“叛离”出来的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塑造起了自己的强势品牌地位。

3.3 解决办法及对策

3.3.1 避开常规媒体,宣传讲求直效性

作为地方中小企业的广告宣传要有的放矢,要针对锁定的目标市场,尽量避开大型企业大品牌选择的常规媒体,以免产生正面竞争。例如电脑网络、报纸杂志、公益活动等无须大量花费又有客观效果的宣传途径。

3.3.2 传播诉求身心合一

一个好的品牌不但卖产品,更卖生活主张。因此,品牌传播不但要消费者认同品牌的产品,更要消费者认同品牌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品牌传播要得到消费者的双重认同——产品认同(身体认同)和价值认同(心灵认同)。

3.3.3 实施品牌整合,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

品牌要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要处理好企业战略性品牌与市场化主导品牌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品牌间相互竞争,避免品牌个性过于雷同而造成品牌印象的混乱,企业的营销决策层要对各品牌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品牌建设的顺利进行。

4 结论

关于创业融资的三大误区 篇13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其创业道路上常常面临着社会经验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创业融资方面,也常常走入误区,进而使得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以下是创业融资中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廉价出卖你的技术或创意

许多创业者和下岗职工创业者急于得到启动或周转资金,往往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急于求成。给小钱让大股份,轻易的贱卖技术或创意。“只要能获得启动资金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不少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廉价的就把自己的技术或创意随随便便的出卖了。

在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才感悟到当初的技术卖便宜了。开始对当初的投资协议不满,这时,有的人又会轻率的提出毁约。这样做的后果都是很不好的。只会使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失去商业信誉。

误区二: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这种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使用的情况,相当普遍的存在着。在当前的网络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

创业不仅是创业者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使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创业者和投资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企业这个载体发展的过程,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烧投资者的钱圆自己的梦”的问题,说到底是信用问题,品质问题。持这种思想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只有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才能得到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和成长机会。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和具备企业家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范。

误区之三: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战略设计

跟任何推销过程一样,在筹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也需要完善的策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是取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开端。但是,很多的创业者只有总的战略策划和设计,却没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的战略设计。这是不应该的。

考研政治复习告别三大误区 篇14

重量不重质

考研复习是时间的比拼也是积累的知识量的比拼,同学们在早期复习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既然我比别人开始得早了,那我一定要在量上遥遥领先。因此,相当一部分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就会给自己制定每天要看多少页的`硬性规划,以期待到了后期可以因为比别人多看了几遍书而获得优势。

殊不知,考研政治考核的是同学们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尤其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点是极少考核甚至不会考核的。因此,即便是基础复习阶段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量上,而是要在复习的质上多下功夫。

看书不做题

基础复习阶段往往很多同学认为只要看书就够了,做题是等到把书看到一定程度后的事情。我们认为基础阶段也应当做一定的题,这是因为做题与看书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做题是“输出式”的,看书是“输入式”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更何况,两种思考方式相结合能够提高复习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复习负担。当然,我们并不建议同学们在这个阶段就急于用真题练习,这是因为真题是质量最高,对思维要求也最高的习题,要等到复习比较完善以后再做。

背书不反思

说起考研政治复习方法,同学们几乎想都不想的就是埋头苦背。这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考研复习始终的误区。事实上,考研政治和大家过去的政治考试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背书基本不管什么用了。

不信同学们可以去翻翻真题,真题往往是把大家背得最熟的部分以题干的方式展示出来,而需要你去作答和选择的是这个理论背后更深层次的道理。所以,背书并不是考研政治复习的主旋律,一些关键性的原理其实无需通过“背”的方式来掌握,而是在不断理解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就掌握住了。于我们同学而言,复习更为重要的是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思考明白无误的原理背后要折射的现实。

清明节三大误区 篇15

一、重分析轻诵读

20世纪40年代,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一语中的地指出:“现在的国文教学, 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 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这种重分析轻吟诵的状况,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仍无多大改观。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位小学教师洋洋洒洒地分析竟长达20分钟;一篇朱自清的《春》, 一位中学教师把五幅春景图剖析得细致入微, 诵读时间却不到8分钟。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这种陈旧的观念、刻板的教法, 无异于将一篇篇脍炙人口、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一块块碎片, 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去做心灵的远游。成功的朗读教学, 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二、重提问轻质疑

随着课改的深入, 很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问的时机、难度、梯度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 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较快地牢固地掌握知识, 也能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重视课堂提问质量的同时, 有些教师还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光满足于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 思维敏捷, 应答如流, 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 他说:“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 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 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恩格斯说过:“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就应当以质疑求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教学由产生问题始, 以产生新问题终,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 让教室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 而教师则作为完全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讨论、交流与碰撞。我们认为, 在问题意识指引下的“教学相长”必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 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的“问”的做法, 实质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 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 教师必须注意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重形式轻实效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 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许多教师为提高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采用了多种新颖、灵活的方式手段,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形式, 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成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使用不当, 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有位教师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用以展现父亲跨越栏杆过马路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多媒体动画镜头中略显夸张滑稽的动作不仅未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情感, 反而让学生忍俊不禁, 这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我们认为,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这种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想象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不一样, 他们头脑中的形象、意境也就不一样, 这正是文学审美的魅力所在。如果用动态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 用既定的屏幕形象来代替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将使文学的魅力大大削减, 直观、逼真的画面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再谈家教三大误区 篇16

在一项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中发现,在被看作“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的为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淘气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是人格意识的基本表现。“听话”不是没有问题,也不仅仅是怕惩罚不敢提出反抗,而是因为孩子依恋着父母,不愿挑战父母的权威,他们不想因为自己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而伤害父母。父母应该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让孩子压抑自己,“乖乖生”出问题或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淘气的学生,父母们应该反省了。

从心理成长上看,“不听话”是孩子独立性的需要,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三四岁时是第一反抗期,在具体动作活动上表现为“我自己来”;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要求全面的人格独立,“我的事情我做主”。

从心理健康上看,孩子在不愿意时,能把想法用情绪、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如果他完全听话时并不表明他愿意,只是表明他开始进入压抑。

能“犟嘴”的孩子其实会更健康,这表明他在作更高层次的探索,即自己个人的心理强度到底有多大?外界的权威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抗旨”是有目的地寻找自己能力的极限,许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自己的底,摸不到自己的边,他们是悬空的,他们一辈子与焦虑与恐惧打交道。

打骂是“听话教育”的变种──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老师为维持权威,便自然而然地实施了这一招。

经常受打骂、受喝斥的孩子,永远享受不到宁静的心境,他的神经系统永远是紧张的,他的激素系统总是在失衡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孩子食欲不强,多梦易惊,不能集中注意力,易怒易躁,喜欢打骂人,可以说睡眠、进食、智力、情绪都处于极大的破坏、摧残状态,本该灿烂的内心体验变得黑暗一片。

在心理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一位父亲讲述了自家孩子的问题。三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尿了裤子后失踪了,老师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急匆匆赶到幼儿园时,孩子已经找到,原来他自己躲在厨房后面哭,后来发展到不愿去幼儿园了。问孩子为什么要尿尿却不跟老师说,孩子说怕老师骂。老师不一定骂过他,但可能骂过别的孩子,也可能父母本身喜欢骂,害得孩子更怕老师。

还有几年前发生的一起幼儿被闷死在校车内的案件,语言暴力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间接原因。该校车司机呵斥孩子“不许下车”,结果孩子在司机的威慑下,到达目的地后也始终不敢下车。司机下车扬长而去,孩子被长时间关在车内,窒息而死。

溺爱是“听话教育”的另一类变种──即父母放弃权威听命于孩子,反正都要听话。在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宠爱

几个子女中的某一個,结果那一个却是最不孝的,对父母态度之恶劣令人发指。我们该同情谁呢?我说父母是在自食其果,因为父母早年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剥夺了孩子心理健全成长的权利,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孩子在骄纵下越发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对父母指手画脚或不屑一顾,甚至肆意践踏、伤害父母。

溺爱对孩子伤害于无形,却是更严重的,它与打骂完全不同。被打骂的孩子受压抑,其压抑的能量在不良环境中会畸形暴发出来,但在正常环境则可能只是影响人格。而一味地溺爱孩子,当孩子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应该的,而且当他们长大后反而认为社会倒欠他们一笔债。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时,父母实质上是在教孩子反过来控制那些倾心关爱照顾他们的人。骄宠过度的孩子目空一切,为所欲为,不知道德为何物,如果将来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将无所顾忌地肆意妄为。

十五年前我还在上海的儿科医院实习时,亲眼所见一个患肾炎的九岁女孩,要求父母哭夫妻俩就哭,命令父母下跪他们就下跪。她跑到医生办公桌上乱扔东西,医生说了一句,她打开墨水瓶泼得医生满脸满衣。脸可以洗净,那件白大衣却不能再洗白,它警醒着父母们溺爱其实是伤害,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父母自己。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形成自主性人格,只有人格独立才能真正健康地适应社会。听话是不允许孩子自主,打骂也是不允许孩子自主,而溺爱则是超越社会道德的自主。父母们切记时常提醒自己,避免身陷上述三大家教误区。

上一篇:2018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点下一篇:教师读书计划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