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孝作文

2025-01-06

迷失的孝作文(通用9篇)

迷失的孝作文 篇1

迷失的孝高二作文

古代儒家常言:“百善孝为先”。自汉朝以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形成的“以孝治天下”的领导方针则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继承。孝,也得以在华夏大地上流传千年。然而,在这新时代里,孝,似乎在现实中消了踪影,没了身影。

迈入新世纪至今,社会早已变的物欲横流,喧嚣繁华。而智能手机的诞生,更为这斑斓的人世间,再添上一抹诱人的色彩。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手机控”“低头族”则是其衍生品,生活的安逸,太平,更让这群年轻人过度依赖手机,以手机而活,以致于让自己迷失在了虚拟世界之中。而在现实世界中,鲜见的“孝”也因此出现在了“朋友圈”中,不知是喜,还是忧。

就拿近年的母亲节为例。新兴的朋友圈,每逢此日,必会有网友发出自己对母亲的祝福,晒出和母亲的照片等等。看着被赞次数一次次的上升,评论一条条的增加,其本人也因自己人气上升高兴不已。仿佛一个特殊的母亲节成了为自己“吸粉”的日子。而现实中的这些人往往是以电脑为伴,与手机为伍,至于在家中那个眼角已沟壑纵横,两鬓斑白的母亲却被抛之脑后。有血有肉的母亲,竟比不上无情的网络。母亲,何其悲哀;孝,何其悲哀。

记得大冰书中有个故事叫做《有本事浪迹天涯的时候,带上也你妈》,主人公大洋带上自己的患癌症的母亲“逃离“医院自驾游中国,大洋是一个浪子,曾经常与母亲吵架,嫌弃母亲的唠叨,常年不在母亲身边,可是当母亲提出向出去看看的时候,他毅然卖掉店铺,带上父母,出发了。这个柔情的浪子说“嫌弃唠叨时摔过的东西,大嗓门的厌烦顶撞都好像一把把刀子刺进这个柔弱的`女人心里,是不是哪一天某件事情才让我们明白母亲对自己有多重要?那可不可以不经历就明白呢?有捷径可以走的,比如,坐下来跟爸妈聊聊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琐事……”

啰嗦,唠叨的母亲或许就像枷锁与包袱,但你可知啰嗦背后的情,唠叨之中的意,包含了母亲怎样的爱?君可知“儿行千里,母心忧”;君可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心;君可闻前人所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母亲所要不是虚拟的祝福,而是你真诚的陪伴。

别让叹息成为你今后的遗憾,别让悔恨伴度你的余生,更别让孝迷失于网络。

多元文化中的孝 篇2

多元文化中的孝《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9日

版)

间:2013年7月20日下午(“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间隙)

点: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

访 谈 嘉 宾:南恺时(Keith N.Knapp)美国南卡罗莱纳根据地军事学院教授

崔圣奎 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校长、韩国孝学会会长

王蓉蓉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授

肖 波 湖北工程学院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特邀主持人: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孝对中国社会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人民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这次有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的机缘,能够从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来请大家共同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以不同文化视角看待传统孝道?如何看待孝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弘扬传统孝道?首先有请肖波教授。一

肖波:谢谢主持人。有句话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现代化。眼下,我们的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孝道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第一,随着城镇化的狂飙突进,众多农民的生产劳作模式发生改变,其身份也由农民转为市民。农耕生产渐行渐远,传统经验的作用日益减小,老人手中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了。子女们更多地在城镇打工挣钱,甚至孙子的照料也不再是祖辈的专属。利益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家庭内部权力的改变,其结果是老年人在家中的地位大为下降,只能在老家田地里孤独坚守。传统的家庭至上、父母为大的观念,在许多农村青年看来,早已失去了昨日的尊严。

第二,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减少村落90万个。乡村是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祖屋与精神寓所。它的消萎,使乡村成了我们“回不去的家乡”。

第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会文化由“重农”转向“重商”。不少农民看到务农投入大、强度大而回报少,因此“厌农恶农”情绪加重,急于跟农村撇清界限,人们的“乡恋”情结减退,那些原来融于我们血脉之中的“乡土中国”也渐行渐远。

传统的孝道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像数学中的常数一样,人们的精神,也是应该有常道的。孝,这份源自人类血缘亲情的纯情挚爱,依然值得我们向往与传承。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畏,尊重传统,善待孝道,使乡村在与城市文明的互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要求。

首先,尊重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大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城镇化,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必须摧毁“旧文化”。但事实上,城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文化是城镇化的灵魂和血脉。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人文关怀。没有文化的加入,城镇化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也不可能有“多样性”。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道文化,乃“百善之首”,在城镇化进程中融入孝文化元素,加以现时代的诠释和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城镇化所引起的人际疏离与紧张,引领城乡大众在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在社会交往中仁义诚信,在公干私谊中履责守义,使城乡生产和生活运行更为公平合理,更加和谐有序,由此铸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族群品性。

其次,善待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和乡村的关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重城轻乡。然而“乡土”之于中国,不是一个愚昧、落后、待消灭的社会“盲肠”,而是新希望、发展潜力之所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托还是乡村。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西欧国家,其乡村不光是一道美丽的景观,也是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策源地。我们不能只想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以城市模式改造农村,急着让农民“洗脚上楼”,也要考虑为什么不能使农民成为更好的农民,农村成为更好的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像李克强总理所主张的注重“化”、注重“人”,而非只是“城镇”,更不能顾“城”失“村”。城镇乡村的和谐发展,就是城市的自我救赎,乡村的发展正道。

重建乡土,必须诉诸于孝道文化。乡村是滋生培育孝道文化的根基,反过来孝道文化又维系着乡村。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其本身蕴含着的对祖先的崇拜、对亲人的眷顾、对乡土的依恋等内涵。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孝文化聚拢人心、再聚乡魂,造福农民,变弃乡进城为“守乡建镇”,变农村为城镇,田野上定将充满希望。

再次,持守孝道有助于协调中青年农民和农村老人的关系。城镇化应是全民的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精壮农民,必须把农村老人也考虑进去。多达约1.1亿农村留守老人,是我们当下必须考虑的社会群体。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要义,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人文之本。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窘境,让其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守和弘扬孝道。

无法设想,我们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当下,我国大中城市吸纳就业人口的空间已有限,客观上要求农民实现职业和观念的再转变:农民工于城市,立足不易,扎根更难。因此,与其都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不如有一部分可以考虑重归乡村,安老怀少,就地就近发展。事实上,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同构,未来乡村生活或将呈现一种现代生活式样:那是一种比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加田园、更加亲密和谐、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是一种既古风又新潮的“善生活”。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围绕肖教授的问题再讨论一下,城市和农村的孝道有什么不同特点?

王蓉蓉: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过去的家庭是维系在土地、农耕的基础上的,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为了共同的一个目的——“耕田”在生活。但是城镇化让这个结构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维系没有一个客观的载体了。我想问肖波教授,这个孝文化是不是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呢?

肖波:城市里孝道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精神赡养的问题。对城市的老人来说,自食其力,老有所依,一般问题不大,是可以过下去的。他们可能更多地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给予精神上的抚慰。而对于现在中国农村的老人来说是两大问题都存在:一是要有人养,二是要有人敬。现在的中国一部分农村对一部分老人开始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出一点,政府配套一点。一个月有60块钱,也可以帮个忙,但是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生计问题。这是第一。第二呢,现在农村老人还没有脱离子女独自度老的这样的一个思想观念,他们心里想的就是无论怎样都要跟着儿女一起过。有养老院他也不去,何况很多地方也没有建。所以对农村的子女来说呢,养老和敬老是一个双重的任务。二

主持人:孝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向工业社会转型,而韩国比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走了一步。我们请崔校长谈谈,今天的韩国社会为什么还要去弘扬传统农业社会的孝道?

崔圣奎: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韩国的社会也面临着从农村转变为都市的这样的一个转型。当时城里的人口不足,所以我们把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到城里来参与工业化。半个世纪以前的韩国社会,大概的主流就是从农村移到城市的一个模式。

当西方文明涌进韩国的时候,我们把孝的这个概念抛弃了。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不谈孝这个概念。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韩国物质生活是相当丰饶的。但当时有一些社会问题:有人自杀,青少年的犯罪也在逐渐的增加,许多家庭也在慢慢崩溃。后来,到上个世纪末,大家都开始反思。我们的生活是很富裕了,但是我们的内心里好像少了一点什么。只有物质的富裕,是没有办法给人们带来真正幸福的。从那时起,我开始着力推行弘孝的运动,成立了圣山孝大学院,同时还担任几十个弘孝团体代表的会长,已经做了15年之久。过程很长也很艰难,但市民的意识慢慢地觉醒了。韩国现在社会各界最常见的一个话题就是“孝”。孝可以带来一个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

现在的韩国社会,农村和城市差异不是特别的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也不以城镇化和农村化来划分,而是按所得的多少来定的。国家制定老人福利制度的年龄限定以65岁为基准。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实施了一些老年的年金制度。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有工作的话,50%的养老金是从薪水里面提出来的,另外的50%是雇主提供的。公务员体系则由国家来负担这一笔费用。学校老师年老之后,生活是相当优裕的。公务员体系、军人体系还有警察体系的年金制度的比例都相当高。年金与福利,还与孝行的奖励、保障相联系。

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技术化教育的过程,而是人性化教育的过程。那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孝的精神。

以前的韩国社会,每当春节的时候,村里面所有的长辈,不单只有自己的父母亲,我们都要去拜访,还要行大礼。这样的习俗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慢慢地就消失了。现在要把这个消失的传统重新发扬光大,让农村的这样的一个孝的模式再去影响都市。不是单独只有都市或者农村的孝道,两个都要一起存在。今天讲的这个孝道要把孝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比较有效,而且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经过我们的努力,韩国国会于2007年正式立法,2008年生效。这个法叫“孝行奖励及支援法”。孝道因此成为全社会都要遵循的法律。我们在幼儿园、国小、国中、高中、军队等,都进行孝道的推广与教育。我们学校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000位孝道讲师,到各个地方和单位去开展孝道教育。

王蓉蓉:崔校长,我从您的谈话过程中感到,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观了,也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了,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机制了,一个动力了,一个文化的体系。您比我们理解的孝更加宽,更加有深度。所以想让崔校长解释一下,您认为孝的精神究竟是什么?

崔圣奎:我认为的孝,是广泛渗透于各种关系中的一种精神。21世纪的孝,可能要追寻的是一个大孝的精神。孝的弘扬运动是人类和平的运动,也是人类幸福运动的一个缩影。孝本身把我们的关系拉近了,让整个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一个和谐的情形。

主持人:从纵向看,孝链接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横向看,孝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发端,师生、君臣、兄弟、朋友,都是从孝的父子关系中扩展出来的。孝是一个原发性和综合性的观念与精神基础。这种推扩和泛化的思想是儒学的思维方式。三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南教授从西方汉学家的视角来谈谈对中国孝道文化的看法。

南恺时:好,我先谈二十年前的事情。1985年我去台湾,有一个英国朋友告诉我:“啊,台湾就是美国的第五十一个州,跟美国完全一样。”那时候的台湾的确比中国大陆更先进,更工业化。很像美国。可是过了一阵子就发现,情形非常非常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精神上,在于中国人的孝道观念。我很快就体会到了,中国人对父母特别好。台湾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开始赚钱。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父母去度假。而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赚钱以后干什么呢?为自己买汽车,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根本不会想到父母。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我写博士论文就选择关于孝子的故事。二十年前,没有美国学者对孝道感兴趣。我在伯克莱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借一本关于孝子的书。借阅记录显示:上次有人借这本书的时间是1936年。(众人笑)但最近十年,情况非常不一样。有很多西方学者研究孝道,孝已经变成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我们的国家和韩国、中国、日本都一样,已经工业化,家庭生育率低,孩子越来越少,大人越来越老。东亚的人有一个好处,他们已经有一个道德哲学——孝,就是说你对父母好,你照顾好他们就是一个美德。美国人没有这样一个道德,没有一个美德叫孝。可是美国人也感觉到老龄化的问题,也开始发愁将来父母老了,我们怎么照顾他们。所以我觉得:其实孝对西方人也开始变得很重要。我有很多朋友,他们也在照顾年纪大的父母。为此他们也会牺牲很多时间与爱好。可是没有人表扬他们,因为整个社会没有这个美德。我想,我们西方人迟早也要学习东方人怎样对待老父母,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会的事。当然,我们比较习惯让父母住养老院,这个非常普遍。其实老人也不喜欢被孩子们照顾,因为他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没有办法一起住。

主持人:总结您的观点是说,一方面是老龄化的社会,也需要东方的这种伦理资源,但是由于西方文化长期所倡导的独立自主的习惯,又不可能把这种孝道学得非常彻底。您接着说。

南恺时:对西方来说有价值,真的很好。可是很多孝道的想法、习惯,西方人却不能接受。比如孩子们一定要听父母的话,就不太可能。美国人很讲究平等,你到了十八岁,你就是一个大人,你跟父母的权利完全一样。他们管不了你。

对于孝道,西方学者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像安乐哲教授,他的观点认为,孝可以用来解决一些西方的问题。而另外一批学者就觉得,孝道是与以前的中国、韩国、日本的历史分不开的。你不能只把你喜欢的部分留下来,把其它东西扔掉了。在他们看来,孝道其实是具有反动性的,是加强家长的权力,让子女变得地位很低。应该把它放在历史的垃圾桶,过去的事情不能让它继续下去。

主持人:现在再来看西方怎么处理亲子关系。请王蓉蓉教授这位美籍华人学者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蓉蓉:我主要从个人体验的方面谈一点。从最基本方面来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在东西方是不一样的。东方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而西方是相互独立的。在西方养育孩子,作为母亲,作为家长,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你最终的目标。你的道德观念就是你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就够了。可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子女,你要学习孝。在学习孝的过程中,对自己、他人、社会做出贡献。西方有它的好处,就是孩子变得很独立。但是问题在于他的独立就会有一种孤独感:他不属于任何人——不属于一个家庭,不属于一个社会,他就是他自己。这种孤独感在西方人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深刻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我要对我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从一种角度来说是很轻松的,因为他没有人情世故这些事情;在另一方面,他也是很沉重的,因为他很孤独。他有问题的话怎么解决呢?找心理医生。为什么在西方心理治疗会很多?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人情方面的支持。我有一个同事,他的父亲和妹妹从美国到亚洲来看他,走了24个小时,然后一起吃饭。他父亲比他挣得少,也退休了,妹妹也是。我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家人吃完饭以后分账单。我当时心里就很难过,我说你作为这个家唯一的儿子,难道这个账单你都不能付吗?他说不是我付不起,是我不愿意给我父亲心理上造成压力,如果我付了,那对我父亲来说,实际上就认为我父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父亲就会感觉不好。这个情况在美国非常普遍。看到这种独立性,老人自己心态的独立性,他们有自己的生命,那,孩子呢,也当然有。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女儿现在大学毕业,在读研究生。她跟另外两个女孩子一起住。她找到房子以后,要签合同。房东说你必须要找一个担保人来。找谁呢?其中一个美国孩子家里很有钱,但她连问她妈都不敢问,因为她知道她的父母亲是肯定不会给她做担保的。不管家里多有钱,父母是父母的,我是我的。另外一个女孩子呢,她的妈妈的经济收入也不够。最后只有我的女儿给我写E-mail,说,please,你是中国的妈妈,所以你一定会给我们当担保的。对不对?我一看,说好好好,我会给你们做担保。然后我就把什么驾驶执照啦,工资单啦,全都给她弄过去。

主持人:刚才呢,王教授以鲜活的案例讲了中西方代际关系的一个特点,她用独立和依赖这么两个范畴来表达。其实,从人类学的角度,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理论,就是美国的一位女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一个“代沟”理论。她这个“沟”是“沟壑”的“沟”,就是讲两代人的疏离,独立。而我们中国文化两代人也有一个“代钩”,但那个“钩”是“钩子”的“钩”,讲究的是代际的传承和相互依赖。这在刚才的个案中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孝道的确在当代中国社会还是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在西方说“精神家园”这个词的时候,人们老是想到宗教。而中国人实际上的精神依托还是他的家。不管西方怎么看待中国的孝道,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还真是离不开孝。

王蓉蓉:慈孝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资源,也是一种社会的资源。如果把它用得比较好的话,它实际上对社会来说是双赢的一个状态。父母、社会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至少得到了缓和,让大多数人有所受益。我觉得这个就是非常好的。下面我想讲一下你说的那个“精神家园”的问题。在西方,给教会捐你的收入的10%是正常的,而且它可以减的。所以很多信教的人,他们把10%的钱给了教会,却不会给他的孩子,给他的父母。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以后我们中国把这个作为一个立法多好,你10%的收入给父母,那国家给你免税。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在发扬、继承、实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过程中,怎么跟西方的这种独立自由、这种潮流有一种很好的融合?内在跟外在怎么样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东方人的子弟在社会心理上有一个纠结:他在自己家里讲的是孝道,走到社会上讲的是独立自主。这让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怎么来糅合这两种东西,我觉得现在是不是需要给年轻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什么程度上你有独立性,在什么程度上你要尽你的孝。

肖波:是不是我们要主张: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我们中国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子之间要有平等意识,孩子不能忘记感恩意识,对长辈要有回报意识。东西方文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就更加全面一些。

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篇3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在古人心中孝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当代,孝老爱亲思想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孝老爱亲,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不但可以让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更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今有众多孝老爱亲的典范有口皆碑。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刘培、刘洋两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3年6月18日,刘培、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襄阳的一家汽配厂工作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6%,生命垂危。从刘盛均的两个儿子身上取皮,成为让他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方法。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都想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俩争执不下,多次“争吵”,甚至“打架”。为了不让弟弟受到伤害,刘培趁弟弟上班的时候,偷偷签下了手术单,把自己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病情得到控制。得知消息后,弟弟刘洋失声痛哭、懊悔不已,他不顾全家反对,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将20余万元钱全部用于父亲的治疗,并于8月10日也接受了取皮手术。

古往今来很多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让父母免受饥寒之苦即

是尽孝。针对这种想法,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道要求的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更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古有卧冰求鲤,今有割皮救父,身为“80后”的刘培、刘洋两兄弟割皮救父的孝行告诉我们,孝老爱亲的美德依然深深地根植在年轻人的心里!

另一位孝老爱亲模范廖月娥的事迹一样让人感动。廖月娥是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30多年来,她先后将多位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1982年3月,她就将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愉快度过晚年,直到 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廖月娥又将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瘫痪多年的任国华只有手和脖子能动,其余部位几乎失去了知觉。从早上帮老人起床、穿衣服、洗漱,到端茶送饭、倒屎倒尿,这些活儿基本都由廖月娥自己完成。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廖月娥总能把一日三餐送到任国华的跟前。任国华患有脚气,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怎么上药也好不了,廖月娥就寻医问药,坚持每天帮他擦洗伤口。照顾任国华这么多年,她没有一句怨言,不露一点难色。身患重病的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1998年,廖月娥将瘫痪在床的周桂三老人接到家中,使老人在最后一年的弥留之际受到了贴心的照顾。2010

年,75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又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悉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每天都乐呵呵的。2013年,廖月娥又把无儿无女、左手有残疾的66岁村民盛小洋接到了自己家里。

在廖月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孝道更为博大的一面,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孝道不仅要求赡养自己的父母,给父母精神的慰藉,更提倡把这样的美德推广到亲朋、友邻及每个社会成员之间,使人与人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进而形成爱民族、爱国家的崇高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孝道才能够超越普通的家庭伦理,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在当代,乡土和家庭依然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重建乡土文化,和睦友邻,让农村的“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更需要人们弘扬孝道。大美隐于野,廖月娥也许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古话,但她的善行正是这一理念的默默实践,永远值得我们称颂和感念。

亲情浓,家庭和,国家兴。今天,我们提倡孝老爱亲,不是复兴封建道德,不是要每个子女都无条件地顺从自己的父母,更不是国家要推脱自己对国民的责任,而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共建和谐社会。古人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从根本上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才会让这

迷失作文500字 篇4

后来,一件事改变了我。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数学竞赛,有了一些网络经验的我便想着从网上找一些资料来练习,却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我才知道我对网络了解的太少了,我以前认为的“精彩”只不过是网络的一个特区�D�D游戏罢了。

我只好向爸爸请教。爸爸耐心地教我怎么打开“百度搜索”,然后让我输入关键字,一眨眼的功夫,网上就列出了许多的试卷,各种题型,样样俱全。爸爸对我说:“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远不止这些,像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上学习……总之,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捷,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爸爸还告诉我:“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美丽却拥有着毒性。网络的出现,也造就了一大批痴迷游戏的网虫。他们无心学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玩得不亦乐乎,荒废了学业,贻误了青春,到头来只有终身后悔,甚至有的人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且长时间的上网对我们的眼睛也不好……”

听了爸爸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想想以前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真是太不应该了,差点迷失了自己。庆幸的是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下,我已经戒掉了游戏瘾。

迷失作文 篇5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五彩缤纷的,但也是残酷的。太多的诱惑,使平常杂乱无章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一个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须有一颗坚定无比的心,一颗能够经得起诱惑的心。否则就会走上歪路,不能自拔,成了隋落的一族,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人,不能不让人深思啊...要想在这混乱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就必须自己有一门过硬的技术,严格地说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绝活,这在别人的眼里,自己就成了人才,人才在二十一世纪是不可缺少的能源。

扯远了,再回来想一下自己,还在进行当中。至于明确的目标,也许我已经锁定了,起码不再像以前,感到前途茫茫,总是在迷茫 的里面寻找自己,整天从彷徨中度过。以前,时间总是从我身边悄悄地溜走,所以我总是感叹时间多得消磨不去,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也是够愚蠢的了。虽然有时候我偶尔也会把持不住自己迷失自我,但却能醒悟过来从而反省自己。

迷失作文 篇6

耳朵插着耳机,优美的旋律回荡在脑中。我按奈住紧张与激动,用平静和沉思取而代之。一路都很顺利,直到——

视线从手机屏幕上脱离,抬头一看,车上只剩了几个人,而窗外却是无比陌生的风景,下意识觉得自己坐过站了!于是赶紧下了车,在车站上,我左看看,右看看,满脑空白。于是我开始想:男左女右,因为我是男的,所以我走右边。于是,我向右走去。一路东看看,西看看,寻找着路标,终于看到了淮海西路,于是我沿着这条路走,可是遥远的路口和手机上跳动的时间让我越发焦急,不由得加快了步伐。终于,路口到了,看了一下时间,8:40了。要赶紧了,复赛是9:00开始!

站在路口,看着路上的门牌号,决定了方向,脚下的步伐不断加快。10分钟后,一行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昂立教育基地,终于到了。缓步穿过马路,走进了赛场。沿着盘旋的楼梯向上走去,幽长的走廊让我心生不安。进了教室,一片光明,不安的阴霾瞬间消失。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打开了一点窗,让微风轻拂我的脸,我的心随之冷静下来。时间到了,监考老师将作文纸发了下来。我填完了一串问题,开始审视题目了,向着太阳奔跑。想起李老师他们说要写实一点,我咬着笔,撑着头苦思。突然,灵光闪过,一把抓起笔,在纸上留下一行行足迹。呼,我长吁一口气,经过1个多小时的疾书,我的杰作诞生了!我将作文纸交了上去,然后走出了教室。

走出赛场,心中的沉重感消失了,我踏上归途。我回到了原来下车的地方,却不见归途的车站,我瞬间就震惊了!我怎么回去啊!老爸你骗我!我开始凭记忆找寻车站,可是,车站却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最后,我决定,我问路人,于是我抓住一个大姐姐,问道:“大姐姐,打扰下,请问怎么去三林城?”大姐姐很友善:“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我:省略了)我将路线记下,终于,在13:00时平安到家了,真是累啊,我马上躺倒在了床上,脑子里感触颇多。

当我们走在路上,就算会迷路,会找不到回家的车,但至少还有路人可以问。但如果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那就真的迷失了,因为,那

时将不会有人为你指路,你未来的道路将陷入未知而危险的阴霾,你也将失去真正的自我,陷入黑暗的泥潭。

扪心自问,你是否也曾迷失过自我?

迷失的青春作文 篇7

我曾经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那是我16岁的花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猛然看见了沐浴在阳光下的她的灿烂笑容,那笑容是如此的明媚,无邪。阳光立刻溢满了我年轻的心房,我不可抑制地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与她牵手,我要这朵灿烂的太阳花为我而开。

我展开了我的追求行动,几经挫折,几多努力,终于,我牵到了她的手。那时,真是打心底里的欢喜,我是在蓝天下歌唱的快乐少年,她就是我的阳光,是我唇齿间跳跃的音符。甚至,天真的我那时真的认为,她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她就是我生存的意义。我觉得好幸福,好快乐,我们之间好温馨。我牵着她的手逛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从不信佛的我们走遍了周边所有的庙宇,拜遍了所有的菩萨,许下了一个又一个纵是海枯石烂也不毁灭的誓言。我们十分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不愿分开。尽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但我们不在乎,在我们彼此的眼中,心心相印便是唯一。我们只愿放飞我们的快乐,而把父母、老师、学校、高考,一切的一切,都抛掷脑后。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纸终究包不住火。终于有一天,父母知道了这一切。我的父亲很爱我,但脾气火爆,在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果后,狠狠地修理了我一顿。但这绝不能动摇我的决心,丝毫也不能。我们照旧我行我素,与父母老师玩起了捉猫猫游戏。

直到有一天,她的母亲找上了我。我永远也忘不了她母亲的眼神,那目光中包裹着的悲伤与绝望,痛恨和无助。她出身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小工人。想出人头地,只有奋发读书这一条路。她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满心期盼着她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如果她不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只能沦落为普通的没有文化的打工妹,她父母的期盼也将会落空。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母亲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狠狠地盯了我一眼,便拉着她的女儿走了。那一眼像刀子一样剜在我心上,我的心第一次抽搐了,这比打骂我一顿更让我难过。此时,我傻站在那里,忽然好像懂了。我终于懂了父亲为何最近总是喝闷酒,苍老了许多;母亲为何总是满面愁容,泪湿盈盈。以前的我对此有些概念,但不愿去面对,不愿去细想,我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欢乐喜悦中不愿自拔。

而此时此刻,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我从幸福的云端跌落到了地上。我在她母亲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自私,自己的愚蠢,自己的荒唐。是我,就是我的冲动,我不计后果的自私,摧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摧毁了两对父母心中的期盼。最可怕的生活不是贫穷的生活,而是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我亲手毁了我们自己和父母们的希望。从我满心欢喜地迈出早恋的那一步开始,我原本幸福的家,已经很久没有笑声了,而我同时也把她和她的家庭也拖入了深渊。

没办法,想明白了这些,我只能选择离开。爱她,就必须选择放手。我离开了难以割舍的女友,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了养育了自己十八年的父母,独自到异乡求学。我希望能从头来过,希望今日的痛苦能为自己换取一个光明的前途,也希望自己的离开能还她一个灿烂的未来。

可这段两年多的感情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吗?是说释怀就可以释怀的吗?每当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之时,那种难言的思念,那种锥心的痛楚,总是让我辗转难眠。“不思量,自难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但我纵有千般思量又能如何,难道还能再赌上两个人的未来,两个家庭的幸福而再聚在一起?难道我还要把她拉上一条布满荆棘看不到前途的的道路?难道我要亲手葬送她的大学梦?无奈,真的无奈,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虽然年少,却也不可能永远活在云端,我们终究只能踏踏实实的站在大地上。顺应时代,顺应潮流,我们没有力量也没有理由去做个逆风而舞者。我只能把她深埋心底,就当做是年少时最美的一个梦境。事到如今,我真的痛悔,真的醒悟,如果我当时能理智一点,能多考虑一点,那何至于斯,何至于斯啊!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爱恋就像暴风雨下绽放的花朵,美得让人心颤,又短暂得让人心碎。

迷失作文500字 篇8

看着,天上的星星,心中的缓缓的痛,一遍一遍的回转,迂回的爱恋,让我不得不想起,有你的时候,不象现在,看在我眼中,却痛在心里。似有似无的车辆,迷失的高速路,远去的车,等待着什么。

风光的世界,却依旧是惧怕黑暗的夜已深,就算是亮的如白昼的光,却不能点燃没有温度的黑暗。

那么,一个人的行走,一个人的醉酒,一个人的酒桌,睁着迷失的双眼,望着没有星星的夜空,痛一遍又一遍,无止无境。

喜欢开始的激昂,喜欢结束的浪漫,只是缠绵的过程让人心痛不已,想想过去的许多辛酸往事,不由让我心醉。当日的放手,不扭头的离去,车站里,永远没有我那一票。

撕碎我心,去填补你那种痛,泯灭不掉。

突然间发现,早已扎根在心底,一茎一叶,一花一瓣都是快乐,无论是安定还是活泼,无论是忧郁还是晴朗,每一分每一秒,都刺入了深深的印痕,回忆,一丝一毫不差。如果说这都不算爱,那还有什么值得我等待?

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了头痛居然如针扎般,可心的裂口,远超过了头的疼痛,只是黯然伤魂的黑夜,已回家,没有等待。

不要迷失自己-高一作文 篇9

一头凶猛的狮子,由于一个“驴子”的标签,竟然真的就“呃呀”地叫起来,变成了一头蠢笨的驴。毫无疑问,这是狮子的悲剧。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狮子在那个写着“驴子”的标签下,迷失了自己。

走在生活的路上,人们有时候也不免会被他人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标签呢?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的智者早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答案。

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一战,可以说是丢盔卸甲惨不忍睹。他蜷缩在会稽山上,山下就是夫差狂妄的大军。怎么办?大夫文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于是勾践忍受着 巨大的屈辱走到了越国。此时,贴在他身上的是至微至贱“奴隶”的标签。他也真的把一个“奴隶”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夫差出行,他就跑到前头给夫差牵马; 夫差生病,他要躬下身去亲口尝尝夫差的粪便。这一切卑躬屈膝的行为看上去是那样的合情合理熟练自然,即使一个祖传的专业的奴隶也有一些勉为其难,堂堂一国 之君却每天都在实践着。但是,这“奴隶”的标签并没有让心存复国之念的勾践迷失自己。他卧薪尝胆,发奋作为,终于一举击败夫差,留下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奴隶”的标签给了勾践奴隶的生活,但勾践正是在这个标签下坚守了自己的心性和品格,打通了通往新生的路径。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被权臣奸佞贴上了“罪臣”的标签。阶下囚的日子让他受尽了痛苦和 折磨,后来被贬黄州,也依旧是贴着“贬逐之臣”的标签。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没有被头上的标签左右,依旧做着潇洒的、豪放的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 声”应该就是他平和坚韧的内心独白,“侣鱼虾而友麋鹿”是他享受的淡泊宁静的生活,“大江东去”是他旷达豪放的一路歌吟。如果苏东坡在标签的束缚下放弃了 坚守,如果苏东坡在标签的鉴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又怎么能有机会领略一代词宗的魅力和人格!

标签是别人的界定或施舍,一个人要敢于坚持自我。走在自己的路上,功过任人评说。

爱因斯坦在“笨小孩”的标签下走向了物理学的巅峰,布鲁诺在宗教裁判所“异端”的标签下走向熊熊的烈火,史铁生在“残疾”的.标签下为我们奉献出《我与地坛》等名著精品,邰丽华在“聋哑人”的标签里为我们舞出最美的生命姿态。

人在旅途,谁都不能保证不遭遇他人的误解甚至陷害,谁也不敢说生命中不会面临诋毁和打击。面对这不期而然的一切,我们能做的就是点燃内心执著的火焰, 拉紧坚持的绳索。不因标签的色彩斑斓而得意忘形,也不因标签的黯淡无光而失魂落魄。如果你是一只啸傲山林的猛虎,千万不要因为蹩脚画家的几处败笔让自己软 化成一只卧于农家炕头的驯顺的猫;如果你是一头狮子,就绝不要因为尾巴上的一个“驴”的标签将自己异化为一头“呃呀”的驴。

上一篇:2015 全科医师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生元旦节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