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健康

2024-10-03

道德与健康(共12篇)

道德与健康 篇1

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 是个体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心理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重大。长期以来, 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 基本是强调德行的, 我们依赖强势的言语灌输, 期望将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和理念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有效分析, 而导致德育教育分层不明显或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因此, 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中, 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这不仅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更是当前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以下一些联系。

1. 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 基本职能都是“育人”, 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 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 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 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 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 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二、当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日常德育的方式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传统德育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使得道德教育思想陈旧, 理念落后, 长期陷入“知性德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日常德育中表现为:长期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 缺乏启发;长期以教师为主,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课堂为主, 忽视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 结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趋僵化, 缺乏创新。

2. 期望值过高, 内容泛化。

长期以来, 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教职工, 对学校德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 企图通过德育去完全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期望通过德育使学生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又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及明确的法纪意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泛化, 使得德育承载了许多不应有的压力, 严重阻碍了它自身应有的作用的发挥

3. 人格教育有待重视。

在学生日常行为中, 常常有下列不良表现:第一, 冷漠无礼, 对班集体漠不关心, 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 对同学缺乏热情。第二, 平淡庸俗, 容易满足, 胸无大志, 得过且过。第三, 浮躁冲动,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一言不合, 即互相谩骂, 甚至大打出手。第四, 不求上进, 认知需求缺乏, 没有独立创新精神, 人云亦云。以上这些表现, 都是由于在德育中不重视人格教育所造成的。它以“反面教材”向我们警示了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在人员、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刚性的制度规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还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学校办学条件, 因而随意性、主观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尚待完善。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教育活动”三结合的模式, 运行的是以“预防”、“适应”为主的工作体系。既没有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关注和跟踪观察, 又没有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及时有效地消除心理危机。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 更好地发展自我。

三、处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 心理问题德育化。

它是指在当前教育实践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 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加之传统教育定势的影响, 容易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笼统地当成德育问题来看待。例如, 把学生个人动机、兴趣等心理问题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甚至将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 导致学生产生对德育的心理逆反或仇视。

2. 德育问题心理化。

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己经过时, 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 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 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这种想法就导致某些教师犹如惊弓之鸟, 开口心理问题, 闭口心理障碍, 学生一犯错误或一出问题, 就往心理咨询室送, 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

在一些学校, 尽管成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 并进行了所谓的队伍整合, 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阻碍或教育观念的冲突, 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行其是, 一方面是德育工作者的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短期功利行为盛行, 劳而无功;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疲于奔命、势单力薄、孤掌难鸣, 心有余而力不足, 形成彼此孤立、互不往来的局面。在特定时期内, 有时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各自的教育成效。

四、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所需要的,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和重要途径。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其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在各种利益冲突中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激活其内在需求,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让学生养成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其次, 要完善学校管理, 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学生热爱学校、保护公共财产、遵守校规校纪的责任感,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使责任心的培养取得实效。最后, 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促进学生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2. 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促进心理发展, 维护心理健康, 完善人格品质的活动。自我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能动性活动, 它在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为本,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增强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 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一代新人。但是, 这一选择只有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时, 才能成为未来的现实。首先, 加强与完善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形象、行为、思想、个性及社会角色的认识, 其中包括自我知觉、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人能认识自我, 意味着可以摆脱以往活动的盲目性和被动状态, 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认识愈充分, 人的主体能动性就愈能得到发挥。要使人积极而正确地发挥自我意识, 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启发和指导, 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其次,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往往强调道德对人的影响, 甚至以道理压人, 以制度压人。教育者利用自身权力对学生个体进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受教育者是完全被动与理应服从的承受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不信任状态, 很难达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因此, 必须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方法。最后, 加强自我建构与自我激励, 坚持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主体在需要驱使下, 经过理性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后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同时, 自我教育主体还应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鞭策自己, 确保自我教育坚持不懈地得到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道德与健康 篇2

医务人员健康素养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全员培训

一、医护人员常用健康教育方法

1.下列哪一项表示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 D、血糖生成指数

2.血糖没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多长时间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B、3 个月

3.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多少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D、8-12 周

4.疟疾的传播途径是 A、蚊子叮咬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低血糖的表现 C、口渴

二、心理健康与疾病发生之关联

1.钟南山院士所指出的健康养生的五大基石是什么

B、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定期体检 2.下列哪种症状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C、因与家人争吵,造成老人心脏病发作 3.生命的质量期是指哪一个人生阶段

A、60 岁以上老年阶段

4.下列哪些说法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

D、心身统一,劳逸结合

5.哪些行为属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C、听音乐以减压放松

三、健康素养的发展历程

1、美国科学事务委员会将健康素养分为三类,即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关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为成功地执行病人角色功能而需要具备的阅读和理解处方药瓶、预约单和其他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材料的能力 2.以下属于低健康素养情况的是 E、人工喂养

3.世界范围内第一种用于全国性大样本的健康素养评估工具是

C、健康素养评估分量表(HLC)4.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有健康素养的人应具有的能力不包括以下哪项

B、接受所有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相关产品和服务 5.关于提高健康素养的国际经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C、将所有健康和科学信息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及高校教育中

四、健康素养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关于健康教育项目服务的重点人群,以下哪个选项是错误的C、0-12 岁儿童家长 2.到 2017 年,我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人均水平是多少

E、50 元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 D、当地人群的抽样调查 4.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至少要开展多少次公众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C、9 次

5.我国是在哪一年将健康素养促进项目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E、2017 年

五、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德医风建设

(一)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医疗权利衰落的是 B、能力权威的下降

2.医德医风治理的道德资源包括 E、以答案均属于

3.在医疗生态系统,医生和患者处于哪个层级中 A、1 层

4.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医疗行业不正之风 E、以上行为均属于

5.影响医患交往的因素包括 E、以上答案均属于

六、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德医风建设

(二)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张金哲院士的接诊“四诀”

C、诊后四访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E、以上均属于

3.加强医患沟通的方式有 E、以上均属于

4.医护人员要对病人做到“5 心”下面哪一项不属于“5 心” B、爱心

5.下列哪项属于医德医风行为内容 E、以上答案均正确

七、个性化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在医疗服务中,病患者的基本需求是 E、以上均是

2.可以从哪些细节体现出对病患者的尊重 E、以上均是

3.以下对个性化认识正确的是(20 分)答案不确定 D、以上均是

4.医疗服务的人性化首先体现在 A、对医疗服务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5.什么是医改深化的当然要求和基本保障 A、家庭医生

八、代孕的法律问题

1.属于完全开放代孕的国家是 A、以色列

2.代孕的类型主要包括 E、以上均是

3.原卫生部在 2003 年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的相关的技术规范,基本准

则和伦理原则也都明确禁止了哪项的实施 A、代孕

4.适度放开代孕时应考虑的问题 E、以上均是

5.完全禁止代孕的国家是 C、法国

九、安乐死和脑死亡的相关法律问题

1.反对安乐死的理由是 E、以上均是

2.确立脑死亡的意义有 E、以上均是

3.中国安乐死的现状,认识错误的是 A、安乐死在中国是合法的行为 4.关于安乐死的说法正确的是 E、以上均对

5.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 C、荷兰

十、器官移植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我国首例成功肾移植是在 B、1960 2.近代器官移植历史中,肾脏的移植成功是在哪一年 A、1954 3.目前人类不可以进行什么器官移植 C、大肠

4.关于公民捐献遗体器官,2003 年~2009 年 5 月,中国内地仅有多少位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 B、130 5.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包括 E、以上均是

十一、器官移植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法律知识

1.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 E、以上均是 2.什么样的死刑罪犯尸体或尸体器官可供利用 D、以上均是

3.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哪些情形时,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E、以上均是

4.器官、眼角膜自愿捐献者随身携带卡于哪年 1 月首批发放 A、2017 5.关于活体器官移植供体限定,认识错误的是

B、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可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十二、医疗机构执业要求与法律风险

1.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_)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

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E、5000 元

2.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患者或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

出具某些证明文件,但可以出具 E、医疗纠纷分析书面证言

3.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执业规则是 B、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4.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_)以下的罚款 B、1 万元

5.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必须将有关文件悬挂于明显处所,除了

A、医疗机构批准书

十三、临床诊疗伦理

(一)1.在临床诊疗伦理中,伦理决策的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D、政治理论

2.在临床诊疗伦理中,下列对于美德伦理学的批评叙述错误的是 E、似乎没有给人以足够的尊重

3.在临床诊疗伦理中,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叙述错误的是(20 分)答案不确定 C、功利主义不仅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而且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4.下列关于临床伦理决策的基本步骤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步要确定问题的发生原因

5.下列不属于康德主义中义务论的内容的是 B、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十四、临床诊疗伦理

(二)1.在临床诊疗伦理中,下列关于自主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C、自主原则分为思想自主、意愿自主、行动自主、决定自主 2.在临床诊疗伦理中,当权利冲突时,医生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E、以上全是

3.下列关于临床诊疗伦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C、与医疗法律、医院管理政策有重叠,无差异,既需要深思、也需要躬行

4.在临床诊疗伦理中,告知说明应包含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条 B、各种治疗的结果

5.在临床诊疗伦理中,下列关于知情同意的叙述错误的是

道德与健康 篇3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首先,教师心理健康是其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心理素质对其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激发教师冲动心理,做出对教学不利的行为。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能够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教师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心理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有联系,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教师人格和性格之间有联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1]。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教师应热爱学生

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加快,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记忆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绝望感。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可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绪,而且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克制不良情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其自尊心,既有助于师生间友好关系的构建,又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2]。

(二)教师需要爱岗敬业

现阶段,许多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期盼周末、假期等,导致教师逐渐降低工作热情。所以,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赋予本职工作以更多的神圣感、使命感,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教育事业中。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首先,定期举办教育交流会,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主持,有助于教师积极应对挫折,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树立典型,以发挥教师榜样性作用。

(三)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推动教育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这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能够保持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应对挑战和客服困难;反之,则可能产生嫉妒、猜疑等不良心理,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之间有必要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即知识竞争、才能竞争、职业道德修养竞争、工作质量与效益竞争、心理素质竞争等。基于该环境,学校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教师应永葆初心而施教

教师应永葆初心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可能无法妥善处理得与失、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中,应永葆初心,本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而开展工作,保持心理的豁达。如此,能够培养教师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实现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双赢式发展。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健康 篇4

一、研究对象及步骤

(一)对象

本调查选定山西省太原市中职2700名学生,有效人数2636人。其中一年级学生1087名,男生77人,女生1010人;二年级学生730名,男生18人,女生712人;三年级学生819名,男生24人,女生795人。

(二)调查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共90个题目,按1-5的五级记分方式进行自我评估。

(2)自编《职业道德取向调查问卷》从四个方面反映职业道德取向情况。

(三)研究步骤

用团体测试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教师,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量表并收回。调查时间为2015年6月15日至2015年9月23日。结果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调查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有效量表2636份(男生119份,女生2517份),有效回收率97.63%。

(1)总分及因子分结果:总分<160分共2241人;>160分共380人;总分超过270分15人

37名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4分;199名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得分≥3分且<4分;1919名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2分且<3分。

(2)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躯体化因子152人;强迫症状371人;人际关系306人;抑郁因子234人;焦虑因子201人;敌对因子268人;恐怖因子185人;偏执因子199人;精神病性120人;其他因子116人。强迫症状因子分最高,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最少。可见,学生主要心理困扰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

(二)职业道德取向调查结果

学生问卷共发放2636份,回收2565份,回收率为97.53%。

学生基本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如回答“学校发动自愿向灾区捐款”选择“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的占80.4%,选“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占1.5%;选“与我不相关”仅占0.7%。回答“当您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选择“主动让座”占80.1%,选“装作没看见”占1.6%,选择“别人不让座何必我要让”占0.5%。在职业道德的认知上,学生也普遍认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43.2%的学生选择“我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选择“最能体现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是“爱岗敬业”的,是所有问卷结果中选择最多的,占62.6%。在回答“您对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来自哪里”选择“来自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占53.1%,选择“来自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的仅占20.1%,选择“实习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占15.9%。在回答“对将来求职,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27.4%,选择“专业课成绩不稳定”的占27%,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25.7%,选择“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占15.4%,4.4%的问卷选择其他。

(三)心理健康调查与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的调查结果

(1)命令式教育、枯燥的说教、打骂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这几种教育方式与启发引导式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上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2)将前5个选项归结为找人倾诉并解决型,选项“谁都不说,自己解决”为自我解决型,结果显示能找人倾诉并解决型与自我解决型存在显著差异(P<0.01)。这一结果也可以证明遇到问题是否有正确且有效的解决方式和途径是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标准之一。

(3)在人际关系矛盾的情况下,选择宽容、忍耐、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学生与无法处理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也反映了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四、讨论及建议

(一)调查结果讨论

1. 心理健康状况

中职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根据本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中SCL-90因子分≥3分(表明被测试学生感觉已有症状,其严重程度达到或超过中度)所占的比例8.9%,与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16~19岁护生的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为5%~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各因子分中,强迫症状因子分最高,占13.9%,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占11.7%,第三为敌对因子,占10.3%。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这样的结果与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学生的现状相符合。

2. 职业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有了初步的职业理想,但学习缺乏兴趣;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并认可职业道德的作用,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及职业道德素养,结果也显示出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息息相关,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架,健康的心理状况也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建议

1.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中职学生处在心理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是对自身感知和认识的最佳敏感期。积极利用这一时期准备适合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对自身及人际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及德育的最有效、最有意义的开展途径。

采用多种途径对中职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懂得道德成就人生,初步树立学生自身的职业形象;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实施工学一体化,在实际情境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体会职业道德情感,提升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及职业修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师资力量的发展和培训

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职业修为高、掌握心理辅导和德育技巧的教师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渗透德育的观点,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技巧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心理健康及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和积极引导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充满信任的氛围下,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自我的价值,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和职业素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青,王玥,张艳,等.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5):890-891.

[2]陈态.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道德与健康 篇5

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培养,初步掌握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找出自己在道德品格或心理品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转化弱项的措施。

思想觉悟目标

认识自己在道德品格和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以及锻炼的重点所在。

教学重难点

锻炼道德和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

(2)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有何意义?

导入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那该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

(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接纳自己,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做无谓的自责;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并不断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呢?

1、通过比较来了解。(板书)

(活动:当一个同学病了,你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请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情况真实描述一下。)

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各种态度。我们在情感、人际交往上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别人,并将自己的行为、心理感受与别人进行比较,从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较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比较时不要一味以己之长比比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平时还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板书)

(活动:与同桌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

同学们各自看一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一致吗,哪些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哪些评价使你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人常说“旁观者清”,这就告诉我们旁观者比较容易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比自己带着某种眼光看自己要准确得多。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像照镜子一样更多更科学地了解自己。

3、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板书)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对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根据实际的需要科学家们还编制出有关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测量表。通过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可粗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用此种方法快捷、简便。我们在教学中会采用此种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来锻炼心理品质。

(二)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板书)

1、多读好书,优化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每人写出三条读书的益处。写完后交流。)

书用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书给我们知识,书给我们力量,书给我们享受,书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激励人们树立进取精神。读书使人受益匪浅。在读书中要注意广读书、读好书、记笔记等。

2、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我们是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不了解社会。只有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展视野,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会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中的“真、善、美”,也会更痛恨“假、恶、丑”,心理承受能力会增强。所以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

3、参加美育活动,陶冶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同学思考问题:“音乐、美术、书法、棋类、体育等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它对陶冶性情起什么作用?”)

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修身养性,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今后我们要多参加美育活动,塑造健康的心理。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锻炼心理品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心理品质。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有比较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试法。锻炼心理品质是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目的。锻炼心理品质的途径有读好书、参加社会活动、美育活动、亲近大自然等。每个人可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课后复习

(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方法?你用过哪些?感受如何?

健康产业的道德经 篇6

“德是道的结果,道是德的原因。德是道的形式,道是德的内容。有道,必有德,有德,未必有道。无道,必无德,无德,必无道。有道之德是真德,无道之德是伪德。东施效频,邯鄣学步,是无道而修德的典型。所以,若是不明白什么是道,却去执着于修德,多是自欺欺人,难成正果”。

联想到近几年健康产业急功近利、透支信誉甚至制假、售假的乱象,正是“无道”和“缺德”的表现。

健康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健康产业的“道”;健康产业有其顺时而动的运作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健康产业的“德”。

健康产业的“道”与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那么,健康产业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那就是健康品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产业发展规律,也就是健康产业的发展总趋势。这个规律包含两方面:一是人类对健康生活的永恒追求,这就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且,人们总是希望花最少的钱换取质量最优、价格最低的产品和最优的服务;二是厂商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向市场提供新产品而抢占市场先机,而且,厂商总是希望花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和最多的消费者。

消费者和厂商的想法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消费者的想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健康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人们只能尊重它、顺应它。这才叫以人为本。

健康产业的“德”是市场竞争思维的外在表现,就是所谓的“运作模式”。它包含赢利模式、服务准则、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现在许多企业家都在“德”字上狠下功夫,例如:企业文化崇尚“厚德载物”、对待客户高呼亲情服务、销售活动借用公益赞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掩护一个“赢利模式”的悄悄进行。这样的“德”就是“无道之德是伪德”,因为,它没有以人为本,没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没有尊重健康产业的发展之“道”。所以,“有道,必有德,有德,未必有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当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事业。特别是在2013年8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 这是我国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迎接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出的。这是一声春雷,必将给健康产业带来春的生机!它不仅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且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健康产业对人的本身的关注,使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正由于此,在今天的乱象中,我们必须独善其身,勿要随波逐流,必须对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冷静思考,全面而更好地把握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德善投资是致力于健康产业投资的新兴企业,也曾经悟道不深,在企业发展道路上遇到许多困惑。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悟道不分早晚,行道哪分先后?如今,德善投资搭乘健康产业的快车,必将“尊道而贵德”,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奉行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价值观,对客户增加服务元素,增强服务功能;对同行继续坚持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在投资结构方面,将侧重于健康服务业的资金投放,推行居家养老、绿色生态养老模式试点,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正道真德获取义利。

道德与健康 篇7

逆向选择是指那些风险比一般人更大的投保人, 发现保险报价比较具有吸引力, 因而更倾向于购买保险, 即投保人以低于精算费率的价格购买保险。简单讲, 由于逆向选择, 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出险的人。因此, 逆向选择使投保人组合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大。

在商业健康保险中, 由于人的健康状况是不同的, 有健康与非健康之分, 在保险公司事先设定的投保费率下, 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很少购买保险, 而那些身体健康差的人购买健康保险的可能性就高。而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在保险公司与投保人那里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保险公司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而面对的逆向选择使得保险公司亏损的可能性大增。

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的行为由于受到保险保障而发生变化的倾向。即投保人因为购买了保险后, 对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其损失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自己减少了采取预防措施或降低索赔成本的动机, 即风险防范的意识大大降低。

在商业健康保险中, 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故意引发保险事故的发生。由于投保后投保人的主观心理行为、道德观念发生扭曲, 对自身健康的有意疏忽防范, 使得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二、故意夸大保险事故。在疾病发生过程中, 相关的治疗成本是不确定的, 因为被保险人通常可以在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 病人与医院联合起来欺骗保险公司, 采用小病大治, 开空头医疗费的方式, 使保险公司支付高额的医疗给付金额。

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信息的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最住要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 完全对称的信息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 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信息是不对称的。比如, 在保险市场上, 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清楚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受损失;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正是由于这种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便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 投保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投保人的道德水平低下是产生保险欺诈和逆向选择的重要根源。由于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 故意隐瞒自己的健康状况, 使得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同时故意夸大事故引发的损失,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 部分医疗机构对利益的追逐引发道德风险

在健康保险中, 由于被保险人和医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纪人, 而经纪人就会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一定的行动方案。所以他们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利益的损失。个人一旦生病, 治疗的成本并不一定是固定的, 将比个人在未投保之前消费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医疗服务、更长的住院时间、更加昂贵的药物以及用更加先进的设备进行诊疗, 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三、商业健康保险中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风险控制

(一) 完善保单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 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保险人) 要努力从信息优势的一方 (被保险人) 获取相关的信息, 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并因此促成交易。在商业健康保险中, 保单拟定的问题需涉及被保险人的收入状况、已有的健康保障水平、道德水平、习惯、嗜好、业余爱好等等, 同时要求被保险人提供要自己近期的体检报告以及过去得过什么大病等病历。问题越详细, 投保人与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缩小, 从而有效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 建立完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保险中四大诚信原则之一最大诚信原则要求投保人与保险人要诚实, 守信, 说真话。这项原则使得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可以相互了解,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由于保险业的特点,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保险公司对其客户的信誉、道德品质无法充分了解, 从而无法有区别的制定保费, 因而有必要大力发展个人信誉评级制度。我国应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库”, 对不同人的信用进行收集,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三) 防范医患道德风险

随着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以及医患双方对利益的追逐,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投保人所申报的赔偿额取决于患者和医生双方的协商, 会出现被保险人和医生的共谋行为, 产生恶劣的道德危害。它可能引起社会利益的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范医患道德风险, 在实践中可以由保险公司与医生事先签订协议, 按疾病种类和相关服务费用支付给医生工资然后由医生提供病人的医疗费用, 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医患同谋, 骗取高额保险金的可能性, 防范了道德风险。

(四) 加强保险监管制度

在建立、健全诚信法律制度的同时, 应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促使保险行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违信的惩罚力度, 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从法律、道德约束等方面构建违信惩罚制度, 并通过健全监管机制, 使守信者得到保护, 失信者受到惩罚, 增大失信者的利益成本, 从而有效减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

摘要:商业健康保险中, 对保险经营影响最大, 最难以控制的风险莫属无形风险, 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这两者都来自投保人, 而且分别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发生在保险合同之前与之后的风险。本文通过认真研究商业保险中所存在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相关的控制无形风险的建议, 使之更好的辅助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雪葳.商业健康保险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6

[2]祁贵义.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之对策[J].保险研究, 2002, 07期.

[3]胡杰.商业健康保险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 2005.

道德与健康 篇8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道德与健康 篇9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 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 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0) .

[3]王斌, 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1999, (2) .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王福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5, (10) .

道德与健康 篇10

一、在德法课中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 从对新学员心理健康调查情况来看, 在每

年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 对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 刚入校的新学员一般都要经历角色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同, 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 新学员一般思想比较活跃, 个性张扬, 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另一方面, 很多学员也表现出理想信念薄弱, 现实目标缺失, 适应能力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 团体协作意识较弱等问题。因此, 学校作为教育者一方,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新学员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以引导学员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并为未来学习发展做好心理准备。

2.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与内容来看, 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渗透。

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德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另一方面, 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

陕西李丹

论, 对学员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与发展。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问题。

3. 从德法课的课程内容特点和性质来看, 德

法课是新学员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法课主要是帮助学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律观, 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员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在心理方面的反映,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为前提。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 也必然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确立。因此, 通过德法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是课程目标所在, 也是学员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在德法课中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德法课教学中。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 而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也要求在德法课中, 要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 可以在第三章第三节“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 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 展开讲述学员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方法;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关于“事业与爱情”的问题时, 可以展开如何处理好事业、爱情、家庭关系方面的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 可以展开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问题的专题。

2.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融入到德法课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单一、呆板, 通过教育者说教、灌输或者其主观愿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内容形式更加人性化。因此在德法课中可借鉴和适当引入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 比如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进到德法课教学中, 使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相应章节中, 可以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 从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 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 使德法课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 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德育的教学目的。

3. 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目前, 院校中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员基本上是由“两课”老师担任, 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德法课堂中延伸到了课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针对生活中学员一般的、共有的心理问题, 课外的心理咨询则是针对单独的个案, 教员更能从根本上直接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这种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更利于咨询双方的沟通, 同时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 并被学生所接受。教员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 与学员形成良好咨询关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课外教育还应该包括多种方式, 比如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 有更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当前, 新学员普通存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军校新生第一门必修课, 有必要加强对学员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这对学员保持健康稳定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琴.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探索.考试周刊, 2009 (1) .

道德与健康 篇1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现代化使人们在拥有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国大、中、小学生中均存在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学生程度不同地患有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症、情绪危机等心理障碍。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也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说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鉴于此,教育部在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德育工作章程中都再三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作了明确的相关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施教的起点。在价值多元社会里,因受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发生动摇、倾斜甚至扭曲,常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利益、价值、义务、责任、理想、前途等方面感到困惑与不解。因此,及时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直面现实问题,使他们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之前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无疑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顺利进行。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轻学生内心压力,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输入情感动力。青少年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他们的学习充满了竞争,这使得生活距离他们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摆脱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心灵“减负”。教育者要善于走近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与之进行心灵交流,富有诚意地展开道德对话,并以自身的道德人格魅力和教育诗情唤醒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少或杜绝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据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为此,早在2004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国家卫生部就提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的宣传主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儿童心理问题广泛存在必然会严重阻抑其道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合理运用教育的不同形式,发挥它对学生心理或思想在预防、发展、优化方面的积极功能,并通过提高教育教学的卫生意识与水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三、双育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应对

思想道德教育走与心理学相结合之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注重情感的熏渍陶冶,构建有效德育网络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移情是儿童亲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被认为是儿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能力。而移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是在儿童广泛参与对他人的交往和互助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提供儿童发展移情的机会,让儿童在互助、合作中通过情感交流来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如此,学校也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使三者行动一致,共同形成健康的道德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合力作用。

2.注意教学心理卫生,避免道德僭越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身的年龄特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从纵向发展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水平,依次是直觉性道德情感、想象性道德情感和伦理性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就符合儿童的心理卫生,反之,不论是“过”或“不及”都有损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以往道德教育之种种不足,主要方面就在于很少顾及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常常以理想虚化现实,以抽象的“道”僭越了现实的“德”。

3.重视日常辅导,重塑生活空间

道德与健康 篇12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中学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很严重。有些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的学生为谋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错误地把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2. 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经济富有、文化贫乏”, 家长对孩子没有进行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的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粗暴, 认为“棍棒下出孝子”, 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家长忙于工作, 对孩子不闻不问, 和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 致使孩子为寻求感情温暖而拉帮结派, 传染上了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唯利是图, 金钱至上, 使孩子受到误导。

3. 盲目的偶像崇拜使一些中学生丧失了理智。如疯狂的“追星族”、“发烧友”大多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有的中学生对一些港台歌星的崇拜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们把明星当作仿效的对象, 对董存瑞、雷锋等老英雄则认为“过时”了。

4. 社会不良环境污染了中学生纯洁的心灵。如一些创作者和经营者唯利是图, 创作和贩卖黄、赌、毒俱全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 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过早、过量地接触了不该了解的信息。另外, 教育心理专家指出, 网络已成为许多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

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 抓好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教育, 以解决学生思想信念上的问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举办“扬起时代风帆, 铸造时代精神”的演讲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学生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魂》等影视片, 开展“立足学校学英雄, 学好本领作贡献”的大讨论, 弘扬崇高的革命精神。

2.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 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有训练有素的教师和优良的教学环境, 但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因此,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

3. 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的模仿性极强, 因此父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必须以美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 从而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 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热衷于追星的特点, 注意发现、推广现实生活中的好典型, 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

4. 相关部门要认真整顿文化市场, 让学生阅读教育性强、格调高雅、适合他们的各种健康读物。

同时, 学校要抓好对附近网吧的专项治理和监管工作, 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政策, 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远离网络上那些不良信息。

总之,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切实坚持四个原则: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符合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上一篇:广告包装下一篇:电信客户忠诚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