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共12篇)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 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旅游业是富民又富地方的产业, 在安排就业、增加财源、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发展旅游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在拉动地方经济综合作用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产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缩小区域差异效应、增强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
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部分地域的贫困现状。
一般来说, 旅游客源市场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不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 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国民收入, 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为不发达地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途径。如张家界原来是湘西一个十分贫困的地区, 旅游开发后, 使当地一跃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 提前跨入小康社会。
2. 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旅游业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等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许多行业, 因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数, 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
3. 发展旅游业可以拉动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虽然是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 但它的关联带动功能很强, 旅游业的发展与多种行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为旅游业需要为游客提供食、行、宿、游、购、娱等一体化服务, 必须要求相关各行业的协同发展。据统计显示, 旅游业的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 商业、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美元, 利用外资额就相应增加5至9美元。
4.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 使原本不被人看好的荒山野岭、海港码头、农家小舍、村边地头变得与城市一样有人气, 这就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例如, 原本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大伊山景区的一些石刻, 通过发展旅游业, 可以与大伊山的水文化、茶文化、佛文化、神文化联合构成产品, 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再向产业优势发展。
二、如何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1. 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 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加强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力度, 创新教育与培训模式, 提升旅游管理与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树立人本旅游品牌便显得十分迫切。
2. 打造旅游产品特色名牌。
发展旅游产业, 必须打造精品名牌。这里讲的品牌有两个方面, 一是景区特色, 应突出地域特点, 表现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建筑造型, 另外配有休闲娱乐设施, 让游客既欣赏到独特的地域风光又满足了娱乐放松的精神需求;另一个是服务品牌。旅游服务要成为一种品牌, 它首先是要被消费者认可、喜爱, 这就需要旅行社一定要建立稳定的质量体系, 从产品的初始设计、提供到市场中的宣传、促销, 到最终服务反馈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服务质量控制模式, 稳定服务质量, 建立品牌客户关系。
3. 创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
一般来讲, 旅游行业包括旅行社、交通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景区管理这五个单一产业, 由单个产业要素发展扩张到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 通过建立与上下游旅游企业、相关企业密切的关系, 形成旅游产业链。统计数据表明, 旅游消费中最有机动性和弹性的是旅游购物。应开发特色饮食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开发民俗文化、丰富旅游娱乐产品, 在各大旅游景区设置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型娱乐文化场所。
4. 加强对旅游业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旅游管理机制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迫切需求, 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迫切需要。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5. 强化旅游业营销力度。
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需要营销这根纽带, 必须形成一套“能与境内旅游供给能力相适应, 与境外旅游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促销机制。采用多种营销策略组合, 可采取强化主题宣传, 加强联合促销, 加大对客源市场的营销力度等措施。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2
一、我国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旅游业发展
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平民阶层开始步入旅游队伍。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旅游的空间形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国际旅游交往频繁。为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为旅客服务的民间旅游组织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诞生,开始承担旅行代理业务。
1927年夏,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组织机构也相应扩大。中国旅行社建立后,把国内国际旅游事业的管理,纳入有组织、有领导的企业经营范畴,成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并能“有补于国民经济”。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2.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调节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的国内旅游比较落后,并未形成规模。
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房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了我国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的三大市场,这个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接待1.3亿人次,入境过夜达5472万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出境旅游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安置就业6000多万人,累计带动700多万人脱贫致富。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优秀旅游城市306座,高中等旅游院校1641所。与1978年相比,入境接待、过夜人次和创汇收入分别增长了72、70和159倍;星级饭店增长了93倍,旅行社增长了数百倍。137个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先后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逐步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得以实现,每年中外国际旅游交流由数万人增加到数以亿计。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
2010年,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国内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旅游投资规模扩大,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功能明显。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同比增长5.8%。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2011年上半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约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约9200亿元,同比增长22%。入境旅游人数约6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约2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内旅游的发展步伐。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人均GNP将达到800—1000美元,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我国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现,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也将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它。
3、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
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将逐步由观光旅游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等。
5、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公费旅游中的职工奖励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仍将在国内旅游中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
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
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
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三、编外总结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永不衰落的产业”等。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3
【摘要】池州市自“十一五”以来,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大幅度增加,2014年的旅游总收入已占到池州市GDP的83.76%。本文选取池州市1998~2014年的旅游总收入和GDP数据,对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初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由Granger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可以得出,池州市旅游业是经济增长的单方面Granger原因,且后期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依此提出池州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增长 协整 Granger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池州人文积淀深,厚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1]。在“十二五”期间,池州市提出了“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以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这充分体现了池州这座“森林城市”对于今后旅游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那么,池州市国民经济和旅游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①,利用CPI指数法,通过修正得到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数据,并用TY和TGDF分别表示剔除价格因素后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绘制成相应的直方图1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4年池州市旅游总收入TY和国内生产总值TGDF都显著增长,并且TY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TGDF。同时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到2014年已达到83.76%,这充分说明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以上简要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下面本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借助Eviews7.0,深入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的内在机理,也对池州市今后制定或调整旅游业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国内有不少学者结合了全国或某些具体省市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周旋、干晓蓉(2010)利用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对陕西1990~2007年间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陕西经济增长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3]。赵朋佳(2014)结合陕西省1995~2011年间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数据实证分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关系,得出了旅游总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要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陈友龙(2006)以全国为研究样本,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且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而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却并不明显的结论[5]。
本文在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的大背景下,选取全国典型旅游城市池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这一研究将对安徽省内实行旅游业“区域联动发展”的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数据选取处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选取处理
本文选取了池州市1998~2014年共17年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通过剔除价格因素,得到了实际旅游总收入TY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TGDF。为了便于数据处理与问题分析,本文选取TY代表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TGDF衡量池州市经济增长水平。为了消除或减少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避免某些特殊时段上(比如说03年非典、08年金融危机)数据的剧烈波动,本文分别对TY和TGDF取对数,即生成变量LNTY和LNTGDF,且经过这种数据处理后能反映出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弹性关系,更便于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同时,用ΔLNTY和ΔLNTGDF分别表示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Δ2LNTY和Δ2LNTGDP分别表示其二阶差分序列。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为基础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所以在运用OLS法之前需要先对该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计量分析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根检验
在进行OLS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结果,有必要对时间序列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6]。
(1)NLTGDF和LNTY随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由图2、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LNTGDF和LNTY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所以不能直接对变量进行OLS分析,需要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2)ADF检验
在利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TGDF和LNTY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我们根据赤池AIC信息准则和施瓦茨SC信息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利用Eviews7.0得到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1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序列LNTY和LNTGDF存在单位根,均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ΔLNTY是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ΔLNTGDF为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序列Δ2LNTY和Δ2LNTGDP均为平稳序列。虽然序列LNTY和LNTGDF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所以有必要对这两个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LNTY和LNTGDF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G(Engle-Granger)两部法进行检验。以LNTY为解释变量,LNTGDF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用OLS估计模型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LNTGDPt=3.678263+0.375615LNTYt+et (1.1)
t=(63.64699) (23.57832)
R2=0.973728,2=0.971976,F=555.9372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F检验和t检验均显著,说明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
现在进一步对残差et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零,所以我们采用无趋势项、无截距项的AD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通过检验我们得到,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ADF检验值均小于对应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e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LNTY和LNTGD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同时,由方程(1.1)的解释变量的系数还可以得出:当旅游总收入TY变动1%时,池州市的TGDF数值将正向变动0.375615%。
同样,我们可以以LNTY为被解释变量,LNTGDF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估计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TYt=-9.451773+2.592355LNTGDPt+et (1.2)
t=(-17.47902) (23.57832)
R2=0.973727,2=0.971976,R=555.9327
从方程(1.2)我们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度很高,t检验和F检验都十分显著,并且由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可以得出:当池州市TGDF每变动1%时,将引起池州市旅游总收入TY正向变动2.59235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小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LNTGDF和LNTY之间存在协整,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波动。因此,我们引入协整回归方程(1.1)中的残差et,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修正这种误差,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利用Eviews7.0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0.091567+0.067527ΔLNTY-0.3711175et-1 (1.3)
t=(4.129494) (1.248242) (-3.029320)
R2=0.417358 F=4.656087
上述结果表明,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取决于旅游总收入的变化以及前一期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其中et-1项的估计系数-0.381175就是对该偏离的修正,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将短期的波动调整至均衡状态。
(四)Granger因果检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对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却并不十分明确,因此需要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到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分别选取滞后阶数为1、2、3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
由表3结果可以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TY是LNTGDF的Granger原因,而LNTGDF不是LNTY的Granger的原因。
(五)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下面图4—图7的脉冲响应图:
由图4可以看出,池州市旅游总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新息从第1期的0逐渐上升至第4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池州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密切关系,初期池州经济增长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响应比较强烈,并且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长期逐渐趋于稳定,这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类似。图5中,国内生产总值受到自身的冲击后,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最后趋于稳定。图6中,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从第1期开始有很微弱的上升趋势,到第2期基本趋于稳定,这说明池州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图7中,旅游总收入对于自身的冲击从第1期开始下降,到第3期达到最低之后又显著上升,至第5期达到最大值后又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池州市旅游总收入对于其自身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
五、结论及建议
(一)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了下述几个主要结论
(1)池州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这表明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即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375615%,同时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时,池州市旅游总收入将增加2.592355%。因此,池州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当TGDF在短期内由于波动而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系统将会以0.38的力度对偏离进行修正。
(2)由Granger因果检验可知,5%的显著性水平下,LNTY是LNT GDF的Granger原因,而LNTGDF不是LNTY的Granger的原因,即存在LNTY到LNTGDF的单向因果关系。
(3)从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池州市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烈,且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结论(1)、(2)和结论(3)看似有些冲突,但当我们进一步结合池州市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分析时,其实并不矛盾。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池州市经济发展滞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交通基础设施不便成为制约池州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华山风景区的设立,池州市抓住发展契机,经济显著增长,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为池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充足的条件。直至现今,九华山机场的通航、宁安高铁客运专线的开通已为池州市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显示了前期池州市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池州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大于GDP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底,池州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83.76%。在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下,池州市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将为池州今后的经济增长直至腾飞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几点建议
一是池州市及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旅游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而加快推动池州市旅游业的全方位和国际化进程。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旅游核心生态圈。池州境内围绕着九华山有大约300多个旅游区,当地政府应以九华山风景区为旅游核心区域,因地制宜地将附近众多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旅游生态圈,提升旅游产业整体规模的经济效益。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旅游产业,池州市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三是区域联动发展。池州应抓住与中部六省联合发展旅游业的机遇,积极寻求与周边城市、同类城市、省内城市、长三角城市、国内重点城市、国际客源地、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以此提升池州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7]。
注释
①安徽省统计年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池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
http://www.chizhou.gov.cn/content/detail/527350956118a01aae2cc498.html,2015-02-04.
[2]盛文鹏.池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N].《安徽经济报》,2011-4-29.
[3]周旋,干晓蓉.陕西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33—37.
[4]赵朋佳.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50.
[5]陈友龙,刘沛林,许抄军.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闭[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7.
[6]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38-239.
[7]胡文海.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7(3):77.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概述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基础和保障。
1.1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随着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于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王瑜在《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研究》一文中从产业发展, 经济总量增长, 劳动就业, 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章还有一些, 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秦皇岛为例》,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区域经济效益———安徽黄山市案例研究》等。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 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优化产业结构,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下降。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 可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 旅游产业的相关产业众多, 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优化和互补。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与代码》,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内在关系, 将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部门分为旅游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三个层级。其中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4个, 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1个, 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1个。由此看来, 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调整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而且也带动各个产业的相互发展。
1.1.2增加就业机会, 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人口众多, 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原因有三个: (1)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 旅游业的就业层次比较丰富, 其职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可以为大量的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3)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相关行业就业机会。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而且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旅游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1.1.3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区域经济的投资环境, 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平稳和迅速的发展。首先, 旅游作为一个窗口, 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经济情况和地理优势, 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了解, 为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极大方便了投资者开办企业, 考察, 谈判等活动;第三, 旅游业可以促进人员和信息的交流, 这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1.1.4增加经济总量, 提高区域财政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尤其是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是指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费的综合。旅游的财政收入是指与旅游所有相关行业的税收总收入之和。因此, 旅游收入对一个区域的GDP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区域的GDP, 而且还可以间接促进区域的GDP。旅游业的发展促使相关产业企业的迅速增长, 可以增加区域的经济总收入和地方的相关财政收入。
1.2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效益, 很少有人研究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依绍华在《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一文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给区域经济带来诸多好处, 但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负面影响。文章还从物价上涨, 区域收入漏出, 影响当地居民的复利收益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从分析可知, 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影响产业结构。产业多样化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大力发展旅游业, 会使区域经济倾向于旅游相关产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会使大量的劳动力从事旅游产业, 导致其他产业, 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的衰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劳动力抛弃农业转向旅游等服务行业, 使农副产品的生产力下降。这样会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恶性循环, 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 而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会影响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1.2.2引起物价上涨。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促使当地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的收入往往高于当地居民, 加之由于消费心理影响, 他们往往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和服务, 这就会促使当地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这样一来, 给当地居民的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而且大量外来居民的进入, 也减少了当地人就业机会, 进一步恶化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情况。特别是由于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 会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 影响居民的住房需求, 而近年来海南房价的高涨也验证了这一点。
1.2.3恶化经济稳定。旅游业的季节性很强, 这就使得在淡季时出现收入锐减和相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闲置, 也会出现大量的失业问题, 会给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稳定隐患。旅游需求取决于旅游者的收入, 空闲时间和兴趣爱好, 这就使得旅游产业不能自己控制其经济来源, 所以其发展前景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 旅游还受到当地政治环境, 社会稳定性乃至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旦发生不利因素, 很可能会使旅游业甚至整个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
总体而言, 发展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大于不利影响,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能够合理的处理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也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2区域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2.1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带动。旅游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 回报周期长, 关联度大的行业,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当地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作用机理。
2.1.1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由区域经济的发展, 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较多空余时间, 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500美元, 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国内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1.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 通讯, 市政等旅游活动硬件方面的组成部分, 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业优势, 保证政府有能力投资和鼓励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极大的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两者的作用机理见下图。
从图中分析可知,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只有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平稳发展。
2.2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从上文分析可知, 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离不开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 更需要许多相关行业的支持, 因此只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才能大力发展旅游业。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 总体来说, 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会改善当地交通设施, 住宿条件等相关基础设施, 这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能性。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国际航班与旅游专车等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服务设施的提高, 为海南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2拓展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也是一个关联度很大的产业, 政府投资不仅改善了旅游业基础设施, 还促进了住宿, 餐饮, 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完善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升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相关行业得到不断改善, 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旅游规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2.3有利于旅游景点, 景区的开发、保护和维修。旅游景点和景区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旅游景点和景区的深度开发,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会影响到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景点和景区的保护和维修提供充足的资金, 也为景点和景区的保护和维修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
2.2.4有助于形成产业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政府的收入增加, 可使政府有能力鼓励, 引导和投资其相关行业形成产业优势。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 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 又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等, 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形成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条件。
摘要: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效应不断扩大的同时, 各国政府及科研机构抓住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把旅游经济影响也作为重点研究领域,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而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旅游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介绍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介绍区域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昌渊.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以贵州为例[J].2009 (3) :39-43.
[2]韩勇, 郑远强.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版) , 2003 (2) :50-53.
[3]王晶.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4) :73-75.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涂胜华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储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潜在的优势。抢抓后危机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随州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设旅游强市的坚实基础
旅游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随州有奇山异景,有千古编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物质文化资源独一无二。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在随州这块土地上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辟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是我国迄今出土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整套编钟,距今2400多年历史。随州文物遗存富集。地上地下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目前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石刻30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26处。其中,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25处。随州还有国家一级文物78件,居市州前列。
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神农祭典、花鼓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洪山打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传说自春秋以来屡见于150余种历史典籍,历朝历代祭祀神农香火不断。自1993年举办全省公祭炎帝活动后,祭祀活动渐成规制。特别是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由省政府主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随州神农祭典在全球华人中影响深远,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州花鼓戏距今有200年历史,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人文资源灿若群星。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多少名人大家与随州结下不解之缘。有春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季梁。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因封地在随而立国号为隋。“诗仙”李白在广水寿山吟诵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随州长大学成,留下“芦荻学画”的美谈。元末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在家乡随州起兵抗元。如今,韩国和朝鲜多有明氏后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陶铸、陈少敏、张体学等,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浴血奋战的足迹。随州有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江汉公学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
生态文化资源领秀华中。随州山清水秀,生态富集。境内有四大名山(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大贵山),两大秀水(徐家河、封江),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峰峻、林幽、洞奇、泉醇、湖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九亿年火山温泉和千年银杏画廊享誉华中,山内名刹洪山寺是禅宗曹洞宗发祥地,为佛教重点丛林。大洪山、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被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一福地”桐柏山,风景如画。全市700多座水库镶嵌在青山翠岭之间,徐家河水库跻身全国十大水库行列,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高擎文化大旗,注入旅游产业文化魅力
随着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随州作为“两圈节点”、“鄂西圈门户”,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突破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把挖掘文化内涵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编辑出版《文化随州》系列丛书,拍摄《春秋五霸》、《精卫填海》电视剧和电影《凤舞天下》,编演《编钟敲起来》、《炎帝大歌》、《梦随心动》等精品曲目;主办“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炎帝神农文化高层论坛”、“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神农印象名人名家书画展”;举办“接‘楚楚’、‘曾侯乙’回家”、“国际旅游小姐巡游随州”、“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 等大型主题活动,不断拓展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今天,编钟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1997年香港回归,以编钟演奏交响乐《1997:天地人》启动交接仪式;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敲响编钟开幕,八艺节吉祥物“楚楚”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独角立鹤为原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奏响编钟拉开序幕,编钟玉磬原声合奏《茉莉花》作为颁奖曲;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示了编钟、铜鉴缶和建鼓底座在内的多件随州出土文物,受到参观者热捧。
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随州注重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修建大型城市雕塑——乐都旋风、大型城市市标——鹿鹤、大型城市公园——神农公园、大型文化设施——编钟博物馆,完成滨河风光带生态文化景观长廊、市民中心、图书馆、神农大剧院、滨湖体育公园、白云山森林公园等建设工程,提升了城市旅游文化品位。随州通过持续不断的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城市、“楚天杯”优胜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荣誉无不彰显出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推进随州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坚持把办节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平台。2008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随州)编钟文化节,2009年举办“共拜始祖·祈福转运”盛典,2009年、2010年连续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使随州声名远播,士气大振。随州结合乡村旅游,举办兰花节、桃花节、银杏节、香菇节、茶叶节等,每场节会都是一场文化盛会。这些文化节会为随州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魅力,为建设随州、发展随州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坚持把提升接待水平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手段。围绕“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拜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投资建成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随州博物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及25公里的旅游专用通道;投资建成五星级凤凰大酒店和白云山国宾酒店,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四星级、三星级酒店,旅游接待水平开始进入全省一流;建成擂鼓墩文化景区、大洪山温泉景区,筹划实施50平方公里中华文明园项目。目前,全市以炎帝、编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大洪山、中华山、淮河源、徐家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游,以新五师纪念馆、江汉公学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洪山寺、大贵寺、桐柏山云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以兰花、桃花、银杏、香菇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持续升温。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线跻身全省5条精品旅游线路,2个景区跻身全省6大核心景区,炎帝故里、玉龙温泉跻身4A景区。2009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旅游产业已成为随州新的支柱产业。
坚持把创新投入机制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推力。发展旅游业,软硬件设施建设都要投入。钱从哪里来?随州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有效缓解资金难题。争取到省有关部门对“两区一路”文化景区开发建设支持;得到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所筹资金的支持;依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设立炎帝神农故里建设基金会,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依托城发投公司推进开发合作项目,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等等。随州还与鄂西圈投资公司、三特公司签订协议,对大洪山整体开发等4个重大旅游项目进行全面合作,有效缓解了旅游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三、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正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随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文化、潜力在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随州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目标。
(一)转变观念,确立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要实现打造旅游强市目标,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旅游产业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致富产业来培育,真正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支持,促其发展。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全市力量,做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围绕科学发展、整体推进上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旅游景区向旅游产业聚集区转变,由单一资源型主导,向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型产业并举转变,向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按照《随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开发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是充实传统老景点的文化含量,塑造随州旅游文化特色品牌。通过挖掘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候乙墓编钟出土地、玉龙火山温泉等景点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 “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拜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的旅游线路,努力开辟可与兵马俑、少林寺、桂林山水媲美的旅游精品。二是建造旅游新景点,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抓好编钟音乐城、中华农耕文明园、大洪山宝珠峰慈恩寺、桐柏山淮河源漂流、大洪山漂流、千年银杏谷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三是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包装,走城建旅游一体化发展之路。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理念,将城市作为最大的文化旅游展示区、最好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经营,实施旅游业“三个一”工程:一条走廊,即沿316国道打造20公里专用汽车走廊,展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风采;一河两岸,即沿白云湖两岸营造生态宜居城市景观;一线穿珠,即依托绕城公路,擦亮炎帝神农、古乐编钟两张旅游“名片”,形成“一河两岸”观城市、“一线穿珠”赏文化、“一条走廊”看专汽等特色景观带,使之成为展示“文化随州”的重要窗口。四是提炼城市精神。随州 “刚韧自强、兼容开放、重信尚德、锐意创造”的城市精神,要作为时代的、历史的、发展的文化去弘扬。
(三)品牌营销,不断提高文化节会知名度。三分旅游七分卖。现代旅游是天然资源和美好的典型形象相结合的产业,必须用大手笔进行策划运作。一是城市品牌营销。随州有“炎帝神农故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编钟之乡”、“中国惠兰之乡”、“中国银杏之乡”等品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叫响一句广告词、唱红一首歌、出版一本书、制作一部影视剧、举办一场大型文化节会的“五个一”活动,宣传随州形象,放大品牌效应。二是节会品牌营销。打响“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文化节”,做大兰花节、桃花节、银杏节、香菇节、茶叶节,以节会促旅游发展。三是整合文化资源品牌营销。组建文旅集团,把始祖文化、编钟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乡村农家游等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对外营销,舞动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先导作用。要加强与鄂西旅游圈城市的协作,不断营造旅游亮点。
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浅析 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5-01
一、四川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四川旅游资源的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因为其复杂多样的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不一的气候因素造成了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四川人文。多种民族相互居住更是使得四川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源。
(二)四川旅游市场的优势。
四川省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一直在快速增长,是国内旅游市场一直是四川的最大旅游市场,并且还在持续扩大规模。
在入境旅游市场上,也在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增加,境外游客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消费增长。
二、四川旅游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业的机遇。
1.政策机遇。
2015年四川发布了入境旅游奖励政策《办法》,《办法》规定,组织境外游客到四川旅游,旅行社能获得现金奖励。
2.投融资机遇。
2016年5月10日,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四川进行旅游合作。
3.品牌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政府把更多的商业、建设资源灌注到西部地区,把更有利的政策提供给四川等西部地区。
4.市场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为四川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上,四川旅游业在这方面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业的挑战。
1.品牌影响力较弱。
(1)信息传递能力弱。四川美景数不胜数,但没有清晰的传递给境外的国家和地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2)熊猫品牌形象的屏蔽。旅游形象宣传总是把熊猫当作主要宣传点,屏蔽了四川的其他特色旅游资源。
2.竞争对手的参与。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面十分广阔的国家级战略。西北方面它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在西南方有重庆、四川、广西、云南,北部的内蒙古。还涵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加入的山东省。这些地方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会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
3.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合作型战略,因此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因此文化是旅游过程中的大问题。
三、四川旅游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打造四川旅游新品牌。
提出“南方丝路起点”这一品牌形象,将会引起全国的关注,甚至会吸引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眼球,有利于四川旅游业获得政策支持,经济支持。
(二)发挥四川特色旅游市场的优势。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无论是休闲度假、风景观光、红色遗迹、丝路风光、山水文化,都应有尽有。要充分发挥四川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综合体。
(三)进行区域合作。
四川在国内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是以地域为分划,按距离和经济发展程度、丝路文化来规划重点合作对象。比如重庆、陕西、云南、新疆等地缘距离近的省份,“一带一路”核心省份新疆和福建,经济发达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引进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用“一带一路”政策的便利,近距离的省市能提供更多的游客资源。
东南亚地区中部分国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首要途径,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缘环境,更易深入的合作。欧洲地区凭借悠久的贵族文化,适宜的气候,发达的科技吸引着四川游客,德国对中国人的免签政策,使得四川人民更易到达欧洲。
(四)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旅游针对性产业模式。
四川的大部分旅游产业都是相对集中的,零散的旅游产业在以前是没有太大的旅游行业生存力的。但是在“一带一路”这个战略下,仅仅是旅游产业的聚集,并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优势。目前背景要求我们在四川旅游产业上,必须全面开花,全省发展旅游业,达到一种星火燎原之势。
(五)建设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四川旅游专题智库。
成立四川省“一带一路”旅游研究中心,作为四川旅游对外展示的窗口。汇集四川旅游资源信息,把四川旅游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促进四川旅游发展,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创新型知识、研究、智慧、合作平台。
四、结论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是目前国家最高级的战略,它代表着中国现状目前整个社会发展的诉求,指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要的政府控制手段。“一带一路”战略响应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回应了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向国际解释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显示出未来中国的发展重心将转移到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02)
[2]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
[3]孙小荣.旅游业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J].旅游时代.2015(04)
[4]何承远.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重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
[5]林文勋.“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7]宋志辉,马春燕.四川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亚研究季刊.2014(01)
作者简介:李明(1993-),男,四川省盐边县,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发展旅游业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篇7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发展旅游业能否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 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 落后地区的旅游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 二是落后地区的旅游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且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旅游业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将上述思想进行定量化表达可以采用收敛模型,本文将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加入收敛模型中[1],计量模型采用如下形式:
其中rjt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yjt -1为上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tojt为人均旅游收入水平; xjt为其它影响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 ( 以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衡量) 和对外开放水平 ( 采用惯常的处理方法,以当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衡量[2]) 。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形式,以提高序列的平稳性。为更好地考察不同区域旅游收入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现对传统的收敛模式进行改进,取T = 1,以便通过考察每年各个省 ( 区、市) 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该年旅游收入差异的变化情况,并得出不同年份旅游收入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中系数含义的判别方法如下:
如果β和γ 数值同时为正,则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扩大存在贡献; 如果β和γ 数值同时为负,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缩小存在贡献; 如果β数值为正,γ数值为负,尽管经济差距存在扩大趋势,但旅游业弱化了这一趋势,即旅游业有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如果β数值为负,γ数值为正, 尽管经济差距存在缩小趋势,但旅游业有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考察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不含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过程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有效比较两种状态下的稳态值、收敛速度和收敛时间。
(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个省 ( 区、市) 2000 -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年末人口数量、进出口总额、旅游业总收入 ( 包括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 和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而2009 - 2012年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 2010 - 2013) 。2000 2012年以美元计算的入境旅游收入、进出口总额, 按照当年平均汇率价 ( 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 2013) 换算成当年人民币数量,不同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和GDP用价格平减指数 ( 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折算成2000年价格,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使不同时期的数量具有可比性。
二、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 一个变化特征
本文以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与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反映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前者反映了旅游收入增长的速率水平,后者反映了旅游发展的质量水平。图1显示2000 2012年31个省 ( 区、市) 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与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在整体上呈现出反向对应关系,即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高的地区增长率较慢,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低的地区增长率较快; 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较高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省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较低的地区,多为经济较落后省份 ( 不能排除特殊个例的存在,如云南和贵州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平均比重达到12. 67% 和17. 15% ,但此两省不仅在全国,即使在西部也属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 。因此,经济落后省份因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 不仅远超过发达地区,而且超过本地区GDP的增长率)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图 1 2000 - 2012 年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及相当于 GDP 的平均比重
三、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 计量分析
图1显示2000 - 2012年间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达省 ( 区、市) 和落后省 ( 区、市) 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应有更好的效果,而事实上地理位置、文化差异等能够弥补模型的不足[3]。本文采用Eviews6. 0对公式 ( 1) 进行回归 ( 结果见表1) ,模型回归效果整体上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本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 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 东和海南11个省 ( 市) ,内陆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20个省 ( 区、市) (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虽然在地理属性上属于沿海地区,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的其它省份相差较大,故将其列为内陆地区考察) 。
注:*、**、***分别表示统计量在 10% 、5% 、1% 水平下显著。
沿海地区是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内陆地区是传统的旅游边缘地区,两者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产品特点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4]; 沿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较高地区,内陆地区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较低地区。从全国范围看,β的回归系数为1. 1224,且通过了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系数γ为 - 0. 0006,且通过了10%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结果见表1 ) 。这意味着尽管经济发达省 ( 区、市) 与落后省 ( 区、市) 发展差距趋于扩大,但旅游业的发展弱化了这一趋势,即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
从沿海地区看,β的回归系数为0. 1858,且通过了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系数γ为0. 0273,且通过了10%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结果见表2) 。这表明沿海地区发达省 ( 区、市) 与落后省 ( 区、市) 经济发展差距趋于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强化了这一趋势。
从内陆地区看,β的回归系数为1. 1350,且通过了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旅游业对经济差距的影响系数γ为 - 0. 0013,且通过了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结果见表3) 。这表明尽管发达省 ( 区、市) 与落后省 ( 区、市) 经济发展差距趋于扩大, 但旅游业的发展弱化了这一趋势,即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2000 - 2012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贵州、甘肃、青海等省份旅游业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 以上,其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所以,内陆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地位与作用与东部地区不同,但与全国范围的分析一致。
四、结论
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旅游业更是缩小不同省 ( 区、市) 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为缩小发达省份和落后省份经济发展差距做出了贡献。因此,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看,上述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均不具有收敛趋势,无需再考察比较稳态值、收敛速度和收敛时间。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寻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工具时更应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手段,通过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摘要:基于2000-2012年31个省(区、市)的空间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法探讨发展旅游业在我国省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现旅游业在不同区域扮演的角色具有差异性:在全国范围内,旅游业成为推动各省(区、市)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在内陆地区,这一作用也得到了验证;在沿海地区,尽管旅游业扩大了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各地依然要重视发展旅游业。上述发现在客观上验证了旅游经济较落后的内陆省份,充分重视发展旅游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8
香港交通便利,拥有独特的购物环境和美食文化,同时是一个低税甚至免税的城市,这一条件使得更多更好的外来商品涌进香港市场,也使香港被美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此购物。香港的餐饮酒店文化也是香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功臣。此外香港经济还有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香港的旅游业也随着大陆政策的放宽而迎来了更多的游客到访。2010年9月访港总人数达到26175950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23.7%。香港旅游业的收入也直线上升。
一、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旅游业是香港的四大产业之一,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托旅游业,可以带动酒店、零售、餐饮、交通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香港经济的转型。香港经济在经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后呈现出不稳定特征。高度开放的经济开始暴露出香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香港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可以解决香港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促进香港经济的转型。
(2)旅游业刺激区域投资。
旅游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稳定的消费、独特的资源都成为价值投资的上佳选择,旅游业的发展,使投资者在通货膨胀的紧急背景下继续保持对香港地区坚定的投资信心,为香港经济摆脱困境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应当善用这个“借来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赶大集式”的旅游消费,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提高消费层次,重点开发商务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同时培育多元化市场,为香港旅游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游客来源,保持旅游市场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优势和作用。
(3)旅游业能够完善区域就业结构。
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创造就业、扩大低素质劳动力就业、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方面作用明显。根据世界银行属下国际金融公司的旅游业专家估计,每家酒店的1个房间,可以创造2个职位。加上每年吸引到1千万人次的内地游客来港消费旅游,可以带动旅游、酒店、零售、餐饮、交通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就业,香港失业状况将会大大改善。同时,旅游产业的扩建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香港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2. 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区域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
香港拥有全球最完善快捷的公众运输系统,便捷的地下铁路、轻便铁路、九广东铁;旅游景点内也有电车、渡轮、山顶缆车等小型交通设施。香港公共交通己普及“八达通”电子消费系统,使用“八达通”储值票,可避免没有零钱的尴尬。在机场快线和地铁站还有“三天香港乘车证”、“游客地铁1天乘车证”出售,对于在香港停留时间不长或不经常到港的游客很方便。香港的旅游饭店业十分发达,各种档次的酒店旅馆比比皆是,许多酒店邻近购物广场、餐馆和夜市,饭店24小时服务。香港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在此汇集。香港拥有各具特色的购物场所,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消费层次的旅客的需求。
(2)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
2003年1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一系列全球推介活动的展开和CEPA(“个人行”)政策的实施,为香港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2003年7月28日,开放广东四城市开始,至今全国已覆盖49个内地城市。中国内地一直是香港旅游业的最大客源,2009年底,中国内地“个人游”旅客达到10591418人次,占中国内地旅客人数的59%,比2008年增长10个百分点。同时香港政府自2008年7月1日起免收酒店房租税,酒店平均入住率较去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至84%,2009年过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时间为3.2晚。
(3)区域完善的旅游管制机构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1999年5月成立香港旅游事务署,负责统筹政府内部各项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并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本港的旅游业。以确立和促进香港作为亚洲首要的国际城市,以及世界级的度假和商务旅游目的地。由政府、旅游发展局和业内各界代表组成的旅游业策略小组,专责就旅游业发展事宜,从策略性角度向政府提出建议。
二、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1. 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给予全方位的帮助,这是香港维持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同时也为香港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
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来港游客有所减少,但内地依旧是香港的最大客源市场,2009年上半年内地访港旅客人数上升至826万人次,较2008年上升4.6%,占访港旅客总数的六成。
2. 发展生态旅游业
庞大的游客数量超过旅游景点的承受能力,加速了景点资源的损耗;一些游客在旅游景点的不文明行为,加剧了对香港旅游景点的破坏程度,同时大量游客的到来使景点产生拥挤状况。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对香港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旅发局于2007年4月向海外旅客推广“自然生态万花筒”活动。其中项目包括新界东北外岛环游、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导赏游、大屿山大澳生态游、黄泥涌峡径健行、香港湿地公园观光团、昂坪奇趣径、中华白海豚观察之旅及多个远足游等绿色旅游景点活动。
3. 深化香港与周边城市及内地的旅游合作
香港与内地在合作发展旅游业方面,有着一种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内地不但是香港的主要旅客市场,亦是香港推广配套旅游的一个重要伙伴。目前,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已形成紧密整合的区域经济,“粤港澳大珠三角旅游区”这个世界唯一跨越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旅游合作区,已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新局面,这对发展香港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个人游”的旅客,多次往返深港,可以解决香港住宿设施不足的问题,延长内地游客在香港和深圳两地购物消费的停留时间;外国人经港澳免签证进特区,也延长外国游客在香港逗留时间,实现了深圳与香港的双赢。这项特许改策可以共同拓展旅游市场和加强双方旅游市场监管,合力打造深港旅游一体化,达到深港同城旅游的目的。这会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4. 培育新型旅游业人员
香港的商业活动是以自由经营为主的,近年来,少数旅游从业人士与有关店铺串通一气,针对内地游客人路两生的弱点,以欺诈等手法使游客受骗,这些行为和作风使香港的整体声誉严重受损。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不足,部分从业人员普通话尚未达标,甚至对一些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一知半解,无法回答游客的问题,使旅游业的效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导游服务的质素,导游须完成培训及考试合格,并遵守由香港旅游业议会(议会)所颁布的《导游作业守则》。现时,香港共有5538名持证导游。为进一步协助业界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及服务质素。截至2010年6月底为止,已经有约3800位旅游从业员报读有关课程。
5. 加强旅游设施的更新换代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9
1 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多为海洋经济单方面或与其他经济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春洪等[3]实证分析1985—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后期国民经济增长,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强劲;郭军[4]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涂振顺等[5]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给出具体评价计算方法;高强等[6]以山东省为例,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中1996-2014年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模型实证分析并研究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地金融体系的关系,认为山东省陆地金融体系对海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余凤龙等[7]对比研究中国沿海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剖析其时空格局演化,提出缩小沿海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此外,对包括海洋经济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和其他经济产业的时间序列研究较多,但多为时间序列两两之间的作用关系,对其作用权重问题涉猎不足。
2 山东省海洋经济和入境旅游业发展概况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准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8],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产业间关联性的研究较多,其中以Goldsmith[9]和Levine[10]最具代表性。根据《山东统计年鉴》数据,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对于山东省经济总体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山东半岛沿海城市通过入境旅游业提振其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海洋经济乃至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而在入境旅游业发展方面,山东省与上海、浙江、广东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入境旅游业外汇收入偏低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其发展整体处于波动性较大的状态。
3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中1996—2014年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是否与入境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及这种相关是否通过中间变量传导。
在对3个及以上时间序列进行统计研究时发现,个别时间序列间存在中介传导作用,其传导作用分为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山东省入境旅游业与海洋经济之间存在滨海入境旅游业这一交集,且均为经济发展的子集,基于此研究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是否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并通过海洋经济这个起部分中介作用的中介变量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式判断是否存在中介传导效应[11],应满足3个条件:①中介对自变量回归,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②因变量对自变量回归,自变量也达到显著水平;③因变量同时对中介变量和自变量回归,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均显著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减小,则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1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3个假设:假设1,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假设2,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且基于中介传导机制模型;假设3,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通过海洋经济作为中介变量促进经济发展,且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
为方便统计分析,以山东省旅游外汇收入、海洋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代表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以下回归方程来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方程中的变量FTI代表旅游外汇收入、GOP代表海洋生产总值、GDP代表地区生产总值。为方便数据处理,对所用到的数据统一取对数处理。
其中,方程(1)用于验证假设1,方程(2)用于验证假设2,方程(3)用于验证假设3。α、γ、θ为回归常数,是固定值;β、δ、、μ为回归系数,用来代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促进程度;ξ代表其他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q代表滞后期。
4 实证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以上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传统计量经济分析要求数据变量具有平稳性,因而采用ADF(Augu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对lnFTI、lnGOP、lnGDP这3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
从表1检验结果可知,这3组数据虽然原数据、一阶差分数据不平稳,但二阶差分数据平稳,因而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3组时间序列的内在促进关系在经济学上存在普遍滞后性和有限持久性,因而选取分布滞后模型对其检验,并选取所有可能的滞后期(年)进行分别验证(表2至表4)。
结合F检验和P值,当滞后期为4以后,时间序列之间基本上已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主要从滞后期为1、2、3的3个格兰杰因果检验中的决策情况进行分析。当滞后期为2时,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总体发展,但当滞后期为1和3时,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和总体经济之间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这表明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特定滞后期且持续性不强;当滞后期为1时,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对海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当滞后期为2和3时,二者间相互作用不明显,这表明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起效较快但持续性不强;当滞后期为1时,山东省海洋经济和经济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当滞后期为2和3时,山东省经济对海洋经济存在单方面促进作用,这表明山东省经济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起效快且存在持续性促进作用,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能够快速反馈到经济发展上,但持续性依然不强。
根据中介传导模型判断准则,通过检验回归系数来验证3个理论假设。首先对假设1进行验证,即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证明假设1成立。
其次验证假设2,即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证明假设2成立。
最后验证假设3,即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通过海洋经济这一中介变量促进经济发展,且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上述理论对比检验结果可知,中介变量lnGOP达到显著水平,自变量lnFTI回归系数减小且仍然显著,因此山东省海洋经济在入境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入境旅游业和经济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特定滞后期内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并通过海洋经济这一中介变量促进经济发展,且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入境旅游业发展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原因为入境旅游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山东省旅游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山东省入境旅游业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快速而显著,但持续性较弱。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0
(一)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5年底, 全南京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全年共接待游园游客5 061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15%。其中, A级景区16处,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 (点) 达17处, 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景点 (区) 有32个, 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景点有49个。星级饭店共122家, 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万间, 其中, 五星级8家, 四星级14家, 三星级53家, 二星级以下47家。2005年, 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 其中客房收入11.5亿元, 餐饮收入10.7亿元, 其它收入5.3亿元。旅行社395家, 其中, 国际社27家, 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
2.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 尤其是“十五”期间, 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以2005年为例, 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79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加18.4%, 占全市GDP的比值为15.71%,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9%。其中, 接待入境旅游者87.6万人次, 实现旅游创汇5.76亿美元, 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333亿元人民币 。在2005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 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 位居第七, 在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排序中, 位列第三, 稍落后于杭州、苏州,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也名列前茅。
3.旅游产业结构
(1) 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 2005年, 外国旅游者有51.4万人次, 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8.7%, 香港同胞15.1万人次, 澳门同胞0.4万人次, 台湾同胞20.7万人次, 其中, 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 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58.2%。而在外国旅游者中, 按洲别来分, 亚洲游客最多, 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 欧洲次之, 占22%, 美洲位居第三, 占17%;按国别来分, 马来西亚 (8.3万人次) 、日本 (7.2万人次) 、美国 (6.9万人次) 、韩国 (5.3万人次) 、新加坡 (4万人次) 分居前五。总体来说, 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 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 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 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 其中, 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 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 在远程市场中, 北京和广东所占比重较大。
(2) 支出结构
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 来宁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如图1。
(3) 空间结构
南京旅游的重心一直在市中心六区, 近年来, 郊区县的旅游虽在全市旅游业中所占比例仍较小, 但已有大步发展, 2005年, 七个郊区县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7.1亿元, 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8%, 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15%, 所占比重比04年的6.62%、03年的6.15%有明显提升。就各区县具体而言, 2005年, 处于旅游总收入的前三位是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 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区则成为增幅最快三个区县。
(4) 旅游产品结构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 近些年来, 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 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 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的举办, 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良好形势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倍增计划顺利实现
近年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经济获得了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十五”期间, 全市旅游总收入以年均增长率19.45%的速度增长, 2005年达379亿元, 相当于当年南京市GDP的15.71%;全市国内游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16.63%, 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33%;海外旅游者人数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呈负增长以外, 其它年份增长率都超过10%, 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高达59.8%;2005年全市旅游创汇5.76亿美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2.79%。各项指标均提前1年实现“十五”规划所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目标。
2.资源开发成绩显著, 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 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同时, 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五年来, 新建成并开放了阅江楼、将军山、阳山碑材、八卦洲沙滩风情园、静海寺-天妃宫、郑和航海博物馆 (宝船遗址公园) 等一批景区 (点) ;提档升级了一批景区 (点) , 如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七个景区成功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钟山风景区、秦淮——夫子庙风光带、石城旅游区等跨区县、多部门共管的知名景区的整合初见成效, 各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3.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 精品景区、优质饭店、知名旅行社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十五期间为例, 五年中, 全市共新增旅游涉外饭店27家、星级饭店60家、旅行社203家。截止2005年底, 全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其中, A级景区16处, 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 (点) 达17处;星级饭店达122家, 其中, 五星级8家, 四星级14家, 三星级53家;旅行社达395家, 其中, 国际社27家, 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各项指标数量在全省旅游城市中位居第一,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4.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环境日趋改善
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方面, 南京市近几年的工作也卓见成效。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 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 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 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 市内玄武湖隧道、Ⅰ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长江三桥等陆续建成。同时, 建成了长江路、湖南路、夫子庙美食街、高淳老街等旅游特色街;完善了阅江楼、朝天宫、南京博物馆等景区的配套建设, 提升了景区的环境;推动了各宾馆饭店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接入了宽带网、POS机以及旅游信息触摸屏;成立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医疗急救、旅游购物、旅游信息、旅游培训等七大中心, 开通了“黄金周”旅游绿色通道。这些旅游配套设施的建成对改善城市旅游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南京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 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 尤其是在国际旅游方面, 具体表现在2005年南京市旅游总收入虽排在各重点旅游城市的第七位, 但与前几位城市相比, 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 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在国际上的宣传不够, 知名度不高造成的。
2.旅游产品欠缺深度, 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 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 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 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 同时, 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 但仍显不足, 参与型产品稀缺, 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 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3.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 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 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因此受到影响, 同时, 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 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 管理体制不顺, 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 这不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 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 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 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 进行统一规划, 理顺管理体制,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4.城市旅游尚未形成品牌, 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旅游者心目中尚未形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同时, 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形成规模, 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 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5.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旅游购物、美食业和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成熟是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经途径, 也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在来宁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旅游消费中, 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普遍不高, 在当前南京市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已近饱和的状态下, 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消费的不足限制了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提高, 削弱了对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南京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一) 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南京丰厚的旅游资源。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山、水、城、林, 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应有尽有。截止2005年底, 全市共有旅游景区 (点) 75处, A级景区16处, 其中世界遗产地明孝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历经沧桑的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人文气息浓厚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知名景区更是享誉海内外。十五期间, 市政府又下大力气整修了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 新建了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出发地和宝船公园, 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的新景区的建成更为南京原本已璀璨夺目的旅游资源增光添彩。除了丰富的自然、人文的旅游资源, 南京还有一大批知名的旅游产品, 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曾为皇家贡品的云锦, 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生香的金陵盐水鸭, 五彩斑斓、让人爱不释手的雨花石等等, 都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颇具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凡此种种, 这许许多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加在一起, 奠定了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的先天优势。
(二) 区位条件优越
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京还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南京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翼, 是江苏省的省会和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坐拥安徽、江西等广阔的内陆腹地, 横跨黄金水道——长江两岸, 京沪、宁扬、宁通等铁路在此交汇, 区域内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布, 禄口机场有多条国际航线连接世界, 公路、铁路、水路、空中, 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 良好的区位条件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三) 市场潜力巨大
除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南京还具有发展旅游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2004年, 长三角15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 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而区域内的人口超过1亿, 这庞大而富裕的人群无疑是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最好的目标群体。同时, 从整个国家来讲,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换代, 旅游支出而会逐渐增大, 国内旅游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此之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大量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 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 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 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 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 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 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 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 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南京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
1.从旅游大市迈向旅游强市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 南京目前已经是一个在国内重点旅游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的旅游大市, 今后几年的目标就是要把南京从旅游大市提升到旅游强市 , 进一步做强旅游产业, 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真正确立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 充分挖掘优质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 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形成南京旅游的强大品牌形象。
2.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在成为旅游强市的同时, 南京市还要争取进入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为此, 就要下大力气提高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建立起一支起点高、技术精、诚实可信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同时, 还应优化城市旅游交通条件, 美化城市旅游环境, 完善旅游标识, 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 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购物、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 倾力打造适应游客需求的人性化的城市旅游环境。
3.打造世界博爱旅游之都
每一个知名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旅游品牌形象, 比如杭州要将自身打造为“世界休闲之都”, 苏州则以“东方威尼斯”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为一座多元文化交汇、充满爱与包容的城市, 南京就要旗帜鲜明地打出世界博爱之都这一旅游品牌形象, 加大在国内外的营销宣传力度, 以“宽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 同时, 南京的市民也要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体现这座城市的博爱精神, 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世界博爱旅游之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宣传口号, 而是已经被落实到城市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各个方面。
4.建成国际旅游首站目的地
与其他重点旅游城市相比, 南京的国际旅游无论是从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入境旅游者人数都仍然有较大不足, 在许多国际旅游者的来华旅游计划中, 南京并不是一个必到的城市, 因此, 为提升南京市国际旅游竞争力, 增加国际旅游收入, 就需要将南京市建成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必经之地, 即国际旅游首站目的地, 或重要节点城市。
(二) 南京市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1.深入开发传统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一直是南京旅游的主打产品, 也是目前南京旅游的优势所在, 在可预期的将来, 也还是南京旅游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 在保持现有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同时, 要重点挖掘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 深层次开发秦淮风光带、东郊风景区、石城风景区, 争取将一些具有较高知名的景区建成精品景区, 在吸引新游客的同时, 也让老游客游出新意。
2.打造会展节庆、商务公务等城市旅游品牌
有资料显示, 会展节庆、商务公务旅游作为高消费、高投入、高曝光率的旅游产品, 对其进行有效、成熟的开发对提升城市形象, 拉动相关行业经济增长非常有帮助, 而南京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 又毗邻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开展会展节庆、商务公务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因此, 南京市应该抓住时机, 依托现有的会议设施和旅游资源, 适时地举办一些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和节庆活动, 同时, 进一步提高商务服务水平, 营造规范的商业氛围, 以吸引更多的商务公务旅游者。
3.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和体育健身旅游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消费者对休闲度假和体育健身类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南京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相关的旅游资源, 如将汤山温泉、金牛湖、珍珠泉等一批景区开发成迎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休闲度假产品, 开展家庭度假、情侣度假、蜜月旅行等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同时借举办十运会时所兴建的一批体育场馆, 推出专项体育旅游, 如足球、篮球等全国联赛在南京赛区的比赛和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国际赛事, 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4.以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推进郊区县旅游业发展
针对目前南京郊区县旅游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 南京市应积极推进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 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引导旅游者参观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购买绿色农业产品, 适度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探险、野营等旅游活动, 并以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老山森林公园、将军山森林公园为龙头, 建设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能拉动郊区县旅游发展的重点景区, 以平衡目前有较大差异的市区与郊区县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
(三) 南京市旅游业发展战略措施
1.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打造旅游精品
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以便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来看, 比较成型的整合方案有:将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以及鸡鸣寺、北极阁等整合为钟山风景区, 突出名人陵寝与山水风光, 并作为南京旅游的主打产品;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及其他民国建筑等整合成石城旅游区, 突出民国文化;将夫子庙古建筑群、瞻园、白鹭洲公园、中华门城堡、莫愁湖公园、石头城景区、国防园、清凉山公园、古林公园、内外秦淮河以及沿途古城墙等整合为秦淮风光带, 开展水上游览;将城北的狮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以及八卦洲地区整合成沿江休闲旅游区, 开辟供休闲所用的公园绿地。
2.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旅游和郊区县旅游互补开发
针对郊区县旅游落后于城市旅游的现状, 需要优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 通过打造一山三泉旅游区 (包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汤泉温泉旅游度假区、琥珀泉景区) 、金牛湖旅游区和溧水旅游区、高淳旅游区, 以及推进乡村农业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 来拉动郊区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促进城乡旅游的互补开发。
3.大力发展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 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
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是旅游消费的重要支出项目, 也是旅游支出中较具有弹性的项目, 这三项收入的增加能明显提升旅游总收入的增加。因此, 在旅游商品方面, 要筹建专门的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机构, 提高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能力, 并充分体现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求作出精品, 赢得口碑, 让旅游者在购买的纪念品同时对南京和南京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旅游餐饮方面, 要开发新菜系, 增加新品种, 积极引进各类西式快餐和外地风味菜肴, 尽量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的口味, 并努力增加对本地名品名点的宣传力度;在旅游娱乐方面, 要加大娱乐项目开发力度, 培育南京本地的旅游娱乐品牌, 并按照国际先进运作模式, 以推进旅游娱乐的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发展, 并最终达到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 增加旅游总收入的目的。
4.加强宣传促销, 提升旅游形象
宣传促销讲究因时、因地、因人, 在“博爱之都”这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下, 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 可以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对于长三角和江浙沪这一南京市的一级客源市场, 可以开展区域内城市的旅游合作, 共同策划长三角走透透、江浙沪自由行等大型的城际旅游促销活动;对于北京、广东等远程市场, 可以强调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 如对北京等北方城市可以推出以山水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对于海外市场, 则可以强调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为主打牌。同时, 为加大在海内外的旅游营销力度, 可以考虑在重点客源市场推出南京旅游推介会, 选择一至两位有影响力的演艺界或体育界人士做为南京旅游形象大使, 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公司为南京设计适于旅游宣传的城徽, 在各类媒体上推出, 使游客一见便知是南京旅游的标志。总之, 一切能提升南京旅游形象, 增加南京旅游知名度的有效促销手段都可以考虑采用。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Z].2006.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耦合发展;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42—07
一、引言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远地区,具有奇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产业成为很多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活动参与性逐渐增强,环境资源压力日益加大等,加上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旅游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战略。
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解决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更好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民族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术界,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西方旅游学者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讨论了旅游对文化传统的影响(smilh,1989)、旅游商品开发的原真性(cohen,1988)、旅游与文化展示以及民族工艺品开发的关系(Taylor,2001)、旅游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Mckereher&Cros,2002)等问题。我国学者结合典型的民族区域就文化保护开发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包括:(1)探索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形态,先后提出了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余青,吴必虎,2001)等开发模式;(2)引入“文化生态”思想,提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刘少和,2004),民族民俗文化构成“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资源”,对解决旅游活动与旅游地文化资源、文化环境的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研究,提出对民间手工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再利用,并要坚持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的原真性原则(宗晓莲,2005);(4)研究利益相关者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在区域民族旅游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蒙丽珍,2003)、提高文化旅游者的素质(金方梅,2003)等;(5)在区域层面上研究民族文化的营销和区域协作的战略思想(张河清,2005)。
以往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全方位探索,为实践界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帮助。本文在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这是既能保护民族文化又能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近年来,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实践界开始大胆探索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实景演出,以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张家界飞机穿飞天门洞,以及蓬蓬勃勃发展的旅游创意产品等等。但遗憾的是,少有文献专门讨论这些问题,相关研究仅见冯学钢(2006)探索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本文试图以张家界为例讨论中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耦合发展。
二、国内外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趋势
1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创意产业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7年,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将其作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认识到当前是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地位的最佳时机。自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后,我国迅速掀起了一阵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广泛响应的文化产业热。“创意产业”也因强调创意、迎合“新经济”发展的时尚表达,成为各地优惠扶持的重要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发达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许多城市纷纷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区域发展新动力。各界都对创意产业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召开了“中国首届创意产业国际论坛”、“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大会”。
2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呈现融合的趋势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著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旅游创意产业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新西兰于2003年发起了全国性的组织——“创意旅游新西兰(Creative TourismNewZealand,简称CTNZ)”,该组织认为“创意旅游”自旅游开发之初就已存在,只是近年来这一概念才被提出。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ATLAS)执行委员格利戈·理查德(Greg Richards)是这一概念的发起者之一,并于2007年12月出版专著《旅游、创意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建立了创意城市网络(cmative Cities Network),且2006年给出了“创意旅游”的定义,并于2008年9月举办了关于旅游创意的主题会议。在实践界也有诸多地区或城市开始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如南非约翰内斯堡将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当地最重要的两个产业——联合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国内,对旅游创意的关注与近年来创意产业的兴起几乎是同步的。在绍兴召开的“2006江浙沪旅游市场论坛”上,旅游专家呼吁“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还有学者撰文呼唤“以文化创意提高民俗旅游的开发水平”。2007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题即为“北京旅游,创意无限”,文化旅游展区被划分为
旅游商品设计创意、旅游书画、旅游景点和老字号、传统手工艺现场制作区和旅游文艺演出区等区域。文化创意思想渗透到旅游业各个领域和分支,无论是广告、动漫、时尚与时装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表演艺术等传统创意产业,都能够与旅游业相结合,并产生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动漫及影视作品催生了卡通之旅、影视之旅;文化表演拓展了文化旅游市场;时尚与工艺设计使旅游地文化得以物化,并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和吸引力等。
在“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积极鼓励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涌现了很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关联互动的典范,如利用民歌策划的《印象刘三姐》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节目,以特殊的气候与风物为背景的《印象丽江》实景演出,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并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加以表现的《丽水金沙》等。
三、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优势分析
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属性,更具有社会价值属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以文化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为基础,不立足于经济价值而空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无现实意义的,且缺乏可操作性。大力开发民族民间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将民族文化基因注入到现代产品中去,构建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有力举措,也是保护文化和发展民族旅游的最佳选择。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无比绚烂丰富,数不胜数的经典艺术符号具有相当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以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为资源库,利用旅游创意产业这一业态形式,把自在的民族艺术,培育成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艺术产品,能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挥巨大作用。
1以创意思想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文化创意的经济属性强调把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价值增值。以创意产业模式开发旅游产品,是一种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形式,能够增加旅游产业的艺术和文化元素,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和观念价值,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推动目的地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经济进步。
创意产品包括以概念形态存在的无形创意资本和以实体形态存在的有形创意资本。有形的创意资本具有与该实物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又因为这种实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它便具有了财富意义上的增值,这种财富价值进一步推动了经济价值的提升;无形的创意资本,如音乐、文学的积累、现存的文化风俗和信念的积累等,尽管它们有着广泛的文化价值,但却不具有实物形式的经济价值。一旦有关这些无形创意资本的服务流通起来,便会产生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并促进文化的复兴
创意以文化为加工对象,赋予历史文化某种新的内涵或艺术想象力。开发旅游创意产品首先要进行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对古老悠久的传统人文和自然积淀进行保护和开发,同时以新的理念挖掘整合人文和自然资源,赋之以新的概念和生命力。因此,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能够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推进文化市场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一开发一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因此,以民族地区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素材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也有助于区域文化的繁荣和复兴,进而有利于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文化创新道路,从而提高我国文化创新力。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旅游创意以文化元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为素材,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地区社会建设。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就是根据区域资源特色,创意并打造产业、行业投资亮点,吸引外部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入,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改善生态居住环境,提供就业,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因此,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参与”和“共同享有”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基础
(1)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东方文化所蕴含的意境、幽远的韵味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文明源流中最富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一脉。广大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完好。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创意产业,必将因此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2)雄厚的人力基础和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出售的是智慧,更多依靠受到良好教育、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中国人向来以智慧著称,民间建筑、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饮食等民族民间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和代际的传承流传至今,很多身怀这些绝活绝技的民间艺人有待发掘,在经过甄选和系统的专业培训之后,将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庞大的人力基础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智力支持。
四、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的特殊性
旅游创意产业的根本属性是文化属性,其生命力来自创意产品的文化异质性。而少数民族地区创意产品的文化,是根植于本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经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是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的综合反映。在当今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民族文化仍是难以跨越空间进行传递的。即便一些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元素被移植到其他地区,如一些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民俗建筑微缩景观,但真正能够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文化内涵的追求、并能够保持持续的吸引力的,还是植根于本地的原汁原味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的这种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当这种文化作为创意元素被用来进行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时,需要高度依赖本地人的创造力和本地独特的发展环境。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西部边远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其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且相对分散,企业家创业、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后来居上。民族地区现代高科技技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为匮乏,然而该地区蕴含了丰富的本地化的民族文化,并拥有承载这些文化、掌握区域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意阶层。而且,民族工艺的劳动力替代性极弱、且成本较低,这些使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具备垄断性的特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可能成
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大机遇。如果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跳出传统思维,立足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胆利用区内外人才、技术优势,一定能够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上大有作为。我国云南丽江、湖南湘西等地区近年来大胆实践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
2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地域植根性和当前民族地区经济规模较小、较散的现状,决定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应采取集群发展模式。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民俗文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的调研需要从宏观的大文化背景、微观的民间文化背景和历史的时间背景着手进行。所有这些都依赖于能够准确把握本地文脉的创意人才,创意者在创意产业集群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造这些产品的旅游创意产业在民族地区形成聚集,企业间形成密切联系的本地生产网络,以便有机地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优势,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
创意产业集群是有创造力的人的集聚,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它更注重商业的能力而不是纯粹的文化输出。培育旅游创意产业群,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商业环境。创意集群中有非营利企业、文化机构、艺术场所、媒体中心,并且同时进行着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各行为主体需要一个便于信息传递和自由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的内部环境,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无障碍的外部发展环境。因为,民族文化的本地性不等于当地的旅游创意产业封闭发展,而是要与外界进行充分联系,从而获得互补性的信息和资源。
3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集群运行机制
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目的是为了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通过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旅游创意产业集群运行机制至少包括4个层面:
(1)思想认识上:树立整体主义发展观,充分认识旅游和文化的互动性。民俗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是旅游创意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挖掘、寻找并提炼和升华文脉,才能够为旅游产品注入鲜活的灵魂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的相互依赖,坚持走“文化资源的挖掘——商品开发(经济效益)——展示(社会效益)——交流(社会效益)——再次深入挖掘开发”的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之路,力图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
(2)产品开发上:利用本地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积极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旅游创意产品。通过旅游创意产品传播民族文化,做到利用文化产业和创意手段促进旅游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和观念价值。
(3)企业组织层面上:基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旅游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高端价值链,即产品的构思与设计、产业链的构建。利用区内外人力智力资源,加强联盟,共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知识外溢等外部规模效应。
(4)政策操作层面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旅游创意产业产品市场,鼓励企业创新,培育旅游创意产业人才和文化企业家。改善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园区,促进企业聚集,培育旅游创意产业群,形成产业创新网络。
五、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以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为例
1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基础
(1)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基础强大
张家界市因旅游立市,靠旅游兴市。建市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旅游经济已成为张家界市的主导经济,远远高出市内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带动着全市经济总量的迅速壮大。
从2000年开始,为充分利用旅游在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动力作用,政府开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尤其关注旅游购物品业的发展。随着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张家界市的产业结构和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日益壮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4年底企业数目已经由2000年的75家增加到15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1300万元以上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就有20家,旅游商品企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1亿元达到2004年的4.87亿元,年平均增长35%以上。
旅游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商品品种不断丰富,出现一些知名品牌。一大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骨干企业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培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还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商品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产品不断体现出艺术化、科技化,附加值得到极大的提高。
(2)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资源基础坚实
张家界属大湘西区域,而大湘西区域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且少数民族聚居程度较高,汉化程度相对较小,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娱乐习俗(见表1)。大湘西地区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为张家界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提供了高新奇度和高体验性的创意元素。
(3)先行旅游创意活动积累了经验
虽然创意产业在我国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对于旅游创意产业也更多的是处于初步的关注和探讨阶段,但是张家界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并已经开始在旅游创意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脚步。尝试性的旅游创意活动,为今后张家界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如张家界还利用事件营销方式开拓旅游市场,塑造了许多成功案例,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又如1999“穿越天门”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黄龙洞标志景点钟乳石“定海神针”亿元保险、2004张家界全国跳伞锦标赛等。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开园之际打造了两个新闻事件(造最高吊脚楼和千人表演毛古斯舞蹈两个吉尼斯纪录、2004年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民族文化展演是旅游创意产业的重要形式之一。被评为“2006全国民族文化十大品牌”的张家界土家民族风情园,占地80余亩,总投资7500万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旅游观光、文艺表演、奇珍展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项目建筑有土家族特色,吊脚楼气势如虹,目前开发出的“土风苗韵”演艺产品,也取得良好成效。
2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1)充分挖掘和整理区域文化
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内在属性和核心动力(Florida,2002;厉无畏,2006;胡晓鹏,2006;),同时,文化也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因此,在发展区域旅游创意产业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整理和挖掘本区域、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除了要加强在现有
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历史文化村寨调查、勘探和文献整理外,还应该注意改变工作方式,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到整理和挖掘区域文化工作中去,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机制。
(2)着力开发本民族、本地域旅游创意产品
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品定制和大宗商品批量相结合,促进龙头企业集中设计和本地农户手工生产,兼顾本地手工生产和外地机械协助等策略。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有:(1)土家文化演艺产业,充分利用张家界已有世界品牌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土家建筑群落、民风民俗展示、文艺演出和民族艺术精品制作表演和展示;(2)土家文化研发设计产业,构建美术院校、商品协会、生产企业密切合作的旅游商品研发体系,逐步建立起集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于一体的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制作架构;(3)旅游商品创意产业,进一步加强砂石(岩)画产业、土家织绣、民族服饰、木雕工艺、竹藤棕工艺等文化和创意元素。
(3)加强区域创意产品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张家界旅游创意产品创新体系建设,就要致力于构建3个主体系统和3个支撑系统。3个主体系统:①由本地龙头企业、本地外地的科研机构和中国土家博物馆等机构为主构成的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源泉;②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张家界旅游商品经济发展的依托;③由各种科技推广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它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中起到重要作用。3个支撑体系:①创新人才培育系统;②由政府机构行使主要职能、促进创新的政策与管理系统;③包括科教投入、信息情报、技术市场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
(4)空间布局聚集化
通过项目牵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构建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现聚集效益,应该成为张家界利用旅游发展创意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张家界旅游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现状,应充分利用武陵源景区游客资源,大力发展以演艺业、雕刻和竹艺制品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建成武陵源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商品展示区;将永定区打造成张家界高端土家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张家界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配套,构建专业化的物流中心,以保证旅游创意产品的物质流动。
(5)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创业环境
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良性循环。鼓励建立本地和外地研发网络。举办和参加专业会展,构建市场网络,建立销售平台。树立全员营销思想,共同建设区域品牌。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物流基地,保证产业的流通体系顺畅,建立物流和信息网络与区外景区和博览会的联动,以制作过程和成果展示带动产品销售;加强执法力度,把保护知识产权落到实处。
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外,更加需要文化研究、创作人才。因此,要在大力加强利用外部智力的基础上,培养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人才和创意人才。设立产品研发种子基金和人才培育计划,与周边的高等院校,如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大学合作,采取包括开办讲座和培训班、成立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形式培养创意人才。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篇12
一、桓仁县旅游发展情况
本文运用Excel软件对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等四项指标分析桓仁县旅游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果。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当年旅游业总收入/第三产业产值;
旅游收入依存度=当年旅游业总收入/当年县域生产总值;
旅游收入经济贡献率=当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值/当年县域生产总值增加值;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当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率×旅游收入经济贡献率。
根据上述公式, 得到2002-2012年桓仁县旅游收入拉动经济效应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2-2012年桓仁县旅游收入呈递增趋势, 旅游收入增加值不断增长, 但在2006年和2011年旅游收入增加值有下降的趋势。对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四项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旅游收入依存度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而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呈不稳定波动状态。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19.10%增加到2012年59.19%, 增加了40.09%;旅游收入依存度由起初的6.9%, 增加到20.64%, 增长幅度明显, 可见桓仁县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影响力举足轻重。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自2003-2011年均维持在20%上下范围内波动, 而2012年, 急增到49.84%, 可见桓仁县旅游业稳步发展, 2012年是桓仁县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关键时期。桓仁县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不断变化, 在2005年、2009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增长率的三个峰值,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不稳定, 对经济拉动的效果不明显。
二、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将旅游收入记为参考序列,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x2 (t) 和第三产业x3 (t) 作为比较序列。首先, 应用公式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 求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i并找到最小差m与最大差M;运用公式 (2)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最后, 根据公式 (3) 得到关联性。
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桓仁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得到桓仁县旅游收入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其中,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为0.6756;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为0.7184;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为0.7112。本溪桓仁县旅游收入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最大,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最小, 但关联性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02-2012年桓仁县GDP和旅游业总收入的数据, 对旅游业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到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 即桓仁县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与旅游收入依存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总体和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增长状态。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桓仁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较大,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小。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建议桓仁县优化旅游资源, 制定相宜的调控政策, 以促进其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 桓仁县应建立有效的县域经济增长反哺旅游产业的政策体制, 深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制度;此外, 建议桓仁县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全面推进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形成区域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良好互动机制;若使桓仁县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协调与均衡, 从而使其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2002-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与旅游业收入为基础数据, 采用拉动效应指标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等计量方法, 分析了桓仁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桓仁县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和旅游收入依存度总体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增长状态;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桓仁县旅游收入与第二、第三产业关联性较大, 与第一产业关联性相对较小。本研究为桓仁县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第一章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业05-10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08
浅论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管理论文10-15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06-08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07-27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08-12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09-02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09-01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分析10-13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