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2024-09-16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共7篇)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1

关于加快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 调查与分析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物流是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有些城市可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全国物流发展,打造全国物流中心指明了方向。利津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应对利津县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利津县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利津县的经济效率,对利津县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利津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1、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6年末,利津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5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12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18家,连锁经营企业7家,物流配送中心3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

4.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6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810万吨,货运周转量8.4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津县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3、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利津县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津县城东距东营市区(西城)19公里,西距滨洲市区25公里,经利津黄河公路大桥贯通两城。连接河北、京津及胶东半岛的205、220国道,分别经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向东延伸至东青高速、济青高速。国家准备建设的黄(骅)东(东营)大(大家窪)铁路经利津与京沪铁路直接贯通。距利津不足50公里的东营飞机场已首批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和新疆库尔勒5条航线。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拥有独立的海关、边检等机构,货物进出口快捷便利。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

经形成。2006年末,利津县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47.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1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市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8.6公里。利津综合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公路、铁路、水运全面发展,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但从总体上看,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利津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县、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利津县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利津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85.8亿元,利税185.8亿元,利润1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2、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利津县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利津县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3、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前,利津县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县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4、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0.9万门,固定电话2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利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县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利津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县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县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2

一、漯河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 成效

漯河市历史上是个商城, 交通发达, 素有“水旱码头”之称, 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底蕴。近些年来,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漯河市建设成为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 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全市一些企业已开始关注发展物流业, 并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 成立了专门的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 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商业、物资储运企业经过重组改造, 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向用户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 (含联运、集装箱) 企业通过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开展门到门运输, 进而转向为用户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工业生产企业自身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或实体, 自己全部承担其原材料和产品的后勤保障服务;第四种是少数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 面向社会提供公用型物流服务。此外还出现了连锁商业代理配送、快件运输和专递服务等。据调查, 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已有6家, 具体是双汇集团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2000万元, 其中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 双汇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 个人投资300万元, 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 、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1300万元, 公司成立于1992年) 、漯河市豫南口岸物流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2000万元, 全部为个人投资, 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 、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汇通商业连锁公司、南街村集团与北徐集团合资成立的漯河宏利贸易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000万元, 其中:南街村集团出资900万元, 北徐集团出资100万元, 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 , 由于其中4家企业成立时间较晚, 经营业务尚未形成规模。还有一些非国有经济组织涉足物流, 诸如小胖量贩连锁公司、漯河大地货运配送有限公司等。但其规模小、水平低, 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总体上看, 漯河市发展物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一是有双汇、银鸽、南街村、凯利农实业集团等大企业作依托, 有扩大连锁经营的实力。如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3.3亿多元, 主导产品有脱水蔬菜等10多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979万元, 利润980万元。在郑州设立的凯利农万货超市连锁店, 是全省规模最大的连锁店, 现有资产1.6亿元, 职工400多人, 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60人。今年计划在28个子公司的所在地逐步设立连锁店, 在6个国家设立境外办事处, 发展30多个代理商等。二是地理位置优越, 有着发达的互补性陆路交通网和运力资源。漯河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铁路、公路、水路交相互补, 历史上曾是中原地区主要的商埠水旱码头。改革开放以来, 中原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形成了等级公路与铁路、航空立体交织的交通新格局。京广铁路与107国道南北穿市区而过;洛界公路与漯宝铁路、漯阜铁路横贯东西;漯 (河) 宝 (丰) 铁路西连焦枝, 漯阜 (阳) 铁路横贯豫东可直达上海;漯舞铁路与特钢基地舞钢市相连;漯河市距由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的新郑机场只有100公里;已获国家重点支持的豫南陆运口岸物流中心距市区不足10公里;已建成的京珠、漯周和漯平高速公路, 形成了漯河高速公路的“十字架”, 构成了漯河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多重交通网络。随着“公路建设年”活动的不断深入, 漯河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公路网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中公路的长度) 已达到14公里。与此相关的物流设施也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据调查, 目前, 全市各种营运车辆的数量已达8000多辆, 其中, 货车数量为5400多辆, 运力资源较为充足。三是数十年来, 漯河市建设了许多仓库, 相应成立了不少储运公司, 并配置了很多装卸设备和搬运设备。四是漯河市成立有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和漯河陆运口岸办公室, 并负责豫南五市的进出口贸易。以上这些优势和条件都为进一步发展漯河市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有偏差。

据调查, 漯河市一些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生产, 轻流通、轻物流的片面认识。由于认识不到位, 因此就缺乏发展物流产业的紧迫感。从国内的大中型城市看, 多数城市已把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放在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省内的一些城市发展物流的形势也咄咄逼人, 而漯河市相比之下发展力度明显滞后。

2. 管理体制有障碍。

漯河市物流业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老的一套管理模式, 从事物流的企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同一性质的物流活动却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头管理。以货运和仓储业为例, 分别由交通、经贸、物资、外贸、供销社等部门管理, 这种多头管理的弊端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 极大地妨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据调查, 漯河市于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 并成立了漯河市陆运口岸办公室, 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漯河铁路部门出于自身利益) , 使漯河市陆运口岸建设以及所承担的豫南五市进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每年财政少收入近千万元。

3. 物流基础设施仍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漯河市现有物流设施总量不足, 总体规模偏小;物流企业设备拥有量较少, 技术结构偏低, 配置在仓储行业中的搬运机械和装卸设备, 不仅数量明显不足, 而且多数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 技术性能差, 作业能力小, 设备老化, 远不能适应货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原一机部仓库所用的行吊等设备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制造的, 至今仍在超期服役。另据统计, 在漯河市公路运输业中, 各种专用运输车辆仅占运输车辆总数的3%, 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从事物流的企业缺少必要的综合物流设备, 如公共储运仓库, 大型配送中心等。又据了解, 1999年市交通部门计划建设漯河市货运站, 并征用了100亩土地, 内有铁路专用线, 因各种原因未能建成。总的来看,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4. 经营模式亟待改进。

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式的影响, 不少企业仍然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来组织生产和流通, 加大了自营物流成本。据调查, 漯河市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建立了汽车车队、拥有仓库、机械化装卸设备, 双汇集团、原磷肥厂等企业还建有铁路专用线。一些企业的仓库的利用率极低, 甚至长期闲置。市商业储运公司和市生产资料公司的仓库就是这种情况。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在漯河市工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活动中, 物流量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提供和供应商提供的, 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 提供的物流总量所占比例远远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 在分工和协作关系业已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自营物流是一种非经济的物流形式, 以这种形式去从事物流活动, 不仅有碍于物流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而且也极不利于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5. 专业人才缺乏。

发展物流业和其他产业一样, 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关键。由于我国长期轻流通, 轻物流, 因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致使物流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极其缺乏。据调查, 漯河市从事物流业的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 人员的知识结构多为营销专业, 对物流方面的知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此外, 漯河市还存在企业连锁经营规模小, 骨干企业少;连锁经营机制不完善, 企业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 这也都影响到漯河市物流业的发展。

二、对策思考

发展物流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漯河市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切实转变观念, 将现代物流作为漯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市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 商务、交通、城建等部门参加的物流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 (可设在市政府办公室) , 领导协调全市的物流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结合漯河实际, 制定出漯河市发展物流业规划, 并研究确定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的相关标准, 制定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和商业零售业态规范以及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工作,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上下关心物流、支持物流、理解物流、参与物流的浓厚氛围。

(二) 明确工作重点, 分步推进物流现代化建设。

在坚持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科学决策, 协调发展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漯河市经济发展水平, 实行分层次重点推进。当前, 第一步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围绕“大众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以超市、专卖店为发展重点, 以生鲜食品和居民生活用品为主力商品, 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多行业延伸和发展。双汇、汇通、南街村集团、凯利农实业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 在城市发展连锁经营的同时, 积极向郊区、农村及省外拓展;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 通过输出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管理经验与技术等, 发展特许经营, 扩大企业规模。众多中小企业, 通过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的自由连锁, 实现联合采购, 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使漯河市连锁业态多样化、区域布局合理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第二步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要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 实行预留地制度;加强大型物流基地的规划管理, 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 投资分散, 重复建设,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积极推进肉类、食品、蔬菜果品、混凝土、钢材剪切加工等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要大力规范改造城区勤俭街、光明路、丁湾、双龙建材等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市区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淘汰低层次市场, 提高市场档次与水平。第三步积极推行电子商务。探索实践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 提高交易方式的现代水平。

(三) 政府部门要为实现物流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漯河市物流业发展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策引导, 主要是制定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为从事现代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 主要是调整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 努力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维护供需双方特别是用户一方的正当权益。搞好服务, 有关部门要从规划建设、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以支持,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搞好协调服务。要千方百计争取漯河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连锁经营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国债贴息项目。要按照省政府豫政办[2003]1号文件精神, 工商、卫生、环保、质监、消防等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审批时间, 切实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 大力发展骨干龙头企业, 促使企业发展规模化, 使企业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 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 企业理应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 但不能采用行政手段, 而应主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运作, 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需求者, 必须增强现代物流的意识, 认识到物流与企业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 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 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 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方式、范围、品种、对象可以多种多样, 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企业之间既是一种竞争关系, 更是一种合作关系,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现代物流的“结果”。要实施大集团战略, 通过兼并、联合、合资、股份制改造等资本运作方式, 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集团, 走跳跃发展的路子。在继续抓好双汇、汇通等企业的同时, 当前要抓住我市设立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及省政府批准成立漯河豫南口岸物流园区的有利时机, 重点扶持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公司、漯河豫南口岸物流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参与漯河市物流业的发展, 尽快提升漯河市物流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园区建设与淞江新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进行。通过2—5年的努力, 把漯河市建设成以漯河为中心的区域物流格局, 以豫南五市“城市群”这一整体参与到全省乃至全国物流系统中去, 形成纵贯南北的物流大通道。豫南口岸物流园区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 完善各种功能。要以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 成立农业产业化物流园区。市委市政府要对这两个企业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促其快速健康发展。

(五) 采取多种形式, 重视和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3

一、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利津县强化政策引导,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意见》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1+4”科技政策体系,为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在县财政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专利申请补助专项资金、专利明星企业补助资金。全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201件,较上年增长278%,有力推动了利津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显成效。一是建成了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截止2013年底 ,全县企业中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二是创新合作深入开展。截止2014年6月,全县24家企业与37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创新联盟3家,其中利华益集团联合天津大学等3家高校及全县17家企业组建了山东省石油化工分离及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为山东省第三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建在县区的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利津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速都在40%以上。截止2014年6月,全县科技型企业达到18家,列入高新统计范围的企业已达32家。二是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利华益集团先后引进了丁辛醇、苯酚丙酮、新戊二醇等项目,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阳纺织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申请了8项专利技术,正在实现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

(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步伐加快。利津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专利申报力度,企业专利申请量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利津县申请专利700余件,有13家企业列入东营市知识产权“1121”工程企业。2013年,全县专利申请量201件, 达到历年来最高值,其中,绿洲醇公司实施发明专利5项,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称号。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绿洲醇食品有限公司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二、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偏低。尽管近年来利津县的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研发经费( R&D) 投入总量偏低,且分布极不平衡。2012年利津县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1.99%,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仅占23%。多数成长型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偏低,有个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甚至为零。

(二)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利津县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整体不足,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大型企业。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拥有研发人员的企业只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7%,研发人员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 2.6%。同时多数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博士、硕士占人才总量比列不足。目前,东营市共建设院士工作站6处,建设博士后工作站5处,利津在这方面只停留在引进洽谈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

(三)产学研合作领域模式单一。全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只有24家,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7%。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全县共有3家,其中市级联盟两个,省级1家,多数未采用创新联盟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而是仅在某项新技术、某种新产品项目上实行单一合作。

(四)企业家队伍薄弱。在所调研的企业中,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素质不高,从企业涉及领域来说,大多以占有当地资源并进行初级加工为主,资源的占有是该企业竞争的主要能力,而在不断进行技术深化、延长产业链条、分析和参与竞争、企业远景、管理过程、组织架构等方面反应漠然。

三、促进利津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县域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优选一批战略型的科技型企业加以培育和扶植,重点扶持产品科技含量高、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研发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并引导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并迅速形成经济支柱。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立对企业家创新素质和企业的创新效率的定期考核评价,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创新,有效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三是加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就是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一是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要确保县级财政研究开发费用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5%。同时要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二是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尽快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探索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对项目实施负总责、科研人员对项目技术负责的新机制。三是要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加强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贷款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转化。

(三)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帮助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对已经建成的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机构要激励其尽快做大做强。二要积极加强县级科技孵化器建设,使其尽快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专利开发应用基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研发平台,分产业引导建设一批市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加快龙头企业技术能力的积聚和提升。四是要搭建合作平台,搞好产学研合作, 逐步规范合作形式,加快推进项目、人才、机构一体化发展。

(四)重视人才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逐步完善以业绩考核为主体的人才科学评价体系,建立与贡献、成果、效益挂钩的薪酬奖励制度。二是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领域需要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三是创建硕博研究生实习基地,选择具备创新基础条件的代表型企业作为基地,通过实习过程中双方进一步互相了解、信任,有效解决“引得进、用得上”的问题。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4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我省物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为1206.8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9%,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我省社会物流总额达31079.97亿元,同比增速18.41%,货运总量达到10.57亿吨,增长9.06%,这在前几年是很少有的。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8.36%提高到8.80%,凸显出物流业发展对做大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从全省情况看,物流行业在提高整体效益的同时,物流费用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200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83.3亿元,同比增长17.9%;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1.76%,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呈下降之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省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省物流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一是物流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超亿元和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已有十多家,有的吸纳了几百家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园区,有效地整合了资金、设备设施、信息技术等社会资源,市场的集聚度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物流外包业务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7年全省制造业物流外包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分离外包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日用消费品等向着钢铁、煤炭、建材、汽车、医药等行业的上游企业延伸。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并注重了现代物流方式向采购环节延伸,供应链管理这一全新的经营观念逐步被企业接受和应用。三是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初具规模。我省铁路密度和货物周转量居全国之首,目前我省已拥有各种生产性泊位91个,唐山港、曹妃甸港、黄骅港总体规划的出台将大大提升煤炭、石化、钢铁、铁矿石(粉)运输能力。石家庄机场基本完成扩建工程,民航开通了27条国际、国内执行航线,石家庄内陆港于去年4月正式开港运营,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近4亿吨。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735公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四是物流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立体仓库、专用叉车、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物品托盘、冷藏车等得到普遍应用。全省物流师培训、考试、资质认证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五是各级政府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省政府把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列入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河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唐山、石家庄、邯郸等经济中心城市也都制定了现代物流专项发展规划,省市还建立了重点项目引导资金制度。列入河北省“十一五”物流发展规划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的已投入运营。六是区域间联合与合作有了新的进展。通过“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论坛”这个平台,北京物流协会、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三方负责人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在会员待

遇、维护企业正当利益、信息共享、网络联系、培训认证、技术管理等方面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合作。

二、我省物流业面临的形式及问题

受美国次贷危机及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生产资料供需增势双双减弱,物流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物流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下降;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操作性员工工资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油价不断攀升,与2002年对比,柴油价格平均上涨86%,企业反映油价已占运输企业总成本近40%;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物流企业只有2-3%的毛利,一些企业出现亏损。

未来一段时间,我省物流业发展将出现如下趋势:一是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将推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二是随着国内外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分化重组将进一步加快;三是制造和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是个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物流功能,物流企业与生产型企业合作空间增大;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一批在建物流重点项目将得到支持,并加快建成投入运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五是企业获取资源、资金的难度将有所缓解,但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普通的低端服务利润越来越薄,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应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总体上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整合;条块分割、体制不顺,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物流综合统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物流方式和设施落后,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善,标准化程度底;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物流园区发展滞后,建设缓慢;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剥离第三方物流,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换缓慢,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远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对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加快构建我省现代物流主体框架。围绕重点培育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建设三十个物流重点(配送)项目,抓好各经济中心城市重点物流区域规划、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划、物流企业的整合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以经济辐射面和区位为依据,加快经济中心城市现代物流设施和经营网络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辐射力和竞争力;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向导,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省有关部门应从园区规划和建设入手,重点抓2—3个试点,尤其要抓好港口物流园区和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以带动全省物流园区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物流功能的综合集成。

(二)要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共建物流市场协同体系。一是要与京津两市的物流行业组织、物流龙头企业、高校、物流科研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市场协同机制。二是建立不定期的高层联席会制度,交通情况,研究对策,商讨措施,促进联合与合作。三是共建为物流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四是建立企业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推动合作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三)要加大推行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工作力度。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GB/T19680-2005)和《通用仓库等级与仓储服务质量》(GB/T21072-2007)国家标准,为促进我省物流企业规范化发展,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文件,对贯彻国家标准提出具体要求,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物流企业A级标准和仓储企业★级标准评定。通过评审达标使我省物流企业管理尽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我省应学习外省市的做法。从外省情况看:广东省规定物流龙头企业必须达到国家A级以上标准;上海市经委要求2007年要新增20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宁波市政府设立了物流企业引导资金向A级物流企业重点倾斜;浙江省确立现代物流重点联系企业要达到国家A级标准为基本条件。此外,宁波地方税务局推出对A级的物流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定评上国家A级的物流企业如在规定纳税有困难的可根据地税局部门批准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并设立专项资金向A级物流企业倾斜等等,以支持物流业发展。建议我省根据省情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达到国家A级标准物流企业。如列入省重点项目的企业,必须达到国家A级标准,以促使我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推动全省物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资质认证工作。要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省人事部门和省现代物流协会应共同研究制定我省中、高级物流师的培训计划,并实行物流产业人员职业资质认证制度。

(五)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信息化相关标准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创造条件。各个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企业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卫星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SCM)等,进一步提升全省物流信息系统与国内、国际接轨的水平。

(六)要加快工商企业主辅分离步伐,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要进一步深化工商企业改革,逐步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人员进行剥离改制,注册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享受辅业改制有关免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对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仓库及其附属设施的应免征营业税;对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运输工具、物流设施、装备等固定资产,应在增值税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工商企业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促进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七)要进一步开放和激活物流市场。省、市有关部门要清理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进入现代物流市场,外资、民营资本进入现代物流市场不受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的限制,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到河北各地建立物流仓储、加工、配送中心。要加大物流市场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开展物流管理体创新、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物流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引导物流需求,盘活物流资源存量,培育物流市场。鼓励支持物流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八)要尽快建立全省物流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是建立物流行业代码。现在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还没有代码,行业代码是一个行业正式纳入国家市场管理的标志之一。行业代码的建立,可以为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加强物流市场管理,以及为政府实施管理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创造条件。二是建立正确的准入机制。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准入标准方面作出规定。三是完善退出机制,以保证所服务的企业不受业务、资金和信息的损失,确保正常的市场秩序。

(九)要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和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对列入省、市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省、市有关部门管理的重点项目引导资金、货运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开发资金、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资金等,也应优先用于物流企业的货运站场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对已列入国家和省物流重点项目和在建项目,银行应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十)要实行积极的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应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以明确的政策落实到位。物流、仓储企业按3.3%营业税征收;物流企业可使用《全国联运行业货运统一发票》,其开具的发票准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实行统一核算的直营连锁物流分公司可由总部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物流企业当年利润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可免交所得税;物流技改项目购置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

(十一)要支持物流企业合理用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新增用地,应享受省扶持重点项目有关政策,要适当降低物流重点项目进入省产业支撑项目的政策门槛(由10亿元投资降到2亿元以上);鼓励原市区的物流企业到市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市区土地实行腾笼换业,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收回依法公开处置,并按规定给予企业适当补偿,用于新建物流中心;对列入省、市重点规划或在物流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其用于立体仓库、恒温仓库、自动化仓库建设及流通加工标准厂房建设方面的用地,可使用建设用地转换指标,在农用地转用、征用指标的分配上给予支持,供地方式按工业项目以协议方式出让。

(十二)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

要减少通关手续,推进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行“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模式,加快货物通关速度。在收费方面,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

(十三)要进一步搞好社会物流综合统计工作。由于启动资金不足(江苏启动这项工作省财政拨付91万,四川启动这项工作省财政拨付74万),已影响到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此项工作支持力度,尽快拨付专项启动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全省社会物流统计体系建设、购置设备、开展培养和日常工作等,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做为政府长年采购项目确保资金到位,以保障我省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四)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联席会议在省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省发改委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综合协调和研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5

随着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省市“十二五”规划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到重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上,能否成为上饶乃至四省交界的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我县必须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先期开展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各项前期工作,成为省市物流业发展的首选节点城市。为此,县交通运输局和县统计局就我县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目前,物流行业在全球已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横峰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横峰的物流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铁路方面:铁路货场面积0.5平方公里,年货运量50万吨。公路方面:2010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从事与物流业务有关的企业49家,相关物流从业人员3496人,全部物流企业实现税收收入79.19万元。在本县实际从事物流货物配送的企业12家,大多小而散,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没有。全县拥有各类货车2545辆,实际在本地运营的车辆只有1080辆;年货运量275万吨,货物周转量29969万吨公里。总体上,横峰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目前,规划建设物流园区1个,占地1平方公里,为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物流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规范,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县物流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物流业的管理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物流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为铁路、交通、商贸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物流中横向联系被纵向的管理体制隔断,难以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求。

2、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横峰专业的物流货场缺乏,物流资源缺乏整合,社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传统物流比重大。据调查了解,义乌市具有四个专业场站,其中国内的三个,国外的一个。高安市也有一个占地面积达300多亩的专门从事货车交易的大型货场,年平均销售货车高达7000多辆。

3、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我县物流企业从总体来说信息化起步比较晚,信息化程度很低,现有几家物流企业还处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据调查了解,高安市专门从事货车运输的信息企业就达200多家。

4、缺乏好的龙头物流企业。

我县物流企业小弱散、功能单

一、人才缺乏,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全县大部分物流企业的车辆为个体户挂靠经营,服务内容多数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城市配送上,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5、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我县物流人才短缺。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据调查了解,我县生产企业中从事物流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

6.94%,批零企业中从事物流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20.5%,这些人员大多是非专业职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不利于专业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制约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

横峰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位于四区(上饶经济开发区、铅山工业园区、弋阳工业园区、横峰工业园区)的中心区域,是上饶市“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建设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距上饶市区35公里,距省城南昌210公里,距上海624公里,浙赣电气化铁路贯通东西,峰(横峰)福(福州)铁路线连接南北,320国道、上(饶)德(兴)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来北往十分便利,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2、市场需求优势

由于横峰地处市四大工业园区的中心区域,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连接枢纽区域,随着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其物流业务滞留在企业内部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运作方式急需转变,第三方物流

服务需求将急剧增长。据调查了解,仅横峰工业园区生产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比重就达到70%以上;批零企业第三方物流需求比重达到40%以上。

3、政策环境优势

横峰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空间。省相继出台了《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把上饶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早,园区建设规划已审批,正争取纳入省交通运输厅的“十二五”规划,作为省级物流园,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将可享受更多优惠待遇。

(二)机遇

1、我县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县的城市竞争力迅速上升,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我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这是我县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县将有更多的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我县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

2、省、市和我县对现代物流业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国务院、省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优惠,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全市也非常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也非常重视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给予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为难得的机遇。

(三)挑战|

我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的大好形势下,国内许多地区和我县周边县市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了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据调查了解,铅山县在新滩乡杨梅岭高速路口处规划建设占地2.6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如何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先机,实现预期目标,赢得第一轮发展,我县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横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县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性发展。

四、加快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县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目标,要做到观念到位,政府推动,行业协调,企业跟进,依托工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型商贸企业,积极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大力培植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逐步构筑与国内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1、做好一个规划

依据横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借鉴国内外经验,高起点认真制订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科学论证,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避免走弯路,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物流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等其它规划相协调,重视物流园区规划与全县整体物流规划的衔接,重视物流规划的贯彻落实,维护全县物流规划的权威性。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的原则,以工业园区和商贸流通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横峰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2、成立一个机构

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成立横峰县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商务局、规划局、工商局、税务局、邮政、铁路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并成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据调查了解,义乌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了义乌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加快制定和实施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把物流业当作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一是制定和推行吸引民间资本及招商引资投入物流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建设,其用地可按工业项目的用地对待。对大型物流项目实行挂牌保护。二是制定和实施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开发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物流业,可考虑列入政府科技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据调查了解,义乌市的物流之所以能做大,一方面取决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是政府采取了“低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4、建好一个物流园区

加快推进物流园区的建设,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在义乌考察时,物流办人员介绍义乌还将投资3亿元,兴建一个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的大型物流中心;并特别强调建设物流园区一定要超前规划,一步到位,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出最好的方案来吸引大客户入驻物流园区。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辅。鼓励多元投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把知名物流企业、物流项目及资金引进县现代物流园区,加速县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5、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与信息流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物流园和物流企业的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有效连接。信息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认证体系为保证,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策略。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社会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国际物流网络。

6、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当前,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阻碍横峰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抓紧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物流企业要和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挂钩,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其次,通过职业教育,使物流企业职工达到本工作岗位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人员的素质。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6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整合传统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日,按照忻州市运管处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我县物流业发展情况,我们岢岚县运管所就我县物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从事物流配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与物流业有关的企业共2家,而且都是太原市专业物流公司在我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即:旭升物流和吕顺物流,从业人员只有10多人,2009年上半年,这两家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万元,上缴税收3.0万元。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县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个体交通运输业户通过联营整合,延伸服务,为社会提供货运及相关服务的物流企业。全县拥有各类个体汽车运输户10家,各种型号车辆10台,经营模式由原来的单个大宗货物运输,逐步扩展到货物配送、信息配载等综合服务方面。由于物流在我县刚起步,完全没有形成规模。

(二)是专业物流公司在我县设立的分支机构。目前在交通运管部门备案的专业物流公司共有2家,均为我省物流企业的分公司,多设在交通干线节点,主要从事多品种、小批量专业配送服务。作为总公司的收发货点,主要负责将总部发来岢岚的货物送达客户,并为发货方提供代收货款服

务,同时也为我县客户办理货物外发业务。有2家物流公司拥有小型配送服务车辆,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具有第三方物流的雏形。我县物流主要有:旭升物流、吕顺物流这两家,日均配送业务不足2宗。

二、农村物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县物流企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他们要坚持以科技发展观为统领,服从和服务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畅通和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商品化渠道为重点,依托农村客运网络站点、农贸市场、运输业户、农业经纪人和其他家产品流能体系,发挥交通行业优势,整合物资流通资源,全面提升了权限农村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服务和交通支撑。

三、运管部门对发展物流所做的工作

随着国家行政职能机关服务型工作方法的转变,岢岚县道路运输管理所以“加强监管、重在服务”为宗旨,转变工作方法,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围绕“三农”的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物流企业。采取改变往年单一工作方法,加强行业服务与行业监管,拓展物流企业领域,采取:一是成立物流企业服务中心职能服务机构;二是增加物流服务项目,为物流企业提供更优惠、更便捷的服务工作;三是做好物流企业已落户的回访和跟踪服务,并且做到经常性的深入企业了解供需情况,为物流企业排忧解难;四是按照有关优惠政策和双赢方法,确保物流在我县分支公司引得进,留得住。

四、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物流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现代物流业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1、社会对现代物流业认知度不高。物流业是近年来刚

刚发展起来的新型业态,人们对其经营模式、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认为物流是运输的另一说法。我县多数生产企业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协作”的观念,没有与专业物流企业建立联系,产品运输问题主要靠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联系社会车辆解决,运输成本较高。

2、交通运输企业转型较慢。我县仅有的2家运输公司不能积极顺应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大势,仍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发展车辆,由车主自行经营,靠收取管理费用生存。这种发展模式直接导致我县车辆运力大于运量需求,造成运输市场恶性竞争。

3、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我县物流公司都属分支机构,但规模普遍较小,只有3—5个人,一台车,且都以货物配送为主,业务重合交叉,不能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物流服务支持。

4、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物流信息割裂封闭,没有统一的信息收集发布平台。二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有些信息部甚至仅靠一部电话联系客户。三是缺乏专业的物流仓储设施和货运场站,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配送机构和信息部临街设点,车辆停放无序,既不利于及时卸载,又妨碍交通。

四、发展物流业的建议

1、实施规划引导。按照“开放带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思路,尽快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岢岚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东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南靠兴县、岚县,北依五寨、河曲。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贯东西82公里。忻(州)保(德)公路(途径县城)路由东入境直通县城,正在建设中。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1公里,有县公路4条98公里;乡公路7条95公里。全县12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有243个行政村通了汽车,占行政村总数的96.4%。这些都为交通物流业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我县各种优势,加快现有资源整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物流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功能齐全、运营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2、制定政策扶持。把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尽快制定包括准入、用地、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3、整合信息资源。由县政府牵头,整合行业、中介机构、物流企业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高效、公开、规范的原则,建成与全省、全国连接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为物流产业各方提供车辆调度、货物配载、车货跟踪查询、仓储信息查询等一体化服务,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

4、培育物流龙头。培育大型物流运输集团。鼓励物流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做大物流规模,积极争取总部在岢岚建立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瞄准行业龙头,积极引进大型物流集团来岢岚投资,提高物流业综合实力。同时,积极筹建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业,指导物流业健康发展。

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7

SWOT分析是将组织内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及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依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并对其相互匹配分析。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西安发展物流业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能够为西安尽快实现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建议。

2 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 独特的区域交通优势

西安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是“新陆桥”及陕西段公路网的交汇点。西安还是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陇海铁路两个最重要十字枢纽之一,是西北东联西进最大的枢纽,可以通过西安向陕西、西北、全国和国际(特别是中亚)等方面辐射。从西安发展的轴距上看,短距上,西安是西咸一体化的核心;中距上,西安在关中经济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距上,西安将无疑是西三角经济区中三匹“领头羊”之一。

1.1.2 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及园区条件

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骨架的放射状物流通道已经构成,陕西省的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的高速公路网(或简称“2637”网)也正在建设当中。国内6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辟了通往国内外70个城市的129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1 0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10万架次,年货邮吞吐量13万吨。在物流园区设施方面,西安全市有各类占地均在100亩左右的货物集散地(站、场)140户。西安还有西安火车西站货场和中储西安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中心,有以规模大和功能齐全为特征的亚欧等货运市场,如表1所示。另外,西安市政府正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1.1.3 巨大的物流市场需求空间

近年来,西安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导致物流服务市场发展空间的广阔。与此相适应,电子商务与配送、冷链物流、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等物流需求不断涌现。广大的物流企业可以量体裁衣,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紧抓市场先机,赢得一片天地。

1.1.4 健全的物流业服务功能

西安市有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截止2006年7月18日止, 和物流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注册企业有1780多家。这些企业经营范围广泛,服务对象涵盖了日用百货到机械设备等多种商品。另外,总投资达12亿多的西安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陕西和西安建立了一个内陆港口,为周边企业进出口提供了一条大容量的、便捷的市场通道,完善了西安物流业功能结构。

1.1.5 较强的物流教育与科研实力

西安市高校云集,科研机构众多,这是西北地区其他省市所无法比拟的。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都设有物流专业和科研机构,具备培养物流学科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各个层次专业人才的资质和能力,为西安现代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 物流市场鱼龙混杂,秩序混乱

目前只要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资金的要求,不管是否具有相当的设施设备或条件,都可以注册成为物流公司。多数的物流企业来源于早期的货运和仓储企业,由它们改造成的物流企业,带来的首要问题是经营者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或现代物流技术关注度的欠缺,致使企业发展方向离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偏差。新型物流企业的创办者大多具备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但其所占比例极低,创业时间又极短,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尚需积累。因此,物流企业资质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等问题。

1.2.2 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相比较其他较成熟行业而言,我国物流行业监管混乱。在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安排下,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至各个不同的部门,物流资源分布散乱,部门和行业之间都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整个物流产业缺乏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就税收而言,虽然有关部门曾提出使用“物流专用发票”,但至今这一提法没有得到实施,而相应的物流企业可能在某些方面重复纳税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物流企业。

1.2.3 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技术是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之一,是企业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物流信息的分散和阻滞导致竞争手段集中于运输工具、仓储设备等有形部分。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能力等无形因素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以及信息技术革命。西安市的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信息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很多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限于对计算机及局域网等硬件上进行投资,还没有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1.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1.3.1 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西安列入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到,要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陕西省政府也曾指出要把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这些都无疑为西安物流业发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1.3.2 社会经济持续高位增长

西安市经济总量连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西安市2005年GDP值为1270亿元,2006年GDP值为1473亿元,2007年GDP值为1764亿元,2008年GDP值为2190亿元,2009年GDP值为2453亿元,增长幅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西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如图1所示。西安市物流业同样发展迅猛。2005年以来,西安物流业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物流业占GDP比重为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可见西安快速增长的经济为西安发展物流业带来难得的机会。

1.3.3 雄厚的产业基础

西安市装备制造、高技术、汽车、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产业都将为物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依托。尤其是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必将为物流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1.3.4 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契机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安市物流发展规划的龙头项目,项目主要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新筑铁路货场以及周边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条件,建设我国西部地区枢纽型国际陆地港口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无水港,大幅提升西安外向型经济水平。项目总投资98亿元,预计6~7年完成,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拉动GDP增加值540多亿元。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无疑为提升西安物流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1.3.5 外资物流企业的渗入

继2004年物流业正式对外开放以来, UPS(联邦包裹)、TNT(超马赫)、DHL(敦豪)等外资企业已经纷纷登陆西安。到2006年为止,和物流相关的注册外企有50多家,尽管数量上不占明显优势,但增长较快。在服务内容上,外资物流企业一直在引领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的创新。在服务技术上,面临外资物流企业的竞争,国内物流企业不得不加速转型,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加快,国内物流企业平均水平得到了提升。

1.4 面临挑战(Threats)

1.4.1 加入WTO后对物流服务的高质量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正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西安已经有世界500强企业210多家,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对西安本土企业必然造成强大的压力。加入WTO后国际知名企业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这给西安发展现代物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4.2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带来压力

2008年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加深。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分别比2007年回落6.7和4.5个百分点。2009年,物流需求延续了下降趋势。从部分重点企业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有些地区的部分企业开始退出物流行业。

2 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应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基于SWOT分析的4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指利用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遇的战略),WO战略(指改变内部劣势来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ST战略(指发挥内部优势避开或减轻外在威胁冲击的战略),WT战略(指直接克服内部劣势和减轻外部威胁的战略),提出了西安发展物流业相应的对策。如表1所示,具体战略分析如下:

2.1 SO战略分析

2.1.1 加快推进重要物流体系建设

一是以西安咸阳空港物流园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体系。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新型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四是依托能源化工基地及相关产品的物流体系建设。五是食品等日用消费品的城市统一配送体系。

2.1.2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协调

重点是实现对现有物流网络与设施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其合理布局和资源最佳配置。以物流园区为枢纽、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仓储网点为基础,改扩建和整合物流节点与设施,逐步形成相互配套、功能齐全的物流节点体系。加强新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

2.1.3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

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临潼物流园区、浐灞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等重要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以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区工作,尽快形成规模,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其他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和发展。

2.2 WO战略分析

2.2.1 政府要进一步深化物流体制改革

要继续深化相关领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运输等行业的管理,加快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逐步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

2.2.2 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鼓励和支持重点物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力争率先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全力打造大明宫建材物流集团、中陕国际物流等几个年销售额上百亿的物流企业集团。

2.2.3 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货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和拓展西安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建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陕西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2.3 ST战略分析

2.3.1 “引进来”和“走出去”

进一步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强与多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交流,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西安市本土物流企业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提高物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2.3.2 认真制定落实专项规划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修订物流业发展综合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专项规划;商务部门应制定出详细的商贸物流专项规划;质监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经有关部门会议统筹研究后组织实施。

2.4 WT战略分析

2.4.1 加大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政府可以积极吸引国内外具有大型物流平台运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在西安投资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例如,陕西黄马甲96128电子商务平台、西部物流网等项目。

2.4.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优化物流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推广订单式物流人才外包培养模式。加快物流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西安的实际,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战略应以扩张战略(SO战略)为主,维持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防御战略(WT战略)为辅的三合一组合式战略。

3 结束语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西安应当坚持以区域经济和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依靠先进的物流理论、技术和装备,制订科学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和体系规划,建设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努力构筑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实现西安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R].2009.

[2]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R].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

[4]吴佳佳.无锡发展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8,(3):34-37.

[5]魏文波.陕西省区域物流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09,(12):82-84.

[6]西安市政府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西安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xa.gov.cn/zwgk/ztfl/content-zwzy330225-1.htm.

[7]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报告[R].2009.

[8]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陕西省道路运输统计及分析[R].2008.

上一篇:六五普法上交资料下一篇:环境保护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