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2024-09-11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通用10篇)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1

关键词:中职生,道德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持有的价值观, 它反映人们的价值选择, 体现人们认识、评价客观事物的内在标准, 具有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化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取向等。其中, 道德价值取向就是指在道德方面一个人认为什么事有价值, 值得做;什么事没有价值, 不值得去做;什么事最让他看重、赞赏、拥护;什么事最让他鄙视、摒弃、反对。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和指导个体的行为, 价值取向可以形成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在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职学生是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中职学生, 了解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 我校开展了“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 对2006级 (三年级) 、2007级 (二年级) 、2008级 (一年级) 在校生共计3 179人进行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在校的一、二、三年级中职学生为主, 采取实名制问卷调查方法, 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为16~22岁, 共发放调查问卷3187份, 回收有效问卷3 1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75%, 其中一年级1 279份, 二年级1 192份, 三年级708份。

1.2 调查内容

在人生价值取向之道德价值取向的调查中, 共有32道题目, 主要是了解学生对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一些具体道德事件的认知情况, 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 现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题目进行分析。

1.3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由德育课教师首先讲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在现场适当辅导, 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地回答问题, 使调查资料真实、可靠, 答卷时间为45分钟, 调查问卷现场收回, 并作为对学生平时表现考核的依据之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道德观念调查情况与分析 (见表1)

对问题“你同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需要的’这一说法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93.1%、二年级有83.7%、三年级有70.8%的学生表示赞同, 呈递减趋势。一、二、三年级分别有3.7%、12.5%、19.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有3.2%、3.8%和9.6%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均呈递增趋势。说明在中职学生中, 助人为乐精神继承与发扬的意识逐渐淡漠, 自我意识增强。同时调查也显示, 全体中职学生中有84.6%的学生表示同意, 说明在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中, 助人为乐的精神占主流。

对问题“有人为抢救一名落水者而谈价钱, 你认为应该不应该”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92.1%、二年级有92.1%、三年级有85.0%的学生表示不应该, 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关键的时候, 还是把金钱放在第二位的。

对问题“你同意‘竞争就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的说法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表示不同意的一年级为96.3%、二年级为95.6%、三年级为82.7%, 呈递减趋势, 表示无所谓的一年级为0.0%、二年级为2.2%、三年级为12.4%,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 道德观念逐渐淡漠, 迷茫心理和不确定因素增加。

对问题“你对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持何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认为正常的分别为23.4%、30.7%、45.3%, 表示说不准的分别为16.7%、31.5%、35.9%, 认为不应该谈的分别为59.9%、37.8%、18.7%, 说明中职学生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对同异性的交往存在着好奇、向往和模糊的心理, 对恋爱及婚姻的认识较为有限。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中职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积极健康, 但也可看出, 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渐淡漠, 不确定思想和心理在逐渐增强, 这需要中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2 中职学生道德准则调查情况及分析 (见表2)

对问题“当你知道班内同学犯了错误, 教师或学校向你调查时”的调查结果显示, 推脱不知道者一年级为7.1%、二年级为13.5%、三年级为25.8%, 担心同学受到处分者一年级为8.8%、二年级为16.4%、三年级为16.5%, 均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 思想变得复杂, 顾虑也在增加。全体中职学生中选择“把知道的说出来”者占59.5%, 说明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敢于以事实为依据, 讲出真相。

对问题“你赞成‘宁让我负天下人, 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全体中职学生中有72.7%表示不赞成, 说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道德行为准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但同时调查也显示, 表示不赞成的一年级为84.9%、二年级为67.0%、三年级为60.0%, 呈递减趋势, 觉得无所谓的一年级为1.0%、二年级为13.4%、三年级为22.2%,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的道德标准在下降, 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增加。

对问题“在处理他人与个人关系方面, 你同意哪一种原则”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选择“先人后己”者分别为78.9%、60.1%、28.1%, 呈递减趋势, “权衡两者利弊”者分别为11.1%、31.2%、54.3%,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时, 以“先人后己”为准则的意识在逐渐减弱, 而自我意识在增强, 权衡利弊、衡量得失的思想逐渐增强。

对问题“你是否同意诚实仍是交朋友的原则”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分别有89.6%、89.3%和78.2%的学生表示同意, 说明中职学生对交友的认识还是以诚实为基础的, 这为把诚信教育延伸到社会及工作中和使诚信成为今后学生做人的准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道德准则的鲜明性在减弱, 采取中间立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说明中职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应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中职学生道德行为调查情况与分析 (见表3)

对问题“关于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70.7%、二年级有43.5%、三年级有33.8%的学生考试没有作过弊, 呈递减趋势, 这说明中职学生由中学进入职业学校后没有了升学压力, 学习动力减弱, 考试作弊行为逐渐增加。选择“为了高分作弊”的学生中, 一年级为29.3%、二、三年级分别为45.6%和45.8%, 这里包含了一部分学习比较好、虚荣心较强的学生, 由此可见在中职学生中考试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要根除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 除加强正面教育、严抓考试纪律之外, 学校教师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态度和相应的工作方法应继续改进。

对问题“你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你行为中实际表现的是否一致”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分别有19.5%、13.0%、17.2%的学生选择“很一致”, 有65.7%、70.0%、51.0%的学生选择“比较一致”, 这说明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但选择“很一致”和“比较一致”的学生在回答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时, 仍有部分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这说明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观念发展。因此,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思想, 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3 讨论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 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主体性、多元性、矛盾性的特点。虽然主流积极健康, 但可以看出, 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呈下降趋势。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以供同行参考。

3.1 中职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有限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 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 道德标准下降, 这主要因为中职学生接受各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限。

3.1.1 从家庭角度看

中职学生的父母正值壮年期, 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很多学生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 或做生意, 或外出打工, 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再因本地区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少, 有约90%以上的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 家长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3.1.2 从社会角度看

中职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多是电视、报纸、广播、刊物和网络等, 目前尤以网络为主。但另一项调查表明, 学生上网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育, 而是为了聊天、打游戏或看电影等。

3.1.3 从学校角度看

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 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德育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而忽视了实践。

3.2 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3.2.1 发挥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国家教育部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进行了改编, 并在2009级新生中实行。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加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度, 每本教材都从不同角度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 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德育课不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而是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

3.2.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道德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在学校开展的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板报比赛、卡拉OK大奖赛等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如: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举办学唱红色歌曲活动;进行文明礼貌用语评比和开展“千万贺卡寄恩情”活动等,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3.2.3 将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形成反馈机制,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在班中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从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服饰及日常行为入手, 督促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等活动,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并同家长联系以得到及时反馈, 对真正做到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可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动漫技术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制作生日视频等,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达到教育学生掌握技能的目的。

3.2.4 利用典型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

我国每年评选出的“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也可随时收集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种感人事例教育学生。如:“暴走妈妈”陈玉蓉每天只吃拳头大小的米饭团, 快步行走10公里, 在7个月的时间里, 走破了4双鞋, 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脂肪肝, 目的是可以为患病18年的儿子捐出合格的肝。再如全国道德模范曹瑜年仅19岁, 是一名高三的学生, 她得知在福建打工的父亲得了晚期尿毒症, 生命垂危时, 毅然决定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父亲。为了圆大学梦, 她一边照顾术后体弱的父亲, 一边补习功课,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考入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真实贴切, 具有感染力,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素材。

3.2.5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校及班级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拓宽视野、强化技能、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如我校开展了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及跟踪服务的活动, 安排二年级掌握了测血压技术的学生, 分别于早晨和傍晚到体育广场和公园等地为老年人测量血压, 并做好记录, 解答老年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每次参与活动回来, 学生都很兴奋, 议论不停。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了道德行为, 在为他人的服务中获得快乐, 得到肯定, 增加信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中职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0:49.

[2]金盛华, 孙娜, 史清敏, 等.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3, 2:30~34.

[3]汪宏林.纵论中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及教育导向[J].中学教育, 2001, 2:30.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2

1.1研究对象:本论文以威海二中的200名学生8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相关书籍和上网查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查阅近十年的和足球运动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对校园足球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书籍进行分析,为本课题最终成文提供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针对统计出的数据,对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3调查法。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今后威海二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

2.1.1威海二中同学对足球喜欢程度。在对威海二中学生是否喜欢足球的调查中,结果显示,非常喜欢的人数31人,占16.4%,喜欢的人数为96人,占51.3%,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人数为20人,占10.6%,不喜欢的人数为40人,占21.4%,以上的数据说明了威海二中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足球的。

2.1.2威海二中足球场地设施现状。足球场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校园足球开展的顺利进行,足球场地是学生平时训练的地方,如果足球场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同学平时训练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良好的足球场地能提高教学效率。威海二中具有人工草坪一个,足球20个。

2.1.3威海二中足球的开展现状。学校足球队组建,现状学校足球队在一定意义影响着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状况。在威海二中足球运动的调查中得知,威海二中有足球队两个队伍,共有队员27名,每周训练5次,每次的训练时间为一个小时。两名体育老师带队训练,训练形式单一。

2.2影响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2.2.1足球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学校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非常关系的问题,足球运动强度大,有身体接触,对抗性非常激烈,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这是影响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尽量降低这种危险的发生。

2.3威海二中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

2.3.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加大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威海二中可以与友校定期举办学校友谊赛,设置完善的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广播多放一些关于足球的新闻和足球知识的广播,学校定期办一次黑板报,做好足球宣。开展足球知识问答比赛,比赛形式多样化,可以为问答题,选择题,必答题等增加学生兴趣。开设足球社团,组织多种足球游戏,调动同学积极性。

2.3.2最大限度的降低足球运动中的危险系数。开展校园足球要以安全前提,从学校、老师和学生方面入手降低校园足球危险系数。学校方面校领导要加资金的投入,完善足球场设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险系数。老师和学生方面,在平时的比赛中学生严格穿戴相应的足球护具。体育教师也要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在比赛中保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不要因为比分产生肢体冲突。

2.3.3加强足球场地设施的建设,为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加大对足球场的资金投入,将足球设施修建齐全并提供后续的资金用来维护足球场地,后续资金不足时,可以与知名企业合作,各取所需。

2.3.4壮大足球教师的师资力量。招聘更多专业足球教师,增加新鲜的血液与活力,年轻专业的足球教师受到的教育正规而且先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定期安排学校与其他学校体育教师交流会,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学习训练方法,认识自身教学缺点。老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定期外出交流,出国深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在国家体育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文件下,威海二中只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号召,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实施的力度也不够。2.校园足球在威海二中校园里普及程度太低,学生对足球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积极性。3.学校足球场设施的好坏决定着校园足球能否顺利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威海二中足球场地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安全问题也是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之一、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3

一、目前教师的思想道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保持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教师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赞同党的大政方针, 主流政治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态度乐观, 充满信心;关心国内外大事, 在重大政治问题上, 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方向正确, 对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看法客观理性。特别是对2011年党和政府有关工作的重大成就发自内心的感到满意, 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基本认同。希望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 改善自身工作、生活条件, 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总体正确, 心态健康平和, 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对学校工作评价较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通过上网了解社会成为重要途径。个别职工中也存在基本政治立场不明确, 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甚了解、不太关心, 不重视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的现象, 值得我们注意。

1. 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事件, 对党和政府工作有较高的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在过去的一年中, 教师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大事, 特别是与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数据见表1。

在充分肯定政府工作的同时, 访谈中一些教师也指出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教师也同时表示,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力度, 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也表明, 教师们能够客观地评价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 理性认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态度, 政治观点总体正确, 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及方针政策

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对党和政府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和措施普遍表示拥护, 对党的领导集体充分信任, 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总体评价较高。其中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等几项选择上认同率比较高。

3. 拥有学校主人翁意识, 心系学校事业发展大局

本调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本校工作; (2) 教师队伍; (3) 对当前大学生的评价。

(1) 对本校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1) 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 满意度88%。 (2) 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满意度79%。 (3) 党建工作, 满意度85%。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满意度81%。 (5) 教学科研条件, 满意度59%。 (6) 教学质量, 满意度74%。 (7) 教学管理和教师考评体系, 满意度64%。 (8) 科研评价, 满意度61%。 (9) 岗位设置、管理与聘任, 满意度73%。 (10) 师德建设, 满意度79%。 (11) 招生工作, 满意度89%。 (12) 大学生就业工作, 满意度81%。 (13) 后勤保障与服务, 满意度73%。 (14)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满意度71%。

在对学院工作的总体评价方面,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 广大教师爱校情感丰富, 关心学校发展。在对教师访谈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他们对学校的办学定位、招生工作、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等工作充满信心和自豪。特别是部分教师在访谈中对学院几年内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省级示范、国家骨干等几大步的跨越, 追求卓越取得的显著成绩非常满意, 征地建校、职工住宅建设等制约学院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得到解决。这一切都使教师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对学校改革发展前景感到乐观。但是,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 教师们也对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师考评体系、科研评价表示担忧。但是可以看出, 对学校负责、心系学校发展的爱校之情是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

(2) 对教师队伍的总体印象调查。 (1) 人格魅力, 满意度76%。 (2) 敬业精神, 满意度91%。 (3) 育人意识, 满意度82%。 (4) 师生关系, 满意度85%。 (5) 教学水平, 满意度84%。 (6) 学术水平, 满意度57%。 (7) 学术道德, 满意度71%。 (8) 创新精神, 满意度58%。 (9) 协作精神, 满意度76%。 (10) 廉洁自律, 满意度80%。

在对教师队伍的总体印象评价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 教师们在价值取向上既积极向上, 又明显多元和实际。教师们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 认为人必须奉献社会、创造价值才能获取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 大部分教师认为, 敬业精神、育人意识、师生关系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个人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同时, 许多教师对利益取舍、奉献索取等采取随机而务实的处理原则。不少教师认为, 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 具体到工作中, 不反对提倡无私奉献, 但认为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肯定一个人的贡献, 同样不可或缺, 甚至更加重要。尤其学院地处渭南, 受到条件限制, 教师的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2011年收入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工资。

(3) 对当前大学生的评价。 (1) 爱国热情, 满意度61%。 (2) 理想信念, 满意度52%。 (3) 文明素养, 满意度46%。 (4) 奉献精神, 满意度46%。 (5) 社会责任感, 满意度40%。 (6) 集体观念, 满意度60%。 (7) 团队合作精神, 满意度63%。 (8) 诚信意识, 满意度56%。 (9) 人际交往能力, 满意度56%。 (10) 吃苦耐劳精神, 满意度57%。 (11) 创新精神, 满意度43%。 (12) 实践能力, 满意度56%。 (13) 心理素质, 满意度46%。 (14) 法制和纪律观念, 满意度52%。 (15) 维权意识, 满意度52%。 (16) 身体素质, 满意度56%。

可以看出, 在对当前大学生的评价上, 教师对大学生整体评价都不高。几乎很少有教师在对大学生评价的主题上选择第一项:非常强 (好) , 基本都选择比较强和一般, 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文明素养、奉献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教师均表示一般。这也说明教师们对学生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要求上, 与现实差距较大。

二、教师思想道德状况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的环节。

1. 少数教师对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重大政治是非问题认识比较模糊

比如14%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选择了“说不清楚”;6%的教师在“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难, 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在京举行”这一问题上选择了“未太关注”, 2%的教师选择了“未关注”。可以看出, 这类问题在教师中虽然是少数, 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2. 部分教师工作、精神、生活压力重

当前, 社会中仍然存在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等现象, 教师的住房问题、科研、职称晋升压力等问题的不断升级, 都使得许多教师无法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工作上。高职院校课时量大, 一些教师整天疲于奔命, 存在着透支健康的现象,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问题。如调查所示:您面临的最主要困扰是在工作方面, “工作负担重, 压力大”占38%, “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占29%, “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占20%, 位列前三位。从教师在问卷里最想说的一句话统计表明, 教师希望尽可能解决住房, 改善工资等福利待遇, 对关系学校自身发展和利益方面的问题十分关心, 呼声较高。

3. 部分教师对大学生整体评价不高, 与现实差距大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水准、价值观念总体是健康向上的,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广大教师对大学生总体评价比较客观, 但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地沿用了精英教育的观点, 缺乏大众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标准, 导致了对大学生总体评价不高的结果。部分教师认为高职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文明素养、奉献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需要加强。

三、发挥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几点建议

教师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决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工会在教学任务中, 有着帮助教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建立思想、理论、技能基础的作用和职能, 包括培养教师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工会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的重要性, 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以师德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工作。广大教师承担着教书又育人的责任, 在思想政治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可以依靠教师工会, 联合其他职能部门, 开展一些赛教、说课、示范岗创建等活动, 以此为载体,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任何知识教学都必然带有思想倾向, 没有无思想的教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情操自然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语气和感情等方面流露出来, 或者在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表现出来, 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所以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树立爱岗敬业、育人强校的意识, 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思辨能力和抵御能力, 并以此教育引导学生, 防止将错误观点和个人消极情绪传播给学生。

2.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工作, 不能仅仅停留于讲清道理, 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宣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教师们反应的压力过大等问题, 学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在教学, 科研等各项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教师把智慧和力量统一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上来。从教师工会的角度上讲, 要完善教代会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 发挥教师工会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职能。通过教师民主议事会制度, 讨论决策教师业务考核、评先评优、重大项目等事项, 从而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科学。

3. 注重对青年教师业务方面的培养

对于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 青年教师比较集中。在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的新时代, 尤其有些学校是全民动员, 大力进行省级、国家级骨干校、示范校建设, 青年教师是学校建设的主力军, 所以他们的业务培养尤其重要。同时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也不能空对空, 它只有同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同教学科研业务工作相结合,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教师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健全教育育人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 还要大力宣传教育育人的先进典型, 带动青年教师不断进步提高。

4. 通过教育工会, 强化校务公开制度, 促进教师的思想稳定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4

摘要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道德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新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指校園内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精神层面上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条件,只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才可以将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师生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使他们慢慢接受这些良好的体育观念、爱好、体育行为等,进而融入到这个族群之中,并使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观念、态度等,培养出他们优秀的品格,最终达到体育的教育功能。

一、体育观念现状与分析

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不同民族,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反映出对体育观念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表1新疆高校体育观念现状调查表

调 查 项 目调 查 结果

是否说不清

n%n%n%

运动是否有助于个性培养23725.8213214.3854959.80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是否非常乐观42346.0810211.1139342.81

体育运动是否有助于学习和思考问题37841.18586.3248252.1

运动是否能改善人的心情69175.27586.3216918.41

体育课是否能使身体更加健康84391.38171.85586.32

是否想拥有体育特长35839.00889.5947251.42

是否想成为同学中体育方面的佼佼者64470.15828.9319220.92

从表1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新疆部分高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观念有着相同和不同的认识,有将近25.82%的学生认为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培养,有将近46.08%的学生认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是非常乐观,有将近41.18%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学习和思考问题,有91.38%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加健康。数据还显示有70.15%的学生想成为同学中体育方面的佼佼者,表明体育在学生的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是学校各种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从总体上看,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二、体育风尚现状与分析

体育风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环境和基础,在此是指由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师生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自觉的体育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风尚,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有助于师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陶冶其情操,优化其心态,从整体上推动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表2关于体育风尚调查情况一览表

调查项目调 查 结果

经常偶尔根本不

n%n%n%

学生自觉体育锻炼情况14816.1248853.1628230.72

学生阅读体育报刊情况11312.3168174.1812413.51

学生观看体育节目情况31834.6445249.2414816.12

有表2和图1的数据、图例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还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的自发性。经常观看体育节目和经常阅读体育报刊的学生分别为34.64%和12.317%。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上,绝大多数学生是自己自由活动,学生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分别仅占22.19%和7.84%,体育活动组织的相关团体及部门还没有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中还没有形成较为普遍性、稳定的体育行为风尚。

三、体育精神文化现状与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它能够激励广大的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新疆高校各族师生对于体育精神的态度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体育的竞争精神,意志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几个方面对新疆高校校园体育精神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表3关于体育精神文化现状调查一览表

调查项目性别调 查 结果

充分体现较充分体现较不充分体现不充分体现不清楚

n%n%n%n%n%

体育创新精神男194.175612.2814331.368919.5214932.68

女418.876213.428217.757416.0220343.94

体育遵纪守法精神男23751.979921.71367.89245.266013.16

女19842.8616335.28265.63163.465912.77

体育竞争精神男31268.4211525.22132.8571.5491.97

女28361.264910.61234.987115.37367.79

体育意志精神男7215.797416.2313429.3911124.346514.25

女18940.9110723.16224.76316.7111324.46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男生在体育运动中体育竞争精神和体育遵纪守法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女生则在体育运动的意志精神上可以充分体现。在创新精神上来看无论男、女生很大一部分不清楚什么是体育创新精神,这反应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原来的体育活动模式,既在原有的活动项目或方式中不能或不会主动的去创造自己及周围同学兴趣的项目或活动方式。

四、体育知识结构现状与分析

体育知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在基石,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更为丰富的体育知识,随着现代网络时代的不断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体育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生所需的体育知识与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体育知识,如何去理解和改变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对体育知识渴望获得的内在矛盾冲突。

表4关于体育知识结构的调查情况一览表

调查项目调 查 结果

娱乐健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其他

n%n%n%n%

教师传授体育知识的类型768.2810111.0068374.40586.32

学生希望获得的体育知识42045.75899.6932435.29859.26

调查结果(见表4、图2)表明学生有45.75%的学生希望获得娱乐健身知识,而教师的体育教学更多地强调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一种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心态,从以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类型,与学生希望获得体育知识的结果是基本矛盾的。当前新疆各高校体育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与学生希望获得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体育教师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的方式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上,甚至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调查表明,我们目前的体育教学应对教师强调体育教学的知识性,娱乐性,要用科学发展的角度去研究教学对象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与学生渴望掌握体育知识的和谐统一。

五、体育道德现状与分析

体育道德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对体育内在意识、观念及价值等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活动中场上同伴之间的团结礼让,各队员的责任感、遵守规则的精神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体育道德状况,以下是新疆部分高校校园体育道德状况。

表5关于学生体育道德文化的调查情况

调查项目调 查 结果

充分体现较充分体现较不充分体现不充分体现不清楚

n%n%n%n%n%

責任感41244.8822324.2912413.51414.4711812.85

公平竞争59364.023725.82222.40192.07475.12

功利主义90.98283.0518820.4850755.2318620.26

集体主义44348.2621122.98889.59272.9414916.23

组织纪律性41745.4233936.93788.50626.75222.40

通过调查结果看出,新疆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状况良好,在活动中能够格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这反映出新疆高校学生有着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

六、结束语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作用的体现。在体育课堂上,需要体育教师切实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体育观念、道德的形成。在学校大型的体育比赛中检验学生体育观念、道德及风尚的状况。在宣传上各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体育宣传板报、广播及体育活动标语等并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使学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体育意识、观念,从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曹桂祥,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美育关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67-168.

[2] 黎明华,欧阳江琼.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8):113-116.

[3] 段雪梅,陈云,黄琦.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J].内江科技.2010(03):40,72.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5

一、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二 (1) 班、三 (6) 班、四 (3) 班、五 (1) 班的235名学生及其家庭。

二、调查手段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三、问卷分析

调查235名学生及其家庭, 收回有效问卷235份, 其调查情况如下表。

表1情况分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采取关心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经常教育的占绝大多数, 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还是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上当, 忽略了对学生谦让、大度品质的培养, 有意无意地把正面教育给冲淡了。

表2情况分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 不需要做家务事, 认为学习好就行, 嫌孩子干不好, 不如自己干;绝大部分家长最想知道的是孩子的考试情况, 却极少有人去主动了解孩子品德方面的表现情况。

表3情况分析:学校的校风、学风, 家长全知道的不多, 知道不全的占大部分, 全不知道的很少, 这说明绝大部分家长还是关心孩子所在学校情况的;召开家长会与单位工作有冲突时, 不少家长能调整工作前去参加, 有的就是调不开, 也要提前到校了解家长会内容或请别人代开, 由此可见, 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在校表现情况的。

表4情况分析:孩子在校犯了大错被老师处分时, 有少部分家长不能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其教育, 这样容易造成孩子不说真话, 养成撒谎的习惯。

表5情况分析:孩子认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其次是老师、同学伙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难忘的事是受老师表扬, 可见这是一种普遍的学生心理;大量学生在自己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希望老师能原谅;孩子给自己的表现打分, 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 能给自己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

四、指导实验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 少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 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 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相反, 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等长大了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因此, 我们在实验中, 通过各种形式, 把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传授给家长, 使家庭教育趋向科学化、系列化。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调查与分析 篇6

一、学校设施方面的原因造成伤害事故

百年大计, 教育为先。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在一些地区, 有的学校的教学楼还是危楼, 有的甚至被鉴定成D级的危楼还在使用。这些危楼年久失修, 配套的设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比如楼道狭窄、扶手不牢固, 在紧急疏散或者下课学生拥挤的时候, 可能造成踩踏事件和楼梯、扶手坍塌事故。对于这样的学校, 全社会、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呼吁相关部门进行拆除改建。毕竟学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

二、学校管理方面原因造成伤害事故

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漏洞或者不严以及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力, 也是导致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有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合理科学的管理,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伤害事故的风险。比如, 课间严禁学生追逐打闹, 体育课期间要求教师全程监管学生的活动, 禁止学生在学校门口购买各种存在卫生问题的食品, 学校对食堂工作进行有效监管, 学校内的机动车要严格限制, 来访人员要实行登记制度, 等等。而现有的情况是, 有的学校不能合理地建章立制, 没有严格的门卫制度、饮食卫生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制度等, 致使管理出现漏洞, 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个别学校的饮食卫生管理混乱, 卫生条件差, 有时学校提供给学生的食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可能引发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此外, 个别校园内交通管理混乱, 进入学校车辆太多, 且不按照规定的线路和限定的速度行驶, 容易引发事故。总之, 有些学校虽然有较完备的规章制度, 但未能严格执行, 存在很多隐患。

三、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造成的伤害事故

小学生年龄小, 身体智力发育不成熟, 因此, 在教师面前是弱势群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文明的培育者, 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但不可否认, 有时可能有害群之马乘虚而入。近些年, 教师伤害学生的丑闻也曾见诸报端。在为孩子感到痛心的同时, 更为有这样的同行而感到耻辱。教师作为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 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之后再上岗。对于胆敢伤害学生的教师, 一定要依法进行惩处, 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要让教师在孩子们眼里变得更加可敬和神圣。

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管理出现漏洞造成伤害事故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责任心不够强或者组织管理上出现漏洞, 因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比如, 体育教学过程中, 没有安排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而造成伤害;在体操类教学中, 没有进行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在球类运动中, 教师没能事先安排技术教学就进行剧烈的对抗性练习和比赛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带领孩子们进行野炊、春游活动的时候, 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这些, 都是本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充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五、学生自身粗心大意造成伤害事故

由于学生年龄段的原因, 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在课间, 学生经常会追逐打闹, 有时可能由此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对于这类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 学校要安排教师在课间对学生进行监管和教育, 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另外, 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强势学生欺负殴打弱势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 也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对于此类事件, 教师要加强教育, 并且积极要求家长配合。

六、个别学生自残造成的伤害

学生自残事故已经不是新鲜事, 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要及早发现, 及早进行心理干预。这要求每位教师要有师德, 有爱心, 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学生,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 将悲剧扼杀在萌芽阶段。

七、不可预见的意外原因造成的伤害

不可预见的意外原因, 包括流行性疾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对此, 学校应和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合作, 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让学生学会科学处理突发事件, 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能力。

八、结束语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 是祖国的花朵。由于孩子自身的年龄段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家长的原因等等, 有时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事故。因此, 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针对实际情况研究有效的解决措施,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充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杨安定, 吴志宏.中小学生伤亡事故案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陈本亮, 吴仁华.法制在学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7

为了解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找出伤害的根源, 并为学校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校园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抽取城区5所初级中学的2 01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参考 “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及全国中学生“预防校园伤害事故,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竞赛试题, 结合本区学生实际, 自编问卷65题, 内容涉及校园伤害的类型、学生对校园伤害一般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伤害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及环境的关系等。共发放问卷2 017份, 回收有效问卷1 989份, 有效率为98.14%。

一、我区中学生校园伤害现况

1.主要的显性伤害

问卷显示, 在过去1学年内有1 059人发生伤害, 其中:因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造成的伤害占21%;因打架斗殴造成的伤害占9.5%;因体育课、课外活动造成的伤害占12.4%;有意识的自我伤害占5.3%;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 73%的学生认为学校是安全的, 2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安全。当问及“学生采取哪些打架方式”时, 有61%的学生认为群殴, 其中有27%的学生认为械斗 (危险器械) 。

2.主要的隐性伤害

问卷显示, 在过去1学年内有27%的学生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到伤害;有85%的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上过色情网;几乎所有拥有手机的学生均受到过不健康短信的骚扰。

3.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对校园伤害一般知识和预防伤害知识的认知率为62.5%。调查显示, 当受到他人伤害时, 47%的学生会依法保护自己;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 有20%的学生会比较计较, 甚至于耿耿于怀;有28%的会避免与矛盾者接触;当自己与同学 (同伴) 发生冲突时, 有25%的同学不管自己对错, 坚持不让步;63%视对方态度而定;只有12%会主动和解。

4.伤害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及环境的关系

问卷显示, 吸烟、饮酒、观看暴力和色情等音像制品等行为呈阳性的学生发生校园打架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这些行为的学生, 并且受家庭、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明显;13.1%的学生考虑过自杀, 7.4%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有30.3%的学生考虑过离家出走;4.7%的学生曾试图离家;4.2%的学生曾经离家出走。调查结果显示, 25%的受伤学生因伤耽误学习;51.4%的伤害发生在课间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间;伤害发生后, 只有27.2%的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二、校园伤害主要成因分析

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四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学生教育的大环境, 校园是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 校园不可能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单调的校园生活、紧张的学习压力, 使得很多学生渴望了解和接触社会。而现实社会中金钱第一、不劳而获、享受主义、弱肉强食等观念以及暴力文化、网吧、娱乐厅等低俗文化娱乐场所影响, 使得思想单纯、辨别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极易接受和效仿, 心灵与认知等方面极易受到污染和腐蚀。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 或者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害时, 就会以极端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发展的需要, 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涉身暴力色情等, 从而为激情伤害埋下伏笔。

此外, 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 使得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危险源迅速增加, 各种隐形“杀手”常常对校园中的学生造成无形的威胁。一些对社会怀有不满心理的不法分子常把目标对准校园, 把单纯幼稚、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滋扰或侵害的对象, 伺机对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进行侵害, 甚至酿成血案。

2.学校因素

(1) 观念落后, 认识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学校热衷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升学率的提高, 不能充分认识校园伤害的危害, 没有开设或开齐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造成学生健康心理缺损, 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 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2) 管理粗放, 心存侥幸。

近年来, 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校园伤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 但对校园伤害所造成的危害认知度不高, 认识和行为游离;有的学校则认为校园意外伤害是意外, 是不可以预防的, 只祈盼“意外”不要发生。没有对具体的管理工作抓严抓实, 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干预措施和应急预案, 侥幸心理严重, 认为不出“大事”就没 “事”, 导致校园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3) 对策消极, “因噎废食”。

有的学校为避免事故发生, 不积极从源头上入手对学生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而是对学生采取“一动不如一静”的消极对策:不允许学生在课间互相追逐打闹;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 不到时间不让学生进校门, 一放学就把学生“赶”出校门;不再组织春游、外出参观、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一些稍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和实验也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虽然减少了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 但无形中抑制了对学生独立意识、劳动意识、冒险意识、自然情趣甚至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运动机能、独立能力、风险意识大为降低, 成为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诱因。

(4) 监督不严, 保护不力。

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保护措施。如在学生上学、放学、上课、课间活动、课外文体活动、集会、卫生大扫除、勤工俭学劳动等人员密集的场合中, 由于学校老师责任心不强, 组织管理、监督保护等措施不力, 致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校园伤害案件也不断发生。

(5) 素质低下, 知法违法。

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职业道德素质低,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等有关规定。不但未尽到对学生的保护责任, 反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甚至违规违法侵害学生人身权利, 也成为校园伤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6) 流于形式, 治标不治本。

“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几乎能被所有学校领导重复。但对实际工作中, 有的学校很少进行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只是简单的说教, 安全应急演练只是临时应对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和策划的演练, 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演习体制。且大部分演练也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和“组织逃生”这一个环节上, 不能从根本上把安全技能教育、预防伤害教育、自护自救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致使伤害降临时, 学生仍旧不知所措。

(7) 缺乏考核, 轻视评价。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班主任的考核还是教学成绩, 缺乏或没有对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以学业成绩为主, 只要学习成绩好, 即便是经常嬉闹、打架的学生, 依然是学校的“宝贝”。

3.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学生, 自尊心、自我意识强烈, 凡事争强好胜, 有较强的占有欲, 但心理承受能力很低;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 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定的法律知识、对危险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规避意识、遇到危险时的应变能力、事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在遇到矛盾或发生冲突时, 受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 往往采取简单甚至极端的做法, 要么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方, 要么自残自虐, 将自己击垮。有的甚至经常因同学间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聚众斗殴, 从而酿成伤害事故。

4.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很多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 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 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重智轻德, 缺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

(2) 家长职责履行不当。

不少家长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下, 缺乏了解、沟通、评价、保护孩子的能力, 教育方法简单, 方式粗暴, 致使职责履行不当, 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3) 家长跟学校缺乏有效沟通。

很多学生家长跟学校老师沟通只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 很少涉及校园伤害内容。而一旦孩子在学校发生伤害后, 便把矛头指向学校, 指责学校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在校安全负责。

三、解决中学生校园伤害事件的对策

1.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校园伤害并非总是意外, 它有因可循, 有源可究, 是可以干预的。而干预校园伤害需要从净化社会环境、解决社会矛盾入手,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只有净化社会环境, 增强社会合力, 才能确保校园安全, 才能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校园环境。

2.学校安全教育要回归根本

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生存的必然需要。学校安全教育要将安全知识传授和安全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将心理疏导、人格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机结合, 教会学生在面对危难时能从容应对, 镇静求生, 在面对矛盾时能理性对待, 正确解决。

3.积极干预, 标本兼治

避免校园伤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干预。学校要把干预校园伤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要依据实际, 潜心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预校园伤害的策略, 从源头上入手, 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要建立长效机制, 重事先干预, 轻事后应付, 真正对学生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杜绝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噎废食的“预防”校园伤害的简单行为。

4.建立校园伤害考核评价机制

和谐校园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预防伤害教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预防校园伤害中的指导、监督、激励的作用,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 学校要制定预防伤害教育工作评价方案,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教师所付出劳动和取得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引导和鼓励教师为干预校园伤害做出积极的努力;同时, 要将学生进行预防伤害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要将评价结果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面对形形色色的校园伤害事故,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观念, 把学生生命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未雨绸缪, 常抓不懈, 真正让人民放心、校园安全、满意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管理[M].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8:67.

[2]范存欣, 王声, 等.对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2) :54-59.

[3]卓晴君.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例大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4]马串莲.校园学生伤害事故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3.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8

笔者对138名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让他们描述“高中阶段影响自己道德观念最深刻的一件事”, 从描述的事件中分析高中道德教育的特征与问题, 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没有选择高中生而是选择刚离开高中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这些大学生在离开高中阶段后对高中生活有着一定的反思, 这些反思更能体现高中道德教育的现实, 而高中生本身则可能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问题的描述不准确。而笔者选择的是师范大学的师范生, 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几乎都要从事教育工作, 担负着道德教育责任, 他们对高中道德教育的看法也是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更契合笔者的研究。

一、高中阶段道德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与调查结果

笔者的调查问题是随机的, 是笔者在师范大学教师资格选修课程的教学时, 要求学生在10分钟之内写完。学生分布于文理科各个专业, 包括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教育技术学、英语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几乎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尽管笔者要求学生描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事件, 但个别学生把道德事件进行了历时态的追踪, 追溯到了小学和初中阶段, 还有学生就描述了小学阶段发生的事。笔者的研究排除了描述小学阶段的道德事件, 包括了追溯的道德事件, 共获得有效答案130份。

本调查没有涉及性别, 假设人的道德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通过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与整理, 可以得出如下的基本情况。

1. 大部分学生清晰地描述了道德事件的前因后果

从描述的基本情况看, 其中有10人写了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其余的120人写了小事。这些小事件的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有11人没有描述出具体的事件, 只是大概地讲述了对高中道德教育经历的看法, 例如, “高考前老师很关心我们, 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而其他的109人描述了具体的小事, 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看法都表达得很清楚。

2. 对道德产生正面与负面影响的事件俱在

从道德事件的性质来看, 本调查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写对自己道德观念的正面影响, 但101个学生描述了对自己道德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 19名学生描述了对自己道德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 还有10名学生觉得自己在高中没有接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 想不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影响自己道德的深刻事件。

3. 与教师之间发生的道德事件令学生印象深刻

从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对象上看, 103人写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事情, 或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等的评价, 17人写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本调查主题要求学生描述高中阶段对自己道德影响深刻的小事, 但是并没有要求一定发生在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内, 但没有学生写自己和家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涉及到家庭事件的也只是作为背景, 诸如家庭出现变故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等。此外, 就是有64名学生描述的事件是明确的表明了是作为个体的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独特小事, 还有56名学生描述的是作为群体的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即事情发生时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4. 学业与生活是道德事件的核心主题

从事件的主题上看, 学生所描述的道德事件的主题主要涉及两大类, 第一类是学业表现方面的, 包括考试作弊、逃学、成绩不好、课堂纪律、作业抄袭等, 这类比较多, 有72人占60%。第二类是生活方面的, 包括家庭变故、生活习惯养成、行为规范、做好事等, 有48人, 占40%。这说明影响学生道德的事件与高中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与学校道德教育教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内容存在不同。而且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十分明确, 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例如逃课、抄袭是错误的, 老师找自己谈话是关心自己等。

二、从调查结果看高中生道德发展的特征

从对事件的整体解读与调查结果的分析上, 可以发现高中生道德发展的特征。

1. 从道德结构上看, 学生描述的事件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初步具备

虽然笔者要求学生描述一件道德事件, 但描述中都能发现学生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无论学生描述事件的主题、性质、空间如何, 很多都涉及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学生都能对其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例如正面的事件是“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老先生, 班主任。三年中每天早自习他几乎都是五点半到教室, 整理讲台, 为学生打热水, 以最大的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负面事件是“高中时期政治老师讲到最精彩部分, 然后一口痰吐在讲台上, 还用脚踩了踩, 我当时就感到一阵恶心。作为一名老师, 要为人师表, 不随地吐痰———这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德规范准则在一名高中特级教师上却看不见一点踪影, 所以我当时就想, 以后我当了老师, 先要教学生怎么做人。”还有涉及到学校管理的评价, “高中会考全体老师帮助学生作弊, 几乎每个老师都曾教导过我们考试不要作弊, 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都在强调作弊不好, 但在我参加高中会考时, 几乎每一位监考老师都帮忙作弊, 不仅允许文理互抄, 还主动给我们做答案, 会考虽然关系到是否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书, 但是这样公然作弊也是否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育体制不健全还是会导致违背道德的重要原因。”

道德认知并不一定带来道德行为, 尽管学生描述的事件很容易做出观念上的对错, 但是之所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于事件本身是否实现了知行统一。

2. 从影响学生道德因素上看, 舆论对学生的行为影响较大

从数理统计上看, 描述舆论对自己道德产生深刻影响的学生有30人, 占25%, 数量并不是特别多, 但描述的事件值得关注, 因为舆论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压力, 压力之下产生了好的或者不好的行为。例如:

“小的时候, 老师讲不要随地吐痰, 吐泡泡糖, 可很多同学依然我行我素, 毫无顾忌, 而我虽然觉得这样做不对, 但害怕别人的目光注视, 我还是被教会了”。

“某日上课, 教室后排总有人说话, 而且声音的分贝与老师的声音成共振趋势, 师怒, 提醒了好几次, 依然没有效果, 最后老师平静了, 说了一句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后面 (的同学) 终于被触动了”。

舆论主要涉及到多数人的看法或者态度, 对自主性尚未完善的高中生来说, 道德舆论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道德的舆论监督, 不良的舆论会导致不良的道德没有获得监督, 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可能由于不良的舆论而没有体现出来。

3. 从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上看, 高中生不喜欢自己被当众批评

高中生的自尊心都很强, 即使是做错了, 也不愿意被雷霆大怒的老师当众批评, 教师的个别谈话或者维护学生自尊心的方式往往令他们印象深刻。描述这样事情的学生是最多的, 有78人, 占65%, 例如:

“自习课开始后整个教室乱哄哄的, 这个时候班主任老师突然来到教室门口, 全班顿时安静下来, 除了一个背对着黑板在与人讲话的女生, 她直呼班主任的名字, 浑然不知班主任已在门口, 她叫了两声后, 全班哄堂大笑, 之后我以为老师会勃然大怒, 但他什么都没做, 直到晚自习结束, 他才来到讲台上, 像从前一样笑呵呵的开始讲一些事情, 话题逐渐引导如何尊敬师长的问题上, 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明白了道理。”

“我数学很差, 特别害怕老师批评, 有一次老师跟我谈了三节课, 对我说‘一路走来看到你的得失, 我想告诉你, 你是个好孩子, 在山中长大, 有农村人的刚强, 虽然这次失利, 但我相信咱们农村孩子不比那些大城市孩子差’。作为老师, 他不仅仅关注着成绩, 更关心的是学生及生活中收获的点点滴滴, 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对我的品德、道德教育, 但是他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敢于超越, 敢于肯定……”。

4. 克服自己道德弱点的事件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

学生所写的事情60%几乎涉及抄袭、作弊、上课睡觉、逃学、逃避劳动、违反纪律等不良问题发生的处理, 结果是教师帮助其克服弱点的教育行为让学生印象深刻。例如:

“高一历史课上, 老师课前提问, 问到我同桌, 她一无所知, 一脸茫然, 出于同桌及朋友感情, 我将课本打开放到了她可以看见的地方, 历史老师没有当堂批评, 只是走过来合上了书本, 在下课时告诉我, ‘帮助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当然不是在全班同学面前, 我明白了‘尊重’两个字的重量。”

“高中时逃课, 欺骗老师说我肚子疼, 后来老师知道了, 批评了我, 以后我情愿承担错事的后果也不敢再撒谎了”。

这些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 是学生个体对道德教育的独特体会, 往往印象深刻。

三、高中道德教育策略的可能选择

基于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高中生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如下:

1. 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重视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高中生对道德的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现象极为敏感, 因此教育者自身要力行知行统一原则, 为学生做好榜样。对高中生自身的道德选择来说, 从观念的判断到行为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 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力行知行统一原则。

2. 注重道德舆论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高中生道德自主性不强, 有时会基于同伴文化和从众心理在面临其他人目光审视时难以做出道德的行为。教育者要善于把同伴压力转化为教育资源, 通过舆论建设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们的道德勇气, 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责任感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3.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弱点

学生的道德品质不能像知识的学习一样加以累积, 通过批评、说教等方式把好的道德品质施加在人的身上的做法让学生难以接受。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克服道德弱点则有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恰当的做法是帮助学生减少身上的不良品质, 远离而不是消除人的劣根性。

4. 重视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生描述的道德事件大都涉及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日常生活。因此, 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 以耳濡目染的方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放弃刻意的道德说教。

摘要:本文以138名师范大学的师范生“高中阶段影响自己道德最深刻的一件事”的描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这些道德事件的性质、道德影响的来源、事件主题等因素。通过对事件的整体分析和调查结果解读,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的道德结构、影响他们道德观念的因素、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及克服道德弱点四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征,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9

【关键词】单独供水;大学校园;用水量时变化系数;调查与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有许多学校都在原校址或新址扩建或新建校舍。因此,其用水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新建校区,合理的确定其供水系统规模对确保校园各项用水,缓解能源浪费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给水系统设计中,用水量小时变化系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整个给水系统输配水管网、水处理系统、泵站规模等的造价。所以正确地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用水量时变化系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索设置单独供水系统的大专院校的用水规律,寻求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用水量时变化系数kh值。笔者分别对甘肃某高职学院的夏(冬)季工作日、非工作日的用水量进行调查和实测,得到其在各时段的用水量时变化系数,为研究同类型大专院校用水标准及变化规律打下基础,望对其给水规劃及给水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

2、用水量调查及特征分析

2.1用水量统计

甘肃某高职学院校区内设置独立的供水系统。针对甘肃某高职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分别挑选了其夏令时(即每年5月1日至10月1日)及冬令时(即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1日)工作日及非工作日的用水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用水情况。据统计,目前该校区在不同时令的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内平均每天各不同时间内用水情况如表1所示。

2.2数据分析

从表1中不难发现,该校在夏、冬季工作日的时变化系数都较大,分别为Kh1=3.168和Kh3=3.144,且接近。但与《规范》规定1.3~1.6相差甚远。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该校的作息时间有密切关系。该校供水主要是供给学生宿舍水房和卫生间用水、餐厅厨房用水、公共浴室用水、开水房用水、教学区公共卫生间用水以及校园内绿化用水等用水比较单一和集中。在工作日,起床、洗漱、上课、吃饭等活动比较固定和集中,从而引起学生用水也比较固定和集中,因此,造成在夏、冬季工作日的时变化系数较大。而夏、冬季非工作日时变化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Kh2=1.656和Kh4=1.944,与《规范》接近,但均高于《规范》的规定值。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非工作日的时间各种用水对象均可以自己分配用水时间,各种日常活动比较随意和分散,从而引起学生用水也比较分散。另外,校园内用水对象主要服务于学生,并无工(企)业用水。

3、结语

1)设置单独供水系统的大专院校用水量主要受用水对象及其作息时间的影响,其用水量小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天当中分别出现早、中、晚三个用水高峰,而其他时段变化不显著;

2)设置单独供水系统的大专院校用水变化规律与校园规模密切相关,校园规模越小,用水量变化波动越大,变化系数亦越大。

3)设置单独供水系统的大专院校用水量均匀性较城镇用水差,由于校园内生产用水量较少,甚至无生产用水。因此,建议在进行大专院校新区建设时,其时变化系数宜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放大。

参考文献

[1]GB50015-2003(2009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张祥中.福建省城镇用水量时变化系数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1997(2):32-33

[3]张勤等.大学学生宿舍用水时变化系数简析[J].四川建筑,2011(10):63-67

[4]吉芳英等.小城镇用水量变化特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13-17

[5]范跃华,刘满.集镇用水量小时变化系数的测定[J].给水排水,1993(3):42-44

作者简介

学校: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所在城市:甘肃省天水市.作者名字:吴亚群.出生年月:1983.3.研究方向: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等.学历:硕士.职称:讲师.

注:

项目基金名称: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计划资助.

调查与分析校园道德 篇10

一、调查范围

三峡大学新校区地处宜昌市西陵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11°18.642′E,30°43.443′N,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海拔约134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8℃,无霜期较长(280d),年平均降水量为992.1~1404.1mm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

二、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结合植物志等资源,将校园分为若干区域并逐一调查。对于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习性和生长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记录,同时对部分植物采集了数码摄像照片。依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签》、《湖北植物志》、《园林树木学》等工具书进行分类鉴定、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种类及资源概况。经过调查,三峡大学校园共记录了人工种植植物155种或变种,隶属于76科130属。乔、灌、草和藤本数量、物种数量比率、常见科和主要物种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峡大学校园内人工种植植物资源中灌木占较大部分,达42.6%;乔木和草本次之,各占25.0%和22.2%;藤本最少,占10.2%。

2.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的观赏特性分析。根据常见的植物观赏特性分类方法[5],将三峡大学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的观赏特性分为以下六类,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校园内观花植物最多,为63种占总种数的40.7%;其次为观叶与观姿类植物,观干类植物最少为3种。其中兼具多种观赏特性物种有16种,如绛桃既可观花也可观叶,构骨既可观叶也可观果,结香既可观花也可观姿等。

四、讨论与建议

1.因地制宜、美化环境,配置多样化。三峡大学校园植物的配置体现了“因地制宜、美化环境、构建生态型校园”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按照不同的地形特点、植物生态习性、园林布局及人群活动的特点等进行合理配置,绿叶树种与观花、观叶、观果的树种及孤植、丛植、花架、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了各种校园景观。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三峡大学灌木类植物最多,为59种,乔木类植物与草本地被类植物种数相当,藤本类植物最少。其中双子叶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76.1%,表明三峡大学校园植物种类多样,不仅丰富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素材,同时在美化校园环境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调查发现有45科仅有1种植物,占总科数的59.2%,建议今后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同科其他植物,进一步丰富校园植物的种类。

2.“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各有千秋。校园绿化及其景观的设计体现了特有的校园文化,优美宜人的校园植物景观对大学生的母校校园文化的培养以及认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植物对四季的气候变化的适应,同时结合校园的区域规划,建议不同区域配置不同的植物。春季主要以花灌木景观为主,花木与溪水相映,香气宜人;夏季主要以浓荫绿叶景观为主,同时配以紫薇、美人蕉、矮牵牛、凌霄花、八仙花等观花灌木以及红叶李、檵木等少量观叶灌木;秋季主要以秋色叶树种以及法国冬青、火棘等观果树种,桂花等观花植物,同时配以临时栽种的万寿菊;冬季主要以常绿树种以及竹类植物为主,形成了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观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桃花为主要植物景观核心的“桃花节”已经成为学校的名片。

3.加强养护,合理规划,维护校园植物多样性,创建美好校园。虽然,三峡大学校园目前的人工植物种类有一百多种,但有部分植物种类株数较少,生长欠佳。另外,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引种树种不适宜种植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新栽种的成活率较低。再比如大学路两侧以及校园其他路段两侧都以樟树为航道树,生长缓慢,树荫避道效果差,导致校园主体景观效果未能及时发挥,因此,对校园内现有树种进行改变和引种苗木要进行论证,以保证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1]。

校园物种配置的多样性可以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美,体现深刻的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校园内不同观赏特性的人工种植植物种类的数量不一致,观花植物最多,其次为观叶与观姿类植物,观干类植物最少。因此在物种的配置上注重物种本身的观赏特性,使得校园的植物景观呈现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观赏效果。此外三峡大学校园人工绿化植物没有实行挂牌管理,通过给校园绿化植物挂标牌,注明中文名、拉丁名、习性和功用等,可以起到服务社会、服务教学的功能,对于传播校园植物科普知识起积极的作用。

摘要:经过近2年的实地调查、分类统计,三峡大学校园内人工种植植物共计155种或变种,隶属76科,130属。本文对三峡大学校园人工种植植物的组成和观赏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植物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峡大学,人工种植植物,调查

参考文献

[1]景艳莉,刘芳,杨凤军,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园木本植物调查与景观评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59-60.

[2]邓珍琴.校园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4(2):60-63.

[3]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4(2):74-77.

[4]刘小林.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校园植物调查与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82-87.

上一篇:诊断价值研究下一篇:医院志愿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