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2024-10-21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通用9篇)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1

摘要:随着海南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定位的不断提升,旅游市场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积极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产业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赢选择。据此,深入地分析了海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1引言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旅游市场的培育开拓,是一种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海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产品生态设计、旅游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绿色旅游消费等融为一体的旅游循环经济,运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从而解决旅游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尖锐矛盾,是个越来越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2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海南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传统的旅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南目前没有旅游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与国际上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成熟的滨海度假岛屿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

2.1多数市县都有初步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行动

海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生态立省,并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海南很多市县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都提出了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公交系统率先使用节能电动汽车和气电混合动力车,并着力打造低碳生态小城镇。三亚市也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循环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儋州市指出要逐步建设成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琼海市提出,以博鳌为试点,打造低碳生产生活示范区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等。

2.2循环经济技术在旅游业中得以快速应用

在海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循环经济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旅游行业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生态环保方面、新能源及节能方面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其中生态环保方面有污水处理、环保厕所、垃圾处理等;新能源及节能方面有高效节能混光路灯等;资源保护方面如通过应用高科技手段监控监测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监控景观环境等。

3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总量相对偏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相关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单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靠政府的雄厚资金支持。海南省国民经济收入在全国省市中一直排名靠后,经济总体实力一般,财政支出也相对困难,这些现实情况制约了政府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总量相对偏低,使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3.2破坏生态资源的野蛮旅游开发行为屡见不鲜

由于政府监控不力和开发商利益驱使,海南旅游开发中经常出现糟蹋和破坏环境的野蛮开发行为。如毁掉大面积的森林来建设高尔夫球场,填平湿地来建旅游设施,毁掉海防林发展滨海度假项目,大量挖河沙来建造楼宅发展旅游地产,这些过度开发行为使生态被破坏得满目疮痍。

3.3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

近些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海南的旅游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如宾馆饭店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了水体和土壤,地表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全省的河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浅海海域受到污染的区域不断扩大,各种有毒污染物排入海洋,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物种资源受到威胁,海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减少,贝类、海草、海藻等骤减或消失。潜水等旅游项目的大面积开发,使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乱砍乱伐和全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大兴土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气温升高。滥杀滥捕野生动物,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等等。

4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4.1缺乏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价值的战略认知

从理论上来说,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长远上不仅能够带给实施企业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其增值并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在价值创造中减少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应该大力支持的。但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是用GDP来衡量的,政府领导为了在任期间的政绩表现,往往容易忽视长远发展,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行为。而旅游企业多数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带来长期丰厚回报的这种前瞻性眼光。各相关主体急于求成,对循环经济及其实践价值的认识,仅局限于生态价值和环境保护,而对其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缺乏认知。

4.2缺乏保障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尽管海南目前也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定》、《三亚市水上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但是,现有的旅游相关政策主要仍是服务于传统粗放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而海南旅游产业要想提档升级,急需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循环经济制度法规。海南至今仍没有针对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的行政法规,只在《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条文中提及生态旅游,没有对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使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了问题无法可循。

4.3缺乏保障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奖惩机制

旅游相关企业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而资源和环境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当建立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与其短期利益相违背时,他们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上就很难自觉主动,容易打擦边球,出现相关工作推行不到位的现象。因此,政府很有必要对旅游相关企业实施相关的市场奖惩措施,来保障旅游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目前,海南缺乏不同主体排放标准要求的政策法令,以及激励和约束他们排放行为的市场奖惩机制。

5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5.1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涉及旅行社、景区、宾馆、酒店、饮食、娱乐、交通、通信、会展、金融、房产、环保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众多行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因此,以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国际旅游岛是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系统设计包括旅游企业的循环模式、旅游产业链的中观循环和社会大循环。

5.1.1旅游企业的循环模式

旅游相关企业如酒店、饭店、景区、旅游交通企业以及旅行社等,都应该建立自身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应该在企业的规划、建立、资源利用和回收等方面建立各自的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5.1.2旅游产业链的中观循环

海南旅游产业的中观循环,要避免旅游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联盟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社会化分工,增强企业关联度,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旅游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

5.1.3社会大循环

海南应探索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社区等,最终将海南岛建设成循环型社会。

5.2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供动力因素

5.2.1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推动

目前我国与旅游循环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较少,要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海南地方政府、旅游相关主管部门以及环保部门应联合起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利用中央赋予的特区立法权优势,学习借鉴现有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一些针对促进海南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条例,使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由当地政府强制要求各相关主体执行,使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

5.2.2奖惩分明的经济措施带来利益驱动

要想让旅游相关企业积极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走循环发展模式,海南地方政府需要创造各种环境条件,让旅游相关企业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发展机遇。这些条件中,奖惩分明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效果最佳,如税收,收费,投资,融资,财政补贴等政策。减免积极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和产品消费税等税收;对污染严重的相关企业征收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和垃圾污染税等排污税;对开展旅游循环经济企业和机构给予优惠利率的贷款,而对于高污染、破坏型的企业控制其贷款数量;对于典型的旅游循环经济企业和旅游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重点项目进行财政补贴。

5.3居民和游客的生态教育与宣传

5.3.1游客教育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等,应对游客开展旅游教育活动。如制作环境宣传教育的公益广告和各种标识牌,投放到各景区和交通要道,来规范和引导游客行为;在春节前后旅游旺季时,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月,鼓励游客自带垃圾袋,节约资源,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减少垃圾废弃物四处乱扔的不良习惯等;鼓励旅游者用无动力车或步行等低碳的出游方式;鼓励游客选择入住节能环保型酒店并积极配合酒店的循环经济活动等。

5.3.2居民生活习惯培养

对于当地居民,政府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方式,对全民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当地居民的循环经济意识,使居民在生活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循环经济活动中来。另外,还应该让环境保护知识和绿色消费理念进青少年学生的讲堂,进社区居民的宣传报栏等,对积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居民给予奖励,宣传先进,曝光落后,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推动节能、节水、节粮,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

6总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所有旅游资源中最宝贵和得天独厚的,但却有易损特征,极易受外界破坏而降低自身质量,从而降低旅游者体验。因此,在海南旅游开发中,尤其要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中,率先使用循环技术和管理,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庆雷,明庆忠,马继刚.旅游循环经济视野下餐饮业的运营与管理[J].生态经济,2007,(10).

[2]王佩良.论湖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4).

[3]朱孔山.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4).

[4]李庆雷,杨敏,李秋艳,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1).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2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旅游循环经济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基于此,文章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中,在循环经济“3R”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策略,包括旅游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旅游企业间的生态化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生态化.

作 者:袁花 明庆忠 吕利军 Yuan Hua Ming Qingzhong Lv Lij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11) 分类号:X22 关键词:循环经济   旅游产业生态化   旅游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3

[摘 要]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在青岛董家口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定位于旅游休闲组团,其内部的循环经济建设对整个董家口区域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充分研究度假区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由产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和区域间大循环三个层面构成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案,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意识等问题提出创新融资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宣传引导等对策建议,并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进行评价。

[关键词]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80-04

Abstract:Langyatai Tourist Resort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ational circular economy demonstration area of Qingdao Dongjiakou, which is positioned as the mission group of travel and leisure. Its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ngjiakou area, and ev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he fully study of the inner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scheme is designed, including the small circulation of intra-industry, the medium circulation inter-industries and the large circulation of inter-areas. For the problems of fu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awar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financing mechanisms,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talent introduction, publicity and guidance and so on. And finally the benefits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from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re evaluated.

Key words:Langyatai Tourist Resort Area;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comprehensive benefits; evaluation

琅琊台旅游度假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镇,下辖陈家台后、王家台后、东桥子、东港头、周家河、车轮山前、丁官庄七个行政村,以及琅琊台景区和度假区小学。琅琊台旅游度假区199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

在新一轮区域规划中,琅琊台度假区被划入青岛董家口经济功能区。董家口经济功能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规划发展的经济功能区之一,也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是董家口经济功能区内的旅游休闲组团,与商住组团、临港产业组团和港口物流组团共同构成了董家口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琅琊台旅游度假区主要承担了功能区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居住和部分商务功能。董家口经济功能区作为青岛市重化工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构建切实可行的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建设方案对整个董家口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环境分析

(一)良好的外部环境

1.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度假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条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琅琊台旅游度假区所在的董家口经济功能区,是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琅琊台旅游度假区作为董家口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旅游度假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旅游循环经济的建设有示范作用,因而将能获得来自国家及山东省的多方面支持,形成一定的政策优势。

2.《董家口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度假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董家口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区域内四个组团之间循环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了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这就使得度假区产业发展偏重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其循环经济发展也必将体现这一产业特点。

3.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术储备,为度假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保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青岛市通过自主研发和项目引进,在碱厂白泥、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与应用体系,逐步掌握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技术,节水、新能源利用等成熟技术也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推广使用。这些技术经验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节能减排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优越的内部条件

1.度假区内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为度假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基础。琅琊台区域风能密度大于150瓦/平方米,有效风时数大于5000小时/年,属于风能丰富区[1]。太阳能辐射量为1050~1400千瓦时/(平方米·年),属于太阳能丰富区[2]。该区域自然岸线西起棋子湾西侧,东至古镇口湾西岸,约为90公里,礁石岸线、沙滩岸线、礁石和沙滩混合岸线、滩涂和人工岸线均有分布,平均潮差2.94米,潮汐能和波浪能也比较丰富。这些丰富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度假区内化石能源的替代创造了条件。

2.度假区海域近海生物种类繁多,推动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周边海域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203种,其中动物175种,植物28种。年生物总量平均87.5克/平方米。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为度假区内鱼类、贝类、藻类等海产品养殖创造了的良好条件,也为度假区内海产品加工和纪念品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汇,为度假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不仅有车轮山与龙湾形成的山海相映、蔚然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秦琅琊刻石、徐福殿、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观龙阁、鲸馆、琅琊文化陈列馆、秦阙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加之近年来建成的游客中心、徐福街、王家台后村和台西头村的渔家乐服务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

4.产业发展与区域定位吻合,形成了度假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产业框架。围绕着区域定位,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的三次产业分别是:以渔业捕捞、水产品培育与养殖、蓝莓等特色果品培育与种植等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干货、海鲜和旅游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第二产业,以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区域内无重化工企业,且第二产业比重不高,仅占整个区域经济的20%,产业布局合理,有利于循环经济方案的构建和实施。

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案

根据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的产业主要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为主,工业占比很小的特征,旅游度假区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分为三个层面:小循环—以琅琊台风景区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利用组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实现“三废”与原料、能源在各产业间的相互转换;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旅游度假区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其他组团间的循环,完成“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见图1)。

(一)产业内小循环

进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开发时,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实施生态旅游战略。

充分利用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龙湾、神泉、云海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秦始皇巡游、徐福东渡、渔民祭海等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以打造智慧景区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感受和产业效益,塑造琅琊台风景区生态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代替其他不可再生能源,如智慧景区无线设备供能,在度假区内采用节能设施设备替代高耗能设施设备,如景区内采用风光互补路灯系统、广泛应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等。

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形,设立雨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天然雨雪水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灌溉园林等,以此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

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减少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减少污染物产生。度假区内酒店、旅馆鼓励旅游住宿者自带洗漱用品,采取“一客一套”“一客一洗”的办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既节约成本,又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3]。

旅游度假区内建设低碳交通体系,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等清洁燃料汽车的示范与应用。重点推广天然气汽车,推动纯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

(二)产业间中循环

第一产业中果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和捕捞不仅为第二产业提供加工原料,还可以为第三产业提供蓝莓、海鲜等特色食品,并为林果采摘等旅游项目提供场地资源。

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的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产品和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生产提供历史文化素材。

(三)区域间大循环

各产业产生的废水统一回收至污水处理厂,经过污水处理后进入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可用于旅游度假区内道路清洗、绿色植被灌溉、厕所冲洗、车辆清理等,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一产业中农业有机废弃物,第三产业内餐馆、酒店产生的食物残渣、生活粪便等送入沼气池后产生沼气,替代煤、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能源,用于做饭、取暖、照明。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

对于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和自身无法消化的可回收废弃物运送到组团外进行处理。例如居民与游客使用后的废电池、区内报废的电子垃圾设备要集中起来,运到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其他组团的静脉产业园进行处理,使废弃物变成资源后再利用。

三、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初期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发展初期,琅琊台旅游度假区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涉及道路交通,绿化与生态保护,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初期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大多数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偏弱,因而将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这使得度假区内循环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2.现有技术和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循环经济新领域发展的需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成熟的专业技术支撑。目前琅琊台旅游度假区除了需求城市生活垃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节水、新能源利用等技术外,还需求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气化等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对循环经济建设者的专业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度假区距市区较远,周边区域的居民多为农民,专业文化素质较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3.度假区内循环经济建设参与者的环境意识较低。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内的主要参与者是当地企业、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当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的认知程度较低,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弱,甚至可能对循环经济建设产生抵触情绪。游客作为外来者,可能更多地倾向于享受度假区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服务,而忽视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社会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对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青岛市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度假区内道路、废弃物资源化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推动度假区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对度假区循环经济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2.加强技术支撑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再利用及新能源开发等新技术、新工艺在度假区的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应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

3.积极引进人才,保障持续发展。依托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建设,制定循环经济人才引进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循环经济建设所需专业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注重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4.加强宣传力度,做好培训工作。在度假区以及董家口区域范围内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的媒体手段,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实地参观、成果展示等形式普及循环经济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在全社会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做好对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参与者的培训工作,促使企业和居民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来。

四、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经济运行成本的节约,按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计算,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减少可为企业节约32.7万元。二是根据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框架,琅琊台旅游度假区所选择的发展项目,可以保证该区域经济总量在“十二五”后期每年11.5%的增速。三是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具有共生和相互依托关系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区域内产业体系的完善。

(二)环境效益评价

一是景区内采用24基路灯全部改造成风光互补路灯,每年可节约电能5.1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9.95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9吨[4]。二是部分新建项目建筑物屋顶拟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1千瓦时,年均可发电130万千瓦时,每年可替代的常规能源426.4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66吨。三是区域内食物残杂及粪便每年可产沼气25万立方米,可替代标准煤1750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75吨[5]。

(三)社会效益评价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如周家河村污水处理项目与度假区驻地污水处理项目被列入青岛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二是现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将增加居民就业300余人。三是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四是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增强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促进当地民众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廖顺宝,刘凯,李泽辉.中国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估算[J].地球信息科学, 2008(5):551-556.

邓玉勇.基于3E分析方法的洁净煤技术评价选择与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

杨美霞,王敏.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09(2):162-165.

田国纯.风光互补路灯在桃林口水库技改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09(4):11.

邓玉勇,李晓静,张木亮.青岛市节能潜力评估[J].中外能源, 2013(2):96-101.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 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 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 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 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 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 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 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路网密布, 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 辐射东北, 自古就是三省通衢, 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 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 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远望长白山, 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 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 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 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 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 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 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 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 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 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 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效益偏低, 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 功能难以实现, 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 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 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 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 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 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 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相应不高, 人才引进困难。另外, 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 人才结构需要调整, 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 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 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 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 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 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 开展绿色教育, 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 (1) 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 注重打造产品质量, 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 (2) 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 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 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 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 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 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 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 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 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 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代海涛.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3) .

[2]朱东国, 阎友兵, 刘静江.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3]刘青松, 左平, 邹欣庆.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6) .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5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事实上,就旅游循环经济的本质来看,其就是基于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主张高效、循环的资源利用,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地区内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并促进其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合理的协调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的合理范围内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与自然的相互增长。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指导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经济互动,并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原则,要做到物尽其用,将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小,并促进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满足了人们对于绿色旅游的实际需求,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念的提出,绿色科技与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也因此逐渐提高了绿色生活的意识。如果将这样的趋势运用在旅游行业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旅游市场,旅游者们本着高品质、绿色生活的理念,会自觉在旅游过程中关注到生态旅游、自觉抵制破坏自然环境的消费。其次,合理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旅游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依托于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保护,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应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最后,循环经济是保证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因素,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活动,涉及的因素较多,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能既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就我国旅游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旅游消费旺盛,前三季度的旅游接待人数总数已经达到了月25.6亿,旅游总收入2.1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到12个百分点。而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产出水平与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增长,从全年形式上来看,我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的高潮,国内旅游市场也保持着相当乐观的预期。而另一方面,因旅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代表旅游行业的旅游上市公司总收入达到401.91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总收入的1.56%,但就我国了旅游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分析可知,虽然在2013-2014年我国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果,但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处于不断进步的阶段,但对于旅游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观念和政策实施不足。在很多地区,仍旧以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薄弱、循环可持续发展意识缺失,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其次,很多地区只注重地区经济的增长,过度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地方政府与相关经营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意识,一味盲目的对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和破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不仅如此,很多地区旅游开发企业缺乏严格的循环经济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崛起,旅游建设的可持续性观念严重滞后,这也难以实现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三、旅游视域下如何创新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想既发展旅游产业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应丢弃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开发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循环经济体系,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法律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协调和责任机制。下文就如何创新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展开分析,就根据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首先,要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就应结合当地的相关政策和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的开发和鼓励相关旅游开发企业。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促进政府、公众与相关旅游服务行业积极投入到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来。其次,要完善以《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其循环经济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政策和战略目标。同时,通过责任制定明确好相关部门与政府的职责和权限,严格监督旅游行业中相关企业的做法和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另外,对于积极响应绿色旅游、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鼓励和奖励,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征,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一些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全面的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当制定好相关的机制后,还应严格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应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以及约束和监督机制。就激励机制的制定来看,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环保制度体系,包括对旅游景区进行制度管理、景区管理以及规范相关指标的激励。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运用,结合循环经济的多个原则,制定出科学的旅游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应针对开发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旅游企业的诚信、信用、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实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有远见又有战略思想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对旅游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通过互联网信息互动平台,建立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绿色旅游”活动的推广。

众所周知,旅游的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靠政府、旅游开发商的支持,更多的是要呼吁旅游者们的绿色旅游意识。在这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绿色旅游计划和战略,正确的引导旅游企业与旅游开发商开发出绿色的旅游服务与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的服务,以间接影响消费者的意识。与此同时,要注重旅游目的的软硬件设施,可以适当开发一些绿色旅游搭配套餐,创造有特色的绿色旅游理念和影响方式、路径,以进一步推广和影响旅游者的“绿色旅游”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打造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师范旅游区,建立起包括旅游开放商、消费者与分解者为主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纵向和横向深化发展。除此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逐渐走向经济效益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方向,通过制定相关的旅游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培养技术咨询产业,依靠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的共享,对旅游业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环境的保护,逐渐创新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等为题成为了行业旅游发展新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者们的“绿色旅游”理念提升,全面促进旅游行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6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首先提出的, 这主要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为原则 (简称“3R”原则) , 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认识到地球资源的稀缺性, 提出应该循环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并强调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注重环境保护, 实现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到“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二次资源”的转变, 真正做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实质上, 循环经济就是要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 维护生态平衡, 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 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 因此, 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生产条件优越, 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业发展较为迅速, 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非常突出, 具有较好的潜力。但旅游资源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 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 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确保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 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河南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 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旅游交叉产业。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品尝、习作、购物、度假, 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 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的发展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

2.1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 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林牧副渔业并进发展, 农业土特产品种类繁多, 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分布普遍, 因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门峡寺河山苹果基地、信阳水库的渔业等。目前河南农业旅游已扩大到农业较发达、特色较突出的广大农村地区, 整个河南地区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

(2)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河南地处中原,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 交通运输非常发达。民航在河南对外开放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候月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境内交汇, 还有漯 (河) 阜 (阳) 、汤 (阴) 台 (前) 等地方铁路。

(3) 客源基础好, 市场前景乐观。

农业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 它不仅可吸引那些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和求知欲高的青少年群体, 而且也可为那些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场所, 因此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进入21世纪,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 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回归大自然, 观赏田园风光、参观参与农业活动的农业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时尚, 因此, 农业旅游以其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成为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2.2河南发展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循环型旅游经济的观念尚未树立。

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高效产业”, 总认为旅游只是一种游览活动, 旅游资源很少存在损耗和枯竭问题。但却忽视了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其原来价值,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河南省近几年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业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没有贯彻循环经济的思想, “一味求大”, 导致许多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配套设施 (如清洁环保技术等) 跟不上景区发展, 生态破坏严重, 而环境保护能力又大有欠缺。例如: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门峡大坝以上双龙湖位置, 有人擅建道路、停车场、涵闸等设施, 严重影响到天鹅的生存。

(2) 缺乏科学的、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较多, 完全可以以观光游览为主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开发, 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单一, 主要以基本层次观光旅游为主, 维持着规模小、档次低、游览内容不丰富, 游客回头率较低的局面。若以旅游业为主体来看, 游客作为“资源”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再循环”;反过来说, 游客多以一次性游览为主, 旅游资源也无法得到长期的“再循环、再利用”。

(3)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高效率”体现不足。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 强调以低投入得到高产出。河南农业旅游目前的促销手段虽然趋于多样化, 但是长期宣传力度不够, 各景点各自为政, 没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投入不少但效果不好。宣传效率低, 使得河南农业旅游的整体知名度不高。

另外, 制约河南农业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包括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不健全, 科技创新匮乏, 缺乏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够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定会引起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 以至于影响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农业旅游业发展对策

(1) 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因此要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河南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培训, 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及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提高资源配置率。同时, 各级政府、旅游局及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 积极鼓励与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和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 实现河南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明确, 农业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 更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 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旅游新亮点。

农业旅游的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 保持乡土特色, 突出以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开发形式应该多元化, 可以结合河南各个农业旅游地自身的实际情况, 进行不同主题环境的营造和策划, 做到既彰显各自特色, 又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地方气息, 同时还要方便游客的选择。打破传统、丰富多彩、全新的农业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 又提高重游率, 还有效地使淡季不显得过淡。

(3) 政府引导, 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营销机制。

河南农业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 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政府部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遏制开发经营活动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 建立河南农业旅游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的奖惩机制。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 对最优化利用、最小化浪费、最大化再利用的部门实施奖励, 鼓励各地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农业旅游。同时对浪费旅游资源、不注重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部门实行一定程度的惩罚。

(4) 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 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旅游业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 因此,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作为保障。河南在发展农业旅游业时, 应以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托, 要改变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管理的模式,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提高此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深入开展旅游业的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 只有尊重科学, 发挥科技力量, 把农业旅游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 并且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 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 才能使河南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健康的、长远的发展。

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农民收人低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则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忽风云.关于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6, (8) :94.

[3]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 2004, (6) :25-27.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7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一般要求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 (Reduse) 。该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 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 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生产率 (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 。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且要提高资源生产率, 包括水资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二是再使用原则 (Reuse) 。该原则针对的是“中间过程”, 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 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率高, 既提高了资源生产率, 又降低了单位产值或产品的污染排放率。三是再资源化原则 (Resource) 。该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 要求使用后报废的产品, 通过加工处理, 使其变为再生资源、再生原材料或能源, 重新进入生产领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废物回用率。废物回用率高, 既可以减轻资源压力, 又可以减轻环境压力。

2 循环经济要求下的旅游发展原则

2.1 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

生态成本就是为修复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所需要的代价。由于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性,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考虑旅游区的生态承受能力, 对旅游区进行分区开发和管理, 除考虑短期的经济成本外, 更要把长期表现出来的生态成本考虑进去。比如在旅游饭店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废弃物排放。

2.2 尽可能利用高科技的原则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目前倡导的生产“非物质化”也是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 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饭店利用计算机网络预订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 旅游景点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员预警, 饭店运用高新材料建设以延长饭店的经营时间, 使已投入使用的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推行旅游绿色消费的原则

旅游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 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如饭店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 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的再利用。

2.4 进行旅游绿色核算的原则

国内很多省市已开展用旅游卫星账户来测量旅游业产业贡献率, 但没有考虑经济收入的背后是环境代价的付出。因此应该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即绿色G D P, 它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所以在用旅游卫星账户对旅游业的产业贡献率进行核算时应吸取绿色GDP思想, 将环境的付出扣除才能真正正确衡量旅游业的贡献。

3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四川旅游发展对策

3.1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即绿色制度环境 (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 、绿色规范制度 (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 、绿色激励制度 (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 等。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法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要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应加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

3.2 建立旅游绿色技术的支撑体系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遵循技术思路, 通过对旅游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 大幅度降低旅游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第一, 提供生态服务, 把旅游活动需要的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娱、购服务作为一个整体, 使其服务产业生态化。第二, 旅游饭店要创建绿色饭店, 采取节能措施。绿色饭店是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 坚持绿色管理, 倡导绿色消费, 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 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 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饭店和ISO 14000标准的认定必将有助于饭店节能措施的开展, 符合循环经济减少能源消耗的原则。第三, 旅游景点要实行景区休眠制, 控制旅游容量。在旅游淡季景区实行休眠, 对景区进行维修和保养;在旅游旺季为防止景区超负荷运转, 解决环境容量与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 对游客人数进行限制, 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游客严重超过生态负荷, 以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第四, 创建生态商店, 专营各种天然食品、饮料、化妆品、纯棉服装、丝织品、手工艺品以及有关生态环保的小型设备等;开展生态交通, 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和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 不用有害于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交通工具。

3.3 以生态教育推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在旅游区内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 如在生态环境景观旁设立科学解说、提醒旅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箱等;利用多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教育, 如在门票、导游图上添加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等;采用适当的处罚手段, 引导规范游客的旅游习惯和行为绿色化;在景区内为游客配发印有生态旅游口号、必须返还回收的废品收集袋;提倡在适当地方开展游人植树或会议纪念树等, 增加游客的参与意识;旅游院校应开设生态旅游、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 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与意识。这样通过生态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行, 使循环经济的观念得到普及;倡导绿色消费, 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倡导旅游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3.4 创建旅游业的生态管理体系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管理者进行可持续的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生态旅游的技术方法和实行生态化管理, 对旅游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管理, 对旅游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 对旅游服务业的生态管理,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等。生产经营的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技术和理念, 建立起一套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运行机制, 引进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 改变和调整生态旅游消费模式, 在旅游景区实行征收生态环境费用的措施, 加强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 组织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等。

4 四川旅游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进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景区、区域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是旅游企业层次的小循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企业内循环就是指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内循环是指旅游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 建立企业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交换的生态联系, 形成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 形成耦合系统, 使整个共生体系呈网状结构,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旅游景区层次的中循环。景区层次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 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旅游景区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景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 把一个旅游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另一个旅游企业的投入或原料, 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 达到物质能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三是旅游行政区域层次的大循环。旅游行政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实现行政区域内各大旅游产业之间的循环、旅游企业生产与旅游消费家庭之间的循环等。目前四川已明确提出要建立旅游生态大省, 本质上就是旅游行政区域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因为这种创建活动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且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明庆忠, 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11.

[2]卢云亭, 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5.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8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要通过采用无污染技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使整个经济活动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从而形成不同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当前社会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生态工业,延长生态链条,通过清洁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最后,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循环运行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想通,都强调人地合一,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模拟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使经济社会持续循环发展。

二、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古都大同,位于山西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与忻州市相连,东邻河北张家口市,西与朔州市相接,是晋北的门户,华北重要交通枢纽。因其煤炭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京师,辽京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大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大思路:即以御河为轴线,御河以西为古城,御河以东建新城,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大同市旅游总收入281亿2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8%,接待国内游客3194万5000人次,境外游客6万570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6.3%。大同市古城面貌恢复以后,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也对大同市当地空气、水、建筑及生存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大同市循环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为了协调当地环境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我们应当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这是循环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点。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生态旅游。

(一)循环型生态旅游的涵义与意义

循环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循环,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有效的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它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活动。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不仅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的体验,而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旅游资源达到最大效用。

(二)循环经济在旅游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废弃物处理等方式实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在这里主要介绍下清洁生产方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实现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保护旅游地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而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清洁生产是循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对循环生态旅游进行阐述。循环生态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旅游产品生产、交换、消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减少游客、旅游企业对环境的的负面影响,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来处理废弃物,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意,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主要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景区、生态酒店、旅行社等生态旅游企业生产或设计一些绿色产品、绿色客房餐饮以及绿色线路等,最终达到节能减耗、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环境效益。例如在生态景区内主要有产生的废气进行再处理;景区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污水再利用;延长旅游资源寿命;减少生态干扰;等等。在大同市一些地方这种模式已初见端倪。例如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煤炭资源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大同市旅游的影响也很大,但在煤炭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大同市工业旅游落后于其他地方。而如今通过采用循环经济中“资源-加工”模式以及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

四、实现大同市循环生态游的若干意见

大同市要想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首先要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大同市旅游环境的保护

旅游是最高层次需求,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大同市,首先会对大同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的评价,要想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型旅游城市,就必须优化其旅游环境,不仅包括景区、景点的环境,还包括城市街道、酒店交通的环境。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大同市环境质量,为发展循环生态游奠定基础。

(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尤其是古建筑以及古城墙

大同市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旅游资源、煤炭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各种宗教古建筑最能反映出大同市当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发展,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为大同市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条件。大同市要想建设为生态旅游城市,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就要做好各种古建筑保护工作,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视对大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 篇9

1 安徽省旅游业SWOT分析

SWOT (Strengths, 优势;Weakness, 劣势;Opportunities, 机会;Threats, 威胁) 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内外部条件, 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 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原本是指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 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被借用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以旅游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 结合SWOT分析法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1.1 战略优势 (Strengths)

从区位优势看,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毗邻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 省内有6个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 境内长江口岸密集, 江运、海运相通。2007年, 省公路局组织实施的“文明样板路”将全省923km长的国道、省道变成了一条条公路文明走廊[3], 不仅有利于林农产品运出从而产加农民收入, 同时方便了观光的游客, 对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从资源优势看, 长江、淮河将安徽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赋予其多样的地形、优越的气候和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安徽省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及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省旅游局的统计, 截至目前安徽省A级景区数已达152家, 其中5A级景区占全省A级景区总数的1.32%, 4A级占25%, 3A级占21.72%, 2A级占48.68%, 1A级占3.29%[4]。从产业基础优势看, 安徽已经建立起门类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形成能源、原材料、化工、汽车和工程机械、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 全省煤炭年产量超过9000万t;汽车工业产销量居全国第6位, 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从投资环境优势看, 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大批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 已成为安徽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2007年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40家[5]。同时, 安徽省人力资源充足, 水、电、土地、房产等要素价格较低, 综合成本很有竞争优势。

1.2 战略劣势 (Weakness)

在分析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 探索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发现,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制约性因素。第一, 全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旅游线路产品比较单一粗放,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效益偏低;第二, 环保意识淡薄, 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第三, 全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 全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法规不健全, 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质推进。

1.3 战略机会 (Opportunities)

安徽省旅游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 对产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机会有: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安徽不断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和富商”的氛围, 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利益, 为企业做好服务。自2004年以来, 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6], 为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战略机会。2005年安徽省政府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印发了《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此后3年来, 安徽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积极探索, 取得了明显成效。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旅游业进一步开放, 国内外旅游业的交往频繁, 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在周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辐射作用下, 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将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 也给安徽省旅游业提供了一次提升旅游形象的契机, 应借此大力吸引外资, 推出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 开拓海外市场。

1.4 战略威胁 (Threats)

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面临的危机主要有:①可持续发展观未完全树立, 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降耗、减少污染重视不够。②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有待完善, 迫切需要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 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③外部投资环境不利于安徽省旅游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安徽省旅游业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偏低, 因此必须利用旅游资源优势, 采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旅游业, 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在旅游业中的配置更加合理。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找寻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 认为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应抓住优势和机会, 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 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念, 以期能够指导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2.1 旅游循环经济内涵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7],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旅游循环经济要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 告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涉及环境、资源与社会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中,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过程中, 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8] (图1) 。

2.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TCES) 的特征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图2) 涉及“旅游”、“循环经济”和“系统”3个概念, 可将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定义描述为:“通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特定的研究区域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为实现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 提高资源能源效率, 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 减少废物排放, 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实现‘三赢’发展的有序组合的开放系统。”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理论既体现了旅游的特征, 满足系统的特性, 又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9,10,11]。

注:资料来源于:①《旅游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年;②http://www.epa.com.tw/tourism/tourism-page-20.htm。

2.3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关注的目标是生态效率 (Ecological Efficiency) 的提高, 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生态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比值, 它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相互关系, 是区域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2]。安徽省旅游业生态效率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 (资源生产率) =安徽旅游业经济社会发展 (价值量) /安徽旅游业资源环境消耗 (实物量) 。其结论为:从生态效率角度可看出, 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在安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生态效率指标与资源消耗之间有密切关系。旅游业生态效率越高, 说明在旅游活动中资源消耗越少, 创造的经济社会发展价值越多。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常常会忽略分母中环境负荷的相应增长而只关注旅游业对GDP的贡献, 然而循环经济按照生态效益规范经济活动, 以“3R”为基本原则, 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充分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致力于改变单纯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现旅游总收入的传统发展模式。

3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模式分析

3.1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是“先污染后治理”,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 偏重于污染物产生后的处理, 忽视全过程的控制;第二, 依靠处理设施, 可能造成有毒有害废物在处理时转化为新的污染物, 形成恶性循环;第三, 侧重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 不利于实施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第四, 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及其产物常常被作为“三废”进行处理, 造成浪费[13]。因此,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对于旅游业来说, 需要一种既可满足游客的需要又能够合理使用生态资源,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发展模式。

3.2 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 (如山川、河流、草地等) 的有限性, 旅游业循环经济要求告别以往单纯依靠消耗资源创造价值的传统发展模式, 减少旅游活动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体现了追求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思想[14]。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 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的活动过程[15]。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方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方面,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生产能力, 使物耗和能耗进一步降低,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方面, 加强污染预防,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产生方面, 遵循“再循环、再利用”原则, 实现旅游地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社会消费方面, 大力倡导旅游资源保护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均衡, 减轻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 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旅游消费方式。对旅游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程污染控制, 强调无害化处理排放,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解决污染问题, 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并重 (图3) 。

3.3 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游客的旅游消费更加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质量要求会不断提升,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资源优势, 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旅游业发展, 将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保护区收入的同时, 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工作, 坚持均衡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风景区的补偿性建设原则。以“保护在先, 适度开发”为前提, 对各类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 开创科学发展的道路。从产业组合的角度看, 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认为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目前主要有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工业与旅游业结合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供参考。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在国家旅游局命名的203个“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 安徽省有17个旅游景区入选[16], 为安徽省发展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农业生产为旅游业提供有吸引价值的旅游资源, 可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业发展整合在一起。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一个资源在旅游活动中被消耗并最后排放废物的单一模式, 而是将资源有效地利用在农业生产过程和旅游过程中, 大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观光农村自然环境、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乡土文化为基础, 让游客参观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感受民俗文化, 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17]。农业生产和旅游过程产生的有机废物被用于土壤培肥或为畜禽供饲料, 畜禽水产的粪便又可发酵沼气, 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农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可通过环保型包装或加工后作为旅游产品进行绿色消费, 然后再将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旅游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资源再次得到有效利用, 推进了安徽省旅游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在国家旅游局命名的103个“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 安徽有6家企业入选, 分别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马鞍山钢铁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安徽古井集团、东至县玩具工业城和安庆环新集团, 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车间设备、生产环境将成为吸引游客的工业旅游资源[16]。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展示企业文化, 参观工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为主, 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 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 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发展模式要求对旅游区旅游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 各环节进行生态设计, 对企业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 形成工业旅游区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干净的生产环境, 通过增强产品的易回收性和可降解性, 降低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18]。通过处理加工将一些产品废弃物制成旅游产品出售给游客, 或者作为企业生产附属物加以展示, 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其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开展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实现产业交叉, 在增强旅游吸引力的同时, 优化安徽省旅游业的结构。

4 结论

上一篇:学习方法建议下一篇:超声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