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 清明临近的感想

2024-08-10

关于清明节 清明临近的感想(共10篇)

关于清明节 清明临近的感想 篇1

关于清明节 清明临近的感想

清明临近,或许是有缘吧。心中牵扯的那些仍清晰,这就又给了一个平静亲近的机会。

自古清明就是个大好时节,农种春耕,万物生长,扫墓踏青。有种浓郁而又疏朗的气氛!豪无疑问,我自是喜爱它的。以前或许并没有太多感觉,但此刻… 特让人感念。

农村的孩子打小也就只知道玩,并不了解清明节的涵义。也仿佛知道每年的那么个时间,会跟着爷爷或爸爸一块去上坟、放炮。跑到北地里,又去南园里;爷爷会告诉这是你太爷的坆,那个是你妗奶的,可记得?(嘿嘿,放炮去)那时对这些一无所知。

根据我们家乡的习俗,并没有多少讲究,但也存在不同的方式信念。比如说:“别人会在坟前点蜡烛烧纸,而我们周围的都不会。根据大人的说法就是,我们不迷信”。回忆起小时旧事,觉得还颇有趣。

转眼,我们长大了,也都明白了,我们的父母长辈也都渐渐老去。这时才知道,我们对父母的关爱远远不够,甚至还带着孩子气,不明事理,不懂孝义。有时,许久没回家,突见到父母很憔悴的样子,或是父母生病的时候,心里会觉得伤心难过。可这是事实,我们应该承担起子女应尽的责任,多关爱老人,多去看看他们。

再说起扫墓,也很长时间没有参加行动了。工作了,忙了这些都不是理由!现在的我们工作一族,恐怕重于此的人很少吧。说的言重些这些礼节都被我我们淡忘了、荒废了。想着这大好时日,春风和煦,能出去走一走拜拜先人是极好的。

说到此,心中倒是有了些想法,周末准备去附近的陵园公墓看看,祭拜一下烈士先贤,以弥补我心中之憾。另外,了解到中国清明网网络平台,有提供网上纪念馆、网上陵园、网上祭奠等功能,眼前一亮。起初还质疑这有什么意思,但细想通过网络的方式去追思、去怀念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将来更值得去肯定!

关于清明节 清明临近的感想 篇2

唐朝杜牧写了一首《清明》诗, 诗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 被称为“小李杜”。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 文词清丽生动, 意境简明爽朗。清明节是传统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清明》诗中的“行人”却人在他乡, 孤独凄凉, 又春雨绵绵不绝, 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行人”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 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结句诗意悠远, 清新、明快。

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诗词, 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 其翻译, 是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的韵文形式的问题。诗词翻译中, 美是极需保留的元素, 除了传意外, 需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丰姿和艺术美。但看到某些《清明》的译文, 全文平铺直叙, 充其量只能算一段比较伤感的短篇, 却无法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原语读者的情感触动与艺术享受。

二、译文比较与分析

由于此诗的文学价值很高, 很多学者均曾翻译过此诗。此文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以下简称“杨译”) 、许渊冲 (以下简称“许译”) 以及吴均陶 (以下简称“吴译”) 的三份译文略加分析。限于所学, 下文仅就用词遣句方面提几个观点。

(一) 关于“牧童”的翻译

一说起牧童, 中国人的脑海自然而然浮起一幅水墨图。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擅长画牛, 在他笔下的牛与牛背上稚气的牧童, 悠然自得, 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而千年流传的《清明》中,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既给“断魂”的“行人”指明了方向, 也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后, 在历代诗人们的诗作中, 不断出现牧童形象。牧童, 引领隐居归退的诗人们寻找精神家园, 因此成为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意象。正因为这个形象这种联想, 在《清明》里, 带出一片生机及春意的除了“杏花村”之外, “牧童”的出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牧童”一词的翻译值得好好斟酌。三个译本中, 杨译是s he phe rd boy, 许译是cow he rd, 吴译是cow boy。

经查, “牧童”的上述对应词汇的意思分别是:shepherd boy:牧羊孩;cowherd:放牧的;cowboy:骑马牛仔 (尤指美国西部的) ;此外, 可以表示“牧童”的英语单词还有:Vaquero (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牧童, 饲养家畜的人) 、rancher (大牧场工人, 大牧场主) 以及Corydon (田园诗中的牧童, 农夫, 青年) , 但这几个单词的特定含义比较浓, 不宜选用, 在此不逐一分析。

Cow boy, 一般指美国西部骑着马看管牛群的人, 在文学、电影与电视作品中《牛仔通常是威猛洒脱, 代表了一种美国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因此, Cowboy所代表的形象显然与《清明》诗中的“牧童”风马牛不相及。英语读者一看到这个词, 其脑内的文化预设随即启动, 形成不同于原文作者塑的图画意象。为免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笔者认为这个词并不适合用来翻译牧童。Shepherd boy。Shepherd虽是指牧羊, 与中国牧童一般是牧牛的情况不同。但这个词比较中性, 没有被赋予或沉淀下来什么文化涵义, 即使没有带出原语的意境, 亦起码不会带来其它不相关的浮想, 比较适合。Cowherd的意义不差, 但所指可能是青年人, 甚至中年人, 则不及加上boy后的意思与原文那么贴近。在选定Shepherdboy后, 笔者认为, 在翻译时可以加一个形容词lighthearted, 将牧童译作“alightheartedshepherdboy”, 以此点出中文文化中牧童的形象。

翻译此诗时, 需注意与翻译“牧童”存在相类似问题的其它词语, 如“酒家”、“杏花村”两词, 都是有着极深厚中文文化涵义的, 其翻译此文暂不详述。

(二) 关于“行人”的所指、及“借问”的主语

“……,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两句当中, 关于行人的所指, 及“借问”的主语是谁, 在杨译、许译及吴译的理解都不同, 在此笔者姑且稍作分析。

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结构比较松散, 句子结构的主谓宾缺一仍可, 但在转换为结构严紧的英语时, 问题就出现了。“借问”的主语, 作者是言他还是言已呢?这在英语里, 是要用不同单词来表现的。亦由于主语可能有不同的所指, 这就牵扯出行人是指谁的问题。如果“借问”的主语泛指行人, 那就与第二句断魂的行人主语一致。但如果“借问”的主语是指作者自己, 那路上行人是否暗指作者自己, 或是仍然泛指行人呢?这些不同理解都将导致翻译时不同的处理。

其实笔者认为, 在这首诗的翻译中过分纠缠于上述区分, 有点本末倒置。试想象, 一个不知道这首诗的外国读者, 对于文中“断魂”或“借问”的人是普通路人还是作者本身, 并不重要, 无论对感受整首诗意境氛围, 或对由诗而起的感情抒发, 均无损。再看原文, 作者亦没有点明当中说的就是自己。当读者欣赏这首诗时, 看到的虽是行人, 却自然而然联想“作者是否暗指自己?”, 从而更添诗中愁苦之意。这种效果, 无疑比作者在诗中明说自己欲断魂更让人恻然。因此, 翻译时, 我们不必将作者这种有意无意的安排点明。某种程度上说, 把行人直接译为“我”, 损害了作者的原意, 反而不忠实。反之, 如果作者的原意根本就是描述普通行人, 那翻译中更不必自作主张地译成“我”了。因此笔者认为, 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是路上行人直译为passenger或其它合适的替代词。至于下一句的翻译, 则可用被动语式When asked来回避“借问”的主语到底是谁, 而无需创造性地翻译为“我”。

三、总结

需补充说明, 上文可以说是“断章取义”的就几个方面作出分析。至于全诗翻译, 为兼顾词义、句形、音律及神韵等方面, 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中英转换, 则不一定以上文的分析结论为最佳。

临近清明时作文 篇3

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飘洒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今天,阳光洒在一片片田野上,一座座山脉上。看,坟墓的四周一片幽静,两旁的板栗树伸展着绿色的枝叶,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阳光,守卫着这坟墓旁,这里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处处春意盎然,可我们却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只是默默地站在曾奶奶的坟墓前,哀思。

爸爸、妈妈和我家的几个亲戚摆好蜡烛,香台,以及等祭祀用的点心、水果,爸爸还把鞭炮、烟花放在墓旁,妈妈也默默地把一包包用黄袋子装好的纸钱点燃,刹那间熊熊烈火燃起,我默默的站在曾奶奶的墓前,想起小时候曾奶奶那充满皱纹的手为我盛饭盛汤;慈祥的眼睛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她最疼我,什么好东西,都先给我。心里像 倒 翻了五味瓶似的,阵阵酸痛,眼泪在眼眶里滚动着热热的泪珠,最终任由泪水尽情的流淌下来!

我们拜完曾奶奶,又去拜其他的祖宗,这一趟下来,已近黄昏,我们终于拜完了。

清明节扫墓的感想作文 篇4

沿着石砌的台阶,我们来到了府山公园英烈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个金色大字—“革命英烈永垂不朽”,英烈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在老师地带领下,同学们默默地排好队,向革命先烈默哀。每个人的脸色都十分庄重严肃,就连平时特别调皮的同学,也变得很严肃。同学们向英烈们敬献了花圈,然后默哀三分钟。我低下头,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想:“红领巾是革命英烈的鲜血染红的,有多少先烈为了和平、幸福,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一定要像你们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了用自己的本领把祖国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

在献花仪式上,同学们拿着亲手制件的小白花,怀着敬佩之情,依次向先烈们献花,这小小的白花,包含着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尊敬和怀念之情啊!

清明节感想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扫墓,祭奠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用扫墓的方式来寄托对先辈的缅怀,是件有意义的事,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不良风俗的沉渣泛起,封建迷信陋俗充斥灵堂墓地,铺张浪费和相互攀比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祭品越高档思念越深。这不仅与我们先辈所崇尚的简朴节俭之风背道而驰,而且也给现实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

每逢清明节前后的这个时候,上坟祭祀的人们成群结队,像潮水般涌上山去,人们习惯用烧纸钱,放鞭炮的传统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清明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也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清明祭祀是个人情感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高尚的品德,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清明节是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人们应更多的强化精神上的追思,通过对逝者的追思去体会生命的意义,并在追思中学会感恩,然而每到清明时节,每个地方祭祀方式变化多端,已经超出了我们常人的理解,其形式千奇百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农村这种行为已经在不断的加剧,形势开始往相反的方向变化,针对其现象,以下提出本人的一些个人见解。

我们开展传统节日,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人们在固定的节日里面去践行我们的一些风俗,为的便是以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来勾起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清明时节,大家尽自己所能去祭拜自己的先人,缅怀逝去的生命,是我们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是值得我们去倡导的,可是如今清明时节到来之时,出现的风光家族祭扫行为便是变相的糟蹋我们的传统节日,那样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地,还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寡然无味,后面只会加重社会的阴暗面,扩大这种攀比场面,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往相反的方面发展。我们现在旨在建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优质化社会,我们该秉承的原则是健康,向上的和谐主义思潮,这种攀比行为只会加重我们的民族矛盾,当然这种民族矛盾指的是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内部矛盾,会使得某些地方宗族势力有所抬头,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相当不利的。这些问题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日常贯穿于一些人头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借助这一传统节日的释放。因此,切实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移风易俗,从思想深处抓起,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古人是非常重视移风易俗的。《礼记》云:“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把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看作是关系到安定团结的大事。社会发展到科技昌明的今天,人们更应当有信心、有理由、有条件肃清自己脑海里的封建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引导群众用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组织群众用植树表达对先人的纪念之情等。这些文明之举,既庄重节俭,又绿化了环境。总之,就是要让他们自觉破除祭奠中的种种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只有这样,这一传统节日的积极意义才能光大起来,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教育活动也才能落到实处。

清明节扫墓感想 篇6

“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快冤魂!”哀乐低回,空气都变得沉重了许多,多少个意气风发的头颅,在你面前低低的垂下,如一个个犯了错的孩子。

纸做的花,轻声地哭泣,你们那些如花般灿烂的生命,都付给这片高楼大厦、这般断壁残垣。那么,门前这些砖石,也应该是有感情的吧,它们沉默着,显得那么哀伤。

这片林园,就是张自忠烈士的栖息之地吧,阳光沉着地穿透那些密布的树木,让一条条宁静的小路充满光亮,没有人来烧纸钱,并不是没有人来祭奠,没有语言,并不是没有人思念。

那片灰色的硝烟,让你们什么也来不及留下,就匆匆地迎向战场,迎向那炮火横飞的死亡,这么多年都没有战争了,那些刺耳的金戈之声,是否,还常在你们耳旁回荡?

那么再听听这些孩子的赞美吧,还有那些破晓的阳光,总是那么清新明亮。

你们说为了让每个人都幸福,如今我们也算是幸福了,幸福的我们,总算没有忘记,每年在这个时候沉默地站在你们的坟前,为你献一朵小花,植一棵小树。

虽然阴雨绵绵,但是肃穆庄严的烈士纪念碑前仍然放满了鲜花,同学们站在纪念碑前分别为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张自忠将军默哀一分钟,表达了对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和深切哀悼。在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宣誓更是表达了对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深深的哀悼和崇高的致敬。在认识到中国革命光辉的同时,陶冶了革命情操,塑造了英雄的品质。

清明节感想作文 篇7

清明节感想

清明节感想 清明节的感想

清明节的时候,我回了一趟老家,在老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老家,我问大老爷在清明节应该要做什么,他说,要去扫墓。那么,应该要去扫谁的墓哪?爷爷插话说去看望已经去世的亲人,为此,还特别包的水饺,买的烧纸。说罢,爷爷就去看望他的爷爷了。哦,原来‘‘扫墓’’就是这一回事呀。

饭后,我想了想,其实人这一生太短了。看(鲁宾逊漂流记)觉得鲁滨逊其实很幸运,因为他在这一生中为人类做出了贡献高中优秀作文 原创分享 ,过的丰富又有情趣,那么惊险,那么刺激。当他老了,回顾自己这一生做过什么时,不会觉得空虚,觉得后悔。我好想把握光阴,长大后做件令我值得回忆的.事。当老了回想往事时,会觉得很满足,很充实。

时间不等人。如泪水,流下了就不会返回;如字迹,画上了,无论你怎么遮挡,都有痕迹。它不像头发长了可以剪;衣服脏了可以洗。

眼看着,时间飞逝,弟弟妹妹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一天天变老。现在我们在城市,可还是会常回老家看看,那是因为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为什么有些做子女的不肯多拿出一点时间陪一陪父母那?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一辈子也还不完,难道真的就只差这一点时间?我们临走前,看到亲人们恋恋不舍的眼神,就感到一阵心酸。

多抽时间来被陪陪父母吧。

潍坊八中平和一三班

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感想作文 篇8

清明时节,满腔崇敬祭英烈,草长莺飞,众志成城弘遗志。在这个集历史、文化、节气等众多意义在内的日子里,我跟随小孩子们来到了莱芜战役纪念馆重新接受了一次“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的爱国教育。在这里,不光有学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宣誓、默哀、献花篮、敬花圈,聆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瞻仰烈士纪念塔……祭扫活动井然有序。

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在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人民并没有把先烈遗忘。

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新主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祖国在我们手中更加强盛起来,我们要教育好我们的子孙,今天我们如此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保卫我们的家园,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感谢老师和热心的家委会把这节爱国历史教育课搬到了历史发生的地方。我相信所有陪同家长会与我感同身受。希望今后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和小孩子同学习,共成长!

描写清明节感想作文 篇9

今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来到了八一山,庄严肃穆地站在纪念碑前。首先,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唱了国歌。接着,我们又唱了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这嘹亮的歌声寄托了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思念。接着主持人为我们讲述了关于烈士们的英勇故事。最后,就到了为先烈扫墓、献花的时刻了,我默默地走到纪念碑前,献上我的花,望着眼前的纪念碑,我仿佛看见了烈士们站在我面前,他们好像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我们。面对纪念碑,我心中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是有了您们的勇往直前,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您好虽然倒下了,但千千万万个我们——新中国的少先队员们站起来了。我们一定会牢牢地举起五星红旗,让它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

清明祭祀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必须从增进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开展这次如此隆重的清明活动,就是让我们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同时,也是要我们用尊敬的心回报烈士们,从而使我们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清明节缅怀先烈心得感想 篇10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屹立在正前方高大肃穆的纪念碑。白色的建筑,中间烫金大字,在风中萧瑟。我看着那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固然时间会腐蚀它的轮廓,但战士们冲锋陷阵时的那种豪迈丝毫没有褪去。

纪念碑前,我们献花,我们哀悼,我们鞠躬,我们宣读入团誓词。这一切让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看着一个个热血儿女,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抛头-、洒热血、前赴后继,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看着墓碑上一张张老旧的照片,那是烈士们年轻的遗像。透过他们坚定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硝烟滚滚,听到了号角阵阵。

听着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爷爷那骄傲的神情,让我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心里的浮尘也被一点点打扫干净。我明白了国家、社会、学校、父母在我们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我也应当用百倍的努力去回报他们。

上一篇:宿舍管理规定范文下一篇:一年实习总结:内科各科室用药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