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旅游业(共12篇)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大力实施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指导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导思想。相对于工业来说, 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工业上的严重污染源;没有工业生产流程;废弃物也不含剧毒等污染严重的物质, 相对来说便于处理和回收利用。但是旅游业同样可以而且应该大力开展循环经济, 因为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正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概况
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楚雄市内, 交通便利, 各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全区拥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20余家, 其中星级宾馆7家, 旅社40余家, 床位2500余张。开发区内没有自然风景区, 目前旅游资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 已建成的主要景点有彝人古镇和太阳历文化园两处, 都属人文景观。
如何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开发区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要问题。开发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抓住楚雄建设‘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精品旅游’的机遇, 立足彝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旅游产业建设的结合。大力挖掘和弘扬以‘彝’为主的民族文化。以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和彝人古镇为龙头, 打造旅游文化精品;认真研究、论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项目, 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旅游精品, 促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成为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开展旅游循环经济,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已成为促进开发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彝人古镇
彝人古镇全名楚雄彝人旅游文化古镇, 地处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路西段, 开发区管委会对面。总用地面积243亩, 净用地面积216亩,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由楚雄伟光企业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 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2004年10月动工, 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8.1万m2, 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彝人古镇是人为修建的一处景观, 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形式, 没有门票收入。它是集文化、旅游、商贸、住宅为一体, 设计上参差错落, 以彝族特点为主的一个展示彝族及本地其他民族文化的综合性社区。
古镇已建成的景点主要有:①水源广场:展示了彝族水的文化;②梅葛广场:通过浮雕、汉砖、雕塑的表达形式再现了《梅葛》这部创世史诗的精要以及太阳历文化;③火塘会广场:主要展示了彝族的火文化;④古戏台:主要用来展示彝族小型原生态的歌舞文化;⑤德运广场:通过“德运石”、“德运碑”记述了高氏相族的伟烈丰功, 突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也号召世人不忘祖训, 以德为人, 同时为开发古镇找到了历史依据;⑥望江楼:是宋代德江城及今之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是古镇的文化集萃楼;⑦咪依鲁广场:通过雕塑讲述了咪依鲁动人的传说, 展现了彝族人民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⑧桃花溪:通过溪上各种石桥栏杆的雕刻展示了彝族各个阶段的发展史。
古镇建好后尽管得到了省、州各级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但由于目前古镇的规模有限, 许多彝族的人文文化还无法向游客展示完全。例如:没有展示彝族土司文化的土司府;没有展示彝族大型歌舞文化的表演场所;没有用于彝族人民对先民的祭拜场所;没有用于展示彝族人民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南诏十三个王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的场所;用于展示彝族的婚宴文化、大型节目文化、竞技文化、手工艺文化、餐饮文化的设施过小不完善;用于游客的休闲、度假、娱乐、住宿的设施太少;用于满足购买商品房居住者的配套要素过少;总之已建好的彝人古镇的各种配套要素还无法满足居住者和旅游者的需要。
1.2太阳历文化园
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地处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历大道, 于1995年开始建设, 1999年完成的一期工程总投资4200万元人民币, 占地500余亩。现有正式员工52人。
目前已经建成的景点有:①大门迎宾广场;②葫芦海:是一个以葫芦为造型开挖的人工湖, 创意为彝族崇拜葫芦的洪水神话;③葫芦长廊;④彝索桥;⑤刀杆竞技场;⑥十月太阳历雕塑广场:是仿彝族古观象台风格建造的宏伟建筑。广场顶端的10根图腾柱, 其科学原理是彝族先民利用“立竿测日影”观测太阳运动季节;⑦火把广场:占地6000多平方米, 每年的彝族火把节就在这里举行。二期工程准备建设的景点有:彝族民居文化村、彝族民俗展演区、彝族宗教祭祀区以及购物、餐饮和娱乐等设施。但由于种种原因, 二期工程已停滞多年, 现开发区管委会正积极招商, 准备继续开发这个项目。
2005年太阳历文化园接待游客7.27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6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6930人次, 下降3.35%;接待国内游客6.58 万人次, 增长3.29%。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25万元, 比上年增长23.76%, 其中景区门票为10元/人, 全年门票收人72.40万元, 比上年增长28.82%。
2.循环经济评价分析
2.1彝人古镇
2.1.1已开展循环经济情况
古镇的二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国家规定的环保建材, 并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为了不影响周围的居民休息, 施工作业基本都在白天进行, 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和粉尘也有严格的控制。古镇中的绿化和装饰都以环保和贴近传统为指导思想。由于所在地以前不是绿地, 古镇的修建不但没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而且还美化了环境。古镇中饭店的食材比如说羊肉不但来自本地, 而且是完全用草料喂养的黑山羊, 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食品, 营养价值非常高。饭店中所用的青菜也大都是本地产的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野菜。餐具也尽量做到不用一次性的物品, 而代之以传统土制或陶制餐具。这样既保护了环境, 也体现了民族特色, 节约了成本。
2.1.2存在的问题
目前古镇的二期建设还没有竣工, 相应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古镇中的水资源还没有做到循环使用, 造成了一定的浪费。饭店的各类有机废弃物并没有直接作为动物的饲料或植物的肥料,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循环。而且古镇中的宾馆也不全符合循环经济和环保的要求。另外某些个别的旅游纪念品在设计、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上缺乏环保意识以及旅游生活垃圾的不恰当处理, 也极大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2.2太阳历文化园
2.2.1已开展循环经济情况
文化园的建设所用的建材都是环保材料, 修建时也尽量做到了不破坏周围的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 园区内的生活垃圾和废水也得到了集中收集和处理。园区内有以民族服饰为主的旅游品制作加工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手工制作, 大都选用植物作染料, 不用有毒的化学物质。服饰用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布料, 衣服图案取材于大自然, 衣料容易生物降解。
2.2.2存在的问题
现在园区内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生活用水和景区用水还没有做到循环使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还是用的传统木质火把, 对空气有一定污染, 而且也造成了木材的浪费。由于园区的二期工程还处于停滞状态, 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循环经济规划, 与开发区内其他景区和单位的互补和交流也还不够, 还未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
2.3其他
开发区内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 比如宾馆、饭店、商店、交通等行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是太深, 所开展的循环经济工作也不是很多, 在节约能源上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是在清洁生产和废物再利用等问题上可以说只有个别的、单独的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点, 而没有系统的、从小到大层次分明的循环经济。这是以后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3.循环经济设计方案
3.1景点小循环
3.1.1彝人古镇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 古镇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型的居民楼和旅馆、生态饭店、生态商店, 各种资源和能源做到综合利用, 循环使用。古镇自身形成一个生态循环式的系统, 并且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镇内的商业住宅和旅馆的建筑可部分地利用再生材料, 生活用品尽量不含有化学物质, 比如在种植中未使用化肥和化学杀虫剂的棉花或亚麻制成的不含酸的信纸、床单、毛巾等, 用过滤系统清除自来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的微生物等。客房内装配由当地植物提炼成的香味发生器, 根据需要, 向房间内释放果香或花香, 并可提供各种时令鲜花。旅馆达标废水可用来绿化环境, 粪便可制作沼气供照明, 沼气渣用作植物肥料等。
饭店中的食材可尽量就地取材, 选用无害的绿色食品, 不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这样既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又体现了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 与当代人注重环保和健康, 回归大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饭店产生的废弃物又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或植物的肥料, 朝着生态饭店的方向发展。
商店中销售的纪念品应尽量选用天然无害的原料, 产品以手工制品为主, 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 这样既能体现民族风情, 又不会带来生产上的污染。
各种人造景观 (比如喷泉) 所用的水可以用其他单位经处理过的废水, 再流向外部做大循环。路灯的照明和景观的用电可以采取各种节能措施, 根据游客的多少和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的供电方案。
总之, 古镇其实就是一个集生活、休闲、旅游、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区, 在古镇内部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循环。
3.1.2太阳历文化园
太阳历文化园的二期建设 (主要是各种生活娱乐配套设施) 还没有最终定型, 在以后的设计规划中就可以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 从景点的选址、设计、修建到后期的管理都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
园区内的生活用水可经处理后作景观用水, 火把节所用的火把也可以用其他的环保材料予以代替, 或者用现代化的光电手段来代替传统的火把。另外要加强环保和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 强化游客的循环经济意识, 让每个游客都做到自觉保护环境,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
文化园内具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从二期工程的规划、工程建设的清洁生产、项目管理、能源 (主要是水和电) 的合理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考虑。
3.2园区中循环
园区内的两个主要景点彝人古镇和太阳历文化园都是以彝族文化为基础所开发的人工景观, 已建成的项目有个别的重复性, 但是也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要做到园区内的中循环, 就必须把景点与景点之间、景点和配套设施之间、景点与其他企业之间等综合起来考虑, 达到优势互补, 资源综合利用, 废弃物再利用, 形成生态循环式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3.3城市大循环
楚雄市旅游资源丰富, 紫溪山风景区的护法明公德运碑是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台山、西山、西灵宫、兴隆寺等名山古寺使游人流连忘返;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库藏文物。
要做到整个楚雄市旅游业的大循环, 就必须把楚雄市的旅游资源、相关配套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企业、单位综合起来考虑, 从整体出发, 统一规划。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环境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使楚雄市的旅游经济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真正做到景点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城市大循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模式。
4.结论
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业的建设现在还不够完善, 这是差距, 但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同时也是有利条件。只要有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将来的建设就会朝着科学、有序、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楚雄是彝族文化的代表地, 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 开展旅游业循环经济是大有可为的。
摘要:旅游业循环经济不同于工业循环经济, 但本质都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各行业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区内以人文景观为主, 建设不够完善, 但发展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关键词:旅游业,循环经济,彝族文化,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吴易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师, 2002.10.
[2]赵恩超, 包景岭, 王小春.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城镇建设, 2004.1.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5.
[4]冯之浚.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北京循环经济, 2005:13-14.
[5]王军.资源循环型经济社会——城市的发展方向.环境经济, 2004.10.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2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型态,它融入了“三产”(第一、二、三产业)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休闲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休闲农业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植被与土壤破坏、固废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在当代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试图提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实现路径,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1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是针对日益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指导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2].循环经济理论把社会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和运行,要求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要求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减小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物质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區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龚艳:循环经济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11月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4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要通过采用无污染技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使整个经济活动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从而形成不同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当前社会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生态工业,延长生态链条,通过清洁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最后,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循环运行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想通,都强调人地合一,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模拟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使经济社会持续循环发展。
二、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古都大同,位于山西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与忻州市相连,东邻河北张家口市,西与朔州市相接,是晋北的门户,华北重要交通枢纽。因其煤炭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京师,辽京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大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大思路:即以御河为轴线,御河以西为古城,御河以东建新城,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大同市旅游总收入281亿2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8%,接待国内游客3194万5000人次,境外游客6万570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6.3%。大同市古城面貌恢复以后,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也对大同市当地空气、水、建筑及生存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大同市循环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为了协调当地环境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我们应当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这是循环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点。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生态旅游。
(一)循环型生态旅游的涵义与意义
循环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循环,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有效的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它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活动。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不仅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的体验,而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旅游资源达到最大效用。
(二)循环经济在旅游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废弃物处理等方式实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在这里主要介绍下清洁生产方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实现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保护旅游地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而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清洁生产是循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对循环生态旅游进行阐述。循环生态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旅游产品生产、交换、消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减少游客、旅游企业对环境的的负面影响,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来处理废弃物,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意,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主要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景区、生态酒店、旅行社等生态旅游企业生产或设计一些绿色产品、绿色客房餐饮以及绿色线路等,最终达到节能减耗、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环境效益。例如在生态景区内主要有产生的废气进行再处理;景区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污水再利用;延长旅游资源寿命;减少生态干扰;等等。在大同市一些地方这种模式已初见端倪。例如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煤炭资源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大同市旅游的影响也很大,但在煤炭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大同市工业旅游落后于其他地方。而如今通过采用循环经济中“资源-加工”模式以及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
四、实现大同市循环生态游的若干意见
大同市要想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首先要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大同市旅游环境的保护
旅游是最高层次需求,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大同市,首先会对大同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的评价,要想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型旅游城市,就必须优化其旅游环境,不仅包括景区、景点的环境,还包括城市街道、酒店交通的环境。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大同市环境质量,为发展循环生态游奠定基础。
(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尤其是古建筑以及古城墙
大同市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旅游资源、煤炭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各种宗教古建筑最能反映出大同市当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发展,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为大同市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条件。大同市要想建设为生态旅游城市,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就要做好各种古建筑保护工作,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视对大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5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6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蟹岛模式;启示 随着大众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早期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长期消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永续发展的途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 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循环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和开展,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清洁生产、旅游重在体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绿色认证、发展循环超市等方式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大自然环境,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建立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使我国旅游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2 、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蟹岛生态园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境内,紧邻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总面积180 hm2,其中9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10%用于发展旅游业。为了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蟹岛始终坚持“有机、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蟹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蟹岛依托高科技、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了生态旅游。蟹岛度假区内有近133hm2的大田种植区和13 hm2的蔬菜种植区, 蟹岛依托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蟹岛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旅游等,游客实现了走进乡村,认识有机农业,享受有机食品的旅游体验。农业产品主要用于供应旅游业发展所需,同时,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废水、粪便等通过分解处理等再次用于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农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
(2)水资源循环利用
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后的循环使用;二是水资源的能级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污水,蟹岛对经园区处理后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氧化塘进行生物净化,经过沙滤后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家畜饲养以及鱼塘养殖。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体现在蟹岛地热资源的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水资源,蟹岛把刚出来的水温度高达67℃地热水用来供应洗浴中心、游泳池以及园区冬季时的房间取暖。当水温降至40℃时,地热水则分别进入温室大棚、沼气池以及垂钓中心。当水温降至20℃时,地热水则被排放到鱼塘和农田,用于养鱼或灌溉农田。通过水资源的能级利用,蟹岛每年平均可节约用电170万kW?h。
(3)物质循环利用
蟹岛根据生态学原理创造性的把水稻和螃蟹互相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稻田养蟹,稻蟹二者存在着共生互利的关系。水稻可为蟹遮荫,稻田的杂草、浮萍以及昆虫是蟹的优质饵料;而蟹能疏松土壤和水稻根部,具有除草、灭虫、保肥、造肥、中耕的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水稻增产的效果。水稻收割后,把稻草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保温被,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给饭店食用,稻壳、稻糠用于加工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供给饭店用,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蟹岛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物质利用程度,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4)清洁能源和零排放
蟹岛园区内所用能源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地热、太阳能、电能等。此外,蟹岛广泛使用地热资源,使之取代传统的煤或石油成为园区供热的主要方式,消除了使用矿物能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蟹岛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也非常科学。污水处理厂将蟹岛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清洁水。蟹岛的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可回收的垃圾继续回收利用,不可再利用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场填埋,蟹岛垃圾基本实现了全部的资源化利用。
3 、蟹岛模式的启示
蟹岛生态园区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区借鉴。园区摆脱了单纯发展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建立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真正做到了自给自足,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发展旅游业不能单纯靠自然环境的供给,蟹岛模式告诉我们综合、合理地利用资源,既能节约能源和开支,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得以完善。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系统能量利用结构和效率,各子系统形成了在空间上连续。
总之,蟹岛生态园区一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环保和节能建设,节能减排成果显著,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蟹岛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的典范,对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
[2]曹艳英,马润花,徐民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2004,(3) [3]卞有生、张凤廷:《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 大理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上了台阶, 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获缺的重要力量。然而, 在发展的过程中, 大理旅游业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如旅游资源的破坏, 经济效益的上升缓慢等。在探寻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 循环经济的理念被提出并加以应用。本文即从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入手, 结合大理旅游业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具体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1 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要研究循环经济下大理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应当了解循环经济以及它其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力争利用资源的可再生和可再次利用性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长期相互和谐, 即保证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又使之对经济的发展起长远的辅助作用。应当说, 循环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具备新的系统、价值、经济、生产、消费观, 可称其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1.2 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而资源与环境又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将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协调进行统筹发展的经济形式, 既充分考虑到了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 也考虑到了生态、环境、资源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有着不可回避的契合点, 既有利于对旅游业发展当中由于经济效益脱节、经济收益降低所带来的困境进行解决, 又有利于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源源不断的促进元素。换句话说, 循环经济有助于旅游业审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提出有效的促进其发展的各项对策。
2 大理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2.1 大理旅游业概况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 坐落于云南省西北部, 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曾是唐南诏、宋大理国的都邑, 以历史悠久、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 自然山水风光秀丽多姿, 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浓郁著称。正是由于上述特点, 大理的旅游业较为发达, 这也成为了大理乃至云南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具体来说, 大理的旅游以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 包括深具历史渊源的古城、气势雄伟的苍山、历经风霜的崇圣寺三塔、碧波帆影的洱海以及奇异秀美的蝴蝶泉等, 除此之外, 与自然环境相应的民俗风情和重大民族节日, 也成为大理旅游的重要砝码。
2.2 当前大理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大理旅游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 然而随着西部开发, 云南作为重点经济发展对象, 来大理旅游的游客剧增, 这虽然在短期从经济上对大理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不可避免带来并凸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耗的脱节以及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改造
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业的发展给大理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让大理成为云南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应当说, 大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族人文气息, 然而一直以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呈反向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更有相脱节的趋势。具体来说, 大理的自然旅游资源随着游客的增多正在面临着消耗乃至“透支”的压力, 这必然需要用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来进行维护、保养, 可是在当前, 真正重视此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却鲜有, 这使得客观上经济的发展与旅游消耗的存在愈加脱节, 为大理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困境。
除了旅游消耗与经济的脱节, 对经济发展的忽视还造成了大理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改造。应当说, 盲目改造的目的还是经济效益, 但是正是对经济效益的正确理解以及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够重视使得旅游资源的拥有者乃至商户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浅利益盲目的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现代化”、“方便化”的改造, 这种改造许多是建立在破坏旅游景观的自然性基础上的, 这务必对大理原生态的旅游特色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长远看来不利于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2.2.2 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眼光短浅, 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 长期以来, 大理积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并以此带来了旅游业的早起步, 从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应当说这些良好的基础, 完全可以成为大理旅游深度发展的不竭动力, 然而由于相关主管部门以及领导人员的小富即安心理以及狭窄的视野, 再加以怕背负担的心理作祟, 他们任由大理的旅游业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而毫不考虑市场对政府规范行为的需要, 从而造成相关管理部门与人员的“缺位”、“失位”和“错位”, 使官本位成为妨碍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
2.2.3 开发空间狭小, 丰富的旅游资源未形成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 大理的旅游开发一直立足于地理空间上的“苍洱地区”, 导致游客对大理旅游的印象也基本上就集中在“苍山洱海游”, 这正从侧面暴露了大理旅游业开发水平低下, 产业形态单一以及开放空间还比较狭小的弱点。这样就造成了以下局面:首先, 大大降低了大理旅游业的吸引力, 很难让旅游者长时间地停留进行深度的旅游活动, 其旅游状态只能停留在中转、顺道观光, 也很难为大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 尽管游客源源不断, 大理的交通条件也有所改善, 但是想形成可持续的旅游系统, 使游客多次慕不同的名而来, 难度还是很大的。
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正是由于大理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愈加突显, 循环经济的作用渐渐显现,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对大理旅游业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
3.1 树立大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 各方面都应当了解循环经济与大理旅游业的不可分割性
大理作为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大多数的居民都应当了解旅游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应当从此方面入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 包括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宣传, 在居民尤其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商家中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 使其自始至终都了解大力旅游资源与长远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从而能够在思想上树立节约能源、关爱环境, 以可持续的形式保证旅游业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 从而以思想带行动, 确保大理旅游业的基本发展。
3.1.2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从自身做起, 树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人民群众的引路人, 应当从自身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主动学习经济及旅游业的相关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实践调研, 在掌握了大理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则及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 准确地发挥其舆论导向和监督、普及知识的功能, 积极引导旅游业相关管理人员转变发展理念,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上而下的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从实践上做到将循环经济理念渗入大理旅游业发展
3.2.1 从整体上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双赢”。将其应用于旅游业当中, 就是要构建一种整体性的旅游循环经济, 具体到大理, 就是既要正确对待大理自然环境保护, 同时又要在此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益的正常提升, 重视营销作用, 树立“大理全境旅游一盘棋”的思想, 切实将“大理游”从“大理自然景观游”变为“大理生态经济全境游”, 综合能够体现大理自然环境特色与社会历史民族文化风貌的全部因素, 构建出一个整体的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和谐的大理旅游。
3.2.2 设置具有大理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
(1) 住宿条件。以往大理旅游的住宿条件与其他城市的并无二致, 都是按照现代化标准型的条件进行设置的, 对于到大理寻找独特风情的游客来说, 这无疑是影响其性质的一个因素, 同时, 有的商家为了构筑所谓的高标准, 甚至在外部装修方面会影响到大理古城所应有的“古风”。事实上,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大理旅游住宿条件应该是较多保留本地风韵的, 因为这不仅保留了当地本身的风情, 不易破坏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地区整体和谐性, 更容易使游客从各方面都感觉到大理的独特气息, 使其旅游具有各方面的完整性。
(2) 交通状况。应当说, 大理的交通在长时间对旅游业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有了极大的改善, 路、空交通设施都已经较为完备。然而与住宿条件相似的是, 除了适宜步行的地方, 游客们游览大理还是主要借助于私家车、出租等。作为一个民族性较强的旅游胜地, 大理的交通也应当与本地的资源、环境所适应, 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势必会对大理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 同时也与循环经济要求下对大理“本来面目”的维护起到反向作用。因此, 在交通方面, 大理也应当更多的借助于与本地风情相应的马车, 尤其是改进之后的马车等作为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 以使其得到真实的大理生活感受。
(3) 新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即注重循环体系的构建。循环经济理念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元素, 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就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前面讲过, 大理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完全发掘, 还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 在对大理新旅游资源的发掘进程中, 必须重视循环体系构建, 本着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保护环境的原则, 采用节能降耗技术,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 并将这些可再生能源变为旅游源动力, 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人量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使新资源从规划到应用实行都成为循环经济的产物, 力争在节能减排并具有让游客容易接受的前提下为大理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在旅游活动期倡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绿色消费
大理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化特点较强的城市, 因此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这一特点定会被注重且发挥到极致。在旅游区内, 相关部门应当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并结合相应的处罚手段, 以引导游客进行生态化的旅游行为, 不乱丢垃圾, 不破坏公物, 不乱涂乱画;此外, 生态旅游倡导旅游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消费品, 在运用旅游资源乃至小到洗漱、饮食用具方面也尽量使用一次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降低了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的动力, 促进大理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大理旅游业发展不仅能够使其正确面对其本身所具有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更为其发展方向提出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对策,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在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更深入、广泛的应用下, 大理的旅游业发展必将更加完整、和谐, 更具吸引力与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贾英.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4, (4) .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8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旅游循环经济是涵盖旅游的开发活动、旅游活动和旅游区的工业、农业等各类社会活动, 包含着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在各种新型技术支持下, 按照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所谓“3R”原则, 在各产业内部和各产业之间形成多产业链、多闭合循环路径, 并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 实现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再修复五原则的旅游模式[1]。旅游循环经济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点, 能够实现旅游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实际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 实现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友好、与环境承载力的适应,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旅游业的广泛关联性、发展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载体。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旅游业作为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 是旅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是实施资源战略,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重大战略措施。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在推行旅游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借助各种宣传教育力量, 向公众普及循环经济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呼吁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有助于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
二、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旅游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 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 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 但是目前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限制了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职能不明确, 职权比较弱, 难以实现对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 这就造成了旅游经济管理水平参差不一, 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 影响了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也影响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 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 由于财政困难, 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 设施不全, 造成好的天然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 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 旅游设施不配套。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由于管理部门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 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 造成花大量人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高效利用, 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再次, 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周边绿化程度低, 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和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匹配, 连接景区的旅游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 污水、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管理者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选择时, 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 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环、大发展大破坏”的尴尬局面, 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3. 急功近利与亡羊补牢式的开发
一种开发模式是为开发而开发, 对资源只开发、不保护,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基于经济利益。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 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 经营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再去盲目地开发下一个景点, 如此循环直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在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之初很多景点的开发都处于这个状态, 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 南方某景点区推掉半个建豪华饭店, 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等, 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 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2]。另一种模式是为保护而保护, 这是一种纯事后的行为, 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 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 这种开发和保护模式是消极的, 属于亡羊补牢行为。亡羊补牢模式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的, 因此, 3R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在补救过程中必须贯彻才能达到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 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 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 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客源随之慢慢萎缩, 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 行业的高失败率。难以实现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良性运转。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应以循环经济新视野去思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实现旅游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整合旅游资源, 强化政府主导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综合性产业。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 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杜绝旅游资源部门化, 部门权利利益化问题,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政策法规、生态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 决定了旅游生产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必须做到科学规划, 全面部署, 统筹安排。因此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战略,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才能对旅游资源及其所依存的环境条件进行长远规划和综合利用, 为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 实施以保护为目的和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 是适合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某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 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如一些湿地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资源如果被破坏了, 就难以恢复。这样的旅游资源, 就要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 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进行规划,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 经济利益要为自然资源的保护让路, 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般投入高、收益慢, 所以一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和投资。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是适合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一些古代建筑群、摩崖石刻等, 要想对其进行开发, 必须同时对其进行保护, 这些资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 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能使其消失的更快。可以选择首先由政府进行3R指导下的循环经济规划, 然后再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人文资源既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发, 又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产品生产观要不断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之间, 生态系统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来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关系到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和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甚至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这使旅游产品生产观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应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去考虑旅游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以改善和提升旅游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质。主要工作包括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推广、能源综合节约利用和新能源应用、物资循环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推进产品信息交流系统等的开发与运用。
4. 建立环保技术支持体系
在我国, 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一般都是粗放型的, 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改变这种经营方式, 不断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主要包括环境友好技术和污染治理末端技术, 如清洁生态技术、绿色消费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工程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旧物资回收处理技术等。通过这一系列环保技术的综合利用, 最终建立起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5. 旅游消费活动必须强调理性行为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创新等, 都是从旅游经营角度来衡量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研究旅游消费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则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 旅游者作为消费主体, 其行为总是不同程度地对生物群落、水体资源、空气质量、环境卫生、地域文化等众多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既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既有游客故意为之的, 也有游客无意使然的。因此,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中“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理念, 要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提高生态伦理道德, 强调游客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行为。
参考文献
[1]明庆忠, 李庆雷.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85-86.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9
1.1 循环经济概述
工业革命产生以来,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提升,对自然与环境干预的规模、边界、范围也急剧膨胀,由此导致资源耗费速率加快,废弃物排放以几何级速度增加,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频频向人类告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向人类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所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人类外延式经济增长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因此,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思想古今中外皆有,但作为一种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1965年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D.W.&Turner,R.K,1990)首先使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人类开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等多个维度来推进循环经济,在解决资源的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矛盾方面,在解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方面正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目前,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循环经济是相对于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在减量化、资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三者联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和价值增殖。
1.2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循环经济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世界各地获得普遍发展认可的同时,其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并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进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旅游业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烟工业”。因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旅游业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循环经济被誉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我国著名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学者明庆忠也指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范式,从形式上看是封闭的物质循环流经济,实质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旅游业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产业,如不能与环境和谐共生,其将成为短命产业。因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在维护自然与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美学性基础上,满足代内和代际之间的需要,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与超循环理论
2.1 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认识
旅游本身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将一般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中。Jafari(1992)认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刘人怀(1986)是国内较早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对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钟韵、彭华(2001)提出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旅游研究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许多学者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从系统的功能、属性、结构、自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种旅游系统模型:旅游控制系统(王家骏,1999;李文兵,2003);旅游功能系统(Gunn,1972;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杨新军,1998);旅游活动系统(刘锋,1999;吴人韦,1999;吴晋峰等,2001);旅游经济系统(宋东涛,2001;王云才,2002);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冯新灵,2003;王迪云,2006);旅游混沌系统(Faulkner和Russell,1997;Mc Kercher,1999)。而本文认为旅游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由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复合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在把握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发展起来的。旅游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和多重超循环结构。由于旅游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2.2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艾根(M.Eigen)和舒斯特(P.Schuster)首先提出。它是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运行方式的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既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展的形式。自组织的系统循环反应包含三个基本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1)反应循环是循环反应中较低级的组织形式,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序列,其中某一步的一种产物恰好是先前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自身不产生催化剂,其来自系统外部(“外催化剂”)。(2)催化循环是反应循环的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在整体上已是一个自催化和自复制系统;催化循环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内催化剂”)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3)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在超循环中,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身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复制单元的产生提供催化(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支持。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圈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网络结构还具有以下功能:(1)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超循环是至少含有一个“催化循环”的循环,因而超循环网络系统在“催化循环”的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必将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2)整合功能。一个催化的超循环经过循环联系能够将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子系统)更加紧密的连接起来,形成功能性整合的共生结合体。(3)非线性功能。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将使超循环网络系统各组分和结构有更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物流、信息流、能流会聚起来,被系统充分利用。(4)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3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3.1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网络结构
目前,国内外在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对接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来展开,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1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不仅有利于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服务生态化,也有利于达到减少污染物,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催化”(成本节约和利润增长)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内部物质、能量、资源等自发循环(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比如旅游酒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产品销售阶段,向客人提供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拓展网络经营及绿色物流配送渠道,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损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应积极引导客人保养维护酒店设施设备,倡导循环消费,如将客房卧具由“一天一洗”改为“一客一洗”等,将极大减少酒店经营成本。
3.1.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
单个旅游企业在生产和劳务提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不一定能完全为自身所回收利用,这需要到企业外组织物料循环。按照产业生态学的观点,旅游经济系统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产业代谢”关系,即一个企业部门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部门作为生产原料加以利用,企业“制造”的废弃物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分解,企业之间通过“交叉催化”(共赢)耦合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可视为催化反应)。如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就可能耦合为观光农业、观光休闲果园、渔家乐、观光牧场等,与加工业、制造业耦合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游览等,形成产业共生体。譬如北京蟹岛度假区以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链循环模式组织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综合利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等绿色措施,基本实现物质能量大循环,污染物零排放,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旅游途径,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是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个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基础上形成的多重超循环,具有复杂特性。社会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在内的旅游产业循环体系。譬如我国许多地方开展的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建设就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这种社会大系统超循环关联组织多样化,相互联系复杂化,在非线性关联作用下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运行高效的体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旅游循环经济中的3个循环从形式上表现为复杂性依次上升,从功能上超循环结构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3.2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网络结构形成的前提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内在本性是可持续发展,被动单调的反应循环结构不能满足这个本性要求,那么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和借助市场力量来调整系统结构,是超循环网络形成的重要前提。
3.2.1 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
一方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每个旅游企业和游客都能够主动理解和主实施它;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是非均衡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与其它子系统耦合成社会大系统超循环结构,才能有效运行。因而,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为实施循环经济的旅游企业颁发绿色企业称号;对包括旅游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督促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推行绿色旅游业产值核算,改革现行的旅游经济核算体系,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旅游经济核算,将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折旧、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旅游企业成本核算中等。政府通过以上措施(起到“外催化剂”的作用)迫使旅游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变革、技术管理创新和绿色环保生产,从而实现和提高企业赢利水平。
3.2.2 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结构是一种连续运行不可隔断的整体性良性循环结构,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保障其运行。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健全价格机制,实现利益驱动;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旅游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向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旺盛消费需求将驱动旅游企业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在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的监测下,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技术;打造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的绿色产业链条,在企业之间合作建立基于生态循环规律的旅游产业集群;可促使旅游企业加入社会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网络体系,转移或部分转移旅游企业处理废旧产品的职能和成本,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4 结语
浅论旅游循环经济的人文精神 篇10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3R”原则) ,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 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22号) 明确提出, “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逐渐实施开来, 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遵循循环经济理论, 履行循环经济实践, 以生态效率为目标, 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 按照生态规律,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 减少旅游环境污染, 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人文”, 思想史中, “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易·贲卦》中:“ (刚柔交错) ,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即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 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 “人文”思想主要被用来描述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抑而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想, 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 则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诞生了, 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 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不仅体现了旅游经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追求, 更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旅游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纵观中西方人文思想, “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 否定人沦为物的奴隶。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要求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 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谐旅游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旅游, 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运行以及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 (或者说是和谐的体验) , 达到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事态和谐 (人与人/社会的和谐) 以及心态和谐 (人的身心和谐) , 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然而, 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众多诸如地表景观破坏、水环境污染、空气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和谐的旅游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 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按照旅游循环经济战略, 遵循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原理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 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充分考虑旅游承载力, 把旅游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促进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过度消耗旅游环境、破坏旅游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依托清洁能源、能耗最小化进行发展, 促进物质循化过程废弃物最小化;最终实现投入物质减量化, 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 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者的和谐体验。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旅游者可以认真思考旅游的本质和真谛, 树立正确的旅游理念, 把旅游作为知识经历、知识体验、知识交流、审美欣赏、净化灵魂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等, 并由此提升个人价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依托力量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创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 (1) 理论创新, 即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 (2) 技术创新, 研发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运用新材料, 加强技术创新, 构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3) 法律政策创新, 要完善与旅游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4) 文化创新,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注重文化创新, 即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软性管理模式, 主要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管理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旅游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系统, 若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以上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的理论、技术、法律政策、文化观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支持必须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首先, 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观的深刻转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 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 将旅游业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及旅游者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 同时, 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严重失调, 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在慢慢丧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转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观念, 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环境伦理观、生产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来指导旅游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观念、素养上升到法律条例程度, 做为一种法律规范来约束、监督人的行为, 以此来保证新的理念、模式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
所谓“人地关系”是,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哲学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有“天命论” (自然灾害、生产丰欠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定) 、“机械唯物论” (人地关系密切, 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 、朴素的“辩证唯物论” (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 因人而异) ,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所渗透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 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 并无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性, 超越自然万物;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没有伦理关系。数千年来, 人类在这种傲慢观念的驱使之下, 对自然界采取了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盲目地掠夺式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地关系”。首先,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将永远持续下去。其次,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 长期以来, 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再次, 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 即“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人具有能动功能和机制, 人是地的主人, 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类利用、认识、保护的对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人, 而并非自然环境。所以,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只有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经四书全译.十三经注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61~62
[5]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4 (5) :87~90
[6]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 :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经济地理, 2007, 27 (4) :681~685
[8]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7~67
[9]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纵横, 2006, 11:15~17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 1991, 11 (3) :1~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88
试论循环经济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3.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3.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6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循环经济:旅游业 篇12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循环经济”一词就已经出现。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 以“3R”仁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在国外旅游业中的应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从循环经济在旅游业的运行范围来看, 存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3]。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该地区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应用。
二、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一) 自然地理及社会环境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相邻,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长江下游两岸, 古运河纵贯镇江、扬州。境内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多低山丘陵、水系发达。但三地因为是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水系面积大同时带来的环境保护难度也大。
宁镇扬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繁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4年8月颁布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又将加快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密集的工业区以及大量的汽车尾气使得大气污染严重, 同时在宁镇扬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网络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机制。
(二) 旅游资源状况
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镇江以古代寺庙资源和三山为主, 扬州则以园林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是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单个旅游景点特色不鲜明, 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三地仍然没有统一的旅游形象, 游客对该地区的认知零散;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观光型旅游为主, 休闲度假旅游不突出。
(三) 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宁镇扬三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 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但要地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仍然面临较多问题。第一, 宁镇扬三地由于长期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存在各自开发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人力、物力过度浪费。第二, 该地区内旅游景区和酒店业的资源消耗高, 景区垃圾处理未实现循环经济, 绿色酒店所占比例不大。第三, 宁镇扬三地缺少旅游业龙头企业, 集团化企业数量较少, 对外竞争力较差。
三、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 旅游产业战略价值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31号文件, 即《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和同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是一种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正是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旅游业保护其核心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 旅游产业实践价值
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将使旅游企业、景区、企业与景区等各环节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企业层面上, 通过实行微观循环经济, 减少浪费, 提高效益, 同时也可加强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景区实行微观循环经济, 则可改善景区环境, 创新生态景区的服务。宁镇扬三地从社会层面上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 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
(三) 旅游产业环境价值
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改善旅游企业生存环境、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将宁镇扬三地旅游业看成一个可循环的系统, 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规划和营销方案, 防止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改善当前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制定政策法规, 建立科技研发体系、教育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等, 真正从公众、企业、政府三方面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的价值, 改善消费观念、防止旅游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宁镇扬旅游一体化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 政府统领构建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
由宁镇扬三地政府统领, 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以循环经济系统为主导思想, 制定旅游产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各方面规划,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规定三地旅游业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 如酒店与生态农业园区的合作, 景区和酒店等企业与科技部门和环卫部门的合作等, 防止各自为政、内耗严重以及过多的重复建设, 规划一经审定, 应具有法律效力。
(二) 健全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区域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企业评估体系、经济奖罚机制等, 消除三地旅游市场的制度壁垒, 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 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 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 确保循环经济落实到旅游行业中来, 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
(三) 丰富宁镇扬旅游产品结构
目前宁镇扬旅游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辅之以度假、商务等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修学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造, 积极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绿色养生性的休闲、度假绿色旅游产品, 增加采用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景区, 向游客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 共同促进宁镇扬地区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塑造宁镇扬高品质整体旅游形象, 实施宁镇扬旅游整合营销
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 宣传宁镇扬的循环经济体系, 塑造高品质的整体旅游形象。制定统一的整合营销计划, 多种形式并举, 开展长期的整体性联合促销。建立优质高效的宁镇扬旅游网站, 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务双重功能的内容, 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 宣传生态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和部分潜在旅游者的需求。
(五) 宁镇扬旅游企业贯彻落实旅游循环系统
在企业层面, 宁镇扬地区的景区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 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 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景区方面, 引进循环经济系统, 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能源的利用, 如污水的净化及重复利用, 垃圾的分类和利用等;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 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从饭店方面, 根据国家绿色酒店的要求, 引进循环经济系统, 减少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 将强宁镇扬区域内酒店之间的合作, 加大饭店产品创新, 如互换厨师举办特色美食节, 与生态农业结合, 推出绿色养生系列餐饮产品。
从旅行社方面, 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 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 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 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4]。
(六) 健全旅游服务网络体系, 提高区域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包括健全的交通体系、详细的信息服务平台、优惠的区域旅游网络。加强宁镇扬区域内旅游交通协调力度, 开辟旅游车辆“绿色通道”, 形成区域旅游集散网络;建设宁镇扬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统一的、开放的、交互的信息传递网络。推行三市公园卡、旅游年卡、组合式联票和交通卡的通用, 制定区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提高区域旅游质量。
摘要:文章以从循环经济的视角, 从宁镇扬旅游的现状分析, 判断宁镇扬在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并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宁镇扬旅游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83~44
[2]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 (9)
[3]阂毅梅.德国的《循环经济法》[J].环境导报, 1997 (3) :40.
【循环经济:旅游业】推荐阅读: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10-06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10-21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08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果树循环经济05-08
林业循环经济05-15
循环经济立法06-11
循环经济体系06-18
产业循环经济06-20
循环经济理论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