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中国老人(通用8篇)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1
迷失的中国老人
本是一个清澈的湖,因大开发而被污染,湖缺乏源头活水,因此它就只能是这样了,恢复不了原来的清澈。
中国许多老人的思想意识就如这个湖一样,被毁坏了,再也无法恢复到被人尊敬的状态。
昨天去医院看病,B超是排队最长的科室,一位老大妈硬是插队了,她的理由是她原来排过,只不过走开了。我们后面的人感到无语,只得依她了。可不一会儿,她又要求她的熟人插在她的前面,简直不可理喻,在我们一致的声讨声中,她只好作罢。唉,老人,不懂礼的老人。走到大厅,一对老人的脚搁在茶几上,鞋脱掉了,那么显眼,那么不和谐。唉,又是老人,我们的不快一点都引不起她的注意。
再想想“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的讨论,这个社会怎么了?扶跌倒的老人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都是那些讹诈的老人弄坏的。一个本应被人尊敬的群体,现在却被人们说三道四。为什么?
他们曾经那么纯洁,就象清澈的湖水,可在改革的大潮中,他们曾经又显得那么落后,于是乎在他们即将进入老年时,努力改革自身的观念,强迫自己建立起“金钱至上”的观念,强迫适应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在自身利益的维护上,他们不再显得弱势了。没料到当他们奋命走到这一步时,社会又向前发展了,那些他们原来有的而又被自己的抛弃的品质又被社会推崇了,年轻人都感觉到如果社会继续弱肉强食,这个社会将极其糟糕,年轻人又自觉地转过来了,而可怜的老人们,却无法再一次回头了。老了,转个身多么不容易。
就这样,迷失的一代产生了,他们不是下一代,而是我们的上一代。
当然,这里是借极少数的人来指代一种现象,绝不是对大多数老人的不尊敬。这样的分析,我们只会更同情老人,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使他们应接不暇、无法招架。这样地分析,我们就会感觉当今的老人们,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可他们的内心却总是充满怀旧,社会把他们改得不知所措了。
老人应该尊重,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以此为理由放弃尊重。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错是社会造成的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2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结构转化,即当前我国社会的整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资源结构以及社会身份结构等都发生转化;其二是社会机制转换,即当前中国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等也都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受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转换的双重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转变。
二、价值迷失的表现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由社会结构的变迁决定的。和平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单一和稳定的,而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会出现剧烈的冲突与改变。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扩张的倾向,在时间层面上塑造了不断变化的模式,从而造成人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理解。变迁与发展诱发了人们对相对性的敏感和对绝对性的不信任。正如奥德嘉·加塞特所说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人间诸事,会朝什么中心方向移动,因此,世间的生活,可耻地已变成临时的了。”[1]由于商品经济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现代社会的人感到无法预期未来。这种不可预期性,使人们感到手足无措,无疑造成了人的价值选择的困惑,也就是价值迷失。
(一)个体层面的价值迷失
1. 自我疏远。“人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复杂社会机制中的一个齿轮,与自我的疏远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人的价值观也已经衰退下去了。”[2]人遗忘了他真正感觉到的、喜欢的、排斥的和相信的东西,也就是忘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物质上比以前更富有了,但是精神上更加空虚。因为人们变成了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唯一目标的“经济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生活茫然而无头绪。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文化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经受着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感到不知所措,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自己,形成一个虚假的与真实的自我相分离的“假自我”。
2. 自我憎恨。
自我憎恨本质上是理想化的自我因实际自我未能做到它必须做到的而产生的愤怒,是对人们生活中的不适应感和失败感的强化。现代社会由于激烈的竞争,人们普遍处于极大的生存压力之下,面对失败,会无意识地产生对自我的不满和憎恨。这种憎恨如果长期存在得不到排遣,很可能导致一些消极后果的出现,如自卑、厌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等。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虽然获得了自由,但实质上陷入了孤立的不安全状态。这种孤立使个人难以忍受,相对于外面的世界,个体陷入完全无助的境地,所以会感到恐惧不安,同样由于个体的孤立,与世界的一体被打破,失去了确定的方位感,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这些困惑折磨着个体。正如弗洛姆所说:“现代人表面上是乐观进取的,实际上却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拖垮,呆呆地注视着灾难的一步步逼近,好像全身瘫痪了。”[3]
3. 自我主体意识模糊。
从表面上看,现代人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志行动,实际上它还是趋同于匿名权威。现代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拥有的东西而已。我们的愿望、思想及感觉并不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我们变成了机器人,生活在个人自决的幻觉中。这种幻觉有助于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安全。由于个人自我在根本上受到削弱,所以个人觉得无能为力和极度不安全,他生活在一个与之真正失去关联的世界里,其中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被工具化了,他成为自己知道的机器的一个部分。他所想、所惑、所愿都是受他人导向并按照别人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他自己却认为是自由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性的丧失使得趋同一致更为迫切,它意味着只有随大流并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才能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迷失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由于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普遍受到强烈的冲击,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1. 交易泛化。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它以等价交换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基本原则。这种矛盾将市场主体置于一种无法超脱的公平竞争情境中。面对这样的矛盾,在社会转型这样的特定时期,封建残余、小私有思想与合理的功利主义结合,极易让人误入歧途,价值观产生错位,从而演化成功至上思想,诱发个人私欲膨胀,使有原则的利益追求变成唯利是图,舍义取利,使公平竞争变成非法垄断,使公平交易变成制假贩假,甚至使政策、权利等被商品化、价格化。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对其缺乏有效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迷失和行为导向上的失序,使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重实利轻信用,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2. 道德感的脆弱无力。
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它与法律和社会制度一样,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它的维系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可以概括为:道德行为已从应然性转到体现功利性,社会公德恶化,道德修养越来越差。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是众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抉择上,人们还将德行、才能置于首位,主张处世重德、讲良心,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钱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因此漠视道德良心。
3. 社会浮躁。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已变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不可能有恒久的最大利益。利益是变动、转移的,都去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就会造成社会的极度动荡。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涌现的“热”“潮”。每一次的“热”“潮”都会使部分人“发起来”,从而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诱惑力。社会的利益或机制呈现波动的不确定态势,如果抱着股市里的短线客心态,次次都想获得最大利益,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浮躁心态与浮躁行为。
三、价值迷失的未来走向
面对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并非只能消极地默认现存的一切,现代人有责任和使命从迷失的价值中走出来。
(一)诉诸精神价值的至上性
在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在物质利益面前,道德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规范性作用。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道德的设定原本是为了避免人们向动物性沦落。然而当今社会,人们不仅质疑道德的合法性,而且将要突破道德的防线。作为人类精神价值核心的道德应该凌驾于物质利益之上。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正是在……经济困难的时代,人们才会清楚地认识到存在于一个民族心中的道德力量的强大。”[4]道德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逾越物质的羁绊。然而,今天人们的道德精神哪里去了呢?
精神价值的独立性在于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并不永远地表现为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经常出现不一致。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物质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足了,然而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却在削弱。现代人若要重新找回失落的道德理性,就必须从两方面努力:一是重新找回人失落的本性,置精神价值于首位,回归到价值理性优先于工具理性的道路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出发,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必须通过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在此意义上,解决转型期的价值迷失问题,仅仅诉诸精神至上还不能真正奏效。
(二)重树绝对价值的权威
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理性,当人们远离精神,把自己置于肉体存在的层面上时,就不可避免地沉沦为生物层面上的逻辑,这种情形在当代表现很突出,人的自我本性的迷失是我们时代的“病症”。对此,17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就认识到人类并不知道要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他们显然是误入了歧途,从自己该在的地位上跌下来而再也找不到它。他们惶恐不安地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到处寻找毫无意义的它。我们不知道“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所以必须重新找回绝对价值,只有在绝对价值的照耀下凸显自我,才能寻回真实的自己,才能为人的生存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才是解决人的精神危机的根本途径。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了由价值迷失所引起的一些个人问题及社会问题。个人层面表现为:自我疏远、自我憎恨、自我主体意识模糊;社会层面表现为:交易泛化、道德感的脆弱无力、社会浮躁。面对这些挑战,未来的出路应是树立精神的至上性和重建人生的价值坐标。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迷失,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李维.哲学与现代世界[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15.
[2]卡伦·霍尔奈.我们的内心冲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6.
[3]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182.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3
5月底6月初,中国艺术界突然变得有点冷清。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展览在数量上急剧减少,微博却逐渐热闹起来,而“威尼斯”成了毋庸置疑的关键词。一位艺术从业者在现场说:“威尼斯到处都是中国人,普通话几乎成为主要语言了。”
威尼斯双年展于6月1日至11月24日在意大利的水城举行,5月29日至31日是其预展时间。据统计,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其百年历史上中国项目出现最多的一届。除了官方支持的中国馆一如既往地不吝惜空间派出了多达7位艺术家,由中国艺术家组成的大大小小平行展有近十个,包括评论家王林策划的“未曾出现的声音”、吕澎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奥利瓦策划的“历史之路”、艺术家张玮和喻高策展的“心·跳”、美术馆从业人员梁克刚等人策划的“无常之常”、肖戈策划的“大运河”,以及一个名为“文化·精神·生成”的独立项目,包括“重探”和“放大”两个群展部分……据悉,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达到数百人,其中仅王林策划的平行展“未曾出现的声音”就有150名艺术家参加。也有些艺术家推出了自己的个展,事实上,本次双年展主题展“百科宫殿”中就有来自中国大陆的阚萱、郭凤仪和来自中国香港的林雪之参与,其他国际性群展里的中国艺术家更是难以统计,比如艺术家展望和蔡国强都参与了与玻璃相关的展览Glassstress。甚至连肯尼亚国家馆里都涌入了8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或许正如喻高所说,“每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泓威尼斯”。中国艺术家此番似乎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蜂拥至地中海北岸的这座岛屿。在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惨淡阴云中时,中国艺术界以源源不绝的财力,租下威尼斯城里的大小空间。以这种“占领者的身份”,中国策展人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一路走来的历史,更争相希望让他们能看到更多面的中国当代艺术。尽管展示者自身或许依旧常常陷于学术的困惑、抱团的吸力、资本的推搡中不能自已。
作为顶着最大名头的艺术双年展之一,这是一场学术之约,更是一场国家主义和商业主义的约会。当代艺术似乎从未逃脱这两者的影响,但也不能就此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资本喧嚣
商业、市场是围绕着威尼斯双年展的外部环境。实际上,100多年前早在双年展开办之初,培育现当代艺术的市场便是其重要目的。而在1968年之前,威尼斯一直设有销售办公室,帮助艺术家销售作品,并抽取10%的佣金,双年展和商业密不可分。直至1968年,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闹起革命反对双年展成为富人的游戏,双年展的董事会决定禁止在主场馆内进行销售。自此,双年展的取向日渐独立于市场趣味,后来发展出的主题展也奠定了其学术立场。
即便如此,资本始终是艺术界一只有力的推手。威尼斯双年展作出一个与商业刻意保持距离的姿态,却也“养肥”了与威尼斯相距不远、差不多同期举行的巴塞尔艺博会。不少艺术家在这里办展,隔周便出现在巴塞尔的柜台。而资本在整个双年展中仍然如影随形,各个国家馆、平行展的赞助商拥有很高的话语权,甚至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主题展也常常需要艺术家自行寻找赞助人,所以画廊等投资人也有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网站的布告栏里,张贴有166条场地出租信息。点开第一条出租方的官网,这一名为“波拉尼宫殿”(Palazzo Bollani)的3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赫然已被某两位中国艺术家租用。
“这个城市靠双年展挣钱,不断地搞双年展。”艺术家杨诘苍曾经参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邀请的“广东快车”项目,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展览都是要付钱的,要租用他们(威尼斯方)的厅,租用房子,运输本身也很困难。我是负责打理‘广东快车’项目的。我们钱不够,我们就找中国的海运公司运到威尼斯。到了威尼斯,从展厅里都能看到我们的集装箱,但拿不出来。你拿出来的话,要通过他们提供的两个公司的其中一个,价格还是很贵。他们不开放,这个岛是他们的。最后开幕前两天,我们没办法,千方百计搞到了钱,把钱给了他们。”
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是世人对于水城的最深印象,而在杨诘苍的回忆里,这个半浮半沉于海上的都市,依然凭借艺术的魅力做着稳赚不赔的买卖。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扎堆平行展现象,一方面是与威尼斯近年的经济状况有关,另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国内资本对于艺术的关注日渐热切。自1993年以来多次来到威尼斯的艺术家方力均盛赞了资本在艺术推广上发挥的作用:“现在大家对当代艺术熟知和认可程度不一样,可能有很多钱用在这个上面,大家做起事来相对要方便一些。”
中国艺术家对于威尼斯双年展始终情有独钟,而威尼斯双年展确实曾经展现过其魔幻的魅力。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或许就是1964年劳申博格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大奖,为美国艺术确立了世界地位。1993年,首批1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前往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轰动。1999年,20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其中蔡国强获得金狮奖,直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潮。及至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逐渐兴起。威尼斯双年展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变迁起到了重要作用。及至今日,中国艺术家依然对之趋之若鹜。
一些策展人为此专门策划了“历史之路”展览,并声称“市场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与这种面对市场的积极态度相仿,本次威尼斯双年展同样吸引到不少兴致高昂的金主。威尼斯双年展广泛的平行展,也自此成为资本竞逐的舞台——也许其学术水准各有参差,但毕竟,来到威尼斯,价格不菲——王林发表微博,否认了艺术家参加其展览需要支付费用,但承认艺术家需要提供自己的作品以供出资方收藏。
资本有其趋利性,然而,砸下高额资本未必定然能够得到匹配的回报。大多数艺术家都认同,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汇集艺术大腕、获得关注的合适地点。但在人头攒动的三天VIP日里,更多人只能走马观花,或者忙于交际,更毋论各场馆受到的关注度有天壤之别。
nlc202309020446
一位艺术家在威尼斯现场说:“排长队的有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馆。相比中国馆及中国的平行展门前比较冷清,都是自己人,很少有西方人来参与!”艺术家秦冲在VIP最后一天来到中国的两大平行展参观,总共就看到十几个人。
同样在现场的艺术家王庆松直接点出交通问题是平行展的软肋:“平行展的交通很不方便,经常等不到船,有几次想过去看朋友的展览,都没有成行,参观人数很少,仅仅靠广告是不够,达不到展览的效果。”
艺术评论家朱其此前根据经验认为,大部分参观者只会前往主题展和国家馆。因此即便来到热闹非凡的艺术圣地,如果场馆有限,或作品质量一般,便只可能收获落寞的结局。
也有评论界人士认为,此番中国艺术家大举前往威尼斯,可能与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不景气有关。事实上,在当代艺术领域,资本和艺术联系紧密。但在国外艺术界,也有不少艺术家倾向于对于滋养自身发展、发达的资本进行反思。
英国馆的参展艺术家是特纳奖得主、概念艺术家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他的作品《我们在金钱中饥饿而坐》画了维多利亚时期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一怒之下砸毁了俄罗斯巨富、收藏大亨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的豪华游轮。
而在俄罗斯馆内,瓦迪姆·扎哈罗夫(Vadim Zakharov)的作品《达娜厄》(Danae)基于宙斯变成金笼头勾引达娜厄的故事。展厅里,一个男人坐在高梁上吃坚果,而金币像泉水般洒落在地上。如果你是女性,就有机会站在透明伞下看到金币铺天盖地洒落下来。然后你被提醒将金币放回桶里,保持经济——奔溃——持续循环。
民俗机巧
主题展寄予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学术理想,而国家馆虽然不以学术指标为衡量标准,但也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独具特色,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种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增补的艺术的国家代表制,也使得国家主义的思维深入渗透在威尼斯双年展的结构中。正所谓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按照人们的固有想法,每个国家自己选出来的艺术家常常展现了各自的国家身份和处境。
比如,欧元区的国家馆似乎展现出对于“钱”的关注。罗马尼亚馆似乎资金紧张到四壁空旷,5位艺术家利用各自的身体“唤起”过去双年展曾经展示的作品。在希腊馆播放着一部三个部分组成的关于金钱的影片,其中一个镜头是非洲移民推着超市手推车在街上走着寻找卖废金属的地方。这番表白不断提醒着人们,荷马的故乡依旧遭受着破产威胁。艺术家斯蒂芬诺斯·齐沃普洛斯(Stefanos Tsivopoulos)的这件作品《历史零时》(History Zero)“质疑金钱的价值”,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艺术评论人阿拉斯戴尔·苏克(Alastair Sooke)嘲笑说,“很难想象希腊政府卑躬屈膝向欧盟求助时敢于提出这类问题”。西班牙馆则陈列了一堆断壁残垣,活生生一幅衰落、废弃的景象,这般关于国家形象的自我投射恐怕也不会让他们的国王胡安·卡洛斯高兴。
威尼斯双年展常常被视作“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各个国家派出代表彼此竞争。作为艺术家个人而言或许更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得到学术上的认可,但作为国家群体而言更不愿意在此项展示中暴露不足,尽管这可能和当代艺术的反思精神背道而驰。
CNN采访了本次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之后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出了“既要尖锐,又合规矩”的评语。尽管王春辰一再赞叹在中国大使馆的努力下中国馆内的油罐撤除让空间增色不少,但或许,多方的掣肘依然是中国馆内无形的油罐。而具有民俗特色的展示常常成为一个无奈又讨巧的方式。
就如同墨西哥馆门口永远安插的几根仙人掌(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就对此颇有印象),中国馆此番以一座徽派门楼标志了自身的特色,并美其名曰“呼吁老建筑保护”。
这座门楼在国内关于中国馆开幕的媒体报道中获得了广泛的宣传,一是由于展览效果比较抢眼,二是因为“保护古建”拥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正确性。然而艺术评论界对此不以为然,评论家程美信直陈“胡曜麟……几乎把威尼斯双年展当作了历史风情博物展”。
事实上,中国馆自2005年登陆威尼斯以来没有少打中国牌,当年张永和的“竹林”就被批评是在威尼斯开了一个“熊猫馆”;而2011年彭锋担任策展人时,提出以“荷、药、茶、香、酒”五味来组织中国馆,也引来争议声连连。
而在国家馆之外的平行展中,就更不缺乏充满争议的案例。比如“未曾呈现的声音”中金峰的作品《哭孔子》让一些评论家“莫名其妙”。艺术家请来两位哭丧演员,披麻戴孝地哭唱孔子,从展厅一直唱到户外。不少评论认为“‘哭孔子’是伪饰的中国问题,远未挠到中国痛处”,只是“凸显艺术家的愚钝与对中国真正现场的漠然”。而徐子林则表示:“这和(上世纪)80年代用剪纸和刺绣去参展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对于拥有国际化背景的当代艺术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始终在“民族性”和“普世性”之间徘徊。“民族性”并非全然负面,但如若思想陈旧、毫无新意,仅凭一些简单的民族元素,加上热烈的排场,是无法获得艺术的尊重的。观念性强本身是当代艺术的特点,但贩卖小聪明、小机巧却并非长久之计。
国籍立场
评论家的批评之声主要针对的是艺术界良莠不齐、质量粗糙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缘于中国普遍缺乏美育基础的事实,另一方面也缘于艺术自信的缺乏,导致参与国际艺术事件时的心态总在自卑和自傲间徘徊。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出现了不少中国艺术家做的行为艺术,这或许是最容易引发注意力的方式。除了前述作品之外,李暐穿着和尚服在河面上吊了半天威亚,张建华扮矿工躺地上“装死”,肖鲁裸体下河试水温,原弓则操纵飞行器“轰炸全世界”。姑且不论各项“表演”的艺术性、深刻性如何,其大都成功引发了争议。原弓的助手被警方带走,肖鲁受到了盘问,而李暐和张建华的作品在微博上被疯转,一些人提出了“丢人丢到意大利”的说法,比如香港诗人廖伟棠就评价说:“自费丢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平行展?”
nlc202309020446
威尼斯双年展一度被视为“当代艺术界的奥林匹克”,英国作家Ekow Eshun认为它更像是奥林匹克开幕式的入场式,“人们明知应该保持良好形象,依然会人来疯般在镜头前张牙舞爪,凸显自己。”
在威尼斯,人们依然习惯于以政治性的视角进行观看。一个西方媒体就以“中国威胁论”解读中国馆主题“变位”。而评论家程美信同样认为,“变位”看似一个中性概念,实指风水轮流转,中国将是主导世界的东方帝国,中国馆无非是“强调徽派建筑、中国符号的文化身份,宣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中国的强大崛起”。
在艺术的领域,意识形态浓重的作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而相对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似乎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比如说参与“百科殿堂”主题展的三位艺术家就常常会被忽略——如果不是被其画廊方一再提及的话。
如果将目光超越“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局限的领域放及全球,越来越多人开始超越国家籍贯的限制看待艺术。如果说当代艺术有什么统一的特点的话,那就是其全球性。印度加尔各答作家和策展人艾维克·瑟恩(Aveek Sen)在文章《论不是一棵树》(On Not being a Tree)中强烈批驳了“语境的暴政”,认为亚洲艺术同样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应该具有全球的普遍性。因此本次展览上,除了主题展“百科宫殿”,不少跨越国界的平行展同样有中国人的参与,比如在威尼斯有多年历史的“个人结构”平行展今年有近80位艺术家参与,既有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美国艺术家克里斯·福莱泽(Chris Fraser),也有张羽、秦冲等4位中国艺术家。而蔡国强和展望等艺术家则参与了一个与玻璃相关的艺术展览。
即使是在国家馆领域,一些展馆也开始利用展览反思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主义结构。法国和德国今年互换了场馆。根据今年双年展里的一个笑话,这并非他们首次侵犯对方领土——不过这次是通过邀请的,为了庆祝宣示两国和平的《爱丽舍条约》签署50周年。在德国馆里,法国人派出了法国和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里·萨拉(Anri Sala),其多重视频装置《纠结纠结解开》(Ravel Ravel Unravel)既优雅又复杂。而在法国馆,德国似乎要将“国家馆”概念瓦解:4位展示的艺术家,只有一位出生于德国。这是为21世纪的全球化所建起的“跨国馆”。
上一届双年展,美国人请来两位运动员,穿着“USA”运动服,在坦克上跑步。这一充满挑衅性的作品激起了来自世界的广泛谴责。而这一届,美国馆转换了思路,代表艺术家萨拉·西(Sarah Sze)将目光对准了日常用品。
即便不是一个国家馆,台湾馆也通过“这不是一座台湾馆”为主题,邀请到来自台湾内外的艺术家,谈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和身份话题。出生于德国、成长于马来西亚、生活于伦敦的艺术家白伯恩通过支离破碎的影像《时托邦》讲述了出生于台湾的阿美人李光辉在加入日军参加二战后独自生活于丛林30年后被发现的故事。时代变化,他独自生活于丛林,全然不知自己的身份已历经变迁。
智利馆的末日景象同样是针对威尼斯双年展的制度。艺术家阿尔弗雷多·贾艾尔(Alfredo Jaar)挖了一口大池,里面满是绿色的泥泞液体,就像洗涤威尼斯潟湖的水一般颜色。每过三秒钟,一个绿园城堡(Giardini)——威尼斯双年展的原始展场,也是首批入驻的28个展馆所在地——的模型会浮现出来,几秒钟后再次沉没入池底。这番景象既让人联想到威尼斯因海面上升影响正在消失,更是对于威尼斯双年展陈旧的国家馆体系的抗议:关于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观念早该沉入废墟。
皇帝新装?
威尼斯双年展开展之际,喜玛拉雅美术馆在上海开馆。美术馆出资方、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2005年他赞助中国馆前往威尼斯的情景:“我跟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了一圈。我看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西方的、中国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触动我和感动我。我问许江老师,这些东西真的是艺术吗?许江老师的回答是:‘我也怀疑!’”
作为一个局外人,戴志康一番淳朴的表白却仿佛是不知深浅的小孩说穿了皇帝新装的秘密。
在戴志康看来,有中国艺术,有当代艺术,但是否存在所谓“中国当代艺术”,依然存疑。抑或,我们所见不过是“中国题材的当代艺术”?
朱其在微博上点评称:“实际上,这次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很多作品不过是试图打西方的兴趣点,但西方人的唯一兴趣其实还是中国政治。”
过于关注中国身份的当代艺术终究只能是世界当代艺术格局中的一个特殊品种。
实际上,此番中国艺术界集体出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而在国外媒体的反响上,却是比以往更为冷寂的场面。国外媒体首先会关注自己的艺术,其次是从本方角度理解有共鸣的艺术。而国内媒体,甚至连本国参展艺术家也不甚关注。大概他们并不觉得这些艺术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过媒体、艺术家、画廊、赞助方似乎对此并不担心。因为墙里开花墙外香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合理发展道路,待等香飘四溢,自然会获得国内认可。因而,他们才将欧洲大陆的一个艺术展视作本地区艺术最高荣誉。
这似乎和电影界有点相像,但至少,电影已是黎民百姓广为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而艺术界呢?
观众在他乡——或许,这仅仅是表面上中国当代艺术的悲哀,不容忽视的是,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依然没有自己的文化坐标,渴望获得西方认可的他们依然迷失在焦躁、浮躁甚至浅薄之中。
中国256岁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 篇4
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李清云
李清云(1677-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上经常有说有人活了120多、160多岁,其实并没什么,李清云先生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李清云的长寿秘诀
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得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枸杞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有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为“驻颜维生素”。经动物实验证实,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等作用。枸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有激活和新生作用,增强荷尔蒙的分泌,清除血中积存的毒素,从而可维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精气、坚筋骨、滋肝肾、止消渴、明目、抗衰老的功效,用于治病可治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肺结核、慢性肝炎、阳痿、遗精等疾病。用于补虚延年,则适用于体虚腰酸、老年眼花、神经衰弱、虚烦失眠等症状。
据英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天然的β胡萝卜素能抗老、抗癌及预防日照皮肤损伤。科学家认定,自由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惰性因子,是机体老化及癌变的活性剂。而β胡萝卜素能消灭清除自由基的恶性作用,因而是延缓衰老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因素。科研证明,饮食中如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则某些癌症发病率可大为降低,尤其是口腔、肺、前列腺、皮肤和肝癌等。同时β胡萝卜素还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枸杞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抗肿瘤治疗中能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周围血的白细胞数,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此外,枸杞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单胺氧化酶是一广泛存在于动物不同组织如血浆、脑、肝等之中的酶类,有催化单胺氧化脱氨的作用。而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升高是机体衰老加速的原因之一。枸杞还有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从免疫学说和抗自由基学说两个方面论述,枸杞子延缓衰老更具有科学依据,为人们今后更好地利用枸杞子延年益寿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资 料 二 :
李清云(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英国、法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得到这一消息后,便对枸杞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一种没有见过的维生素,便取名为“维生素X”,也称为“驻颜维生素”。经动物实验证实,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等作用。枸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有激活和新生作用,增强荷尔蒙的分泌,清除血中积存的毒素,从而可维持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中医早已认可枸杞延年益寿,枸杞的祛疾延龄作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山海经》中均有记载。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证实,枸杞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抗肿瘤治疗中能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升高周围血的白细胞数,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此外,枸杞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西医印证了枸杞的强大功效,现代文明发现,枸杞至少含有:
以甜菜碱为主的5种生物碱,数十种甾醇类化合物,16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几乎是所有食品中含量最高的),3种脂肪酸,16种氨基酸。大量的水溶性多糖。
据英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天然的β胡萝卜素能抗老、抗癌及预防日照皮肤损伤。科学家认定,自由基是人体代谢产生的惰性因子,是机体老化及癌变的活性剂。而β胡萝卜素能消灭清除自由基的恶性作用,因而是延缓衰老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因素。科研证明,饮食中如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则某些癌症发病率可大为降低,尤其是口腔、肺、前列腺、皮肤和肝癌等。同时β胡萝卜素还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
枸杞子、龙眼
枸杞食疗配方:
服食枸杞子延年却老的方式方法很多,数千年的食补食疗文化,孕育了以枸杞子为主药的多种剂型的药方。以下列举实用简便易学的一些药膳配方,以飨读者。草龙珠蜜汁枸杞子:枸杞子、龙眼肉各20克,葡萄干50克,蜂蜜20克,菠萝200克。以上各种用净水冲净,入小碗加蜂蜜及适量水入蒸笼蒸20分钟。
常服延年益寿,充实正气,补气养血。
枸杞枇杷膏:
枸杞子、枇杷果、黑芝麻、桃仁各50克,蜂蜜适量,将枇杷果、桃仁切碎,枸杞子、黑芝麻洗净加水浸泡放入锅内,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液3次,合并煎液,用小火浓缩至膏,加1倍分量的蜜即成,冷却装瓶待用,益肺肾补虚,平喘咳润燥,用于晚期肺癌虚弱,体质软弱患者。
《偏方治老花眼》
偏方治老花眼
配方如下:中型马铃薯一个去皮;苹果一个去皮;中型番茄一个去皮;粗胡萝卜一截去皮。放在搅拌机,搅成一杯,最好即饮。食二、三个月,不但皮肤晶莹,而且神奇,多细小的字都看的见,一清二楚,老花镜根本用不上。如果你开始老花,散光或者视力模糊,大可试试这配方,每天早上连渣喝一杯,精神爽利,男女老少咸宜。
按摩治疗老花眼,具体按摩方法如下:
1、用双手中指来回按摩眉毛20次;
2、用双手四个手指向两侧按摩眼睛20次;
3、用双手中指从下至上按摩鼻梁20次;
4、用双手中指顺时针按摩太阳穴20次,再逆时针20次;
5、用双手拇指按摩耳根20次;
6、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往下拉20次。
长期坚持做这6个动作,不但可以防治老花眼,而且还能减少皱纹,保持头脑清醒。
我的父亲年近60岁了,前几年还在谈论一位同龄的同事戴上老花镜的事,从去年开始自己在读书看报时,眼前的字竟也有些模糊起来。因不甘心眼睛失去“青春”,便开始留意起防治老花眼的方法。通过坚持饮用朋友告诉他一个偏方——枸杞蜂蜜茶,如今耳不聋眼不花,读书看报不用戴眼镜。
枸杞,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保健功能,是中年人常用的滋补、美容、长寿的佳品,与人参、何首乌并称益寿中草药的“三宝”。早在古代,医学家就已经掌握了枸杞的药性。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中载长期服用枸杞,可使人“明目驻颜,轻身不老,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本草正义》中载:“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南宋大诗人陆游年老时曾眼睛昏花,后来因坚持每日吃一杯枸杞羹,最终治愈了老花眼。为此陆游作诗曰:“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 枸杞含有14种氨基酸和大量的胡萝卜素,还含有甜菜碱、烟碱、牛磺酸、维生素B1以及钙、磷、铁等物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枸杞不仅能用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病及肿瘤,对防治眼疾也有特殊的医疗价值。枸杞中所含的大量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可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向来被称为保护眼睛、防止视力退化的特效维生素。由此可知,枸杞对健身明目具有很强的功效。
枸杞蜂 蜜 茶
步入中年的朋友如愿意使用枸杞蜂蜜茶保护眼睛,治疗老花眼,可参照以下偏方:取优质枸杞一勺,冲洗干净后放入杯中,再用开水兑入。待两三分钟后水温稍凉时,再放入一勺蜂蜜,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每日晨起、睡前各饮一杯,两个月后即可见效。
此外还有几个偏方:
1、枸杞酒。取枸杞200克,白酒300克。将枸杞洗净,沥干水分,剪碎后放入细口瓶内,加入白酒,密封瓶口。每日振摇酒瓶一次,浸泡15天即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300克白酒,如上法再浸泡一次。每日临睡前饮用,每次饮20克。
2、枸杞粥。优质枸杞50克,粳米100克,洗净后同煮成粥,可作为每天早餐食用。
3、枸杞蛋。鸡蛋两个,枸杞30克,洗净后同用水煮。鸡蛋熟后去壳,放入汤内再煮,煮好后吃蛋喝汤。连吃3-5天为一疗程,停一天后继续食用。一般3个疗程即可见效。
《痛风偏方之枸杞法》
枸杞:
它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它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和营养滋补品。枸杞子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成,可用于癌症的防治。枸杞除了当中药使用外,也是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枸杞作为药品其应用早已相当广泛。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枸杞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补肾、保肝、明目、养颜、健脑、排毒、保护生殖系统、抗辐射损伤十六项功能。
具体吃法是:
早晚各吃一次,每次1/4两,用开水冲泡,一并吃下去,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加大份量。
其原理就是补肾:
肾好了,痛风病也会好,同时也会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这个说法与中医“五行”理论相对应(我相信“五行”理论)。
下面顺便说说枸杞四季的吃: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渐渐升发。枸杞味甘平补,春季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与味甘微温之品同时服用,助人阳气生发,比如说黄芪等。
夏天,人们总是渴望一壶甘凉的茶水消除暑热,枸杞子味甘,如果配伍菊花、金银花、绿茶等,饮用后感觉心旷神怡。尤其是与菊花配伍,可以滋阴明目,清除肝火。
秋天,空气干燥,人们总感觉到口干唇裂,皮肤起屑,用很多润肤霜也难以抵挡萧瑟的秋风。这个季节吃枸杞子需要配滋润食品,比如雪梨、川贝、百合、玉竹等,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配用一些酸性的食品,如山楂等,以达“酸甘化阴”之效。
冬天,人们将自己裹进厚厚的棉衣中以助自身阳气抵御寒冷。枸杞子能够平补阳气,天天服用,特别是配伍羊肉、肉苁蓉、巴戟天、金匮肾气丸等一起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长,抵抗自然界严寒。
《枸杞单/偏方集锦》
1、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每晚取枸杞子15克洗净嚼服,以连服一个月为一疗程,也可持续服用几个疗程。
2、用于治疗肥胖病:每天取枸杞子30克洗净,用开水冲泡当茶饮服,早晚各一次,连服四个月可以取得较好的降脂减肥效果,且无副作用。
3、用于辅助治疗消渴病(糖尿病):枸杞子100克洗净,蒸熟后嚼食,每次10克,每日3次,可长期服用,能收辅助降血糖和止消竭之功。
4、用来治疗老人夜间口渴:每晚取枸杞子30克洗净后嚼服,连服10天一般有效,必要时可连续服用。
5、高血压,糖尿病:每日用枸杞子15克,煎汤代茶,常服有效。
6、夜盲,视力衰退:枸杞子6克,白菊花6克,泡水代茶。
7、肝虚眼痛,见风流泪,云清遮眼,白内障等症:枸杞子250克,黄酒适量,浸于坛中,密封1-2个月后,每日食后适量饮,一日2次。
8、枸杞补肾可选用枸杞羊肾汤:枸杞子30克,羊肾一对,加水及调料后熬炖,喝汤吃肾。枸杞的补虚作用重点在补肾,治肾虚腰痛疗效显著,宜佐餐常用。
9、枸杞安神可用枸杞桂圆粥:取枸杞10克,桂圆肉15克,红枣4枚,粳米100克,洗净加水熬粥食用。此方对血虚失眠效果较好。宜常食。
10、枸杞健脑可选用枸杞羊脑璞:取枸杞250克,羊脑一个,放入容器,加食盐、葱、姜、料酒,隔水蒸熟。食用前可酌加味精少许调味。宜佐餐食之。
11、枸杞乌发可选用枸杞核桃璞:取枸杞100克,核桃仁12个,小黑豆100克,加水适量熬至豆烂即成,放凉后置于冰箱内,每日早晚加热后各服15-30克。
12、妊娠呕吐:枸杞子、黄芩各50克。置带盖瓷缸内,以沸水冲浸,待温时频频饮服,喝完后可再用沸水冲,以愈为度。
13、慢性萎缩性胃炎:选宁夏枸杞子洗净,烘干打碎分装,每日20克,分2次于空腹时嚼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枸杞妙用》
枸杞:
又称枸杞子、红耳坠,是茄科小灌木枸杞的成熟子实,既可作为坚果食用,又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传统中药材,自上而下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的以又名“却老子”。春天枸杞的嫩茎梢及嫩叶称为枸杞头,既是一种蔬菜,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品。枸杞子中含有14种氨基酸,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保健功效。
功效:
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1、B1、B2、C等钙、铁等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故擅长明目,所以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著名方剂杞菊地黄丸,就以枸杞子为主要药物。民间也习用枸杞子治疗慢性眼病,枸杞蒸蛋就是简便有效的食疗方。
枸杞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补气强精,滋补肝肾、抗衰老、止消渴、暖身体、抗肿瘤的功效。
枸杞具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作用,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肝脏,抵制脂肪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适用人群:
适合所有人食用,用眼过度、老人更加适合。
适用量: 每天100克左右。
特 别 提 示 :
有酒味的枸杞已经变质,不可食用。
枸杞子一年四季皆可服用,冬季宜煮粥,夏季宜泡茶。
健康红绿灯:
枸杞性质比较温和,食用稍多无碍,但若毫无节制,进食过多反而会令人上火。
许多人有用枸杞泡酒的习惯,但实际上枸杞一般不要和过多药性温热的补品如桂圆、红参、大枣等共同食用,也不宜使用药酒(如杞圆酒)这一形式。
主要营养素:
维生素(毫克)A(微克)B1 B2 B6 B12(微克)C D(微克)E 87.8 0.08 0.32 0.252.99 生物素(微克)K(微克)P(微克)胡萝卜素 叶酸(微克)泛酸 烟酸 矿物质元素
(毫克)钙 29150 0.22 1.3 36 铁 磷 钾 钠 铜 镁 锌(微克)硒(微克)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5
当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当“421家庭”大量出现,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其中,按照国家《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建设的养老院,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我方的观点是:当下中国,应该提倡送老人进养老院。我方的判断标准是:送老人进养老院,是在适应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兼顾父母与子女感情的最佳选择。
首先,养老院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更丰富的精神空间。从健康的角度看,大多数老人都患有一些疾病,而子女往往不具备急救能力,也不可能24小时守候在父母身边。相反,养老院有基本的医疗能力和全天候的专业护理,可以减轻老人的病痛,并在急病发作时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从情感的角度看,与同龄人朝夕相处,能消除老人内心的孤单、寂寞感。养老院为老人们搭建了良好的交往平台,让他们聚在一起分享人生的经历,让他们有机会做年轻时想做又没有来得及做的事、学习一直梦想着却总没时间学的琴棋书画。所以,送老人进养老院,能更好地保障老人晚年幸福。
其次,送老人去养老院,为有心尽孝又苦于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忠孝两全”的途径。处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面临着工作、房贷等诸多压力。他们怎不希望能三头六臂、铁打钢铸?可是,他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必须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父母、不想在他们膝下尽孝。却又无奈着,只能在某个不加班的周末,去父母家小坐,甚至只能在春节,与父母见上一面。对千千万万的他们来说,送父母进养老院,给了他们一个尽孝的机会,让他们工作时不用总担心父母的安危,闲余时又依然能与父母交流生活和感情。
最后,提倡送老人进养老院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而据专家预测,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并在未来10~20年间迎来高峰。在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八成网友不赞同送父母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被人说不孝,正体现了道德观念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这一哲学观点。事实上,孝的观念必须继承和传扬,孝的形式却是可以改变的。提倡机构养老,打消人们心中的顾虑,能够让大家理智地选择真正有利于两代人的养老模式。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当下中国应该提倡送老人进养老院。
找回迷失的自我 篇6
在古代,北斗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指路的路标,他为迷途的人们指明了回家的道路。今天,我终于找到了指引我一生的北斗星!那就是——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们。
我以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因为我的优秀而骄傲;邻居们也常常以我为榜样,教育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老师们常常谈论我的聪明、优秀,把我作为同学们的典范。同学们佩服我……众星捧月的我因此更努力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村也有了像城里一样的网吧。无意间听一些人谈上网的事,我也觉得刺激好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进了网吧。初次上网,我就被网络中的形形色色的游戏迷住了。我沉迷其间,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我仍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课上,我双眼紧盯黑板,但脑海中闪现的却是网络中的打打杀杀;一到周末,我总要找点小借口,或者说去同学家做作业,或者说是去借本书……其实,我都是溜进了街市上的网吧。时间一分分、一秒秒地过去了,我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我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
5月12日2时28分,伴随着一声巨响,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我们学校开展了为地震中的死难同胞们默哀3分
钟和奉献爱心的活动,随后又观看了《抗震英雄颁奖晚会》。在晚会上我看到了一个个抗震救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少年,为他们的英雄事迹打动了。这是我上网以来从未有过的感动。
他,一个只有9岁的小男孩——许中正,同样的环境、相同的年龄,表现出的却是沉稳与成熟。在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都被倒塌的房屋压在下面。四周一片漆黑,面对生死的严峻考验,更多的同学是惊恐,而小中正却异常地镇定。他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就当我们做游戏,我们来唱国歌。”惊恐中的同学们一起在废墟下唱起了国歌。此时的国歌给了废墟下的孩子以力量,国歌声格外得雄壮。
另一位9岁胖乎乎的小男孩——林浩,他个子那么小,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可他的事迹在我看来简直不是一个九岁的小学生所能做出的。在地震发生时,林浩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及时躲避而被埋在废墟中,是林浩安慰受惊吓的女同学。当他逃离废墟后,又救出了两个同学并交给校长,但他还是和乡亲们一起徒步走了七个小时来到了都江堰,又走到成都与堂哥会合。
还有邹雯樱、宋雪,她们是为了救同学们而牺牲了,在关键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
抗震小英雄的感人事迹,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沉迷于网吧的我清醒了。看看他们、看看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昨日的我,也曾想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灿烂辉煌。可是,如今的我呢?
面对自立自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小英雄们,锥心的羞惭不禁涌上心头。作为90后的我们,祖国的未来的重任将肩负在我们身上。我们如今首要的任务是汲取更多的知识,将来才有能力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我将振作起来,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为班级、为学校争光添彩。霎时间,眼前一片明朗。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 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 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 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 可以预见, 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 无子女, 没人照顾的人, 年纪超过60周岁, 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更需关注的社会成员, 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2 孤寡老人目前面临的养老问题的现状
2.1 主观方面
2.1.1 身体状况
老年人患有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痴呆, 听力减退、视力减退等。
2.1.2 心理问题
孤寡老人最常见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是焦虑和抑郁症, 除此之外,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还有:脑衰弱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轻躁狂状态和老年性痴呆等。
2.2 客观方面
2.2.1 养老模式
在中国, 家庭养老一直是传统的养老方式, 然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并且核家庭 (即一对夫妻生有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 趋势化明显的, 单纯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堪重负, 而且许多孤寡老人没有可以依靠的子女, 因此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应运而生。如今, 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代表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思想, 一般老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养老院生活。
2.2.2 养老机构
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 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 分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三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 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目前, 我国存在着无人照顾的老年人逐年增加, 但福利院和敬老院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据现代快报调查以上三种养老场所发现:城区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收费高昂的老年公寓并非普通工薪阶层可以承受;民营养老机构各项设施和医疗服务跟不上。供需严重失衡的现状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养老难题亟待破解。
2.2.3 养老人员
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体系中, 老人的子女承担了赡养老人的重任。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且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所以对这些老人而言身边缺少的是不仅给他们提供生理帮助, 更能给他们带来心灵温暖的专业养老人员。
3 有效解决孤寡老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孤寡老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现状,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3.1 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角色有:第一, 服务提供者角色。第二, 支持角色, 帮助老年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拉近社会支持。第三, 引导角色, 帮助老年人建立自信, 对其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第四, 政策的建议者,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 向相关部门提建议, 制定适合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社会工作者参与养老服务的优势体现在专业化上。如果能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 在老人与政府之间便有了一座桥, 能促进政府和基层的沟通与合作。这种信息双向流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养老本身就是一个公益事业, 现阶段居家养老的经费主要来自民政局的投入, 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福利彩票。作为一个公共物品, 被补贴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失去了专业化社会工作者在一线进行的信息搜集、分析直至最终的反馈, 具体的补贴也将具有盲目性。因此,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相当重要。其次, 老年人通过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国家对于养老的最新政策, 从而提升参与意识, 更好地配合政府养老新政策的实行。再者, 相对于一般的志愿者,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地和长期稳定性, 而过程更加规范。不断更换服务人员老人易缺乏安全感, 不利于老人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则能做到一个人专门负责一定数量的老人, 这样既方便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管, 社会工作者也在对老人有一定了解后能够更加深入地展开有效率的工作。此外, 相对而言社会工作者的公信力也较强, 能容易得到老人的肯定。
3.2 大力发展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指将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 避免进入机构生活。社区照顾也指动员社区内的一切物力与人力, 去满足社区内老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要, 以助他们在社区内能够幸福地生活。发展老人社区照顾, 是解决我国孤寡老人照顾困难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理由如下:
3.2.1 老人们大多愿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3.2.2 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 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时难以拿出打量自己发展机构照顾。
3.2.3 可以有效利用社区内的一切闲置资源。
3.2.4 走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道路, 是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服务需要的最佳途径。
3.2.5 那些无经济能力买高价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 有权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
3.3 发挥老人个体自我支持功能
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多元化除了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等的支持外, 老人也要树立自养的意识, 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支持模式。关注自身的健康发展, 发现疾病尽早治疗。孤寡老人应加强自我心理疏导, 多与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3.4 其他方面
社会学家们提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针对孤寡老人的特殊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 养老方式应当向科学化的关照方式实施, 必须要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专门的政府职能机构, 有效率的社区服务机制, 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 非盈利性的社会服务系统, 良好的尊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5-100.
迷失的中国老人 篇8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1年9月被叫停的密松水电站项目,这个位于缅甸北部克钦山区的水电开发项目,预计投资总额为35亿美元,装机规模将达到600万千瓦。但是它也遭受被缅甸单方面叫停的命运,而至今依然没有重启的迹象。
自缅甸2011年开始推动民主化改革以来,中国投资在比例上呈现减少的趋势,201O年,中国对缅甸投资达到82亿美元的历史高点,随后则一路走低,相比于2010年,2011年减少50%(约42亿美元),2012年减少了90%还多(不到3亿美元)。
英国《经济学人》在缅甸开启民主化后,曾乐观地预言一个因压迫、独裁而隔绝于世界之外的缅甸将很快重返现代的舞台。在改革之后,西方国家的企业将大量涌入缅甸,一个5000多万人口的缅甸,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强大的需求,这些都让西方企业兴奋。并且它和中国资本的“甜蜜”岁月即将终结,多元的国际资本将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上述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中国企业正在缅甸遭遇“厄运”,连中国在缅甸的企业负责人,都在反复抱怨缅甸改革之后,中国所遭遇的“政治困境”:来自西方的无形政治压力和缅甸国内政治变动的有形挑战。
如果只看到这个方面,中国资本在缅甸的状况确实足够糟糕,但是如果放到两个维度重新审视,目前局势又显得有所不同。一是,根据缅甸官方最新的统计,2013年,中国对缅甸投资额为3.1亿美元,已经相比上年回升9.2%;缅甸累计利用外资总额为442.7亿美元,由于历史的积累,中国在缅甸投资的总额达208.5亿美元,依然占据缅甸外资的半壁江山。二是,缅甸自开启民主化之后,其吸引外资的总额亦是大幅下跌,2012年仅为14亿美元,2013年为36亿美元,不过外资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预期中的欧美企业,而是新加坡、韩国、泰国和英国,以及中国。
所以,又可以认为中国资本在缅甸遭遇的困境,实则和缅甸自身的国运变化、缅甸总体的投资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在缅甸开启民主化之前,欧美国家从1988年以来陆续力行对缅甸的制裁,以至于中国成为缅甸最直接的资本来源国,这也使得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中国资本在缅甸外资构成中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
因此,不仅中国资本在缅甸转型之后遭遇了巨大的困境,而是全球资本都存在不愿进入缅甸的问题;但是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资本在缅甸有着相对雄厚的积累,因而必须要直面和处理缅甸转型后的诸问题;同时,中国西南和缅甸接壤的现实,使得缅甸问题对于中国有着更强的迫切性。一个和平而稳定的缅甸对于中国的边疆稳定亦是举足轻重。
基于此,中国资本在缅甸的处境,既是缅甸急剧转型的映照,又是自身在变动的投资国社会中如何自我调适的问题,因而,中国资本近年来在缅甸的遭遇,既关涉缅甸转型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复杂化,也关乎自身如何在既有基础上“扎根”。
缅甸政治转型=中国资本问题?
2011年,对于缅甸而言,是一次压抑已久的释放,民主化终于提上日程、言论自由放开了、军人政治可能要终结了;对于国际世界而言,一个开放的、奔向现代的缅甸正在急步走来;对于国际资本而言,中国资本首先受到了缅甸开放的冲击,欧美资本似乎正在寻找机会进入。
一位在缅甸工作了十余年的中国企业员工,2011年正在参与密松大坝的相关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都变得太快了,以前认为军政府还会执政十到十五年。但转型之后,体现在密松水电站上,各方力量似乎都在反对这个项目。国际舆论批评它,缅甸国内民间组织反对它,佛教徒以不支持的态度面对它,附近民众的不同诉求朝向它,克钦地方和缅甸中央的利益纠葛指向它,还有人认为欧美有力量在后面,但已经分不清是谁在主导这件事情,问题到底在哪里。”
这是缅甸开启转型之后,中国资本,乃至所有外资的普遍困惑。因为民主转型之后,各种曾经被压抑的社会和政治力量都开始活跃起来,为即将在2015年开始的民主选举积蓄力量,民主选举为所有试图在政治上跃跃欲试的人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而获得公众关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参与到关乎民生的公共事件中。
密松水电站就具备了这一特点,在极度缺乏电力的缅甸,其农村还在使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稍微好些的地区,可以用柴油脱谷机在脱粒的同时,勉强生产一点照明所需的电。尽管缅甸没有通往全国的输电网络,但是在缅甸普通人看来,密松水电站90%的电将送往中国;加之,密松水电站的项目备忘录是在军政府时期签署的,转型之后军方在民众那里成为了历史负资产;再加之,国际社会在制裁缅甸之时,几乎只有中国资本进入,所以它在缅甸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被视为和军方合作的产物;这些叠加在一起,密松水电站就成为了各方诉求的出口。
在缅甸中央政府层面,缅甸总统吴登盛虽然以民意反对之名直接叫停了项目,但是背后却是缅甸政府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复杂而不可控的局面,从来没有协调过如此多面的争议,“叫停”这个举动,不管是维护备受苛责的军方,还是为2015年大选准备民意基础,抑或是暂缓中央和地方的冲突,都有着极大的便利。
相反,2012年在缅甸蒙育瓦镇的莱比塘铜矿——由中缅企业共同开发,当地村民和缅甸民间机构示威要求停止采矿,因警方的强力清场而引发>中突。昂山素季介入调查和调解后,既批评了警方的粗暴做法,又批评了民众怒气冲天的示威;事后昂山素季主持的调查委员会提交了支持铜矿复工的报告,但是这个铜矿项目依然磕磕绊绊。昂山素季也因为介入调解及所提交报告而在缅甸备受批评。
其实,麻烦不只属于中国资本,而是整个缅甸都在面对着一个悖论。缅甸试图铸就一个极高的民主转型起点,它希冀一劳永逸地解决民主化、经济腾飞、民族和解等诸多人类历史的难解之题:破解军事权力强盛而政治权力孱弱的局面,缓和种族屠杀造成的民族分裂问题,以及佛教极端主义兴起之后,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持久的冲突。
但是,现实有时事与愿违,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导致外国资本进入缅甸变得极为困难。归根究底,缅甸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军方要保持自己的权力、反对党和各类民间组织要发挥更大影响力、族裔冲突和中央一地方冲突在转型之后又没有新的可行协调方式、压抑已久的宗教冲突正在酝酿爆发,所以,外国资本面临的不仅是缅甸薄弱的产业基础,而且还有缅甸波涛汹涌的政治局势。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急需外资建设的缅甸,现任中央政府却对外资的进入保持非常谨慎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急需走向现代的缅甸,民间的各方力量几乎都怀有外资必反的态度,不管外资是来自军方或是昂山素季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逐渐开放的缅甸,反而导致外资普遍的焦虑和观望。
按照迈克尔·曼的权力理论,缅甸属于意识形态权力资源匮乏、经济权力极其薄弱、军事权力强大并对政治安排高度渗透、政治权力孱弱的政府。这也导致转型前后的缅甸,虽然有高专制权力的军政府,但是它的专制权力仅限于对社会的控制,同时还损害了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同时,缅甸在军事控制方面,还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基础渗透权力。正如缅甸学者MaungThawnghmung在其专著《超越武装抵抗》中所指出的,在和中央军政府的长期对抗中,缅甸的少数族裔逐渐分化为两个群体,一个是从事军事反抗的少数族裔群体,另一个是支持国家统一并认同缅甸身份的非军事少数族裔群体,后者恰可以看作缅甸军政府较高的基础渗透能力。
不同于柬埔寨转型的是,缅甸转型虽然在民众层面有着相当的共识,但是实际控制权力的军方,则依然主要着力于维护既有的政治优势并将其制度化,这一点在缅甸宪法关于议会的设置上表现极为明显,在三个选举团中,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可以提名一个军人选举团(剩下两个为人民院选举团和民族院选举团,各占1/3),他们在议会中占有1/3的席位,进而在总统选举时,没有任何军方支持的候选人,都需要获得3/4的其他议员选票;而有军方支持的候选人将只需要再获得1/6的其他两院的选票。但是转型之后的缅甸,军方又不能不在行政事务上保持某些克制,迫在眉睫的大选是一种压力。
然而,缅甸在军事方面的强力给民主转型准备的却是~系列难题。在制度层面,缅甸大规模移植了已然在欧美成熟的法律,尤其是力行高标准的投资法和劳工法。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农业人口接近60%的缅甸,却移植了用来保护非农业人口的劳动法律;在一个人均收入极其低下、普遍贫困的缅甸,人们更迫切地希望提升国民的收入水平。
但是匮乏的基础设施、几乎归零的社会福利、糟糕的教育体系导致人力资本匮乏……所有这一切,造就的只是一个基础极为薄弱的缅甸。以言论自由的放开为例,虽然民众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他们却无力去维护言论的底线和尊严。一位在缅甸的美国NGO代表刚到缅甸时,为其国内毫无禁忌的言论惊呆了,不同宗教之间言语上的相互攻伐没有任何的禁止,媒体上关于企业和一些人物的攻击性谣言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缅甸转型的远大理想和紧迫而混乱的现实,实则反映了一个脱离世界太久、急切想迈入现代社会的缅甸,它短暂的理想冲动和漫长的现代之路的冲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中肯地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所以,当前缅甸的问题,是社会和政治力量重新调整之后,波及经济的各个层面,这才有了所有外国资本都面临的问题,只是其他国家的外国资本还没有进入,而即将或已经进入的中国资本正好遭遇了这场大的变革,以至于顺带和缅甸转型一起,在国际舆论中的位置显得格外突出罢了。
但是,缅甸政治转型和中国资本问题并无舆论所描述的必然因果关系,只是因为在历史上形成的中缅关系,使得中国资本在缅甸曾和军方具有一定的密切联系,进而导致中国资本问题和缅甸政治转型具有韦伯意义上的“亲和”关系。
中国资本在缅甸的历史之困
1988年,缅甸苏貌将军在接替奈温将军的同时,并接管了缅甸全国权力,随后欧美陆续对缅甸进行经济制裁;1990年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民盟大获全胜,但昂山素季遭到了军方的软禁,导致欧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制裁。自此以后,除中国资本,缅甸几乎未能吸引到其他外资。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缅甸在1988年经济下滑11%,不过,1989年至1998年,缅甸的GDP保持了5%以上的增速;1999年至201O年,缅甸GDP更是维持了10%以上的增长。依托相对高速的增长,缅甸人均GDP从1988年的接近100美元提升到了如今接近1000美元。
缅甸的经济发展却带来了一个悖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成了相对较高的人均GDP,但是和其兼容的是普遍贫困的社会事实,城市化水平依然十分低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统计数据显得耀眼夺目,但是缅甸的产业结构并没有根本提升,以木材、玉石、石油和天然气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类在经济中依然占支配地位,所以经济发展几乎未能惠及多数民众。虽然,最近十年,中国开始在缅甸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缅甸薄弱的基础和经济发展脱嵌于社会的现实,导致缅甸民众普遍对经济发展持抵触情绪。
缅甸GDP增长的两个阶段,和中国资本在缅甸投资的两个阶段正为相合:1989年至1998年,中国资本主要投资木材、玉石和农产品;而1999年以后,中国国有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缅甸的基础设施领域和石油、天然气领域。
在MoniqueSkidmore和TrevorWilson新近主编的《缅甸的独裁、混乱和衰落》(Dicfatorsh|p,DisorderandDeclineinMyanmar)一书中,日本学者ToshihiroKudo借助缅甸官方的统计数据,发现从进出口来看,缅甸向中国出口以木材和农产品为主,在2005年前后,该项已占出口中国总额的70%,近年来则主要是天然气出口;而缅甸进口中国的货物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年到2000年前后,主要是以纺织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为主,此后则转向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大力发展水电投资和道路建设,并向缅甸提供低息贷款,这些都为缅甸近年来的新发展注入了必要的力量支撑,并拯救了被西方隔绝的缅甸经济。
缅甸对中国的进口趋势变化,恰好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2000年以前,中国在生活基本消费品生产方面有着极强的优势,中国国内经济正在艰难地改革和重组,外向性还是极弱的;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基础设施和能源投资成为了重点领域,这和中国在缅甸投资重心的转化是契合的。
当然,上述日本学者也批评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这个问题当然是存在的,尤其是在2000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以民营资本为主,且缺乏中国国内的制度约束。来自中国的民营资本,通过他们娴熟的社会经验和极强的经营人脉的能力,在缅甸搭建起了错综复杂而有效的社会网络,可以保证他们把珍贵的木材和充满风险的玉石运回中国,获得不菲的回报。一位木材商人回忆起那段攫木如金的岁月,依然恋恋不舍:虽然伴随缅甸军事动荡的是难以预料的风险,但是打通各路关系之后,尤其是军方关系之后,其他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法律的规定、民众的反对,都不会成为木材变现的障碍。
而在2000年以后,在缅甸形成了中国的国企资本和民营资本双峰并立的局面。国企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缅甸,并以基础设施和石油、天然气方面的投资为重心;民营资本则依然集中在木材、玉石和农产品,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依托其强势的军方资源,在缅甸开采金矿或其他珍稀矿产,并且几乎没有环保的意识。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在缅甸建立起了雄厚的根基,缅甸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资本,但是历史的包袱也在困扰着中国资本,尤其是第一个十年,中国民营资本在木材和玉石领域积累了原始资本,也积攒了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负面名声。在第二个十年,这个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而在缅甸民众那里,他们并不区分中国资本进入缅甸的历史,也不区分中国资本的形态,还不区分不同类型的中国资本的作用,而将中国资本统统视为缅甸自然资源的掠夺者。在缅甸媒体放开管制之后,加之一些学者对中国资本“走出去”进行“新殖民主义”的建构,这一掠夺者的形象变得更为突出和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不能脱离中国资本在缅甸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形态,而抽象地讨论中国资本对缅甸自然资源的掠夺。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资本对于创造就业和提升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水平方面,对缅甸贡献确实是有限的。一是早期的投资高度集中于暴利型行业(木材、玉石),所以无法有效创造持久而稳定的就业;二是最近十年,中国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比于5000多万人口的缅甸而言,还是显得十分有限,因而只能给部分缅甸民众带来实际的益处。虽然,中石油在缅甸的管道项目中,已经意识到提升缅甸民众收入水准对于自身投资的重要性,并将70%的雇工名额给了缅甸本地人。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缅甸GDP将从现有接近500亿美元的规模增加到2030年2000亿美元,成为亚洲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对缅甸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必将扩大,其原因在于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率低,是欧美资本普遍不愿进入的领域;二是中国正在筹划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振东南亚和中亚的基础设施水平。以缅甸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和资本力量的匮乏,最终将难免还会选择引入中国资本。
不过,国际资本在缅甸遭遇的现实难题和中国资本在缅甸面对的历史和现实之困,都揭示着一个主旨:缅甸转型之后已经不再是由某一个力量来决定一切,所以中国资本要持续进入缅甸,就必须要考虑保护相关当地人的利益,在较大范围内提振当地民众的收入水平,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来回报当地社会。否则,就可能长期面临密松水电站和菜比塘铜矿的困惑,工人罢工、民众抗议、政府叫停就不只是中国特大投资项目才会面对的问题了。
中国资本无可回避
中国资本在缅甸的历史和现实,既是自身扩大在缅甸投资的基础,也是自身在缅甸遭遇更多>中击的原因。
从中国资本自身而言,不管是在缅甸军政府时期,还是在急速转型的新时期,它都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就是它如何在本地社会“扎根”的问题。因为任何资本投资,在缅甸当地人看来,都是攫取利益的行为,那么和当地民众分享利益,分享经济发展所得,或许在资本方看来有所苛责,但是在普遍贫困的民众看来,却具有绝对的合理性,改善自己及家庭生活的诉求是人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缅甸民众对中国资本的情绪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借助经济发展来尽快步入现代生活,但又惧怕资本进入之后不仅掠取资源,还不能对他们改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在军政府时期,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基本教育都是脱节的,那么经济发展对于民众自身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缅甸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含义。
中国资本必须要直面这个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推动经济发展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在缅甸政府再分配能力无法快速改善的前提下,中国资本所扮演的初次分配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既关乎缅甸的未来前景,也关乎中国资本在缅甸的安全和存续。所以,中国资本只能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保障相关当地民众的基本利益,防止为了自身管理和交流的便利,而不去大规模雇用当地人工作。
在此之外,中国资本在东南亚已经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东南亚这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动力之一。遗憾的是,与中国资本重要性不匹配的是,对中国资本在资本接收国的经济一社会一政治后果的解释。
缅甸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支撑缅甸经济向前的是中国资本,但是中国资本绝不可能“包办”缅甸民众的社会福利,但是中国的“不干涉”态度,就变成了当地民众认知中的“默许”和“鼓励”政府不提供社会福利,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借助中国资本自身巨大的影响力来对政府施压的时候,它却缺席了。
中国资本完全不习惯在台面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但是在民主转型期的缅甸,这种沉默就不可避免地会变成大家“攻伐”的理由。或许,中国资本缺乏对民主转型期的缅甸的理解,同样,民主转型期的缅甸也缺乏对中国资本运作逻辑的理解,这种相互之间的隔阂,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化,但也有可能会加深。这将部分取决于中国在事实层面怎么做,才能惠及缅甸民众;在“知识”层面,怎么更好地说明自己,才能让缅甸民众接受。现在看来,后者可能比前者还要紧迫。
【迷失的中国老人】推荐阅读:
迷失的自己05-30
迷失的爱情07-25
寻找迷失的自我08-13
寻找迷失的方向08-29
迷失少女的天堂12-25
迷失的方向情感散文06-10
迷失的孝作文01-06
迷失的心经典散文11-10
寒冬、年终、迷失的伤感美文11-18
创作者主体身份的迷失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