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2024-10-20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共7篇)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就日趋增加, 因此, 老年人身心护理等诸多问题也就倍加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何根据现代老年人的身心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是当今社会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由于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经济收入等诸多情况的不同, 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积极的融入这个群体, 为他们排优解难, 做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是当今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 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变化

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 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一般而言, 普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 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 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 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 所以心理比较满足, 情绪比较稳定, 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由于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 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 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所以感到不适应, 无所适从。针对这些老人,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 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其次要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尽快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多与自然、社会和周围的人群接触, 不但可以消除烦恼, 还可以多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 丰富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2 经济状况的改变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 我国退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 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 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经济收入的不足, 社会地位不高, 使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因此, 要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 有选择性、有规律的进行适度的脑体劳动 (如下棋、打牌、写作等) 和体力劳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 。不仅能增强体质, 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是一个人能获得休息和帮助的场所, 是一个能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的地方, 更是唯一能满足人的个别需要的最好场所。要为老人创造一个和睦相处、充满温馨的家庭环境, 因为家人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不具备, 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 需要家庭关心, 生病时需要家人照顾, 经济困难时需要亲人救济, 再婚时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 临终时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作为老人的子女, 平时要多关心、体贴老人, 尊重他们的成就感和权威感, 遇事多与老人商量, 有时间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家人的互相体贴、关心照顾、安慰和鼓励是老年人战胜自己, 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最有力法宝。

4 善于语言沟通

通过与老人的亲切交谈, 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 各种心理感受及原因, 并给予解释开导与安慰, 使其从迷茫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以保持老人的最佳心理状态。鼓励老人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 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 多与亲朋好友来往, 结交新的朋友, 这样大家既可以交流感情, 交流思想, 交流各种娱乐经验, 倾吐心中不快, 还可以获得信息, 感情有所寄托。与年轻人交朋友还可以体验年轻人的心态, 活跃思维, 促进身心健康。言语的交流与沟通, 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 对调节情绪开阔胸怀, 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5 学会控制自己, 调节不良情绪

有些老年人因为躯体的某种病症限制了他们自由活动的能力, 于是就会加重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 他们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悲伤或哭泣, 甚至有时还会扔东西, 打骂身边的亲人。作为护理人员, 首先要及时与其家人沟通, 让家人知道所有发生的一切并非老人的本意, 是一种病态的反应, 老人想以此来引起家人的重视;其次, 还要经常与老人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 要尊重他们, 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述, 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重视的愉悦。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 进而树立坚强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我们还要教会老年人要善于安慰、控制自己, 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 鼓励老年人多读书、看报、看电视节目, 听收音机等, 以达到分散注意力, 调节情绪,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 恢复健康的信心, 并能以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乐趣。有条件的老年人还可以适当参加社区组织的娱乐活动, 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消除或减少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6 大力倡导全社会掀起爱老敬老热潮

要使老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除了老人自身参与外, 社会、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从精神上、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

总之,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退休, 退休的老人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退休老人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全社会要重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不但要关心退休老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更要注重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刘美玲, 杨宗香.老年人家庭护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2]王玉学.心理保健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82-183.

[3]周玉.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7:413-427.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2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易达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29985366.)

【关键词】 心理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理和社会因素都纳入了医学和护理学模式之中,尤其在疗养护理工作中,如何了解和满足疗养员的心理需求显得更为重要。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是社会上和疗养院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对这一群体的疗养护理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谈心、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多种方式,着重研究了其在疗养期间的心理需求及护理措施,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疗养期间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需求

1.1 被尊重的需要 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前大多担任要职,常有一呼百诺之尊,今日离开工作岗位,失去权力,失去了往日的至尊,心理上有很强的失落感,他们特别需要在疗养期间能像以往那样受到尊重[1]。

1.2 生活充实的需要 在职期间,他们日理万机,生活非常充实,退下来之后赋闲家中,总有无所事事之感,他们需要活动,需要娱乐,需要交往,要有事可做,害怕寂寞孤独。

1.3 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这些戎马半生、革命了一辈子的老干部,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退下来以后,没人请示,也没人汇报了,自己许多的经验、观点和看法没人问津、没人采纳了,总有一种被人冷落、老而无用的感觉,他们需要别人能请教他,能得到他的帮助,以便体现自身还有很大的价值。疗养期间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需求的护理

针对老干部疗养期间的心理需要,具体制定以下护理措施。具体见护理论文

2.1 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

1)疗养入院时有专人专车接站,出院时医护人员列队相送,以示重视和关心。

2)对每位离退休老干部都称呼“首长”使之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找到往日的感觉。

3)日常护理中,要举止轻盈,面带微笑,有专人陪伴去作检查和治疗。

4)晚上早查房,早熄灯,清晨早开大门,尊重老干部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2.2 充实其疗养生活

1)举办各种学习班,如太极拳班、交谊舞学习班、钓鱼班等,使疗养生活丰富多彩。

2)开展各种比赛,如书法、乒乓球、钓鱼比赛等,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疗养员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3)经常组织疗养员在一起开茶话会,每次一个话题,这样既能增加相互之间沟通交往的机会,又给老干部发表看法,抒发压抑的内心提供场所。

2.3 为体现其自身价值创造机会

1)经常性地请老干部给医护人员讲课,可以涉及革命史、政治形势、生活指南等多个方面,使他们能通过讲课体会到自身价值。

2)工作或生活中一些事情,多请他们帮助或指教,这样不但不会使他们感到麻烦,反而会使他们高兴,使他们感到还能帮助别人做事,而不是老而无用了。

通过以上针对性的护理,能使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在疗养期间调整失衡的心理状态,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疗养护理效果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3

【摘要】开展军队现代化以来,许多军队领导干部离开队伍后走进了干休所,大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能够淡然的面对退休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干部无法适应两种生活的落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包括空虚、寂寞、自卑、多疑、失落、暴躁等,文章针对军队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所产生的不健康心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护理意见,帮助离退休人员及早适应新的生活,享受幸福时光。

【关键词】干休所 离退休 老干部 心理健康 心理护理

军队干休所是为离退休老干部提供服务的地方,离退休老干部都是从领导岗位离任,在军旅生涯中有着丰富的经验、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阅历,对于社会有一定的贡献。这些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对于干休所的护理有着较高的质量要求。老干部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是干休所的一个重大课题,护理人员在对其生理、病理进行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掌握。针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特点,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改善,帮助离退休老干部完成从军旅到退休的顺利过渡,在宽松、休闲的离退休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安享晚年。

1.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军队老干部离退休后对其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涯一般较为紧张而有规律,而离退休后老干部要面临着无规律、无纪律、懈怠的生活状况,并且離退休后人际交往的圈子会大大缩小,许多因素发生突变导致老干部在身心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刺激。因此,面对这一突然的转变,部分老干部一时无法适应,单调的生活容易导致心理出现失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失落、焦虑、愤怒乃至仇恨等负面情绪,导致不良心态。容易产生一系列偏离常态行为的出现,甚至由此引起其他生理疾病,对离退休老干部的身心健康是严重的威胁。

2.离退休老干部心理疾病特征

2.1 “乐观”型

许多离退休老干部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要求不高,容易知足,不会产生攀比等不良心态,但是由于过分乐观的心态导致其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疾病的看法不科学,对于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措施不重视、不执行,甚至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等都不在乎。

2.2 疑虑型

许多离退休老干部的敏感性较强,当别人在议论工作或者悄声讨论时,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怀疑别人在议论或者批评自己,对于自己的领导形象有着严重的怀疑,常常感觉周围的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对于医师的用药及诊断常常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医师的品格,发现有一点不一致就显得忧心忡忡,对周围的人群极其冷淡,对护理人员不够信任,并且对其所服药物有严重的怀疑,容易加重病情。

2.3 领导型

很多老干部在离退休前都是地处一方的领导,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并且在工作岗位受到下属和其他人的尊重,因此其心理特点喜欢别人尊重他们,依从他们。由于长时间养成的领导习性,习惯发号施令,离退休后无法正常的用平等的态度与人交流,包括亲属、护理人员和医师,离退休后在许多事情处理中感到不适应,容易造成老干部心理的严重反差,心理不平衡加剧。

2.4 孤独型

许多老干部已经没有老伴,并且子女相继离开家庭,因此面临着空巢老人的境遇,这些老干部在身体不适等情况要独自接受治疗,容易造成老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造成老干部寂寞感、忧郁加强。因此需要护士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临床护理中,真心实意的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生命和权利,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干部给予生活上的悉心照料。

3.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

3.1 加深理解

要对老干部加深理解,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充分尊重老干部的性格,对其称呼可以按照原先的领导职务,对于其述说要认真倾听,让老干部觉得被尊重。对于离退休时间不长的老干部,在不知道其职位的情况下,可以称呼首长,而知道职务的一般以职务称呼,保持平和、自然的态度,建立双方良好的信任关系。军队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在工作中不稳定的心理我们需要及时的交流,为老人与家属与护理员之间搭起和谐的沟通桥梁。

护理人员要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技术新药品相关知识及时作出了解,在临床上娴熟的护理技术很容易取得老干部或患者的认可,更容易靠近他们,加深对他们的心理了解和认知。

3.2 加强语言沟通

在进行心理护理中,要做到耐心负责,言谈举止要得体,对于老干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加以解答,做到语言亲切、掌握分寸。经常与老干部谈心,多问候他们,鼓励他们多与外部的世界交流,经常交流离退休后的生活乐趣,减少孤独感。要和老干部加强语言的沟通,更好的建立和谐的关系。更能使护患关系的融洽度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是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3.3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很多干休所老干部都患有一定的身心疾病,并且各种身心疾病的类型较多,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对于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要熟练掌握,要不断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心理护理的技能。在业余时间要加强学习,做到工作心细、语言轻缓,动作熟练、操作轻柔,增加老干部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干休所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外,还要加强老年人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根据每个老干部的不同心理特征,在护理中采用不同的护理形式,转换护理思维,扩大护理场所,不仅仅是床边护理,要扮演好心理咨询者、健康教育者等多方面角色,提高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席淑华,王雅芳,张敏,朱丽妹,潘碧波;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年21期

[2] 吕探云,曹育玲,杨英华,马敏芝,袁浩斌,吴莎;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6期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广州地区内的部分高校进行随机抽样, 选取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国语大学及华南师范大学四所大学, 对400位离退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2、家庭特征调查表

对被调查的高效离退休老人的家庭基本特征为主要调查内容, 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情况、家庭成员、娱乐方式、空巢程度及对生活和经济的满意程度等。

3、症状自评量表

这个量表采用五级制, 每个测试项目分为1到5分不等, 当结果出来时, 所得分数越高, 表示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越低, 依据统计量表中标准的各分数, 总项目的所得分之和为最终的得分。

4、实施测试

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在进行问卷发放时, 应保证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来使得高校离退休老人积极的配合调查。并应坚持被调查的老人自己填写, 但是由于视力已不太好的老人, 则应进行逐条的解读, 使之对调查内容理解后, 再进行作答, 并且问卷应当场收回。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收回问卷364份, 其中有效问卷352份。

5、统计方法

选取9个反应心理状况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为第一组变量。选取反应家庭特征的3个因子:绝对空巢、相对空巢及非空巢为另一组变量。其中第一组变量是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同家庭特征相关系的分析, 第二组变量是对研究的必要性补充。

二、结果

1、一般材料

研究对象为346人, 其中男161人, 女185人。年龄分布在50岁到8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老年期即60岁以下的60例, 老年期286例;离休125例, 退休221例;婚姻状况中, 已婚的338例, 再婚的17例, 丧偶的89例, 离婚或未婚的35例;文化程度接种在初中、中专及高中阶段, 占据总数的65.6%, 文化水平较高;被调查者的退休金大多数在1000到两千元之间, 经济基础好;空巢程度方面, 非空巢老人占据了55%, 不同孙辈一起居住的占据67%。健康状况中健康人数为126例, 其余老人受到来自心身疾病及慢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困扰。

2、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程度

采用协方差检验, 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请见下表:

采用协方差检验, 其中社会责任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请见下表 (MMPI, ) :

将问卷调查结果同全国常规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从总体上来讲,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同全国常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9个反映老人心理状况的因子上, 躯体化的程度是最高的, 但是与常人相比并不明显, 不存在明显差异;抑郁程度同其他因子相比较高, 但是与常规相比仍比较低, 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他方面的如人际交往、强迫症、敌对、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性等因子相比于常人, 则明显较低。这就说明了高校离退休老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同家庭之间不同的特征进行分析, 有无配偶的高效离退休老人在躯体化和抑郁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配偶的高校离退休老人相比于没有配偶的老人躯体化程度较小, 也较不抑郁;是否同孙辈一起居住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精神性和敌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和孙辈一起居住的高效离退休老人表现为较少的精神病性, 敌对程度也较低。对空巢程度不同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心理状况上的总分上进行分析, 其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对空巢程度的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事后检验, 从心理状况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可以看出, 相对空巢的老人比绝对空巢的老人心理状况健康水平高。

三、探讨

高校离退休老人与常人相比, 躯体化程度较高, 这是因为生理功能的衰退对于心理状况的改变不存在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 人到中年, 便不想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消耗, 不再特别依赖自己的身体。并且大多数老人都会接受正常衰变所导致的身体变化, 他们认为自身机能的衰退程度要比年轻时的想象要好。此外, 高校离退休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好, 在经济上处于比较满足的状态, 很少有像普通老人一样的经济压力。高的经济收入和高的生活质量使得高校退休老人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 容易同家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获取家人的尊敬。因此, 从整体上来讲,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健康水平较高。高校离退休老人的文化程度较高, 着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认知, 比较关注与自身健康和卫生的调节, 对于产生的不良情绪可以依靠自己化解, 生活质量较高。由于高校离退休老人在以往的工作中形成了自身善于控制协调的工作习惯,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生活习惯和善于主动调节的心理习惯, 这些习惯利于老人对退休生活的使用。此外, 离退休阶段是一个是阶段性变化的过程在老人离退休后的一段时间后, 常常会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 发生的概率也将会越来越小。当高校离退休老人对退后后的生活表现为满意状态时, 就容易接受离退休这一现状, 进而完成离退休的角色转变, 也就不容出现心理障碍。

从表1发现:躯体健康因子与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神经系统因子, 其次是既往健康状况因子, 说明神经系统疾病和既往健康状况对离退休老人的躯体健康影响最大。而心理状况因子与其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躯体化因子, 其次是强迫因子, 说明躯体化障碍和强迫状态是反映老人心理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此外, 躯体健康因子与心理状况的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神经系统因子与W1, 其次是既往健康状况因子, 反映神经系统疾病、既往健康状况和老人的心理状况关系最密切。心理状况因子与躯体健康状况的典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是躯体化因子, 其次为强迫因子, 反映了躯体化障碍和强迫这两种心理状态对躯体健康影响最大。

据表2可知, 从第一对典则变量得既往健康状况、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化障碍成正相关, 即既往健康状况良好, 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躯体化障碍较轻;躯体化障碍主要反映身体的不适感, 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和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的躯体不适往往较少, 因此其躯体化障碍较轻。这可能与本文所发现的离退休老人主要心理反应模式为躯体化障碍和强迫有关;也可能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 且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使老人易产生认知障碍, 而强迫症状因子除了反映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外, 还反映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为此, 强迫症状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从第三对典则变量得疲劳感和敌对成负相关, 和睡眠饮食障碍成正相关, 即敌对症状少, 睡眠饮食障碍多的老人疲劳感重;可能是因为当老人的睡眠饮食障碍较严重时, 往往会因为休息不充分而产生疲劳感, 而此时敌对的情绪行为也减少。

通过对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同不同家庭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 家庭形式的不同:是否空巢及、是否与孙辈同住都对老人的心理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有配偶的高效离退休老人相比于没有配偶的在抑郁和躯体化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有配偶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躯体化和抑郁程度上都同没有配偶的老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不抑郁和躯体化低。究其原因, 是由于配偶可以在生活中给予相互的照应, 对自身的健康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比较低, 减轻了对于自身生理的关注程度。此外, 配偶还可以在给予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怀念往事、倾诉交流及一起娱乐等。配偶之间关系美满, 婚姻和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高效离退休老人在社会的活动圈子比较小, 主要的支持就来自于家庭, 而配偶就是家庭支持的关键, 没有配偶的老人经济独立单一, 平时还要独立完成家务, 压力比较大, 没有商量和倾诉的适合对象, 主观的幸福感也比较低。缺少配偶会使得高校离退休老人很难进入老人角色, 易引发抑郁、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在整个家庭环境中, 祖孙关系式最为融洽的, 并不会由于不在一起居住而疏远。可是, 调查中的结果显示相比于不同孙辈一起居住的离退休老人, 和孙辈一起居住的老人的精神病性及敌对性都相对比较低。究其原因, 是由于老人刚刚退休, 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比较健康, 仍然可以对孙辈进行照顾, 这时的老人不会感到无事可做和孤单, 对孙辈日常的教育、生活上的支持能够让老人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老人对今后激情生活的向往, 对于老人尽快进入退休角色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能够在孙辈心中树立良好长辈形象, 离退休老人在生活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这种同孙辈间的相互接触对老人的观点和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心让老人更容易宽容自己和接受自己, 减少了自身心理上的负担。

四、总论

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特征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敌对与矛盾成正相关, 与亲密度、组织性成负相关。因此, 必要进行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和家庭干预, 来让老人取得良好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对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家庭和心理的干预重点在于帮助老人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 鼓励其家庭成员之间多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 更多地进行相互帮助和支持, 来使得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11) 。

[2]陈长香:《北京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中国社区医师》, 2008 (6) 。

[3]王志斌:《健康家庭特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2) 。

[4]赵海萍:《离退休老人心理卫生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3) 。

退休老人优秀事迹 篇5

XXX,高新区宁海街道的一名退休教师,已年过60,仍坚持大爱情怀,默默奉献。说起XXX为人,周围邻居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大家都说:“她可是个好人,热情、善良、有爱心!”

既是舞迷,也是奉献者

年轻时XXX就非常喜爱舞蹈,并鼓励村里妇女跟她一起跳。这几年,她还一直义务教村民跳舞,从未间断,即便是自己有事,也是先给大家放好音乐。一到傍晚她就在老时间,推着音箱来到社区广场播放音乐兼领舞。先是跳一个小时的适合老年人跳的有氧健身操,然后跳一个小时的适合年轻人跳的广场舞。XXX说,一般最少一个星期教大家跳一曲新舞,到现在已经教了26支曲子。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今年以来,凤山数十位老人在XXX的指导下已学会了《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10多首抗红歌。在问到这些健身舞都是从何学来的,XXX笑着说:“都是从网上学的。”她告诉记者,是子女帮着从网上下载下来视频,一点点照着学习。

最让大伙感动也最让舞友们敬佩的是,舞友原来提供的那套音响因为经常发生故障,几次找人修理也没有解决。前不久,XXX干脆就到商场自费为大家购买了一大一小两台音箱和平板电脑,共花费1500多元。保障了大伙跳舞的顺畅进行。

每晚七点至九点,一般至少二十人,多则达到五十人。他们伴随着音乐边跳舞边交流,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跳得好。”“队形整齐,队员精神面貌真喜庆。”围观群众边看边议论,并用相机、手机拍下她们的精彩表演。

“小老人”帮助 “老老人”

2011年XXX退休后,带头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里,XXX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哪家有个大事小情,总有她忙前忙后的身影。XXX笑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老人”,以帮助老老人为乐,以为邻里做好事为乐。邻居徐老太不幸丧偶,XXX数次登门,如亲人般伴其左右,问冷暖、解心结,并千方百计动员她参加社区活动,让老人重焕活力、绽放笑容;邻里 83岁空巢老人吴老爷爷身患重病行动不便,XXX主动了解情况,嘘寒问暖,还成为了他的“编外”子女,小到跑腿买菜,大到看病取钱,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尽自己的能力满足。最令人敬佩的事,XXX悉心照料八旬老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孝道,受到了村民的点赞。

今年5月,老母股骨头骨折住院动手术,XXX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在医院陪伴老人,给她喂汤喂药。出院后老人行动不便,XXX每天骑车3里多路为老人煲汤送菜,从不间断。夏天高温连连,酷热难耐,XXX还将“每日一探”改为“每日两探”。XXX把社区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看待,桩桩小事都温暖着邻里的心。

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老师奶奶”

从教36年的XXX,退休后与老伴搭档创办了“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开设“四点半学校”,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将无人接送与管理的留守儿童召集起来,主动担任他们的“代理家长”,进行作业辅导,游戏活动。暑假期间,她不仅组织学生看书看报、讲故事、做游戏,还邀请回乡度假大学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并通过远程教育视频下载一些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掌握许多生活小常识。她引领孩子们到“知识宫”、“动脑筋王国”里遨游远航,和他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给他们传授防水、防火、防电的安全知识;组织他们参加《周报》《阳光少年》举办的征文竞赛。她对留守儿童实施“十个一”关爱法:一张亲情联系卡、一本代理工作记录、每月一次亲情交流活动、每月一次学习检查指导、每月一次家访活动、每月一封亲人家书、每月一次与父母视频对话、每月一次主题教育、每人一本成长记录册、每人教会一门实用技术。在她心目中,关心下一代是自己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快乐所在,她倾注一”片爱心,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带,村里的孩子都称她为“老师奶奶”。近3年,她无偿辅导学生3000多人次,其中还包括父子两代人。

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篇6

关键词:社区独居老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口老龄化逐步增加, 一些丧偶老人, 无儿无女老人也越老越多, 社区独居老人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 各项生理功能逐步减退, 一般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此类独居老人一旦发病, 不仅在住院期间无人照顾, 而且担心自身的健康问题, 害怕自己无法痊愈,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1], 造成老人孤单、抑郁、郁闷等心理问题。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两个方面, 健康的一半是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躯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2]。通过2011年在常教社区内随机选取132名独居老人和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重点是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改善老人的不良心理, 构建老人的健康生活模式, 对独居老人恢复躯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从常教社区中随机抽取132名独居老人作为观察组, 抽取132例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为对照组。老人均是自愿参加调查, 观察组132例老人中, 男60例, 女72例;年龄在60~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5例, 小学40例, 初中22例, 高中5例。对照组132例老人中, 男65例, 女67例;年龄在61~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4岁;文化程度方面:文盲60例, 小学56例, 初中10例, 高中6例。

1.2 方法

对两组老人进行生活质量综合问卷和心理问题调查表评定, 让老人在填表之前消除顾虑, 充分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填表前向老人表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征得老人的同意。对于文化程度低, 理解能力欠佳, 具有读写障碍的老人, 应该多加指导和解释。问卷方面主要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 让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定, 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2 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较对照组差, 见表1。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较对照组差, 见表2。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 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低于与配偶或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 特别是在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方面。社区独居老人是一群比较特殊的人群, 由于平时长期独居,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得到的关怀比较少。有些老人由于没有亲人, 身体出现问题后会导致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更重, 没有归属感;有些老人由于过度担心经济问题, 忧心忡忡, 对睡眠情况、身体恢复、心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情况都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诱因。独居老人由于长期独居带来的心理问题, 如果老人无法适应便会引起多种身心疾病, 不仅给家庭带来各种各样困难, 还会带来多种社会问题。可通过社会方面援助、财政支持等方面积极配合, 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好独居老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躯体健康的基础, 能帮助老年人抵抗年老后器官功能衰退所导致的慢性疾病。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对老人的关心照顾慢慢疏忽, 往往会导致老人不良情绪的滋生, 出现不愉快情绪。在不能够及时宽慰处理的情况下, 会对老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健康威胁。因而, 护理人员应对社区独居老人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减轻老人的情绪障碍, 树立老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社区为老人增设社区学校, 为老人提供一个晚年的学习环境, 利用类似于老年大学的机构充实老人枯燥的生活。成立社区日常服务站, 大家互帮互助, 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积极。经常在社区举办休闲的群体活动, 鼓励老人参加, 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够带动老人的良好情绪, 活跃思维, 对老人的积极心态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3]:和睦的家庭情况、良好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带来满意的生活, 在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问题, 对老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尤其是心理护理辅导,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老人沟通交流, 找到老人的心理需求所在, 了解老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生活环境, 沟通同时为老人提供一些健康教育知识, 获取老人的信任, 帮助老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应该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适当的安排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 关注老人的用药情况和生活情况使老人的心理状况保持在最佳状态, 让老人有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身体健康早日恢复[4]。

参考文献

[1]贺新艳, 栾霞, 刘丽杰.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 :142-144.

[2]陶红, 姚中华, 叶盛, 等.上海市南汇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412-1414.

[3]須俊滟, 国内空巢老人护理困境与研究进展.上海护理, 2009, 9 (5) :72-74.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全院离退休人员共465人, 其中男性216人, 女性249人, 年龄:55岁~88岁。

2 心理问题及分析

2.1 生活习惯的改变

院校退休人员大多是老专家、老教授, 离退休后所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们从教学、科研的大舞台转移到家庭的小舞台, 从紧张的工作环境转入相对安静的小家庭, 特别是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者变为被动的服从者, 旧的生活模式被打破, 而对新的生活模式尚不适应。新的生活需要, 使他们接触许多的家庭琐事, 他们对此感到陌生、力不从心, 从而产生空虚、急躁、心情烦乱, 无所事事, 甚至觉行事事不如意, 样样不顺心, 部分人的性格发生了明显改变, 失去了应有的涵养, 加之有的家人不理解, 不能正确疏导, 有的甚至唇枪舌剑, 导致他们心情更为压抑, 表现为忧郁、情绪低落, 而成为一些疾病发生的诱因。由于一般情况下, 女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男性, 所以角色行为不适应与失落感的发生率小于男性。

2.2 社会因素

离退休后, 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 他们由支配者变为服从者, 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对离退休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爱护和理解, 使他们对现实产生较强的失落感, 觉得人情淡薄, 生活失去乐趣, 心理上极不平衡, 对周围的人失去应有的信任和理解, 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常常生闷气甚至发火。这些都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 也是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常见诱因。

2.3 职业因素

对信息反应敏感, 是离退休知识分子长期养成的职业特点。离退休后, 由于对社会角色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 产生种种消极情绪, 对周围事物极为敏感, 表现较突出的是多疑多虑, 注意观察对自己的各种反映, 产生一系列的联想, 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导致病情反复或恶化。

3 心理护理

3.1 满足病人的感情寄托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帮助患者建立与疾病抗衡的心理准备和康复信心。离退休人员最怕的是孤独、失落, 为了消除他们的这种情绪, 我们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 是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 在感情上得到满足。我们还常与他们进行交谈, 了解其个性、习惯及心理需求, 缩短距离, 增强信赖感, 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理解和帮助。针对患者的不同个性和心理需求, 我们施以不同的护理措施, 都取得了积极的合作, 从而使病情很快稳定或有了不同程度减轻。我们还根据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大, 而血管系统疾病与心理因素关系极为密切等特点, 经常向离退休人员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 指导他们掌握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功能锻炼方法, 使他们保持较好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建立起与疾病抗衡的心理准备和康复的信心。

3.2 满足他们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此时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极为敏感, 对患同种疾病患者的转归极为关注, 愿意与患相同疾病的病友相互探讨, 这在老年人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例如有一脑血栓患者,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患者非常担心预后情况, 害怕以后长期不能生活自理, 加之老伴年纪大, 子女们又不能长期在身边照顾, 思想顾虑较大。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详细向他介绍这种病的基本知识和几例恢复期患者的现状。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 减轻了思想负担, 积极配合功能锻炼, 肢体功能逐渐恢复。

3.3 注意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影响

上一篇:终止妊娠时机及方式下一篇:读书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