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共8篇)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1
试论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的论文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托型产业,近几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的国民收入的同时,也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品质,恶化了生态环境。为了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推行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管理中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因而也称之为减物质化。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与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物后的治理上。
(二)绿色消费原则
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一些发达国家还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三)资源化原则
指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资源,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四)高科技化原则
目前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大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国外目前提倡生产的“非物质化”,即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饭店利用计算机网络预定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旅游景点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员预警,饭店运用高新材料建设以延长饭店的经营时间,使已投入的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现循环经济,遵循生态理论发展,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使旅游业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适合旅游景区管理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必定的趋势。
(二)是防治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是各景区都着重考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采用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根除污染。而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工作,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
(三)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在旅游管理中采用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如合理利用及再利用水资源、回收废弃物、节约电资源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减少资源使用量,减少景区经营成本。此外,循环经济的使用有益于景区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看,增强景区生命力的同时也就是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四、循环经济理念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最终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和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教育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二)转变发展经济理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提升环境伦理观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1]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改变消费行为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郑度.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2
2.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
针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薄弱的主要问题, 可以采取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办法加以改进。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中介机构, 它依托高等学校, 但又不是高校的附属物, 必须确保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人身份和地位。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建有利于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发挥高校科技资源综合优势,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是增强高校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形式有: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理工科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科技中介机构形式, 把科技中介机构作为连接高校和市场的纽带, 以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强度及需求层次, 促进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结语
理工科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力军, 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不好。为此, 迫切需要改革理工科院校的科技管理机制, 组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 以促进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顺利产业化, 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 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民: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4, 1:121~123
[2]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 7:144~146
[3]桂玫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
[4]王英: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策略转变及实践[J].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 27 (3) :413~415
[5]吕伟斌: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01~104
[6]袁木棋: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探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 (1) :93~99
[7]陈海平:大学科技园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J].科技创业月刊.2006, 4:40~41
[8]张伟: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 5:132~133
毕永田河北省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
“循环经济”一词,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 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要求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难发现,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 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生产过程, 或是近几年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环保措施, 都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要解决这些问题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是把清洁生产和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融为一体, 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者,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 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难点, 要找准切入点, 有效化解难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 技术方面的难点
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科技进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产型科技进步, 第二类是环境保护型科技进步。两类具有不同生产力功能的技术在研发、创新、利用等方面的对称性共同发展, 是社会经济就能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经济资源包括科技通过市场配置, 谋取利益最大化, 使得市场经济主体更注重开发生产型科技进步而忽视环境保护型科技进步。只有重视科技进步对称性的发展, 全面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才可能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巨大压力。
2. 观念方面的难点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 这三个层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来自企业的观念障碍。一些企业认为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投资, 将导致成本增加, 赢利水平下降。而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 企业自身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对发展循环经济不积极。二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观念障碍。片面追求GDP的增长, 而对经济增长所采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传统经济模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重视。三是来自公众的观念障碍。认为环境属于公共产品, 环境污染应该由政府来解决, 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法律方面的难点
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来看, 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一部重要的循环经济立法, 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立法上有空白, 使资源的循环利用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律法规中有关资源循环利用的内容, 未能体现出循环经济的立法理念;法律规定过于强调原则化, 操作性不强, 执行困难。
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上述难点,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从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均衡、可循环的经济增长理念出发, 着重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引导和促进国家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公众等各社会行为主体,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界定与协调各自的责任与利益, 探索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均衡模式, 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以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持久发展。
1.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基本要素纳入国家制度体系
在法律、规定方面, 必须明确社会各类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对于资源和环保的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应将节能和环保视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一样, 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纳入国家宏观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在管理办法方面, 建立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工作统一协调机构和利益协调机制, 完善绿色经济目标体系和政府考核标准, 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信息共享体系, 加速培养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等。
2.建立循环经济相关的利益均衡机制
逐步建立一系列能够使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和效益在内部与外部、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个人与公众等关系方面形成均衡的机制,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
——内部与外部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企业绿色成本外部化”的问题, 应通过合理界定资源与环境权属的公共性, 制定和完善环保刚性约束政策, 确立环保监督的一票否决制, 大幅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非物质循环产品生产的成本 (如提高资源价格与资源税) ;对于企业“效益外部化”的问题, 应减轻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的负担 (如扩大增值税的进项抵扣) , 以鼓励企业多节约自然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和注重环保投入;对于“公共绿色成本外部化”的问题, 应通过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 增加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政府补贴等措施来解决。
——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局部非得益与全局得益的利益均衡问题, 应通过具体分析局部与全局在不同事务上各自的利益得失, 由上级有关部门牵头和监督, 在得益和非得益方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 以双方协商互援或者由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 建立对非得益方的补偿机制;同时也应强化资源与环境开发、使用规则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并且提高其市场准入的门槛;对于发生因局部利益而破坏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应完善相应的法规予以严处。
——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项目短期投入大, 投资回报期长的问题, 应通过建立绿色投、融资机制来解决, 以长期和低息的公债、政府及银行贷款、财政专项贴息等方式来减轻绿色投入的负担和风险。
——私人与公众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全体在资源和环保利益方面的差异性, 应通过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信息发布、法制规范、志愿服务、舆论监督、奖罚分明等方式, 逐步形成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机制。
3.建立现代“绿色科技”与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应该是通过对资源状况、经济系统和环保容量进行物质流和能效流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和集约化, 旨在大幅度降低开采、生产、物流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围绕这一特点, 应建立包括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科技的投入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和商务服务系统、人力资源服务系统等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制度。
4. 开展绿色教育, 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
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公众的参与。要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促使公众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中国经济信息, 2003年第18期
[2]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
[3]杨淑君: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问题与对策文汇报, 2006.12.07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旅游体验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倡导的是一种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近些年,由于利益驱动,旅游经营者往往高强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因此,如何将循环经济模式引入旅游资源领域,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可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体验论
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旅游景区发展的两大问题的根源的。忽视游客体验,产品就没有市场;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旅游开发就牺牲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既为游客提供舒畅的旅游体验,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到底游客需要什么?旅游体验论为我们指导了方向。美国《时代》周刊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据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这一切意味着满足人们休闲要求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现在的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生存价值与空间。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邹统钎)。因此,旅游体验分两部分:旅游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感受。游客到底需要什么体验呢?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现代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质量与物有所值、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有了更多的旅游经历,需要更多的个人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观
满足了顾客的快乐体验可以给旅游景区投资商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否一定会给社区带来持久的利益,居民能否获益,环境能否得到保护,生态多样性能否得到丰富,这仍需要有新的发展理论来指导。这种理论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开发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论引入,旅游景区开发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和保护,并将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入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友代际平衡。
三、快乐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感,就没有游客。许多旅游景区开发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还谈什么旅游可持續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的。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人,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原则。掠夺开发后产后的人造的、仿制的景观以及地方居民商业化的微笑往往难以让游客产生亲切感。审美体验必须是真实的,然后能才能给顾客以真实的面目。
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体验思想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盈。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可持续的游客往往是更友善的、更文雅的、小规模的、对环境与文化影响第三的、在政策制定上重视地方参与的。
我国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和缺陷,主要原因是旅游经营经营者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忽视环境利益和旅游资源压力;旅游者不重视环境保护,忽视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缓解资源压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旅游企业通过引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对其建筑及设施进行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设计,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快乐性,让游客与社区、居民、环境等实现共盈,从而实现节约资源与实现经济效益双赢的面;旅游园区是循环经济理念最大的受益者,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建设的生态旅游园区,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礼共同发展;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自己的旅游行为对资源带来的破坏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题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伊春市生态旅游区运行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525143。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1-5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模式构建 篇4
叶美锋林代炎吴飞龙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 350003)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attern Construction
Mei-feng YE,Dai-yan LIN, Fei-long WU,(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 The develop agriculture circulation economy wa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 an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Key words: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model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了经济的全方位的、快速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工业循环经济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中,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尽可能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原则是“3R”原则[2],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是通过在农业循环经济运作的源头,即资源投入的输入端,减少物质与能源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以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在畜禽养殖业中,通过集约化生产,引进新品种,并对饲料的合理配制,降低料肉比,推行畜禽健康养殖,减少饲料成本及药品投入,提高成活率,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降低畜禽废弃物重金属排放的效果。再利用原则是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或产品,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如猪舍冲栏污水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D89B13及院科技支撑项目Zymb080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叶美锋(1981-),福建福州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农业污水治理研究。E-mail:yemeifeng1021@126.com [1]
经过厌氧处理后的可作为鱼塘养鱼、农田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资源化原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回收,综合利用,以达到从输出端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的目的,如利用畜禽养殖场固液分离后的畜禽粪渣栽培食用菌,再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使畜禽粪便废弃物完全资源化利用,既防止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国内各省市对农业循环经济都开展了一系列模式构建与推广,就此总结归纳一些较有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发展最早的模式[3-5],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域气候、环境、经济条件等各项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实施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各有不同。在辽宁省实行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高效的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目前已在东北地区大范围推广21万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还有在南方地区推广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在此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衍生出的“猪-沼-稻-鱼”、“猪-沼-茶”等模式,则是通过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还将加工业引入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模式已在各地区也已取得良好成效[6]。在西北地区则是根据当地生态脆弱,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等实际情况,通过“山地种养结合”、“小流域开发治理”、“林间套作”等多种模式,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通过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以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1.2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就是指将废弃物、农副产品等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产品,即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若利用得力,既可解决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为企业、农户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目前在该方面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农作物秸杆的综合利用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
2.1.3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生态农业园区中,以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工业主要生产原料来自农业生产,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等固体废物能够转变成为良好的农业资源,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工业互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依托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研究及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创立企业品牌,并使农民有效参与到产业系统中,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企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
2.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要害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出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因此,以福建省为例,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知道,目前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而根据2002的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排序分析[8],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为农业耗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排名前五位的有4个是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说明长期以来资源大量投入是影响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导致单位面积投入的农业资源量过大,影响了农业系统的消费能力,给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制约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排名也较前,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中的禽畜粪便资源化率,排在第二,障碍度达14.57%。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并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7]
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目前,全国上下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缺少对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仍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需通过政府干预措施,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部门、相关企业及农业生产者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同时指定经济激励措施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性;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度,并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三是应根据各区域环境条件、资源情况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国内外先进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从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制度以及模式创新进行研究,以便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与实施成效
根据以上各地区制定与实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可以看出,在推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目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大量投入与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而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中主要的产物包括农业桔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以及畜禽粪便废弃物等,其中又以畜禽粪便废弃物为最主要污染物,这些废弃物的年产量巨大,如果不经过处理会对
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影响,而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通过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1)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
种类
畜禽粪便
农业秸杆
生活垃圾
林业废弃物
加工废弃物
其他
合计 数量/108t26 7.0 2.5 0.5 1.5 0.5 39.0 肥料 有机质/10t N/10t 27399 36386 1748 6250 3205 3040 2001 80029 1470 430 69 120 34 84.8 56.6 44能源 4P/10t 294 57 7.3 72 55.5 17.3 11.5 K/10t 1109 651 37 249 500 101.8 67.9 4热值/10KJ 沼气/10m 标准煤/10t 32 100 12 23 7.3 22 6.7 203 497.84 1546.86 177.8 346.71 111.13 328.93 102.24 3111.5 1.12 3.48 0.40 0.78 0.25 0.74 0.23 7.0 15838蔬菜类废弃物 1.0 2264.4 459.1 2715.7
因此,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对各地区实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种植业为农业循环模式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杆可利用秸秆气化制气、秸秆压块成型制炭和锅炉集中直接燃烧等形式,其中秸秆气化目前在国内已开始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通过秸秆气化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可成为直接供生活和工业生产用的优质能源;农作物秸秆、籽壳还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既可提高秸杆转化率,有可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10-11]。而菌渣可作为有机肥的生产原料,生产出的有机肥又可以用于农产品种植,实现一个以有机肥为中心的闭和循环体系。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山东章丘
[12],当地大力发展秸秆气化,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目前已建成六处大型秸秆气化站,可消化秸秆1.5万亩/年。如刁镇巩家以各种秸秆为气化原料,产气量400立方米/小时,气柜容量为600立方米,日均消耗作物秸秆2000多公斤,年可消化作物秸秆近1000吨,消化利用1000多亩的秸秆。当地还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通过利用小麦、玉米等秸秆作为培养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已修建了水寨、枣园、双山等20余处食用菌养殖基地,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年消化秸秆近6万亩。产菌后的菌渣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生物肥料,或是把桔杆加工成制成颗粒状饲料,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生产,目前已建成济南澳利、凤凰山、东旺等六家生物有机肥厂和白云湖、金土地等五家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厂, 年消化玉米秸秆近20万亩。一方面提高种植业作物产量,培肥地力,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合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扶持壮大了龙头企业,实现了秸秆转化增值。
另一种是以种植业养殖业结合作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技术,使畜禽粪便转化为养殖业内部或种植业的原料或能源,实现养殖粪便的潜在经济价值,同时实现养殖废物零排放。通过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猪粪渣可以作为原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与猪粪渣生产有机肥,分离出的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液作为液体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生产燃料,还可以用于发电以提供养殖场及周边农户生活用电[13]。目前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年生猪存栏数1万头的猪场,利用菌渣及猪粪渣年可实现生产有机肥
3000吨,年产沼气量达11万m3用于发电利用,预计年发电量将达17.0万度,则年可节约电费11.5万元。沼液用于鱼塘养鱼及灌溉用肥料,年可节省肥料27万元,年新增产值达360万元,新增利润100万元,猪场采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运行3年,已全部收回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41-143.[2]翁伯琦,陈奇榕,黄跃东,等.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06.[3]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
(1):65-68.[4]曹俊杰.论生态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的一致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22-25.[5]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6]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72-73.[7]方中友,陈 逸,陈志刚,等.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87-491.[8]朱鹏颐,张国.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思考[J].东南学术,2007(3):78-86.[9] 孙永明, 李国学, 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8): 169 – 173.[10]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57—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5
[摘要]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核心,建立环境友好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本文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环境友好社会的必要性,同时就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社会 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日趋短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我国面临的环境生态和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在发展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而循环经济是发展环境友好社会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相和谐,就是要解决资源结构性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就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一、构建环境友好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
而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社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环境,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笔者拟就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意义、措施以及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分析。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 进一步为人与人环境利益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冲突所左右,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因此,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和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可以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 从单一性、分散性向整体性和复杂性扩展的综合性问题。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即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此,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材料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突出加强节能节水,全面推广节能、节水产品,扩大中水回用,限制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造纸、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机电、轻纺、汽车及包装等行业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三、实现我国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重要举措
1.倡导循环经济的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包括政府、企业、公众转变观念,这是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2.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宏观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一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
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仍然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措施,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5.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若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6.建立资源和环境的评价体系。
总之,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晶莹: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62~67
[2]罗莉: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众说.(2):11~12
[3]鱼凤玲: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资源与环境.2006(7):35~36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创新 篇6
颜汉
【摘要】随着南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这些矛盾,南海区积极在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南海区;循环经济;成效;实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从化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出发,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展开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在企业层面,主要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在区域层面,主要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产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
循环经济理念的清洁生产其根本目的是节能、降耗、减污,实现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减量和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
例如,广东省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各环节中,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该公司研发的超薄瓷板的厚度仅3至6毫米,长达1800毫米、宽度800毫米。与同类产品相比,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了50%以上,节约了大量的原料资源,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了减量化、降能耗。同时它还具有重量轻、无辐射等优点,节约了运输和建筑的成本。其次,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抛光尾泥废物资源化,将以前被抛弃的陶瓷生产中产生的抛光尾泥作为塑料、橡胶中的添加料,不仅减少了陶瓷行业产生的废渣,而且大大提高了陶瓷尾泥的利用价值,降低塑料、橡胶产品的生产成本。再次,该公司不断改造能耗大、效率低的生产线,并投入资金为陶瓷喷雾塔增加脱硫设施,建立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又如,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扬弃了传统的污染末端治理的弊端,而且大大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从2004年底开始,该公司投入40多万元建立了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的污水可用来浇花、养鱼。而与陕西某
原料供应商合作开展的荧光粉尘回收利用项目,使1公斤粉尘生成0.8公斤成品,仅此一项,公司每年的运营成本就节省了125万元以上。
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既实现了节能降耗,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企业与社会“双赢”。到目前为止,南海区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有5家,授予“佛山市环境保护模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有15家。
二、在区域层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在区域层面上,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的生态产业链,是在企业群体之间实现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
南海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根据循环经济想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产业园区。该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园区通过引入资源再生企业,回收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料进行资源再生,然后再为园区内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这种物质的闭环循环和能量逐级利用,使园区 内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废物得到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了最低。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钢铁板材——钢铁加工——多级利用——废金属回收——加工处理——金属原材料”和“ 废PET塑料瓶——加工处理——塑料原料——塑料产品” 以及“陶瓷产品——陶瓷废料、粉尘——环保砖”等多条循环再生产业链。如佛山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利用周边10多家塑料制品厂、鞋厂、包装袋厂等塑料制品企业产生的边角料和废次品,每年实现废物再生利用2400多吨,用于生产工业包装领域的Stek索带,公司不仅实现了变废物为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成本90%以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再生是新世纪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进程中的革命,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向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变,是21世纪的潮流。南海区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以短缺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加强对废旧金属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南海区金属的需求量每年达到200万吨,但南海区同时也是金属资源奇缺的地方,巨量的金属需求与自身资源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缓解?南海区从自身短缺资源出发,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缓解金属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南海区从事再生金属回收分拣的企业有100多家,进口废五金类废物加工利用的定点企业23家,与再生金属相关的企业达2000多家,每年从国外进口及回收废旧金属量超过100万吨,提供再生金属50万吨,现已形成了进口、回收、拆解、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金属回收规模和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前列。废旧金属的进口及回收利用:一方面补充了原材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采用电解方式冶炼一吨原生铝需要
耗电约1.5万度,而以废旧铝制品为原料炼制的再生铝,每吨再生铝只需要20度电,同时整个过程还节约10.5吨水,11吨固体材料。考虑到综合成本,每生产一吨再生铝比生产一吨原生铝费用节省40%--50%。同时,再生金属对于环境的破坏也降到最低程度,如果采用矿石冶炼金属,不但矿石开采会造成环境破坏,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但是进口及回收废金属可以通过拆解直接获得金属原料,省去了开采和冶炼过程,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
2.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南海区市政管理局为解决垃圾占地和污染土地资源问题,兴建了狮山垃圾焚烧环保发电厂,该电厂每日焚烧400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出约4000万千瓦时的电力资源,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使垃圾减容量达9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
(二)加强环境保护
1.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南海区对污水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目前区内不少陶瓷、造纸企业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实现了污水回用。特别是陶瓷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上做到废水的零排放。二是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如对纺织印染行业,南海区在西樵科技工业园A区建设纺织印染行业集中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实行“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三是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河涌的污染70%来自生活污水。为治理生活污水,南海大力兴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全区有10间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3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为70.1%。通过对污水的治理,全区COD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河涌水质有很大改观,河涌“又黑又臭”的情况得到改善。
2.加强对河涌环境的整治。在河涌环境的整治过程中,南海区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清理河面及两岸窝棚、违章建筑和违章养殖场,清理河涌淤泥;二是引水冲污;三是关闭、取缔和搬迁河涌两岸污染企业;四是美化河涌两岸景观。到目前为止,南海区在辖区范围内共整治河涌17条,完成整治长度79公里,完成率达89%。共清理禁养区的养殖场几百个,关闭、取缔、搬迁两岸污染企业几十家,美化绿化两岸景观十多公里,部分地区河涌已恢复原貌,河涌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工程建设。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南海区积极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对全区进行生态功能规划;二是积极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建设;三是大力造林绿化;四是建设自然保护区。
4.大力控制和削减工业废气总量。近年,南海区对辖区内有色金属、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治理,先后依法取缔和关闭了930多家效益低下、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熔铸厂、红砖厂和土法电镀厂等“五小”企业;完成了83家陶瓷企业的除尘脱硫工程和71家铝材反射炉烟气整治;建成4套废气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整治了国家、省考核的167家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关闭了桂城、大沥、盐步三家小
电厂,使电力行业每年削减二氧化硫7635吨,促进其它电厂的脱硫及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严格控制燃料含硫量。
5.调整产业结构,严把项目入口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南海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器件、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如引进台湾奇美TFT-LCD(液晶薄膜显示器),其面板比普通的面板薄20%,能耗比同类产品下降10%,且该项目第一期投资为3.6亿美元,最终投资20亿美元,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过100亿美元,并能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审批,提高园区环保门槛。对新进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三个一律,三个不准”、“三个不批”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上马。
6.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南海区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反映的情况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对查实的排污企业进行从严从速处理。对部分企业在节假日和夜间逃避环保部门检查,存在违法排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铁碗”整治。同时,推行有奖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发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打击非法排污。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初见成效。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废物资源化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明显加强。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7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要通过采用无污染技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使整个经济活动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从而形成不同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当前社会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生态工业,延长生态链条,通过清洁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最后,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循环运行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想通,都强调人地合一,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模拟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使经济社会持续循环发展。
二、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古都大同,位于山西大同盆地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与忻州市相连,东邻河北张家口市,西与朔州市相接,是晋北的门户,华北重要交通枢纽。因其煤炭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京师,辽京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大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大思路:即以御河为轴线,御河以西为古城,御河以东建新城,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大同市旅游总收入281亿2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8%,接待国内游客3194万5000人次,境外游客6万5700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6.3%。大同市古城面貌恢复以后,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也对大同市当地空气、水、建筑及生存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大同市循环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为了协调当地环境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我们应当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这是循环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点。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生态旅游。
(一)循环型生态旅游的涵义与意义
循环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循环,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有效的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它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活动。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不仅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的体验,而且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旅游资源达到最大效用。
(二)循环经济在旅游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废弃物处理等方式实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在这里主要介绍下清洁生产方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实现旅游资源的清洁生产,保护旅游地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而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清洁生产是循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对循环生态旅游进行阐述。循环生态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旅游产品生产、交换、消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减少游客、旅游企业对环境的的负面影响,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来处理废弃物,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意,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主要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景区、生态酒店、旅行社等生态旅游企业生产或设计一些绿色产品、绿色客房餐饮以及绿色线路等,最终达到节能减耗、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环境效益。例如在生态景区内主要有产生的废气进行再处理;景区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污水再利用;延长旅游资源寿命;减少生态干扰;等等。在大同市一些地方这种模式已初见端倪。例如大同市是著名的“煤都”,煤炭资源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大同市旅游的影响也很大,但在煤炭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大同市工业旅游落后于其他地方。而如今通过采用循环经济中“资源-加工”模式以及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
四、实现大同市循环生态游的若干意见
大同市要想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首先要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大同市旅游环境的保护
旅游是最高层次需求,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大同市,首先会对大同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的评价,要想将大同市建设成为生态型旅游城市,就必须优化其旅游环境,不仅包括景区、景点的环境,还包括城市街道、酒店交通的环境。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大同市环境质量,为发展循环生态游奠定基础。
(二)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尤其是古建筑以及古城墙
大同市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旅游资源、煤炭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各种宗教古建筑最能反映出大同市当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发展,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为大同市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条件。大同市要想建设为生态旅游城市,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就要做好各种古建筑保护工作,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视对大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8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蟹岛模式;启示 随着大众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早期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长期消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永续发展的途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 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循环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和开展,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清洁生产、旅游重在体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绿色认证、发展循环超市等方式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大自然环境,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建立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使我国旅游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2 、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蟹岛生态园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境内,紧邻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总面积180 hm2,其中9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10%用于发展旅游业。为了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蟹岛始终坚持“有机、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蟹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蟹岛依托高科技、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了生态旅游。蟹岛度假区内有近133hm2的大田种植区和13 hm2的蔬菜种植区, 蟹岛依托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蟹岛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旅游等,游客实现了走进乡村,认识有机农业,享受有机食品的旅游体验。农业产品主要用于供应旅游业发展所需,同时,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废水、粪便等通过分解处理等再次用于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农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
(2)水资源循环利用
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后的循环使用;二是水资源的能级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污水,蟹岛对经园区处理后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氧化塘进行生物净化,经过沙滤后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家畜饲养以及鱼塘养殖。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体现在蟹岛地热资源的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水资源,蟹岛把刚出来的水温度高达67℃地热水用来供应洗浴中心、游泳池以及园区冬季时的房间取暖。当水温降至40℃时,地热水则分别进入温室大棚、沼气池以及垂钓中心。当水温降至20℃时,地热水则被排放到鱼塘和农田,用于养鱼或灌溉农田。通过水资源的能级利用,蟹岛每年平均可节约用电170万kW?h。
(3)物质循环利用
蟹岛根据生态学原理创造性的把水稻和螃蟹互相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稻田养蟹,稻蟹二者存在着共生互利的关系。水稻可为蟹遮荫,稻田的杂草、浮萍以及昆虫是蟹的优质饵料;而蟹能疏松土壤和水稻根部,具有除草、灭虫、保肥、造肥、中耕的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水稻增产的效果。水稻收割后,把稻草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保温被,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给饭店食用,稻壳、稻糠用于加工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供给饭店用,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蟹岛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物质利用程度,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4)清洁能源和零排放
蟹岛园区内所用能源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地热、太阳能、电能等。此外,蟹岛广泛使用地热资源,使之取代传统的煤或石油成为园区供热的主要方式,消除了使用矿物能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蟹岛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也非常科学。污水处理厂将蟹岛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清洁水。蟹岛的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可回收的垃圾继续回收利用,不可再利用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场填埋,蟹岛垃圾基本实现了全部的资源化利用。
3 、蟹岛模式的启示
蟹岛生态园区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区借鉴。园区摆脱了单纯发展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建立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真正做到了自给自足,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发展旅游业不能单纯靠自然环境的供给,蟹岛模式告诉我们综合、合理地利用资源,既能节约能源和开支,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得以完善。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系统能量利用结构和效率,各子系统形成了在空间上连续。
总之,蟹岛生态园区一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环保和节能建设,节能减排成果显著,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蟹岛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的典范,对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
[2]曹艳英,马润花,徐民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2004,(3) [3]卞有生、张凤廷:《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10-2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1-0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11-19
循环经济:旅游业05-20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08-26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10-21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10-06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