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2024-05-14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共12篇)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篇1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 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 具有开放性、依靠性、脆弱性等特征, 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城市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实施根据, 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它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近年来, 由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 使城市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 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水体污染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 致使水体遭到严峻的破坏。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 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 城市大气质量严峻恶化

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炭, 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最大的国家, 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状况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成。

1.3 固体废弃物成灾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约为6亿t, 其中有害废物为4 000万t左右, 累积量超过64亿t, 侵占近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 t, 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 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弃物四周堆放, 不仅有碍视觉景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 而且在本身严峻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此外,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 有毒有害废弃物也随之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 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1.4 噪声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据国控网络城市监测, 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超过规定要求。

1.5 劳动力污染

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这种对劳动力的需求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 其生产岗位自然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 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 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 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 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

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 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 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 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2 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 中国盛行“重商主义”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 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使得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毫无阻碍地通行。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 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 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的发展。

2) 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 有效利用资源。然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环境保护的费用投入, 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滞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 政府拿出了360亿元 (约45亿美元) 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 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之和的环保投资, 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当时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 达到1.18%, 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 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 治理成本占GDP的1.8%, 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 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 800亿元, 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3 000亿元 (虚拟治理成本) , 占当年GDP的1.8%。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入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3)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 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 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

4) 环保意识的薄弱。“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一旦跟 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无法走得很远。我国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治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全社会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环保观念, 人们的环保观念淡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3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3.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天然环境资料, 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如人口、国民生产分值等资料;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 大气污染分析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分析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能够对症下药。

部分专家从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法学角度, 提出并发展了一套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的模拟、城市背景浓度的确定、优化模型、分区规划、等效排放、措施信息库等方法在内的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问题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 为全国其他类似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一种参考, 同时, 研究的结果对今后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3 水资源污染整治规划

水资源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污染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分析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备,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 城市固体废物分析整治规划

固体废弃物分析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分析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处理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固体废物分析整治规划应将重点放在综合利用上, 发展企业间的横向联系, 促进固体废物重新进入生产循环系统。利用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等现代处理方法, 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4 结语

众所周知,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 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 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也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重大战略。

参考文献

[1]http://www.happycampus.cn/docs/983432294201@hc03/5682.

[2]http://www.51edu.com/zhiye/2009/0409/article 288612.html.

[3]李成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534-562.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5]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 2009, 35 (14) :21-23.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篇2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流动摊点治理工作 【摘要】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工作。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使得城市生态功能受到影响。作为其中一个方面,流动摊点的治理也成为一项较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及各地居民。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现代城市建设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实现科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现就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尤其是流动摊点治理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流动摊点治理措施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而城市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流动摊点也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让城市更整洁、有序,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考虑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将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首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城市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结合应用避免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原因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之下,城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这也随之带来了诸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等。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生产、市政建设、交通车辆、居民生活等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也给居民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1、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进行调研。

2、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使得城市扩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随着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开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目的。

3、完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成为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的科学利用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4、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脚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城市污染治理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将城市污染治理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通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监测与管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分散于城市周边村镇的企业也应积极规划其建设。

四、下面就流动摊点治理这一具体而紧迫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妨碍交通,损坏城市形象,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也是城市管理的“通病”。因其流动性、反复性强,加之点多面广,成因复杂,难以根治。因此,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1、流动摊点的成因及现状

流动摊点,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以我市为例,每天活动在城区的流动摊贩在1000人左右,他们多集中在学校、医院、商场、小区门前和交通繁华的路口、街道两旁,这些地方人口较多,人流集中,需求量大,是流动摊贩经营的“风水宝地”。特别在学校放学、机关单位下班、市民出入的高峰期,这些流动摊贩争道抢客,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叫卖声、吵闹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马路市场”异常热闹。

这些摊贩主要有五大类。一是下岗职工。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后,大批下岗职工推向社会,由于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一时找不到工作,家庭负担重,又不能闲置在家,就选择了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小买卖。二是城中村居民。这部分群众主要靠地理优势做些小买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索性圈地为界,摆摊设点,春夏秋冬,一年到头,照摆不误。三是离城近的农民。这些农民小农意识强,地里种出来的瓜菜,到市场兜售需交各种费用,想卖个高价钱,于是三轮车进城,非常方便,机动性强,管理困难。四是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大多无正常生活来源,把自己划定为特殊公民,也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低保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渴求社会救济心理强。五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陪读家长。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投亲靠友,拉帮结派,不服从管理,甚至无理取闹,打击报复。

2、流动摊点的危害流动摊贩的存在,虽然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市民来说价格低,购买方便,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却存在更多弊处,主要有:

(一)倾占道路,影响交通安全。流动摊贩主要在热闹路段、工厂门口、学校门口、小区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设摊,且摆摊时间又正是车流、人流高峰期,使道路更加拥挤,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沿街叫卖,噪音严重超标,油烟飞扬、污水横流、果皮和垃圾等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更有不雅的是食客在草坪、居民楼边随地大小便,臭气熏天,路人为之尴尬,居民为之愤慨。

(三)坑蒙百姓,危害其身心健康。上面已讲过:流动摊贩所出售的商品虽价格低,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尤其是出售的食品往往未经检疫,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状况之差不言自明,为细菌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对市民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更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竟然在景观路段席地设摊,兜售假冒伪劣的饰品、刀具等物,他们不仅态度蛮横,还对过路行人纠缠不清,强买强卖,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流动摊贩不交税,无营业执照,所售商品往往是“三无”商品,且任意定价,严重扰乱了合法经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假冒伪劣者提供了市场,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管部门经常会收到合法商店的举报电话和投诉。

(五)浪费和摧毁公共设施。流动摊贩占用了本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空间和道路,据报载,因占道等原因,一般城市道路的保用期已由过去的10年左右降低为3至5年。

(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品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但是无处不在的流动摊贩使原本宽敞、整洁的街道广场拥挤不堪、肮脏不堪,使城市魅力大打折扣。

3、流动摊点难治理的原因

流动摊点为何居高不下、屡治屡乱?在分析其表面现象的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深思。

其一,流动摊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其二,专业市场缺乏,导致无场可进;其三,有场不进,影响市场建设进程;其四,缺乏执法保障。

4、建议与对策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无证摊贩,应采取疏导为主、治理为辅、堵疏结合的方针,以城管为主,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

(一)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共同参与。一是加大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同度,进而激发参与度,在扩大群众参与度的基础上做文章,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二是加大现场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充分认识流动摊贩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市民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内外便民联系卡,架起与群众之间的友谊沟通桥梁,重视群众反应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落实到位,争取群众的支持。四是要借助各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社会力量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告诫广大市民购买流动摊的食物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不仅使市民认识到城市管理为他们着想,也使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失去民心。

(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下岗人员。从城市发展内容来看,城市发展可划分为外延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当前,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需求,在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能耗少、排污少、占地少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创造数以千计的再就业岗位。

(2)、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通过开办家政服务、早点服务、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清扫队、送报队等新行业,使劳动就业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拓展再就业的新路子,安置下待岗人员。

(3)、全面发动,多方挖潜。利用闲置土地,打时间差,采用政府补贴,街道、社会共同投资的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市场的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安置适龄就业人员。

(三)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为妥善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周边集贸市场少、沿街摊贩聚集的路段,应当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进入社区“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入场入市,合法经营。

(四)以人为本,变单一执法为“五步法”,即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五处罚。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而不是特权,执法人员必须端正执法态度,带着感情去处理和纠正违章行为。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也要坚持教育在先,提高执法技巧,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工作,避免激化矛盾。

(五)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根据季节调整工作时间,开展早7时至晚9时的不定时巡查,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落实高峰岗、错时岗等;其次,通过疏导与服务的结合,仍不服从管理的,严格进行处罚或取缔。

(六)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市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当前,治理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主要采用《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特别是外省流动人员对条例不熟悉,在定性上和处罚上不统一,操作性欠强,而且时有干扰、抗法的现象,所以要不断的加强法制建设,最好出台全国性条例,对流动摊贩的处罚都相同,实行依法管理。

结合考察学习,针对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讨,就如何使流动摊点这一市容“顽疾”逐步地能够得到规范和解决,进一步推动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小街巷建临时菜市场。

2、利用城区空闲地建临时摊点群;

3、利用政府收储地块(一年内不动工)上午6:00—8:00临时菜市场,8:00—17:00临时停车场,17:00—24:00夜市排档。

(1)、选点原则:

坚持便民、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居民多,市场距离远,流动摊贩集中等地设置,影响交通、市容、消防的路段坚决不设置,临近市场,影响市场经营达不到便民目的的坚决不设置,影响居民生活的坚决不设置。

(2)、建设方式:

①是由市城管局负责选点、规划、建设,委托社区或物业管理,市容支队监管。②是由市城管局负责选点、规划,由社区和物业建设并管理,市容支队监管。

③所有摊点建设按“临时、简易、美观、经济”的原则进行,无论谁建,政府需要取缔的,一律没有补偿。

(3)、入驻条件:

①入驻摊点均为市容支队摸底登记的流动摊点,从事饮食业的摊主必须办理个人健康证。

②有下岗证、退伍证、残疾证的新增摊点,社区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市容支队酌情解决,其余新增摊点坚决取缔,严控流动摊点的增量。

(4)、管理要求:

①摊点入驻后,按照“三有三统一”(有摊位定点许可证、有摊群点自制公约、有垃圾收集容器,统一划线定点、统一经营设施、统一经营时间)严格管理。

②在摊点群附近设临时停车点,车辆分类摆放整齐。摊点群入口处设隔离桩,严禁车辆入内。

③凭户口本、身份证办理临时摊点证,避免一户多摊和摊点外租,签订自制公约。④每个临时摊点群设摊群长一名,摊群长由经营户推选或轮流担任。其职责为:配合市容支队日常管理,并督促经营户自觉遵守公约。坚决做到摊在地净,摊撤场清。⑤因城市建设等原因需调整、取缔临时摊点群,经营户必须无条件服从。

⑥收储土地临时使用,随用随交,不提任何补偿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已成为共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也非常理解摊主的难处,同样,执法部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管理好无证流动摊贩,使城市真正成为最适宜人居住和工作的天堂,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

五、结语

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首先应客观地分析其引发原因,进而根据原因进行有步骤、有策略地整改和调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城市发展的多方因素,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城市环境保护整治措施》,2010,1

2[2]陈静.《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3]周云龙.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分析[J].城建资讯,2010,5.[4]陈俊.以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J].园林设计,2010,10.[5]王小群.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态环境保护信息,2010.1[6]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5-228

[7]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 4,38-41

供热规划与环境保护关系 篇3

冬季供热涉及千家万户,是我国北方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之一。如果运行不当, 不仅会造成能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影响供热单位的生产效益与发展,而且影响受供民众的切身利益与生活质量,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因此,供热节能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意义。

供热中常见问题

供热系统由热源、热网、热用户等组成。节能应从供热系统各个环节入手,分析运行情况,找出能耗簿弱、污染最为严重的环节,尽量减少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热损失,从而实现节能目标。目前沈阳市供热节能中主要问题如下:热源数量与供热需求设计不合理;补充热源缺乏;水力失衡、能耗增加;管理不到位。

沈阳市供热系统的解决措施

热源数量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规划大型热源厂锅炉规模在80t/h以上,热效率基本相同,单位热负荷燃煤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基本相同,因此在供热负荷相同、均采用大型锅炉供热的条件下,热源数量的多少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没有影响。经初步模拟计算,在上述同等条件下,热源数量减少,SO2、NO2的小时最大浓度值、日均最大浓度值和年均最大浓度值均有所增加;PM10、一次PM2.5和二次PM2.5的小时最大浓度值略有增加,而日均最大浓度值和年均最大浓度值略有减少,详见表1。因此,总体来说,在供热负荷相同、均采用大型锅炉供热的条件下,热源数量减少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未减轻。

新建热电联产的热电厂。热电厂大型锅炉具有效率高、耗能低和保护环境的优势,因此,应有计划地新建热电联产的热电厂,使用大型锅炉,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热电厂以及候补热源的供热能力,配置尖峰热水锅炉,扩大供热能力。积极开展区域供热,以较大的锅炉取代能耗高、污染重的小锅炉。集中供热锅炉房的建设要考虑将来实行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参与供热调峰的可能。

优化热电厂布局。依据规划近、远期统筹考虑,按热电联产有关要求调整规划新建各热电厂的位置,保证规划新建热电厂之间及与现有热电厂之间距离一般应在10km以上。以沈阳市为例,规划新建的沈海异地热电厂与文官屯热电厂距离约3.2km,规划新建的造化热电厂与现有皇姑热电厂距离约5.1km,规划新建的会展中心热电厂与规划扩建的金山热电距离约3.1km,不符合10km范围内不重复规划建设热电项目的一般要求。另外,供热规划中部分规划热电厂与总规不一致,各相关部门应共同协商确定具体方案,使热电厂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进一步减少热源数量。规划热电联产、大型热源厂与清洁能源的供热比例为60.5:24.6:14.9,这是将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按规划供热能力(分别为10202MW和2510MW)除以规划热负荷(16851MW),剩余部分(4139MW)作为大型热源厂供热计算出来的比例。但实际规划的大型热源厂供热能力为11235MW,是热负荷的2.71倍,偏大很多,主要是从总体上考虑了备用,但供热保障率142.1%偏高。如果按总供热能力计算,则热电联产、大型热源厂与清洁能源的供热比例为42.6:46.9:10.5。若按供热保障率120%计算,则可减少大型热源厂供热能力3725.8MW;若按110%计算,则可减少5824.1MW。因此,供热规划部门应重新选择科学合理的供热保障率,并据此进一步削减独立热源厂的供热能力和数量,富余的供热能力可作为备用。

明确热电联产项目供热范围。规划未给出各热电联产项目的具体供热范围,无法判断规划的独立热源厂是否位于规划热电联产项目的供热范围内。因此,对于新建的热电厂应明确规划热电联产项目的供热范围,在其供热范围内不能再规划其它独立热源和燃煤自备热电厂,只能保留调峰热源和备用热源。

加强热电厂管理、用户端管理。在热电厂加装监控系统和流量控制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供热,采用手动调节、自力式调节或是计算机调节,避免一次水系统失调,合理控制采暖、生活热水、空调系统。在用户端加装流量控制设备以调节流量分配,在管路安装平衡阀,在散热器加装温控阀,控制流量平衡和室内温度,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为调节室温、计量收费打下基础,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如何处理好城市供暖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供热工作中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对于我国来讲,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经济上的制约,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定会实现绿色供热、环保供热,切实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人民构建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

浅谈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 篇4

1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人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为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2.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2.3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冶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 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冶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

2.5 强化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篇5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保护 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对各种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全球升温。同时,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过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天空不在明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下的雨也是带有腐蚀性的酸雨。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就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黄河为例,1995年黄河全流域一类到三类水占38.4%,到1997年就锐减为13.8%,四类水由1995年的36.3%飚升到1997年的68.4%。黄河干流被恶化更为明显。1995年干流三类以下水占53.5%,1998年减为19.7%。据1999年1月的数据统计,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水质全部为五类,超五类水,已失去水体功能。

此外,水资源正加剧枯竭。主要是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冰川后移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七十年代,1970年断流的时间长达21天;1997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道长度704公里。素由“千岛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境内本有大小湖泊4077个,而现已有2000个消失。祁连山冰川的后退一直悄悄的在加剧,东部冰川的年退缩速度为16.8米,中部冰川为3.3米,西部冰川为2.2米。黄河源头地区雪线上升,导致黄河来水量日益减少。

第三,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规划,盲目发展,再加上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就水土流失率而言,宁夏达到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分别列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位。黄土高原土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达0.2—1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至400年,而这层土壤正好是腐殖土,偏偏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沙漠化急剧发展。西部各省的荒漠化率相当高,其中新疆是86.07%,宁夏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七、八位。近几年,黄河源头荒漠化急剧发展,几年前尚有一尺多高的草地,现在已经是斑斑沙迹。一些天然绿洲也面临着退化。由于内陆河流中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下游天然绿洲缺乏涵养水分,面积减少,植被衰退,加上大量砍伐林木,森林面积减少。例如柴达木盆地自50年代以来,森林面积减少了20%以上。准葛尔盆地梭梭灌木林面积比解放初期减少了68%以上。过去塔里木河下流两岸茂盛的胡杨林和5公里宽的绿色走廊,现在大片的胡杨林枯死。库鲁克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拢之势,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额济纳绿洲由于黑河断流,下游居延河干枯而严重退化。

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这些破坏,反过来也对城市化进程造成影响,阻碍发展。表现之一,投资者不愿来了。某些城市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卫生质量太差,老百姓不愿在当地购房安家,投资者也不愿在此投资。二是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环境的原因,使得这些城市不能很好的积聚外资,外地资金不愿注入,本地资金又有限,从而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影响。我们加快进行城市化进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为此,有些地方不惜以环境的破坏做为代价,走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事实证明,这条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以自身的惨痛教训向我们做出了证明。先发展,后治理,只能是在前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环境被破坏得不能再破坏的时候,发展也就不复存在,相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坏的同时也进行治理。做到污染和治理同步进行,把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减到最低,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那么,该怎么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对于两者间的关系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哲学依据

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这两种观念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冲洗,已分化形成如下三种有影响的、争论不休的观念。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认为宇宙中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是首先从“自我”或自身出发看世界的,人作为高级生物也不可能例外,从这个角度讲并不反对或否定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应该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这第三种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源泉,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主义相互取长补短、优化结合(或综合、整合)的产物,是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伦理学理论共同发展提高的产物。在现阶段的城市环保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们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点。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保护又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

那么,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要继续延伸下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的同时便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影响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自身的演化。自然有生命,有情感,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中国古代的儒家早已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正如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只有把他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作异己的客体和利用对象,才能通过交往、对话、理解、沟通来建立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

此外,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道中生,和而不同。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两条鱼的内边结合得天衣无缝,外边则共同构成一个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三点内涵中,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自己;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损于自己。学者把它称为“太极和谐原理”。这个原理,对于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深刻、极为重要。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意。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所以,我们要以和谐发展观的观念来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和谐的重要性是在它受到破坏之后才更加深刻地被人类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今天我们所讲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式的和谐,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和谐会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升华,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动态的、演变的,追求和谐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当今世界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人,既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自然中的特殊一员,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归宿,还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合理和科学地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好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了今天,自然已经受到了人类太多的伤害而元气大伤,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大自然的自行修复和自我发展,根本不可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与和谐。人类欠自然的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正处在“还账”时期,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去科学地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那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去盲目地“改造”自然是错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而那种人类只能服从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同样是错误的,是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

此外,人作为一种群居生物,通常是以聚居的方式生存,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居住地逐渐的由村落变为了城镇,慢慢的形成了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的也就转变为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与环境间的关系。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今天已经成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的全面性战略。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的创新思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而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首先就是要从效益的角度看污染与治理。

我国大力推行城市化的目的是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并未大力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先是片面扩大了城市化规模,而并没有建设起与之匹配的工业企业,城市经济发展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本身对经济的发展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起直接作用。此外,还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发展只是暂时的,这一代可从发展中得到好处,而下一代不得不为环境的破坏吞下苦果,西方发达国家早就从自身的教训提醒了我们,先污染,后治理,在污染之后的治理,付出的代价是甚大的,甚至是超出了以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前人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避免重导复辙,我们城市化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而先污染后治理将在以后的治理中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于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应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这条老路,而应该在污染的同时,就进行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会因环境的毁坏而在某一阶段对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城市化进程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本质在于积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才能产生集聚和增值效应,才有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科技、教育服务设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地区的开放也是通过城市这个国际化的跳板来实现的。反之,如果一个城市对生产要素不是积聚,而是发散的,人、财、物是外流的,这个城市必然会衰退。历史证明,绿化建设与城市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有的甚至湮灭大漠。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提高城市积聚财富的能力。毕竟,一座城市只有不断的积聚人、财、物,才能持续发展;反之,则会不断的衰败,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其次,城市绿化具有优化人居环境,吸引外地人、财、物积聚到城市的功能。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三,从提高城市化水平上来看,城市绿化也是重要的实现途径。我们不能把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的标志。这是一种表面现象。现代化,除了物质生产水平的现代化,还有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还有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不能局限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要讲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合理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是将社会方方面面有机协调,形成高效运转、功能充分发挥的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念,是在“三大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化具有一定条件的状况时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为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以期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当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民众政治诉求方兴未艾,上访「洪峰」此起彼伏,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社会矛盾不断显化甚至激化,这对于中共中央的执政能力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而旨在协调利益格局、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社会理念,自然是执政党引领中国民众顺利度过临界点的不二法宝。

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做到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继续努力。在诸多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民失地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占用耕地而由此引发的农民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来国家对失地农 民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由于村、乡干部的层层克扣,最后发到农民手中的就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农民得不偿失,生活困难,使得农民失地问题越发严重。

同时,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管理也是极大的考验。虽然现在提倡农民市民化,但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这些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工作,城市也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安排这些农民。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是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在这么多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又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失地农民就算进入了城市,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市民化,在城市生活中,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和城市居民也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不利于城市的安定,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这都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然环境盲目发展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所形成的。

三、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加强政府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包括合理制定正确的城市环保发展指标和对企业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环境保护的进程不落后于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存在着不遵法纪的情况,不少污染较大的基础企业,比如说造纸业等,在建设上存在的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而实际上有不少的建设是不必要的。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加强规划,对于不必要建设的就坚决不批准,对于已经建设,但污染较大的要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查封。

此外,还需要加强执行监督和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行为。不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城市急于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违反规划,随意侵占绿化用地和改变绿地性质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绿化规划难以落实,行同虚设,城市绿地屡遭破坏。某些城市违法砍伐树木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西部城市还在重复东部地区发展初期的行为,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作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西部地区,采取这样错误的行为,其代价将比东部地区发展初期时的代价大得多。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思想意识问题外,主要原因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所以,西部地区城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城市绿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城市绿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查处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地设施的行为,抓住典型事例,将处理结果公布于众,形成社会舆论,切实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二)支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 鼓励公众参与关键就是加快普及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光靠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努力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全体民众共同行动起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好。而要使全民都行动起来,就需要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指导,同时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从孩子抓起,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维护环境。回顾中外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环保事业最初由公众推动不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由政府首先推动。30多年来,从“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充分显示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然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发展,不仅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保障。

目前,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是由于群众对此愈来愈不满,是由于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其中深层次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而中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要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强化民主法制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首次在法律上肯定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后来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环保法律,都对公众参与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今年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规定凡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要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奠定了更为明确的法律基础。以上这些规定,为我国环境方面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公众对影响自己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环境方面公众参与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环境意识发育的程度,同时也体现这个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育的程度。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使环境信息透明化,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关心环境的个人共同努力。

这其中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公众自发形成的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民间组织不是政府机关,环境保护群众运动不是国家行为,对他们不应强行划一,而应该提倡和允许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群众运动,即坚持“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的蓬勃、持续发展。由于环境保护群众组织种类繁多、情况相当复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应该对民间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实行依法管理、宏观调控、正确引导,而不宜对他们实行直接管理或包办代替。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制定鼓励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刺激和鼓励的政策。应该在巩固原有政府性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并继续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有关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和功能,有助于限制和避免他们的消极作用和缺点。

同时,由于环保组织的参与者也是普通的公众,所以,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也就是鼓励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在公众参与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公众反映的问题要作好处理,不能因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某部门的利益而对公众进行打压,这样将导致公众不反映问题或不如实的反映的问题。只有政府作到了公众反映问题就及时处理,同时不涉及反映问题的公众自身,才能真正起到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目的。总结

现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 篇6

关键字:现代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生产,这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瞩目。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的古人过着依山傍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近代国家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我国的乡村面积逐渐较少,自然环境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原有的森林土地面积在发展中不断减小,被城市所代替。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否则人类生存将会变得困难。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我们当下的重点,只有做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注重生态环境必不可少。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隐患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想拥有一个绿色家园。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水。废气悬浮在城市上空,城市被蒙上了一层烟雾;污水排放到河里,造成河水大面积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再者,私人汽车数量正在日益增加,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此外,还有垃圾污染,更是最大的隐患。每天的白色垃圾不计其数,无法腐烂,焚烧也会产生大量的毒气,这让人们十分头疼,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情况将会越发恶劣,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不再是绿色。这样,人类便会无法生存,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在,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清除其中存在的隐患。

(二).两者存在的联系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进行规划时,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尽最大努力增添绿化带的面积。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努力去解决难题,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规划城市,建造出适合长期居住、令人满意、环境优美的地段供人们生活。人们希望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生态环境的注重点就是在于能够不脱离大自然。城市规划能够注重这一点,才能让人们满意。

(三).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缺陷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难题。首先,群众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不知道生态环境的意义何在,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方面不加以重视,不仅不去保护环境,还在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对生态环境展开工作之前,没有很准确的了解现状,缺少了调研工作,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达不到公众的要求;最后是在环境污染方面,检测不够完善,没有较好的控制住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没有完整的绿化系统,城市景观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在环境方面总会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要想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将必然存在。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

(一).展开调查

要想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首先对民意进行勘测,得出准确数据,看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知有多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电话调查来进行这一工作;然后,开展大面积的搜查,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难题,以便于更好的想出对策去应对;对城市绿化带进行调查,找出其中不足点。最后,对于企业发展,要在调查后,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便于找出方案完善制度。展开调查的时候,准确、细致入微,将难题全部标记出来,方便开展活动。

(二).全面发展

在进行全面的调查过后,首先对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教导,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让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污染,如通过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购物时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等小细节,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量。再者,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绿化现状,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引。此外,完善城市绿化假设,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方面,既然无法做到杜绝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在最大力度上控制污染程度。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减轻污染的办法,在技术上加以改革,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于一些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工业,可以将其迁至郊区,并且严格控制污水、废气的排放指标,必要情况下将其封场,利用资金来建造其他经济市场。为了让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拉开距离,可以在各地建造工业园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

(三).完善系统

对生态环境的系统完善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对生态系统有一个全面的控制系统,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和人类的智慧,绘制出总体的结构图,便于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然后,分层去细化,把握每一步的方向,便于实施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尺寸,而不是盲目的追逐。最后是在每一个小点上抓住重心,围绕系统运行。这样,在进行规划时,就能很明确的看到生态环境的蓝图,较少的复杂的构思过程,操作系统将会提供一份完善的系统供我们参考。再有了完善系统之后,按照计划来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工作。

三小结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对现代城市进行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放弃国家的发展,一味保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只能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下手,将生态环境融入到城市规划中,让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生态环境的重点展现出来,将城市规划做到令人满意,在规划中加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想做好生态发展两不误,我们还需要更加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系统管理。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总会有完善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西部,2006(24)

[3]孔亮,辽宁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3)

城市规划与环境和谐发展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 “反规划”的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 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 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 1000年不能动, 1万年也不能动的。“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 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 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 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 因为, 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 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 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 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 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 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 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 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 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 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 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 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 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可以说是苟日新, 日日新。但是,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 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 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 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 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 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 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 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入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3 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 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 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 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 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2.4 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 根据我国实际, 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1) 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 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 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 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 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 (2) 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 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 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 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 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 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 (3) 在郊区发展中, 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 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 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 (4) 在市政详规层次上, 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 实例分析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1) 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 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 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 设置纾缓区, 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 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 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 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 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按照大纲的建议, 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 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 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 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 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 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 结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 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 篇8

1.1 传统土地制度的负面影响。

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城市的土地基本上是行政划拨的,它与发达国家城市在长期市场作用下表现的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中国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分配是通过对经济、人口的级数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的,无法适应人口流动、消费模式的变化对土地需求的影响,造成土地滥用和紧缺的现象并存。

1.2 土地市场的巨大作用。

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事实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难通过预测来确定的,市场正是以价格为杠杆进行这种调节的。土地有偿使用通过市场竞租机制调整了高效率用途和低效率用途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宏观上讲,它可以促使土地达到经济上的最优配置。

1.3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市场机制推动城市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城市土地低效率使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讲,市场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土地的合理使用,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应当看到,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只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2 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

2.1 生态环境容量。

适宜的生态环境容量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方面。但生态环境容量的界定只能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存在因时而异,变化无规律的问题。从本质分析,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实质上是生态适宜性与建设适宜性相匹配的问题,应达到以下四项目标。一是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的速度,应不超过其再生的速度;二是生态系统内任何物质的利用都应坚持节约的原则;三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果不应超过环境的分解能力,且不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四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生长活力。

2.2 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城市发展永恒意义的主题。规划的目的不是为建设一片钢筋水泥,而要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充满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在决定城市生态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是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规划要求。

3 二者联系与矛盾

3.1 传统征服论与环境恶化的矛盾。

传统征服论认为人是世界的核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和履行周围的环境,却发现自己已身陷囹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难以为继。自然界通过生物圈的反馈机制,把人类带给地的聚居环境,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但令人不安的是,环境恶化并没有因此得到扼制。有的国家和民族开始诉诸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手段来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但各种矛盾仍然愈发尖锐。

3.2 生态伦理观与发展需求矛盾。

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源于对人地关系的合理认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定使人类许多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人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和人的理性也不是万能的。人们从来没有脱离过整个自然的怀抱,也没有摆脱过自然的控制,更没有逃过自然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时刻记住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3 传统价值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大自然可以免费提供给人类空气、水、森林、土地等各种资源,使用者可以不付任何报酬。这种价值观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地开发、使用和占有,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传统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隐入了艰难的境地。

4 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重点

4.1 处理好资源稀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2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换作为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更新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的权力。其二是指代为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并对二者联系与矛盾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协调重点。

关键词:规划,环境,土地规划

参考文献

[1]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2):11-15.

[2]冯容,马晓宣.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J].城市规划,2000(2):20-22.

[3]曹勇宏.轮现代城市规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J].城市规划,2000(5):23-25.

浅谈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 篇9

一、整体布局, 审时度势, 量体裁衣, 系统整合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 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 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 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 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 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二、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 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

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 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 挖掘文化内涵, 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 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 以绿为主, 以美取胜。

三、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的美容师, 绿地是城市的心脏和动脉。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在生态建设中, 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 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统筹兼顾, 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 多方比较, 反复论证, 经过法定程序审批, 规划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 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8世纪末到19世纪, 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 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 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1)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

2)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3) 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

4)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 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 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6)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 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 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 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 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 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 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在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收益, 忽视了“人居环境”这一重要方面, 不管所处地区如何, 一再提高容积率, 剥夺了居民享受阳光的权力和绿化休息空间, 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一旦看好, 不管南方北方一哄而上的效仿。例如:塔式住宅建筑固然能使居住建筑布局灵活丰富, 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高容积率, 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它们有着明显的功能上的差别。而在北方地区, 城市人口密度一般远低于香港, 用地面积却远非香港可比, 气候比较寒冷干燥, 更需要住宅建筑有良好的朝向和保温性能。而塔式住宅外墙面积过多, 不但提高了造价, 也提高了采暖费用, 而且一半以上的住户朝向较差。但近些年来这类塔式住宅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相继出现, 并仍在继续修建, 这与当前人类所共同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是相背弃的。

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 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 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 进行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紧密结合, 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 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李昌法.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绿化·生态·人的几点论述.

[2]劳达安, 李金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认识.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10

一、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安排, 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以及人口资源, 环境各方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加强城市住宅、社区及文化设施综合规划建设, 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2) 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 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

(3) 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 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二、注重城市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当今的城市,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 渴望绿色返归大自然的呼声日渐高涨。诚然, 人类离不开绿色环境, 同时还需要创造绿色环境, 这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是一道永恒的话题。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 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崇尚绿化, 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浓厚。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将成为城市文明的要素之一而被人们所推崇。

人类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依靠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但是人类自从有了善于思维的大脑, 就开始背叛自然, 并且以改造自然的本领不断提高而自豪。以至到了今天, 人类征服的领域迅速扩大而自然则被蚕食得所剩几。感谢生态学的诞生使人们终于懂得: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这样继续下去, 不用再过多久人类就要与自然同归于尽;并且要在消失之前经历一个十分悲惨的痛苦挣扎阶段。有识者已经设想到这样一幅景象:洪水与冰冻交替侵袭, 狂风暴雨联袂而来, 烈日灼焦肌肤, 沙尘遮蔽蓝天, 人们会为争一点清洁的淡水而相互撕杀……

于是,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惟一的家园”, “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科学的, 明智的呼声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理解。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类的首要行动。

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 是不文明的城市。因它只图眼前利益, 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 不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 所以说, 这是野蛮愚昧的城市。在呼唤生态文明的今天, 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之色———绿色。

当今世界, 绿色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文明的高度象征, 而城市环境的绿色, 则有力地提供着这一城市未来昌盛的条件。因此, 20世纪各国掀起一次次的绿色浪潮, 并涌现出多种绿色组织, 如意大利的绿色大学, 德国的环保银行, 美国的树人组织等,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地球赋予人类的一切, 人类则有义务来保护地球, 并树立起热爱绿色, 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由此来提高人们绿色文明的水平和素质。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肩负着三项主要功能:一是改善生态环境, 包括改善气候, 净化大气, 保持水土, 防止径流污染, 减隔噪音, 缓解灾害等;二是提供优美的户外游憩场所, 营造清新宜人的休息, 健身, 社交环境;三是发挥植物美的一面, 展现园林艺术,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 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 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新的世纪, 以保护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没有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 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我国加入WTO后, 国民经济向深度市场化发展, 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提高, 领域不断扩大,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发展中小城市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求发展必须加强环保, 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 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1) 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 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

(2) 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

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实践证明, 生态园林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受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 并提出诸如节制生育、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适度发展、合理消费、保护物种等具体的行为规范。

(3) 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

人类发展史表明, 人类对生态的需要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 以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设生态城市, 就是要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 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 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 最终的发展目示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 优化环境,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4) 以人为本, 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在当今城市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 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坚持控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 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设, 更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炼。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既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理性关系,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 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要通过有效措施和艰苦努力, 把城市建成“山翠城绿、鸟语花重、天蓝水清、风柔气顺、物丰景美、人和寿长”的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性建设的脚步也相应的加快,相比我国上世纪的城市化建设及需求更为迫切。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之快也是名列前茅的。城市化的快速建设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快速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现在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保问题等等。例如现如今关注度最高的雾霾。只有让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共同促进,以及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为人类创造出一个美丽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和环境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犹如婴儿的强保。然而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于城市中的俩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类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始社会进入当代城市化,在此进步中城市生态问题和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生态及环境问题。

1.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成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2.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顾名思义是一种人类的生存还款,是人类通过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城市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人口、行为等等。而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位、气候、土壤、植被等多方面。城市环境对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且在一个良性的状态下,通过城市内的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长期的持续性的演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只要在一个良性适合的状态下,且保证这种状态持续性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在一个和谐健康的当代城市中得以健康的生活。从如下几点来看环境保护的对策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则,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基础

首先从区域性出发,要考虑到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城市建设而忽略农村的发展,拉大俩者间的差距。其次对于城市的经济结构加以调整,以循环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只有经济循环得以良性发展,使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统一,才有可能解决在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合理的将城市功能的划分,合理有效的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目标,贯穿在整个过程中。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水平的提高,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

为了使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提高,运营水平提高,要对环境投入加大力度。在以政府主导方向的同时,要充分对发挥市场机制加大重视,只有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才有可能良好的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得建设城市更加的有序,也可以积极的推进营业市场化和服务的专业化。

3.实施城镇与乡村的生态环境一体化

在建设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到城镇与农村的防治污染同步化,可以有效的削减城区内污染向周围的乡村及周边地区转移的情况。进而有效的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画面,全面的建立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和谐协调的城市化之路。

4.加大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城考”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项基本考核。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作为基本的考核标准,来更加全面的加强我国的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城考”中着重指出污染排放量和资源生态的效率, 加强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内容,增加相关环保的监督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提升环境保护的行为。

5.增加我国环境保护的模范城市

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来,随着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先后已经建立了多个环保模范城市,但是为了打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增加我国的环保模范城市,尤其是对于中西部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创模”是和谐健康的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原有的模范城市在继续保持的基础上,也要得以完善,使得原有的资源能源可以继续且更为高效的得以开发利用,进而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中的废物的排放量,使得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从而使得人类生活的城市更加的舒适健康。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中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加剧,尤其近20年当中所呈现的环境问题堪比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和能源的相对匮乏,水质的恶化,大气环境的污染(现在较为严重的雾霾),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已经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发展。为了城市持续发展得以保障,必须加大我国的城市生态的环境保护。只有生态环境得以优化,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方可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贺,赵宝吉,孔伟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1,(1)

[2] 赵其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2003,35(6);441-449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篇12

1.1 市民生活垃圾以及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人们的生产生活必定会有生活垃圾的产生。对于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垃圾如废纸, 塑料, 污水, 钢铁金属等可以通过加工回炉进行二次利用。而对于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 通常是放置在同一地点后就地掩埋。但由于每天垃圾的制造量大于垃圾的掩埋量, 致使众多生活垃圾露天堆积。露天堆积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 长时间还会传播疾病, 浪费城市的土地。另外城市的建设必定会进行项目施工, 但工程完成后大量的固体垃圾仅仅通过焚烧填埋是不够的。这也就意味着城市的又一片地区将被占据着。

1.2 城市工业等废气雾霾污染严重

工厂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石油化石原料, 而工厂在城市周边的大量建设, 生产排放的废气如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硫化氢,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等就会弥漫在城市之间造成气体污染。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企业的制造来量逐年提高,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汽车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等造成污染。同时, 为扩大城市建设的规模, 城市周边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在大风天气时易形成沙尘暴影响城市的正常交通。为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 城市建筑施工日益频繁, 也造成了大量的粉尘, 污染空气。

1.3 城市噪声污染, 水域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道路交通方式与娱乐产业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的噪音污染,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此同时, 居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以及工业废水的无处理排放, 极大地影响力城市周边的水资源以及周边土壤。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1 工业区污染控制

在建设工厂时, 应将工厂同一集中在同一区域便于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分工明确, 按计划对工厂废料进行处理。如在工业区建立工业垃圾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 环境监测部门等。环境监测部门定期派专业人员对各个工厂进行监督和监测并记录在案, 观察其是否按照当地政策进行生产销售。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厂商, 及时关闭整治, 防止出现大的纰漏甚至事故。

2.2 居民区污染控制

当地政府设立专业部门进行居民区的环境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管理体系, 分区域对各个居民区进行监督以及监测。及时记录各个居民区人口, 车辆, 以及居民区周边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通过研究并联合实际合理分配各个居民区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渠道。避免因各类原因而造成垃圾的堆积以及下水管道的堵塞, 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提高生产技术减少废物的产生

城市建设过程中, 避免不了废物料的产生。所以我们应该对建设源头进行研究,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产品的质量。即在进行生产建设时, 通过改革生产技术并运用质量较好的原材料, 提高生产建设的效率, 减少废料的排放量。与此同时, 保证生产建设完成后最终成品的高质量水平可以较长时间使用而不被淘汰。

3.2 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的技术

传统的物质循环技术只是单一的循环利用。通过对原有产品废料的回炉重造再次成为原有产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利润, 但生产形势单一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研究更高层次的回收循环利用。即A产品的废料是B产品的原材料;B产品的废料是C产品的原材料;C产品的废料是D产品的原材料。以此类推, 虽然最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废料留下, 但此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加速产品与废料之间的转换, 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

绿色植物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 同时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城市周边的空气。同时也可将填埋在土地重的固体垃圾当成养料, 加快土壤中固体垃圾的降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加大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 不能忽略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环境问题。不能出现城市经济发展快速, 但是地方环境问题已经无法得到改善, 舍本求末。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阐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在经济建设中加大对工厂, 施工建筑, 居民区的监督与管理, 提高生产原料的利用率, 发展多功能的循环利用, 则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必能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寻求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人们提出了新的观点, 即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 城市为快速发展经济会进行招商引资, 其结果是在城市中建设大量工厂。而工厂的建立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本论文就城市建设带来的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城市的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书莉.都匀市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考[N].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

[2]林翰章, 王稚清.浅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N].武汉大学学报, 1987.

[3]程佳聪.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 2009.

上一篇:被害人救助基金下一篇:多系统数据分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