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2024-11-27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精选12篇)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208号

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已批准的各类园区或大企业集团基础上鼓励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推动这项工作,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请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题目:

1、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

2、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

3、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

4、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

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示范区域。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努力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实现物质生产、消费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示范区比生态工业园区的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其主要特征如下:

1.示范区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区,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2.示范区需要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重建作为保障。

3.示范区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区域层面建立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以及社会层面建立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4.示范区强调在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二、三产间的物质循环和流动。

二、示范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

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2.基本原则

示范区的规划和建立遵循“减量、再用、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

(1)减量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在生活中,减少人们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饮料瓶和包装物。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以上原则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3R原则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三、示范区的规划步骤

示范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组建规划队伍: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现状调研:主要调查和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的环境问题;分析现有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主要存在问题。

3.建设目标确定:针对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4.方案设计:包括总体框架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再生产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筛选、项目详细规划、法律法规制订、支持系统设计。

5.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示范区建设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示范区的硬件建设

示范区硬件建设体现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主要集中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不同地区的示范区建设内容不一定相同,以下仅针对三个层面给出一般性介绍:

1.建设循环型企业

在所选择的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关键联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现有工业园区分类指导,建设生态工业园,提升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档次和竞争力,引导老工业区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生态工业型经济开发区

用生态工业思想改造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现有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对新建的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入园企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

(2)用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改造

在老工业区改造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以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的改造,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

(3)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

在资源枯竭地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资源开采型企业产品结构,建立生态工业网络,开发二次资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

3.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起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的建设范围不仅涉及第二产业,而且也涉及到第一、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求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生态产业。对于第三产业,要求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废物进行分类回收,为再循环创造条件。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建筑废物实现产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自觉参与循环资源的回收活动,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要将第一、二、三产业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统一规划三产内部和三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调、优化的关系。

五、示范区的软件建设

1.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设计

(1)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和相关的实施细则。

(2)制定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

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政策和其他经济激励政策;基建和技改项目审批中鼓励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垃圾处理费,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制定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激励性经济政策。制定政策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

(3)制定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政策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以及通过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利用,回收废弃办公用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2.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要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开发和运用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资源开发技术,建立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示范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建设有若干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区。主要有三类指标: 一是资源生产率,用来综合表示产业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资源情况(资源生产率=GDP/天然资源投入量(也称直接物质投入量))。二是循环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物质总量中循环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废

电器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金属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等。三是最终处理量,表示城市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三类指标中,前两类应尽量高,后两类应尽量低。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信息系统建设等)。

七、示范区规划文本的编制

以下给出示范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存在的主要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及分析

2.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建设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建设原则

4.总体设计

(1)循环经济建设总体框架

(2)主要物流、能流和元素代谢

(3)一、二、三产业循环方案

5.产业发展规划

(1)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2)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3)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生态景观建设规划

8.重点建设项目及分析,项目清单表

9.建设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0.法律法规、政策

(1)法律法规

(2)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11.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专家小组

(2)保障措施(如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中介组织、宣传教育、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2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必须通过规划加以引导规范, 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 是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明确工作重点, 为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指明方向和提供保障的有效措施。

这位负责人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 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未来一段时期,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 《指南》要求各地谋划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 大力推动循环型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力培育和促进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相关地区建设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强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宣传教育,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河北: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3

加强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攻坚克难,找准举全省之力的着力点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仅仅是拿到了加快发展的‘入场券’。真正在沿海发展中有位子,必须着力加强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攻坚克难。”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开发建设进入快车道,但是放眼全国,两大区域在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等方面还存在制约瓶颈。只有瞄准短板求突破,下大力破除发展障碍,才能找准举全省之力的着力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被频繁提及。曹妃甸要大发展、快发展,也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长陈国鹰表示,今年他们将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理顺新区管理体制,建立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王刚认为,河北省可以借鉴这些地区在整合资源、精简机构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沿海地区出台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大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所辖的行政资源,构建精简、高效、统一、精干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两大增长极要以调整完善港口功能为重点,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刘学库表示,两大增长极要提速,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沿海开发开放的前提,只有加强配套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才能提升区域承载能力,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优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这个薄弱环节,今年春节刚过,曹妃甸工业区华润电力排水明渠项目已悄然开工。以此为标志,一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春季大会战在曹妃甸拉开帷幕。

“今年曹妃甸新区将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28个,年内完成投资42.25亿元。”陈国鹰代表告诉记者,将加快工业区综合服务区住宅、医院、学校、商场、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抓好石化生活基地、首钢生活基地、联想生活基地、港口物流生活基地等基地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更好地服务项目落地。

瞄准产业高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力促产业聚集实现大跨越

2月28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四天,曹妃甸新区在北京举行推介合作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42个,总投资300多亿元,涉及物流仓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加速产业聚集步伐,把产业聚集作为曹妃甸开发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陈国鹰代表用了两个“最”字,来表达产业聚集对于曹妃甸的意义。他表示,大项目好项目是“根”,提高曹妃甸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最根本的是看有多少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加速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为新兴增长区域,当务之急是加速产业聚集,这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王刚委员认为,没有项目的支撑,一切无从谈起;如果产业聚集度不高,一定会制约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质量。沿海地区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狠抓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集中力量抓好重量级项目的建设。

目前,曹妃甸新区已完成产业项目26项,在建项目72项;渤海新区储备和在建重点项目205个。而河北省沿海地区单体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项目已近百个,临港产业初步形成。“两大增长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今后要围绕打造一批‘航空母舰’、培育一批‘行业巨人’,加快促进产业向新区聚集。”刘学库代表介绍,今年,唐山市将全力推进纳入国家规划的中石化千万吨炼油、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华润曹妃甸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三大龙头项目的前期工作,沧州将大力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特钢基地、电力能源基地,力促产业聚集实现大跨越。

加快产业聚集的同时,项目结构也要优化。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海洋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因此,河北省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对项目不加选择,不能走“先引进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必须设置绿色门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曹妃甸新区始终把循环经济理念体现在产业规划布局、项目谋划上。陈国鹰代表说,循环经济是曹妃甸新区的“魂”,他们一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他们制定了产业项目入区标准,项目能否落户,必须要对比标准后再确定。

向开放要速度、要效益,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聚焦,吸引更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聚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河北省代表、委员深有感触地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向开放要速度、要效益,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思路谋划和推动工作,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聚焦,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聚集。

目前,在曹妃甸新区,已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13个,涉及投资额900多亿元;而渤海新区亦有法液空、韩国SK、美国嘉吉粮油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大开放促大发展。锁定世界500强作为引资对象,说明两大增长极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将更加向着高端和开放行进。”刘学库代表表示,要始终把对外开放紧紧抓在手上,强力推进开放合作、科技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吸引一批战略投资者将地区总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等落户新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4

(2011年5月10日)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位于合肥东郊30公里处,地处肥东境内,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启动区10平方公里。自2006年3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园区现已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2010年元月,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该园被国务院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定位为“皖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标志着该园站上了新的起点,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全园招商引资实到资金25亿元,完成工业产值10.5亿元,实现财税收入1500多万元。2011年1-4月份,全园招商引资实到资金8.96亿元,其中省外实到资金7.9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亿元,贡献财税收入640万元。

园区始终坚持“以大项目为引领”的发展思路,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八大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编制了《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皖江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金属材料、节能环保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特别是重点关注那些物流量大、对水路、铁路运输有特殊需求以及环保型项目。园区现已引进5000万元规模以上项目36个,包括中盐、马钢等投资超百亿的特大型项目2个,协议投资320多亿元。

园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总长22公里的“三横四纵”主干路网及其配套的雨污管网、供水、电力等设施已先期建成;自来水供应能力达1万吨/日;建有10KV电力线路2条;天然气正式开通。以“环境优先,环保第一”为原则,园区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3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25公里进出水管网,正加快建设被国家环保部、建设部和科技部列为工业污水处理与控制示范项目的3000亩人工湿地项目(首期480亩)。铁路专用线、工业水厂、220KV变电所、特勤消防站四大工程正有序推进,2012年3月可建成并投入使用;专用码头预计于2012年底建成。极力构建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三者兼备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比较优势日益凸显,接纳大项目的各种承载力显著提高。

为给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园区千方百计多渠道融资。通过房地产开发、BOT、国开行和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收取土地款等多种方式,5年来共筹措资金10亿元,完成征地6454亩,拆迁35万平米,初步建成拆迁安置小区“义和家园”40万平米,安置人口7850人;共为2637人缴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为10714人缴纳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14613人缴纳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176户289人办理了低保;多途径安排1500多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园区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群众工作基本方针,5年来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园区因此组建了一支以研究生为尖子,本科生为主体,中高级人才为骨干的年轻化、复合型服务团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日趋成熟。按照工业园区为投资者服务为重、环境保障为重等特点,园区率先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投资者服务中心和农村工作局等服务保障机构。以“失诸正鹄,反求其身”的工作态度、“坦诚、求精、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等为核心内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区文化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讲真话,干实事;普通员工脚踏实地,求成绩,比奉献。通过深入推行目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试行公司化运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360度全方位测评”和“KPI关键指标考评”等科学管理模式,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升迁制度,使公平、正义精神深入人心,既增强了人员服务意识,提升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团队服务水平,又有效地锻炼了人才队伍,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循环经济工业规划空间布局 篇5

基地产业规划形成“一带二心五区”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沿江风光带,利用沿湘江的深水码头,将此地带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加快物流基地的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物流项目,推动园区化工、建材和制造业的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满足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需要。

“二心”:是指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结合东城镇、铜官镇共同发展,形成整个规划区的两个配套服务中心。

“五区”即围绕核心形成的四个工业产业基地,即一期的精细化工产业区和能源基地;二期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区;三期的工程机械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用地布局 采用“一厂、两片、四带、五区”的形式组织基地空间结构。

一厂”:指本规划区内的华电长沙电厂。

“两片”:指将工业基地分为工业和仓储物流两大片。

“四带”:指基地内沿星常长输燃气管、发展大道、花果路规划的绿化防护带和基地外围沿湘江、黄龙水库水系形成的环形生态隔离带。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6

一、园区规划设计目标

以建成类似丹麦卡伦堡生态循环工业园区为目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功能进行规划,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率的明显提高。实现区域环境质量达标,还城市青山绿水,为铜陵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依据副产品和废物交换、综合利用,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的原则,对老企业进行整合,以达到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削减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并设计循环链中补链项目。

二、园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1、规划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经过企业整合腾出的空地进行规划布置,园区公共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补链企业、绿化生态等用地布局。规划形成园区最终平面布置图。

2、规划设计横港物流园区,建立起现代化、高效率港口装卸、储存功能;科学的运输组织管理功能;现代化的通信、信息功能。为园区企业及皖中南地区提供服务。

3、产业发展和企业整合规划。主要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企业规模、工艺装备水平、环保设施,“三废”处理达标、“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最终形成少量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情况,对园区内现有企业进行分类,决定企业的取舍。

4、配套公共设施规划: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仓储、物流等。

5、园区指标体系设计。“三废”排放指标、原材料、能源、水的重复利用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6、园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设计。

7、园区项目设计,包括工业补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8、政策建议:园区管理措施、鼓励政策。

9、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园区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三、其它

1、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横港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大纲初稿,经双方讨论后定稿,作为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

2、签定规划项目合同后,设计单位二个月内提交规划方案初稿。

3、其它不尽事宜,以横港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大纲、签定的规划项目合同为准。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7

《意见》的主要目标是, 全省资源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 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率先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意见》指出, 到2015年, 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 500亿元, 清洁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钢、铜、铝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和4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低于78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5%。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8

延安市是继陕西省宝鸡、咸阳、渭南、西安之后第5个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该市将采用BOT运营模式,投资1.06亿元,运用目前国内成熟的厌氧消化工艺,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为70吨/日集收运、利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是铜川煤、电、铝、水泥产业的集聚区,承担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按照园区编制的实施方案,在不增加电解铝和水泥产能的前提下,将投资30.6亿元对11个项目进行循环化改造,大幅度提高“煤—电—铝(铝深加工)—水泥”循环产业链接耦合整体水平,实现铝锭等初级产品不出园、固废不出园,对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咸阳陕西再生资源产业园是该省第一个列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面积1500余亩,有陕西九洲再生资源等15家企业入园,初步形成废家电产业链、废塑料产业链、废CRT玻璃回收稀土产业链。2014共集聚再生资源32.3万吨,加工利用10.3万吨。园区将投资4.9亿元完善现有产业链,突出废钢铁、报废汽车拆解、CRT玻璃、废荧光灯管及废荧光粉回收的产业特色,提升建设项目技术水平的领先性和示范性,努力建成“大西安”再生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树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形象。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9

南辛店乡党委、政府: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公司负重爬坡艰苦创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较大的蛋鸡养殖企业。为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公司拟在黄河套村西规划建设集生态养殖、有机果蔬、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项目简介如下:

项目名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暂定名)

建设地点:拟建在黄河套村西、大广高速以东区域,具体四至坐标由乡政府决定

占地面积:1200亩左右

建设期限:3年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 投资总额:3亿元 资金来源:自筹为主,积极争取县农牧、开发办、产业办、林业、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

建设原则: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 建设方案:扩大现有养殖区规模,发展生态养殖;种植1000亩果树,树下种牧草种蔬菜,草上放养柴鸡;建设农家乐饭店旅馆,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电子商务,网上销售有机农副产品。最后建成林间建鸡舍、林下种草种菜、鸡粪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取暖、沼渣沼液肥田、发展观光农业于一体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近期急需解决问题:

1、建设种鸡舍,完善现有场区配套设施;

2、流转部分土地建设苗圃场;

3、建设进出项目区的通道问题;

4、协助办理项目前期论证问题。以上请示妥否,请指示

邯郸市鑫冠禽业有限公司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10

关键词: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效益

2010年,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期间的十大任务, 其中第二点便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2012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然而, 旧时的传统农业已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 我国的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即: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应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应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众多学者认为技术变革和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关键所在。而我们认为:无论是技术改革还是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要围绕建设循环型农业来展开。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以及巨大人口压力的背景下, 在多年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来设计农业活动、引导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 四川省以东湖等示范园区为先驱, 已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循环农业产业化, 如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 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展开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及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取得园区发展的相关资料与数据, 对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1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 是中国第5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对于破解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 近年来, 四川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投入,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探索出一系列极具实践价值的种养循环模式。正基于此, 四川省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逐步形成了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沼 (发酵床) +果 (菜、粮) ”、“畜禽+沼+电”、“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等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旁听相关工作报告了解到:东湖示范园区有效利用养殖场的废渣、沼液, 配套土地治理项目, 大力发展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 种植133.3hm2优质水果、66.7hm2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计划并筹备参与“六方合作”, 在进步村建设1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 赊销优质仔猪和饲料给农户, 进行免费技术指导, 对农民出栏的生猪进行保护价收购。

经过进一步采取“走村入户、实地看场 (园) ”等多种实地调研形式, 取得了有关资金投入结构的数据发现, 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既广泛存在于单家独户的庭院内的小规模循环。同时, 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园区经济的大循环, 灵活便利的特性使其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园区现采用“猪+沼+粮”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逐步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进行演进。

1.3 东湖示范园区效益

1.3.1 农户养猪经济效益分析

农户养猪收入1360万元, 户平6.8万元;年增获利润272万元, 户平1.36万元。

1.3.2 企业净效益分析

通过得到的数据, 将园区2011年的企业净效益整理成表。表格中列示出了东湖农牧有限公司在养猪及屠宰两部分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

1.3.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是园区整体效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园区的发展对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2 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 总体上看, 东湖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我们通过已掌握的园区内部资料, 并在旁听汇报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了解到, 若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园区发展, 还必须突破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制约:

2.1 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走村入户, 与当地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发现, 农民群众的参与园区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园区的发展。

从最初迫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压力, 以及园区一开始给的一些农民从未尝到的甜头, 让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然而, 农户在循环链中均处于较低层级, 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限改善外, 难以分享循环农业中产品高级化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所以农民会慢慢的开始懈怠, 不愿参与园区的建设。

2.2 设施建设、管护成本与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矛盾

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 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项目较多的系统性工程, 用于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通过调研得知, 东湖示范园区的“猪+沼+粮”循环模式, 存栏500头母猪, 需配套种植作物86.7hm2, 建设沼气池、山腰储液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提灌站等约需200万元, 如果加上生产用房、道路、农用地整理等费用, 投资金额更为庞大。而农业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受制于无数的生态变量, 土壤、温度、湿度的任意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 生产周期较长, 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风险大。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较大的设施投入成本制约了投资主体开展循环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污染有加剧的倾向

通过对资金结构的分析发现, 东湖农牧有限公司筹得的资金都投入在了猪场和加工屠宰两方面, 而用于废弃物循环类得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3%左右。因为工程沼气及其配套的管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投入大, 后续管理要求高, 所以园区用于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部分很少。粪污的沼气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 使养殖业排泄物处理和利用不彻底, 难以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综合利用。

可以看出, 如何处理集中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 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同养殖规模不配套, 会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矛盾, 影响规模养殖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发展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为打破制约园区发展的以上问题, 我们针对东湖示范园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 整理得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吸引农民群众由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

为解决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 我们针对政府工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政府以及园区本身应该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园区建设, 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 种植优质、高效的蔬菜、水果, 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向农户展示优质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激发其参与意识, 吸纳、带动农民群众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2 扩大资金投入, 减小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据得到数据显示, 东湖示范园区现已基本建设完成, 改变其投入成本已不现实。为此, 从实际出发, 为打破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使园区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 提出以下两种解决措施: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争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如降低贷款利息等, 以减轻资金本身的成本。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确定政策的稳定性, 使任何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不至于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使投资回报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小。

3.3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 调整投资结构

我们认为公司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 更不应以“环境保护”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一个手段;应该将生态效益的地位放在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位置上, 并且加大对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

总的来说, 东湖示范园区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 农户积极性不高、农业污染加剧等现存的困难正制约着园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 只有推进园区循环农业产业化, 探寻更加适合园区的循环路径, 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才能使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尹昌斌, 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揭益寿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2004 (1) .

[5]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 2002 (4) .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 篇11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号) 把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行动, 通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 打造城市发展的升级版。为落实这一任务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 实施大循环战略,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普及绿色循环文化, 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 提高城市 (县) 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 创建目标

到2015年, 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活动。创建城市 (县) 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 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的循环化程度明显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形成浓厚的绿色循环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幅度超出国家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优于上级政府分解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二)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

(三)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四) 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

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功能分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 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 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再生水管网, 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 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 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 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

(五)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六) 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 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

(七) 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环境禀赋, 科学确定适应自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总结凝炼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城市 (县) 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自愿行动, 建成一批智能型社区、循环型城区、循环文化示范区以及美丽城镇、美好乡村, 以点带面, 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申报城市 (县) 可根据各自资源环境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提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 作为创建示范城市 (县) 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三、组织实施

(一) 申报主体

1.设区的市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的行政区可以开展示范城市创建, 县、县级市可以开展示范县创建。暂不接受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整体申请, 设区的市及下辖县 (市) 不能同时申报。

2.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的城市 (县) 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

(二) 申报条件

1.正式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或年度推进计划, 有明确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构或机制;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 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或产业集聚区;

3.申请城市 (县) 属于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的城市 (县) 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实施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十一五”期间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5.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 创建程序

1. 提出申请。

本着自愿的原则, 由城市 (县) 人民政府逐级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创建申请, 经联合初审后确定推荐名单。

2. 编报方案。

被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城市 (县) 根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创建期限不少于3年且不超过5年。实施方案经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 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资司) 。

3. 评审公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核查。对通过评审的城市 (县) 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其实施方案, 并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地区。

4. 开展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按照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

5. 验收命名。

实施方案创建期满后2个月内, 创建城市 (县) 应当完成创建总结及自查报告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报, 经审核通过后,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附省级部门的审核报告。提前完成创建目标且创建时间不少于3年的城市 (县) , 也可提出验收申请, 但应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验收程序和标准,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城市 (县) , 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验收不通过的, 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整改完善期, 到期仍不合格的, 撤销其创建资格。

6. 定期复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进行复查, 并进行不定期抽查, 复查或抽查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撤消示范城市 (县) 称号。

四、完善政策措施

(一) 加强资金支持

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内的建设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 创新金融政策

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循环经济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创建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券。优先组织开展项目收益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试点。优先将创建地区循环经济项目纳入银企合作范围。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

(三) 政策先行先试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创新性政策, 国家将在创建地区率先试点。支持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创建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优先组织创建地区的循环经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水平。各地要同步制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的具体办法, 明确相应的支持措施, 一些创新政策也要在创建城市 (县) 先行试点, 集中各类扶持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组合拳效用, 形成合力。

(四) 开展宣传表彰

国家将及时总结凝炼示范创建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取媒体集中报道, 制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对示范创建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表彰。

浅谈城市规划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篇12

一、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碰撞

城市规划是一门预测性的科学, 它根据城市的需要而制定出的明确的发展思路。因为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所以它并不能保证最终规划的结果十分准确到位, 而其不确定性主要是受到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制约。于是, 城市规划对于经济的发展并不全是起到迅速推进的作用的。在当前社会,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需求不断增长,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冲突与矛盾。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速度惊人、城市化速度一日千里, 这就使得部分城市的规划所匮乏的前瞻性暴露出来。刚刚建成几年的新房屋、新道路, 甚至刚刚繁荣起来的新商圈, 却因为新规划的出台不得不拆毁重建, 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 其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让我们痛心不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使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 重视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的协调, 对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应该进行更充分的研究与严谨的判断。在这种环境下, 一个新的名词应运而生, 就是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针对了当前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 对解决我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城市规划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 受循环经济理论的熏陶, 环保、绿色、生态理念对城市规划起到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 城市规划理论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相比, 融合了新理论的规划更强调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理论主张城市是一个融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大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而各个部分间则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因此, 城市规划进行的研究, 是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层面的综合研究, 要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城市规划正在成为引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综合性科学, 正在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控制人口、配置资源、引导产业、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现今社会, 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在城市未来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先导、主导和统筹的作用。在推进循环经济中, 城市规划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规划的先导作用

规划理念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规划,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在规划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以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为规划目标, 并通过规划管理, 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予以贯彻落实, 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规划的主导作用

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 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划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落到城市的空间布局上, 需要规划来主导;整个城市的节约高效运行取决于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这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因此, 城市规划是整体建设的关键纲要, 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 城市经济社会才能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所以, 规划是主导。

3. 规划的统筹作用

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 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循环经济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各行业各部门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虽然表面上如火如荼、轰轰烈烈, 但各部门在局部范围内推行的循环经济, 从全局上看可能就是重复无效的投资, 成为非循环的浪费了。而规划因其先导和主导作用, 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更容易发挥统筹的作用。

四、如何发挥规划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的性质、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中, 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向着资源节约、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想要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必须要加强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政策。只有拥有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才是保障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前提。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 市场经济刚刚起步, 立法工作显得尤为更为重要。如果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 我们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我们只要努力将规划成果转化成政策法规, 才能使他们成为政府引领城市发展的方针政策, 也才能使规划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同时我们还要参照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标准, 建立健全规划的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 量化城市规划建设目标, 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 使循环经济的推行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 投资率高, 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 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资源浪费大, 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因而必须注重两端: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 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这样, 城市规划便能够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给整个城市带来充分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参考文献

[1]Lai F-C, Ys-T:A View on Optimal Urban Growth Controls.Regional Science, 2002

[2]李建珊:循环经济研究丛书[J].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3]叶峻杜永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4]娄信义: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J].中国环保产业, 2003

上一篇:学生没写作业检讨书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