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2024-09-16

环境保护规划内容(精选8篇)

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篇1

城市环境规划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几章:

1.总论

规划目的、原则、编制依据、引用标准、规划范围和年限、技术路线等。

2.发展规划概述

概括地介绍规划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如规划性质、规模、总体布局等)以及相关规划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绿化规划、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

3.环境现状和基础调查(环境单元的划分是基础调查的前提,基础调查是按照各个环境单元进行调查的)与评价

包括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现状、污染源情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管理现状等的调查和评价,主要目的是摸清家底、掌握特征,找出问题之所在,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容量研究

环境容量是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研究规划区域的环境容量是为了确定该地区的水、气、海域等环境承受污染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环境影响评价和发展预测与评价

发展预测与评价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与评价、污染源预测与评价、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价。

6.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在环境区划(环境区划(也称环境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自然特征,把规划区域划分为具有不同属性的不可再分的环境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特征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论证,人为地划分功能区。环境功能分区是环境标准执行、实施区域环境按功能区进行管理和实施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7.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

这里所说的环境规划是指如何确定各阶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水、气、声环境保护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分配,固体废物处置规划,绿化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等,以及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方案建议等。

8.环境规划方案

9.重点措施及环保投资

主要是提出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污染综合整治或防治方案,以实现各阶段的环境规划的目标。

10.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就环境规划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保证、资金保证等。

11方案可达行及效益费用分析

主要进行方案的优选比较。

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篇2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的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它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规划界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借鉴、探索、总结出来具有创新意义的城市开发调控规划,对开发控制具有直接的作用并通过土地使用控制对私人财产权产生影响。其出现及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规划观念引入阶段——1980年~1986年区划观念的引入;2)编制办法探索阶段——1987年~1991年各地进行的探索;3)法定地位确立阶段——1991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并明确其编制要求,1995年建设部制定《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范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内容和要求;4)发展完善阶段——2004年9月我国第一部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通过。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版)对控规的编制程序、具体内容和要求,控规编制和调整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及审批等作了严格规定。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则对控规的编制、修改提出严格要求(详见《城乡规划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四十八条)。

近年来,控规编制的发展在内容上不断完善,控规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以下简称“私产保护”)和对公共产权的维护都有了可喜的进展,并使得控规能发挥协调城市开发过程中各方利益、规范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维护土地产权的作用。然而,私产保护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实施以来,要求控规编制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现实复杂的财产关系提出的要求,从而真正做到保护私人财产权和维护公共利益。

2 控规编制内容早期规定较简单,尚未真正涉及私产保护问题

1980年~1991年,我国控规编制处于摸索阶段,其内容相对简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2年上海虹桥新区的规划。该新区地处内环线西侧,虹桥机场入城干道延安西路边,可供开发的用地仅30 hm2,主要用于建设城市外围驻沪领事馆,作为对外政治经济活动新区,同时发展对外经贸、旅游。该规划中首先采用了8项指标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控制,成为国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先河之作。这八项指标包括地块的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建筑高度控制、车辆出入口控制及小汽车停车库位。该阶段,我国土地使用权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88年《宪法》(修订案)才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此时私权保护尚未成为社会突出问题,控规和私产保护也没有结合,换言之,当时的控规编制尚未真正涉及私产保护问题。

3 控规编制内容的发展完善促进私产保护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自1991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并明确其编制要求以来,控规编制内容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当中。到目前为止,控规编制已经相对完善,其内容可概括成三部分:“衔接上层次规划,深化发展目标”“进行空间构造深化”“制定开发控制”。其中,“进行空间构造”主要是通过对土地使用来实现,而“开发控制”主要考虑土地使用的各种规定。这两部分内容是控规影响私人财产权的重要手段。控规编制内容最终通过控制性图则的方式来实施管理。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表现为4个一级规定性指标、8个二级规定性指标、31个三级控制指标。4个一级规定性指标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置”“行为活动”。其中,“土地使用”包括“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2个二级规定性指标;“建筑建造”包括“建筑建造控制”“城市设计引导”2个二级规定性指标;“设施配置”包括“市政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2个二级规定性指标;“行为活动”包括“交通活动控制”“环境保护规定”2个二级规定性指标。

上述指标中,土地使用(包括“用地使用控制”与“环境容量”)和建筑建造(包括“建筑建造控制”与“城市设计引导”)以及设施配置、行为活动规定都是对土地发展内容做出详尽的规定来对土地权利做出进一步的限制。这些限制既有通过对私人财产权的直接规定来进行产权的保护和限制,如环境容量中对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的规定;也有通过强制性规定来保障公共利益,间接实现对私人利益的限制和保护,如设施配套中关于市政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的规定。

可以说,控规编制的内容越详尽,做出的规定则越具体和细化,对物权界定越清晰,则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如关于控规指标的细化,《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规范》(2002年)在“街坊规划控制指标表”中对绿化的要求细化为“绿地率”和“集中绿地率”进行控制,在“地块规划控制指标表”中对容积率提出“净容积率”的细化要求。2004年4月,上海市规划局制定《容积率计算规则》,规定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分别核定毛容积率和净容积率。规则规定,建设项目审批阶段应当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的净容积率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建筑基地,在核定净容积率时,首先应当将基地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划出,明确住宅建筑基地范围以后核定住宅净容积率,避免了借公共设施用地,变相提高住宅用地容积率的现象。

hm2

关于地块开发的最小规模限制,各地都在探索中做出规定,以满足地块对市场开发的需求,从而避免地块划分过小给开发带来的过多限制(如设施无法配置等)而损害土地使用者的利益。该方面的规定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06年)。前者提出不得单独建设的建筑基地面积要求,“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1)低层居住建筑为500 m2;2)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 000 m2;3)高层居住建筑为2 000 m2;4)高层公共建筑为3 000 m2。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a.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b.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c.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后者则提出控规编制中地块划分的最小面积建议(见表1)。

4结语

控规编制内容的进步对私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随着2007年10月《物权法》的实施,私产和公产平等保护对控规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进一步结合《物权法》对编制的内容进行细化以适应现实的挑战,是目前及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解读《规划》三大主要内容 篇3

《规划》提出要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

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

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解读: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

破、协调发展十六个字的总体要求强调要坚持市场的基础导向作用,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促进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重、协调发展。

一、基本原则

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坚持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解读: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要占领未来汽车产业国际竞争的战略至高点,必须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产业的发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快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是当前汽车节能减排的关键和重点。因此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在不同的层次上,两手都要抓,两者不可偏废。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解读: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心环节。制定这样的技术创新战略,就是要提高本土企业、各类企业的创新水平。但自主创新并不是完全关门来自己搞,而是在开放合作的大前提下,同国际优秀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形成本土研发体系和自主品牌。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

解读: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尚处于产业培育期,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中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要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促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以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市场消费,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产业规模。进入成熟期后,随着新能源汽车成本的下降和批量化,财政补贴采取退出机制,逐渐减少补贴金额直至取消补贴,发挥税收等政策对市场和产业的调节作用,建立引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

解读: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形成完整的整车与零部件产业链,以充电设施为重点,形成包括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等在内的产业配套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长,涉及面更广,仅靠汽车产业本身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促进汽车产业自身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充电设施、电池回收、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化前进步伐。

二、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

《规划》的技术路线就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取向。《规划》明确提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取向,明确了当前要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同时要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规划》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目标是: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从目前的基础和现状看,这个目标要实现,任务十分艰巨。)到2020年累计产销超500万辆,当年形成的产能要达到200万辆。

解读:这个目标与国际市场预测的大趋势比较吻合。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当年为7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2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500万辆。美国制定规划, 201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达到100万辆。德国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达到100万辆。最新的信息显示,前不久德国把这个目标降到60万辆,100万辆的目标推后到2030年实现。

要实现2015年累计完成50万辆的目标,距现在只有三年半,难度很大。四部委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和研究,广泛听取了业内专家和主要整车企业、电池企业的意见。从国际上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未来5?10年都提出了较高的目标。从国内看,一方面,目前电动车真正上市销售的不多,主要企业在今年和明年才陆续推出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另一方面,只有一定的产销规模才能较好地拉动电机、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包括充电设施等整。尽管50万辆相对较高,但是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性、激励性和挑战性,为此各界需要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实实在在的工作。

第二个目标要求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提出:到2015年,乘用车新车的平均燃油消耗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2020年乘用车新车油耗降至5升/百公里,节能型降至4.5升/百公里。目前我国的燃油消耗量水平比国际上高出10~20个百分点,所以要完成这个目标难度较大。

解读:目前已经制定出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乘用车新车燃油消耗目标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再下降20%,即到2015年国内乘用车新车的油耗下降到6.9升/百公里。通过组织汽车行业对国内新生产的乘用车燃油消耗量的核算看,2011年,全行业平均已经降到7.5升/百公里,所以2015年目标的完成难度不大。需要指出的是第三阶段不同于第一、第二阶段,只对单车的考核,而是对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目标值来考核企业是否达标。通过企业的努力,相信2015年所有乘用车新车油耗能够降低到6.9升/百公里。

目前,工信部已经启动了乘用车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量标准的制定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新出的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量要降低到5升/百公里。这个目标与第三阶段相比,下降了28%。这个目标在制定之初,也有一些企业和专家认为实现较难,挑战很大。但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大家赞成动员全行业向这个目标去努力。

这个目标确实很高,但为什么要这么定?首先是解决我国车用燃料缺口的需要。其次,从国外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技术上也有可行性。一方面通过节能与新能源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掌握并提升节能技术,加强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通过借鉴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再次,这也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2020年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乘用车油耗将降低到4?5升/百公里。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如果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很难具有全球的竞争力。所以,第四阶段标准的目标从产业发展和竞争的角度看是适宜的。但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完成这次任务难度确实很大,需要相关企业做出极大的努力。

第三个目标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解读: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技术、动力电池及其正负极隔膜等关键材料的技术开发、生产工艺和制造装备等。在节能汽车方面,要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节能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整车、零部件企业。

第四个目标是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解读:关键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产业规模相适应。这个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反映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总体实力,因此《规划》要求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配套供应能力要满足整车生产的需要。二是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要满足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实际需要,建设速度与选址分布要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和分布将适应,并适度超前,解除新能源汽车潜在的消费者对充电供应系统的后顾之忧。

第五个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

解读:这是实现前四个目标的重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来规范和领导。特别针对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发展初期,围绕市场营销、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动力电池回收等消费者关注的新业态、新体制的建设,需要在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市场监管、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以及财税金融等环节不断规范完善,逐步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简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

三、五项主要任务

第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解读:首先加强研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其次要大力加强节能汽车的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先进内燃机技术、高效变速器技术和电子控制等研发。三是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若干跨行业的国家级技术平台。《规划》从引导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未来五到十年新能源汽车的最高时速和最大续航里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成本显著下降。从目前国际技术水平和日常生活要求来看,这个要求是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

第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解读:新能源汽车有必要在产业发展初期进行统筹的规划,科学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既要运用好现有汽车产业基础,打造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合理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目前,我国电池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整体技术水平不是很高,绝大多数企业只是基于现有材料体系电池的生产为主,不仅与国外电池企业在产品性能、技术上存在差距,更缺乏对新一代电池材料的前瞻性、技术性的研究。所以《规划》提出要聚集电池行业前沿企业和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对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攻关,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域,推动规模化生产。

第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解读: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在推广应用方面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出台产业发展初期的新能源汽车,要通过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市场的培育,在巩固并逐步扩大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对试点示范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电池回收租赁、充放电服务等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新型的运营模式,逐渐形成一批新型生产技术企业。

第四,要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解读: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保障。《规划》提出要研究、制定充电设施的整体规划,积极试行各级充电设施分散慢充等充电模式,开展车网融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运行管理规范,积极探讨市场化的充电设施建设和运用模式。

对目前行业内存在的关于充、换电模式选择的争议,前期应以在试点城市建设为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产业特点合理选择,防止资源的浪费,允许多种模式并存。未来随着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和设备的成熟,包括充电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都会允许改变充电方式。所以,应由市场自行选择商业化运营模式。要加强充电设施车网融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商业模式探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协调阶梯电价和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保证电力供应充足和价格合理。

第五,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解读: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推进,将会面临大量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问题。由于性能的衰竭,大部分不能满足汽车使用要求的动力电池仍可以二次运用。如何做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应用、报废、分解、再生,提高资源应用率,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这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超前部署。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篇4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条件

历史背景:分析区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方向。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关系。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市人口资料。

3)确定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得作用,承担的责任。通过收集区域内各个城镇经济结构的统计资料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明确各城镇之间只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城镇的职能分类。对城镇现状职能加以分析,制定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区位优势的专业化与有机结合的新只能结构。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其规划性质,使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有多依据。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包括:

分析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和行对地位的变化,预测今后的动态

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分布的特点

分析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包括某些农村集镇的普升和因基本建设可能新建的城镇

结合城镇的人口现状、发展条件评价和职能的变化,对新老城镇做出规模预测,制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规划,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包括:

分析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

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

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带动全区域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

综合评价区域城镇的发展条件

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的城镇的规划建议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篇5

所谓人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包括工商机构的行政主管人员、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

中层:包括一般技术人员、监工人员、助理人员等;

基层:包括领班、普通工人等。

以上三种人员,高层人员的需求相对较少,但人员的培养最为困难。而中层及基层的人力需求较多。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是要设法培养或管理发展等方式,将中层人员培养为高级人员。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常常与发展是相提并论的。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测未来的组织结构

一个组织或企业经常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全球市场的变化,跨国境应的需要,生产技术的突破,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程序的变更,新产品的问世等。这些变化都将影响整个组织结构,即组织结构必须去适应企业经营策略的变化。而经营策略的变化又因环境变化而产生。而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牵涉到人力资源的配置。因此,对未来组织结构的预测评估应列为第一步。

(二)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计划

该计划应考虑以下三点:

(1)因业务发展、转变或技术装备更新所需增加的人员数量及其层次。

(2)因员工变动所需补充的人员数量及其层次,这种变化包括退休、辞职、伤残、调职、解雇等。

(3)因内部成员升迁而发生的人力结构变化。

(三)制定人力资源征聘补充计划

征聘原则包括:

(1)内部提升或向外征聘以何者为先?

(2)外聘选用何种方式?

(3)外聘所选用的人力来源如何?有无困难?如何解决?

(4)如果是内部提升或调动,其方向与层次如何?

(四)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人员培训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它包括两方面:对内遴选现有员工,加强对员工进行产品专业知识及工作技能培训;对外应积极猎取社会上少量的且未来极需的人才,以避免企业中这种人才的缺乏。至于人员的培训内容,可包括:

(1)第二专长培训:以利于企业弹性运用人力。

(2)提高素质培训: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及提高办事能力,使之能担当更重要的工作任务。

(3)在职培训:适应社会进步要求,以增进现有工作效率。

(4)高层主管培训:进行管理能力、管理技术、分析方法、逻辑观念及决策判断能力方

面的培训。

(五)人力使用计划

人力规划不仅要满足未来人力的需要,更应该对现有人力做充分的运用。人力运用涵盖的范围很广,而其关键在于“人”与“事”的圆满配合,使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力使用包括下面几项:

(1)职位功能及职位重组;

(2)工作指派及调整;

(3)升职及选调;

(4)职务丰富化;

(5)人力检查及调节。

Copyright(C)2000 labournet.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规划师职责措施内容 篇6

2、负责根据客户项目户外面积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期动线、设备功能区划分、植被区域规划等整体方案的设计;

3、能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并根据客户要求及项目进展做出深化、调整、工程图纸分解;

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篇7

1 水利规划工作的意义

1.1 水利规划是水利计划与决策的重要依据

全面的规划工作对于后期水利工程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做好水利工程的决策工作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 应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如果水利工程规划工作没有做到位, 那么水利工程计划也无从谈起, 就算勉强出台, 也会在实践中被否决, 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所以为了避免不科学计划、投资效率不高等问题, 我们必须做足做好水利工程规划工作。

1.2 水利规划有利于依法治水

洪水、干旱、水资源不断恶化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造成这些灾害问题的产生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需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这其中就包括科学的水利规划工作, 能够帮助水利部门做好治水工作。

1.3 水利规划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的水利工程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联系。此外, 我们还需要注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还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 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保护环境才能够让人类永续发展。

1.4 水利规划是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水资源实现宏观管理是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而水利规划工作则是实现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对水资源的监管工作需要水利规划工作的指导, 进而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好的开始。

2 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人类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水资源。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工作不仅做不到全面规划, 还缺乏前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社会所淘汰。作为水利部门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 及时地对规划工作做出改进。

2.2 满足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但是再生的时间很长。我们应该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能够给水留出足够的再生时间, 这样才能够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年限。水利规划工作中应该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考虑, 从长远的眼光看待水利工程建设。

2.3 满足协调防洪、水利用、生态保护三者关系的需要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只考虑单一的使用因素, 例如单纯抗洪、单纯水利用, 这不仅不利于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国家也会投入更多的资金, 所以在当前的大兴水利建设项目中, 应该把防洪、抗旱、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因素相结合, 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造福人类。

2.4 将符合自然规律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原则

在对江河湖海的开发中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开发和治理方法。只有顺从自然规律的工程才能够帮助人类得到长足发展。所以符合自然规律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

3 水利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3.1 调查研究

作为水利规划方案的最基本内容, 调查研究是水利规划工作进行时对规划对象的必由之路。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至少具备研究的对象, 即具体的治理或者开发项目, 以及条件和要求。按照规划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保证调查资料准确可靠的情况之下, 对调查研究的问题作出判断。项目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等等都应该成为水利规划工作参考和依据的要素。

3.2 统筹兼顾

水利规划作为水利项目的建设依据, 一定要注重统筹兼顾、统一部署的原则。水利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涉及国土的规划和利用, 关系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权益。最大限度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处置好水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才是一个完整的水利规划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3.3 综合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水利工程已经朝着生态水利工程的方向发展。那么在水利规划工作过程中, 尽可能的结合或者创建工程模型, 对水利项目进行综合的分析, 有助于科学方案的达成。比如,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 从环境学的角度分析利弊,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近景远景, 综合考虑一项工程的开发和建设, 既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的效益水平, 也能够达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4 做好水利规划工作的策略

4.1 按照需求进行规划工作

水利工程设计需求无外乎五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现代化的水利工作就是要根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目前, 许多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并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事实来制定, 难以实现按需进行的要求。这恰恰就是水利规划工作在策略上应该做出的调整和进步。只有实现水利规划工作的与时俱进, 才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的发展。

4.2 学习先进经验, 完善水利规划工作

从水利规划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 东部沿海城市是值得西部地区借鉴和学习的, 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利规划工作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水利工作的重心已经向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污染的预防、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转移。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 应该充分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 进行水利规划的工作, 帮助本地区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又解决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4.3 水利规划工作以地方经济状况为策略导向

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是由政府来把控, 但是最终的使用还是要落实到地方。地方经济是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导向, 建设水利工程必须从地方的经济条件和实力出发, 制定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决策, 同时还应该满足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 帮助当地更好地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4.4 水利规划工作将节约与保护水源作为改革方向

能够被我们利用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把节水和保护水资源贯穿其中。所以只有科学的水利工程规划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水资源保护是水利工程的规划方向。在设计水利工程过程中, 工程项目必须对水源的开发和保护加以重视, 特别是在工程的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全面规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应该在水利工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规划工作, 分清主次, 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部分, 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主要对水利工程规划的作用和相关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希望能够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规划,基本原则,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国浩, 温首威.新形势下水利规划工作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 19 (8) :64-65.

[2]何静.水利规划与建设方针的核心与实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 22 (11) :21-22.

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内容与启示 篇8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 启示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香港科大),成立于1991年,在2010年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41位,在2010年《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全球顶尖50所工程及科技大学排名中居第 20 位,在短短十余年间一跃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与瞩目成就,这一方面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优势和机遇,同样也与其优秀的学校战略规划是分不开的。

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便把大学的发展规划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在优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科大这支队伍逐渐变强变大,走向世界的顶端。下面笔者将就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一、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特点分析

1.准确的定位。香港科大把自己定位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这是香港科大从创校之日起就清楚认识到的,因此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地区特点,把自己定位为小而精的名校。其“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小,从1991年创立时的831名学生发展到现在也不过万人;二是院系少,香港科大共开设了科学、工程、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个学院,以保证学生的全面的教育。香港科大之“精”一是表现在定位精确,能够满足社会、学校所需的人才;二是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学术卓越。

更难能可贵的是,香港科大尤其强调定位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正如香港科大首任校长吴家玮先生所言:“一所好的大学在一个区域,等于一条鱼在水缸里,拿出来就会干死。一所大学必须清楚学校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又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都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正是秉承这一理念,香港科大从创办至今,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三个理念:作为世界级的学府,香港科大力求在每个精选的教学科研领域里走在国际前沿;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香港科大要求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作为香港地区的主力分子之一,香港科大和政府及工商界通力合作,力求把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社会。也就是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指引下,香港科大一步步地迈向了成功。

2.发展重点学科,挑选足以达到国际竞争优势和本地领导地位的项目,这是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香港科大的发展规划中指出,香港科大的研究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选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香港科大进一步重点发展学科特色和跨学科创新研究,全力支持足以产生具体而深远影响的精研领域,并且从始创就一直着眼于世界,紧跟国际趋势,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突破,选择足以达到国际竞争的优势项目,不断追求学术卓越。

3.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大学发展的支持,这是战略规划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一再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学者对大学的发展来说,是学校成败的根源和关键,因为只有一流学者才能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和源源不断的资金。对此,香港科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信条,以“三顾茅庐”的真诚从世界著名大学网罗将帅级人才,校长物色院长,院长物色系主任,系主任再去挑选各个领域知名的教授。正是如此,香港科大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从校长到教师几乎全是留学归国人员,并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目前唯一一所完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

4.结合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积极推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是香港科大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香港的地区优势是香港科大崛起的有利条件。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绝对的支持,并且在拨款时,不附带任何条件、任何要求和任何压力。另外,香港地区的发展使它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并随着其经济的突飞猛进,香港逐渐备受国际的关注,吸引了大量海外学者的归来,再加之香港科大充裕的办学资源、先进的设备资讯、中外籍和国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极高促使了香港科大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高速发展。

二、香港科技大学《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内容启示

1.准确的定位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基础。所谓规划就是谋划发展,既要高瞻远瞩,具有前瞻性,又要审时度势,具有现实性,真正起到学校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校情,准确科学的定位,切不可脱离实情,一味追求大而全、高而精。

所谓准确定位,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志存高远,用一个宏观的总体目标指引和激励大学前行。它属于“应然”层面,是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终极归旨。二是用无数的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它属于“实然”层面,是大学每段时期内发展的若干分目标,具体可指大学所选择的重点发展项目及领域,涉及发展规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师资队伍、基本设施、经费投入和筹措等。

2.建设特色学科是大学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大学综合水平的体现。学科建设得好,特色学科发展强、水平高,就可以促进大学其他各项工作的展开,带动整个大学的快速发展。香港科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五个重点学科,率先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因此,在制定大学发展规划时,应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学科的发展,明确重点投入建设的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带动学校的整体建设,并由此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与国、校与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创办一流大学,就要极力争夺最优秀的人才,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香港科大正是通过构建和维持“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工作”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理念,使诸多杰出学者汇集香港科大,创造非凡业绩,使自己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我国大学制定发展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4.深度国际化是大学发展规划的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国际化竞争程度和意识增强,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准确清晰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积极全面跟进,加大联合办学、互派交换生,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学校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尤其要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抓住目前留学生精英大量回流这一机遇,为学校迅速发展做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楼艳、顾建民,《香港科技大学崛起的成功之道》[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

[2] 王晶晶,《来自世界后发型大学的成功启示——以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3] 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邵明峰,《香港科技大学的崛起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占慧(1988— ),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关于利津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下一篇:论司法警察队伍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