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

2024-08-28

循环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循环经济发展 篇1

摘要:近年来, 彰武县立足县情实际, 紧紧围绕省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部署,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 有效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经过几年的实践, 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基本实现了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化肥、农药施用总量显著减少, 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关键词:节水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彰武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 东连沈阳市康平、法库两县, 西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南与新民市接壤, 北界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距省会沈阳市125km, 西距阜新市115km。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彰武地势北高南低, 东西丘陵, 北部沙荒, 中、南部为平原。大体是“三丘、三沙、四平洼”。海拔最高 (西北部) 为313.1m, 最低 (南部) 为59.3m。属于东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的过渡段全县总土地面积36.33万hm2, 人均占有0.87hm2, 耕地面积18.2万hm2。184行政村, 1 000多个自然屯。年平均气温7.1℃, 平均24.2℃最低-12.4℃, 多年平均最高37.4℃。无霜期平均156天, 最多180天, 最少127天, -2℃152天, 0℃171天。平均降水量510.2mm, 5—9月435.9mm占全年85.4%, 最大744.1mm, 最小329.4mm。丘陵地占29.94%, 沙漠地占28.87%, 平洼地占41.19%, 人口稠密, 资源贫乏, 是扶贫开发重点县。

1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推动水肥一体化高标准示范区建设, 带动地方扩大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推动实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加强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高产高效模式攻关;探索物联网技术在水肥一体化上的应用, 开发自动控制灌溉与施肥系统;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在省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彰武县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 粮食产量2014年达到20.8万t, 产量明显增加。

2 有序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农村能源沼气, 产生丰富的有机肥资源, 进而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效益。全面启动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 在优势产区, 以化肥施用量大的作物为重点, 创建减量增效示范区, 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在农药减量控害方面, 创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开展农企合作, 农药企业参与共建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基地, 扶持新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 建立新农药、新药械示范基地, 示范推广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 节肥减药效果明显。

3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开展秸秆还田、养畜、秸秆沼气、秸秆炭化等方面工作;启动地重点乡镇秸秆利用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 以联户养殖为方向, 以秸秆利用为重点,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 以金融支持为动力, 综合利用玉米秸秆, 有力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立足县情实际, 大力推广“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联户养殖模式, 创出了一条最广大、最普通、最贫困老百姓稳定增收的路子。

4 畜禽粪便基本处理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 产生了丰富的农业有机肥资源。产生有机肥250万t以上。目前, 全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万多户, 约占总农村户数的四分之一。畜禽粪便全部实现了沼气利用和腐熟无害化还田, 基本实现了畜牧业“零”污染,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显著提高了耕地肥力, 减少了化肥使用量, 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彰武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包括粮食、蔬菜加工产业、畜产品加工产业、酿造加工业等, 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 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中的有用物质进行梯次利用, 实现副产物的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综合利用。

6 废旧农膜基本回收

彰武县建设回收废旧地膜加工站1个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储存点2个, 遍布全县24个乡镇62个回收网点,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回收、加工网络。县农业局在全县推广、宣传应用厚度0.008mm以上的地膜, 增加地膜可回收率, 减少农产品产地地膜残留, 增加了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窦士伟, 揭益寿.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 4 (8) :15-16.

[2]曾安东.浅谈农村绿色循环农业推广与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 2016, (4) :37.

[3]吕高, 陈颖.推广绿色循环高新技术发展兵团特色有机农业[J].新疆农垦科技, 2010, 33 (1) :82-84.

循环经济发展 篇2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历经5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的煤—洗煤—发电—建材产业链条和循环模式。截止2010年底,园区内企业实现产值35.8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已成为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柱。预计到2011年年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彬县泾河以北川道区域,距县城约2.5公里,东至朱家湾的红石咀,西至官牌梁石咀,规划面积2603亩,预留工业发展用地570亩。园区的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区、三轴”,即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工业服务中心,东工业片区、西工业片区和福银高速、创业大道、园区骨干道路的经济发展轴线。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东区为彬煤公司下属的2×200MW的煤矸石发电厂、秦能公司、咸阳天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西区为陕西中达投资建设的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园区的发展趋势为煤—洗煤—发电—建材为链条的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我们先把煤层中的瓦斯进行抽采,规划建 设瓦斯发电厂,做到先抽后采,把开采出的煤进行精洗,提高附加值。用洗选后的煤矸石和煤泥建设煤矸石发电厂,用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即水泥厂和新型建材,即上一个企业的废料做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在整个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从而达到“零排放”。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利税突破1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抓决策。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城,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日益繁重的发展压力,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积极付诸实施。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

2、缜密论证抓规划。发展园区经济,规划是龙头。委托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历时一年,编制完成了《彬县循环经济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由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评审并一致通过。专家组认为,《规划》指导思想先进,技术路线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全省资源依 赖性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按照《规划》我们及时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创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以“煤-洗煤—发电—建材”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县域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和推进机制。努力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投资政策环境。积极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生态城市体系。形成六大产业链条,就是按照科技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要求,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链。

3、突出重点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层层推进。我们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利用煤炭优势,围绕煤炭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城市三个层面,确定了推进生产工艺循环型示范企业、煤矿废物再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新型建筑材料、煤电化一体化等重点工程。着力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行环保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企业之间的循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开展零排放的生态设计,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环保型生产示范企业。

4、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将有财税部门对照有关政策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5、严格管理、争取环保发展空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环保生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防止污染反弹”和“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2007年12月关停咸阳秦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2﹟燃煤锅炉;2008年4月彻底拆除彬县硅铁厂冶炼炉。为园区发展争取了环境保护空间。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体会: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建设好园区的关键。2004年,彬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大会,明确了 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尽早谋划,多次召开会议,对园区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目标,力争把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成陕西省一流工业园区。基于此目标,县上倾全力对园区的规划、基础建设、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使园区建设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创造了有利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软硬环境,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园区的基础。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聘请全国人大环资委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彬县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在深入探讨彬县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省第一家县级循环经济方案《彬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从2008年开始聘请北京炎黄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进行规划,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延长煤炭产业链这一思路,对园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着力发掘园区现有优势,制定了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可行的《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发展环境是园区发展壮大的保证。为了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投资9900万元,按照市政二级道路的标准修建了园区主干道路---创业大道,安装了给水、雨水和排污管道,做到了雨污分流,达到了国家规定标 准。为了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特色,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夜间12小时照明,既节省了能源照明费用,又保证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为入给园企业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憩息环境,对园区的道路和空地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园区实现了企业高效发展,花园式管理的模式,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拉长产业链条是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我们努力实现园区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在煤电企业建成后,如何充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成为政府和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入调查市场,聘请专家论证,彬煤公司投资建设了水泥粉磨项目,利用矸石电厂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生产各种型号的水泥,变废为宝,既利用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又保护了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循环模式,把循环经济链条拉的更长。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都市;可一连生长

中图分类号:F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21-01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生长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旅程,生态和情况遭受了破坏,导致本应在差异阶段出现的生态与情况问题在短期内会集表现和发作出来。所谓循环经济,即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能的大体系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耗及其废弃的全历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长的生长,变化为寄托生态型资源循环来生长的经济。其理论发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e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1、循环经济与可一连生长

无序开发紧张透支国人的生存情况,生长面临资源瓶颈和情况容量的紧张制约。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凭据生态规律构造整个生产、消耗和废物处理历程,其素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情况日益恶化抵牾的基础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体系工程要领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历程,完备的体系耦合结构及团体、协同、循环、自生功效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体系物质循环活动要领为特性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一连生长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基础上消除恒久以来生态与经济生长之间的尖锐问题,可以说生长循环经济是实验可一连生长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权衡一个国家或地域生长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应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产业,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孕育发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如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止境地向生态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议决种种生产活动向生态情况排泄废弃物使情况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

(1)绿色GDP是生长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生长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权衡可一连生长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太甚消耗能源,不对生态造成侵害的有用途径。

(2)绿色GDP是经济增长要领变化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情况掩护与经济结构性调解团结起来,完满核算体系,创建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要领转化。

(3)绿色CDP是政府加入循环经济的有用途径。有需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生长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加入并实验循环经济战略。

(4)资源——经济—一情况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盘算要领):绿色GDP=传统GDP-(生产历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历程全部情况污染+资源规复历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规复历程全部情况污染+污染治理历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历程全部情况污染+终极使用全部资源耗竭+终极使用全部情况污染)+(资源规复部分全部新创造价钱+情况掩护部分全部新创造价钱)。

(5)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情况资源消耗一情况污染丧失。

3、创建循环经济生态都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以为,生态都市应是资源高效使用、情况调和、生长一连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调和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都市计划是生态都市配置的重要保障。1984年,“人与生物圈”(MBA)陈诉中提出了生态都市计划的五大原则,着实也即是创建循环经济生态都市的五大条件:第一,生态掩护战略。第二,生态基础措施。第三,住民的生存尺度。第四,文化历史的掩护。

4、对配置循环经济生态都市的几点提倡

(1)生长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减少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淘汰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地皮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生长生态工业。工业生长要坚持不污染情况、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配置原则。在产业偏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验会集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偏向,制止气氛污染物对都市的排放,连结都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连结清洁生产,以切合国家的需求。

(3)生长生态旅游业。良好的情况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一连生长的基本条件。作为以旅游着名于世的南昌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序常绿的易活植物和一系列井冈山斗争的雕塑、毛主席诗词,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4)树立绿色消耗观念,创建新的循环经济体系,绿色消耗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接纳使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情况和物种的掩护等。其不光应涵盖生产历程,还应和人们生存消耗历程息息相干。

(5)推行住宅生态化,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重要消耗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看法,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生长渐入民心。作为生态住宅的重要着眼于都市居住情况的体系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统一。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一连生长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情况日益恶化抵牾的基础出路。循环经济生态都市的配置将有助于人类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和谐人类与情况之间的调和关联,切合经济生长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一连生长提供了保证,也是未来社会生长前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I],情况科学与技能,2005(5)

[2]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管理与产业,2004(8)

[3]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GDP)核算,自然资源学报,1998(4)

[4]马文银,都市生态住宅评价及计划计划[I],都市面况与都市生态,2003(6)

[5]张旭,对创建今世都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学术交换,2003(10)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篇4

2010年10月18日, 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循环物流是贯穿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的一条主线,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二、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效应

1、循环物流。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 伴随此过程物的流动也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物流可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大部分。正向物流是指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逆向物流则与此相反。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循环物流。循环物流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行模式, 具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特点, 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也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3、二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之间具有联动发展效应。循环物流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 它有利于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物流贯穿循环经济的全过程,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要发展循环经济, 就必须考虑物的流动过程中的循环化,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发展循环物流。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会推动循环物流的良性发展, 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手段就是要构筑循环物流体系。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社会物流循环体系、产业物流循环体系、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生活物流循环体系五个层面, 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各级主体。就当前的形势而言, 要重点把握住逆向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平台建设等循环物流的重点发展内容。各级主体要联合行动, 形成合力, 把握重点, 为构筑我国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虽已被确立为新兴产业, 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而是分散在若干个行业内, 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各部委进行管理。因此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从政府入手。政府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的总体规划者和监督管理者,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确立循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责任, 规范其经营活动, 逐步将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 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备, 应当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要加强规划, 畅通循环物流资金来源渠道, 改善循环物流的投资环境,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 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此外, 政府还要积极传播循环理念, 使循环生产、循环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循环物流和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

2、彰显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是循环物流发展的自律者,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这里所说的行业协会不仅指物流行业相关协会也包括其他行业的相关协会。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物流。因此, 能否形成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良性互动的行业环境, 对循环物流的发展与构筑循环物流体系至关重要。物流行业协会要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协会构建行业物流循环网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物流整合功能与自律功能。

3、突出企业的核心作用。

企业是构建循环物流体系的主要实施者,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此方面, 生产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责无旁贷, 专业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更不能缺少。循环物流不但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环境风险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企业应将经营战略与循环物流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既能实现企业正常经营的正向物流, 又能实现退货、返修、缺陷产品召回、资源回收利用等功能的逆向物流所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 即企业物流循环体系。鼓励企业注重循环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并对企业流程进行循环再造和转型, 把握好发展循环物流的重点是发展逆向物流这个主要任务。专业物流企业是构筑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鼓励产业内龙头企业牵头, 联合各合作企业, 积极搭建供应链层面的物流循环信息平台, 促进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的形成, 以达到推进供应链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4、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

发展循环物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与最终受益者。要积极培育公众的循环意识和循环发展理念, 使“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支持废物回收与再利用活动, 自觉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 以达到简化垃圾回收处理流程和降低回收费用的目的。积极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促进消费领域的生态化和科学化。通过消费领域的革命, 可以促使企业循环生产, 可以推动政府规范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凤莲.绿色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8) .

[3]汪波.物流及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 2007, (3) .

[4]张东生, 方惠.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5]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11) .

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篇5

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谢集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具有我乡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我乡2010年循环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重在落实 篇6

近几年来,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管理服务模式初步形成,政策支撑体系全面覆盖,资金扶持体系不断完善,节能降耗成效全市领先。“十一五”以来,海淀区共为334个节能减排项目安排支持资金1.43亿元,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重点针对节能减排领域企业特点,探索节能减排、绿色信贷模式,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海淀区节能环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初具规模、行业分布广泛、产业链完整的朝阳产业,目前海淀区拥有节能环保企业2 000余家,技术创新优势明显,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引领北京乃至全国的技术发展方向。

亿利资源集团创业20多年来,始终秉承“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和“引领沙漠绿色经济,开拓人类绿色空间”的发展使命,集中精力发展沙漠治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天然药业等沙漠绿色经济产业,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20多年来,亿利资源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科技治沙、工程治沙、产业治沙”的方式,坚持不懈致力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在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创造了5 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控制荒漠化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极大改善了当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沙尘暴,提高了降雨量,保卫了北京的生态安全,形成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沙漠绿色经济产业。同时创造了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的库布其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 篇7

考察团首先考察了庄河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将军湖、 庄河港等庄河市容市貌及重要基础设施, 并以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为重点考察了庄河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考察团走访了园区海关、商检等公共设施以及废塑料回收利用、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等重点企业。最后, 考察团与庄河市政府、园区主要负责人、企业代表就中日循环经济合作诉求尤其是中日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实地考察和探讨, 考察团一致认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作为国家级沿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具有开展中日循环经济合作的先天条件, 在中日合作基础、地区产业基础、区位物流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园区发展空间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循环经济发展 篇8

欧洲经济发展依赖于水、作物、木材、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给,且大部分依赖进口。这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使欧洲经济变得越来越脆弱,并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以有限的自然资源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造成资源呈现出绝对紧缺的局面;另一方面,资源分布不均,呈现相对稀缺的局面。进而导致了原料价格的显著增长和波动,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已开始出现裁员、延缓投资、停止供货和服务的情况。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快速开发利用给欧洲及其它地区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空气、水、土壤被污染,生态系统受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并使经济、社会面临风险。循环经济可以帮助欧洲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竞争力。

欧洲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获取-制造-消费-处置(take-makeconsume-dispose)”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使欧洲经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可持续。除了带来资源、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还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欧洲经济复苏。

论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系统发展模式 篇9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转型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热门的话题之一。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也是一个长远而又复杂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超循环系统的性质和特征, 从超循环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消解我国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1 循环经济模式的科学内涵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这使得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怎么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今后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的世界性问题。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 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 (Boulding) 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率始终高于再生率, 传统经济模式最终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并于196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说”以缓解这个矛盾。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 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 消耗的资源就越多, 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 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其运行模式 (“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相对封闭式和非线性模式) 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 它克服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单向式、开放式和线性式流程模式) 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诸多弊端, 从根源上消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和矛盾。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它是以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协调理论为指导的闭合式经济活动圈, 它又是通过经济、技术、资源、市场等优势的最佳组合, 而形成的资源共享、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它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的组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把地球视为一个大的系统,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三R”为原则 (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 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 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重构经济系统运行模式,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实现了经济循环圈与生态循环圈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2 超循环系统理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 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艾根 (M.Eigen) 提出了超循环理论 (Hypercycle Theory) , 它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 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艾根认为:“循环”是事物普遍的联系概念, 按进化的层次性, 循环又可分为3种差异性描述机理, 它们是:反应循环、催化循环、超循环, 这3种机理构成了对超循环理论描述。超循环理论的3种差异性机理描述概念为: (1) 反应循环是指多步骤化学反应序列, 是持续不断的反应过程, 是较低级的组织形式。反应循环可以包含催化剂, 但催化剂是外来的, 不是由反应自身产生的; (2) 催化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 反应至少存在一种能够对反应本身进行催化的中间物或者是相当于中间物的反应网络结构型, 这种反应物是循环中自己产生的, 又对循环本身起作用。显然, 催化循环具有自复制单元或自催化单元; (3) 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是维持两个或多个催化循环的动态系统的循环圈。超循环通过催化功能把自复制单元或自催化单元连接起来的高级循环形式, 是催化循环之上的循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 其基本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超循环中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则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 (交叉催化) 来驱动的循环。“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 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 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 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 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 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 并且循环耦合力强。超循环形成有两个条件: (1) 催化循环不仅是内部自催化的, 它还能产生副产物, 产生对其他催化循环有作用的催化剂。 (2) 通过这些催化剂, 形成了相互催化和循环催化的超循环催化网络系统。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 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 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超循环系统理论提供了一套如何充分利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以及如何有效展开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更紧密的事物的方法”[1], “以循环的形式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 是演化组织结合方式最经济的自然选择”[2]。由此, 我们认为超循环理论不仅可以描述自然界系统的进化, 而且还可以指导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运行。

3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网络结构及其运作

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主要从3个循环圈层进行展开, 并且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 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 小循环圈——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圈

就是“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圈通过整个企业工艺流程展开。在“自催化” (赢利) 的推动下, 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自主形成高效运行的基本循环圈,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企业是社会经济宏观层面上的较小单元,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 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 也有利于改善环境。在企业经济利益的推动下, 一些企业内部循环 (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 自发形成, 一些企业则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形成。物质循环范围越小, 从生态经济效益上看就越合算, 因此, 优先考虑小循环, 再大循环。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将流失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原工序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返回到原生产流程或厂内其它生产过程中。在具体实施上,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 尽量缩减物料、能源等消耗量, 减少废弃物、有害物质等的排放, 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和加强物质循环使用能力, 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耐用性。譬如, 杜邦化学公司创造的“3R制造法[3]”——通过放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 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产品的新工艺等, 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 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

3.2 中循环圈——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 可视为超循环中的催化循环阶段

由于单一企业内物料难以实现彻底的回收利用和循环, 企业为处理废弃物或节约原材料成本, 自发与其它企业形成产业链,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达到共赢效果。

随着企业间废料交换的频繁化、密切化, 参与的企业不断增加, 规模逐渐增大, 资源利用率也逐渐升高, 由此形成了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该循环不仅包括下游工业的废物重返上游工业进行的原料利用等处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将一企业的副产品、废物及余能等送往另一企业作为原料加以利用, 使企业间在资源和能源方面形成互补的格局。产业 (包括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 内的物质循环是在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展开, 通过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 形成一个产业内的共生体;循环圈内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则是在不同产业之间展开, 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间的共生体——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的企业间既自我增进又互相增进的耦合方式, 使之形成了催化循环组织结构 (园区企业间资源、能源等互补是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催化循环的关键) 。这种催化循环结构表现出群体优势, 与单个的企业相比有着更强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企业双方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譬如,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该园区是由发电、炼油、制药、石膏板四大支柱产业构成, 将彼此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 不仅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而且变废为宝, 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3.3 大循环圈——循环型社会系统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就是指循环圈在整个社会中展开。

由于工业生态园区并未完美地解决物质循环问题, 某些副产品和余料未必都能够在园区内消耗, 因此, 要彻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 需要全社会成员从不同环节、不同层面融入循环经济圈, 形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大系统。正如食物网, 物种越丰富, 相互间的联系越多, 如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 则系统越稳定、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越强。循环经济系统要构成一个稳健的系统, 同样需要相互间联系的多样化。通过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还原者的极大丰富化, 形成像生态系统多样化稳定的大系统, 以维持循环经济系统的相对平衡, 并进一步推动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进化,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演化的动力。譬如,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系统以及德国对包装物的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 。

循环经济通过诸多层面上的多层次循环, 在循环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有等级性地向前不断发展;在这些循环中,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 且不同层面上循环形式的复杂性依次上升, 在功能上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进化功能。这种超循环并非总是周而复始的在原地刻板运动, 也不是同一个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由简单向复杂, 在循环中发展, 在发展中循环。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经济”[4], 即由反应循环、催化循环组成循环系统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所以,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发展模式是在严格控制基础循环的前提下, 特别是控制同资源、能量密切相关的基础循环 (反应循环、催化循环) 的前提下, 促进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系统的结构升级, 使经济活动向更高的循环层次发展。

根据超循环模式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原则上应遵循“高低分级;主次分明”[5]的推进方针。“高低分级”是指这种发展模式是根据循环级别同自然资源的关联程度的不同, 区别对待各循环的关联广度, 对低级循环封闭, 对高级循环开放。此模式也继承了“净室设计”的设计思想, 即通过验证基础循环的正确性, 避免系统基础错误发展到很高的复杂程度, 以消除基础错误引发巨大系统整体错误而引发的巨大损失。基础循环存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 形成的生态循环是整个生态工业高级循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生态工业高级循环由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生态循环链中的核心资源充裕、产业创新增长及发展良好, 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工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主次分明”是指根据经济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 规范区域基础循环生态循环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的资源优化与核心的产业创新, 形成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 进而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链接, 构建生态工业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86~108

[2].EIGEN M, SCHUSTER P.超循环论[M].曾国屏, 沈小峰,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161

[3].胡继灵.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超循环理论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2, 10 (3) :53~54

[4].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 2003, (10) :62

循环经济发展 篇10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露天煤矿 循环经济 优势 阻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89-01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我国露天煤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露天煤矿在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思想观念、具体实用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露天煤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不断克服其发展的阻碍因素,积极探索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全面推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1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摒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煤炭资源储量有限,煤炭的回采率低,如果不注重其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建设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经济模式,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的问题,煤炭产出率、利用效率、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相对较低,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露天煤矿缺乏对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煤炭开采浪费现象严重,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重煤炭产量、轻环境保护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露天煤矿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2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1 优势

露天煤矿拥有相对自主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权,为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同时,国家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保障。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人力、场地、基础设施等优势,为露天煤矿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制约因素

2.2.1 观念障碍、效益障碍及技术障碍

露天煤炭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主要采用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两高一低煤炭开发利用模式,忽视社会生态效益,以上观念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露天煤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的再生资源产品成本和价格高于初始资源产品,导致其效益低下。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面临技术障碍,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都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2.2 露天开采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露天开采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煤矿进行煤炭开采时需把煤层上覆盖的表土和岩層剥离,露天矿大多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因此大大破坏了土地资源。同时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间接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另外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如煤矸石等堆积于地表,不仅占压土地且污染土地。(2)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环: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外排矿井水,这些外排矿井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既浪费水资源,又对矿区周围的水环境造成污染。另外矿井水被大量的抽排使矿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矿区水土流失加剧,潜在经济损失巨大。(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矸石、煤炭自燃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对矿区和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2.3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3.1 矿区土地复垦

露天矿采空区和排土场所占面积大,因此应针对其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复垦方式,加强对土壤改良,使其转变为农业耕地或林牧业用地,注重其生态效益。如针对干涸、覆盖物薄的矿场,可将其作为垃圾填埋场;针对排水不良、积水较深的露天矿,建议不做回填处理,可将其建成人工湖;针对覆盖层厚的矿场,可以边开采边复垦。

2.3.2 优化废弃物的处理

露天煤矿废弃物的排放,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恶劣,因此为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于煤矿的开采可以采用分区开采或多种工艺混合开采的方式,尽量采取内排方式,有效降低外排土场的占地量;同时可综合分析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运用综合控制技术,提高实际边坡角,这样有利于减少大量剥离物;在废弃物外排时,为减少其对土地及大气环境的污染,可将矸石和有污染的剥离物排弃于排土场的底部,用黄土进行包埋和压实。

2.3.3 优化地下水处理

矿区应加强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应用科学的保水开采技术,充分考虑矿区的地质条件,尝试采用帷幕堵水方法或帷幕堵水、降水孔疏干相结合的方法,清污分流、分质分流等措施,减少污水的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3.4 节能、降耗及综合开发利用

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火工材料、油品等,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矿区大力推广节能装备、节能工艺与技术,减少生产能源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走环境无害化技术模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复垦与污染技术等,如煤矸石、伴生矿物其用途广泛,可作为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

2.3.5 促进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露天煤矿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构建以煤为基础的多联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大力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油、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煤为本,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升级。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露天煤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新型的节约观,加强对发展煤矿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煤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煤炭开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和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从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绿色现代化露天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润涛.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循环经济发展 篇12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研究

本文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来, 对研究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促进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循环经济内涵

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 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 系统论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 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 经济发展是条件, 社会进步是目的。

(二) 协同论

从循环经济协同论来看, 一个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态的经济系统, 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 扩大系统内的势能差, 加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 从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作用和内在动力。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

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即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各自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如图1。

四、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 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资源大省, 长期以来, 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 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 云南省农村基本资源利用现状

耕地资源:云南农业人口多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国土面积中的94%是山区, 基本农田面积较少。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632.36万亩 (详查数) , 人均2.33亩。高度适宜耕地、中度适宜耕地分别为892.05万亩、1625.31万亩, 占9.2%, 占16.87%;勉强适宜耕地3969.08万亩, 占41.21%;不适宜耕作的3145.91万亩, 占32.66%。另外地块分散,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耕地后备资源少。

农用水资源:云南省水资源净流量位居全国第三, 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上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上, 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气资源:云南省地处高原, 空气稀薄、清新, 大气层密度小, 阳光透过率高, 经年太阳高角度大, 日照时数长, 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内蒙、青海等省区, 为中国最丰富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丰富。据云南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2%。

生物资源: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二) 农业环境状况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较差:云南省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大省, 长期实行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近年来, 云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 加之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低, 造成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使得全省的大气环境面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云南省农业生产中, 滥用农药、化肥、农膜, 农产品质量堪忧。

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污染, 不仅导致了耕地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严重污染和大量减少、滇池等众多湖泊的严重污染和鱼类资源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而且还在不断强夺着宝贵的生存资源, 导致农产品的不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工程

以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为窗口, 以农技推广站为媒体, 以经营网点为农业推广载体, 积极构建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灯综合循环农业经济, 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改革耕作制度, 推广抗旱耕作。

(二)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云南省气候条件和沼气资源十分丰富, 农村沼气工程是云南省一项很有基础的工作, 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工业化气化站建设。

(三)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秸秆的用途, 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 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 建设示范园区

云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当地具体情况, 引进或创新适合自己的具体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来促进农村广大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在现有人事政策许可范围内争取出台一系列倾斜政策为辖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是加大循环经济类人才本土培养的力度, 引进培训机构, 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师资力量, 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

(六) 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云南省要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就必须尽快研究和制定一系列云南省地方性的扶植循环型产业、鼓励生态工业、开展环境管理、清洁生产以及有利于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等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和制度,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J].《世界环境》, 2003;4:10-11

[2]黄建军, 刘建新等.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05;5:20-23

[3]熊肖雷, 孙鹤.云南省农林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06;10-11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 (4) :51-56

上一篇:做好自己的事情下一篇:人力资源精细化