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4-09-17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通用8篇)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海军卫生防疫队万昀

摘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成果利用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主体受权或受托对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所在 部门或单位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 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进行的独立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 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有:

1、审计工作缺乏规范 目前在实践中,审计工作的不规范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 乏具体操作指南,审计评价指标既缺乏依据,又无统一标准,经济责 任审计结果不能体现出干部的差异性,导致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受到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审计内容、范围不明确;对于不 同行业、不同基础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标准不统一,对于领导干部任 期经济责任的认定,存在较大随意性,特别是涉及个人直接经济责任 时,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分歧。

2、审计目标不明确 由于审计理念陈旧,视野狭隘,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 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差别不大,审计内容和重点停留在传统 财务收支纠错查弊上,不能较为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和经 济活动全貌,难以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评价;审计工作跟不上宏观 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对掌握不同职 权、在不同风险岗位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没有做到重点突出,不能体

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掌握资金和审批权利的重要部门、经济运行的 薄弱环节、群众反映较多、容易出问题的单位,领导干部出现问题的 几率,比一般单位要高得多,如交通和土地等部门的领导干部。这从 另一方面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干部监督不 力、腐败现象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审计人员素质难以审计工作的需要 首先,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由于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因此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现在的审计人员多为一个 专业,专业知识比较单薄,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再加上现代经济责任 审计相对审计人员来说,仍属于一项新生事物,更增加了审计的难 度。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对审计人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此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干部个 人,一旦查出了问题。追究起责任来,上下左右的说情者,或明说或暗 示、或硬缠、或软磨、甚至封官许愿搞感情投资,凡此种种往往使审计 人员原本就很薄弱的职业道德,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4、审计结果报告不便于使用 目前一些审计报告缺乏针对性,不充分考虑委托人的具体要求 而形成意见;报告使用语言模糊不清,或者对发现的问题干脆采用写

实的方式进行描述;审计评价比较笼统,审计结论表达不够规范,经 济责任的定性不恰当等,这样做出的审计结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很好地满足委托方的需要,给组织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增加一定的难度。有的审计报告,没有充分考虑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通常报告中使用的语言过于专业,对于没有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

来说,要透彻理解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还需报告起草人的协助。对

于从未接触过审计工作或非财经专业背景的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来

讲,读懂报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探讨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审计成果利用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如果审

而不用,就等于没审,达不到审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应与内部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做到按需审计,有针对性的进行审

计,用好审计结果,健全管理机制。

1、与干部任免机制相结合。经济责 任审计结论报送组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

任免、调整的重要依据。例如:近年来,我们对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审计每年进行审计,形成审计档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 重大违规违纪者行惩处,同时将审计结果及时报送组织和人力资源

部门,作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2、与分配机制相结合。领导

人的收入与该单位的经营绩效挂钩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成为兑

现其收入的主要依据,不经审计不得兑现。

3、与纪律处分相结合。审

计成果应成为澄清或处理处分有问题干部的重要依据,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形成一种监督的合力,做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成果共

享。

4、确保审计成果利用的规范性。其一

要严格控制审计成果的传送 范围,区分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的抄送对象,以防

止审计成果的漫散和泄密。其二,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由审计机构独立 完成的,因此应同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审计结果档案信息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其三对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区别对

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同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2、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

1、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内

容比较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在制度上确保各部门在审计

实施过程配合协调的规范化,尽量避免野先离后审冶情况的出现。

2、制

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明确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

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职责,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保证审计结

果质量的职责,从而各司其责,责权明晰。另一方面明确对审计查明的不同问题,对被审计人分别采取谈话、通报、诫勉、组织处理、党纪 政纪处理等相应追究措施,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

3、完善相关部门内部运行机制。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制定相关事项管

理办法,明确经审办(处)的职责任务与各有关处室的协调程序,对经

济责任审计的文书内容格式进行规范。对于组织人事部门而言,对经

济责任审计委托书、立项审定表、审计结果运用反馈书等文书也进行

规范,同时制定相关内部运行办法,明确内部协调管理职责、拟定审 计对象及委托程序、审计结果报告运行审签程序等。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准入

首先,强化后续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再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甚至比其已掌握的知识更重要。要尽量创造条件,通过专业

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对在职审计工作者实施终身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型机关,使之逐步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对于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而言,要不断学习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投资知识等,让更多 的审计人员通晓财会、经济、工程、计算机、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

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经济

责任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有新思路,才

能有新突破,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

英语等各种知识,在广博

知识的基础上的野专家冶会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其次,建立特约审计人员人才-库。审计机关的人才是有限的,而社会上的 人才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审计机关内部,而是要把目光 投向整个社会,适时聘请特约审计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发挥特殊作 用,共同搞好审计工作。

4、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1、拓展审计线索来源。审计人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设立举

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

多种形式,依靠群众,与财务造假不廉洁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

争。

2、领导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

以前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存在问题,分析发现新问题存在的 可能性,对找准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

3、搞好多种方法的结合,开好三会做到五结合,所谓 三会:一是审计之初召开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参加的大会,对其讲明 审计的目的意义。为下一步搞好审计工作清除思想障碍,二是审计期

间开好经营财务等有关人员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责任人的反 映和评价。以集思广益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审计结束后向

被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增加审计的透明度。

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参考文献:

[1]李金华,关注责任,完善治理,促进民主与法制,中央财经大学 学报,2005.1 [2]李东,经济责任个人理性与家族理性的不同理解,自然辩证法 研究,2006.2 [3]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审计研究,2005.6(责任编辑:段玉)

(四)加强对审计项目的全程质量控制

1、加强审计准备的质量控制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小组成员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 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 的内部审计人员。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通过查阅前期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存在的问题、风险领域等相关

信息,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初步确 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要分类编制,重点突出,内容要周全、详细,组织分工要明确、合理。

2、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1)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测试,若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

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

(2)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并履行签字复核手续,并由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3)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 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

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 控制审计风险。

(4)建立并严格执行审计日记制度

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日记中记录每天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思路、工

作方法、审计的步骤、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以及所作出的判断和结

论,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5)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行业各内审机构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

度,通过加强审计复核工作,以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

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各级都应具体

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 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6)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

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征求意见后,项目组长

应对审计报告再行修改,经复核把关后,向被审计单位、企业最高管

理当局和规定的其它有关人员报送正式审计报告。

3、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不

足进行总结,以指导以后审计工作。(2)加强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结束后,还应定期对审计结果的落实

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以确保审计结果能真正落实到位和内审工 作成效的真正发挥。

(3)实行内审项目质量的定期检查考评制度

市局将组织检查小组,对全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对

发现在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进行归类总 结,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4)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并 妥善保存。

(五)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及奖惩制度

1、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行业各级审计人员,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对内部审计质量低下的项目组及其有关 人员应进行适当处理,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2、市局审计处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审计质量优良的审计项目组

及其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参考文献:

[1]赵炳莲.对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浅议[J].现代经济信 息,2008(10)

[2]史剑桥.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北方 经贸,2009(1)

[3]董庆平.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5)

[4]姜秉琛.试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J].公用事业财会, 2006(2)

[5]刘伟华.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6)

[6]刘桂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3)(责任编辑:贾黛)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 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 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当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在全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1.1 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增长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 要想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环境问题现在是日益突出, 废气、污水、白色垃圾笼罩着城市, 共有的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尤其水污染更是严重, 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 全国浅层地下水约有半数地区遭到一定程度污染。我国人口众多, 但资源匮乏。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2亩,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存存与健康。今天, 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 人口急剧增加, 消费迅猛增长, 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如何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节约倡导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1.2 现阶段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林业存在的问题, 集中体现在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20769万公顷, 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沙化。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 我国土地沙化呈不断扩展之势。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范围、危害越来越严重。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旱涝灾害严重。森林、湿地的破坏, 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 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断流。

1.2.2 生态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的最大瓶颈之一, 还严重威胁到人口素质。

据中国社科院等部门联合调查报告表明, PM2.5雾霾、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 对于人体的器官和功能有诸多的损害, 长此以往, 我国人口素质将下降, 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发展将会举步维艰。因此, 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改革必须重视环境问题的改善。

2 制约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因

2.1 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 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林业职工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林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已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缺乏系统的促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虽然我国制定《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和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 并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但还不完善和健全。

2.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但是, 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对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效制约, 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 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 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 生态越来越恶化。面对严峻形势,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3 林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考。

要进一步创新林业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 短缺资源的代用, 二次能源的利用, 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3.1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从技术手段角度, 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从资源利用角度,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领域角度, 主要有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静脉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从产业发展角度, 企业层面, 注意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 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社会层面,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 生态型产业系统, 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循环型社会。

3.2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林区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创新机构, 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绿色招商, 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集约使用, 提高资源使用率。重视科技, 提高对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 烟气净化处理发电、完善区域水循环处理系统的技术能力。加强信息建设, 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注重生态教育, 建设绿色学校。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 围绕森林产业, 壮大绿色GDP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做强森林旅游产业。积极打造森林人家、森林公园、林下休闲游、林下精品景区游等类型的林下旅游及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发展沼气能源建设, 发挥林农生态经济效益。积极创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沼气池、无公害优质有机肥带动绿色林果、无公害蔬菜等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打造出优质林农产品品牌, 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能源。培植林业产业集群, 壮大林业生态经济。以林业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对林业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打造特色林果、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规模化生产, 集约化经营, 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规划建设林药、林菌、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 构建林产工业体系, 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居民增收目标。

4.2 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发挥林区其它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要在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基础上, 注重有关政策、法规建设, 通过财税支持、技术创新及提高林业职工素质等多方面进一步推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循環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三方面(即3R):reduce(减量),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reuse (再利用),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recycle(循环往复),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不同,“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的特征来划分经济形态,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循环理念认识不到位。

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工作滞后,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优化的产业结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却制约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急速变动中,虽然经济起飞时期重化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比例失调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会对循环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正面临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重化工业比重在不断提高,象交通、冶金、能源、建材等产业均处于大发展阶段。中国的工业用能占到能源总消耗的很大比例,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供应这四大重工行业能源消耗之和占工业能源总消费的一半以上。又如,建材行业,也是一个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行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加重了环境负担,阻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技术范式的革命,这是新型工业的高级形式。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的支持。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装备水平不高。在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中先进技术不少、工艺落后、技术设备老化,不能给循环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妨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社会氛围。

(1)鼓励公众参与。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成功的中坚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思想,提高公众的觉悟,加强公众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知度和社会意识,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公众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充分调动广大公众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2)倡导绿色消费。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及其绿色生活方式的存在及其规模是循环经济能否有效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觉悟,营造绿色氛围,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可以通过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法律强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行为起到底线约束作用;二是经济激励,利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三是道德约束,通过教育和宣传,使社会公众建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使绿色消费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3)加强生态教育。公众循环经济觉悟的实质性提高需要教育,通过教育使社会公众形成循环经济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道德等。要逐步将循环经济理念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首先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回收循环利用作为中小学意识教育的主体,使学生从小接受环保思想和循环利用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同时也应建立相关的环境教育体系对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和政府官员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从而使居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上来。

2、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推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促进产业生态链和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技术为关键,遵循技术开发的生态道德,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依靠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发明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替代;要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魏玉英.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科技促进发展,2009.

[2]王圣宏.发展循环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商业研究,2009.

[3]王迪.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行为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4

摘 要:文章主要在结合笔者研究和工作经验情况下,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做好其教学工作的对策,从而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探讨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来看,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虽然素质教育日渐深入,小学教学中将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就成了当前广大老师重要任务。但根据笔者研究可知,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很好地把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如此一来不仅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并且也会造成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降低;二是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由于应试教育,小升初等原因,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模式较为单一且枯燥,这主要表现为一味地让学生学习写字,背诵课文以及死记硬背一些标准答案。而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率,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

二、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绩,笔者建议广大老师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思索,自主实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突显出现。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充当好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带领学生共同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到快乐。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时,老师应当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一些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机会。在开始讲课前,老师可先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秋天景象讲述出来,并进行相互的交流,如谈谈公园,广场,小区以及道路两旁有什么景物,该类景物在秋季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具有秋天特色的景象画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以及总结。通过该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更新语文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语文教学在小学中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与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丰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内容的更新方面,可以结合时代特征融入一些现实的因素,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更好的凸显出语文教学的意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创新语文教育方式方面,首先老师要在正确把握以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方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丰富的形式将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是目前高等院校对教育资源进行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因此,小学中的语文教学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大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把语文知识链接于网络资源中,?W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此外网络教育资源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对于提高小学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教学

除了上述几项措施外,借助于多媒体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借助于图片、视频等新颖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知识学习均大有裨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重点在于老师应确保多媒体课件质量。为此广大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除了要严格根据具体课程选择适宜的图片、视频内容外,在其制作上还需确保简单易懂以及富有乐趣,这样一来方能在保障多媒体课件质量情况下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广大老师要在全面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准确地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如此一来才能为保障其良好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东.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写算:老师版,2016(30):259.[2] 尹秀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44.[3] 赵立军.浅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作者简介: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5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矛盾;需求抑制;日本农协

在一个市场中。决定市场均衡的力量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是需求。我们在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时往往更关注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而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实际上金融抑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供给型金融抑制由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农户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使得足。本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供需矛盾的原因。投资不足。另一种是需求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户自身金融借贷的需求强度不足,农户贷款意愿低从而导致农村投

农村金融中的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缩减,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十分严重 出现了所谓的“农村金洞化”的现象,或者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不到满足,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全社会的和展难以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并不表明农村资金供给充裕,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巨大缺口,这样的供需缺口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填充。国农村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自然是对正规金融市场退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就农户而言,又可分为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普通农户指那些刚剐,仍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户。特殊农户有三类:一类是尚未摆脱贫困的贫困户;二类是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却是无组、小规模的专业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户;三类是有地方政府组织。有规划、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户和大型专鲎养几类农户中,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的前二类的信贷需求不仅有生产上的,还有生活上的,但因其生产经营收入的不确规模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提供正规金融机构确信的偿还保障,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为其提供贷款这三类农户却占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第三类农户要么有地方政府干预和支持,要么自身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正规金出于不得已或确信其有偿还能力,因而这类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

农村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现阶段也明显存在融资难的情况。一般说来,农村中小企业处于资期。企业受资金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还贷能力缺乏

出“慎贷”甚至“惜贷”,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龙头企业具有规模经济,资金制度健全。一般可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贷或抵押贷款。

通过上述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有其客观原因,主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且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以及受土地制度所限制,土地资源难以集中而使农业生产了“内卷化”的小农经营之中。同时,农业业主相对分散。贷款数量虽多但交易零散,这样就提高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成本。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主体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他们生产、生活以及发展上的资金。

农村金融中的需求抑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户存在着金融需求和金融借贷需求强度低,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农民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不稳定。在我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农户面临的生存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赡养老人问题等,这大量存在。导致农户的投资意愿减弱,最终导致农户金融需求强度不足。相反,发达国家如日本在教育、社会保障和面。国家在财政上给予切实的支持,使得广大农户没有这些后顾之忧。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就变得耪对稳定促进金融度变大。

经济性原因的影响

中国农户投资需求强度不足还有经济性原因。农户的投资如同一切投资一样。首先要考虑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处于弱质、微利的状态,很难激发农民投资于农业的积极性。同时。从市场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面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投资选择将基本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他们计算多种因素收益的影响,当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的预期收益时,农户就会作出改变投资的行为。因此,农户在市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动机以及农村市场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资本需求强度不足,也就不难理解农协针对农户的多种需求,为农户提供多种金融需求,如将农户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农业之外的行业,如购买债券、发甚至开展海外投资等。农协同时也针对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低利润情况,开展低息贷款,保证农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满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就会得到增强。

体制性原因的影响

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对于农户而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因此减弱了农户向机构借贷的意愿。而一些菲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友情借款则具有灵活的特点,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另外,体制方,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财政体系和国家产业投资体系变革条件下农村投资的事权界定不明等。

政策方面原因的影响

国家政策一般会给投资主体一种预期。稳定的政策会给投资主体一种稳定的长期预期,诱使投资主体进行长期投资如果政策变动性大。会给投资主体一种很不稳定的预期,从而会减少其长期投资行为。在政策方面,最大的制约来自地政策,国家农地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业生产力,重构了我国的农业微观经济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不容先前的农地制度很容易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以及掠夺式投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家农地政策的多变性和农地性,导致农户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感到不确定,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行为,导致其投资需求强度不高。角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反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中的政策与体制。发现其中影响农户投资意愿的制约因进行有效的改进。

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除了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以及农业投资周期长、利益低、回收慢、正规机构追逐利益等原因外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一个理想的抵押品。所以。要解决资金供需缺口问题,除了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应为一个理想的抵押品。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建立农地金融制度,用权抵押为条件,藉此发行土地债券,可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金,然后再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使农民获得低成本的中。农地金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提高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要立足农村金融实际,实现监管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并重的监管转变,由封闭控制型明型转变。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行业自律,加强农村金融业内控制度建设,使市场竞争的压力有效转化为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同时,农村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

发挥民间金融即非正规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日本的农协就是属于民间金融。在战后大力支持像农协这样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在政策和基金方面,政府都给予大力的扶植。另外,农村地下金融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农业是世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做大农村经济

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摘要: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沈阳市的服务业占地区经济发展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了沈阳市服务业的现状,认为沈阳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偏低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沈阳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沈阳市;服务业;市场化程度

沈阳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正依托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向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然而一个城市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如果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将很难适应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2007年,沈阳市人均GDP为3055美元,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服务业应当成为沈阳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找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沈阳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沈阳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沈阳市服务业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居中,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5%上升到2005年最高点的50.4%,增速较快。但在2000-2007年这八年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并没有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每当达到50%左右便开始下降,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后50.4%,也随之下降(如表1)。同时与第二产业相比,并没有显现出绝对的优势,2007年,二者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然而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却逐年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显著增强。

从总量上看,2007年,沈阳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3.9亿元,比上午增长17.7%,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5亿元,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为5.4:47.2"47.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58.8%和38.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7%,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从行业角度看,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2007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2亿元,增长9.2%,电信业务总量180亿元,增长30.2%。同时,社会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社会服务业已上升为服务业中的第二大产业。2007年,沈阳旅游业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5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5011万人次,增长11.0%;接待入境旅游者45.6万人次,增长14.0%。实现旅游总收入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5亿元,增长19.9%;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长26.1%。在全球经济危机,国内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双重压力下,沈阳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会计、律师和科技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律师事务所发展到122家,比“十五”期间增长1倍,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以世博会为龙头,打造出汽博会、制博会等多个会展品牌,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会展经济。此外,沈阳市的连锁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及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仓储运输业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与经营方式,以整合单一功能、拉长供应链为特征的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历史上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市的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建设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对经济社会的拉动力不强,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体现在服务业经济总量小,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7年,沈阳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55.5亿元,占全市GDP的47.4%,而同期北京实现增加值6425.6亿元,占71.4%,上海实现增加值6223.83亿元,占51.9%,并为2001年以来最高。与这两个城市相比,沈阳的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和经济结构上,均有较大差距。从服务业发展速度上看,2000-2007年的8年间,沈阳市有6个的服务业增长速度落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如表2)。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起伏不定,近三年呈下降趋势,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由2000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8位,增速排名由第8位下降到第11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业比例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是沈阳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收入进入600美元至1000美元乃至2000美元的阶段时,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主要靠现代服务业的推动。而沈阳当前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邮政等传统服务业上,金融、电信、房地产、信息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尽管近几年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产业有一定的升级趋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与北京、上海相比,在服务业的各个行业中,2006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6%,北京为26%,上海为34.5%,我市分别超过北京和上海24.6和16.1个百分点。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等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聚集、需求潜力巨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比重明显偏低,如2006年我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占服务业经济比重为5.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2.7亿元,占服务业经济比重为7.44%,同期北京信息业和金融业占服务业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2.6%、17.8%;上海为11.7%、15.4%,我市分别低于北京和上海7.4和6.5个百分点、10.4和8个百分点,从而显现出,沈阳市的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行业的比重低于传统服务业。服务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除受到本国需求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发达工业化国家依靠资本、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服务输出国,服务的出口带动了本国及本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本国及本地区服务业的比重。在沈阳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

务。沈阳市服务贸易出口中运输业占的比重过大,而且由于沈阳旅游业及运输业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0%以上,其他服务业出口所占则更低。此外,沈阳市服务贸易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进口则以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为主,由于大量进口服务产品,产生逆差,不仅不利于本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很难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偏低

市场化是服务业产生成长的前提,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服务业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越快。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创造出更多的需求,诱发新的服务行业的产生,可以说,市场化过程也是服务业在空间上扩展、延伸的过程,因此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目前沈阳市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服务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一些现代服务市场如银行、保险、电信、传媒和文教卫生等则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致使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抑制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相关机构或企业的设立和业务扩展,审批手续严格、进展缓慢,不仅造成经济资源浪费,也导致很多企业经营业务与投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全社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沈阳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产业发展顺序看,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的国际趋势,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企业服务活动外置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此,沈阳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要扭转“重制造,轻服务”的倾向,要知道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必须要靠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首先,沈阳在着力打造国际装备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其次,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依托沈阳“装配制造中心”的优势,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具体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技术基础,第二,要鼓励工商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实行专业化经营,并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将能够由社会提供的服务业务推向市场;第三,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全部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范畴,给予这些产业研究开发、税收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以加快沈阳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扭转其发展严重滞后的格局。合理布局,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沈阳市应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进一步调整区域功能定位,集中财力物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以南北金廊与浑河两岸“一纵一横”规划为新兴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区,以金廊银带作为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商务、总部经济。以棋盘山作为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汽车贸易集聚区、浑南综合物流园区、沈海综合物流园区、桃仙航空产业物流园区和沈北综合物流园区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并从事面向生产领域的服务业。正在建设改造中的中街商贸文化集聚区、南塔商贸集聚区、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等,是沈阳市历史悠久的商贸文化中心,重点发展面向消费领域的服务业,以浑南新区的沈阳数字娱乐软件产业基地为龙头,带动铁西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中心、沈北软件产业园、皇姑科技和商务产业园区、东陵奥园动漫产业基地等科技园区,重点发展软件、动漫等新兴服务业,并为软件产品研发、销售、应用、咨询服务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培育壮大区域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服务业框架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沈阳市要力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大都市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打破垄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

目前,沈阳市政府在很多服务业领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方式,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在现代服务行业中,政府应当明确其职能定位,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主管部门不应再成为行业资源的分配者直接参与行业运行,而应扫除服务业发展的障碍,推进这些行业从政府包办、完全垄断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例如,金融企业应该完全市场化、社会化,只要符合金融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应具备经营金融产品资格,再如,教育系统,教育部的职责在于调节和监管全社会教育资源,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负责制定覆盖全社会的教育政策。除基础教育外,其他教育则具备明显的产业属性,只要符合教育监管的各项准入、运营条件,都可成为办学主体,而不一定非政府自办不可,从而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总之,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国际服务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挖掘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潜力,在一种开放与直辖市的制度环境下,服务业才能得到充分、有序发展。扩大开放,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还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内外资两种力量的积极作用,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设施、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各类中介咨询机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鼓励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总之,凡符合国际法律法规对外资开放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都应允许外资的进入和经营,并根据实际需要,放宽外资在服务业的市场准人和持股比例限制,以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联系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改善环境,加大服务业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7

伴随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种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的能源紧缺问题愈加凸显, 环境容量也在大大压缩,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实现利用资源的高效率, 并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容量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目的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零排放, 以此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来实现环境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煤炭工业主要的加工方式为煤炭采掘、洗煤选煤, 这两种方式都是以生产为主, 重视企业的利润而忽略环境保护。煤炭加工留下大量的煤矸石, 这些煤矸石占有大量的土地, 并释放有害气体, 严重了污染了矿区的生活环境, 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因此煤炭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 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能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使之煤炭资源供应紧张, 价格迅速上升,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巨大的浪费,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 要想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生产, 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这也是煤炭企业必然走的长期有效的发展之路。鉴于此兖矿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经济效益好的、资源消耗低的、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模式, 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发展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产业为支点的循环经济, 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 主要以下原因:

1. 煤炭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 尤其是项目投入的前期。同时在前期发展中开拓市场需要的时间较长, 回报的效益较少, 资金回笼比较困难, 而在煤炭企业中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渠道并不是十分畅通, 高学历的技术人员较少。尽管近几年来煤炭市场较好, 经营状况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由于煤炭工业过去在扩大规模、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和改善矿井环境等方面欠账较多, 再加上一些新的项目、新的安全设备更新和加固防护设备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总体来说, 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是十分乐观。仅仅靠煤炭企业自己积累资金, 缺少政府的支持来发展循环经济, 很难使循环经济取得较大的成效。

2.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 因我国的不少煤炭企业受到传统产业的影响, 使之资金的投入和开发新技术的力量不足, 节约资金、保护环境和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得不到广泛的重视, 又因为煤炭产业是主导产业, 煤炭企业加工生产中所需要的科技含量相对来说比较低, 这也从一定程度中影响了煤炭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资金投入,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尽管煤炭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拉长了产品的产业链条, 也创造了一些效益。但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生产功效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并没有成为煤炭企业追求的强有力的、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且有不少的煤炭企业仅仅追求煤炭经济的效益和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使之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 支持的力量不够, 现在的煤矿环境治理是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所以说煤炭企业并没有真正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观点来解决煤炭企业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

3. 煤炭企业认识不足。

目前, 不少煤炭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积极推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经济增长方面, 由粗放式发展模式正在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方面,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由于煤炭企业主要侧重于发展经济效益, 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对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不够关心, 不能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能主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多数企业仅仅引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仅仅从文件上下达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 但这些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不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也没有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

三、解决对策

1. 政府发挥引导支持作用。

要想使我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得到大的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优惠政策对煤炭企业给予一些扶持, 比如:投资政策、减免税收、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给予一定的帮助。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 其次帮助搞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促使煤炭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并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应得技术支持, 在政策上给予奖励扶助, 在税收和方面给予优惠等等, 这样才能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从而引导煤炭企业自愿、主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攻坚作用

(1) 积极创新企业文化, 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要想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从而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领导干部应首先转变思维模式, 改变工作作风, 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从而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当然这更需要煤炭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只有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合理设计产业集中度, 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目前, 我国煤炭企业中小型企业较多, 不少小型煤炭企业生产设备相对简陋, 生产能力较低, 从而使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必须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从而实现从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其次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来提高煤炭的采出率, 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 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来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四、结论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有效途径, 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 更是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重要的能源, 煤炭工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产业。本文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 分析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8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本文在概括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理念以及循环经济的核心要求后,结合黑龙江省产业链条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是走出产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言,不但是必然的途径,更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31—02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黑龙江省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大企业为主、重工业为主的特有经济格局。具体说来,体现为国有企业中老企业多,基础设施等级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军工企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不高。同时,黑龙江省虽然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各种运输方式齐备,但是线网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基础设施等级较低。

循环经济的提法,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的全部观念集中在一个“新”字上。循环经济首先坚持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第二,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新的生产观。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是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第五,新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总的来说,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我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发展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要重点抓好一批产业链,形成几个大的产业群和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我省工业的主体。也就是说,要通过产业与产业间上下游、横向多样化链接,形成一个相互联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进而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循环经济的思想对黑龙江省这样一个资源大省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循环经济,不能成为一个口号,要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说来,要从五个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目前,我省一些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尚不足,有待于提高认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出了这种忧虑。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搞好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更要重视同城市建设、产业优化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要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在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以及环境的可容量。使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在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社区全面推进,有序地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是说,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就是转变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并且进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之中,以“协调”、“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三,要发展循环经济,制度环境与政策条件不容忽视。体制、制度、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转变的,更谈不上经济转型。要致力于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引导经济运行。建立一整套新的政策措施,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企业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此外,政府应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环节;要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技术创新一直是黑龙江省的工业之痛。因此,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业面对的挑战。对此,省政府应积极引进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另外,省政府可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如七台河市初步建成了原煤—洗煤—焦化—煤化工、原煤—电力—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炭的加工转化走在了全省前列。鹤岗市推进煤层气和瓦斯的综合利用,生产生活不仅有了新能源,更有利于安全生产。双鸭山市正在建设烟煤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褐煤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及冶金循环经济园区。大庆市要求从产品生产延长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实现了污染控制和效益双丰收。伊春和大兴安岭加快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实施商品林基地、林板、林纸一体化工程,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城市的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工业经济增长到了该“转弯”的时候了。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应当物化于经济增长的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鼓励煤电、石化、金属加工等传统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要想真正走出资源枯竭的困境,延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质和能源在这个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才能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长久发展,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奚祥华,李向东,孙秋丽.运用循环经济思想发展黑龙江省生态农业[J].经济策论,2008,(5):38.

[2]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5.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EB/OL].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xhjj/,April 28,2009.

上一篇:实验高中民主管理自查报告下一篇:师德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