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精选12篇)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1
摘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过去十分盛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循环经济。相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更能体现出如今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 也体现了国家对市政规划提出的低碳要求。因此, 在进行市政规划时, 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市政规划中, 从而使城市建设更生态化, 更集约化, 为生态保护建设增砖添瓦。
关键词:市政规划,循环经济
1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造经济系统,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经济[1]。其实, 循环经济采用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主要的生产过程进行的前提下,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垃圾收集起来, 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 然后继续进行废物垃圾的再生产, 由此循环下去。在这个“材料-生产”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的就是一种少消耗, 少排放, 多生产的精神。近几年, 我国北方出现的一种“四位一体”的生态工程类型中就采用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其中的“四位”是指沼气池、猪禽舍、厕所以及日光温室这四部分, 这样的生态工程类型的原理就是:使用日光温室的增温效应让蔬菜瓜果等在冬天也可以正常地生长, 同时也避免家禽因为严寒不能够快速生长, 家禽在成长过程中所排泄出的粪便不仅可以成为蔬菜瓜果的肥料, 也可以和秸秆等在沼泽池发酵产生沼气供人们使用, 而蔬菜瓜果进行光合作用所生产出的氧气可以为动物呼吸所用。这样的生态工程就是循环经济合理运用的典型实例, 采用多位一体, 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减少了污染,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值得市政规划的工作人员学习其中所体现的精神。
2 市政规划的基本概念
严格来说, 市政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市政规划的概念没有城市规划大, 它是包含在城市规划中的。在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市政规划, 因为它所包含的是对城市中居民所使用的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利用, 对城市文明建设起着不小的作用。在市政规划中, 规划人员要对城市的水、电等进行恰当的安排, 尽量避免浪费等的出现, 也要同时注意对垃圾废物进行合理的处理, 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可以说成功的市政规划可以使一个城市变成“人间天堂”, 而失败的市政规划就会使一个城市成为“人间地狱”。
3 当前市政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
3.1 交通拥堵, 并且因车辆而出现的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 居民的收入越来越多, 随之出现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 那么就出现一个现象, 私家车本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然而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反而使居民的生活变得不方便起来。由于马路上出行的车辆很多, 就使得经常会出现交通拥堵情况的发生, 大大增大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更多的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马路上等待。同时, 私家车的增加也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私家车的排放尾气中含有铅等有害物质, 不仅污染环境, 也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另外, 据调查显示, PM2.5的来源, 一部分就是因为机动车排放了大量尾气造成的。
3.2 碳排放量不断增大, 能源结构需要优化
如今, 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来提供能源, 然而这种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大大增加了碳的排放量,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燃烧化石燃料后, 放出的不仅仅是热量, 还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 而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等不仅会污染大气, 也会造成酸雨, 并会随着雨水流入土壤和湖水等, 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使用化石燃料提供能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越来越难以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 能源结构急需优化。
4 循环经济对市政规划所提出的要求
4.1 提高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
生态环境条件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 生态环境既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又是一种稀缺资源, 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政规划中, 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 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当然,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付出, 它对于城市建设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美化城市, 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美感, 同时提高了城市居住的舒适程度, 另外, 大自然自身具有一种净化能力, 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当然净化能力也强, 可以通过分解掉城市所产生的部分垃圾。除此之外, 生态环境还可以给城市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等。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能从根本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 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
4.2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循环经济的概念中就可以看出, 要实现循环经济就要实现资源等的循环利用, 这就要求城市需要构建可实现资源共享、能源层级利用、物料互惠的经济产业链条, 经济产业链在宏观层面实现社会化大循环、在中观层面实现相关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微观层面实现企业内部小循环。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及管道交通设施的建设, 实现能源、资源的快速高效流动。
4.3 减少城市发展中资源的投入量, 提高利用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 投入使用的资源及能源很少, 然而获得的回报很好, 这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很高, 这就给我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市政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时, 要尽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入量, 提高利用率[2]。在土地利用方面, 要尽量减少城市建设对林地、园地等的占用, 同时, 节约空间,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另外, 除了对地面加大利用率外, 也要加大对地下的开发等。
5 成功的市政规划借鉴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它们不仅经济十分发达, 而且市政规划也十分的绿色和经济。例如, 花园城市新加坡就鼓励市民们采用自行车或者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除此之外还在推广使用环保车, 鼓励市民购买环保车并作出优惠政策, 另外, 还推行了“共用汽车模式”, 在公共汽车或地铁无法到达目的地时, 共同租用汽车, 这些政策不仅可以减少汽车数量, 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的雨洪管理, 英国的发展清洁能源, 法国的建设综合管沟等, 都是绿色市政的成功案例。
6 结语
市政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未来。在如今的市政规划方面, 工作人员再不能够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进行规划, 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从而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向云波, 徐长乐, 彭秀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J].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 (05) :663.
[2]俞露.低碳的未来和“绿色市政”规划标准[J].深圳勘察设计, 2009, (08) :55-57.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2
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发展
摘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才能使城市垃圾得到治理并资源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文章提出,循环经济是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科学理论,并在分析广东省城市垃圾处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作 者:陈宇 作者单位:阳江市环境监测站,广东,阳江,529500 期 刊:中国科技纵横 Journal: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8) 分类号:X7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治理污染 循环经济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
工业园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污染物的输出是通过园区经济系统循环流动实现的,能够使业园区内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步增长,实现了园区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而在工业园区中,其规划要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园区内各项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并能够减少能源的排放是园区规划的目标。本文主要以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以及主导产业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關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
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
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以吉林工业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要想使工业园区的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开发当地的特色产业,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己,陈凌云.大区域视野下的镇级工业小区转型发展与规划思考——以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z2):75-79.
[2]郭琪,陈阳,章晶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5):23-28.
[3]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9):9-14.
[4]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1):10-14.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4
一、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形式。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方式不同,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所谓的“3R原则”,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经济方式下对资源的粗放式和一次性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自然资源短缺、枯竭及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制健康型的节约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对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积极作用
由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引下,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的规划建设必将成为今后的热点。可以设想,传统的建设与发展的规划理念,将可能被“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新理念取代;在规划指导思想上,从生产与消费领域推进到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系统等多方面构建新型生态体系;在规划内容与手法上,将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文化历史、弱势群体等的保护,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排放与处理,以及节能小区等课题的研究与落实。同时也不难想象,大量的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和运用,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生态位势”、“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循环”、“生态健康”、“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将被广泛普及,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今后节约性城市的主要研究课题,并将对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型城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也将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定量化,城市规划建设的节约性理念和指标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健全,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必将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约型城市规划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是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方式中徘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举步维艰。近年来,尽管政府始终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关于“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方式的讨论,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依赖高投入而非高效益的外延式扩张,导致中国的每一次经济加速都会很快面临资源瓶颈而不得不被迫调整战略,避免循环经济可能存在的虚热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增长方式的难产及传统方式的根深蒂固,有其深厚的制度基础和体制问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基础核心是政府主导资源的配置,政府及其代理人自身的激励机制决定了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和速度,而非利润和效益;在要素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的背景下,土地和资金的虚假低成本也会使投资者形成过度投资和忽视效益的倾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的理念十分淡薄,体制上由政府主要部门操作,政出多门而忽视了社会方面积极因素的参与。
避免循环经济可能存在的虚热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此而言,关键是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受到政府人为管制或干预的资源价格将总是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而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将缺乏节约资源的压力和动力;并且由于经济要素价格被扭曲,市场机制中传递信息的价格不能恰当地反映资源与要素的稀缺程度;所以,无法进行真实、正确的经济核算与决策。因此,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过于积极地人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不仅不利于循环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受损。比如打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旗号,搞一些并非高效节约的项目,或者规划建设大量有名无实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也就是说,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节约型城市的共同目标是资源优化配置,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毫无疑问地证明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并且证明它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资源配置不当,循环经济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和口号;没有资源优化配置,不仅重复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也可能产生新的浪费。只有在优化资源配置条件下,循环经济才能给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最佳条件,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才有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科学调整节约型城市规划,防止循环经济虚热
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及资源优化配置,人为地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或将循环经济主要被作为增加GDP、提升政绩而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手段,则必然使循环经济陷于有名无实或者“虚热”的状态,这将对循环经济及相关的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循环经济无论以什么方式在我国兴起都将是一种必然,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这种局面,并尽量吸收发挥和利用循环经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巨大指导作用的实际效益,这样才能避免规划本身产生同样的循环经济虚热。同时,应注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加强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在节约型城市规划中的实用结合开展时间较短,加上生态学理论本身不成熟,许多理论还处于形成的初期,一些重要概念尚在争论之中,也缺乏有操作意义的定量化参数,因此,它对节约型城市规划的实际指导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多数仅停留在理念更新与指导思想转变等形而上学的层面。这需要更多的规划人员对大量的规划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弥补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缺陷,尽早地开展生态优先原则,这是摆在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2. 促进规划人员结构的合理化。
目前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从业人员构成中,从事生态研究的人员与城市规划的人员没有能够很好地合理配置,没能形成有机互补的局面,导致存在许多相关规划上的缺陷,这也是造成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新、完善城市规划高等教育体制,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研究生的招生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或者增加规划专业人员的生态学理论必修(或选修)课作为补救措施,也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
3. 增强循环经济理念和节约型城市规划的实效性。
循环经济要求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循环经济在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概念具体化、可度量化,尤其是有效地落实在用地、设施、交通等基础要素上,就意味着已经找到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城市规划之间、产业与空间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循环经济对节约型城市规划的实际效用将变得更加具有光明前途和发展前景。
五、结束语
在日益全球化经济体系的今天,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地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更好地适应以改革促发展的科学发展必然要求。诚然,在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提倡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体制改革,促进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相关的价格及优化配置,最终需要深化和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保证又好又快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循环经济发展,才能带动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获得新的和质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做好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重点工作通知 (EB/OL) .新华网
[2].赵宝江.节约型城市建设从规划抓起 (J) .建设科技
9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篇5
9.1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内涵
9.1.1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工业,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的目标,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城镇生态产业构建的目标在是通过技术支持、法制完善、文化指导和政策调控构建一个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是将“资源—产品—污染 排放”的链式生产转变成“资源—产品—污染物—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和生产。通过这个系统构建与发展,达到节能减排,废物利用,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的目标,以求得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9.1.2循环经济的概念、范畴与原则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以更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物尽其用,直至做到“零排放”。它不仅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生态型城镇就是一个循环型的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工作是建设生态城镇最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建设生态型城镇,必须通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即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镇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基本范畴包括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可持续消费以及一切旨在减小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各类生态经济对策,它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融合上述各对策的一套系统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应遵循:
(1)资源流动渠道畅通原则:保持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畅通,避免过早成为污染物;
(2)还原原则:增加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还原功能,减小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3)效率原则:优化物质循环利用技术,提高物质和能量在经济系统中的利用效率;
(4)经济效益原则:一味地追求小循环并不一定经济,因此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循环利用,适度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区际协调有时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生态系统优化原则:区域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应以优化而不是削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为主要目标。
9.2产业生态化基础及其条件分析
9.2.1基本概况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中国大蒜第一镇,是全国十五家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镇。东临开放城市连云港,西依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西距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北距临沂机场100公里,东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80公里,陇海铁路、徐海一级公路、徐连高速公路、310国道傍镇而卧,省道枣泗公路纵穿镇中心并与以上几条公路交汇,辖区公路纵横。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江苏省水利枢纽工程大运河刘山船闸、节制闸、南水北调苏北地区大型翻水站坐落在本镇规划区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陶土等,储量达1亿吨以上。镇内水资源丰富,不老河天然淡水养殖水面达8000余亩,已经形成了立体水产养殖规模,宿羊山镇属黄泛沙土平原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降雨量903.6毫米,水土潮湿,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主要种植大蒜、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
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值达21.1亿元,比2006年增加10.6亿元,年均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4270万元,比2006年增加3045万元,年均增长41.7%;农民人均收入由3640元增长到9890元,年均增长18%。
因此,挖掘现有的农业基础优势,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及历史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探索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宿羊山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9.2.2产业生态化基础和有利条件分析
(一)宿羊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近年来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针对农业发展必须项目制定了建设规划,主要项目如下:
1、开发一批高新技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如推广高效的、立体的、无公害的农产品栽培技术以及农作物新品种,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畜禽繁育及饲养技术、立体生态
养殖和产品加工技术等。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资源规划和治理;加强水利、道路等设施建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进行土壤保育;完善防护林体系。
3、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二)发展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经济,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宿羊山农业资源丰富,种植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大,同时,伴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生态农业,如设施蔬菜种植、肉鸭清洁养殖、黑木耳种植、林间养鸭和食用菌种植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巩固大蒜主导产业,坚持做好大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严把蒜种质量关,实行无公害科学种植管理方法,大力倡导花生绿色产品、优质红富士等绿色名优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3、用生态的理念促技改,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工业经济也初见成效。
4、用生态循环的理念建镇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排水等配套设施,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特色鲜明。
9.3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路和目标近年来,宿羊山镇牢固树立“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转型升级第一路径,招商引资第一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责任”的理念,培育壮大大蒜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逐步改善产业定位不明确、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科学的发展现状。
总体思路——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对宿羊山镇具有生态经济特色的产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创建邳西工业强镇。“十二五”期间,我镇以工业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加快完善大蒜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形成以大蒜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群。并配合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构建宿羊山镇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模式。
总体目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进清洁生产,狠抓污染防治。预计规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农业的生态化转型,促使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取得较大进展,各类产业协调发展;加大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宿羊山镇基本建立和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镇环境建设工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将宿羊山镇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生态型村镇。
大力促进生态链建设和生态链的延伸、缩减、转移和复合,加强资源和能源的阶梯利用,达到增益效果;对该镇每一类生态系统进行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保证生态系统不因过度开发而造成功能退化;创建完善以农、工、贸相关联的产业模式和集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为一体的循环链建设;保证农田系统、水生态系统、居住区和工业区等生产、生活单元的关联性建设,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有机体系。
9.4规划建设方案
9.4.1农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发展途径
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紧迫任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以最少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其基本要求是确保食品安全,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发展。结合宿羊山镇现状,建设农业生态工程,开展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空间资源和社会劳动力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系统。
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放在核心位置,统筹推进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跨越,确保农民收入增长15%以上。以“三大提升、三大扩面”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巩固大蒜主导产业,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1个千亩良种试验示范田,确保全镇良种覆盖率达100%。加大扶持力度,高效设施农业有突破,全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新建500亩。实施科技兴林,强化依法管理。全镇成片林采伐更新1500亩,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15000亩,育苗2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完成大武山南坡补植100亩。发展林下养殖3200亩,实施畜禽三项更新工程,全镇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60个。以发展舍饲肉牛、肉羊、生猪、鸡兔养殖为重点,养鸡规模超过1000万羽,优质商品猪年出栏9.5万头,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以“三清三创”、“七清七建”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陆埠村、因庄村、辛家村3个新农村示范点,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建四级水泥路5公里,奖补路10公里,达到四级路网全面贯通;修四级路桥6座;疏浚大沟 32万立方;完成8个村、2.1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以“三大服务体系”建设为导向,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建设、“三品”认证,完善农产品农残例行检测。加强公益服务职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个以上。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搞好动物防检疫,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测预报;加强农机具推广示范;加强对植保专业服务队的技术指导工作。
9.4.2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全镇上下要锁定今年的招商引资目标,转变招商思路,突出招商重点,围绕产业招商,主攻大企业。突破大项目,确保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亿元。今年要重奖招商引资举荐人,凡是引进3000万元项目的奖金1万元;引进5000万元项目的奖金2万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奖金5万元;要在全镇掀起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1、强化园区建设平台。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今年基础设施投资530万元,建设集中区一纵两横主体交通干道、拓宽青年路通东环路及南环路水泥路,力争引入集中区企业2家以上。同时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去年建成邳州市唯一一家徐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1年全镇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0亿元,工业增加值 5.5 亿元、利税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自营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00万美元。
2、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局发展的重要抓手,落实节点,完善措施,保证序时,要按照镇级工业集中区产业定位,加快建设与我镇产业密切关联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力争早投产、早见效。
3、全力服务企业生产。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原材料、电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与服务,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让企业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9.4.3生态型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宿羊山镇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层次低,比起农业发展基础较薄弱,不利于宿羊山镇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宿羊山镇应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1)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壮大。不断提升农林水利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社会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产业化为原则,扩展服务项目,发展社区服务,扩大城镇就业,加强农村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根据生态化要求不断提升商贸流通和餐饮业中的生态内
涵;完善以镇区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实施乡村道路路面固化、网络化,完善道路两旁绿化工作,加大人均绿地面积,提倡使用环保、节能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减少环境污染,提倡节能减排。
(2)培育知识产业,推动农、工、贸的相关联服务;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业,加强农业咨询服务;完善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前指导、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等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教育培训服务,尤其注重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生态教育;大力提倡“网络工程“建设项目,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信息服务,加强学习和掌握生态建设知识。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篇6
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47-01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7
一、城市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一) 城市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潘鹏杰 (2010) 从对城市的界定出发, 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对城市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 认为城市循环经济是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 以高效利用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为出发点, 以3R (reduce, reuse recycle) 为原则, 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费方式由过度型向节约型的根本转变, 经过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另有一种观点将城市循环经济纳入城市生态学的范畴, 认为城市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城市生态学原理, 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转变城市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 用生态链条把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起来, 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和城市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
(二)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国内外对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论研究也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或者从循环经济的不同角度, 或者从城市内涵的界定、城市经济社会构成等切入点进行分析。
张旭 (2003) 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应该从政府、企业、技术、社会公众等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从城市组织管理系统,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方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绿色技术开发和废物回收试点工作。张世英等 (2006)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环境因素, 提出了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应包括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企业内部循环圈和企业之间循环圈。张鹏等 (2008) 认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成包括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绿色产业系统, 主张完善城市循环经济系统,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城市循环经济类型
1.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典型矿业城市 (或城市群) 的发展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等。
李梅等 (2007) 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探讨, 认为煤炭城市循环经济要从煤炭资源整个生命过程中按照“3R”原则生产运作和管理, 实现全程生态化。这一观点是循环经济在煤炭型城市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将煤炭型城市循环经济在广度上进行了延伸。王志磊 (2011) 通过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5R发展模式 (即Rethink、Reduce、Reuse、Recycle、Repair) 。这种模式紧密结合煤炭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普遍模式在煤炭型城市发展的典型应用。
王翔宇等 (2008) 认为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于资源, 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 寻求一种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将循环经济立法、政府导向、企业履责以及非政府民间组织等纳入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该研究扩大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 突破了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局限在矿业或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 是对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
刘清臻、于长立 (2010) 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洁净煤生产是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选模式。曾丽君、隋映辉 (2011) 对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实证研究, 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了较为完整的评价。
2.沿海城市循环经济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普遍受资源环境制约, 发展循环经济是沿海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思路。目前对我国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理论支持、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等。
俞斌、沈毅俊 (2007) 基于欧洲各国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作了分析, 认为我国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渗透欧洲各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又要重视各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诸大建、邱寿丰 (2007) 鉴于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还缺乏有效定量分析工具的现实, 引入生态效率的概念, 对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为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赵峰 (2007) 基于传统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在循环经济发展时滞性方面的失灵现象, 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区域比较性和资源禀赋性, 采用过程神经元方法对青岛市城市循环经济进行了动态评价。
郁利燕 (2010)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7个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 提出转变城市规划理念引导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观点。
3.城市群循环经济
目前对于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侧重对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和发展水平的比较。
向云波等 (2008) 通过对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和以往研究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和差异分析有所区别, 为研究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许春香、张加恭 (2008) 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度”的概念, 对珠三角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创新。
吴未、黄贤金等 (2006) 对江苏省13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通过建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得出新的结论, 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动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
二、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现状
(一) 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发展
我国从2005年10月开始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2007年开展第二批试点, 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对第一批试点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从第一批试点开始, 各省市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探索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 从整体上推动了全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山东省为例, 2007年山东省为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任务, 印发了《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
(二) 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典型城市
(1) 上海市。
上海是我国最早引入循环经济的城市, 在国内最早研究和实施城市循环经济。目前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清洁生产工作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2) 贵阳市。
贵阳是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型城市。2002年贵阳市决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同年5月, 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个试点, 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惟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贵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3) 日照市。
日照市2007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市, 被国际环保总局批准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市。多年来日照市一直秉持生态城市的理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日照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贯穿到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 形成了企业为点、产业为线、社会为面, “点—线—面”整体推进的格局, 形成了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日照模式”。
三、城市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 系统法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从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四个方面进行了测度。该评价指标分宏观经济和工业园区两方面, 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但是该评价指标主要针对工业中的资源产出和资源消耗等问题而提出相应的指标, 而忽视了循环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其他方面, 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王璐 (2008)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 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 详细介绍了城市循环经济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性, 得出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评价重点在资源循环利用和减轻环境负荷的结论。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 通过此评价指标可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为城市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数据获取较难, 涉及面较广的问题, 从而使评价工作具有较大难度。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取上, 运用系统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若干层次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具体分析方法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运用为主。指标权重的确定存在主观性过强的缺陷。
(二) 其他方法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的选取还有其他的研究。在众多研究文献中, 诸大建 (2007) 运用生态效率法对城市循环经济进行了评价规划;宁波 (2009) 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城市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而张波 (2007) 运用生态足迹法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确凿可信的依据;马宁 (2010) 的物质流分析法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方法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支持。
四、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展望
(一) 城市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对城市循环经济内涵尚未明确界定, 城市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还存在模糊性或灰色性。下一步的研究应该结合我国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实际状况, 总结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 对城市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内涵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 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如同城市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一样, 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参考循环经济的相关系统构成。城市有其独特性, 例如农业经济是否应该作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中,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因此, 对于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 城市循环经济的试点情况
目前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城市循环经济试点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在循环经济制度和法律建设、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和其他生态技术研发推广、静脉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应重视总体布局, 而不是仅强调部分产业和部分领域的成绩;应大力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等。在试点建设方面, 对于已经成功的模式需要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对试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需要更准确和详细的把握。
(四)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对于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已有很多, 但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既具有操作简单和数据可用性好的优点, 也存在着主观性太强、反映问题过于片面等问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 所有的指标都由同样的方法确定是否合适, 是否可以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融合以避免不足, 在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过程中, 制度法律因素、循环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之间该如何反映等, 这些问题的研究更有实际意义, 也能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评价。
五、结语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8
就此, 曾参与《“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起草及提出修改意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员肯定了国家重视、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并对会议背景及内容做出权威解读。
国内、国际及当前形势
对于本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有关背景, 周宏春认为, 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高度重视, 应该从国内、国际以及当前新形势三方面加以分析。
国内背景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资源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与此同时, 国家从国外进口矿产资源和能源, 对外依存度仍然高居不下, 加之国内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亟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国际背景
自从加入WTO后,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前提下, 如何合理布局工业体系,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全球产业链招商, 正在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为地方提出了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的要求。
当前新形势
当前正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各部门寻求产业链延伸和发展新产业链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以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要求。这些无疑都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重大机遇。
解读:“抓什么、干什么、支持什么”都已明确
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包括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建设, 强调了重大示范工程及相关制度建设。”周宏春强调, 简言之, 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重点和方向, 让地方及相关部门知道国家“抓什么、干什么、支持什么”。
对于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如果工业化发展滞后, 特别是制造业不能升级, 增长动力就将面临缺失。”周宏春介绍,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钢铁、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途径和产业链延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核心就是要解决如何连接循环产业链的关键问题。
对于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循环型农业主要解决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问题, 即农作物秸秆、农村沼气、农林牧副渔等多产业共生的问题,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 既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要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主要从消费方式角度来支持服务业的发展, 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对当前控制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对于示范工程
国家先期已经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示范工程建设。此外, 国家发改委也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合作, 通过协调统筹形成合力, 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与住建部推进绿色建筑、与工信部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农业部推进农业废弃物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与教育部推进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等。
据悉,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制定强制回收目录和管理办法, 但它确立的是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 还需要中央及各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正是保障了它的有效实施。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9
城市生活垃圾所指的是, 在城市范围内, 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其为这个城市服务而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 涵盖居民的生活垃圾、街道与公共场地的清扫垃圾、商业活动产生的垃圾、医院生活垃圾等。这些生活垃圾中包括废弃纸张、废弃的厨余物、废弃的织物、草木、废玻璃、砖瓦等。
何为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来讲, 这是生态经济中的一种, 其遵循生态学的有关规律, 进而改变人们的经济活动。在该经济主张下, 环境与经济应和谐发展, 其主要的特点是高利用与低排放。各种资源在这个不停进进出出的模式之下, 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能够从本质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 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是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座城市要想保持整洁与卫生, 其必须要妥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对其进行分类收集、清运与处理, 这一过程是保证生活垃圾能够减量化与无害化。由此可知, 要想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就必须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道路。通过合理地分类, 可以再次被利用的垃圾成为资源, 被二次利用;有危害的垃圾被特殊处理, 保障其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保护人类。
但是,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是没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其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还是进行混合收集, 这使得垃圾的量增多, 其无害化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垃圾使用混合收集的方式时, 非常容易混入危险的废物, 比如说废旧电池、废油等, 这非常不利于危险废物的处理, 加大了处理难度。与此同时,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垃圾混合处理产生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优秀经验
(一) 日本的有关优秀经验
在日本, 其具备非常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 其民众也具有非常高的垃圾分类意识, 这种意识已经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其城市的各个街头, 所配置的垃圾箱一般有三个投放口, 依次是饮料瓶投放口、可回收的纸张、其他垃圾。在这个国家里, 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民众, 都觉得按照规定来投放垃圾是一项必须遵循的事情, 需要认真执行。在这一国度里, 垃圾不仅仅要分类投放, 还要按时扔, 这已经是老幼都遵从的原则。其每年的12月, 居民小区的民众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年历, 该年历内每个月的日期都由不同的颜色标注, 其下方特殊注明, 各个颜色所涵盖的意义, 也就是哪一天可以投放什么类的垃圾。在此过程中, 之前日本居民所使用的黑色垃圾袋全部改为白色透明的, 这也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回收, 由政府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力倡导。这种白色透明袋的全面普及, 使得各个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成为高效。
(二) 德国的有关优秀经验
在德国, 其针对垃圾分类专门进行立法, 设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1972年, 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 该法的推行开启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序幕。1991年, 该国在此推出《废物分类包装条例》, 此条款的颁布目的是降低包装废弃物的量, 针对那些难以避免的一次性包装废弃物, 其规定需二次利用或循环。1996年, 该国实行《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 该法确定了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即循环经济理念。其主张所有的资源都要节约使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量, 实行循环经济回升利用的相关产品有:包装废弃物、废汽车、废旧电子设备、废旧电子器件、废旧建筑、废旧织物、废旧电池、废旧地毯与废木柴等。在2000年,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外实施, 依据这一法规从事再生能源的有关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 从而推动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垃圾分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措施
(一) 加快完善各项法规和配套管理体系
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 政府部门应积极针对该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 鼓励个人与小区参与环保工作。政府部门应给予居民参与体验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好处, 针对那些认真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 其应降低垃圾收费标准。针对可回收的垃圾, 如果居民能够遵循收集要求, 认真执行, 那么这部分的垃圾费可以免收。二是政府部门应加大该方面的宣传工作, 尤其是侧重于公众参与方面。在垃圾分类回收这件事上, 公众的参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工作, 公众的环保意识能够有所提升。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可动员中小学生以切身劳动的方式参与其中, 是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政府要加强与小区物业管理的合作
一是, 小区物业方面应针对小区垃圾分类的需求认真设计与配置垃圾收容器。其应进行科学的规划, 不应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垃圾箱, 应进一步细化。小区的物业方面所提供的垃圾收容器应统一规划, 实行统一的标准。这方面, 可以借鉴香港等地的优秀经验。在香港多数社区都配置多种类的垃圾箱, 以颜色为投放依据, 其蓝色为废纸张, 并且只留下可投放纸张的入口;其黄色为铝罐收集箱, 虽然投放口不大, 但是内部容量大。这些垃圾箱只需月清理即可, 而其他厨余类的生活垃圾则需要放置专门的容器中, 每天被清理。
二是, 小区物业可根据该方面的需求设置专门的检查小组, 对做的好的家庭或个人进行表彰;其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工作, 引导家庭的参与, 在活动中传递给居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有关知识。与此同时, 政府还可以强制性地规定小区必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未按要求执行的, 相关执法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这样做能够大幅度提升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效。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主流经济概念之中, 循环经济已经被深入融合,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循环经济之下, 相关的资源的功能性通过循环利用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此之中,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 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在内在联系出发, 阐述我国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并指出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杰.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研究[J].中国商论, 2015 (07) .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10
循环经济型城市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将传统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为“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城市、产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和载体, 所以, 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问题。
二、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在城市发展的工作,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在实际中运用, 是评判该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能对该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 找出存在的问题, 校正其发展方向。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 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 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实用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可以将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以下四个主要评价指标:资源产出指标:该城市对能源产出率 (万元/万吨标准煤) 、水资源产出率 (万元/万立方米) ;资源消耗指标:该城市的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电耗 (千瓦时/万元) 、产业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废物排放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万吨)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 (万吨)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量 (吨) 。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构建方法
(一) 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 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 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把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 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第二, 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具有废物消纳、再生加工能力的补链、补环产业。第三, 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 努力实现工厂化施工,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二) 加快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第一, 在节约能源方面, 要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综合利用率, 对用能超限额的企业定期治理, 执行超限额加价收费, 将节能审计纳入清洁生产审核, 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第二, 在重复利用水源方面, 注重工业节水。严格执行工业节水政策, 对高耗水行业企业实行节水技术改造, 推广应用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 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大力发展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
(三)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
政策应要重点围绕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 加大宣传、调研、培训、奖励的投入力度, 通过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投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循环经济项目和循环经济产品。
(四) 提高城市居民的节约意识
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居民公众的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力度, 编写各种循环经济的科普读物和指导守则, 加强循环经济的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并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 对浪费行为要进行曝光;发挥民间社团和群众自发监督管理作用, 倡导和鼓励“节约志愿者”行动;积极举办面向全市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继续开展“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 使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结束语
传统城市的生产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 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 而循环经济型城市则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循环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贾小玫.循环经济模式和实施层面的再分析[J].生态经济, 2006 (6) .
[2]、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 2007 (4) .
[3]、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 (4) .
[4]、曾培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 .
[5]、任勇.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与政策的思考[J].环境经济, 2004 (5) .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1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规划;核心产业
从我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资源型城市原本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模式,建筑行业纯粹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变成循环经济模式。在循环经济系统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核心产业的选择,核心产业的选择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规划中核心产业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一、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资源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功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将整个资源型城市置于一个模拟好的生态系统中去,将城市的各个产业当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来进行规划。循环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资源城市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使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将所有的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城市的生产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能取得经济效益。在循环经济打造的整个产业链中,核心产业就像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存在,它是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核心产业也就没有循环经济模式,核心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发展方式粗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城市得不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低,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第三,资源型城市如果一直按照以往的发展模式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会逐渐走下坡路。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的循环,而不是恶性的循环,环境的破坏严重拉低了城市的经济效益,那么城市就会加大力度发展经济,更进一步破坏环境,直接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转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势在必行。
二、选择资源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原则
资源型城市有很多产业,如何选择循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资源型城市中核心产业的选择需要坚持定性和定量两大原则,根据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用定量的思维研究产业链中相互承接的产业之间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经过总结,在选择核心产业时可以坚持“三优先”的选择方式:消耗能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应该优先;有建设经验的产业优先;集聚程度高的产业优先。根據“三优先”原则,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已经把化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造纸行业、石油及燃料加工行业作为优先选择的四大行业,这四大产业普遍来讲耗能高、污染偏大、生产结构单一,是循环经济体系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
循环经济中核心产业选择的具体步骤可以通过以上的原则来制定,首先要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关参数计算出来,根据参数作为参考依据,选择与其他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来作为核心产业,借这一核心产业来完成循环经济中产业链的构建。第二点很重要,在选择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把选择的范围缩小,在资源型城市中的主导产业中做选择,不能盲目地将原先设定的四大产业确定为核心产业。因为每个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发展结构也不同,在进行核心产业的选择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来选择,这样更容易获得经济效益。最后一点,在先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之后,参考定性定量的“三优先”原则。核心产业的选择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的发展前途,相关工作人员在为资源型城市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核心产业,以帮助资源型城市改善目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选择方法——相关矩阵赋权法
相关矩阵赋权法是一种计算方法,主要用于计算产业间的相关系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选择核心产业时最重要的依据,根据这一系数,我们可以得到产业间的相关关系,帮我们进一步确定核心产业。相关矩阵赋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所计算的指标与整个系统其他指标有很高的相关性,那么这个指标就比其他指标的作用要大,根据这一原则,该指标会被赋予更高的权重。也就是说,在一个资源型城市中,经过精确的计算我们可以找到与其他产业相关性最高的产业,以这一产业来作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把整个城市体系中的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发挥核心产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帮助资源型城市优化升级。
相关矩阵赋权法是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核心产业选择的具体步骤中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所用到的计算方法,用这一方法计算出来的参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核心产业。目前,在国外和国内有多个城市正在发展循环经济,它们计算产业相关参数、确定核心产业的方法就是相关矩阵赋权法。例如,河北省的邯郸市本身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通过计算,统计出了以黑色金属冶炼业为首的15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关性最高,然后考虑核心企业确定的第二、三个步骤,最后将金属冶炼、煤矿、食品加工等十七个产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很好的规划了邯郸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束语
资源型城市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发展方式粗放,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观点,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帮助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而想要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核心产业的选择,核心产业的选择关系到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效果。在选择核心产业时,一定要定性、定量,坚持“三优先原则”,先根据相关矩阵赋权法确定与其他产业相关性最高的产业,然后具体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最后缩小范围,在这些产业中来选择核心产业。(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靖.浅谈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4(36):1-3.
[2]王书琴,张荣秀,赵蕊芬.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3):5-6
[3]王海飞,孔维新,蔡定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甘肃资源型城市的启示——兼论庆阳城市发展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3(03):207-210.
[4]杨建国,赵海东.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及优化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01):39-44.
[5]何建东.矿产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3(08):83-86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 篇12
1 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基本概念
1.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1.2 生态产业链的界定
所谓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链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因地制宜原则和系统集成原理。在城市企业集群中,共生企业利用上下环节的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了若干生态工业链;某条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了链条的纵向闭合;不同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产业链网。
1.3 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内涵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生态产业链一般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以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2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系统创新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是通过污水再生、雨水回用等生产模式,使产业结构层次深化,产业链尽量延伸,力求把城市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食品行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技术与制药等产业纳入到水循环经济产业路径中来,增加系统内部产业之间的耦合性,力争使城市水循环经济的各组成部分(共生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水厂、资源回收加工厂、公共设施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的水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 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根据对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内涵的界定,构建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城市企业生态化原则
城市企业的生态化是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而要实施城市企业的生态化建设,就必须通过设计城市主导生态产业链和确立各个主导产业群的关键点企业,同时,要提高城市企业进入和发展的“绿色门槛”[1]。一方面,要根据主导产业群和生态产业链上的关键点企业,确定需要引进的企业,并受城市主导生态产业链的影响,限制传统的高耗水行业进入城市,以保障城市的节水要求。另一方面,要让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再生水,尤其是主导产业群和生态产业链上的关键点企业,这些企业同时也因是用水大户,成为水循环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企业,加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水厂、资源回收加工厂,以及政府、公共设施等,构成复杂的城市水循环产业链网络,并通过共生企业的关联,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使企业和污水处理厂都能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延长产业链条。
2.2 水资源分类使用原则
城市水资源的分类使用是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的重点,而要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分类使用,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管网设计和逐步推进城市的管网改造,实现自来水、再生水和不同类别污水的管道分离,使城市内处于不同空间的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企业”关系,使水资源按类别得到综合、高效利用[2]。由于再生水的使用涉及多个部门和企业,城市还应完善再生水行业现代化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建立再生水行业监督体系,建章立制,用制度在水厂、企业、市政单位之间做好利益协调。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合理运用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城市企业多使用再生水,鼓励多级循环使用再生水,从而为城市水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基本保障[3]。目前,已有许城市对工业用水中的再生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进行了区分,并在排污费上也对两者的价格进行了区分[4]。
2.3 水资源优化调度原则
城市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是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关键,而要实行城市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就必须完善城市水管理体制,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目前许多城市的水管理体制不协调,具体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造成“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等管理脱节问题。为此,城市要尽快统一水管理权,使得各管水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开展工作,形成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5]。要建立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充分开发应用与城市水资源有关的信息资源,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使城市水务主管部门的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可靠和科学的基础上。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优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成立城市水资源利用指导工作小组,为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3 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模式
依据生态产业链构建原理,物质流是工业生态系统的最基本要素,物质集成涉及企业内部的化学反应转化、质量交换和企业间的废物交换再生循环等,是工业生态系统集成的核心内容。水资源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在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中,水资源是否能够有效的循环是检验城市生态工业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目前,城市的主要工业用水水源为自来水和城市水厂提供的再生水。政府也对城市企业提出最大限度的使用再生水水源、节约使用自来水的基本要求。许多城市企业也根据自身业务流程需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再生水水源,尽可能少的使用自来水水源。经过调研和分析,城市理想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网络结构可设计为如下模式(见图1)。
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城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制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和食品行业形成了5个相互独立而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它们之间相互通过用水和废水流动连接,体现了系统横向耦合的特点,而每个独立生态产业链系统内的闭合循环箭头,表明了同行业内水资源的最大循环使用。城市理想的水循环生态网络体系水资源循环产业链有9条:①水库-自来水-电子信息产业产生重金属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②水库-自来水-装备制造业产生重金属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③水库-自来水-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产生有机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④水库-自来水-汽车行业产生无机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⑤水库-自来水-食品行业产生有机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⑥城市水厂-再生水-电子信息产业产生重金属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⑦城市水厂-再生水-装备制造业产生重金属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⑧城市水厂-再生水-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产生有机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⑨城市水厂-再生水-汽车行业产生无机废水-城市污水处理厂。
综合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网络结构,无论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还是在城市的整体网络结构中,水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梯级利用,其基本模式见图2。
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水的梯级利用关系为:自来水-工艺水-回用水-冷却水-卫生保洁、绿化用水-污水(经处理后)-再生水。在此关系中,水的循环率得到最大体现。
总之,通过城市水循环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式的设计和分析,可以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使城市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4 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运行保障
城市水循环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城市发展水循环经济的一个基础性工程,要确保城市水循环生态产业链的运行效益,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保障体系。
4.1 加强城市节水防污的依法管理
水法律法规是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系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法律保证。结合城市地域实际,研究制定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相配套的旨在促进和保障城市节水防污建设,并适应区域环境的相关规章及保障体系,依法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水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城市水资源,保护城市水环境。同时,要废止一些与《水法》不符或与现有条例、现行政策极不适应、不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旧法规规章,并抓紧制定和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增加可操作性,力争达到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调研,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负责管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工作的水务部门还不够完善,城市现行的水资源管理还分散于各个部门,水资源的管理责任分工还不够明确。为此,城市水务管理部门要加强依法管理力度,坚决制止浪费用水,加大对供水、节水违法违章行为、用水浪费行为的监察和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权威和执法效率,以法律为保障,确保节水工作在城市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全面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依法管水、依法用水、依法节水[3]。
4.2 推行城市企业用水的定额管理
城市企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主要依靠自来水和城市水厂供应的再生水,我国大多数城市水资源比较紧缺,而进驻城区的各家用水企业大户,其规模和效益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对于一些早期进驻城市的企业,所用的水资源大多依靠自来水,而对于后期进驻的企业,城市已经开始把再生水资源的使用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城市对不同行业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水资源定额管理迫在眉睫。用水定额管理是指对每创造1万元产值所需的水量进行限定,该定额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如电子信息行业的万元产值取水为1.2 m3;而饮料行业的万元产值取水为9.0 m3[4]。推行城市企业用水的定额管理,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杠杆保证城市水循环体系的建立,包括防洪、供水、用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治理、景观生态、价格政策、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等方面。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再生水和自来水的价格,制定相应的再生水价格管理办法,促进水权市场的建立,既可保证用户企业利益又能使经营机构有发展的活力[5]。在水资源定额管理的基础上,要建立有与之相对应的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的政策。
4.3 提高3R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是生态产业链运行的重要保障,应当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普遍适用的3R原则:①减量化(Reduce)。即生态产业链关键种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开发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管网漏失率、节制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和废水污染排放负荷。②水再利用(Reuse)。一方面在生态产业群内进行污水原位处理后回用或雨水收集的再利用;另一方面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达标排放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或将经过集雨工程截留的雨水回用于工业、市政卫生及建筑施工用水等。③水再循环(Recycle)。即将再生的水资源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如回灌地下水,作为河道、湖泊、湿地补充水、景观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3R原则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提出的具体要求,要求企业对生产工艺的节水防污技术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也是对城市提出的整体要求,城市应积极为主导企业群的建设在管网铺设、水资源引入、输出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对节水防污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优先考虑在投资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对那些污水处理还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城市,建议在企业集群所在地建立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由此提高3R原则应用的实效性[6]。
4.4 构建城市水资源安全监控系统
城市水资源安全监控体系是基于城市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全过程全要素监控系统,包含水文水质监测系统、供排水监控系统、用水与耗水监控系统、废污水排放监测系统,以及相关的预警预报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立,需要依靠高度发达的数据采集信息系统[7]。目前,许多城市现行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以供排水、用水与耗水监控为主,水文水质监测、废污水的排放检测等系统尚处于空白。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与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水资源管理监控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水循环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和运行也是建立在高效的管理和资源监控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开发和建设,充分应用与水资源有关的信息资源,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监测、监控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基于对水资源利用测试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对水资源利用不高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达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度,直接为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各方面工作服务,提高城市水资源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使主管部门的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可靠、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7-123.
[2]陈琨.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3]张钡.城乡水务一体化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83-92.
[4]李勇,郑垂勇.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分析[J].水利经济,2007,25(2):15-16.
[5]乔晶,崔兆杰.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J].水资源保护,2008,24(3):82-85.
[6]顾海军,赵敏,郑垂勇.水利建设项目循环经济指标及评价[J].水利经济,2007,25(5):21-24.
【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推荐阅读:
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01-03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项目介绍05-15
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06-10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11-27
用循环经济理念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环境污染06-29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12-16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12-16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06-25
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07-03
城市布局与电网规划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