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2024-08-10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共12篇)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1

日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 (以下简称四部委) 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有关申报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12]1762号) , 为加快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以下简称教育示范基地) 制度化建设, 明确了《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 (暂行) 》 (以下简称《规定》)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志, 标志着示范基地建设制度化得到加强。

目前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伟翔环保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等9家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开放参观。主要通过循环经济背景知识讲解、产业链展示、生产一线参观、体验互动的形式, 向社会公众, 尤其是青少年, 传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知识, 展示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规定》在制度架构上, 明确了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评审专家、申报单位各主体应承担的职责, 细化了对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措施和监管责任;在内容上, 增加了对评审结果的公示环节和试运行环节;在程序上, 量化了教育示范基地申报、评审、建设、授牌、考核等工作流程的时间限制, 为提升示范基地管理水平, 增加申报透明度,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奠定了基础。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2

近年来,宁海县农林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县委“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在浙江东海岸打造了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逐步探索和形成了宁海模式,有力地推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367元,全县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引领,把好示范园区建设三个关键环节

通过规划引领、领导重视、机制保障等三个关键环节,全力打造形成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一)规划引领求发展。统筹规划是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形成的基础。2003年,我们按照“蓝色东部”的功能定位,对位于长街、力洋、胡陈等地域范围的3万亩园地、3.2万亩内塘养殖区、4.4万亩浅海滩涂等13万亩的面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于2006年编制了《宁海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并从产业主体、社会参与、保障体系三大领域,以“764”行动计划为目标引领,确定了以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中心的第一产业,以粮食、水产品、果品等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旅游业、物流业、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循环衔接、整体联动,实现效益互补。

(二)领导重视助推进。领导重视是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前提。我县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在平台建设、政策引导、资-1-

源整合、体系创新、项目支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7、2008年,浙江东海岸循环经济示范区均列入县重点工程,两年投资1.4亿元;2009年,又投资1.42亿元,确定了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29个重点项目,为园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三)机制健全促保障。机制健全是园区建设取得长效的关键。我们注重财政投入激励,每年安排250万元专项资金,对园区一些重点企业(项目)进行直接投资、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有效支持,涵盖技术开发应用、农产品培育以及服务平台搭建等各个环节。强化工作保障,县委、县政府每年把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列为考核和督查的重点内容,通过考核督查,切实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为示范园区发展再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坚持重点谋划,夯实示范园区建设三大基础支撑

通过土地流转、主体培育、服务平台打造等措施,积极为示范园区发展提供三大基础支撑。

(一)抓好土地流转这一核心基础。近年来,我们在“农民自愿参与、方式自由选择、企业自主经营、市场自我调控、政府自觉服务、规模适度控制”等“五自一控”与土林地储备银行流转模式的试行下,重点对园区13万亩的耕地进行了有效流转,流转率达到93.8%,建成1000亩以上农场10个、500亩以上农场13个,园区内形成了大棚西瓜、订单蔬菜、优质米、无公害柑桔、优质畜禽、海水内循环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从而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土地的流

转经营,流转率已经达到64.6%。

(二)抓好主体培育这一市场基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在园区内大力推广集贸工农于一体的“订单(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园区内已发展绿丰有机复合肥加工厂、金龙浦合作社等节能农业龙头企业39家,100亩以上经营大户39户,联系带动农户5.3万多户,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19.37亿元。

(三)抓好服务平台这一关键基础。一是建立沼气综合利用服务平台。我县利用2006年被列为市第一个农村沼气池国债项目县的有利时机,采用“联户共建”形式,累计建成沼气池397座,合计容积23500立方米,并建立由斌科沼气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专门负责做好沼气池修建、沼气综合利用等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建立有机肥加工和营销服务平台。绿丰有机肥是东海岸农业示范园区内废弃物再利用的骨干企业,自成立以来,陆续收购及承包了7个牧场的粪便处理车间,相继研制出了柑桔、蔬菜、水稻、西瓜、毛竹等7种专用有机肥,年可生产有机肥3万吨,去年在我县应用面积达到13.5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三是建立沼液综合利用服务平台。目前,我县厌氧池容积已达到21935立方米,我们以青珠农场循环农业核心区为中心,一方面引进以色列先进沼液自动喷滴灌设备,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就近的瓜果基地及鱼塘,一方面,用沼液车运送到绿色城堡等蔬菜基地实施肥水灌溉,基本覆盖了园区周边的农业用地,取得了畜禽养殖环境治污和

农产品优质品牌培植的双赢;四是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服务平台。建立以建飞塑料厂为中心的回收公司,把周边农用的瓶、罐、农用薄膜等进行回收加工利用,回收率达到98.2%;建立以三禾秸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处理公司,将周边种植基地每年产生的12万吨农作物秸秆集中回收粉碎,制作成秸秆粉末作为有机肥加工辅料、秸秆煤、食用菌培养料等,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达到100%。

四大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园区的畜禽污染与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全县397家畜禽养殖场,年排放尿液污水34.32万吨,通过厌氧发酵,年能削减COD2803.2吨,基本上达到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园区内7家万头猪场年排出畜粪2.78万吨,经过“干湿分离”无害化处理,加工成有机复混肥。394座沼气池年能产生沼气118.2万立方米(清洁能源),折成标准煤82.74万公斤。目前,园区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9.7万亩,已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9个,从而辐射带动了整个县域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县三品总认证面积达到37余万亩,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56.1%。并相继获得浙江省名牌6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5个。

三、坚持特色培育,打造示范园区循环经济三级模式

经过近6年的探索,总结出了点、线、片、面紧密结合,企业、产业、区域三个层次环环紧扣的“三级循环农业体系”,被学术界赞誉为全国五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一)以点带线,构建以企业为重点的内部小循环。企业、农户点上的小循环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环节。示范园区在利用种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上做文章,采取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等资源循环,整个园区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目前已建成减排典型农业企业15家,其中6家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二)以线促片,构建以互利为纽带的产业中循环。不同产业间的中循环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示范园区以建立生态型“种、养、饲、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间的有机耦合,在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生物物种共生互利、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相结合的设施农业、农作物秸秆利用、农资减量化等7种循环发展模式,总结出了以利丰牧业有限公司等为典型的“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菜”、“鱼虾—贝藻”等多种立体化生态型循环模式,区域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达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该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省“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市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连片成面,构建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大循环。实现县域内的大循环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升环节。通过园区辐射,我县把整

个县域范围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和责任田,按照“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着力推进“连片成面”循环农业建设。在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带动下,县域内循环农业整体联动。目前,农业产业逐渐向重点区域集聚,形成了3大特色产业区:东部三门湾区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食、无公害蔬菜、瓜果、海水养殖,打造形成“百里经济林长廊”;西北部山区立足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发展茶叶、竹笋、小水果等;中北部定位发展近效型都市农业,发展蔬菜瓜果保鲜、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产业,并发挥城区市场优势,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3

【本刊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确定北京市延庆县等40个地区为2013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100个左右的城市和县开展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普及绿色循环文化,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提高城市(县)生态文明水平。

为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真正打造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做到可衡量、可评价、可推广,创建工作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9个方面,制定了包含41个建设评价类别、67项具体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涵盖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这些指标创建,不仅可以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打造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典范。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重心由点(企业、园区)、线(重点行业)为重点,向点、线、面全面推进的战略调整。endprint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4

日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确定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五家单位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3]817号) , 确定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巨化集团公司、昆明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5家单位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即日起,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向在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开放, 参观者可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确定参观时间、安排参观内容、了解参观注意事项, 具体联系方式详见表1。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5

(2011年5月10日)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位于合肥东郊30公里处,地处肥东境内,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启动区10平方公里。自2006年3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园区现已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2010年元月,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该园被国务院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定位为“皖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标志着该园站上了新的起点,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全园招商引资实到资金25亿元,完成工业产值10.5亿元,实现财税收入1500多万元。2011年1-4月份,全园招商引资实到资金8.96亿元,其中省外实到资金7.9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亿元,贡献财税收入640万元。

园区始终坚持“以大项目为引领”的发展思路,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八大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编制了《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皖江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金属材料、节能环保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特别是重点关注那些物流量大、对水路、铁路运输有特殊需求以及环保型项目。园区现已引进5000万元规模以上项目36个,包括中盐、马钢等投资超百亿的特大型项目2个,协议投资320多亿元。

园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总长22公里的“三横四纵”主干路网及其配套的雨污管网、供水、电力等设施已先期建成;自来水供应能力达1万吨/日;建有10KV电力线路2条;天然气正式开通。以“环境优先,环保第一”为原则,园区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3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的25公里进出水管网,正加快建设被国家环保部、建设部和科技部列为工业污水处理与控制示范项目的3000亩人工湿地项目(首期480亩)。铁路专用线、工业水厂、220KV变电所、特勤消防站四大工程正有序推进,2012年3月可建成并投入使用;专用码头预计于2012年底建成。极力构建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三者兼备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比较优势日益凸显,接纳大项目的各种承载力显著提高。

为给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园区千方百计多渠道融资。通过房地产开发、BOT、国开行和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收取土地款等多种方式,5年来共筹措资金10亿元,完成征地6454亩,拆迁35万平米,初步建成拆迁安置小区“义和家园”40万平米,安置人口7850人;共为2637人缴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为10714人缴纳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14613人缴纳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176户289人办理了低保;多途径安排1500多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园区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群众工作基本方针,5年来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园区因此组建了一支以研究生为尖子,本科生为主体,中高级人才为骨干的年轻化、复合型服务团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日趋成熟。按照工业园区为投资者服务为重、环境保障为重等特点,园区率先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投资者服务中心和农村工作局等服务保障机构。以“失诸正鹄,反求其身”的工作态度、“坦诚、求精、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等为核心内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区文化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讲真话,干实事;普通员工脚踏实地,求成绩,比奉献。通过深入推行目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试行公司化运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360度全方位测评”和“KPI关键指标考评”等科学管理模式,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升迁制度,使公平、正义精神深入人心,既增强了人员服务意识,提升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团队服务水平,又有效地锻炼了人才队伍,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欧美国家的循环经济之道 篇6

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循环经济发展而言,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三个国家从立法开始,在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下,较好地实现了变废为宝。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调研成果对这三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其中一些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有害废物全程控制

早在1960年代,美国就已经注意到了废弃物的危害,为此一些州政府开始采取法律措施,强制回收这些废弃物。由于州政府的出面,情况得到逐渐缓解,从而掀起了一场题为“保护美国的美丽”的运动。

在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美国于1965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并成为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将废弃物利用确定下来的国家。该法1970年修订为《资源回收法》,1976年经过进一步修订更名为《资源保护及回收法》。其后又分别在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进行了四次修订。

该法首次赋予美国联邦环保总署对有害废物从“摇篮到坟墓”全程控制的权力,并构筑了无害废弃物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四“R”(Reduction减量, 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 Recovery重复)原则,将废弃物管理由单纯的清理工作扩及兼具分类回收、减量及资源再利用的综合性规划,也即是资源的再生利用应从产品制造的源头控制开始谋求使用易于回收的资源以减少垃圾制造量,而不是只着重末端废弃物或垃圾的回收。

同时该法还确立并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参与和诉讼等诸多与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循环使用理念及大量卓有成效的立法帮助下,美国国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国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

例如,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预防法》,该法贯彻了成本效益分析理论,从资源减量使用、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循环使用及可持续农业4个方面入手,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补充和代之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

该法明确规定必须对污染产生源做好事先预防或减少污染量,无法回收利用者,也应尽量做好处理工作,至于排放或最终处置则是最后手段。这样既控制污染的产生,又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同时,为了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各州也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列出使用再生物质进行生产的厂商,并举办各种活动,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的产品。

德国:从处理废弃物到避免废弃物

德国是全球再生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

目前,在德国循环经济领域从业人数达到25万,总产值达500亿欧元以上。德国的居民生活垃圾和企业生产垃圾的利用率分别达到57%和58%,有些垃圾的回收率甚至更高,旧电池为82%,旧纸张约80%,废铁回收为93%,再生铝占铝总产量的53%。

德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一直处于欧洲的领先地位,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于1972年制定,但是当时的主导思想仍停留于废弃物的末端处理。直到1986年,德国才将其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主导思想从“怎样处理废弃物”提高到“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将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要目标。

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该法规定制造者必须负责回收包装材料或委托专业公司回收,实现了包装材料上所附的充分使用的义务不随商品流转而转移的目标,从法律上确保了包装材料的充分回收利用。这就是现在为多数国家所采纳的生产者责任制度(或称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

1994年7月8日,德国新的《循环经济及废弃物法》由联邦议院通过。该法案明确了废弃物管理政策方面的新措施,其中心思想就是系统地将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圈内。

《循环经济及废弃物法》清楚而明确地规定了当事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它要求生产商、销售商以及个人消费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问题。在生产和消费的初始阶段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用途和适用性,而且还要考虑该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终结时将发生的问题。

从根本上而言,无论任何组织生产和销售消费品,都对因此而产生的废弃物的避免、回收利用、重复使用和环境妥善处理等负责。废弃物的所有者或产生者,首先要自身负责避免或回收和处理废弃物。

1991年之后,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迅速提高,到2000年,其主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除个别情况外,均已超过70%。

日本: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由于受到自身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再加上自19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一直沿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浪费型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结果,是循环利用率提高速率较慢等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频频出现,促使日本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加快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步伐。

日本既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相关的法律基本原则是发动全社会力量,通过抑制自然资源的消费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精神则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资源再利用、旧物品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的社会目标。

在日本,不仅分类别制定了资源再生利用的单项法规,而且还形成了具有很强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这个法律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个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个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废物再生法》及《绿色采购法》。

与德国先在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不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

19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并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庭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

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法规的基础上,日本于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这一年被称作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元年”。

《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就处理“循环资源”(可利用的废弃物)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一般国民所应承担的责任:政府负责制定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基本计划;企业负有减少“循环资源”产生并对其进行循环利用和处理的义务;地方政府具体实施限制废弃物排出并对其进行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及处理等措施;国民则应尽可能延长消费品的使用时间,并对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回收工作给予配合。

2000年在颁布《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的同时,多项配套法规也随之出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绿色采购法》要求政府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在采购时优先采购再生制品和污染少的绿色产品,以扩大再生利用制品的市场,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对象有文具、办公机器、汽车等14类101种。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数量庞大的政府采购的引导优势。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7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 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 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计划在5年内建成30个左右示范基地, 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8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号) 把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行动, 通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 打造城市发展的升级版。为落实这一任务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 实施大循环战略,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普及绿色循环文化, 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 提高城市 (县) 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 创建目标

到2015年, 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活动。创建城市 (县) 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 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的循环化程度明显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形成浓厚的绿色循环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幅度超出国家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优于上级政府分解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二)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

(三)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四) 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

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功能分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 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 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再生水管网, 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 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 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 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

(五)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六) 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 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

(七) 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环境禀赋, 科学确定适应自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总结凝炼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城市 (县) 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自愿行动, 建成一批智能型社区、循环型城区、循环文化示范区以及美丽城镇、美好乡村, 以点带面, 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申报城市 (县) 可根据各自资源环境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提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 作为创建示范城市 (县) 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三、组织实施

(一) 申报主体

1.设区的市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的行政区可以开展示范城市创建, 县、县级市可以开展示范县创建。暂不接受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整体申请, 设区的市及下辖县 (市) 不能同时申报。

2.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的城市 (县) 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

(二) 申报条件

1.正式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或年度推进计划, 有明确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构或机制;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 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或产业集聚区;

3.申请城市 (县) 属于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的城市 (县) 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实施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十一五”期间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5.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 创建程序

1. 提出申请。

本着自愿的原则, 由城市 (县) 人民政府逐级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创建申请, 经联合初审后确定推荐名单。

2. 编报方案。

被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城市 (县) 根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创建期限不少于3年且不超过5年。实施方案经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 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资司) 。

3. 评审公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核查。对通过评审的城市 (县) 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其实施方案, 并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地区。

4. 开展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按照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

5. 验收命名。

实施方案创建期满后2个月内, 创建城市 (县) 应当完成创建总结及自查报告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报, 经审核通过后,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附省级部门的审核报告。提前完成创建目标且创建时间不少于3年的城市 (县) , 也可提出验收申请, 但应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验收程序和标准,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城市 (县) , 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验收不通过的, 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整改完善期, 到期仍不合格的, 撤销其创建资格。

6. 定期复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进行复查, 并进行不定期抽查, 复查或抽查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撤消示范城市 (县) 称号。

四、完善政策措施

(一) 加强资金支持

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内的建设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 创新金融政策

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循环经济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创建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券。优先组织开展项目收益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试点。优先将创建地区循环经济项目纳入银企合作范围。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

(三) 政策先行先试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创新性政策, 国家将在创建地区率先试点。支持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创建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优先组织创建地区的循环经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水平。各地要同步制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的具体办法, 明确相应的支持措施, 一些创新政策也要在创建城市 (县) 先行试点, 集中各类扶持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组合拳效用, 形成合力。

(四) 开展宣传表彰

国家将及时总结凝炼示范创建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取媒体集中报道, 制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对示范创建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表彰。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9

《通知》中提出, 在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确定之后, 将在资金和金融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未来成为循环经济示范的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如果其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同时, 还将得到各种金融优惠政策, 诸如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业内人士指出, 面对具有如此“诱惑力”的优惠条件, 申办城市要想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就必须真正做到各方面的“循环”。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要创建循环经济城市,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是基础。这就要求创建城市需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评价内容》 (以下简称《评价内容》) 对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的评价内容很广, 包括: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建设用地产出率、节能年度和进度指标完成情况、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园区平均建筑密度、集中政府机关办公楼人均建筑面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等。

同时,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现代社会流通业发达, 需消耗很大一部分能源资源, 这就要求发展流通业时需科学规划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但是, 业内人士指出《评价内容》中对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的相关具体内容不多。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模式是评价循环经济城市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城市需做到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评价内容》对绿色消费模式从绿色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一次性用品消费、限塑令执行、过度包装治理、绿色出行、绿色采购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或水平。其中主要包括:大型商超市节能产品销售比例、绿色照明产品推广量、星级宾馆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推行程度、大型商超包装物限塑比率、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合格率、市场过度包装商品治理情况、绿色出行 (公交、地铁、自行车) 比例、公共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出租车电话或网络叫车比例、政府节能环保和再生利用产品采购率等等。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创建循环经济城市, 各项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循环经济城市需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评价内容》中对其具体的评价指标还包括:城市建成区规范化回收站点比例、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率、废钢铁和废纸回收率、废塑料和废橡胶回收率、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率、城区餐饮企业废弃物集中回收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等等。

开展循环文化教育

提高公众的“循环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城市的软实力。一个城市如果要想获得永续的“循环发展”就必须树立起全民的“循环意识”。因此构建循环经济城市就需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开展循环经济特色宣传活动、制作播放循环经济公益片和宣传材料、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或相关设施、中小学课外教育中有明确的循环经济内容、开展循环创意文化等等。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10

川崎市隶属于日本神奈川县, 北部隔多摩河与东京市相邻, 人口大约140万。川崎市的东部海岸地区是日本最重要的重工业区。该地区在二战前就是重工业聚集区域, 20世纪50年代一批大型发电厂、炼油厂项目又相继落户于该地区, 使川崎市成为京滨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域, 在20世纪60-7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然而, 川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各种温室气体的危害严重。在20世纪60年代后患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的市民迅速增加。

1971年川崎市政府下决心治理工业污染。根据“市民生活第一”的原则, 川崎市政府决定设立“公害局”统一规划环境保护工作。公害局的主要工作包括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对环境受害者实施救济、保护自然环境等。此后, 川崎市又分别于1972年和1976年制定出台了“川崎市公害防止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这些措施的相继实施使川崎市成为日本环境保护的先进城市。如今, 川崎市以“产业再生、环境再生、都市再生”3个基本理念为指导, 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 有力地推动着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二、川崎市环境治理基本策略与成就

泡沫经济破灭后,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压力, 川崎市积极应对危机,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构想”, 并于1997年开始创建环保城。环保城以位于东部海岸地区的企业为主体, 以实施废气减排和废弃物零排放为基本方针, 打造相关产业集群, 实现环境和产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一) 鼓励环保产业落户, 实现原有企业升级

川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以及便民政策鼓励尖端行业、环保行业落户川崎, 尤其是对与川崎市原有传统工业相配套的环保工业的落户给与了全力扶持。同时, 川崎市也拨巨资支持原有企业的设备改造。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安装节能设备的企业, 该设备可选取特别折旧措施 (在正常累积折旧的基础上, 加提30%特别累积折旧) , 如果是中小企业也可以选择减免7%的所得税。第二, 企业安装节能设备或者对原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均可获得相当于总投资额50%的补助 (最高10亿日元) 。第三, 凡是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类的尖端技术企业愿意在指定区域落户的, 其购买土地和机器设备时均可获得川崎市政府拨付的总投资额10%的补助金 (最高10亿日元) 。第四, 政府可以为在指定区域落户的企业做不超过8亿日元的融资担保。第五, 如果企业有落户指定区域的意向, 川崎市政府保证上门服务, 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简化办事流程。

(二) 企业自主创新, 创建废弃物零排放工业区

创建于1997年的川崎环保城是川崎市对大规模产业进行环保规划的最初实践。川崎环保城要求其所有落户企业必须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同时积极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快速消化新技术, 使环保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用于生产。在这一方针地鼓舞下, 一批先进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项目得以应用。比如JFE利用废塑料替代焦炭作为高炉燃料, 用于从铁矿石中还原铁元素, 此项技术在国际业界得到了高度评价。据估算, 应用此项技术后, 每炼1吨钢可以减少0.4吨二氧化碳排放, 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一举两得。由川崎制铁开发的使用“炼钢炉渣”铸造海底沉积用土台, 再利用土台中的铁元素促进海藻生长借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计划也非常引人注目。

1、废弃物零排放区

2002年川崎市围绕一批环保新技术, 大胆提出了以环保城为基础创建废弃物零排放工业园的计划。该计划认为, 零排放工业园应该是以政府的牵线搭桥为纽带, 由企业相互间合作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同时该计划还认为, 在循环利用最末端也就是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 将由市政府统一处理。在整个工业园区中, 包括的环保新技术有JFE的废塑料炼钢项目, JFE的旧家电回收分解再利用项目, 三荣制纸的纸制品回收再加工制纸项目, 昭和电工的废塑料制氨项目等。根据规划, 川崎市清扫公社将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制品输送给各企业作为燃料 (原材料) , 钢铁公司再将炼钢的副产品转炉瓦斯与高炉瓦斯提供与附近企业作为能源, 各企业的剩余能源将提供给海水淡化厂用于淡化海水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用于生产暖 (冷) 气;钢铁公司的另一部分副产品———钢渣, 则与水泥混合铸成沉积用土台, 沉入海底, 用于培育海藻吸收二氧化碳。在园区内, 川崎市政府出资修建了一座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一座海水淡化厂 (含工业污水净化设施) 以及一座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中心。有机废弃物与剩余工业用水将通过处理后输送到市内公园, 用于植被生长。还有一部分工业用水在经过处理后用于园区内办公建筑的日常使用。企业的自行发电将与近邻企业共同使用, 废弃物处理中心燃烧垃圾后产生的热量将用于园区供暖。

2、零排放工业园的新意

从废弃物零排放工业园的构造上看, 工业园的构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依靠环保技术将企业简单进行整合的环保工业园区, 而是紧密依靠尖端科技的高技术工业园区。在此工业园区内, 环保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还是企业创利的手段。工业园内的企业都是依靠不断发展环保技术来提高收益。在规划工业园时, 川崎市充分吸收了以往环保园区的经验教训, 尽量创建一个非封闭的活性环保循环。工业园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废塑料, 来源于生活垃圾, 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供给。同时利用废塑料的企业也不是单一的行业, 这样就避免了由于一个行业的不景气而造成整个工业园环境循环中断的局面。在设计工业园时, 充分考虑到了空间的有效利用问题, 将市内公园也考虑在了废弃物循环处理过程中, 因此原有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达到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目的。另外, 在将企业废热、高炉瓦斯等提供给其他企业的过程中, 都要首先经过政府设置的处理中心才能转交于其他企业。当出现某些原因造成能源供应方不能满足其他企业需要时, 由政府一家去寻找代替能源, 避免了各企业自行寻找代替能源的混乱, 提高了效率。

(三) 开展全民减排运动,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在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减排的措施后, 川崎市也不忘开展广泛的全民减排运动。在开展全民减排的运动中, 政府率先垂范, 起到了成为市民表率的作用。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积极鼓励市民使用绿色电力。为了能够使绿色电力得到普及, 川崎市政府率先将市属建筑用电更换为太阳能、风能发电产生的绿色电力。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电力, 市政府还拿出特别预算鼓励市民在家中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第二, 举办节能驾驶培训班。为了尽可能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 川崎市成立了“川崎市节能驾驶推进协会”。协会通过会员注册的形式, 对所属会员进行定期培训, 普及最节能高效的驾驶方法。同时开发相关节能监控设备, 免费搭载在注册车辆上, 监控汽车排气状况。第三, 展开全民绿化事业。2008年, 川崎市政府与各企业签订共同宣言, 计划在沿岸地区架设绿色隔离带, 以此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 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在有条件的屋顶、墙壁上进行绿化, 并以率先完成了市政府屋顶和墙壁的全绿化改造。为了方便市民绿化家庭, 川崎市政府还免费向市民发放各种适于屋顶墙壁等处生长的植物种子。

经过多年的努力, 今天川崎市的环境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截至2006年,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较1990年同比下降了14.9%。

三、川崎市经验的启示与建议

川崎市作为日本20世纪70年代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和今天日本的环境典范城市, 在20多年的环境改造过程中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在川崎的环保工作中, “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尤为引人注目, 由于处处以方便市民 (企业) 的生活 (生产) 为第一原则被切实贯彻, 环保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市民及企业的积极响应, 环保工作从以往的市民、企业被动服从变成了大家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环保产业与环保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事实证明, 这种良性环保机制是川崎市近30年环保经验的精髓。

沈阳市与川崎市在20世纪80年代结为友好城市, 虽然两个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 但在创建环保城, 创建循环经济城这一大目标上两市的想法是一致的。在今天, 当我们讨论如何建设沈阳市循环经济时, 对川崎经验进行细致的研究就更加重要, 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少走弯路。川崎市与沈阳市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相似之处, 比如, 两市均有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两市在不同时期都遭遇到了产业升级、转型的困难等。具备这样的相似点, 也说明川崎市的环保经验是有可以在沈阳进行推广和利用的。当然, 两市的不同点也很明显。首先, 川崎市的城市规模比沈阳市小, 政策的执行较之沈阳市要容易。其次, 川崎市水资源丰富;而沈阳市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城市。最后, 与川崎市相比, 沈阳市财政状况不够充裕。由于以上的不同点, 沈阳市学习川崎市经验时必须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制定政策。

在制定政策时, 应该倾向于“政策倾斜”等鼓励性措施。比如, 市政府向拥有环保专利的企业或进行环保改造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适当使用减免地方税或允许其增加提取累积折旧的办法鼓励企业投资环保项目;对于愿意在划定区域内落户的企业做到现场办公, 简化办事流程;在市政设施建设上应该首先考虑使用环保能源做到率先垂范。采用软性扶持政策, 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环保开发力度, 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又可以减轻政府负担, 不至于对现有的财政状况产生较大冲击。

在规划工业园时, 应该把工业园区定格在高新技术水平上, 特别是废物回收技术与排污治理技术应该积极鼓励, 努力推广, 并且要由市政府牵头, 在环保循环的关键部位投资设立节点, 统一调配, 使工业园区的循环体系始终处于开放的和可控的形式下。比如, 在采用回收废塑料炼钢时, 还要开发其他的废塑料利用技术, 这样可以保证当一个行业出现暂时萧条时不至于影响整个工业园的循环体系。另外, 当一家企业向其他企业提供蒸汽或其他形式能源时, 应考虑在提供方与被提供方之间建造一个调配中心, 即由提供方首先把能源提供给调配中心再由调配中心提供给其他企业。一旦提供方因故无法提供能源时, 调配中心可以统一寻找代替源, 从而大大提高寻找代替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涌, J·S·Arons.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怫翔.产业技术生态化——适合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创新[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

[3]、栗林敦子, 青柳みどり.環境問題を通じてみた企業への信頼——消費者の情報行動との関連分析[J].広報研究,2000 (4) .

[4]、青柳みどり.社会資本は環境行動促進に有効か?——情報獲得と社会資本の二側面からの考察[J].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2008 (2) .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11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发展模式,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坚持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为立足点,构建资源集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产品关联紧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循环型一体化公用工程体系。到2010年,在国内同类化工区中,率先建成生态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新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要求,结合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天津市委、市政府确定在滨海新区重点规划建设八个功能区。在八大功能区中,天津滨海化工区凭借资产总量最大、投入产出最多、拉动效应最强等综合优势,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龙头带动作用。2007年7月,天津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天津滨海化工区总体发展规划(2006—2015)》,并予以批复。天津临港工业区是滨海化工区重点建设的区域,2007年底被国家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一、天津临港工业区的基本情况

临港工业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浅海区,一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吹填造陆,不占用陆域。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滩涂条件,统一规划石化港区、仓储物流区与石化产业区,实现港口、物流、化工联动发展。依托渤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工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石化企业,突出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精细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以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上下游互动共建,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学建材、化工新材料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海洋石化基地。

二、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优势条件

1.优越的政策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

2.坚实的产业基础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开采、炼油、乙烯及聚烯烃、氯碱及盐化工等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与之关联配套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套管、现代医药、新型材料、化学建材等优势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丰富的自然资源

天津地区自然资源十分可观,渤海湾已探明石油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300亿立方米,海盐产量达到230万吨。沿海有大片荒地滩涂可以利用,项目建设不占用农田耕地,为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增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4.雄厚的科技力量

天津市现有大专院校37所,国家驻津院所46家,市属科研院所1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3个。同时,天津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万人,石化及化工行业从业人员达22万人,为石化工业的发展储备了雄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三、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前列”和“一个排头兵”的要求,围绕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功能定位,紧跟世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集约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确立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努力探索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发展模式,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坚持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为立足点,构建资源集聚、布局有序、运营高效、产品关联紧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循环型一体化公用工程体系。到2010年,在国内同类化工区中,率先建成生态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1)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和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50条循环经济产品链,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产品有机衔接和资源利用与效益的最大化。

(2)公用工程目标:统一规划一体化公用工程岛,集中建设“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实现园区内能源、水源的统一供给,梯级使用,降低消耗,提高综合利用率。

(3)生态环保目标:利用盐碱滩涂荒地,不占用1亩良田。优先使用淡化海水,不增加1吨地表水。加大环保投入,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废弃物固体资源化、液体减量化、气体无害化,污水零排放。

2.衡量指标

(1)资源消耗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02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水耗20吨。

(2)资源综合利用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工业废气排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零污染,工业废气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为100%。工业废水实现资源化、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废弃物排放指标:2010年,临港工业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5万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9万吨/日,二氧化硫排放量0.64万吨/年,COD排放量0.14万吨/年。

3.指标对比

(1)污染物排放和削减基本平衡。2010年,临港工业区通过新建项目,实现行业内以新代老,可以削减原有存量的二氧化硫排放0.789万吨/年、COD排放0.08万吨/年。2010年,临港工业区预测二氧化硫和COD排放增加量为0.64万吨/年和0.14万吨/年。石化行业自身二氧化硫削减量不仅可以满足新建项目增加的排放总量需求。COD需要占用少量区域富余的容量,但不会超过区域的允许排放指标。

(2)石化行业亿元资产减排明显。2005年,天津石化及化工行业亿元资产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分别为25吨/年、7吨/年。2010年,临港工业区亿元资产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分别为8.6吨/年和4.5吨/年,相当于2005年亿元资产污染物排放量的34.4%和64.3%。

(3)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显著下降。2005年,天津石化及化学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29吨标准煤。2010年,临港工业区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0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年均节能率不低于4.5%。

四、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主要内容

1.建立以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和区域互供为目标的空间布局体系

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港化联动,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向中下游产品延伸,发展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码头、仓储和产业区上下游互动共建,建成港化一体化的石化产业基地。

临港工业区一期22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1)化工装置区占地14平方公里,包括渤海化工园、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和中石油炼化基地,既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又互供互联、协同发展,实现原料管输共享、公用工程互通、仓储相对聚集、码头航道共建。(2)公用工程区占地2.5平方公里,包括热电联产、海水淡化及制盐、污水处理、空气分离等工程,实现流程衔接最优、物料互供行程最短、管输系统串联循环、集约节约用地。(3)仓储物流区占地3.5平方公里,包括码头仓储和第三方仓储物流两个区域。(4)绿化隔离带占地2平方公里。

通过3~5年时间,逐步淘汰散布于各区县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将优质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区,按照产业链关系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实现全市化工行业的战略东移和布局优化,形成集约、集聚发展的良性格局。

2.建立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石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和节能减排,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1)发展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产出的乙烯、丙烯等石化原料,发展聚烯烃、聚酯化纤、化工新材料等产品链,形成由原油到成品油、石脑油、烯烃、芳烃、聚烯烃、聚酯化纤、橡胶塑料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发展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石化基础产品和原盐为原料,发展合成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蛋氨酸等产品链。用乙烯氧氯化法替代传统的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实现氯碱石化一体化;用联碱工艺取代氨碱工艺,实现联碱石化一体化,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硫和废渣排放。

(3)发展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石化产品和天然气为原料,发展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涂料、染料等产品链。用现代石油化工改造提升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无机盐产品,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

(4)发展能量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石化及关联产业回收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发展能量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空分与300万吨LNG能量综合利用,实现冷热能交换,每年可节电24亿度;通过建设20万吨/年硫磺回收项目,实现化工装置含硫尾气的综合治理,二氧化硫总回收率达到99.8%;通过二氧化碳回收提纯,建设干冰、二氧化碳驱等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量排放;通过回收乙烯焦油生产优质炭黑,回收氢氰酸生产MMA,实现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

3.建立以“水电汽气污”多联产项目为核心的公用工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以资源共享、能量互供、节约土地、节能减排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企业自成体系,多头建设热、电、空分、仓储、污水处理等高投入、高成本、节约减排缺乏效率的公用工程建设模式,在临港工业区集中建设一体化公用工程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公用工程产品综合生产成本。

“水电汽气污”多联产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是临港工业区一体化公用工程岛的核心,是国内第一套真正按一体化、系统化组织的公用工程,在国内外化工园区中属于理念最先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公用产品与化工原料联产联供也是最丰富、最紧密的。据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评估,与单独分建上述公用工程相比,可直接节省投资30%,节约用地40%,降低能耗30%,削减60%的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排放,总体运行成本下降20%。

这个项目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节点构成:

(1)IGCC热电联产项目

由中国华能集团绿色煤电公司投资,一期建设250MW煤造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机组。该项目是“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龙头,是国内首台IGCC示范电站。与常规火电机组相比,IGCC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联产”。煤造气形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为园区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企业提供合成气原料,为原油加氢裂化装置提供氢气,实现IGCC与化工企业的联产联供。二是“高效率”。通过联合循环,IGCC净效率可达到50%以上,而单位发电量煤耗只是常规火电机组的70%。三是“低耗能”。 IGCC电站单位发电量煤耗约为250克/千瓦时,比超临界发电厂低15%左右;单位发电用水量约为同等容量常规火电机组的1/2~1/3。四是“低污染”。煤气经净化,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9.8%以上,排放量只有常规火电机组的十分之一。副产的硫磺可生产硫酸,烟气经处理可生产二氧化碳替代油井注水,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生产建筑材料,实现全部综合利用。同时,还可延伸为天津市塘沽区海河下游以南的居民区、响锣湾中心商务区、保税区等周边区域提供公共供热服务,替代燃煤采暖锅炉,有效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

(2)海水淡化和工业制盐项目

由美国GE公司和天津市自来水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包括50万m3 /日海水取水和净化、10万m3/日海水淡化、85万吨/年浓海水工业制盐和化学元素提取等五大系统。该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同步建设并紧密联系,将工业冷却、海水淡化、工业制盐及化学品提取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上游热电联产项目用海水直接冷却,充分利用热电及化工装置余热资源,使冷却海水温度提高8℃以上,直接进入海水淡化装置(10万吨/日规模),通过反渗透工艺生产5万吨/日淡化水。浓海水经高效机械蒸发和结晶装置,可生产高品质精制盐85万吨/年,蒸发母液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品。此过程可同时产生5万吨/日软化水,直接用于锅炉补充水,实现海水梯级使用,“吃干榨净”和“零排放”,节约了能量消耗,提高了淡化效率。蒸发母液还可直接输送给园区企业,用于制取氯气、烧碱和氢气,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海水淡化与工业制盐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五个好处:一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海水资源,解决缺水地区的淡水供应。项目建成后,有效替代淡水资源0.35亿吨/年,利用海水冷却节水0.54亿吨/年。二是,解决浓海水排放和有效利用问题,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是,通过能量物料互供和梯度利用,每年可节约能源11.4万吨标准煤,有效降低淡化海水和工业制盐成本。四是,可大大节约盐田,提高现有土地存量利用效率。据测算,建设85万吨/年工业制盐项目,可直接节约盐田土地资源128平方公里,相当于置换了天津37%的盐田面积。五是,高纯精制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精制盐产品纯度在99.9%以上,用户可以直接作为原料,替代对原盐的二次提纯和精制过程,降低能耗物耗,避免提纯过程中污染的排放。

(3)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项目

由新加坡胜科公司牵头建设,包括1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再生水厂和5万吨/日人工湿地工程。临港工业区内企业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给污水处理厂,实现“点对点”式服务。经处理后,一次中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补充水,二次中水作为锅炉补充水,尾水进入人工生态湿地降解,用于生态绿化用水,实现园区污水科学收集、集中处理、循环利用,最终达到污水宏观零排放,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的部分污泥返回IGCC造气炉,经1720度高温将有害物质充分氧化,实现无害化排放。

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节水1650万吨,年污水减排1650万吨,年COD减排16500吨,实现工业区污水零排放。同时,建设人工湿地工程既可作为围海造地对近岸滩涂的生态补偿,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4.建立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污染物削减为目标的生态环保控制体系

通过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大环保投入,从源头进行环保治理,大幅度降低现有石化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1)通过优化结构,降低排放量。从国际经验看,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产业污染物排放水平,只相当于以原盐、矿物质为原料的传统化学工业的四分之一。临港工业区通过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突出了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产业,突出了用现代石油化工对传统化学工业的改造提升。规划的新建项目有90%属于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石化项目,总体上提升了环保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最低排放。

(2)通过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降低排放量。临港工业区新建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清洁技术、循环装置和环保手段,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减排效果明显,实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例如,天碱搬迁项目,纯碱生产全部用联碱工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现有的0.49万吨/年下降到0.24万吨/年。300万吨/年LNG和空分能量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电约24亿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00吨。

(3)通过集聚发展、上大压小、以新代旧,降低排放量。临港工业区新建项目均属于规模经济项目,上下游集聚对接项目和上新代旧、上新改造老设备等项目。关闭和限制高污染的小化工企业,同时将散布于全市各区的符合规划发展要求的化工企业逐步迁至临港工业区,按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序建设,形成闭合的循环链,实现企业内部和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集中建设一体化公用工程岛,实施“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形成区域内水、电、汽、气、污联动运行的系统,将改变过去化工企业自成体系、多头分散建设的模式,大大减少污染源。

五、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保障措施

1.精干的组织机构

设立由天津市领导担任组长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临港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2.完善的政策法规

由天津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结合加快推进规划实施,统筹研究支持滨海化工区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海域使用政策等,为循环经济试点提供政策法规支撑。

3.强大的科技支撑

利用滨海新区科技发展和研发转化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项目研发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

4.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由市政府投入适当资金作为公用工程等循环经济基础项目的引导资金。鼓励循环经济项目单位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其次,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给予政策倾斜。第三,对企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治等循环经济项目,在制定实施重点投资计划时作为重点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使用上优先予以安排。

六、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建议

1.制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给予财税扶持,对重点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2.全面实现园区直输供电。建议国家发改委协调国家电力主管部门,同意临港工业区热电厂对区内企业实行直输供电,尤其是向“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关联企业直输供电,有效降低电能损耗和循环经济企业生产成本。

3.优先审批热电联产项目。建议国家发改委优先核准临港工业区“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公用工程的龙头项目棗中国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并不纳入天津市电力容量指标,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鼓励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允许临港工业区海水淡化生产企业参照自来水行业6%的营业税率,替代现行17%的增值税率纳税,并予以相应补贴,鼓励和促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优先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篇12

据了解, 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将在不同类型设区市和县 (市) , 构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 全省建设3个循环经济示范市、20个示范县 (市) 、50个示范园区和企业, 滚动实施50个示范项目。

《通知》指出, 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应具有产业特色, 发展循环经济潜力较大;已经编制或准备编制本地“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每年能够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

上一篇:天然色素植物下一篇:失业保险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